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感动中国》观后感(精选14篇)
节目《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
感动中国节目观后感
这是一个在星期四看过的故事,班队课上心跳声停止了,呼吸也停止了,教室里很安静。所有人都目不转睛的望向电视机屏幕,看那感人的一幕。在播放的电视节目——感动中国。那里面播放着一位位英雄,让你佩服他们的„„
这是一个在星期四看过的故事,班队课上心跳声停止了,呼吸也停止了,教室里很安静。所有人都目不转睛的望向电视机屏幕,看那感人的一幕。
在播放的电视节目——感动中国。那里面播放着一位位英雄,让你佩服他们的勇敢。心也仿佛随着他们的动作,飞向了他身边。让我们发出一声声的掌声和敬佩的感情。
他就是丁晓滨,一位伟大的英雄,用左手敬礼的军人,他值得让我们为他骄傲!XX年洪水爆发了,就是丁晓滨叔叔他奋力抗战,虽然房子被淹没了,许多孩子失去了亲人,但他还是拼了命救起了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可能随时都会失去生命,但他还是不怕危险,继续奋战。今天丁晓滨叔叔来到了感动中国的直播现场,他说:“那时很多人给他写了信,表示对他的肯定,不过有一位大学生却表示怀疑,说:”现在这种事经常会发生,说不定哪天也会有人变成英雄,如果接下来这几年,这种事还发生在你身边,那时我就承认你是英雄。虽然,他的事迹被有些人质疑了,不过我相信总有一天丁晓滨叔叔的事迹会让所有的人都认可的!
他的生命只有18年,18岁对别人来好所,正是一个大好时光,但对他来说却是恶梦即将靠近。他没有朋友、母亲。但他有一个跟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他跟父亲一路走到现在。在他生命的尽头,将要去做一件事,就是还恩情。怎么多来就是靠世间各地的好心人,他才能活到现在。从那以后他跟父亲黄水勇踏上了艰难的旅途。这为阳光少年就是——黄河。
感动中国,感动世间,让我们伴随着英雄的事迹,一路走下!
节目《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2
一、对电视节目“节奏”的认识
《辞海》中对节奏的诠释明确指出, “节奏是由于音响运用轻重缓急而形成的有规律的强弱音、长短音现象”。“节”是节拍、节律、节制、节度的意思。节, 既有段落分合的关键问题, 又有控纵制约的分寸问题;既有时间长短的问题, 又有空间大小的问题。“奏”, 是推进的意思, 应该是因势利导的态势推进的过程。
在电视节目当中, 节奏是一种普遍的形式审美因素。可以说, 自从有了电视节目, 节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相应的节目之中了。如果电视节目不能把握与受众一致的节奏, 那么谈不上什么与受众的互动和共鸣了, 它就必将被受众同时被时代所淘汰。影视领域的节奏研究, 是从对电影节奏的研究开始的, 而电影电视在美学特征上的相似性, 决定了电影节奏研究的大部分理论都适用于电视领域。节奏是运动的产物, 形成影视节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此而产生的节奏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将从短片、音乐、颁奖词、主持人几个方面分析《感动中国》的节奏。
二、《感动中国》节奏分析
《感动中国》用颁奖的形式来讲述个体或群体的感人事迹, 每个叙事对象都是独立的, 每段节目都有明显的起始转承。每个段落的基本流程如下图:
播放人物事迹短片→主持人对人物进行采访→宣读推荐词→宣读颁奖词→颁奖
依托安排合理、联系紧密的节目流程, 《感动中国》借助成熟的电视表现手法, 将大型人物颁奖典礼类节目的节奏控制展示的非常成功。
1. 短片:人物事迹的集中展示
节目最先开始的, 也是分量最重的, 最吸引观众的就是人物事迹短片, 它完成了最主要的叙事任务。人物事迹短片将观众从颁奖晚会现场带进了人物故事的情景当中, 突破了原有的陈旧的表彰颁奖的模式, 让观众通过摄像机客观的镜头了解真实的人物
听, 2012年第03期
[2]姚宏, 分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第16期
[3]蔡正华, 郝伟, 宋璐莹, 主持群模式与《天天向上》栏目品牌建设[J], 媒体时代, 2011年第08期
[4]姚必鲜, 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之美[J], 新闻实践, 2010年第05期
[5]石晓茹, 品牌效应的在媒体中的运用[J], 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年第
事迹。在每个短片开始, 都会向观众展开一个事件, 突出故事的主人公在事件中的中心地位, 达到“未见其人, 先知其事”的效果。故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处, 短片自然地插入故事主人公面对镜头的个性视角评述、补充说明或者环境描述、事件背景信息介绍, 以突出事件序列的矛盾冲突, 强化紧张的氛围。颁奖盛典最出色的部分就是介绍获奖人物的短片, 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也蕴涵在短片中。
2. 音乐:链接环节、烘托气氛的元素
在整台晚会的环节设置中, 音乐在各个环节之间的链接作用十分重要。当人物事迹短片播放完毕, 镜头从短片切回现场, 这时主题突出的音乐悠扬的响起, 起到了承上启下、感情逐步升华的作用。在第二个环节“人物采访”结束时, 音乐响起, 第三个环节主持人宣读“评选委员推荐”, 以及第四个环节主持人宣读“颁奖词”, 这时的音乐, 在环节衔接以及单独环节当中, 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起到了提升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尤其在最后颁奖环节, 伴随着宏大富有感情的音乐, 获奖人从采访席走向授奖台的一路上, 音乐的作用尤为凸显。不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渲染、铺垫了现场情感。
3. 颁奖词:节目主题的最佳诠释
《感动中国》作为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节目, 强烈地突出对宏大主题的追求, 张扬道义力量, 彰显民族精神, 从节目名称《感动中国》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主办方的意图。从颁奖词的撰写到高度凝练的总结, 无不透露出恢宏的气势和震撼心灵的情感。经典的颁奖词更在无数受众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每年节目结束后, 网上马上有人发贴将颁奖词汇总, 甚至有网友直接把它们当成学习写文章的秘笈, 颁奖词的情感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4. 主持人:把握节奏的现场主导者
在节目整体节奏中主持人的语言节奏是直接受心理节奏影响的。准确把握语言节奏是关系到节目质量以及作用于受众的关键环节, 是推进节目进程、体现节目编导意图的前提, 也是语言表达与节目效果完美统一的保证。从2002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十年来, 主持人的组合未曾改变, 由敬一丹和白岩松组成的“黄金搭档”也构成了节目不可缺少的人选。两个人大气稳重的形象、过硬的主持功力也体现了节目的气质和要求。
在颁奖典礼的第二个环节“人物采访”中, 主持人的重要作用就充分体现了出来。人物事迹短片播放完毕之后, 关于这个短片介绍的人物, 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对于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迹, 都会有些好奇和疑问, 急于想知道这个感动了中国的人物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时, 主持人出来与获奖者进行交谈, 在有限的时间内, 通过问题的问答来表现更加真实和丰满的人物。
以上只是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简述了影响电影电视节目节奏的主要因素。但是, 节奏是一种复杂得多的存在, 在实际情形中, 其中的各构成因素实际上是被综合在一起的, 因而是密不可分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融合了纪录片、人物访谈、颁奖晚会等多种节目形态,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节目形态, 其对整体节目的节奏控制,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推广。
12期
作者简介:
《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 篇3
这位老人今年已经整整86岁的高龄了,仅仅靠着磨刀为生,虽然生活清苦,但却乐善好施。二十多年来,他把磨刀挣来的微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慈善公益,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捐款。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时,老人先后向红十字会捐出数千枚硬币。当得知某地发生自然灾害时,他又急匆匆地赶过去,带着那几个月辛辛苦苦磨刀挣得的几百枚硬币,坐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才来到红十字会,就是为了奉献一份自己的爱心。2013年,他将两年来磨刀积攒下来的积蓄全部捐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累计捐款达到了23392.2元。
在我们看来,23392.2元或许不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但对于吴锦泉老人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磨一把刀一块钱,我们想想,这需要多少个日夜才能赚到这些钱呀!吴锦泉爷爷靠着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吴爷爷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很了不起,值得所有人去学习。
对比自己,吴锦泉爷爷,您的内心是多么的高尚呀,您宁愿在午饭时只用一杯白开水充饥,也要多省一分钱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而经常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却随意丢弃与浪费,在我们的生活字眼中,或许“节省”二字,根本就是陌生的。在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从此懂得如何让自己去帮助更多的人,同时我也想说,我们的社会需要多些像您这样的“正能量”。
节目《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4
可是这些人中让我感动的还是独守乡村小学的将近不惑之年的校长张玉滚。为了能够让村里孩子不辍学,他接过老校长的传家宝——扁担,用这根扁担寒来暑往从需要走12小时才能到达的乡镇上给孩子们买书,也因为妻子带着九个月女儿前往镇上买书给新来的学生,他九个月女儿因车祸永远离开了他们。他一个人几乎承担着所有科目的教学,但他还是没有离开乡村,让更多的孩子走出乡村,让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当我们在埋怨孩子不好管时;当我们在埋怨待遇低时;当我们在埋怨教育大环境不好时;我们能够想想这个朴实的乡村教师,他经过改变自我,来慢慢的改变环境,最终改变许多农村娃的命运。
记得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他青年时他想改变世界,等到他暮年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世界,他想改变国家,等到他老年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国家,他想改变他的家庭,等到他行将就木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他的家庭。他想如果他一开始就改变自我,能够会影响到他的家庭,在他家人帮忙下可能改变国家,说不定还能改变全世界呢!
是啊,张教师就是从改变自我开始,慢慢影响到了他人,我们也时刻记住,我们可能改变不了他人,我们可能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能够改变自我,作为教师的我们从此刻开始,从我开始改变自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可能又会是另一番天地。
节目《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5
动常存
“感动中国”节目有奖征文:弹指间
感动常存 高一(9)班 吴 欣
人间有爱,大爱无疆。感动,就在一瞬之间。繁华背后的世界,充满了物质享受的诱感,许多道德伦理在逐渐的消磨、遗逝。取而代之的是被欲望充斥大脑,被利益蒙敝双眼的世人,在物欲横飞的社会浑浑噩噩地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可却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默默奉献,辛苦劳作却不奢回报;欣然承担,身先士卒却无怨无悔,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性本善,用亲身经历感染华夏子民,用大爱无疆唤醒中国大地,用辛勤汗水取得傲人辉煌。他们,感动了你我,也感动了中国。
感动,是朱光亚义无返顾的投身于中国科学建设的那份令人称谓的执著与奉献;感动,是刘金国无所畏惧的面对特大火警事的那份从容不迫的镇定与冷静;感动,是孟佩杰日复一日的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的那份锲而不舍的坚守与决然;感动,是吴菊萍毫不犹豫的伸手接住坠楼孩童的那份震撼人心的勇敢与坚韧。
其实,感动就在我们身边,它可能是一本日记,亦或是一滴泪珠。有时候,朋友的不经意间的问候,陌生人的不自觉的微笑都足以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感动。直到那时,我们才会发现,感动,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得。那些能够感动全中国的人们身上,都具有着同一种精神,那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衍至今,生生不息的原因,凝聚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来所积累的美德与品格。而感动,便由然而生。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尼诗命的人,有默默无闻的人……他们被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正因为有民族精神的传承,他们的行为才会感动周围的事物。民族精神溶于血脉,中华之光放诸影后。我们的生活因他们而闪耀,我们的生命因他们而多彩,我们的民族因他们而骄傲,我们的世界因他们而长存。
弹指间,感动常存;心无间,伦理永恒。
感动,是一种似有非无的力量,是一团忽明忽暗的光芒,是一颗时远时近的恒星。我们会感动,会哭泣,会流泪,会释怀,皆因我们有感情,有思想,有追求,有梦想。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背后,都藏匿着一段外人难以承受的责任;一阵阵欢声笑语的嬉闹背后,都寄托着许多难以诉说的苦难,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背后,都滞留着往昔岁月的挫折。
节目《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6
时任遵义车务段盘脚营站站长的谭维明告诉记者,徐前凯非常优秀,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共产党员扶危济困的精神。在盘脚营站任职期间,他以站为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主动清扫站区道岔、打扫车站院坝卫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7月,工友程亮需照顾待产在家的妻子,他主动无偿地利用休班时间给程亮顶了整整30天的班。这实在不容易呀!”
谭维明还说,徐前凯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严格执行作业标准,防止了不少意外事故。6月的一天,盘脚营站Ⅰ道货车通过,正在接车的徐前凯发现70米开外处有一老人突然横穿股道。眼见呼啸的列车即将撞上老人,徐前凯立即呼叫机车乘务员紧急停车,列车降速后与老人擦身而过,大家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遵义车务段党办主任雷莉波告诉记者,徐前凯勤奋好学,20参加工作后,先后多次荣获全段“安全生产标兵”荣誉称号。积极参加各种比赛,20获得全段“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比赛”助理值班员类第二名,、连续两年获得全段“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比赛”助理值班员类第一名,获得全段“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比赛”值班员类第二名。 20,被局关工委、局团委评为“优秀青年复退军人”。
遵义车务段小寨坝站信号员周艺告诉记者,徐前凯团结同事、乐于助人,谁家有事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记得有一次来自内江的工友陈建林突发疾病,徐前凯得知后叫上同事将他送往息烽县医院,并在医院照顾了他一个通宵。”周艺回忆说,“此外,他还特别有孝心,心中总是牵挂着家中父母,休班时间较长的时候,总是不辞辛苦在重庆和息烽间来回奔波。8年岁月,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遵车人的一致好评。”
“徐前凯很优秀,他的优秀是方方面面的。”重庆车务段荣昌站站长李毅告诉记者。
李毅介绍,徐前凯工作积极主动,待人接物谦让有礼,深得干部职工好评。20被评为全段季度“‘四优’共产党员”,春运被评为全段“优秀共产党员”。
“他刻苦钻研业务本领,熟练掌握岗位技能,主动学习铁路行车各工种新知识新技术,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并屡获佳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毅说,“工作上他认真负责、踏实勤恳,严格执行作业标准,积极为车站工作建言献策,在车站职工休班、休假之时多次主动要求顶班顶岗,任劳任怨,曾多次获得全段‘安全生产标兵’荣誉称号。生活中他待人谦和、乐于助人,在单位是职工的好同事,在家中是父母的好儿子。”
公益行为,感动中国 篇7
他希望能用相机能为农村的老人和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
袁柯, 中共党员, 家住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双桐村,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艰苦的生活让他学会了独立。2009年9月, 当时, 袁柯刚刚考上大学, 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 父亲省吃俭用给袁柯买了一部手机。一天, 袁柯去看望84岁的姥姥, 袁柯说:“姥姥, 我用手机给你照一张相。”姥姥很高兴, 重病在床的姥姥硬撑着爬了起来, 让袁柯给拍照。临走时, 姥姥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 袁柯不知道手机里的照片, 可以先传输到电脑, 然后洗出来。就说:“可能不行。”姥姥失望极了。2009年10月, 在学校的袁柯突然接到消息说, 姥姥去世了。没能满足姥姥最后的这个心愿, 成了袁柯心中永远的痛。办丧事时, 家人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一张姥姥的照片。袁柯被极大地震撼了, 他突然想起姥姥那失望的眼神。那时, 姥姥多么渴望有张自己的照片。袁柯用手机拍的姥姥的照片, 成了姥姥的遗照。2010年春节回家, 袁柯从手机里取出照片, 他把照片洗出来后, 放到了姥姥的坟前。
袁柯是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 进入大学,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他开始做兼职家教, 努力承担上学的费用。2011年5月, 袁柯受邀参加第八届全国绿色领袖营活动。主办方需要提交一张儿时的照片, 为参会者制作一套会议视频, 袁柯没有儿童时的照片, 当时, 他多想有一张自己的童年照片啊!他想, 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照相机, 为没有机会照相的农村人留下一个纪念, 是一个很好的公益选择。
在农村, 很多老人突然去世, 连一张做遗像的照片都没有;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 却没有一张带在身边的亲人照片。袁柯就想为贫困农村的老人和孩子免费拍照, 留下老人的形象, 定格孩子的童年, 做一件美好事情。因为缺少照片, 许多农村老人在逝世后, 丧事期间, 老人的子女要为一张照片四处奔波, 有的只用一张白纸写上老人的名字, 摆上供桌, 这张白纸就成了老人最后的留念。从小在农村生活的人, 平时没有照相的习惯, 有的孩子长大后, 却发现相册里没有儿时的照片。袁柯多么希望能用相机为农村的老人和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啊, 他多么希望老人和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照相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2011年4月, 康师傅创新挑战赛吸引了袁柯的注意, 这个比赛要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公益创业策划, 袁柯提交了自己“三秒快照”的设想, 袁柯自己也没想到, 这份企划书竟取得了组委会相当高的评价和肯定。“三秒快照”项目在“2011康师傅公益大赛”中, 从全国800多公益项目中脱颖而出, 最终获得了全国大赛第4名的好成绩, 同时也得到了该项目的1万元启动资金。
袁柯在校期间策划和组织“三秒快照”、“向阳花微笑成才计划”等多项公益活动, 2011年8月, 袁柯发起了一个叫“三秒快照”的公益项目, 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 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 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 让照片不再成为农村老人和孩子眼中的奢望。
三秒快照”的项目虽然定了下来, 袁柯却还没有自己的照相机, 没有钱, 他一口气接了好几份家教, 两个多月后, 他才花1000元买了一台照相机, 相当于他3个月的生活费。为了筹集活动经费, 他尽可能地缩减生活开支, 同时, 多做几份家教, 多积攒一些活动经费, 就能帮助更多的人拍照。
2011年暑假, 趁着去农村小学支教的机会, 他开始做“三秒快照”活动。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 他从给孩子拍照入手, 通过孩子的宣传, 再为老人们拍照。
2011年8月3日, 第一站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苏家沟村, 苏家沟小学的教室沸腾了, 孩子们高兴得直跳。袁柯要给他们拍照时, 孩子们就全部围过来了, 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在5天的支教时间中, 成了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在袁柯的指导下,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站成一排, 在镜头前享受着幸福和喜悦。苏家沟村有一个家族, 前几年因为一些事情闹了矛盾, 家庭关系很紧张。拍摄全家福照片将两家人凑在了一起。拍完照片有了言语交谈, 两家关系缓和。这个村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矛盾, 在袁柯和村民的劝说下, 两人照了合影, 矛盾和解, 关系改善。
他组建“三秒快照”公益团队给全村老人和孩子拍了照片
返回兰州后, 袁柯将照片通过邮递形式邮回村里, 让村里的人及时收到了自己的照片。每次拍照时, 老人激动、兴奋的眼神让人难忘;拿到照片时, 老人高兴得合不扰嘴。特别是那些孩子们, 拿到照片时那种高兴劲就别提了, 这时, 孩子们才知道, 原来照片里的自己是这样的。
2011年8月24日清晨, 一位70多岁的老人, 提着一包自家果树结的桃子, 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户家。特意送给袁柯品尝。随后, 老人伸进衣服口袋, 拿出了一天前刚从袁柯手上拿到的照片, 老人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照片说:“我活了70多岁, 是你给我照过一张照片。”在场的一个小姑娘说:“我奶奶还没照过照片呢?”袁柯说:“好, 我马上就给你奶奶拍照。”
袁柯作为西北师大环境保护学社的成员, 他准备为更多的农村老人和孩子拍照。在苏家沟, 袁柯在村里见到一位老人, 他掏出相机, 为老人拍了一张半身照和一张全身照。老人在拍照时欣喜的眼神, 令袁柯久久不忘。第一次尝试, 袁柯为苏家沟的100多名老人和孩子拍照。随着中秋节的临近, 袁柯为一些家庭拍摄“全家福”。他要为更多的家庭留下他们团聚时刻的照片, 为更多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用相机关爱贫困地区老人、儿童, 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三秒快照”公益活动的故事。很快, 西北师范大学尹青青、郭妹丽、郑思园三位同学受到影响, 2011年9月27日, 他们一起组建了“三秒快照”公益团队。他们走进兰州红古区薛家村, 遇到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妇, 老人没有一张自己的照片。回访送照片的时候, 老两口把照片放进大相框里, 挂在房门框上方。老人说:“我活了70多岁, 是你给我照了第一张照片。”2011年10月2日, 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 端坐在家门前, 让袁柯为她拍照。这一天, 薛成基老人和妻子苏美英也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合影。袁柯是在路上碰见薛成基老人的。当说到要免费给他们拍照时, 老人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家里拍。
2011年国庆期间, 袁柯和尹青青、郭妹丽、郑思源等放弃国庆休假, 深入到兰州市的红古区薛家村、东乡县汪集镇、临夏县尹集镇, 为当地老人和儿童拍照。袁柯将他们取名为最美夕阳红、爱的天使等。每一张照片, 袁柯都要回忆着拍照时的情景,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011年8月19日, 他们去了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双桐村, 袁柯向村干部表明了自己想为村民们免费拍照, 村长振臂一呼。不多时, 就有村民扶老携幼参加拍照。当天, 袁柯就给100多位老人拍了照片。在农村, 有些老人想拍照片留个纪念, 但又害怕拍遗照, 暗示自己要死了。因此, 在拍照时, 袁柯总是夸老人身体好、不显老。在他们为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拍照时, 老人的儿媳说:“这可能是老人最后一张照片了”。一名老人主动请求袁柯为他和老伴照一张遗照, 遗照是老年人需要的, 是老人在世的留念。一位年过六旬的李大爷找到袁柯, 说:“你给我拍张遗照吧!我怕以后没机会了。”随后, 袁柯还为李大爷的老伴拍了照, 留下了老人美好的影像。
为了冲洗和递送照片, 袁柯所获得的项目资金已经所剩无几。每次出去拍照, 他就把当家教挣来的钱垫付上。大量的照片需要冲洗和邮寄, 前后5次较大的拍照活动耗费了一笔钱, 是袁柯自己预支的奖学金和带家教挣的钱。
平时, 看似给老人拍一张照片很简单, 但是, 坐车、吃饭、冲洗照片、邮寄, 这些都需要钱, 为了多攒点钱, 袁柯将自己的生活费一省再省。“三秒快照”成员刘玉说, 认识袁柯时, 袁柯就穿着黑色上衣和蓝色牛仔裤, 一年后, 没见过袁柯买过新衣服。
2012年10月, 他们的“三秒快照”还受到了临夏县尹集镇新寨村村支书的邀请, 袁柯一行去新寨村后发现, 这里的农民也很贫困, 有些老人一辈子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去世后就拿一张白纸作为遗像。袁柯带着他“三秒快照”公益团队给全村老人一一拍了照片, 当要给一位90岁的老人拍照片时, 老人强打着精神, 双手拄着拐杖站了起来。老人的儿媳妇说:“也许, 你给他照的这张相是他这辈子唯一一张照片。”时隔4个月后, 得知那位老人去世了, 袁柯为此伤感不已。
他成了“走基层, 最美的中国人”, 受邀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在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 77岁的盲人万神保得知要拍照时, 他将两个毛主席纪念章别在胸前, 让袁柯拍照。拿到照片后, 这位老人将照片放在小木匣子里, 经常拿出来看一看。“我活了70多岁, 是你给我照了一张照片。”王大爷换上新衣服, 夸赞着这些远道而来的热心青年。村里人说:“他们来的时候这些家庭最热闹, 平时都是冷冷清清的, 让人十分怜惜。”“你要给我拍照片嘛, 我一辈子还没有拍过照片呢。等着我去换一件新衣服。”在庆阳农村, 听到要拍照, 一位老人扔下锄头就往家里跑, 还坚持要在换上新衣服后再拍照, 袁柯很是感动。
这一年来, 去农村拍照片的袁柯, 有了很多的触动、感动和收获。有老人将自家产的梨塞在了他的口袋里, 还有人送来了煮熟的玉米, 向袁柯表达了最纯真的情感。
袁柯到学校给孩子们拍照时, 也常常被人怀疑, 在一个回民村, 一个小学校长并不信任他们, 反复打听他们的来历。“你要把我的照片怎么样?你不告诉我, 我的儿媳妇回家会骂我的。”一次, 袁柯给一位老人拍了照片后, 老人一直紧跟着他, 担心用他的照片做别的事。袁柯说:“每次下去拍照, 都有一些老人不理解我们的想法, 认为拍的照片肯定要去做其他事情, 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免费拍照片?怎么可能。”“你要拿我的照片干什么去?”类似这样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中, 袁柯遇到了很多次, 每次他们都会耐心解释, 慢慢地, 村民也就放下了戒备。其实, 少数人对他们的不信任、不接受才是真正的困难。那些纯朴的村民没有想到, 袁柯会跋山涉水来到村里, 只是为了给他们免费拍照。
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袁柯“三秒快照”爱心公益活动后, 袁柯顿时成为全国“名人”。有很多人都来找他, 有哈尔滨、天津、广州、浙江等全国各地的热心人想要加入到他们这个团队中来。
从2011年8月到2014年12月, 袁柯第一次开展活动至今, “三秒快照”已深入甘肃天水、庆阳、临夏、定西14个偏远山区乡村, 为老人和留守儿童拍照5000多张。而在这些照片中, 只有十几张全家福。袁柯有点遗憾, 他想再下乡拍照时, 多拍些农民的全家福。
每当冲洗出一张照片, 袁柯就会回忆拍照时的情景, 他说:“每张照片背后, 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拍摄的近5000张照片, 就有5000个故事。”看到洗出来的像片, 那份感动, 就在袁柯心底慢慢开始流淌。袁柯说:“每当看到老人和孩子们在镜头前享受着那三秒钟带来的幸福和喜悦时, 就感到非常欣慰。”
袁柯担任西北师范大学环境保护学社社长。在校期间, 曾多次组织或参加“绿色出行”、“点绿中国兰州站”活动、“谷歌公益创意大赛”、第八届全国绿色领袖营等校园活动。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最美的中国人”等10余项荣誉称号。
2014年, 他成了“走基层, 最美的中国人”, 受邀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节目的舞台, 与央视主持人董卿畅谈“三秒快照”公益项目的开展情况, 他代表“三秒快照”团队, 参加了北京卫视联合举办的“中国感动”颁奖晚会, 他要做公益的行动者, 给农村的老人和孩子拍下照片, 让照片定格了人生的幸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篇8
20 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 , 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 10 年或者 20 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 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 248 面奖牌、证书和 36 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 1.5 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 1995 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 400 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 414 人、负伤 4134 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 1985 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 1.5 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 -- 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 年时间, 1.5 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 56 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 200 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 40 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 颁奖词 】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 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 24 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 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 白发 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 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 2005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 60 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 150 项革新带来 8000 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 2001 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 15.8 秒,当年创效 1600 万元; 2003 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 150 项革新,给国家带来 8000 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 30 年来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 30 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 30 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 1.3 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 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7 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 18 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 2003 年, 15 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 82 个城市,行程 1.3 万多公里,向 30 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 2004 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 2 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 5 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 1 万元,湖南灾区捐款 5 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 颁奖词】
节目《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9
守岛卫国最显忠诚,默默坚守最显奉献
32年,一口水窖、三只小狗、四座航标灯、数十棵被风吹歪的苦楝树,200多面曾经升起过的旧国旗,勾勒、构成了王继才夫妇的收到岁月。岛就是国家,守岛就是守国,为了守岛,王继才错过了女儿的婚礼,错过了外孙的出生,错过了与老父亲的最后一面……只为坚守祖国领土。32年的无悔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树立出了爱国奉献的最美华章。中华儿女当以王继才夫妇为榜样,学习他们“一朝上岛、一生为国”的大魄力、大情怀,把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作为毕生追求,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华章,筑梦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脱贫攻坚最显初心,殚精竭虑最显担当
6年,多个日日夜夜,始终坚守扶贫一线,为了143802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了13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张渠伟贡献了健康、发挥了智慧,挥洒了热血。脱贫致富一个也不能少,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落下,由于长期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了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疾病缠身从不拒怕,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只为践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毕经之路,华夏儿女要集中力量、团结一致,动员并团结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坚决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却没有硝烟的战争,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
支教家乡最显大爱,三尺讲台最显无私
天之骄子张玉滚,回乡支教,从30元补贴开始,从100斤粮食开始,走进大山、扛起扁担、挑起课本、传播知识,这一干就是,最美的年华献给了大山,最美的青春献给孩子。他是老师,手持教鞭能上课,他是厨师,掂起勺子能作风,他是医生,打开药箱能治病,他是裁缝,握起剪刀能制衣。80后的两鬓白斑彰显出了人类灵魂工程师最伟大的品质。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去坚守,新的时代、新的起点,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当涵养“一次支教、奉献一生”的高尚品质,爱岗敬业,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建功立业书写华章。
节目《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0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昨晚演出落幕,我在电视上看到这十位平凡之人做了不平凡的事,真的让我很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时,时刻烙印在我的内心深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的每个观众热泪盈眶。他们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们亿万人民的心,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2019感动中国习大人物候选人杜国富为爆破地雷,失去了双臂和双眼令我非常感动。
10月11日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因为这天是杜国富和战友在边境扫雷,突然复杂的雷场中的不明物保突然爆炸。唉,这个时候的杜国富为了保护战友的安全,大声喊了一声,你退后,让我来。就再进一步查明情况的同时,不明物突然爆炸。英勇的杜国富身负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和他一起的战友安然无恙。杜国富的实际行为和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杜国富同志在面对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心想着战友的安全,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舍己救人的实迹和行动谱写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使命和担当。
然而,正因为我们背后,有着一群像杜国富这样一心想着战友和老百姓的安危,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我想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强大,同时也在想,陌陌无畏的英雄和国家栋梁,守护和平的英雄致敬!
看2019感动中国有感
他,是一位学者。间行走xz50万公里路,收集1000余个物种,4000多个样本,4000万颗种子。
他,是一位师者。积极为xz的高等教育努力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了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带出了xz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尽管33岁已是一名副局级干部,但在收到了复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家宽伸出的橄榄枝之后,毅然决然地放弃所有地位和待遇,甘心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授。
他,就是植物学家钟扬教授,一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追梦者”。
一位信念过硬的追梦者。从他作为中组部第六批援藏干部那一刻起,坚持在气候环境恶劣的雪原艰苦跋涉数十万公里,十多年如一日地收集植物种子数千万颗,为国家的种质资源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世界种质资源库填补了缺少xz种子的空白。
一位政治过硬的追梦者。始终以“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作为自己的信念,忍受进藏的高原反应,沉下身,静下心把在复旦的科研成果带到xz,带到祖国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乘凉也甘栽树”的善举,甘心放弃所有职级待遇来到复旦大学做一名普通教授。扎扎实实地多做,做好为祖国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利长远的事。他是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她的每一寸土地,他用自己的一次次行动,取得的一个个科研成果,践行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一位作风过硬的追梦者。始终把建立祖国的生物“基因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丰富“基因”宝藏放在心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提升自己的政治站位,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砥砺奋进不忘初心,匠心筑梦不负韶华。虽然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继续为祖国的各项事业贡献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2019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程开甲是10位英模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99岁,他是我的同乡,又是我的学长,在秀州中学百年校庆时见过面。我反复阅读由熊杏林撰写的报告文学——《程开甲: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文章有料、有情。
该文与之前读过的程开甲的传记不同,限于篇幅,它在广搜博览基础上取精见宏,运用洗练文字的同时,不失绘声绘色的故事描绘,读起来饶有兴致。例如,在归国前夕导师玻恩与他的一番长谈,不买生活用品而只购买科研书籍的细节,写出他舍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毅然回国的思想境界。
归国后,他又服从国家需要,两度变更科研课题,充分表现了他那殷殷报国情。文章写了他与师兄海森伯在学术国际会议上就低温超导问题的争论,以及大会主席、玻恩评论的侧面描写,显示其创新精神。在叙述核武器研制、试验过程时,他敢于否定苏联专家的空投方案,设计了百米高塔爆炸、竖井地下试验以及开创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一组组数据和一段段史料,完整地反映了他的创新精神,及其为强军事业所作的贡献。
其中有一些细节描写十分动人,例如,吃饭时算数据,用筷子蘸了菜汤演算,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为了了解地下核试验的情况,他不顾放射性剂量大的危险,亲自钻到地下坑道和测试间,以取得百分之百的数据。这些描写,令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跃然纸上。
最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她跟踪程老十余年的创作经过,被程老的事迹深深感动,因而笔端将细致的叙述与由衷的感情融为一体,成了该文的特色。程老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在戈璧滩隐姓埋名20多年,在他的带领下,核试验基地走出10位院士,40多位将军,荣获多项科技成果奖。作者深情地赞扬:“程开甲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西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把创新、拼搏、奉献几个大字镌刻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册里。”
《感动中国》专题训练 篇11
千钧一发时,他_________甲_________,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忍住悲伤,_________乙_________!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2、请阅读下面的材料,从所给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写出下联。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冲击珠峰顶峰。奥运火炬在珠峰峰顶通过火种灯点燃。此次登顶珠峰的第一棒火炬手为女队员吉吉,她曾在登顶前表示,这是为了实现已逝丈夫的夙愿。
2005年,吉吉的丈夫在一次登山途中突遇山体崩塌,不幸遇难。丈夫仁那牺牲后,家人不希望她再接触这项危险的工作。为了丈夫和自己共同的心愿,出发前,吉吉向家人隐瞒了此行的真正任务。作为西藏女子登山队队长。吉吉依靠坚韧、勇敢的拼搏精神,终于为丈夫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①奥运圣火点燃珠峰峰顶
②共同的心愿峰顶采圣火
③吉吉精神感动中国
3、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8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的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8年颁奖词》(节选)
韩惠民——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同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金晶——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1)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2)写一段简明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4、叙述英雄人物的故事。
“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后,初三某班召开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班会。请你在十大人物中任选一位。用准确、流畅、优美的语言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
相关链接:“十大人物”有: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
5、请你在“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任选一位英雄,给他发一条手机短信息,表达你的崇敬之情。
6、黄山学校准备开展邀请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来校作“感动中国”专题报告的活动,现请你帮助策划这次活动。
(1)请你以“黄山学校”的名义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
(2)请你设计一下这次报告会(不包括会前和会后的安排)的主要程序。(不少于4个程序)
7、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只写序号)
①山崩地裂之时,
②他竖起了旗帜,
③是最亮的那束光。
④他26岁的青春,
⑤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⑥自己却悄然倒下。
⑦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神七”航天员的颁奖词。读了这段颁奖词,你有哪些感悟?请依据材料自己确定一个相关的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甲:振聋发聩:乙:力挽狂澜
2、略。
3、示例一:(1)孙悟空《西游记》(2)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他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示例二:(1)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保尔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双目失明却绝不碌碌无为,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4、示例:(1)李隆勇当救援先锋。李隆是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他和他的战友从地震废墟下挖出57名遇难遇险群众。他还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战斗3100余次,分别从火场、水中、井下、高楼救出群众760余人……他让河南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届都有人获得“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称号的省份。13年警营生涯,他用忠诚和果敢书写了消防官兵的壮丽人生。(2)残疾火炬手金晶捍卫奥运圣火。法国当地时词2008年4月7日中午12时30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正在法国巴黎举行。无耻的“藏独”分子竟毫无人性地把黑手伸向了坐在轮椅上的金晶,试图抢走火炬。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金晶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用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这个画面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5、示例:您是中国的骄傲,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6、(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主题明确,语言简洁,言辞恳切。答案略。(2)主持人简介李桂林夫妇的英雄事迹,向英雄献花,李桂林夫妇作报告,学生代表发言。校长作总结发言。
7、①⑤②⑥⑦④③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2
十年,我们一直在芸芸众生中寻找,寻找那种支撑我们内心的力量。感动从千百年中国传统当中一路走来,十年,不过是其中短暂的瞬间感动还将沿着未来中国的道路上一路走去,十年不过是又一个起点。
回望过去的岁月,十年有人走了,十年也有人来了。十年有多少个面孔环绕者我们,陪我们走过岁月,走过历史。就在刚度过的2011年里头,我们纪念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然而我们沉思:“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我们的心能不能跟上时间的脚步?”回答:“能,因为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叫感动。”
虽然每年个人播十个人,但是经过今年的认真观看,个人感觉在发人深省的方面也滴水不漏。讲述的是个人或群体的感动故事。但是真正的用意是要警醒、告诫、示范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
从退休干部杨善洲到那位刚直不阿的公安副部长刘金国,告诫的是那些官员,给广大身在官位的共产党员做示范,什么叫人民公仆。
这其中有一位“最美妈妈”—吴菊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在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有“最美妈妈”,也有“孝女当家”,也有一句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孟佩杰也便是这样,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着青春朝气驱赶重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幸填满四千多个日子,然而依旧笑容如花。
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温暖着我的心房,又如一股股暖流冲刷着我们的心灵。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也许作为一个平凡人,无力去做些什么感动天地的事,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为别人做点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时,我们虽然不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但一是让中国感动的人。
相信每一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会更结实一分,就像每一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持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一种力量!有一种力量叫感动。
春天,是在《感动业巨大收获感动的季节.在》
季节里,可以收获许多让
为之感动的人和事.核事简单却又美丽的舞台上,走上它的人们,事迹各不相同.有为新的科学家朱光亚,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为
奉献一生的基层干部杨善洲,肝胆医学年届九十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
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身残志坚的刘
小伙子的独特让我为之感动而又敬佩的是自小失去双臂却伟,他说过:“我的人生中
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经历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让人记住了他的名字.10岁时因一场可怕的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的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
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
世界用脚打字最快的;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
男孩的奇迹.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形的翅膀,激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其实我相信出的努力,奇迹.我想,真正的感动应该化作
每个人都要有双隐前行的信心与勇气,勇往直前.12年爱心长征,山区麻风病村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除了刘伟,还有让我感动的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慈善家阿里木.现在社会上有的,让
感到羞愧看到了丑恶给
刮人们对社会丑恶的痛斥,在袖手旁观、贪污腐败、道德沦丧中,的质疑、唾骂、反抗中,仍然有让
沐浴在美德之中,让
那样的丑恶,但看到的国人,在来一阵清风,是人们,让
学会了拒绝冷漠,用爱心去温暖需要的社会更有人情味.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
.也许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为集体做些,那
感天动地的事情,但也会
感动
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的人.相信每个看了感动的人都会有有像是一次的充电,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也希望可以帮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3
完整的在网络上看了一遍《感动中国2014颁奖典礼》,深深的被里面的人物所感动。这十位感动人物都是一些平凡的人,但他们的事迹却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他们中有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黄旭华、清贫自己拾荒助学的刘盛兰老人、坚持科学梦想,前仆后继的“油菜花父子”、信守承诺、有情有义的守墓老兵陈俊贵、对病人充满仁慈之心的仁医胡佩兰、身患绝症的好村官段爱平、守望家乡的最美乡村女教师格桑德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阿姨”龚全珍,还有最让我感动的一心为孩子的绝症母亲姚厚芝和就在我们身边的见义勇为英雄方俊明。
这些感动人物的故事虽各不相同,但传达给我们的都是一股爱的正能量:对祖国的热爱、对孩子的无私付出、对病人的无比关怀、对战友爱的坚守、对梦想的坚持、还有对老百姓、对家乡和贫困孩子的无私奉献,这些正能量让人心里感到暖融融的,一扫冬日的寒意。
这此动人故事让我看了心情澎湃,思绪万千。是啊!正是有了这些充满爱心、勇于承担和无私奉献的人们,才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希望、充满了温暖。
谁在感动中国 篇14
《感动中国》每年新春正月播出,跟春晚没隔几天,一年只播一期,却意外收获了巨大成功。原因何在?在这个商品社会肆意咀嚼了30年,信仰缺失、价值观沦落的时代,人们需要这样一个节目,也许就像溺水者需要有人援手拉一把。
这个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关注人性闪光的节目,因何会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感动”诞生
2002年的一天,北京羊坊店路央视新闻中心评论部一间办公室内,十几个人正烟熏火燎地开策划会。
时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想做一个年度新闻人物节目,遇到一个困惑,若评年度新闻人物,必须包含胡长清,他是第一个因贪腐被处决的副省级高官。但又怕观众不能接受把一个负面人物评为年度新闻人物。
评论部副主任陈虻提出,做一个主题性的节目,既能把正面人物放进来,同时又把负面人物排除在外。在参加策划会的白岩松看来,《感动中国》的第一个火花就此诞生。
在随后探讨中,节目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既然叫《感动中国》,就得提炼“感动”的特质,最后定为:打动人心的人格力量。
打动人心的力量无所不在,这就要把“地位、职业、财富、影响力”这些外在因素排除掉,直指人心。有些人很草根,并不是一贯英雄伟岸,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人性突然灿烂,这就是《感动中国》要寻找的人。
他们找到了张前东,这个四川矿工在已经脱险的情况下,转身又回到塌陷的井下,带领63位矿工兄弟走出洪水倒灌的巷道。
在制片人朱波看来,这不同于以前“高大全”的先进人物,张前东平时是一个普通矿工,放在人堆里都找不到,但危急时刻人性光辉一闪光,便足以照亮人们的心灵。
还有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员刘姝威,这个经济学者仅仅写了一个600字的内参,揭露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资金骗局,给自己引来了诉讼和死亡威胁。刘姝威当选第一届《感动中国》人物时,也有争议,有人觉得,她不就是写了篇文章嘛,怎么感动中国了?朱波则认为,一个知识分子,勇于揭露骗局,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值得鼓励。
金庸先生在一次记者会上提到刘姝威,说她是当代中国的侠女。“不是拿刀剑的才叫侠义,拿起笔来主持正义也是侠义。”
《感动中国》原本准备在东方时空早间节目播出。第一期片子做出来后,时任新闻中心主任李挺先审片,看完一抹脸上的泪,对朱波说:“这么好的片子,放在早间播可惜了,让台里领导们看看片,争取放在晚间黄金时段。”
于是,这个时长2小时的节目被改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同时,新闻联播做预告,《焦点访谈》做专题,央视能提供的最好资源全都给了,片子还没播出,就得到了超常规的优待。
人性之光
《感动中国》成功了,公众反响之热烈让制作团队大感惊讶,但也给他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节目一年年做下来,最大的难题倒不是寻找人物,而是在人物类型上有所突破。这既是观众胃口的需要,也是这个节目重塑时代价值观的内在需求。制片人朱波为此颇费脑筋。
“爱岗敬业,有重大贡献,以一己之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这些评选标准不可动摇。朱波觉得还可以突破。而宏扬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在人物选择上难以求新。
一天,他们看到了一则捐肾救母的新闻,朱波眼前一亮。山东枣庄人田世国,给患尿毒症的母亲捐了一颗肾,为防母亲担心,还想法设法瞒着她。
“每年有很多捐肾的报道,多是大人捐肾救孩子,孩子捐肾救母,还是头一次听说。”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朱波和策划一合计,就把他列为候选人上报了。
更大的突破,来自一个名叫尾山宏的日本人。尾山宏是日本著名律师,代理中国战争受害者向日本索赔,从1963年起,参与了近四十年来所有的对日诉讼案件。他还多次自掏腰包将中国受害者接到日本东京出庭。尾山宏的举动触怒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多次受到恐吓。
在一次汇集央视新闻中心精英的策划会上,《实话实说》制片人海啸推荐尾山宏。朱波表示反对,中国人还没选好,倒选一个日本人。海啸说,“你太狭隘了,尾山宏为了中国人利益,顶着‘日奸的骂名,这样的人不能感动中国?”朱波调阅了尾山宏的所有资料,看完后感慨,这老爷子真不错,这个奖应该给。
尾山宏来中国领奖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同年获奖的还有杨利伟等名人,当他们坐在休息室里等候录节目时,进来几个年轻人,向尾山宏鞠躬,感谢他为了正义而奔波。尾山宏说,我不仅是为了中国人,也是为了日本人,为了人类正义,如果日本人拒不认错,忘却历史,对日本民族的未来没有好处。
尾山宏的入选,让《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打破了国别、地域限制,更重要的是,让这个节目的价值观突破了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升华到人类正义的高度。2009年,他们再次把德国人萨布利亚·坦贝肯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这个盲人姑娘骑马穿越西藏,第一个开发出藏语盲文,创办盲童学校,给西藏盲童带来知识之光。
“打动人心的力量”,说到底就是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观,给社会提供什么榜样。
节目开播的几年,《感动中国》栏目组致力于纠正错误、扭曲的价值观:为抢救电线杆付出生命的大学生得不偿失,赖宁一样的救火少年不值得鼓励。通过回归人类普世价值,让《感动中国》的人物不仅被中国人民接受,也被世界人民接受。
不同于纯粹宏扬主旋律的作品,《感动中国》处处闪着人性之光,感动每个心存善意的人。
不仅如此,照看留守儿童的教师、艾滋病人义工的入选,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缺憾、不公的思考。一次做完节目后,《中国青年报》总编陈小川打电话给朱波,称赞他重塑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既有传承,又有新的倡导。
在这一点上朱波很自信,“中国人的价值体系是怎样的,在每一年的《感动中国》都有体现。”《感动中国》也许不像刚开播时那样让观众震撼,但这也说明,社会更宽容、理性、进步,以前特别感动的人和事,观众习以为常了。
“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看《感动中国》,说明已经世界大同,人们不再需要榜样了。”朱波半开玩笑地说。
感动自己
《感动中国》开播两年后,各省开始效仿,推出《感动湖南》《感动湖北》等节目。
一次栏目组开会,有人在白板上写下“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相互激励。七八年过去,白板跟着栏目组搬家数次,上面写过无数方案,惟有这行字,从未被擦掉,已经成为《感动中国》栏目组的一个符号。
同样保持不变的,还有一个几乎没有变化的栏目组。9年来,制片人一直是朱波,主持人是敬一丹和白岩松,总导演樊馨蔓除了有一年因身体不适退出外,其余8年一直担纲“导筒”。甚至灯光、舞美、包装、录音等技术工种,9年来也一直没有换过。每年一到10月份,他们就知道,朱波的电话该打过来了。
这个超级稳定的制作团队,在央视非常罕见。
《感动中国》筹备制作最紧张的年底,同时也是商业演出市场最火的时候,晚会一台接一台。但当商演和《感动中国》相冲突时,外请的灯光师会毫不犹豫地推掉商演,有一年,灯光师为此推掉了上百万元的大型商演合同。而《感动中国》给音乐、灯光开的价格,往往远低于商演价格,但他们都乐意接受。
这让朱波很感动,“大家都认为这台节目有价值,有意义,值得干,就算经济上有损失,也不在乎。”
这台节目首先要保证真实,都是真人真事,获奖人物到北京录节目时,接待人员只能跟他们叙几句“北京冬天习不习惯”“衣服够不够”之类的寒暄,与节目有关的话题一概不能谈。樊馨蔓每次都叮嘱工作人员,最多只能让获奖者上台走走位置,不能泄露跟节目有关的信息,让他们上台自由发挥,录制时一条过,不允许失败,不能重来。
“跟别的节目不同,《感动中国》的录制,是按照纪录片的模式做的,我们只是记录现场发生的故事,原则只有一个,保证真实。”樊馨蔓说,录制这台节目,需要十台摄像机天衣无缝地紧密配合。要保证现场不发生失误,就要预先进行大量模拟,工作量十倍于平常。“每次一录完,摄像师、导播都像做了一次减肥运动。”
《感动中国》因其真实,打动人心,同样把这个团队凝聚在一起。《感动中国》首先感动了制作团队,所以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台充满敬意的节目,看到的是去除虚饰的白岩松和敬一丹。
【节目《感动中国》观后感】推荐阅读: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观后感心得体会09-04
“感动中国”节目有奖征文:感动常在06-16
感动中国观后感开头06-11
央视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10-20
感动中国陈斌强观后感06-10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作文08-29
看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09-15
2022观看感动中国观后感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