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作文例子

2024-09-21

GRE作文例子(通用17篇)

GRE作文例子 篇1

新GRE写作例子使用原则

相关性很重要,不要提供不相关的信息,和大家众所周知又对你论证不是非常必要的内容。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说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时候,不需要说爱因斯坦的其他理论;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时候,没有必要说他们当时在哪个州。这些看似比较显而易见,但是如果自己比较随意,就会有很多不相关的信息传递出去。

不能只提供例子,不提供对例子的分析,哪怕只有一句话。例子出现的时刻,应该是分析到了一定程度,水到渠成了自然出现。然后例子之后,最好再加1-2句为什么这个例子能支撑我的观点,或者是,我们能从这个例子看出什么,或者是,这个例子为什么很重要。这样就显得饱满。

上述就是有关新GRE作文例子使用的问题解答,此外,例子其实不能展得太开。一个观点段,大概只有6-8句话。那么例子差不多也就2句话。有些例子可能只有一句话,或者只有一个such as blablabla.一定要精练,才能真正的助力GRE作文高分。

GRE作文例子 篇2

教材第五课《伤仲永》是经典范文, 多年来一直入选初中语文教材。这是一篇叙事和议论结合得十分完美的短文, 遗憾的是以前的语文教材把“王子曰”这一段议论给删除了。现在的新教材把这一段给恢复了, 使得这篇文章完整了, 作者王安石的写作目的也明确了, 使得这篇短文闪耀它原有的动人的光辉。文章先叙述“神童”方仲永最终变成常人的事情, 结尾“王子曰”对这件事发表议论, 表达了作者重视后天教育的成才观点, 启迪后人深思。这篇课文短小精悍, 其一事一议的写法十分典型。我就以本文的写法为“例子”, 要求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模仿《伤仲永》“一事一议, 先叙后议”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结果比较理想, 多数同学能从这次写作中明白叙述和议论的区别, 明白议论对于文章主题表达的重要性。

例文一

看不下去的一幕

七年级 曾钰婷

今天, 我来到一家小吃店, 这是一间不太大的店铺, 但生意却异常火爆。那个老板忙得满头大汗, 在厨房与餐台边走来走去。店门口, 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坐在塑料凳上挑墨鱼。她穿着一件不厚的布衫, 还有一条极不搭调的棉裤。

我正准备点餐, 那个老板朝着老奶奶走去了。他用手指着老奶奶, 瞪着双眼骂道:“你这老婆子, 还亏你是我妈, 干点活一点也不利索, 还吃我的, 用我的, 赖在我这儿不肯走, 快给我滚!”老人坐在那儿忍气吞声, 一动不动, 那个老板见了, 又继续训道:“还不走呀?想我亲自送你走?”那个老奶奶站起来, 微微地说了声:“好, 我走……我走。”说完, 佝偻着身子走了。

我再也不想看下去了, 往别的地方走去。一路上, 我想了很多很多。尊重老人是人最基本的道德, 更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他养大, 就是为了在以后受到他的不尊重吗?孝, 这一点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连小乌鸦都懂得回报父母, 那个老板却这样对待生他养他的母亲。这叫人怎么能看得下去呢?我选择离开, 离开那不道德的地方。

父母是这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这我懂, 那老板却不懂。

教材第十四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描写人物群像的名作。课文对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4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特点都描写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人物描写, 主要是抓住人的特点, 刻画出形象生动的人。我要求学生借鉴本文的描写方法, 仔细观察并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多方面描写正在上他们的课的4位老师。这次作文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多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例文二 (略)

跟着课本例子学作文 篇3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的教材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叶老的观点我是这样理解的:“语文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中的选文,而不是指教科书,因为教科书还包括练习系统、知识与能力系统、写作系统等。“例子”是强调语文教材或选文具有典范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举一反三。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承载教者教学思想的例子,可是现行的语文教学中课文的例子作用发挥得如何呢?

我认为课文的例子作用发挥存在着如下的问题:一是没有真正发挥好例子的作用。有的教师让学生把课文匆忙读一遍,把课文后面的习题或教师讲解或师生共同解答出来。余下的课堂时间用于做阅读训练题。二是只注重教材例子的阅读作用,轻视教材中的作文因子。上述两种现象无疑暴露出了教材例子作用的缺失。

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呢?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认识,让语文教师认识到课文教材是承载教者教学思想的例子,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例子,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载体;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摇篮等。怎样充分地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呢?

一、我觉得首先要弄清每册教材的编排规律和意图

翻开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体例编排的。各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不尽相同,从写作角度分析,有的着重训练写作方法。如七年级第五单元导读文:“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有的重点训练表达的顺序;有的重点训练表达方式等。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七年级第三单元课文时,就是扣住了单元目标,不设立大而全的目标。

二、从例文中学习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资源

学生的写作素材从何而来?毋庸置疑是从生活中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固然重要,但教材也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因为课本所呈现的生活是经过作者提练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充。积累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的细节片段,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就可以把这个感人的细节转化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了。

三、从例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胜过单纯作文课技法的讲解

郭沫若曾说:“多读名人著作,而且对于某些作品还必须熟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中求其化。”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学生的写作方法学习如果仅凭老师空泛的讲解,学生势必还是有隔靴搔痒之感,不能真正掌握。但通过例文的潜移默化的学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学会实际运用。如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前面对阿长的睡相不雅的描写,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要极力褒扬阿长的伟大“神力”,于是学生学会了这种写法,在写人的记叙文中一改往日的平铺直叙,从而写出了波澜起伏的文章。再如通过八下第二单元的课文《浪之歌》学习了象征手法,学生继而写出了《草之歌》《雪之歌》《风之歌》等。

四、从例文中学习写作语言,让学生的语言生动起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现在不少学生的语言平淡、平庸、味同嚼蜡,而课文中的语言不仅流畅优美,而且具有个性。

如我在引领学生学习《春》这课时,我设立教学重点是学习本课的优美语言。在读了春花图后,我设置一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作者写出了春花的哪些特点?我接着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学生回答说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紧接着我要求学生赏析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了这种赏析方法,我又在春风图里要求他们赏析“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我发现他们都赏析得很好。他们说:“这句话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的特点。”我想通过这篇课文的例子作用,学生真正掌握了比喻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当然掌握了赏析比喻的修辞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会运用这种修辞去具体生动描摹生活中的事物。我接着要求学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各种景物和人物。

五、从例文中学习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材不仅体现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而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决定了必须通过教材例子来熏陶。课文所体现的人生态度能引导学生要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以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来写作,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文章来。学习了《背影》后,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更加关心了,对父母之爱体味更深了。自然再写自己的亲人就会更有真情实感,不再去胡乱编造了。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挖掘了教材例子的作用,如果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例子的亮点,用足用好六册语文教材中的例子,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就会得到彻底的改观,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课余生活作文例子 篇4

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冲出教室,有的在操场上奔跑、有的在玩跳绳,而我和同学们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游戏开始了,先由我来当“老鹰”,另一个人当“母鸡”,其余的人都当“小鸡”。我飞快地跑着,我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但清空是抓不到“小鸡”们,我站在原地休息了一会儿,突然,我冲过去左手一个、右手一个,的“小鸡”们打得落花流水,“小鸡”们胆战心惊地串来串去,我又向右冲去,一手一个,把“小鸡”们抓得一只剩,全都当了我的“美食”。

我爱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你们看,我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吧!

扫地 周末,爸爸妈妈有事出门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写完作业,打开电视,发现没有我喜欢的动画片,于是,我关了电视,我想妈妈每天都忙得团团转,我想帮妈妈扫地。

首先,我拿来扫帚,认认真真地扫起来,可是,纸片乱飞,我往东扫,它往西飞;我往西扫,它却藏在我的脚下,怎么也不肯出来。纸片好像跟我作对似的,东躲西藏,弄得我满头大汗,大概是我太用力了吧!然后,我轻轻地扫,纸片果然乖乖地进入了垃圾桶里,终于大功告成了。我坐在沙发上高兴地欣赏着我的劳动成果。

爸爸妈妈回来了,看见了焕然一新的家,夸我长大了。听了爸爸妈妈的表扬,我高兴地笑了,以后我还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洗衣服

一天,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我看见墙角里我的脏衣服好多,我就打算把它们都洗干净。于是我接一盆水放在地上,然后,我又去厨房搬来一个板凳放在地上,然后我就拿来洗衣粉,然后把脏衣服放在我的身旁。我拿起衣服泡在水里面。然后就往水里放洗衣粉,搓一搓衣服,看一看那里还脏,就再搓搓,只见盆里面的水从白净水到脏水。我又用盆子接了一盆水,搓一搓到搓的没有泡么的时候,就放在甩干机里面甩干,然后,就一件一件的搭在绳上,晾起来,我看见自己洗的衣服,就笑了起来。

妈妈爸爸后回来后,看见我洗的衣服,说我是一个好孩子。

我学骑自行车

每天放学,我都会看到有些大哥哥、大姐姐们都骑着自行车回家,我很羡慕他们。星期六下午,我向妈妈说了这个愿望——学会骑自行车,妈妈高兴地说:“好吧,你能自己主动要求学骑自行车,我就答应你吧!”“ye!”我大声叫道。

妈妈推着给我买的自行车,我们来到河堤上,在我还没有骑上自行车前,我千叮咛万嘱咐地唠叨着:“不要松手”。我骑上了自行车,没想到,骑得很好,还能把握好平衡,我想着都是妈妈的功劳,回头一看,妈妈怎么没有扶自行车,我心里顿时着急起来,一下子就摔倒了。我跑到妈妈身边埋怨起妈妈,妈妈却和颜悦色地对我说:“其实我一开始就没有扶你,你自己骑得很好,你只是不相信自己”。听了妈妈的话,我才恍然大悟。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摘果子酷热的夏天过去了。这个秋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我们一家来到了我们的家乡摘果子。

到了外婆家,我就直奔外婆家的果园,准备去摘果子吃。看着那高大的果树上结满了又大又圆的果子,馋得我直流口水,我情不自禁地说:“这果子一定好吃。”开始打果子了,想到我马上可以吃到大果子了,我心情特别激动。爸爸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我找来了一块大布,哥哥和我把布拉开,爸爸站在树下使劲地打,我和哥哥在下面使劲地接,我看着那些大大的果子有黄澄澄的梨,红通通的苹果„„数不胜数,我拿起一个苹果在衣服上蹭了蹭就咬了一大口,真甜!

名人例子作文素材 篇5

马上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事。

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奸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

高中作文名人例子素材 篇6

但是,在““””中,有许多人曾经在政治压力下,违心地批判过自己的师长,或与被打成反革命的父母公开划清阶级界限。王元也经历了这段痛苦的心灵体验。

在一次批斗会上,造反派勒令王元必须在大会上发言,批判自己的导师华罗庚。王元知道如果拒绝发言,就可能会被打成反革命。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他推辞自己写不了批判稿,只能由别人写,自己上台念一下。没想到造反派真的找人来代笔,让王元去读。无奈之下,王元只好当众读了一遍批判稿。

王元深知此事对恩师心理的冲击。他在心里把自己做的这件事叫做“背叛”。他愧悔于自己的屈从,一直不肯原谅自己。此后,他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去恩师家了,即使遇到恩师,也总是想方设法躲开。许多年后,华罗庚先生出访归来,给王元带回来国外数学界关于“华王方法”的论著,两个人才重新走到一起,继续他们的合作。

但是,两个人面对面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从不提起“批斗会”这件事———二人不约而同地保持缄默,连一个字也没有。

恩师辞世后,作为数学家的王元破天荒地费时十年为华罗庚先生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他记录了自己痛苦的内心历程,深刻忏悔了自己的过失。在接受电视主持人的采访时,这位性情温和的老人再一次谈到了这个事件,并声明这是自己一生的遗憾。

主持人很奇怪王元用传记来消弭自己内心愧疚的方式,并问他为什么不在私下场合向自己的老师道个歉。没想到王元先生立刻坦承自己从来没有当面向老师道歉。当主持人又问及为什么不请求华罗庚先生的原谅时,不善言辞的王元先生有些动情了:“这种事情,我觉得一个人做错了,自己知道,改了就算了,不要去要求他人原谅。要求人家原谅是不对的。事情本来就是你做错了。凭什么要人家原谅你?人家已经很痛苦了。你还要为了自己,非要人家原谅不可,让人家第二次受痛苦。”

我见过许多在““””期间有过愧疚历史的人。很多人后来都纷纷向受害者道歉,并请求原谅———理由是: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原谅,他们的心灵就会一直痛苦下去。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篇7

教自我胸中——首先要熟悉例子, 吃透例子

因为教材是个例子, 要想彻底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师就要熟悉教材, 彻底吃透教材。但熟悉的未必就一定没有问题,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看待问题的角度都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熟悉的东西也难免会遭遇风霜, 让你措手不及。

如在进行《长相思》这一课的教学时, 当问及作者身在何方时, 有的学生说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有的说在山海关的那边, 有的说可能在山上……对于“山一程”, 我们可以这样猜想。那么, 对于“水一程”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他可能在船上, 也可能在营帐里……“如此看来, 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 经过了大川小河, 经过了山海关外, 经过了军营的帐篷, 当然可能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 即作者在征途中。”

只有认真解读教材, 用心熟悉教材, 才能真正理解教材, 合理地利用教材, 即使拓展, 也能呈现出教材文本的精彩, 即使延伸, 也能触摸到心灵。

工夫在诗外——给自我加油, 阅读无极限

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教材上, 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多读一些书,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让灵魂得以高尚, 知识得以渊博, 眼界得以博大。

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是个“双差生”, 小学没上完就被学校开除了。后来他在父母的教育下得以成才。他成名后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到小学时的遭遇:“我不喜欢智商比我低的人在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考我。”这多么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深思!不能先有结果, 再寻过程, 而应该先经历过程, 再自然得出结果;教师应多读书, 读好书。

剪裁妙处非刀尺——精彩运筹, 决胜课堂

运用调度例子的场所是课堂, 而拓展文本的课堂也需要调控。高明的教师总会让课堂波澜起伏, 高潮不断。

《钓鱼的启示》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身就曲折有致, 课堂上若是教师进行巧妙的处理便可以漾起波澜:课伊始, 教师用“我和父亲一起去钓鱼, 这次钓鱼之行会有些什么收获”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中来。“那是怎样的一条鱼啊?”“我和父亲对待这条鱼有什么不同?”“若是父亲迎合了我的想法, 将会为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父亲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生活中这样的鱼还有多少……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 学生不断思考, 不断探索, 课堂不是平铺直叙, 而是波起浪涌, 最后用34年后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的“我”为何依然钟情这个故事带给学生悠长的回味。

于漪老师曾经说:“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现在统统变成一个模式, 把语文教学搞得一潭死水, 学生的创造性、灵气都被磨掉了!”语文课堂只有创设一种活泼自由、相互竞争、展示自我的学习氛围, 学生才可一试身手。“课堂中教师或幽默, 或风趣;或惊警, 或暗示……这一切都在于教师的灵活机动, 巧妙运筹, 只要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 你的课堂就是精彩的课堂, 高效的课堂。”

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篇8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教材 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语文老师,如何用好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事。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几方面。

一、了解教材

作为老师,在让学生学习教材之前,必须先了解教材,“熟于心,出于心”就是这个道理。熟悉教材就是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文章思想、写作意图、语言特点等各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教学程序。简单说,对这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要心中有数。

二、指导学生学好教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研习课文,应该注意几个方面:1.文章写了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了解,顶多多读几遍;2.文章如何写,为什么这么写,其中包括文章写了什么材料,为什么选这些材料,文章思路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具体到句子语言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写,用其他的词语行不行,为什么等。这是着重要让学生思考的,因为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让学生对文本进入到这样思考,应该说我们是用好了教材“这例子”的,是真正教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这样做,我想会达到叶老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效果的。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呢?根据多次听课了解到的情况,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老师对教材深度把握不够,没能切实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处理教材,因而制定教学目标不恰当,甚至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结果有的上成政治课,有的上成生物课,有的上成历史课等。2.没有对文章内涵进行挖掘,引发学生思考。比如,用过多时间花费在文章内容分析上,实际上,文章的内容学生可以自读理解,应该多用时间让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研习,比如语言运用及其表现的情感,文章选材的特点及构思的巧妙上,这样学生才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学习语文。3.对文章浅尝则止就进行课堂延伸,有个老师上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一文,只是让学生阅读文章一遍,就归纳出中国诗的特点,接着拿出李白的《望天门山》和杜甫的《春望》让学生谈谈这两首诗如何体现中国诗的特点。学生谈完以后老师小结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实际上,对于钱种书的这篇文艺论文,我们学习的重点应是理解作者如何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也就是了解作者语言的诙谐和幽默上,作者为了说明抽象单调的中国诗的特点,引经据典,还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说理生动形像,让我们容易理解。抓住这些才是抓住文章的重点,这才是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

新课程提倡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有的老师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在上课时没有让学生阅读文章,感受文本,感悟语言,而是把教材当作一种简单的媒介,随便抓出一个问题,甚至和文本没有关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怎么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怎么知道语文是什么?

当然,我们说用好教材,并不是说,教好一篇文章就能提高学生语文某个方面的能力。学语文要有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学一篇文章所能奏效。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就是借助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因此,我们老师要真正理解叶老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内涵,真正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新的气象。

高考作文经典名人例子素材 篇9

乔布斯知道自己也会犯错误,所以会完全信任他的团队,要求他们指出他的错误,并进行纠正。

苹果苹果前零售主管罗恩·约翰逊在接受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采访时讲了以下这个小故事:5月份苹果开设第一家零售店之前,约翰逊开车载着乔布斯一起去一个每周例行会议。

约翰逊当时对乔布斯说:“我们把零售店设计成一个围绕产品的场所,但如果我们是围绕音乐或电影等活动来设计会怎么样,我们应该那样做。”

当时,乔布斯听了对他说:“你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改变吗?我没有时间再重新设计零售店。”

复读的成功的例子作文 篇10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高中一直都是读的重点学校,高中更是省重点学校,可是现在想起来,也许我并不适合省重点的教育模式。所谓省重点学校,自然是有不少人挤破了头皮想进去,特别是家长们,家长们认为省重点就一定好,却不知省重点的教育模式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当然茫然的还有学生们,省重点不仅是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有顶在自己头上的光环。我承认学校的老师水平确实高,学校的硬件环境也确实很好,但,那只适合自觉的学生。作为我自己来讲,承认自己不属于很自觉的,至少是到了高中之后。自觉的学生会去主动地找老师,老师会很耐心,不自觉地学生只求完成基本的作业,老师也不会强求更多的东西,各自相安无事。可是别人前进的时候你原地踏步就落后了。

由于我初中读的是寄宿学校,所以虽说不很自觉,但是老师管的也多些,做闲事的时间也不会多,因为没有闲事做,而且一周回家一次,家里也管的多点。到了高中,学校周围的环境比较的不好,开始上网,逃课打球……总之是在做到清算的那天会后悔的事情。而且是到了高三下开始猛看小说,各种的小说。学习方法也不太对。不是推卸责任,家里的因素也有。母亲认为12点睡觉太早,我不得不熬夜,可是熬夜的那几个小时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且会影响第二天的上课,瞌睡不停。课上的内容消化不好,课下得花更多的时间,得不偿失。成绩徘徊在中上的程度,可是对于我自己的期望值来说,中上的程度是不够我理想的学校--上海交通大学。

我不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因为那时的我觉得政治是丑陋的,而北京又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不仅仅是政治,也是经济、文化中心,样样都来,样样都不地道……而且北京的天气不太好,太干燥,而且,北京的风很大。那是上海交大就是我的梦想。可是等我在高考前4个月似乎是醒悟了的时候,已经晚了。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我正在从西安回武汉的火车上,接到母亲的电话之后就一个人趴在床上,没有和身边的人说一句话,直到回了家。实际分数和估分相差了45分!

面对这样的分数(不到一本线,大概差个10分左右),我有三条路走:1、托家里找关系,去武汉理工大学 2、出国,好像是说是姐姐帮忙联系的去德国的一所大学学建筑 3、复读。起初,我是完全没有考虑复读这条路的,因为复读这条路对我来说落差太大,一时还不能接受。

有一天我躺在父母的床上在和母亲聊天,母亲劝我复读,我就是一个劲的摇头,不肯。这时爸接了个电话,当时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电话响了,面对着窗外接了,我从来听见父亲用那样的声音和别人说话过,应该是托关系的人打的电话,看着父亲的背影和头上依稀的白发,突然间我觉得父亲老了。当时就很心疼,不忍心看见父亲这样。我坐起来,对着父亲说:爸,电话别说了,我去复读。 不记得母亲当时的表情了,总之是惊讶我的态度怎么转变的这样的快。

复读的那一年压力是有的,可是父母给我的更多的鼓励没有太多的责怪,半个月回家一次,在学校里早睡早起,生活很有规律,也安排时间出来打球、运动。现在想起来感觉那一年过的很快,想起考现在学校的面试也有点后怕,班上湖北的就我一个人,这个专业当时考的怎么也有2500个人,只取了28个。当时去考也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感觉就是多一条路走,没有想太多。记得当时父亲还有点不太愿意靠这个艺术类的专业,怕耽误复习的时间,这时母亲后来才告诉我知道的。

第二次的高考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估分,记得当初估的是550,这次估分反而比较有信心。之后正是分数和一本线公布之前就和GF去被北京了,去看了现在的学校,当时还叫做北京广播学院。我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就笃信自己能来这里上学的。之后就是顺利的拿到了成绩单和录取通知书。

现在有时候放假回家,母亲都说那年就像一场梦一样,算是熬出来了,父亲也说我能来现在的学校读现在的专业他是从来没有想到的。

所以说永远不要放弃,只要能在若干年后回头看的时候骄傲的说:我不后悔。就是成功了……

对教材“例子”作用的思考 篇11

教材收录的文章又称文本,是一个多面体,它可以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字面上讲,它说的是: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而它的寓意则是: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从做人的伦理道德上看,它告诉我们:处人待事毋偏执;以佛家的立场,它的神秘意义又是:执滞者难悟佛门。再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然而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去评读之,你会发现那只是作者的白日梦。荷塘月色并不只是写景它实是江南水文化的象征,是作为与现实相对照的精神故里。《荷塘月色》所写并非眼前的实景而是带有一层梦幻色彩,是与屈原的千古一梦一脉相承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例子”作用大约也就仅仅着眼于它的字面意义这一层了。于是“照本宣科”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成了“传声器”,学生则是“接收器”。填鸭式、满堂灌、囫囵吞枣使得学生对教材只知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学习成了高度紧张的机械应付,缺少心理的安全与自由,造成学生文学素养、人文情怀的迷失,枯燥、乏味又疲惫。所以,教材的“例子”作用,决不能局限在字面意义这一层,必须向它的象征层、隐喻层甚至更博大的未知世界去开拓。

要想全方位、立体化地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笔者以为,一方面要动用教材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材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多的知识学习体系。

一、整体把握,运用教材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章?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还是应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中必然要求重视加强对学生“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必然要求为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方法、能力的基础,必然要求不能弱化“讲”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花哨浮躁教风的具体体现。基于语文的人文性,必然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意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熏陶、精神熏陶,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然要求从整体上、细微处去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使教材的“例子”作用不仅表现在形成语文能力方面,也表现在陶冶美的情操和指导美的行为方面。

如《白鹭》(《郭沫若论文集·丁东草》)一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教学时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仔细领悟课文语言,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以增加积累,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一方面,也要启发引导学生从“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概括描写、从“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白鹭的精巧;从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的鲜明对比中,体会白鹭的寻常;从“增一点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素一点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中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从“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这一画面中感受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从“看来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和“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中想象并体会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美……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另一方面在深入品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还应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让学生去反思生活中对诸如“白鹭”一类的鸟的不公正行为,使保护鸟、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深入人心,指导学生美的行为。

二、一线串珠,通过教材构建起更多的知识学习体系

现实中,一个学期三四个月,仅仅二三十篇课文的阅读量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努力实现学“活语文”。有一段时间,不少人都在主张“亲近名著”、读“原汁原味的名著”,想法很好,可这样做现实吗?让小学生读《红楼梦》,知道几个人物的名讳就很不错了,这对语文学习有多大的益处,值得商榷。于是又有人说,让孩子们读《故事大王》、《米老鼠》、《奥特曼》吧。又如何呢?片面的一味迎合学生的阅读兴趣,那要老师干什么呢?教师和学生的区别就在于,如果教师更了解文本的背景,更了解文本的价值。如果教师不去引领学生阅读,又怎么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呢?

最现实的是:在充分尊重学生阅读趣味的前提下,语文课要进行“教材例子”的发散,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识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等等知识,引导、推荐给学生,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面状或球状的立体知识结构。

仍以《白鹭》一文为例。当这篇文章学完后,一只体态匀称、色彩和谐、悠然自得的白鹭已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们不仅对白鹭,乃至对所有那些“在黄昏的空中低低地飞着的”都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体验。于是又一个新的教学契机产生了。此时一方面可以翻出《燕子》、《鸟语》、《翠鸟》、《珍珠鸟》等文章进行“温故”,再次引领学生去感悟,积累那优美、凝练的散文语言,增加文化底蕴;一方面可以推荐《大雁是如何飞行的》、《蝙蝠的耳朵》等文章,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的意识、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这篇状物小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干扰,只能写一些即兴短章,情寄文中,咏物抒怀,赞美自然,批判丑恶,两天之内一气呵成《丁东》三章”。在此基础上,推荐《丁东》的另外两章《丁东草》、《石榴》给学生。

27例子宫非典型增生临床分析 篇12

子宫颈癌为妇女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近年来, 由于科学的发展, 人们借助于仪器及多种诊断手段, 对子宫颈非典型增生进行临床诊断, 从而使宫颈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在临床上有重要价值, 在防治肿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达到及时有效地防治宫颈癌的目的, 我们从2009年12月开始对4000例已婚妇女进行检查诊断, 发现27例, 本文结合临床实际普查结果探讨致使宫颈非典型增生的临床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已婚妇女, 年龄组35~59周岁之间, 其中工人952例, 农民1998例、干部405例、教师645例共计4000例。

1.2 方法

采用阴道镜、临床病理诊断。①镜下直接观察:利用阴道镜直接观察宫颈组织及阴道黏膜, 并在镜下取活体组织做病例检查。②染色活体组织:经苏木精染色剂后观察。③仪器XTY型阴道镜 (镇江市光学仪厂生产) 。④试剂:3%冰醋酸, 2.5%碘酒。

2 观察结果

①白色疡病:涂醋酸后出现白色斑块, 边界清楚, 上无血管, 碘实验阴性;②白斑镶嵌:涂3%醋酸后, 镜下则为白班上交织着萎缩黏膜形成的网眼状、蜂房状等白色或黄色区域, 碘试验不着色;③白班基底:该区边界清, 距宫颈口略远, 形态大小不一, 颜色一般为淡黄色、淡红色区域;④猪油状突起;在强光照射下表面结构看不清, 但见隆起、凹凸不平, 略呈黄、白或灰白色, 发亮如猪油状, 为高度可疑的早期癌前期病象;⑤不典型血管;数目走行形态分歧均有改变, 血管数目增多, 走行紊乱, 呈点状血管, 失去了正常分歧状态。

发病率:在4000例人中发现宫颈典型增生27例, 发病率为6.8%。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①年龄因素:发病率与年龄关系, 经观察结果分析35~50周岁之间宫颈非典型增生的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 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为逐步上升趋势, 41~50岁为高峰;②早婚因素:发病与初婚年龄关系, 通过门诊普查发现早婚者发病率高于晚婚者;③产次因素:多胎明显高于为产妇, 因产妇在分娩时产生的宫颈裂伤较重, 又没有及时处理。还有子宫颈管失去保护宫颈内膜受阴道分泌物刺激而过度增生翻出是宫颈发病的原因之一;④刮宫因素:刮宫不但能使宫颈组织受到一定的物理性刺激, 而且已造成感染, 因此刮宫次数增多其患病率也会相应上升。

综上所述:子宫非典型增生的发病原因, 围绕着临床病因大致有以上四种。除此之外有很多相关因素有待我们探讨。

小学四年级作文精彩的例子 篇13

我眼中的含羞草

李明泽

生活中我喜欢很多植物,但我更喜欢含羞草。含羞草是一种爱“害羞”的草。我们之间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刚刚写完作业,就到窗台去看花,我不经意的碰到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花,那株小花的花瓣就突然合并起来.于是,我连忙拿着那株小花跑的了妈妈面前,我问:妈妈,这株小草怎么这么奇怪?花瓣竟能合并起来?妈妈回答:这是含羞草,是喜光植物,所以要放在阳光处。我这才知道这是--含羞草。从此我和含羞草成了一对朋友,我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小羞!

我虽然喜欢植物,但我还不了解植物,所以我要在课外多看一些有关植物的书,这样才能认识并了解植物。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牛瑞琪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在这熟悉的、震撼人心的旋律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红色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年仅十多岁的少年潘冬子一心想要参加红军。怀着这个心愿,潘冬子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时,他的父亲送给了他一枚意义非凡的红星,潘冬子把它当做最宝贵的物品珍藏着,而这颗红星就像是潘冬子心中的明灯,指引着他,终于参加了红军。

gre高分作文 篇14

I believe this statement is how you look at a glass of water. Either the glass is half full or it is half empty. The opptimist would look for things in life, whereas the pessimist would try to aviod things in life. This summary will explain how looking for things in life better than overlooking a persons involvement in new opportunities and to learn from these new experiences.

I am strong believer in hands on experiences. If I have a open mind, try new things, and look for new answers to my questions about life, I will in the end gain wisdom because I have experienced many new situations. I plan on becoming a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ist in the future. In this field I will be dealing with clients who may have a disorder, such as autism or a cognitive delay. I must be aware of the red flags that identify these disorders. I must look for the obvious symptoms before I can overlook anything. If I would in my mind tell my self to overlook things. The result would be detrimental to my career and the individual I am treating.

Who can predict the future? So how can someone purposely overlook an experience in which they may recieve a life lesson or gain knowledge. In conclusion, a person should look at the glass half full. No one can predict the future so how can one know what to overlook. Look for things in life, you may even stumble across that wisdom you were looking for in the first place.

Comments:

This response displays some competence analytic writing since it presents a position on the issue and has a clear pattern of organization.

The opening paragraph introduces the topic and states a position that neither agrees or disagrees completely with the stated claim. The second paragraph presents an example; and the last paragraph provides a clear conclusion. The one example is minimally developed, however, and does not clearly explain “how looking for things in life [is] better than overlooking a person[抅s involvement in new opportunities.”

GRE作文例子 篇15

一、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利用学习资源阅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的能力

我们知道, 学生每阅读一篇文章多会遇到一些陌生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还会出现对文章内容及其主旨难以掌握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困难和现象呢?这是因为学生掌握的词汇都是有限的, 文章又多是作者在一定的特定背景下有感而作的。为让学生能顺利地读通文章, 读懂文章, 我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利用学习资源阅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的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文章。

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时, 学生对于伽利略“斜塔上的实验”意义不够了解, 更难以理解其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为此, 我告诉学生, 学习这篇文章, 不仅需要借助词典扫除文字障碍, 还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课外资料, 搜集作者相关情况、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后来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和相关活动, 知道了文中的伽利略在斜塔上的“自由落体运动”探索实验, 直接是对当时被人们视为真理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挑战, 因此受到了当时“学生和教授”的强烈反对、宗教的恐吓威胁。由此学生真正深切地体会到了伽利略这种为了科学研究, 为了创新, 而全然不顾个人安危的那种献身精神。在此, 不只是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主题、人物思想, 而且教给了学生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资源阅读的方法。

二、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培养学生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

在阅读教材中我们可能会发现, 许多学生的自我阅读多为课文的朗读与生字新词的学习上, 怎样让学生在自我阅读时就能理解课文, 鉴赏其写作特色呢?我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六读”文本的方法。即“一读”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生字新词, “三读”课文的重难点, “四读”课文精彩之处, “五读”课文的主题、人物特点, “六读”课文的写作特色。

如《枣核》一课, 学生按照这“六步阅读法”, 知道了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华人, “再三托付”“旧时同窗”为她带几颗枣核的事;学习和理解了“蹊跷”等字词;通过合作学习, 突破了“作者是怎样巧用陪衬法和比较法”这一学习重难点;共同赏析了“她告诉我, 时常在月夜……一片荷塘佳色”等情景交融, 富有诗情画意的片断;领会到了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品味了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和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掌握并感受到了这“六步阅读法”的精妙。

三、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全面深入阅读文章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材中我们还不难发现, 一般学生的阅读多停留在字词的积累上, 即使教师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也多是局限于课后的阅读思考题上。如何才能使学生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呢?我教给学生两步法:一是交流自主学习所得, 二是共同探讨学习中疑难问题。这样, 促使学生参与活动, 质疑问难。

比如说, 《甜甜的泥土》一课, 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 但却反映出大的主题。如何才能让学生加以理解呢?我即采用这两步法:一是让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 二是我利用在参与学生交流中获取的“课题用‘甜甜的泥土’不太好, 因为王小亮与母亲分离是一个悲剧”这一质疑问题, 启发全班所有同学进行探讨:“甜甜的泥土这个标题用得好吗?”学生通过共同探究, 知道了本文讲的是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表达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 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如宽广厚实的大地, 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 所以课题用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收获中还使学生懂得了在学习中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

四、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迁移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拓展阅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七至九年级学段还要求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要“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因而我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迁移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拓展阅读学习的能力。

一是拓展阅读与本课相关的课外读物,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或人物形象;二是拓展阅读与课文同体裁的文章, 从异曲同工的文章中学会表现文章主题的艺术方法;三是拓展阅读作者另类文章, 了解作者的作品, 掌握作者的写作特色和思想观点等;四是走出课堂, 到社会中拓展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或相近的社会事件, 尝试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表现当代社会主题。如《背影》一课,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人物, 反映人物的思想特征。并布置学生回家仔细观察, 因此作文本上有了“母亲的白发”“驼背的父亲”“粗糙的手”等为题的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教导我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理念也倡导我们, 用教材教, 用足用好教材, 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因此, 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 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 渗透学习方法, 并应用这些学法去阅读众多的同类的文章, 使学生应用学法, 广泛拓展阅读各类文章,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中提高, 在拓展阅读中形成。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才能抓好这个重点, 突破这一难点呢?笔者的成功体验是: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日中文化交流的宝贵例子 篇16

譬如说:荻生徂徕(1666—1728)的《读荀子》、久保筑水(1759—1835)的《荀子增注》、东条一堂(1778—1857)的《老子王注标识》、太田全斋(1781—1788在世)的《韩非子翼毳》、释大典(1719—1801)的《世说钞撮》、恩田蕙楼(1753—1813)的《世说音释》、释大典的《诗语解》、《诗家推敲》、西成喜的《诗家用字格》、释熊山的《诗语群王》以至吉川、入矢、田中的《元曲选释》、东北大学中文研究室的《校注刘知远诸宫调》等等。实在数不胜数。

以往日本人学习中文,学得很好,说得很流利,写也写到了家。唐朝有个僧人叫圆仁(794—865),在长安留学时,有时去听文溆(《稗海》本《因话录》卷四角部)的俗讲,他居然听得懂,其语文水平当可想见。我们读《游仙窟》时,圆仁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便可以做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简明世界史》(古代部分第七章),以为圆仁的文章是唐朝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很有见地的。

旧时,日本人有用中文翻译日本的文学作品的。寒斋藏有一本书,叫做《四鸣蝉》(一册附图)。是亭亭亭逸人译,堂堂堂主人训,昭和八年(1771)刊印的。这本书收载了《惜花记》、《扇芝记》、《移松记》、《曦铠记》,共四出。《惜花记》是谣曲的《汤屋》;《扇芝记》是谣曲的《赖政》;《移松记》是歌舞伎的《山崎舆次兵卫道行》中的一段;《曦铠记》是义太夫的《大塔宫》。译文都仿效元杂剧的形式。据《西泽文库·脚色余录》第二编说,亭亭亭是冈白驹,但是《典籍作者便览》则以为是都贺庭钟。

还有冈冠山(1674—1724)写的《太平记演义》五卷三十回共两册,享保四年(1719),京洛松柏堂刊。每页下面,有《太平记》原文,上面有汉语译文。行文流利,叙事简明,词汇丰衍,文藻富赡,尤其雅俗共赏,好象《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似的,可与罗贯中文章相媲美。我想这本书,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宝贵遗产。

据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化研究室主任李芒先生,正在翻译《万叶集》、《徘句》等日本文学作品。这个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将来还能推陈出新,建设两国共同的精神文化。

1979年7月7日

于日本横滨本牧望湖楼实事求是室

GRE作文19 篇17

Issue

”Humanity has made little real progress over the past century or s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taken place, but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humanity is no better. War, violence and poverty are still with us. Technology cannot change the condition of humanity.“

Sample Essay

The discussion of this statement turns on what is meant by ”little real progress“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humanity“ in the second sentence, and ”the condition of humanity“ from the third sentence. To be sure, war, violence and poverty are still with us and we as mankind are probably more aware of these problems worldwide than ever before thanks to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But depending upon the definition of progress and the condition of humanity, this would appear to be an incorrect statement.

上一篇:小学生期中考试总结发言稿下一篇:听全国优秀班主任王文英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