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的经典散文

2025-02-01

腊梅的经典散文(精选5篇)

腊梅的经典散文 篇1

腊梅的经典散文

你愿意做一株腊梅吗?在寒冷的冬天,它悄悄地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吐露着阵阵芬芳。

春天,当百花争艳的时候,腊梅抽出了枝条,长出了嫩绿的芽儿;当一阵阵秋风吹来,腊梅的叶子就开始发黄了,一片一片,像黄蝴蝶似的随风飘落了。到了寒冷的冬天,腊梅在北风呼啸中苏醒了,在光秃秃的枝条上,长出了小小的花骨朵儿,不久,它们黄色的小脸就争先恐后地绽放了,过几天便缀满了枝头。

在寒冬时节,腊梅们在凛冽的北风中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它们一团团地挤在枝条上,压弯了枝条;它们金黄色的花瓣,鹅黄色的`花蕊,为这冰天雪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在腊梅绽放的时候,它们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上,叶子所剩无几,仅存的几片叶儿摇摇欲坠,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条。腊梅树上的小花们则在风中轻轻摇曳着,似乎在嘲笑它们的无能。不信你瞧,它们正挂在那布满疙瘩的树枝上,一朵一朵,一簇一簇,散发着暗香。介绍到这里,我想问,朋友,你想做一株腊梅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们不仅美丽,还有着高尚的品质——

腊梅是不畏严寒的勇士。“梅花香自苦寒来”便是对它的不畏严寒的赞美。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诗人曾经赞美过它,那都是由于它的不畏严寒!腊梅花也是默默无闻的,它把自己美丽的脸庞展现给了人们,为冰天雪地的世界怎填了生机,把整个生命都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腊梅,我要赞美你,在百花凋零时,你悄悄地绽放了;而当万物复苏的时候,你却悄悄地凋零了。

经典重温 散文的雅俗情趣 篇2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梁实秋的散文细微处见情趣,林语堂的散文幽默机敏,胡适的散文明白清新,周作人的散文亲切而自然。旧时光虽已走远,但他们的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抹灭的文化魅力。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雅舍小品》共收集梁实秋自1937年至1987年的散文精品,计143篇。《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大多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但真正使他获得散文大师声誉的,是雅舍系列。1939年秋,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别人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取名雅舍。所谓“雅舍”,一桌一椅一榻而已,然在梁实秋眼中却是诗一般的住处。人情世态,细物琐事,在雅舍中徐徐上演,交织成一片活泼如小品的文字疆域,命名为《雅舍小品》0这些文字无辞藻华美之嫌疑。却有行云流水酣畅之淋漓。人世间的万般气象,在梁实秋笔下轻描淡写间便得以极致演绎。再寻常不过的一山一木一猫一狗,在他轻松幽默的文风里都得到了别样的诠释。他后来应朋友之约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栏目就取名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题材广泛,关乎人伦、世相、心态、人物、乡土、域外、闲适。取材具体而细小,如《握手》、《讲价》、《手杖》、《牙签》、《照相》、《下棋》、《饮酒》、《吸烟》,皆是寻常人生百态和平凡的事物,但在梁实秋笔下却写出了深邃而隽永的意趣。例如,开篇《雅舍》,先写雅舍的位置之特,鼠蚊之多,继写视野之幽,陈设之简,最后以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作结。心境的达观超脱,跃然纸上。又如《中年》,先写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种种感受,篇末笔峰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至于《脸谱》中的“卷帘面孔”,《下棋》中的人生况味,《暴发户》中对新贵人木三分的刻画,都发人深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多才能识广,梁实秋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多个历史时代,并有着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度生活空间”的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中的“世事”、“人情”感悟较深,并将这种独特的感悟化而为文。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自结集问世后,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其中在台湾地区先后印行三十多版,成为散文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胡适散文选集》胡适著

胡适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人,在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自成一派。品读《胡适散文选集》,大抵可以感受胡适散文的三大特点,即明白晓畅,以学识见长,自然清新。

胡适的散文)AN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为什么义法格套所拘,是所谓“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全无斧凿的痕迹;然而大巧若拙,细心的读者方能体会胡适散文修辞锤炼的苦心。

胡适的散文常采取从事实人手,或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新生活》一文如此;《贞操问题》一文也是因报纸上褒扬“唐烈妇”、“陈烈女殉夫”和“俞氏女守节”等几篇奇文而发的,抓住了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例,有感而发。

胡适坚持用白话文写作,并尽量采取民众口头的词汇以及俗语等,这也是他的文章明白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相识”、“巴结”、“面长面短”、“米米小的问题”、“做戏无法,出个菩萨”、“见了黑旋风不认得是李逵”、“养个孩子还免不了肚痛”、“不会写字怪笔秃”、“为我心为你心”等等一类词语,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再加上叙述论说都非常畅达,因而读者易于理解,读起来舒坦畅快。

胡适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具有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方法。他的散文,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或赞颂新文化的健将,或描写军阀专制与保守者的脸谱,或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或呼唤个性解放与人道精神,或针砭国民性弱点,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凡此种种,虽然也有较为浅薄或软弱妥协的成分,但大多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张扬民主科学的积极意义,因而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风貌,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林语堂著

与其说介绍一本书,还不如说介绍一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的变迁是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到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的中年和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者。

林语堂的散文有闲适的特色,有着对于幽默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幽默,常常不是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亦庄亦谐,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被世人誉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对“幽默”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可见,在林语堂眼里,幽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而林语堂自己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幽默的心态来观看世相,来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如《论孔子的幽默》、《中国人的国民性》、《秋天的况昧》、《月亮的危机》等,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读后让人会心一笑。“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时说过的一句话,玩笑之余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轻松、风趣,甚至是善解人意。不过,真正对幽默作系统阐述的则是他的《论幽默》0在林语堂看来,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或是什么样的笑料段子,而是文化发展中文化内涵外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更多睿智,更多洒脱,更多凝重。

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林语堂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他对现实虽有着不满,但又难以寻得较为理想的出路。所以就选择了一条自由知识分子的中间道路:既可保全个性自由,又不随

波逐流,满足于自身的闲适之趣。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这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闲适”“幽默”“性灵”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周作人散文集》周作人著

大抵人们谈到周作人,总是把他归结为与林语堂类似的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总的来说,没什么错处,但同样是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与林语堂又有着不同之处。周作人的闲适中往往都带有一种苦茶般的酽昧,总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林语堂的闲适才是真闲适,文章中跳动的是幽默和豁达。《周作人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作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闲适派知识分子。这一派别的散文同明清流行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文学一脉相承,形成了冲淡、清涩、平和为特色的闲适文学。

周作人很早就有了“苦茶庵”的斋名,这可谓是自得之谈。所以,有人认为周作人文章的所谓闲适,其实只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他的散文,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尽管,品思之外我们还能嗅到文字之外的幽苦气息,若斋中的苦茶,苦斋外的苦雨。1924年,不到四十岁的周作人就写过这样的话:“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腊梅花香散文 篇3

清晨,太阳暖洋洋地透过虚掩的窗户,伴着满屋子的腊梅花香,为静谧的清晨增添了几分神秘。睁开朦胧的睡眼,旅途的劳累折磨得我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不过能好好地睡个懒觉,甭提多惬意。

的春节,过得很特别,也很难忘。我拿着车票,却没有坐到目的地,在中途就稀里糊涂地下了车,然后漫无目的地沿着一条山路往深山里走。黄昏中的袅袅炊烟将深山里的村庄映衬得如同一副漂亮的画卷。经过几户人家,都没有人在,于是我继续往山里面走,终于找到一户有着两层阁楼的农家,院子里栽满了腊梅树,节日的气氛已布置得十分浓厚。思忖了一下,还是信手叩响了栅栏正中的门,不一会,从里屋出来一女子,透过栅栏,隐约可见这女子大约二十岁左右,长发披肩,未施任何粉黛,但面容却十分娇好,大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女子打开栅栏的门,用诧异、羞涩的眼神看着我,我道明了自己的来意,想借她们家住上一段时日,房费照付。女子听后,立即折回里屋,不一会出来一位老者,老者看上去大约七十多岁,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老者明白我的意图后,非常客气地带我往堂屋方向走,一踏进院中,只觉满院的腊梅花香直沁心脾,顿觉神清气爽。

落座后,老者又吩咐那女子泡上一壶好茶,然后坐在我的对面和我攀谈了起来,交谈中得知老者与那女子是爷孙关系,老者的儿子、儿媳,也就是那女子的父母亲早年均因身患疾病而撒手人寰,留下孤苦伶仃的两个人相依为命。女子喜欢腊梅花,小时候曾因和伙伴们一起到山上采摘腊梅花被摔伤过。于是老者便将整个院子都栽上了腊梅树,并将女子的名字更名为腊梅。一路走来,爷孙俩的生活虽然很艰辛,但他们互相关心、激励,倒也其乐融融。

几番寒暄之后,老爷爷将我安排住二楼的阁楼,在腊梅姑娘的带领下,我拎着行李随其来到了二楼,这是一间十多平米的小阁楼,整个屋子的装饰大多来自竹子,十分别致,都是出自老爷爷之手。通过交流得知,腊梅姑娘擅长书画、歌舞,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阁楼里正对着窗户的墙上悬挂着她的作品,推开窗户,满院子的腊梅花尽收眼底。十分庆幸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落脚,而且环境不错的住处,连忙向腊梅姑娘道谢,随手打开行李包,将一件小礼品赠与了她。腊梅姑娘高兴地下了楼,并撒娇似地向老爷爷炫耀了一番。

当晚的晚餐是腊梅姑娘亲自下厨的,菜品十分丰富。吃着山里的野味,还有老腊肉,胃口一下子就打开了,腊梅姑娘见我吃得如此之香,便停下手中的筷子,偷偷地侧过头笑了好几次,然后用一种耐人寻味的眼神看着我,我慌乱地躲闪着,腊梅姑娘只好不再偷笑,不停地给老爷爷和我夹菜。后来,老爷爷又来劝酒,几番推辞,见推辞不过,我便与他畅饮了几杯,腊梅姑娘关切地劝老爷爷少饮,老爷爷笑了,笑得很慈祥,但我明显感到他已有醉意,便岔开话题,让他讲了一些发生在山里面的趣事,手中的酒杯自然被腊梅姑娘悄悄地收了起来,于是一场其乐融融的晚餐就这样在大家的欢笑中结束,殊不知醉意来袭得快,于是匆匆忙忙洗漱了下,便回房休息了,这一觉很快就进入梦乡。

翌日,还在睡梦中的我被腊梅姑娘叫醒,她一个劲地笑我,说我睡着了脸上都是笑容,我只好诓她,说是天机不可泄漏,并害羞地把她支走。过了一会儿,便磨磨蹭蹭地下了楼,吃过早饭,腊梅姑娘说要和老爷爷一道去赶集,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好啊,正好可以领略下山村小镇的风光,于是饭后我们便匆匆地上了路,一路上,腊梅姑娘活蹦乱跳的.,十分可爱。我走在最后,掏出相机,我要将这些美丽的风景永远保留。我笑着问腊梅姑娘是否会照相,她傻乎乎地摇了摇头,不过她挺聪明,几下就教会了,而且进步很快。到了集上,木制的古屋高低不一、曲曲折折地错落在石板街道的两旁,来来往往的脚步已将石板磨出一些坑坑洼洼。赶集的乡亲互相打着招呼,街道上、小巷里有与商贩讨价还价的、有外出务工返乡后在集上相遇互相问候的、有媒婆眉飞色舞地给别人介绍对象的、有茶馆的茶倌招呼客人的、有从楼上突然推开窗户与街上的熟人打招呼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把整个街道装点得热闹非凡。腊梅姑娘人缘很好,不时有一些要好的姑娘和她打招呼,她总是爽朗地回应着。街道逛完时,年货也买了一大背篓。老爷爷逗笑似地责怪腊梅姑娘真会买、买太多,腊梅姑娘娇气地跺了跺脚,用手指头戳了一下老爷爷的鼻子,不好意思地笑了,老爷爷也笑了。

接下来的几天,腊梅姑娘在做家务时,都要哼着她拿手的民歌,歌声从里屋飘到院子,又从院子飘到里屋,很动听。天天听着她的歌声,闻着满院子的腊梅花香,日子过得很快,一点也不觉得憋闷。转眼除夕夜到了,腊梅姑娘和老爷爷一起下厨准备着年夜饭,我欲帮忙,被他们笑着阻止,说怕弄脏了我的衣服。吃过年夜饭。我拿出从集市上买来的烟花,和腊梅姑娘、老爷爷他们一道来到院子里,砰、砰、砰放了个痛快,焰火升空,整院的腊梅花在火光的闪烁之下忽隐忽现。腊梅姑娘深呼吸般地微闭着双眼笑了,那笑容让她愈加娇媚。老爷爷也笑了,虽然是满嘴的酒气,但却笑得很憨厚接下来,就是大家围坐在火塘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腊梅姑娘家的条件不是很好,只能够看黑白电视,但却带给了我另一种感觉,同样的主持人,不同的节目,同样的日子,又将我带回到了以往,使我想起了、的除夕,相比之下,今年的除夕同样充满了别样的意义和神秘。

这段时日,腊梅姑娘和老爷爷还带我去了周边的一些风景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深山里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淳朴和善良。在这里,深山带给了我宁静,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追名逐利的争斗,我们也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雷雨的经典散文 篇4

不知不觉,伴随着春去秋来,无声的走过了那么多的岁月迷茫,总是讨厌夏季过于苛刻的炎热,和梅雨难以忍受的潮湿,以及那不知疲倦的蝉声;反感秋季的萧瑟,和渐入冬季的寒冷,这种凄凉让我无法狂想属于我的生活和属于你的我;冬季唯一能让我欣喜的是飘着雪花的天空,可是终究还要忍受雪花融化后泥泞的道路,最喜欢的还是那短暂的春季。。。。

春末夏初,雨水也多了起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杜甫的诗,恰巧老板也姓杜,只是他是诗人,他是商人。诗人湿人,商人伤人。卷地风来吹不散,忘情水里楼如点,这里没有我的望湖楼。

昨天又一次走在雨里,看着车不来人不往,你无情我有意的地方,听着这雷声大,雨点更大的徐州的夜,却没有丝毫的恐惧。恐惧时这个世界的,我什么都没有。 母亲说我出生的时候,正好打雷,所以我叫了这个名字,朋友开玩笑的说,也许有一天再打个雷,就会招我回去。

但是我想不是现在,上帝怎样安排我们的到来,毕竟也会安排了我们怎样的回去,我还没有做到他想要的.,他不会这么急切的招我回去。他有足够的耐心,看着我年少轻狂的顽劣的表演;有足够的仁慈,忍受我肆无忌惮的挥霍着天赋。

曾经自制腊梅茶 篇5

那天清晨,深冬的雨躲藏在风里,密密地奔跑着,如夏天的麦穗,无情地扎在人的脸上,手上,简直让人难受到心底。

十字路口旁,一个矮瘦的太婆正趴在地上,利索地捡拾地上的腊梅花。旁边,还摆放着一个背兜,边沿拴着六个竹筒。竹筒里插了或大或小的腊梅。我纳闷,为什么太婆这么怜惜地拈这些花呢?旁边还有两个大姐大妈看稀奇,每人手里拿着一株腊梅。

大姐冷得跺着脚,却好奇地盯着太婆的一举一动,还不忘警告一番:“你不要把花弄起来拿去卖哦。”太婆仰起脸,一本正经,怎么可能呢,我自己拿回家,洗干净放点糖。就可以做糕,治喉咙痛有特效。刚才,有一个男士买花时,不小心碰翻了太婆的背兜,一株腊梅着地,将一些花撞到地上。太婆还是不想浪费一枝一叶,甚至地上的一点点花瓣,于是才有了刚才伏地捡梅花的一幕。

捡完地上的花后,太婆就背上腊梅,吆喝着离开了,中午下班后。我经过一个店门口又看到她,背兜里的腊梅只剩下两支,她正眉飞色舞地和店员摆谈龙门阵,偶尔还哈哈大笑。

那天下午,同事一脸喜气地握着一束腊梅进来,脸上笑得从没有这么灿烂,开口就问我:“闻到香气没有。”

办公室在底楼,没有天窗,平时潮湿,憋闷。而现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薄荷般的淡雅清香,空气好像被净化了一样。同事将我废弃的一个玻璃瓶装上水,插上花了2元钱买的腊梅,摆放在办公桌靠墙的地方,于是满屋一下鲜活起来。

我不解地问道:“这花怎么这样便宜呢?”同事脸上的喜悦还没有散去,看着那或含苞或绽放的黄色花儿说:“在某个商店门口碰到太婆卖花,太婆把最后一支折价处理给她了。”哦,那个卖花给同事的,就是我遇到的那个70多岁的太婆。

三天后,花香已淡,我摘下三颗依然坚挺奔放的腊梅。放进杯里,加入开水,梅花的香气顿时扑进鼻孔、心中。浓郁厚重,少了茶叶的人为粉饰,却多了一份自然的恬淡和纯净。让人喝得放心,轻松。

几天后,再次遇到那位太婆,我花10元买了2斤腊梅花,只是有点潮湿。回家后,怕时间长了,花会发霉,就自己找出久放未用的铁锅,细心地焙制腊梅花。

窗外,雨依然密密地下,我仿佛看到,在田野,在山间,成千上万株腊梅,依然含笑,翩翩飞舞,倾吐芳香。街上,那个70多岁的太婆,坐在插满腊梅的三轮车上,悠然地行走着,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和希望。

小知识腊梅

腊梅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腊梅文化。唐代诗人李商隐称腊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句。《姚氏残语》又称梅为寒客。腊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特别是虎蹄梅,农历十月即放花,故人称早梅。腊梅先花后叶,花与叶不相见,腊梅花开之时枝干枯瘦,故又名干枝梅。腊梅花开之日多是瑞雪飞扬,欲赏腊梅,待雪后,踏雪而至,故又名雪梅。又因腊梅花入冬初放,冬尽而结实,伴着冬天,故又名冬梅。

上一篇:安徽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习题十八下一篇:教育随笔:走进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