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2024-08-08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通用16篇)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篇1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如果你想比风跑的更快,你会丢掉草帽;

如果你想追上万能的神,你会迷失自我.在<<人生不过如此>>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是那么轻松,好象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纪伯伦说,人只有赤脚走在大地上时,你才能感到泥土的亲切.人生应该是享受的。

提到享受,很自然会联想到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之类。但此书之中的享受却是别有一番境界的。

人生要学会享受自然。

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人的孕育而来,而经过一生的无论是叱咤风云也好,卑微低贱也好,最终都要化为一缕烟或是一掊土,回归到自然之中。那么既然是自然的,就要融汇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林语堂是个很有自然情趣,且十分会享受自然情趣的人,他一向很讨厌住楼房,因他认为那不是人类应该住的房子,但有一段时间他还是决心租了一个洋房,他这样写道:我所以搬去那所楼层的缘故,是因那房后有一片荒园,有横倒的树干,有碧绿的池塘,看上去枝叶扶疏,林鸟纵横,我的书窗之前,又是夏天绿叶成荫冬天子满枝了。后来他又搬回了人宅,他说在他的宅子左右,有的是土,脚底踏土、踢踢瓦砾、听听蛙鸣蝉叫、养只乌龟,看看蟾蜍吃蚊子、瞧瞧蜘蛛结网、还要养只鸽子生蛋,哈哈,简直是个美妙的动物世界。他说,他的小孩子在这个园中观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至理,总比在学堂念自然教科书来得亲切而有意味。

他还常去游览避暑、去海上钓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他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可以治愈很多人类的病,诸如狂妄自大、互相怨恨、勾心斗角,可以使人清心寡欲除掉愚蠢的野心和不必要的烦恼。他还写道:一个人如果能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他的心会真正变得伟大起来。

是啊,我们可以把地平线上的热带的云看做是一个舞台的背景,可以把山林看做私人花园,把怒吼的波涛当做音乐会,把山上的微风看做冷气,把恢弘壮丽的火烧云看做是世间最伟大的戏剧。这样我们便变得伟大起来,像大地和苍穹那么伟大。这是多么宽广的境界,多么迷人的智慧啊!

我情不自禁地被感动着。那雄浑的山,那柔情的水,那灵妩的草木,那多情的鸟兽&&瞬间都在我身边美妙起来,于是,我合上了书,出得楼来,享受自然。

冬日的风没那么凛冽,反而十分清爽。蜿蜒的小路旁灌木丛枝杈别致,托着白雪,映着光辉。这次我沿着小路来到了冬日很少来到的小树林,哈,这么多的鸟,以前怎么没有发现,鸟的叫声真好听,或啾啾啾,或长笛悠扬,或如唢呐吹奏,或柔肠百转,或清脆悦耳,在林枝间飞上飞下,你追我逐,真是妙趣横生啊!再看林间,树影疏斜,阳光明艳,天空湛蓝,白云飘飘,我的心立刻通畅起来,开阔起来,快乐起来,真如林语堂说:能享受自然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能与大自然协调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

人生要充分珍爱享受自己的身体。

林语堂说:我们有一个躯体,许多事情都得依赖我们的躯体,我们应当看好我们这架自行修补的奇妙机器,我们要好好地享用它。

我们都有一个健全的肢体,可是我们几时重视过?几时爱惜过?又几时享受过?我们是否给了肢体以充分的自由,充分的锻炼,充分的享用。我们有眼睛,真的很好地观察了吗?有多少东西我们视而不见;我们有耳朵,真的很好的倾听了吗?多少美妙的声音我们充耳不闻;我们有脚啊,可是我们真正脚踏实地走多少路;我们有手啊,可是我们的又有多少时间是闲着的呢?

当我们看到一位法国时尚杂志总编在中风后全身只有左眼睛会眨,而他就用这只眼睛写成了小说巨著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美国那位无腿无胳膊人怎样快乐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作何感想呢?

而当我们老的时候,各个器官都不灵便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企求呢?让我能好好呼吸吧,让我能站起来吧,让我能听一会音乐吧,让我能读一会书吧,让我能睁开眼睛看看太阳吧,让我闻一闻花香吧,让我再握一握你的手吧&&而当这些都已成为奢求的时候,人生就真的再也不会享受了,可是当我们可以尽情享用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弄到哪里去了?

人生是应该享受快乐的。

他说:人生于世,所碰到的问题不是应该以什么做目的,应该怎样实现这个目的,而是要怎么利用此生,利用上天付给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阴。他应该调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我们是一天一天都在快乐着吗?

人生应该是自由的。林先生说:一个人只有具有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他曾经写过:对我自己而言,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所以 我们还要学会享受这份人生的自由。

在享受中,我读完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生应该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享受潜心读书的陶醉、享受获得知识的愉快、享受倾心谈话的欢乐、享受无限幻想的喜悦、享受乐善好施的给予、享受&&只有这样,人生才会真正的快乐,才会不枉活一生。

以上这篇是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篇2

倘没有三十年以上的 人事裹挟,终归会对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视而不见,见而无感。而事实上,我们的人生,正是若干背影的叠加与消逝。当他出现时,我们多不以为意;当他消逝时,我们多心怀恻隐而不细究;只有当自己也渐成他人的背影时,才始知这其间的深创巨痛。无论仇怨,无论爱恨,无论寡淡,无论复杂单纯,我们每个人终归只是他人生命中的背影,直至成为自己的背影。只有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时,我们才能对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他人背影心怀怆然,难以言说却又不能不有所言说。

人生总是如此:只有在历尽千山万水之后,我们才明悟了自己只是他人生命中的背影,而后才能经由他人的背影而抚慰开解自身的渺小存在,如此才庶几可堪直面自己的背影。明白这个道理,朱自清才能在父亲车站送别的背影消失两年之后,才能在父亲人生的背影即将永久消失之时,写下父亲的“背影”;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进入朱自清《背影》,才能明白,为什么是背影!

这不只是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也是朱自清本人日渐清晰的深刻但也终将如父亲一样淡褪消逝的背影。所以,必须是背影!而且,必须是回忆中的背影!只有经由回忆,我们的背影才能与他人的背影重合,才能明白他人与我们在彼此生命中的意义。而生命存在的一切内涵与况味则尽在其间。

其次,为什么朱自清说 自己“那时真是很聪明过分”,“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忏悔吗?经由自我的嘲讽通常会抵达忏悔。然而,朱自清做错了什么需要忏悔呢?首先,他对人性苦毒的观察与认识并没有错,他忏悔什么呢?其次,他和父亲之间多有龃龉,那是五四之子与末世遗民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他也不需要忏悔。然而,他终归还是自嘲了,从全文看也似乎的确深有忏悔,他莫非是在否定他作为五四之子的人格与思想追求?然而,他又怎么可能去做父亲一样的人呢?但,这的确是自嘲与忏悔,只不过他不是面向父亲的忏悔,而是面向生命本身的忏悔。

当生命历尽沧桑之后,一切观点之争其实都是可以自然放下的,尽管观念之间水火不容。一个人无论践行什么样的价值与道德,终归逃不过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其间的喜怒哀乐、老而伤颓、死亡阴影,其实是一样的。所有的生命都笼罩在如此魔咒之下,那些争端与此相比,固然不能说无足轻重,但可不可以更缓和一些,更平淡一些,更豁达一些呢?为什么要让终有一死饱经苦难的生命还要如此窘急迫切紧张呢?当朱自清看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书信时,他已饱尝人事,时代的灰暗、理想的无着、责任的沉重,早已让他窥见了自身背影的落水狗形象,此时回看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与父亲逐渐下行的一生,生命本质的荒芜与无奈水落石出,穷形尽相,面对如此人生的真相,一切的争执与背叛、冲突与抗争,都不免显得苍白与无意义,人除了自嘲与忏悔还能做什么?然而,当人在自嘲时,他就在试图与自身和解,生命也因而泛起暖意吧!

其三,主题。这并不是一篇关于亲情的文字,更不是写父子情深,父爱如山;这实际上是一篇关于生命本身的文字,它只不过借亲情的瓷杯、父子二代的纠葛以装载存在的实像、生命的沉重与无奈。其间的人生况味,未经世事者,难以抵达。既如此,我如何向学生传达这样复杂的生命情绪,如何让学生抵达如此深沉幽隐的人生情怀呢?

第一,经验的补白,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第二,诵读。反复的诵读,会将文字的音韵显象为生命的节奏。

第三,细节的体会与联想。经由细节,抵达自身的生命经验,以求通感同情。

第四,抓住“我”的 叙述视角,把“我”放在时间的流里,这流里,有“我”的人生历程,有父亲的音容与背影,有无数交叉而过的他人 , 力求学生 把握今日 之“我”,面对昔日之“我”时的情绪,让自己也分身于时间的流里,慢慢捕捉到自己的背影。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背影,才能抵达真正的存在。

人生如此,如此人生 篇3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你遇见了谁?在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又是谁陪在你身边?爱情到底给了你多少时间?去相遇与分离,去选择与后悔?不是不心动,不是不后悔,但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相拥,如果爱一个人却又无法和他在一起,除了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泪,无言的走远,又能有什么选择?

在时间的荒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于千万人之中,去邂逅自己的爱人,那是太难得的缘份,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彼此不断地错过,错过杨花飘风的春,又错过了枫叶瑟瑟的秋,直到漫天白雪,年华不再,在一次次的心酸感叹之后。才能终于了解——即使真挚,即使亲密,即使两个人都已是心有戚戚,我们的爱,依然需要时间来成全和考验。

这世界有着太多这样那样的限制与隐秘的禁忌,又有太多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已的离合,一个转身,也许就是一辈子错过。所有的争取与努力,也许还抵不过命运开的一个玩笑,上帝只在云端眨了眨眼,所有的结局,就都已经完全改变了。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读书心得 篇4

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谁都不会质疑的,但是灵敏的感觉,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其实我也常常对此有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做完一件“大事”会一点感觉都没有,叫他写点什么,却只能说出“就那样啊,没什么好说的”这样一句话,你想通过“采访他”去写点什么的,最后也只能作罢。相对而言,对身边的人事物我常常想说点什么,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在人前太爱表达想法了,对什么都想插一嘴似乎不太好,于是我常常向电脑倾诉我满溢的感觉。

我自认为这“灵敏的感觉”的获得,跟孩童时期的家庭有关系,正如作者所说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需要有充满家庭的爱情以及美丽的自然环境,小孩子总会有身边事物充满好奇,爱问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那时候父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不轻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我想这“灵敏的感觉”是不会丢失的。

对作者的童年,我特别羡慕,“靠近自然——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虽然上小学以前,我也在农村长大,但是父母是做生意的,没有多余的时间与闲心与我们过“农家生活”,甚至家里都没怎么种农作物。

“家里一口井,屋后有一个菜园,每天早晨八时,父亲必摇铃召集儿女们于此,各人派定古诗诵读,父亲自为教师”、“各人都分配一份家庭劳作”,洗衣、做饭、浇灌菜蔬,这是何等让人向往的家庭式田园生活,还有古诗作伴。

很遗憾,在我们这一代,生长在农村的80后,也基本上不怎么干过农活。曾经一个同是农村长大的同事,看我用手在土里翻弄绿植,竟大为感叹:“太佩服你了,你不觉得恶心吗?”我奇怪地问她,你不是农村长大的吗?怎么会觉得恶心?她说,她确实是农村长大的,但是她没干过农活。这话不只她一个这么跟我说过,农活太苦太累了,很多父母不让孩子碰,希望孩子长大可以不用干这样的活。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对孩子最好的给予,对孩子最好的应该是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体会其中的苦与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亲近自然,培养孩子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亲切与感恩之情。我们吃穿用度,哪一个不是大自然的惠赠?哪一个不是从土壤里冒出来的?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从不会觉得土是恶心的,只有利不利于生长之分。

在《我的图书馆》一文中,作者与姚颖女士一致认为应该以“使书籍任其所在”的方法安置家中藏书。我一直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书房里都是自己所爱之书,因为一直未能如愿,所以我从未想过我的书应该怎样排放,我想我必定也如作者所崇尚的那样随意,但这种随意也必定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会被人摇头叹息,只是估计我做不到作者的豁达,不去理会这种充满看法的眼光。

曾经,自认为挺爱收拾的我也多次被邻居不厌其烦地嫌弃家居脏、乱、差,我一度反驳她,不是我们家不整洁,而是你们家太整洁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她不管对老公还是对一岁多的孩子都严格要求,用了东西必须放回原位,因此她家里装修、格局跟我们家一样,但是看起来跟皇宫一样豪华,但是这种豪华付出太大了,我并不想要。

我崇尚简单,而简单必定随意,因此我觉得书籍也不应该紧紧局限于书柜,因为它不是用来摆设的,它是为我所用的。下班回家,累得躺在沙发上不想动的时候,随手可以翻阅一下昨晚放在沙发上的书;一个人吃饭时,饭桌上随手一本书可以让我翻翻;睡前难以入眠时,床头随手可得一本散文。于我而言,诸如此类的随意给生活带来了多少惬意。因此大可不必把书籍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在书柜上。如此说来,是不是书房、书柜都显得多余了呢?不是的,书看完了可以放到书柜上,等想要“温故而知新”的时候再拿出来随意地翻阅。

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与束缚,偶尔率性而为,让生活多一份随意,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关于“幸福”,作者在《灵与肉》中的一个观点“鬼魂或天使没有肉体,真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刑罚”,让我顿然觉得自己生而为人并拥有一个健康的肉体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可以感受饥饿并享受食物,我可以聆听声音并能够唱歌,我还可以嗅到清晨的空气,我还可以感受清泉的冷感......从来没有想过鬼魂或者天使没有肉体,能不能感觉到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如果缺失了某一种感官功能,会是怎样的感受,因此也从来没有想到“看到一条清冽的流水,而有脚可以伸下去享受一种愉快的冷感”是一种幸福,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的一切太习以为常了,因此内心并没有“感恩”的情愫来对待“拥有”,因此才会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寻寻觅觅,不过是为了幸福的生活,只是“幸福”过于模糊,看不见、摸不着, 所以人们追着追着就忘记了所为何事,以至于最终由“工作为了生活”变成“生活为了工作”。《工作的动物》中说“世间的万物都在悠闲地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是的,人类文明让人类有了更高的物质、精神追求,也让人类的生活、工作变得更繁琐、更累。

富足的物质似乎可以带来快乐,但是物质满足了,精神需求更高了,于是快乐不起来了。“啊,乡间住宅,这是他们的救星,这么一来,人们在乡间劳作,希望到都市去,在都市赚到足量的金钱,可以再回到乡间去隐居”,兜兜转转之后才发现自己所要的幸福其实早就在眼前,只是因为“想要更多”而忽视了。

作者在《悠闲生活的崇尚》中说“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地生活。有钱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则一直铭记于心的短文。

一个到乡村垂钓的富人看到一个年轻人天天不务正业地在江边钓鱼,看他的穿着打扮应该生活不太富裕,所以他就劝他说:“为什么你不到外面找份工作,努力赚钱呢?”年轻人说:“然后呢?”“然后你就可以在城里买房买车,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呢?”富人略有迟疑地说:“然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悠闲地到乡下钓鱼!”“我现在就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何必大费周折呢?”

为什么这则故事如此地让我印象深刻呢?因为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在这个世界走一遭,最终要有所交代的是自己。不管我们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一生拥有怎样的财富与荣耀,一个人来,一个人走,什么都带不走。因此,我认为人的一生最主要的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到离去的那一天不会有遗憾。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以为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就是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寻寻觅觅,追寻到了才知道不过如此。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 篇5

讲到人不要狂妄的时候,以杜审言为例,原来杜审言是杜甫的爷爷。不过也太夸张了吧?真的有人会在考完试因自己的作品太优秀考官会羞愧死而哭吗?

讲到不要死读书,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时候,说到了满腹诗书的梁元帝,大敌压境他还在给群臣讲做人要善良,最后惨死敌手,死之前埋怨书骗了他。

现代的故事,也多了去。大多关于职场,创业,各种为人处世。

书名中低配的人生,就是作者说的低品质的人生。不是简单以物质衡量的,而是看追求的境界。最高境界是“要体面,要尊荣,要在一定领域内要影响力”,其次是追求受人尊敬,最后是无所事事,没有目标的人生。这个划分,怎么看怎么功利,例如“尊荣”这个字眼。相反,王国维的划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教育的目的,说漂亮了,是培养孩子饱满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说专业了,是帮助孩子,实现从以自我为中心到社会化的转变。说实在了,就是让孩子适时成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爱心,不能再是那种稍遇到一点压力,就狗急跳墙恨意丛生,拔刀子满街乱窜的那种人。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二)

有些书过目就忘,但雾满拦江著写的《我不过低配的人生》,他里面讲述的故事和道理对我却是“余音绕梁”,因为他的话语让我产生共鸣。在如今这个纸醉金迷,科技迅猛,信仰迷失的年代,我们或许得过且过,我们或许肆意挥霍,我们或许举步维艰苦,我们或许努力前行……

忙碌着,奔跑着,痛苦着,快乐着,焦虑着,疲惫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仍生活在我们越来越不懂的迷茫世界里。在这个纷乱浮躁的大染缸里,要想出污泥而不染,要想独起一支新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体力行,更需要思想的转变,而他的这本《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就是在和我们探讨人生,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让我们在迷失的世界里重新找到真实的自我,重新认识暂新的自己,拥抱富人的思维,过上更好的人生。

要想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必须要突破思维障碍与边界。普通的人物,只要找到自己非凡的一面,并将其体现出来,就会成为显赫的明星。再强大的人,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始终以最软弱的一面示人,那么他的表现,边普通人都不如。人可以强大无比,气势如虹,也可以卑微懦弱,愁苦悲凉。

人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激发自己的哪一面,刘邦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典犯嘛。我们不是郎朗,我们不是姚明,但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熟知自己的长处,承认自己的短处,学会正确地思考,而不是伪思考,遇到冷静,能正反方面来看待问题,静心、温和,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就能够让心中的智慧浮现,遇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看重别人的是人品,而别人看重我们的是能力,如果你拥有其中一个,那就加快步伐提升另一个;如果两个都有,那你只要继续保持就好;如果你两个都没有,那你不得不反思你目前的状态了。因为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你也不是人见人爱的毛爷爷,你只能靠自己的实力慢慢往上爬。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付出与劳作,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离了哪一个照样转得欢。不要时常抱怨,如果你有这个闲情,那就沉静守拙,在专业上面多付出点时间与精力,让你的努力体现更高的价值。

没有谁不向往美好的生活,没有谁不想过更完美的人生,但是你得找准你人生的杠杆,借助一切有力的机会,就像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的那句话,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但是前提是你得足够优秀。学会思考,学会付出,学会努力,懂得爱别人,更懂得爱自已,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术业也有专攻,没事多读几本通透的书,只有你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读懂你。

因为学习,所以优秀;因为付出,所以收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相爱……你向往什么样的人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好。纵然有风雨,但是终能见彩虹。因为我们都不愿过低配的人生,我们愿意过有深度的人生。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三)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认知,要扩大个人的认知,就要不断地去阅读与思考,将所思所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断实现个人成长。

当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才是真正对知识进行熟练应用,才是一种智慧。如果不能将所学用来解决问题,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书上,与个人是没有关系的。想达到智慧的认知,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增强认知能力。

现实世界中,自己所学的许多东西,不会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头脑中只存在一些理论,不是知识无用,而是自己不会用。将所学转化成财富,是一种能力,但当前个人不能有效地实现这种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会思考。

真正的思考是非情绪化的。这是自己在许多情况下所范的错,将情绪化当作思考,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有效地去思考,有效分辨情绪与思考之间的差别,需要调动个人的元认知系统,只有认识到个人的思考,知道自己在思考,或者通过大脑来控制自己的思考。大脑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功能,就是大脑可以控制大脑的行为,当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个功能的时候,就是在不断地调用元认识能力,调用的目的是控制个人有效地思考,而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思考。思考能力的提升,不是简单地通过想象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基于一定的事实进行联想,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

突破个人认知的局限。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但是真正地改变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通过个人不断地去思考与实践,才可以改变,要相信人是会改变的,但是自己如何变的更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达到有效的改变,不仅需要进行相关学习,更重要的是反思复盘。

越低级的事物竞争越激烈,所要付出的代价越大,所以只有学会一些较高级的技能,才可以将人生过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当个人可以不为最基本的需求而奋斗时,或是实现了财富自由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或者从事更有价值的活动。由于局限于当下的生活,所以个人大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的,而要突破这种限制,就要用自己的能力来改变当前的状态。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实现个人的成长。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四)

前两天,我致电某儿童产品进行投诉,原因是订购二十天后仍未发货。但临近过年,无论如何也不能保证我在年前收到产品。我一气之下又投诉了当时跟我确认订单的客服。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投诉中,从投诉某件事情转移到投诉某个人了。这类投诉有着相同的缘由,就是哪怕责任是商家承担,对方也无法解决我的需求。于是情绪被激发而忘记本来拨打电话的目的(尽快收到产品),转而将矛头指向某个倒霉的员工(投诉员工)。也就是,用找替罪羊的方式,缓解我内心被拒绝的失控和失落。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对于某个观点进行争执,并不是源自观点本身,而是两个人在争夺谁才是这个家里更有权力、说话更有分量的人。他们在意的不是观点,是好恶,是输赢。

尤瓦尔·赫拉利在文章《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信任》中,写了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都不是为了抢地盘和食物,而是为了一些虚构的故事。比如巴以冲突,大家都以为双方是在争地盘,其实双方都有完全不同的虚构故事,而且彼此不认同。

这是真实的人性,这也是引起我们认知障碍的因素之一。

决定我们能走得多远的,不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更高的学位、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财富,而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正确的思维认知。只有正确认知自我,克制天性中的疲懒、懦弱与恐惧,绕过人性的陷阱,才有可能获得更充足的上升空间。

雾满拦江在《我不过低配的人生》中,从认知、人性、情商和教养四个方面,讲了如何跨过思维障碍和思维禁锢,找到自己内心中的力量。

第一,阻碍我们前行的最大障碍,是内心深处的恐惧。

有人担忧自己不被重视,有人担忧没有足够的存在感,有人担忧胜任不了现在的工作,有人担忧自己形象太差,有人担忧被女神鄙视,有人担忧智力不够用有人担忧家人,有人担忧事业,有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人因为担忧,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除了担忧之外,恐惧还会化身为抱怨,甚至是愤怒。比如恐惧自己糟糕的困境或无望的未来,就放弃个人努力,并用借口和责怨先发制人,把问题归于世道黑暗,或责怨他人,消解了自我努力的价值。还有的时候,晦涩的人性为了保护自我不适感,还会让人常生嫉妒之心。越是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人,越是不愿意承认别人的能力。

能够辨识内心恐惧并战胜它的人,才会让心灵日益强大。

第二,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

吴晓波说过,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这里的“富人堆”指的就是富人思维。

穷人思维主要体现在,穷人家的孩子更易于急功近利,难有大胸怀与长远眼光。另外,穷人家的孩子,抗风险能力差,不敢轻言冒险,因为恐惧一旦失败就难以存活。更重要的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有可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物质资源匮乏而形成自我设限的思维。这种思维让人产生恐惧,不敢相信他人会变得更好,也不敢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以及不敢相信自己也会有超过预期的表现及能力。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就是受自我设限,思维禁锢的体现。在遇见一些内心强大的人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缺乏力量,很容易在现实遭受挫折时变得无助,从而失去改变的勇气,开始随波逐流。

罗斯福说过,人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困住我们的只是一种观念,而没有实际价值。

书中说,要摆脱无能为力的疲倦感,首先要检查自我的归因方式。也就是你要意识到,在努力和人生成就之间,有一个概率很大的因果关系。拼搏一番却一无所获的情形不是没有,但那或许是还没到成就实现的爆发点。无论如何,你都要相信奋斗的价值,要相信生活会改变。没有什么固化的东西值得信守,拥抱一个变化的世界,才会豁然开朗。

遇到困境时,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一蹶不振,两者的差别在于对不确定性及确定性规律认知上。朝正确的方向努力能使自己变得优秀,这是确定性。努力但未必能成就事业,这是不确定性。那些遭遇逆境就瘫软如泥的人,是把这个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给弄反了。他们不相信努力的价值,认为这个世界坏人得志,自己一事无成。通过这样的认知,把自己人生颓废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外界。

第三,去除自我化是一种温和的智慧。

张晓楠说过,某种事物或观点,它的存在本身一定是有意义的,我们要用接纳的心来看待不同于我们观点的人和事。但心智不成熟的人,往往把他人与自己相异的观点,看成是他人对自己的否定,还容易把对方的观点、人和事物看成是同体的,讨论问题时,极易转为人身攻击。

过度的情绪化、自我化与对抗化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情绪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士,对外界的反应以情绪面居多。当他们遭遇否定时,立刻感到心理受挫,而不是将之感受为他人不同的观点。

自我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不具备把事物、人物与观点区分开来的能力。这些人认为,人与事物、观点同体的,于是讨论问题时,极易转为人身攻击。

对抗化,是说自我不够强大,需要通过他人的关注来表现自我、刷存在感。

最后,有些东西,比知识更重要。

不知道你有没有受到“知识的诅咒”的影响,“知识的诅咒”是指学习了大量专业知识的成年人,仍无法理解他人的现象。他们每掌握一点知识,对不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就失去理解。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不被他们理解的人也越多。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饱满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到社会化的转变。

人生不过如此 篇6

正处、副处,最后都不知落在何处;正局、副局,最后都是一样的结局;正部、副部,最后都在一起散步;总理、副总理,最后都是一个道理;主席、副主席,最后都会一样缺席 。

人生如赛场,上半场按学历、权力、职位、业绩、薪金比上升;下半场以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胆固醇比下降。上半场顺势而为,听命;下半场事在人为,认命!愿您上下兼顾,两场都要赢。没病也要体检,不渴也要喝水,再烦也要想通,有理也要让人,有权也要低调,不疲劳也要休息,不富也要知足,再忙也要锻炼。

人的一生,好比乘坐北京地铁一号线:途径国贸,羡慕繁华;途径天安门,幻想权力,途径金融街,梦想发财;经过公主坟,遥想华丽家族;经过玉泉路,依然雄心勃勃---这时有个声音飘然入人生不过如此耳:乘客您好,八宝山快到了!顿时醒悟:人生苦短!

人生不过一个字 篇7

你在走商场人生吗?钱不能挣得太少(更不能亏本),太少了难以养家糊口,更别说锦衣玉食了,甚至山盟海誓过的情人也会苦笑着离你远去。钱也不能挣得太多,太多了就会生邪。今天花天酒地,明天挥金赌场,后天包二奶被老婆打将上来,再就是被贼盯上,被绑匪瞄准,被毒贩子诱到“下水道”里。所以,必须把握一个字。

你在走爱情人生吗?不能爱得太浅,爱得太浅不是真爱,品尝不到真爱的甜蜜,甚至会脚踩数只船,伤害许多人,玷污爱情。也不能爱得太深,爱得太深容易失控,失去自我,诚惶诚恐,笨手笨脚,魅力皆无。对方不但不领情,反而会嫌弃你,进而抛弃你。所以必须把握一个字。

你在走真诚人生吗?不宜太真诚。太真诚了,满腹心机的谦谦君子们反而会不相信你,甚至窃笑你太傻,太口无遮拦,太没城府。也不能太不真诚,否则,自己不是成为心理猥琐的小人,就是会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毕竟不吐不快呀!

开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容易出车祸,太慢了肯定耗油又耗时;吃饭不能太饱,也不能太不饱,否则不是消化不良得胃病,就是营养不够,无精打彩;读书不能太少,也不能读得太杂太滥,读得太少没学问无见识,读得太滥太杂又可能迂腐、木讷,成了十足的书呆子……所以必须把握一个字。

不能太满,不能太缺。人生不过一个字,那就是——“度”。凡事有度,進退自如,这个字也许太圆滑,太世故,太中庸,但世事纷繁,人生艰难,只能把握这个字,不得不把握这个字。

《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 篇8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是我们一天一天都快乐吗?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人生就像一场单程的长途旅行,无论我们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都会慢慢驶向终点。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人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你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你的面前。你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欲望。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有这么个故事,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精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 奇异人生杂文随笔

★ 的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

★ 人生况味的杂文随笔

★ 小事中蕴含人生大道理杂文随笔

★ 人生与未竟之美杂文随笔

★ 林语堂成功散文书籍:《人生不过如此》

★ 真好杂文随笔

★ 写点什么呢杂文随笔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篇9

人,有时候都是被逼出来的。世态炎凉,玩的起继续,玩不起出局;人心难测,知人知面难知心,掏心掏肺难握情。身不由己的若干伪装,也许是应对世事无常;言不由衷的嘴角上扬,或许是踉踉跄跄的坚强。做人难,为人更难;人难做,更难做人。泪水,忍不住也得忍;苦楚,咽不下也得咽;错缘,放不下也得放。挑着担子走人生,该丢的丢,该捡的捡!这个世界,谁都有坎坷,你不是例外;谁都有遗憾,无奈不是单独存在。不是所有的笑容都很由衷,更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很轻松。你有你的艰辛,我有我的.疼痛。并非不懂,只是无暇顾及;并非无言,习惯把脆弱隐藏心中。多少梦寐以求最终求而不得,多少不肯放手最后舍而不能。活着不简单,必须经历才能懂;快乐很简单,只有简单才快乐。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老实人总是挨欺负,有些人总欺软怕硬。人,有时候不能过分善良。我可以装傻,但别以为我真傻;可以接受指点,但不许指指点点。对人不计较,是尊重,但别得寸进尺;对事会让步,是大度,但别肆无忌惮。别拿我的宽容当纵容,更别视我的底线为无度。好脾气不代表没脾气,而是不轻易发脾气。容忍你是看得起你,不要挑战我的耐性。有句尴尬的词说得好:别蹬鼻子上脸,我也可以没风度!

人活得再洒脱,也会有纠结;路走得再顺畅,也会有颠簸;缘看得再淡然,也会有不舍。人活一世,不可能什么都如愿;聚散悲欢,不可能谁都留在身边。做人,一定要经得起谎言,受得住历练。如果很懦弱,就会被人耻笑为孬种;如果很迷茫,那何来希望,谈何向上。也许健忘,是最好的原谅;就算是受伤,也尽量避免伤及心脏。骗过你的人别信任,帮过你的人不能忘。经历了看透的痛苦,才懂得糊涂的好处;看见了雨后彩虹,才明白努力不是纸上谈兵。

人生不过一“断”字 篇10

如果还记得人生中最早的那个教训,当懂得一“断”字。与我们常常听到的佛教所言“放下执著”无疑同源,断也好、舍也好,其实都是通往最后离的途径,亦即要让你懂得放下。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选择是自由的,但须为选择担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早把选择的自由交付给了我们每个个体的人:你的选择是自由的,但你须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责任;而《断舍离》书的作者山下英子的生活哲学进一步说明:因为“我不能做错误的选择”而裹足不前本身是最为错误的想法,如果你因为害怕失败或者害怕选错而不愿意做决定,做选择的能力会慢慢萎缩衰颓。所以要从最小的物品开始,从风险最小的事情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选择能力。筛选物品去留的过程,其实是你使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感性和感觉在做判断做选择:这是我做的决定,我会为自己负责。

选择困难症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普遍的病症之一,患者通常为女性。哪怕简单的一次旅行装备,也可以从一个手提包扩容到一个双肩包,再换成一个大尺寸拖杆箱甚至其它——箱子和抽屉里都塞满了各种“以为会用上”、“说不定以后会用上”或者“人家都说好”的东西。断舍离,是要教会我们从物品的取舍这种最基础的选择开始训练自己的选择力。

有些人的生命已成无法承受之重

电脑硬盘越来越大,家里杂物越来越多,手机通讯录上的号码越存越海,衣橱里塞满很少穿过的衣服……那么多的冗余物正在日渐侵占我们的空间、挤压我们的内心,也许你也常常说活着太累,有没有想过,如许重负,统统是我们自己加诸于自身。

念旧和长情总是断舍离的大敌。

是时候给我们的生活做做减法,来一场大瘦身。如同面对一块顽石,你要么在痛苦和迷茫中做永远推它上山的西西弗,周而复始与它徒劳周旋做无用功;要么做一个雕塑家,凿去边角余料,让成品的模样浮现出来,方知less is more的道理——断舍离,便是开凿和决断的过程。

人生如此 篇11

刚给爷爷奶奶打完电话,爷爷奶奶问我什么时候能放假,说是想我了。

我想我最近真的是太想家了,才会变得如此矫情

我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

这里离你家那么远,为什么选择来这上班?”

“一个人在外面多不容易啊,小姑娘还是要在家里比较吃香”

每当别人我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去回答他们,有的人是因为陌生没必要解释那么多,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解释了也是多余,不会理解我。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是我不解释都懂我的人,所以在得到一两个知己之后,我就活得越来越现实,也活得越来越轻松,若没利益上的往来,我不会再主动去结交新朋友,因为懒得重新介绍自己,懒得再去揣摩对方人品。

当初毕业的时候,我妈妈也是这么对我说的“毕业不要害怕找不到工作,妈养你,妈帮你找工作……”。天下父母心诚然令人感动,但父母庇佑下得安稳,不应该是一个年轻人向往的所有;更何况女强人的妈妈,为了我去托关系,不应该是一个女儿该让妈妈做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了奔波和四处找工作的旅程。

如果我们都像小肥羊的羊,肯德基的鸡,生下来就是为了死去,那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终于,功夫不怕有心人。我面临人生中又一个艰难的`选择。

一个首都的三甲医院的橄榄枝和一个二线医院的省三级医院的垂爱

我难以抉择的时候我爷爷告诉我

“他不愿他的乖孙女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他只想我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生活就够了。”

所以,我现在做的事情走的路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虽然很难,没有爸爸妈妈坚强的后盾,没有爷爷奶奶时时刻刻的呵护

但是我想

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选择放弃,往往会得到同情和理解

但仅此而已

若我不肯选择放弃,那我想要的一切,便正在来的路上。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篇12

学会了感恩,感谢那些在工作中帮助我的人及网上的一些好友,特要感谢的是我的领导现在的赵总。尽管有些我们并不相识,尽管和他们只是一面之缘,尽管他们只是我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尽管……尽管……这一切的一切都并不重要,因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他们曾经帮助过我们。感谢曾经帮助和支持我的人,谢谢你们的指引和鼓励, 照耀了那些黑暗而漫长的路;

学会了宽容、克制、忍耐,对那些在工作中为难或者不配合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的为难和不配合使我们的工作不能够顺利的开展;因为他们的为难和不配合使得我们的情绪变得很糟糕;也因为他们的为难和不配合使得我们在心底对他们有了怨恨的情节,但是现在我却想对他们说声谢谢,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忍耐,如何克制,如何去应对;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有个好心情;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其实不管生活如何的艰难,世界依然是美好的;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生活依旧得过下去,明天依旧会准时来临。感谢一直在工作中为难我的人,是你们掘凿出更深的痛苦,让以后的幸福填充得更为丰盈。

学会了理解,理解领导的意图。社区的工作并不复杂,但是我必须正确领会领导的意图,然后开展工作。每一次都是对自己的锻炼,每一次都是进步,每一次都是一个新的提升。学会了待人接物,如何与人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而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也成了文人骚客笔下的常客。与人相处,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大问题。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与人相处所应遵循的原则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社区的十天让我学会了多些倾听,让我懂得了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让我明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播下一颗种子,收获一片希望;播下良好的行为,收获人生的精彩。

学会了奋斗、拼搏、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付出辛勤的汗水。我经历了一个为自己拼搏的季节。我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有回报。当汗水顺着脸颊流下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已在收获了,汗水是收获是代言人,汗水过后就是那成功的喜悦。我都在努力的奋斗者,辛勤的耕耘者,只是为了心底的那个浅浅的、蓝蓝的梦!

学会了固守缘分,只为我们曾经的擦肩而过。就算前世没有过约定,今生我们都曾痴痴等,茫茫人海我们能够相遇,算不算缘分?何不把往事看淡在风尘,只为相遇那一个眼神,彼此敞开那一扇心门,风雨走过千山万水,依然那样真,只因有你们陪我走过这一程。多少旅途多少牵挂的人,多少爱会感动这一生,我们的相遇,相知,陪伴着走过风雨里程;多少故事多少想念的人,多少情会牵伴这一生,苍茫宇宙我们同在,漫漫人海我们擦肩而过,彼此的停留搀扶我们走过这一生。

时间老人悄悄的走过了半月之久,我们总惊叹为何抓不住岁月的痕迹,其实很简单,因为时光就像你手中的细沙,抓的越紧,它依旧会从之间流逝。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巴老曾对人生做过一句精辟的论述:“使生如夏花之绚烂,使死如秋叶之静美”。或许在巴老看来这样的人生才可称之为无悔吧,然而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想大概只要做到俯不愧于地,仰不愧于天就好。我一直信守着我自己的信念: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简简单单才是好!

人生是什么?有的网友说人生是一幅画或色彩艳丽或暗淡无光,有说网友人生是一首歌或高潮或低潮,还有网友说人生是一次长途旅行或平坦或陡峭……在我看来人生是雨后山顶的彩虹,虽近在咫尺却又渴望不可及,虽美丽但却短暂。

正如先哲所言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路人生一段景,可我们却不能都为此驻足停留,这一路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因此必然会错过,会放弃。人生太短暂容不得我们去挥霍,每每如此我总会安慰自己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得到。尽管处在最底最底的位置错过了花儿绽放的美丽,然而却总不会错过花瓣飘落时在风中悠扬飞舞的浪漫;错过了月亮我们总不会再错过星星;错过了鲜花我们总不会再错过小草。月亮虽美可我宁愿做一颗星星为那些迷途的孩子点一盏灯照亮他们回家的路;鲜花虽艳可我宁愿做一棵小草在春天破土而出为大地的美奉献自己的力量。月亮或星星,鲜花或小草,都凝结成一曲人生的赞歌,或激昂或低调,或高亢或深邃。

人生如此艰难,记得款待自己 篇13

在我的阻拦下,她没买那个花环。但是,接下来的行程中,我见她频频看向别的女生发问的花环,眼神犹豫,似乎很后悔刚才没买。当我们再次碰见一个卖花环的小贩时,已经快要出景区,买来戴已经没什么意义。

我感觉得到,姐姐很遗憾刚开始没买下那个花环,那样便可以戴着花环边逛边自拍了。景区里的一个花环,或许是贵了些,也不算实用,但能换来当下的喜悦。这世上实用的东西很多,而幸福感,才是珍贵稀有的。

在没认识朋友优优前,我完全无法理解那些背着LV包包挤地铁的小白领。在我眼里,她们只是虚荣心作祟。

和优优的相处,则改变了我的看法。优优大学4年,一直在快餐店做服务生;工作后,为了买日用品实惠些,她会站在货架前,用手机计算器比价。

就是这样斤斤计较的她,从牙缝里攒出余钱,买下一个轻奢品牌的包包。我问她,为什么工资不高,也要买很贵的包包?她笑得贝齿闪亮:“人生已经够艰难了,我需要给自己一点犒劳啊。”

我和男友旅行,路过一个卖花的摊点。他要买花送我。我忙劝他:“别买,花有什么用呢?”他笑着把花递给我:“哄你开心啊。”一瞬间,我很心动。

曾看过欧·亨利写的一个故事《麦琪的礼物》。圣诞节前,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闪亮柔顺的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获得了比礼物更宝贵的东西——无价的爱。

每一次你花的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生活投票。你愿意为那些美好和浪漫付费,你便值得那些美好和浪漫。有时候,我们买的不是一个包包、一只口红,而是对一种生活的憧憬,是在奖励认真生活的自己。

同样,爱你的人,送给你的,不是一束花、一套发梳,而是一份真情。不是因为他有多舍得,而是因为在他心里,你值得。

(心香摘自猫扑网)

人生如此,我又怎样 篇14

这些,有的人生来就明白,有的人死也无所知.他们,往往穷苦得潇洒,奢华得迂腐.而我呢,经历了重重波折后,竟也知趣了.不再理会,因为那不是我们该去理会的,只有相信,相信我们有我们的价值,活着永远是为了自己,也会间接为了身边的人,活着,就是我们的使命.至于如何活,上帝早已给了我们选择.人们常常会想,如果我们能选择,那我宁可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这个想法可真好呀!

那我敢保证,世界上有百分之八十的会选择逃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与生具来的使命,不是不到,时候未到,我们生下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迎接使命所做的铺垫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有的人勤劳塌实得完成了他的使命,而终将幸福一生,有的人碌碌无为还可笑地对天长叹:我活着到底为什么啊?

人生亦或如此散文 篇15

偶尔翻开日历,竟已过初秋,曾记起塞北满树梨花,纷繁而遥不可及,却只一点,便花落。八月将来,暑期将近,却还来不及一触夏日的点滴,便即将劳燕分飞,不知所去。也将近有一个月未提笔记事了。事,过了时间,过了地点,便再无意义去书写,去叙述,忽有些可惜,却只掠过些丝无奈。

人生亦或是如此,匆匆走过,然后回头,略带苦涩,略沾忏悔,但更多的是无奈,因为我们终将离去,生命里,你,我,都只是个过客。

我想,枫叶满山红又落的季节马上会来展现他不同的色彩,描绘了千古的蓝图,诉说了万载的传神话,今年,亦逃不过此节,亦逃不过此情。年月亦不过如此,把拥有变作失去,把现实变得虚无,周而复始,不变的,是瞬间沉寂,然后,归于红尘,隐于喧杂,最后,从身边不知不觉滑过,远去,消逝。

四年,亦不过如此,花开花落四载,岁去岁回四年,聚又散,散又聚,走出一扇门,又走进另一扇,走得太快容易劳累,走得太急容易迷失。看窗台夜风轻拂,誓言谎言,尽随往事飘散。人生亦或如此,聚散无常,匆匆奔走,遗了这片,忘了那些,最终,记忆里,留下空虚。

细细回想,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又有谁能一直陪在你身旁?

琴声起,牧笛落。潮涨潮落会有时,此起彼伏终难平。人生,便如此,,纷繁人间千万事,人生短短数十载,浮萍,荡过年月,香消在风平雨后,沉沦,不见。

八月,荡过了流萤扑火的七月,驶出了接天莲叶的六月,又远离白雪皑皑的`冬月,不免有些丝空虚。像是人到了中年,走过年轻时昂扬向上,又远离残年萧萧,终究是挥剑难断的愁绪——悲伤,感慨。

剪不断的影子,道不尽的舍恋,然,我们还是要继续前行,下一站,未知,但只需等待。花开会有时,愿君共期盼。

人生如此丰富,令我难以割舍 篇16

我母亲的旧影集里有一张英俊男人的黑白半身照,照片上的人梳着许文强那样的背头,颈肩搭一条长围巾,含情的目光投向远方。如果不是出现在我们家的影集里,我会把他错认为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男影星,因为他身上有五六十年代革命意识形态影响下的青年所没有的那种“范儿”。

这个男人的身份我妈一向讳莫如深,对我的询问不是假装听不见就是撂一句“不该问的别问”,同时手底下匆匆翻过相册这一页。

在我早已经把这人忘了的时候,知道了他是谁——我的姨夫。

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还有姨,因为大人们怕我知道了会到外婆那里去问去说——在我姨去世后,外婆就有些精神分裂的征兆了。

我之所以称呼她“姨”而不是“姨妈”,是因为她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定格在很年轻的时节。她死的时候25岁,妊娠高压导致的心肾功能衰竭,早晨打开房门,人在床上没了呼吸,姿势扭曲显见得是经过抽搐和挣扎,她的丈夫出差不在家。

我妈跟这个姐姐感情一般,因为姐姐是那样一个掐尖要强且妩媚娇嗲的人儿,压制得我妈只好做个愚笨憨实的丫鬟。这位姐姐心眼儿活泛,干活的时候总有办法躲懒,出了差错就把我妈往前一推。晨起推碾磨豆子,夜里应门守炉子,我姨没动过一指头。当然,这都是些小节,她秉性仍是良善,况且也确实身体欠佳。

然而我妈也不禁感叹她是那样一个伶俐人儿,生得一捻细腰一副好嗓子,写得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厂部的喇叭里播的都是她的稿。

她的恋爱一直不被看好,家里人都认为我这位姨夫风流倜傥但未免轻薄,不是个靠得住的人。我姨自然对这些意见嗤之以鼻,认为用过日子的标准来考量彼此,实在是俗大了去。其实家中无人认真去违拗她的心意,因为模模糊糊地大家也都觉得对她这样的人不可以常理度之。

姨夫之所以不被我们家人原谅,是因为我姨死得实在令人痛心——这对风流人儿在婚前就有了性关系且女方怀了身孕,虽然与结婚差了不过十余日,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糊弄过去,可是坏在临盆将近,我姨夫要出差南方,而所有人都不知道掐算的预产期是错了的,都以为还有些时日。那个年代,我姨那样心气的人自然是咬紧牙关不说,跟亲娘都不说。我外婆怕有闪失让我妈来陪她一床睡,她还挑剔地让我妈明天洗了澡再来,免得弄脏了她的床单——她就是那么一个孤傲挑剔的人。

她就死在那夜。

我妈跟我讲这事儿时,我二十一二岁,谈过两场不大不小的恋爱,写过几篇不好不坏的小说,正是眼高于顶、妄念丛生的年纪。说起这位我从来不知道的姨,我妈有些激动,指着我说,你俩很像,敏感、多思、自视甚高,不听一点儿劝。件件事都太要好儿,结果就不好。你姨但凡不那么多情执拗、孤僻乖张,就不会死。

其实我妈也是个很有文艺细胞的人,但在我姨的光环下她自觉地消灭了性格里的这一部分,担起了生活中所有的劳碌和琐碎。证据之一就是熬过几十年马不停蹄的公务家事生儿育女,五十来岁上她成了市文艺社团的骨干,牵头编排表演的歌舞上了CCTV。如今想想我妈对我姨的评价,不免猜疑,她对姐姐张扬而短暂的一生,感受想必颇为复杂,羡慕些什么,也暗自庆幸些什么。

我生在一个长寿的家族,祖父母外祖父母健在,我30年人生中未曾经历任何一起死亡事件,对死生缺乏意识。不,在我更年轻的时候我迷恋死亡,迷恋小说电影里那种艺术化、审美化了的玉殒香消。每当我追求完美而不可得,每当我失去最怕失去的,每当我觉得所期所愿再无可能兑现,我就会想到死亡,怀着那种不为瓦全的偏激情绪,严重地厌恶自己并憎恨命运。在遭遇感情和精神危机的时候,我会想到我姨,我母亲的亲姐姐,我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她是唯一一个能令我把死亡概念具体化的人。她走时那么年轻,她的弟妹们如今都不复忆起她的音容,她的丈夫后来与一位军眷有染被以破坏军婚罪判刑,释放后干起了个体并迅速成为富商,如今枕边人早不知换了几任。

每思及此,我会想我姨究竟错过了人生多少繁华,想一个人生前身后种种不甘和悲凉。想我妈这半生虽然也是历经坎坷病痛,手术做过好几次,难关迈过好几重,然而如今仍可兴兴头头擦好口红参加舞会外出旅游,靠的是她做人姿态低,肯妥协忍耐。

上一篇:重庆市法院系统公招聘任制书记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试卷下一篇:小学总务主任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