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游记散文

2024-09-09

校园游记散文(精选8篇)

校园游记散文 篇1

游记散文:漓江游记

游艇小心翼翼地进入黄布滩,生怕划破著名的“黄布倒影”。滩底有一块米黄色的大石板,透过碧绿的江水往下看,好像一匹黄布。这里江面宽阔,水平如镜,七座青翠的.山峰,亭亭玉立,神态飘逸,传说是七仙女下凡。正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峰顶上行”。船行江上,水环峰转,景色变幻无穷。只见两岸群山如千万株玉笋破土而出,青翠欲滴,碧波倒影,山水含情,若置身仙境。

船到古镇兴坪,镇上有一株千年古榕。遥望对岸的螺蛳山,活像一个负水而出的大田螺。螺蛳山后一高一矮的两座山峰,称“美女照镜”。我仔细观看那座高峰,真像一位披着青发的少女,低峰似乎是一面镜子。

下午3时,舟泊阳朔。碧莲峰玲珑、俊秀,很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莲花,生意盎然。碧莲峰和她的倒影相映成趣,争奇夺艳,真是“一座妙峰堪入画,居然两朵碧莲花”。

当我们游艇逆水而返时,游客赞美的语言像漓江的水一样流不尽,讲不完。

校园游记散文 篇2

一、苏轼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与精神

苏轼 (1037—1101) 一生宦海浮沉, 共创作游记散文约64篇, 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 艺术价格高。总体上看, 其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与精神体现在: (1) 游记散文反映的思想和艺术风貌呈阶段性, 即初入仕途、在朝任职、外任、谪居等四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 苏轼所创作的游记散文都有现实的影子。如果以非文学家的身份来审视苏轼, 后人会明了他是一个忧国忧民、勤政爱民的官员, 但其文人的性格与当时复杂多变的政局不吻合, 其文人的性格和求真的态度让他成为党争的牺牲品。在这种人生大的波浪下, 苏轼所创作的游记散文既求游记之实, 又在游记中不断注入个人内心思想。 (2) 苏轼的散文注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注重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这种思想在其游记散文中几乎贯穿全部。苏轼有言“言必中当世之过”, 就是指文章应该具有批判精神, 应该立足于现实, 对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加以批评。散文同样如此, 总体上要做到以文载道, 歌颂、传扬美好的社会价值, 对现实敢于切中时弊, 治理和疗救不良的社会病害, 体恤、关心民间疾苦。 (3) 创作自由, 为文立意。苏轼的游记散文姿态横生, 这与其性格放达又追求散文创作的自由的思想相关。苏轼的游记散文不拘泥于人和物, 他提倡自然为文, 反对尚奇猎险, 反对束缚, 正是他的思想和个性在游记散文创作理论中的体现。因此其游记散文纹理自然,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塑造对象也鲜明生动。

二、苏轼游记散文及文化背景分析

1. 初出茅庐, 重视现实。

苏轼真正开始创作游记散文始于其第一次入官之时。24—27岁 (1061—1064) 的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期间, 大约创作了《滟滪堆赋》、《喜雨亭记》、《凤鸣骚记》、《凌虚台记》等4篇游记散文。这一期间苏轼的游记散文量虽少, 但从这仅有的几篇散文中仍可窥见苏轼当时的鲜明的治国抱负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苏轼与其他文人的重要不同就是他在骨子里面认识到文人参政应少一些浪漫主义精神, 更多地重视社会现实。这四篇游记散文中其实也就深刻的反映了他这一思想。1061年宋英宗即位, 1063年宋英宗即位, 1067年宋神宗即位, 这期间朝局动荡, 党派纷争严重, 社会矛盾较多。作为知识分子, 苏轼深刻认识到要有为国作贡献的抱负, 但又要实事求是。《滟滪堆赋》的本意是说明因船沉没而埋怨和愤恨江中礁石是没有道理的, 不仅如此, 这些礁石还因为阻碍汹涌的河水而没有产生更大的危害而有功, 汹涌的江水也因为滟滪堆的存在而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 而“安行而不敢怒”地向东流去。苏轼认为, 人要意识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样遇到危险时就能从容应对, 迎难而上。该游记散文因水而写, 但其实也是其自己的写照, 其后来也能够乐观应对一切困难。《凤鸣骚记》是这一时期脍炙人口的名篇, 该文记述了凤鸣骚的变化和修整过程并由此发感慨。“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 安则乐, 乐则喜从事, 使人而皆喜从事, 则天下何足治软”, 苏轼赞扬那写从小事做起的改革精神, 也说明苏轼当时有着一步一步踏实干的思想。再看此时的《喜雨亭记》, 该游记散文由“亭”而始, 也由“亭”而终。作者雨中观亭, 亭中观物, 把“亭”“雨”和百姓的“忧”“喜”融汇一起, 充分体现了他与民忧乐与共的思想, 但是整个文章总体上又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中。苏轼深刻的认识社会现实的想法还体现在《凌虚台记》中, 游历凌虚台时, 因其以前的繁华到现在的破旧衰败, 苏轼大有感慨, 但他尊重这种社会变迁, 并认为万物皆有废毁, 繁荣的宋王朝也将化为垄亩丘墟, 虽刚入仕途但忧患意识极强。

2. 入京为官, 忍辱负重。

1064—1072年是苏轼入京做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游记散文只有三篇:《墨君堂记》、《四菩萨阁记》、《北海十二石记》。这一时期北宋党派之争开始, 新旧党中人多为科举而入仕的文人, 他们有感激论事的参与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精神, 各方人士各陈政见, 但因为神宗时期其反对新法和后来与司马光政见不合、与程颐等争古礼而先后与新旧两派产生隔阂。这一期间苏轼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斗争中, 游记散文少也成必然结果了。《墨君堂记》是游历时因竹子而写的一篇散文, 但正如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用竹来描绘自己心境一样, 苏轼也用竹子对世人进行了一番评论, 文中有关竹子的描写:“风雪凌厉以观其操, 崖石牵确以致其节。得志, 遂茂而不骄;不得志, 瘁痔而不辱”, 苏轼赞扬竹子这种刚正不阿、高风亮节、忍辱负重的品德, 其实也间接反映了身在官场斗争漩涡中苏轼采取的一种为人处世态度。至于《北海十二石记》, 是以石头的坚硬来赞扬吴子野异于他人之处在于做事有毅力, 正所谓“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此散文写于苏轼临登州观大海之后, 当时仕途不太如意, 这篇游记散文应是苏轼当时内心写照:好事多磨、忍辱负重。《四菩萨阁记》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 表达作者对四版画的珍爱, 借父亲对的四版画的喜爱流露对父亲的怀念。这三篇游记散文看似没有什么联系, 都只是其生活中因点滴事情而引发的感慨, 但总体上可以窥见其当时身在官场、身不由己的郁闷, 已经看不到当初苏轼的那种豪迈与情怀, 也与今日我们所熟知的“豪放派”苏轼相去甚远。事实上, 这一段经历促使他有了心慕江湖、潜心追求文学艺术、崇尚自然的思想。

3. 出任地方, 勤政爱民。

1072年, 苏轼自请外任以避祸, 先后为官多地, 直至1079年, 这为他大量的游记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另外为官地方之后, 苏轼有了更多的心情来处理地方事务, 党派纷争没有了, 政治抱负可以再次施展。总体上这一段时期的苏轼积极向上、进退随缘但以进为主。从京师到地方, 苏轼也经历了曾经的政治斗争, 这使得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这一时期苏轼的游记散文较多, 约20篇, 思想表现也颇为复杂。《沁园春》为地方上任途中所作, 描述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想建功立业又想安然遂性, 最后他选择了“中隐”, 也即进退随缘但以进为主。《超然台记》反映了他这种思想, 游历亭台堂阁之后, 他写道“人之所欲无穷,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说明了一个人的苦与乐, 关键在于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而不是物质生活。类似的游记散文如《宝绘堂记》、《游桓山记》、《墨妙亭记》、《醉白堂记》、《盖公堂记》等无不反映了这一点。以《盖公堂记》为例, 作者游历盖公堂 (盖公为乡人治病) , 引出治国的良方, 他认为劳民、伤民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 而是要遵循“一切与之休息”“治道贵清净”的原则。事实上当时北宋因为急于求成的变法而导致民怨四起。这一时期的苏轼已经不再追求在官场上大有作为, 但不代表他忘记了对大众的关怀。游记散文《雩泉记》写的是关于东武郡民向常山求雨的事情, 苏轼有“呻吟其所疾痛, 亦多矣”的感慨, 《墨宝堂记》批评了世人不得其法而好恶不当的陋习。作为豪放派大文豪, 这一时期的游历散文佳作还有《放鹤亭记》, 这篇文章中作者不言国家大事, 寄情山野, 寻求超逸, 全篇紧扣“鹤”, 以“鹤”寓人、寓物与意境, 散文尽显豪放, 但这种“乐”仍然只是表面的, 关心民众、忧伤朝局的文人心思仍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文中所说“处之期年, 而貌加丰, 发之白者, 日以反黑”。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苏轼尽管不如意, 但仍然积极向上, 勤政爱民, 但面对顺境逆境、面对政令得失时, 苏轼更能从容、坦然面对。

4. 被贬黄州, 凤凰涅槃。

1079年, 因“乌台诗案”他一夜之间从名满天下的士大夫沦为性命堪忧的阶下囚, 及至被贬黄州。这一段生活经历洗涤了苏轼, 让其出了世俗的羁绊, 能静观社会人生, 体悟自然和社会的真实的存在, 为后期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及至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苏轼游记散文的代表作赤壁前后赋就创作于此期。一游赤壁, 有美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有心迹“桂掉兮兰桨, 望美人兮天一方”, 有宇宙人生的阐释“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和“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思想何其豪放。作者忘却了此时被贬的郁闷, 而是将自己置身于魅力的江水美景和宇宙世界, 万物永恒, 豪情自然喷发。该游记散文从“乐一悲一乐”出发, 将作者复杂的心态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展露无遗。三个月后二游赤壁之时, 江山已面目全非。同样是游记散文, 《后赤壁赋》另有一番味道。作者弃舟登岸, 但见环境幽峭冷峻, 山川奇险, 同游客人不能至, 作者自觉不畏艰险, 奋力攀登, 曲高和寡。结合当时苏轼所处的政治环境, 由此可见即便被贬, 苏轼仍然有着远大豪情, 不敢沉沦, 而是决心挣脱政治现实的羁绊, 勇于探索追求, 只不过此时苏轼的追求已经转向文学和诗词创作上, 那首伟大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创作于此时期。此时的苏轼再游历之时, 多以超然脱俗的姿态来描绘自己。如《雪堂记》, 游历学堂之后苏轼认为这是一个世外桃源, 其乐融融, 尽管深陷政治漩涡, 但他感到了欣慰和满足, 没有丝毫的沉沦和颓丧。后期的《陈氏草堂》、《赠游浙僧》、《记游松风亭》、《游白水书付过》、《题合江楼》、《过大庚岭》等无不说明苏轼此时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游历民间也关心民众, 但豪放、乐观, 追求自然和道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妙慈.雨洗东坡月色清[J].汕头大学学报, 2008 (1) .

[2]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 篇3

明·徐宏祖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七日。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络丝潭下。

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余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

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二派: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导者止供炬爇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既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俱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外洞,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而洞当风口,飕飕弥甚。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门。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已在枣橡岭之西矣。 (选自《楚游日记》)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由洞出,有二派 派:通“脉”,支流

B. 遇樵者,引至上清潭 引:带领、引导

C. 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 蛇:一种爬行动物

D. 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 循:顺着、沿着

2.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俱以沛公言报项王

B. 余闻之,益喜甚/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若无罪而就死地

D. 俱温然不觉其寒/苏子愀然

3. 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是一个注重实地考察的游记作家,尚且会被《志》所“误导”,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完全依赖书本知识。

B. 作者听了当地土著居民关于“神龙蛰伏藏处”的话后,“益喜甚”,充分表现了作者希望能见到“神龙”的强烈愿望。

C. 作者在上清潭的洞里“解衣伏水,蛇行以进”,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为探奇揽胜而亲身实践的精神,也从侧面启示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游之乐”。

D. 本文短小精悍,记游清晰,不仅在写法上注重详略得当,而且善用对比,如通过“我”和“导者”、“仆”人的对比,反衬“我”注重亲身实践、甘冒风险以求得“游之乐”的精神。

4.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

②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

③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

5.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水 由 洞 出 有 二 派 自 洞 后 者 汇 而 不 流 由 洞 左 者 乃 洞 南 旁 窦 其 出 甚 急

6. 文章写“土人”“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和“导者”“无肯为前驱者”的用意何在?

游记散文随笔文章:老君山游记 篇4

我们从县城出发,向北行七十多里地,便来到了老君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端大气的山门。门前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是通往山门的台阶。我们拾级而上,看见两旁站着两只气势非凡的斗牛,意为牛气冲气吧!直往上走,便到了大门口,只见两扇朱红的大门,像两个威武的壮士守护着大山。门楼上方,一边悬挂着一口大钟,另一边伫立着一面大鼓。颇有晨钟暮鼓、仙气飘飘的意境。

进山门后,我们便开始爬山!走了约十分钟,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石中间镶嵌着一个铜钱,上刻“招财进宝”。石顶部有一个精致的葫芦,传说是太上老君的药葫芦,旁边是个大元宝,颇有“财”气。游客在石前照相,用手摸铜钱,以求财源广进。这样的设计,颇受游客青睐。

沿着石阶,我们继续往前走。山路崎岖,山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花,次级开放,树木郁郁葱葱,已发许多新芽,山顶鸟鸣啾啾,阵阵风吹过,松涛阵阵,树木间泄漏下的阳光,温和地洒在脸上,痒痒地、暖暖地,感觉很舒服。我坐在山石上,听松涛,闻花香,感受一份宁静,特别惬意!休息片刻,我们又出发。当我们已是大汗淋漓时,已来到了观日峰。这是老君山的一座主峰,称为东峰,在这里可以看到日出的美景,能看到秦岭山脉的沟沟壑壑,更能一览古老的巡检街道。我们在这里休憩,拍照,欣赏山中美景。

离开观日峰,继续往上攀爬。翻过两座山头,终于到达老君山的顶峰——玉皇顶。这是老君山的主峰,登上山顶,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在山顶远眺,崇山峻岭壮观,千山万壑密布,纵目四望,可隐约看到华山南峰。这时,心里颇感自豪,为祖国的秀美山川骄傲,为自己勇敢的登上山顶自豪!

挑战来了!只见一座天桥,象一条蛟龙,横卧在玉皇顶与玉皇庙之间。这是一座铁索吊桥,名曰天河桥。全长四十三米,宽一点五米。这是最险境地,也是最刺激的地方。上得老君山,须过天河桥。只见老公稳稳当当地走过去了;儿子也跟上,顺利通过;儿媳妇儿也试着过,刚走几步,桥开始晃动,她赶紧退了回来,还说:“我就算过天桥了!”她的调皮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恐高的我止步未前,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挑战对我来说已经超过极限,凡是“道法自然”,我怕物极必反。虽羡慕他们的勇敢,但我不觉遗憾!

开始下山了。终于体会到“上山腿短,下山腿软”!虽不费劲,但亦不轻松。下到观日峰处,往西拐,便到了老君洞。这是不容错过的。我们先拜了太上老君,再进老君洞观赏。这是个溶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们猜想着若干年前,这里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许是火山爆发,也许是地震引起,也许是地下水泛滥成灾……经过好多年,终于形成了这个可以容纳一百多人的溶洞。溶洞里有天然溶崖形成的“圣君卧榻、系牛柏、炼丹炉、塔林、高山飞瀑、天门、青牛、豆腐坊”等道教信物。这些石柱、石乳、石笋等,有的还滴着水……一柱柱光线射来,经水珠反射,洞里便呈现五颜六色的景象,很是美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让人叹服!

老君洞前便是老君庙。道教信众常来此朝圣!

我们沿山路往下走,途经回心崖,滑索,来到山脚下,瞻仰了太上老君的塑像。

老君山峰秀、林密、径幽、洞奇,实为旅游胜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老君山曾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修炼成仙的地方,被称为“中华道教第一山”,老君山也因此而更闻名。

老君山,你是我们华阳人的骄傲,我为你感到自豪!

作者:冀秀芹

厦门集美游记散文 篇5

厦门集美游记散文

1二○○九年三月十四日到三月十六日,我们单位组织职工赴厦门春游,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收获颇多,把一路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奉献给大家。

三月十四日晚上的松阳县城,天下着毛毛细雨,天气有点冷,我撑着红伞,漫步在太平坊街,来到中澳大酒店门口候旅游车,同事先后到达,家人依依送别,出门游玩,长途乘车南下,到从未去过的地方,心中充满向往。

一路上,旅游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车内欢声笑语,打发旅途劳累,不久,夜深了,人睡了,只听到汽车马达声在响,沿途山水动景,美不胜收,路程遥远,连续乘车12个小时才到达经济特区——厦门市元利酒店。随队的是松阳南风旅行社马导游,一路上交待旅游内容,与前来迎接的厦门大学旅行社刘导游会合,从此,厦门、集美四日游拉开了序幕。

三月十五日早餐后,首先浏览闽南千年古刹——南普佗寺,香客众多,香火旺盛,人们纷纷拿香祈祷、跪拜。心中有佛。官人希望升官发财。商人渴望财源茂盛。父母盼望子女考上大学。病人想早日康复。香客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来到佛门圣地,投入的是香火钱,收获的是希望。

昔日的海防要塞——胡里山炮台,庄严,威武,德国进口的世界古炮王280毫米克虏伯大炮和红衣大炮犹在,高仿真机器人蜡像馆,清官眼睛一开一合,像个活人,栩栩如生。幻影成像剧场逼真立体,身临其境,仿佛回到清朝。穿越时空,体验生活。克虏伯大炮原来有二门,现在仅存一门。站在海门卫士大炮前拍照,格外自豪。据说,大炮只打了二次,第一次是进口后安装完毕试放,响声震动四方,把附近房子震坏了。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期间,打日本军舰。如今还要保养大炮,让它焕发生机。我们看到大炮好像新炮一样的感觉。

三月十六日上午,海上金门自费游开始了,我们乘坐游船,海浪在轻轻地拍打甲板,蓝天白云,春光明媚,铁观音茶香,神清气爽,遥望金门,近在咫尺,标语口号清淅可见,站在甲板上拍照留念,一个国家,二种制度,在这个地方还没有实现。我想如果两岸统一了,那就好了,现在大三通,已经进步了,希望将来两岸会更好。游船上三个来自台湾高山族演员表演的节目精彩纷呈。首先,美女船长助理主持节目,声音动人。高山族阿哥表演上刀山,两把明晃晃的金门菜刀仰在木盒里,阿哥体重70千克,光脚踩上去,丝毫不伤脚,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更为刺激的节目在后头,美女主持说选一个最重的游客上台一起表演,她看到我壮,不由分说,微笑着拉我上台一起表演,我害怕,见血晕,战战兢兢。美女主持问我体重多少?90千克。阿哥微笑着伸出手来跟我握手。又问,那二人相加多少重?我由于心里紧张,脱口说出110千克。全场哗然。主持更正说是160千克。阿哥背我上刀山,下面放四把金门菜刀,我吓了半死,一场惊心动魄的上刀山表演隆重登场了。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瞪在表演台上。我心慌慌,心跳回快个不停。阿哥背我上刀山,四平八稳,全场掌声雷动,成功了,照相机卡嚓声不停。出游多次,从来没有体验过如此刺激过瘾的节目,终生难忘。好像生死场上回来一样。上战场得胜归来。经历了生死考验,悬哪。二个阿妹表演肚皮舞,艳丽的服饰,扭动的腰肢,缠绵的音乐,专业的动作,游客们大饱眼福。

金门菜刀削铁如泥,由台福厨具公司生产。原来58年至79年我国与台湾互相炮击,两岸对峙。金门岛民把弹壳拿来制作菜刀,刀刃锋利,使用方便,口碑很好,成为名刀。展厅里讲解员滔滔不绝,请我用金门菜刀砍钢管,完好无损。我发现金门菜刀这么好,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一套6件,给妻子切菜省力一些,不用以前那样经常磨刀,三年磨一次刀就行了。

海上花园——鼓浪屿,看到洋人建筑千姿百态,听刘导游说,岛上由于老外居住不少,他们带来钢琴多,共有600多架钢琴,人均拥有量全国第一,有琴岛之美誉。自费游“海洋世界”,看到千姿百态鱼类,在鲸骨前合影。巨鱼重250千克,可食。鲨鱼尖嘴可怕,犹如战斗机,到处寻找猎物。海狮、海豚表演,好看好笑。海狮顶球,拍掌欢迎,与饲养员握手,演一个节目,奖给它食物一块,有时也有不听话,拒绝表演,经过饲养员教育后又开始表演了。孩子们最爱这个节目。海豚是个聪明的海洋动物。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何根据。解说员说,它会简单算术,数字10以下。请观众出题,有位游客出题,5加3等于多少?饲养员把数字写到题板上,给海豚看一下,海豚马上游到特制的答题器边,用嘴巴敲击8下,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样道理,减、乘和除都可以算出来,惊叹。据说,美国军方试验海豚寻找敌方船只,破坏敌方船只,收集敌方船只情报,海豚都可以出色完成任务。海豚跳高不错,高空气球可以碰到。另外流线型的外表,给设计师以灵感,设计出飞机、汽车、潜水艇等仿生工具,减少阻力,省能源,提高速度,太好了。

登鼓浪屿日光岩,拾给而上,海风轻轻地吹,四面环海,高楼林立的厦门岛尽收眼底。参观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馆,相当自豪。郑成功,收复台湾,赶出荷兰殖民者,戎马一生,千古留名。其父郑芝龙为了享受荣华富贵,投降清朝,结果被清庭所杀,叛徒的下场是可悲的。郑成功的队在鼓浪屿训练,处处留下了痕迹。比如半山路上有一个薄饼雕塑,就是为了想家的士兵吃到家乡风味食品,有一个军人想出了吃薄饼的主意。如今,鼓浪屿训薄饼是名吃。我带了几盒回来馈赠亲友。鼓浪屿海滩漫步,阳光、沙滩、海浪,诗情画意的地方。我们乘坐快艇环岛一圈,舒服呀。郑成功威武雕像,昂首挺胸,屹立在鼓浪屿上,令人肃然起敬。爬山累了,坐缆车看周围,低下是军营,守卫海防前线。百鸟园,大网盖住,里面鸟语花香,孔雀开屏,鹦鹉学舌,演艺馆内鸟类表演杂技,令人捧腹。鸟不听话,饲养员训导后又进入表演中,鸟类比鱼类训练起来可能容易一点。电影院播放18分钟鼓浪屿风光片,把全鸟美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有了一个大概了解。

集美是陈嘉庚纪念胜地。爱国华侨陈嘉庚在新加坡经商,种植橡胶致富后。他把所有赚来的钱投资家乡厦门的教育事业,创办钟灵毓秀的集美学村。我们看到一座座教学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莘莘学子们在优美环境下读书,琅琅书声传来,学习气氛浓郁。我们进入陈嘉庚先生的故居,看到他的生活用品简易,生活非常简朴。他自己书读得不多,却化巨资投资家乡厦门的教育事业,培养下一代,家乡子弟读书全免学杂费。陈嘉庚先生与毛泽东主席的交情很深,曾到过延安拜访毛主席,组织华侨捐款一亿元给中国共产党。鳌园上的烈士碑有毛主席的题字,碑文则是陈老先生亲自撰写,据说写了三个月才完成。鳌园石雕内容丰富,百科全书式作品,大饱眼福。我们在环境优美的鳌园合影留念,记住了陈老先生的丰功伟绩,记住了他慷慨解囊支持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要职。

职工平时工作忙,埋头工作,参加集体联谊活动,一张一驰,放松身心,从单调工作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旅游的益处。这次厦门、集美游,大开眼界,收获巨大。

厦门集美游记散文

25月1日,从深圳市上海宾馆登上豪华旅游巴士的时候,已是中午一点钟了。本来,如果全程行驶高速公路,一般只需八个小时,但出于路面状况不是很顺畅的情况,当我们抵达厦门市所驻扎的酒店时,已是晚上十一点钟了。当然,在休息之前,旅游团已安排我们在一个指定的餐馆用了晚膳。

5月2日上午,根据旅游团的安排,我们上了一辆轮船,开始远距离欣赏鼓浪屿岛屿和厦门市环岛路一线的美丽风景。轮船徐徐行驶在中国大陆自己的海域上,导游小姐拿着喇叭用清丽的声音向我们讲述着这里的大概情况。她特别强调了白楼,也就是大盗赖昌星在环岛路上所建筑的别墅,那真是一个壮观,外人都可以想像出里面的奢侈程度。厦门临海这一带的环城公路也修得不同凡响,每一根桥墩都深深地扎在水中,好比一条多腿的巨龙盘踞在海平面上一般。据说,电影《疯狂的赛车》就是在这儿拍摄的,看来导演很有眼光,选择了这块宝地,既体验了赛车的快感,又欣赏了跑道外的无限风景。当轮船航行到某个地方的地方,导游特别交待,要我们抓紧看一下对面的金门岛,并强调我们在这里不能久留,否则台湾的军人会误认为我们擅闯国境,说不定还会有一艘潜水艇突然从水下冒出来向我们喷水,以示警戒。她的说话还真有点危言耸听,但由不得我们不信。放眼望去,金门岛还挺大的,它其实就是现在台湾省的金门县,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在前方竖有一个很大的招牌,上面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八个大字,再转过头看一下厦门这边,同样竖有一个很大的招牌,上面写着“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同样是八个大字,这可真是一道寓有政治意义值得玩味的风景,我真不知道是“三民主义”凌驾于“一国两制”之上,还是共产党凌驾于国党之上,总之,这都是当年共产党在攻占金门岛未遂所留下的历史后遗症。哎!政治的事情太复杂,岂是我们平头老百姓所能说得清的,我只是觉得很可惜,其实金门岛离台湾岛也就是国党的权力中心还很远,我们当初为什么不一鼓作气用武力将这个毗邻厦门的小岛据为己有呢?弄得我们如今在自家门口游玩还得瞻前顾后,真是拂人游兴。

下午,我们的目的地便是鼓浪屿,这个中外游客无限向往的地方,这个点缀着诗意和美丽被无限放大的地方。坐轮渡的时候,说来也怪,进去是免费的,但出来时却得买票。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太合理,要是游客兴之所至,在鼓浪屿丧失理智将自己身上的钱全部花光了,那岂不是将自己永久地困在岛上,再也回不去了。

鼓浪屿,与市区相距五百米,中间隔着一条鹭江,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鼓浪屿古名圆洲仔,因西南海滨礁穴受浪冲击,声如擂鼓,明代改称鼓浪屿。屿上龙头山、升旗山和鸡母山并列,冈峦起伏,碧波、白云、绿树交相辉映,处处给人以整洁幽静的感觉。小岛完好地保留着许多具有中外各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岛上居民喜爱音乐,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前茅,被赞为琴岛。我分别游览了鼓浪屿的日光岩、菽庄花园、港仔后海滨浴场和郑成功纪念馆等。在鼓浪屿游玩,让我长见识的是,我参观了中国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纪念馆,想不到她一辈子竟接生了那么多婴儿,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一辈子不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妇产科事业,这应该是我们最最由衷钦佩的地方。

从鼓浪屿出来,我们在一国两制海滩游玩了一阵,也就是竖有巨大招牌的那个地方。海风习习,沙滩柔软,礁石突兀,波涛阵阵,这可真是一个无比浪漫无比温馨的绝好休闲场所。随后,我们被引领到一个叫做“茶博士”的地方品茶,有诸多妙龄女郎粉墨登场,自然俘获了不少人的孔方兄,同事们在鼓吹物美价廉且有馈赠品的诱惑下,自是帮店主买了不少的茶叶。

5月3日上午,我们向南普陀寺进发。南普陀寺在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妙相庄严,海内外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千手观音工艺精绝,千手千眼,金光闪耀。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和古书等,其中,明万历年间《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大八景之一。

与南普陀寺相依相偎的便是厦门大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我也进入厦门大学参观了一下。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校园风景十分优美,有芙蓉湖、情人谷水库等景点,气氛静谧而浪漫,故有“谈情说爱在厦大”之说。厦门大学的旧建筑多为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所建,清水墙、琉璃顶,极富特色,被喻为“穿西装,戴斗笠”,即指将中西建筑风格相结合,尤其是建南大礼堂和上弦场,相当宏伟。学生和僧人的学习及生活场景构成了校园及其附近区域独特的世景图,这种景象想必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从厦门大学出来,便乘车去了胡里山炮台,它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威远炮台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硬件设施上,它又远胜于威远炮台。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岛东部的胡里山上,它建于1891年,炮台连同城堡占地1.3万平方米,糅合了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保留了完整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操练场。炮台大都用优质花岗岩筑成,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建筑技术颇具价值的古迹。胡里山炮台装备着两门克虏伯主炮,分东西炮台,另有两门副炮分居两侧,该炮是世界上同种类型火炮中仅存最大的一门,堪称“世界古炮王”。近百年来,胡里山炮台一直是军事禁区。自1984年起,胡里山炮台实行对外开放,以其集园林、古迹、名胜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此外,胡里山炮台还拥有一门小炮,据说是葡萄牙人于十三世纪制造的,长11厘米,重0.22公斤,直径2.4厘米,堪称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炮。如此,胡里山炮台就拥有了当今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两门炮,实为一绝。

从胡里山炮台出来,我们去了一个推销菜刀的店面,据说这里的菜刀是用当年金门战役所遗留的炮弹壳做的,其刀锋利无比,可削铁如泥,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它有了自己的品牌,叫胡子王钢刀,且做了品牌策划和推广,美誉度还挺高的。遗憾的是,我们的同事没有几个是有家室的,任他将牛皮吹破天,我们仍无动于衷。之后,去了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出生地即厦门市的集美区。我们参观了陈嘉庚故居,并顺便造访了附近的一些景致。其中有一个很长很宽的龙舟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人工凿出来的,想必每年的端午节,将在这里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比赛。参观过由陈嘉庚投资所建造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看一看那气势不凡的设计和别出心裁的结构,我们就能领略到陈嘉庚先生不仅是一位长袖善舞的商人,还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个彪炳千秋的爱国者。

从陈嘉庚故居出来,限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游览便到此为止,不无留恋地登上了开回深圳的豪华大巴。

三日游记散文 篇6

于是,正临五一之时,我应同学之邀,一起去了市里游玩。

下午三点五十九分钟,我们准备好行李就迈着明快的步子走向了南昌工学院的大门。这一次去玩的人有我、小

七、邓和他的女友。出门之前,我们在女寝楼下等待着姗姗来迟的陶,原本等待是难受的,但是一想到就要出门了,我们也就释然了几分,等待中,炎炎的夏日把我们几人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汗水也一滴滴的从额头滑到了下颌处,再滴在被太阳炙烤的地上,眨眨眼,就没了痕迹。在烈日下是痛苦的,但是,时而来一两阵清风,惬意油然。

此时,我在心中写下了一俳句:“清风与我两相融,夏日又如何?”

没过多久,我们就正式的出了校门。

坐车

人生就如坐车,有时拥拥挤挤,有时松松散散。我如是感慨。但是,我知道车有终点站,但是人生没有,或者说是没有活着的终点站。也因为这个缘故,人人都去旅行,旅行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人生。我们一行人在工学院大门外等待着501公交车,由于出去的人实在很多,我们不得不等完了这辆车又等下一辆。这样,我们就有很多的时间在太阳的炙烤下了。不过静静地站着,时而说说白话,时而沉思一番,与我来说都很不错。

我在想但凡周末,都有许多人出校。是因为学校太闷了,亦或是他们太贪玩了。或许都不是,只是因为他们想趁现在有自己的空余,去好好的感受生活。我看着这边的地,红土一片、尘土飞扬,于是,小七将其称之为“滚滚红尘。”我想这也确实。

不一会,我们终于上了车并找了座位坐着。若是换了以前出门,我可不会管有没有座位,但是这次是去游玩的缘故,所以我们都抱着让自己舒适的态度,这样座位对我们来说就有其重要了。

车行驶了,缓缓地向前移动了。我转头看着窗外,缓缓倒退的路景。思绪翩然而起。物之静止,因为我向前了;然则,我若是倒退了,于它们却是向前了。有趣就在于发现,在于深思。

坐车可以给人一种无聊,因为无事可做,所以我们只能一直坐着;坐车可以给人一种趣态,因为胡思乱想,所以我们不至在干坐着。

如此情趣,怎能不让我诗性油然呢?

“身前与身后,回顾却茫茫,不如自在看斜阳。”

车不知开了多久,车上的人不知换了多少次,但是我们这一行人仍然呆在车上等待最后的一站。

“人来人往,匆匆忙忙,人来人往。”我如是写道。其实,不止人来人往,车也如此。生活如此匆匆忙忙是为何?我越发觉得这一出来是件正确的事了。

思着思着,车已到站。突然觉得恍然若梦一般。

我心中的诗情止不住地溢了出来,幻化成“霓虹闪烁着,现实与梦幻相和,不愿再醒过。”这么一句话语。

八一公园

八一公园是纪念八一起义的这个文化旅游景点,是夜,我们一行人来到八一公园小憩。想象中的八一公园本应该气氛沉闷,庄严庄重的,但是,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天真的孩童在相互追逐嬉戏,有的手里拽着风筝线肆意奔跑;有的骑着脚踏车原地打转;有的在母亲的搀扶下步履蹒跚。

我在这八一公园里徘徊着,感受这里的怡然之气,心突然的空了。像是经历了一场打扫,扫去了许多尘埃和负担。

“夏季多虫鸣,莲花湖里怡然听,自然好声音。”

夜晚,我不太看得清什么,唯一记着的就是那被灯光照亮的八一纪念塔和升旗台,但是升旗台有护栏虽然没人看守,但是我们也不愿意坏了规矩登山去。然后,我们沿着公园散起了步。不多时,我们就被一样东西给吸引住了。看着这件东西,我不觉会想起儿时的童趣。这就是风筝。

晚上放风筝,本不易见。然风筝有荧光之效,翩然升空,色彩夺目,我们不觉看呆了。原来,放风筝的是两位老人,他们坐着自带的小板凳上,时而抖抖手,时而喝口茶,好生惬意!风筝已放得老高了,在夜色的包围下,我们难以看清,于是,我们问老人:“爷爷,您放的风筝飞哪了?”他抖抖手说“看到了没,在那栋矮点的房子那里。”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终于看到了。看到风筝,我们也不打扰老人家了,就迈着步子走开了。

人生写意的生活,或许只有老时才得以享受,亦或者在旅途中方可感受。

我为风筝写下了这么一句,落在云朵上,无忧无虑的翱翔,这早非平常。小七他们看了看时间,说道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是啊!我留恋地向公园道一声晚安。

住宿

夜深,天也冷了。这冷是属于黑夜的,白日里的躁动,在黑夜中如数洗净,都安静下来。小七很快到站,去了他同学那里留宿。而我则依然呆在车上和邓他们一起,车徐徐地行驶着。

“徐徐的前行,安静的心灵,夜色如水一般冰”。

坐着车里,我也能感觉到外面的啸风和清寒。车上人很多,很多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看不到了邓和他的女朋友。一开始,我颇不习惯,因为陌生了几分,自己像是被隔离了一样,我只能沉默不语,或凝思、或呆看窗外、或慢慢等待终点的那一站。

其实,我在想。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少一个熟悉的人和多一个陌生的人,但是陌生会变得渐渐熟悉,熟悉后又会变得渐渐分别。在这样的无限循环里,我们人生也富有变幻的色彩。

不知不觉中,车到站了。

人在安静中就很想睡去,我有了睡意,其实我并不是真正的想睡,只不过是想把自己心澄清而已。我们三人走在回邓家的路上,两边的风景树高高立着,被灯拉长的影子活像树精灵在招手。邓的女友心有些微惊,飞蛾一直向着灯扑着。

“一种死胡同,谁似飞蛾尽捕风,一切都是空。”我又随笔一句写道。

走着走着,我们决定走小道了。夜深,小道漆黑黑的。我是近视眼,因此看东西有些费力,于是步子也就不由地慢了几分。因为这缘故,我也开始牢骚起来抱怨起来。邓把手机给我照明,我同时给他们开路。小道许是鲜有人走,草被没有被完全的踩塌下来。柔柔的触碰着我的裤腿,舒适极了。我之前怨言愤懑也都随之一扫而空了。

远处,微弱的光线闪入我的视线中,我知道我们快到家了。夜深虫鸣,我们也在路上偶遇一条小毒蛇,因为头是三角形的。不过,我们形如陌路,彼此安然无恙。有时我想人和自然是可以和谐的凑在一起。

那晚,我久久不能眠。

“陋室无长物,小蚊款嘉宾”。

艾溪湖

下午五点多钟,我们一行人在小七寄住的那所学校会面,商量一会,我们决定去艾溪湖。这天晓彬带着家属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中,我们在学校里租了自行车,大摇大摆的在大街上追逐。

路上的少年,随风相伴舞翩翩,夏日都不炎。

我和小七共骑一辆车,邓和他女友一块,我们一前一后摆成阵势,一路赏花,虽是走马观花,但是也十分惬意。艾溪湖湿地公园,占地多少,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个公园也够我们有的骑了。湖很大,我们都将速度放慢一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二是可以不用再走马观花而是细细观赏了。公园里有许多人乘着假期来游玩,我们原本打算租船游湖的,但是无奈价格较高只好放弃了。寻了处地,我们停下来,静静地坐着,坐在柔柔的草地上,舒适极了!我的前方就是湖畔,在湖中芦苇深处,我瞥见一只野鸭在那里寻觅。

乘着休息,我不觉在想,我们应该用脚走遍艾溪湖,而不是骑车。骑车虽然有骑车的方便,步行倒也有步行的乐趣。起码心灵上更觉充实。脚触摸着地总比不着地要踏实不是么?

下午的艾溪湖风景不错,太阳虽然还热但也只剩余温了,更何况我们骑着车而且有带着湖水气味的风一路相伴,那一点热倒也不算热了。看着宽广的湖面,湖中有些许岛屿,岛上绿油油的,夏天的春味。我看着邓还有小七他们,每个人都是享受的神情,自然或许就是这般的温馨,我觉得这种体会很难在匆匆忙忙的现代人身上找到了,也只有旅游时方可一瞥。

自然的和谐,哪里还存有一些,吃一吃茶叶。这一天,我写下了这句话。

邓的女友很天真,在自然中更有韵味。我们骑着车一路浏览着风景,她拿出来手机为我们拍照,想让这短暂的一刻成为永恒。是啊!有什么能值得我们珍藏呢?回忆就是最美最珍贵的珍藏了。

艾溪湖中的景色在落日斜晖中发出淡淡光芒,我们朝着太阳的方向行去。不愿意就这么让这一天过去,于是,我们骑得愈加的卖力,耳边传来呼呼的风声,艾溪湖就这样被我们饶了一整圈。

游了艾溪湖,我脑海中不由想起了松尾芭蕉咏松岛的俳句——松岛啊,松岛啊松岛,松岛。我也不由赞叹道:艾溪湖啊,艾溪湖啊艾溪湖,艾溪湖。

溜冰

翌日下午,我们去了太子殿的溜冰场。躁动、激情、疯狂。我想不出其他的词来形容了。我,一介书生如今也来疯狂一番,想来我不又觉得自己胆大。

买了门票进去,我们换上了溜冰鞋。我刚想站起,岂料“砰”的一声,我跌倒了。我想站起来,“砰”的一声,我又倒了下去。看着他们都顺顺利利地进入了场地里面,我着急了。可是,心越急,我就越不能站起。这样的感觉,就好像婴孩学步一样,如果有人来搀扶一下,就好多了。可能是我运气不错,心想就事成。一个16岁的小姑娘就过来将我搀扶进去。

场地里,光线昏暗。只有闪光灯不停的闪烁着,室内热歌轰轰响起。一群少男少女都在场地里疯狂着挥洒着青春。这个少女领着我绕着场地一圈一圈地滑着,我们跌倒过,我们流了汗,我们手挽手。终于,在她的努力下,我找到了一点感觉。

我第一次进入这个地方,真的很震撼。不光是震撼这些人的高超技术,我觉得他们更懂得生活。怎么守得住?既然青春留不住,不如像蝶舞。我心中有了这句话,感慨万千。苏轼哀“吾生之须臾。”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我们要学会懂得生活。一生之中,应该也要有过激情、有过躁动和有过疯狂,要不然就真的老了。

溜冰真的很累,身心都累,我们无时无刻不提心吊胆着,因为怕被别人撞到。正如小七说“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刺激。”我感同身受。

五一节假,时日本就不多,不过这一次溜冰真值的。我在想如果我没有这次经历,我可能都不好意思说我也曾有过自己的青春。虽然,跌跌撞撞,身上留有淤痕,但是这是我的骄傲,同样这淤痕也是我曾激情过的见证。

我们一直在溜冰场待到下午五点半才离去。

“怎么守得住?既然青春留不住,不如像蝶舞。”晚上回到邓的家里,我在临睡前写下了这句在笔记本上。

结语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写景手法 篇7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写景方面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常常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地描绘奇特瑰丽的画面,有时还为后面的議论埋下伏笔。所以阅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如其人,不同的作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作者1054年由舒州通判辞职回家探亲,归途中顺道游览褒禅山,于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的。作者寄寓于文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思想感情,不过是借游山而抒发早就具有的思想罢了,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变法图强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文章所表现的大气磅礴、锐意进取和深思慎取的品格,正体现了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胸襟和气魄。

二、抓住时代特征,读出作品的共性规律。虽然都是山水游记散文,但因朝代不同,文章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唐代的游记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心绪或情趣,而宋代的游记则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精神和理趣。由于宋代文人好发议论,文章多以理见长,作为一种时代风尚影响到文学,宋代的游记常常是在详细记述游程、描绘景物之后,发一通议论以阐发一个深邃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样,文章大部分记述游程、调查的情况,最后归结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凭空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三、要善于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找到共同点。古代文人在写山水游记散文时,往往会抓住关键点,然后围绕关键点选择材料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喜好之感,如袁宏道《虎丘记》就围绕“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来写景。明代徐霞客《游黄山后记》在写景时始终抓住一个“奇”字,奇路、奇峰、奇景、奇松,人行云霧,天也奇,地也奇,一幅千岩万壑、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通过作者的议论,可看出他好学不倦,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学习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为了将景物描绘得清楚明白,作者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透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窥探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较好地理解文意。例如《石钟山记》中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这是用比喻绘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这是用比喻拟声,在“莫夜”之时,见此情状,闻其声响,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可怖,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呼应,才有“笑李渤之陋”结语,体现了作者敢于探索真知的求实思想。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篇8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 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这些诗词都是游记诗词的名篇。

但什么是游记散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出现了很多争议,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著作里,有人认为是游记散文,有人认为不是。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他说:

幻设为文,晋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传》,刘伶之《酒德颂》,陶潜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皆是矣,然咸以寓言为本,文词为末,故其流可衍为王绩《醉乡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而无涉于传奇。(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

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之所以不是散文,而是传记文,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因其结构谨严、想象丰富、文笔优美、内蕴盈实、滋味醇厚,堪称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见杨秋荣《<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游与物游的超越意义,“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这一观点,我认为也很有道理。的确,写游记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像唐代李翱的《南来录》算不算游记散文呢?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真实地记录自己从长安、洛阳入黄河,过汴河、淮河、长江、富春江、鄱阳湖、漳江、浈江,最后到达广州的全过程,历时半年,事无巨细,照单全收,真实是无可挑剔的,但在我看来,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即便是散文,也算不得是一篇好文章,或许对研究古代交通史的人更适用。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而是突出文学性。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依据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确定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第一,中学语文教材已经选入的游记散文,我们尽量纳入研读范围;第二,文学性强的作品,不管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都尽量纳入;依据以上两条,我们又确定了第三条,不管是模山范水,还是描写风土人情,不管是勾勒佛国光影,还是状物抒怀,只要是与游踪、纪游有关的好作品,我们都尽量纳入。因此,我们不选入那些确乎能体现游踪,但也仅仅能体现游踪迹象的、比较偏于史料性质的文章,比如唐朝李翱的《南来录》,这样的游记,只见游踪,不见描写,我想,学生是不喜欢的,也不适合作为语文阅读教材。

二、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 第一部分:初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16篇。

人教版:共13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三峡》,《满井游记》,《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爱莲说》,《观潮》,《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苏教版:有张岱的《于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曾巩的《墨池记》等三篇,这三篇是苏教版独有的。

第二部分:高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计16篇。

人教版:共8篇,《兰亭集序》,《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过大孤山小孤山》,《项脊轩志》,《游沙湖》,《滕王阁序》。

另外,将苏教版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沪教版苏轼的《石钟山记》,北京版刘基的《活水源记》,原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姚鼐的《登泰山记》,以及慧远的《游石门诗序》、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徐霞客的《游麻叶洞记》三篇,共计八篇作为补充篇目。

两部分合起来共三十二篇。以两个阅读内容作为重点:第一,以高中作品为主,第二,以游记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重。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因为对古代游记散文的认识不同,导致学者们归纳其特点也不尽相同。巩滨先生认为游记散文有五个特点,分别是“片断性、抒情性、美感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王立群教授抓住山水游记的特性,界定游记散文应具有三个文体要素,即“游踪、景观、情感”;梅新林教授认为游记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文本,也是一种文化文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游记文学具有七种文化特征,即“哲学指向”、“政治指向”、“宗教指向”、“道德指向”、“科学指向”、“民俗指向”和“文化指向”,应该说梅先生的概括既有高度,也很精准。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主要表达方式肯定还是叙述和描写,否则,这议论就成了空谈;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个:

第一类是“赋”。“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后期的“赋”也有骈散结合的。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旁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代表。

第二类是“书”。“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字数不多,像初中学过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答谢中书书》全篇不足百字,但都是好文章。

第三类是“序”。“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或一组文章的前头,用以介绍出版或发表书本的目的、内容、特点、前后经过,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很不错的一篇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和文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拜托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三百字,全文长达一千八百字。表达可叙述,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内容可纪实,可想象,手法可铺排,可白描,可修辞,句式可散,可骈,可骈散结合,灵活自由,挥洒自如。以“记”为题的散文名篇很多,虚构想象的有《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偏于写景状物的有《活水源记》《游麻叶洞记》,兼有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有《醉翁亭记》,《五人墓碑记》,以叙述描写作为基础,但重在说理的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着重表现个人情怀的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以“记”为题的散文,在唐代和明代更是出现了偏重于文学抒怀的诗人游记和偏重于考查地形地貌的地理学家游记,前者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后者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前者是诗人,着重于抒怀,后者学者,着重是考察,但二人都对自然山水作了很细致很有特点的叙述和描写,这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四、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要探讨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基本发展脉络,第二,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第一,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梅先生认为,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认识,游记文学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散文也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到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这标志着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欧阳修承接唐代古文运动,再兴古文运动高潮,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兴理学,所以这一时期山水游记表现为诗人游记和哲人游记并置的局面,许多游记打上了尚理的印迹,于是宋代成为中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这个时期游记散文明星灿烂,游记散文文体空前活跃。梅先生甚至认为,前后《赤壁赋》更可以说是宋代游记散文乃至整个中国游记文学最辉煌的诗篇。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受其影响,游记文学转向才人游记,一些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尚真、尚俗、尚趣,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诗人游记彻底堙没,哲人游记不再波澜,才人游记难成潮流,只有学人游记在顽强挣扎,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游记散文何以兴起。对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起始期,学者们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真正的游记散文始于魏晋的山水纪游。梅新林、王立群、巩滨三位先生都持这一观点。

梅新林先生从发生学的角度诠释了山水游记何以兴起的缘由。他说,玄学的兴起,把人和自然从功利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予人以超越性的品格,还自然以本来面目,促成山水意识的觉醒,为游记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深层动力。的确,玄学的最基本命题就是宇宙本体论思辨,像玄学的开山之祖何晏、王弼。他们从老庄的思想中找依据,创立“本无论”。他们认为,世界本于物,作为人应该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体验人生,从而获得超脱。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基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一起关照,山水映照人的潇洒,人欣赏山水的洒脱。

王立群先生着重从山水与人的关系角度解释了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原因。他说,文章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主体和客体。山水游记的主体就是模山范水的作者,客体就是自然的山水,这两者都必须独立出来,山水游记才可能产生。但在魏晋之前,这两者都不具有独立性。

王立群说,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谈不上审美,只有图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学命题,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山水是功用的,没有审美。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山水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独立,这就是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基本态度。

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一方面,玄学兴起,一方面,佛学引进,这两种思想都强调人应该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转向人内在的客观存在,所谓“世界本无”和“四大皆空”就是这两种思想的集中代表,从而在理论和形式上为人和自然山水的双重解放准备了条件。当然,魏晋时期的社会**,客观上也启发人们寻求精神转向。这一些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五、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禅宗公案里有一个故事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开文人藏在山水里的秘密。

青原惟信不远千里,去向黄龙祖心请教如何才能得道。黄龙祖心问:你上山时,看到了什么?青原惟信答:看见了山和水。黄龙祖心说:你回去吧!过了几年,青原惟信又来了,黄龙祖心还是问那一句话:你上山的途中,看见了什么?青原惟信回答说:既没有看见山,也没有看见水。黄龙祖心仍然说:你回去吧。还是没留下他。又过了几年,青原惟信又来了,黄龙祖心还是问那一句话:你上山来,看见了什么?青原惟信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黄龙祖心脸上露出了笑容,说:你不用到我这儿来了,你回去吧!青原惟信也笑了,心下明白——我已经得道了。(见《禅语三百则》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原来我们的文人,同青原惟信一样,既在山水里看到了美丽、挺秀、超拔、奇怪、幽微,又在山水里看到了非山水所能承载的东西,这就是入世的牵挂、个人的性情、神秘的学理等等。所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既依赖于山水,又超脱于山水,在山水里看到了超脱的人生万象。这真是一种奇妙的高峰体验。

既然这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名篇佳构,看看文人们在字里行间隐藏了怎样的心灵气象和情理密码吧。

第一,山水自有格,无处不成景。山水自魏晋以后随着人的解放,也一洗身上的污泥浊水,褪去了实际的、理论的、功用的一切光环,尤其是褪去了“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光环,回归了大自然,成为了一个自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第一次发现,这里有自足的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娱情山水,陶醉其中,并且用生花妙笔,极尽所能地去描绘它,赞美它。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简洁之至,游记散文中,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据说,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永嘉山水,自古以来,秀甲天下。永嘉,即现在浙江的温州,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盼望一睹永嘉山水的奇秀,心情十分急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则赞叹说:“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从此中国诗国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在这篇小文章中,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美字,纵横上下,晨霞晚照,或入高云,或见清流,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独立于魏晋**的时局之外。在写法上,作者偶对骈俪,极力体现中国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特征,也为后世山水游记的写作提供了模山范水的母本。人们——尤其是读书人,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从此,他们沉浸其中,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第二,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山水虽然自然自足,但并非是世外桃源,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士人尽管徜徉山水,能偷来片刻的欢愉,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他们到底惦记着民间了!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桃花源记》一文中,一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还是暴露了诗人的全部秘密。陶渊明先生纵然移情在世外桃源里,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苦难家园。范仲淹,这位北宋初期的重臣,在描写山水之美之后,仍然不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忘“是进亦忧,退亦忧”,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济世安民的情怀,不仅令当时人动容,而且感动千古。欧阳修,即便是冤造贬谪,纵情山水,也要与民同乐,践行了孟子心仪的“民惟邦本”的理想主义的儒家思想。

我们还是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王勃这位“才倾陆海,情洒潘江”的“初唐四杰”老大,借滕王阁落成之际,浇自己心中块垒,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再借景抒情。你看,滕王阁多美啊,滕王阁周围的景象多么雄奇壮阔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这里,彩霞自上而下流动,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万象空明,天水相接,上下一片,真是美妙绝伦啊!难怪成为千古名句。作者写完了自然之景,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是终不难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嗟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倾泻而下,一览无遗。但即便是这样,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他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真令人感动!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即使是在山水里,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第三,山水照人影,情性付流云。中国文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字,从来没有忘记搁进自己的性情。山水游记也是如此。比如,庄子和惠施走到濠梁边,看到一条小鱼,庄子看着水里的小鱼说:“小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说实话,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惠施是对的,庄子有点诡辩。但换一个角度看,我们又发现,惠施是多么死板,而庄子是多么潇洒。惠施是求知,庄子是审美;求知所以要逼真,审美所以能超脱;求知是问学,所以绝断性情,审美是移情,所以浸润性情。所以庄子的“濠梁之辩”是性情之作,是因感受到小鱼的快乐而快乐的佳作。

魏晋时期有一个故事,知识分子都很羡慕。这就是“雪夜访戴”。传说,一天晚上下大雪,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发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于是命令仆人上酒。王先生一边慢步,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就想到了老朋友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一时兴起,就命令仆人备船,要去见一见这位友人。经过一夜的行船,到了戴逵门前,却又不进去了,抽身而返。仆人问其故,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这真是潇洒啊!王子猷雪夜访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他享受的是访友的过程,冰雪之夜,兴尽而止,兴尽而返,何其乐哉!至于要不要见老朋友,全凭自己的高兴,与戴逵又有多少关系呢?

性情山水,我以为最高成就当属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有人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角度来说,游记散文超过前后《赤壁赋》的似乎还没有。但如果从性情的角度考察,则又不然,苏轼的《赤壁赋》毕竟受宋代尚理风气的影响,作品中说理过多,题旨稍过沉重,不像张岱的作品,那么轻快、明丽、好玩,完全是“兴尽而止,兴尽而返”的情性之作。比如《西湖七月半》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作者说,西湖七月半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要看,就看看其中游湖看月的人吧。这里写的是第五种人,他们喝着慢茶,陪着美女,隐匿树下,力避喧嚣,说是在看月,其实也不刻意,人们也看不见他们的神情,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文人雅士”。过了一会儿,作者舍周登岸,招呼朋友,饮酒乐甚,赏月之景一下子就从前面的嘈杂变得优雅: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这是一种名士之乐。三五好友,素瓷煮茶,美女相陪,“往通声气”,吹拉欢歌,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七月半是“鬼节”,杭州西湖有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忏悔,以超度其祖先亡灵,所以杭州人有七月半游湖的风气。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张岱感受着明朝覆亡的气息,感受着家世繁华不再的落寞,他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游湖赏月,可能也有一点排遣忧愁苦闷之意吧。但好在作者并没有刻意传达这种情绪,更多的是娱情山水,交际移情。因此,文人雅士之乐就表现得十分充分。他们完全不同于前面的达官贵人、名媛闺秀、名妓闲僧和市井之徒,他们似乎看月,似乎又不看月,他们“得之心而寓之游”也。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说,“在张岱眼中,生活多是光彩夺目的,审美乃是人间至真”(《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史景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这是真懂张岱的至理名言。的确,张岱的性情,就在于山水之乐的恣意中,时间也拿不走。

第四,天地有大美,理趣各分舒。先前的山水游记,无论怎么写,抒情性是其基本特点,鲜有人在山水中议论,或者借助“游览”讲道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居然在山水里找到了“理趣”,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游记散文并不注重说理,言情仍然是其散文的基本特色,它保留了一个诗人的抒情特点,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这些游记容情、景、理三者于一炉,烩儒、释、道三家于一篇,纵横开阖,山下古今,既有对历史的追索,也有对生命的拷问,眼界打开处,是江海广阔,心灵痛切处,是生死大悟,但《石钟山记》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个“疑”字悬起全文,既怀疑郦道元的简略,尤怀疑李渤的浅陋,于是月夜深入潭下,想一探究竟。通过实地考察,他得出结论,郦道元说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基本上是对的,只是有些简略,而李渤说的“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就有些不可信了,最后作者发出议论,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通篇文章由一个疑问起,用一个道理作结,其意显然不在于抒情或者描写,而在于说理。不过,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欣赏的,恰恰不是作者着意讲述的道理,而是他旷绝古今的文学才华,这就是对潭下水、石、风相搏的生动描写,“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描写逼真细致,绘声绘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真是好文章!

上一篇:出色简历的七大原则下一篇:社联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