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

2024-10-03

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共12篇)

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 篇1

中国山川大河自然风景甚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沉醉其中,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游记散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游记散文的语言特点,供大家参考!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灿烂的文化为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其中,其中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更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仔细分析,这些描写山川景物的文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景状物 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 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像这样美不胜收的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长廊里还有许多许多,它们就像我国各地的风光景点一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去品读!

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 篇2

一、近代国人的域外游记: 师夷求强, 救亡图存

鸦片战争以来, 国难时蹇, 民族危亡牵动和刺激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于是, 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子、政府官员、爱国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或走出国门, 扬舟异域, 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文化, 或蹈厉奋发, 漫游神州, 寻求救国安邦之道。他们在旅途中, 或游历之后, 或出于遵循清政府的规定撰写日记定期寄回, 或出于使命和责任写作游记以开启民智等,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在近代游记中, 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域外游记尤为兴盛发达。这显然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密切相关。近代域外游记中真正纯文学作品极少。文学性较强、基本可视为文学作品的有斌椿的《乘槎笔记》, 张德彝的《航海述奇》系列, 袁祖志的《涉洋管见》, 郭嵩焘的《使西纪程》, 黎庶昌的《西洋杂志》, 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 刘锡鸿的《英轺私记》,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 钱德培的《欧游随笔》, 阙名的《三洲游记》, 陈兰彬的《使美纪略》, 王韬的《漫游随录》、《扶桑游记》, 张荫桓的《三洲日记》, 潘飞声的《西海纪行卷》、《天外归槎录》, 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单士厘的《癸卯旅行记》、《归潜记》, 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 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 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等。其他游记中一些较有文采的片断也可视为文学游记。近代域外游记总体上属记叙文, 又多为日记, 以时间为序, 写景状物, 绘声绘色, 逼真传神, 如写舞会、宴会、马戏、斗牛、赛马等。其题材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日本、欧美主要国家的山川草木、政治体制、教育制度、宗教文化、科技成果、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 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记, 展现出一幅幅充满异国情调的山水画卷、风俗画卷和现代文明画卷。作者的笔墨大多集中于各国的人文景观, 尽情展示近代都市繁华的物质文明, 与中国传统山水游记之意趣大相径庭。更难能可贵的是, 近代域外游记还将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等观念介绍给国人, 开启了民智, 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游记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功利性, 作者心系国家民族, 创作意图明确, 意在学习和借鉴西方, 以革除中国弊政, 师夷制夷, 自立自强。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至今仍令人景仰不已。

二、近代西人的中国游记: 探险考察, 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割让香港, 五口通商, 使沿海地带成为近代西方人最早接触的地区。有关游记如美国传教士香便文的《岭南记, 或华南内地景象, 包括迄今为止尚无人涉足的海南岛之探险》、翟理思的《从汕头到广州》、福均的《中国茶乡之行》等。

长江是西方探险家深入中国的突破线, 因此关于长江探险的游记亦较为丰富。咸丰十一年 ( 公元1861年) , 英人白拉克斯顿对长江沿岸以及岳州到屏山之间约900英里河段进行考察, 撰写了《长江五月: 长江上游考察记事和中国目前叛乱介绍》。同治六年 ( 公元1867年) , 英国探险家库伯从上海出发, 沿长江上行, 经四川、云南、缅甸, 抵达加尔各答, 首次探明了从长江上游到英属印度内的缅甸的路线。他撰有《一个头扎辫子、身着小袄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同治十三年 ( 公元1874年) , 马嘉理受英国外交部指派, 前往八莫为正在向中国前进的英国考察队充当翻译。马氏从汉口出发, 经湖南、贵州、云南至缅甸。《汉口大理之行杂录》系后人根据马嘉理日记整理的游记。《烟台条约》签订后, 清政府谕令各地对持有护照的外国游历者予以全面保护, 为西人长江探险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这期间较重要的探险家是巴伯 ( 贝德禄) 。他的第一本游记是光绪二年 ( 公元1876年) 英国“国会蓝皮书”中的《巴伯先生关于格维纳使远大理至腾越之行的报告》, 另一本更重要的游记是翌年的《华西旅行与研究》。同时期的另一个探险家是帕克尔, 撰有《沿扬子江而上》, 记录了光绪六年 ( 公元1880年) 他在长江上游两岸地区所作的科学与商业考察。另一个较为重要的探险家是霍西 ( 谢立山) , 写有《华西三年》, 书中包括作者光绪八年至十年 ( 公元1882 - 1884年) 在四川、云南、贵州之间的3次旅行。比肖普可谓是长江上游探险的集大成者。其作品《扬子江内外》描述作者光绪二十二年 ( 公元1896年) 在长江流域的探险经历。比肖普的游记集科学描述、浪漫主义观察、商业调查于一身, 可视为长江上游探险的总结。

此外, 还有从长江中上游北上, 或从长江下游出发, 沿大运河北上, 然后转陆路深入北方诸省的。70年代以后的游记有威廉臣的《华北、满州及东蒙旅行记》, 内容包括作者在山东及沿大运河南下到上海, 以及在直隶、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内蒙、漫州的探险活动。英国官员璧阁衔的《在中国的一年》, 包括作者从香港到广州, 北上经广东、广西、湖北、河南至北京, 后来又沿长江经重庆、成都、西安、河南卫辉, 最后抵达北京的旅程。传教士格洛富的《在中国一千里奇迹: 关于靠上帝之力从山西的帝国义和团手中逃离的亲身记录》, 记录作者从山西潞安 ( 长治) 北上至顺德, 被迫返回潞安后不久又南下的逃亡旅程。途经高平、河南郑州、信阳、湖北云梦、孝感、汉口, 最终抵达上海。

与此同时, 西方人在我国西部探险考察也如火如荼。道光二十四年 ( 公元1844年) 8月, 法国天主教神父古伯察和秦神父从黑水 ( 位于今辽宁西北角的建平县) 出发, 经内蒙、宁夏、甘肃, 于翌年初至青海。同年11月15日, 他从青海湖北经合天畯、乌兰及都兰, 再经唐古拉山口, 于道光二十六年 ( 公元1846年) 初抵达拉萨。古伯察的游记有英译本《鞑靼和西藏游记》。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分别于同治十一年 ( 公元1872年) 、光绪五年 ( 公元1879年) 、光绪十年 ( 公元1884年) 3次入海西, 目的地均是拉萨, 著有游记《蒙古与唐古特国》、《从斋桑经哈密去西藏和黄河上游》。光绪二十二年 ( 公元1896年) , 英人维尔比上尉和马尔科姆中尉奉命由印度横穿西藏进入柴达木盆地, 经香日德、茶卡等地至西宁, 于同年12月抵达北京。维尔比著有《穿越未知的西藏》。

三、总结

鸦片战争爆发后, 中国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态终被列强以暴力所打破。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时代巨变中, 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气势汹涌而来, 与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的交锋, 并在这场交锋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与此同时, 中国的水陆空交通及交通工具、旅游设施、旅游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以及近代旅馆和旅行社的出现, 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旅游。这些都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旅游文化的面貌。

近代中国旅游文化发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 受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 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升级, 民族危亡牵动着每一个正直中国人的心, 独立和富强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最主要任务。于是, 一批批文人士子、一批批政府官员、一批批爱国志士以爱国相砥砺, 以救亡为己任, 扬舟异域, 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 在中国沉湮了数百年的出境旅游也因之重新焕发光彩。因此, 近代国人的域外游记具有师夷求强, 救亡图存的特点。

随着国门的洞开, 西方的商人、学者、传教士、旅行家、外交家等蜂拥而至, 在中国传教、探险、经商、观光, 加紧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渗透。在此背景下, 近代西人的中国游记不仅具有探险考察的特点, 而且兼有西学渗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欧明俊.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J].中文自学指导, 2005, (4) .

[2]王晓伦.近代西方在中国东半部的地理探险及主要游记[J].人文地理, 2001, (1) .

[3]王晓伦.近代西方在中国东半部的地理探险及主要游记[J].人文地理, 2001, (1) .

[4]房建昌.近代外国人柴达木游记考证——兼评<海西州志·地理卷>[J].柴达木开发研究, 1999, (1) .

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 篇3

一、《西游记》与《地心游记》幻想特点的相同之处

东西方这两场奇妙的旅行带我们穿梭于人神魔三界,行走在地心之中。尽管两部作品是东西方不同文化环境的产物,但是在描述客体以及叙述游历过程的幻想手法上仍有相似之处。

(一)描述客体的超现实性

在超现实的世界里,超前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吴承恩与凡尔纳在书中为我们构建了两个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在《西游记》中有着各色各样的妖魔鬼怪、人神仙佛,“形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对立的二元世界。”[1]《西游记》里有自成体系的以玉帝为首的神界和以如来为首的西天佛界,以及总是各自为战的“小妖怪们”。他们不是主角,却是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不可或缺的:“小妖怪们”总是半路杀出劫走唐僧,而那些神佛总是在他们师徒四人处于危难时显露真身法相,使出高超的神通帮助他们化解危难。

而在《地心游记》的神奇世界中有仍然活着的史前生物,有科学无法解释的奇怪现象。前往地心的旅途仿佛是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另一个位面——与世隔绝、黑暗而危机四伏的空间。李登布罗克教授在进入地心后,发现了一片海域,他们自制了木筏继续他们的旅行,他们看到了岸边高耸入云的“蘑菇森林”,目睹了海洋中恐龙的战斗,最后经由火山口安全地回到地面。这样,他们的地下之旅实际上变成了回到过去的旅行。

(二)游历过程的奇幻性

对于过程比结果重要的游记来说,游历过程中的幻想显得尤为重要。《西游记》中有会“七十二变”、拥有金箍棒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妖精们——白骨精、蜘蛛精、老鼠精……能腾云驾雾的“神仙大大”们,而取经旅途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则集中体现了这场旅行的奇幻性。取经并非易事,对于“肉体凡胎”的唐僧来说,这十万八千里的旅途是对他佛心的考验:有掳走他想吃他肉的男妖精们,有看上他那副“细皮嫩肉”的皮囊,想与他成婚的女妖精们,还有“神仙大大”们为他特别设置的考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至于取经路上“多峻岭陡峰穷山恶水,少坦途大道悠闲之路”。[2]而这最后一难尤为可笑:在唐僧师徒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后,观音在检查唐僧的“受难簿”时发现仅有八十难,尚缺一难,即命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3]于是,就有了后来老鼋将他们师徒四人抛到通天河里去,打湿了经书之事。

通往地心的道路没人知道有多长,但李登布罗克教授仅凭一张不知从何而来的羊皮纸上的记载就收拾行囊,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地心游记》中大量讲述了教授一行三人在寻找地心的过程中发生的刺激场景,虽然最终并没有像萨克努塞姆一样穿越地心,但这场奇幻的路途还是给李登布罗克教授和阿克赛尔以震撼——莫名的光源、一望无际的古怪海洋、体型庞大的植物群、古生物的遗骸、仍存活着的史前生物……种种不可思议构成了惊险的地下世界,艰难的探险旅程往往会给读者一种真实讲述的感觉,将读者带回现实。在给人探险的奇幻感觉中又穿插着回归实际的真实感。亦真亦幻,难以捉摸。

二、《西游记》与《地心游记》幻想特点的相异之处

在这两本游记中,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表现得也很明显,就幻想特点这一角度来看,它们都有各自强烈的个性与色彩,在深层次的解读中体会得更加深入。

(一)《西游记》的独特色彩

中国古典四大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作为一本神魔小说在中国家喻户晓,目不识丁的老人和呀呀学语的孩童都能讲出一些情节,这与它本身浓厚的喜剧和童话色彩是分不开的,而在大众娱乐欣赏之后,其本身对于现实的讽刺与不满也逐渐被人发现并研究。

1.喜剧与童话色彩浓厚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与妖魔鬼怪之间的斗智斗勇是其最为精彩的地方,而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产生的一些喜剧性冲突也使得人物表现更丰满立体,孙悟空的古灵精怪与猪八戒的蠢笨愚钝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有这么一段“‘呆子,你与这家子做了女婿罢。只是多拜老孙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那呆子道:‘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都這么扭扭捏捏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4]孙悟空在戏耍猪八戒,调侃他有色心没色胆。还有在书中一些小妖精的名字上也表现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如,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精细鬼、伶俐虫等,这些叫起来有趣的名字更给《西游记》添上了许多趣味。

有的学者指出:“孙悟空的喜剧精神正统一为童话的游戏性。”[5]整个西行的旅途对于孙悟空来说不过是一场游戏。孙悟空七十二变,能变小虫子钻进妖怪的肚子里戏耍,也能变大好几倍顶天立地;能变成妖怪手下的一个小妖精,也能变成妖怪的母亲,这般变幻无穷如同一个顽皮的孩童在玩过家家。而且在书里的一些妖魔鬼怪大多天真单纯,经常被孙悟空耍得团团转。也正是《西游记》幻想的童话色彩浓厚,才愈发凸显出孙悟空自由不羁的性格特征。

2.现实色彩的不时显露

“借幻写真”是《西游记》的突出特点,在吴承恩构建的幻想世界中时常会透出一些世俗人情。“所以他笔下的天地人三界无一不是黑暗腐朽透顶。”[6]比如在途经车迟国时,国王昏庸无能,被三个妖道所蒙蔽;比丘国的国王要取千名小儿的心肝做药引,十分狠毒:一路上师徒四人遇见的黑暗现实不胜枚举。甚至到了西天,这里也不是净土,如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中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终点,取经时竟被阿傩尊者索取人事:“有些甚么取经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1](P1139)当他们发现传与的经书是无字经后闹上灵山,如来几句轻描淡写的话显然是为属下的过错遮掩:“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4](P1141)作为西天佛界的最高统治者竟然如此纵容手下腐败,和明代现实中封建朝廷的黑暗有什么差别呢?

(二)《地心游记》的个性化表现

凡尔纳作为西方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在他的代表作《地心游记》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于科学的尊重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

1.西方世界科学性的突出

“这篇小说充满了科学技术知识细节,最终成为一部宏大的象征主义叙事,凝聚成了科幻小说的主要文本策略。”[7]在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用术语:板岩、片麻岩、云母片岩、恐兽的臼齿、沉积地层、无烟煤、硬鳞目、盾头科、翼鳍属……而且对于一些地质活动现象还给出了“科学”解释。虽然在凡尔纳小说中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科学的存在,但它们毕竟不全都是事实,现如今《地心游记》中被证实错误的科学观点也有很多,可是我们不能否认书中合乎科学的想象。凡尔纳的地理探险小说中没有深刻的情感和冲突,只有突出的科学专业性,往往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

2.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

19世纪末是世界探险热的时期,当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土地都已经被发现涉足,考古学和地质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于是凡尔纳的小说利用了人类欲望的潜意识,即地球上也许还有一些神秘的地方有待发现。”[8]凡尔纳将世界合理地框架化,在那个时期满足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客观世界和文化探索的需要。所以在《地心游记》中大部分的内容都给予了探索进入地心道路的描写以及在地心中与自然危险搏斗时的场景,对于地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凡尔纳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三、总结

综上所述,幻想是《西游记》与《地心游记》的主要写作手法,在这两本中外名著里幻想特点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两个幻想世界的神奇尚未被完全发掘,想深入了解吴承恩与凡尔纳的内心世界仍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两部游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能加强想象力,开发大脑智力,学习更多的科学原理,学会辨别验证科学原理的真伪,不盲目听信所谓的“科学”。对于这些游记的研究更能激发起我们的探险精神和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促使我们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自然。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2]何锡章:《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西游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刘荫柏:《刘荫柏说西游》,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4]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胡胜:《正说西游记:神与魔的世界》,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7][8]马小悟译,亞当·罗伯茨著:《科幻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游记的特点 篇4

山水游记真正的写作目的一般不是仅仅告诉读者看到了什么。写什么,作者是有讲究的。因为纯写景的文章很少,绝大多数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在这样的创作目的下,作者需要联想的介入,透过联想,文章到达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地处僻野,很少有人涉足,小石城山虽有奇石异景却不被人们知晓,埋没于荒野,虽曰秀丽,却凄清无人赏识,自然拨动了作者的心弦。于是,作者由奇石的命运联想到被贬谪到永州多年的自己,虽有济世安邦之才,然而横遭放逐,谪居荒蛮,壮志难酬。作者不说借奇石以x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那里以抚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人凄怆的心灵,不说自己被贬逐到这荒蛮之地的寂寞,却流露出以自然之石为伴来遣怀,自然就流露出同为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孤芳自赏的痛楚愤懑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说对造物者不满,而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当时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更表达了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游记散文的魅力 篇5

本单元的四篇游记散文,写的都是“有我之境”,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莫高窟》是一篇侧重于文化角度的文章,旨在探寻莫高窟的存在价值;《武夷山九曲溪小记》是一篇侧重于写景状物的文章,旨在借景抒情,抒写感悟;《出访福建》是一篇侧重于描写生活景象的文章,旨在记叙风土人情,表现生活中别致的乐趣;《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一篇侧重于描写景物特点的文章,旨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个人见解。因此,要重视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阅读游记散文,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总结阅读方法,为写作游记散文提供借鉴。我将教学目标和重点分别确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阅读,深入领会文意及写作意图,使学生做到:(1)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2)通过对文意的具有个性性的领悟而得到具体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树立放眼读书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主体性学习”的关键是为教师与学生定准位置,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思考者与解决者。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阅读使学会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并且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评价。从而指导写作。

二、教学思路:以学生分析为主,以教师“设疑”为辅,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写作线索、文章结构、文章主旨、写作角度等四个方面,总结阅读和写作启示。

三、教学重点:

1、对文章做深层次全方位的挖掘或剖析,按照“读、找、补”三个步骤,总结鉴赏游记散文的思路;

旅游的游记散文 篇6

在旅途的路上,我看着外面的风景,比我家乡美多了。随着大巴的行驶,很快我们并到达京山,但是我们离旅游区的地点还很远。要通往那里,我们就只有走山路。正在那一刻,我看见了窗外有许多高高的大山挺立在那里,使我不得不赞叹它的美。经过了数百座山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美人谷。我心中的迫不及待终于可以放松了,还有我大脑中的那些问题,终于也快要解开了,我高兴的心情立即释放了出来。

我们走进了美人谷,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走进去的第一眼望见的便是一条清澈的河水,里面有着刚出生才几个月的小鱼。我们随着一座亭子,走到了那道小型的瀑布,我将手伸向那瀑布,啊﹗将我刚被太阳照射过的炎热都带走了。我们继续前进着,进过了几条小瀑布后,我见到了一座大型的瀑布,它有十米多高,站在它的周围,我感觉好凉爽、好轻松,像是洗去了我几天的疲劳。那瀑布旁有一架风车似的水车,许多的人们站在那里拍照。美人谷多美啊﹗是心动的美,是恬静的美,是内在的美﹗它美进了人的心里,使人难以忘记它﹗

参观了美人谷,接着,导游带着我们进入了一家餐厅,我们在那里品尝着美味的午餐,欣赏着京山的农家风味。经过一顿美味的佳肴后,我们来到了一座有名的空山洞。

当我刚站在洞口时,一阵阵凉风向我吹来,听导游说这座空山洞冬暖夏凉,它并不是我们在家中享受的空调,而是大自然的空调。接着,我们进入了洞中,彩色的灯光照耀着一块块的石头,使整座山便充满了色彩。进人这洞中,我感觉自己像进入了古代世界一样,因为那里许多用石头雕刻的的人物,以及一些战争时的武器,还有一些水果、动物之类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最使我难忘的是那几根石钟,看起来是几根石头,没错,可将你用手去敲打它的时候,它总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我感到很神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出洞口必须要爬一座高有九层楼的圆环楼梯,当我们爬出洞时,我们个个都精疲力尽了。我总认为自己像是做了一个梦,竟然有这么美妙带有奇幻的洞,还使我看到了古代。

文献纪录片的主要特点 篇7

文献纪录片是创作者的二次创作, 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特征在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作品,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形成了一些规律和特点。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大量运用访谈形式。即请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是历史问题的权威研究人士讲述或评述历史事实。由于这些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他们的谈话通常能够使影片对历史的介绍和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近些年来拍摄的文献纪录片多采用这种方式, 不仅大大地丰富了那段历史的内容和内涵, 而且令观众受到叙述者情感和现场氛围的感染, 对事物的认识和感知更为直接、真实和丰富。第二, 特别注重使用和开掘使用历史遗迹。历史遗迹的运用, 在历史文献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精彩片段除带给观众历史知识信息外, 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以至于使人们长久不能忘怀。第三, 运用双时空交替呈现的荧屏叙事方式, 原历史的原生状态。即将所呈现的画面叙事空间分为两个时空:第一时空和第二时空。第一时空一般表现摄制组寻访拍摄过程中的活动。第一时空多用纪实手法拍摄和表现。而纪录片主题所表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则构成了第二时空。第二时空主要靠访谈内容、历史遗迹画面、历史文献资料画面、模拟性重现画面加解说词来营造。营造第一时空的目的, 是为了铺垫和托起第二时空。

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 篇8

关键词:分类教学;游记散文;教学过程

一、分类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分类教学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盲目无序的弊端采取的一种教学。它是以教材、教法和课型为研究对象,以加涅目标分类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帮助广大教师能自主进行目标分类教学为研究目标和方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分类教学能有效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编者的编书行为。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分类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教材中不同课文的文体特征确定其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根据分类教学的理念,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有其不同的文体特点。游记,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对一次旅游过程的记录。是一种以轻松、生动的笔触将旅途中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叙写出来,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的文学体裁。它一般分为“赋”“书”“序”“记”四种类型。

游记散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以记游为基础。不管这记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2.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作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但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3.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由此可见,“游踪”“景观”“情感”是游记散文的三个要素。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也有其独特之处。

除了朗读、识字解词外,每种类型的文章根据其文体特点,都应该具有体现其自身特色的目标。比如说明文,其目标的独特之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将一个事物的特点说明白;议论文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阐明清楚,让别人心服口服。小学游记散文教学和其他类型的文章相比,还应有以下两方面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游览时的心情。(2)初步学会如何把一次旅游中所观察到的景物有序、生动地写出来。其中后者是游记散文最本质,也是最容易被教师所忽略的目标。

三、游记散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游记散文是由“游踪”“景观”“情感”三个要素组成的,这是探讨游记散文教学的基本依据。鉴于散文游记的文体特点及其独特目标,我们认为游记散文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循踪—览景—悟情—仿作。

1.循踪

循踪,即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游记线索。游记类的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即人们常说的“一线串珠”。教学中应首先找到这条联结珍珠的“线”。只有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教学才会学而有序,才会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有所帮助。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

(1)按空间转换,即移步换景

按这一顺序写的文章最多。如,《九寨沟》先写“一进入景区”看到的景色,再写“继续向纵深行进”看到的各种异兽珍禽。《颐和园》也是很典型的移步换景,先写了进入大门后就能看到的“长廊”,再写走完长廊后看到的“万寿山”周围的美景,最后写从万寿山下来后看到的“昆明湖”的美景。这类文章一般在每小节的开头,就会直接交代参观的地点或景观,所以每小节的开头很值得我们关注。

(2)按时间推移

如,《登泰山观日出》中作者通过时间的推移配以地点的变换来描绘景观。时间推移的角度:“凌晨2时半”—“4点半”—“天已微明”—“7点10分”;地点变化的角度:“山脚下”—“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两种游记顺序交织在一起。

(3)按想象变化

有的游记作者并无“游”,或者说并无“身游”,但却有“神游”。整个游记是通过想象而成就的。由于不是依据实景实物写就的,因而文章更具浪漫色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此类文章的典型。

2.览景

览景,即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文中景物,体会游记内容。这一部分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精髓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教学应包括两个重点:一是这里的景观都有哪些特点,即“抓特点”;二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即“学方法”。

(1)抓特点

我们去一个景点游览,这里可欣赏到的景物一定有许多,大到雪山瀑布,小到花花草草,我们到底该写什么呢?当然是写这些景观当中最具代表性、最与众不同的一些景物。如,《九寨沟》一文,作者就是在九寨沟众多景物中抓住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四方面来写的,因为这四个景观被称为九寨沟的“四绝”。其中又以“平湖飞瀑”着墨最多,因为水是九寨沟之灵。民间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的说法。既然被称为“四绝”,那这些景物一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为此我们通过文字来欣赏这些美景时,也一定能体会到它们的奇特之处。如,九寨沟雪峰的高、亮,湖水的清澈,小動物的活泼、灵动……只有抓住了这些特点,才能真正体会到九寨沟的美丽景色。

(2)学方法

游记散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景物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将这些景物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即“学方法”。这里的“方法”可以是一些修辞手法,如,《九寨沟》一文中用宝石比喻湖泊,用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比喻瀑布飞流而下的盛况,生动地描写出了九寨沟湖泊的清澈和瀑布的壮观。有时一些游记散文会比较偏向于说明文,这时的“方法”可能就是一些说明方法。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就是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外洞的宽。

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游记时,要随时关注作者写景的方法,学习作者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3.悟情

游记散文与说明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要记述、反映一个“形象”,都要使用必要的方法以突出该形象。但说明文有两条线,即“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方法”。游记则除同时具有上述两条线外,还要加上表明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条情感线。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因此,我们在教学游记散文时,要时时注意体会作者游览时的情感。

情从何来?情当然是从文字悟出来的。如,《九寨沟》中写“异兽珍禽”部分,一个“窥视”,一个“若无其事”,一个“美滋滋”,将小动物的快乐自由和自己对小动物、对九寨沟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游记散文时,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情感。

4.仿作

如果说游记散文教学的本质目标就是初步学会如何把一次旅游中所观察到的景物有序、生动地写出来的话,那么“仿作”就是检验这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游记的写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是说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就能自己写出一篇完整的高质量的游记来。因此,我们的“仿作”应该选择一个小一些的、有针对性的切入口。如,《九寨沟》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作者“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某个景物或小动物的特点”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九寨沟其他的一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经过几节课的练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后,就可以仿照某一篇游记,自己试着来写一篇完整的游记了。

综上所述,依据分类教学理念,游记散文有其特有的文体特点及其教学目标,按照“循踪—览景—悟情—仿作”这样的教学思路,一定能充分发掘出游记散文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梁山的游记散文 篇9

站在梁山脚下往上看,首先看到的是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水泊梁山”。梁山虽不高,却是峰峦起伏,郁郁葱葱,景色秀丽。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看着两旁绿松翠柏,不时还会遇上早起晨练的人,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妈妈身边欢快的跑着跳着。不觉间就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号称梁山第一险关的“黑风口”,传说这儿风大且急,素有“无风三尺浪,有风刮掉头”之说。旁边还有黑风亭和双手持斧的李逵塑像。紧接着我们还看了孙二娘脚印,好小好深啊,真想不明白如此小的脚哪来的这么大的力道。

听妈妈说着梁山八百多年的沧桑历史,峰峦间好汉的踪迹历历在目:花荣射雁,断金亭,石碣亭,练武场,宋江马道,宋江井……最后我们来到了梁山主峰--虎头蜂的忠义堂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朱红色旗杆,上悬一面迎风飘扬的杏黄大旗,写着“替天行道”四个黑色大字。忠义堂内,三把交椅一字摆放在中央,两旁陈列着好汉排座次的座椅,上挂108位英雄好汉的画像,个个形态逼真,个性鲜明。置身其中,仿佛我也是一名除暴安良,声震天下的梁山好汉了……

游记散文《广西游记》 篇10

路途中

人人都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个靠窗的位置,一对耳塞,就可以隔绝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世界。其实我不喜欢在车上聊天。就这样,不说话,就很好。独自看着风景,看树的葱郁;看田的绿油;看云雾的缭绕;看天的苍茫。此刻,好平静。没有工作的纷扰,没有闲言碎语的复杂,没有需要担心和顾虑的一切。大概旅行的意义,就是在路上。让你和习以为常的生活轨迹相逆行。数不胜数的大自然景色能够把你镇压得平静。只是生怕每一次呼吸都会惊扰到这个静谧又安然的自然界。也难怪三毛说,如果有来生,愿做一棵树。虽是雨天,但如此感激大雨所洗礼了生灵。让每种色彩都那么鲜活和纯净。是啊,比起这些植物,我们到底还是太复杂了。

黄姚古镇

来到了古镇,这样老旧的村落因为有着黛青色的苔藓,土黄色的泥块和深灰色的砖瓦而略显沧桑又不失韵味。在这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人,他们眼角与皮肤上的皱纹虽是粗糙却又那么自然地与悠久古朴的村落景色糅合在一起。在这里最美的景象就是大榕树的`根须垂落在河里,飘摇在风中。潺潺流水,在石头铺成的小桥底下,那样温和,优雅地缓缓流过,还有载着旅客的小船顺水而去,然后遇上坐在井旁搓洗衣服的妇女。只能说,一切景观与人文的融合都是那么的和谐。每一棵植物,每一艘船只,每一条小河,每一块砖瓦,每一个人,都不会有任何一点突兀的感觉,构造着这个那么平凡如画的小镇。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了。

天与山之间

站在山的顶端去俯视层层梯田,云雾在山头萦绕。只是觉得自己好渺小啊,呼吸着植物发出的清新的味道,我闭上了眼睛,早已不顾周遭那么多在拍照聊天的游客。狠狠的呼吸着,感觉自己像是飘在了这诗意的山中。张开眼睛,就看到最远处的山脉在朦胧的空中傲然挺立。没有一丝畏怯。如此坦然沉稳。这就是山的气魄吧。那刻起,我便爱上了这景象。上山前原本不算太期待,结果被这一切所感染。越是觉得梯田和山脉壮观无比,越是觉得离天空那么近,便越是觉得自己渺小。但甘愿这样渺小,因为眼界所见的都是辽阔,心也变得宽广踏实。忘掉一切的感觉竟是这样的。此时愿成为一只鸟,飞向山的深谷再冲向无际的天空。拍了好多照片,但也不能把这一整幅无际的画拍下,觉得可惜。大概世上美丽的一切都只能留存在记忆里,留在想象中。记住吧,愿它永不被遗忘。每当想起,仍会如初见时发出的感慨。

西街

在还没有来之前,他们说,西街是个适合我的地方。谁叫我就是个文艺狗呢。其实遗憾的是我更想白天过来观赏。因为夜晚,人真的很多很热闹。感觉已经不能安静去欣赏这里的建筑。因为那些不同色彩的灯光互相辉映,早已经吸引了你的目光。但也是夜里最美的一番景象。每家店面都按照自己的特色布置。有让人狂欢的酒吧,有让人放松的西式餐厅,有摆满了特产的商铺还有吸引了无数少女的工艺品店,都以不同色调的光亮与精美的手工挂饰点缀着整一条西街。天空如此漆黑,但西街的所有灯饰那么璀璨闪烁,真的可以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我没有选择光亮的卖银饰的店,反而进来一家专卖明信片的店。在这条喧闹的街道上应该是相对安静的店铺。有书,有明信片,有温暖的灯光。有悠闲而又有所挂念的人儿,执笔写下自己的心事与祝愿,早已忘却身处闹市中。为远方的你,分享当下的感受,虽然不能马上收到,但正因为每一字而显珍贵。希望很多年很多年以后,你们还会翻出这古老的明信片,想起我是愿意与你们分享的。我曾说,写下文字或拍照摄影都是保存记忆很好的方式啊。总的来说,西街的夜晚,其实并不是太适合我,或者白天的西街更适合我吧,毕竟还是爱着属于安静的小资情调。

离别之际

论当今全球安全形势的主要特点 篇11

关键词:全球;安全形势;主要特点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80—02

纵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领域等都有新的进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但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推动并影响世界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特点有:

1.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部分地区和问题反呈现恶化趋势。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然错综复杂,旧的热点问题依旧,彻底解决遥遥无期,新的热点不断涌现。伊拉克局势刚见平缓,但前景如何却很不明朗。阿富汗形势趋向严重,塔利班势力活动猖獗,阿富汗和阿巴边境地区已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2008年11月底印度孟买发生的连环恐怖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深刻表明国际反恐斗争仍将是长期的和艰巨的。伊朗核问题至今无任何进展,前景依然十分暗淡。朝鲜核问题虽然经过六方会谈的积极努力有所突破,却也是一波三折,充满着变数,落实达成的协议步步艰难,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道路仍旧漫长而曲折。因民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同时,国际多边军控谈判停滞不前,军备竞争有增无减,主要大国启动核武库更新换代,太空争夺已现端倪。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核裁军、防扩散问题依然困难重重。另外,频繁发生的海盗活动、国际贩毒等事件也严重危及国际社会的安全。

2.大国关系总体上维持协调合作态势,但随着力量对比的转变,战略竞争的深化,意识形态的冲突,利益碰撞的增多,世界主要力量间的关系及矛盾也正经历着不断调整。它们相互借重,相互制衡,既合作,又斗争,关系更趋复杂。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和世界霸权地位,执意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遭到更加广泛的抵制和反对。2008年8月发生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俄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遏制和挤压的强势反击,美俄矛盾加剧。各大国立足于维护本身的战略利益,反对美国一家垄断或主导国际事务,主张多极世界。各方都加强外交行动,寻求对自己有利的力量平衡,对外关系进一步多元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3.经济安全在国际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军事安全因素的作用较前突出。当前,世界正经受国际油价的大起大落、世界粮价上涨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压力,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严重困难,有些国家的安全形势也受到了威胁,而且这些危机尚未见底,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同时,国际上的军事竞争也趋于激烈。美国继续加强全球安全战略部署,加紧构筑适应新形势的安全体系。在欧洲强化北约作用,继续推动北约东扩;在亚太地区加强同一些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美军费开支占世界第一,仍是全球最大的军火商。日本正在凭借经济实力,不断扩充军事力量,极力争取走向政治大国。日本军费的增长率为西方国家之首。俄罗斯对自身安全更加关切,反对西方对独联体的渗透,反对北约东扩。许多国家都在调整军事战略,强调质量建军,加紧研制高科技武器。

4.不同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的矛盾突出,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激烈。西方大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垄断传媒的优势,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思想渗透,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试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努力恢复对传统地区的影响,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受国际因素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转型的矛盾多发期,面临着社会分化组合、思潮变迁、利益重新分配等问题,有些国家更因本身政治体制不够成熟,加以西方国家的干涉和推行西方民主的冲击,致使政坛乱象丛生,政局短期难以安定,也影响到地区的稳定。当然,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依然坚持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依然坚持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继续寻求发展之路。

5.环境与生态恶化、地球气候异常、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各国共同的重视。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各国所处的环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同,需要按照“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协商,共同商定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能强求一致,也不应去推卸自己的历史责任,而片面指责发展中国家。发展与生态是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一对矛盾。当年发达国家并未认真负责对待,发展中国家现在正面临着这一挑战。如何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发展理念的认识,有现实的客观矛盾,也有涉及到具体的利益,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6.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正有力地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局趋向稳定,国际处境有所改善,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以地区为依托联合自强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新兴大国继续加强了相互间的多边协调与合作,业已形成了“中俄印”、“金砖四国”和“发展中五国”(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机制。这一形势已经引起西方大国的广泛关注。随着力量的相应增大,发展中国家希望参与国际事务的愿望日趋强烈,希望能够提高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要求改变或改革现行的国际体系和机构,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要求尤其强烈。围绕维护还是改造现行国际体系问题,新兴国家、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斗争将越来越激烈。

7.我国政治持续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增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加强,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重大积极因素。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2008年11月,胡锦涛主席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并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样,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国际反恐斗争和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气候变化、环保、能源安全、国际救灾、公共卫生等一系列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中国都采取了认真负责的态度,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有关问题的改善和解决。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到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难以阻挡,被迫调整了对华政策,但是遏制中国发展、“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却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随着西方各国对中国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显露,我国在国际上将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地位。

总之,当今世界确实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中,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形势的变化更鲜明地证实了这一点。但综合分析,国际大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依然是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5.

[2]康斯坦丁.C.门杰斯.俄罗斯、中国和谈判桌上的真实故事[N].华盛顿邮报,2001-07.

[3]格拉西亚·阿瓦德·金塔纳尔.国际组织与中亚安全[EB/OL].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2008-09.

[4]世界银行.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R],2008-11.

苏轼游记散文及文化背景分析 篇12

一、苏轼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与精神

苏轼 (1037—1101) 一生宦海浮沉, 共创作游记散文约64篇, 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 艺术价格高。总体上看, 其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与精神体现在: (1) 游记散文反映的思想和艺术风貌呈阶段性, 即初入仕途、在朝任职、外任、谪居等四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 苏轼所创作的游记散文都有现实的影子。如果以非文学家的身份来审视苏轼, 后人会明了他是一个忧国忧民、勤政爱民的官员, 但其文人的性格与当时复杂多变的政局不吻合, 其文人的性格和求真的态度让他成为党争的牺牲品。在这种人生大的波浪下, 苏轼所创作的游记散文既求游记之实, 又在游记中不断注入个人内心思想。 (2) 苏轼的散文注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注重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这种思想在其游记散文中几乎贯穿全部。苏轼有言“言必中当世之过”, 就是指文章应该具有批判精神, 应该立足于现实, 对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加以批评。散文同样如此, 总体上要做到以文载道, 歌颂、传扬美好的社会价值, 对现实敢于切中时弊, 治理和疗救不良的社会病害, 体恤、关心民间疾苦。 (3) 创作自由, 为文立意。苏轼的游记散文姿态横生, 这与其性格放达又追求散文创作的自由的思想相关。苏轼的游记散文不拘泥于人和物, 他提倡自然为文, 反对尚奇猎险, 反对束缚, 正是他的思想和个性在游记散文创作理论中的体现。因此其游记散文纹理自然,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塑造对象也鲜明生动。

二、苏轼游记散文及文化背景分析

1. 初出茅庐, 重视现实。

苏轼真正开始创作游记散文始于其第一次入官之时。24—27岁 (1061—1064) 的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期间, 大约创作了《滟滪堆赋》、《喜雨亭记》、《凤鸣骚记》、《凌虚台记》等4篇游记散文。这一期间苏轼的游记散文量虽少, 但从这仅有的几篇散文中仍可窥见苏轼当时的鲜明的治国抱负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苏轼与其他文人的重要不同就是他在骨子里面认识到文人参政应少一些浪漫主义精神, 更多地重视社会现实。这四篇游记散文中其实也就深刻的反映了他这一思想。1061年宋英宗即位, 1063年宋英宗即位, 1067年宋神宗即位, 这期间朝局动荡, 党派纷争严重, 社会矛盾较多。作为知识分子, 苏轼深刻认识到要有为国作贡献的抱负, 但又要实事求是。《滟滪堆赋》的本意是说明因船沉没而埋怨和愤恨江中礁石是没有道理的, 不仅如此, 这些礁石还因为阻碍汹涌的河水而没有产生更大的危害而有功, 汹涌的江水也因为滟滪堆的存在而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 而“安行而不敢怒”地向东流去。苏轼认为, 人要意识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样遇到危险时就能从容应对, 迎难而上。该游记散文因水而写, 但其实也是其自己的写照, 其后来也能够乐观应对一切困难。《凤鸣骚记》是这一时期脍炙人口的名篇, 该文记述了凤鸣骚的变化和修整过程并由此发感慨。“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 安则乐, 乐则喜从事, 使人而皆喜从事, 则天下何足治软”, 苏轼赞扬那写从小事做起的改革精神, 也说明苏轼当时有着一步一步踏实干的思想。再看此时的《喜雨亭记》, 该游记散文由“亭”而始, 也由“亭”而终。作者雨中观亭, 亭中观物, 把“亭”“雨”和百姓的“忧”“喜”融汇一起, 充分体现了他与民忧乐与共的思想, 但是整个文章总体上又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中。苏轼深刻的认识社会现实的想法还体现在《凌虚台记》中, 游历凌虚台时, 因其以前的繁华到现在的破旧衰败, 苏轼大有感慨, 但他尊重这种社会变迁, 并认为万物皆有废毁, 繁荣的宋王朝也将化为垄亩丘墟, 虽刚入仕途但忧患意识极强。

2. 入京为官, 忍辱负重。

1064—1072年是苏轼入京做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游记散文只有三篇:《墨君堂记》、《四菩萨阁记》、《北海十二石记》。这一时期北宋党派之争开始, 新旧党中人多为科举而入仕的文人, 他们有感激论事的参与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精神, 各方人士各陈政见, 但因为神宗时期其反对新法和后来与司马光政见不合、与程颐等争古礼而先后与新旧两派产生隔阂。这一期间苏轼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斗争中, 游记散文少也成必然结果了。《墨君堂记》是游历时因竹子而写的一篇散文, 但正如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用竹来描绘自己心境一样, 苏轼也用竹子对世人进行了一番评论, 文中有关竹子的描写:“风雪凌厉以观其操, 崖石牵确以致其节。得志, 遂茂而不骄;不得志, 瘁痔而不辱”, 苏轼赞扬竹子这种刚正不阿、高风亮节、忍辱负重的品德, 其实也间接反映了身在官场斗争漩涡中苏轼采取的一种为人处世态度。至于《北海十二石记》, 是以石头的坚硬来赞扬吴子野异于他人之处在于做事有毅力, 正所谓“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此散文写于苏轼临登州观大海之后, 当时仕途不太如意, 这篇游记散文应是苏轼当时内心写照:好事多磨、忍辱负重。《四菩萨阁记》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 表达作者对四版画的珍爱, 借父亲对的四版画的喜爱流露对父亲的怀念。这三篇游记散文看似没有什么联系, 都只是其生活中因点滴事情而引发的感慨, 但总体上可以窥见其当时身在官场、身不由己的郁闷, 已经看不到当初苏轼的那种豪迈与情怀, 也与今日我们所熟知的“豪放派”苏轼相去甚远。事实上, 这一段经历促使他有了心慕江湖、潜心追求文学艺术、崇尚自然的思想。

3. 出任地方, 勤政爱民。

1072年, 苏轼自请外任以避祸, 先后为官多地, 直至1079年, 这为他大量的游记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另外为官地方之后, 苏轼有了更多的心情来处理地方事务, 党派纷争没有了, 政治抱负可以再次施展。总体上这一段时期的苏轼积极向上、进退随缘但以进为主。从京师到地方, 苏轼也经历了曾经的政治斗争, 这使得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这一时期苏轼的游记散文较多, 约20篇, 思想表现也颇为复杂。《沁园春》为地方上任途中所作, 描述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想建功立业又想安然遂性, 最后他选择了“中隐”, 也即进退随缘但以进为主。《超然台记》反映了他这种思想, 游历亭台堂阁之后, 他写道“人之所欲无穷,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说明了一个人的苦与乐, 关键在于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而不是物质生活。类似的游记散文如《宝绘堂记》、《游桓山记》、《墨妙亭记》、《醉白堂记》、《盖公堂记》等无不反映了这一点。以《盖公堂记》为例, 作者游历盖公堂 (盖公为乡人治病) , 引出治国的良方, 他认为劳民、伤民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 而是要遵循“一切与之休息”“治道贵清净”的原则。事实上当时北宋因为急于求成的变法而导致民怨四起。这一时期的苏轼已经不再追求在官场上大有作为, 但不代表他忘记了对大众的关怀。游记散文《雩泉记》写的是关于东武郡民向常山求雨的事情, 苏轼有“呻吟其所疾痛, 亦多矣”的感慨, 《墨宝堂记》批评了世人不得其法而好恶不当的陋习。作为豪放派大文豪, 这一时期的游历散文佳作还有《放鹤亭记》, 这篇文章中作者不言国家大事, 寄情山野, 寻求超逸, 全篇紧扣“鹤”, 以“鹤”寓人、寓物与意境, 散文尽显豪放, 但这种“乐”仍然只是表面的, 关心民众、忧伤朝局的文人心思仍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文中所说“处之期年, 而貌加丰, 发之白者, 日以反黑”。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苏轼尽管不如意, 但仍然积极向上, 勤政爱民, 但面对顺境逆境、面对政令得失时, 苏轼更能从容、坦然面对。

4. 被贬黄州, 凤凰涅槃。

1079年, 因“乌台诗案”他一夜之间从名满天下的士大夫沦为性命堪忧的阶下囚, 及至被贬黄州。这一段生活经历洗涤了苏轼, 让其出了世俗的羁绊, 能静观社会人生, 体悟自然和社会的真实的存在, 为后期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及至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苏轼游记散文的代表作赤壁前后赋就创作于此期。一游赤壁, 有美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有心迹“桂掉兮兰桨, 望美人兮天一方”, 有宇宙人生的阐释“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和“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思想何其豪放。作者忘却了此时被贬的郁闷, 而是将自己置身于魅力的江水美景和宇宙世界, 万物永恒, 豪情自然喷发。该游记散文从“乐一悲一乐”出发, 将作者复杂的心态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展露无遗。三个月后二游赤壁之时, 江山已面目全非。同样是游记散文, 《后赤壁赋》另有一番味道。作者弃舟登岸, 但见环境幽峭冷峻, 山川奇险, 同游客人不能至, 作者自觉不畏艰险, 奋力攀登, 曲高和寡。结合当时苏轼所处的政治环境, 由此可见即便被贬, 苏轼仍然有着远大豪情, 不敢沉沦, 而是决心挣脱政治现实的羁绊, 勇于探索追求, 只不过此时苏轼的追求已经转向文学和诗词创作上, 那首伟大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创作于此时期。此时的苏轼再游历之时, 多以超然脱俗的姿态来描绘自己。如《雪堂记》, 游历学堂之后苏轼认为这是一个世外桃源, 其乐融融, 尽管深陷政治漩涡, 但他感到了欣慰和满足, 没有丝毫的沉沦和颓丧。后期的《陈氏草堂》、《赠游浙僧》、《记游松风亭》、《游白水书付过》、《题合江楼》、《过大庚岭》等无不说明苏轼此时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游历民间也关心民众, 但豪放、乐观, 追求自然和道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妙慈.雨洗东坡月色清[J].汕头大学学报, 2008 (1) .

[2]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仪器分析》课程论文下一篇:逼迫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