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共5篇)
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 篇1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概述
1,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产生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一战前后——应付战时物资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危机时期——解决危机和提供就业;二战后——市场公平竞争;当代——提供信息、引导和调控。这样经济法的不同侧面逐渐展开,经济法的体系日趋完善。
2,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有哪些功能?
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依据;(管理主体)
标明经济活动底线,维护各方权利;(市场主体)为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国内市场环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际市场环境)
3,比较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相同点:都体现国家干预社会的强制性;关系主体间都有隶属关系;都有相当的引导命令方式;行政诉讼程序也为经济法运用。关键都是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
不同点:关键是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是国家调节经济关系,行政法的是行政管理关系。
4,比较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相同点:都涉及社会经济生活,都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不同点:根本不同在于调整的对象不同且立法本位不同。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关系,立法本位是个体权利;经济法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立法本位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5,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1)经济法权利
分为两类:管理主体的权利和被管理主体的权利。前者包括经济管理决策权、组织实施权和纠纷违法处理权等;后者包括请求权、受偿权和自主经营权等。(2)经济法义务
分为两类:管理主体的义务和被管理主体的义务。前者包括完成管理任务的义务、发布信息的义务、依法管理和提高服务的义务等;后者包括纳税义务、服从经济管理义务等。
6,论述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广义的经济法体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规范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制度,这是狭义的经济法;二是规范所有经济主体组织运行的、调整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制度。本课程讨论的经济法体系主要应限定在第一方面。但由于国家管理经济与经济主体组织运行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在本节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制”是广义的经济法,而并未限定在狭义的经济法。
(1)市场主体法
包括规范市场主体组织的公司企业法,以及规范经济管理主体组织和职权的行政法律。
(2)市场秩序维护法
主要是规范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行为的法律。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相应的经济管理规则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法律制度,即狭义的经济法。
(3)社会经济调控法
主要是引导、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法律制度。
(4)社会保障法
主要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制度等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规范。
(5)纠纷解决程序法
通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制度,来解决经济管理和交易过程中的纠纷。
第二章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1,什么是经济法的主体,其特征有哪些?
经济法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其特征如下:(1)主体资格法定性
(2)主体行为特定性(3)主体的国家干预性
(4)主体形态多样性和复杂性
2,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方式有哪些?(1)依法直接取得(2)依法登记取得
(3)参与国家干预关系直接取得 3,经济法主体有哪些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经济法主体作不同的分类。(1)干预与被干预主体
(2)决策主体、实施主体、活动主体、受特殊保护主体
4,经济法主体责任有哪些?(1)经济管理责任
(2)经济活动行为责任(3)财产或经济利益补偿责任(4)信誉责任
第三章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1,简述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关系中行使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调节职能的当事人。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
(1)以管理主体的级别划分有:全国性经济管理主体和地方性经济管理主体
(2)以职权来源划分有:经济管理职权主体、经济管理职权主体的分支主体或派出机构(3)以行为内容划分有:经济管理决策主体、经济管理执行主体、经济管理监督主体(4)以经济管理具体工作划分有:宏观调控主体、专业经济管理主体、市场监督主体
2,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行为有哪些?
立法行为;执法行为;直接调整经济活动;监督行为和服务行为
3,国家经济管理主体职权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
(1)概念: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是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依法行使管理职能时享有的权利,简称经济职权。
(2)特征:专属性、社会性和强制性
4,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范围是什么?
(1)经济立法权
(2)经济行政执法权,具体包括经济管理决策权、管理行政命令权、经济行政许可权、监督、行政处罚和强制执行权等。
(3)经济行政指导权,该权力是适应国家管理经济的一种新型权利行使方式,对相对人无强制效力,主要方式是引导、规劝和提倡奖励等。
第四章 经济活动主体法律制度
1,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准入的条件有哪些?
(1)符合国家的鼓励、允许性规定;(2)符合国家的倡导性规定;
(3)具备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4)具备特定市场所要求的资格。
2,简述经济主体的工商注册登记程序
(1)事先准备需要提交的文件;
(2)名称预先核准;
(3)开设帐户、请会计师事务所验资;(4)将以上资料提交工商登记部门审核;(5)如获核准,发给营业执照;
(6)凭执照申请刻制公章、开设正式帐户、进行税务登记等;(7)开始营业活动。
3,经济活动主体外部行为主要是什么?主要法律规制有哪些?
经济活动主体外部行为主要是其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经济竞争行为,因而国家的法律规制主要是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参与竞争的秩序,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主要法律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和《反垄断法》等。
4,简述经济活动主体破产的条件和程序
(1)破产的条件:主体必须是法人;实体条件是债务人的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除外情况,即一些特殊情况下,符合以上两条件的企业不必然破产。(2)破产程序:
第一,债权人或债务人申请,但国企申请破产必须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法院受理;
第三,法院审理,包括立案、组织申报登记债权、召开债权人会议、调解和解、整顿、宣布破产等;
第四,破产财产的清算和管理; 第五,清偿顺序:拨付破产费用、破产企业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破产企业拖欠税款、破产债权。
第五章 社会经济秩序维护法的一般原理
1,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1)竞争性
(2)自由性(3)公平性(4)规则性(5)信用性
2,比较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两者的划分标准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计划经济以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
(2)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市场经济能充分发挥个体能力,但有时发生无序和混乱;计划经济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常常导致活力缺乏。
(3)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区和阶段,应当综合两者的优势,使计划和市场机制有机协调,产生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
3,市场经济有序进行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活动主体的自主活动
自主活动使资源流向最急需的经济部门,同时产生的竞争激励主体提高能力和商品品质,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活力和质量。(2)管理机关的引导
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和服务,可以克服市场的盲目性缺陷,增强市场主体的预期性和决策准确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3)市场规则的约束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此语是对这一条件的高度概括。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关键的转折就是要从听命于权力的安排转向服从法律规则。
(4)社会的环境影响以及社会的监督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影响巨大,因而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有赖于产生良性效果的社会环境,而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法治的保障水平。
4,市场规制法的构成有哪些?
(1)市场竞争规制法
即对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约束,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规范。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2)广告规制法
是对市场主体的宣传行为统一规范,主要由《广告法》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有规定。
(3)价格规制法
价格的规范,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于其他主体的公平竞争条件以及整体经济的宏观长远发展都有特殊意义。我国《价格法》是主要法律渊源。
(4)产品质量规制法(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六章 经济竞争法律制度
1,比较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1)“不正当竞争”一词源于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这一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法文件,一般指违法诚实信用原则和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
(2)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界限 该界限取决于法律规定。一般各国相关法律是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进行原则性描述来确定其与正当竞争的界限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比较不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1)不公平竞争是指竞争主体在地位和条件不平等的前提下展开的竞争。有时不平等的地位和条件恰恰是主体通过竞争而逐渐获得的,如微软、可口可乐等著名企业在各自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2)不正当竞争是指竞争主体违反法律规定,利用违法带来的优势进行竞争。不正当竞争当然都是不公平竞争。
(3)不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第一,主观不同:不正当竞争有违法的主观;而不公平竞争不一定有违法主观。第二,形成前提不同:不正当竞争前提是违法;不公平竞争前提不一定是违法。第三,后果不同:不正当竞争造成市场混乱;不公平竞争不一定造成市场混乱,有些恰恰形成优胜劣汰。
第四,法律规制不同:不正当竞争必然被法律禁止;不公平竞争法律区别对待。
3,商业贿赂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特征?
(1)概念:是指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2)表现形式:回扣等。
(3)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付出和收到的经济利益不如实入帐。
4,简要说明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广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因为都是反对市场中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规制同规模的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反对的
是过度的竞争行为;反垄断法主要规制不同规模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反对的是引发竞争不足的限制竞争行为。
5,列举经济垄断行为的类型?
协议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合并;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独家交易
6,广告竞争的准则有哪些?
(1)一般广告的准则:清楚、明白;真实、准确;不得利用广告进行不正当竞争;不得有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形;发布形式符合规定
(2)特殊广告的准则:药品与医疗器械广告的规则;农业广告的规则;烟草广告的规则;食品、酒类和化妆品广告的规则
第七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1,简述产品与产品质量的概念
(1)产品:产品质量法上的“产品”范围是由法律特别规定的,比通常意义上的“产品”范围小。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2)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特征和性能之综合状况;产品质量法上的基本要求是具备法定或约定的使用性能,不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性。
2,产品质量制度体系有哪些基本内容?
(1)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3)产品标准化制度;(4)产品计量制度;(5)产品质量检验制度;(6)产品质量检查制度;(7)产品质量表示制度;(8)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9)产品召回制度
3,辨析与产品质量问题相关概念:不合格、缺陷、瑕疵、不符合约定。
后三者都是“不合格”,因而不合格是一种对质量达不到一定水平的笼统的界定;缺陷主要是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是达不到有关法规的要求、不能销售流通的;瑕疵不影响产品质量只影响其价值;不符合约定主要指产品质量达不到合同的规定。
4,产品质量责任的种类有哪些?
违约责任——经营者只要违反约定即应承担责任;
三包责任——经营者对于影响使用的商品应当承担的维修、更换和退货的责任; 产品质量责任——因缺陷引致损失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5,我国标准体系包括哪些?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第八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1,消费者与消费者权益各自涵义是什么?
消法上的消费者主要指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的自然人;消费者权益是法律所确定的消费者所享有的各项权利。
2,简单回答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理论基础。
消法的理论基础:哲学、政治学上——基于人权的保护;经济学——基于消费环节的重要性;法学——基于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弥补;社会学、管理学——社会体系的和谐发展。
3,我国法律规定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我国《消法》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接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
4,我国消法对消费者的求偿权的规定特点何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5,消费争议解决途径有哪些?
(1)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工商等管理部门投诉举报;(4)向法院起诉。
第九章 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一般理论
1,简述宏观经济调控法的概念、特征和地位
(1)定义:是指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对象加以综合计划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特征:主体是国家;规范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政策;调整方式多为引导和鼓励;立法本位具有社会整体性和综合性。
(3)地位:涉及社会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宏观经济调控法有哪些重要法律?
(1)计划法;(2)产业政策法;(3)财政、金融法;(4)对外经济发展法。其中,计划法是龙头,产业政策法是主体,财政金融等法提供杠杆机制保障。
3,制定统一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必要性何在?
(1)落实宪法的要求;
(2)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3)增强宏观调控的协调性;(4)保障国家经济安全;(5)提供宏观调控质量
4,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颁布宏观调控的基本法律;(2)制定临时措施法;
(3)颁布指引性政策和实施优惠政策;(4)提供信息服务和劝导服务;(5)对违法行为予以惩罚、纠偏。
第十章 计划与产业引导法律制度
1,什么是计划法,大致内容有哪些?
(1)概念:是调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计划法的内容:计划主体的地位职权、计划内容体系、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管理、计划责任等。
2,统计法及其内容是什么?
(1)统计法中的统计专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2)统计法是专门调整统计关系的法律规范。(3)主要内容:统计任务范围、管理体制、方法等
3,产业政策法的概念和性质是什么?
(1)产业政策法是指产业政策为内容或者以保证产业政策实施为目的的法律规范。(2)产业政策法的性质:调整方式是政策性的,表现形式是法律规范;内容涉及宏观经济的调控,是经济法的典型表现;
4,分析比较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关系。
(1)产业技术政策是旨在提高产业中技术运用程度和科技含量的调控制度;(2)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针对产业部门的规模比重和发展速度进行调整;(3)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针对地区经济的特点进行调控。在进行整体协调时必须同时考虑经济部门发展的要求和地区的优势相结合。
第十一章 财政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1,简述财政法概念和内容。
(1)概念:财政法指调整国家资金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等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2)内容:包括预算法、税法、国债法和财政监督法等。
2,财政预算与财政决算各指何内容?
(1)财政预算: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核定在一定时期内国家集中掌握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预先方案。
(2)财政决算:是对财政收支情况的会计总结活动。
3,政府采购及其特征是什么?
(1)政府采购是政府为维持行政运行、实现公共目的,依法以购买者身份购进货物、工程或接受服务的行为。
(2)性质:财政支出行为具有公共性,应依法进行接受严格监督。
4,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种有哪些,各自概念是什么?
(1)流转税:是针对生产流通过程而确定征收的税种,包括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海关税。
(2)所得税:是针对纳税主体的所得而征收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
(3)财产税:是针对取得财产而征收的税种,包括房地产税、契税。
(4)行为税:是正对特定行为而征收的税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消费税、屠宰税等。
(5)资源税,是针对资源开发利用而征收的税种,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
5,金融立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金融立法主要包括金融管理法和金融交易法。
金融管理法是调整在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的调控为目的,对金融业的引导、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金融交易法是调整经济活动主体从事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国家禁止的非法价格行为有哪些?
(1)价格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相互串通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市场调节价,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权益,或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价格欺诈行为:运用各种虚假价格手段,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3)暴利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合理价格幅度外牟取超额利润的非法行为。
第十二章 对外经济促进与管制法律制度
1,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1)中国加入WTO获得的机遇:
平等参与国际竞争;获得公平解决贸易争端的资格;获得各成员国的永久性最惠国待遇;享有WTO组织成员的权利;促进国内经济政策完善(2)中国加入WTO受到的挑战:;关税降低义务;消除非关税壁垒的义务;降低市场准入义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义务;统一市场、制度接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义务
2,《对外贸易法》对外贸秩序维护规范的主要方面是哪些?(1)对外贸代理秩序的维护(2)许可证及配额管理秩序的维护(3)进出口商品质量管理秩序的维护(4)反倾销、反补贴的竞争秩序维护(5)保证措施的采用。
3,涉外技术转让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涉外技术转让,即技术进出口,是指通过跨境贸易、投资或经济技术合作方式转移技术的行为。基本要求是在符合自由平等的民间交易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安全要求。
4,我国外商投资的新趋势及立法要求是什么?
(1)外商投资的新趋势:从组织形式看是由传统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到设立股份公司;从开办生产企业到涉足金融服务领域;从绿地投资到对国内企业进行并购;出现了外商设立创投公司、连锁经营以及以BOT形式涉足基础设施产业。
(2)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制定修改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针对新的趋势进行立法准备,比如正在进行的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工作。
第十三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规划概述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各有哪些?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就业局势稳定,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制度基本建立;工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2)面临的问题:就业矛盾人尖锐,结构性失业突出;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口老龄化;社保资金缺口大;行业间工资分配不合理;劳动关系多元复杂
2,我国劳动就业和安全保障的立法有哪些内容?
初步形成了《劳动法》《工会法》、《矿山安全生产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体系。
3,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立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2)社会保障立法主要有《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弱势群体保护的制度体系。
第十四章 劳动管理法律制度
1,我国劳动就业的鼓励和促进政策有哪些方面?(1)建立就业服务体系
(2)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鼓励政策
2,劳动就业基本制度有哪些方面?(1)劳动就业准入制度;(2)市场公平竞争制度;(3)照顾特殊群体就业制度;(4)就业状况备案制度。
3,劳动就业市场准入有哪些?
(1)劳动市场经营准入;(2)劳动市场的招聘准入;(3)劳动就业市场的就业准入
4,劳动监察有哪些方式?
常规巡视;举报专查;劳动年检;备案审查;专项检查
5,简要说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原则和程序。
调解原则是:自愿申请、及时调解;民主协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调解程序:申请——受理——调解——制作调解协议书等。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
1,简述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暂时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体系。
特征:强制性,即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社会性,即强调全民参与和针对全民;互济前提下的福利性,即通过社会主体筹集部分资金来共享保障;人道性,即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2,简单列举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1)经典传统型,特点是国家、雇主和个人共同负担;
(2)全面福利型,特点是国家以税收全面负担;(3)国家保障型,特点是国家和用人单位全部负担;(4)个人储蓄型,特点是国家不负担而由个人储蓄积累。
3,社会保障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社会保障组织体系;(2)社会保障权;(3)社会保障待遇;(4)社会保障的享受条件;(5)社会保障基金;(6)社会保障管理;(7)社会保障监督。
4,社会保险具体制度包括的内容?
(1)养老保险制度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年龄退出劳动岗位后,给予一定物质保障的制度;
(2)失业保险制度即国家通过建立基金对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3)医疗保险制度即在人们需要医疗时,由国家给予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
(4)工伤保险制度即国家和社会为遭受工伤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康复等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5)生育保险制度即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导致劳动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
(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针对农村成员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六章 经济纷争处理法律制度
1,论述经济纷争的特点
主要是要与民商事纠纷区别开来。
(1)发生的领域和原因不同:经济纷争发生在国家经济干预领域,因有关主体行为不符合国家干预经济目标而起;民商事纠纷发生在民商事活动领域,因平等交易主体间利益受损而起;
(2)表现形式不同:经济纷争多以政府管理经济中的纷争为表现;民商事纠纷多以经济活动主体的交易纠纷为表现;
(3)处理方式不同:经济纷争中经常以政府决定来处理;民商事纠纷多以协商、仲裁和诉讼方式解决;
(4)处理依据不同:经济纷争处理依据既有法律也有政策;民商事纠纷处理主要依据
约定和法定规则;
(5)处理结果不同:经济纷争处理结果既有补偿、赔偿,也有许多政府行政处罚措施;民商事纠纷处理结果主要是民事性的补偿和赔偿。
2,经济纷争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政府普遍性行政行为的纷争;政府具体经济管理行为的纷争;竞争主体之间的纷争;经济活动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纷争。
3,简单说明涉外反倾销、反补贴纷争处理程序
申请;答辩;调查;初次裁决;复核;最终裁决
《法学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篇2
一、填空:
1、规范作用、社会作用;
2、自由、请求、诉;
3、条件、指示、假定、后果;
4、法律规范;
5、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6、两;
7、宪法;
8、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原则;
9、空间效力、时间效力;
10、直接客体、同类客体、一般客体;
11、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12、一般累犯、特殊累犯;
13、直接证据、间接证据;
14、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15、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审判、执行;
16、证据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
三、名词解释:(课本页码)
1、P4;
2、P7-8;
3、P51;
4、PP63;
6、P131;
7、P129
四、简答题:(课本页码,只答观点就可)
1、P3;
2、P40-41;
3、P57
五、问答题:(课本页码,除答观点外,还需简要论述)
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 篇3
答案一:(1)王春与王六甲之间的借款合同不违法。
(2)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没有过,应从当事人知道起1年才算届满。
(3)担保人应该承担保证责任
(4)利率不合理
(5)不可以请求违约金。因为违约金是当事人事先协商约定的,而此借款合同事先没有约定违约金事项,不能请求违约金。
答案二:该自行车总厂的行为已构成商标侵权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停止该自行车的销售,公开向上海自行车公司和牡丹江自行车总厂道歉,消除影响。
2、向以上两家公司因其商标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3、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答案三:
该保温瓶厂的行为不属于不正当竞争。
因为:该保温瓶厂是研制新产品代替旧产品的过程,是属于产品间的正常竞争,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范围。
答案四:成某无权向电扇厂提出索赔。
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 篇4
(简答题有答案,论述题标页码)
五、简答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正确的道路?8页
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我们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和现实都无可辩驳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说……
2、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69页
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第一次结合和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而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曾经发生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改革开放时期,其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理论体系。无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方位看,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理论成果所包含的时代价值来看,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15页
答:唯物史观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简单的说就是,它对于社会历史的分析批判是建立在对其物质根源的分析上的,而不是简单的精神层面,因而能对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彻底的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为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实现了有空想到现实,有乌托邦变成科学。
所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4、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3页
答: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42页
答:中国共产成立之前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严重阻碍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是民族灾难和人民痛苦的根源。
(1)从对外关系看,西方的、东方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求战中国领土,或者
通过不平等条约租借中国领土,搜刮中国资源和民财,把中国人民作为他们的奴
隶。
(2)从当时国内情况来看,中国发达的传统农业文明、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
造就了绝大多数人相互隔绝和封闭的居住、生存方式,对土地的依赖和人身依附
把人们牢牢的锁在家庭、村庄、土地这些天然的共同体或直接环境中。
(3)从当时的思想文化来看,面对着处于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6、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4页
答: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和新民主主义基本路线。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基本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是农民战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7、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遵循的原则。66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遵循的原则: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不动摇。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第二,必须真正了解中国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第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想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85页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这一主题,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注意;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9、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新的阶段性特征。105页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10、如何增强从国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09页
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从国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须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基本国情,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被超越阶级的论调所迷惑;坚定不移的从国情出发,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
(2)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增强改革开放的坚定性和创造性,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3)坚持实事求是,避免重犯超越阶段的历史性错误,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科学 的合理的“度”,既不能“左”也不能“右”。
11、简述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115页
答:⑴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⑵ 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12、“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必然性是什么?123页
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认识,新概括,它的提出具有客观必然性。
(1)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2)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应对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新特征的理论创新;(3)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必然要求。
13、简述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原因。138页
答: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顺应时代要求的自觉选择,有着深刻的理事和现实依据。它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曲折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主题的准确把握;是对世界发展潮流和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清醒认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所以当前阶段,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4、我国把推行开放政策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的依据是什么?153页
答: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依据:
(1)历史依据: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遇到挫折的原因也是因为被迫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
(2)时代依据: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离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世界潮流,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不可能成功。就会被边缘化。
(3)理论依据: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江泽民指出,“世界的发展不能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开放的,社会主义要吸收人类
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
(4)现实依据:1978年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被动到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代表性国家。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正确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在开放的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15、简述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163页
答: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党长期以来对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实践,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二:我们党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和认识,为“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定了科学基础。
16、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68页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五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17、简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含义和特征。201页
答:所谓的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承载能力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尽快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 “好”,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效益好。二是社会效益好。三是环境效益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片面追求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国民经济发展的 “快”是指在效益好的基础上,要保持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率。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快”以“好”为前提,好中求快,“快”也是好的必然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它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量均衡;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协调发展;四是资源节约;五是生态良好;六是民生改善。
18、简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14页
答: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它不仅是民主政治的制度保证,更是实现民治政治规范化、程序化的保证;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和实现途径;程序化是实现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制度化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做保证才能实现;规范化则是用制度去对民主行为进行统一和规范,使民主主体能严格遵守民主制度及其程序;而程序化则要求将民主过程中要坚持的程序设计和方法步骤,尽可能地用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只有正确处理制度化、民主化、程序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稳定发展
19、简述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具体内容。246页
答 :有理想:是指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治纪律观念自觉的遵纪守法。
2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264页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
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从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道德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社会的劳动机制和整合机制等多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所做出的精辟解释。
2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276-282页
答: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22、“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09页
答:一国两制,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3、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15
胡锦涛回顾了两岸关系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就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发表了重要意见:一是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是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是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是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六是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4、中国为什么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340页
答: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概括地讲,是通过对外开放并参与经济全球化来实现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要兼顺本国经济发发展对别国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协调发展。
(1)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符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谋求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正确理念和时代潮流。
(2)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结晶,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3)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它的成功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必须实现于同世界其他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竞争之中。
(4)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壮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
25、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发生了那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351页
答:现阶段中国的工人阶级的状况与 改革开放以前的情况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队伍不断壮大。伴随着我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结构不断优化,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人阶级的自身结构得到优化,自身先进性得到发展。第三,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知识化,工人阶级科技文化素质和其他素质也不断提高。
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现象。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我国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对生产材料的占有情况复杂化,除和其他社会
阶层一起共同占有社会主义公有制部分的生产材料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作的工人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也是不同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凭借自身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并且工资是主要收入来源;从上层建筑看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的领导阶级,而且其思想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基本知道思想。因此,工人阶级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的领导地位,从长远看,这些变化更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26、如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361-363页
答:与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和党的中心任务相适应,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在增进团结、凝聚力量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统一战线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二,统一战线要广集民智、广求善策、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三,统一战线要尊重多数、照顾少数,畅通表达利益渠道;四,统一战线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7、为什么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375页
答: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讲法治,即强调法律在社会管理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法律调整的普遍性和一致性。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为:(一)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它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服从全国人民的意志。宪法规定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把一切机关个人和组织都规束到法律直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对党的行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界限。因此,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允许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权力。
(二)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定型化、法律化,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党既然领导全国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就必须模范地遵守它,保证它的实施。
(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去活动,必然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危害。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能更好的坚持党的思想路线。39页
2、试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积极成果47-50页
3、为什么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78-79页
4、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100-101页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17-120页
6、试述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45-147页
7、谈谈怎样全面贯彻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174-184页
8、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页
9、谈谈应当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0-222页
10、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52-256页
11、如何理解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273页
12、如何正确理解“一果两制”理论和实践的世界意义?322-326页
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 篇5
形考作业及参考答案(1-8套)
《专题一》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5题)
1.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C)。
A、主要矛盾 B、重要矛盾 C、基本矛盾 D、次要矛盾
2.十九世纪上半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欧文、圣西门和(A)。
A、傅立叶
B、费尔巴哈
C、费希特
D、李嘉图
3.下列哪本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C)。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神圣家族
D、《哲学的贫困》
4.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要求,大会决定将同盟更名为(A)。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社会主义者同盟
C、工人阶级同盟
D、工农联合同盟
5.《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最坚决、最先进的分子组成,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B)。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私有制 C、实现社会主义 D、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判断题(10题)
1.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俄同时完成了工业革命(×)。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历史地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于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费尔巴哈集其大成,终结于黑格尔(×)。
4.从17世纪到19世纪,产生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5.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使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6.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必然性(√)。
7.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年,成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8.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写了两份草案,其中,第二份草案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9.《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暂时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这是由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决定的(√)。
10.《共产党宣言》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生产力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专题二》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8题)
1.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要素构成的(B)是观点。
A、机械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2.“一切从实际出发”蕴含的哲学道理是(C)。
A、事物是永恒发展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B)。
A、普遍的联系
B、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C、表面的、偶然的、不稳定的联系
D、特殊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D)。
A、主要联系
B、次要联系
C、外在联系
D、内在联系
5.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哲学范畴是(A)。
A、现实与可能
B、必然与偶然
C、>内容与形式
D、原因与结果
6.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7.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世界是物质的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8.经过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的发展趋势呈现为(A)。
A、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B、直线式上升
C、直线式前进
D、直线式前进或上升
二、判断题(16题)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联系(×)。
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3.根据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可以分为机械辩证主义和形而上学(×)。
4.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在哲学上,事物之间或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联系(√)。
6.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哲学范畴是原因与结果(×)。
8.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9.在哲学范畴中,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是原因与结果(√)。
10.“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妥善处理的哲学范畴是现实与可能(×)。
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12.俗语中的“对症下药”反映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同一性(×)。
13.使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是质(√)。
14.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5.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自身存在的方面或因素(√)。
16.唯物辩证法把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叫做“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矛盾(×)。
《专题三》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6题)
1.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中,(C)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A、政治实践
B、文化实践
C、物质生产实践
D、科技实践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表现在(D)。
A、理论能够指导实践
B、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C、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水是流动的、音乐是动听的、天空是蓝色的……,这些认识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所以,这种认识是(A)。
A、感性认识
B、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4.(C)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必须坚持的态度。{
A、圣人的权威
B、主观验证主观
C、实践
D、少数服从多数
5.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会发生改变,这说明价值具有(B)。
A、多维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体性
D、客观性
6.毛泽东在(C)中,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实事求是做出了解释。
A、《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B、《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判断题(12题)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4.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5.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6.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7.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就意味着真理不具有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8.真理和谬误是认识中的一对矛盾体,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
9.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10.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先进、积极和正确的价值观(√)。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1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专题四》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5题)
1.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本仅够生存的资料有了剩余,剩余产品催生了私有制。从而,(D)诞生了,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C、原始社会
D、奴隶社会
2.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A)等思想观点。
A、宗教 B、政权机构
C、政党 D、法庭
3.(A)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实质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A、社会革命
B、社会改革
C、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D、通过罢工,缩短劳动时间
4.张衡,发明了地球仪和地动仪;祖冲之,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这说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C)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A、农民
B、劳动工人C、知识分子D、剥削阶级
5.与群众史观不同,唯心史观坚持认为(D)
A、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劳动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C、劳动创造了人,让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D、英雄人物创造和改变了历史
二、判断题(10题)
1.在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是石锄、石铲、石镰等石制器具(×)。
2.共产主义包含两个阶段,其中,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
3.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力,二者相互决定(×)。
5.在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并不存在阶级,阶级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这说明阶级是一个经济概念(×)。
6.阶级斗争的核心是争夺物质利益,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唯心史观不仅认为认为少数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还更加肯定了群众也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8.人民群众是指所有为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对象(√)。
9.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0.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剧中人,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个人的活动。所以,全部人的活动加个总和就是社会历史(×)。
《专题五》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1题)
1.苹果、葡萄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对人们是有用的,这种有用性指的是商品的(B)。
A、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
C、价值
D、经济价值
2.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会围绕(C)上下波动。
A、交换价值
B、个别劳动时间
C、价值 D、使用价值
3.在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A)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A、具体劳动
B、个别劳动
C、社会劳动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4.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是(B)。
A、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
5.自15世纪末开始到17世纪初,下列哪个国家没有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D)。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美国
6.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它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而这个增殖的价值就被称为(B)。
A、交换价值 B、剩余价值
C、使用价值
D、超额价值
7.对于资本家而言,他会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看成是(C)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资本家这样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
A、不变资本
B、生产资料
C、全部预付资本
D、可变资本
8.在生产某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因个别生产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成本,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个利润被成为(A)。
A、超额剩余价值
B、一般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
9.下列哪项不属于资本积累带来的结果(D)。
A、社会两极分化
B、工人经常性失业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加剧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
10.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以下哪项关于生产过剩的说法是正确的(B)。
A、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是绝对过剩
B、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
C、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个别资本家生产的有计划性,不会导致生产过剩
D、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般性特征
11.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
B、个人主义价值观 C、集体主义
D、为资产阶级阶级服务
二、判断题(22题)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使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凡是商品都有价值,商品价值量是根据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个别劳动时间(×)。
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无论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有独立的自主权,这说明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就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6.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决定了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7.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是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8.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者对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是没有把握的(√)。
9.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掠夺货币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主要途径(√)。
10.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11.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各种形式体力的总和(×)。
1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13.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获取利润最基本的方法(×)。
14.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15.某资本家投资1000万元,获得50万元的利润后,将所有利润用于各种消费,从而把再生产出来的10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这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
16.资本家把所赚取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了扩大再生产,从而能够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
17.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
19.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将最终被克服(×)。
2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2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产阶级阶级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所宣称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都具有真实性和全民性(×)。
《专题六》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6题)
1.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这一变化的是(D)。
A、职工参与决策
B、职工持股
C、建立了福利制度
D、工人大会具有生产的最终决定权
2.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向外“输出民主”,进行了一系列争,中东地区战乱不止,许多国家政局动荡,宗教和政治派别冲突不断,致使经济凋零,民不聊生。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这种战争(C)。
A、阿富汗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利比亚战争
3.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其消极影响(B)。
A、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B、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
C、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D、>局部经济波动极易波及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
4.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其中,不包括(C)。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C、垄断资本获取一般利润
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
B、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C涉及原子能、宇航、生物技术 D、涉及新材料、海洋工程
6.关于垄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托拉斯、卡特尔、辛迪加和康采恩都是垄断组织
B、生产集中引起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C、由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融合一体的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D、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私人垄断阶段,这是垄断的最高形式
二、判断题(12题)
1.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使得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2008年,由英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发酵,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灾难,暴露出了在物质利益驱使下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质(×)。
4.2016年,反建制派政治人物特朗普入住白宫;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独立候选人马克龙高票当选,终结了法国传统两大政党轮替执政的历史。这一切,都说明欧美传统的精英政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5.美国福特公司的莱曼汽车,设计在德国,而制动装置生产在韩国,在美国生产燃油泵,在澳大利亚生产发动机,一部车从设计到装配,竟涉及8个国家。这说明莱曼汽车这个“全球产品”,是经济全球化的杰作(√)。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由美苏对抗带来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割被打破,经济全球化开始萌芽(×)。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但它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在本质上维护的仍是资本主义制度(√)。
9.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10.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
11.大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排挤或吞并中小企业,资本积聚和集中,从而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垄断(√)。
12.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所以垄断可以消灭竞争(×)。
《专题七》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8题)
1.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重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过渡到了垄断竞争
B、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C、十月革命并未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D、证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2.英、法、美等国家开始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1918年3月,英、美、法的第一批部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
B、1918年4月,日军和英军占领海参崴
C、德国帝国主义者由于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没有对苏俄新生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D、1918年5月底,捷克军队在伏尔加河一带和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发生了叛乱
3.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在生产、分配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其评价不正确的是(D)。
A、粉碎了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B、脱离了当时新生苏维埃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激化了新政权与工人农民之间的矛盾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农民、士兵和工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分不满,在这紧要关头,新经济政策应时而生,包括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小工业企业发展。除此以外,还有(B)。
A、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B、恢复商品货币关系C、实行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D、余粮征集制
5.1936年,苏联正式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在本国基本建成,其标志是(D)。
A、《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演说的发表
B、《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决议》的制定
C、《四月提纲》的发表
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的诞生
6.从根本上决定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原因是(A)。
A、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B、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
C、教育的不发达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B)。
A、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8.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A),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A、消除两极分化
B、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
C、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 D、>消灭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二、判断题(16题)
1.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1916年,列宁撰写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指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3.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给新生的国家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
4.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同时,也得到了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的支持(×)。
5.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问题(√)。
6.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工业国有化只包括大企业的国有化,中、小企业不实行国有化(×)。
7.粮食税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它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农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性质(√)。
8.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苏维埃政府从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共产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9.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思路是优先发展轻工业(×)。
10.1937年,苏联超额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11.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根源在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
12.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13.在社会主义国家,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14.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形式是议会斗争(×)。
15.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
16.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不同于与后来一些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
《专题八》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3题)
1.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首先是因为未来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唯物史观和(C)的基础上发现的。
A、辩证唯物主义B、辩证法
C、剩余价值D、实践论
2.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三大差别,包括工农之间、(D)、脑体力之间的差别。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B、国家不同地区之间
C、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D、城乡之间
3.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展股份公司、拓展全球市场、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方式,调整(A),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生产规模
D、工人的劳动强度
二、判断题(6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些本质特征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2.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不仅是原则性的,也包含具体细节的描述(×)。
3.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原因在于阶级斗争(×)。
4.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其首要特征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5.1848年,《共产党宣言》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但是,170余年过去了,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还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这说明马克思主义错了(×)。
【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经济法概论试卷及答案12-16
1月经济法概论试题及答案07-27
4月自考经济法概论00244试题及答案06-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年房地产经济学研究生复试笔试题08-19
中南大学在线作业三12-09
经济法概论实践作业12-07
经济法概论平时作业12-16
经济法概论平时作业四08-18
中南大学2018药物治疗学_在线作业一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