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

2024-05-14

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共8篇)

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 篇1

世界杯不仅是一场技能的博弈,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精神的较量。在中国队无缘本届世界杯之时,6月15日朝鲜队以1:2输给世界第一球队巴西队,虽败犹荣,成为世界杯的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各方关注。随之,有关世界杯与中国足球的话题,更是高潮迭起,为本届世界杯增添了别样的风情。英国《卫报》的评论说这是一场伟大的比赛,这才是世界杯!法国《队报》的评论是朝鲜的一粒入球让巴西在本就寒冷的天气下打了一个不小的寒战,朝鲜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它不是来南非“逛一下”的。他是奔着进球来的,也是奔着赢球来的。韩国SBS电视台的评论说弱者在强者面前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没有人再敢轻视朝鲜,朝鲜队成了最值得期待,让每个对手心惊的黑马。CCTV的评论是朝鲜队给了中国足球极大的信心和希望,因为现在所有的东亚球队,日本、韩国、朝鲜都给了我们一个例证,不管是从人种还是从胜利的角度来讲,从技术环节上来讲都没问题。给中国足球又扇了一次极其响亮的大耳光,我们应该为中国足球继续感到羞耻,我们期待会有知耻而后勇的那一天,我们现在还不够知耻。显而易见,中国足球和朝鲜足球相比是相差甚远的,更不能谈何时才能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因为,多年来以人种、技术等类似的人为的借口和谎言为代表的不是文化的伪文化充斥着中国足球,无限度透支了中国足球有限的荷尔蒙。中国足球也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国家球队应有的民族足球价值观来接镶世界足球文化,导致中国足球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不能展现中华民族精神,落得人人叫骂、喊打的田地。当然,这个罪过也不完全怪中国足球。因为足球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离不开广大球迷和社会的支持。如果说,足球精神与文化的展现是以球迷和球员为载体所组成的核心,那么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不得志是不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有关呢? 按理说,中国的人口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球迷的国家,中国足球影响力应该是属世界前列的,应是最能代表和阐释中国文化的。但是,人口这一点并没能成为优势,反而是起到了很多不良的作用。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球迷的国家的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伪球迷的国家。这在中国60多年的征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始终以经济为主旋律的社会思潮中所形成的“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中可见一斑。那么,由伪球迷所承载的国家文化能与世界足球文化相接镶吗,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中国足球的落魄就是中国的社会文化一手造成的,中国足球不能承载展现中国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如何振兴中国足球?还需从振兴中国文化入手,重塑社会价值观做起。否则,中国足球无药可救,中国文化必将再造浩劫,因为,无论是中国足球、还是中国文化,我们缺少的都是精神信仰。无外乎,这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1、世博会既是各个时期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各国举全国之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国力强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国都像奥运会一样争相举办。我国上海市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是159年以来的第一次,是全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是对中国文明进步的认可。举办上海世博会也必将对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筹办期间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每年达0.3%左右,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花费近4000亿元,加快了上海市政建设,建有8条地铁路线,建立了高速公路网,航空交通网,上海将获可观的经济效益。

2、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大盛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参展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3、是一曲以“创新”和“交融”为主旋律的交响曲。“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地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世博会的主旨。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弘扬“创新”和“交融”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它用主题模式引发全球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用海纳百川的态度鼓励人们对未来的展望,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如本届展品中有各种低碳产品、万能相机、太阳能飞机、可发电的地板、透明水泥等等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4、是人类文明的精彩展示和全世界人民的大聚会上海世博会将汇集各国人民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的合作与人类未来的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因此它是一个大课堂,是长见识,开眼界的地方。它也是一次海内外人民的大聚会。半年展期将吸引7000万人次游客来参观。将在上海世博园区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系列的论坛活动,展现地域风情,诠释多元文化,已有近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城市申报一千多台节目,演出场数达两万多场。参与国都将献出有特色的经典精彩节目进行交流。

总之,我国透过上海世博会的平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是对当代社会文明、智慧的记录和对未来的前瞻。让我们共享上海世博会所赋予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时尚与欢乐。

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 篇2

据文献记载, 祭祀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 居五礼之首。有些已经消失, 但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代的礼仪形态。“祭祀”都是“示”作偏旁的字。“示”是“神”的本字。从“示”的字, 一般与神 (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 有关。《说文》:“天垂象, 见吉凶, 所以示人也。”凡“示”字旁的汉字, 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 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 示部中有六十三个字, 反映了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

一、从汉字看祭祀对象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 《礼记·礼运》称:“夫礼, 必本于天, 肴于地, 列于鬼神”。《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 下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 是礼之三本也”。

神, 从示, 申声。本天上之电。 (因为神字本申, 如天上雷电弯曲。) 天神, 引出万物者也, 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祭天为禅。祇, 从示, 氏声, 地神也。地祇, 提出万物者也。天神曰灵, 地神曰祇。“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 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二、从汉字看祭祀用品

祭, 《说文》释为“祭祀也, 从示, 手持肉。”肉食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极为珍贵, 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 “牺牲”从字形上看都从牛, 那么可以看出牛肯定是祭祀用品之一了, 再看“祥”字, 《说文解字》“羊, 详也。”羊在古代象征善良正义, 所以常用羊来祭祀。后来“牺牲”也用来指祭祀常用的指马、牛、羊等牲畜。

在古代还有一种祭品就是人。原始部落战争中战俘常被杀掉祭神。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 比如:“孟”, 《说文》:“长也。从子皿声。”本义是长子, 从汉字形体上看是器皿中放着孩子, 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习俗。还有像“伐”, 甲骨文字形是, 从人从戈, 是个会意字。好像用戈刺入人的脖颈砍头, 本义是砍杀。《说文》:“伐, 击也。”砍掉奴隶的头进行祭祀的习俗商代便已有之。

三、从汉字看祭祀场所

祭祀场所, 一般有以下几种。

平地, 是最简单的祭祀场所, 也是最原始的。古人认为, 祭祀场所应该最简单质朴, 不封土作坛, 只需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 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 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坛, 是常见的祭祀场所。《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 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 形状不同。祭天用圆坛, 祭地用方坛, 。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秦汉封禅礼, 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 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 叫“禅”;合称为“封禅”。

还有一种是平坑, 在地上挖平坑作为祭祀场所, 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 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 坛高起为阳, 坎下陷为阴。

宫庙, 室也。《说文解字》“宫, 从宀, 躳省聲。凡宮之屬皆从宮。”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 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 就成为“庙”。

《说文》“庙, 尊先祖也。”“宗, 尊祖庙也。”其本义就是祖庙。“宗”从宀从示, 是一个会意字。从字形上看, “宀”是房子的侧视简图, 里面是先祖的牌位“示”。古人经常祭拜的神主“示”最初并无固定场所, 后来由于经常祭祀的需要, 就把“示”搬到人工建筑中来陈列供奉, 宗庙成为古人祭祀祖先神灵的专门场所。

四、从汉字看祭祀活动

祭祀时, 总有一些愿望和想法希望达成, 通过什么样的动作或语言表达呢?看下面的汉字:“舞”很早进入人们的生活, 从“舞”的古字形中, 可以看到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动作, 舞用来祭天祭地祭祖先。“巫”也和“舞”紧密相联, 古文字的“巫”是两块垂直相交的玉, 表示巫师持玉事神。又如“《说文解字》, 祝, 祭主贊詞者。从示从人口。”“祝”以“示”为偏旁, 突出口, 即为祭祀者对祖神说话。

从汉字书写看中国文化传承 篇3

汉字书写为何滑向低谷?

汉字承载着历史记忆。书写汉字是感受中华文明和艺术精神的通道。但是,现在的汉字书写面临断流的危机。我们在焦虑:决不能放弃书法这门艺术的文化情感,能否改变“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的事实。

汉字书写在20世紀急速滑向低谷,分析起来,缘由种种。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质文明发达之后,导致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

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20世纪50年代普及国民教育,“硬笔”也普及开来。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终究还是笔,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

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起初是计算机普及,继而网络覆盖,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这一次以“机”换“笔”,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来,省心又省力。

不论是被动裹挟还是主动顺应,20世纪的两次换笔,速度一次快过一次。处理文字的工具越来越进步,手段越来越便捷,效率越来越高。

当我们欣然陶醉科学技术之赐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传统文化联系的纽带正在断裂。几千年的汉字书写,现在也成了“文化乡愁”。

汉字书写与中国文化

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向来是从蒙学开始。西周学童(当时叫“国子”,限于贵族子弟)的教育,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称为“六艺”,这些科目,与今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正相吻合。其中“书”这一科,包括汉字书写训练。此后,不论官学、私学,汉字书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科目,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古代的课吏、科举制度,曾对汉字书写教育、书法繁荣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1 905年清朝取消科举制度,书写汉字主要依靠学校传薪续火。

汉字书写,首先是学,在老师、家长指导下学。照着字帖练习书写,古人称为“临帖”,现在叫“练字”。练字是学生的每日功课,古人称为“日课”,一本字帖需反复练习,这也是“学而时习之”的学。

在练字的过程中,学会使用毛笔,学会书写技巧,学会处理笔画结构之间各种组合关系,把字写得端正美观,笔画有力感,达到指挥如意的程度。这样的能力,古人称为“童子功”、“基本功”。古代很多大书家是以“功夫”著称,汉朝的“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陈朝书家智永,登楼不下,学书四十余年。

练字是一种手、眼、脑三者协调配合的学习活动,智力(设法把字写好)、观察力(细心比照字帖,发现自己的失误)、意志力(坚持“日课”),都可得到训练。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练字时,掌管记忆的脑前叶会特别活跃,所以,练字也是“练脑”,可以增强记忆力。

汉字的结构形态很复杂,而且许多汉字是一字多体(篆隶草行楷),要想把字写好,必须专心,必须细致。无形之中,培养了做事追求完美的态度,培养了认真的习惯。正如郭沫若1962年8月为《人民教育》题词所说的那样:“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汉字书写与中国美学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的审美训练始于练字,也是基本的、常规的审美训练。那些字帖都是传递美感的书法经典。练字也是审美训练。日积月累,潜隐默化,渐渐懂得典雅、天然、遵劲、雄浑、飘逸、清秀、险峻之类的风格特征,养成了审美意识。

林语堂1930年代著书向西方介绍中国的艺术,选书法为代表:“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汉字书写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未来的命运。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一应俱全,书法已见振兴的端倪。但是,如果不能接上中、小学习字教育的“地气”,提高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拯救汉字书写,最切实际的可行路径是从基础教育入手。小学应设立毛笔写字课,中学、大学也要有相应的课程和要求,如书法篆刻、硬笔书法等等。教师和家长都要把书写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要求。

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 篇4

10年前,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花木兰》在全球推出,取得了当年票房排行第13的成绩。这部影片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的热议。10年后,《功夫熊猫》使这一局面再次上演。“熊猫”来了,许多人不禁惊呼:“谁的熊猫,谁的文化?”梦工厂对中国文化的发掘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四个模式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文化研究有四个基本模式:“研究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接受(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文本‟自身特征的模式,以及研究文化产品生产的环境之状况的模式”。本文试图从这四个角度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北朝民歌《木兰辞》开始,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便一直活跃在戏曲、说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迪斯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则将木兰带到了大洋彼岸,让她在动画形式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影片《花木兰》直接取材于中国故事,《功夫熊猫》更进一步,利用熊猫、功夫这些在外国人眼中早已被贴上了中国标签的东西,用好莱坞式的方式和眼光自编自导了又一部富含中国元素的动画大片。然而好莱坞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呢?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有这个计划了,为了它,我们准备了十五年之久。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和战胜恶魔的情节,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所以《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_2]斯蒂文森的话里透露出拍片是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这可看作是理由之一,但并非真正目的。“好莱坞电影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自己就曾坦率的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题材创新成了好莱坞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1996年就来华创建了艺玛电影公司的好莱坞知名独立制片人⋯ ⋯彼得·罗异也说过:„上百年来好莱坞电影人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本土题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他说:„中国丰富的题材、众多电影人才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将吸引国际电影资本流向中国。”大众文化要不断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就需要不断创新。题材的穷尽无疑限制了这一点。因此好莱坞不得不从全球范围内寻求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重新编码,推出经过文化转换的新产品,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如《埃及王子》就取材于《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美女与野兽》则是由法国民间传说改编的。

要想让自己的文化传出去,就需要先图解自己,与别人的文化进行协商。好莱坞动画片加入中国元素,正是这样一个举措。《功夫熊猫》不仅在情节上取材于中国文化,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中国的动画设计师也参与了其中。这部影片有25%的前期制作是由深圳一家动画公司完成的。中国影星成龙也受邀对这部影片提了意见及音。事实证明,这一举措获得了成功。美联社对《功夫熊猫》评价道:“夏季大片耗资越来越多,却经常令观众感觉越来越无趣。简单而风格轻松的《功夫熊猫》是个例外。” 把中国有丰富的电影题材以及在电影制作方面具有优势条件这些理由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好莱坞生产中国题材动画大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进人中国市场,继而满足自己的利益所需,这些需要包括商业的以及娱乐的追求。既然《花木兰》、《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化与美国大众文化相冲突的问题。毕竟,两种文化间有着太多的不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好莱坞也下足了功夫。首先,在态度上表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敬意。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既没有生搬硬套,也没有肆意改动。有人拿《怪物史莱克》和《功夫熊猫》进行了对比,认为取材于欧洲古老故事的前者在被好莱坞改编时,运用了恶搞无极限的方法,但在对于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进行制作时,却显得小心翼翼,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限度。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观众在这方面十分敏感,随意恶搞的结果必然会遭到排斥,所以在制作时只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进行改动,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令人一笑而过,尽量做到不触动中国观众的情绪。而《功夫熊猫》的首映式一度计划在大熊猫的故乡四川卧龙举行,后来因地震取消了这个计划,并于2008年6月18日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特别放映暨首映活动,把当天的票房全部捐给四川I地震灾区。这一切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向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主动示好。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文化,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可接合点。在中国人心目中,木兰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而在影片《花木兰》中这些都得到了肯定,但在这个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内容,如木兰是为正义、家庭荣誉、保卫国家而去从军,显然这与忠孝观念并不相违背。影片中木兰是一个女英雄,通过她表现出“一个勇士有时就可以决定一切”的观点。木兰在剧中说:“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是为了我自己。”这又表现出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些思想,中国观众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在这部影片里,木兰身上既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忠孝观念,又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对好莱坞来说,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协商,它实现了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继而全球化的目的。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一点通过简单分析《功夫熊猫》的文本就可以看出来。这里表现了儒冢思想:和平谷里和平安宁,居住的都是善良的居民(兔子、猪、鸭子)。所有的居民都遵从上天的安排,相信上天会选出龙斗士来为他们维护和平。徒弟们尊敬浣熊师傅,浣熊师傅对乌龟大师景仰。他们有着“善最终会战胜恶”的观念,有着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这里蕴含着道家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无”。最厉害的武功招数“无极拈花指”,以无招胜有招。龟仙人貌似颤颤巍巍,实则高深莫测。阿宝貌似无用实有大用。这里有禅宗的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靠阿宝顿悟而得,只有阿宝能心领神会。而一心想得到龙之典的豹子,用尽所有招数,终是强求。如果没有这些作支撑,那么《功夫熊猫》就只剩一副干架子:一个平庸的无名小辈,某一天突然成为上天选定的“救世主”,在各种极其巧合的情况下获得了秘笈与功夫,最终拯救了苍生,成为大侠。这是许多武侠片里惯用的情节。这样的故事如果不赋予它深层文化内涵,换以新的面貌出现,估计不会大受欢迎。相比之下,围产武侠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在文化内涵上的发掘上似乎就显得欠缺了。以至于我们打开这部动画片,不看画面,就只听得一片打打杀杀之声。所以很多人感慨,为什么迪斯尼一拍就是全世界,而我们拍了这么多功夫的片子,却似乎没有很好地做到让人了解功夫背后的文化层面的东西。

在洪美恩的经典受众研究《看达拉斯》中,分析了受众对《达拉斯》这部当时风行欧美的美国电视剧的不同态度。《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三种不同的态度来。

第一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这类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搞笑的情节、丰富的中国元素、精湛的动画制作技术、良好的视觉效果。大众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具有娱乐价值。《功夫熊猫》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个笑料抖出,令观众笑个不停。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将日常积累起来的压抑感释放掉了。大众快感主要以两种方式运作:~ 是躲避的快感,一是生产的快感。大众文化要躲避正统的、主流的、官方的东西。传统的动画片中,尤其是在中国动画片里,好人好到极点,坏人坏到极点,脱离了生活,且多为说教,看多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令人不想再看到这种动画片,反而会去认同那些有着丰富性格特征、甚至有种种缺点的形象。《功夫熊猫》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躲避心理,影片没有严肃的说教,风格是活泼轻松的。阿宝一改传统荧屏中独行江湖、高人一等大侠形象。侠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变得非常富有人情味,贴近了观众。阿宝他很胖,他性格温和,容易相处,他和普通人一样爱幻想、贪吃⋯⋯完全没有了往日大侠的风范。阿宝既是英雄,也是普通人。许多人豁然发现原来大侠也有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一面,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从中生产出了意义,得到了快感。当然,一片赞扬之声中也不乏明显过了头的。如网络上流传的“一部《功夫熊猫》就胜过《论语》”以及“别人的一切都好,我们的一无是处”之类的论调。这不是面对差距的正确态度,倒反映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感。

第二种态度是抵制。这部分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功夫熊猫》是一种文化侵略,是纯商业性的、无价值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敬。抵制《功夫熊猫》最出名的人莫过于所谓的“熊猫”艺术家赵半狄。他将抵制的横幅拉到了放映现场,又拉到了广电总局门口,还在博客上、视频里到处发表抵制言论。赵半狄认为,《功夫熊猫》伤害了国人的感情。灾后的中国处于悲痛中,好莱坞来到中国放映徒具中国元素外衣的美式俗套无聊的电影以捞钱,这是不能容忍的。赵半狄在忧虑什么,忧虑我们的钱被骗走了?可是其他好莱坞大片来中国上映时,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抵制。忧虑我们受到精神伤害?可事实上或许只有他自己觉得受到了伤害。恐怕他真正忧虑的是中国的熊猫会变成美国的熊猫,即中国文化的丧失。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侵略,这是许多人都持有的一种观点。“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它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这一点,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中。”l5 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抵制者认为《功夫熊猫》反映出好莱坞正在拿走我们的文化,经过加工,再转手推到世界观众的面前。表面上看是被中国文化吸引了,实际上是以这个外表来推行自己的文化。但是在对待《功夫熊猫》时人们似乎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许多主流文化代表者和大众都持第三种态度——要进行反思。他们既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又不盲目赞同,也不将其上升到文化侵略的高度。当赵半狄出来抵制时,盲从他的人并不多,人们认为与其抵制,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想想如何应对。他们呼吁中国电影业能够快点发展进步,迎头赶上。

2008年6月27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在此期间,召开了“2008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自己却利用得不好,国产原创动漫何时才能突围?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也讨论了这个话题。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拍出优秀的影片来。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的前提下,人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片子。在对待抵制事件上,广电总局也保持了客观理智的态度,进行了妥善处理。

声称反思的人中间还有一种论调惊人地一致,就是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要进行反思之后,使用了“耻辱”、“羞愧”、“扇耳光”之类格外刺眼的词。正视现实,进行反思,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但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感到是耻辱呢?这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我们在弘扬自己文化方面做得太差了。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没有做好,所以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文化正在被他人利用。我们白白浪费了自己优秀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害怕自己的文化被他者侵害,我们感到不能容忍。这折射出一种民族文化自恋的心态。我们迷恋于自己的文化,坚定地认为我们的文化非常好,并且认为我们的文化只能由我们自己阐释,别人不可以改动。当他者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相交往,对我们的文化进行阐释时,我们把这视作对自己文化的破坏。因此这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承认《功夫熊猫》好,说自己要反思,但内心实际上是排斥《功夫熊猫》的。通过分析,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就是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利用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里面诚然有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产生陌生化效果,实现创新的原因。但是,吸引好莱坞目光的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在他们眼中,中国文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属(下转第56页)性标志。别人对我们文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影输出方面,我们对外展示的也多是传统文化。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无不说明此。因此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的阐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电影题材,也表明了全球化的趋势。罗兰·罗伯森说:“从特定的意义七说,全球化是指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常有争议的结合。” ‟这意味着全球化是文化之间有争议的结合,是文化的过程。霍尔也说:“全球化绝不能视为一个文化同质化的简单过程;它总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全球的东西的一种结合。” ‟所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化的产物。我们在这些影片中看到了中西文化相交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也有消弭了界限的趋势。但是这些并不是天衣无缝地存在于影片中的,这样的影片是混合体而不是统一体。我们依然可以很轻易地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文化来,并且很有可能读出隐藏于其中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来。

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 篇5

摘   要

《说文解字》是1部具有系统思想的汉字学宝典,其包含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髓。示部字所涵盖的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国的祭祀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扮传演着重要的.角色―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本文试从《说文解字》示部字出发,结合汉语言文字学中汉字的形音义3者的关系,以中国古代宗教为基础,阐述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示部字;祭祀文化

ABSTRACT

Notes on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 shuowen jiezi ) is a treasured Sinology book with systematic thought , it includes the soul of 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ords in the category of shi” covers Chinese ancient sacrifice culture through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sacrificial offering culture has playe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text try o proceed from“word in the category of shi ”, Combine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pronunciation,font style and meaning of the words in the Sionlogy- linguistics and base on Chinese ancient religion to exposit the characters of Chinese ancient sacrifice culture.

Key words: Shuowen Jiezi; “Words in the category of shi”;

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 篇6

作者:杨凯

摘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夏商周的先秦时期,也经历了秦汉时期,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各种风采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思想。也决定着这些朝代的命运。

关键词:王朝更替、政治体制、传统文化、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是我国的先秦的时期,它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典型代表。奴隶制从夏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国——夏,到周烈王五十九年——周的灭亡。总共经历了1800的历史。在这1800年中一共经历了三个朝代。它的年份是东汉到清朝的总和。为什么夏商周的政局会这么稳定。第一:夏商周的思想是奴隶主思想,贵族生下来就是贵族,奴隶生下来就是奴隶。这种思想深深地印刻在夏商周每个人的心中。第二:夏商周的思想崇尚上天的意志,国家的大事小情都得经过占卜决定。君王所颁布的每一条法令都是上天的意志。下级平民都认为这是真理。就无法形成反抗思想。夏商周三朝的更替也是建立在贵族之间的权利争斗。代表商部落的汤灭掉了夏朝的国王桀,代表周部落的武王灭掉了商朝的国王纣,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替。夏商西周三代极力维护这种社会思想。到了东周。周王室的权利已经日渐衰微,已经无力管理王翦以外的地方。周王室封分的诸侯国势力逐渐加强。奴隶制的思想正在瓦解。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消失。天下共主的思想荡然无存。从夏商周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已经名存实亡。

二:秦汉时期的传统文化

秦汉时期的思想继承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脉络。秦朝是从春秋战国三百年**的年代中完成统一的国家。经过三百多年的封分统治。中华各地的思想、政治、文化早已异彩纷呈。随着秦国的变法日渐成功。统一全国的重任就留在了秦国的身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齐国,完成统一。摆在秦国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快速的统一全国的政治思想防止叛乱,这时就需要法学思想家的理论来统治国家。废藩置县,通过秦始皇钦定的官员来传播法学思想,实现国家的真正大一统,但是法学家的思想过分强调依法治国,崇尚重刑,导致本来就破败不堪的农民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再加上夏商周时期已经建立起来的贵族思想荡然无存,各种起义不断爆发,在这种时候出现了陈胜吴广的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又进一步打击了贵族思想,最后由南方楚国贵族发动了波澜壮阔的灭秦起义。结束了秦王朝21年的统治。秦朝的法家思想文化注定在刚刚统一的秦帝国不适用,汉朝吸取了秦朝覆灭的历史经验,在汉朝前三代,极力推崇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安定国家内外隐患,保证了汉朝建立之初的发展,它所适用的黄老思想是建立在秦朝所同意的政治思想基础上,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恢复,边患严重,汉初实行的黄老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统治帝国的需要。汉武帝运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加强对内统治,以抵抗匈奴的进攻。

秦汉时期贵族阶级所推崇的思想文化,深刻影响这下层平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一种崇尚孔孟之道、崇尚法治,崇尚以人为本的美好理想社会。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传统文化

经过了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熏陶,特别是汉朝后期推行的儒家文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朝人的个人修养,但是过度的儒家文化思想导致了东汉时期的文弱之风盛行,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了三国争霸的时期,公元280年,晋朝灭掉南方的吴国,晋朝完成统一。虽然经过了三国东汉时期的磨练,中原人的武力有一定提高,但是由于儒家思想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晋朝也没能改变国家的文弱之风,甚至于晋朝采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导致国家统治内部矛盾复杂。公元360年,北方少数民族一举消灭了文弱之风盛行的西晋王朝,建立了以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内,虽然对当地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修改,但是由于儒家文化盛行,北方少数民族的思想无法抵御中原汉族思想文化的冲击。公元462年,从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的计划,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终于战胜了北方少数民族。

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不断遭到外来思想的冲击,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融合力彻底同化了少数民族,由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少数民族独有的思想文化,不断冲击不断碰撞,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四.隋唐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

公元581年,隋国公杨坚取代周朝皇帝的地位,建立隋朝,在这个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思想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大融合思想。统治国家的贵族们不仅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孟之道,也带有少数民族的精神色彩。在这个时期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导致了隋朝第二代皇帝好大喜功,他希望通过武力交通来传播帝国的思想。最终导致帝国人民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公元681年,隋炀帝被缢死在扬州,隋朝的唐国公,占领长安,建立了唐朝。唐朝的统治者们继续推行隋朝以来的思想文化,用各种政策是各种民族大容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由于唐朝的统治者们,继承了隋朝遗留下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保证了唐朝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唐初的三位皇帝,李隆基分别开创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这三个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了外国传来的思想文化,也包括了中国本土所生长出来的道教文化。同时还吸取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主流。

纵观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是开放的和多元的。在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统治者已经不满足现有的统治现象。开始希望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播到外国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以武力输出。和文化输出两种形式。武力输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隋炀帝三征高丽。在文化输出的表现形式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在武力输出上。中国的统治者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在文化输出上。中国的统治者成功的。它成功的使高丽、暹罗成为唐朝的附属国。从而形成了东学西渐之风。五:宋辽金元时期的传统文化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柴氏家族的皇位,建立宋朝。公元907年,在唐僖宗迁都洛阳之际。在北方逐渐强大起来的契丹族建立了契丹国。公元1124年,在北方的白山黑水之间,女真族头领完颜阿骨打带领他族人建立金国。

讨论宋朝时期的传统文化:主要是看宋朝和辽国、宋朝和金国的社会关系,自从宋朝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之后,宋辽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在宋朝方面,由于统治者自身的关系,社会风气是重文轻武,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宋瓷、宋刻本、盛极一时,出现了大量的文人雅士;在辽朝方面,辽朝的统治者重用汉族官吏,积极推行汉族文化,导致社会安定、政局稳固,再加上宋朝每年进攻给辽朝的金银财宝促进了辽朝的经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

在这个时期,北方的汉族文化蓬勃发展,南方的理学思想进一步促进。

公元1125年,金国灭掉辽国。随即大举南侵,北宋灭亡。绍兴31年,南宋政府和金国签订绍兴合议。南宋和金国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由于金国占领中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统治者们积极的推行汉族统治,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弱之风,在金国盛行。从金世宗完颜雍以后,女真族的文化逐渐融入汉族文化当中,为后来形成满族奠定了基础。在南宋方面,统治者们未能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仍然是以重文轻武为国策,这一政策虽然保持了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但不能扭转失败的结局。再加上这一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程颢,朱熹,他们的理论进一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导致社会过于沉闷迂腐,致使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源动力正在消失。

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之初的社会诟病再也无法抵御强大军事力量的冲击,盛极一时的宋代文化就此覆灭。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他所统治的帝国是在他们祖孙三代不断开拓中建立起来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它统治着亚洲二分之一的土地,正是由于这么大的帝国,才导致了元朝的文化既有中土文化的色彩,也充斥着西域文化,更兼杂着南方文化。大都是当时国际上最大的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国的官员、商人、探险家汇聚于此。带来他们各国的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在这一时期,科技迅猛发展。但是在元朝统治者的统治过程中,导致种族歧视政策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朝代,仅仅存在了九十八年就轰然倒塌。

纵观元朝的文化,他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为代表的官员阶级推崇的社会精神文化,又以黄道婆、狄连珠所推崇的社会民间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的种族分离的统治,导致中国传统的理学文化在这个时期被严重遏制。六.明清时期的传统文化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王朝——明。明朝自建立之初,就积极的推行儒家思想,通过理学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明朝是一个统治混乱的朝代,自从建立之初就发生了靖难之役。社会不安定因素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明成祖朱棣设立锦衣卫制度,来巩固他的统治。他以后的继承者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最终形成了明朝严密的监察体系。在这种体制之下,社会虽然表面上安定,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以儒林外史、金瓶梅为代表的长篇巨著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严重腐朽。

纵观明朝的社会文化发展,既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万历朝鲜战争,这种光荣事迹也有锦衣卫东厂西厂荼毒全国百姓的耻辱。明朝的社会文化在相对矛盾中不断发展,再加上程朱理学在这时期的不断深入人心,导致社会思想和经济严重不匹配。出现了以王阳明、王夫之为首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他们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缢死于景山。北方的满族占领京城,建立了以满族贵族为统治基础的清王朝。在这个朝代初期,由于人们的害人思想,满族贵族和汉族贵族时常发生斗争,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公元1661年,康熙皇帝即位。他逐渐重用汉族重臣。他缓和满汉关系,促进了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有康熙字典,是社会文化上主要以画艺术品最为显著。郑板桥的《竹》,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曹雪芹的《红楼梦》,表现出来了社会精神文化的高峰。但是,从明朝衍生出来的科举考试弊端和清朝兴起的文字狱又阻断了人们的思想文化交流。再加上明清时期所推行的闭关锁国制度,导致中国在科技文明、思想文明上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封建社会所创立起来的繁荣与昌盛已经腐烂不堪。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风雨飘渺。

公元1841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一举打开了中国这个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大国。他以武力和鸦片摧毁着中国人的精神和财富。又用船坚利炮摧毁者着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统治者无力阻挡这一事件的发生蔓延,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政治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七、结束语

纵观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王朝更替的不断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从一开始单纯的汉族文化发展到后来的中华多民族文化。这些成就靠的是历代统治者不断改革和发展。最终中华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袁腾飞《两宋风云》、《历史是什么玩儿意》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白寿彝 《中国通史》 4.胡汉达《中华上下五千年》

5、张建《中国传统文化》

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 篇7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物质文化已与世界接轨, 然而, 物质文化研究却相对逊色, 因此, 从各个角度对物质文化进行研究, 有助于拓展物质文化研究的思路, 完善物质文化研究体系。自文化人类学的创立以来, 物质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索我国物质文化, 找出我国物质文化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以对症下药, 已成为当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 基于这样的背景, 笔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物质文化进行研究具有无可比拟的实际意义。

1.2中国物质文化的内涵

关于“物质文化”的概念, 国内外学术界各抒己见, 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 物质文化可简单地认为是物质和文化, 其中物质指的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 其范畴十分广泛, 包括吃、穿、住、行等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各类物质产品;而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予以理解, 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精神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 又包括物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 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产品 (主要包括语言、艺术、文学等方面) 所表现出来的文化。

1.3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综述

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物质文化 (包括饮食、服装、交通、建筑等)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有:徐峰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买提库尔班 ? 买吐迪的《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赵炜的《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等。关于中国服装文化研究的有:曹佳想的《中国服装文化的国际化》、赵卫的《中国服装文化 , 我们缺什么 ?》、石海清的《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等。关于中国交通文化研究的有:刘卫民的《关于交通文化研究相关问题初探》、李振福的《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李振福的《自行车交通文化及其策略研究》等。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有:刘绍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及未来发展》、白晨曦的《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吴良镛的《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创造的历史任务》等。

2. 文化人类学与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契合点

2.1物质文化研究已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在对全世界各民族进行描述与分析, 对人类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 其是以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为研究基础的, 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童恩正 (颇有名望的人文学家) 曾认为:“文化文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科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研究整个人类进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 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之点和相异之点, 藉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 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很广, 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相比之下, 物质文化研究的涉及面较为狭隘, 但其属于文化人学学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物质文化研究已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物质文化, 可丰富我国物质文化的内容, 推动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2.2中国物质文化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研究具有相似性

2.2.1历程的相似性

国内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历程与物质文化研究的历程具有相似性。主要体现在: (1) 都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停滞期。1901-1949年, 文化人类学在中国萌芽, 与此同时, 学者也开始着手探索物质文化;1950-1960年,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十分迅猛, 与此同时, 中国的经济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这也带动了我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960-1970年,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停滞不前, 属于其停滞期, 与此同时, 此十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我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 无可置疑, 物质文化研究也只能停止步伐。 (2) 同时进入了新的发展历史时期。1980- 至今, 国内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始终与物质文化研究紧密相连。

2.2.2特征的吻合性

国内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特点与我国物质文化研究的特点十分吻合, 主要体现在: (1) 文化人类学注重对历史的研究, 其重在应用历史资料, 对历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 也就是将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也是一部颇具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史, 中国现有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都离不开历史, 比如:中国饮食、服装、交通、建筑都是从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 进而丰富或发展起来的。 (2)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本质与物质文化研究的本质几乎是一致的。现代文化人类学旨在探索出各种理论方法, 以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而物质文化的研究也是以人类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 (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所需的资料, 一般都是研究人员深入最基层得到的, 其揭示的现实意义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而且具有客观性, 不具备太多主观色彩。这一特点正符合物质文化研究的要求, 对物质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3.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改善中国物质文化研究

3.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中国物质文化研究体制也在不断完善, 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中国对物质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形式美

中国对物质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形式美,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饮食文化和服装文化研究, 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叙述。 (1) 饮食文化。虽然中国重视通过饮食来疗养和滋补身体, 然而人们在评价饮食的好坏时, 往往更注重从味觉、嗅觉、视觉、触觉、文化等方面进行主观评价, 而往往忽略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 也就是说, 只要色、味、形俱全的食物就能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而食物是否营养过度或不足, 人们很少关注。 (2) 服装文化。人靠衣装, 美靠靓装, 在现实生活中, 服装是最受人们关注的物质产品。然而很多人在选择服装时, 一味地在乎服装的外形设计, 而对于服装的材质、价格却置之不理。也就是: 只要款式新颖、独特或突显人的气质, 就一定会成为挑选人的囊中之物, 即使该服装的材质不佳, 或者价格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外。

3.1.2关于物质文化研究的范围过于狭隘

通过查阅及总结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我国物质文化研究的文献并不多, 且绝大多数都集中研究中国古代物质遗产, 古代民族文化 (如三国、汉朝、明清朝的物质文化) , 且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有形的饮食、服装、交通、建筑等, 而对于一些艺术 (诸如音乐、舞蹈、美术等) 物质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 物质文化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

3.2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决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3.2.1注重客观事实

研究人员应深入最基层进行实地调查, 以调查的客观事实为研究依据。比如在研究饮食文化时, 研究人员不仅要对人们的饮食进行调查, 而且要对其谋食方式进行调查。迄今为止, 人类的谋食方式主要有五种, 即狩猎和采集、初级农业、畜牧业、精耕农业、工业化谋食。选择的调查人群应具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只有按照以上条件进行调查, 才能了解社会的平均饮食水平, 才能对人们的饮食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

3.2.2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

物质文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其中物质文化可能与其他物质文化或社会层面紧密相连, 因此, 在研究某种物质文化时, 还必须对其他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 否则, 就无法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最终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同样以饮食文化研究为例, 众所周知, 饮食文化与餐饮业、旅游业、食品工业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 研究人员只有对餐饮业、旅游业、食品工业等方面的常识有了大致的了解, 才能深入探析饮食文化, 才能在相互比较中得出最佳的结果。

4. 结语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人们对物质、精神的享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 国外内学者对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过于追求形式美、范围过于狭隘等, 而要想解决这个这些问题, 必须做到:注重客观事实、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等。

摘要:本研究从选题背景、中国物质文化的内涵及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成果综述入手, 探索了文化人类学与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契合点, 即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已成为人类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物质文化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研究具有相似性, 并且,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措施, 为推动中国物质文化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物质文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峰.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买提库尔班买吐迪.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7.

[3]赵炜;何宏.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

[4]曹佳想.中国服装文化的国际化[J].山东纺织经济.2011.

[5]赵卫.中国服装文化, 我们缺什么?[J].中国制衣.2013.

[6]石海清.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

[7]刘卫民.关于交通文化研究相关问题初探[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8]李振福.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

[9]李振福.自行车交通文化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自行车.2006.

[10]刘绍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及未来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1]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从武侠电影看中国的侠文化 篇8

[关键词] 武侠 武侠电影 侠文化

“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在看武侠”,我感觉这一点也不夸张。武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上至专家教授,下至平民百姓,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跌进了武侠迷幻的怪圈。为什么中国人对武侠片如此偏爱,为什么武侠片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会产生如此大的震撼力?其实,回顾电影产业形形色色的武侠片。貌似千第一律,但刀光剑影、嬉笑戏耍之余,我们可以挖掘出隐藏其背后的中华民族侠文化心理背景和文化内涵。它们在“向观众提供壮丽的影象、奇异的场面、惊险的动作的同时也使无意识的情感宣泄与有意识的主题思想相结合”,使影片在一种东方民族的精神之下产生共鸣效应。

武侠电影向人们所展示的侠客精神,是人类永远的光荣和梦想,在英雄侠客身上。人们常常感受到的是自己旺盛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志,侠客那来去无踪,自由任情,武功高超。除暴安良的行动,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种种情态时的一个心灵参照。人们在观看武侠电影的过程中,随着侠客一起进行一次人格上的超越和道德上的升华。并以此获得伦理意义上的巨大心理满足。

在现代这个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道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焦虑、失落和傍徨之中便产生了对古老伦理社会重义轻利、互助互让、锄强扶弱、济困救贫等的执着与向往。从而为精神的复归和栖居寻找到了一个道德上的乌托邦和太阳城。武侠世界成为现代中国人逃向想象的道德乐园,以理想人格的幻影来谐合现实的心理失衡,并寓寄自我的追求和向往。这就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无论老少、学识多寡、对武侠表现出普遍痴迷之所在。也是武侠文化在作为现实在业已消失的现代社会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而纵观中华大地的流行武侠片,也大都是以对这种侠文化的表现为立足点。(南北少林)中,智明、赵威力闯官船,杀死赫索,救出司马燕,自己毅然离去。司马燕赶来话别,却只见智明远去的背影,惟听清幽飘渺的梵音在天地间回荡,那其中既有无缘厮守的遗憾,更有侠客任情无踪的豪气信(新龙门客栈)中,周淮安与莫言等人约定新婚之夜由密道逃离龙门关,不料曹少钦的大队人马已然杀到,就在这生、死、爱、恨交织的危急关头,周淮安、莫言、金镶玉三人众志成城,联手将奸徒伏诛。在这里,侠客是昏庸朝廷的反叛者,是除暴安良的力量。《精武英雄》中,陈真在虹口道场以寡敌众和与藤田刚的决斗都让人大快人心、惊心动魄,片中的大量高难度动作李连杰都应付得绰绰有余,陈真的形象在此多一份灵气、多一份冷静,并穿插与日本女子山田光子的浪漫爱情,更使这种侠客的身影充满幻想和传奇色彩。无不是对侠客精神与文化的经典阐释。

何为“侠”?这个名词,我想中国人是不会陌生的。“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正是这样评价他那个时代的侠客们。东周时期,天下大乱,列国纷起,对于人才的需要日益加强,养士成为了一个政治集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侠客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砝码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作为秩序和威严象征的周王室每况愈下,也在另一个方面让社会空气更加自由。有本领的侠客们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办法来决定效力的方式和投靠的主人,这使得侠客得到了尊重和自信,也让那个年代的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正如诸子百家争鸣的出现一样,那个时代侠客们代表的尊严和信心也是后世所仿效的典范。

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养士之中培育了最多的侠,而养士的人则成为了最大卿相之侠,首推战国四公子:,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以上可见,无论侠客产生于什么环境,在当时的社会中侠是相对自由的,没有受到太多夹自官府的压力和摧残,所以当时对侠客宽松的环境产生了具有侠的独特道义观念即兼爱和自由生长的良好土壤,培育一批让后人景仰的大侠。另一方面,侠客也不象后世那样与政府那么尖锐的对立,而是随时都有出将入相的可能,当时那种自由的入仕风气,侠的江湖几乎成了卿士的后备基地,侠的行为也带有很浓厚的和庙堂几乎分不开的政治化色彩,而不是纯粹义气化的江湖。

在战乱缤纷的年代,侠客的举动也经常可以改变局部政治力量的对比,他们的勇气是养士者所借重的,士为知己者死是那个时代最高的行为准则,他们既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也是用勇力和信心去报答知己并博取荣名的勇士。“专诸刺王僚,彗星击月”,专诸豪气,鱼肠锋芒,为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扫清了道路,学鱼的坚忍,面对王僚的冷静,一击必中舍生忘死的决心,令多少人至此掩面长叹。聂政杀侠累,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简短的语言,直白的语气,道出了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个侠客最简单的信念,父母在,不许友以死,这样一个勇士怎能不让人钦佩,也许正是这样一个纷乱的年代产生了这样简单而真实的人,也让人之间的感情变的真实而简单,没有搀杂更多的利益和欺骗,一切都象侠客手中的剑,保护亲人和朋友,刺向危害亲人和朋友的人,没有口号没有标榜没有中伤,最直接也最有效。豫让不惜吞炭漆面,两刺赵襄子,“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这句话更成为以后士和侠客行为的经典准则:正是在一个人因为能力而被充分尊重的年代,才产生了这样的人物,自由的人格,独特的准则,基本的道义让一个个人物熠熠生辉,人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也使得那个年代的精神永远让人怀念,中国人说起那个年代时候常怀着就是骄傲而光荣的感情,用的词也是那么质朴而深情——“侠客之风”。

由于战乱,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就是一个混乱现状的终结者,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是一个救世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侠客的希望。我们现在说每个男人都有一个侠客的梦想,说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无拘无束的憧憬:而在那个时代有更多的现实的意义,代表了生存的保证,也代表了相对公平的生活环境,更是可以保障自己和亲人朋友的能力,正是缘于这种向往,也让古人对侠充满了推崇和梦想,所以才有了王夫之先生“上不能养民,而游侠养之也。”“民乍失侯王之主而无归。富而豪者起而邀之,而侠遂横于天下”的感慨,才在古代形成了游侠在江湖中自由拓展,民众心中有大侠而

无大官,以游侠为主形成的江湖社会。从以上可知,在中国历史上战乱最纷起,思想最动荡的时期,侠客凭借自己的能力造就一个不同于官府的江湖局面,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是非标准,侠客得到了普遍地尊重和信任,侠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行为,也成为社会默认的一种被推崇的精神,那个时代侠的精神融入了每个人的精神,仁的精神,对爱的追求,对偏执于仇恨的鄙夷,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直延续下来。

侠客文化以其广泛性和丰富性在古代中国人心中占有重要一席。如果说“义”反映的是侠客文化的道德内涵,“武”则是这种道德内涵得以外在实现的必要途径,二者共同构成了侠客文化的主要内容,给古代中国人的侠客情结提供了无限的展示空间。既然侠客文化对我国影响如此之深刻,那么为什么在当代中国社会,我们却很少能够寻找到这种文化在我们身上刻下的烙印,只有在小说、影视中寻找那种久违了的、深蕴心底的情节。我们在迎着未来大踏步的途中,是哪里何时将应当保留的侠文化的精髓也遗失了呢?

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运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所谓的独尊,不全表现为儒学地位的提高,因为历代都是儒法并行的。更多的在于强调只允许一种声音的存在,用强力设立了一个是非标准来取代原来多元标准,很快许多不同的声音就在“独尊”的面前枯萎了,侠文化也由此走上了异变,侠的精神随着思想桎刳的加强日益远走。侠客因为坚定的信念所以有无限的勇气,周围所有人可以异视你,但自己不能异视自己,一旦对自己的标准怀疑,去苟同社会的庸俗价值,那就无所谓侠了。自由的文化环境对侠客文化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自由的文化,就产生不了健全的人格,没有强健的灵魂就谈不上侠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侠客,侠客精神只是故纸堆里的灰。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侠精神的历史局限也开始突显出来了:首先,“重然诺”、“轻生死”、“士为知己者死”等,有着浓重的封建色彩。以先秦那些刺客为例,被人们称为“义举”、“壮举”,“大义凛然”。皆为典型的“士为知己者死”,类于近世的杀手,为僱主卖命,几乎谈不到义与不义。侠义小说中的封建槽粕,也同样相当严重。比如《虬髯客传》、《昆仑奴》等名篇,豪气干云的侠义精神和神乎其技的绝妙武功之外,也宣扬了明显的奴才思想和门第观念。特别是《儿女英雄传》的后半部,大肆宣扬一夫多妻、“一床三好”,让十三妹这样的绝世侠女沦为“一床三好”中的庸俗角色,更是大煞风景。《水浒传》的侠义描写中,封建糟粕也不在少数。所谓聚义厅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无分尊卑,论秤分金,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一切皆听命于宋江大哥,看来也是侠义的“理想国”,然而事实上也并非如此简单。宋江虽美名“呼保义”“及时雨”,但他被逼上梁山后,虽不能不与官兵为敌以自保,但念念不忘的是招安,终于断送了整个梁山的事业,李逵、吴用、鲁智深的侠义也都被引入歧途了。其次,“以武犯禁”,常常触犯刑律。“以武犯禁”、触犯刑律的行为,古代小说、传奇中更是屡见不鲜,唐代传奇中的《无双传》更十分突出。为了从宫中救出无双以使其与情人王仙客团圆,侠客古押衙充分发挥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对王仙客说:“感郎君之深恩,愿粉身以答效。”他使出浑身解数终于实践了诺言,报答仙客。然而在搭救成功之后,古押衙却杀掉了所有知情人,最后自己也自刎而死。自己为知己者死不说,还冤死了十余人,这种血的代价如何得了?这种冤杀无辜究竟是侠义还是犯罪?“以武犯禁”、触犯刑律的荦荦大端自然是嗜杀、滥杀,但还有另外一些“犯禁”行为也不容忽视。比如“三言二拍”中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实际上是歌颂了一个以宋四公为首的盗窃集团。一开始,他们偷为富不仁的“禁魂张”、偷贪官污吏,多少还有点侠盗性质,但到后来,变成了以偷为乐的恶作剧,故意闹得汴京鸡犬不宁,“侠义”的便不翼而飞了。再次,佛道对侠文化的影响。佛教由魏晋时传入中国,至唐代大盛,其今生来世、生死轮回、善恶有报等观念,影响至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奉老庄为始祖,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也为很多人所信奉,消解了侠客的那种杀气和霸气。

当然,一切的发展究其根源都是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日益提高,人对自然的征服也趋于完善,朝不保夕的恐惧和不安不再是主要内容,对于游侠的依赖已经不是其心理支柱而成为一种生活上的负担,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批的人聚集在一起,在朝廷的法令和默认的规则下生活,游侠对于他们已经是可有可无,游侠逐渐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生活中切实的一部分,这样侠客就在人们心中逐步的失去了领地,侠文化的传播也就举步为艰了。随着经济发展,侠一步步的从生活中消退,每个男孩都有一个侠客的梦想,正是我们对侠文化逝去的一种感叹。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历史上曾被封建统治者所御用,但它所起过的积极作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抹杀的。传统意义上的侠客,是正义的化身,是法律不能及之处的执法者,“侠”本身就是褒义词,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诸如“坏侠”一类的字眼,既然称为“侠”,必做行侠仗义之事,否则只能冠以“匪”或“贼”。中国武侠文化的传统意识,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当中。武侠行为和武侠艺术中的侠士,是武侠文化的结合体和载体。按照梁羽生的说法,侠就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正义的行为真”,实际在武侠和武侠文化上,侠的意义很明确,大到保家卫国、为国为民之士,小到锄强扶弱、济困扶危的英雄,其本质是替天行道,是义,也就是重义守诺、除暴安良,见义勇为、仗义行侠、济世救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的精神品质。侠是道义的一种体现,是对王法的一种补充,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心理的不平之气的一种凝聚,是民族审美中一个永恒的梦想。从而使得侠者成了中国式的英雄,中国式的神灵。

上一篇:小学体育水平二教学计划下一篇:《虞美人》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