姥姥的记忆作文

2024-10-26

姥姥的记忆作文(通用16篇)

姥姥的记忆作文 篇1

莫名其妙地突然想起了姥姥。

说实话,我和姥姥的关系算不上亲密,小时候就不经常去姥姥家,长大以后在外上学,去的机会就更少了,只是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才去看一下她老人家。风风火火热热闹闹一天过去,我和姥姥竟没说上几句话。

初中应该是我和姥姥感情最深的时候,那时在北呈上学,每天中午可以去她家里吃饭。那时的她虽然已不再年轻,可是身体却依然硬朗,每天的晨跑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夏天的时候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一院的蔬菜。刚上初中的时候特别想家,可是又回不去,幸亏有姥姥,让我不再对放假回家念念不忘。喜欢吃她做的饭,虽然她更多的时候是瞎凑合,可是仍然忘不了那煮的很嫩的面条和做的很咸的饺子;喜欢冬天的中午静静的躺在她的怀里晒太阳,虽然这样的机会很少,因为她总是在吃饭的时候去串门;喜欢她的小孩子气,喜欢看她和姥爷笑笑嘻嘻的拌嘴,喜欢午觉醒来看到她在自己身边静静睡着的那份温馨与宁静……那段时间是我们俩沟通最多的时候,她时常在我耳边唠叨邻居的家庭琐事,不太明白的我常常以点头的方式来回应她。可她仍然可以说的津津有味。

上高中后,我再也不能中午去姥姥家吃饭了,因为离的太远!可是每当我去她家,她总是急切地把我搂在怀里,道着长长的想念。 曾经以为一切是那么理所当然,不会改变,曾经以为可以用第一份工资给她买一件新衣服,曾经以为可以在她走不动路的时候我可以在她身边给她摇着摇椅,曾经以为有一天她能吃上我做的饭……,可是那么多曾经以为不会再变成现实,“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没有了机会。

她就那么静静地离开了,让我猝不及防,我甚至没机会看到她留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抹笑容。去年的秋天她病了,我以为一向硬朗的她得的只是小毛病,人老了,都会有不舒服的时候,所以过年的时候就仅仅去过一次姥姥家,没想到,结果却不像我想象的那么乐观。因为我在西安上学,家里人怕我担心就把一切都对我瞒着。每次打电话给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到姥姥,可是他们总说她很好,直到五月的一个周末我再次打电话问到姥姥的时候,电话那边的母亲哭了,她说姥姥已经在前一周下葬了。记得刚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我没哭,我以为她在开玩笑,可是当妈妈的哭声越来越高时,我相信了!眼泪就那么肆无忌惮地流了下来,当时我真的恨他们,恨他们没有告诉我,没能让我回去见姥姥最后一面。同时更恨自己没有在假期陪着她,让过年时的匆匆一面成了永别。也许这就是上天对我的惩罚吧!让我永远活在自责中。暑假回家我没有提起姥姥,因为我不敢。不敢将妈妈内心的伤口剥开,她应该是痛的最深的人吧!

暑假去了一次姥姥家,看到的是满眼的物是人非,姥姥的遗像静静地挂在墙上,我仿佛又看到了那抹淡淡的笑容。希望天堂的您不再有疼痛,有的只是那份宁静与安详。

姥姥的记忆作文 篇2

让我们来看看《姥姥语录》当中姥姥平实的话语吧。

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

别舍不得夸孩子,芝麻夸着夸着就成西瓜了。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来靠去你就发现了,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

人啊,啥事都得经历,错儿也得犯才是个真人,没有错儿那是画上的人。

.......

看到这样的文字,你难道不认为这是生活中最朴实、最智慧的话语吗?姥姥一辈子没上过学,更没有学过怎样写作文,但不妨碍她说出这样的真知灼见来。《姥姥语录》传递给我们作文的真谛——生活的积累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就是把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了对生活的丰富积累,才会有作文的源头活水。姥姥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丝毫的矫情,却句句向我们传递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人间的真情与至爱。这些语言是如此的温润而延绵,慈善而熨帖,悲悯而眷顾。这些大白话、大实话是姥姥99年的平凡日子里积淀而成的人生智慧呀!姥姥在用她的一生抒写着“人生”这篇作文。

前些年,7岁男孩郦思哲以《妈妈回来了》一文荣获冰心作文奖的一等奖,文章很简短: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仅有107个字的短文也正是7岁孩子对生活的真实积累。因为经历了和妈妈分离的痛苦,所以就想妈妈。“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孩子就这样本色天真地表达出来了。原来,作文的美丽首先来自于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孩子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用真心真情去反映真实的生活,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再来看看作者倪萍的语言吧!

“那时候连点油灯的钱都没有,太阳一落山姥姥就点起了月亮。没有月亮的夜晚,姥姥心里那盏灯就亮了,她会讲起许多神话故事,讲来讲去都是那些善良的人最后得了个金元宝,凶狠的人最终穷困潦倒。我也常问,姥姥不也善良吗,怎么没有金元宝?姥姥说,有啊,金元宝就是你呀。”

倪萍不是作家,但文中的语言却清澈质朴、真挚感人。靠的是什么?她是在用心灵写作,文字里透出的是发自于肺腑的真情实感。没有多余的修饰,没有过多的润色,真实的文字是如此打动人心。看来,真情是作文的灵魂。作文其实是一种感情的传递,所有的文章都是以情感人的。作文的最高境界是真情流露。难怪有一位著名作家这样说:“真情,是我在创作中的追求,而作家的唯一本领,也就是以情动人。”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孩子善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怀着真诚的情感投入到写作中去,这是作文教学的第二要义。

对小学生而言,写作文除了要有生活的积累和体验、要用真情来抒写之外,学习一定的表达技巧也是必要的。看看姥姥的语言:“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多么贴切的比喻!”别舍不得夸孩子,芝麻夸着夸着就成西瓜了。”多么形象的夸张!“幸福很小,别嫌弃,一个一个加起来就成了大幸福。”多么生动的说理!姥姥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她知道要烧出美味佳肴,很重要的诀窍就是懂得“调味”。这些生活的道理经过姥姥的巧妙“调味”,既浅显易懂又受用养人。倪萍的表达又何尝不是这样:“太阳一落山姥姥就点起了月亮。”“没有月亮的夜晚,姥姥心里那盏灯就亮了……”多么简洁有味的语言,却形象地表达了当时条件的艰苦以及姥姥对自己的无限慈爱。

那如何让学生来学习表达呢?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说,多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这句话经过实践证明是很有道理的。小学生的作文从模仿起步,如果教师能引导孩子多读书,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就能蜂拥而至、信手拈来,不费思索就能顺理成章。所以,用简洁有味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出真情,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三要义。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简洁有味的语言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恰到好处的表达非一日之功,关键还是那句话,引导孩子多读书。

他帮姥姥找回家族的记忆 篇3

不过,让雷宗兴困惑不解的是,姥姥总是叹息说“出身不好”。姥姥的祖父叫“郭葆霖”,是一个民国官员,在济南和青岛都有房产,两个儿子留学日本,后开办实业,显赫一方……姥姥偏偏很忌讳提起自己的祖父。

在反复追问下,姥姥告诉雷宗兴,在“文革”期间,早已去世的“郭葆霖”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羞耻”,郭家成员均因此获罪,郭庆萍的大伯被撵去扫大街,在人们的白眼中去世,二伯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关进劳改场,因脑溢血而亡,幸存的成员无不活得小心谨慎,聚会时都对往事绝口不提。

雷宗兴听了,唏嘘不已,但是他并没有被姥姥“谈虎色变”的神情吓住。种种迹象表明,外高祖父“郭葆霖”并不是那么令人不齿。这个喜欢历史的少年决定要查清楚外高祖父的历史。

外孙的决定吓了郭庆萍一跳,雷宗兴的三太公——“郭葆霖”唯一在世的儿子郭宪达也劝他好好学习,别“翻旧账”。雷宗兴不服气,难道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何况社会一直在前进,今非昔比,难道连一探历史的勇气都没有吗?

暑假到了,雷宗兴决定利用整个暑假来重写家族史。年轻的他笃信“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但姥姥却不看好:“以前的照片、族谱全都在抄家的时候烧了,你还能在网上找出七八十年前的东西?”姥姥的话不无道理,雷宗兴不断变换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可是一直找不到“郭葆霖”的蛛丝马迹,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仿佛失去了神力,让踌躇满志的雷宗兴大为受挫。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走了,雷宗兴急得抓狂。巨大的史料海洋和缄口不言的三太公反而刺激了雷宗兴的斗志,他抓紧时间翻看地方志、人物传记,姥姥则在旁边陪他熬夜,抽空找找陈年旧物,看能不能启发一下外孙。

2011年7月29日晚上,事情有了转机。郭庆萍从箱底找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份法院判决书和一份家庭成分表,雷宗兴仔细地看了一遍,突然眼睛一亮,发现姥姥原认为的“郭葆霖”其实是“郭葆琳”,一字之差让他始终徘徊在目标之外,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同时,他看到那份家庭成分表上写着郭家父子“罪状”之一是,郭氏父子都撰写有土壤学著作,让日本更加对华了解,成为日本侵华的原因之一。这个“罪名”让雷宗兴感到很荒谬,也让他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这份资料给雷宗兴不少启示:如果连日本人都知道郭葆琳的著作,那他在当时应有一定知名度。

雷宗兴重新调整了思路,很快有了重大的发现。他搜索到了郭葆琳曾著有《中国养蚕学》、《山东农业概况》、《东三省农林垦务调查书》等著作。几天勤奋查阅后,雷宗兴能够基本确定郭葆琳的身份了:山东人、山东农业大学校长、青岛市秘书长、宪法起草委员……尤其叫他骄傲和自豪的是,一篇题为《成绩卓著的农学家郭葆琳》的文章,将郭葆琳推崇为中国农业科学的先行者之一。

郭庆萍听了以后,喜极而泣:“愧对祖宗啊,愧对祖宗啊。”天刚亮,她就一一给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郭家后人打电话,分享这份喜悦。雷宗兴也以此完成了题为《被找回的家族记忆》的文章,郭庆萍将外孙的文章打印出来随身携带,一有机会就拿出来大声地读一读,逢人就讲一讲。看到年近古稀的姥姥扬眉吐气的样子,雷宗兴觉得特幸福。

(责编:孙展)

关于姥姥的作文:“话唠”姥姥 篇4

有一次,我和姥姥去上作文课。因为我的鞋不太好穿,所以穿得比较慢。我在门口穿着鞋,已经快到点了,还没有穿好。姥姥已经急得在客厅里来回踱步了。果然,不到一分钟,姥姥的唠叨便开始了,只见她皱着眉头,生气地说:“哎呀,你可真慢呀,我的小孙女怎么这么慢呢,这性格像谁呢?”说完抬头看了一下表,见我还站在那里,火气又上来了:“你怎么还站在那里呀?快走呀!就快到点了,还愣着干什么呢?”

还有一次,我和姥爷在房间里入迷地看电视,姥姥把饭做好了,在屋外大声喊:“吃饭!吃饭!”我和姥爷装作没听见,还想再看一会儿。只听“砰”的一声,原来是姥姥怒气冲冲地把门踢开了,大声喊道:“吃饭了,吃饭了,还想等到什么时候再吃呀?饭都凉了,就等你们俩了,快点,快点,快点!”连环炮对着我们轰过来。我和姥爷只好灰溜溜地绕过姥姥,去饭桌上吃饭了。在饭桌上,姥姥还不停地唠叨:“真是的,真是的,饭都凉了,还在那看电视,你姥爷看也就算了,他不吃饭,行,他减肥,你不吃饭能行吗? 你现在是长个儿阶段,不可以不吃饭,听懂了吗?”我连忙小鸡啄米似的点头,怕姥姥再唠叨。

唉,这个“话唠”姥姥,真让我没办法。

姥姥的唠叨作文 篇5

就说今天把,我放学刚踏进家门,姥姥就向我走来,摸着我的头,迫不及待地问:“这个星期天有什么作业啊?”我一五一十地向她作了详细“汇报”。她才放心地去做饭。当我换上拖鞋,准备去洗手,姥姥在厨房里大声喊:“洗好手,快去做作业!”我连忙回答:“知道了,”不然她以为我没听到,又要提高嗓门的。当我拿出作业本刚要写的时候,姥姥又从我身后冒了出来,和颜悦色地说:“好孩子,记得要把字写工整……把头抬高,不然眼睛又坏了!”当我写到一半时,姥姥又到我身边,手里拿着一个削了皮的苹果,关心地说:“肚子饿了吧?先吃个苹果。”过了一会儿,我终于做完了数学作业,姥姥又指着试卷说:“检查了吗?看看有没有错题,算错数?”我只好当着姥姥的面检查了三遍,她这才放心。

就连吃饭时,也不停的唠叨:“要细嚼慢咽,不要挑食,鱼肉、青菜都要吃,蛋类要多吃一些,这个最有营养……”我心想:“这些话已经说了十万八千遍了。”但是我还是连连点头,说:“对、对!”

最让我头疼的是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姥姥一边看电视一边唠叨,一会儿说:“不要离电视太近,”一会儿说:“不要声音太大,”一会儿又说:“小孩不能看电视太多……”有时唠叨着唠叨着她不由自主地打起瞌睡来,她先闭上眼睛,然后老花镜一点一点往下滑,渐渐脱离了鼻梁,滑到了鼻孔。接着响起了均匀的鼾声,瘪嘴巴往外呼气。我真怕姥姥她把鼻子上的雀斑呼去。

姥姥的唠叨作文 篇6

记得有一次我在星期日夜里挑灯夜战,“你看看这玩都玩了两天了,现在知道忙了,早管着干什么去了,你得好好学习啊,不信看看你立峰哥哥,那时候从黄升转到杨家,又从杨家转到黄升,还是没有浑出一个毕业证。”我的耳朵只能接受这早已起茧的话。“你看,他人家放学时就回来,早晨吃饱了饭就走,现在知道上学好了,干建筑累了,晚了,学校不要他这个老学生了。”

我此时的心情就像一个炸弹。“写完了吗?也就你妈能治你了,往后你再这个时候写作业,你就别在这里了,家去让你妈好好管管你!”这一颗炸弹已经被引爆了,只可惜是个闷雷。唉,她毕竟是我的姥姥,我不能冲着她老人家发火。带着一身的烦来到了院子里,随后拿起一根杨树枝,心里还想着:“家去就家去呗,谁怕谁啊,离了你我还活不下去了吗?跟你说,我考试考得不怎么理想,我就已经烦透顶了,我现在就是一个火药桶,不论一丝还是一点的火星都能把我给引爆,你还来烦我,小心我再也不来了!”我手中的杨树枝不断地抽打着脆弱的竹竿。这一天似乎什么都与我为敌,和我作对,连平时不堪一击的竹竿在这时也坚硬得很。今天真的很倒霉,我真的很烦。

姥姥家的农家小院 篇7

还没进院子, 我就看到在院墙上爬满了大大的绿色的叶子。在密密的叶子中, 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橙黄色的南瓜映入眼帘。闭上眼睛, 微微的秋风从脸颊滑过, 一丝丝凉, 一缕缕香。

走进院子里, 火红的辣椒在微风中舞蹈, 绿色的黄瓜戴着小黄帽子, 津津有味地看着辣椒跳舞, 又圆又大的西红柿像一个个大红灯笼, 给小院带来了喜庆的气氛。五六个长得很粗壮的牛腿瓜, 在房顶上说着悄悄话, 商量着今天晚上一起赏月。大葱竖起长长的耳朵在听秋风和紫苏叶说着悄悄话, 因为它想和南瓜们一起赏月。小枣们像风铃一样叮叮当当地排练, 因为它们要在月圆的时候开音乐会。小白猫大黑狗也在喵喵喵汪汪汪地练声, 它们想在音乐会上高歌一曲。

姥姥的脸上荡漾着慈祥的笑容, 早早就走出了屋门迎接我们。我握着姥姥粗糙的双手, 心中一阵热热的感觉。要知道, 这美丽的农家小院里, 洒下了姥姥多少辛勤的汗水, 留下了姥姥多少忙碌的身影啊!正是她的勤劳, 才有这娇艳的花朵, 才有这累累的果实, 才有这满园芬芳!

我终于知道, 爸爸和妈妈的幸福和憧憬意味着什么, 那是对丰收的期待, 对这生动鲜活的秋之美景的向往!

待了一会儿, 我也要认真地准备一下了。我要给姥姥和姥爷, 还有这美丽的农家小院跳一段拉丁舞, 那是我辛勤付出的见证, 那是我秋天的收获, 我的舞步中也会有秋天果实的芬芳!

啊, 多么美好的农家小院!多么幸福的农家小院!

慈祥的姥姥作文 篇8

我姥姥个子不高,瘦瘦的,有一头花白的银发,眼睛不算大,但显得很慈祥。

姥姥每天都对我问寒问暖,给我做可口的饭菜。看我吃的狼吞虎咽的样子,他总是说:“慢点吃,别噎着。”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烧,烧的很厉害,浑身酸痛。一动也不想动。姥姥一晚上没睡,不停的给我吃药、喝水、盖被子……第二天醒来,我看见姥姥通红的眼睛,不禁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在姥姥的精心照顾下,我很快就康复了。

姥姥不但对我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而且她还非关心我的学习。

刚上一年级时,每天放学回家,督促我抓紧时间写作业。我写完后,她一样一样的仔细检查,一旦发现错误,必须让我及时改正。记得有一次,我一边写作业,一边玩,写到晚上十点还没写完,不想写了,姥姥严肃地说:“不行!完成作业是一个学生起码要做到的事。”她的眼神中充满了严厉,叫我用冷水洗了把 脸,陪我把剩下的作业写完了。后来,我养成了写完作业在玩的好习惯。

当我写作业遇到难题时,姥姥会耐心的给我讲解;当我犯错误时,她会很严厉的批评我;当我取得成绩时,她会比我还高兴,脸上充满了笑容,好像年轻了许多。

姥姥的棉袄作文 篇9

————题记

小时候在我眼里,奶奶一直是个凶悍、强势的人,家里面所有的人都要听她的。唯独对我,她格外宠爱……是什么时候奶奶在我的记忆里开始模糊了呢?是初中以后我开始住校了,回家的次数都寥寥无几见到奶奶的时候更是屈指可数。

上个星期下了一场很大的、恢宏的雪。它好像怎么也下不够似的,大片大片的雪花在风中肆虐了一天一夜,整个城市陷入瘫痪,人们在这白色世界举步维艰。

老天开眼,在我大休回家时的雪基本上都化完了。碰巧,姑姑这个星期也没加班,于是她提议一起去奶奶家吃顿饭。我长长呼了一口气,脑海中浮现奶奶暗黑的面庞,条条皱纹像是深深的沟壑沉淀着岁月的尘埃。她说,老觉得下过雪才像是真正到了冬天……然而,当我到了奶奶家后,我悲哀的发现奶奶又老了好多,一身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腰间系着黑印花围裙。她一看见我就高兴地拉起我的手领我进屋,她的手很糙很糙,像枯木的老皮像晒干的鱼皮;她的头发不再是花白,已经全白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我的奶奶,好希望时光时光你慢点请别伤害她。

奶奶一直乐呵呵地忙着,她记得每个人喜好的菜。“奶奶,我来切葱花。”说着,我接过奶奶刚拿起的刀。“好好,孙女长大喽。”我调皮地吐了吐舌头,看着周围熟悉又陌生的一切,满满的幸福在这是沉沉稳稳地往心里渗。

那一刻,我又记起早些年幼时,奶奶把我倒抱在怀里给我洗头发;奶奶带我去找知了,遇到癞蛤蟆吓得我哇哇大叫……那时候多好,没有那么多烦恼,睡到太阳晒屁股奶奶拍拍我喊小懒虫。

天上云影慢慢移,院子里一树一树的梅花正开的艳。一大家人围着小小的方桌前,姑父和爷爷在喝酒,酒香和菜香氤氲。奶奶站在不停念叨:“谁个爱吃啥自个儿夹……多吃肉。”可是声音顷刻就被嘈杂的声音盖灭……

我偷偷望着奶奶,她的笑很温暖却又刺得我想要流泪。奶奶总是为我们找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如果可以,我愿用青春换您岁月长留,我愿把整个夏天的阳光收起在冬天寄给您,我愿用余生为您暖一抔手心的浓茶……

人说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地面一地角隅渐渐模糊起来,黄昏拉近了。姑姑掏出几百块钱交给奶奶,说:“妈,这些钱您拿着想吃点啥买点啥,我们过年再来看您。”“好好。”奶奶拖沓着油光的身子和苍老的影子,又抬头对我微微笑笑。

车越来越远,奶奶的身影已越来越小,越来越淡,直到淡出视线。

刘姥姥形象赏析 篇10

关键词:刘姥姥,人物形象,古代文学史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妇孺皆知的熟语。一个村妇形象能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很少见的。同贾府相比, 她不过草芥小民。贾府人丁数百, 她仅数口人家;更重要的是贾府显贵无比而她窘困不堪。一旦她踏入荣国府进入大观园, 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钟鸣鼎食之家、“千红万艳桃红柳绿”的温柔富贵乡里的形形色色, 在她眼中即刻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姿态。我们可借此阅历贵族人生。

鲁迅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作者以深厚的功力塑造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淳朴风趣”的老妪形象。

她女婿狗儿是个破落户儿, 因为年小时托着老家之福, 吃喝惯了, 如今衰败之后便把持不住。于是“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 没了钱就瞎生气”, 搞得四口之家鸡犬不宁。摆脱经济困境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家之主狗儿, 而是她。

她有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眼光和“倒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 也不枉我一生”的潇洒。

一个久居村野的老妪居然跟教养、趣味天悬地殊的侯门贵妇少爷们处得融洽和谐妙趣横生。在大庭广众之下, 刘姥姥应付自如出语得体, 把乡野见闻随口编派, 居然说得“合了老祖宗心思”, 连王夫人都“听住了”。久居深宅的公子小姐们竟觉得她比瞽目先生说得还要好听。她信口编的故事竟使宝二爷信以为实。

在《两宴大观园》中, 她积极配合王熙凤导演出有声有色的话剧。

当她拿起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时说:“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面铁锹还沉, 那里犟的过他。”这已使众人都笑了起来, 笑浪一波未落一波又起。当她欲吃又不能时便起身高喊:“老刘, 老刘, 食量大如牛, 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个儿却鼓腮不语。这让众人大吃一惊, 然后笑态百出。这是全书仅有的一回大众性 (上至老祖宗下至丫鬟) 、全身性 (身心愉快舒心畅意) 的大笑。

高潮未落, 新意迭出。当她费尽大力却没夹住一个“小巧怪俊”的鸡蛋时一句“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就没了。”使得众人没心吃饭, 都看着她笑。出语天然率真妙趣横生。即便是高雅的行令饮酒她也一学就会, 又含村野本色。如此八面玲珑的人却也有脸红语塞之时。来看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气氛”等来描摹心理。

当她“找到宁荣街, 来到大门石狮子前”应是傻了眼。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早把她震住了, 接着妙用“掸、蹭、绕”等动词。掸掉身上灰尘还是把衣服弄平整些?这都不太重要, 主要是定定神。“蹭”才是她惶惑不安畏缩难行心理的真实流露。

当她仰仗陪房周瑞家的之力进入贾府来到堂屋时, 不辨是何气味的一阵香扑脸而来, 似乎到处都在闪、都在发光, 她头晕目眩。陌生的环境使她难以适应, “打抽丰”的动机使她拘束忐忑。作者巧用“西洋钟报点吓人”这一细节表现惶惑不安的内心。直到听说凤姐来了, 她“屏声侧耳默侯”, 这六个字写出了外表肃穆内心紧张, 大有黎明前的黑暗那种味道。

万事不如开口求人难。心弦越旋越紧。凤姐的一个“忙欲起身犹未起身”世故性假动作还没完她已在地下拜了数拜并请姑奶奶安。文似看山不喜平。快正面“交锋”却又生出许多事端。一人之下的凤姐日理万机, 回话的来来往往, 使得她尽打擦边球。扭扭捏捏迂回了半天, 在周瑞家的多次鼓励之下准备忍辱开言, 可偏偏被“该死的”蓉大爷给掐断。好不容易“等”走了蓉大爷 (他可是去了又回来过一次) , 心神方定要放言求人了, 可偏又语无伦次错误百出。

不妨引用周瑞家的原话来细品其窘态;我的娘啊!你见了她怎么倒不会说了?开口就是“你侄儿”, 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 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软些……她怎么又跑出这么一个侄儿来了。

当然也不是一味惶恐拘束, 也有兴高采烈时。当听到凤姐哭穷, 以为没指望, 心里突突的。接着绝妙地写出人由失望到兴奋或叫喜出望外的心理变化过程。后来听到给二十两银子又喜得浑身发痒。没有生活经历断难品出“痒”字写喜之妙。于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拔根寒毛比腰还粗”等拍马之词就连珠炮似的出来。这位世故淳朴的老妪在度日艰难怜乞豪门那种又心酸又喜悦、又屈辱又侥幸的心理历程被追魂摄魄地勾勒出来。

刘姥姥长啥样穿戴如何?你都答不上来。可她为何给人留下不逊宝黛的深刻印象?一是写人之高妙, 二是在结构上“伏脉千里”独特作用。

按曹雪芹的构思, “三进”当在贾家败落之时, 作为历史见证者, 当她目击兴勃亡忽盛衰荣枯的更迭变幻该是多么惊心动魄;当她回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往事该是何等的感慨万端。可惜我们只看到“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照应。

小说总体以贵族生活为题材, 作品的时空主要在城市展开作者由乡村时空起笔, 借她的步履转至城市最后又归结于乡村。寄寓着城市繁华不过是昙花一现, 朴素自然的农村乃是人生最后的归宿。风华绝代的金陵十二钗仅巧姐归耕得以善终, 这也表现了作者对贵族生活的失望。

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村妇形象竟能勾连城乡两大时空, 展示两种文化差异、寄寓多种内蕴, 其作用可谓大矣!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红楼小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

姥姥的饺子作文 篇11

我曾去过三次,那里好玩的东西很多,每次都玩得乐不思蜀,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姥姥包的饺子。

姥姥家有十几口人,特别热闹、特别温馨,就算是最寒冷的冬日里也感觉特别温暖。我每次看着她把饺子皮擀了又擀,搓了又搓,就迫不及待地要一起做。每次姥姥都笑眯眯地对我说,在东北,饺子是招待客人最好的食物,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一定要把饺子包得又小又漂亮,个个像金元宝才好。小时候不懂姥姥的心情,其实她是想念千里之外的女儿,想念我们才这么说的。

记得一个隆冬,我们回去时,见姥姥刚从锅中拿出香喷喷的饺子,我便立即问:“姥姥,金元宝是什么馅的?”“白菜。”那时我才刚上大班,氤氲的热气吸引着我,我随手拿了一个便往嘴里塞,刚入口就烫得直哭。姥姥把我搂在怀中,笑着用蹩脚的普通话说:“别哭了,烫到我的大外孙了吧?”姥姥轻轻地把饺子放在窗台上,饺子很快就变凉了。我吃了一口,笑了,姥姥也笑了。

那笑容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每当与姥姥团聚时,月亮总是那么圆,饺子总那么鲜。

姥姥的饺子总会给我最大的心灵安慰。一次,我考试不好,妈妈带我回了姥姥家,姥姥并没有问我考得怎么样,而是偷偷告诉了我一个秘密,在一个饺子里放了一枚硬币。“吃到的人就能考一百分。”姥姥说。等饺子一上桌我就狼吞虎咽起来,那天我吃了好多好多的饺子。姥姥开心地笑了。

多少次,我曾梦见过姥姥的慈祥目光,姥姥的回眸一笑、姥姥的美味饺子……我每次回姥姥家,都会与姥姥有说不完的话。

可爱的姥姥作文 篇12

这些小鸡刚出生不久,混身毛茸茸,圆滚滚的,真像一个个小毛球。圆圆的小脑袋上嵌着一双充满天真的“小豆眼”。两个芝麻大的鼻孔下长着一个小巧精致的喙。那双小脚嫩黄嫩黄的,可爱极了。

这些“小毛球”可太贪吃了,一见到“亲爱的小米”就会忘了形。有一天晚上,姥姥把赶小鸡回巢的重任交给了我,可当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哪里会赶鸡?只是一个劲的穷追不舍,吓得小鸡东奔西跑,反而麻烦了不少,我头痛不已。怎么才能把这帮淘气包弄回家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有了!”我抓起一把小米,撒给小鸡一些。它们见了,偏着头看了看我和小米,啄了啄,然后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趁它们不注意,我把握小米的拳头松开一条缝,让小米自由撒出,头也不回的往家走。过了一会儿,我猛然回头,几个小家伙正你推我搡地追着我抢食儿吃呢!就这样小鸡傻乎乎的被我领回了家。

说了你可能不信,为了吃,他们竟然不顾手足之情。你瞧,一开饭,小鸡们就打上了。你一招“大力金刚喙”,我一招“佛山无影爪”,谁都当仁不让,有的还会跌个“鸡啃泥”。虽然如此,它们还是会和平解决,毕竟小鸡之间还是讲究“和谐社会”的。

有时,小鸡也挺聪明的。有一次我把大米、小米和沙粒一起拿来喂小鸡。我心想:这群小呆瓜大概会把它们一起吃下去吧。可没想到它们在吃食儿这方面还真精,只吃掉了金黄的小米,大米和沙粒连看也没看。

《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分析 篇13

一.貌原则的提出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在礼貌原则提出来之前, Grice就提出了合作原则, 但他没能够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达到一定的语用目的。在此基础上Leech提出礼貌原则, 他指出, 人们有时出于礼貌的考虑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所以语用学家们普遍认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 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 因此,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 礼貌原则可以援助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包括以下诸原则:1.得体准则 (Tact Maxim) ;2.慷慨原则 (Generosity Maxim) ;3.赞誉准则 (ApprobationMaxim) ;4.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5.一致原则 (AgreementMaxim) ;6.同情原则 (Sympathy Maxim) 。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社会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极其明显, 刘姥姥身份地位低微, 在她与贾府众人的谈话中尤为能体现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与谦逊准则。

二.姥姥的会话中遵循礼貌原则的分析

1.刘姥姥见到贾府门前看守就忙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 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

刘姥姥到了宁荣街, 来到大门狮子前, 应是傻了眼, 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把她镇住, 后前去向荣国府门几个挺胸叠肚的指手画脚的人打听周瑞家的住处。动词“蹭”“陪笑”“烦”“替”的使用, 也体现了谦逊准则。刘姥姥深知自己身份低微, 所以使用的语言都很谦逊。

2.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已经知道平儿的身份, 变忙跳下来问“姑娘好”。接着向大家问好, 讲早就想来问姑奶奶好的, 但因为家里庄家忙。好不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 瓜果菜蔬也还算丰盛。这些都是刚打下来的, 还没敢卖呢, 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今儿吃个野意儿, 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贾府, 带了新鲜的瓜果来还情。文中“忙跳下来”“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 表现其说话方式很有技巧, 说出的话让人觉得很本分、实在, 而且很耐听, 体现高超的语言能力。她所送的东西都是贾府所乏的野味, 虽不值几个钱, 对于刘姥姥而言这些确是宝贝, 这就遵循了慷慨中的尽量少让自己受到益处,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的准则。也体现刘姥姥非势力之人, 她重情重义。在她看来,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也就是这种做人的智慧最终得到贾府众人的尊重与喜爱, 最终满载而归。

3.刘姥姥笑道:“我这头衣不知修了什么福, 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倒他脸上呢, 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然老了, 年轻时也风流, 爱个花儿粉儿的, 今儿老风流才好。”

在游大观园中, 王熙凤把一盘花横三竖四得插她一头, 刘姥姥并没生气, 看到贾母和众人笑得不可开支, 在明白王熙凤捉弄她的情况下, 却装作不知道, “我这头衣不知修了什么福, 今儿这样体面起来。”这就遵循了赞誉原则, 即用贬低自己达到夸奖别人的目的。又遵循了谦逊准则, 以及一致原则, 来达到与别人的一致。刘姥姥看似是愚蠢疯傻, 实际上却是大智若愚, 她之所以能在贾府中左右逢源, 因为她能洞悉各种人物心理变化, 并采取不同对策来应对。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并不是主要角色, 但曹雪芹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 这足以证明刘姥姥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她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目睹了贾府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苟延残喘。通过她的一言一行, 同时也能体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贫苦老百姓生活艰难, 举步维艰。通过三次进贾府与众人们的谈话, 刘姥姥质朴, 善良, 聪慧的性格表现得淋淋尽致。文章基于礼貌原则, 对刘姥姥三进贾府的部分场景进行描写, 侧面烘托出了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也从中看出刘姥姥之所以能够赢得了贾府中众人们的肯定是与她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 她精明的言行不但娱乐了别人, 在保持自己的自尊的同时也最终取得贾府的慷慨帮助。

摘要:本文从礼貌原则出发, 截取刘姥姥三进贾府的部分场景, 通过她与贾府众人们的话语, 分析刘姥姥是怎样遵守礼貌原则, 也同时展现出刘姥姥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姥姥的菜园作文 篇14

姥姥家住在农村,虽说是农村,但是并没有地。听姥姥描述在妈妈还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钢厂为了扩建,把我们家的土地都征收去了。这二十多年来,家里所有的米、面、油、鸡蛋……都是大队里分的,家家户户如此。按理来说,待遇非常不错,可姥姥并不满足现状,从那张苍桑的脸上看得出。

她在房屋旁的一小片空地上,开拓了大约20多平方菜地,用一根根小木棍给它围了一圈儿,还做了一扇精致的小门儿,为了防止他人去践踏菜园不得已这么做!可别小瞧了这小片地方,“麻雀虽小,五脏却很俱全”。姥姥一年四季的菜,全部出自小菜园,是不是很了不起呢?

一到夏季,菜园里的各种蔬菜都长得郁郁葱葱,院子里种着尖尖的辣椒、火红的西红柿、甩着长长辫子的豆角……

推开菜园的小门,首先看到的是辣椒,有尖的、有圆的。小小尖尖的朝天椒,又大又圆的青椒。有尖有红的小朝天椒像是在播报着丰收的喜悦。

再往里走,种着一小片茄子,成熟的茄子,向一个个紫色的小喇叭,轻轻一碰,摇摇欲坠似的。紫色的茄子花是而会招来蜜蜂和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

最令人瞩目和喜爱的要数那一排排整齐的西红柿了,有粉的、有红的、有青绿的、还有一半儿青绿的一半儿红的,五颜六色的挂满了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把枝条都压弯了,姥姥精心的用布条和小木棍把它们绑起来。夏天的傍晚,太阳把这些果实映照着发出诱人的光芒。

姥姥闲暇之余总会说菜园里这些菜都是用的农家肥,没有化肥农药,比你们在市场买到的要放心多了,现在就是你们口里所说的“有机蔬菜”。

姥姥的菜园作文 篇15

姥姥因为住在农村,为了方便饮食,就在前院开辟了一个菜园,菜园里有一些常见的蔬菜和一些花儿。虽然不大,但也很吸人眼球。

从远处看去,菜园一片五彩缤纷———红红的辣椒,一个接一个紧挨着,串成了串儿,好似一串串红灯笼;地上的小白菜结成了队,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多美啊!

在阳光的照耀下,菜园显得更加美丽了———辣椒的红似火、牡丹的白如银、迎春的黄似金、白菜的绿似玉、茄子的紫似翠……异常美丽!

下雨时的菜园,更是不同寻常,别有一番风味:

雨水打在花草上,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如歌你仔细听那声音,还是很有节奏的。仿佛这支植物乐队正在奏一首圆舞曲,植物都随其摆动起来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他们吸收了这从天而降的甘露,扭了扭身子,伸了伸懒腰,这是多么的有趣啊!

雨过天晴,一滴滴雨水落在了叶子上,晶莹剔透,真想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菜园里的植物经过雨水的冲刷颜色更加艳丽了———红色,红得耀眼;白色,白的纯洁;绿色,绿的清新;紫色,紫的烂漫;黄色,黄的透亮;蓝色;蓝的深情……多么的艳丽啊!

姥姥的记忆作文 篇16

58年, 这将近一个甲子的岁月, 比很多人的年龄还要长。 申敏如教授走过了一条怎样的从业路? 她究竟为多少人带来了欢笑和光明? 带着满心的崇敬, 2013年9月25日上午9点, 记者如约走进了83岁的申敏如教授独居的、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 去探寻她近一个甲子的医者履历……

一忍就是五十八年

关于申敏如教授的从业经历,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医院院区的很多人、甚至熟悉她的很多患者都耳熟能详。无论是申敏如教授的同仁、还是熟悉她的患者, 提起申敏如教授来, 大多唤她“申老”———这是我们对德高望重者的一种充满敬意和爱戴的称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申老出生在重庆。 她的祖父是一名药商, 外祖父是一名中医, 她的父亲做的也是家传的药品经营生意, 母亲因耳濡目染, 学会了中医知识。 申敏如兄弟姐妹11人, 无论谁生病, 都是母亲自己配中药给孩子们喝。在这种环境下, 申敏如很小就耳濡目染, 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1年夏天, 日军轰炸重庆, 申敏如的母亲吃了一碗凉粉后, 突患痢疾去世, 当时, 申敏如只有11岁, 她最小的弟弟出生还不足100天。看着襁褓中的弟弟, 申敏如垂泪之余, 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将来一定做一名好医生, 挽救病人的生命。

1948年, 申敏如到华西大学医学院读 “医预系”, 1950年转入北京医学院 (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 师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眼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眼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毕华德先生。在医学的海洋中, 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 申敏如拼命学习, 大学5年只回过一次家。 1955年, 申敏如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医院院区的前身———石家庄铁路医院工作。

申老回忆说:“那个时候, 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还有石家庄这个地方, 但分配通知书下来后, 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卷起铺盖, 坐上了开往石家庄的火车。石家庄是个新兴城市, 在五五年的时候, 这个城市跟一个大镇子差不多。我到石家庄下了火车后, 一看到这里的萧条景象, 眼泪差点儿掉下来———这就是我要工作的地方? 但那个时代的人, 讲的是一切服从党的安排, 所以, 我没等泪珠子掉下来, 就赶紧忍住了。谁知道, 这一忍就是58年啊, 一直到现在……”

申老短短的几句话, 却昭示着她在这半个多世纪中, 已经默默地把大半生的光阴, 奉献给了她钟爱的医学事业……

而据记者了解, 当时, 一块儿毕业分配到石家庄的3人, 有两人先后拿到调函回到了上海, 只有申老心无旁骛, 一心一意做事业。

1990年, 申老到了退休年龄。 那个时候,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医院院区还未改制、还属于铁路系统的医疗机构。 当时,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李凤鸣教授希望她能去那里帮忙做一本眼科专业期刊的编审工作, 但石家庄铁路分局的领导希望她能为了眼科和医院的发展继续做临床及带教工作。于是, 申老便毅然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 以临时工的待遇重回岗位, 拿着三百多块钱的返聘工资, 依然激情饱满地为患者诊治眼疾; 再有人聘请她去外地工作时, 她就说:“我哪儿也不去了, 就呆在石家庄。这里有我的患者。”为了这句承诺, 申老在美国的两个姐姐多次要求她去美国定居, 她没去;有的医院高薪聘请她, 她没去;北京大学医学部一院请她协助实验室搞科研, 她也没去……

申老作出这样的选择, 至今还让很多人不理解———早已衣食无忧、功成名就的她, 在不少人眼里, 本可以选择悠闲、选择享受、选择超脱, 甚至还可以选择很多的啊, 但她却选择了把根扎在为之奉献了最好年华的岗位上, 而且心无旁骛、不辍不悔……

最年长的医生和最小的处方

毕竟岁月不饶人。申老退休后没几年的一天, 在骑自行车下班的路上被一辆汽车撞到了, 诊断为 “股骨头骨折”, 从此便落下了腿疼的老毛病。 从那时起, 她手里多了一根拐杖, 心疼她的很多人心想, 这下申老该歇歇了吧? 哪知道, 她依然拄着拐杖、风雨无阻地按时到医院出诊。

在申老拄着拐杖坚持行医的20多年里, 为了不因腿疼而影响工作, 每逢出诊她都要服止疼片。 长期服药, 导致腿部浮肿, 行动也越来越困难, 于是医院规定她每天上午只能看10个病号, 可更多的时候, 慕名而来的患者却远远大于这个数, 她经常是一直看到下午2点才能离开诊室。

在记者前去医院采访她的那天上午, 申老从上午8时30分开始接待求诊患者, 直到12点了, 诊室外仍有等待的患者。 午后1点半, 门外不再有等候的患者, 就诊的人们一个个满意而去, 这时, 申老才从桌子后面站了起来, 一脸倦容地走出诊室。这一上午, 申老共接待了16位患者, 开了11张处方。

这只是申老五十余年从医经历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午。在此之前, 记者听到过一句关于她的评价:“申敏如是倾心为民、德技双馨的一代名医。 她对工作的要求, 近乎完美。 ”

实际上, 如果仅仅用这句话去评价一位年高德昭的医者, 未免太笼统了点儿。 在采访中, 申老无意中说:“用技术对病人负责, 为病人省钱, 这是我的习惯。 ”

顺着这句她称之为 “我的习惯”的话, 去她周围的同事间了解, 记者才明白, 建立在这句质朴话语之上的, 是一位老专家修持大半辈子的高尚医德。 往常, 一到申老出门诊, 眼科的很多医生就很揪心。 好不容易见到大夫, 患者总是反反复复地倾诉, 生怕医生没听明白自己的病情, 但申老一个上午要看十多个病人, 经常是一看就看到中午一点多, 看不完就不休息。 看着老人这么辛苦, 眼科的医护人员就很心疼, 偶尔便会忍不住去打断病人, 申老总是一脸严肃地她“噎”他们一句:“病人来一趟不容易, 不问清楚, 他们怎么放心哪?! ”

申老对患者从来都是一视同仁的,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人; 无论是大款儿还是平民百姓, 都要按顺序排队, 决不允许“加塞儿”, 然而也有例外, 曾经有位灵寿县农村的患者小时候被炸伤, 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 50多岁时又得了角膜炎, 视力模糊。 患者慕名来找申老诊治, 但让人着急的是, 申老当天的病人多, 挂号挂不上, 于是, 这名患者就硬挤进诊室, 询问申老有没有时间看他的病。申老立即告诉他:“别担心, 不能让你白跑一趟, 一定抽时间给你看。”患者听了非常高兴, 一脸感激……

对于远道而来的病人, 申老哪怕是挤出休息时间也不让病人跑第二趟。她说“谁来看病都不容易, 要尽力给更多的人解除病痛, 这是医生的本分。 ”

从另一个角度看, 申老是医院仍在岗的最年长的医生, 这已经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另一个事实是, 她还是经常开“最小的处方” 的医生。 所谓“最小的处方”, 是指她从医近一个甲子, 从来没让患者多花过一分钱。她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往往能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 尽量为患者用便宜的药, 尽量让患者减少重复检查。 “能开便宜的药, 申老绝对不开贵方、大方。 有时候, 患者来找她看一次病, 才花一两块钱, 就解决了问题。”眼科的一名护士说。

谈到这个话题, 申老说:“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过, 在用药上能用口服的药不要用注射的针剂, 能用肌肉注射的针剂不要挂静脉的点滴, 能用便宜的药不要用贵的, 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医生的职责首先是为患者服务, 而不是为了从患者身上捞钱。 钱够花就行了, 要那么多干嘛! 这是做医生最起码的底线。 ”

对于申老这样近乎“玩儿命”、 却又淡泊名利地工作, 很多人感到不理解, 但有同事劝她休息休息时, 申老总是说:“你们不要担心, 能为医院做点儿事情, 我内心很充实;和病人在一起, 我很开心。 ”

“很充实、很开心”, 老人用一句最质朴不过的话语, 道出了最真实的人生境界……

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

采访中, 申老的同事还说, 她不但是一位严谨认真、仁心济世的医者, 还是一位传道授业、毫无保留的师者。

谈及这些, 申老解释说:“衡量一名导师是否合格, 最终的标准是自己的学生能否超过自己。 ”而实际上, 她的多位学生却说, 申老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毫无保留, 但她要求也非常严格。 为了能让学生彻底掌握屈光度的验算换算公式, 她每次出100道题目,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计算正确, 这保证了每一位病人眼镜的舒适性。申老的英语功底十分扎实, 她是《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的编委, 经常要翻译一些文章, 每到这时, 她都会把这些文章分给学生来做, 锻炼她们的英语能力, 然后再逐字逐句地修正。

原眼科护士长高兰芳介绍说: “申老不但对患者认真负责, 而且对年轻的医护人员, 也是毫不保留的, 手把手地传授技术, 从日常的检查操作到规范手术治疗, 从眼科常见病到疑难典型病例, 从单纯验光到复杂弱视的检影技术提升, 她都一点一滴教我们。 刚参加工作时, 对于教科书上的操作规范,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可面对患者的眼球时, 还是不敢下手。 我记得第一次给患者打球后注射时, 是申老的手轻轻扶住我握着注射器的手, 用肯定的眼神告诉我, 这个角度是对的, 从此, 我才找到了感觉, 很快就学会了这项操作技术……”

这些年来, 凡和申老接触的人, 无一不被她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打动。在她任眼科主任期间, 原石家庄铁路医院的眼科发展很快, 学术氛围浓厚, 对各种眼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许多疾病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 开展显微手术在河北省是最早的科室之一, 也是一个能够全面开展各种眼病及手术治疗的综合性科室, 在省内建立了较高的名望。

就这样, 申敏如教授在石家庄这座城市, 一口气工作和生活了50多年……

对此申老说:“我在医院一直干下去的目的只有两个, 第一是因为和病人在一起我高兴, 第二是想把我的学生们带出来。 ”申老就是这样一个离不开医院、 离不开病人、离不开学生的平凡医生, 也正是在这种平凡中, 孕育了她那圣洁的医者情怀……

对得起自己, 更要对得起患者

申老的生活特别简单, 她家里都是一些样式陈旧的家具。最好的电器是上世纪80年代购买的一台洗衣机。唯一的“奢侈品”是自己使用的三幅眼镜。她说:“我是眼科医生, 一定会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我给自己配了三幅眼镜, 一幅走路时戴, 一幅是工作时戴的双焦点镜, 一幅是平时戴的眼镜。 ”

申老对生活要求很低, 对工作却倾尽全力。上个世纪50年代, 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 母亲在床上缝被子, 她的一个男孩儿顽皮地拿起剪刀玩耍, 一不小心划伤了眼睛, 当时眼球破裂, 眼内容物流出, 当家人把男孩送到申老面前时, 已经超过了20个小时。 经过检查发现, 划伤从角膜到巩膜、晶状体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如果进行手术修复, 可以保存伤眼0.1的视力, 但同时也面临着交感性眼炎的风险。交感性眼炎是一种严重的眼科并发症, 由眼科外伤或手术引起, 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一眼受伤却双目失明。 这个病例现在回想起来, 申老还清晰如昨。 她说:“如果对侧眼睛瞎了, 我的责任就大了。 如果想保护自己, 那就只有摘除男孩的眼球。”对于2岁的男孩, 摘除眼球不仅意味着永远看不到光明, 还意味着容貌受损。 为此, 申老坚定地为患儿进行了手术修复, 并进行了长期的术后随访观察。 今天, 当年的男孩已经50多岁, 他会不时地来看看申老, 常常挂在嘴边的是“申姨保住了我的眼睛”。

就在前不久, 申老还收治了浙江一对10岁的双胞胎小姑娘, 视力仅为0.1, 智力水平连小学二年级都念不了。 跑了很多家医院, 最后慕名来找申敏如。 经过做OCT检查, 发现视神经萎缩, 就介绍病人到协和去做金水平检查。这样的病例, 仅2013年上半年就发现5例。 虽然不能为病人确诊施治, 但是申老总能告诉病人到哪个级别哪家实力最强的医院, 为病人节省时间和金钱。 对此申老说:“让家属、国家减少负担, 能治就治, 不能治的也要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 ”

陪我们前去申老家采访的眼科护士长田平花说:申老真是给老百姓看病的好医生, 她看病的耐心仔细劲儿一般医生是比不了的。可以说, 不少医生都腻歪病人反反复复、无休止地“叨烦”, 而申老看病时对每一个患者的生活习惯, 家庭遗传病史以及工作、 学习环境, 都非得刨根问底弄个明白才肯罢休; 同时, 还要画几张图详细讲解病因、病情, 反复交待治疗方法、用药的注意事项, 讲完之后还会耐心地再问一句:“听明白了吗? ”直到患者点了头, 她才会放心……

说起话来稍带“上海腔”、已满头白发的申老, 虽然已是83岁高龄, 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却一直兴致盎然。从家里到医院的整个采访过程结束后, 记者感悟到:从清末在上海经营中药生意的祖父, 到她在石家庄扎根行医58年的执著; 从因母亲匆促离世而立志学医的理想, 到今天 “让国家、病人家属减少负担”的使命担当;从曾经一心向学的大家闺秀, 到今天拄着双拐坚持行医的申敏如老人, 熟悉她的人之所以称她“光明使者”, 认识她的孩子们之所以唤她 “光明姥姥”, 是缘于她安于寂寞、 痴迷医学、生活简单、淡泊名利的人生经历;而这样的人生历程, 如秋日倾洒的阳光, 温暖了经她施治的40余万名患者, 也照亮了她58年的从医之路……

专家简介

上一篇:学习《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若干规定》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城市园林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