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读后感精选篇

2024-05-28

党史读后感精选篇(精选6篇)

党史读后感精选篇 篇1

篇1: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篇2: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篇3: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篇4: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上了大学以后很少有机会再坐下看静静的看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的,充实的生活,手捧一本书,就像擎着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人心脾。如今,校园里刮起一阵读书热的风潮,整个校园都沉浸在读书的海洋中……我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大四学生,每天都忙于最后的课程、论文、试验、工作等等,虽说是焦头烂额,但也不愿意错过这样好的机会,偷得浮生几日闲,静下心好好的读一本书。于是我拿起了《论语》。特别是其中的第一篇《学而篇》更让人感触良多。

《论语》里面记载的是他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书,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所以在《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通读论语,不难发现,虽然《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是从出发点到终结处都贯穿着一个“学”字。也就是第一篇学而篇实际上也是贯穿了全书的佳作。《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首,共十六则。从为学、为人出发,讲的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使我受益匪浅。

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句话我们从小学的时就开始背诵,那时候感觉是如此额生涩难懂。老师耐心的给我们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学习了再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不是很愉快吗。于是小小的心里便记下了这浅显的意思,但离亲身实践还差很远很远。突然发现,其实很多人生中的大道理,我们小的时候都已经学过了,变成脱口而出的句子。但是这些句子,只有经历岁月的洗礼,个人的成长,成熟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到。并且让这些句子真正的给我们带来益处。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四六级考试,很多同学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突击背单词,抱着侥幸的心里,临阵磨枪,不利也光,但是结果却收效甚微,再后来就放弃了。自嘲说是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但是实际上呢,学习的过程是不可以偷懒的,而是一个不断努力,积累,沉淀的过程,并且要时常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我想如果大家都抱着这个的想法去学习的话,一定会获益良多。

为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而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可见,从古人开始,就已经很重视德育了。反观现代教育,“德、智、体、美、劳”中的“德”字已不再为首了,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都反复的提醒人们“智育”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都不懂的话,那么内心也一定没有一个准确的价值观,即使他学习再好,智商再高,恐怕对他人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的贡献。

做人和做事都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仅仅《学而》这一篇文章就可以让我们懂得这么多为学为人的道理,更何况其他的篇章了。因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品读。

篇5: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明白,个个都渴望明白。人们视明白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明白,恐怕是不可能吧。正因,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明白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明白,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明白?其实,应对种种的不明白,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明白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明白?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样�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正因他们敢于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明白,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明白,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明白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明白别人,并换取别人的明白吗,不是这样的。

明白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明白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发奋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发奋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么关联,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明白而活!

明白万岁?不被明白又有何妨。

篇6: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文:陈玉萍。最近痴迷韩剧,刚刚过去的6月,已经追了三部:《来自星星的你》《拥抱太阳的月亮》《孤独而灿烂的神――鬼怪》。看剧的过程,常常是目光被剧中的经典台词吸引的过程,是思绪与这些句子产生共鸣的过程,这让我陷入或悲伤或沉思的状态,想要记诵这些台词或者写点什么,然而又耽于懒惰或者不愿承受思考的痛苦,最终还是让那点可怜的灵感火花一闪而过,大脑依旧如茫茫沙漠,未曾留下依稀痕迹。

因此在读到《论语・学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羞惭之心顿起: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便要“时习之”。看剧,虽然对大部分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然而有心人总能从这消遣中学到知识取得收获,若非如此也不会有精彩的剧评出现。所以时时记诵,那些经典句子才能不被遗忘;勤于动笔,那些鲜活的感受才能长久留存;善于体悟,那些蕴含的哲理才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这么简单的道理,而我竟然非常懂得却在行动上直接无视了。

一个喜欢写作且小有成就的朋友,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没别的,只是我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看到喜欢的电视剧台词、有趣的玩笑话、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会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细加揣摩,写文章的时候很自然就会用到,如此而已。”如果打算致力于某项学习,便要实实在在践行“时习之”的道理,熟能生巧从来不是说来玩笑的虚妄的存在。如果学习的效果没有达到最佳,那么“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乐工不怨乐器,农夫不怨田地,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对象身上”,朝鲜时代的徐烟雨,早已从《论语》中悟出这道理了。

喜欢学习的人总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剧迷们的情绪总能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起伏不定一样,共情的结果,便是各种有关剧情的解说与透析。《来自星星的你》大火之时,有网友手绘了都教授和二千的住宅图;有网友买来了都教授喜欢的书《明心宝鉴》《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彻夜阅读;有网友关注男女主的衣品等等。因为喜欢,所以情愿,所以乐在其中。喜欢学习,爱上学习,所谓学习的烦恼还剩下什么呢?

《论语》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目的首先是完善自己,追求内心的幸福与心智的满足。倘若剧迷们从剧中的经典台词获得乐趣与教益,更好地提升自我,那也不枉看剧评剧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了。

篇7: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篇8:论语学而篇优秀读后感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篇9:论语学而篇优秀读后感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篇10:论语学而篇优秀读后感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暑假读后感作业精选10篇 篇2

1.《骆驼祥子》读后感

李优

一般来说,暑假都是用来放松的,可也少不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让我们读了两本名著,《骆驼祥子》和《朝花夕拾》。

其中《骆驼祥子》里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他有一个理想:就是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韧省吃俭用,最终有了第一辆洋车。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们抢走了。但祥子并没有灰心,靠着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是太倒霉了,辛辛苦苦攒的钱又被侦探抢走了。就这样,祥子再也没有办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于是他便开始了游戏生活,整天吃喝嫖赌,样样都干,彻彻底底的变成了城市里的一个垃圾。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禁感到伤心,为他感到悲哀,现实的残酷彻底击垮了他。自己心爱的小福子也死了。残酷的现实使他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堕落,自私,不幸的无业游民。连遭生活打击,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最终,他抛弃了以前做人做事的原则,自甘堕落,被黑暗的社会彻底毁灭了。

明天会怎样?我不可能会知道。而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2.《名人传》的读后感

邓冠聪

读完《名人传》这一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可以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什么英雄豪杰也不是千秋大业的伟人,这里面的英雄他们都不怕困难与困难作斗争。

《名人传》讲了3个伟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在这3个人中他们都各自创建了自己的辉煌,让后人永世难忘。在这3个英雄他们都有一样的品质那就是他们身上那种肯吃苦,不放弃的精神。

但在这3个英雄中我最喜欢贝多芬,他出身贫寒,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的活着,他唯一辜负了自己,他的内心深受打击,可他还是坚强的活着。他最后战胜痛苦,战胜命运,战胜疾病,战胜挫折,爬上生命的巅峰,他的精神震撼了全世界。

贝多芬让我知道他身上珍贵的品质让我体会到他身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也深得我学习。

3.《野猫》

良班 刘江珊

我是只流浪猫。也是人类口中常说的野猫。

我没有家,也不知道这天下究竟有什么我的容身之处。我也不知道我的父母是谁,在哪里。但是这似乎并不重要,毕竟,我还有一个我深爱着的弟弟。

还有……

我深爱着的人类。

对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类,我都温柔以待。似是能感受到我的善意,他们也会温柔地抚摸我的头,为我展示一个温柔的笑容。我也会去蹭蹭他们的手心,不仅是为了讨取他们的欢心,更是为了那让我迷恋的温度。

要是时间定格在这一刻多好啊。

但是,是那个男人的到来,打破了一切。毁了我的弟弟,也毁了我的一切。

我不会忘怀,那个男人疯狂的笑容和脸上的血迹。平日里一直粘着自己的弟弟,突然一下子没了踪影。看着男人手上那把带着鲜红血迹的剪刀,我心头一紧,总觉得发生了什么自己难以预料的事情。

未等我理清思路,一步步向自己走来的男人倒是先发了话:“呐呐,你就是那只猫吧?长得真的很可爱呢……”

“?”我不明白他突然说这番话什么意思,但是内心的紧迫感越来越重,几乎要喘不过气。

“呵呵你看起来好像很疑惑啊?真不愧是那只小黑猫的哥哥啊,聪明很多啊。”男人轻笑,“要知道,你弟弟可真是个蠢货啊。竟然自己亲自送上门来。本来打算花上好一番功夫来找到你们兄弟俩,没想到你弟弟真是自觉呢……哈它可真的是可爱极了……”

男人似是想到了什么,眼里满含笑意,笑得温柔,却又可怕。举起手上沾满鲜血的剪刀,放到嘴边,轻舔,“当然,血也很美味哦……”

一股寒意从全身侵过,我能感觉到,我全身的毛都树立了起来。

我亲眼看到,那个变态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发出令人厌恶的黑色的垃圾袋。随手一倒,里面的东西全然漏出。

是血肉模糊的尸体。四肢散落,躯干被分成无数份。唯一完好的,竟是那只猫头——是它的弟弟。那两只眼睛瞪的很大,神情痛苦,看得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折磨。

这个混蛋……竟然敢……

“嘿别生气嘛?我可是很温柔的哦呵呵。看你们那么可爱,我就想好好的疼爱你们啊。喜欢你们喜欢到……就想杀了你们。”依旧是那令人作呕的温柔的笑容。

几乎是在话音刚落,我猛然跳到一旁的垃圾桶盖上,躲过了男人的攻击。“诶——看来反应不错呢。比你弟弟厉害很多啊,要知道。你弟弟可是就这样一点点被我弄死的哦?”男人不断地拿我弟弟的事情刺激我,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明白我听得懂人类的话语,我只知道,我现在就想将这个男人碎尸万段!

“嘻嘻。生气了?嗯不乖的小猫咪一点也不可爱——就这样结束一切吧。”男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从我身边出现,虽然反应及时,但是那长长的锋利的剪刀还是刮破了我的皮肉。血花一点点绽放。很痛。但是我无能为力。

我想要逃跑,但是身上的疼痛不允许我这么做。()我想要一点点地往外挪,但是,男人沉重的脚踩在我的身上,碾压着,我无力反抗。

我只能凭着薄弱的意识,感受男人一点点伤害我的痛感。男人下手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我的尾巴。当我彻彻底底确确实实感受到,我的尾巴就这么被男人干脆地一刀剪掉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泪就这样脆弱地夺眶而出。我很惊讶,惊讶着原来会这么痛,原来弟弟承受的痛觉比这个还会重百倍千倍;也惊讶着,啊,原来猫也会哭啊。

那个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人类口中的情绪:“恨”.好恨好恨。恨这个男人,恨他的残忍,恨他杀害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弟弟——也恨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我一直温柔以待,但是这个世界从来不肯给我半分温暖。

我失去了父母,我只有我相依为命的弟弟。现在,连我最爱的亲人也被这个混蛋杀死了。弟弟痛苦的面孔,就在我的旁边,而我,也要慢慢死去了。人类的强大,让我好恨好恨。如果我可以再强大一点,我就可以保护我的弟弟;如果我再强大一点,我就再也不用担心受到任何人的伤害;如果我再强大一点,我就可以不必再去讨好任何一个令人憎恶的人类;如果我再强大一点,我就可以撕下这该死的温柔的面目,坦然地站在世界的面前,喊出“我恨你”这句话。

但是我不能啊,我无能为力。在世界面前,在人类面前,我什么都不是。我是个渺小的存在,别人想弄死我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我就是这么脆弱啊。都说猫很高傲,可是我却要抛下我该死的骄傲和褪去一身傲骨,讨好人类。讨好人类,人类就会喜欢我,喜欢我就不会伤害我和我的弟弟,这样,我就可以带着弟弟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现在,一切的幻想全部都破灭了。都是因为这个人类,都是因为这个世界!我恨你们!

在意识就要失去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男人折断了我的左腿,同时也听到了女孩的尖叫声。随即,我感受到男人慌张地离开了现场,而女孩,害怕地一步步向我挪来。

算了,反正,都要死了……

我放弃了求生的念头。但是,这并没有让死神带走我的灵魂。我活了下来。只不过,我成了一个瘸子——没有尾巴的瘸子。

弟弟的尸体不知道去了哪里。而我,对待人类也不再像从前般友好温柔。不再去讨好任何人,我防备着,生怕他们接近我,然后,让我再感受那接近死亡的绝望。

每当入夜,男人那恐怖的笑容总是涌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没法入眠。直到看到太阳一点点升起,染白了天空,我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沉沉入睡。

日复一日。我很疲倦。

看到曾经很喜欢很亲近的女孩,我也不敢放下内心的防备,不敢去粘着她。看着她失望的眼神和落寞的背影,我内心又何尝好过。

对不起,我喜欢你。

但是我不喜欢人类,更不喜欢这个世界。

所以请你把我当做一只脾气坏的野猫,别再来接近我。还有……

请善待像我一样的野猫。

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却从未感受过温暖。

4.《狗猫鼠》读后感

莫善涵

一只小小的隐鼠,一个弱小的生命,也带给小小少年无穷的想象,及与弱者和平相处的满足:作者想象它是传说中的黑猴,对隐鼠的照料是他的精神寄托,而“当我失掉了所爱之时,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想这就是作者仇猫的原因吧!其实不以为然,更多的与猫的本性相似,他总是捕食了雀鼠,却又不肯一口咬死;不是和狮虎同族,却有这么一副媚态。想想看,难道这不是人们的真实写照吗?他颇如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颇与人们的拍马屁相似,在弱者面前表现得如此傲娇,可在强者面前瞬间鞠躬尽瘁,这样的猫能不令人厌恶吗?也许作者写仇猫的缘由就是为了让有些人明白,产生羞愧之心,从而改正!

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说鲁迅的文采极其高超!他没有直接的说明人性的丑恶,而是以猫为喻体,就好比小故事的讽刺手法写的生动形象,让人通俗易懂,从而让某些人产生羞愧而改正。

我们还不得不说鲁迅的方法十分精巧!凡是遇到猫们捣乱之时,鲁迅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叱道:“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这样他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那为什么说是好呢?首先,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的行为,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鲁迅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伤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便倒在鲁迅身上了。对比后的懂得,我们便会发现、会觉得鲁迅的悟性极强。其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不好用了,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但是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鲁迅大概也可也总渴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吧!

5.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选自《朝花夕拾》

刘江珊

若提到我对于《朝花夕拾》此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当真是不得不提起鲁迅儿时的保姆——阿长。

在看完前面的《狗·猫·鼠》的时候,我对于阿长的印象是十分不好。兴许是我度量太小,还是没有眼光;在我看到阿长将鲁迅心爱的隐鼠一脚踩死,却谎称隐鼠是被猫儿吃掉之时。我的内心是对她极为不屑的,仅因为我觉得她这种行为极为不齿。

带着对阿长的不满,再看到有关《山海经》这篇文章前文时,我对她的不满再次上了一个层次。

经常在背地里说他人长短,极为八卦,典型长舌妇。也怪不得鲁迅只要家里有些**,就怀疑是与阿长有相关了。加上夜里有关阿长睡姿的描写,我对她的好感度可谓是一降再降,一直在书前暗自讽笑着阿长的庸俗。

直到看完后文,我对阿长的态度一大改变——她是善良的。

在听完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后,能够将其记于心中。过了好几天后,她也仍然不忘鲁迅的言语。放假回家的同时,还能够惦记着鲁迅所渴望的《山海经》,并将其买下,送给鲁迅。

其实我觉得这个兴许很细小的举动,其实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一个人能够真心的倾听着你的诉求,你的渴望,你的内心,其实是很难求的一件事情。鲁迅不好意思有求于他人,又由于地理限制加上时间关系,在鲁迅看来,能够得到《山海经》其实是梦一样的事情。

而偏偏,自己一向不大喜的阿长做到了这件事情。怎么能不让鲁迅惊喜,意外呢?

一旦对阿长的印象改变,当真是对阿长的各项举动开始理解起来。比如,一向被自己认为是粗俗的睡姿,此刻也变得朴实率真起来。

阿长兴许拥有很多缺点,但是她的内心是善良的。在那种情况下,能够记住鲁迅的愿望,我觉得其实是很可贵的一件事情。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渴求。当自己倾诉于他人的时候,真正能够将自己的愿望记在心中的又有几个呢?又有几个人,会像阿长一样,对待自己就像对待鲁迅一样,尽力实现自己的需求?

阿长啊,一个撒谎却又善良,一个粗俗却又可爱朴实的女人。

6.《一地鸡毛》读后感

黄崧

起初,我只是对这本书的书名感到兴趣——一地鸡毛指的是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可这本书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怀着好奇心,我打开了这本书。

但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还真是生活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正是这样,这本书通过这些小事,反映了小市民的真实生活——为了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斤斤计较。当然,这本书也是讽刺的,至于讽刺的对象,那当然是社会环境。文中开头就是写豆腐馊了,这就是鸡皮蒜毛的小事,但因为豆腐馊了而引发家庭的矛盾。可这还没完,豆腐馊了只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虽然这种“小事”比较容易解决,但架不住那些“大事”,更别提这些“事情”的数量了。

书中的主人公小林虽然有抱负,但他的抱负早就被生活所消磨,也渐渐从一位有抱负的大学生转变为社会普遍的低层人员。也学会了“能做到的事先说不能,简单的事先说不简单”,并且尝到了甜头——有人向他送礼了一台微波炉。最后结尾作者写小林梦见盖着一地的鸡毛,密集的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对对祈雨的蚂蚁。梦醒后,小林就想要点鸭和酒,他就满足了。

看了整本书,我对“社会”也有了些片面的了解:社会是残酷的,但在残酷中也有机会从残酷脱身,而关键在于我们,是像这本书中的人一样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还是要求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从而赌一把能否摆脱这些“一地鸡毛”,从而踩着这些“鸡毛”上去。就算你没上去,至少你努力过,而那些还没尝试过的,只能一辈子永远在社会的最低层,就算上去了,也没多少潜力。当然,这些都是适应环境,前者有改变环境的机会,而后者永远不会有。

面对生活,是被它所吓倒,还是把它“吓到”.7.《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李优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联的描述,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资料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必须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正因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正因我期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取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8.《性别按钮》读后感

——选自《女生,我悄悄对你说》

刘江珊

夜沉睡了,我却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安睡。闲来无事,只得从书柜中挑选一本好书,靠在床头,重温一下内容。

毕淑敏可以说是我唯一一个能够记得住名字的作家,先莫笑话,她的文字确实是一流的好。且不提我的眼光低浅,她的文字当真是让我“崇拜”的。就拿我手上的这本书来说,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什么感觉。整个人很舒服,就好像躺在了一块软绵绵的棉花糖上面,全身上下放松下来,沉浸在她的文字当中,即使夜晚放肆地吞噬着天空那仅剩的光明,我也全然不知。

打开这本书,哟,第一页入眼的就是我印象特别深的文章:《性别按钮》。我这人的烂记性是全家都知道,但是这篇,当真是没法忘记。印象太深。

当时是个还没有多少见识的小毛孩,看了这本书,是久久不能回神。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彻彻底底地把男女这两性别的“内容”写的淋漓尽致。男、女,分别比喻成红按钮,绿按钮——也应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优势方面上,凭借这个按钮任意切换着自己的性别。只为活的开开心心。

这篇文好像明面上是写着作者自己的幻想,但是这何尝也不是写出了在某些时间段,某些方面上男女之间不同的优势弱势呢?

就好似着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在孩童时期一定要当个男孩,因为男孩可以尽情地放肆地去玩耍,可以肆意地去“搞破坏”,哪怕受伤啦,又去伤害人家财产啦,也没有人管。毕竟在当时可是重男轻女的时代,其实现在也有重男轻女的现象。

在比较之下,被千年观念所拘束的女孩确实是要惨太多了,只能眼巴巴地羡慕着男孩的任性洒脱,继续安分地做着自己的好女孩,文静优雅的好姑娘。

这不,男女优势弱势在某个时期的时候全然暴露。后文也是继续着不停地“切换”.在男孩拥有优势的时期当个男孩,在女孩迎来快乐时光的日子里成为女孩。好不快活。

一点点按照时间顺序去写文。一直写到成年时期,作者将男人和女人应当去尽到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全然一一娓娓道来。在这个时期,无法判断究竟是成为男人好呢,还是成为女人。男人,需要出去拼命打工赚钱,养活一家子。女人,需要带孩子,洗衣做饭还要对付家里的公公婆婆,在必要场合做个好妻子,好母亲。谁都有谁的难处。谁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没有责任担子的人。

从开头一点点看到结尾,里面所蕴含着的内涵耐人寻味。一点点去品味,隐隐约约也感受到了丝丝味道,像是苦的,又像是甜的,变幻多端。

人的一生有那么长,要度过那么多个不一样的时期,经历着那么多的不一样的事情,度过那么多种……不一样的命运。选择性别,其实是在选择命运。男人和女人的命运有那么多的不同,有优势,也有劣势。

所以,就算性别不一样,该度过的时期还是要度过的,该受的苦难也是要承受的,男人女人的命运有许些,其实也有许些相同。想那么多有什么用处呢?

想通了这一切,也只能用原文的结局为疑问画上问好啦——

“我用一生的时间,活出了两生的味道。”

9.《愿无岁月可回首》读后感

刘江珊

读了网络博主的书《愿无岁月可回首》后,我的内心大有感触。也不枉我在京东挑选好书时,一眼就看中了它。

我见证了博主身边的一些人的故事,也明白了许些人情世故的道理。更让我感动的,是文中宠物的陪伴。

在看到图中照片插图的时候,我就开始羡慕博主。他养了一只被称为“微笑天使”的狗——萨摩耶。外表可爱,性格也朴实。它叫“妞妞”,是一只小母狗。

随之文字,我的情感波动也跟着起伏。喜喜悲悲,皆能感受。我会因为妞妞的一时蠢萌,而不禁发笑;也会因为它的脆弱难过的表现,而感到心疼。当它以为主人不要它的时候,内心的惊慌失措,难过绝望,也感染到了我。我隐隐约约能够明白那些宠物主人的心情。

人的一生可以拥有无数的朋友,可以遇见很多宠物,可以拥有很多东西。而你的宠物,只有你一个人,除此,一无所有。

我网上也看过无数关于父母反对养猫养狗,结果真正接触到它们的时候,跟它们比子女还要亲近。当你深深地喜爱着你的宠物的时候,它不再是你的宠物了,它成为了你的朋友。一生中最特殊,最特别的朋友。所以人们因为自己的宠物离去而崩溃,其实是情有可原。

就像是文中博主因为自己的猫走丢而紧张崩溃一样。一家一户的找,在深更半夜的时候,拿着手电筒,在每辆车底下翻看着,跪下来看的次数多了,膝盖也破皮了。疼痛到没有自觉。最后发现的时候,血肉已经和衣服粘在了一起。

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够养一只狗,一只猫。

为着它们不愿意洗澡的事情而烦恼,抱怨,但是还是会一点点仔细地为它们吹干它们的毛发。气鼓鼓地看着自己的猫狗偷吃自己的食物,却又会因为自己偷偷躲在房间吃好吃的,而它们发出被关在门外进不来的气恼声音时而发笑,然后打开门,迎接着它们的肉爪子攻击,一脸无奈而又宠溺地喂它们吃东西。坐在有阳光的窗边,轻轻抚摸着正趴在自己腿上的狗狗们的毛,手上柔软的触觉,加上阳光温柔的抚摸,简直是圆满人生。

但愿,我的愿望实现。但愿,世界上所有的猫猫狗狗都被温柔以待。

10.《朝花夕拾》读后感

莫善涵

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齿唇间都是余香。初读时,你也许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细想来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谛,然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亦如这本《朝花夕拾》,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信念。

《朝花夕拾》像细数鲁迅先生从年少发生的一些小故事,如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的事,父亲生病就医的事。但细读下来并不是只有故事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想透过故事来揭露社会,揭露出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大众清醒。

站在这样的一个和平年代去看战争年代的鲁迅去看他的《朝花夕拾》,我觉得这书中满含着无奈。一场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却有些人醒了,他们希望让周围的人都能清醒然后一起逃出去,可周围的人却怎么也无法喊醒。鲁迅无疑是这早醒的人,他也想用他的文字使人们清醒,但这却收效甚微。

即使是这样,鲁迅先生却不愿意放弃,从《朝花夕拾》我看到更多的是信念。一种坚信着中国能够站立起来的信念,回顾往昔,也许会有那些恶象,会有那些在封建礼教中挣扎的人们,但这一切必然会过去,在那样的时代写出那样书的人必定有着坚定的信念。

和平年代的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也许与先辈们想要振兴中华有所不同,但我们必须有信念。信念是你可以一生坚守的东西,一生追求的东西。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必然会是一个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这必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从今时今日的我们身上,我们有看到信念吗?有人是有的,但大多数人身上是没有的。你没有自己坚信不移的东西,没有了指路标,你必然会迷路。最近总是看到无数多的少男少女自杀,仅因一些小事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反观在重症监护室中的一些病人,也许只有一口气支撑着,但他们仍在坚持着,这也许就是对生命的渴望,这就是信念。难道一定要等到那种时候,人的心底才会有信念吗?其实不然,信念是需要你确立的坚守的。

党史读后感精选篇 篇3

【读《知之深爱之切》有感心得1】

读完了《知之深爱之切》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总书记的讲话有别与其他领导人的专业术语,全书的话通俗易懂,所举的例子也是日常工作中的小事,就好像面对面的谈笑,但谈笑中又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惟知之深,故爱之切”。透过这本书,我们就明白了为何短短三年,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成效卓然,受到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正是因为习总书记从年轻时代就心系百姓,深入群众了解民之所想,躬身体察民间疾苦,掌握了群众语言,所以他的讲话才如此深接地气,让老百姓喜欢,才能得到如此广泛的拥护。

《知之深爱之切》这本书,为我们大学生村官指出了工作努力的方向。天天与老百姓打交道,就要学会说老百姓的话,这样才能消除隔阂,取得老百姓的依赖。大学生村官必须要带着感情与热爱深入到工作中,要把他们当成亲人,带着感情去服务。遇事当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想他们的处境,把群众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始终当成工作的标准。

著名诗人艾青曾说过:“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很多村官不愿意下村,其实正是因为缺乏了对百姓的情感,如果真得做到了“知之深爱之切”,我们由衷地热爱这片农村大地,真心地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工作时肯定会尽心尽力,百姓必然称赞有加,每天一定会高高兴兴地下村去。

【读《知之深爱之切》有感心得2】

连日来,拜读《知之深爱之切》这本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那份为民之情、爱民之心、作风之实、感情之深,灵魂又一次受到触动,精神又一次受到洗礼,思想又一次得到升华。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一名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做到真学、真悟、真行,走在前、作表率。

真学就要学习好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务实作风。从总书记在正定时的讲话到现在的讲话来看,他的讲话非常朴实,非常清新,用的都是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表达执政思想,一以贯之接地气,拉近了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真悟就要去感悟总书记的政治品格、崇高风范。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始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不讲吃穿、不讲排场、不端架子,深入实际大搞调查研究,把自己的汗水洒遍正定的每一个角落,踏踏实实为正定百姓干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实事。

真行就要把总书记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弘扬好。我们要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领悟好,提振精神、转变作风,做“三严三实”精神的传承人,把总书记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弘扬好。

【读《知之深爱之切》有感心得3】

《知之深爱之切》这本书,为我们大学生村官指出了工作努力的方向。天天与老百姓打交道,就要学会说老百姓的话,这样才能消除隔阂,取得老百姓的依赖。大学生村官必须要带着感情与热爱深入到工作中,要把他们当成亲人,带着感情去服务。遇事当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想他们的处境,把群众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始终当成工作的标准。

【读《知之深爱之切》有感心得4】

《知之深爱之切》这本书,书中所举的例子也是日常工作中的小事,通俗易懂。透过这本书,我们就明白了为何短短三年,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成效卓然,受到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正是因为习总书记从年轻时代就心系百姓,深入群众了解民之所想,躬身体察民间疾苦,掌握了群众语言,所以他的讲话才如此深接地气,让老百姓喜欢,才能得到如此广泛的拥护。大学生村官必须要带着感情与热爱深入到工作中,要把他们当成亲人,带着感情去服务。遇事当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想他们的处境,把群众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始终当成工作的标准。

电影《烈火英雄》观后感篇精选 篇4

不忘爱民初心,勇做“敢死队”。有一个场景让人记忆深刻:指挥长在临危时刻指挥“是党员的出列,家有兄弟的出列”,符合条件的消防战士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组成一支敢死队。他们和大多普通人一样,有对生的意念和对死的恐惧,可是在国家和群众需要的时候,他们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为大家舍小家。身为一名党员,我深受启发,心中有人民,才能得民心。回顾党的发展历程,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根基在人民,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和归属。我们只有时刻守住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听指挥。电影中,第一个牺牲的英雄郑志是个即将退伍的老兵,还有三个月就将离开军营。想当特种兵的他阴差阳错成了消防兵,在训练场上会犯小错误。然而真正到了火灾战场,当战友被烈火包围时,他却以一己之力扛起了需要三四个人才能扛起的消防水带,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场,以一己之力成功解救被烈火围困的战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危难时刻,像郑志这样的消防战士始终坚守在火灾一线,面对指挥命令没有一丝懈怠和退缩。这些英雄的行动给我带来启发,对党忠诚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完事,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誓言,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融入到党的事业和国家命运中,诠释新时代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纯粹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用热血和青春换取国家的繁荣发展。

不辱职责使命,勇于闯难关。港区石油输送管道突发爆炸,大火随着泄漏的原油四处蔓延,火势直逼存储易燃易爆、剧毒的二甲苯罐区,熊熊烈火和滚滚浓烟已经严重威胁整个城市的生死存亡,市民四处奔逃。然而,消防英雄们却逆向而行,直奔火场而去。江立伟冲进大火中关闭油管阀门,防止化学罐区爆炸,他说的那句“我很想活着回去见我的老婆孩子”让人动容;马卫国带领消防战士坚守救灾一线绝不后退,发出“我们就在这站,能坚持一分钟,就坚持一分钟”的号令……尽管火场险象环生,各种危险状况让人触目惊心,但消防员队伍中却无一人说后退。从他们身上,我真正感受到“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斗志和勇气。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我们前进道路上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这需要我们时刻不忘岗位职责,尽责、担责,勇于斗争,迎难而上,把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党史读后感精选篇 篇5

从2008年第一部甄子丹主演的“叶问”电影开始,到今年已经超过十年。期间还有王家卫执导梁朝伟主演的以及黄秋生主演的叶问电影两部,甚至还有杜宇航主演的青年时期的叶问电影,真是把这位武术宗师拍了个遍(也顺带炒热了咏春这门传统武术)。其中甄子丹的电影一共四部,今天上映的《叶问4》就是第四部。

电影情节依然挺简单,归纳起来就是:和其他门派打,以武会友;和老外打,扬我国威。只不过以前几部是老外来中国欺负人,在国内打;这一次是美国华人受欺负,在国外打。说实话,我是不太喜欢电影中这种过度渲染民族情感的做法的,但是受电影本身题材的局限,剧情也只能这么编。不过毕竟时代不同了,编剧也知道不能一昧黑老外,所以片中大部分外国人还是以友好的正面形象出现的。

叶问这个系列的电影,最大的看点一直是实打实的动作戏。尽管第一部上映后就有武术界人士批评说咏春拳不是甄子丹演的那样的,但是谁会在乎这个?好看就行了啊!这次的看点当然还是动作戏,依然实打实,依然拳拳到肉,依然令人看得十分过瘾!本片中还有李小龙的戏份,而且不是“叶问2”结尾那样打个酱油的,是有很大一段十分精彩的动作戏,真可谓是令人惊喜的大福利!

演员方面,甄子丹对叶问这个角色已经十分熟悉了,演起来毫不费力,但也没有新的突破。吴樾这一次成了类似“叶问2”中洪金宝饰演的角色,是唐人街的华人领袖,文戏武戏都不错。“叶问2”中的肥波、罗师傅这次也都有戏份。至于吴建豪的角色,感觉演的一般。倒是新人演员16岁的小姑娘李宛妲表现还可以。而李小龙扮演者陈国坤就无须多言了,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李小龙了。

总体而言,武打动作戏确实还是很过瘾的,剧情么就不要计较了。喜欢功夫片的推荐去看看。评分三星,其中一星给动作戏,一星给李小龙。

党史读后感精选篇 篇6

我读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本书,讲了查理的家人很穷,每天查理的肚子都是空空的,有一天旺卡先生用巧克力把五张金奖卷包起来,前五名的孩子拿到奖卷可以到巧克力工厂参观,已经有四张奖卷被人领走,只剩下最后一张。在最后一天的时候,查理用捡来的五十便士买了一个巧克力,里面装的是金奖卷,最后一名是查理。查理获得了最后一个名额。五名小朋友都来到了工厂,工厂里很大,里面有发明好多东西的机器,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这个工厂,但四个捣蛋鬼闯了许多大祸。因为查理的善良,最后旺卡先生把工厂送给了查理,查理感全家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也很喜欢吃巧克力,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巧克力工厂,也想去看一看。

好词:千真万确、莫名其妙、毫无疑问、胆战心惊、哈哈大笑、不可思议、小心翼翼、大吃大喝、狼吞虎咽、目瞪口呆、四面八方、嚎啕大哭、怒气冲天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夜晚的城市》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要改变生活,先学会讨好自己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