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的婚俗文化

2024-10-19

油纸伞的婚俗文化(共8篇)

油纸伞的婚俗文化 篇1

油纸伞的婚俗文化

油纸伞人们比较熟悉,在古代,是用来遮风挡雨的日常物品。其实,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油纸伞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婚俗中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一、纳采中用油纸伞习俗的媒人功能

纳采是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

谈到中国的婚俗,就不得不谈到一个“媒”字。在中国传统社会,媒人又称“冰人”,民间俗称“媒婆”、“红娘”、“月老”;媒人所司之职是“合二姓之好,定家室之道”,即撮合男女婚事。

由于油纸伞撑开后呈圆形,所以人们赋予油纸伞“团圆”的寓意,因此媒人去说亲时往往会带上油纸伞,这时的油纸伞实际上就成了媒人的代言物。

例如土家族的媒人去女方家说媒要去三次,每次都要用到油纸伞。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两个媒人一起去,一人一把油纸伞。两个媒人到了女方家,不用说是去说亲的,由油纸伞就可以完全的表达这个意思。第二次去女方家,媒人只要将油纸伞撑开,倒立在门外,而女方家看见油纸伞倒立撑开在门外,心里就知道是来做媒的,他们也不用说什么,如果愿意谈这桩亲事,就在原地将油纸伞顺立表示“顺利”的意思,否则就是不愿意。第三次登门,媒人还是将油纸伞放在门外,女方如果将油纸伞收起来拿进姑娘房里,就表示完全同意这门亲事;这个时候,媒人才正式说亲,详细介绍男方的情况。在整个过程中,除了第三次媒人正式介绍,油纸伞几乎就是媒人的代表,表明了说媒提亲的目的。

油纸伞甚至还在某些时候成为了两人牵线的主要定情信物。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的相遇是由于一把油纸伞,这把油纸伞成了联系两人感情的红绳。后来,许仙拿着白娘子的油纸伞去向她求亲时,这把油纸伞就是“媒”了。《白蛇传》中的油纸伞是一把吉祥如意的油纸伞,具有完整、和谐、团圆、圆满的意思。

云南省河口的瑶族在农历二月十五过扎巴节,情人以油纸伞作信物,相互交换。我国邮票《中国民间舞蹈》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绘的便是一对黎族青年男女共撑一把油纸伞,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爱意缠绵在这里油纸伞就是一种爱情的见证。

二、纳征中用油纸伞习俗的喜庆辟邪功能

纳征又叫过大礼,男方择定良成吉日,带备礼金等送到女方家里;当女方家里收到大礼后,回一份礼物,这叫“回礼”。在这个过程中,也用到了油纸伞,一般是用红色的油纸伞。这里的油纸伞主要是起到了辟邪祈福、增添喜庆气氛的功用。

人们希望把油纸伞的“遮蔽”功能传送到女方家中,能为女方辟邪。再加上油纸伞的外形和图案,本身就有装饰作用,此时用红色油纸伞更能增添祥和喜庆。在仡佬族的定亲日,男方的父亲,有时也会是姑父或者叔父,备办酒、面条、新布等礼物,在媒人的陪同下,带着男方及礼物并且由媒人斜背着一把红油纸伞来到女方家里,把红油纸伞挂在堂屋左壁中柱上。

三、亲迎中的用油纸伞习俗

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人亲自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在男方家完成拜天地的仪式,送入洞房。在这个过程中,多次用到了油纸伞,油纸伞在其间起到了各种各样的作用。

(一)生育崇拜之俗

生育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的基本保证。自古至今,人口的增殖、子孙的繁衍、后代的兴旺,以及受后来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悌观念影响,对人的重视、对生育的渴求 成为民众强烈的渴望,也构成了民众极为浓厚的乞育意识,从而产生了对生育的崇拜。

油纸伞具有由汉字的内在结构引申的生子意义;油纸伞的繁体字“傘”包括五个“人”,就是说“油纸伞”是由五个“人”组成的,这和我国传统民俗中崇尚的多子多福的民俗观念一致。

由于方言的存在,有些客家人认为“油纸伞”是谐音“子”,纸油纸伞含有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缘分圆满之意,他们常常会用油纸伞做嫁妆。这样,油纸伞和石榴、青蛙、枣等多子并且繁衍能力强的民俗事象一样,具有生殖崇拜的民俗内涵,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人们希望借助“油纸伞”的寓意,使得新人多子多福。

壮族有“转花油纸伞”仪式。在新娘临出门,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拿一把崭新的花油纸伞,到大门门槛外,把油纸伞打开,油纸伞尖着地,油纸伞柄朝天,用一只手扶住油纸伞,将油纸伞旋转。新娘走出,立于门槛内,长者扶油纸伞急速旋转,一边口念祝词,一边往空中撒米,使米落入油纸伞中。撒米时,新娘绕油纸伞一周,撒完米后将封包投入油纸伞内,酬谢长者。最后,长者把花油纸伞提起,遮在新娘头上,新娘接过花油纸伞欣然上路。在这个仪式中,油纸伞上所旋转的“米”等物代表着长辈给予新人的祝福,借由油纸伞把这些带给新娘,表明了女方家对新娘的期望。

油纸伞之所以能在婚姻仪式中表达多子的意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隐喻了中华生殖文化中的男根意象。在油纸伞习俗和与油纸伞相关的诸多民俗活动里,积淀了各族人民大量的原始的生殖崇拜遗俗。壮族的歌圩被称为壮族生殖文化和审美文化发展的摇篮,歌圩上的少女大多打着花油纸伞争奇斗艳;壮族女子出嫁,打油纸伞更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过节打油纸伞和情人相会及出嫁打油纸伞的习俗,深层的意义和古老的生殖意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安徽贵池清溪乡柯村的傩舞里的舞油纸伞表演,则赤裸裸的透露了油纸伞的男根意象:乡民以木制的长油纸伞尖象征男根,以纸木制成的外圆内方的古老钱象征女阴,舞油纸伞者不时地将油纸伞尖插入古老钱的中间方孔中,意为阴阳合和男女交媾。

(二)驱疫避祸的求吉观念 对于中国人来说,婚姻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是家庭和子嗣合法存在的基础,而且婚姻的缔结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宗族系统的发达。所以婚姻虽然是好事,但是在其缔结过程中又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力量甚或某种神秘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干扰。为了去除干扰和破坏,在中国民间,从婚姻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繁杂的避邪事项,以免在婚姻这一人生大事、宗族大事上出现不幸,从而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达昌盛。

油纸伞在婚礼中有驱邪避祸的作用。

排瑶在婚嫁时,送嫁的队列由媒人带路。媒人用雨油纸伞挑着一个红鸡笼,里面装一只小雌鸡(俗称带路鸡);新郎和新娘走在送嫁队伍中间;新娘盛装打扮,身着自己刺绣的花衣和花裙,手拿一把半撑开的油纸伞,油纸伞上贴有一张“先生公”(巫师)画的“避邪符”,并倒挂一把剪刀,以示避邪。

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水族姑娘在出嫁时,新娘的哥哥或堂哥打着一把崭新的布油纸伞或红纸油纸伞遮在新娘的头上,一路上护送新娘前往新郎家,表示对嫁出去的妹妹的爱护和尊重,希望妹妹一路平安。如路途较远或遇到下雨打雷天气时,还要打着一把特地撕开一条缝的红纸油纸伞以示避邪。很多地方讲究新娘在出嫁,尤其是上轿下轿时,不能晒到阳光,因阳光属阳,不属阴,要“积阴德”、福荫后代,因此要打油纸伞。新娘在到新郎家之前是万万不能露头顶天的,不露天,是为了“积阴德”。这些都是借助油纸伞的遮蔽功能来避讳一些人们认为是不好的东西。

在婚俗的各个方面,民间用“油纸伞”表达出了不一样的民俗内涵。在今天的民间婚俗中,油纸伞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用它来寄托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秦风汉月油纸伞传承中国传统油纸伞的经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艺的创新,并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国外领导人。其中大红油纸伞更是秦风汉月油纸伞的经典之作,与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大红旗袍更是相得益彰,为婚礼增添幸福吉祥。

油纸伞的婚俗文化 篇2

(一) 主要展品

汴梁婚俗大观园的主要展品是收藏家张洪军从民间搜集的各种婚书, 内容涉及订婚、聘礼、结婚、离婚、复婚及家产分割等各个方面, 其中也有体现不同时代特征的婚书、文件。例如, 清朝的合卺婚书、童养媳婚书、贞节妇建立牌坊批文、鸾凤婚书等, 民国时的带税票的婚书、卖身契约婚书、民国集团结婚证书等, 解放初期的双文字婚书、婚姻判决书、婚姻申请书以及婚姻介绍信等。这些婚书所属地域以开封市为主, 涉及全国二十几个地区, 总计逾千种, 是中国200多年来民间婚俗的真实物质见证。

(二) 开发价值

1. 收藏品自身的文化价值

园中的每一件藏品都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婚俗特色,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这些婚俗收藏品展现了从清朝到现代的一些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 诠释了我国婚俗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不仅促进了我国婚俗文化的传播, 也展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 与开封市其他项目互补, 扩大古都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开封市目前已经有翰园碑林、清明上河园、相国寺、开封府以及宋都御街等一大批具有区域品牌的文化旅游景观, 主要体现婚俗文化的汴梁婚俗文化大观园的开发建设, 能够增加开封市文化旅游种类, 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为开封市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贡献力量。

3. 能够作为开封市旧城改造的重要项目, 充分利用市区空房空地

目前开封市正在进行旧城改造, 从2012开始, 4年内老城区大约58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将拆迁完毕。在拆迁完毕后, 将会有大片空地, 汴梁婚俗文化大观园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空地;同时在拆迁过程中, 如果有可利用的空房, 可以直接通过改造装修加以利用,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婚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民俗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最能吸引旅游者的旅游项目之一, 而婚俗旅游又是民俗旅游的核心部分。

民族婚俗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有其严肃性, 即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的方式举行。就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而言, 这些传统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它的形式内容一旦随便变更, 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其文化内涵。但是我国很多旅游区在开发婚俗旅游的过程中, 出现不分场合与内容、只顾眼前的利益、一味讨好旅游者的现象, 忽视了旅游者身上的异质文化对旅游地民族文化可能产生的同化与侵蚀, 导致以婚俗为代表, 一部分民族传统文化向表演化、商业化倾向的发展。例如, 畲族婚俗是景宁民俗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但是, 这种传统的畲族婚俗已经被过度商业化了: (1) 婚俗表演的人员基本上不是原住民, 大多数是从县畲族民间艺术团、职业高中等聘用的其他人员; (2) 这些演员在日复一日的表演中表现出态度冷淡、缺乏互动性等现象, 大大降低了畲族婚俗的真正内涵; (3) 畲族婚俗表演是截取了娱乐性、商业性较强的桥段, 比如迎宾、拜堂、拦路等有商机可图的环节。此外, 还有海南三亚黎苗村、广西桂林、贵州凯里、云南的西双版纳等民族村寨中的一些的婚俗表演, 也都存在着这样

我国以婚俗文化为核心进行的旅游项目开发, 大多数实行重利益轻保护的开发模式, 使婚俗文化的发展陷入低俗化、庸俗化的桎梏中。汴梁婚俗大观园在保护婚俗文化内涵, 传承经典文化的前提下, 以独特的开发模式实现“文化经济化”。

三、汴梁婚俗大观园开发的政策支持

(一) 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是省财政按照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要求, 自2006年起建立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2006年、2007年资金规模为每年2000万元, 2008年增至3000万元。专项资金的使用分为补助资金、贴息资金和奖励资金, 补助资金专项用于规定的文化产业项目支出;贴息资金用于项目单位支付规定项目贷款的银行利息;奖励资金用于获奖单位的文化产业发展。

(二) 河南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

2008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要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 提出依托古都、功夫、名胜古迹等文化旅游资源, 加大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提升郑、汴、洛文化旅游线路的品味和档次, 扩大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2012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提出积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着力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 积极构建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四大古都为中心, 以黄河文化带为主干, 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创新格局。

(三) 开封市文化产业政策

开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 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 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的融资平台作用,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大力培育具有开封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摘要:文章对汴梁婚俗大观园主要展品及其开发价值进行介绍, 并分析了我国婚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以及对我省相关婚俗文化旅游的政策, 以期对我市汴梁婚俗大观园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婚俗,文化旅游,汴梁

参考文献

[1]王志标.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2]王志标, 张峥嵘, 译.David Throsby.经济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4]颜澄, 王真慧.论婚俗文化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利用[J].经济论坛, 2011 (07) .

普什图人的婚俗文化 篇3

父母包办

在普什图人的部落生活中,男女之间界线分明,不准越雷池一步。女孩儿长到八九岁时,父母便限制其外出,不准其单独接触自家以外的男性。处在男女截然分开的社会,男女青年无法得到交往、谈情说爱的机会。因此,传统的普什图族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儿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包办,无父母的则由年长的亲戚或朋友代办,子女在选择配偶时没有自由,而且普什图人对长者十分尊重,子女一般会听从父母的安排。

近亲结婚

一直以来,普什图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是文盲,加之当地医疗条件较差,一般人对近亲结婚的危害性知之甚少,近亲结婚的现象很多,通常是男孩儿娶自己叔叔或者舅舅的女儿。很多普什图人认为,男女方属同一家族,对彼此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婚姻的盲目性。其次,男女双方原本就存在亲戚关系,结婚后夫妻生活更容易和睦美满。

离婚率低

一般说来,包办婚姻成功率较低,而普什图人的包办婚姻却相当稳固,离婚现象很少见。一是夫妇双方完全不了解对方以外的异性世界。二是严厉的伊斯兰法律惩罚——用石头砸死通奸犯,令第三者望而却步。三是,婚后妻子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丈夫,不到万不得已,妻子不会提出与丈夫离婚。四是,依据伊斯兰法律,在具备相应经济能力和做到公平对待的前提下,一个男子可以娶4个妻子。丈夫完全可以在不休妻的情况下再娶。

婚前四步曲

按照普什图人的婚俗,年轻人要想走进婚姻的殿堂,大体要经过说亲、订婚、交往和商定聘礼4个阶段。

如果父母看中了某一家的姑娘,便会找一位与女方家相好的妇女做媒人,前往女方家说亲。女方家会事先做好准备,姑娘好好把自己打扮一番。说亲的人进了女方家后,由媒人介绍男方家中的情况,然后看看女孩儿,觉得满意的话,再征询女方母亲的意见。如果母亲同意的话,她会让说亲的人去征询姑娘父亲的意见。父亲如果同意的话,则会送给媒人手帕和糖果,媒人的说亲就成功了。

订婚时,男方家中只派出女性亲戚来到女孩儿的家。这天,姑娘家会设宴招待这些女宾客,宴席中还会一起唱歌跳舞,以表达对这桩婚事的喜悦之情。在妇女们离开之前,女方家还会送给她们披巾,这样,订婚就算完毕。为庆祝订婚成功,男、女方两家会分别邀请自己的朋友和亲戚到自己家做客,而女方家请客的费用也是由男方家来出。

订婚后,两家之间交往和联系的道路就打通了。通常,男方家会邀请女方家的女性亲戚到家做客。每逢过节时,男方家的女性亲戚也会给女方家送些衣服、水果和糖果之类的。这种形式的交往会一直持续到婚礼之前。同时,小伙子和女孩儿也可以开始联系了,他们可以通过相互赠送礼物和写信的方式来培养感情。而在有些地方,两个人还是不能见面的,只能看看照片,必须等到结婚仪式举行时小伙子才能见到爱人的芳容。

双方家长认为可以成婚时,便会开始商定聘礼。在普什图部落地区,女方家索要聘礼风气盛行。女方家大都认为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不能白白嫁给人家,索要聘礼理所应当,而且聘礼不能过少,否则会让人讥笑、看不起。数额可观的聘礼成为了普什图男性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家庭会选择近亲结婚。因为是亲戚关系,女方一般不会向男方索要聘礼,减轻了男方的经济负担。为了准备聘礼,穷家子弟往往要多年辛勤工作,待到勉强积攒够娶妻成家的费用时,已老大不小。而姑娘若年过十四五岁仍未许配人家,父母定会为女儿的婚事发愁。于是,老夫少妻的现象在普什图部落地区也比较常见。女方的父母也会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为女儿备嫁妆。嫁妆一方面是为了让男方重视自己的女儿,另一方面,普什图人认为父母的财产中应该有女儿的一部分。嫁妆主要是一些首饰之类的东西,收音机也比较流行。

由毛拉宣布成婚

中西婚俗文化 篇4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

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

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

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而中西婚俗所表现出的不同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因而要对婚俗不同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探究,使我们了解隐现在不同婚俗背后的中西文化,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物质生产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宗教信仰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大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以筹备婚礼、婚礼仪式、婚宴、礼服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出中西婚俗的差异,由此推及探究中西婚俗差异的原因,使

我的油纸伞美文 篇5

曾经有那么一个才子,曾经有那么一条小巷,曾经有那么一场小雨,曾经有那么一把油纸伞,不知道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于是便有了美轮美奂的《雨巷》,有了至今读起来依旧让人柔肠百转的《雨巷》。

那是一幅画面,那是一段愁肠,更是一个终极梦想――丁香女郎!《雨巷》是才子佳人的终极版,从此华夏无雨巷。当年的那个才子都在为丁香女郎迷离惆怅,而我们又何德何能要有这份奢望?但我们不能放弃梦想!李敖本有机会在台北重走雨巷,可惜胡因梦只是美人,离佳人还有一段长于雨巷的距离。

不知道从哪一年起,我想有一把油纸伞了。

或者我有我的女郎,尽管不比丁香,但她依旧芬芳。即便不是才子佳人的瑰丽,即便走不上雨巷的老道,但真爱不分贵贱,共撑一把油纸伞,我也能在河边为你演绎爱的情怀。

亦或我的女郎,终究只能是我的梦想。如果我有一把油纸伞,在某个飘雨的午后,聆听细雨的呢喃,相思可浓可淡,可苦可甜。即便爱在相思里,我有油纸伞相伴,我就不再孤单。

不管怎么说,今年我一定要有油纸伞了。那些个经年,我总是有意无意地看看柜台,看看街角,终无收获。如果我自己会做,可能早就有了。今年的大街小巷,我还是没有发现,于是我想到了网购。网上的油纸伞可真是琳琅满目啊,不过自己喜欢的,又适合自己可能只有一款,有时连一款都找不到。作为淘宝客服的“亲”,在被客服不厌其烦的“亲”来“亲”去中,我终于亲到一款,并嘱托了我的要求:这个颜色,直径100CM,满穿,加纱,图案手工彩绘。淘宝客服的亲们态度总是亲亲的.,并对我申明图案可能跟样品的不完全一样,因为是手工绘图。这时我突然发现,原来我的油纸伞真的只是我的,世上仅此一把,没有相同,最多是近似。我的油纸伞还没有诞生,我们感情已经建立起来了。今天是第四天了,我的油纸伞该刷上桐油了吧。

客服告诉我6、7天之后才能发货,我说不着急,你们做工尽量精致一点,桐油必须完全干透再发货。其实我是真的不着急,我都等了这么多年了,我还急于这几天吗?爱情不是一场雨,不是我撑起油纸伞,漫步在小河沿,我的女郎就会出现我身边。我和我的油纸伞的故事不是这样的,我和我的油纸伞会演绎出很多的情怀,但不代表它会对我事事成全。再者说,从泸州到沈阳千山万水,它来到我身边就再也回不去了,何不让它走得从容一点,我为什么不能耐心一点。

我的油纸伞终究会来到我的身边,你来了你就不会孤单,因为有我相伴。

《诗经》中周代婚俗文化解读 篇6

一、“匪媒不得”与“仲春之月, 令会男女”

俗谚有:天上无云不下雨, 地下无媒不成亲。就是说男婚女嫁要有“媒”, 媒即媒人, 又叫媒妁。谋合二姓称媒, 斟酌二姓称妁。媒有官媒、私媒之分, 私媒在周代后期开始流行。在《齐风·南山》中唱的“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豳风·伐柯》中的“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 不难发现在古代婚俗中“媒”的重要性;两情相悦, 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媒人, 甚至推迟了婚期, 如《卫风·氓》云:“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可见“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礼俗。父母包办婚姻历时数千年, 直到现在, 在一些偏远的地区, 父母之命不可违的说法还有很大的影响。男女的婚配需要“媒妁之言”这种风俗从周代一直延续至今, 作为一种婚俗文化观念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在现代社会, 虽然自由恋爱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婚配也有很多方式的介入, 但还有很多男女婚姻仍需要有媒人上门提亲。

周礼是贵族成员严格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 而对民间的庶民百姓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如《周礼·地官·媒氏》记载有“仲春之月, 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1]95。这样, 《诗经》时代的男女, 就可以自由交往, 追求自己心爱的异性, 进行自由恋爱。实行这种宽松婚配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从繁衍人口, 增加生产和国力的角度来制定的, 但客观上也为民间的自由恋爱创造了条件。在《诗经》的很多诗篇中, 随处可以听到那些歌唱至真至纯情感的天籁之音, 随处可以见到帅哥和美女的自由约会和恋爱的情景。《郑风·溱洧》:“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描绘了青年男女的呢喃私语, 俏皮调笑, 自由定情的情景。《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一位打猎的男子遇到一位如花似玉、情窦初开的女子, 以小鹿为赠, 以言语挑逗, 终于赢得女孩儿的芳心。《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写的是一青年与一美丽女子在田野邂逅的情景。这种男女交往与恋爱的自由开放, 充满了浓厚的乡土风情, 表现了相爱自由的民风民俗, 让人顿生对诗经时代真挚美丽自由爱情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二、采草占筮与赠物定情的习俗

翻开《诗经》, 描写采草的作品很多。但人们所采草的种类很多, 有卷耳、薇、苹、芹、藻、荇菜等等。其用途各异, 或用来祭祀、食用或药用, 更多的却是以采这些植物的行为来寄托采摘者的相思之情。我们也发现古人占卜不仅用龟, 也有用草来占卜的民俗。《卫风·氓》中女主人公就曾说过:“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卜”, 即在龟甲上钻孔, 用火炙烤, 根据龟甲上烧出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筮”, 即用蓍草来占卦。这两句诗描绘的是氓这个青年用龟甲和蓍草来占卜, 卦体上都是吉利的言辞, 神灵暗示这桩婚姻是幸福美满的, 于是女子就迫不及待地让男子拉走自己的嫁妆, 他们的婚姻就是通过占卜决定的, 可见占卜决定婚姻成败是当时普遍流行的习俗。殷商时代占卜风俗一直延续到《诗经》时代, 占卜习俗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到国家的政事, 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琐事都要占卜, 当然婚姻嫁娶也要占卜。后来逐渐演变, 婚前占卜就演变成后世婚姻“六礼”中的“纳吉”一礼。

最美不过是《诗经》, 《诗经》中的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那么地具有诗意。他们往往以绚丽芬芳的花草表达柔情蜜意;以投赠累累果实寄寓自己的浓浓情感;以互赠美玉来表明自己对爱的忠贞。《郑风·溱洧》:“士与女, 方秉蕑兮……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描述郑国的上巳节风俗, 即“仲春之月会男女”的遗俗。古人在离别的时候常以芍药相赠, 芍药除为信约之外, 尚有“结思情”之意。《邶风·静女》:“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彤管和荑草都是大自然中的寻常之物, 之所以它富有光彩, 是因为此乃“美人之贻”, 蕴含了对方炽热的恋情和火热的爱。这种借花草来传情的示爱方式朴素而富有情趣, 为芬芳的爱情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现在的情人节送玫瑰花大概就是这一习俗演变而成的。《诗经·王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木瓜、木李、木桃都是男女恋爱相赠的礼物。礼物的互赠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尚往来, 而是男女主人公坚贞于爱情的誓言:“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即长久的相爱。《王风·丘中有麻》中“丘中有李, 彼留之子。彼留之子, 贻我佩玖”, 男女相爱, 以美玉赠答, 以示心心相印和情意恒久。美玉可鉴, 美玉传递的是温润的情感、不变的操守, 也是男女坚贞爱情的信物, 以示爱情的永恒。

三、贺婚成俗

在我们现在的婚礼中, 参加婚礼庆典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用多种吉祥语向新郎新娘以表庆贺和祝福。与今天一样, 古代的婚礼也是从喧闹的乐曲中拉开序幕的。《诗经》时代也要在“亲迎”的时候, 宾客唱诵歌曲来赞美祝贺新人的习俗。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诗中从灿烂繁盛的桃花和浓密的桃叶联想到桃树的果实累累, 比喻颜如桃花的新娘, 并祝福新娘婚后会早生贵子、儿孙满堂。同样在《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也是用桃花和李花的艳丽来赞美新娘的容颜, 人们对她们礼赞是人们对自己劳动创造力的一种积极肯定。由这两首诗衍化的成语“艳如桃李”的赞美语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婚礼赞, 可见这种婚俗强大的生命力。清代经学家姚际衡认为:“桃花色最艳, 故取以喻女子, 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2]自《桃夭》诗之后, 桃花与美女、婚爱已似乎结成不解之缘。如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孔尚仁写的《桃花扇》及俗语“桃花运”等, 都与三千年前的《桃夭》有一定的渊源。

《诗经》里颂嫁的诗, 都写到了对儿孙满堂的祝福和多子多孙的热烈向往, 《诗经》里这样的诗比比皆是。《大雅·假乐》“千禄百福, 子孙千亿”的诗句典型地反映了“多子多福”的家庭伦理观。《卫风·硕人》里高大丰美的“硕人”屡屡成为被歌颂赞美的对象, 这是古人对生命、力量和生殖崇拜所决定的。《诗经》里还有一首婚礼祝福曲《周南·螽斯》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螽斯羽, 诜诜兮, 宜尔子孙, 振振兮。”螽斯这种昆虫繁殖力极强, 一生可以产99子, 年生两代或三代。所以, 民歌手才把螽斯编进唱词, 再三祝颂“宜尔子孙”。在古代中国的婚庆祝词中, 常有“螽斯衍庆”的词句, 就是从这首诗提炼出来的。

周代的婚姻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合二姓之好, 建立宗族的同盟的政治目的;二是事宗庙, 繁育子孙, 传宗接代的生育目的。因此, 在新婚庆典时, 时人的贺婚之辞也就自然地要突出并强化这一主题。祝贺《周南·桃夭》的人们反复吟唱“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婚配双方的责任和目的, 就是传宗接代, 子嗣昌盛, 家人和睦相处, 宜其室家。“宜其室家”作为妇德, 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千百年来, 这种观念逐渐渗入人心, 潜移默化地左右、支配着人们。所以, 人们在贺婚时反复强调, 期望新妇一定要明于妇德, 婚后和顺无违, 宜其室家。

周代以农业兴国, 生产条件低下, 人口极度匮乏。他们还认识不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却片面地认为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 人多了力量大;而且由于人类部族之间的战争, 也需要扩大自身人口规模, 因而, 生殖就成为社会的头等大事, “多子多福,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观念, 就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影响了人们几千年。因此, 娶妻生子, 多子多孙, 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然也就成了新婚贺词的主旋律。像这种期望人多子的心态和由此形成的文化习俗, 是与古老的农业文化分不开的。这种思想甚至影响至今, 在今天的婚礼上我们还可以听到如此的祝福。

四、丰富多样的亲迎民俗

亲迎, 是新郎必须亲自到女方家里迎娶。它是婚礼的核心, 是最庄严、热闹的时刻, 也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礼仪。《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 颜如舜英。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彼美孟姜, 德音不忘。”描写新郎亲迎新娘, 同乘一辆车, 将她迎回家中。婚礼中男子到女方家亲迎女子, 这在当时有很严格的规定。古代的亲迎礼, 新郎到女方家, 先在门庭之间等候, 主人揖让贵客进中庭后, 再三揖三让, 主客一起走上西阶, 再拜稽首, 等新娘出来。新娘伸手给新郎, 新郎引新娘下西阶, 主人不再下西阶相送, 意思是将新娘交付给新郎。然后, 新郎便携新娘同车而到婆家。《召南·鹊巢》:“维鹊有巢, 维鸠居之;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维鹊有巢, 维鸠方之;之子于归, 百两将之。维鹊有巢, 维鸠盈之;之子于归, 百两成之。”描写了周代贵族用百辆车子亲迎的热闹壮观的场面。《大雅·韩奕》写了韩侯亲自率上百辆车子迎亲的辉煌隆重场面, 随嫁的媵妾众多。而下层平民的迎娶是比较简单的, 如在《卫风·氓》中的弃妇回忆自己出嫁时的情景,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场面是较为简单冷清的。

诗经中大量的婚恋诗, 描绘出那个时代婚恋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现了中华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习俗的源远流长, 它是观照西周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也是研究周代婚俗的宝贵材料。

参考文献

[1]阮元刻.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 1979.

油纸伞的婚俗文化 篇7

[关键词] “嫁夫养夫”民俗文化张力日常生活

年初导演王全安凭借《图雅的婚事》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为中国电影再次赢得国际声誉。以蒙古族生活为内容的电影,印象较深的有《黑骏马》、《嘎达梅林》、《天上草原》、《季风中的马》等。与它们相比,《图雅的婚事》并不逊色,尽管它有很多不足。当“第五代”的大片遭到人们口诛笔伐后,“第六代”作品关注底层现实、充满人文情怀的整体气质给人们带来清新观感,他们的“草根”色彩与艺术追求加上商业化的努力让人欣慰。

在全球化语境下,民俗日益成为民族与传统的符号载体,现实主义也是电影人的永恒追求,民俗与影视俨然已成天然同盟,影视中尽显民俗的“在场”。该片在内地影评人看来,粗糙的讲述似乎配不上金熊奖的份量,好在国外评委们以一种他者的眼光审视影片中别样的民俗文化。

影片讲述一个蒙古女子“嫁夫养夫,的故事:作为全家生活支柱的图雅累坏了脊椎骨,不能干重活,下身瘫痪的丈夫巴特尔也很无助。图雅便决定带着丈夫改嫁养活全家。图雅的勤劳远近闻名,求婚的人众多但都不愿接受巴特尔。对图雅一直情有独钟的老同学宝力尔来了,接走了图雅和孩子,把巴特尔安排在福利院。巴特尔却敲破酒瓶割腕自杀但未遂,最后图雅与经常帮助她的邻居森格结了婚。

“嫁夫养夫”如何成为可能?沉重内核的故事被安排在雄浑的荒漠铺陈,神韵尤显丰足。当悲凉的马头琴和悠长的蒙古长调响起,跃出的是个人命运在地域文化苍凉背景中显现的原始生命力,电影因契合蒙古精神内质而大气。除主角余男外,导演启用当地牧民来表演,在精神上也让作品很民族化。西部的民俗风情、艰苦的环境、辛酸的故事、纪录片式的姿态这些因素奠定了影片的成功,“地方性知识”展演出的“原生态”也满足了他者对地域文化的猎奇心理。

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礼尚往来构成了日常生活的民俗世界,民俗背后的文化张力通过它们来表征。影片在被遗弃的荒原上展开叙事是明智的,当地的风俗和环境为“嫁夫养夫”行为提供了合理性,使剧情赢得观众情感上的认同。远景中荒凉的蒙古草原更显示出一种粗犷的美,羊群、卡车、荒原……构筑了一幅淡然的风景画。蒙古精神的特质一如富有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质:高亢悠远,苍凉浑厚,曲折通透,体现了人类生活绵延的柔韧。在图雅离婚后,来了好几拨求婚的人,其中骑马来求婚的场面颇有几分“原始”味道。路过的几个妇人帮忙抬起翻倒的拖拉机,边用力边吟唱,场面又十分“草原”。娼礼仪式上的吟唱以及敬酒时的仪式尤显庄重。马头琴演奏、蒙古考全羊、奶茶、那达慕大会、蒙古婚仪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也为影片注入了难以言喻的力量。

影片中“嫁夫养夫”的婚俗在我国很多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曾出现过,站在人类文明的镜像高度,探究作为文化现象的婚俗,可以透视出传统文化中诸多不为人所熟悉的面相。高丙中教授概括民俗的存在形态为两种:“文化的和生活的。前者表现为相对静止的民俗事像;后者表现为动态的民俗过程。”作为生活的民俗不只是简单的被悬置的符号,而是民众全部的日常生活,这种日常生活离我们更近,体现了原生态的生活本相。电影的叙事也是力图表现生活的本相。“电影的第一要义和不可缺的最终标准,就在它是否具体而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影像的功能,诚如果戈理所说,是在表现生命本身,而非生命的理念或论述,它并不指涉或象征生命,而是将它具体化,表现它的独特风貌。”

当然专业影评人也许会分析诸如现代化进程对农民的剥夺、民族问题、情感生活朗道德困境等影片背后隐喻的宏大主题。笔者试图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出发,对剧中另类婚俗与日常生活冲突进行关联性的阐释。从民俗学角度观之,日常生活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是活动主体的世俗表征。乌丙安教授认为大量的民俗压力形成的习惯势力的自然控制表现为一种民俗控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它的图景主要反映在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方面,从它们开始,我们才有根基进行种种关于存在意义的疑问和设想。从文化哲学层面来看日常生活常常是无意义的,它消解了一切,在玄奥深邃的意义下面,它是支撑一切的东西,它不可能只服从于任何单向度的意义。但更无意义的是,我们常常不得不浪费时间来重申这种常识,为毫无意义的事情寻找意义。

杭州小巷,油纸伞下的细雨情结 篇8

——戴望舒《雨巷》

三月的细雨弥漫着整个杭州城,大街小巷在蒙蒙细雨中显得诗味浓郁。来杭州旅游的人,看惯了西湖、雷峰塔、苏堤、白堤,不妨沿着一些古朴的巷道走走,在宁静中拾获久远的叫卖声。

元宝街,雨巷尽头的诗意还原

这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条古石板路,就在上城区,用一百三十多块青石板铺成。元宝街东起金钗袋巷,西至中河南路,中间与牛羊司巷呈十字交叉,街长两百多米。元宝街之名,是因元代省府富藏库在朝天门(鼓楼)外,疑其旧址在此。元宝街1号就是源丰祥茶号旧址,朱红的木门里,是昔日为皇帝晒制御茶的地方。据说南宋的时候,皇宫里用的茶叶都先要在这里进行翻晒制作,然后才能进贡。过了牛羊司巷,再往前就是一律的青石板路了。左侧是藤蔓肆虐的矮墙,右边是高高耸立的风火墙,风火墙中间有一扇不怎么起眼的石库门。从黑色大门进去,便是号称“清末巨商第一宅”的胡雪岩故居。

传说胡雪岩造宅子的时候,听从风水先生建议在宅子东南角用石头打了一个大元宝用来镇宅,而且胡公馆门前的这条路面,做得中间高、两头低,像一只倒扣的元宝。“元宝街”也因此而得名。

初春的元宝街,被雨水滋润许多天了,还带着些许的寒意,但这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出门的闲散心情与脚步。徜徉在雨中的元宝街,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纷繁,就连忧伤也变得淡淡的,最后化解在这雨里。这也许是江南雨巷独特的魅力。所以,如果你有心结,就请到这里走一走,出来后,也许你也变成内心纯净的诗人了。

撑着伞,站在巷口往纵深里望去,这里似乎可以找到戴望舒《雨巷》里的那种意味。

结着愁怨的姑娘当然没有遇到。只有撑着伞的你,走在哒哒的石板路上,虽然“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雨水突然加剧落下,时光仿佛于刹那间回到了从前。

清河坊,老杭州的繁华

走进清河坊,漫步在青砖路面,两边是明清风格的建筑、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格、身着古老服装的店员……走在这条街上,你会觉得忽然融入了过去的岁月。

清河坊街应该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缩影。据说,清河坊的得名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早年太师张俊在明州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当时清河坊一带商铺林立、买卖繁华,曾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

百年老店是清河坊人最多的地方。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还有很多老字号保持着传统的风格:杭州的传统小吃、精致的雕刻、丝绸、手工制品等。你可以在这条街上买当场制作的茶叶,刻几枚有朋友名字的图章礼物,买京剧脸谱,买菊花茶等许许多多礼品。几次逛清河坊后发现,其实这条老街现在已经成了时尚男女流连的地方,衣着光鲜的年轻人也和沉稳的中老年人一样,热衷于这里的茶楼小馆,迷恋这里的清茶、藕粉、绿豆汤、麦芽糖、糖桂花,还有特色的各类点心。其实,很多人每次去都一样,总是吃一大堆小吃,每次走出清河坊时,肚子总是鼓圆状。

清河坊离西湖风景区不远,步行十分钟就能到,整条街也不长。假如去杭州旅游,这儿真的值得一去。现在这里依然是商业繁荣的地带。

TIPS

特色小吃:

杭城第一鸭肫、鸭脚爪——顺民小吃店,顺民绝对是那种平时走过路过,肯定会错过的店。

十几个平方米的小铺子里几张横竖乱放的桌椅,跟街头大排档没什么区别;顺民没有菜单,所有的菜都是看厨房里的料点的;顺民白天是不开门的,只在每天晚上8点才开门的,营业一直到次日清晨。在顺民被点得最多的是鸭肫、鸭脚爪、带鱼、雪菜蘑菇、鸡肉……咸淡适中的卤汁,刚好火候的鸭肫是那里最有特色的,有嚼头又不是太硬,蘸着卤汁,好吃的不得了。胶汁鸭爪也是很招牌的,因为天气冷,卤汁已经与鸭爪冻在一起,费力地啃着鸭爪,尝着筋斗的“鸭爪肉”,因为啃得辛苦,感觉尤其好吃。当家菜:卤鸭肫、胶汁鸭爪、雪菜蘑菇。

地址:建国北路双牛大厦对面。

杭城第一咖喱——澄江面馆

在翠苑电影城斜对面,那家叫澄江的小面馆,刺激着我的食欲。澄江的红咖喱原味些,至于黄咖喱,估计已然改良,加了些甜味,却也适合对辣态度模棱的女生。一直坚持着点咖喱牛腩,觉得这才是正宗。洋葱、土豆、红辣椒各司其职,规规矩矩;而咖喱则纠缠着肉味,慢慢溶化在你的嘴里,像极了深爱女人解除伪饰后的浓情,挡不住、推不掉。当家菜:冬荫宫海鲜汤、鱼头煲、咖喱。

地址:翠苑电影城斜对面。

值得驻足的杭州特色小店:

围城——就是围巾的城

这座城开的地方太奇妙了,竟然在北山路上。在杭州最美、最贵的地段,长出了这爿叫“围城”的小店,主要卖的是自主品牌的围巾。

关于小店的定位,就是两个字——时尚!现在,难道你把围巾仅仅作为遮脖子的工具?那太OUT了。你看看围巾在好莱坞潮人里多么抢手,它早已超越实用概念,成为女人炫耀的点睛之笔。

地址:北山路28-1。

旅游小提醒:

1.浙杭州火车站附近有人推荐住宿宾馆、旅馆,要慎重选择。

2.租车最好选择正规出租车,黑出租建议不要乘坐。

上一篇:庐山之游作文450字下一篇:河南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系统使用说明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