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

2024-06-16

村改居(精选9篇)

村改居 篇1

“村改居”的强化措施

自开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来,XX党委、政府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实施“村改居”工程。S村委按照上组部署全面完成“村改居工作”。村改成居之后,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党建问题,如何实行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亟需我们去尝试、去探索。

一、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

1、职能定位不明确。“村居合一”型社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但管理上仍然沿用了农村村委会的传统管理模式,其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经营管理方式、产权关系、分配方式依旧如故,社区(村委)干部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和人员分工上没有明显的调整,原有的村委会管理集体经济的基础仍然存在,社区居委会的基本职能和自治功能尚未完全形成,对和谐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政策滞后。“村改居”是实现城市化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村改居”作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关键的一步,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户籍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组织形式和土地性质等方面,从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改变。从走访中了解到,实现“村改居”以后,政府在村集体资产处置和因征地拆迁等原因失去土地的人员安排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农民的户籍没有得到改变,对“外嫁女”、在外上学的学生、新添人口等参与集体资产分配权限的界定不明确,如“外嫁女”在出嫁时,原来分给她们的土

地也随之收回,当她们到婆家后,由于是外来的不是本村居民,又分不到地,结果是失去土地,两头都没有着落。还有一些离婚后、户口仍在本村户口或迁回本村的妇女及其子女、随父母入户、户口在本村的子女,她们的权益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这些现象反映了土地权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这既涉及土地分配的问题,也是管理上的问题;对“村居合一”的社区怎样适应新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也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对本社区搬出去和外社区搬进来的人员存在着跨社区管理的矛盾,也未加以研究和解决,如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城乡二元体制下,不少政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些方面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等,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

3、经费保障不平衡。缺少资金投入是目前影响社区建设发展的难题之一,当前社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下移的部分职能,然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经费保障不足造成社区部分工作难以开展。随着村掌握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失地居民越来越多,以及新建小区中大量居民入住,用少数人的资产服务于大多数人,就必然产生利益上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另外,社区组织资源整合的能力有限,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还有待加强。

4、参与意识不强。原农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不强。虽然他们主观上都渴望过上城市生活,但真正能主动参与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这些人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在思

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即认为建设新社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他们盼望的是政府帮他们把房子造好、把路修通,把环境整治好。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时,又会过分地苛求政府。

二、对策建议

1、抓认识,澄清思想误区。

大力营造舆论氛围。重视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宣传,挖掘在社区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使社区基层党组织有一批可学、可比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有一批可亲、可敬的先进榜样。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舆论的引导造势作用,在社区范围内营造出社区党建的浓郁氛围。

2、抓投入,夯实工作基础。

适当进行补贴,弥补经费缺口。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社区党建工作经费的投入。延伸工作手臂,挖掘社区资源。社区党组织要主动争取辖区单位党组织的支持,根据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找准党建工作与社区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以系列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党建活动凝聚人心,整合资源,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能量。

3、抓制度,提升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社区党建责任制。将社区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务,建立起一把手亲自抓社区党建的责任制,争取社区党建工作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因地制宜地落实上级党委下达的社区党建工作任务,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创出社区党建工作特色,

村改居 篇2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一些郊区村庄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由村委会改为了居委会, 村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实施“村改居”。简单来说, “村改居”就是村委会改为居委会, 即有权行政主体主动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村民委会这一组织形式依法定程序改为居委会这一群众自治组织形式。近年来, 广州、东莞、厦门、中山等市先后对“城中村”及城市边缘村庄实施了“村改居”改造,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综合这些地区的实践, 我们可以把“村改居”的实施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集体土地处置。农村集体土地原则上依法征收, 转为国有。其二, 户籍转变。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转换村民的户籍, 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并履行应尽义务。其三, 集体房产和村民住宅处理。原属村集体或农民经批准建造的集体用房或私房, 在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土地后, 准予房屋所有权登记, 按规定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其四, 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包括环卫、绿化、道路、以及用水用电管理等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纳入市政财政。其目标在于:实现农村政权组织形式、经济组织形式和土地归属的无冲突转变, 打破农村与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状态, 让城郊失地农民顺利转化为城市居民, 保证农民这一弱势群体从中得到实惠。

“村改居”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郊区城市化的特定路径, 是在现有制度框架和政策作用下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一场局部社会转型、社会变革, 其直接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加快城市化进程, 推动经济发展,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 保障人民的利益。然而, 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追求导向以及农民话语权的缺失, 致使农民在“村改居”过程中成为弱势群体, 成为利益再分配的旁观者, 并没有因为“村改居”而得到更多的利益, 甚至原有的基本权益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显然有悖于“村改居”的价值目标, 因此, 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村改居”的一些做法, 反思与“村改居”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 明确“村改居”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 以有效保障农民基本权益为出发点, 完善“村改居”的实施程序和内容, 并探索保障农民权益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这是我们开展“村改居”工作的第一步, 无疑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村改居”中农民基本权益问题

从目前来看, “村改居”所涉及到的农民多方面利益中, 围绕土地利益处置方面发生的利益纷争是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性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境况, 是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村改居”将农民转为居民, 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 笔者认为这其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土地作为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就是命根子, 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生存安全与保障。“村改居”中不管农民愿意与否, 强制性“一刀切”地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 这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一种侵害。二是土地经由政府征收、倒卖, 这其中所隐含的巨大利益差价通常与广大农民无关, 如无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法制约束, 势必导致全国性大跃进式的“村改居”运动, 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将难以保障。具体与土地相关的农民基本权益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进城就业问题

对农民来说, 土地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经济来源, 为其提供就业与生活保障, 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 造成剥夺农民利益的现象不可避免。以中山市“村改居”工作为例, “村改居”后农民变为居民身份, 改制前农民的承包土地自己种或租予他人种植, 有收入并且集体又有分红, 因此基本的生活保障不成问题。可是改制后, 土地没有了, 等于说农民失业了, 而进城后就业普遍存在困难, 基本生产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

(二) 土地补偿问题

在“村改居”转制过程中, 地方政府都明文规定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 “因城镇建设需要收回转制土地的使用权, 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后给予合理补偿”。作出这样的规定, 是不够重视了解土地对农民具有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依据不足。宪法和法律没有有关通过改变农民身份改变土地所有权属的规定。二是补偿政策不明确。从有关政策条文看, 收回转制土地使用权, 给予合理补偿, 但其补偿标准和范围都不明确。在转制前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 通过政府行为改变土地权属而不给或只给很少补偿, 无疑是对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平调”, 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的权益受损。城市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占用行为是强制性的、无须经农民同意, 法律赋予农民的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不复存在。

“村改居”改造中损害农民基本权益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诸如直接选举权的丧失、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等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方面, 在此不再赘述。笔者认为, 要解决“村改居”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 需要从多学科视角认识和分析“村改居”及相关问题, 探寻相应的对策, 以完善“村改居”战略模式, 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在此, 笔者主要从公共行政视角进行探索。

三、以公共行政视角探寻“村改居”中保障农民权益的对策

在“村改居”过程中出现的停滞不前或者“闪电式”改造的现象, 一方面是由于制度层面的缺陷, 另一方面在于政府职责不明, 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要么踌躇不前, 要么一手包办, 极少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保障农民权益,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包括政府的战略引导职能, 即政府对“村改居”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的研究和制定;政府的平衡协调职能, 即政府就补偿分配、农民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防止显失公平现象的出现。二是规范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在“村改居”中主要体现在集体土地的处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规范政府微观管理职能即明确政府对这些事务的干预和管理范围与程度, 明确村民自组织机构处理的事项, 政府集中精力通过设计制度、制定政策、完善法律等手段提供引导、保护和帮助等服务。具体来说, 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改革土地补偿方式

“村改居”现行的补偿标准的依据不合理, 且征地补偿标准过低, 与土地财产权相脱节, 需要对现行法律规定的以占用耕地的农业产值为标准计算补偿的方式进行改革, 这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民在“村改居”后在土地补征收时所应享有的合法权益, 主要思路是:按市场交易规则进行土地交易, 即使国家由于公益事业需要征收土地时, 也应该适当参考土地市场供求所决定的价格进行, 只有这样, 农民才能在土地被征用时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另外, 土地交易过程中必须体现土地财产权权益, 土地交易价格必须反映土地的供求关系和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应当允许农民凭借其所拥有的土地财产权, 以土地入股、土地租赁等形式获得长期收益, 以解决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生计问题。

(二) 完善就业保障制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 特别是对于“村改居”的新居民更加珍贵。政府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 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生产方式;其次要加大就业培训力度, 政策上要创造经济和社会条件, 比如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 让农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同时也能减轻政府和社会压力。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创造条件, 比如免费提供就业信息, 要出面和工厂、企业联系, 牵头组织招聘会,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自主创业的人员, 要降低贴息贷款门槛, 并提供相关商业信息。此外, 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也要作为基本保障建立起规范的体系。

(三) 完善法制法规建设

在法制法规建设方面, 笔者认为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是加速行政程序法的出台, 因为行政程序法是行政行为的基本法, 是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方式、过程、步骤、时限, 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行政程序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专门法, 要首先在程序上做到合法合理, 是制度完善的重要一步。

首先要完善行政参与制度。行政法关系确立的必要条件是在行政关系中有行政相对人的参与, 因此, 行政机关在为“撤村”、“设居”行政行为时, 应鼓励行政相对人积极参与包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集体资产和土地的处理方式、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问题的讨论, 通过细化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程序、参与时间等内容提供给行政相对人参与的机会,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参与权, 特别是知情权和听证权等实体和程序性权利。其次, 要遵循正当行政程序。政府“撤村设居”行政行为应遵循“村改居”的具体实施程序, 包括“撤村设居”行政行为的启动程序, “村 (居) 民会议决议”的制约性程序和完善的法律救济机制。村改居行为事关农民的身份权、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及其他政治文化权利, 必须疏通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完善意见申诉和申辩的上访制度, 赋予利害关系人明确的法律救济途径, 综合构架村改居农民利益保障机制。

四、结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 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由此,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可见一斑。“村改居”, 作为我国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主要的思路和措施之一,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村改居”本身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导致全国的“村改居”普遍出现表面上看似乎符合全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和趋势, 实际运行中却由于不切实际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损害农民权益的问题尤为严重。所以, 保障农民权益是“村改居”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地政府要认清形势, 结合实际, 切忌搞盲目的“村改居”;符合条件的地区, 更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 例如正确的政策方针指导, 积极的公民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确保农民权益免遭侵害。

参考文献

[1].彭恬.“村改居”模式下的土地之争——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09.

[2].陈灿辉.中山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村改居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 2008.

服务“村改居”,预防保换届 篇3

今年6月至9月,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检察院预防科的同志们迎难而上,他们带着饱满的热情,走进社区,贴近群众,用扎实的工作,圆满完成了保障村居换届选举工作任务。

一线调研摸清社情民意

思明区是厦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下辖10个街道,96个社区,户籍人口达60多万。职务犯罪预防科仅有五人,要面对96个社区开展服务和保障社区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思明区下辖的社区中,有八个“村改居”社区,这些社区面临着原有村财的分配享有、村民股份问题,不少是后来因为购房、安置等入户的,并没有村财股份的人口如何与同社区居民,享受同等权益的问题更让预防科的同志们“头疼”。这些社情相对比较复杂的“村改居”社区,多年来居民上访、纠纷等常有发生,在以往的换届选举中也出现过拉帮结派,干扰选举等行为。于是,职务犯罪预防科将这些“老大难”社区作为开展预防工作的重点工作对象。

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行动。一接到要求做好村居换届选举保障工作的“军令”,职务犯罪预防科立刻行动起来,出现在群众需要的选举第一线。

在各部门的配合下,职务犯罪预防科啃起了硬骨头,他们先后制定了《服务和保障社区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实施意见》、《思明区人民检察院街道社区检察联络员制度》等制度,明确了服务和保障社区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的工作步骤。

有了完善的制度,还得让群众了解,进而取得他们的支持。检察长带领职务犯罪预防科干警,联系区纪委,走访街道和社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社情民意。

最终,干警们制定了分阶段、抓重点、广宣传的科学可行的推进计划,即在六月份社区党委书记换届选举期间,重点抓好这几个选情较为复杂的“村改居”社区的预防宣传工作,同时兼顾其他社区;八月份居委会主任换届期间,要覆盖所有“村改居”社区,同时重点选择非“村改居”社区开展预防宣传活动。

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干部

6月14日和15日,职务犯罪预防科和区纪委分别在莲前街道的塔埔社区和滨海街道的黄厝社区(均为“村改居”社区)开展了以“严肃换届纪律,预防职务犯罪法制宣传”为主题的活动。宣传活动现场选择在人流量大的菜市场门口,区纪委和区检察院领导均到场宣传。

在法制宣传现场,通过设立法律咨询服务台、摆放展板、分发宣传资料、对重点人群讲解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讲《居民委员会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并着重向群众宣传了区纪委和检察院接受举报的途径、方式等,教育居民增强责任意识,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真正选出自己心目中信赖的好干部。同时指派熟悉社情、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警,走访社区的部分居民,实实在在地了解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

宣传现场共散发“换届纪律”、“服务保障换届选举预防犯罪你我同行”、“举报常识”等宣传材料2000余份;“预防职务犯罪检察联络员联系卡”、“便民服务卡”等千余张。到场咨询和观看海报、宣传展板的群众约2000人,现场受理群众控告、举报、申诉案件五件。

这一活动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很多居民在面对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原来还从来没有区纪委和检察院的人下到村里面宣传,我们就算对村主任有意见既不敢当面说,也不知道找谁反映。现在你们来到我们村子里,还愿意听我们的意见,真是太好了!”还有的村民不仅反映了换届选举中的问题,还咨询了一些比如被人打了公安不立案要怎么办等法律问题。

在宣传活动中也有不少的小插曲。比如在某“村改居”社区,职务犯罪预防科的检察官们就及时阻止了一起部分居民打算上访闹事的行为。这部分居民因为对居委会的财务等问题有意见,打算在选举前到相关部门去上访。职务犯罪预防科的检察官们刚好在走进社区的宣传活动中得知了这一紧急情况,于是现场接待了情绪激动的群众,进行了说理劝解,并当场受理了群众举报,承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举报案件,及时阻止了一起可能发生的影响选举的事件,并对居民进行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法制宣传。事后,职务犯罪预防科干警迅速将举报信移交给控告申诉部门依法处理。

多种渠道,扩大宣传

预防科的人手毕竟有限,五个人的声音也不够响亮,那就用媒体这个“扩音设备”啊!通过多方考量,预防科的同志们想到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这个办法。

思明区人民检察院协同区纪委设计、制作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警示教育展板,还设计印制了包括换届纪律,区纪委和检察院的举报电话,以及各地典型的破坏选举的犯罪案例等内容的宣传海报,张贴在思明区十个街道和八个“村改居”社区的宣传栏、菜市场、路口等显著位置,加强对广大选民的法制宣传,让公众知情,请群众监督,自觉抵制换届中的歪风邪气,严防破坏选举的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细心的检察官们还把与社区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分类汇总,印制成宣传单,让群众明白哪些选举行为是符合法律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为了确保社区换届选举顺利进行,思明区人民检察院还构建了以职务犯罪预防科为平台,各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由院领导协调统筹公诉、侦监、控申、反贪、反渎等部门,多方联动,全院一盘棋,为换届选举期间相关的刑事案件办理、举报线索处理和群众信访工作开通了“绿色快捷通道”,做到特事特办,件件有着落,处处有交代。

不光是整合院内力量,換届期间,职务犯罪预防科还协同区纪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关于选举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时报道严肃换届纪律工作进展情况和查处的违反换届纪律典型案件。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峡导报、福建预防网及厦门电视台等媒体,均对检察院和区纪委的服务保障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报道,社会反响较为强烈。

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篇4

一、问题

根据综合调查,我区村改居社区目前存在问题可概括为八盼:

一盼城市基础设施尽早延伸到社区。一些社区虽己实现了村改居,但社区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卫生死角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东郊乡楠竹山社区,一条臭水沟横贯东西,从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房背后流过,雨天污水遍地,晴天臭气熏天,社区虽多方奔走呼吁,甚至请市新闻媒体曝光,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皇经阁社区的自来水管道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村里出钱安装的,30多年来,水管己严重老化,爆管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使居民的水费高出市规定价格的2-4倍。其供水主管道急需纳入城市供水设施规划。

二盼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根据“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政策,城市社区的卫生清扫责任纳入了环卫处的责任范围,但目前还未完全将村改居的社区的卫生清扫管起来,多数村改居社区卫生只好自己救自己,每次搞卫生创建时,人力、物力、财力都靠社区自己筹措,加重了社区经济负担。如皂果树社区共有9名卫生清扫员(每组一名),每名清扫员月工资500元,年需工资5.4万元,由社区自己解决。有的社区因经济实力薄弱,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从而影响了卫生创建工作的落实,使村改居社区的环境卫生死角较多,城市垃圾中转站拒收村改居社区的垃圾,使村改居社区垃圾无处倒。

三盼拆迁品补时按同一身份对待。多数村改居社区都反映,他们的居民遇到房屋拆迁时,有关部门把他们按农民对待,按农村集体土地给予品补,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品补270-300元(城市居民房屋的品补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1300元)。而他们申请建房时,有关部门又把他们当城市居民对待,按城市标准收费,按建筑面积收取每平方米28元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一般每个建房户要交费万元左右(农民每户只需600元

四盼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在工作经费方面,这些村改居社区自2003年、2004年改居以来,未能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享受同等待遇,即未得到市政府给予的每社区3万元财政补助待遇。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未能享受城市社区的资金补助优惠政策。村改居社区如新建或改建办公用房,要求享受城市社区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补助15万元(改建补9万元)的待遇。

五盼失地居民有出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建设、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城市土地被大量征用,20多年来共被征用25000多亩,使四分之一的郊区农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2003-2004年,区政府对郊区18个村实施撤村建居委会。目前我区村改居社区有失地居民10000多户、34000多人,其中有劳动力22430人。这些失地居民由于文化偏低,年龄偏大,且无一技之长,另谋职业相当困难,得不到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待遇,生活无着落,社会保障未完全落实。

六盼实现“一区(社区)一警”。根据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城市每个社区都己配备了一名警察,协助社区健全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两释”人员安置帮教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社区不稳定因素。但村改居的社区没有实行“一区一警”制。由于村改居社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暂住人口多(如仙源社区居民房屋基本都由文理学院学生租用),情况十分复杂,比城区和纯农村都难管理,综治维稳工作使村改居社区压力大,盼望在村改居社区实行“一区一警”,加强综治维稳工作。

七盼村改居社区能规范管理。村改居社区目前承担的工作职责不规范,似村似居,几不管。有的部门从自身工作需要出发要求村改居的社区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有的社区还被下达了沼气池推广任务等。多数村改居社区未按城市社区标准要求自己,上墙的规章制度还是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标准方式还是农村那一套。他们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常发[2005]1号,区委、区政府常武发[2005]3号文件精神,规范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职责,免去不应由村改居社区承担的工作。

八盼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由于村改居以前,驻村里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都明确由城市相关社区管理。现在村改居以后,这些单位地域范围在村改居社区的地盘内,但却不归村改居的社区管,要求实行属地管理。

二、对策

撤村建居委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扩容的需要;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是保护转非居民利益提高转非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改变“村委会管居民”这一尴尬局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为帮助村改居社区尽早融入城市,现提出几点建议。

在村改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圆满完成村改居工作任务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毛春歌

(2012年3月2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会议,既是宣传动员会,又是安排部署会,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握要求,明确任务,抓好落实,圆满完成我县村改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李英涛局长就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讲得很好、很全面,韩国平县长宣读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希望大家严格按照具体工作安排,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取得实效。下面,我再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村改居”工作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搞好“村改居”工作对于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增强居民的城市意识,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巩固基层政权,最终实现我县“福民强县”总体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县委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专门下发文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责任,要求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其它村改居工作任务。结合我县实际,截止目前,我县仅有城关镇西关村完成了改居工作,尚有城关镇东关村、-1-

西街村、回族镇王东村3个村需要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完成“村改居”任务。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我们有半点迟缓和懈怠。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到审时度势,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切实将“村改居”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以真抓实干的行动按时保质完成我县的工作任务。

二、明确职责,协调配合“村改居”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财政、民政、农业、公安等多个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协调处理多方面的问题。任何一个部门的政策落实不好,问题处理不当,都必将影响到整个“村改居”工作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全县“村改居”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以及各自所确定的职责分工,本着为群众谋利益的原则,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统筹兼顾,积极为“村改居”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与服务,及时将“村改居”后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处,真正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让广大群众真心感受到“村改居”工作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各部门、单位要积极参加县“村改居”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及时研究、协商、协调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与合力,共同推进“村改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领导,督促检查

根据工作需要,县委及时调整了全县“村改居”工作领导小组,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涉及“村改居”工作的城关镇、回族镇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成立和调整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进行具体负责,切实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两个镇的党委书记作为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意识,拿出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过问、指导和督促这项工作,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尽好自己的职责。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村改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改居村提供有关政策法规、方法程序、工作要求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督促他们严格按照时间点来推进每个阶段的工作,确保“村改居”工作的按时完成。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村改居”工作自2011年在全市试点以来,对我县来说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必须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推进“村改居”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进一步消除思想障碍,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提高让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为工作开展形成强大合力,营造出良好氛围。一是村“两委”成员应当首先成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落实政策的带头人。村“两委”要首先召开会议,研究“村改居”的相关政策,先吃透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好本村的“村改居”实施方案。二是要结合实际,及时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会

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采取多种形式向本村群众广泛宣传“村改居”工作的相关政策和目的意义,特别是要解释好关系群众自身利益方面的政策规定,让群众对“村改居”的好处清楚明白,使他们认识这项工作所带来的利大于弊,争取群众最大的工作支持和参与,为“村改居”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村改居 篇6

[大] [中] [小]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2-11-02 16:07 共553人浏览

近年来,XX街道围绕“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强化服务,促进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村改居”型社区党建工作转型。

一、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强化班子的基础。

针对城市经济发展片区建设进程中,“村改居”型社区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社区党员的从业空间不断扩大、流动性增强等问题,重点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党员载体作用,打造社区党建家园。

1、狠抓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一是制定党员学习日制度。立足各村(社区)实际,以招商引资、服务业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新片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以创业就业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活动,采取组织党员到先进地区学习,聘请有关专家教授、经济学者等对全体党员、社区工作人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干事创业的本领。与此同时,还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注重改善党员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使社区党员干部队伍更加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更加适应岗位职责的需要。二是丰富党员文化活动。依托社区远程教育接收点、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队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以党性教育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2、规范管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制定《关于惩诫不干事干部的规定》,对党员干部的义务、责任进一步作出规定,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创先争优“承诺、践诺、评诺”和领导干部点评活动,积极开展“五个好”党员创建活动,推行党员“设岗定责、目标管理”和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在13个社区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定期开展“党群共建文明社区”等活动。针对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等开展解难服务,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方式,指定有能力的党员与他们“结对子”进行帮扶。

3、党员分类,创新党员层次化管理。根据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和流动党员进入社区的实际情况,将社区党员划分为由内到外的三种层次:最核心一层为社区自管党员,在教育管理和注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组织生活;中间一层为在职党员,街道建立了双向联系制度,结合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专长,通过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区群众服务;最外层为流动党员,主要通过书信、电话和网络等方式,定期与他们沟通联络,掌握他们的工作、学习情况,并为他们做好服务。层次化管理模式的推行,不仅把社区内党员全部纳入了社区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也更好地发挥了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广大党员奉献社区的责任感。

4、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驻地单位共建作用。发挥驻地一是创新工作方式。为了发动广大党员群众一起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来有效协调、疏导和解决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建立了“党建协商共建”机制,规范了党建议事程序。党建协商共建协商小组成员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驻地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及党员代表、社区党员群众代表组成。党建协商共建小组将党和政府对基层群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及社区重大事件,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议题后经社区全体党员讨论通过后,提交社区居民大会决议,最后由社区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党建协商共建机制的推行有效调动了党员对社区建设的热情,强化了社区党员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了社区民主建设。

二、抓好班子成员综合素质提高是强化班子的关键。

针对村改居社区处于城区工作第一线,建设、发展、服务任务重,压力大,要做好社区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社区干部起着最积极、最能动的作用。

一是增强班子成员的凝聚力,战斗力。每年召开2次培训班,努力提高班子成员政策理论水平,全面熟悉城市社区的各项职能,树立争先进位意识,增强发展经济能力,要以实际行动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威信、一种号召力、一种驱动力,营造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二是细化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每次培训班完成后,召开专题党工委共同研究社区发展问题,明确各村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社区建设,总揽工作全局。研究制定下步工作计划,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社区,逐项落实到人头,使责任落实到人。三是加大对班子成员的考核力度。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底,办事处要按照履行党建工作职责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认真考核,把各班子结合本社区实际搞好发展规划纳入考核范围,督促各班子成员树立起“不抓基层党建工作是失职,抓不好基层党建工作是不称职”的思想。

三、抓好后进村班子的治理整顿是强化班子的重点。

一是加强思想整顿。通过开展“四个一”走访活动,由包社区领导负责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诚布公,化解矛盾,促进思想融合;组织好民主评议村干部活动,虚心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制定详细措施帮助班子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组织整顿。对经教育、帮扶等措施确实不起作用的社区班子坚决进行组织调整,目前,已对2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了调整,选优扶强群众带头人,推动后进社区各项工作加快发展。三是包村帮扶。在开展“五帮扶”活动中,从机关干部中挑选经验丰富的干部驻村进行包扶,利用他们熟悉政策知识面广等特长,帮助解决社区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带动村级经济发展。

四,结合自身特点加快经济发展是强化班子的实践。

抓住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和旧村改造时机,认真分析各社区特点,坚持“资源性资产抓开发、经营性资产抓增值、非经营性资产抓保值”原则,认真分析各社区优势,将旧村改造工程做好“三个结合”,突出发展特色,建设“特色型社区”,使城中村改造这一民心工程发挥更大效益、取得更大进展。截至目前,13个社区中集体收入过百万的4个,人均收入达万元。

1.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一是紧扣城市经济发展片区规划,定位“十大服务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知名企业,大力实施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战略,推动项目资金快速集聚。逐步提高招商门槛,建立落地项目评审机制,更加注重就业、税收和节能环保,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二是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主线,突出自身特色,增创竞争优势,全面实施“12310”工程,即“一点、两片、三线、十大产业集群”,重点是完善以光彩大市场为中心的市场带动型社区,主要抓好司家庄社区、XX社区高新科技、高档餐饮、商贸物流等的招商,加快落地项目如家快捷酒店、名仕尚座、21世纪商务大厦、信德·彩世界、天龙国际大厦、御景生态园进一步建设;高铁新片区、时代发展轴为两翼的商贸物流型社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筑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环境,主要抓好曹家村社区项目建设,加快泮河小镇、华新·新干线等项目建设;长城路、泰山大街、迎宾大道为三线辐射带动型,主要是枣行社区、过驾院社区、堰东社区、堰北社区、老王府社区、常家庄社区、杜家庄社区、大佛寺社区、高王寺社区的旅游服务业发展,加快城市空间酒店、灵山大厦、容郡国际、动漫产业服务基地,宏成置业、一箭商务大厦、御驾商务大厦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城市经济发展片区内涵,增强社区经济发展后劲。三是以社区建设为带动,加快其他村级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石蜡玉石品牌提升建设。廿里埠、大辛庄村等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引进了真如意大酒店和民族百卉园项目,加快了天庭乐园的改造升级,努力实现旅游增收。

2、与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一是根据城市化加快发展现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积极争取土地流转和土地置换工程。将土地集中起来租赁,而不是采取一次性征用,一次性补偿的办法。二是加快旧村改造小区建设同时,预留发展空间,兴办集体企业,建设沿街商业房发展服务业等。三是针对失地农民现状,发展社区居民个体企业,将本社区内能力强,学历高、懂经营的人才吸收到本社区经济发展中来。四是下派包村干部指导。帮助社区建设出点子、指路子,制定好三年发展规划。开展“干事创业应从什么地方入手”、“看变化、议发展”等大讨论活动,五是抓好社区建设典型带动作用。抓一批典型,像XX社区,杜家庄社区,堰北社区。

村改居 篇7

“村改居”社区的建设能否像预设那样发展, 使其居民享受到类似城市社区所具有的公共服务, 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是决定性要素之一。

对于公共物品, 严格意义上来说, 是由政府提供的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比如国防、灯塔等;但当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时, 就被称为准公共物品。而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也可以是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比如公共图书馆、收费的公路等。

而本文想要研究的对象是“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对社区公共物品有明确定义, 所以结合国内现有表述以及本文的探讨需求, 将“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定义为在“村改居”社区范围内, 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求而被其共同且平等消费的公共产品, 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等等。

为方便研究和表述, 本文将“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分为基础设施建设 (如体育建材、便民网点等) 和公共服务 (如治安和绿化服务等) 两大类, 并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黄海社区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财力投入建设程度以及居民满意情况等。

一、黄海社区及其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黄海社区曾经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 集体资产不到百万元的自然村庄。改革开放后, 黄海社区经过多方努力, 积极筹措基金,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通过创办黄海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自己的村庄积累了丰富资金和经验。如今这里成为居民年人均收入达4万元、近4000户的大型社区②。

然而任何一个“村改居”社区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黄海社区也不例外。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黄海社区内公共物品的供给主要来自于村庄集体经济的企业收入, 如今黄海社区的集体经济企业——山东黄海明珠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多个亿。然而这个村办企业集团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在不断地摸索着前进的, 从一开始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找定位、定思路、筹资金、寻人才等创办了黄海汽车大修厂到后来扩建工厂以及陆续建立黄海服装厂等多个村办企业。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成就上, 社区党委投巨资建立了文化旅游工程,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③。

二、黄海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及内容

黄海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方面曾先后投资并建立喷泉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 其中包括图书阅览室、书法绘画室、音乐舞蹈室等, 并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大厅、民情调解室、地下停车场、社区警务室和监控中心以及卫生医疗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还提供了完备的公共服务, 设有幼儿入托免费、劳保退休补贴、养老保险全覆盖、医疗补贴等制度。在国家政策之外, 社区每年还补贴居民暖气费, 80以上岁老人有老年补助金, 社区居民子女入学学杂费由社区承担, 免费入托、入园等。

三、黄海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居民认知状况

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归根到底是为居住其中的居民服务的, 因此, 居民对供给的认知和满意程度是衡量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参考标准。为此, 我们调研小组通过与黄海社区居民进行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获取了社区居民对其社区内公共物品供给情况认知的第一手资料。

总的来说, 居民对社区内公共物品种类、环境优美度、公共活动及交通空间、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了比较高的认可度。通过观察了解, 我们也给予了证实。

如在公共物品的供给种类方面, 社区设有幼儿园、卫生医疗服务中心、餐饮网点、停车场、老年人活动中心、派出所、公厕等设施一应俱全。在环境投入方面, 该社区绿化面积较大, 且常年有工作人员负责修剪浇灌花草树木, 保证了社区优美环境和清新空气。此外, 公共活动空间及交通也是很多城市社区所不能媲美的。社区内停车位充裕且宽敞, 有车的居民随时在家门口提车出行。社保方面的服务也是满意度比较高的地方。社区内居民符合国家规定的都拥有医疗补贴和养老保险;冬季居民还享有暖气费补贴;重要节假日居民还享有一定米面等福利补贴, 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保障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当然, “村改居”社区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一个逐步完善和达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也有一些另居民们颇有微词的地方, 主要表现不同身份的居住主体在公共空间分配、利益分配、权利分配等方面因管理水平尚未到位而存在一些纷争;也有管理者因力量不足而导致管理不到位问题等。

如文化活动中心中的设施的使用权不均、物业费标准不一等;部分设施的限制使用未取得居民的理解和认同;争用公共活动空间;物业管理不民主等等。

四、黄海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特征分析

综上所述, 黄海社区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也有着此类“村改居”社区所有的共性, 即为其公共物品供给所具有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黄海社区公共物品由集体经济供给, 资金充足

黄海社区拥有黄海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自己的村办企业, 公司运营良好, 这为社区的“村改居”建设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黄海社区还有其他的集体经济体, 涉及医药、卫生、教育等, 也为黄海社区公共物品的提供上给予了很大的便利。

2、“村改居”相关公共政策方面大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大力推广“村改居”政策的实施, 黄海社区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 全面开展村改居建设, 同时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 来全面推进城市化。

3、发展时间较短, 相关公共物品的供给和服务不完善

“村改居”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村改居”社区在由原来的自然村转化为城市社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在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制度管理上不完善, 导致尽管黄海社区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 但领导人员依然还是原来的村委会的人, 小区的很多外来业主被排斥在外, 无法反映自己的想法。而且民众的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部分村民以及外来居民在社区事务的管理中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导致居民对自治事务的不关心和不理解, 社区文化建设难以进行和发展。

五、对“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的思考

1. 以社区集体经济为主体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或市场提供, 而由于社区居民的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偏好隐瞒以及“搭便车”心理, 导致公共物品出现供给不足或过度现象;同时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也使得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出现问题, 所以“村改居”社区的公共物品由社区自己提供可以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 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质量, 满足社区内居民所需要的公共物品种类和数量, 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2.“村改居”社区过渡阶段的管理模式要不断探索

“村改居”社区作为城市化中的过渡, “亦城亦村”的特点致使其管理模式受到考验, 探索出一个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模式非常重要。作为我国自治主体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既不是村委会也不是城市居委会, 所以原始村民和外来居民利益冲突的统一和协调以及民主选举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等因素需要综合考量, 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社区发展的道路。

3. 居民参与自治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在“村改居”社区中, 居民与物业工作人员的关系非常重要, 这不仅反映了居民对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情况的满意程度, 还影响着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只有处理好居民与物业方面的关系, 提高“村改居”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村改居”社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治和发展。

参考文献

村改水改厕工作总结 篇8

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是我村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改善农民卫生质量,是减少各项传染性疾病发生,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农村改水改厕状况:

改水以前,我村广大村民主要靠井水作为水源维持生活。农村改水工作是全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改善农民饮水卫生质量,是减少水传疾病发生,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体体现。而改厕之前,我村厕所均为直排式,排泄物直接污染浅层水和地表水,若遇到天旱季节,经常枯干缺水,其污染更为严重,导致痢疾、伤寒、肝炎等肠道传染疾病流行,长期以来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经过村委会与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的控制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我村共XXX户,安装自来水XX户。为改善农民生活、生产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创卫的挈机下,我村积极推广改厕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截止XXXX年XX月,全村已有XXX个农户 1

进行了改厕,二、在多年的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中我们的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纳入规划是推动我村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开展的关健

历年来,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认为搞好农村改水改厕是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的“民心工程”,是“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始终把改水改厕工作摆在议事日程,作为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二)广泛宣传,加强指导,群众参与,因地制宜是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健康发展的保证

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涉及千家万户,需要我们做过细的宣传工作。在工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农民对改水有较高的积极性,对改厕的欲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舆论先行工作。我们结合开展“爱国卫生月”及“三下乡”等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栏、墙报、广播、参观示范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农民摆脱旧观念、旧传统、旧习俗的羁绊,变“要我改厕”为“我要改厕”。并针对农村改水改厕技术性强的问题举办了多期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培训班,并专门聘请了改水改厕专家现场指导,以保证效果,做到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在改厕上,做到一户一厕,根据工程的难易程度、投资量及群众的积极性,统筹安排,逐一筛选,现场实地调查,技术指导,统一施工,严格把关,确保质

量。近年来,我们还特别注重抓好水源保护、末梢水质监测和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防止水源性疾病的发生与蔓延,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民办公助,多方筹资,是完成农村改水改厕任务的主要办法

农村改水改厕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政府投资远远不够的,我们坚持“民办公助”和“三个一点”即国家补一点、集体筹一点、个人集一点的多方筹集的原则,形成政府支持、群众自筹、集体资助、社会各界共同扶持的多渠道方式筹措资金。

总之,领导重视,纳入规划;爱卫协调,部门支持;民办公助,多方集资;依靠科学,分类指导。这既是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今后改水改厕工作方针。目前,我村改水改厕工作正按照既定的规划抓紧抓好目标任务的落实。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群众办实事为根本宗旨,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以农村改水改厕为中心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提高我村爱国卫生工作水平,力争在两年内全村改水改厕更上一层楼,为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生活工作环境作出更大努力,为华丰村委会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村改居 篇9

为适应__县城镇化建设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争取国家对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以下“村改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加快建设新型城市社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管理,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城市的集聚和带动功能,积极推进“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的政变,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现代文明生活,为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范围和“村改社区”区域规划

此次“村改社区”的村(社区)范围是:

按照平稳过渡、一村改一社区的原则,将5个村3个社区改为8个社区,“村改社区”基本规划是:

1、将龙坪村改为龙坪社区,管辖范围为龙坪村现有人口及原冠山社区在龙坪村行政区划范围内人口。即:县消防大队—环城路(以210国路为界)—小十字——教师新村—法院—羊角井范围。

2、将大冲村改为大冲社区,管辖范围为大冲村现有人口及原冠山社区在大冲村行政区划范围内人口。即:黑山—x镇政府—石头寨(不含中职校)——弘康药厂—龙凤园—大土——大冲范围。同时,将原播箕桥水泥厂片区和x北部工业园区列入大冲社区管理。

3、将冠山村改为城南社区,管辖范围为冠山村现有人口及原冠山社区在冠山村行政区划范围内人口。即:西南药都片区—新场坝片区、南门片区(以__中学为界)—铁龙路片区和__民族中学、铁龙路农贸市场片区和黔桂铁路以南的流云洞、陡坡脚和九条龙片区。

4、将光明村改为光明社区,管辖范围为光明村现有人口及原西门社区在光明村行政区划范围内人口。即:老场坝片区—西关坡和锦绣x片区——草原路片区和龙铁物流片区——砖瓦厂、大水塘范围。

5、将水桥村改为西城社区。管辖范围以新建的贵龙大道—县医院以北范围,含斗蓬山、铁厂、毛草冲、雪花啤酒、吴家庄范围。

6、保留水桥社区,管辖范围以新建的贵龙大道—县医院以南范围,含正大—三林路——__林场——渡假村——水桥——龙架山公园—森林溪畔范围。

7、保留西门社区。管辖范围为兴龙大道以西范围内人口。即:火车站—兴龙广场—三小以北——中职校—疾控中心——西关坡新村——大磨石——供电局——老火车站宿舍范围。

8、保留冠山社区。管辖范围为兴龙大道以东范围。即:火车站—兴龙广场—贯城河以东,包括大小十字片区—解放街片区、金龙路片区范围。

三、实施步骤

我镇“村改社区”工作从20xx年5月开始至20xx年12月结束。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8月)

1、成立工作机构。

成立村改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村改社区驻村工作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社会事务办,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政策咨询、工作指导和检查督导。驻村工作组做好各改制村撤村建社区的指导协调工作。各村相应成立“村改社区”工作机构,负责“村改社区”具体工作。

2、组织培训及调查摸底。

组织驻村工作组和村组主要干部进行“村改社区”有关业务知识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由各改制村对撤村建社区的有关情况逐村逐户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登记造册,并建立台账。调查摸底的主要内容有:本村(社区)现有住户人口(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户数和常住人口)情况、居住地点和院落、辖区单位和区域界线,现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现有的土地承包面积,失地农民数量,集体荒山荒坡面积,村组干部和党员基本情况,城市和农村低保、廉租房户等情况。通过调查摸底,准确了解和掌握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动态,对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为“村改社区”工作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3、加大宣传动员力度。

镇、村、组采取办宣传栏、召开干部群众会、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撤村改居社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不断提高村民对撤村建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消除村民的顾虑,取得广大村民的支持,为“村改社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二)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8月至12月)

1、制定“村改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在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社区和有关单位、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村改社区”有关工作进行风险评估,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具体的“村改社区”工作实施方案并报县审批。

2、确定“村改社区”后的社区名称和区域规划调整。对城镇内5个村3个社区“村改社区”后的社区区域规划、名称确定、管辖范围调整等内容,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x镇党委、政府讨论研究并征求各村(社区)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意见后,由各村(社区)召开有2/3以上村(居民)户代表参加的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在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的基础上,由镇政府报县政府审批,并报县民政局备案。

3、对“村改社区”的村(社区)在改制前搞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有关情况的调查统计。一是由镇财政分局和镇“三资”管理办公室对龙坪村、大冲村、冠山村、光明村、水桥村5个改制村和冠山社区、西门社区、水桥社区3个社区在“村改社区”前的资产、资金、资源和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将债权债务具体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资产、资金、资源和债权债务在本村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债权债务明晰化,防止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流失。同时,搞好“村改社区”前有关情况的调查统计,二是由改制的龙坪村、大冲村、冠山村、光明村、水桥村在改制前对享受村集体资产分配权的本村永久性村民进行清理登记,界定本村老住户和人员。界定方法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对人员界定结果张榜公示,并进行确认。三是在改制前由“村改社区”的5个村和3个社区按规划调整的新社区区域对本社区的农业人口、城市人口、流动人口、农村和城市低保人口、就业状况、计生状况、党员情况、支部建设、辖区楼群院落分布、网格化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登记,并分类建立台帐,全面掌握了解新建社区的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做好“村改社区”后的社区各项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正式实施“村改社区”后的社区建制与运行模示。

一是搞好改制工作。

在县政府批复“村改社区”方案后,由镇党委、政府撤销村民委员会,挂牌成立社区。20xx年11月底前,完成龙坪村、大冲村、冠山村、光明村、水桥村5个改制村由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的转变,将龙坪村改为龙坪社区、大冲村改为大冲社区、冠山村改为城南社区、光明村改为光明社区,水桥村改为西城社区,对改制后的5个村和原有的3个社区的区域规划、管辖范围重新进行明确划分并汇制社区分布图。对“村改社区”后的社区统一冠名“x社区党支部”、“x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改社区”后,原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全部过渡为社区居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原则上过渡为社区居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原则上过渡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对因区域划分调整空缺小组长的,由新建社区考察人选后补选,20xx年年底,新建社区与全县同步统一换届,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换届选举。

二是抓好社区阵地建设,新建社区全部组建社区服务站,现有村改社区的办公用房暂时不变,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在下步工作中,社区办公用房可结合县城规划适时改扩建或重建。

社区服务站按照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立,社区服务站面积达400平米以上,其中:社区服务大厅设置在一楼或二楼,设置党建工作、科教文卫和民族宗教、民政和社会保障服务、人民武装和综合治理等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社区服务站根据居民需求设置多功能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卫生服务站、计生室、警务室、调解室、文体活动室、办公室、减灾防灾室、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爱心超市、两栏(学习宣传栏及党务、村务公开栏)等。服务窗口必须落实一名社区专职和若干名兼职人员,实行全日制工作。

三是搞好社区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党组织设置。除辖区单位的党员外,社区根据本社区党员人数,设立党总支或党支部,其中: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设立党总支,根据党员分布或行业等情况下设几个党支部,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下的设立党支部,党支部由书记、副书记和委员5至9人组成。二是社区居委会设置。新建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5至9人组成,同时成立社区服务中心议事会、成立社区工、青、妇组织及社区文体协会、老年协会、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组织,各组织负责人可由支部书记或居委会主任兼任,成员由社区居民推选产生。三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保留原有优秀村(居)干部的同时,采取选派镇干部到社区任职、新录用公务员选调大学生到社区挂职学习锻炼、将优秀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者、劳动保障协管员分到社区工作等形式,选拔一批热爱社区工作,有文化、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影响力的年轻干部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切实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在社区干部队伍结构上,要做好村干部、社区干部人数、分工、年龄等方面的搭配,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转。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县财政加大对社区建设投入力度,社区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公益事业费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年进行调整,稳步提供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文书报酬从20xx年1月起提高到每月2000元,在以后的5年内按15%的幅度增长,其他社区工作人员(指除了社区书记、主任、文书外,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其他成员,每个社区核定8人)的每月报酬,按照社区党组织书记每月报酬的60%比例确定。由县财政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龙党发[2010]7号文件规定解决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文书报酬,超出部分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解决。(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任社区干部或工作人员的不享受社区干部报酬),村改社区后,社区干部在招考录用等政治待遇方面与现有的村干部享受同等待遇。

5、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村改社区”后的社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和我县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制定居规民约和自治章程,及时建立学习、财务等内部管理、来访接待、首问负责、办事承诺、情况报告、登记归档等各项工作制度。在居务监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环境卫生等方面,明确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权力和义务。

(三)检查验收和总结阶段(20xx年4月)

镇改制办公室做好改制工作的总结,对改制中的有关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入档,镇组成检查组对各村(社区)“村改社区”工作情况进行考评验收,对改制后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处理和完善,对不规范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各社区依法做好工作。

四、“村改社区”后有关政策

“村改社区”后先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和国家对农业农村惠农惠民政策不变的工作原则,继续执行农村村委会的各项政策,理顺“村改社区”后的各种利益关系,今后将根据社区发展需要和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按照城市社区的政策规定逐步对有关政策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1、村(居民)日常管理。村改社区”后,部分村民、居民原来住所的社区管辖范围因社区规划将有所调整,社区村(居)民要严格按照所在社区管辖的区域、街道范围服从社区管理,村改社区”后,统一使用社区居民委员会公章,停止使用村委会公章,原有的村委会公章统一交镇政府保存,辖区村民除土地征收、合医报销等需要盖印村委会公章时,由所在社区审核签字后可以到镇政府盖印村委会公章,平时村(居民)日常办事需要盖章时,无特殊情况统一盖印社区居委会公章,社区居民以居住地认定,凡居住在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必须在社区进行登记接受社区管理,社区居民在日常事务中所办的有关证件手续和申办各种事项不再以户口和身份证登记的居住地而是按现有居住地管辖范围到所在社区办理,社区低保户、廉租房户、公益性岗位人员等按所在社区由社区调查审核后重新登记接受社区管理,原有村民涉及原有村的集体经济、集体资产收益处置分配,可以打破现有社区居住范围参加原有村的集体经济、集体资产的收益处置分配,不受居住地的限制。

2、农村集体和个人土地资产。“村改社区”后,原村级集体的经济、资产、土地归属不变,个人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原农村集体与村民等签订的有关经营性合同约定的各项条款维持不变。对国家经济建设和项目建设征用的土地,个人享有的土地补偿有关政策不变,对集体林权、荒山荒坡、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等收益分配等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和镇“三资”管理的要求,由社区召集原有村民讨论研究后,仍由各村界定确认的原有村内老户和人员享受,其它社区居民不参与分配享受。对原有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在“村改社区”前,由各村成立集体资产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原有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村委会会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各村民小组长组成。人员名单如有调整更换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通过对村级财务审计和清产核资并进行公示,彻底摸清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底”,理顺资产所有权关系,核实资金、理清债权、债务,各村级集体资产处置要严格按照镇“三资”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由村理财小组负责监管,对村级集体资产的收入支出和分配严格按照镇“三资”管理的要求进行,并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和镇党委会审核方可。新建社区和镇财政分局要加强对原有村级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管好盘活集体资产。

3、农村合作医疗、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村改社区”后,原有村民享受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其它有关国家惠农政策不变,原针对失地农民实行的补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及对于其它针对农民的国家福利政策不变。

4、户籍管理。对纳入“村改社区”范围的村所在地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在核对户籍登记情况的同时,重点抓好空挂户、下落不明、正在服刑、服兵役、在外就学、漏报等人员情况的调查。然后依据户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注销、清理入户、复户等工作。“村改社区”后,现有村民户籍尊重个人选择,农转非不作硬性规定,社区户籍变更不搞一刀切,从村改社区批准文件生效之日起,现有村民可自愿将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也可保留农业户口,但对原有农业户籍家庭新生人口一律按非农户籍性质进行登记,对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相对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非本村(社区)常住人口,农婚配偶,父母子女投靠等按有关户籍政策予以办理居民户口。同时,对流动人口推行暂住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

5、计划生育。“村改社区”后,从村改社区批准文件生效之日起,原有的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符合再生育政策的,按照现行《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相关规定执行生育政策。

6、社会事务。“村改社区”后,社区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和城市居民及时纳入低保,并分别申报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对符合就业安置条件的城市居民,及时组织培训和申报公益性岗位,“村改社区”后,所有的改制村按城区规划统一编制路、街、巷门牌号,使其与城区自然融合。“村改社区”后,所有改制村的教育管理按学区划分,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同时,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将社区以居民小组或楼群院落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网格,设网格长和网格管理员,切实抓好社区综治、环境卫生、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村改社区”工作是我镇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工作,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镇属机关各职能部门和各村,必须以大局为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村改社区”当作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抓紧、抓好、抓落实。要按照“实事求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和“先改制,后逐步完善”的改制办法,分阶段、有重点地逐步实施“村改社区”工作。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在县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和镇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镇机关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村改社区涉及的政策对接问题,完善户籍管理、低保优抚、计划生育、就学、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配套政策措施,回答和解决实施过程中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把矛盾消化在基层,保障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三)严肃纪律,规范操作。

“村改社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严格程序,依法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办事,在改制过程中要认真执行村务公开制度,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公开,对村级资产资金要严格进行审计审核。要严肃财经纪律,对借“村改社区”之机私分集体财产、突击发放现金或实物等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

【村改居】推荐阅读:

上一篇:综治信息平台建设下一篇:高三生物实验总复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