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成语(精选7篇)
祝福的成语 篇1
祝福的成语大全_节日祝福成语推荐
成语精选(一)
福星高照:形容人很幸运,有福气。
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福慧双修:指既有福,又聪明。
福禄双全:福:福气;禄:俸禄。既有福气,又做官,享受俸禄。
福如东海:福气象东海那样大。旧时祝颂语。
福善祸淫: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
福衢寿车:通往福寿的道路和车子。指获取福寿的途径。
福寿康宁:祝颂语。谓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福寿绵绵:福多寿高。是祝颂之辞。
福寿齐天:福寿与天一样高。是祝颂之辞。
福寿无疆:疆:极限,止境。福分与年寿都无止境。是祝颂之辞。
福无双至:指幸运的事不会接连到来。
福倚祸伏: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福至心灵:福:幸运。意思是人运气来了,心也变得灵巧了。
福寿年高:年高:年龄大。有福有寿,长命百岁。
福寿双全:幸福和年寿两样全备。
福孙荫子:指福荫及于子孙。
成语精选(二)
长命百岁:寿命很长,能活到一百岁。常用作祝福长寿之词。
大吉大利:非常吉祥、顺利。旧时用于占卜和祝福。
五子登科: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一路平安: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也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阿弥陀佛:佛教语,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五男二女:《诗・召南・何彼a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后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恭贺新禧:禧:吉祥幸福。恭敬地祝贺新年幸福吉祥如意。贺年的常用语。
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弄璋之喜: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弄瓦之喜:弄瓦:古人把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女孩。
天保九如: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旧时祝寿的话,祝贺福寿绵长。
燕雀相贺:燕雀因大厦落成有栖身之所而互相庆贺。后多用作祝贺新屋落成之语。
梦熊之喜:梦熊:指生男孩。祝贺生男孩之语。
敲锣打鼓:①谓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月圆花好: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麻姑献寿:〖解释〗献:把东西送给尊长或敬爱的人。指祝贺寿辰。
[祝福的成语大全_节日祝福成语推荐]
祝福的成语 篇2
丰富的汉语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形象生动,蕴含着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作为汉民族约定俗成的语言行为的缩影,成语携带着汉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且汉语成语四字的语法结构具有多种形式,如主谓式:杞人忧天、胸有成竹;联合主谓式: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养精蓄锐、防微杜渐;联合名词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等。
从上看出,汉语中的四字格隐喻成语常用两个源域(source domain)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如借用“心”和“肉”这两个源域来隐喻惊恐不安、预感有灾祸临身的恐惧心情这一目标域:“心惊肉跳”。而与“心惊肉跳”相应的英语成语是“to make fresh creep”,而不是“to make fresh creep and heart beat”。而这种汉语隐喻成语又以联合主谓式、联合动宾式、联合名词式的四字格成语居多。
汉英两种语言里隐喻成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无疑彰显了汉英民族的不同思维认知方式。对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同与异,本文将仅以汉语中的联合式四字格的隐喻成语为基点,从汉英民族的认知结构中,以Lakoff (1987)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探究汉英隐喻成语中内在认知机制方面的同与异。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认为,人对世界某一范畴的感知和概念化,可以在相应的ICM中反映出来。ICM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它不是科学模型,而是文化观念且多半呈格式塔性状的意念集合体,并且和与其相对应的世界对应实体的吻合有程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还因人和因文化而异。而ICM模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结构,其建构原则有四条:命题结构、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这里探讨的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主要是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所谓意象—图式模型,就是指人类对客观现实的知识是以形状等空间概念储存于大脑的,表现为图式性意象。而隐喻模型,是指一个意象—图式模型一旦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由此形成的认知概念便是隐喻模型。人们对同等的事物的认识尽管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异同。且ICM的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升华成民俗理论(folk theory),成为当代体验哲学(Experientialism)的主要内容,且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带有生物、文化等人的相对因素,对世界的感知是一种能动过程。以体验主义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概念化导致的范畴化、图式化和语法化,取的是“世界→概念化→范畴化/图式化→语言形状”的历时语言学思维模式。由于其中关键部分概念化的结局是ICM,语言形式也带有ICM的踪影,因此在分析或研究带有这种踪影的语言时,就必须启动相应的ICM方式。在此主要以Lakoff所提出的ICM中的“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为视点,考查汉英隐喻成语生成同与异的认知缘由。
三、汉英隐喻成语的共同性
思维方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形象表征,是语言隐喻。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环境、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体和群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各自的隐喻成语,既有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也有各自的传统性,又有与其他民族互相渗透的通约性、共同性。不论产生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成语也就自然具有共性和同质性,表现出相类似的ICM。“既然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础,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些相似性”(王广成、王秀卿,2000:49)。
“眼(目)”除了是动物的视觉器官外,也是人们行为、性格的体现,是“心灵的窗口”。汉英隐喻成语也因此经常借用“眼(目)”来表达人们的行为特征、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态度。汉语中有“眼疾手快”和“眼高手低”,用“眼”和“手”两个源域形容人们在处理问题中的方式。“眼明心亮”用“眼”和“手”两个源域来形容看待问题的态度。“掩人耳目”用“耳”和“目”两个源域来形容行为特征。类似的还有“眼大肚小”、“眼馋肚饱”等。英语中也有“cast one’s eyes over sb./sth.”来表示密切的关注,“make sheep’s eyes at sb.”来形容对他人的爱慕,“have an eye on sth.”来表示人对事物的鉴赏力。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民族对出现于客观世界中的诸多现象以及对人性的认识往往具有类似的认知方式。语言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因此,尽管汉英民族远隔千山万水,可彼此的语言隐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往往会借用同样的源域来隐喻同一目标域。
四、汉英隐喻成语的不同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比语言学之间的共同点的研究,正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许余龙,2002:6)。尽管汉英隐喻成语有许多相同点,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在了解汉英隐喻成语具有共同性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审视这两种语言隐喻成语的不同、其内在的隐喻机制及其表达形式存在差异的成因。“文化现象因民族而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特异性不可避免地会昭示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王文斌,2000:37)。成语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的结晶,无一避免地落上了文化差异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出汉语隐喻成语往往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却往往仅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如: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隐喻成语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它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是与语言赖于生存的文化认知模式密切相关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文化,而文化固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各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在这一部分所描述的关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差异就是一个佐证。语言表达形式的根本性差异,肇始于文化思维的差异。“思维是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曾剑平,2002:47)。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一直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换言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会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
“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申小龙,1999:46)。这种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其特性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习惯借用意象组合使语言的表达内容形象生动。“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连淑能,2002:44)。而英语国家民族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所谓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就是指以抽象概念为媒介进行逻辑思维,其特点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细分为单纯要素,有条不紊地进行条理化思维,具体表现为借助概念、判断、演绎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再者,汉民族偏爱平衡性和和谐性的思维,善于“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受到道家文化阴阳五行的深刻影响,汉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强调“合二为一”,不是“一分为二”,二者反映的虽然是同样的客体,但其运动趋向是相反的。这种物偶式思维极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对仗、对偶等。而英民族的思维方法却擅长于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相对立的方面(dichotomy)的倾向,所关注的是实体,所论断的是事物的属性,强调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排除主观因素,物是物,物我二分”(连淑能,2002:43)。
汉英民族的这些思维差异,体现在隐喻成语上,就是汉语隐喻成语在形式上常为四字格,对称偶化昭然,显示出“物生有两”、“二气感应”的特征,设双象而喻同理,表现出重直观和主观体验。而英语的隐喻成语在形式上不拘长短,往往以单象喻一理,表现出重客观思维,注重对客体属性或特征的判断。由此可见,ICM不仅体现于系统性的隐喻图式,而且还体现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汉语里,隐喻成语的ICM往往就是双源域建构,而在英语里,其隐喻成语的ICM则往往表现为单源域建构。
五、结语
(1)汉英隐喻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除有助于加深对这类成语所存在的同异的成因及其内在的认知机制的认识之外,对外语教学及其汉英互译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习者和翻译者认识到汉语的隐喻成语常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则常用单源域,如汉语“兴风作浪”若用英语表达,就是“to make waves”。
(2)本文仅探讨了汉英隐喻成语的大致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绝对。英语也有双源域的隐喻成语,如“on pins and needles”(如坐针毡)等。同时,汉语中的隐喻成语也有单源域的,如“易如反掌”等,但汉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在数量上要大大多于英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这是因为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认知模式。可这种差异到底存在多大的比例,目前尚无人进行过统计研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陈传锋, 黄希庭, 余华.词素的结构对称效应:结构对称汉语成语认知特点的进一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3) .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5]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9.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王广成, 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 2000, (1) .
[8]王文斌, 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J].外国语, 2003, (3) .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祝福的成语 篇3
关键词:汉语成语;形象;汉英成语词典;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147-3
1、引言
任何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在各个层面上揉进形象的成分。成语作为语言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其中蕴涵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形象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段常常运用多姿多彩的形象为文章增色。所谓形象,指的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脑海中所形成的心象、观念或由此引发的意义或者联想。成语中形象语言的运用更使语言有“妙笔生花”之感,既丰富了语言文化的表现力,又使得人或物、事与理的表达更为生动(马慧,2006:125)。因此,如何将汉语中形象语言所承载的全部信息等值传译给读者并在其脑海中唤起直接的意象,进而引发等值效应,便成了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为了达到较理想的翻译效果,许多学者曾就成语的翻译方法发表过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他们都很少以数据为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目前对成语的翻译研究都集中于从语用学、符号学等角度讨论,尚未见到将翻译策略与成语的形象结合的定量研究。本文对《汉英成语词典》中含有形象的成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统计,在汉语成语翻译领域做了如下具体探讨: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哪些方法?2)哪一种形象处理的方法在汉语成语翻译的实践中最为常用?
2、研究方案
2.1本研究的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来源于施正信、王春菁、张健钟编著,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汉英成语词典》(2006年10月第一版)。这本成语词典被汉英双语读者广泛使用,它解释详尽,尤其注重成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问题。
2.2数据的收集
这本成语词典共选收3000多条常用的汉语成语。笔者首先对词典中汉语成语进行了筛检,3000多条汉语成语中共有1890条成语含有形象;然后对这1890条含有形象的成语采取了随机抽取的方法,每隔6条成语抽取一条,只留下了316条成语作为样本成语。最后对这316条成语形象英译时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评估和分类。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笔者特邀请了另外两名参与者,并告诉他们研究的目的和分类的标准。三个人参与了对成语翻译方法的评估,一个是笔者;一个是笔者的同行,大学英语老师;另一个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在读三年级研究生。三人中有一位是男性。笔者和另外两名参与者各自对每个成语样本的翻译方法独立地进行了评估和分类,接着对这三套评估结果采用了三角验证法。在验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三名参与者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存在不同意见,经三人共同商议,解决了这些争议。当然,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的争议不是很多。三角验证取舍法确保了评估数据的内部效度。
2.3结果与分析
2.3.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到的方法
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然而形象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成语翻译的成功与否。由于英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成语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形象特征,翻译时应力求达意传神、形义兼备(包惠南,2001:150)。笔者通过对所剩余的316条含有形象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的统计结果表明:一般说来,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形象
英语和汉语中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在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源语中的形象,极力保持英汉成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胡文仲,2001:123),例如: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
如坐针毡t0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有时候,保留形象的同时可附加简短的增译,以帮助译文读者加深理解。如:
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2)转换形象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再进行翻译。有时候,尽管套译中的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较好地保持成语语言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例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
“虎视眈眈”、“如虎添翼”、“龙潭虎穴”、“虎踞蟠龙”、
“狐假虎威”等等。但对英美等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king of theanimals)”,这可以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
“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等语料中窥出。狮子在英美文化中素来享有崇高声望,英国人甚至视狮子为祖国的象征(1ion—national emblem of Great Britain):把游览名胜古迹说成“to see the lion(看狮子)”;称在学界八面威风的人为“lion'’,如“In those days he was a literary lion(他当年堪称为学界之狮)”。与此相协,英语中的狮子还象征着权力,捧持英国王室纹章的就是“Ifonand unicorn(雄狮和独角兽)”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狮子”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译者不妨更换喻体,如:
“血流如注(bleed like a pig)”、“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水底捞月(tofish in the air)”、
“杀鸡取卵(killthe goose that lays eggs)”等等。
(3)舍弃形象
包惠南说,某些成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舍弃源语成语中的形象,而在透彻
理解源语成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源语成语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成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2001:152),特别在处理某些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形象时更需要如此。在中国,龙是中国的象征,它代表着帝王,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但不能直接翻译成“to hopethat one's son would become a dragon”。因为在西方人眼中,龙是邪恶的象征,是毁灭一切的凶猛的怪物,因而也必须被毁灭。因此上面的翻译不合适,应翻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would become somebody”。
2.3.2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最常用的方法
316条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每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在三种形象处理方法中,转换形象方法最为常用,出现了164次;舍弃形象方法出现了101次;保留形象方法出现了51次。这可能和汉英成语自身的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作为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语言也是文化现象的反映。成语是语言中词的一种形式,是长期以来可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差异较大,从而决定了文化心态的差异,在成语中具体体现为喻体和形象的差异。因此,英语和汉语中只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在形象上巧合,大多数成语在形象上是半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尽管保留形象翻译方法可以正确地再现汉语成语中的联想意义,使读者了解汉语成语的形式特点,把汉语言或文化的风味传递到另一语言或文化中去。但汉、英语言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形象上巧合的成语数量实在太少了,所以保留形象翻译方法使用的频率最低。有的形象在汉语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常涉及具体的人物、地名、典故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文的语用意义,让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产生误解,很难达到作者想达到的交际目的。在处理这一类成语的形象时,要使用转换形象或舍弃形象的翻译方法。在三种翻译方法中,相对某个具体成语而言,必然会有最适合它的一种翻译方法。只要慎重选择,灵活处理,扬长避短,每种翻译方法都会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3、结语
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译语读者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民族心理因素这两种文化背景(陈文伯,1992:134)。使用形象语言使人们在描述事物时增添了形象色彩与感情色彩,比抽象的描述更能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染,同时也给译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空间(韩庆果,2003:39-42)。译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和合理的策略,以最接近源语的艺术效果方式,结合具体的语境,以期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所蕴涵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对异彩纷呈的形象灵活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包惠南.文化与境与语言翻译[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50,152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134
韩庆果.英汉互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J].外语研究,2003,81(5):39-42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3
马慧.英汉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25(2):125—128
猴年的祝福成语 篇4
1、唐虞盛世 天地长春 物化天宝 人杰地灵
2、庆云跃日 芳草迎春 江山秀丽 人物风流
3、丰稔年华 鸿鹄得志 桃李争春 惠风和畅
4、福寿双全 舞乐翩翩 合家幸福 随地有春
5、花漫九州 香飘四季 春满中华 祥云捧日
6、江山如画 日月皆春 江山永固 祖国长春
7、春光播福 和气致祥 春风得意 丽日舒怀
8、春风及第 喜气盈门 春风梳柳 喜鹊登梅
9、花迎春光 励精图治 革故鼎新 抬头见喜
10、政策归心 春归梅柳 气壮山河 春盈四海
11、风舒柳眼 雪润梅腮 北窗梅启 东院柳舒
12、四时吉庆 八节安康 天开景运 龙兴华夏
13、红梅献岁 喜鹊鸣春 花香四季 月满一轮
14、月满一轮 花迎春光 励精图治 革故鼎新
15、晴舒柳眼 暖吐花唇 野云归岫 春舍澄空
16、抬头见喜 举步迎春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17、燕舞新春平安无恙 吉庆有余 百花献瑞
18、国光蔚起 民气昭苏 国家兴旺 民众安康
19、白梅吐艳 黄菊傲霜 风光胜旧 岁序更新
20、万事如意 四时平安 太平有象 大造无私
21、国家安庆 人寿年丰 金鸡报晓 紫燕衔春
22、百花齐放 万马奔腾 全家福气 满院春光
23、化臻上理 福享新春 日新汉德 天福华民
24、举步迎春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国光蔚起
25、吉斗临空 祥光满室 喜气盈门 梅传春信
元旦的祝福成语 篇5
花开富贵财源广进;财运亨通合家欢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幸福美满官运亨通
美梦连连万事顺利荣华富贵金玉满堂;龙凤呈祥龙门精神百业兴旺喜上眉梢张灯结彩;
多福多寿鲤鱼跃龙门花开富贵;美梦连连荣华富贵金玉满堂鹏程万里万古长青笑逐颜开
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
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新年快乐,龙马精神,万事如意,百尺竿头,恭喜发财,
年年有余,万事胜意,合家幸福,人强马壮,心想事成,
顺理成章步步高升民族崛起,彪炳千秋。龙马精神
神采奕奕一帆风顺顺理成章章月句星泰然自若
九如之颂松柏长青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南山献颂
星罗棋布步步高升升官发财财源广进近水楼台
升官发财财源广进近水楼台四海增辉,鹏程万里
海屋添寿松林岁月庆衍箕畴篷岛春风寿城宏开
庆衍萱畴日月长明祝无量寿鹤寿添寿奉觞上寿
天赐纯假晋爵延龄称觞祝假福禄双星日年偕老
天上双星双星并辉松柏同春华堂偕老桃开连理
一家瑞气,二气雍和,三星拱户,四季平安,五星高照
六畜兴旺鸿案齐眉极婺联辉鹤算同添寿域同登
《庄子》成语隐喻的理解 篇6
关键词:《庄子》成语,变化,隐喻
成语可以说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凝结下来的智慧结晶, 它或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或通过典藏的书笔相授得以代代相传。在成语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了古代社会变化发展的各方面信息, 以其结构的稳定性, 意义的深刻性以及内涵上的丰富性以及形式上的民族性, 成为汉语词汇中独特的存在。然而人们恰恰是有以隐喻认知事物的特性, 可以通过隐喻建构心理概念, 在隐喻中表达观念, 或在隐喻中确定用词, 使隐喻在每个环节都发挥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文章中是通过《庄子》成语的演变, 来理解《庄子》中的成语隐喻。需要说明的是, 文章所说的《庄子》成语特指发端于《庄子》中的成语, 其中并不包括《庄子》中引用前人的成语。将成语的演变分为成语形态的变化和成语意义的改变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分析《庄子》成语形态的改变。成语形态改变是指通过调换原有成语中词语的位置或者替换原有成语中的个别字词以在原有成语的基础上做出变动的方法, 虽然这样的变化有时会让成语的意义或者词义色彩发生变化, 但它也可以反映出成语逐渐凝固的轨迹, 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成语的初始形态, 也能够体现成语与原文之间的联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更好的应用成语。
每况愈下来自《知北游》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原作每下愈况, 是用来比喻愈是从低微的事物上去推论, 就愈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成语中单个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同时词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用来指情况愈往下愈严重。
还有很多形态发生小的变化而意义基本没有变化的成语例子。
比如安常处顺来自《养生主》, 原作安时处顺, 指无论遇到任何情况, 都能像习惯于平时生活、处于顺利环境那样去对待。
独来独往来自《在宥》, 原作独往独来, 原指单独往来, 行动自如, 没有牵累挂碍。后也用来指行动孤单, 没有伴侣。这个成语的形态变化是顺应了人们的思维顺序, 有来才有往。
胼手胝足《让王》, 原作手足胼胝, 借由手掌和脚底因长期劳动而生成的趼子, 形容长期辛勤的劳动。胼手胝足是以对偶的形式出现, 格式整齐, 便于记忆, 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根据《庄子》成语意义的演变看庄子隐喻。
源于《庄子》的成语在经历了长期的流变过程之后, 一些成语的意义已与其最初形成时的意义完全不同了, 甚至是与本来的意义背道而驰了。
沉鱼落雁出自《齐物论》:“毛嫱、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意思是人们都认为毛嫱、丽姬是美的;但是鱼见之避入水底, 鸟见之飞上高空, 麋鹿见之也急速逃跑。那这四者究竟谁知道天下间所谓真正的美呢?原意旨在用类比的方式说明, 对于自然界的不同领域、甚至每个独立的而言, 美丑的鉴别各有不同, 即所谓美丑只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个体体验, 并不存在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 鱼沉雁落也只是人们自己对于违背自然的等级划分的说辞而已, 而不是因为毛嫱、丽姬之美所致。而现在则用沉鱼落雁专门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了。经历了时代的转变, 隐喻与经验主义世界观发生了碰撞,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 其角度发生了转变, 使成语意义在逻辑上与语境的切换达成一致。
呆若木鸡出自《达生》原以“木鸡”比喻极有涵养、能以镇定取胜的人。后来却用来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呆的样子。成语本身与事物及其特征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天然存在的, 而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体现出来的。对先前已经认识的事物名称其真正的含义也许人们不甚了解, 由于庄子成语多属原创形式, 因此其意义也在开始时具有一定的临时性。新的隐喻意义就在这种临时性隐喻的基础上改变其特征之后被创造出来, 根据认识的发展和使用频率的多少, 新的隐喻意义甚至取代了之前的隐喻意义固定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古文阅读的时候多加注意, 联系上下文的大环境去理解成语在具体文章中的意义内涵, 以免造成误读。在呆若木鸡意义的演变过程中, 不但其解释发生了巨大变化, 就连成语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转变, “木鸡”由原来的褒义词变为现在的中性偏贬义的效果。成语感情色彩发生转变的情况还存在于一些其他成语当中, 例如:
绠短汲深出自《至乐》“ (孔子曰) 昔者管子有言, 丘甚善之, 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 绠断者不可以汲深。’”庄子本来是想借此说明说人的生命是天然生成的, 而人的不同形体可有它适宜的存在价值, 都不可随意改变。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渐渐地忽略了庄子的本来意图, 更多的将绠短汲深用来比喻才学短浅, 难于悟解深奥的道理或才能薄弱, 难以胜任艰巨的事情。也是从一个中性词转化成了后来的贬义词。
化腐为奇出自《知北游》“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 其所恶者伟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本来是指对立面的事物相互转化。后用来指改变陈旧、腐朽的事物, 使其内容焕然一新。于是, 化腐为奇就在应用的过程中从一个中性词逐渐转变为具有褒义效果的成语。
满坑满谷出自《天运》“变化齐一, 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原意是至乐之道充满所有空虚之地。后形容到处都是, 非常之多。根据不同的语境特征, 满坑满谷的语义色彩也有了不同的解读。
从上面的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文章中所说的两个大方面, 还有很多认识和了解成语变化的途径和方法, 切忌望文生义。有些《庄子》成语的演变是形式和意义的相结合的变化过程, 这个时候, 我们便不能单独将其中一个因素作为参考来探究《庄子》成语。要全面正确的理解成语及其隐喻, 使这一语言的结晶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
[2]刘洁修.成语.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朱楚宏.成语语义超常引申新探.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
成语背后的“真相” 篇7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七月并非公历七月,而是指农历。如果换算为公历,那就是相当于八九月份。“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星。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这里的“火”——大火星则是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流”是西沉的意思,就是向西边落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后来就把这种天象变化当做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呆若木鸡”是境界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10天,周宣王问纪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是虚浮骄矜。又过了10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听到有动静就马上有所反应,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依然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了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不为声色所动,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斗鸡的完美精神境界了。周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意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