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精选7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法理和
宪法部分)
一、课程名称:法学通论
二、课程编号:04204030
三、学时与学分:51学时,3学分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先修课程:无
六、适用专业:非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
七、课程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
(三)使学生了解国际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四)使学生树立国家主权、主权在民等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八、说明:
《法学通论》是一门集传授法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具有我校特色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一)《法学通论》课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门法律知识课程,也是一门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课程。
《法学通论》课程的前身是《法学概论》。《法学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以传授法律知识为手段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门指导学生学法、用法、守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实践课和思想教育课。而《法学通论》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充实深化,注重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讲授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体系、宪法和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以及国际法的基本理论等内容,成为一门系统传授法学知识的公共必修课。
(二)《法学通论》课程以我校的优势学科法学为依托,突出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作为全国重要的财经政法人才培养基地,我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与改革发展中,“经、法、管”学科优势显著,“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也逐步形成。为了在与时俱进中进一步凝练和深化这一人才培养的特色,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财经政法强强联合的优势,真正把学科融通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它要求我们在整合全校学科与师资力量的前提下,全面启动新一轮教学改革,为新时期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提供更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硬件”支撑。因此,《法学通论》课程应运而生,它充分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法学,整合了本学科领域内的优秀专家学者编写了一流的教材,整合了本学科的优秀主讲教师走上本科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努力为培养“通才”服务,充分彰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本大纲共十一章,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法学基本理论,包括法的本质特征,法的起源发展,法的作用,法的运行,法律关系,法与民主人权的关系以及依法治国的理论;二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部门法,宪法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及我国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刑法包括我国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效力范围,犯罪,刑罚以及刑法分则的基本内容;民商法包括我国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民事权利以及包括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人身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重要单行法规;诉讼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制度、管辖、证据、诉讼参加人、程序等;经济法包括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以及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个子部门法;行政法包括行政法基本理论以及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行为以及行政复议等;三是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的基本理论。
本大纲供非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生使用。不同专业仍可根据培养需要,确定讲授重点。但由于本大纲所列内容属于法学中最必要、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识,不宜任意取舍,以免影响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九、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法学基本理论
[提要]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初步掌握国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作用,认清法的历史发展特点与运行规律,熟悉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的现实运行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掌握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与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与权利意识。不仅认清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而且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艰巨性与渐进性。
第一节 法学的性质、体系与历史
一、法学的性质
法学是法律科学的简称,是研究法律、法律现象、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人文社会科学。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象。
法学体系是由法学各个分权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学学科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和边缘(交叉)法学)。
三、法学发展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发展简史 西方法学始于古希腊,罗马法是古代西方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中世纪法学处于衰落时期;公元11世纪罗马法复兴;文艺复兴后西方法学蓬勃发展,古典自然法学派迅速发展;19世纪是西方法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以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哲理法学、以英国边沁和奥斯丁为代表的实证分析法学、以德国的萨维尼和英国的梅因为代表的历史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出现了社会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法律经济学等;现当代西方法学呈现了派别林立、错综复杂的格局。
(二)传统中国法学发展状况
中国法学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至清末时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的产生、本质、特点、功能、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真正使法学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经历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时期。
第二节 法的概念与体系
一、法的词义
1、我国古代法的词义 古汉语中,法的词源意义有三:⑴在古代,法刑通用。⑵法,“平之如水”,含有公平的意思。⑶法,从“ ”去,所以触不直者去之,含有正直的意思。
2、法与法律比较 在现代汉语中,“法”、“法律”没有严格的区分,其含义主要依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而定。
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上和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法”、“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法的基本特征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其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解释的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三、法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
1、法是被上升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体现为阶级意志性和国家意志性;
2、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社会和产方式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四、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一)法的要素
1、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
2、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3、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术语)。
(二)法的体系
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2、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法律部门或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第三节 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法的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法产生的一般规律:对人们的行为的调整方式逐渐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从规范性调整再到法律调整;法律的形式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漫长发展过程;由自发调整到自觉调整;从法与宗教、道德不分,到法与宗教、道德分开的过程。
二、法发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与种类
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法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所作的分类。人类历史上,有四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统称为私有制社会的法。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
三、两大法系
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历史传统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
(一)大陆法系:
1、概念: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尔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法系等。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称帝期间制定)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依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
2、特点:
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
不承认法官的创制法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律分类上,有公法与私法之分;
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
一般采用民刑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辖体制,在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方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
(二)普通法系
1、概念: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统、基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的总称。
2、特点:
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
普通法系的渊源是以不成文法为主,判例是最为主要的; 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有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 在法院的建制方面,普通法系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民刑案件与行政案件均由同一法院即普通法院系统受理;
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
(三)两大法系比较:
1、相同点: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法律至上。
2、不同点:
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 法律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分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普通法和衡平法。法律权限不同; 诉讼程序不同。
第四节 法的作用与法治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分类与局限性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1、规范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一般包括:(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
2、社会作用:是法律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具体调整社会关系所发挥的作用。
(1)政治作用;
(2)社会公共事务功能:第一,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第二,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第三,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第四,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第五,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科技教育的发展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特别近代以来,各国都通过立法来保障和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诸如义务教育法、科技振兴法、知识产权法等。
3、法的局限性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不是全部方法。(2)法调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
(3)法的自身特点有限性。如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另外法自身文字表述有缺陷,不可能通过文字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规定进去。
(4)受到执法人员和物质条件限制。执法人员水平不高,或贪赃枉法,有了法也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二、法治与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定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 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2、依法治国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
(四)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机制;
3、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五)依法治国的目标
1、形式目标:包括(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3)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2、实质目标:包括(1)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2)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3)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4)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第五节 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立法的概念与原则
(一)立法的概念
立法,即法的创制、法的制定、法的创立,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性活动。一般也简称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
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合宪性原则;
5、实事求是原则。
二、法的适用的原理与原则
(一)法的实施与法的适用的概念
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落实,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方面。广义的法的适用包括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运用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
(二)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三)当代中国法的适用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5、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
第六节 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或权力与义务关系。
2、分类:
(1)抽象的法律关系与具体的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化程度不同为标准。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以具体法律关系依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个体化为标准;(3)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产生依据是否使用法律制裁来划分;
(4)平权型法律关系和录属型法律关系:以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不同为标准。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法人;(3)非法人组织;(4)国家。
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2、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1)物。(2)非物质财富。(3)行为。(4)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
3、内容:权利与义务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法律本身(即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客观情况和现象。以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三、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权利的概念
权利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具有这样或不这样行为,功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亲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和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法定权利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
(二)义务的概念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三)权力的概念
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
(四)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七节 法与民主、人权
一、法与民主
(一)民主的概念与特征
1、民主的概念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人员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民主与宪政结合; 民主与集中结合;
民主意味着少数服务多数同时多数也应尊重少数的政治制度,需要有民主而科学的决策;
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逐步完善民主。
(二)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1、法治的真谛在于人民掌握主权,通过自由表决和选举组成代议制立宪法政府;
2、法治的效能在于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保障和限定公民自由权利,促进大众政治参与并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3、法治的活力在于人民对于所委托的少数管理者及由他们组成的权力机构,通过人人必行的法律和各种形式的分权与制衡制度,保持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权威和合理运行;
4、法治的形态,在于确立严格的依法治理的操作运行程序,这种程序必须符合民主的最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
二、法与人权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享有或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其次,人权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再次,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二)法律与人权、公民权联系密切
[复习思考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现代法学体系的基本分科有哪些?
2、如何认识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与其他法学流派的相关观点有何区别?
3、法有哪些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如何认识法的作用?
4、法的起源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5、何谓法系?西方两大法系有哪些主要区别?
6、我国立法与司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何谓法治?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依据应当是什么?
8、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有何必要性与现实性?
第三章 宪 法
[提要]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监督与主要原则,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熟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认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运作过程。学会用宪法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的宪法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资产阶级国家宪法(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分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保障人权原则。
(二)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五、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
1、巩固国家政权;
2、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
3、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
(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1、统一作用;
2、健全作用。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
(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宪法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2、宪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宪法的监督
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我国宪法监督的特点:
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证相结合;
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3、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问题主要有:
1、没有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作用。
对策: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对公民的宪法权利在遭受特定损害的情况下提供宪法上的救济。
第二节 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一、国家的性质
国家性质实质上就是国家的阶级性,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涉外经济(三资经济)。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坚持对外开放;
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第三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
(二)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三方面:(1)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2)便于少数民族参加国家管理:(3)便于中央的集中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建设;(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指关于选举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选举权的物质保障与法律保障原则;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程序: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提出代表候选人;投票选举和当选计票。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统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二)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由:
1、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情况;
2、民族关系的历史;
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4、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一)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备我国国籍即可成为我国公民。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称宪法权利和义务,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履行的主要义务。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三)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权利具体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宗教信仰自由。(1)我国奉行全面的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负有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责任,同时也要求宗教团体及信徒负起相应的义务,这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宗教政策。(3)为了使宗教真正成为我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己掌握的内部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我国长期奉行宗教由中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政策。
(四)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1、劳动权;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5、受教育权;
6、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五节 中央国家机关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我国国家机构从横向角度,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从纵向角度,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国家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积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一、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二、我国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三、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
四、我国中央军事机关:中央军委
五、我国最高国家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复习思考题]
1、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有何特点?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我国为何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5、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7、民主集中制原则怎样体现在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2
如今,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 特别是对于农科专业的学生来说, 就业面相对较窄。近些年, 本科教育本着重基础, 宽领域的方针, 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农学类专业如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 都开设了《园艺通论》这门课程, 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农科专业的学生对于园艺知识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掌握, 并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提高农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难点
《园艺通论》是初级园艺学, 主要研究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栽培管理技术。包括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育种、繁殖、贮藏加工和设施园艺等方面的内容, 涉及的知识面广。而近些年, 课时量又在不断压缩,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该学到的知识, 就必须确定好授课内容。既要重视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又要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 我们结合教材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普及基础、突出重点, 强化应用的教学改革。
“园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一章, 主要介绍园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各部分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这些内容学生在《植物学》课程中都有过系统的学习。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讲解园艺植物与其他植物不同的地方, 而共性的东西如“各器官的功能”“各器官的基本类型”等就可一带而过, 没必要重复。因此, 本章重点介绍后半部分内容“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园艺植物对环境的要求”等内容, 这些知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园艺植物的繁殖”一章, 种子繁殖是较常见的繁殖方式, 因此主要介绍播种前如何选种、消毒、催芽、打破休眠等。播种方法简单, 主要提醒学生掌握注意事项即可, 如盖土的厚度要合适, 避免出现“带帽苗”等。本章重点和难点是几种无性繁殖方式, 特别是在果树和多年生花卉中应用较普遍的嫁接和扦插, 要做详细讲解并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 使学生掌握技术要领, 并了解不同园艺植物各自适用的繁殖方式。
“种植园管理技术”一章, 有关种植园的规划作简单介绍, 让学生一般了解, 掌握总的原则即可。重点讲授园艺植物的植株管理, 包括果树的整形修剪和蔬菜的植株调整, 并安排实验课, 巩固技术要领,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设施园艺”一章, 用4学时的时间要概述一门课程《设施园艺学》的内容, 就必须有的放矢, 突出重点。主要让学生了解设施的不同类型, 重点讲授常见设施如大棚、温室的结构特点及设施内环境特点。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设施园艺发展的新动态。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园艺通论》主要是针对非园艺专业的学生授课, 学生基础知识不足, 使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展示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丰富了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 在讲授园艺植物的繁殖方式如嫁接、扦插, 操作方法有很多种, 实验课课时有限, 而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 使每位同学都清楚地了解到具体的操作方法, 在实验课上直接亲自实践, 便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些技术,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 教学形式多样化,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要求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个理论既肯定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又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 如果老师一味地灌输概念、分类、各种园艺植物的特性等理论知识, 容易使学生厌倦, 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因此我们采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教材内容, 然后分组讨论, 再把讨论得出的答案在课堂上反馈, 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此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牢固。此外, 还可以根据课程进度, 适时安排2~3学时的讨论课。把全班同学分成7~8个小组, 课下按照老师划定的选题范围查阅大量资料, 制作PPT, 然后课堂上由小组代表走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讲解, 讲解完毕其他同学进行提问, 小组成员共同回答问题, 老师进行补充和点评。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 也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好评。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园艺通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园艺作物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将原来的32学时理论课改为“24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精选了蔬菜种子的识别、蔬菜育苗、嫁接、组织培养、果树的整形修剪、参观温室大棚等几个实验, 根据季节和课程安排选作, 并与课程进度紧密配合。学生进到实验室, 走进试验地, 通过亲眼观察, 亲手操作, 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 将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
考试是用来衡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但不能作为唯一手段,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寻求一种好的考核方式, 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 而且还能在考查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所以, 应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该课程总评成绩包括两部分, 一是平时成绩占40%, 包括考勤、实验技能与实验报告、课堂提问与讨论、课程论文撰写等。在日常教学中,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程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期末试卷成绩占60%, 题型安排上增加主观试题的比例, 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小结
在《园艺通论》课程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对园艺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团结协作精神, 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摘要:针对园艺通论课程特点和我国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旨在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园艺通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光晨.园艺通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吴智明, 赵春香, 周俊辉.《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6) :31-32.
[3]李明, 贺一松, 杨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五项教育工程”[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2) :34-3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园艺通论 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如今,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特别是对于农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面相对较窄。近些年,本科教育本着重基础,宽领域的方针,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农学类专业如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都开设了《园艺通论》这门课程,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农科专业的学生对于园艺知识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掌握,并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农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园艺通论》是初级园艺学,主要研究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栽培管理技术。包括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育种、繁殖、贮藏加工和设施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而近些年,课时量又在不斷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该学到的知识,就必须确定好授课内容。既要重视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又要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我们结合教材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普及基础、突出重点,强化应用的教学改革。
“园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一章,主要介绍园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各部分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这些内容学生在《植物学》课程中都有过系统的学习。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讲解园艺植物与其他植物不同的地方,而共性的东西如“各器官的功能”“各器官的基本类型”等就可一带而过,没必要重复。因此,本章重点介绍后半部分内容“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园艺植物对环境的要求”等内容,这些知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园艺植物的繁殖”一章,种子繁殖是较常见的繁殖方式,因此主要介绍播种前如何选种、消毒、催芽、打破休眠等。播种方法简单,主要提醒学生掌握注意事项即可,如盖土的厚度要合适,避免出现“带帽苗”等。本章重点和难点是几种无性繁殖方式,特别是在果树和多年生花卉中应用较普遍的嫁接和扦插,要做详细讲解并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使学生掌握技术要领,并了解不同园艺植物各自适用的繁殖方式。
“种植园管理技术”一章,有关种植园的规划作简单介绍,让学生一般了解,掌握总的原则即可。重点讲授园艺植物的植株管理,包括果树的整形修剪和蔬菜的植株调整,并安排实验课,巩固技术要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设施园艺”一章,用4学时的时间要概述一门课程《设施园艺学》的内容,就必须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主要让学生了解设施的不同类型,重点讲授常见设施如大棚、温室的结构特点及设施内环境特点。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设施园艺发展的新动态。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园艺通论》主要是针对非园艺专业的学生授课,学生基础知识不足,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园艺植物的繁殖方式如嫁接、扦插,操作方法有很多种,实验课课时有限,而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使每位同学都清楚地了解到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实验课上直接亲自实践,便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求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个理论既肯定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又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味地灌输概念、分类、各种园艺植物的特性等理论知识,容易使学生厌倦,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因此我们采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再把讨论得出的答案在课堂上反馈,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此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牢固。此外,还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安排2~3学时的讨论课。把全班同学分成7~8个小组,课下按照老师划定的选题范围查阅大量资料,制作PPT,然后课堂上由小组代表走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讲解,讲解完毕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共同回答问题,老师进行补充和点评。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也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好评。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园艺通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园艺作物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将原来的32学时理论课改为“24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精选了蔬菜种子的识别、蔬菜育苗、嫁接、组织培养、果树的整形修剪、参观温室大棚等几个实验,根据季节和课程安排选作,并与课程进度紧密配合。学生进到实验室,走进试验地,通过亲眼观察,亲手操作,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将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
考试是用来衡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但不能作为唯一手段,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寻求一种好的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而且还能在考查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应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该课程总评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40%,包括考勤、实验技能与实验报告、课堂提问与讨论、课程论文撰写等。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同时鼓励学生在课程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扩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期末试卷成绩占60%,题型安排上增加主观试题的比例,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小结
在《园艺通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对园艺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光晨.园艺通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吴智明,赵春香,周俊辉.《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1-32.
[3]李明,贺一松,杨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五项教育工程”[J].高等农业教育,2002,(2):34-37.
[4]宋江华,孙俊,方从兵.《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78-5279.5282.
2014法学通论试卷A及答案 篇4
2013-2014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试卷代码:37012A授课课时:32课时考试用时:110分钟
课程名称:法学通论适用对象:本科挂牌班
试卷命题人试卷审核人
6.丙可否行使对别墅的承租使用权?理由是什么?
7.丙应如何向戊主张自己的权利?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为不定期租赁。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当事人未采取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乙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应当在合理期限前通知承租人。
2.(1)甲有权要求乙在合理期限内维修。乙未履行维修义务,甲可以自行维修,维修费用由乙负担。
(2)甲的维修属于无因管理人的行为,由乙承担其支出的必要费用。瓦片质量问题不影响乙对该项义务的承担。
(3)因维修影响了甲的使用,应当相应减少租金或延长租期。但装修期间不在延长租期的范围。
3.(1)甲丁之间属于无名合同,应适用《合同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并可参照《合同法》分则或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例如,费用承担问题适用赠与合同的规则,完成工作问题适用承揽合同规则。
(2)应由丁承担。因为丁为雇主,应对雇员在从事雇用活动中遭受的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4.乙可以要求甲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理由是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对租赁物进行改装或增设他物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
5.无权。造成第二次漏水是甲自身的原因,乙无过错,因此损失应由甲自行承担。
6.丙有权对乙主张自己基于原租赁合同对该别墅的承租使用权。因为承租人在房屋租赁期间死亡的,与其生前共同居住的人可以按照原租赁合同租赁该房屋。
7.丙有权请求戊返还原物。因为丙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是合法占有人,有权请求侵占人返还原物。
【主要参考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三十五条,《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二百一十五条、第二百二十一条、第二百二十三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物权法》第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四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
请针对上述问题,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二(20分)
案情:
某市A房地产公司(下称A公司)与B建筑公司(下称B公司)达成一项书面协议,由B公司为A公司在某地承建一栋商品房。合同约定,标的总额6000万元,8个月交工,任何一方违约,按合同总标的额20%支付违约金。合同签订后,为筹集工程建设资金,A公司用其建设用地使用权作抵押向甲银行贷款3000万元,乙公司为此笔贷款承担保证责任,但对保证方式未作约定。B公司未经A公司同意,将部分施工任务交给丙建筑公司施工,该公司由张、李、王三人合伙出资组成。施工中,工人刘某不慎掉落手中的砖头,将路过工地的行人陈某砸成重伤,花去医药费5000元。A公司在施工开始后即进行商品房预售。丁某购买了1号楼101号房屋,预交了5万元房款,约定该笔款项作为定金。但不久,A公司又与汪某签订了一份合同,将上述房屋卖给了汪某,并在房屋竣工后将该房的产权证办理给了汪某。汪某不知该房已经卖给丁某的事实。汪某入住后,全家人出现皮肤瘙痒、流泪、头晕目眩等不适。经检测,发现室内甲醛等化学指标严重超标。但购房合同中未对化学指标作明确约定。同时,因A公司不能偿还甲银行贷款,甲银行欲对A公司开发的商品房行使抵押权。
问题:
1.若B公司延期交付工程半个月,A公司以此提起仲裁,要求支付合同总标的额20%即1200万元违约金,你作为B公司的律师,拟提出何种请求以维护B公司的利益?依据是什么?
2.对于陈某的损失,应由谁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为什么?
3.对于陈某的赔偿,应当适用何种归责原则?依据是什么?
4.对于乙公司的保证责任,其性质应如何认定?理由是什么?
5.若甲银行行使抵押权,其权利标的是什么?甲银行如何实现自己的抵押权?
6.丁某在得知房屋卖给汪某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A公司履行合同交付房屋,其主张应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7.汪某现欲退还房屋,要回房款。你作为汪某的代理人,拟提出何种请求维护汪某的利益?依据是什么?
8.如果A公司不能向B公司支付工程款,B公司可对A公司提出什么请求?
参考答案:
1.请求仲裁机构减少违约金。合同法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2.应当由丙建筑公司承担责任。因刘某系丙公司的雇员,其在执行雇主指令(或执行工作任务)中致人损害由雇主承担责任。由于丙公司系合伙企业,故由张、李、王实际承
担连带赔偿责任。
3.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民法通则规定地面施工致人损害适用过错推定。
4.乙公司的保证责任性质属于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法规定对保证责任性质约定不明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
5.甲银行的抵押权标的为土地使用权,不包括商品房。物权法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后,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甲银行实现抵押权时可以将商品房一并处分,但不能就商品房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6.不能得到支持,因为汪某已经取得商品房的所有权,不动产以登记作为物权变动的依据。
7.请求解除合同,因为A公司构成严重违约,房屋无法居住,不能实行合同目的。
8.B公司可向A公司主张违约责任或者对建设工程主张优先权。
请针对上述案例,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三(20分)
案情:
江东市黄石区A小区居民李某因手头拮据,其母常年卧病在床,某日深夜潜入其工作单位的财务室,意图盗窃保险柜中的财物。李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将保险柜打开,感到十分沮丧。正要离开时,恰逢保安员巡逻至此。保安员发现财务室的门虚掩,即进去查看,与李某撞个正着。李某用撬棍将保安员打昏后逃走。回到家中后,李某恐保安员醒来以后认出自己,就拿了一把匕首,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刚刚返回单位大门,即被接到报案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
问题 :
1.李某的盗窃未遂属于犯罪未遂中的哪种类型?
2.李某盗窃未遂后将保安员打昏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为什么?
3.李某返回作案现场(本单位)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的行为属于犯罪的哪种形态?
4.对李某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答案:
(1)李某的盗窃未遂属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能犯未遂。刑法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犯罪未遂作了不同的分类。以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终了为标准,可将犯罪未遂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以犯罪人实施犯罪能否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可将犯罪未遂分为能犯的未遂与不能犯的未遂。所谓能犯的未遂,是指犯罪行为有实际可能达到既遂,但由于行
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达到既遂的情况;所谓不能犯的未遂,是指因犯罪人对有关犯罪事实认识错误而使犯罪行为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情况。根据上述理论,李某盗窃保险柜中的财物而不能将保险柜打开的行为未实行终了,即未能将保险柜打开,故而是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李某不能将保险柜打开,是由于其本人能力有限,而非是由于李某对犯罪事实认识的错误,因而是能犯未遂。
(2)李某盗窃未遂后将保安员打昏的行为性质是抢劫犯罪。本题中,李某实施盗窃后,与保安员迎面相撞即将其打昏,属于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严重的行为,可以按照抢劫罪论处。
(3)李某返回作案现场(本单位)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的行为属犯罪预备。所谓犯罪预备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本题中,李某为杀人灭口,持刀前往作案现场的行为并未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只是为犯罪准备条件,故而是犯罪预备。
(4)对李某应当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预备)数罪并罚。因为李某的杀人预备行为是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出于杀人灭口的目的而实施的又一个独立犯罪行为,符合一个新的犯罪构成,又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因而应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按数罪并罚原则处理。
请针对上述案例,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课程小论文
甲系某大学三年级女生。2003年5月5日,甲到国际知名连锁店乙超市购物,付款结账后取回自带的手袋,正要走出超市大门时,被超市保安阻拦。二保安怀疑甲携带了未结账的商品,欲将甲带到超市值班经理办公室处理。甲予以否认,争执过程中引来众多顾客围观。后在经理办公室,甲应值班经理要求出示了所买商品及结账单据。值班经理将甲自带的手袋打开检查,并叫来女工作人员对甲进行了全身搜查,均未查出未结账的商品,遂将甲放走。事后,甲在超市被搜身的消息在本校乃至其他高校传开,甲成了倍受关注的“新闻人物”,对甲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出现了失眠、头晕等症状,无法继续学业,医生建议其做心理治疗。甲认为乙超市侵害了自己的人格权,遂提起诉讼,请求判决乙超市赔偿精神损害10万元。本案双方的主要事实争议是:乙超市在对甲进行全身搜查时,是否强令甲脱去了内衣。对此,双方均未提出充分的证据。双方的主要法律争议是:超市在每年失窃数额巨大的情况下,是否有权对顾客进行搜查。乙超市认为自己在超市内己张贴告示,保留对顾客进行搜查的权利。一审法院认为乙超市不能提出没有强令甲脱去内衣进行搜查的证据,故对脱衣搜查的事实予
以认定;认为乙超市的搜查行为侵犯了甲的人格权,且侵权情节恶劣,后果较为严重,同时
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判决被告赔偿精神损害11万元。乙超市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除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乙超市强令甲脱内衣进行搜查的事实证据不足外,对一审认定的其它事实予以维持,酌情改判乙超市赔偿甲精神损害1万元。甲对二审判决不服,以赔偿太少为由,申请再审,请求将赔偿数额改为11万元。本案发生后社会反响颇大,引发了不少议论,主要涉及精神损害赔偿、法官自由裁量、人格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企业安保措施等诸多法律问题,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论述。
请依据上述材料,从法学的角度写一篇课程小论文(要求:
1、拟就适当的论文标题,要求紧扣材料,但可以从不同视角选题;
2、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
3、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4、字数不少于1500字。(40分)
参考例文之一[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本案一审判决被告赔偿甲精神损害11万元,二审又改判被告赔偿甲精神损害1万元。同一事实下,两次判决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偏差,是由于法官自由裁量权问题引发的法治现象。
法官在个案中进行自由裁量是法律适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审判制度的改革,如何对待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特别是在民商事和经济审判中法官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且富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法治问题。
所谓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对个案作出裁判的权力。在诉讼中,裁判的具体结果往往不是,也不可能是法律对该案件的唯一选择。法官的自由裁量不仅体现在认定案件事实上,也大量体现在适用法律问题上。
稳定性、滞后性、不周延性既是法律的特点,法律不明确和法律漏洞的存在在所难免。大量立法历史也表明,立法机关不可能预见法官所可能遇见的问题。尽管法律条文越来越多,可是其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推移也愈来愈突出,而审判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法官不能拒绝审判。可见,正是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了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基础。自由裁量是法官的职责,法官不但要大胆行使,也要谨慎行使。
在法治社会中,任何公权力机构都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来行使公共权力,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法官自由裁量权也不例外,法官自由裁量不仅要在合法的范围之内作出,还要受到合理性原则的约束,在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之间不存在自由裁量的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5
在职申请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
学位课:宪法、法理学、民法、刑法、中国法制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专业课:经济学、金融法、国际经济法、财税法、保险法、知识产权法、证券法、外商投资法、诉讼法(民诉、刑诉、行诉)、婚姻家庭法、前沿讲座实务研究:房地产法专题、国际经济法专题、犯罪心理学专题研究
附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课程优势
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成立至今拥有一批著名法学专家、学者,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研究领域成绩斐然;
师资雄厚,注重实操:由本校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主讲,并在重要学术团体任要职;学院拥有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模拟法庭、非诉讼实验室等两个专业实验室; 精品课程:学习期间学员可选开金融、财政、工商管理学院第二专业精品课程,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与个人价值;/
3人脉平台:定期组织班级活动、论坛等学术休闲活动。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在学习的同时搭建人脉,实现资源共享、助推事业成功。
课程设置
学位课:宪法、法理学、民法、刑法、中国法制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专业课:经济学、金融法、国际经济法、财税法、保险法、知识产权法、证券法、外商投资法、诉讼法(民诉、刑诉、行诉)、婚姻家庭法、前沿讲座实务研究:房地产法专题、国际经济法专题、犯罪心理学专题研究
培养方式
采取面授与自学(文献资料阅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北京班:安排周末时间上课;
2、全国班;假期集中上课。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报名手续
1、填写《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报名登记表》;
2、交本人身份证、最后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3、交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4、缴纳报名费200元;学费14000元(两年);
证书授予
1、按教育部规定,完成该研究生班学习课程,经考试合格者,颁发法学研究生课程班证书,证书加盖校长签名章、学校钢印和红印;
2、符合申硕条件的学员可按国务院学位办1998【54】号文件及我校学位办有关规定申请法学硕士学位。
乘车路线
公交:502、639、640 光华路口东下车对面(学校南门)
988、973 八王坟北下车(温特莱酒店)左转右侧(学校南门)
快速公交2 红庙路口西下车(学校北门)
846、101电车、112电车、115电车、488、671、718、846、855红庙路口西下车(学校北门)
地铁:
1号线大望路下车(A口出),大望桥下往北第二个红绿灯(温特莱酒店)左转右侧(学校南门)
自驾车:
东三环 京广桥 向东 走朝阳路,过第一个大的十字路口(路边是中国第一商城),右侧(学校北门)
东三环 光华桥 向东 走光华路,阳光100对面(学校南门)前方调头
东四环 慈云寺桥 向西 走朝阳路,过红庙路口马路对面(学校北门)前方调头长安街开车路线:
《中国宪法学A》课程教学大纲 篇6
课程名称:中国宪法学A(The Law of Constitution)课程编号:162129 总学时数:48学时 讲课学时:48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实践学时:0学时 上机教学: 0学时
学分:3学分
先修课程:法理学 中国法制史 法学导论
教 材:周叶中 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宪法(中国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许崇德 主编 胡锦光 副主编 李步云 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李树忠 主编,《宪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共三编十六章,形成了以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宪法实施为主线的宪法学教学体系。第一编是宪法基本理论,详细论述了宪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的制定、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的价值与作用、宪法与宪政等基本理论。第二编论述了中国宪法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主要论述了中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请求权等。国家机构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两条主线。主要论述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各级行政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自治机关,最后论述了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三遍论述了宪法实施,主要是违宪审查制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一,为法学专业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要求学生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了解宪法学的理论前沿和制度建设的趋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中国宪法学A》授课课时分配表 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讲课***2习题课***0讨论课***2实验***0其他***0合计***24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六章。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主要内容是:宪法释义;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分类。
重点、难点: 宪法释义。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主要内容是: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难点:宪法的发展趋势;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三章:宪法的制定
主要内容是:宪法制定权;宪法制定机关;宪法制定程序。重点、难点:宪法制定程序。第四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主要内容是: 宪法形式;宪法结构。重点、难点:82年宪法的结构。第五章:宪法规范
主要内容是: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重点、难点: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
第六章: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主要内容是:宪法的价值与作用。重点、难点:宪法的作用。第七章:宪法与宪政
主要内容是: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重点、难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第八章:国家性质
主要内容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重点、难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九章:国家形式(上)
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十章:国家形式(下)
主要内容是: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重点、难点:特别行政区。
第十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
主要内容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重点、难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第十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下)
主要内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
重点、难点: 公民的基本权利。第十三章:选举制度
主要内容是: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民主程序;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重点、难点: 选举的民主程序。第十四章:国家机构
主要内容是:代议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
重点、难点: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十五章:政党制度
主要内容是: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重点、难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第十六章:违宪审查制度
主要内容是: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违宪责任;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重点、难点: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三、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适度结合各国典型宪法案例,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素质,开阔学生理论视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和反思能力。
四、成绩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大 纲 执 笔 者:蒲 红
大 纲 审 定 者:
分管教学负责人签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7
现实中在涉及资本市场禁止交易行为法律规制时,基本上都是直接适用证券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证券法课程教学的实务性,可以紧紧围绕证券法基本法律的法条内容来设计讲稿和安排教学重难点。我国的证券法开始实施,20xx年进行了大修,如今证券法正处于又一次重新修订过程中,有许多即将新修订的内容在相关媒体报道中有较多关注,因此,可以结合现有证券法基本法律的法条内容来设计教学讲稿,既可以让法学专业学生知悉现有证券法基本法律的内容,又可以结合证券法最新修改的动态,去进一步学习现有的证券法,从而去比较新旧法条的异同,以使学生能够掌握证券法修订的背景、原因以及主要内容,从而能够及时了解证券法律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中遭遇证券法律纠纷时,能够自如地适用相应的证券法律条文。
3.2 注重实际操作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证券法学知识
法学专业的大三学生由于金融证券学基本知识的缺失、就业压力以及各种考试的压力等因素,他们很难坐下静心去了解学习纯粹的专业知识,因此,为提高学生了解证券法学科的兴致,进而提高证券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亲身实践操作的活动或方式。例如,可以结合网络中的模拟炒股,让学生参与到证券交易环节中去,以促进证券交易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在有条件的情况,还可以带着学生去观摩当地的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以使学生能够亲眼目睹证券发行、证券交易的相关模式。
3.3 精选案例以活跃证券法课堂的教学氛围
证券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课程,在教师授课中,不仅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将基本理论与案例实务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为了进一步活跃证券法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应该积极实施案例实务的教学方法。
在证券法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选取曾经的或者正在经历过程中的某些证券法方面的案例作为课堂中的素材,这些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争议性以及前瞻性,通过这些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或者交流,进而促使学生有所思考,以提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证券法律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相关证券法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 开拓多种互动式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性教学模式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摒弃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方式。因此,为优化证券法课程教学效果,可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开拓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方式。
一是可以结合证券法课程内容开设讨论课。事先将讨论主题布置给同学们,讨论分小组进行。根据班级同学人数,将其分成几个小组,把讨论主题事先布置给学生,由各个小组围绕讨论主题积极搜索相关素材,并进行整理归纳制作成课件形式。在讨论课上,通过小组推荐,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阐述,其余同学则针对演示的内容进行思考、提问以及交流,让学生充分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
二是可以在课堂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证券(主要是股票)发行、上市、交易以及退市的教学互动活动,由学生自己来扮演股票发行人、承销商、保荐人、证券交易所以及证监会等角色,以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知体会相关的证券法律知识。
三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时代感和前沿性的纪录片或影视剧片段在课堂中进行播放,这些视频应与证券法律知识有一定关联性。例如《大市中国》纪录片就记载了我国证券市场从19建立至20xx年间的辉煌发展历程,有选择性地播放这些视频,可以使学生对证券市场以及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09-24
202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试大纲09-1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荐信11-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考试题(2013)07-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部分老师介绍10-2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专业论文选题12-06
中南财经政法民商法研究生历年考研真题08-27
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11-0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年房地产经济学研究生复试笔试题08-19
财经法规及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分析论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