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建设自查报告

2024-07-24

和谐社区建设自查报告(共8篇)

和谐社区建设自查报告 篇1

河滨社区和谐社区建设自查报告

河滨社区东起共青团东路北二巷,西至中心路,南起共青团东路,北至人民东路,面积约为0.27平方公里。辖区内企事业单位21家,楼房75座,住户3005户10235人。社区共有党支部13个,党员118人。今年以来,我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五创”活动的总体要求,以“和谐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围绕大局,全面推进社区各项工作,使我社区的“和谐社区”创建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自收到淄社工[2010]2号文件《关于印发<淄博市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测评办法>(试行)的通知》后,社区进行了自查,对工作重新进行了梳理。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党的建设

(一)创新组织形式,夯实社区党建根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部队转业党员、大中专学生党员不断进入社区,河滨社区党员数量由2003年的十几名增加到现在的118名,传统的社区党员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我们按照张店区委关于“党支部建在楼宇、党小组建在单元”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按照党员分布情况,依据楼宇党员数量和原工作单位情况,按地理位臵划分共成立了12个楼宇党支部、15个单元党小组。并在楼宇党支部所在楼座设立醒目的 1

宣传栏,把支部成员职责分工、党小组划分党员名单都在宣传栏公示,便于联系和服务群众。

(二)完善社区自治功能,做好换届选举工作

社区换届作为今年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次换届工作中,我们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为重点,以增强社区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不断扩大居民民主参与面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群众拥护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班子,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打下基础。

社区换届工作于2011年4月2日正式开始,成立了社区组织选举委员会,并制定实施办法和选举时间安排表,严格按照《关于认真做好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进行,选举前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在居民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广泛的宣传,保证了居民的知晓率,参与率。

(三)思想建设

社区加强思想建设,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学习贯彻党的先进理论的同时,在辖区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社区全体干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看报告,写笔记,谈心得,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理论素养。社区通过宣传日、黑板报、文体活动、社区论坛、党员大会等形式开展了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居民群众紧跟党的步伐,关心社区建设,充实自己的生活。(四)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社区完善了制度,建立了社区党员登记制度,属地化分类教育制度,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了党组体系,加强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建立了民主评议制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保证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权利;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提高工作人员服务群众的本领。在社区建立邻里诚信公约,实行了党务、居务公开,使工作进一步透明化。

二、和谐人居环境建设

自淄博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社区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抓手,以现实行动推动和谐人居环境的建设。(一)志愿者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础性工作,共建和谐淄博、和谐社区,河滨社区着力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成立四支不同类型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创新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手段,拓宽志愿者服务内容,通过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加强志愿者的服务与管理,保障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将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不断推进。今年,先后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活动、志愿者帮扶孤、老、残、弱活动和志愿者环境美化活动以及志愿者文明交通服务活动,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二)社区环境

年初,社区与辖区单位签订门前三包目标责任书,以调查问卷形式向居民宣传卫生城市创建知识。在每月的爱国卫生日组织辖区居民整治卫生死角。通过黑板报、上街宣传、入户、发放市民素质教育读本等形式,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和谐创建的积极性,使爱护环境卫生转变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今年8月至10月集中清理,动用车辆16台次,人员30人次。

(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以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宣传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文明规范有效的提高了辖区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今年7月社区妇联开展了“防止家庭暴力”为主题的“和谐家庭”调研活动,宣传相关法律常识,增强了妇女维权意识;社区团支部组织了各种活动,加强了未成年人的教育。

三、治安环境

(一)治安环境

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是“和谐社区”的基本条件,今年以来,在平安社区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收效明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帮教工作到位,规章制度健全,目标责任明确。全年无重大人身安全事故,无民转刑事件的发生。刑事案件同比明显减少,犯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邻里矛盾明显减少。互谅互 4

让精神已蔚然成风,和谐氛围浓厚,居民群众满意,治安状况良好。

(二)矛盾调处

建立了社区矛盾调处室,通过矛盾纠纷调查机制,及时解决矛盾,有力的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全年无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引领居民健康的文化生活。社区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辖区居民正确对待健身活动,促使他们参加健康的文团组织,有效的杜绝了非法人员假借健身、练功之名迷惑居民群众,骗取钱财。社区特色鲜明的活动在辖区内,乃至全区、全市都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全区,全市的比赛中多次获奖;我社区利用远程教育室闲暇时间开展电脑知识培训,不但能教育辖区青少年科学使用电脑,防止迷恋网络而造成伤害,而且能通过培训提高部分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

(四)社区安全生产

社区内商贸服务业多,小门头多达400多家,安全生产成了“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年初辖区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位,并每周对其检查,确保辖区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社区服务

(一)以品牌建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以社区提升工程为主线,努力打造特色品牌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1、夯实服务基础,打造社区硬件品牌

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扩建了集党员管理、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民政、综治、文体等服务为一体河滨社区服务中心,全天候为居民服务;扩建了能容纳40人的社区党员活动室,购臵了会议桌椅,制作了宣传牌匾,加强了与社区党员、群众的密切联系,成立了未成年人活动站,各类活动器材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开展各类益智活动。

2、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河滨社区着力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不断创新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手段,拓宽志愿者服务内容,通过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加强志愿者的服务与管理,保障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将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不断推进。

社区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和“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为基本宗旨、理念,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形成了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一是健全点线面结合覆盖全面的服务网络。设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点、成立具备专业功能的特色服务队、划分服务责任区,三者相互依托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构建覆盖整个社区的志愿服务网络。成立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理事会,建立网格化,一助一为细胞,形成链条,纵向、横向形成网络。二是完善志愿者服务方法。制定党员志愿者招募注册、管理、服务、评比、激励等科学的工作方法,保障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开通“志愿 6

者彩虹热线”,24小时为群众服务。建立星级志愿者激励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授予“服务之星”志愿者荣誉称号。三是精心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定活动计划,每月开展一次大型公益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日常随时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带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四是建立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试点。志愿者为社区空巢、孤寡老人定期提供家政服务。五是建立健全社区虚拟网络服务系统。建立社区电话虚拟网、社区短信收发系统,建立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同时,为了让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得到提升,社区还制作了自己的志愿服务标识。标识以两颗心的造型为整体构图,体现了志愿者与社区居民以“1+1”的形式结对帮扶,互帮互助,无私奉献。

(二)提高服务质量,落实惠民政策

建设便民利民的服务型社区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社区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积极推广“一站式办公”,社区办公设备齐全,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过硬。

低保、廉租房以及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方面,社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现了应保尽保,力争在有限的条件下帮助最困难的居民。在今年的工作中,社区多次联系社会力量对辖区内的特困户进行帮扶,组织公益性活动。社区成立了扶老助残站和居家养老服务站,配齐了专职人员。

(三)落实社会保障

我社区是老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多,要确保社区和谐稳定的发展,提供社会保障是当务之急。今年以来,社区2户“零就业”家庭全部找到工作,将750人纳入全民医保,全面解决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将228人纳入居民养老,解决了他们的养老问题,有147人领到了养老存折。

(四)为民办实事

我社区一直遵循“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做,民求我应”的工作理念。一是社区通过协调区旧城指挥部对辖区内的14条小街巷进行了综合整治改造,达到了“路平、地绿、管通、灯亮、便民”的标准,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赞誉。二是送温暖工程。每年定期对辖区内无业、失业和生活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救助帮扶,共发放救助金5万余元。三是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社区党总支为社区的党员群众送上了一份“民生套餐”,向党的生日献礼。“民生套餐”的内容包括:“送平安”由社区党总支出资,为社区50周岁以上老党员和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免费送一份保险,将老年人意外伤害损失降到最低,让他们有了平安保障;“送健康”组织社区全体党员健康查体,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让党员群众享受健康生活;“送文化”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书画培训、体育竞赛、播放爱国主义电影等活动,为社区居民送去精神大餐;“送保障”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保障社区困难群体能安心生活;“送服务”为社区党员群众开展各类服务,包括为居民免费理发、维修家电、法律援助、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等,实现社 8

区服务全覆盖,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需求。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查我们发现,虽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辖区居民的参与率还有待提高,部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继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二)资金缺乏,有些好的想法不能付诸行动,有些活动无力举办,一定程度影响了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社区与辖区内大企业较难沟通,希望以后和上级有关部门配合搞好此项工作。

河滨社区居委会

2011年12月5日

和谐社区建设自查报告 篇2

关键词:调查,公民道德,基层社区

道德作为人们之间行为的基本准则产生于人们的各种社会交往之中。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是社会道德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社区道德建设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为此,我们对当前基层社区道德环境的进行了一次调研,分析我国基层社区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次调查开展于2013年7月份至10月份,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建设状况的直观感受。包括五个内容,一是社区工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二是公共活动,了解社区公共活动条件;三是邻里关系;四是社区认知,即社区文化的整合力;五是道德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直接走访,了解社区的道德建设的基本环境、具体内容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在江苏境内开展,选取了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无锡五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城市选取四到五个相对成熟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8,有效回收率88%,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选取了其中10个社区进行。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道德建设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区硬件条件有待提高,公共活动需要进一步强化

社区硬件条件是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强化社区文化的基础,只有16.1%和9.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比较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在公共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方面来看,高达72.9%居民认为本社区对于公共活动不够重视,有91.5%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数量不够丰富,同时,其中65.7%的居民在公共活动中都没有真正参与过。这与高达83.8%的居民认为应该强化公共活动以及高达91.1%的居民有参与公共活动意愿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居民对社区工作不熟悉,认可率低

现代基层社区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区单位主导的状况,社区管理者需要承担起社区发展和服务的主要责任,这对于培养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酝酿公共道德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只有21.9%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社区居民生活比较关心,只有1 2.6%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在积极主动的工作,只有8.2%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调查显示只有7.5%的受访居民熟悉社区工作人员,7.3%的受访居民很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8.9%的受访居民经常与社区居委会交往。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熟悉本应该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工作,当前的社区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工作在道德建设中组织、引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居民重视邻里关系,但交往较少

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是社区成为公民道德培养平台的基础,有必要积极促进社区邻里关系以优化道德培养环境。但是调查显示现代社区邻里交相对较少。调查显示虽然高达71.5%的受访居民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且有81.4%的受访居民认为正常的邻里之间应该互相认识或者互相熟悉。但是高达52.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居民之间基本不熟悉或很不熟悉,高达53.4%的受访居民基本不认识或完全不认识本单元的邻居,能和其他邻居经常交往的只占到受访居民的14.1%。调查显示72.7%的受访居民有意愿和邻居加强交往,23.2%的受访居民愿意保持现状,只有4.1%的受访居民不愿意进一步加强与邻居的交往。这说明当前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不仅不利于促进公共道德的培养,也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区邻里互动,构建和谐社区。

四、社区文化需要提升内涵,社区凝聚力差

社区文化是体现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表现,优良的社区文化对于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是极大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社区工作集中于常规管理上,多数社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居民缺乏归属感、信任感,不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受访居民认为经常得到邻里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得到社区或志愿者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帮助其他邻居。在关于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8.5%的受访居民会首先想到的是社区,只有16.3%的人首先想到邻居,高达52.1%的人首先会向亲戚、朋友求助。在遇到困难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14.7%受访居民认为社区或邻居一定会提供帮助,高达35.4%的人认为社区不会向自己提供帮助。说明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还很淡薄。

五、居民道德感受平淡,公共意识需要加强

针对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状况直观感受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居民对当前社区道德状况缺乏较明确的感受或认识,68.3%的受访居民认为小区居民道德素质一般,另外14%的受访居民表示基本没有感觉。对于近两年社区居民整体道德素质的发展趋势,56.1%的受访居民也没有明显的感觉。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社区的道德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公民道德的平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间接印证了本次调查关于邻里之间交往互动较少,多数居民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分析。多数人在看待公共道德的时候还主要把它看做是由个人修养决定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社区道德建设总体上比较被动,处于初级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说教式,形式化的东西较多,实际效果不太理想。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总的看来,当前基层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社区文化基本没有形成,居民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这使得基层社区不能很好地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的道德养成的作用。我们认为今后社区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推进。

1. 完善自治,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基石

现代社区居民独立性变强,相互之间不再具有同事或亲属关系,社区由传统的“单位宿舍”和“自然村落”转变为单纯的聚居地,邻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社区结构的调整,社区治理模式也在逐步的转变,由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变为平等协商的自治管理。传统社区是传统道德的实践平台,现代社区也必将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的培育基地。但是,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虽有所转变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治理思维还很浓厚,传统的治理手段还有很多保留,居民自治还没有充分展开,居民的依附心理还很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主精神还没有完全养成。具体表现在调查数据上就是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陌生,这种缺乏主人翁精神的状态很难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所以,进一步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创造条件使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真正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关系到社区本身和谐氛围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养成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打下基础。现代社区需要居民自主管理,也只有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社区建设。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具有很强的参与愿望,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广开渠道,对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热情进行充分的挖掘、组织、利用,从根本上构建社区和谐的基础,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的基石。

2. 转变思路,从实践着手培养公民道德情感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紧贴群众路线,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来,这样才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于基层社区来讲,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必须改变以宣传教育、树立典型等传统手法为主推动道德建设的模式,转变思路结合基层社区特点围绕个人生活、家庭需要,从实践着手以切实的行动建立居民与社区以及居民之间的充分互动,构建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社区文化,形成居民的社区认知和社区归属感,培育居民的公民道德情感和公共道德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社区在这一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养老活动、社区未成年人之家等,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推动居民参与管理上,还是关注居民生活上,社区工作都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和强化的地方。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地让居民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温暖,才能真正让每一个人都投身于自我道德教育,基层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

3. 强化制度,从政策层面支持社区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基层社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有一定自我管理的机制,但是其发展和运行又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制约。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其一,必须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由于现代社区的居民结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展开,社区居民自治几乎成为基层社区管理的唯一出路。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一些社区没能成立有效的自治组织,更多的社区虽然成立了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却难以完全满足社区自治的需要。进一步厘清业主自治组织和居民、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是完善基层民主相关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其二,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实现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与相关制度的贯通。有很多问题仅仅靠社区、家庭无法解决,如孩子入学问题、老人赡养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将社区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考虑的。还有如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也是需要政府部门在多方面提供支持的。

总的来讲,通过本项目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的发展还处在现代社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当前基层社区的道德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公民道德实践平台的作用。今后,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为基层社区自治构建良好的环境,将基层社区建设成为我们每个人温馨、美好的家园,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能力。

曹家渡社区业委会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3

曹家渡社区业委会建设的调查报告

●中共静安区委政策研究室

加强业主委员会建设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有序开展业主自治,构建和谐社区的前提和基础。静安区曹家渡社区(街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党建引领,坚持群众观点,条块紧密配合,以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开展业委会建设工作,做法和成效值得借鉴。

曹家渡社区(街道);业委会建设;新时期群众工作

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社区(街道)认真贯彻中共上海市委和静安区委要求,充分发挥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指导自治组织职能,与区房管局形成合力,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协同加强业委会建设,2009年共完成17家业委会的组改建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曹家渡社区(街道)推进业委会建设工作的特点

一是条块紧密配合。社区(街道)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后,区房管局党委多次主动走访社区(街道),召开沟通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社区(街道)将业委会的建设工作归并到社区党群工作部和居民区党委内,在纵向上形成了街道房管办与居民区党总支相互之间跨前一步、各项工作无缝衔接的良好局面,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坚持群众观点。居民区党委与街道房管办把推进业委会建设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倾听群众呼声。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后逐项开展深入细致的专项调查研究,在工作推进中相信和依靠群众,既不做群众工作的命令主义,又不做群众工作的尾巴主义,从而为进一步搞好业委会组改建和推进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提供了比较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是发挥职能作用。曹家渡社区(街道)加强业委会建设面临的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业主反响强烈,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另一方面,业委会组改建工作存在人员难选、矛盾难调、宣传难做的“三难”问题。曹家渡社区(街道)和区房管局加强领导和指导,发挥好居民区党总支的政治和组织领导的作用、街道房管办和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的作用,针对不同情况,依据政策和法律法规,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式方法,予以重点突破,逐个化解了一系列难题。

四是创新党建形式。在工作中注重延伸基层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触角,调整了党支部的设置。把组织关系在本地区的业主党员,通过建立独立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等形式,在业委会中建立了3个独立党支部和6个联合党支部。同时,按照管理组织和活动组织相结合的原则,在党支部中设置兼职支部委员,创新和拓展了在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空间。对于党员人数不多或没有党员的业委会,则通过落实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作为党建联络员的方法开展党建工作,为加强业委会建设创造条件。

二、依托联建,加强建设,积极探索依法开展业委会组改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加强业委会建设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通过依法组改建,建立起一个政治上过得硬、业务上素质强、结构上科学合理的业委会。而要达此目的,首先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组改建工作重任的业委会筹备组织。玉兰居民区的党总支和居委会在5个业委会的换届改选工作中,充分发挥政治和组织领导、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依据法定程序,有序有效地完成了换届改选的各项工作,其成功做法为长宁区加强业委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借鉴。

玉兰居民区共有2000多住户、6000多居民,居住房屋具有住宅商品房、售后公房、直管公房、系统公房和二级旧里5种类型。不但规模较大、居民数量较多,而且居住房屋类型多、物业管理情况复杂,业主(居民)要求改组业委会的呼声十分强烈。按照“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的要求,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正确把握和引导业主(居民)的强烈愿望,通过由街道房管办主任、居委会主任、治保主任、业委会主任、物业服务公司经理和社区民警参加的小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联席会议,发挥好综合协调的作用。联席会议对5个业委会的换届工作逐个分析研究,制定换届方案,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挂帅,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认真做好业委会换届筹备小组的组建工作,重点把好四个关:

一是人员素质关。将那些模范履行业主义务,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公正廉洁,具有社会公信力和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必要工作时间的业主推荐进筹备小组。5个业委会共有委员35人,平均年龄60岁,学历都在大专以上,退休和在职的国家干部28人;在职业分布上有律师1人、会计师1人、土木建筑工程师1人、房地产业管理人员4人。

二是党员比例关。工作小组努力吸纳党员业主进入筹备小组,同步做好在业委会中建立党组织的准备工作。在5个业委会35名委员中,共有党员14名,占40%,其中在职党员11名,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开展党的工作。

三是主任人选关。选择政治素质高、为民服务意识强、身体条件好的委员担任业委会主任或副主任。5个业委会中有3个业委会的主任由党员业主担任,并进入业委会联合党支部班子。

四是组织审批关。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由工作小组作出依法成立筹备小组的决定。工作小组将决定以书面形式向居民区党委和区房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议同意后进入建立筹备小组和选举产生业委会的法定程序。工作组在完成了业委会换届筹备小组的组建工作后,积极支持筹备小组依据法定程序开展业委会的换届改选工作,取得了5个业委会顺利换届的良好成效。

由于党委重视、部门深入、指导正确、措施有力,在换届改选工作的全过程中,既坚持了群众路线,又在方式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从而使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作用在业委会换届改选中得到充分发挥。新一届业委会的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政治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成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业主自治、发展基层民主迸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创建平安小区、及时解决业主的“急、难、愁”问题、加强业务培训等项目的竞赛活动在小区内蓬勃开展,进一步营造了“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浓郁氛围。

三、党建引领,依法自治,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小区和谐发展

在居民区党总支的领导下,以物业管理党建联建为抓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合力化解居住物业管理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依法有序推进业主自治,促进小区和谐,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四和小区在一项涉及全体业主(居民)共同利益的居住物业重大维修项目中,针对业主(居民)近百种不同的诉求,始终坚持“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的重要原则,从民主决策、党员和骨干带头、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到加强组织领导等一系列环节上,大胆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四和花园小区是一个具有1060户、3000余居民的小区。小区内有5幢1995年竣工的24层的高层住宅,原用水管为镀锌钢管,经过15年的使用,锈蚀严重,部分水管出现开裂滴漏,造成不少业主(居民)住房渗水并因此污染楼下业主的居住环境,引发多起邻里矛盾。由于水管更换工程要穿墙过户,涉及每一户业主的室内装修,不但维修难度很大,而且部分业主不同意更换水管,致使维修工程迟迟不能实施。四和花园小区党总支和街道房管办形成合力,以物业管理党建联建为抓手,以居委会一个窗口对外,领导、组织和指导、监督业委会在处置居住物业维修重大项目中,坚持“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的群众工作路线,取得了新成效,积累了新经验。

一是摆上重要议程。更换水管是一项经费高、涉及小区全体业主(居民)、作业难度高的居住物业维修项目,也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对此,物业管理党建联建联席会议深入每家业主(居民)的家门倾听诉求,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多次开展专题研究讨论。指导业委会和物业服务公司业主从维护全体业主共同利益、依法维权的高度制订维修方案,明确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在维修方案实施过程中各自的职责和开展群众工作的共同责任。

二是骨干以身作则。首先,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抓总,召开全体党员业主座谈会,要求率先垂范,当好安装新水管的带头人,统一了近250余名党员业主的思想认识。其次,由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一起召开楼组长、积极分子座谈会,并组织大家到杨浦、宝山等兄弟区学习大楼水管改造的成功做法,把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业主团结在组织的周围。

三是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三家联合的名义,给每户业主写了一封友情告知信,对水管改造的必要性、施工单位的招投标、旧管对水的污染、新管的材质优点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此外,还在小区主要通道旁,把拆下的锈管和新使用的钢塑复合管进行实物对照展览,最后在梳理业主(居民)反馈的大量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从业主(居民)长远、长效的利益考虑,确定了“明管进户”的施工方案,得到广大业主的赞许。

四是成立协调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在统一思想认识的群众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5名同志组成的水管改造和综合整治协调小组,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并公布联系电话。协调小组每周召开由业委会、居委会、物业服务公司,施工方、工程监理等参加的碰头会,共同商讨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经常深入现场对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为维修方案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组织领导保障。在此基础上,协调小组在施工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更换新水管。二是以业主需求为服务宗旨,施工队与业委会尽最大努力满足业主(居民)正当要求。三是注重耐心冷静,文明礼貌。对于少数讲粗话、骂大街的业主(居民),坚决做到骂不还口,冷静对待,耐心说服。四是质量第一,业主认可。每户新水管安装完工后,必须由业主(居民)在施工方的竣工单上签字,如有问题由协调小组与监理员一起上门了解情况,落实整改。

由于协调小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始终从广大业主(居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居民区党总支的领导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带领广大业主依法开展自治,维护合法权益,促进小区和谐,为我们如何提高业委会开展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实战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把依法行政和贯彻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使街道房管办的职能作用更加有效地落到实处

街道房管办是区房管局的派出机构,是在社区(街道)层面代表政府依法行政的机构。曹家渡街道房管办自觉接受社区(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和指导,根据区房管局的要求,以物业管理党建联建联席会议为平台,加大群众工作的力度,对于个别人妨碍公共利益的行为,耐心做好工作,尽可能用耐心和诚心使他们自行改正,开创了业委会建设的新局面。

四季公寓小区由两幢高层和两排多层房屋组成。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四季公寓小区第一届业委会在2003年10月31日即进入换届选举的法定期限,并在当时开始了组建新一届业委会的改选工作。由于原筹备组副组长常常提出一些复杂的诉求,导致了在长达6年的时间内无法通过换届改选产生新一届业委会。对此,街道房管办知难而进,把化解这一难题作为创新工作方式、改进群众工作的动力,把依法行政和贯彻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在其生病期间和逢年过节时8次上门慰问,送去鲜花和水果,表达了政府行政部门对其的关心,想方设法化解了该业主的对立情绪,为组织业委会的换届改选工作消除了障碍。2009年6月,街道房管办依托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联席会议,及时抓住工作推进中的转机,充分发挥职能,提前介入,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牢牢把握住了业委会选举的主动权。工作小组针对老小区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一些群众信得过、综合素质高、热心社区工作,具有“四公”精神(公益、公德、公心、公民)的业主进入业委会委员候选人行列。经过努力,6年多未能完成的四季公寓换届改选工作,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取得了圆满成功,一个符合业主意愿和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业委会产生了。

四季公寓小区区域范围小,管理成本高,在长达9年的时间内,物业服务公司要求提高物业管理费用与业主要求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发展到物业服务公司不愿续约的程度。街道房管办加大指导和监督的力度,与新一届业委会一起合力推动这一矛盾的化解工作。经过走访党员、楼组长,团结骨干力量,召开居民座谈会等,广泛开展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好深入浅出的解释引导,最终以广大业主一致同意物业管理费在原有基础上上调20%,妥善化解了这一长期未能解决的疑难矛盾,也推动物业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地维护了小区的和谐稳定。

D267

B

1009-928X(2010)05-0028-03

执笔:邓肇基

和谐社区建设自查报告 篇4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建设工作的落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汕市发[2006]5号)的有关精神,我街道近期认真开展了对列入创建2009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四个社区(福明社区、志成社区、联韩社区、桂馥社区)的自查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街道领导十分重视此项检查工作,迅速布置,组织城管办相关工作人员和四个社区一同开展自查工作,并亲自督促指导,确保了自查工作顺利完成。

(二)严格检查,力求实效。社区严格对照《汕头市社区建设工作量化考评表》的内容及标准进行量化评分,对社区的档案材料仔细进行整理分类入档,并对社区实地有关情况进行自我考评,做到不走过场、不漏环节、不留死角,确保检查质量,提高检查实效。

(三)边整边改,堵塞漏洞。我们坚持将检查和整改结合起来,在检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提出整改的措施,并及时落实相关措施,堵塞漏洞,切实提高我街道的社区建设水平。

二、自查结果

1.机构完整、计划完善。街道成立了“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按要求制订了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实施方案和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工作计划,确保了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工作有章可循。

2.组织领导:列入创建2009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四个社区也各自成立了工作小组,在街道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展开创建工作,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工作资料立卷归档。并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广泛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对一些自查中发现的不足制订出整改措施,并及时落实。在党建方面,社区居委认真接受纳入社区管理的党员,定时开展组织生活,不断提高社区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社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

3.自治好:社区居委按期召开居民代表会议,经讨论制定社区居民代表联系居民制度、《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社区居务、财务和社区重大事务公开制度。社区居委还不定时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不断改善管理中的不足。

4.管理好:社区居委按要求配备社区工作者,分片区专人进行管理;规范社区内各社会组织管理,统一管理和监督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社区社会环境创造一个和谐氛围。

5.服务好:社区居委设有多项服务和活动场所,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为加强社区服务水平,社区建立了一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经常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居民满意度高。

6.治安好:社区居委成立治保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群防群治队伍,积极投入综治维稳工作,尽力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及时公布社区治安、安全状况,给社区居民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此外,还通过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开展公共安全宣传,增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

7.环境好:社区居委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协助社区保洁员对社区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并对一些违章搭建建筑进行清理,维护社区良好的卫生环境。社区还经常开展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思。

8.风尚好:社区居委经常组织多方面的文娱活动,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促进居民间的沟通交流,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邻里关系和谐。

和谐社区建设自查报告 篇5

自检自查情况报告

2009年,我社区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工作在鹿城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镇综治办具体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市、镇政法、综治会议精神,全面抓好落实,紧紧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更新观念,夯实基础,创新思路,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整体推进,完善了各项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责任分工明确,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有落实、全面提高了社区治安整体防范水平,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取得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目前社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现将一年来的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工作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个方面:齐抓共管,把社区平安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首要保证:

⒈认真落实“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加强社区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增强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作用,切实落实“属地管理”的原则,与辖区59家成员单位签订了2009年综治暨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积极推动社区综治暨平安建设工作。

⒉进一步加大创建平安社会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意识,认真组织开展了三月综治宣传月活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治安志愿者的活动中。社区动员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主要街道、居民住宅区悬挂、张贴宣传横幅、标语和黑板报,使我们的建设平安社区活动宣传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积极开展了“平安单位”和“平安和谐户”复评工作,辖区单位复评达标率达90%以上。

3、完善组织网络和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社区综治委和平安创建领导小组下设社区综治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作为承担辖区平安建设建、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工作平台。一是在建立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落实了社区警务、矛盾调处、信访接待、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咨询、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机构,并设立专门窗口,负责指导、督促、落实“平安社区”创建的具体业务工作,牵头组织实施社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辖区共建单位为实体的治安信息化网络平台,及时吸收对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加快了社区治安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健网络。固定专职综合治理队伍:东城派出所北浦警区配备了12名专职社区警员;健全了综治委、平安创建办、联动办等群防机构,配备综治专干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1名,针对社区成员单位,在“一把手”负总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成员单位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义务服务队伍、物业管理公司参与综治暨平安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在开展利民、便民服务的同时,共同维护好社区治安。扩大群防群治队伍:在我社区的带动下,部分成员单位还设立义务巡防队、护楼、护院队,基本形成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治安防范网络。同时,我社区在辖区主干街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邻里守望、门户联防活动,今年共签定联户联防公约100多份。充分动员社区党员、共青团员、干部、居民群众维护社区稳定的热情,有效地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通过以上工作,社区居民群众防范意识明显提高,防范力量建设显著增强,刑事案件发案率得到有效遏制,社区居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高,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二个方面:强化社区综治工作功能,提高“平安社区”建设工作整体水平:

社区治安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通过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着力夯实社区治安的基层基础,强化社区治安的防范、管理、教育、服务四大功能,全面提升了“平安社区”的创建水平。一是防范功能。通过建立专兼群三结合的综治组织网络,落实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措施,把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落实到辖区成员单位,筑牢“第一道防线”,提高了社区治安防控能力,维护了社区治安,促进了基层社会秩序的和谐。二是管理功能。通过社区党支部和群众组织活动,积极发挥社区各类组织作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各项社区事务,反映社情民意,推进民主法制,确保社会稳定,促进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和谐。三是教育功能。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法律等活动,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改善居住环境卫生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治安防范工作的自觉性,促进了社区人与环境的和谐。四是服务功能。通过进一步完善、提高和深化社区服务,加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帮助社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有困难找社区民警”、“有困难找社区”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团结互助、融洽和谐的居住环境,促进了社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第三个方面:完善社区综治工作机制,促进“平安社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为确保平安社区建设有序推进,注重在制度上规范、职责上明确、运转上顺畅,着力在完善社区综治工作机制上做文章。一是订计划。为使创建工作目标明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区综治委在年初专门召开党支部大会、居民议事协商会,共同讨论协商如何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每年在年初就明确全年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二是定制度。按照上级综治委的要求,制订“平安社区”创建、人民调解、民主法治、治安防控、维稳防控、五防安全、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刑释解教人员及青少年帮教、流动人口管理、禁赌禁毒等工作制度,规范社区每项创建工作,特别是对涉及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几项工作更是提出了明确的数量要求、质量要求、程序要求,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用制度来规范行动,以行动来促进制度的落实,确保创建工作的质量。三是明职责。在制订每项创建工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统一规定了每项工作所对应的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确保创建工作有效进行。四是找对接。“平安社区”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横向配合。社区不但按照创建确定的内容,依靠自身的力量,抓好工作的落实,还要承上启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做好与各级职能部门、镇综治办、辖区共建单位的创建功能对接。

第四个方面:深入开展禁毒与反邪教警示及打击传销教育、强化居民防范意识:

⒈结合禁毒工作安排积极开展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以“不让毒品进我家”等活动为切入点,在社区内以禁毒宣传单,入户宣传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小区居民的禁毒意识。今年开展专项禁毒宣传1次,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目前我社区无新增滋生吸毒人员,无制、贩毒行为。

2、我们一直没有放松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警惕。一方面我们经常到居民当中去,通过与居民的交流,从中了解是否有新滋生法轮功练习者,做到“发现一个,帮教一个”;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向我们揭发、提供法轮功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上级职能部门。由于一直以来我们在辖区内做了大量的宣教工作,所以至今没有发现有新滋生法轮功练习者及法轮功练习者发动的集体闹事、集体上访事件,也没有发现法轮功邪教组织发动的非法活动。

3、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及成员单位人员对社区辖区内的传销组织进行彻底排查,至今未发现有涉及传销的组织或人员。

第五个方面:当前面临的困难

通过几年的运行,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当前也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虽建立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但因经费困难,难于保障经费到位;二是社区人少事多,有时就形成疲于应付,难以创新,三是社区综治工作与社区警务工作难于协调开展,警务模式改革后民警不能真正沉到社区,工作上不能形成合力。四是社区针对一些矛盾纠纷无能力化解(州军队干休所李继红与所领导及工作人员的矛盾及原鑫茂物资公司改制遗留问题)。五是针对部分单位工作难于开展,难于管理(红宝小区、牟定建筑集团)。半年来,我社区的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将在下半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继续完善做好下半年的工作。

和谐服务自查报告 篇6

自查报告

$%部是#$的具体运营部门,多年来,共服务人群近万人次,为 人次的参保人提供¥¥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为%……¥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服务民生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贯彻落实#¥保监局开展的“和谐号示范岗”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和谐保险建设,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我部门进行了创建“和谐号服务岗”活动,并根据创建要求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整顿。现将本阶段自查的工作措施及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高度重视创建“和谐号服务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 公司召开工作动员会后,#%¥¥#%部负责人立即组织部门所有员工,传达了保监局及公司关于创建“和谐号服务岗”的文件和精神及达标标准,公布了公司的具体实施方案,认真分析研究了我部门的自身特点,并着手制订了行之有效的 “和谐号服务岗” 创建计划,决定从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入手,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和谐服务意识,同时根据部门特点开展特色服务,提出了“和谐保险,诚保万家”的服务口号。

二、根据创建标准的具体要求重点整改

我们根据保监局“和谐号示范岗”的标准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整改。营销宣传方面:在对外服务过程中我们有着更为严格的工作纪律。在进行政策宣传时不误导、不遗漏,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进行解答。在工作中,保持良好沟通,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武断、不蛮横。多年来,多次收到服务对象的口头表扬或书面表扬,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未发生一次违规事件。

承保服务方面:严格按照依法合规经营的要求,报总公司及上级主管部门备案,进行下一保险期间的项目运营。

理赔管理方面: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既规范了业务操作,保证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服务质量,展示了公司形象,更维护了基金的运营安全和项目的长期合作。

增值服务方面:在规范和控制基金支出、提高医保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根据创建活动的服务细节进行针对性整改 我们针对摸底调查的具体内容,在岗位工作环境、岗位服务态度、岗位服务意识、健全服务流程、岗位服务监督、岗位特色服务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

岗位工作环境:我部门对服务环境及设施进行了检查和整治,定期对内部办公区卫生进行检查,确保桌面、内部物品摆放符合规定,做到窗明几净。我部门组织员工参加服务环境的打造和维护工作,每天进行卫生清理,业务档案分类归档,办公设施按序摆放,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根据创建要求,我们在办公室设置了“……&*”宣传栏,对业务流程和服务项目进行公示。在办公桌上摆放和谐号服务岗标牌,对“和谐保险,诚保万家”这一理念进行宣传。

岗位服务态度:我部门一直重视岗位服务态度建设,曾专门下发了《#%¥¥#%部联合办公人员礼仪服务规范》,对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创建“和谐号服务岗”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微笑服务、注意使用礼貌用语等进行了再次强调和专门学习,以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岗位服务意识:为使这次活动不仅仅成为一次创建活动,而是真正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员工的认识,我们下发了#%¥¥#%部创建“和谐号服务岗”应知应会手册,力求使诚保万家的精神切实落实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工作上。我们倡导主动式服务,注意倾听服务对象对我们服务上的意见和要求,同时,组织员工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审视自身服务上的不足,开展自查自纠的讨论,使部门员工认识到和谐服务对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以高度的热情和自觉性投入到工作中去。

服务流程:按照创建要求,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包括&*&等在内的各项服务流程,使服务过程规范化、细致化,今后将继续加强标准化建设。

岗位服务监督机制:我们加强了对员工日常工作,特别是在着装及文明用语方面的监督检查;完善了客户回访制,实现多种方式评价联合办公人员的服务质量;畅通了投诉渠道,使客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服务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投诉,并明确了投诉案件的协调处理机制;完善了服务监督机制,使联合办公人员的服务处在多重监督下;公示了服务监督榜和服务承诺,服务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岗位特色服务:一方面,针对象多为老年人的特点,我们克服窗口工作业务繁忙、人员紧张的困难,以面对面指导、标记提示等各种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业务咨询及如何填写各种单据的指导,既方便了客户,提高了处理业务的质量和效率,又及时避免和化解了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另外,我们在服务大厅设置饮水机,服务窗口提供便签、老花镜等便民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客户的服务满意度。

创建“和谐号服务岗”活动开展后,我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各项服务工作日益规范。但是,我们深知这离“和谐号服务岗”所要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继续深入领会“和谐保险,诚保万家”的理念,不断努力,为实现保险行业自身和谐、保险行业与社会公众和谐及保险市场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谐而奋斗。

#%¥¥#%部

和谐社区建设自查报告 篇7

1、闽北林业是闽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覆盖率高达70%。地处闽北的南平市山多地少,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山林面积达3168万亩, 占全省山地面积的1/4, 森林蓄积量约1.25亿立方米, 有“绿色金库”、“南方林海”之美誉。现有竹林526万亩, 立竹量约7.87亿株, 建瓯和顺昌荣获国家林业部首批命名的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称号。当前林业仍然是闽北经济的一个重要传统产业。

2、福建省林改政策促进了闽北林业的发展, 也引发了闽北林业一系列的矛盾。

福建省是全国第一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 于2003年依据《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福建省的林改是一种探索性、尝试性的改革, 由于现实性及历史性的各种因素, 在改革过程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总的来说, 福建省的林改还算是成功的,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表现为林改实现了“三增” (农民增收、村财增加和社会增效) 、“三活” (机制激活、资源盘活和产业盘活) 和“三变” (农民林地经营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和干群关系转变) 。但由于政策、经济利益等各种因素的介入, 以及在林改操作过程中存在过急过快等因素, 把原来隐藏在林业领域内的旧矛盾旧问题显现出来, 同时又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纠纷。林业纠纷和矛盾能不能有效的化解和及时的解决, 影响到全省林改的进程与效果, 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多渠道、多手段的化解林业纠纷, 解决林区社会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闽北林业纠纷特点及其危害性

2003年以来,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推广, 促进了全省林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林木价格的放开和市场化, 在利益的驱动下, 全省的林业纠纷也逐渐的增多。由于闽北自身的特点, 闽北的林业纠纷也成为全省之最, 主要表现在:

1、林业纠纷的相对普遍性。

在福建全省, 闽北的涉林纠纷最多, 就近三年的统计, 南平市的涉林纠纷案件数排福建省第一位, 南平市的县 (市、区) , 甚至每个乡镇都有涉林纠纷。可以说, 目前法院受理的案件还只是其冰山一角, 大量的纠纷还处于潜伏状态, 许多人还在等待观望。法院有效化解这些纠纷对那些潜伏状态下的林业纠纷能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

2、林业纠纷的复杂性。

由于过去林业政策多变, 带来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实践中, 导致林业纠纷的因素较多, 既有历史的因素, 也有政策的因素, 还有利益的因素等等, 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从而导致林业纠纷的复杂性。如2009年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林业庭庭长许裕华成功地化解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蛇村三个林业纠纷系列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这个案例集群体性、历史性、复杂性于一身, 涉及的村民近千人, 资金有上千万元, 涉及的山场林木面积有几千亩, 影响较为巨大。它的成功调解对我们处理闽北林业纠纷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

3、林业纠纷的群体性。

纠纷发生后, 往往会出现当事人的家族亲属、其他村民等群体共同参与其中。纠纷的一方或双方, 出于人身保护和法不责众、人多势众的心理, 往往寻找各种借口, 组织群众集体上访。从而使林业纠纷呈现出群体性的特点。

4、林业纠纷的危害性。

群体性林业纠纷案件如不及时得到有效的化解, 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林业纠纷影响林区的和谐稳定。由于林业纠纷涉及面广, 有些纠纷存在跨村、跨组甚至跨县的情况。涉案人数多, 群众反响大, 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如不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还可能会激化矛盾, 甚至引发群体打架斗殴事件, 直接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和林区的和谐稳定。二是林业纠纷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 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甚至还会降低政府的信任度。纠纷产生后村民们往往选择频频上访, 导致基层政府分身乏术, 无法专心抓发展, 又无法妥善调处纠纷。而这些上访问题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群众对政府满意度下降, 或者更加不信任地方政府, 习惯越级上访, 这样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妨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三、闽北林业纠纷的成因分析

1、部分村民利益驱动是闽北林业纠纷的思想根源。

一些人“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根深蒂固, 不能正确对待承包人经过精心管理、辛勤劳动获得的收益, 对部分通过劳动致富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试图平均再分配。他们往往以资源被少数人占有为由, 煽动群众闹事, 影响了承包人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引起合同纠纷。尤其是随着林业优惠政策的出台, 在林木价格大幅度升值的情况下, 村民的利益意识不断地被强化, 利益的分化势必发生。

2、部分村干部不依法办事是导致闽北林业纠纷发生的深层原因。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之后, 村集体的林业承包、林木转让合同由于涉及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其他村民的利益, 属于村集体的重大事项, 在签订合同时要求必须遵循民主议定原则。但由于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在决定山林承包等重大事项方面没有严格遵循民主议定原则, 许多村干部在发包过程中未经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甚至有的村干部营私舞弊, 也不征求党政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 私自发包, 搞暗箱操作。随着林改的开展及村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村民开始主张要求解除原承包合同或确认合同无效, 因此而引发纠纷。此类纠纷往往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 极易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对当地农村社会稳定和林改顺利开展都造成很大影响。

3、“山林权属界址不明”、“一山多包”等历史遗留问题是引起闽北林业纠纷的重要因素。

这主要发生于自留山、责任山方面。 (1) 由于自留山以及责任山的界址不明, 而且许多系以土名标注, 四至粗略, 不易在现场予以明确, 同时实践中还存在自留山交叉种植, 以及责任山“插花山”现象等引起的纠纷。如武夷山市五夫镇古亭村第二村民小组与雷建旺侵权纠纷一案、余宝生等10多人与五夫镇翁墩村侵权纠纷一案等, 均因上述原因引起。 (2) 有些自留山本身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一种情况是重新调整自留山旧证未收回, 签订合同不完善, 没有就原有的自留山问题交待清楚, 以致当事人持原有自留山向村委会主张权益, 而引起纠纷;另一种情况是自留山多年无人管护而荒, 按有关政策村委会可以收回自留山, 但村委会未经公告等程序妥善处理, 且将自留山承包给他人经营, 自留山业主主张权益, 而引起纠纷。 (3) “一山多包”也是引发林业纠纷的另一因素。在林改过程中发现, 许多地方存在山场原承包期限未满又重新发包给别人, 原承包人主张履行原承包合同;或承包人未经发包人同意擅自转包, 承包人与第三人发生的解除和履行转包合同纠纷;或是合同流转过程中侵害了其他权利人的利益等引发的纠纷。如武夷山市岭根村委会与彭吉祥造林、抚育合同纠纷。该山场经过一、二手的转让, 第三人已实际取得林权证, 原告彭吉祥要求岭根村委会履行造林、抚育合同对林木收益进行分配, 涉及到合同出让方、转让方和林木收益权人三者的利益等诸多的法律关系, 处理较难。

4、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一定的副面影响, 也是引发闽北林业纠纷的又一因素。

一是林改过急, 方法简单粗放。在林改过程中, 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各方面力量不足等因素, 有的基层组织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林改工作任务, 简单照搬照套文件规定, 没有全面深入理解林改内涵和宗旨, 出现划山、划界不清、采图不准, 农村所称的“土名”与林业部门所称的林班号不一致、证山不符等问题, 从而导致的矛盾纠纷。二是林改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在林业“三定”期间, 由于工作粗放, 以及相关林权证明等文件材料在文革期间保管不善, 导致一些山林权属发证错误, 从而对林改工作埋下不稳定隐患因素。

四、有效化解闽北林业纠纷构建纠纷解决机制的探讨

1、目前林业纠纷解决途径的局限性

目前解决林权纠纷的途径主要有自行协商、民间调解、行政调处 (包括行政调解和行政处理) 、行政复议、诉讼、信访等。在实践中各种纠纷解决途径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1) 自行协商和民间调解作用有限。这主要由林权纠纷的特性所决定。村民们往往不相信村委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所以他们不愿意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纠纷, 故该类解决纠纷方式所发挥的作用便十分有限。

(2) 行政调处未发挥应有作用。其一, 解决争议的程序规定不具体、不明确、不合理。例如行政调处的时限、争议提起的时限以及作出处理决定的时限没有科学的规定, 导致调处机构工作中无规可循, 效率低下。其二, 缺乏专门的调处机构和调处人员。绝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独立的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其三, 行政机关处理林权争议的制度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衔接不妥, 带来一定负效应。

(3) 诉讼方式的作用在林业纠纷的解决中未充分发挥出来。在农民的法律意识中, 法律的确是公正、公平和正义的代表。但由于诉讼成本高, 周期长, 程序复杂, 在遇到实际纠纷时.往往把非法律解决方式作为首选。

(4) 信访成为解决林业纠纷的重要方式, 但效果也未尽人意。农民往往把信访看成是优于其它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的一种特殊权利。但由于信访部门并不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权力, 可信访者却在很大程度上把信访部门当成了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 这样就可知道其最终的解决效果了。

2、构建闽北特色的林业纠纷解决机制, 有效化解林业纠纷, 促进闽北林区和谐

解决林业纠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结合闽北本地和林业纠纷的特点, 建立“以行政调处为重点, 以诉讼方式为核心, 以其他救济手段为补充”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

(1) 法院提前介入, 关口前移。法院应摒弃就案办案的观念, 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发现群体性、敏感性的林权纠纷及时排查预警, 提前介入调处, 将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根据林业部门反馈的情况, 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共同做当事人工作, 及时处理村民上访及疑难纠纷。让许多矛盾纠纷, 在流向法院前就能做到“案结事了”。

(2) 法院积极与林业部门沟通, 多部门联动。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经常与林业部门进行沟通, 探讨解决方案, 避免今后类似事情发生。法院应定期与林业部门做业务交流, 互通新政策、新精神, 互相交流新经验、新方法, 及时掌握林业方面的情况, 对新问题做好备案、提早做出解决方案, 将部分问题在初期得到解决。南平市法院林业庭到各地调研林改情况, 对林改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重点调研, 尤其是涉及到部分村民对国有林的抢占强种行为时, 各级基层干部纷纷要求予以重点打击。在听取了各级干部的意见后, 南平市法院林业庭提出由法院牵头, 联合森林公安、检察院、林业主管部门召开林业小三长会议, 抓典型, 重打击, 广宣传。在抢山造林成风前将这种现象遏制住, 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走利益调整路线, 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在林业审判中, 既要坚持适用林业法律的统一, 又要兼顾林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林改后的成果, 维护林区社会的和谐和合同的稳定。认真分析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试行) 》第二十五条关于一年为限的规定, 本着尊重历史, 照顾现实利益, 依法依规的原则, 对经过林改后利益分配明显不合理的合同纠纷案件多采取要求一方进行利益调整的方法, 达到平衡双方利益。通过走利益调整路线, 在维护原承包合同的基础上, 承包者提高承包金, 把政策的实惠让利给原集体成员, 原告的利益得到平衡, 就会自愿撤回起诉, 这样既提高了效率, 降低了诉讼成本、减少诉累, 使广大林农将时间和精力投入生产发展中, 也节约了司法资源, 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良性运行。

(4) 调判结合, 坚持“三二三”调解工作法。在调解工作中坚持“三二三”调解工作法, 即在调解工作中坚持自愿、合法、分清是非“三个原则”, 找准争议焦点、法情理的融合点“两个切入点”, 做到庭前、庭中、庭后调解“三个结合”。在处理群体性纠纷上舍得花时间、有耐心、调动一切聪明才智做好调解。尤其对于调解工作中事实以及是非原则的尺度, 可以在具备“基本清楚、基本明确”的前提下灵活把握, 彻底化解矛盾, 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这是审理群体性纠纷案件的目标。但是对于经调解确实无法达成协议的, 就应当及时判决, 贯彻“能调则调, 当判则判, 调判结合”的原则。

(5) 建立四级联动涉林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机制。在光泽、松溪试行一年多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全市推广、建立四级涉林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机制网。各村、组、场都配备涉林纠纷调解员、纠纷信息联络员。乡 (镇) 设置涉林矛盾纠纷化解办公室, 日常工作可依托林业站, 负责化解本辖区内的涉林矛盾纠纷。各乡镇设林业巡回审判点, 把巡回审判点作为司法服务的平台, 让群众感到法官就在他们中间。各县 (市、区) 设置涉林矛盾纠纷化解办公室, 依托县 (市、区) 林业处纠办, 负责化解乡 (镇) 之间的涉林矛盾纠纷和指导协助各乡 (镇) 涉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南平市设置涉林矛盾纠纷化解办公室, 依托市林业局处纠办, 化解县 (市、区) 之间的涉林矛盾纠纷, 并负责指导全市涉林纠纷化解工作。全市四级涉林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当地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下, 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 促进各种涉林矛盾纠纷的化解, 维护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闽北林业的发展,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林业纠纷。林业纠纷呈现出相对普遍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林业纠纷的成因在于部分村民利益驱使、部分村干部不依法办事、“山林权属界址不明”、“一山多包”等历史遗留问题所致。解决林业纠纷的现有途径存在着局限性。目前有效化解林业纠纷的措施是提前介入, 关口前移;积极与林业部门沟通, 多部门联动;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调判结合, 坚持“三二三”调解工作法;建立四级联动涉林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机制等。

关键词:闽北,林业纠纷,成因,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篇8

一、东环办事处的机构设置和主要工作

东环办事处,是新华区的一个办事机构,根据沧洲市编办机构设置和办事处工作任务的需要,东环办事处下设6个综合科室,即:党群办、行政办、财经办、社会事务办、城市管理办、社区服务中心。东环办事处党委下设8个支部,19个小区党支部,有651名党员,人口4万余人。

2012年以来,东环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基层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办事处的各项工作。这些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街道经济,开拓思路,拾遗补缺,保证办事处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抓好党员管理工作,积极调查研究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党组织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办事处党员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或党委组织部汇报并提出建议。

3.东环办事处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对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培训,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使整个社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负责社区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居委会工作,加强居委会建设,通过培训学习等手段提高社区干部素质,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配备好街道班子。

5.搞好本区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宣传优生优育,鼓励支持晚婚晚育。

6.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积极为社区内低收入群体申请政府补贴,做好辖区内廉租房申请及分配的工作。

7.依法治理街道,抓好法律常识普及,加强法治教育,调解民事纠纷。

8.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本辖区卫生工作、绿化工作、城建工作及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9.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组织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二、当前东环办事处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沧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城市街道社区层面,从而对办事处的工作提出了新考验和挑战。就目前初步调查分析来看,城市办事处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办事处职能界定不够明确

近些年,随着中央省委和市委注重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办事处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本来应当是上级各部门的职责,或者应当是一些职能部门的职责,却纷纷下移到办事处,这就让办事处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有些工作并不是办事处的职责范围所能解决的。有些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给办事处一些事务性工作,而核心权力却不下放或下放较少,造成协调解决问题上阻力较大,效率较低。因此产生的上访问题、钉子户问题亟待解决,原本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行使权力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却只能依靠办事处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得到暂缓,根本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2.办事处人员编制明显不足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群众工作,赋予了办事处大量行政工作、群众性工作和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这些工作的推进和完成都要由人来完成,而目前一些街道办事人员的编制却是多年前制定的,事多、事杂、人手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作人员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人们常说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仍然是当前街道办事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办事处经费短缺比较突出

调查中,不少社区反应经费短缺是他们面临的最突出的困境。工作量不断增多,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大量事务被下放,而相应的经费和资金保障却不能及时跟进,不能到位。“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一致”是社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但现在工作中却并非如此。例如:一些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权没有下放,使管理、审批、收费等环节相互脱节,出现了部门管事、街道办干活,或者部门收费、街道办管理的情况。有些部门还把本应自己承担的供热管理、二次供水、清理冰雪、属地信访等工作及责任硬推给办事处承担,而这些工作又缺乏配套的管理职能和经费保障,致使办事处基本处于“有责无权”“有事无利”的状态。

4.对办事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街道办事处虽然是政府派出机构,但却承担直接向群众宣传、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繁重的社会职责,他们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艺术等都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关系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局。但就目前调查来看,上级政府和组织却很少关注街道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大部分干部一年到头都忙于应付工作,从来没有时间学习,更没有机会得到进修培训及提高的机会。

三、关于加强城市街道办事处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办事处工作:

1.建议加强对我市各办事处职能的研究力度

从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角度对办事处进行明确界定,使各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并被赋予明确而清晰的责任和权力。

2.建立健全我市办事处统一具体的工作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关于办事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办事处较好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隨着加快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客观需要,把一些事情交由办事处管理,并给予相应的工作管理权限,是可以的,但要做到“权”随事走,人随“钱”走,使办事处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保障。减少本应由市、区政府负责管理的工作事项下放给办事处,以减少管理层次,减轻办事处负担。同时,应当从我市社区建设的高度,对办事处的工作任务、责任权限和职能、重新设定编制、增加人员等都作出制度性规定。

3.要理顺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充分发挥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其管理方式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办事处对居委会工作是指导而不是领导。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一些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表现为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致使一些矛盾大量集中到办事处,这与办事处的职能错位密切相关。因此,从根本上理顺办事处与居委会的权力关系是加强办事处建设的一个关键。即,把便民利民、城管卫生、治安、文化娱乐、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或再就业等社区服务工作落实到社区居委会,使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自治组织,而办事处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4.建议开展“办事处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对街道办事处干部职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社会管理知识、群众工作能力等。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调查发现,90%的青年干部都有在政治上、理论上、政策上、能力上提高的愿望和渴求,希望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培养。因此,开展“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很有必要。

上一篇:如何申请使用原机动车号牌下一篇:骆驼与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