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游记作文

2024-06-08

校园的游记作文(精选15篇)

校园的游记作文 篇1

今天,我就当一次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介绍我们的校园吧!

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校园里的三栋大楼:毓秀楼、乐耘楼、秋实楼。毓秀楼上印着两行闪闪发光的大字: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教育的理念。校园中央放着几个展览板,上面展示的是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的作品和照片。我相信,有一天我也会被展示在上面的!

再往左边走,可以看见毓秀楼的边上有几个花坛和几颗玉兰树,玉兰树开的花是白色的,很香。地上还有很多小草,花坛里还有三种颜色的月季花,有红的、黄的、紫的都很漂亮。继续往前走,还有很多这样的花坛。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的综合楼秋实楼了。看到秋实楼这个名字,你们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要叫秋实呢?因为秋实象征着硕果累累,秋实楼上的墙上还有小灯呢!秋实楼旁边的围墙上种的有竹子,两边还有樱花树,特别漂亮!

再往前走就是我们学校的前门。是的,我们学校有两个大门。可是这个大门现在还没建好,不能从这边走。大门旁边有一个钟楼,这个钟楼可高了,像士兵一样守护着我们学校。旁边还有几棵海棠树呢!再往前面走就是我们的礼仪广场。礼仪广场上有几棵高大的迎客松,微风吹来,迎客松好像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最后,就是我们的毓秀楼了。为什么要叫毓秀楼呢?因为有一个成语叫钟灵毓秀,意思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才。

好啦,今天的校园之旅途就到这儿了。你们游览了我的校园之后,是不是也很喜欢它呢?

校园的游记作文 篇2

今天早上,跟读三年级的儿子谈写游记。他说老师布置的作文是写一篇“游记”。我说:“这好写呀。”他不动笔,却在床上打滚。于是,我开始说教:“游记嘛,就是写某人游某地,记录下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这个某人就是你,某地嘛,就不好说了。要不,我们一起去“游”一次吧,去玩一转,回来就有写的了。”他还是在床上滚,说老师说过了,可以回忆以前游过的地方。

“喔,是这样吗?你就不想亲自去游一游?你看,春天来了……”“我不想出去。”“我们可以到南站的广场公园,那里花都开了。”“不去。”“要不到我们楼下去看看吧,院坝前那棵桃树开花了,红得很好看。”“不想去。”他这样顽固,我也没有办法。儿子从乡下到万州一所城区小学读书,已经三年了。他很少出门去逛,似乎对城市有很大的敌意,城市里的一切,在他来说就是用“钱”堆起来的,引不起他的好奇,甚至公园的花草也不能吸引他的注意。他更愿意在暑假里回到乡下,到原来居住的乡政府院里,找过去的小伙伴玩,要不就到老家的山林里、小河边去自由地摸爬滚打。看来为了他的游记,我们真的只有靠回忆了。

我进一步说教:“你就回忆吧。你游过的地方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乡下,公园,或者野外,风景名胜,或者乡土野趣,可以写你对自然美景的欣喜,也可以写你感受到的风土人情。那么,你到过哪里呢?好像我们游过西山公园,你还和老师同学们游过沱口瀑布吧?”他嘟囔着:“都写过了。”我沉吟了一会儿,轻声念叨起来:“那你还回忆得起马头吗?还记得乡政府院子里的那些花草吗?如果现在你再去看一看,会发觉它们都长大了。草都长高了,乱蓬蓬的,蜜蜂开始嗡嗡地飞了。我前些天看见手腕粗的花树,枝条很茂盛,树上开满了花,小小的五片花瓣,白白的,细看,又带粉红,不像桃花那样鲜艳,也不像李花那样雪白,有点像樱桃花。几个小孩在花下跑来跑去。以前,那里刚种下花草时,乡政府的叔叔阿姨们都盼望看到花坛里树叶婆娑,鸟语花香,可是几年过去了,现在,花儿寂寞地开着,小草寂寞地绿着,鸟儿寂寞地唱着,叔叔阿姨们,还有小伙伴们,却一个个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

儿子出神了。我知道,我呓语似的谈话触动了他甜蜜而忧伤的记忆。我说:“你回忆吧,随便写一点儿。”他下了床,拿出书包,坐到桌子边。我往他的作文本上望去,题目是“马头的春天”,接下来他写道:“我的心又飞回了马头,我要去抚摩那里的春天!”……

二、反思:

从上面的事例看来,作为一个家长,我教儿子写游记费尽周折,效果也不一定就好。同时,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又有责任把游记类作文教好。而从学生方面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难题。其难主要表现在:首先,孩子见识不够。农村孩子对城市不了解,什么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几近隔膜,反过来城市孩子对农村的风光民俗也甚少接触,让他们写自然景观他们也往往束手无策。其次,缺少情感的激发。面对老师给出的游记作文要求,当他们觉得没什么好写,没什么值得写的时候,会有被迫让他们写的感觉。再有,就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怎么克服这些难题呢?我想谈谈自己以下肤浅的思考。

1、游记要“游”,让学生言之有物。

笔者30年前也是农村小学生,常在老师带领下游森林、看瀑布、访水电站,几乎每年春游,写作时虽是文笔稚嫩,却也能有的放矢。如今的小孩子,被以安全为由束缚在学校和家庭的小小圈子里,不能跟老师同学一起亲近大自然,欣赏风景名胜,走近人文景观,自然写作时就没有源头活水了。为此,强烈呼吁有关部门认识封闭孩子的严重弊端,把春游还给孩子,政府、民间协作保障师生出行安全,而不是因噎废食,剥夺孩子的权利,扼杀孩子天性。

2游记要“有情”,让学生有写的冲动。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游记文章,无不是缘情而发,情景交融。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充满早春的惊喜;郁达夫的《苏州烟雨记》散发出乱世中青年文化人的忧郁;普里什文的《鸟儿不惊的地方》,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渗透着作者对俄罗斯遥远而广袤土地的深沉眷恋;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展示了这位日本作家对家乡土地风物和乡亲百姓的一往深情。孩子写游记,一定要诱发他们的情感,让其有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3、游记要有“技”,让学生有写的技巧。

校园游记作文 篇3

站在校门口,你会看见“蒲鞋市校区”五个大字,后面则是一个女教师的雕像。这位教师的神情严肃,手里捧着一朵蒲公英,仿佛在暗下决心,要把这朵蒲公英培养长大。

绕过雕像,你将会看见一把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和开启人生的金钥匙。这金钥匙上写着“勤奋文明求实进取”八个大字,着八个大字引导着我们,打开我们心灵的锁,人生的宝箱。让我们时时刻刻记住它,时时刻刻不会忘记。

进入操场,一眼就可以看见我们的文化长廊,有些版块上贴着优秀教师的31张荣誉证书。有些版块上放着同学们唱歌跳舞时的精彩画面。所以,一有兄弟学校领导老师来做客时,一定会来我们的文化长廊来看看。

文化长廊前,就有许多运动器材:双杠、云梯、单杠等等。一到下课,这里就欢声笑语,仿佛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文化长廊对面,有三棵树。我们学校的树很多,但这三棵树是“人气”最高的:两棵松树、一棵桂树。我看见过长松果的松树,却没看过不长松果,但又常年绿着,不会枯萎的松树。它是那么绿,像永远用不完的绿绸带一样;它是那么坚定,像两位士兵,挺拔直立,不会倒下;它们又是那么的柔美,风一吹,它们便随风舞蹈,像个成功的舞蹈家。八月份桂树花香飘满校园。她的花是那么香,像是身上喷满了香水;她是那么美,赛过仙女下凡,凡是路过的老师同学都要停下来看看她;她是那么使人快乐,不开心的人只要看看她的花,闻闻她的香,准会让那个心情不好的人变的心情舒畅起来。

走过操场,就来到砖子地。如果我没猜错,你第一个看到的肯定是博艺堂。它面呈粉绿色,有红色条纹,配上各色的蝴蝶兰,显得格外漂亮。走进去,像是到了一个演唱会会场,容纳三、四百人一定不觉得拥挤。艺术节时,这里就像开了演唱会似的,热闹极了!同学们优美的表演,可真让人羡慕啊!

走进小花园,你会被它的美丽吸引!春时鸟儿的歌在花园荡漾;夏时的花园是最好的避炎所;秋时的凉爽在花园洋溢;冬时的花园白花似雪。

校园游记 篇4

进了校门往左看,会发现那里是一个小花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蘑菇亭。蘑菇亭是我们课余的好去处:有的同学在这儿看书写字;有的同学在这儿讨论问题;有的同学在这儿纳凉休息;有的同学在这儿嬉戏玩耍,下雨时还能够在这儿避避雨……蘑菇亭可真是我们的乐园啊!蘑菇亭周围有一个小花坛,那里春天生机勃勃、夏天郁郁葱葱、秋天丹桂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我们可喜欢那儿了。

再往右看,就是操场,一下课,操场上就充满了欢声笑语,有许多小朋友在欢乐地游戏。操场东边的墙上,写着许多名人名言,下头还有注释,这样就能让更多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理解。从校门口一向往前走,穿过大厅,在走过一段走廊,眼前忽然出现一座“铅笔楼”。因为这幢楼的东边被造成铅笔的形状,笔尖朝上,矗立在操场上。这就是我们的教学楼,这幢教学楼一共有五层,我们班在第四层。

校园游记 篇5

我的学校里有一个宽阔的操场,在操场中间有一块绿色的人工草坪,还有一条长长的塑胶跑道,那可是运动健将们大显身手的好地方。

操场的东边是一排高大的篮球架,经常听到有人喊:“投中了!投中了!”操场的北面是大花坛,到了夏天,那里百花齐放。操场的南面还有一排高高的大树,到了盛夏,小朋友们能够在树荫下休息。大树旁边还有一排乒乓球案子,一下课就会看到乒乓球健将的身影。

再说说我的教学楼,那里有明亮的教室、安静的走廊。每一天早晨,都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校园的游记作文 篇6

那么,如何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轻松完成习作,让实践活动和作文指导并肩而行呢?现结合我校组织学生参观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游玩将军山的实践活动来谈一谈。

一、充分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游

要想学生写出优秀的习作,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些知识积累可以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生活的经验。活动之前学生对活动地点的知识储备,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战”。“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说明作文离不开生活,唯有在生活里的作文才是活水中的鱼儿,才有鲜活的生命。那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游玩、去参观、去体验,要让学生游记的作文中有这样的生命,就要让学生对所要有的“生活”有个大概的了解,要让学生对所要去的陌生景点有个资料的积累,做到知彼。

二、科学指导,让学生有法而游

学生活动的过程要按照一定游览顺序,学生习作也要有序、有重点。在游览的过程中教师科学的指导尤为重要。

1.“钻空子”,“聊”中引导

在参观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处于活动状态中的。教者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把握时机“钻空子”,用谈话聊天的方式集体指导学生习作。

例如:出发前,教师进班之后看到学生们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期待,这时教师问:“同学们,我们的活动就要开始了,能和老师说说你们此刻的心情吗?看谁表达得最形象。”有的说:“老师我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早上我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奔到学校!”有的说:“老师,我觉得今天的阳光真好,天也显得格外的蓝!”教师小结:“是啊!期盼已久的秋游终于来了。大家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奔到学校,来时的脚步是多么轻松啊!”这样的引导巧妙地让学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出发前的心情以及希望赶快到达的迫切,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关注许多和中心没有关系的“刷牙洗脸、吃东西”等事情。

2.“锦囊妙计”,游中观察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情绪性突出,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要想让学生的游记能够写得条理清楚、自然明白,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效观察很重要。由于学生分组活动较多,集中指导效果不佳,而且痕迹过于明显的指导会让学生感到游玩没有趣味,时刻想着要完成作文,从而产生厌烦的心理。笔者将活动中观察的要点写在锦囊中,到达目的地之后,通知组长打开。这样的寓方法于游戏中的指导让学生觉得有趣,充满好奇,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主动观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观察的有效性。

3.“导游”介绍,突出重点

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不能让学生记“流水账”。那么,在活动的过程中,在重要的景点,教师要有意识地重点“游览”,指导学生认真看、仔细听,把美景留在心间,记在脑中。有些地方,可以带领学生一览而过。我们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

三、轻松回忆,让学生有获而游

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之后的感想,让学生不仅在“游中学”,还要让他们学会“游后思”。同样,教师的指导也要渗透其中。思考可以让作文的思想性提高,可以深化学生在活动后所产生的感想。例如:在回去的车上,笔者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回忆了一天活动的路线,同时让学生畅谈了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地方。最后,还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有学生说:“科技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我现在要好好学习。”也有学生说:“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知识,呼吸到快乐的空气。我盼望下次的活动!”……学生徜徉在回忆和感想中,教师的作文指导和学生活动快乐同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让作文指导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的大课堂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并肩而行”学生喜闻乐见,教学轻松见效,作文精彩纷呈。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了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中轻松完成习作,让实践活动和作文指导并肩而行呢?充分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游;科学指导,让学生有法而游;轻松回忆,让学生有获而游。

关键词:实践活动,观察,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刘芳.成长的绿洲——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探索[J].小学教师培训,2007(2).

游记话题的小学作文:西湖游记 篇7

第二天早晨,阳光洒满了杭州的大街小巷,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杭州著名的西湖进发了!进入公园的大门,我们走在绿树成阴的小道上。只见小道两边的绿树张开,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那些树像坚守岗位的士兵,日夜保卫着西湖。树下铺着绿色的毯子,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片翠绿的小草。绿毯上开着各种各样的花,红的似大,白的似雪,粉的似霞,黄的似金,美丽极了!过了小道,我们来到一一小池,小池的形状像眼镜,人们叫它眼镜池。眼镜池连着一个大湖,湖的四周杨柳低垂,柳条随风左右摆动,就像一群姑娘在梳理头发。湖中央一座石桥弯弯曲曲,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湖面上,它就是九曲桥。桥中心有个古色古香的湖心亭,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是游人休息赏景的好去处。我们坐在亭中品工夫茶,听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看一对情侣在湖中泛舟,景色真的好美啊!

我们随着人群来到了西湖岸边,一阵微风吹来,柳树又“跳起了舞。”这时候,船来了,“坐船喽!”我欢呼道,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坐船。我们上了船,船就开始前进了。我向西湖的两岸望去,美景向我迎面扑来,看到了这边,又错过了那边。远处的雷峰塔在山脚下若隐若现传说那里是法海关押白娘子的地方。

“看”!那里就是许仙和白娘子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我向导游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里有一座小桥,白娘子和许仙就是在桥上见面的,所以那座桥很出名,桥的两侧绿树成荫,几颗柳树偎依在一起,仿佛诉说当年的故事。

时间过的飞快,很快到了晚上,我们恋恋不舍得离开了西湖,杭州的西湖真美,怪不得有神仙的故事,诗人的佳句,真是无愧于“人间天堂的美誉”。

教师点评:小作者用自己的慧眼观察她眼中的西湖,向我们展示着进入西湖公园的景色美,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西湖公园两旁的杨柳和树下的绿草,通过眼中的雷峰塔联想到白娘子的故事,让文章更有内涵,让西湖美景沉浸在美丽的传说中。

作者: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第七小学四年级二班 姜淼

指导教师 娄慧英

华山游记 写游记的作文400字 篇8

我迈着沉重的脚步满脸忧愁的踏上了另一边的河堤!这时我的眼前只是一片绿色,郁郁葱葱的杨树林盖主了所有的景物这又让我悲又让我喜,我不知道未来我会不会像这样的迷茫,我不知道我还会不会回来,我最希望回来,因为我爱这里的点点滴滴。

我走下河堤到了另一边我这时感觉到了以外的凉给了我一种十分忧伤的气氛,我的心情随之暗淡下来我倍感伤痛,我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是我又走到了前面的路上,我看到了一片沙滩,是的,是的,是我小时候去过的沙滩,我把脚上的鞋脱掉,裸着脚踩在沙滩上这次给我的是一种享受我的心情顿时开朗,我的忧伤已经跑了,我面带微笑的享受着。我终于醒来,裸着脚走着我被他们圈住了,顺着沙路我走到了沂河边,我把脚伸了进去,哇!太舒服了,水在抚摸着我的脚,这感觉我小时候还没享受到,真的没享受到,应该是我大了的缘故吧!

我不知不觉的走到了水中间的沙滩上!我看到了我小时候的一切一切我们在嬉戏,在翻筋斗,在打闹,如今我早已不是以前的我了。

哎!我还能做什么哪只能坐下来,静静的,我看到了“鸟”,怎么那么熟悉啊!好像是在外面的城市见过的吧!哎!我也想不清楚了!

澳门的土生葡人(游记) 篇9

都说混血儿长得帅, 长得美, 在澳门, 你可以大开眼界。既有着葡萄牙人血统, 又有着中国人血统的土生葡人, 是澳门一个很独特的族群。不论是在街上, 抑或政府部门, 你都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着西洋人种特征的土生葡人的身影:高鼻梁、大眼睛、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灰黑皮肤……你同他们说粤语, 没问题, 一口地道的广东话, 说得比你还纯正;你同他们说葡萄牙语或英语, 更没问题。奇怪的是, 他们既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也不被中国人认为是中国人, 他们自称是葡萄牙人, 可是回到葡国又被当成是外国人。其实, 他们都是葡萄牙后裔, 有的家庭已经在澳门居住了三四百年, 部分人身上则带有好几种血统。曾有学者把土生葡人只当成“中葡混血儿”, 其实, 那只是其中一部分。就整个土生葡人来说, 他们还包括葡萄牙人与印度人、马六甲人、日本人通婚后所生的混血儿, 其中以葡萄牙人与印度人、马六甲人通婚的后裔居多, 而葡人与中国人通婚的后裔反而是极少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 在中葡双语双文化中, 以认同葡文化为主, 但同时对澳门有强烈归属感, 认定澳门就是他们的故乡。

在澳门期间, 我采访的许多土生葡人中, 他们个个都会讲广东话, 但令人深感奇怪的是, 他们大部分居然不认识也不会写中文。记者递名片给他们, 他们说看不懂;记者问他们姓名, 他们也只是把自己的葡文名字或姓氏写给记者。对于许多土生葡人来说, 他们在葡萄牙本土已基本没有近亲, 甚至不知道祖籍在葡国的哪个省份。绝大多数土生葡人对澳门有极强的归属感。在漫长的岁月中, 许多葡人已将自己的家真真正正从葡萄牙移到了澳门。回归前, 有部分土生葡人返回了葡萄牙, 但到了那里他们才发现, 自己并不习惯葡萄牙的生活, 这时才知道澳门最好, 生活方便, 朋友又多, 很多人又回流澳门。当然, 澳门回归后对土生葡人的待遇不变, 以及澳门经济的日益发展, 更是吸引他们回来的原因。

其实, 土生葡人已融入了这个社会, 他们和其他澳门人谁也不会把对方分成是外来的、本地的。不少土生葡人在特区政府各级领导岗位上任职, 在澳门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在同欧洲及葡语国家的交往、联系上, 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从文化的角度讲, 土生葡人是澳门作为不同文化交汇地的一个最典型范例。土生葡人都会说葡萄牙语, 也全会说广东话;他们一方面保持葡萄牙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又适应华人社会的生活习俗。以饮食来说, 典型的土生葡式菜肴既像葡萄牙菜, 也像广东菜, 还混杂了印度、南亚、日本等国菜肴的味道。

通过采访, 我了解一些土生葡人的生活:土生葡人大都信仰天主教, 一年之中, 最隆重的节日是复活节和圣诞节。可是, 在华籍母亲及其社团的影响下, 土生葡人也接受中国的宗教和民俗习惯。春节同样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 三十晚上酒楼里吃年夜饭的, 还有大年初一拜年的人潮里, 都少不了土生葡人的身影。他们进教堂也进庙宇, 拜圣母玛利亚也拜天后妈祖。就算是婚礼的仪式, 也常常是中西合璧。上午, 穿着婚纱的新娘在铺满白玫瑰的教堂中接受神父的祝福;下午, 新娘又换上端庄华丽的中式裙褂迎候宾客。不难看出, 几百年来, 两种文化, 在土生葡人这个族群的身上相伴、相融, 从而又形成了属于这个族群的独特文化。

校园的游记作文 篇10

首先,我们来到了王城公园。

这儿的人可真多呀!公园的门口排满了等着进园的游人,放眼望去,可真是人山人海了。

经过半小时的等待,导游总算买好了门票,我们排着队伍终于挤进了公园。

公园里的牡丹可真多呀,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红的、粉的、紫的、绿的、白的、黑的,有的花瓣层层叠叠、又大又饱满,仿佛是美丽的贵妇人;有的花瓣单薄稀疏,随风摇曳,像是轻盈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无论哪一种都是那么的美丽、娇艳,使人流连忘返。

走过牡丹园,我们来到了动物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鸟类:彩色的鹦鹉,娇嫩的黄雀,白色的丹顶鹤,高傲的白天鹅。然后我们又见到了活泼可爱的猴子,笨拙的黑熊、棕熊,美丽的绿孔雀等等。我最喜欢的是长颈鹿了,它高大的身材,长长的脖子,昂首挺胸,神态高雅,宛如一位英俊挺拔的王子。我拿胡萝卜去喂它,它温顺地低下头,伸出舌头轻轻一舔,胡萝卜就一点一点吃进了它的嘴里,太好玩了!然后,我又看到了高壮的大象,它真像是一堵灰色的墙立在眼前呢。它全身布满了褶皱,大大的耳朵像两把扇子似的盖住了整张脸,它的脚掌足有半尺厚,脚趾几乎挨不着地,长长的鼻子自然下垂着,吃东西时,就用鼻子把食物卷起来灵巧地送进嘴里,太有趣了。接着,我们竟然看到了国宝大熊猫,只见它圆滚滚的身子黑白相间,憨态可掬,煞是可爱。

最后一站,我们到了海洋馆,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鱼类和海洋生物:凶猛的鲨鱼、七彩的热带鱼、硕大的海龟、精灵般的水母、美丽的珊瑚、海星、海马,还有海狮和海豹等等,哇,我居然还看到了可爱的小企鹅!

海边游记作文300字游记作文 篇11

来到青岛大连,我们参观游玩了青岛栈桥,威海的月亮湾、大连的虎滩广场,星海广场......

我喜欢在海边走,但我更喜欢在沙滩上玩。走在沙滩上,脚上暖烘烘的,吹着海风舒服极了。在沙滩上还有许多游乐场,有玩蹦极的、有骑小马的、骑双人自行车的。我们在沙滩上埋脚丫子,还堆了小乌龟、小城堡、小恐龙等等。

在月亮湾的暗礁边抓小螃蟹,爸爸居然还抓到了一只小海兔,我把它们养在装有海水的小水桶里带回了宾馆。对了,我还买了三只活海星,可想把它们带来给同学们看看,可惜的是第二天它们就全部死光了。导游阿姨说,因为它们离开了海水就像人没有空气一样无法生存。唉,早知道是这样,我应该把它们放回大海,给它们自由。

校园生活素材在作文教学中运用 篇12

本文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提出要把“作文”与“生活”联系结合起来的。然而校园生活是高中学生生活的主体,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特有生活环境的信息,运用适当的手法加工运用到作文中,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一、慧眼看校园:捕捉亮点,蓄 积素材

校园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学生身边有很多素材,但多数学生却没有留意,熟视无睹。正如罗丹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必须有善于观察发现美的“慧眼”,这样才能“夕阳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观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写作内容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敏锐的眼光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可观察的事物及景物, 我在学生刚刚进入校园时就给他们把这些特殊的“素材”进行一个分类, 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去观察,更容易捕捉住校园生活中的亮点。分类如下:

(1) 校园环境:捕捉校门英姿, 描绘校园美景,速写运动场景,品味文化长廊

(2) 校园文化:追溯校园历史, 寻访校友英姿

(3) 校园弊端:抨击排队“无序”,细说出口成“脏”,扫描考试舞弊,鞭笞欺小凌弱

(4) 校园时事:风云人物采风, 明星班级登场

(5) 校园轶事:住校生活演绎, 诸位“天才”登场,班级故事戏说

通过以上的分类,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不会觉得偌大的一个校园没有可看的东西。同时,还可以使素材形成序列化,有助于教师从整体进行技法的指导。

俗语有云:“一个好脑子,不如一个烂笔头。”再美的景色,再好的事例,如果不记录下来,天长日久, 学生就淡忘了。鉴于此,可以要求学生要有观察日记本,每周写观察日记至少一则。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校园生活,捕捉一些亮点, 作文课上,学生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无米之炊”之困难,还常常出现佳作。比如:有这样一位学生,她把视角关注到了学校一种特有的现象:在八九月份的夜晚,校园教学楼的墙壁上吸引了成千上万只飞蛾,燕子在白天啄食这些飞蛾。她在观察日记里这样写道:

这是一种极丑陋、极脆弱,甚至令人生厌的昆虫———飞蛾。

八九月份,校园里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整座教学楼上空都被他们占据,黑压压的一片。走进观察,粉粉的翅膀,灰不溜秋的颜色。夜晚的天空中,尤其在强烈的灯光之下,有能见到他们飞跃的小小身躯。一点点的逼近灯光,但并不遮盖。光明一直都是圣洁与希望的象征,而飞蛾的这种做法令我想到了“飞蛾扑火”这个词,还有三藏法师所写的“爱惜飞蛾纱罩灯”,似乎自古以来,飞蛾就敢于为了光明而牺牲,自身的丑陋与微弱是他们更加向往光明与圣洁,所以他们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在黑暗中点燃最美的瞬间。

好一双慧眼啊!这是校园里很平常的一种景象,她却捕捉到了,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美。

二、灵心品校园:感悟生活,升 华素材

作文写作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校园生活中的亮点,蓄积素材,还要有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悟校园生活,并从中提取独特的感受,这样才能将所得的素材提升一个高度。

只有将感情融入生活,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才能真正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才能看清人性的真、善、美。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向校园生活要作文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生活中,激发他们对校园生活的兴趣,使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尽情地体验生活,并把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对校园生活的思考和感受写进作文中,真正实现让校园生活走进作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课外生活,进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出写作的激情与欲望,表达出真情实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了生活这一活水,作文也就立刻焕发无穷的生命力。

三、巧手绘校园:点拨技法,妙 用素材

一座优美的建筑,不仅需要优质的材料,还需要设计者科学合理的设计。学生的习作就犹如这座优美的建筑,他们用一双睿智眼观察美丽的校园,捕捉校园生活中的亮点,蓄积了大量的素材;他们用一颗灵敏的心去品评校园,感悟校园生活,升华了原有的素材;现在他们需要用一双精巧的手去描绘校园生活,我们老师在这时需要给他们这座大厦添砖加瓦———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这样他们才能将捕捉到的校园生活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写出的作文才会富有个性,充满灵性,让人读来如沐春风。那么我们应当给学生指引一些什么样的技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点拨:

1.找准吻合主旨的切入点

要想使文章的内容充实可感,对材料的运用就要选择好切入点。就像一只苹果竖着切与横着切看到的是不同的图案,如果拦腰切入,就会看到一颗美丽的星星。写作也是如此,切入点不同,呈现的景色也不同。我们在对材料的选用时首先要找准这个切入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情景,可以是某一句话,可以是一个细节,可以是自己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一个点,它都要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也就是要与文章主旨一致。比如,有这样一个作文题: 《校园里难忘的一件事》,在校期间,学生肯定经历了很多的事:有同学之间的不愉快,有军训,有运动会……可写的很多,但同学要注意,在题目中有一个关键的限制词“难忘”,这件事必须是发生在校园里并且给你很深的印象,或者你对他有特殊的感悟,所以在选材时一定要以这个为切入点。切不可随便选择一个事例,泛泛而谈。

2.采用适当的表达技巧

对于平时积累的校园生活素材, 学生大都是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将事件发生是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都一一写下,结果一篇文章就成了“流水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掌握表达技巧。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剖析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即叙事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状物法:场景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写人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等。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适时的向学生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经意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和表达技巧。朱自清先生《背影》 中的父亲形象之所以能感动亿万读者,原因不在于他选用的事例多么的感人,而在于他对父亲的背影做了细节的刻画,把父亲为他买橘子过月台时的艰难写活了。请同学们牢记:适当的细节描写可以给你的文章增色。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教师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适时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应注意,要运用得恰当得体,不可一概而论。

3.要拥有发散、辩证等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指的是联想和想象。缺乏联想和想象,文章往往会显得呆板、肤浅。我们身边的校园生活素材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例如,前面提到的《黑暗中的舞者》, 学生由小小的飞蛾扑向灯光联想到为了光明而奋斗的人;有的学生由啄食的燕子想到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由去扫墓的长途跋涉联想到人生道路的艰辛……可见发散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四面开花,文章显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海边游记作文300字游记作文 篇13

今天傍晚,天气晴朗。我和爸爸的同事一起坐车去海边游玩。

下车后,我们走过松软的沙潍,来到了大海边。我看见了大海的美景,还看见许多小朋友在海边玩得起劲,我很兴奋,连衣裤都没有脱就冲进了海里。突然迎面冲来了一个海浪,把我的衣服都弄湿了,还把我冲退了好几步,我感到浑身冷冰冰的,可我不在乎。这时又有一个海浪冲了过来,这回我学乖了,使劲向上一跳,浪从我的胸前冲过去了,这次我可稳稳地站住了。我心想:“这些浪太淘气了,本大王可得好好地教训教训它们一顿。”刚想完,就有一个大浪冲了过来,我正要攻击它,结果反被海浪弄得连人影都没有了,还喝了口咸咸的海水,我从水中站了起来,抹去脸上的海水,兴奋地大叫起来……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海滩和大人们一起上了岸。我穿上爸爸的衣服,坐上了车,回到家里。今天,我玩得真开心,真希望每天都能去海边游玩。

西藏的游记作文 篇14

中午,我们去了一户西藏当地的人家作客。主人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但他们不太会说普通话,我们是用手势沟通的。他们还特地给我们准备了西藏的特色奶茶呢。可是我有点喝不惯,好咸!我们在主人家吃了中饭,还品尝了藏香猪,味道不错,就是皮硬了一点。

下午,我们来到了下滩本宾馆。这个宾馆真是太酷了,由八个小宾馆组成,每个宾馆有20个房间,而且每个房间都能看到远处的群山呢,太漂亮了!

论林纾的山水游记文学 篇15

山水题材进入我国文学史并不晚, 但他却是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 山水进入文学题材在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披着道德的外衣, 不是世人的忧国忧民就是抒发个人的壮志未酬, 到了清朝文化禁锢的压迫, 山水又多了考据的装扮。虽说在这样情况下, 山水游记中的美篇还是层出不穷的;但到了林纾, 山水游记才露出了它健康的本色。林纾山水游记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此。

林纾从小秉承祖母“畏天而循分”的遗训, 处事谨慎影响了他的一生, 甚至他对他的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的重视这一点。1980年, 他的长子林珪就任大城县知县时, 林纾作《示儿》, 戒其居官应“处处出以小心, 时时葆我忠厚。谨慎需到底, 不可与不经意事, 掉以轻心;慈祥亦需到底, 不能于不惬意人, 出以棘手”。不仅如此, 深处清末乱世的他在表达对世事不满的情况下, 表现的是“忠”而不是“叛”。生于清咸丰二年的林纾, 面对列强不断向我国侵略, 山河沦丧, 内乱频仍, 民不聊生的危难之秋, 铸造了他“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赤胆忠心。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人, 也就脱落了柳宗元、姚鼐式“仕途艰辛, 壮志未酬”的山水牢骚。其次, 清朝末期, 经学考据笼罩了整个文坛。即使是山水游记也不免被考据文风深深地影响着, 和林纾交往过密的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也无一幸免。在这样的情况下, 林纾却说自己“生平恶考据”, 在他的文集遍选中“夙著经说十余篇, 自鄙其陈腐, 斥去不藏”。也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信仰, 才有了林纾清新优美的山水游记, 表现出的那么的与众不同, 清新可人, 在同类题材中熠熠生辉。最后, 林纾的山水游记本来也不多, 主要的一组还是正值他的林译小说大放光彩时, 在杭州教书时所作。可想而知, 身处人杰地灵的胜景, 初尝事业丰收的甜果, 屡有挚友相伴而行;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也是他的山水游记能够突破以往的原因之一。

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 内容的改变也促使着林纾山水游记结构模式上的改变。由于有着这样的追求这样的心境, 所以林纾散文的形式上也表现出特殊的地方。林纾山水游记结构模式变革最为明现的标志是:打破了以往士大夫们的先写景、最后借景抒发感情的“人、情为主, 景为辅”的游记模式, 转变为“人、情、景”三者逐个渐强的随景色而动自由的情绪书写。他的《记九溪十八涧》通篇下来没有一句抒情的语言, 读之却又随作者旅程中景物的描写感到心里此起彼伏、清新自然。另外, 在《记超山梅花》一文中, 林纾先写看到“香海楼”的“景物凄黯无所纪”故“索然将返”;但在好友的引领下看到了大好“梅景”后, 乃“举觞叹息”生平没见过梅花如此之盛, 听了朋友说冬雪过后梅花会更盛。最后作者继而感叹没遇上朋友所说的最好季节, 并交代了今作此一文要寄给他的好友和一位嗜梅的朋友。由此可见, 作者的感情皆为随景色的改变而非常的自由, 但又几乎看不到作者描写感情的语言, 一文下来处处皆为景色。《游栖霞紫云洞》一文模式虽也是先写景后抒情, 抒情的结尾却短短只有几字, 也是表达的对胜景的美好回忆, 想画图将为珍藏。突然又回到现实, 好友突然来临, 相见大欢。终究没有落入传统模式的巢穴。

林纾山水游记景物刻画精细, 语言运用灵活多变、轻松自然、欢快有趣, 移步换景与移目换景相结合, 为读者呈现了一一幅幅动感立体的画面, 读其文如同其同游, 身临其境。林纾这一山水游记风格的形成和他的文学经历、文论主张, 尤其和他的国画才学十分不开的。

林纾自幼嗜读, 其学杂驳而包罗万象, 对《史记》、《汉书》更是偏爱有加, 自称“八年读《汉书》, 八年读《史记》”;一生视《史记》、《汉书》为圭臬, 这两书也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刻画手法的典范, 林纾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种手法的影响, 在他的“林译小说”中已深深体现了这一方面。具备优良的对人塑造能力, 类推之景物也是同样的道理。此外, 林纾和世人一样对柳宗元一代山水游记大师的尊位, 甚是赞赏。他对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评价很高, 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 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在《柳文研究法》指出“穷形极相, 物无遁情, 体物直到精微地步矣”;其“体物精微”是说柳宗元具有非凡观察景物的能力, “穷无极相, 物无遁情”, 是说柳宗元具有卓越的表现景物的能力;在这些方面林纾发展性的继承了柳宗元的这些特色。林纾每篇山水游记不但有主人翁, 并且也开始了像小说式的主人翁发展, 有柳宗元的一进化到了杂而不乱、主次分明的多。他的《游方广岩记》按行经路途写了赤壁濑、葛岭、铁壁岩、天门、天泉阁和灵羊洞等几个地方, 但他对这些景物进行描写时用的笔墨相当的恰当, 很明显作者的着墨重点在天泉阁, 其它的几个点只是为了陪衬去天泉阁的路径及其周围环境的与众不同。还有《记云棲》, 写云棲的竹景, 写竹之多说“万竹扫天, 中无杂树”、“小溪抱竹南逝, 丛苇覆翳不知其流所, 极竹断处见天如覆盂”、“竹身大可盈握, 细叶触风, 仰见碎光摇动着。天也”把这个景点主人翁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位文学家的文学创作和他的文论主张是分不开的。纵观中国传统文论中“意境论”的探讨, 林纾是“真正将‘意境’一词移至古文并进行具体阐述的第一人”。“在情韵、气势、风趣、神味诸审美因素中, 林纾首推‘意境’为古文审美艺术的至高境界”, 他称“意境者, 文之母也, 一切奇正之格, 皆出于是闻。不讲意境, 是自塞其途, 终身无进道之日矣”。有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文论主张, 我们也就知道了读林纾山水游记心旷神怡的原因在何处了。

另外, 国画大师的地位林纾也不是徒有虚名的。虽然他习画的生涯不及于古文, 但他的“不拘于成法”的天分和他“一日未尝去书, 亦未尝辍笔不画”的勤奋使得他在绘画行业的成就一点不亚于他的古文声誉。在南派画家中林纾比齐白石成名还早, 由在20年代他的画在琉璃厂订的润格也比齐白石高, 可见在京城的知名度。黄濬曾说“旧京画史, 予所记者, 庚子后以姜颖生、林畏庐两先生为巨擘。”这样的一名大画家又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 面对着怡人的山水风景画, 出自他笔下的山水游记不想展示给读者层出不穷的美丽画面也就勉为其难了。如他在《记翠微山》中写泉水流入池中, 池中小鱼遇水而作出的反应用了这样几句话“细泉潨然, 循幽窦泻于小池, 池鱼迎泉而喋”俏皮有趣的细泉的流水、鱼儿的可爱立体生动的给读者带来了清新愉悦的心情。对肃静凄凉的景色的描摹也不亚于此, 他在《湖心泛月记》中有这样几句话留下了霞轩吹箫的两个场景, 一为“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 受风若咽, 而凄悄哀怨, 湖山触之, 仿佛若中秋气。”二为“霞轩著白袷衫, 立月中, 凉蝉触箫, 警而群噪, 夜景澄澈, 画船经堤下者, 咸止而听。”短短的两句话呈现了两个场景, 把当时湖上月夜的凄美的景色完美无缺的投射到了读者的心里。此外, 他的国画大师的专业技能作为景物刻画的一种手法, 开前无史例;最突出的一种是用艺术 (绘画) 美来形容自然美, 如在《游方广岩记》中写到“其左壁高大如之, 石纹圆劲, 似王耕烟临黄子久”, 写自然美的“石纹圆劲”, 就像清代画家王翚 (耕烟) 临摹元代画家黄子久 (公望) (他们都善用状如麻皮的皴笔画山峦) 这种笔法来刻画, 不仅给读者以新鲜感, 更是进一步开拓了景物描摹手法的领域。

林纾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大师, 对我国的翻译界、美术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同时, 事实也需要我们全面的看待他, 他在我国山水游记文学史上再一次打破了传统的山水游记模式, 把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和文艺界美术专业的知识化用到对景物的描摹中, 林纾的“意境”释古文的文论主张对山水游记的审美创作也起了深远的影响。处于清末时期, 他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异于考据的清新空气;置身在我国整个的山水文坛, 他给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的创作开拓了新鲜的一面, 并使之创作技巧更加完善, 并为白话文的游记散文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摘要:林译小说自入世以来大放光彩, 但林纾的散文却显得那么微弱, 尤其是林纾较为得意的山水游记更是鲜人问津。文章认为, 林纾的山水游记无论是文章的结构模式、景色描写技巧还是创作指导理论均有所创新, 在我国山水文学史当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林纾,山水游记,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琴南:林琴南文集[M],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3

[2]薛綏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1

[3]张胜璋:意境“文之母也”——林纾古文艺术论[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2, 第6期

[4]林纾著、舒蕪校点:春觉斋论文[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5

上一篇:计生承诺书下一篇:菠菜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