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2024-07-16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共9篇)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篇1

端氏教委2011----2012学年度

教育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委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着“德育安全为首、育人为本、教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学生为目标,狠抓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管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委的教育、教学开创了新局面。

一、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委及所辖的各学校建立了每周的学习制度,认真抓好教师职工的政治学习。如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时间、计划、制度落实、认识到位、思想到位。通过学习,一致认为教师工作平凡而伟大,教师任务艰巨而光荣,教师责任任重而道远,教师地位重要而高尚。在教师中渗透“奉献大于索取,荣誉大于实惠,身教大于言教,人格大于金钱”教育,恰如其分把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了教师思想、观念适应步伐,增强了教师职工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觉性,也鞭策了部分教师事业心不强、教学纪律松垮、做事斤斤计较等现象。因此,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教育,全校教师敬业爱岗、工作积极、组织纪律性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及一切规章制度。

二、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1、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杜绝了只注重主科而忽视副科的现象。

2、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第二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各学校根据上级要求,有声有色地开展课外活动工作,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狠抓学校管理,树立良好的“三风”建设。

多年来,我们依靠科学的学校管理,创建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三风”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我委的各中心校实行了集体办公,实施了校务公开,健全了教师管理制度,如《教师课前准备制度》、《教师值日制度》等,以上制度的落实,效果显著,形成良好的“教风”。

2、加强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每周一班会,结合实际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教育,学校自始至终地坚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全校学生都能遵纪守法、积极向上,加上德育教育寓教于教学之中,形成了浓厚的“学风”。

3、加强安全卫生教育。一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时时刻刻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积极消除学校的安全隐患,让各种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让学生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交通安全教育使学生懂得:文明礼貌要做到,生命安全更重要;二是开展卫生健康活动,各校每天坚持晨扫除,杜绝卫生死角。

四、严抓常规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有力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工作职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1、教师的业务档案规范化,制度化。开学之初订出工作计划,学期结束写好工作总结;每学期坚持雷打不动的业务检查,把检查情况作好记录,并存入业务档案。作为教师今后晋升和年度考核的依据。此项工作的常抓不懈,促进了严抓常规教学工作。

2、积极开展“学案”教改活动。一学期来,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活动,通过活动,扬长揭短,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教改活动,体现在:一是新课改理念已渗入每位教师思想之中,部分老师能用新理念新教法上课;二是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除了组织教师听课外,还有专题研讨、录像观摩等活动;三是教师能充分利用时间听课,教师间相互学习蔚然成风。

3、抓好单元过关和期末质检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更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全校教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没有放松对教学质量的管理,而是自身练好过硬的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因此,每科的单元检测都做好详细的试卷分析,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还注重优秀生的培养,以点带面提高教学质量。

4、重视抓好毕业班工作。学校加强了毕业班教学的研讨工作及毕业班学生的质量管理,调配优秀教师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并启动激励机制,重奖毕业班教师。

5、教学质量管理年活动有声有色。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组织实施师生读书计划,基本形成一种师生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养成读书习惯,共造书香校园。

五、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艺术和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团结,增强师资力量是干好工作的根本保证。

1、学校领导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校长积极参与学习,掌握当领导的艺术和技能,保证了学校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2、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方能保障。教师注重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学习,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2012.6.30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篇2

本刊讯前不久, 市教委副主任孙志良与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及人事处负责同志, 先后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市属高校, 就推动学校教育外事及高层次人才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期间, 孙志良分别与各院校主要负责同志就学校2013年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举措以及存在的有关问题等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并深入研究、探讨了今后学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规划和思路。孙志良表示, 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把这两项工作摆上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围绕重点工作, 做好学校发展的布局和谋划;定期到二级学院走访调研, 将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纳入到二级学院考核体系中去;动员各方力量, 调配各方资源, 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篇3

现将通知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一、各区县要加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试点工作的领导。各区县教育局要有专人分管领导此项工作,并由各区县德育室或科研室具体组织实施本区县中小学的试点工作。

二、各区县要结合实际,分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试点工作。参加试点的学校要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要有参加过市或区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热爱辅导工作并有良好师德的专职教师。

三、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2000年8月起,全市开展试点学校教师系统培训。

四、要做好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试点工作的总结与检查。市教委将于2001年上半年组织开展对全市试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与总结。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篇4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学校德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庄教委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目标,加强德育管理,在德育内容、方法上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生关系融洽,无体罚、变相体罚及有偿家教等有违师德的现象的发生;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校纪校规,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无违法犯罪情况发生,校风班风学风良好。近年来,我教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以弘扬民族精神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积极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文化、健康教育网络,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新格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个性修养和健全的心理及道德品质。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德育保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激发德育工作原动力

(一)、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为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学校在思想、管理、制度等层面均做了很多工作:

1.德育为首,理念深入人心。我教委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育,德育为首”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号日益成为学校教师的共识。建立优化高效的组织机构是实施学校德育的保证。各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由学校领导班子、年级组长、各班主任参加的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德育工作上下齐抓共管的教育氛围浓厚,思想上的统一,领导的重视,组织上的保证,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落实德育经费。学校德育工作经费得到有效保证,各项常规教育阵地齐全,红领巾广播站、图书阅览室、板报、宣传栏等德育阵地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并经常开展教育活动。有一定数量的德育音像资料和书刊,并有效发挥作用。

3.制定并落实各项德育常规制度。为确保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学校健全了各项德育制度,如少先队活动计划和制度、每周星期一升旗制度和国旗下的讲话、班主任工作计划等,并在日常教育中予以有效地落实,切实发挥各项常规制度在德育中的作用。

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治校之道,师德为本”,一个学校要培养出适应祖国需要的各项各类人才,就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学校十分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工作,我们经常通过业务培训、观摩学习等途径,定期组织辅导员集中学习培训,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从而切实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育人水平。连续两年,有3名教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师德标兵”,9名教师被评为优秀班主任,5名教师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二)、德育队伍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为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作风扎实、讲求实效的德育队伍,各学校成立由校长领导,副校长为主负责,少先队、班主任为主力军的德育管理机制,构成由学校领导小组—少先队—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校内德育教育网络,层层落实责任,全面提高育人积极性。同时,各学校聘请大庄派出所所长董红强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广大师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理念和水平。

(三)、“为人师表,以身示范”是教师的职责,塑造自我也是教师的一项修炼。我教委一直注重加强师德建设,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都认真上好“开学第一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行为十条禁令》,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自查,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正,从制度上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期初,班主任都能抓住新学期开学这一契机,抓紧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日常行为的养成训练。通过学习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重温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期中,各小学持续不断地开展文明礼仪活动,活动促使了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

在少队建设方面,各学校还设立少先队组织,设立少先大队辅导员,定期开展少先队活动。每天的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检查全校学生的“文明、守纪、卫生、课间操与眼保健操、路队”等方面的表现,做好评比记分工作,每周评出“文明班”流动红旗得主;红领巾广播站的小播音员们,则负责每周固定时间的红领巾广播,向全校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播放时事新闻、学生来稿等;班级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做好图书阅览室里的图书借还工作,这些都充分突出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良好的教育氛围有效地督促教师自觉按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纪守法,为人师表,自觉树立起教师的良好形象,也为我们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师德基础。

二、抓制度建设,优化考核评比,强化德育工作向心力。

教委将各小学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进行专项检查,实行量化评分。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表彰先进,激励落后。全体教师实行班级管理人人上岗制,通过学期班级活动、竞赛、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考核,对各班班主任工作进行综合量化考核,每学期进行总结,对优秀班主任进行颁奖,发放证书,鼓励班主任积极参与并不断创新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活动,有效提高班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充分强调“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育人的基础上,提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五星”学校创建与评比活动,激发和调动各小学及广大师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热情,努力提高师生文明素养,改善学校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现在各小学都自觉地将学生“成人”放在“成才”之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少了,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多了。

三、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儿童实践、注重儿童自主参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务必力戒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在行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委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中要把德育内容反映在教案当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同时利用每周一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环保、礼仪、诚信、自律”等方面的主题班会,在教育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每周星期三下午是我们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学校的兴趣小组有:音乐、美术、体育、普通话、书法、作文和舞蹈。2课时的时间内,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体验动手带来的快乐,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这一活动形式,树立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升儿童生活的成功感。

2、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通过活动,使各班学生出现你争我赶的局面,并从每个班中抽出部分优秀的学生对学校进行监督反馈,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每周星期一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活动。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教育学生热爱国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学生中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老师各家长还有社会人士的真确指导下,引导学生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更为红旗高高飘扬而奋斗。

4、开展行为规范实践活动,进行礼仪教育。

每班每两周给学生上一节礼仪课,所讲的礼仪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的,让学生模拟实践,表演怎样才能做到待人接物有礼貌。我们坚持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得文明礼貌多了。

5、开展“三个弯弯腰”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环保的意识是不能没有的。学校首先在学生当中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塑料袋弯弯腰”成为自觉行动。

6、开展“孝心献父母”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不少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孝敬父母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了“孝心献父母”这一主题教育。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安全

1、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我教委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校落实育人目标、贯彻办学理念、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靠“晓理”、“导行”、“动情”。因此,各校能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动情”中养成性情、在“晓理”中明智、在“导行”中规范、在“动情”中成习惯。

一是校园硬件建设中设计德育环境,处处育人,尽量让校园内的每件事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如通过宣传橱窗、板报、红领巾广播台等媒介让好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服务于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

二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加主题班队会、十分钟晨会、办墙报、中队角、主持红领巾广播站,参加科技、体育等活动,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责任心、爱心、自主能力、创新精神。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坚持每期一次教室检查评比制度。学生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育的能力。学校设立红领巾监督员、文明行为监督员、卫生监督员,安全监督员,让学生在自我约束、互相监督中受到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2、平安校园建设方面

学校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在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增强师生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师生安全防护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家庭、学校、社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全员参与、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学校建立了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周边村社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各项安全应急预案,保证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案可依,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每学期都与教师、家长、学生层层签订各项安全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增强了师生对安全工作的认识,确保了安全工作不留死角。针对校门口车辆多且无红绿灯的实际,学校专门制订了学生接送制度,每天每条路队都由教师亲自护送,保证学生平安到校,安全回家。

(2)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每学期,学校都通过班队会、图片展、手抄报、绘画比赛、安全教育大课堂等形式,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通过邀请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进行人身安全防范讲座、进行防震安全演练等形式,使学生在面对各种灾害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3)积极开展特色的安全实践活动。在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家庭、校园周边社区的沟通和联系,每学期,学校都会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将安全的叮咛和嘱托带到每个家庭,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在校园周边形成了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为师生创设健康安全和谐的成长氛围。

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我们“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个举措都要精致,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这将是我们今后永恒的追求目标。

五、存在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存在主要问题:

其一,未成年人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方面观念淡薄,缺乏遵守公德的意识。

其二,未成年人在物质追求方面上,表现出贪图安逸、相互攀比,精神世界空虚,无远大理想,上进心不足。

其三,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比较难做到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出现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逆向异步的现象。

今后的努力方向:

1、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公德教育。

2、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3、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和理想前途的教育。

4、重视对未成年的心理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

5、对未成年人进行挫折体验教育,锻炼他们坚强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6、改善未年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和谐环境。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篇5

——张希顺同志在区人大代表团莅临学校检查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北城受田小学是一所按照《山东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建设的标准化农村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总投资4100万元,可容纳36个教学班,1620多名学生,服务周边125个自然村,能解决1200名学生的食宿问题。

北城受田小学于2011年9月投入使用,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历经一年的艰苦创业,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取得了最大的教学、管理效益,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先后荣获“卫生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北城受田小学现有教学班32个,在校生1550人,专任教师90人,学校功能室及专用设备,音体美器材及室内设施达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中规定要求。所有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电教设备和交互式一体机,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能够方便、高效的进行资源共享。新学年我们继续坚持“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加快发展,三年形成特色”的办学目标,落实“建和谐、争一流、树品牌、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积极、和谐、高效”的学校文化。

继续强化“人人参与、积极管理、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管理理念,落实《北城受田小学和谐、提效暂行规定》,实施“首遇负责制”“走动记录式”管理,实现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突破,形成文化管理下的制度管理氛围,促进学校工作的大发展。

二、打造四个一流,提升北城受田小学形象。

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监督激励机制,完善教师量化考评方案,实施学生学分制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管理量化考评方案,打造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育人质量、一流的办学效益,实现学校形象大提升。

三、找差距,拿方案,重实效,走品牌之路。

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开阔思路,创新载体,本学年争创区级“书法教育特色学校”、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级“教学示范校”、市级“规范化学校”。

四、形成以“杜氏文化”为主的学校特色。

深化“特色兴校”方略,开发推广以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廉政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系列特色活动,着力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校本教学的育人质量,形成以“杜氏文化”为主的学校特色。

最后,希望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衷心的祝愿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欢乐!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篇6

市教委直属单位教职工代表共200余人一起观看比赛, 欢度教师节。著名播音艺术家关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主任黎明和播音指导路芳应邀担任了比赛的评委。

18名参赛选手的演讲热情洋溢, 有在三尺讲台谱写辉煌的《忠诚教育, 无怨无悔》, 有探究教育方法的《为师之道》, 有点燃希望、扬起希望之帆的《用爱托起辉煌的明天》……选手们向大家表达着自己对党的教育事业赤诚的情怀、执著的态度, 诉说着来自身边的一次次感动。精彩的演讲把全场气氛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以及评委们认真的评审, 天津中学任晓丽荣获此次比赛的一等奖, 视力障碍学校傅悦、瑞景中学穆翔宇和天津教育杂志社李亚男三位选手分别获二等奖。

赛后, 评委对演讲过程中参赛选手的准备、演讲内容、演讲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著名播音艺术家关山还现场朗诵了《沁园春·长沙》, 使大家享受到难得的视听盛宴。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篇7

9月9日,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彭智勇接受重庆日报专访, 对提高教师从教幸福感、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等问题一一作了解读。

他直言:未来, 要让重庆30多万教师拥有更多幸福感, 要让教师在幸福中从教。

教师幸福指数能更高

重庆的教师幸福吗?

9月8日, 重庆市举行优秀教师座谈会。全市近三年评选的80多名优秀教师代表纷纷表示, 自己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幸福。

近几年来, 重庆市已从多角度入手, 解决教师从业后顾之忧, 让他们放手干事业, 其中包括率先实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等。

此外, 重庆市还通过评选、表彰、奖励一系列从教典型等举措, 激发教师的活力。

这只是一个开始。

彭智勇说, 重庆市已决定从加大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力度、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入手, 激发他们树立更远大的理想,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

“通过努力, 重庆教师的幸福指数一定可以更高。”彭智勇如是说。

当理想信念引导者

要让学生志存高远和拥有坚定的信念, 教师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彭智勇认为:“学生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 应该是理想信念的引导者”。

如此, 就要求从三个方面切入, 达到目标。

其一, 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还是高等教育、继续教育, 教师要言传身教, 通过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 去影响和引导学生行为。

其二, 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在行为中去感受、体会理想信念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最后, 彭智勇说, 重庆市还将通过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和改进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成长中深刻体会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硬指标把关师德师风

9月9日, 教育部称:要避免教师节成为送礼节, 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

对此, 彭智勇说:“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立身之本, 也是一个教师的良知所在。”

他介绍, 重庆市已在全国率先建立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在教师职称评审中, 通过硬指标来考评师德师风”。

为此, 重庆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意见》, 坚持每年开展师德评价, 建立师德考核档案, 进一步增强师德师风建设时效性。此外,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的创先争优活动中, 实施以学习教育、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三创四做”行动。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篇8

●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在统一协调。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 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 是就业形势倒逼的现实结果。不能把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仅仅看作是“独立的”或“片面的”单一空间概念, 而应从“精神维度”“空间维度”“逻辑维度”三个维度来思考和审视。“精神维度”对教育实践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 是对实践方向的把握。实践层面的结构调整, 必须以精神层面的结构调整为依托, 只有在意识、观念、理念层面上有一个调整, 然后才能进入空间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 对大学而言, 核心是大学精神层面的判断与调整, 优先于组织架构的调整。大学精神应该永远是发挥引领作用的。这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出发点。

《大学》:牟主任, 您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您如何理解当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牟延林主任 (以下简称牟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来, 到2002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2007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居世界首位。我理解, 在这样的发展阶段, 当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主要面临三个背景。

一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在统一协调。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规模急剧扩大, 为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奠定了基础。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效益问题越发显得重要。因此,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加快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结构调整的意义在于促进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区域范围内, 重在实现“需求牵引、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结构调整目标。

二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高等教育的扩招, 满足了经济社会对人才数量上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尤其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求, 对人才的质量、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区域范围来看, 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点, 那么高校的类型结构、人才层次结构也理应与之相适应。

三是就业形势倒逼教育结构调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 人才市场的“供需”态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部分专业人才供大于求, 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要扭转这种态势, 高等教育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相应调整结构。特别是在人才市场热门专业和低办学成本的双重驱动下, 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 盲目争上社会热门专业, 造成这些学科专业的规模发展过快, 远远超出了人才市场的吸纳能力。同时, 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过于强调通用人才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弱, 学生专业技能差,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大学》:如何剖解高等教育结构在区域层面的体现?

牟主任:我认为, 不能把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仅仅看作是“独立的”或“片面的”单一空间概念, 而应从“三个维度”来思考和审视。一是“精神维度”, 是核心, 主要包括用哲学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视角, 审视高校的理想追求、精神信念和价值取向;审视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沉淀、凝练和发展的过程;审视文化传承的特征和个性。二是“空间维度”, 是支撑, 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物理层面的空间层级结构, 可分为国际、国家、地方、行业、校级等层面, 构成了不同的层级, 形成高等教育的多维空间。三是“逻辑维度”, 是关键, 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逻辑结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

《大学》:您似乎在架构一个高等教育结构总框架。在这个总框架中, 空间结构和知识逻辑结构比较容易理解。但提出高等教育的精神层面结构, 是否会将结构调整的强实践性抽象化了呢?

牟主任:我认为, “精神维度”不仅不抽象, 而且对教育实践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 是对实践方向的把握。通常, 一说到高等教育结构, 往往会想到高校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等比较具体化的内容。但在这些具体化的内容形成之前, 还有一个思维观念的问题, 这个层面往往没被引起高度重视。事实上, 实践层面的结构调整, 必须以精神层面的结构调整为依托, 只有在意识、观念、理念层面上有一个调整, 然后才能进入空间结构的调整。试想, 如果没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 何来“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 何来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结构的布局;如果没有“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 何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样, 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 对大学而言, 核心是大学精神层面的判断与调整, 优先于组织架构的调整。大学精神应该永远是发挥引领作用的。这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出发点。抛开大学的精神谈大学的空间结构、逻辑结构, 都是在见物谈物, 就学校谈学校, 就专业谈专业, 尚未触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根本。

《大学》:精神结构和顶层设计是一个意思吗?

牟主任:不是同一概念。精神结构是更上位的概念, 因为有了它才有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主要是在规划定位中, 全方位地统筹各要素, 集中资源, 实现目标。有了顶层设计, 就有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环节。精神结构其实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学的本质是人才培养, 大学到底是针对人才需要呢, 还是针对学习者需要呢?我个人认为是针对学习者。回顾建国以来的精英教育, 可以说大学培养的都是高层次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 目前已超过30%, 将来达到50%, 甚至到了普及化阶段, 还能理解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吗?人才的背后一定有相当多的“非人才”。当大家都有机会上大学的时候, 大学就回归到本原, 大学是为学习者而存在的, 而不是为培养人才而存在;大学要针对学习者、针对每个需求者的诉求而办。如果搞清楚了这些观念, 我们就会明白大学该怎么办了。

《大学》:您认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本质是什么?

牟主任: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本质就是回归大学使命。我们不能就结构谈结构, 要追问为什么要办大学, 现在对大学的判断太功利化了。我认为, 大学的本质就是针对学习者的需求而存在的一个组织架构, 其唯一的使命就是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围绕这一使命来设定大学章程、办学指导思想等若干要素。只有大学的精神架构合理了, 学科专业架构才能合理, 否则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就是无源之水, 就是无本之木。目前高等教育结构中没有完成这个使命, 或者说没有充分体现这个使命, 主要是我们对大学的认识和判断还不甚清晰。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首先是从精神层面, 从理念观念层面对大学进行重新洗礼。彻底反思大学到底是什么, 我们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大学。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 大学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发生变化, 逐渐形成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四种职能。

大学的四种职能, 本质上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既是一种物理组织架构式的存在, 也是大学的理念式的存在。以大学的文化传承为例, 究竟是大学发挥这一职能的作用晚了呢, 还是人们对大学的这一职能认识晚了呢?恐怕是我们的认识晚于事实。所以说结构调整是表象, 对大学的精神回归才是本质。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二是高校同质化倾向严重, 专业特色不明显。三是专业设置及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区域结构调整绝不是在高等教育内部做小手术, 而是要进行跨界调整。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促使高等教育要从教育跑道进入社会跑道;从高等教育圈内, 进入社会、经济领域、产业圈, 也即从外部视角来布局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课程, 来思考人才培养及其创新的问题。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调整:大学系统内部和大学系统外部。调整的顺序是先“内部”后“外部”, 先“精神”后“物理”。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调整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高等教育外部的结构调整就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人才。评价是一种很好的管理工具, 对于科学引导高校办学, 合理调整高校结构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评价的种类和方式有很多, 目前, 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省域范围内的学科专业评价。

《大学》:您认为,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牟主任: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高校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机制与我国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存在事实上的错位现象, 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调整变化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有一种倾向, 就是都要办成综合性的院校, 都希望学科齐全, 从而使高校失去特色和学科优势。其实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全面发展, 所有学科不可能都发展得很强。因此, 在专业设置上, 要体现集中优势办特色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市场需要的思想。当前, 专业取向与区域市场走向错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盲目性, 而且把人才培养视为一个相对静态的、封闭的阶段, 游离于区域、全国乃至世界的产业结构发展态势之外。

二是高校同质化倾向严重, 专业特色不明显。高校专业设置乃至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取向严重, 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 其学科定位、专业定位都跟随“老本科”模式。以这种“邯郸学步”的方式发展, 新建本科就是再走10年、20年, 它还是跟随者。大学的结构调整, 当务之急是做区分度, A学校的学科, 跟B学校的相同学科, 在师资、研究方向、生源结构、服务面向等方面要有区分。但目前, 高校间的这种区分还很不明显。

三是专业设置及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在利益的驱动下, 高校都有不断设置新专业的冲动, 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 往往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局限, 对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专业发展的规模都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判, 盲目扩张。这样一来, 一旦专业前景发生变化, 就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加之, 师资建设缺乏淘汰机制, 专业的“关停并转”存在很大的阻力。

《大学》: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心在哪里?

牟主任:区域结构调整绝不是在高等教育内部做小手术, 而是要进行跨界调整。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促使高等教育要从教育跑道进入社会跑道;从高等教育圈内, 进入社会、经济领域、产业圈, 也即从外部视角来布局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课程, 来思考人才培养及其创新的问题。2013年, 我国才加入《华盛顿协议》, 参与专业的国际认证, 说明我国教育这个圈子和经济社会这个圈子脱离得太久了, 隔离得太远了。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调整:大学系统内部和大学系统外部。调整的顺序是先“内部”后“外部”, 先“精神”后“物理”。

高等教育内部结构调整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结构非常复杂, 从教育的内部结构来看, 包括中央和地方的上下结构, 学科建制、专业设置和课程架构基本都是由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双重管理, 高校缺乏学术自主权, 所以需要教育系统内部从上到下来调整。

高等教育外部的结构调整就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人才。大学的使命和价值在于人才培养必须跟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当下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次结构调整的指向就是要大学从自己的象牙塔里面走出来, 跨入社会。

《大学》: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如何寻找发展方向?

牟主任: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有两个重要导向, 一是引导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引导高校明确定位办出特色。因此, 高校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密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是明确目标办出特色。

高校要紧盯市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标尺就是需求, 这个需求主要来自市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起决定作用, 就是要反思高校与市场的关系。大学是为市场培养人才, 就此而言, 教育离不开市场。反过来, 市场对教育的改革也起决定性作用, 同样, 市场对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也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可以很大, 也可以很小, 大到国际, 小到社区。在区域范围内, 有些高校, 例如以“985工程”高校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 发展目标定位范围就会很大。其他的地方院校, 更多的要把目光放到区域发展需求上。

高校要办出特色。地方高校中有些行业类院校, 其学科专业和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这类高校在结构调整中, 有先天的优势。这类高校要继续强化原有的学科优势, 同时寻找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 在学校的主干学科中, 寻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的突破方向。地方原有的老本科高校, 历史积淀深厚, 学科专业实力较强。这类高校要继续加强教学科研的优势。地方高校中相对较弱的是新建本科高校, 办学时间较短, 学科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这类高校更要善于寻找与市场的结合点。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吹响了高校竞争的号角。因为, 同样是把目光放在区域发展需求的高校之间, 其实无形中已经开始了竞争。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 高校就要在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上下力气, 做文章, 否则不管是哪类高校都有可能在这场结构洗牌中被淘汰。

《大学》:置身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背景中, 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否更多来自外在力量?

牟主任:在百度上, 高校转型是中国高等教育第三大热门话题, 第一大热门话题是扩招, 第二大热门话题是恢复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 满足了人们对大学的向往。1999年扩招, 上大学的机会更多了。最近大家关注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的逻辑重点是发展。我认为, 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内在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外在发展需要共同推动的结果。

从高等教育内在发展来看, 一些地方高校为什么要转型, 是因为它们对自身的价值没有做好准确的判断, 错误的发展定位使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不匹配, 不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并找准自己的位置。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 地方行政主管部门, 应引导这些高校重新定位。从国家社会发展的外部需要来看, 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也在寻求地方高校对其发展的科研、人才以及思想的支撑。

《大学》:可以通过评价来引导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吗?

牟主任:评价是一种很好的管理工具, 对于科学引导高校办学, 合理调整高校结构布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评价的种类和方式有很多, 目前, 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省域范围内的学科专业评价。

学科评价对于行业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比较适用, 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科特色比较明显, 学科实力比较强。加强学科评价有利于学校凝炼优势学科和主干学科。有些学校在办学中, 盲目求大求全, 就为了在招生简章宣传中, 听起来, 学校学科很多, 很全, 但其实有些学科与学校的优势、特色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对学生很不负责的。此外, 我国正在建设高水平大学, 尤其是对于研究性大学, 在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潮流中, 学科发展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根据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2013年我国已有13所高校的91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

专业是在学科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分。对专业的评价难度更大, 因为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 专业的发展已经非常细化了, 每个专业的特点和方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表示专业之间没有可比性, 尤其是省域内相同专业的比较, 谁更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 谁更办得有特色, 通过专业比较就清晰可见了。因此, 专业评价是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学科和专业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学科是专业的平台, 对专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 当进行专业评价的时候, 抛开学科来评价一个专业, 是很孤立地在衡量专业。

●从短期来看, 人才培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 因为人才有培养周期。但从长期来看, 强调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一种托辞。大学的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 立足的是未来的人才培养。高校在发展中, 应紧盯区域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导向,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要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产业的联系。这种联系, 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要不断调整的。要降低行业波动带来的专业建设风险, 一方面, 高校要加强对行业的研判与论证。另一方面, 要坚持依法办学, 建立问责制度。高校管理者要把责任意识放到第一位, 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办专业, 做好专业建设的风险评估、理念构建和制度设计。

《大学》:在结构调整中, 如何协调行业产业需求的波动性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关系?

牟主任:我认为, 从短期来看, 人才培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 因为人才有培养周期。但从长期来看, 强调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一种托辞。

大学的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 立足的是未来的人才培养, 怎么会滞后社会的发展呢?举个例子, 面向社会需求、行业需求, 国家和省级政府都会分别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进行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在这些规划中, 对未来的主导产业, 当前要淘汰的落后产业, 都有很明确的指向。高校在发展中, 应紧盯区域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导向,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

当人们强调行业产业的波动性的时候, 往往看到的是某一个细分的行业或领域短期内出现的波动, 但要看到, 这些波动性的细分行业在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以及行业整体发展层面, 仍然是相对稳定的。比如未来的城镇化建设, 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等等发展目标, 这些全局性、战略性的目标, 在很长时期内, 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 围绕着这样的目标, 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做出清醒的判断。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要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产业的联系。这种联系, 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要不断调整的。

《大学》:有些地方政府鼓励高校举办某些专业来支撑当地的支柱产业, 但当所需人才培养出来时, 这个支柱产业在当地已经落伍甚或消亡了。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牟主任:不可否认, 这种现象是有的。我认为,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 加强专业设置的研判与论证。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高校应加强对行业的研判与论证。从国外高校办学经验来看, 要上一个专业, 基本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来论证, 包括对行业的前景、生命周期、地域环境都会有全面理性的分析。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薄弱, 对于设立什么专业, 办多大的规模, 都缺乏理性的思考, 甚至有些时候都是在缺少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越权硬上的。

第二, 坚持依法办学, 建立问责制度。高校盲目上专业, 一方面是利益驱动,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在专业监管上力度不够。对于那些被淘汰的专业, 要加强事后的问责, 约束高校设立专业的盲目性。在区域范围内高等教育的管理者, 也要承担领导责任。要把责任意识放到第一位, 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办专业, 做好专业建设的风险评估、理念构建和制度设计。

《大学》: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过程中, 如何看待并处理高校发展的地方性与国家性乃至世界性的关系?

牟主任:不同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服务面向和使命。比如中央政府所办的高校, 它既要为地方服务, 又要为国家服务, 也为世界服务。地方高校主要就是为地方服务, 因为它的财力来源就是地方。

现实中确实有些地方高校不安于为地方服务的指向, 总是想走向全国, 甚至认为, 他们的人才培养能够为全国服务, 所做的贡献更大。我认为, 要服务更大的范围, 地方高校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 审视自身是否具备发展性的理念, 是否具备发展性的制度, 是否具备很强的执行力, 不要在没有充分的条件保障下, 妄谈立足全国。当然, 有一些行业性强的地方高校, 是可以说服务全国的, 因为行业是有伸展性的, 有一部分专业会面向全国, 但是比例会很小。

现在地方高校认为自己不仅为地方服务, 还为全国服务, 原因在于目前的专业是全国招生。但随着生源的减少, 各省的地方高校都去其他省份招生, 你到我的省来招, 我到你的省来招, 最终其实都是“零和游戏”。

《大学》:如果结构调整过程中强化地方高校的地方性, 会不会形成区域内高校的人为分化, 使得地方高校就只能局限在地方发展?

牟主任:结构调整是对大学的重新洗牌, 也是大学的重新定位。它告诉大学要理智地办学, 要从“大而全”回到“小而精”“小而特”, 或者是“好而精”。过去“大而全”就要在全国找生源, 你在A省招30名, 在B省招30名, 全国加起来就是900名之多。如果收回到地方, 就在一个省里每年招600多名学生, 那么所办的专业就要少, 学生要少, 老师也要少, 船小好调头。做好自己可以做的, 并且把能够做的做精, 教育质量自然就上去了, 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的就业自然就上去了。随着人才的流动, 科研能力的提升, 自然就可以为全国服务。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最大阻力还是教育领域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和旧习。高等教育的理念结构、制度结构、法律结构、权利结构是结构调整之“本”, 高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是结构调整之“末”。“本”的问题弄清了, 理顺了, “末”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 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运用教育统筹权。一是区域范围内高校和行业产业的统筹。二是区域范围内高校之间的统筹。三是区域范围内学科专业的统筹。鉴于不同省份的实际情况和学科专业的复杂性,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并没有统一的时限要求, 也没有统一的样式模板。

《大学》:您认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牟主任:我认为,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最大阻力还是教育领域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和旧习。高等教育的理念结构、制度结构、法律结构、权利结构是结构调整之“本”, 高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是结构调整之“末”。“本”的问题弄清了, 理顺了, “末”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实际情况是, 人们一提到结构调整, 往往想到物理空间结构, 而忽视了精神观念结构, 本末倒置了。

结构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引导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不是搞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也不是搞一个大项目, 而是一个长期的认识深化过程。

《大学》: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什么作用?

牟主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我认为, 这个国家治理包括教育管理的治理。会议提出要赋予省级政府的统筹权, 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 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运用教育统筹权。

一是区域范围内高校和行业产业的统筹。引导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改革, 加强高校和社会、行业、产业的联系。加强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对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做出发展规划, 引导高校明确发展定位, 提高办学质量, 形成优势特色,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人才。

二是区域范围内高校之间的统筹。不同高校承担着不同的育人使命, 要引导高校办出特色, 加大学校间的区分度。促进省域内高校的合理布局, 调动高校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区位优势, 密切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

三是区域范围内学科专业的统筹。区域范围内, 要严格管理相同学科相同专业的设置和取消, 加强对专业需求规模的预测, 通过学科专业评价合理调整。要引导高校加强内涵建设, 在学科专业育人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形成自身优势。

《大学》: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该赋予时间限定吗?是否存在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不同样式?

牟主任:鉴于不同省份的实际情况和学科专业的复杂性,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并没有统一的时限要求, 也没有统一的样式模板。

以重庆市为例, 我们进行了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规模限制调整。在规模限定的前提下, 我们判断一个学校的招生规模, 就看它的主体专业。根据专业历史、当前发展情况等信息, 结合不同判断权重来综合判断该专业是否是学校的主体专业, 即核心增长点。例如某校某专业处于初办的三年左右, 权重比例占30%左右;如果举办了五年, 权重占一半左右;如果举办时间在八九年之间, 则权重占八成左右。这两个“三五八”是我们判断这个学校的主体专业、核心专业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分配招生计划。

这种方式开展下来不久, 高校现在都很稳定。最近我们做了一个测评, 全市70所学校, 85%的学校都认为这种方法是合适的。通过这种结构调整, 高校就要开始思考, 主体专业是什么, 核心专业是什么, 核心课程是什么?我们的实践表明, 结构的调整带动了高校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大学》: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中国化问题, 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牟主任:结构调整具有普遍意义, 中国不是个例。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结构调整。例如德国对应用技术学校的调整, 还有北欧国家的高校调整。结构调整是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也会不停地调整结构, 只不过调整的方向、重点、内容不尽相同。对于每个国家来说结构调整是个永恒的话题, 因为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

端氏教委教育工作总结 篇9

我市城乡二元结构典型, 农村地区地形复杂险峻, 学校覆盖半径大, 有的学生从家里到学校路途遥远, 不得不起早贪黑, 翻山越岭去上学。这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我市目前仍有农村留守儿童97.7万, 大多由年老多病的祖辈或是委托他人看管, 也是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原因之一。

若有了寄宿制学校, 教师就可以承担起照顾这些孩子的职责。

随着人口向城镇迁徙, 乡村学校的学生不断减少, 将一些中心校建成寄宿制学校, 也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从2006年起, 我市就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已累计建成2123所, 基本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住得下”。但仍存在生均住宿面积不达标、住宿条件不配套等问题。目前, 全市尚有约1000所学校住宿条件未达标, 需新增校舍80万平方米。

农村学生住宿条件尚且如此, 农村教师的情况又如何呢?

“目前, 农村教师住房表现为‘少’、‘老’、‘弱’、‘差’。”据周旭介绍, 全市现有农村中小学校教师15.9万人, 但周转房仅1万套。即便有的学校有少量的周转房, 但都年代较久远, 住宿条件差, 有的甚至还是危房。

随着我市近年来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大量年轻教师在最边远、最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坚持留守儿童多地区、路途遥远地区、国家贫困地区“三优先”

那么, 如何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真正落实到位、惠及学生?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将坚持留守儿童多的地区优先、路途遥远的地区优先、国家贫困地区优先的原则进行布局规划。在工程建设上, 将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及安全, 并在资金筹措过程中, 加强审计监管, 确保项目工程学校不超支、不负债。

2013-2017年, 全市规划总投入12亿元左右, 分期建设寄宿制学校学生校舍面积80万平方米, 让1000所尚未达标的学校达标。其中, 2013年完成建设面积15万平方米, 2014-2015年完成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 2016-2017年完成剩余的35万平方米, 全面满足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寄宿需求, 尤其是留守儿童寄宿需求。预计到2015年, 农村小学寄宿率控制在30%、初中学生寄宿率达到60%以上。

教师周转房产权属学校所有, 每套建筑面积不宜超过35平方米, 协议入住、有偿使用对农村教师周转房的建设, 市教委将按照分步实施、经济适用的原则推进。2013-2017年, 全市实施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房50万平方米, 完成1.5万套周转房建设, 预计总投资7.5亿元。其中, 今年将投资8000万元, 建成5.15万平方米、1500套。所有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都将以区县为单位, 实行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 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

周转房建好后谁住?据周旭介绍, 干净明亮的周转房将让最符合条件、最急需的教师入住, 比如在校特设岗位教师、支教和交流教师以及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教师等, 兼顾其他交通不便、离家较远教师, 让他们不用到处租房住, 也省去了每天往返奔波的辛苦。

上一篇:用大爱做小事下一篇:读研究生情况说明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