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法规课程感想

2024-09-18

财经法规课程感想(精选11篇)

财经法规课程感想 篇1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学习感想

会计1031 高跃 联系电话*** 在大一下学期我们终于在彭湘华老师的带领之下领略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今后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半学期的学些,我了解到作为一位财务人员应该遵守哪些会计基本职业道德,同时也了解到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业务处理中,我们所要用到的相关会计法律知识。本来我认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不是很大,但是学过之后才发现和我想的正好相反:《财经法规》在我们今后的会计工作中可以起到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可以避免犯错,同时也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相关权益,而且《财经法规》里面的税法在我们今后的业务处理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指导我们工作更好的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虽然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性,但是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它可以时刻提醒我们的所作所为,防范在我们面对巨大的金钱诱惑时走入歧途,让我们在有扎实的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个拥有良好职业道德受人尊敬的财务人员。

在课程的学习中除了了解到相关的会计法律和职业道德的知识外,还培养了我细心的性格。这门课程因为和法律相关,所以书本上的每一个字都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更改的,在记忆的时候一定要十分细心,记清楚每一个字。正因为如此,在这门课程的潜移默化中我逐渐养成了细心的好习惯,并将它运用到生活的细节和其它课程的学习中。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记忆问题。这门课程的知识点非常的散,没有很强的逻辑联系和系统性,往往出现的情况是记住了这个忘记了那个,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记了,把这个知识点和那个知识点混在一起等类似的情况。这些情况一度让我产生了对这门课程的厌恶情绪,碰都不想去碰它,也因为这样,在时间很紧的会计证考试准备阶段中没有很好的复习该课程,使这门课程只考了52分。在过后的课程学习中依然没有很好得和这门课程打好交道,不过这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我个人懒惰的毛病,因为这门课程难得记,我也就没有强制自己去记忆它,致使最后该课程都学得一地鸡毛。我们的课程老师彭湘华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在课程最开始的时候她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会计在职人员调查”,其实开始时觉得很麻烦,而且不理解她要我们这样做的原因。但是当我自己真正完成了这个调查后,才发现她让我们调查的原因——从在职会计人员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经验,明白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应该注意什么,在现在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培养自己那些不足的方面才可以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她总说我们可以找她,她可以帮我们介绍实习的地方,也会给我们讲一些职场上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讲彭老师是一位非常真诚且务实的老师。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彭老师是经贸系唯一一个进入第二轮“我最喜欢老师评选”的老师了。她确实是一个值得让人敬重的老师。不过希望老师您平时可以和我们交流地更多一点额。

会计1031 高跃

2011-6-12

财经法规课程感想 篇2

一、教学效果评价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的哲学基础是:“世界是关系的集合体,而非实物的集合体。”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对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任何系统从不稳定状态演化为稳定状态,其前提在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系统环境中,系统才能够从外界得到系统演化的各种资源,并且也对外界有所贡献。教学活动演化为一种有序状态会涉及到教学系统中许多层次的不同要素,包括教学管理者、教学活动实施者、教学思想、 学生、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评价等,而且教学活动的状态对社会中各部门利益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各个部门的活动也会对教学活动有所作用。因此,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教学活动目标能否实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 形成明确的职业思想,并有效地转化为会计实践,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建立评估体系,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流向,涉及到许多重要环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进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的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环节。

(二)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的哲学基础是:“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非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系统理论的动态性原则对教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原则认为每个系统是一个组建、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性质。 系统的动态性,使系统能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趋向于最优状态。在教学系统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教学管理者、教学活动实施者以及学生等均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 他们之间存在竞争,这些竞争的存在,使得教学系统远离有序状态。为了使得系统趋于有序状态,教学系统中各个利益关系人又会相互协作。即竞争和合作是教学系统整体演化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表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利益关系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学生的利益诉求一方面是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法律素养、道德素质和会计技能均得到提高,增强社会竞争力及毕业之后的高报酬; 另一方面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等精神享受。教师利益诉求包括教学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个人价值实现和精神关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等。行政管理者的利益诉求主要有获得教师与学生更多理解、化解行政与学术矛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等。政府的利益诉求可以划分为经济诉求、政治诉求和文化诉求三个内容。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诉求之间饱含着冲突和对立,在冲突和对立中又相互协调和合作,从而使得教学活动趋于有序状态。因此,进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及其变化。

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一)教学效果评价原则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遵循以下评价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会计由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会计教育必须在“立德树人”导向下展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不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大讲堂,其主要任务在于帮助会计专业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的大局意识。因此,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整体性原则。教学效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评价也要坚持“教”与“学”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授课效果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在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和整体把握。教师的教学态度、知识结构是影响授课效果基本因素,授课方法、教学手段是影响授课效果的直接因素,而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的学习风气、社会环境因素也成为影响授课效果的间接因素。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个综合整体,它不仅仅是学生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基本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与前期课程融汇贯通,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感水平有所加强,运用法律框架与道德逻辑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现实会计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 因此,在教学评价指标设计时,影响“教”与“学”的相关因素力求考虑全面,从整体上评价教学效果。第三,实效性原则。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及时接受到各类信息,如果不及时正确地进行引导,学生道德价值取向便容易出现偏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评价要坚持贴近现实生活,通过现实案例来验证理论,而不能以理论论理论。当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相互脱节,法规规定和道德观点往往不能使学生不能信服,甚而产生厌倦和反感情绪。因此,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应该突出教学内容实效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注重教学实效性的评价。

(二)教学效果评价主体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者,由于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他们更能够体会到课程结束,自己的会计理论水平是否提升、 会计实践技能水平是否增强、职业素养是否更加深厚,为此,学生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评价主体之一。同时,由于学校教务部门是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职能部门,其有责任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教务部门采取聘请校外专家或由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进行评价。另外,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家长的满意程度,影响到用人单位的工作质量。与此同时,教学活动的效果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相关利益者,各个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其在评价过程中作用各不相同,教师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直接讲授者,其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评价;学校的教务部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要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作为课程的直接受益者, 既可以评价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家长作为间接利益关系人,可以对学生课程学习之后是否对会计职业更加热爱和精神面貌发生改变进行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拥有最终的发言权。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目前,在大部分高等财经院校中,主要采用“考试”的方法检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考试”也通常采取“闭卷”方式考核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对于学生会计实践技能与道德素质是否提高却难以考核。因此,许多学者建议采用因子分析法、 模糊评价法、多质多法等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鉴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多思维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是一门多目标的课程,基于突变论的分析方法应该行之有效。突变论是系统理论中自组织理论其中的一个分支理论,是以动态观点研究动态、复杂问题的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第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力求简明、适用并具有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第二,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的取值范围。各个指标的取值范围包括优秀、良好、一般、及格和不及格。 第三,运用“最小———最大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数据预处理,从而使得数据获得较好分布。第四,将教学效果按 “安全级综合评价值”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第五,选择突变变量突变级数确定方法,确定突变级数。最后选择状态变量值确立原则,确定“教学效果”值。

三、结论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于其法律逻辑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评价中,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效果评价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

摘要:高等会计教育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一门会计专业课,由于其课程特点、学科体系等原因,当前各高校所开设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财经法规课程感想 篇3

关键词:中职;财经法规;课堂节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111-02

人们通常说的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且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旋律现象,节奏优美的音乐必然给人留下印象深刻。课堂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张弛等。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应当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有意识地变化讲授方式和速度,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调节好课堂节奏,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一、主要原因

首先,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分析,一堂课上学生不可能自始至终高度紧张地听教师讲解,中职生绝大部分是没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不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不够敏锐,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需要教师以强调的、慢节奏的状态引导和教授,以轻松的、快节奏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相关知识,使其不至于厌烦,保证教学效果。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分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有一定的节奏感。除一般内容外,既有重点内容,又有难点内容,教师讲解时不应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中职财经类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统计、财经法规、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这些专业知识强度大、内容多、多数知识比较抽象且缺乏实践演练的条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力、记忆力。同时,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时间、详略、轻重,使学生在没有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把握重要的专业知识。中职财经法规课程有大量法条,讲课时容易出现平铺直叙、缺乏节奏的现象,而学生上课兴趣不高,只在考前突击。课堂节奏决定教学效果,科学的教学节奏会让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让学生从中获益,甚至影响学生就业后继续学习的主动性。

二、解决措施

1.以人为本,精心设计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中职生面临就业,对“自己所学”与“将来所用”是否有联系极其敏感。中职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专业学习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教学前要分析学情,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巧妙设计案例和问题等,使学生有感而发,带着兴趣学习,合理安排“动”与“静”,做到劳逸结合。

一般来说,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积极性表现为一个波形。最初1~2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心理处于上节课或课间活动兴奋的影响之中,其后20~30分钟进入最佳状态,下课前7~10分钟趋于衰退。这就为把握课堂节奏划定了大致区域。授课开始,不宜立即讲授实质性内容,而应注意诱发,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移至课堂,新近发生的经济事件或有趣的提问或新奇的故事等,以快节奏运行,步步紧逼,瞬间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以《合同法——合同的效力》这节课为例,复习导入阶段设置“故事竟答——威尼斯商人如何渡过难关”这个环节,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威尼斯商人》源于语文课程,把语文课的内容拿到经济法课上,学生有新鲜感。当学生处于活跃放松之时,把话题引到现代法律对合同效力的规定上来,从而过渡到本课课题——《合同的效力》。其后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此时,节奏或慢或快,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采用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做到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承接上例,如讲解合同的效力问题时,设置可撤销合同、无效合同的案例讨论学习,学生要进行案例的分析、对比、回答问题、法律条款规定的学习等,这个过程比较紧张,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一阶段要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应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如来一段知识要点的顺口溜、齐诵法学名言……要求课堂由讲述到活动、由讨论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由收敛到发散等,使学生注意力再次反弹,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规律和方法。

2.明确目标,任务分解

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首先,应做到目标详略得当,与学生需求相适应,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常问自己“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可以学到什么?”把目标订得更为具体,贴近实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上。例如,中职生学习公司法的知识时,应考虑学生创业、成立公司可能遇到的问题,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上市等问题,作为了解内容即可;其次,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开来。根据任务的逻辑顺序逐步向学生介绍各项技巧。又如,学习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及其法律后果前,在课堂上安排心理测试“你容易受骗吗”,测试结果对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得分高的学生充满自信,跃跃欲试,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得分不理想的,会产生证明的心理,也很关注后面的学习内容和提问,同时学生会自发质疑“受骗订立了合同要怎么办?”教师可以借机概述受骗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因影响不同,分别归为可撤销合同或无效合同及其相应的法律后果,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这样,学习状态就紧张起来了。故事竞答、心理测试、具体案例可以起到缓解课堂紧张气氛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有紧有松,达到动静结合、张弛错落。

3.把握教材,因课而异

课堂节奏的调整必须服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对节奏的把握应当有逻辑性,才能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和谐统一。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节奏规律,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会有不同的节奏,可能慢——快——慢,也可能快——慢——快。如果重点突出,可反复讲;如果难点分散,则缓慢讲。专业课学习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易用大、小案例穿插,调控节奏,设法把新教授的内容与学生已知的事情联系起来,尽可能鼓励学生把教学内容和自身的体会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4.注意观察,随机应变

教学节奏的设计只表达了执教者的愿望,能否实施还要执教者的努力和应变。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调整,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特级教师张化万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谁在教比教什么重要,谁在学比谁在教更要。”我们应当以学生的视角上课,以平衡的心态上课,上出真实、扎实的新课堂。例如,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就要考虑是否因为教学内容太浅或太深。若太浅,就要加快节奏,转入新内容;若太深,学生索性不听,就应放慢节奏,力求把难点讲解明白。有时可以根据现实社会的突发事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节奏美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动静结合、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均是课堂教学节奏的体现,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课堂教学节奏控制是一门学之不尽的艺术,掌握好它,课堂教学将异彩纷呈,学生求知的火花将绚丽夺目。

参考文献:

[1](美)帕丁.教师课堂实用手册——新老教师教学与管理策略[M].徐富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财经法规课程感想 篇4

1.1教材内容形式落后,部分法规过时

教材还是按照章节去编排,没有体现工作过程,知识点零散化,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课程以往的教材内容法多条杂,案例少且陈旧;同时教材内容展现形式多是文字,图片少,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另外在法规条文方面,部分法规条款已更新,但教材还是旧版,知识陈旧过时,不能起到规范作用。

1.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近几年在教学改革中,也采用过情境教学,但本质上还是案例教学,教学效果都没有很大突破,收效甚微。

1.3教学学时不合理

通过调查了解到,不同高职院校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教学学时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总体来讲,本门课程总课时量在30个课时左右,严重不足,这与本门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零散知识点的课程特征是完全不匹配的。

1.4理论与实践脱钩

建筑法规课程心得 篇5

建设法规和建设专业技术同样重要,而且是密不可分的,学了建设法规这门课让我懂得了建设法规,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从建设法规的概念谈起,建设法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国家组织、管理、协调城市建设、乡村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等各项建设活动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建设法是调整国家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建设法的调整范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管理关系;二是建设协作关系;三是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内部劳动关系。其次从建设法的基本原则谈起,建设活动通常具有周期长、涉及面广、人员流动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在建设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贯彻一下基本原则,才能保证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

1、建设活动应当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是核心,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建设工程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一系列指标的要求。建设工程的安全是指建设工程对人身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就是确保建设工程不能引起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2、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家的建设工程安全标准原则,国家的建设安全标准是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统一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是指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没有国家标准而有需要在全国规范内适用的统一的技术要求。建设工程安全标准是对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所作的统一要求。建设活动符合建设工程安全标准对保证技术进步,改进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从事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设活动应当依法行事。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订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法规是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作为建设活动的参与者,从事建设活动的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从事建设活动监督和管理的单位、建设单位等,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4、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原则,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是法律的基本出发点,从事建设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是维护建设市场秩序的保障。

5、合法利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宪法和法律保护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建设活动,这也是维护建设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这半学期以来学过的关于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

城市及村镇规划法律制度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规包括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与之配套的《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建设部门规章及各地的地方性建设法规等。城市规划法的使用范围包括地域适用范围和人的适用范围两方面。

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要严把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关,尽量完善合同条款。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了配合国家近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专门拟定了一套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用于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格式严谨,且符合刚颁布的《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另外,可以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按期付款的履约担保。为了使建设单位即发包方一开始就能够及时支付工程款,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由发包方对应付的工程价款提供相应财产作为担保,也可以由第三方来提供担保,担保的方式可以是连带责任保证。这样将来万一发包方无力支付拖欠工程款时,承包方即可用发包方用以担保的财产来清偿债务,或者要求第三方承担保证责任,从而使承包人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要正确运用、行使对建设工程的法定抵押权。根据《建筑法规》及《合同法》规定,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要回拖欠款。

可以通过提起代位权诉讼保护承包人的合法利益。过去承包人在承接完建设工程后,发包方往往以其对外债权收不回来为由拒不支付工程款,对此承包人往往无计可施。而新颁布的《合同法》对债务的保全中的代位权诉讼作了明确规定,这就从法律上明确赋予了承包人代位求偿的权利。

在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的到期债权可以予以强制执行。我国有关法律通过执行程序中的司法救济手段对承包方的利益进行了保护 只要发包方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法院就可以追加其为本案的被执行人,要求其直接向承包人履行债务。

作为从事将来及即将要建筑行业的我们更要充分认清《建筑法规》的重要性,为了以后它在我们从事建筑行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保证工程建筑质量和安全,以建设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建设行为。

为了更适合于实务与应用,根据大家的实际需要,我们主要围绕这部《合同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合同签订前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合同订立前我们需要界定一下合同的范围。其次,合同签订前应当审查合同对象:

(一)合同的合法性。法律是否允许,有什么特别要求等,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为了 确保合同合法有效,在订立合同之前,需要查阅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咨询律师,确认一下签订这样的合同或者这样签订合同是否合法,也可以使我们对将来的风险有个预测。

(二)合同相对人。在签订合同之前,除了需要对合同相对人是否适合作为合作对象等商业、技术方面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外,为了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同相对人是否具有合法的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实际上,在订立合同之前对合同相对人的性质进行审查是对合同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延伸,有条件的话在订立合同之前最好先审查以下文件:(1)公民个人的身份证件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的营业执照、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等;(2)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3)对方具体负责订立合同的人的介绍信或授权委托书。这些文件应当附在所签订的合同书后面与合同一起存档备查。

2、合同相对人的履约能力。履约能力是我们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这主要是商业上的考虑,从法律方面来说,对合同相对人履行能力的考察主要有以下途径:(1)调查相对人的工商登记档案。借此可以从侧面了解相对人的规模和从业经验等。(2)调查相对人的房产登记档案、机动车登记档案等财产状况。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万一合同相对人违约或出现其他情况给我方带来经济损失时是否有能力赔偿我方。

(三)合同标的。在订立合同前,对于合同标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该标的是否合法 以及该标的是否存在权利瑕疵。

1、标的是否合法。

2、标的是否存在权利瑕疵。所谓瑕疵通俗地说就是有缺陷,包括两种,一种是物的瑕疵,这比较好理解,也就是物的品质如形状或功能有问题,这种瑕疵比较容易被注意到。另一种是权利瑕疵,是指标的物上存在着他人的权利而致使合同内容无法实现,浅显地说,就是合同标的物上存在法律障碍而有可能导致我们的目的无法实现。权利瑕疵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在订立合同前要对标的物各方面的情况都考察清楚,以防范风险,同时也减少订立合同的成本。

二、合同签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合同生效的几个问题。

签订合同都有一个谈判的过程,双方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一致才能签订合同书。有些合同,由于双方不在同一地区,签订合同的过程是通过电话、传真 或者是E-mail等形式来进行的。这些都是被现行《合同法》所允许的。《合同法》把签订合同的过程分解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通常,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发出要约,对方讨价还价又发回反要约,双方经过几轮要约与反要约的往来,最后对合同条件达成一致,做出承诺,合同即告成立了。

要约又称为发盘、出盘、发价、出价或报价等,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人称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人则称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或承诺人。

要约必须包含有与他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和完整,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要约的约束,即有订立合同的义务。

所谓承诺,就是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全部条件的意思表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做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又称为反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

与要约和承诺有关的就是合同的形式问题。观念上,只有双方订立书面的合同 才是有效的合同,只有双方签字盖章了的合同才成立生效。但是,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我们的这种想法绝对是有误差的。《合同法》第十条改变了这种规定,它规定: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也就是说,合同的形式不再只限于书面形式,这是与国际接轨的作法,与是经济现实相符合,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所以,按现行《合同法》的规定,并不一定是只有签了书面的正式合同才叫做签订合同,可能我们的一些信函往来或者行为就已经使合同成立了。总的原则是,合同自承诺生效时成立,而承诺则自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因此,合同就从承诺到达要约人时成立。合同法这样规定,使合同的签订比较容易,无疑提高了经济效率,但相对而言,安全性就差了一点,日后出现纠纷或诉讼举证也很困难。所以法律允许当事人对合同形式做出约定,我们可以要求签订书面合同,可以对合同内容做出较详细的约定,以策安全。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及其他可以有形地表现所 载内容的形式。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往来函件的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则合同于签订确认书时成立。

明确了法律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可以明晰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在实务中也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经营风险。比如说,我们公司要购买一批设备,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向自己满意的一家公司发出了信息,而这个信息具备了要约的全部条件,构成一个要约。那么,如果对方做出承诺,则承诺到达我们公司后合同就已经依法成立了。可是我们按原来的思维,认为书面合同还没签订,合同还没成立,我们还可以继续选择更好的交易伙伴,所以我们可能还在与其他公司联系磋商。但是,此时对方基于已成立的合同可能已经在履行了。这样的危害是,我们认为合同没有订立,找到了更好的合作者又签订了合同,这就构成了对原来那家公司的违约,就要违约赔偿甚至诉讼。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法律规定,按交易习惯或要约的明确规定,对方甚至可以不做出承诺通知,直接将设备发送到我们公司,以行为作出承诺。那样我们可能就更被动了。

那么,反过来,如果一个老客户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明确地发出了购货的要约,我们是否就可以直接发货了呢?当然 不可以,因为虽然从《合同法》的角度来说对方是发出了要约,但是从证据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对方向我们发出了要约,即便是能够打印对方的电话通 讯记录,也只能证明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一时间对方打了电话给我,而不能证明其在电话中发出了要约。无论我们作为买方还是卖方,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在没有出具书面合同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合同成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考虑到这种没有订立正式合同的情形是否能够有充分的证据予以支持,以便我们更加有效地防范风险。对于难以把握的情况,请及时咨询律师,以免既成事实,难以挽回。

三、企业自身的思考。

1、严格管理公章,防止他人偷盖造成经济损失;

2、严格管理介绍信、授权书等,切忌将盖有公章的介绍信、合同、授权委托书或单位名头纸给流失。

如何写课程感想 篇6

要想有拨千斤之力,你至少要有八百斤——这是我听完这学期的课后最大的一个感想。无论是IBM , Intel , 微软还是google,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一段时期内成为计算机某一领域的霸主,机遇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或许是一部分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拥有与霸主这一地位相符和的实力。跟他们同时期的公司都享受着同样的机遇,但最后登顶的却是他们,这不是单纯的用“运气”能够解释的。

所以我觉得要说是生涯规划的话,归结起来就是一点——你要准备干多大的事,就要先要让自己具备多强的能力。不要总是企图用自己的五两拨千斤,拨动了那是你这次运气好,那要拨的时候出点什么意外,那绝对是重创。这并不是说不允许失败,只是你失败所跌出的窟窿必须要在你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史玉柱那样背负几千万的债务仍然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他那种魄力和定力。所以别人在享受镁光灯的时候,不要嫉妒,那是别人的能力。当你成长为广告《1984》中那个向屏幕掷锤子的人时,镁光灯也是你的了!

财经法规课程感想 篇7

文章用极为简洁的文字论述了依法治教在教育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 强调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着眼点, 而教育法规在课程改革中起着保证作用。作者认为, 各国的教育基本法律基本上规定了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教育方面的行动准则, 而教育方针只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才能更有效地指引教育活动。各国的课程改革是依据教育方针的目标来进行的。为了实现教育方针与教育基本法的规定, 各国还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具体教育法规, 以此来规范课程改革中实施的具体教育行为。

为了证明这个基本观点, 作者列举并深入分析了日本1955年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1957年制订的《新长期计划》及《工业教育振兴法》, 以保证课程改革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协调适应。同一时期, 也就是1958年, 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进行了多次的教育改革, 促进了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而增强了基本国力。其实, 这些史实我们并不陌生, 作者在分析这些史实的时候, 尤其强调了日美两国在制定了教育基本法之后, 根据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继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具体法规。作者认为, 只有总的目标法规, 而没有具体的教育法规, 课程改革的实施就难以把握。反之, 只有具体的教育法规, 而没有总的指导目标法规, 由于不同主体理解程度的差异, 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背离教育改革的宗旨。这个论断体现出作者的思考十分深刻、理性。

我们会不由想到目前所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尽管我们的学生都使用了新教材, 开设了新课程, 教师在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构建新的师生关系, 也在尝试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但普遍存在着貌合神离的现象, 农村学校尤为明显。如, 文理过早分班, 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走班制只是理论, 校本课成了摆设和装饰品, 成了应付检查的工具。这无疑使得校长和老师都陷入了困境。分析其原因, 确有三方面的实际困难:一是思想上的顾虑, 从领导到老师以及家长, 都怕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走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且实验区也确有吃亏的实例。宁夏是首先试点的省区之一, 他们在起步时也是顾虑重重, 有的重点中学采取激进的态度, 也确实体验了新课改与新的高考制度相脱节之苦, 所以, 第二年各学校就都持保守的态度, 所谓雷声大雨点小。二是硬件条件不足, 我省县城以下的学校普遍存在校舍不足, 无法实施走班制。实验设备缺少, 有些选修课无法开设。如果到县镇级的普通学校看看的话, 恐怕连正常的教学都难以支撑。很明显,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三是师资缺乏, 如各校的通用技术课师资基本是就地取材, 难以胜任教学, 教师自己也觉得力不从心。无疑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新课改实施的步伐和质量。综合起来看, 我们的课程改革还缺少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给我们的感觉是, 这场新课改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事, 自己的梦自己圆。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的话, 不难想到, 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的原因是缺少相应有力的法律法规制约。如果各级政府都像抓招商引资那样和政绩晋升联系在一起的话, 课程改革工作一定会出现理想的局面。

《教育法规在课程改革中的保证作用》一文的作者并没有直接作出这样的分析, 但她对日本、苏联和美国对课程改革作出的投入列出了具体数据, 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超出一般公务员的16%, 苏联在国家预算中每年拨款110亿卢布用于提高教师的工资, 并投入巨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而这些做法是在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证下进行的。美国的《国防教育法》就明确规定, 每年拨款7 000亿美元, 为学校购置教学设备, 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文章作者明确指出, 无论是教育人员保护法、还是教学设备等法规的实施, 都离不开教育经费法律的保障, 所以, 保障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最重要、最关键的教育法律是教育经费法。至此, 作者虽然没有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 我们也深知其良苦用心和内心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我们目前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期待。我们都盼望更为有力、具体的教育法律法规出台, 来保证、规范我国基础教育所进行的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复兴的新课程改革。我想, 这也正是《教育法规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一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摘要:《教育法规在课程改革中的保证作用》论述了依法治教在教育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 强调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着眼点, 而教育法规在课程改革中起着保证作用。无论是教育人员保护法、还是教学设备等法规的实施, 都离不开教育经费法律的保障, 所以, 保障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最重要、最关键的教育法律是教育经费法。作者虽然没有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 我们也深知其良苦用心和内心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我们目前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期待。我们盼望更为有力、具体的教育法律法规出台, 来保证、规范我国基础教育所进行的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复兴的新课程改革。

财经法规课程感想 篇8

关键词:思维导图;工作过程系统;公共知识;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00-02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中职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三门核心课程之一,据笔者多年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实践工作所知,此课程相对于其他两门课程而言,考证及格率最低,中职生普遍反映最难掌握。

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此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了法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理论性;二是目前中职生源普遍质量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具有学习积极性弱等先天性特点。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如何保证教学效果,提高中职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掌握程度,笔者就该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受众进行简单分析,并在实践中探索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最为合适。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受众情况

1.财经法规最大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以法律条文形式显现,重点是强调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行为规范和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课程中不仅有相当多的专业术语,在目前中职生的知识架构,理论认知水平下,貌如“天书”,而且整个课程内容偏向法学知识,表述性语言高度浓缩,法律条文条规繁多,概念性知识抽象,中职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

财经法规课程具体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为“会计法律制度”,主要讲述会计法律制度构成、管理体制、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及其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二章为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主要讲述支付结算下的现金、银行、票据结算方式;第三章为税收法律制度,主要讲述增值税等税种的计算和征收管理;第四章为财政法律制度,主要讲述预算、政府采购、国库等内容;第五章为会计职业道德,主要讲述会计道德规范等内容。

2.目前中职生源普遍理解能力偏下,文化基础较差,挫折感严重,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不足,习惯于被动学习,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几乎无从谈起,对于财经法规此类缺少动手实训的纯理论化课程,无法进行自我归纳总结,更谈不上把握课程脉络,形成理解和加强记忆性学习。

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中职生而言,财经法规虽是一门核心考证课程,通过一定的题海性应试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考试的及格率,但是笔者始终认为,针对课程的内容特点和中职生的现实情况下,注重中职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可以有力地提高中职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考证率,还进一步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一)思维导图教学法

思维导图教学法首先是由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引申出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再次一层接一层地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剥离和结合,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地图。其中最重要的技巧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从基本概念到相关相互隶属的知识点通过层次图显现出来。现以财经法规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为例:

通过“会计法律制度”概念,引申出相关隶属知识,由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画笔绘制成层次知识地图(如图1所示)。使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一是可以增强中职生学习财经法规某一章节以及整一本书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更好地把握某一章节,整一本书的脉络,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二是通过中职生自我绘制知识层次图,在动手绘制过程中更有利于中职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三是图文并茂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职生“不爱动脑,爱动手”的学习模式,同时进一步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法

“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可以简单表述为把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元素和所需要专业知识转化为课程要求,由此安排不同的课程进行教学,以便满足中职生以后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知识储备。那么,对于财经法规课程而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教学工作,如何开展?现以财经法规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为例,本章主要是讲授现金、银行、票据等结算方式。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本章的内容知识,模拟某一企业在往来款项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经济业务开展教学,重点突出并带出了往来款项中的现金、银行、票据的结算方式的相关财经法规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基于工作过程化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让中职生在模拟实际会计工作中,身临其境地摆脱课程内容的枯燥和法律形式的条文框架,通过形象性思维进行理解、记忆学习;另一方面基于模拟会计工作过程再结合实训教学法,通过填写一些支票、银行转账票据等方式,再配套相关知识点题目的练习,作答,模拟考试,单元测验等实训教学,这相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效果更加明显。

财经法规课程的第三章“税收法律制度”的内容,也可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化”,模拟某一企业所发生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结合实训教学法引导中职生进行学习。

(三)利用公共知识储备下的教学法

财经法规课程的第四章为财政法律制度,主要是“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等内容。这一章节,相比较以上三个章节的学习内容,中职生学习较为吃力,甚至会干脆放弃对本章节内容知识的学习,根据笔者多年教学所知,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本章节内容与中职生的其他专业课程联系性不强;二是本章节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内容抽象与中职生所接触或所感知的生活气息相距较大,学习起来无从下手。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让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笔者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及中职阶段中所开设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公共德育课程中所学习到的已经储备到的比如对我国政体、国家行政管理、财政管理、税收管理等公共知识,采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方法,引导中职生深刻把握本章节内容的知识脉络和框架,首先清楚理解我国的政体形式,行政管理、财政管理模式等公共知识的前提下,再层层嵌入“预算”“政府采购”“国库管理”等本章节的法律法规知识,使现在所学的知识内容完全建立在之前所储备的公共知识之上,以老知识理解新知识,构建这样的教法和学习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中职生学习法律条文条例上思想理解上的难度,还能进一步把前后所学知识内容化繁为简,前后贯穿,形成理解线索,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以其生动形象,实践性强而且能够改变打破“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笔者在财经法规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尤其是对第五章“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一是由于本章节的内容特质,是“会计职业道德”,利用社会经济中实际发生的“职业道德”案例,在讲解过程中,很大程度可以降低中职生对法律规定的陌生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课堂的讨论、辩论程度,共鸣而更能引人入胜;二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把所学知识通过直观、简单、形象的形式显现,对于中职生目前的学习现状而言,是最直接的方式;三是在具体教学中,案例只是载体,而是要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贯穿结合突出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引导中职生独立思考,理解、记忆,最后真正掌握到学习内容。

最后,基于中职生理解能力较差等现实条件,根据财经法规课程各章节不同性质内容,一方面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中职生多读教材,精读教材,学会总结归纳,再辅助一定量练习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那么,笔者认为是足以有效提高该门课程的考证及格率和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参考文献:

张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4)

课程学习感想 篇9

研一上学期的损伤力学课程已经结束了,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损伤力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由原来的不清楚到现在的了解框架,学习了许许多多的新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新的一些思考方式,获得了许多的经验。张老师注重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注重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升。

张老师首先从什么是损伤力学、损伤力学的发展历程、损伤力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损伤力学的一些基础问题,让我对损伤力学这门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张老师随后讲解了一维损伤理论和三维损伤理论,介绍了一维线弹性损伤模型和一维脆塑性损伤模型等多个损伤模型,让我们能够全面的理解损伤理论,其中一维脆塑性损伤模型让我印象深刻,这也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会用到的理论知识,让我获益匪浅。

张老师最后讲解了混凝土等脆性材料的损伤理论以及损伤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这让我们能进一步理解损伤力学并将损伤力学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对以后做工程项目有很大的帮助。

医患沟通课程感想 篇10

对我们来说,对患者的关爱与治疗本身同样重要。仅仅有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沟通能力也至关重要。

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病人要区别对待,与其相应的沟通技巧与注意事项。传统医学模式只注重疾病的生物治疗,却对社会与心理关注度不够。有些医生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诊疗时过分依赖仪器,与病人沟通少,缺乏人文关

怀,从而引发医患关系紧张,通过学习,我们认为医疗纠纷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尽管当前医患形势严峻,但我们不退缩,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通过学习,我们有信心去尽自己的努力做好它。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解释不清楚或告知不详实,在施行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告知不充分,未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一旦医疗效果不尽人意,便容易导致医疗纠纷。

医务人员除了要与患者多沟通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临床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医生本想向身患绝症的患者传递生的希望,说出却是“像你这种情况死亡率是80%”。

而另一医者却能这样表述:“你的情况虽然很严重,但现代医学发展很快,治疗手段也多,重要的是你要有足够的信心,战胜病魔的机会还有20%,所以希望你不要放弃。”可见,同样的意思,两种表达方式

所产生的语言效果却完全不同。

医生对于同一病例,可以提出多种诊疗方案。因此,如果医生采取参与协商或指导——合作的新型医患模式,根据患者、疾病的个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给患者知情、同意、选择的权利,必将有助于缓和医患矛盾。

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向病人或家属介绍疾病诊断、治疗的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及结果、疾病预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药费用等,听取病人和家属的意见 和建议,加深他们对目前医学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的了解,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作为医患沟通的主要类型之一,非语言性沟通常因其自身的非语言性而被许多医务工作者所忽视。但是,恰当的非语言性沟通对提高医患沟通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护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并且拥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医患沟通课程教会了我们医患和护患之中应如何有效沟通,避免因沟通不良而导致纠纷事件,它也教会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禁忌,让我们在踏入社会之前有了基本的交流能力。

财经法规课程感想 篇11

关键词:会展政策 法规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081-01

新的世纪,中国正跨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带上了一个新台阶。相比之下,我国会展人才紧缺以及会展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落后,已经成为我国会展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许多高校当前都在积极努力为会展业培养实用人才,以满足会展业发展的需要。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会展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仅以高职院校的《会展政策与法规》课程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职教育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加强教材建设

会展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适用性强的会展教材作为支撑。使用脱离实际滞后的教材,教学是没法开展的。因此,要加强教材的建设,做好高职会展专业教材的建设规划。具体可以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注意与会展市场和职业紧密联系,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编写的过程中,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可以引入国内外会展行业一些成熟的技术规范案例,优化充实教材的内容,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阐释,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中外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代表性的法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强化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会展业的发展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然而这些毕业生并不能真正满足会展企业的需要,他们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和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有关。因此,加快高职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如下途径: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时数。具体做法是,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尺度,并且赋予教学内容实践性要求。增加实践、实习学时数。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注意将基本的思考方法、观察方法通过日常教学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和社会上一些会展企业合作建立一批档次高、发展成熟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其签定实习基地协议,并根据企业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密切联系会展企业,建设好实习基地,实现开放式互动教学、实习教学,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再次,加强校内外实训室建设。它是学生对所学技能初步掌握的保证。根据会展专业的特点学校可以建立模拟会展实训室、模拟法庭等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理念

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会展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会展人才,教师应高度重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会展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相关法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也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理念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只有学生认同本专业了他才有可能去钻研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教师应努力把职业道德教育、敬业意识等职业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立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合理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会展政策与法规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理解,难识记,更难谈得上能够灵活运用,而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案例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方面起到很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象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加大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案例的选取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在案例的讨论阶段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每位同学畅所欲言,教师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以便做好反馈和总结。

5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会展政策与法规课程还需要任课教师平时不断钻研会展法律法规知识,既是会展专业的行家,又懂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能正确理解和分析国家相关政策方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教师还应该做到走出校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师生应该积极深入会展行业,参与会展实践,运用会展政策法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实践能力。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课余时间到会展企业,经常参与展会服务等活动,这样可以在实践中教学相长,师生得到了共同提高。同时,校方还可以把会展行业一线的精英、经理、专家请上课堂,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带来新理论、新观念、新信息、新热点问题。这些讲座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6 改革考评方式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制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处于关键和先导地位,科学而符合教育规律的考试制度有助于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分制的顺利实施[1]。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考评,笔者所在的院校将本门课程的考评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的笔试,占学生本门课程总成绩的70%;另一部分为学生的实践成绩,占学生本门课程总成绩的30%,具体做法是:在每学期第一次课上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以班级为单位每三位同学自愿组成一个实践小组,小组同学通过自己对展会实践的观察和体会,任选一个有关会展政策与法规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小组的研究成果以PPT的形式在后续的课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观看的同学可以就展示的话题进行提问和研讨。这种作业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会展实践,达到了实践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寄语用心在感触下一篇:以岁月为话题的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