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法规教学课件

2024-06-11

财经法规教学课件(精选8篇)

财经法规教学课件 篇1

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结束了。在本学期,本人按照学校的安排,担任高07会审5班和中07会电1、2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当然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和取得优异的成绩。一直以来,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这学期即将过去,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认识

本学期,我能以党中央的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团结同志,人际关系融洽,教学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及党员大会,从不缺勤,按时坐班,服从安排,遵守纪律,团结同志;并且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在平时注意主动帮助其他同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也在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工作的能力。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工作

课前准备——备好课。在本学期工作中,我坚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在教学中,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给

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但也坚持严格要求学生,逐渐培养他们对哲学的兴趣。坚持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其实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有经验的老师,同时也听教研组其他老师的课。本人在该学期,顺利完成了听课任务;并且多次听不同学科的课程以博采众长,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听了老教师的课,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并接也通过听老教师的课,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通过听课,也学习了财经法规这门课在学生今后职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听完课之后,把老教师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老教师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我和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主要存在问题

1、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是学生考证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另外更好的联系实际。在备课过程,除了依仗手头材料外,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材料补充新知识,并结合历年的考证试卷将知识点教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题。昨为一个新老师,自己还缺乏很多教学经验,所以要更加努力工作,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学生认识到财经法规的重要性,学生的自学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得到提高,但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也希望各位老教师多指正我的缺点,从而不断提高我自己。

财经法规教学课件 篇2

一、案例教学法的一般内涵

现如今,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一般有两种普遍的认识。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然后引领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个指定的情境进行讨论、分析,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从狭义上讲,它就是教师通过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总之,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借助实际案例的情境性、真实性进行教学的方法。

二、中职财经法规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符合课程特点

财经法规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会计岗位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岗位证书。

(二)课程教学的需要

财经法规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背诵,并且许多法规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加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中职财经法规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案例的准备

案例准备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案例教学的成败。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具有针对性。教学案例是为了教学内容所服务,因此教师所选的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能够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财经理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票据法》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以三星公司的采购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此案例符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十分紧密。

2.贴近生活。近年来,与财经法律和会计职业相关的正面或者负面事件经常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使学生们产生了深刻的体会,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优先考虑这些案例,例如麦科特造假事件、琼民源事件都是非常非常贴近生活的案列。

3.层层递进,相互关联。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注意难易程度,最好将案例按照由易到简的顺序呈现给学生。例如先提问“小林没有取得会计资格证,他能否担任出纳?”再提问“如果小林取得了会计资格证,那么他能够兼管会计档案保管工作?”两个问题层层深入,深化学生的理解。

(二)课堂组织

好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当应用多种手段对课堂形式进行巧妙的组织。案例讨论不能局限于无组织讨论的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小组,采用小组讨论、大众点评、辩论对抗的多种形式进行讨论。例如在“会计职业道德案例分析”中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并进行小组辩论,最后综合整理,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是针对于每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设计的教学方式,其针对性、适用性和综合性明显高于其他教学方法,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始终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学习案例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将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法引入到中职财经法规教学当中,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传统的财经法规教学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教学实例引入课堂而从多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经典的教学实例,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经法规教学中的应用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财经法规,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彭芸.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经法规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4,(20):110-111.

财经法规教学课件 篇3

【关键词】财经法规 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

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朗戴尔创建的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案例教学见长。在教学过程中以互动式为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在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会取得较大的作用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描述来进行讨论的方法。从狭义上讲,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选择相应的教学事例进行分析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故案例教学就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教学活动。在中职财经法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将经济生活中虚拟或真实的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是教材特点考虑到会计行业入门者必备的技能,笔者学校选择了“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材料”,该材料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紧扣考纲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复习和应考。但是对于实际教学而言,该材料又过于抽象化、理论化,在学习过程中很枯燥。因此,在中职财经法规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其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教学案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是该课程的特点是通过教学来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会计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学生懂法、知法、守法,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并成功地考取会计证。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详细的思考,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会计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

三是中职生的学生特点比较鲜明,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5~17岁之间,思想比较稚嫩,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对于抽象的财经法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基础薄弱,很容易对纯理论教学产生厌烦。然而案例教学法能够补足其中的弱点,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四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中职财经法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研究显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与吸收,而需要学生的主动建立。案例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是一种互动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财经法律法规环境中,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知识框架,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下,教师要利用有效手段来挖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阶段,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相关案例进行探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证压力及教学时间受限,老师往往通过督促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整个过程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课堂中“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浅显的理论表面,对其根本无法理解与吸收。其次,受到时间、会计专业企校合作、教学实训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顺利参与到企业会计工作的实训之中,而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第一,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在上课前准备上,课堂互动上,引导过程上以及结果评价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就课前准备而言,选择案例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在选择案例方面最好贴近教学大纲,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也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目标。例如,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人员交接制度”方面的案例,

二是生活性。知识来源于生活。那些真实的发生的在身边的生动鲜活的例子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真实感、亲切感,能够引起共鸣,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例如,“肖开成案例”和“麦科特造假的案例分析”等。

三是层递性。由于中职生基础比较薄弱,在选择案例上最好采取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先简单后复杂,难易程度适当。利用精悍、简洁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在学生认知识的基础上,最好对综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四是多样性。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为财经案例的多元化提供了方便。案例教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的,也可以是来源于社会报道,经济事件;可以是书面的文字,也可以是视频文件。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使用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播放一段视频新闻,让学生展开讨论,畅谈心得。在视频案例深深撞击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树立正确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观的重要性。

第二,在精心准备案例的基础下,巧妙组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案例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来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案例教学讨论过程中,可以选择小组讨论、小组点评、个人点评、观点辩论等多种方式。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角,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观点的舞台,而老师则主要起引导、指正、总结、肯定的作用,从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案例教学讨论阶段,老师还可以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思,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认知,产生心灵共鸣,拓宽思维层面。

四、结语

在师生双向互动式、注重交流沟通的案例教学法中,评价参考也要顺应其教学法的特点。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依靠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估。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顿悟。因此,在保留原有测试方法的基础上,还应对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考核。总之,利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学效率更高,是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为培养熟知会计及相关专业经济领域法规的会计岗位培养更出色的“会计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琼.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1.30.013.

[2]李琼.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1.10.013.

财经法规教学课件 篇4

尽管中国早已实施教育改革,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改革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多数学生学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仅仅是为了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证书,对课程内容本身兴趣不大,死记硬背的情况屡见不鲜,使得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并未实现,综合应用能力也不能得到足够的锻炼与提高;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存在形式主义,考试考什么,课程讲什么,要求学生一味地划重点记笔记,但忽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与消化,更不利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2教学方法陈旧,课程内容设计缺乏科学性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课堂讲授,形式较为单一刻板,学生参与度较低,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枯燥沉闷。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任务就是被动地划重点,记笔记,少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甚至睡觉,玩手机,教学效果普遍偏低。同时,对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偏重于前四章的法律法规讲授,通常忽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利于对未来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诚信道德的培养。

2.3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财经新闻写作课件 篇5

经济的涵义

财经,财政、经济的合称。

财政,国家对资财的收入与支出的管理活动。

经济,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由“经世济民”缩写而成,其意为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古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杜甫《上水遣怀》云:“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红楼梦》中贾政、薛宝钗等屡劝贾宝玉关心“仕途经济”的学问,“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经济论》中,“经济”是“家庭管理术”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赋予经济“谋生手段”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

恩格斯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生产全过程。社会生产的全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统一体。在这四个环节中发生的全部人与人的关系,都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新闻。

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传媒所报道的经济新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商品交换,是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服务的。从内容上划分,主要有:

一、广告。

二、金融贸易的报道。如国内外市场行情、证券股票市场动向等等。

三、关于经济萧条、景气的报道。

四、关于社会大众经济生活的报道。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新闻报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物,是为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经济报道的宗旨,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搞活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

第二节 经济新闻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早期经济报道的简单回顾

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即有《威尼斯公报》。美国第一份近代报纸是1704年4月24我国早期的近代报纸,大多是外国传教士和外国商人创办的。英国商人肖瑞德·安日的《波士顿新闻信札》。

德鲁1845年在香港创办《德臣报》。1858年中国人伍廷芳(曾任清廷驻美国、秘鲁大使)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稍后中国资产阶级创办《新闻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大量宣传军民大生产运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农业劳动模范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报纸、电台大量宣传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宣传党的经济政策、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人物,对推动全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左”倾路线影响下我国经济报道中的偏差

从1958---1977年,由于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左”的思想影响,经济宣传出现偏差,搞浮夸风、片面报道、贴政治标签等等,弊端突出,如:

1、违背实事求是精神,搞浮夸、冒进,助长了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唯心主义观点。1958年8月20日《没有“母鸡”也能生“小鸡”》等等。

2、贴政治标签,宣传政治可以冲击其他,否定经济工作规律和经济宣传的特征,扼杀经济宣传工作。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报道出现的新变化

(一)、经济新闻的传播网络基本形成。各种经济类报纸,以经济活动、经济信息、经济政策、经济问题、经济知识、经济理论为报道内容,为推动我国的四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互联网的经济新闻更加迅猛发展。

(二)、经济新闻的报道面不断拓宽。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人们的经济生产活动、经济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反映人们的吃、穿、住、用,报道的视角从过去的单一报道先进典型人物,转向报道普通人物、关心普通人的生活,注意普通人的心态,反映普通人的要求。

(三)、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不断深化。

第一,既注意报道热点问题,又注意关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的冷僻问题。

第二,注意从理性方面进行突破,经济报道的理论色彩增强了。

(四)、经济新闻的报道形式更为活泼多样。除了原有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以外,大量出现对话报道、主体报道、参与式报道、新闻评点等等崭新的报道形式。

第一节 经济新闻的特点

一、较强的政策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

二、较强的业务性

涉及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术语、专用名词、成本核算、经济效益、产值、利润等等内容,经济新闻故有较强的业务性。

三、较强的保密性

对直接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计划、新技术、新工艺不到时候不宜报道。外贸的进口计划、出口库存情况、我国与外商的成交价格、外销产品的质量问题、敏感问题(如劳改产品出口问题),重要的军工生产情况、名贵中药秘方等等信息都不宜泄密。

第二节 经济新闻的功能

一、传达经济政令

传达经济政令具有的优势: 1.权威性。2.及时性。3.广泛性。

二、传递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也包括经济决策、经济法规、经济管理状况和经济理论研究动向,还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及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等等。

三、监督经济行为

经济新闻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经济信息,而且可以对经济工作的过程、结果进行监督,对各类经济行为进行评判,以激励先进,批评后进,指导经济工作。

(一)披露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揭露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正之风。如2000年3月2日《广州日报》刊登葛洲坝三峡实业公司总经理戴兰生花7亿元买回的洋设备竟然是洋破烂。黄光裕案、原铁道部长刘志军案,等等等等等。

(二)反映人民群众对各项经济决策的讨论与参与。如关于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的讨论文章、爱情、婚姻与房子、车子问题,经济建设与教育关系问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

长王平说“不应该鼓励农村孩子去上大学”)等等等等。其特点: 1.公开性。2.广泛性。3.及时性。

四、传播经济知识

1.从事经济活动的业务知识。如工农业生产知识、商品知识、经济政策与法规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等。

2.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

五、指导经济生活

1.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指导。2.在资源开发上进行指导。

3.在经营方法和消费方式上进行指导。

第三节 经济新闻的种类

一、政策性经济新闻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对经济建设、经济工作的新部署、新决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

(二)各级干部群众在执行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中出现的新经验、新情况和涌现的新典型。

(三)各地、各单位在执行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成果。

(四)各地在开展经济工作中出现的带政策倾向性的问题和现象。

二、信息型经济新闻

(一)预测性信息新闻。主要报道经济发展的趋势、趋向、前景,内容包括产值增减比例、发展速度、市场供求、成本利率、物价指数,等等。股市指数。

(二)动态信息新闻。

(三)反馈信息新闻。如政府对房地产调控,广大人民群众对房价的满意度等等情况的反馈等等。

三、服务型经济新闻

按服务范围划分,生产服务性、生活服务性、知识服务性经济新闻。服务性经济新闻与一般性经济新闻不同点:

1.服务对象不同。所有人;经济机构、经济人。

2.传播目的不同。传播一般经济信息;为经济部门或经济人士进行经济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3.报道形式不同。消息;文章、专稿、资料介绍、商品评介等等。

四、人物型经济新闻

1.人物活动型新闻。2.人物事迹型新闻。3.人物言论型新闻。

五、自然现象型经济新闻

1.天气与海洋情况报告。

2.暴风雨、暴风雪、飓风、龙卷风、沙尘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涝灾害、旱灾、火灾等等自然灾害的报道。禽流感、狗流感、猪流感等等。

3有重大价值的经济珍闻。如发现巨型的石油、天然气、黄金、稀土、钽、钼、钨、铂金、金刚石、石墨、煤、铁矿藏等等等等。还有一米长的黄瓜、龙荔、桃梨(已经有梨苹果)、犀马或马犀、狮虎或虎狮、羊马(已经有骡马)羊鹿(山羊与梅花鹿交配)等等等等。

前些年,人们对经济新闻普遍觉得有“三难”:

一是难写。以前认为经济新闻就是工农业生产报道。工业报道习惯于唱“首季开门红,二季双过半,三季战高温,四季满堂红”,农业要么唱“四季歌”,报道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要么是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年年老调重弹,令人生厌,难于写好。二是难懂。不少经济新闻,对生产过程介绍详尽技术名词充斥全篇,又缺乏必要的解释,令人难于明白。

三是难记。内容缺乏接近性,写得又呆板乏味,数字繁多,受众不感兴趣,难于留下深刻印象。

以前读者比较喜欢的新闻排前的是国际新闻、先进人物报道、国内政治新闻。

以前经济新闻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一、报道面窄。多从生产角度报道。

二、角度单一。多从领导角度报道。

三、写法呆板。习惯于按“事件起因——提高认识——采取措施——获得效果”这一固定程序和框框套写。

四、干瘪枯燥。缺乏生动有趣的具体情节和充足的事实,全篇充满高度概括的结论性语言,令人难以捉摸。

第一节 从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选取报道材料

从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选取报道题材,拓宽经济新闻的报道领域,丰富其报道内容,这是“医治”经济新闻报道面窄这一“病症”的良方,也是增加经济新闻的接近性和可读性的重要措施。

新闻题材,是新闻报道写作表现的对象或采写的内容。确定新闻题材,是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前提和开端。——《新闻学大辞典》

新闻题材的重要性:

一、直接决定记者的采访内容及采访方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是在确定新闻题材后才进行具体深入的采访工作的;而采访什么、采访谁、用什么方法采访,都需根据挖掘与表现新闻题材和材料来决定。

二、是进行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依据和“物质基础”。

三、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重要性程度和新闻价值量的大小。

经济新闻的报道题材所包括的内容:

一、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部门所开展的各类有价值的业务活动。

二、党和政府新近颁布的各项经济政策。

三、各级党政部门围绕着经济建设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经济领域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气象。

五、各地经济工作部门和单位搞活经济工作的新经验、新措施。

六、群众的经济生活。

七、边缘经济新闻。“结合部”经济新闻。如梁洛施和李泽楷的分手新闻、郭晶晶和霍启刚、梁锦松和伏明霞、美女争先恐后当应聘为亿万富翁生子等等。

八、经济信息。狭义的经济信息,指新近出现的经济情报、经济行情、经济动向。

第二节 精心提炼报道主题

一、提炼主题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

1.是否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

2.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是否符合被报道对象的实际情况。

(二)、集中。

(三)、新颖。

1.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5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忘我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60年代是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他人;80年代是献身“四化”,振兴中华。等等。

2.能够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主题。

3.能够解答人们心中疑惑、扣住热点问题的主题。

4.能够指导人们工作实际、推动工作开展的主题。

二、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从全局的需要着眼,分析报道对象的世纪内涵,寻求既能体现时代精神、解决

四、对新闻报道的可接受性和接近性有着重要影响。

实际需要,又能反映典型面貌的思想、观点或精神,作为报道的主题。——宏观分析法。

(二)、将所要报道的典型单位、典型人物的材料、事迹,与同类的单位,人物进行比较,与它们过去的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异和特色,发现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从而形成新的主题。——微观分析法。

(三)、步步深入分析 事实,多面透视,抓住新闻事实中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作为主题。——筛选法。

三、经济新闻主题的表现方法

(一)、以小见大,抓住一个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表现重大主题。

1、所选取题材(事件、人物)必须具备典型性,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

2、题材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容易使受众产生联想和升华。

(二)、精心选材,用生动、典型的材料表现主题。

(三)、巧用议论或抒情,使经济报道的主题得到揭示、升华。

(四)、进行理性概括,使经济新闻的主题更为深刻地揭示出来。

第三节 认真选择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就是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一、选择新闻角度的意义

(一)、显现新闻的意义,凸显新闻价值。

(二)、另辟报道蹊径,避免角度重复。

(三)、化腐朽为新颖,变旧闻为新闻。

二、新闻角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选题角度。

即记者选择新闻题材时所采取的角度。

(二)、采访角度。指记者采访新闻素材时所选取的方法、途径。

1、接触事实的角度;

2、观察事实的角度;

3、解剖事实的角度;

4、截选事实的角度。

(三)、立意角度。

即记者在提炼和确定报道的主题时所选择的角度。

(四)、表现角度。

即记者运用新闻素材表现主题以及谋篇布局构思全篇时所选取的角度。选用哪些新闻素材来表现主题、如何把报道引入正题、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材料、如何写好报道的开头和结尾,等等。

三、怎样选择最佳角度

(一)、选择有时代感的角度。

(二)、选择新颖的角度。如《野山羊来到老西沟》——《人民日报》1980/3/12.(三)、选择小角度。如《华西农民学外语》、《二连浩特“手语市场”》。

(四)、选择有群众观点的角度,即注意多从群众角度报道新闻事实。

第四节 注意写人的活动

一、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一)、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

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之中,何人是新闻事实的主体。

(二)、人的活动最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是新闻报道诸素材中最活跃的的素材。

(三)、人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故事性,是经济新闻的激活素。

二、着力刻画经济活动中的人物

(一)、把人的活动与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经济工作进程结合起来写,力求做到既见政策又见人或既见经济工作进程又见人。

(二)、注意刻画经济活动中人的情感和精神风貌。如《农民日报》的获奖新闻《爱集体 顾大局 得表扬;损集体 顾自己 受批评》反映农民承包土地过程中的不同思想认识和做法;前国务副总理李岚清退休后到小店应聘打工遭拒;上世纪日本前女教育相和田圣子大学毕业后当酒店清洁工的真实故事。

(三)、从写一般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生活入笔,通过交代人的活动过程,阐明某一经济成就或某一经济理论问题。如《三舅还帐》等等。

第五节 着力写好现场

曾经两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指出:“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一、现场在经济新闻中的地位

(一)、现场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场景和环境,新闻“六要素”中的“何地”、“何事”与之密不可分。如《长江上游仍在砍树》(新华社1998年8月19日 熊小立、黎大东)。

(二)、新闻现场所展现的事物,既有场景、摆设等静物,又有人的活动、人的语言等有动感的事物。如《经济日报》1998年4月16日的《黄河断流万里探源》。

(三)、适当写现场,可使经济新闻改变仅仅靠叙述手法表达新闻事实的状况,增加一些描写性成分,有助于把经济新闻写活。如《新疆日报》记者张晓艳采写的《塔河还

能流多远》。

二、经济新闻写现场的方法

(一)、对经济活动现场的场景、气氛进行简要勾勒,写出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特定环境。如《天津日报》1983年8月16日消息《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二)对经济活动现场中人物的活动、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绘,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如《经济日报》1994年7月4日的《粮乡农民的喜悦》。

(三)对经济活动现场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细节进行简单交代,增强经济新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新华社1997年5月30日《夏收何必搞仪式 小麦未熟遭“剃头”》。

第六节 科学运用数字

经济新闻由于报道的是经济工作,离不开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而经济工作中的指标、效益、速度、质量等指数,常常通过数字才能做准确的反映。(可跟诗歌等文艺作品里面的数字比较,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入宫十六今六十”等等)

一、数字的功能

1、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的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实的发展状况,说明报道的主题。如2000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登《信息产业:广东工业第一大支柱》。

2、作为辅助性背景材料,解答新闻中的疑难问题,说明新闻事物的特征,或对新闻中所涉及的学术名称、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容。如《长江日报》《我省“燎原工程”显示不寻常活力》。

3、对新闻事物的性质、地位进行判定,确定新闻事物的质。

二、经济新闻中数字的种类

(一)、绝对数:即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定时期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数值。

(二)、相对数:即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之比。

经济新闻中常用的相对数有:

1、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数: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之比。

2、结构相对数:同一新闻事物内各部分的数量与全部数量之比。

3、动态相对数:发报道时的最新数值与原基数之比。

4、横向对比数:甲地某一经济现象的数值与乙地某一经济现象数值之比。

(三)、平均数:社会经济现象总值与人数或亩数等单位总量之比,表示一般水平的平均值。

三、怎样用好数字

(一)、使用数字要优化,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说明主题。

(二)、使用数字要科学。

1、真实,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生活实际,不能失实。如“大跃进”时期的假大空数据等等。

2、使用的比例单位要科学,不闹笑话。如不能用“降低了××倍”或“减少了××倍”,要严格区分“增倍”和“翻番”的涵义,不能滥用。如《中国青年报》1984年11月11日刊登的一篇通讯说:“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大胆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值翻了27番。”假如该厂你按生产总值只有1000元,翻27番就是1342亿元,而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才4972亿元。显然,作者是把27倍当成27番了。

(三)、使用数字要准确。如《广州日报》1998年9月10日刊登的《抗洪减少了多少损失》中说“据了解此次长江、松花江防洪工程使2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免遭水淹,减淹面积达2710万平方公里,保护了2234万人的生命财产免遭损失。”

(四)、运用数字要通俗。要借助物化、比喻、联系、推论等多种手法,把数字表达得简明、通俗、生动、形象。

1、运用比喻法,使数字形象化。如“从1971年至1979年全国累计少生5600万人,相当于目前广东省的人口”。今年两会代表说:“每年公款喝酒喝掉一个西湖。”(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最泞处有5米多。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原为古海湾,钱塘江泥沙淤阻后形成。)

2、运用比较法,使数字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明确。1)、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以显示其差别。2)、把同一事物的现在与过去比较,一显示其变化。

3、运用分解法,把大数字化小,使之与受众更为接近。

4、运用综合法,使小数字变大,以便引人注目。

5、运用衬托法,使使之所包含的意义更为鲜明,更好地说明新闻事实。

6、运用比拟法,使被报道的事物更为形象具体。如哥伦比亚《时代报》1999年10月1日报道《今逢华诞的巨人》:“在亚洲危机中,邻国得了肺炎,而中国仅打了几个喷嚏。”

第四章 经济信息写作

第一节经济消息写作概况

一篇经济消息通常由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结尾等部分构成。

一、经济消息标题

经济消息标题,就是经济消息的题目,它是经济消息内容的形象概括。

(一)、经济消息标题的常见形式不外乎单行题和多行题。

昔日“穷过渡” 今天迎“熊猫”(引题、肩题、眉题)大寨建成“电视村”(主标题)

成都电信局花钱“买批评”(主标题)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信服务

工作进行批评监督

(副题)

长期看好中期偏淡 个股炒作渐趋活跃

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虚)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主标题)(虚实皆可)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副题)(实)

我国出现第一家新型集团式企业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

唱出改革的好戏

缴纳利润占整个特区企业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强

(二)、制作经济消息标题要遵守的最基本原则:

1、贴切传神。要从经济消息中“抽筋取髓”,令读者望题而知文意。

2、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

3、简练生动。

二、经济消息头

经济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新华社上海8月18日电”之类的字样,这就是经济消息头。

经济消息头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

(一)、“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经济新闻报道。凡是报社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经济消息,一般都标明“本报讯”。

(二)“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经济新闻报道。

三、经济消息导语

经济消息导语是经济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经济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经济新闻事实或依托经济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经济消息导语担负着三项使命:

1、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经济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经济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经济信息。

2、一语定意,为整篇经济消息报道定下基调。

3、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经济消息导语在写法上虽有千变万化,但是也有一些公认的基本要求与准

(双主标题)

则。

1、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经济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

2、要抓住经济新闻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经济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突出个性,摆脱一般化、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

3、突出最新的经济消息内容和最新的经济消息时间要素。1)、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新,要提供新的经济信息;在经济新闻导语中要突出最新鲜的经济事实。

2)、讲究经济新闻报道时效,在经济新闻导语中突出最新的时间要素。

4、要清晰、简明、生动。

5、要吸引和诱导读者阅读经济新闻的其余部分。

四、经济消息躯干

(一)、经济消息的精华一般浓缩在导语之中,其躯干部分往往是导语的进一步充实和展开。作用:

1、解释和深化经济消息导语。对于经济消息导语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经济新闻背景材料,使读者对于经济新闻事件有更清楚、更具体的了解。

2、补充新的经济事实。使新闻六要素得以完备,以便读者对于经济新闻报道的主题和经济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二)、在进行经济新闻躯干部分写作时需注意的问题:

1、围绕一个主题取材。

2、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经济新闻人物和事件有较为完整而真切的了解。

3、叙述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1)、经济新闻报道要生动,往往离不开经济新闻细节,而经济新闻细节往往是在经济新闻躯干部分展开的。这有助于经济新闻报道增添对读者的吸引力。2)、经济新闻躯干比导语长,回旋余地较大。可以从不同角度方位层面去报道,远观近察,写出经济事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给人丰富、充实之感。3)、可以采用叙述、描写、引用等等多种表现手法并举的方法使经济新闻产生更生动活泼的效果。

4)、要吸引读者保持兴趣,除了注意叙述生动之外,还要注意顺应读者的阅读心理,不要避开读者急切想知道的的内容去节外生枝,谈一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之事。

4、层次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

表述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安排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讲究,力求条分缕析,环环紧扣,不能凌乱重叠。

五、经济消息结尾

(一)、经济消息结尾的作用

好的结尾可以卒章见义,点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题。还可以使经济新闻结构完整,增强读者记忆。

(二)、经济消息结尾的常见方式

1、自然结尾法 不添结尾段

2、拾遗补缺法 补充新闻导语、躯干未提及的新闻要素或背景材料

3、卒章见义法 画龙点睛,总括全篇,突出主旨

4、别开生面法 别出一层,补充题蕴

(三)、经济消息结尾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1、结尾是经济消息的组成部分,要紧扣主题,使其为表现和深化主题服务。

2、要以叙事为主,切记空泛。

3、宜顺势而行。不草率收尾,也不戛然而止。

4、力求简洁、不重复。

5、要令人留恋,或取豹尾之势,遒劲有力,给人较为强烈的印象;或取撞钟之意,余音绕梁,能使人掩卷沉思。

第二节政策性经济消息的写作

一、宣传党的经济政策,是经济报道的一项带根本性的任务

二、政策性经济消息类型

(一)、政策性经济消息以反映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为报道对象,其特点是政策性强、指导性强。包括:

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2、各级党政部门和劳动群众在执行党和国家经济领域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和涌现的新典型。

3、反映执行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所取得的成绩、成果。

4、反映在执行经济政策过程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和不良倾向。

(二)、随着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发布、贯彻和发展完善,与之同步的新闻媒介的政策报道、宣传业表现为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整体。

1、发布性的经济政策消息

2、解释性政策消息

3、兑现性政策消息

4、经验性政策消息

5、引导性政策消息

6、验证性政策消息

三、在经济政策宣传和政策性经济消息的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经济政策的宣传不能只满足于政策条文的传达解释,更要因地制宜的具体化、形象化,把经济政策的精神解释清楚。

(二)、要与当时当地的群众思想脉搏挂起钩来。

(三)、把经济政策的宣传、报道与群众的经济生活挂起钩来。

(四)、经济政策的宣传、报道决不仅是个编辑技巧问题,只有认真研究经济态势、走向,以及读者心态变化,才能采写出吸引人的佳作来。

第三节信息性经济消息的写作

一、信息性经济消息概况

信息性经济消息的报道内容,主要是商品信息,即传播商品生产、供应,销售、需求、消费等等各个环节中的价格、数量、品种、质量、余缺等等方面的信息。

二、信息性经济消息的分类

(一)、政策信息。

(二)、价格信息。

(三)、市场规模信息。

(四)、资源信息。

(五)、销售信息。

(六)、新产品信息。

(七)、预测信息。

(八)、需求信息。

三、在信息性经济消息的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投其所需,实用第一。

(二)、为时而作,及时迅速。

(三)、具体实在,准确可靠。

(四)、字无虚发,简要明了。

第四节解释性经济消息的写作

一、解释性经济消息概况

解释性经济消息,即运用有关背景事实来补充和解释经济新闻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揭示它的实质、意义的一种报道形式。

这种消息形式与新闻评论或述评新闻的区别:它是站在当前,回顾过去,仍然必须遵循用事实说话——发表无形意见的原则,来说明“为什么”和体现“怎么样”这两个要素,而新闻评论由作者运用议论手法,甚至引经据典,对新闻事实加以解释、述评。

二、解释性经济消息的写作特点

三、在解释性经济消息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一般来说,解释性经济消息大都属于二次报道、连续报道,纯经济消息报道在前,解释性报道在后。

(二)解释性经济消息的价值,突出的体现在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及丰富的知识性上。

(三)、解释性经济消息必须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解释。

第五节预测性经济消息的写作

一、预测性经济消息概况

预测性经济消息,就是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建设实践中带普遍意义的新动向、新情况、新课题,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从理论上进行全局性、前瞻性、深层次的科学论证、解释、分析和探索,从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活动或某个经济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有根有据的推测和判断的一种经济报道形式。

这类报道应包括三要素:1、2、3、二、预测性经济消息写作的主要特征

预测性经济消息,不只简单的讲一些事实,而是正确的从事物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反映了事物的变化,显现出一条新闻事实出现的轨迹,为读者提供事物变化的纵深信息。

写作要求有:1、2、3、4、三、预测性经济消息的分类

(一)、结论性的预测。

(二)、探讨式的预测。

(三)、提醒式的预测。

(四)、咨询式的预测。

(五)、建议式的预测。

(六)、选择式的预测。

按照预测对象的范围的不同,又可分为:

1、宏观性经济预测信息

2、中观性经济预测信息

3、微观性经济预测信息

四、在预测性经济消息的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鲜明的提出问题。就事论事。

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有深度。过去和现实情况的概括; 对未来的分析和预测;

提出实现未来所需的条件或可行措施。

(一)、预测性经济消息对经济实践具有依赖性。

(二)、预测性经济消息不但注重对社会经济现象本身发展前景的思考,而且十分注重关于未来发展的条件、环境以及发展可行性的分析,强调发展过程中环境和发展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

法规08新课件08 篇6

——由一起某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与开发商的纠纷所想到的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小区的物业管理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业主大会作为物业管理小区全体业主组成的自我管理小区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正常组织、运作及行使自己的职能和权利是关系小区业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小区生活环境和谐有序的关键所在。笔者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若干建议,希望今后的立法能将业主大会的作用落到实处,使其不再形同虚设。

一、案情简介

2005年8月,上海市某小区业主委员会(下称“业委会”)委托了两位律师,将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下称“房产公司”)诉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诉请要求房产公司立即支付拖欠的维修基金、提供物业管理用房和移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配套设施、设备。

该房产公司原系本所的常年法律顾问单位,在接到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后,立即委托笔者全权代理该案件。在全面、细致地审阅了业委会的起诉材料之后,我们发现业委会并未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必须经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通过。……”,向法院提交证据证明此次起诉是得到了符合法定人数的业主的同意。据此,在法庭上笔者提出:业委会没有提供其已经获得业主大会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投票权的支持的证据,其起诉不符合《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故请求法庭驳回业委会的诉讼请求。

2006年4月,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采纳了笔者的代理意见,以“原告未提供证据证明此次起诉是得到了有关法规规定的业主人数的同意而起诉的,故原告起诉的主体是不适格的”为由,裁定驳回业委会的起诉。此案经二审,维持了原审法院的裁定。

二、对本案的反思

在本案中,笔者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指出了业委会在起诉中存在的不符合法定程序之处,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尽到了代理人的职责。虽然本案最终以法院驳回业委会的起诉而告终,但是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不得不反思本案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次的法律问题。本案中业委会的诉讼请求之所以会被驳回,究其原因在于其没有能够及时、合法、有效的获得作为小区内全体业主自治的、体现小区最高权力的业主大会的授权。

不可否认,2003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对于规范我国的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物业管理条例》并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案中所反映出来的,业主委员会未能及时获得业主大会合法授权的问题,就是众多问题中的一种。

业主大会作为物业管理小区全体业主组成的自我管理小区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正常组织、运作及行使自己的职能和权利是关系小区业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小区生活环境和谐有序的关键所在。查阅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业主大会的规定,不难发现这些规定大都太过于原则,忽略了细节问题,缺乏可操作性。为此,本文将对中国现行有关业主大会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将借鉴国外的相关法律,针对如何使业主大会能在小区物业管理中发挥自身作用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改进我国物业管理立法有所裨益。

三、现有立法存在的不足及待改进的方案

(一)业主大会召开及通过决议的法定人数问题

《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但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持有1/2以上投票权的业主参加。业主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业主大会做出决定,必须经与会业主所持投票权1/2以上通过。业主大会作出制定和修改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聘和解聘物业管理企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续筹方案的决定,必须经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通过。业主大会的决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笔者认为,该条规定有以下不足及值得改进之处:

1、《物业管理条例》仅规定了出席业主大会的业主必须持有1/2以上投票权,并没有明确在对具体决议事项进行表决时是否仍须具备这个条件。换言之,该“持有1/2以上投票权”的要求是仅在会议召开时需要得到满足,还是在业主大会召开的全过程需要得到满足。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不排除在会议召开时与会业主持有1/2以上投票权,但在会议召开过程之中有业主由于各种原因提前离场,导致表决时业主持有的投票权不足1/2。这是一个涉及业主大会决议合法性、有效性的关键问题,但是《物业管理条例》并未做出明确地规定。因此,笔者认为,为杜绝今后就此类问题产生争议,我国立法应明确规定在业主大会就每一具体事项做出决议时,投票的业主必须持有1/2以上投票权。

2、《物业管理条例》仅对出席业主大会的业主所需持有的投票权做出了要求,即1/2,但是并没有对出席业主大会的业主人数做出规定。同样,对于通过一项决议,《物业管理条例》仅要求必须经与会业主所持投票权1/2或2/3以上通过,但是并没有对业主人数做出规定。

不可否认,这种规定本身有它的合理性,因为投票权是按照业主所持有的物业的数量分配的,一个业主所持有的物业越多,他对该小区所具有的利益也就越大,对该小区的事务也应当享有更多的发言权。但是,这种规定本身却也反映了立法只考虑了经济因素,而忽略了民主因素。在现实情况中,某些业主,比如开发商,可能会拥有一个小区的大量物业,从而拥有大量的投票权。如果立法只是以业主所拥有的投票权为标准,而不考虑业主的人数,那么很可能出现少数几个持有超过1/2甚至2/3投票权的业主,损害多数业主利益的情况。

故笔者认为,立法应当兼顾经济因素和民主因素。换言之,既规定召开业主大会或通过决议所需具备的投票权标准,又要规定所需具备的业主人数标准。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少数持有大量投票权的业主损害多数业主的利益,又可以防止多数业主损害少数持有大量投票权的业主的利益。

3、《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的召开业主大会及通过决议所需具备的投票权标准太过死板,不具备可操作性。根据现行的《物业管理条例》,只有与会业主持有1/2以上的投票权才能合法召开业主大会。笔者认为,此种规定不利于业主大会发挥其在小区事务管理之中的重要作用,容易导致业主大会形同虚设。近年来,随着许多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例如上海,许多购房人买房的目的不是为了自住,而是为了投资,这些购房人有的并不在上海居住,有的甚至居住在外国。试问,这样的业主会热心小区事务,关注小区居住环境的和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于业主并没有参加业主大会的法定义务,因此很可能出现小区业主大会因达不到最低投票权标准而迟迟不能召开,致使小区事务长久得不到解决。由此可知,如果一味追求参加业主大会的业主需要持有的最低投票权标准,那么必将损害实际居住在小区内的业主的切身利益。当参加业主大会的业主没能达到法定的最低投票权要求时,外国法律通常会规定可以召开第二次业主大会。例如南非法律规定,如果在超过通知书上规定的召开业主大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出席会议的业主人数仍没有达到法定要求,那么业主大会将自动延期到下星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行。届时,如果出席会议的业主人数仍然没有达到法定要求,那么不论有多少业主参加会议,均视为符合法定人数要求。换言之,即使只有一个业主参加了会议,也符合法定人数要求,可以就会议议程安排的事项做出决议。笔者认为,这种规定有利于增强业主参加业主大会的积极性,防止小区事务久拖不决。那些本不愿参加会议的业主考虑到即使他不参加会议,决议也能照样通过,那么其参加会议的积极性就增强了。

另外,南非法律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规定,当一个小区的公寓少于10套时,那么参加会议的业主必须持有50%以上的表决权;当一个小区的公寓在10套至50套时,那么参加会议的业主必须持有35%以上的表决权;当一个小区的公寓多于50套时,那么参加会议的业主必须持有20%以上的表决权。笔者认为,这种根据小区规模的大小而设置不同的最低表决权要求有其合理性。小区规模越大,每个业主所拥有的投票权的影响力就越小,其参加业主大会的积极性也就越低,从而很难达到50%这样高的比例。因此,适当降低规模较大小区的最低表决权要求有利于业主大会的顺利召开。

(二)召开业主大会的通知、时间及地点问题

《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业主。……”这是我国立法对召开业主大会通知的仅有规定。笔者认为,该条文仅规定召开业主大会应提前15天通知全体业主显得过于简单,尚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之处:

1、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规定短于15天的通知时间。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不论是定期会议还是临时会议,都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业主。因此,任何少于15天的通知都可能会因为不符合法定程序而被认定为无效。笔者认为,考虑到现实情况中有些小区事务必须立即得到处理,因此对于某些情况下召开的临时会议可以适当缩短通知的时间,从而使小区事务的解决不被拖延。

2、应当对通知中涉及的会议召开的地点问题做出适当的规定。由于我国立法并没有对业主大会召开的地点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可能导致今后就会议地点产生争议。正常情况下,业主大会通常会在小区内召开,那么法律是否允许在小区以外的地方举行业主大会呢,例如在某个饭店,甚至在其他城市、国家。在德国曾经有个案例,一个度假别墅小区坐落在德国某风景名胜区,但是该小区的业主大多居住在柏林,居住在柏林的业主们决定在柏林举行业主大会并通过了决议,于是其他业主对业主大会是否能在非物业所在地举行产生了异议,要求法院宣布该业主大会程序违法。最终,法院考虑到该物业的特殊情况,认为在柏林召开业主大会并未违反法定程序,驳回了其他业主的诉讼请求。由此可知,我国立法应当对会议召开的地点问题做出适当的规定,从而防止今后业主们就该问题产生纠纷。

3、应当对通知中涉及的会议召开的时间问题做出适当的规定。由于我国立法并没有对业主大会召开的时间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可能导致今后就会议时间产生争议。业主大会应当在适当的时间举行,那么何谓适当的时间呢?显而易见,将业主大会定于上班时间举行是不适当的,除非该小区绝大多数业主已经退休。那么将会议时间定于某个节假日就一定适当吗?考虑到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在长假期间外出旅行,把会议安排在长假期间举行也未必适当。德国曾经有个案例,因为将会议时间安排在礼拜天早上(基督徒去教堂做礼拜的时间)而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因此,我国立法应当对会议召开的时间问题做出适当的规定,从而防止今后业主们就该问题产生纠纷。

4、应当通过立法规定,会议通知中必须载明会议的议程和拟作出决议的事项,会议不得就未在通知中载明的事项通过决议。这有助于业主们事先了解会议的内容,从而决定是否参加此次业主大会或者是否需要就会议的内容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就专业问题请教专业人士等。南非法律规定,会议的通知中必须载明拟提交会议表决的小区上一的决算和下一的预算。笔者认为,这种事先将会议内容通知业主的做法非常有必要,可以让业主针对不同的会议内容做出相应的安排。

(三)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问题

《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业主大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召开。……”笔者认为,该条文没有明确规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而是将该问题交由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不利于保证定期会议的如期举行。鉴于业主大会在小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它的如期举行是保证小区事务得到及时、有效、妥善解决的前提。因此,对于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问题应当由法规直接加以规定,不宜交由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

关于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问题,国外大致有以下几种规定:(1)南非法律规定,两次定期会议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15个月;(2)德国法律规定,定期会议的举行以财政为界,在上一财政结束之时必须召开下一届业主大会;(3)美国法律规定,定期会议必须每年举行一次。上述国家的立法均将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设定在一年左右,这是一项法定义务,不能通过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予以变更。笔者认为这有利于确保业主大会的定期召开,真正发挥其作为小区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

四、结语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房地产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直到2003年国务院才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可以说,我国的小区物业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规定都跟不上迅速变化着的现状。许多小区自交房以来从未召开过业主大会,也没成立业主委员会,小区事务无人管理。前文中提到的案例就是由于业主委员会未能及时获得业主大会的授权而导致被法院驳回起诉。

财经法规教学课件 篇7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牵涉到众多方面的法律法规, 例如会计法律制度, 其不但牵涉到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而且还牵涉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等方面的详细的规范。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章节的知识点复杂且繁琐, 相互之间极易混淆, 同时由于学生并未真正从事过会计工作, 没有实践经验, 仅凭记忆掌握起来很困难。我们对学习过这个课程的学生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得知, 学生们基本都能意识到这个课程的重要性。关于“你在学习这个课程时遇到哪些困难”这个问题, 30%的学生给出的回答是“知识点太多了, 记不往”, 60%的学生给出的回答是“内容枯燥, 没有学习兴趣”, 余下的学生做了多项选择, 个别的学生则添加了“老师对着课本念、上课听不明白、书本看不明白”等状况。对于“你认为教师应改进之处”时, 70%的学生给出的回答是“改进教学方法、需要多一些案例讲解、加强知识点理解”等。通过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难以掌握此门课程的原因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的知识点繁琐枯燥、难以理解, 老师讲课方式单一, 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改革的措施

1. 以“会计协会”为平台,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可通过构建以本专业教研室主办的“会计协会”, 通过“会计协会”可宣传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等政策, 定时邀请专业人士组织多种方式的演讲与课题探讨, 组织像点钞、ERP沙盘、WBSE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手工账务处理、电算化会计技能等比赛, 开展各种会计专业有关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 经常组织学术交流等活动。

2. 通过“参与式教学法”, 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 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

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 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与式教学法是全世界都倡导的一个教学形式, 该方法利用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增强了学生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获得自我实现, 在自我实现中获取学习动力。

(1) 改变老师角色,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课堂氛围不活跃, 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课堂上的主人是老师, 其讲课就跟作报告一样, 学生就跟听报告一样, 如此一来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 他们仅仅就是被动的听课, 积极性缺乏, 从而使得课堂的效率不高。只有改变师生关系, 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要做好的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 将课堂交给学生, 使其作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激励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

(2) 运用激励机制, 调动学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研究指出, 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学习的过程并非都是引人入胜的, 有些内容既枯燥又艰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 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激励措施, 帮助学生挖掘其潜能, 克服困难。

激励机制开展的形式有很多种, 例如以举办财经法规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激励学生, 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肯定性评价和要求, 能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上进心, 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使学生树立“我能做到”的观念, 发挥其潜能。

(3) 倡导协作型学习, 学生参与评价, 调动学习动力;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和智商都不一样, 造成了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 在学习时, 应该倡导协作型学习, 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 进而大家一同进步。

构建协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协作学习的组织前提。通常情况下, 协作学习小组由2~6名学生组成, 采用“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策略。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同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相似的学生分在一个协作小组内。依据“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策略, 就会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原来的学业评价在评价主体上通常是运用教师一元评价, 评价主体单一, 学生的短期进步不能被看到, 会制约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通过协作学习小组, 让学生相互间参与到学业评价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因为学生在一块儿, 他们些许的进步更容易被看到, 对学生激励作用更大。生动有趣且很形象的会计法律知识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 效果很好。

三、结语

总而言之,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将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通过多种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从而提高其课堂效率, 进而使得该科目的通过率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曾向红, 汪燕芳.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新思考[J].财会月刊, 2011, (3) :106-107.

财经法规教学课件 篇8

关键词:中职;教学改革;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F233

财经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的专业,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作为财经专业重要的一门学科,不管是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还是在社会上从事会计岗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在教学上不同于一般的高校,学生的各方面思想也处于一个适應发展阶段,作为中职的财会专业教师,要做好中职学生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1.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现状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中职财经专业比较基础的一门课程,由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务法律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等章节构成。课程形成大多以法律法规为主,所以理论性和专业知识比较强。当前,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或是财经专业都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而从最近几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来看,通过率一直很低,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示枯燥无味,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有的甚至产生畏惧厌恶的情绪。所以对于如何提高这门学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才能制定一套符合现阶段的教学方案。

2.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中职学生基础差

我国的中职学生入学年龄普遍偏小,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入学门槛低,使得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体上偏低。从年龄上讲,中职学生集中在15--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状态大多处于叛逆期,张扬个性,但自制控制能力比较脆弱。所以综合这些因素,让在校的中职学生对于学校课程往往会带有厌学情绪,更多的是以上网、打游戏、早恋等来代替学业。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又是专业性强,需要不断练习的学科,对于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而言,这是一个学习的难题。

2.2中职学校教学方法欠缺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学科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单向的知识灌输形式,强迫学生加以背诵理论知识,或是不断练习算数部分。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厌烦的负面情绪,学习效果不佳。

2.3考试方式的特殊性

教育的改革也加快了各专业相关的学科考试的变革,如今无纸化的考试方式也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财经专业考试的内容量大且灵活多变,无纸化考试是与计算机想通的,与试卷涂卡不一样,无纸化的考试会对考生的心理、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且在考试内容上增加了案例分析题,这个给考生的适应能力造成了部分的阻碍。

2.4中职教师队伍的整理

在中职学校中,很多老师不愿教授这门课程,所以有些学校采取轮流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由于教师轮流教课,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师资队伍不稳定也给考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改革途径

3.1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现阶段教学方法主要有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由于中职学生自身心理的特殊性,所以要适当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来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看似枯燥无聊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如可以侧重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学习合作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符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的一些与财会相关的案例,进行解析,适时加入教学理论知识便于理解,已达到学习的目标。

3.2有效分析题型,抓住考试重点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学科考试的内容之多,题型也多。很多学生看到多样的题型就顿时无奈想放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分析各种题型,抓住考试的重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掌握考试重点可以简化学习上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而对题型的训练是让学生做好考试的心理准备,从而保持一颗轻松应试的心态。

自从实施无纸化考试之后,大都以选择题为主,单选题难度较低,可以引导学生抓分的部分;而多选题难度最高,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选择上的一些方法,如代入或者排除法;判断题难度适中,但要加强平时对知识的记忆,要细心;案例分析题要学会从案例中找到答案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层次、步骤地引导中职学生如何做好课程的学习。

3.3注重实践结合,提高综合能力

在对中职学生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传授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是要注重实践的结合。正所谓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也是检验知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财会专业课程中,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盲目的学习只能事倍功半,所以要结合实践,增加记忆上的学习。中职学生性格叛逆,但对事物好奇心也很强,所以要把握住这一特点,学校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学习、多实践。如课程中设计到银行结算、开户凭证这一概念,可以让学生尝试去银行办理开户、销户等业务,熟悉流程,也便于加强学习的记忆,提高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很多学生想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却难以通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学科,对于在校的中职学生,学校要做好对课程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规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亚枝.对中职学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下),2015,07:100.

上一篇:新年春节祝福长辈短信下一篇:刘新谢丽云高经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