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经济普查员范文(共7篇)
最美经济普查员范文 篇1
经济普查知识讲座
(一)中央电大财经部 熊应进
一、为什么要进行全国经济普查?
(2004年10月13日)
浏览人次4424
全国经济普查,是国家为了详细了解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状况而统一组织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2003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在85%以上。但目前我们对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状况的把握还不够全面,了解还不够深入。开展经济普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这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经济结构,改进宏观调控,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改革统计调查体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健全统计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全国经济普查的对象是什么?
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这里所称的境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以内,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我国境内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的企业、办事机构等都属于全国经济普查的对象。
法人单位,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还包括不具有法人资格但需视同法人对待的单位。法人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和其他单位签定合同;
(三)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单位:
(一)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二)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三)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个体经营户,是指除农户以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经营户。
三、经济普查对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经济普查对象有义务接受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调查。
经济普查对象应当如实、按时填报经济普查表,不得虚报、瞒报、拒报和迟报经济普查数据。经济普查对象应当按照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的要求,及时提供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资料。
依法接受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的调查、如实填报经济普查资料,是每个经济普查对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里的义务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一是不能不报。即任何经济普查对象都不能拒绝填报经济普查表。二是要按时上报。即必须严格按照报送时间的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经济普查表,不得迟报。三是填报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不能虚报、瞒报,不能伪造、篡改。四是填报的资料应当完整,不能漏报。经济普查对象如果不能履行上述义务,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经济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哪些?
经济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
(一)采矿业;
(二)制造业;
(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四)建筑业;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七)批发和零售业;
(八)住宿和餐饮业;
(九)金融业;
(十)房地产业;
(十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十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十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十四)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十五)教育;
(十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十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十八)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本条(一)至(四)项属第二产业,(五)至(十八)项属第三产业。
五、经济普查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经济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即对所有经济普查对象都应进行逐个调查。但是,由于个体经营户点多面广,为减轻工作量,提高数据质量,本条规定,对个体经营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对其户数、从业人数以及主要经营活动等基本情况,则要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六、经济普查频率和时点是如何规定的?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并与国家编制五年计划更好衔接,推进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调查体系的综合配套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原定于2003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推迟,与计划在2005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工业普查和2006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合并,同时将建筑业纳入普查范围,在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今后全国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
3、逢8的年份实施。因农业普查周期较长(仍按每10年进行一次),且又非常重要,继续单独进行。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
七.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在执行经济普查工作任务时所拥有的权力有哪些?
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有权查阅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财务会计、统计和业务核算等相关原始资料及有关经营证件,有权要求经济普查对象改正其经济普查表中不确实的内容。
八、对经济普查对象的违法行为及相应责任如何处理?
经济普查对象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可以建议有关部门、单位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一)拒绝或者妨碍接受经济普查机构、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或者不完整的经济普查资料的;
(三)未按时提供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资料,经催报后仍未提供的。
企业事业组织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给予警告,并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个体经营户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给予警告,并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
最美普查员事迹材料 篇2
加强宣传引导
XX年8月组织镇、村两级农业普查发动会,召开过两次宣传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是搞好农业普查的基础,通过宣传使全镇老百姓了解农业普查,从而关心和支持普查工作,提高对普查的配合程度。镇农业普查办印发了7000份普查宣传单,保证了每户一份,每个村挂一条横幅,一副宣传画,有九个村刷了永久性标语。通过各种形式的传达,进一步使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调动了普查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普查户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身先士卒带头垂范
1、克服区域范围大,人手不足难题,带头垂范。目前,XX镇普查小区33个,区域范围大,情况复杂。普查机构队伍力量薄弱,人员配备力量不足,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选聘难,普查办内部业务人员人数上无法正常到位,普查工作实际上真正在操作的,目前只有她1人,看到别人星期六星期天照常休息,而她还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心里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但想到年底来了,大家手头上的工作都很多,谁干不是干,想想还是自己上,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干好。
2、克服人员培训难题,多讲实练,注重实效。XX镇各村普查指导员一般由村会计担任,普查员由其他村干部或生产队长担任,部分普查员还是上了年纪的,对电子设备操作有难度,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普查人员的培训难度相当大。有些普查员从来没有搞过统计工作,对统计工作也一知半解。对于这些困难,她多次组织业务培训,手把手地教,注重多讲实例,直观易懂的方法,一步一步教明白后,才让他们上岗普查。确保每一位普查员都熟悉业务,更好的进行普查。
3、克服普查对象配合程度不高难题,创新方式,以情动人。很多农户由于没有住在农村,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居多,无法正确提供普查数据。特别是农业企业,怕泄漏商业秘密等原因,对普查不配合,或提供的数据不真实,影响了普查的质量和进度。面对这些,她事先调研,摸索上户调查,指导每一位普查员在入户调查时,要注重调查方式、询问方式的灵活性,做好与普查对象的沟通工作。碰到对农业普查有抵触情绪的普查对象,并亲自上门解释,以亲切和蔼之心感动农户,消除普查对象的顾虑和担心,保证了上户调查的顺利进行。
4、克服普查任务繁重难题,创新方法,工作推进有序。一是结合镇情,做好划区绘图和两员选聘工作,确保普查工作有序展开。二是她经常组织普查员,深入到农户中间边填写边培训,以实验带培训,对将会碰到的的问题提前收集,提前解决,并且提高了普查员的熟练度,切实保证了普查进度。三是做好入户登记工作,提前做好宣传,做好上户预告,并且做好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核实。四是做好数据审核工作,她对于各村提交的数据反复审核,做到了每户每户的.审核,经常加班到晚上,时常下到各个村亲自指导,理清问题,解决问题。坚决杜绝闭门造车、伪造普查信息,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为pda录入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
工作热情高,服务意识强
她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参与此次农业普查工作,从一开始培训时,就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发现难点,努力攻克,并加以运用,在普查开始前,就先行先做,尝试着自己先做一遍。由一开始的埋怨转变成热爱这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来了,这其中有很多的酸甜苦辣,但是对她和她的这个普查团队来讲,也是一次成长、一次考验。
市场调查员[范文] 篇3
1、职业描述
2、工作内容
3、职业必须能力与素质
4、薪酬水平
5、职业成长路径 市场调查员
市场调查员/经理是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获得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分析结论,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的专业
6、职业现状与前景 人员。
职业描述
市场调查员/经理(以下简称调查员)是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获得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分析结论,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的专业人员。
具体而言,调查员负责拟定调研方案或评估调研公司提供的方案,制定市场调研计划,组织、实施市场调研项目,对宏观环境及行业状况、企业内部营销环境、消费者及用户进行调查分析。经理级从业者还要负责监控调研流程和数据、信息质量,以确保调研工作符合公司要求。
TOP工作内容
调查员的工作内容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1、开展对公司战略计划、新产品、新服务的可行性的市场调研和分析;
2、跟踪和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对国家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动方向做出判断,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3、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动向,并就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客户服务、经营管理等专题提出专题调查报告或策划方案;
4、负责调研方案的具体实施,按时执行调研项目的每个环节,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充分和真实;
5、撰写能够真实反映调研结果的调研报告等。
市场调查经理的工作内容更偏重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方案评估与组织实施方面:
1、拟定调研方案或确定调研公司提供的方案,制定市场调研计划,组织策划市场调研项目;
2、组织进行宏观环境及行业状况调研,对企业内部营销环境、消费者及用户调研;
3、监控调研流程和数据与信息质量,确保调研工作符合公司要求;
4、在必要情况下指导和改进调研流程和方法;
5、组织收集各类市场情报及相关行业政策与信息;
6、建立完善的营销信息系统,为本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信息决策支持。
调查员作为一个企业获取信息的利器,不仅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配合其他部门提供所需数据与分析,为其他部门各项工作开诊提供有力支持也是调查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从职责角度,我们可以把各级别的市场调查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进行重新总结划分,以明晰其权责:
1、服从分配,听从指挥,并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
2、负责对市场开拓调查工作;
3、负责对产品市场销售潜力的调查和分析;
4、负责对同业、客户的调研工作;
5、负责对产品在广告宣传效果的调研分析;
6、负责为新增营销点的环境、人口、布局等事项的调查;
7、负责为新增点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8、对调查结果择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9、协助做好营销广告策划工作;
10、做好分析研究营销策略工作;
11、对所承担的工作全面负责。
TOP职业必需能力与素质
调查员的入门门槛较低,对于学历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但要求从业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难老的警示,以及出色的与人沟通能力。
调查员需具备的能力素质如下:
1、思维活跃,能对产品开发创意进行创新性的拓展;
2、很强的研究能力,能就某一产品的开发可行性进行多方位论证,3、能对行业和产品跟踪研究,并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4、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针对合作方有效地阐述合作意向,组织相关人员对创意进行论证;
5、较强的计划管理能力,能制定合理的计划、监控计划执行状态并提供相应的调整建议;
TOP薪资水平
目前国内市场调研行业从业者甚少,从业者目前以大专毕业生居多。刚毕业的从事初级市场调研工作的大学生月薪在2000-6000元左右,有一定工作经验后晋升为中级乃至高级市场调研分析师后月薪可达8000元,甚至更多,一个好的市场调研分析师的一般月薪范围在7000—2万元之间。当然薪资的多少也要视企业性质和地域而定,在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一个市场调研专员的起薪在1500-2000之间,而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市场调研员的起薪可达2000元以上。
经理级别的从业者一般年薪范围在5-30万元之间。该职位体现出明显的“保留型”薪酬结构,即固定收入和福利占总薪酬的80%,而变动收入(绩效奖金,年终分红等)占收入总额的20%。不同行业的市场调研经理的薪资水平不同,在高科技行业、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市场调研经理的薪水一般可达到年薪20元万以上。其中金融行业居高,平均年薪为31.5万元。增加工作经验是提高市场调研经理薪酬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上海、宁波等东部城市,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者的年薪可达到12万元,中西部地区拥有一定经验者年薪也在10万元左右。
TOP职业成长路径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90%都建立了信息分析部门。其中微软约17%、可口可乐约5%、摩托罗拉约11%的利润源可以归结到市场调查分析。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差异中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市场调查分析人才前途光明。
调查员的成长路径可以有以下两种:
成长一:从事企业的市场调研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可以发展为市场调研经理或市场经理;
成长二:从业于专门的市场调研公司,对于各种产品的市场需求规律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可以发展为品牌管理咨询顾问或市场调研分析师。
对于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且具备企业营销活动整体规划与组织实施能力的市场调查经理可以考虑向市场总监、品牌策划总监和专业市场调查分析师。
TOP职业现状与前景
最美经济普查员范文 篇4
《人口普查》一课主要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万以上的数,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学生之前已经会认读万以内的数,可以迁移到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上来,所以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出示这些数:10001,11000,10010,让学生读,立刻一双双小手就举起来了,都争先恐后的想起来读。然后我就问学生万以上的数你会读吗?引入本节课要学的大数的读法,首先我出示了一则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省市人口数,让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引出读大数的兴趣,首先以安徽人口数为例在十进制数位顺序表中读,然后学习数中有零的数的读法,总结大数中零的读法,接着由全国人口数引出亿以上数的读法,然后引出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读?我引导将全国人口数从右向左四位一级分级读。结果同学们读出了,有了这次的成功非常兴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读下面的数,同学们都能顺利的读出来。同学互说互读,这样学会读数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读数方法的指导上,如:先用数位顺序表读,然后用分级法,先分级,四位一级;再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相同,但要在末尾加上这一数级的计数单位;且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的“0”或者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都由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
最美经济普查员范文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笔者充分认识到水利普查的重要性及加快水利发展的重大意义,并进行详细的阐述,切实将其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水利普查;措施;水利发展;必要性水利普查
1.1 水利普查的意义
水利普查是一项基础性、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搞好水利普查,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更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施全市“四三二一”战略思路特别是建设煤电化运基地的现实需要。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水利普查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准确把握普查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密切协作配合,依法、科学、有序地开展普查工作,才能确保水利普查取得成功。
1.2 水利普查的实施措施
1.2.1 精心安排部署,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调查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可借鉴的经验少。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组织好本县(区)、本部门、本系统的普查工作。要切实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一级抓一级,精心组织,强化现场
检查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普查办公室既要组织好辖区内的普查登记、数据录入、数据处理、审核验收、汇总发布、资料开发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又要督促检查各县(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严格抓好普查进度落实。各县(区)普查机构也要认真做好本县(区)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配合普查工作,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1.2.2 加强舆论宣传,确保组织发动到位。
水利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共同配合。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围绕各个普查阶段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水利普查的意义、要求和相关法规,提高公众对水利普查的参与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支持、配合水利普查的良好氛围。
1.2.3 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协作配合到位。
水利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国力调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县(区)、各部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做好水利普查的实施保障和协调配合,确保人员到位、培训到位、经费到位、配合到位。各级普查办和水务部门要在普查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做好方案细化、人员培训、组织实施、数据采集和汇总审核等各项工作。要加强培训,全面提高水利普查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2 水利发展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继中央以一号文件发布《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之后,又一次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会议准确研判了我国的国情水情,精辟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些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提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治水兴水的工作任务,动员全社会力量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奏响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进军号角,必将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重视水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宝贵思想和重要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民族 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2011年春季北方冬麦区发生严重气象干旱,前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发生严重干旱,这些都警示我们,维护国家粮 食安全,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筑牢国 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2.1 加快水利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今后一个时期人口
总量还要增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受水影响最大,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在不到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农田上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目前,我国仍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低,不少地方就是因为缺少水,造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2011年春季北方冬麦区发生严重气象干旱,前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发生严重干旱,这些都警示我们,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2.2 加快水利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我国以较为薄弱的水资源基础条件,支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高,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生态问题突出。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的关系,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倒逼机
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有利于水资源保护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实现水利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做到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2.3加快水利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性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治水兴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近年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民生水利事业新发展,城乡居民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但目前我国仍有大量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安全隐患等问题依然突出,许多蓄滞洪区的群众生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农民用水权益、水库移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要把水利建设作为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活保障、生产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水利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发挥好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和支撑能力,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4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水情更趋复杂,洪涝、干旱、泥石流、局部暴雨、超强台风等灾害呈多发重发趋势,旱涝交替和旱涝急转不时发生,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日渐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目前我国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仍较薄弱,多数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70%的洪涝灾害发生在中小河流,全国仍有
4.1万座小型水库和2 700多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需要除险加固,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控与防御能力较弱,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夯实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进一步提高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增强应对涉水自然灾害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最美经济普查员范文 篇6
各村、社区: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的要求,请各村、社区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选调工作。普查指导员可通过聘用或抽调等途径,在以下几方面人员中进行选调:一是熟悉普查区情况的村委会或社区会计或出纳;二是熟悉普查区情况的村委会或社区已退休的原会计或出纳。普查员在以下人员中选调:一是熟悉普查区情况的村委会或社区已退休的原会计或出纳;二是熟悉普查区情况的正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三是熟悉普查区情况并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统计等方面工作的人员。请各村、社区在7月31日前完成“二员”的选调工作,将其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基本情况上报到镇经济普查小组。
浅析乡镇经济普查 篇7
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涵盖专业多,与以往的单项普查相比,其工作难度更大。乡镇处在普查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普查工作的质量。本人就1997年的农业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业务工作进行反思,对首次经济普查工作提些看法。
一、依法开展经济普查是搞好普查工作的前提
这次经济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是履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信息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处在第一线的乡镇经济普查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普查的实施细则、方案、办法去开展工作。特别是普查人员要依法独立调查、独立报告,恪守职业道德。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篡改普查数据的行为。严格保守调查者的商业秘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是搞好这次普查的前提。
二、致力提高普查员素质是搞好普查工作的关键
第一次农业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的国情国力的调查,经过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园满地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务,获取了相关领域的国情国力资料,为今后的普查组织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农业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严重存在普查员素质与普查的专业性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由于普查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到了乡镇村就很难有经费保障。特别是村居委会,由于没有经费聘请人员、普查员只好由村居委干部担任。这些村居委干部年龄偏大的为多数,虽然在当地德高望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对村居委管理可谓驾轻就熟,但对普查知识、统计业务比较生疏。他们大部分难以经一两天的培训得到提高,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难以一时转变,因而容易出现普查对象概念的界定不准、分类不清、直接影响普查登记的质量。如在人口普查中、往往把户籍人口作常驻人口,造成一些外出一年以上的户籍人口重登和一些居住本地一年以上的外来人口漏登。笔者认为各 1 乡镇必须选调一些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工作水平是搞好普查的关键。
三、精心组织与划好普查区域范围是搞好普查的基础
首次经济普查,涉及面广,组织工作难度大,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单一的组织模式也难以适应普查登记的需要。各乡镇应根据本镇的地理环境和特点,以摸清底数,搞准数据为准则,对乡镇企业、个体经营户、临街门店和散居在居住区的经营户,责成属地村居委会摸底和普查登记。在重点区域设立普查区,划分调查小区。根据普查对象的分布特点,首次经济普查是在镇区、城乡结合的乡镇政府及集镇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可借鉴人口普查的方法,按照完整地域原则设立普查区,划分调查小区。普查区原则上以村和社区居委会所辖地域为准。调查小区的划分必须按照不重不漏、完整地域划分,划分普查区和调查小区后,应绘出普查区、调查小区示意图,标出主要道路的起止名牌和经营户示意图,以便调查摸底、普查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利用。基于普查内容的复杂性,笔者建议在普查时点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组织、有纪律的层层解疑,才是搞好普查工作的基础。
四、处理好普查数据是搞好普查工作的成功所在
普查资料与平日报表数不能有效衔接,是历届普查的通病。不管是人口普查还是农业普查,少数主要普查数据与报表数据差距较大。如农业普查的农作物面积、牲畜出栏与存栏,人口普查的总人口、出生与死亡人口都存在差距问题。一般来说,普查数据比平日报表要准,但也不排除在普查中的瞒报、漏登。各个乡镇为确保两者的衔接,根据平日报表和相关登记资料,经综合分析得出控制基数,以督促乡村普查员查漏补缺。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出生和死亡的漏登、少报现象,先后三次组织复查,采取控制措施,对减少漏登、重复、少报,纠正错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掌握不好也容易引发负面效应。引发普查员的厌烦、抵触情绪,或置之不理,或迫于压力走过场,甚至人为影响普查数据的真实。所以普查资料的利用少,先后两次资料难以有效衔接。乡、村居委只有一个总数,没有个体资料,到第二次普查时,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只好重起炉灶另开张,把两次普查完全割裂对待。其结果与前次普查的基数及普查问隔的增减变动不相符 2 的现象大有存在。每个乡镇的普查工作多是轰轰烈烈开始,冷冷清清收场。重视普查登记、汇总和上报,忽视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乡镇付出得多,得到的少,甚至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无法实现要我普查向我要普查的转变。党政领导重视普查只是迫于上级的任务压力,缺乏内在动力,其重视的程度也就大打折扣,对统计部门的权威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建议各乡镇在普查中实事求是的把数据录上来,与平日报表进行比较,找出差距的原因。编好数据软件、建好数据库才是普查的成功所在。
五、建立奖惩机制是搞好普查工作的保证
从前两次普查来看,每次普查都离不开村居委干部,但都基本没有报酬、更不用说补贴、加班费,也没有任何的奖惩机制。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草”的作法,直影响普查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由于村居委干部承担普查基本上是义务劳动,加上基础资料的不完善,乡镇和上级主管部门缺乏控制依据和手段,部分村居委干部就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容易登记或容易被上级发现漏洞的登记对象,能够做到不重不漏,对登记难度大(如上门难以找到人,登记对象不配合等)对有可能涉及到自身或普查对象利益的往往马虎塞责,甚至有意瞒报。如在农业普查中瞒报耕地、林地,在人口普查中少报出生,多报死亡等。针对上述情况,我建议建立村居委会普查质量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普查能否达到不重不漏不错的要求,关键在于村居委会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现阶段,完全实行有偿登记可能不现实,但完全由村居委干部提供义务劳动,势必影响普查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村居委普查质量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经过严格抽查,漏登率、重登率、错登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的按每个登记对象0.3-0.5元的标准给予奖励,超出标准的,除责成返工外,不能享受奖励金。奖励金在各乡镇普查经费中解决。
92
对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的思考
迄今为止,我国已先后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三次工业普查、两次基本单位普查、一次第三产业普查和一次农业普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项到多项的发展历程,数据处理也经历了从处理时间长到短、分组汇总从简到烦、设备档次从低到高的历程。
一、前几次普查数据处理的经验
笔者从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过自第四次人口普查开始的所有普查的数据处理,每次普查数据处理都取得了好的成绩。仔细想来,每次普查数据处理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管理是关键。在普查数据处理中,技术是基础,设备是保证,管理是关键。管理包括软硬环境管理、人员管理、环节管理、流程管理、质量管理等,通过有效管理,做到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2、准备充分是基础。一是做好硬件准备。配置必要的设备,同时考虑一定数量的备用机,构建硬件平台。二是做好技术培训。加大对技术员的技术培训,同时要加强对操作员的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数据处理程序的使用,也包括普查的业务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培训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普查数据处理的质量。
3、配合是保证。业务人员和数据处理人员的配合,是保证普查数据处理质量的重要一环。数据处理和业务组织,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配合。业务人员要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业务进行指导,数据处理人员要对数据处理的全过程负责。
二、以往普查数据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程序不完善。在以往的有些普查中,程序设计不够完善,录入程序与编审程序衔接不够密切,程序改版太多,增大了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一是版本太多。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农业普查都出现程序下发版本多达几个,审核不严密,汇总有问题,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出错的机率。尤其是第三次工业普查,选取了VF作为开发平台,基于VF本身的原因,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检索十分缓慢,造成汇总要几个小时。二是处理太烦。农业普查处理程序有6个,4 都是从MITT系统移植过来的,尽管通用性较强,但操作起来较麻烦。如把A601表拆成6个部分,给数据备份、逻辑改错带来了很多不便。尤其是改逻辑错误,平均要来回翻5屏,前后对照才能修改一个逻辑错误,不利于提高逻辑改错的效率。三是没有建市县一级的普查数据库。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没有最大限度发挥普查数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缺乏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从以往的普查数据处理来看,所有普查的数据处理都由统计局的计算站来承担,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奖惩、激励机制,直接影响数据处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缩短处理时间,往往实行分班作业,如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市实行一天三班制,加之每次数据处理时间拖得长,数据处理工作人员身心都很疲劳,到数据处理后期,尤其存在应付了事,随便交差的思想。如果没有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就难以保证普查数据处理的质量。
3、数据处理模式有待改进。以往的大型普查数据处理,都采取国家、省、市三级处理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县区的积极性。采取国家、省、市、县四级处理模式,可以大大缩短处理的时间,有利于当年普查,当年出成果,提高普查的时效性;同时可以以任务带建设,促进县市区的统计信息化建设。
三、对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的建议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国家、省、地、县四级数据处理的方式组织实施。数据处理以普查基层表数据为直接处理对象,按照“统一组织、分专业处理”的技术要求,执行统一的数据处理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直接对普查基层表数据进行汇总,并按统一规定的时间、数据格式和要求上报普查数据。
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关系十分复杂,数据处理量庞大,数据处理周期短,对组织管理与技术水平要求高,数据处理工作是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程,而且具有一票否决权。为此,根据以往普查数据处理的经验教训和此次经济普查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质量完成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任务,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完善处理程序
数据处理是整个普查资料整理过程的首要环节。为了使普查的初步成果得到 5 完整的体现,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方便快捷、易于掌握的普查数据处理程序。针对以往普查数据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在程序设计时,应侧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经济普查涉及行业非常广泛,在统计系统各专业中除了农业之外,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而且普查的调查时间集中,同时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又决定了数据处理不能采用光电录入方式,只能采用人工录入方式,这就要求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特别是县级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否则将严重影响数据处理的进程和质量。
2、录入要方便。任何一项普查,其数据录入都是工作量最大的环节。2004年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的录入工作量非常大,尤其在县级处理,若没有一套十分方便的录入程序,其进度必定无法保证。
3、审核要全面。作为数据审核的要点,一是平衡关系,二是逻辑关系。在我国以往的普查的审核程序,往往是偏重平衡关系而对逻辑关系注意不够,直到进行资料开发利用时,才发现有些指标逻辑有误,结果只好将这些指标弃之不用,最终造成极大浪费。
首先,计算机审核程序应尽可能细化。计算机审核程序越细化,就越能缩小人工审核的工作量,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业务人员去判断和审核一些重大问题,如判断本地区的增加值指标趋势是否正常。其次,程序中要增加用户添加审核公式的接口。在数据审核中,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审核公式,减少人工审核的工作量。
4、软件下发方式要简便快捷。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处理管理网站。该网站要具有公告、下载、常见问题等栏目。方便各地及时了解最新公告和各种问题的解答,及时下载软件。
5、建立防病毒网站,要及时发布最新防病毒软件,满足各地下载和升级防病毒软件的需要。
(二)严格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的全过程。按照“四统一”的原则,统一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统一技术标准和数据处理标准,统一数据处理软 6 件,统一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和办法,减少技术性差错,加强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确保数据质量。
1、在数据处理阶段加强数据审核是保证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数据处理阶段审核改错的工作很繁重,在这一阶段要广泛应用人机结合的审核模式,即普查表经过预审后,录入到计算机,经过有经验的业务人员与计算机有机结合的审核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单位名录的处理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这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中,单位名录尤其要防止重和漏,单位名录是正确录入和汇总普查数据的保证。单位名录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单位名录是一根红线,要自始至终贯穿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应对单位名录的属性指标采取100%的复录,确保单位名录的属性指标绝对准确。
3、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按照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的要求,减少再生性差错,尽可能防止录入错误(包括重录和漏录)、编辑错误、传输错误、汇总及制表错误的发生。为此,特别要遵守以下四点:
一是使用国家统一下发的软件系统,不得擅自使用其他软件。
二是不得修改数据结构、程序模块和工作流程。
三是数据的录入、修改、加载、上报等环节必须通过用户操作界面完成,不能通过程序外的操作完成。否则,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错误。
四是要进行一定比例的复录和质量抽查,以校验数据录入和编辑的质量。复录和质量抽查的比例可根据普查表的质量和录入员的水平来确定,复录和质量抽查的误差率作为对录入员和编辑人员实行奖惩的主要依据。
4、上级普查办公室要组织普查数据的事后质量抽查工作,质量抽查是保证数据处理质量的重要举措,并作为评估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
5、坚持“分级负责,就地解决”的质量原则。未经审核通过和质量评估的数据不得上报。同时在验收上报的数据时,要严格把关,发现异常情况和错误信息及时反馈下级单位检查核实,对不合格数据退回报送单位重新加工修改,限时重报。
(三)探索组织模式
将技术人员、录入员和业务人员联合,组成技术力量雄厚、业务精通的数据处理工作小组,技术人员负责技术岗位,业务人员负责质量检查、质量抽查、逻辑改错,实行协同作战,从上到下,实行费用包干,任务包干;从下到上,实行保进度,保质量。把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工作环节,并落实到每一个人,实行职责到人,任务到人,考核到人,奖罚到人,以工作的高质量确保数据处理的高质量。
把数据处理人员分班,在班之间、个人之间开展评比竞赛,制定一套完整的评比竞赛办法,把数据处理的好坏、质量的高低与每个人的经济效益挂起钩来。充分调动数据处理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既有动力,更有压力。
(四)强化环节管理
数据处理工作就像一条生产流水线,只要某一个环节质量出了问题,最后产品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首先,将数据处理细分成若干个工作环节,如:资料领取、数据录入、复录校验、数据提交、质量抽查、逻辑改错、数据备份、软盘归档、资料归档等。其次,建立数据处理传票制,每一本普查表都附一张传票,做完一个环节,就在相应的环节上打一个钩,并签上名字,既可做到责任到人,还可避免普查表的重录和漏录。第三,建立一套适应于各环节,责任到人的工作情况统计表,分别由经办人和相应的管理人员在不同工作环节中签字,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紧扣,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同时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受到质检员的监督检查,哪一个环节质量不合格,坚决返工重做,决不留到下一个环节。
(五)加强数据安全
数据处理时间紧,而普查数据量又十分庞大,因此要确保数据安全,以免发生意外,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防火墙:要充分利用内网与外网之间已有的防火墙系统,以免黑客入侵,确保数据处理环境的安全。
2、计算机病毒防治:采用统一的病毒防治软件,定期用网络反病毒软件检测服务器、微机的感染情况,切断病毒的传播渠道。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网络使用制度。
3、CA安全身份认证和保密系统:建立经济普查数据处理信息安全CA身份认 8 证和保密系统,确保经济普查数据网上查询的方便快捷和安全。
4、建立系统备份系统和数据备份系统:建立系统备份系统,以防系统意外瘫痪时,能及时恢复系统;建立数据备份系统,加大磁介质备份的份量,以防数据库意外瘫痪时,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数据库,实现普查数据的高效、安全。
5、加强网络管理:数据处理网络自始至终(除数据上报过程外)与其他网络设备保持物理隔绝,并严禁在该设备上做与数据处理无关的任何工作,确保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
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软件设计、方案制定、设备购置等方面早做准备,认真筹划,尤其是有效的组织模式,加强数据处理中的环节管理、数据安全和质量控制,确保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的质量,圆满完成经济普查工作。
93
对经济普查工作的六点建议
一、裁减农村区域划分的地图绘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普查,难点主要是城镇。区域划分及地图绘制对于城镇普查登记特别适用,而在农村只需要按自然村进行登记,做到每个自然村不重不漏。“五普”实践证明,农村绘制小区地图,增大了工作量,意义却并不大,是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二、适当减少部分调查指标
经普普查调查项目指标达1000余项,给基层普查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势必会影响到基本数字的准确性。因此,在设计普查登记表时,尽量减少辅助指标,确保主要指标的准确性。
三、建立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加大对贫困县(区)普查办经费的补贴
经济普查的基础在各基层县(区)普查办,而各级普查办的经费悬殊过大,有的县财政状况特别好,经费争取到数十万元以上;而有的贫困县,因财政状况特别差,或者领导对普查工作认识差的普查经费只能争取几万元。连基本的经费都不能保证,还谈什么搞好工作呢?出差、下乡、培训都难以进行。而越往上的普查机构,经费越宽裕。上级一再强调下级认真搞工作,一旦喊到基层县(乡)时,则由于经费缺乏,欲搞也难付诸实施,只能靠减、压等手段来应付上级,使得基层基础薄弱,出现“头重脚轻”现象。建议上级对乡级普查经费有一个大体的框架,缩小经费安排的悬殊。
四、充分利用电子信息通道,超级汇总工作放在县级进行
“五普”时期,各县(区)普查表的录入和审核工作,都集中到市一级进行,审核查询问题不方便,录入汇总占用的时间过长。如果把录入、审核、江总工作下放到县一级同时进行,在网络内逐级上报,各级汇总各级,将大大缩短超级汇总时间,超级汇总时间提前到快速汇总时期,这样按超级汇总数据发布公报,就可避免手工汇总数字、快速汇总数字和超级汇总数字难以一致的情况。而且,各级都有自己的数据库,便于今后各级对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
五、精心部署普查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
历次普查经验表明,普查准备工作充分,各阶段普查任务明确,普查工作就会进展顺利。如正式普查前的业务培训和试点,是普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忽略或放松,对普查登记在操作过程中将增加很大难度甚至造成损失;又如普查表的印制,在时间上,在各种表印制的数量上,都要充分考虑,等到举办培训班,而各种普查表未到,就会造成工作任务脱节。另外,各种普查表印制的数量要尽量接近实际,不要造成县级普查机构需要多的而又偏少,需要少的,而又偏多,既影响了工作进度,又造成了浪费。
六、实行普查激励机制,调动乡级政府和普查机构的工作积极性
普查工作和政府其他中心工作一样,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但从历次普查看,均未实行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该实行奖优罚劣,为了保证工作进度,保证工作质量,各级应实行普查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以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普查机构的积极性。
论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全程控制
经济普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普查方案的设计、基础工作准备、人员培训、清查摸底、普查表的组织填报、收审报表、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数据报送等各环节,要确保经济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就必须做好经济普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普查前期工作的质量控制
1、科学设计普查方案。普查方案的设计应在满足国家经济普查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普查对象及专家学者的意见,要考虑信息需求,做到内容合理、标准统一、表式清晰、指标解释准确、逻辑审核关系翔实。根据《总体方案》制定的各阶段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办法,要结合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高的可操作性。
2、科学划分调查小区、精心绘制普查地图。调查小区划分上要考虑调查小区的工作量大小适当,坚持调查小区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全封闭、全覆盖的原则,还需要注意小区内道路的走向,选好小区标志建筑,安排好调查路线。普查地图的绘制,除满足调查小区划分的原则外,还必须做到边界准确、清晰、比例适当。
3、做好基本单位清查。对基本单位清查和个体户普查是普查登记工作的基础,各级普查机构必须把好清查基本单位关,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单位普查登记是整个普查的核心,各级普查工作人员应深入到各个普查小区,对普查登记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4、普查的宣传工作要同步进行,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到位。
5、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对各级普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实行自上而下、逐级培训的方法。培训的重点是普查的组织实施、普查表的填报及审核、数据处理程序操作流程。要确保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培训完毕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6、普查试点。试点既是普查全过程的预演,又是对普查方案及普查的各项 12 组织安排进行检验的重要阶段。要对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包括宣传动员、普查培训、单位清查、普查登记、数据处理、质量评估等等,进行从头至尾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试点,摸索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并据此对普查方案及各个环节的工作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普查登记阶段的质量控制
1、认真做好普查表格填报。普查督导员、普查员指导填报人员填表,耐心解答填报中的各种问题,填表人员严格按照普查表的填报规定,认真填写普查表。在填写正式普查表之前应填写草表。对草表的每一个项目以及每一个指标和代码进行详细审查,在无逻辑性和技术性差错的情况下再填写正式表。各基本单位应保留一套本单位普查表,作为抽查时核对资料的依据。
2、普查表格审核的质量控制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负责基层报表的收表、审表工作。上报普查表的名单应与发表时的名单进行核对,发表、收表数目应相符。重点要查清发了普查表但未上报的单位去向和情况,并做好记录。
普查员对上报的基层普查表应首先进行人工初步审核。人工审核内容按国家统一的普查表审核要求进行,初步审核不合格的表,应及时指导填报人员更正。审核合格的表,审表人必须签字。对普查表的审核,各级统计部门必须派人参加,并负责相关行业普查资料的质量把关工作。
3、普查表事后质量抽查
普查报表收审后,普查机构随机抽查,并填写数据质量抽查表。数据质量抽查重点检查普查单位是否遗漏和普查指标差错情况。事后抽查必须填写数据质量报告单,主要包括:抽查单位数、遗漏单位数、遗漏率、差错单位数、差错率、错误原因。只要普查单位未填普查表,则为遗漏单位。遗漏率为遗漏单位占被抽中的普查单位总数的比例,如果遗漏率高于1%,应重新开展对遗漏对象的登记、填表工作。将被抽查对象填写的数据质量抽查表中主要指标与普查表中相应指标核对,一个普查对象只要有填错或漏填项,即为差错单位。差错率以普查对象计算,差错率为差错单位占抽查单位总数的比例。如果差错率高于1%,普查机构应 13 对差错进行核实,并组织业务骨干对普查表进行全面复审。
三、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阶段的质量控制要防止普查资料在从报表转到计算机文件过程中出现差错,同时要利用计算机审核程序提供的各项审核功能,对普查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审核。
1、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有一套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方便快捷、易于掌握的普查数据处理程序,以保证录入方便,审核全面,汇总快捷。在抓好“硬件”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软件”建设和完善。
2、资料预审,资料管理,数据录入、审核、编辑,汇总制表,数据库系统及网络的管理,软件技术,硬件维修,技术档案管理等每个环节都要明确责任人。
3、数据录入控制。录入员必须对录入的数据登记建档,录入的数据必须与调查表进行核对,审核无误后签字。普查办公室应随机抽取5%的普查数据样本,将表中指标数值与已录入的该指标数据进行核对。若样本录入差错率超过1%,要对已录入数据进行全面的对照检查,以更正数据录入中产生的差错。
4、数据审核控制。录入完成后,必须对全部数据进行集中审核,重点审核数据平衡关系和逻辑关系。计算机审核内容按报表制度中普查表的审核要求进行,对于出错的信息,必须查明原因进行校正,校正情况要有记录。
5、数据汇总与存储控制。按照综合表要求进行机器汇总,重点采用大数法则对综合数据的逻辑性和客观性进行检查。汇总结果有问题的,必须查明原因并核查校正,校正情况要有记录。数据处理结束后,要按照数据安全的管理规定做好数据备份和数据入库工作,建立经济普查数据库及基本单位名录库。
6、数据报送阶段的质量控制。建立数据上报登记制度,实行专人管理,验收初步合格后,由质量控制负责人签字。上报普查表时应同时附带报送审核情况说明。
四、数据评估阶段的质量控制
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评估不仅包括对普查表的填报质量与录入质量,还应包括普查方式与质量控制措施、单位清查情况、部门资料的核对等,从普查对象的特点、组织机构保证、普查人员的选调培训、数据的流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14 办法及效果、质量评估的数据结果与最终结论等方面进行全面描述。
普查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由各级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按各普查业务小组的专业分工具体实施,由各业务组组长负责对普查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评估,以消除数据差错带来的影响。数据质量评估主要方法包括:
第一,动态趋势分析。利用近几年的相关资料,观察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检查是否有因数字差错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
第二,进行结构对比分析。普查对象经营活动各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比例关系,观察这些结构关系变动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第三,进行相关指标关联分析。一些统计指标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研究这些相关指标的连动情况,分析评估某个指标的可信度,以发现数据差错。
搞好清查摸底工作的三点看法
即将开展的首次经济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组织度大,对统计部门和经济普查机构是一大挑战,县一级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情况比较复杂,搞好清查,摸清底数,对整个普查的成功,将起到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根据以往基本单位普查的经验,结合对现实的观察和了解,对清查工作提出三点看法,希望对经济普查组织工作有所帮助。
一、深思熟虑,洞悉全局
经济普查涉及采矿业、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90个行业大类、378个行业中类、875个行业小类的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面对这么多的行业和单位,县以下普查指导员,特别是村居委会区域普查员,对如何界定普查对象,对哪些属于登记对象,哪些不属于登记对象,很难把握,特别是对诸如民间乐队、流动摊贩和掏沙、采碎石等一些不太常见、容易被忽视的对象,很容易造成成片遗漏。俗话说: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铁要靠自身硬。这就要求清查摸底的组织者——县经济普查办,要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研究,对全县范围内每一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分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洞察基本单位全貌,做到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并借鉴以往基本单位普查、非规模工业清查的经验,对曾经被遗漏过或容易被忽视的单位特别特定行业的个体户,予以重点关注,在培训和现场指导中特别提醒,不能麻木不仁,和稀泥,更不能罐子煮黄鳝,熟一节算一节。
一是对每个行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特别是个体经营户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一些特定对象予以特别提示。如采矿业中的采碎石和采砂,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中的日用品修理,批发零售业中的农副产品购销、流动经营户及小烟摊、小水果摊、夜霄摊等临街摊点,应予以重点提示、提醒。
二要准确界定每个行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特别是个体户的登记范围和标准。如批发和零售业中,一些规模很小,但效益比较可观的固定摊点(如在商场单独经营的柜台、临街的烟摊、水果摊、夜霄摊等)算不算个体户,流动经营 16 户(如走村串户的货担郎,用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车逢场赶集的流动经营户等)算不算个体户。居民服务业中的流动服务工匠(如铁匠、铜匠、日用品修理、铝合金门窗加工等)算不算个体户。民办非企业单位除了民政局登记在案的各种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外,各种民间剧团、乐队、私营诊所、村卫生室算不算,要不不登记,等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清查的组织,要不拘一格,应以有利于组织,有利于数据准确为原则,该以条条为主的,责成主管单位负责组织,该以块块为主的,由乡镇组织。对教育、卫生等具有严格行政登记管理的系统,其管辖的学校、医疗机构等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由主管单位组织更便利,更有利于获取的准确,应以条条为主组织,对公安、法院、电力、林业、电信等自成体系的单法人单位,其在乡镇的分支机构都属于产业活动单位,由主管单位负责组织,更有利于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经济指标的协调与衔接,对粮食、供销、商业等大面积停产,正在或面临全行业改制的系统,其基层单位虽有固定场所,但基本没有固定的办公室,也没有专门统计人员,由乡镇负责组织很难找到人,也应以条为主组织。由县市场服务中心管理的市场,每个摊位的经营者与市场管理机构有比较正常的往来联系,应由市场管理机构直接登记。在乡镇范围内的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乡村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由乡镇直接管理,或没有直接主管部门的则应以块为主,由乡镇组织村(居)委会负责清查摸底,充分发挥村(居)委会干部的地缘、人缘优势,更易取得登记对象的理解配合。
三、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主要分布在集镇、建制镇镇区、县城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村,纯行政村,普遍存在的可能就那么几家商店和几个碾米加工厂,情况不是很复杂,登记任务也不是很大。县城是县级经济普查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老大难,可以说,县城搞好了,普查就成功了三分之二。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因地制宜,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激励奖惩机制,以充分调动建制居委会和县城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搞好普查工作的责任感,实现全县普查重点突出、重心下移。一是加强对建制镇居委会、17 县城社区和城乡结合部清查和普查登记工作的领导,对工作量大的居委会,要分片、分小区,实行乡镇班子成员包片、包小区责任制,对居委会选派普查员有困难的,要从乡镇及部门干部中选派普查指导员,实行一个小区一名领导、一名普查指导员、一名普查员,三位一体配置好普查工作人员,加强普查力量。二是要建立普查质量责任制。对居委会特别是县城社区居委会,乡镇要拿出一定的经费做为质量奖励基金,制订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对清查质量达标的,给予必要的报酬和奖励,对工作马虎、敷衍应付,不符合要求的,除责成返工外,要扣除相应报酬。对包片、包小区的领导和从乡镇选派普查指导员也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并严格执行,达不到责任目标的,要严肃处理。三是抓好县城社区普查员的培训。县普查办应将县城社区普查员的培训纳入县级培训计划,县城社区居委会普查员直接参加县级普查业务培训和试点,确保普查员培训的质量。四是加强对县城社区清查质量控制。县普查办应针对社区建立严格的抽查监督机制,采取分片设立质量控制组或每个社区派一名质量监督员的做法,抓好社区的质量控制。五是抓好县城地下室、高层建筑和深墙大院内经营户的清查。要借鉴计划生育和综合治理模式,建立单位(业主)责任制,责成县城内所有单位特别是有出租门面、房屋的单位配合搞好清查和普查登记,发挥业主对租住经营户情况熟悉,接触便利的优势,防止地下、高楼层和大院内经营户的漏登,确保清查对象不重不漏,达到预期目的。
加强和改进县级普查组织工作的几点看法
湖南省隆回县采取了广泛宣传、乡乡建立普查质量奖惩机制、全程质量控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清查质量,通过清查摸底,共清查出法人单位2507家、产业活动单位3497家,清查出个体经营户27564户,比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增加6691户,清查后,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和全面核对,基本达到了不重不漏的要求,但清查过程中特别是清查表审核、录入中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认真总结,加以改进。
一、清查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普查员对普查对象的界定不清。一是对经济普查登记对象范围把握不准。部分普查员把提供劳务的工匠、算命看八字、家庭保母、专业养殖户等不属普查范围的对象都摸底登记。二是对在地登记理解不清。对异地经营的经营户,如在邻近市场或集镇经营屠商、在邻村或附近集镇开店、创业的业主,经营地按在地原则登记,业主户口所在地也登记,存在重登现象。三是对从事多种经营的户分开登记。人为增加个体经营户数量。
2、业务操作不够规范、统一。一是个体户名称不明了,地址不详细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桃洪镇五居委会个体户名称一般只登记店牌名称,如“难以抗拒”,不知情者谁也分不出个子丑寅卯,实地察看后,才知是一个女装销售店。二是对登记对象的归类,全县缺乏统一性。过分强调上级的规定,自己缺乏主见,各调查组意见不统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如乡镇七站八所,有做法人单位登记的,也有做产业活动单位登记的。三是行业编码不统一。编码人员各行其是,同一类型的单位出现两种及以上的编码。
3、条块难以有机结合。在试点工作中,发现条块扯皮现象,区域普查员漏登其管辖区域内的单位或个体经营户时,往往以那是归主管部门登记的理由来搪塞,在清查中,采取两条腿走路,实行双保险,对公安、工商、税务、林业、法院、电力等垂直管理的单位以条为主组织清查,为防止漏登,要求乡镇以完整地域原则,实行地毯式清查,在实践中发现,存在谁也不管的现象,扯皮现象仍没有消 19 除。同时,实行两条腿走路,加重了县办业务人员清查核对的工作量,存在重录现象。
4、分组与分专业不能有机结合。由于县级普查的特殊性,对乡镇、县直单位业务指导与清查表验收只能分组进行,而清查表的审核受专业限制,又需要分专业进行。在此次清查中,我们将26个乡镇和所有县直单位按工作量基本均衡,分成三个责任组,负责所分管区域、单位的现场指导、清查表验收。审表编码时,又分专业进行,具体执行中,存在谁也不审,谁也不管的现象,清查表的装订保管也存在一些漏洞,清查表归类混乱,保管不严,随意存取,影响录入,甚至出现丢失清查表的现象。
5、数据处理欠规范。一是录入不规范。由于工作人员操作技能的限制,能录表的不多,不得不请人录表,由于时间仓促,录入人员素质不一,事前没有提出规范性要求,项目不全的现象比较普遍,录入再生性差错大。二是漏录、重录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由于监控的缺位,漏录单位和个体户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上清查表没有装订,管理不严,重录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三是清查表审核、录入、数据处理脱节。受电脑操作能力的限制,能审的不能录,能录的不能审,享受待遇的不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没有享受应有的待遇,拖拉、推诿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工作人员权责不清,苦乐不均现象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影响数据处理的进步与质量。
二、改进县级普查组织工作的几点看法
针对清查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县级普查的特点,可考虑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调整普查办内设机构设置,强化业务组职能。由于县级普查的特殊性,不可能分专业组织培训,也不可能分专业进行质量监控和普查表收集,按专业设置调查组的内设机构设置模式不太适合县级普查综合性的需要。县级普查办内设机构的设置,应突出全县统一性和区域综合性这一特点,可考虑只设综合后勤组、业务组和宣传教育组,既避免业务操作政出多门,又有利于统一调度。业务组内部分工除规模工业、建筑业、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业可实行专业负责制外,其他一建以区域负责制为宜。普查业务工作的每一环节,业务组应制订出详细操作细则,20 并组织好培训。
2、进一步完善普查实施方案。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完整统一的实施方案,是确保普查业务质量的关键。俗话说: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铁要靠自身硬。做为县经济普查办,只有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研究,对全县范围内每一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分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洞察基本单位全貌,做到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制订出切行可行、容易操作、完整统一的实施方案,才能做到全县一盘棋,才能行动一致,才能杜绝自以为是和各行其是。要严格划分条块的范围,明确条块职责,杜绝互相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除人财物全部垂直管理的单位外,一般应以块为主组织。要严格执行在地和业主登记原则,避免跨区域经营户、合伙经营户和多种经营户的重登。
3、建立稳定的始终如一的全程质量控制责任制。现场质量控制、普查表审核、数据录入、改错,是保证普查工作质量一条完整的、不能割裂的链条,任何一条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引发差错。针对县级普查工作人员以统计局业务人员为主,统计局业务人员专业分工明确,独立作战能力较强,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相对欠佳的实际,可考虑将乡镇和县直单位直接责任到人,责任人全权负责所联系乡镇、单位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质量抽查、普查表收集、审核、录入、改错,避免权责不清,减少苦乐不均现象。
4、召开主要私营企业主座谈会,为普查登记打好基础。私营企业主特别是第三产业和招商引进的外地企业主,大多统计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以保守商业秘密、优化环境为由,不配合普查登记的现象,在清查中,由于清查内容简单,没有涉及其要害,还有部分普查员因各种原因,可能还没有与私营企业、企业主发生正面接助,其配合程度仍是一个未知数,应以县级政府名义,召集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力的私营企业主开会座谈,争取他们的配合,并以其影响其他业主,最大限度地争取私营企业主的配合,减少直至消除阻力。
5、加强普查表的管理。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的普查表应以乡镇为单位按地址码先后顺序装订成册,个体户普查表以普查区为单位装订成册,规模工业、建筑业、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业以专业装订成册,普查表应加装封面,在封面上注明普查表份数,审核人、录入人姓名,审核录入时间等标志,建立普查表交接、21 审核、录入、校对全程交接制度。
6、借鉴项目经理、监理制,搞好普查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个普查资料的真实,事关普查资料的后续利用,事关统计部门与普查机构的形象。鉴于目前县级统计部门的技术力量和清查数据处理中暴露出的问题,为提高数据处理质量,建议借鉴建筑行业项目经理、监理制,建立数据处理项目部和监理部,数据处理项目部受监理部监督。项目负责人在普查办和统计局业务人员中通过竞争方式产生,其中数据处理项目负责人必须既熟悉计算机操作、又熟悉普查业务。实行项目费用包干,既防止普查表审核、数据处理的脱节,又解决监督职能缺位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普查数据处理质量,也为普查资料的后续利用奠定基础。
借鉴历次普查经验教训
搞好首次经济普查
周期性普查是获取重大国情国力的基础数据的主要手段,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开始,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止,第一轮周期性普查圆满结束,为各级党、政制定政策、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统计部门改革统计调查方法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进行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首次经济普查是第二轮周期性普查的开始,总结以往普查经验和教训,继往开来,扬长避短,显得尤为必须。本文就近几次普查组织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简要回顾总结,对首次经济普查的组织工作提出几点粗浅建议,希望对县乡经济普查的组织工作有所脾益。
一、近几次普查的主要经验
笔者从1996年开始,先后参加过第一次农业普查、两次基本单位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该县四次普查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除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只获得省级先进集体外,其余三次均获得了国家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普查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普查工作的关键。199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第一次农业普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2000年开展的第五次人口普查、2001年开展的第三次基本单位普查,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的大规模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普查机构的组建、普查工作人员的抽调、办公场地安排、经费筹措等均离不开党政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真正体现为政府行为,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的关系,普查的经费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四次普查的成功,得益于县、乡两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一次农业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县里都安排一名副县级领导专门负责普查工作,座镇普查办办公,有副县级领导的专职参予,对普查经费的落实、对争取县乡领导对普查工作的支持,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次农业普查,共计落实普查经费48万元,第五次人口普查落实经费92万元,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落实专项经费23万元。第五次人口普查还建立了常委 23 联片、县级领导联乡责任制,并将人口普查工作纳入2000全县双文明目标管理考核,由县委行文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人口普查第一责任人。在登记复查阶段,为确保总人口、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四个总量指标的质量,先后四次组织召开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会议,部署复查登记,先后复查出漏登常住人口和外出半以上人口1万余人。各乡镇领导对人口普查工作也十分重视,大部分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普查登记期间,亲临登记现场,在普查表审核和编码中,也有部分乡镇主要领导身体力行,了解工作难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如石门乡乡长亲自担任一个普查区的普查指导员,并亲自抄写正表;北山乡党委书记,一有时间就投入人口普查工作,亲自参与普查表审核和编码。有了党、政领导的重视,再大困难能够克服,再难的难题能够迎刃而解,确保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乡镇领导的亲自参与,既鼓舞了士气,也增加了压力,有效地保证了普查的质量。
2、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取得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是搞好普查登记和复查的有效保证。普查登记涉及到千家万户,加上城乡环境错综复杂,要搞好普查登记和复查,确保不重、不漏、不错,必须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基层干部和城乡居民特别是普查对象知晓普查登记原则和方法,自觉配合普查工作人员搞好普查登记。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中,始终把宣传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将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并重,不惜投入大量的经费开展宣传工作,起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城乡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在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前几天,有上百人通过电话或直接到县普查办反映情况,使县普查办及时掌握普查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如桃洪镇十三居委会一退休干部,因普查员漏登租住他家的一个住户,立即跑到县普查办反映;十二居委会一住户他的岳父户口在第四居委会,但近年来一直随同他居住,为了防止重登,他及时与四居委会取得联系,当得知四居委会和十二居委会同时登记造成重登时,立即通知四居委会予以更正,并将情况及时反馈到县人口普查办,建议采取措施防止城区范围内人户分离人口的重登现象。高坪镇各村居委会干部和普查员为了防止漏登超计划生育人口,在积极做好超生户思想工作的同时,对少数顽固户采取外围调查,核实确有出生人口后,动员周围知情邻居代为申报,有效 24 地减少漏登人口,该镇成为第一个达到县人口普查办四个总量指标控制数的乡镇之一。全县在户口整顿的基础上查出漏登人口2万多人,这些都离不开县乡两级普查机构和普查工作人员深入细致的宣传、说服和教育工作。
3、早准备、早预防是确保普查工作质量的基础。常言道:事凡预则立、不预则废。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项工作在进行部署前,应充分预计到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早调研、早发现、早防备,早解决。在第一次农业普查时,预计到普查员在入户登记耕地面积、山林面积、牲猪出栏、存栏等指标时,难以做到实地察看,据实登记,会造成漏登现象,在1997年的6月份,组织开展六大基础指标摸底,经摸底汇总,发现数据严重偏低,及时组织清查土地责任制承包基数、林权证基数、畜牧部门的防疫登记记录、税务部门的屠宰税登记记录等,有效地确保了六大基础指标的准确。第五次人口普查,在部署普查区调查小区划分前,预计到行政隶属关系在村组干部中根深蒂固,与人口普查区域划分的完整地域原则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各乡镇政府周围的村(居)委会,必须打破原有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普查区和调查小区,乡居委会干部很有可能图省事,完全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普查区和调查小区,为此,我们要求在划分调查小区和普查区时,要以调查小区为单位对本调查小区的常住户户主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摸底,并在普查区地图上标注每一个住户(单位)的住房,县普查办派出三个质量抽查组对十个建制镇的城乡结合部和各乡政府所在地的普查区、调查小区划分工作进行验收,确保普查区域划分的完整性。在登记期间,为及时掌握人口总量,防止登记工作出现偏差,要求各乡镇2000年10月5日前上报普查登记人口和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及时发现了普查登记人口与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与分析预测数差额较大的不利情况,于11月7日召开各乡镇普查办主任和副主任会议,提前部署复查工作,比省里召开的人口普查登记情况通报会部署复查的时间提前了两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编码前,我们针对反复多次查漏补登的实际,估计到普查表特别是手工汇总过录中会存在大量质量问题,复查工作结束后,我们及时部署正表的审核和对正表进行重新过录汇总,要求审核、汇总必须达到“三个一致”,有效地提高了普查表的质量。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时,我们预计到在市场内经营的个体户如果由村(居)委会负责摸底和普查,难以取 25 得登记对象的配合,容易造成漏登,我们在制订普查方案时,确定由市场管理机构或业主组织普查。为了避免租住单位院内的经营户的漏登,我们召集在县城的所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办公室负责人会议,对租住单位院内的经营户组织一次全面的清查,提前将清查结果反馈到相关村居委会。在前赠几次普查中,我们坚持每开展一项工作,均要考虑到各基层单位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时间安排上充分考虑回旋余地,从不满打满算,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4、勤督促、勤检查是促进均衡、保质量的重要举措。普查是一项高度统一的工作,工作进度、质量标准必须全国统一,如果进展不平衡,质量不均衡,势必影响整个普查工作的进展,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普查工作中特别注重抓督查、促平衡。做到勤督促、勤检查,每次普查一般要开展三次督查,一是对前期准备督查。在前期准备阶段,组织对各乡镇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地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督查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发出督查通报,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二是在入户登记前的战前督查。在登记前一个月左右,组织开展战前督查,对少数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乡镇,由县党政领导带队进行督查,对落后乡镇由县委督查室发出督查通报,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到位;三是登记、复查进度督查。通过督促检查,确保登记、复查进度和质量,在普查表审核和编码阶段通过督促检查促进度、保质量。
二、以往普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普查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有些还影响到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期普查数据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查员素质不高。过来的普查,由于普查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到了乡村一级,基本没有经费来源,特别是村居委会,聘请普查员没有经费,普查员基本上由村居委会干部担任,基层干部在当地多数是德高望重的,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对社区管理是驾轻就熟,但对普查知识、统计业务生疏,难以在短期内接受和提高,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也难以一时转变,对普查对象的界定不准、分类不清,直接影响普查登记的质量。如在人口普查登记中,只管户籍人口,不问外来常住人口。在基本单位普查中,分不清普查对象的行业、职业,将汽车、农机修理、26 服装加工等当做服务业,而造成漏登等。同时,由基层干部担任普查员,由于对普查资料的作用认识不清,对统计部门承诺的保密义务持怀疑态度,容易受各种利益的驱动,有意瞒报漏登普查对象,有意瞒报登记对象相关经济指标等,人为影响普查数据的全面和准确。
2、缺乏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从过年几次普查来看,任何普查都离不开村居委会干部,但都基本没有报酬,也没有任何奖惩、激励机制,既要马而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在普查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直接影响普查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村居委会干部承担普查基本是义务劳动,加上基础资料的不完善,乡镇和上级主管部门缺乏控制依据和手段,大部分村居委会干部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容易登记或容易为上级发现漏登的登记对象,做到不重不漏,对登记难度大(如上门难以找到人,登记对象不配合等),置之不理,对有可能涉及到自身或局部利益的,不闻不问,因陋就简,得应付处且应付,交了差就行。由于没有严明的奖征机制,不登白不登,登了也白登,不负责任的漏登,不仅对自己没有损害,还省却了很多麻烦,何必自找麻烦,自讨苦吃,漏登现象在所难免。
3、普查资料与年报数据的衔接困难。普查资料与年报数据不能有效衔接,是历次普查存在的通病,不管是人口普查、还是农业普查,普查数据与年报数据的差距都较大,农业普查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牲畜出栏与存栏,人口普查中的总人口、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都难以有效衔接,上级为了确保两者的衔接,只好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督促普查员反复复查等,反复组织复查,对减少漏登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容易引发负面效应,如容易引发普查员的厌烦情绪,轻则不予理会,重则闭门造车,人为拔高或降低相关数据,违心以年报数据套普查数据,以达到上级控制指标要求等,人为影响普查数据的真实。
4、先后两次普查资料不能有效衔接。普查表只有一套,基层单位或组织没有底子,资料汇总后,到村居委会一级只有一个总数,没有个体资料,由于具体登记者缺乏可供借鉴的资料,把两次普查完全割裂对待,两次普查结果与普查间隔期的增减变动不相符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5、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跟不上。到县乡一级,普查工作多是轰轰烈烈开张,冷冷清清收场,重视普查登记、汇总和上报,而忽略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对 27 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基本是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形不成气候,出不了成果,县乡付出得多,得到的少,甚至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无法实现要我普查向我要普查的转变,县乡重视普查是迫于上级的压力,重视的程度也就大打折扣,对统计部门的能力和水平,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经济普查的建议
首次经济普查涉及面广,函盖专业多,组织的难度大,从普查对象来看,普查的对象与以往的基本单位普查基本一致(增加建筑业和服务业),重点在城镇,难点在城区。结合近几次普查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1、因地制宜,确定普查组织模式。根据经济普查的特点,县市可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组织模式。以摸清底数,搞准数据为原则,对规模工业、教育、卫生等以条条容易摸清底数、完成普查登记的,以主管单位为主组织,对规模以下企业、个体经营户,以乡镇为主进行组织。以块为主组织的,也应按照有利于摸清底数、搞好登记的原则,对临街门店和散居在居民区的经营户,责成村居委会组织摸底和普查登记,对租住单位院墙内的经营户,责成单位协助村居委会组织摸底和普查登记,对各类市场、商贸城内的经营户宜责成市场管理机构或业主负责摸底和普查登记。
2、充分利用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2001年进行的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与首次经济普查间隔期只有3年,各类经济单元虽有变化,但变化不是太大,特别是名录库资料,完成可以利用。在8月底前,各县可考虑抽取一个居委会的基本单位普查资料,进行利用调研,探索利用途径,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各村居委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资料,下发到各乡镇,乡镇采取适当方式,将名录库资料分发到村居委会。以村居委会为单位,以基普名录库资料为基础,对经济单位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做为经济普查的摸底资料。
3、在重点区域设立普查区、划分调查小区。在城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及集镇所在地的村居委会设立普查区,划分调查小区,普查区、调查小区原则上在9月底前好划分好,普查区原则上以村和社区居委会为主,调查小区的划分要按照不重不漏完整地域原则划分,独立的市场和商贸城等原则上单独划为一个调查小区。划分普查区和调查小区后,应绘出普查区、调查小区示意地图,标出主 28 要道路的起止名牌号和经营户分布示意圉,以便调查摸底、普查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
4、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简易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规范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县、市一级可能还面临技术、硬件设施方面的难题,但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对搞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实现名录库的动态更新,以及两次普查资料的衔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虑建立简易基本单位地理信息系统,达到能方便地检索出一定地域(如街道)范围内的单位资料。为方便简易经济单位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建议增加五个地址码段,既在通常的省码、地市码、县码、乡镇码、村居委会码后增加街道名称(自然村)码段(2位)和名牌号码段(3位)。
5、建立村居委会普查质量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普查能否达到不重、不漏、不错的标准,关键在于村居委会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完全实行有偿登记可能不实现,完全由村居委会干部提供义务劳动,势必影响普查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村居委会普查质量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可考虑设立普查登记质量奖励基金,基金总额按每个登记对象0.8―1.0元确定,经过严格抽查,漏登率、重登率、错登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的给予奖励,超出标准的,除责成返工外,还不能享受奖励基金。奖励基金实行分级负担,原则上中央、省、市负担三分之二,县、乡负担三分之一。
6、普查登记指标体系力求精简。对规模企业的普查,其指标可复杂一些,对个体经营户和规模以下企业的普查,应力求简单明了,除基登记本情况外,只登记主要经营活动内容和从业人员,对涉及普查对象的经济活动、经济效益、经营能力等指标,借鉴第五次人口普查方案,采用长短表制,以行业为总体,采取抽查调查,抽取一定的普查对象登记长表,其余普查对象只登记短表。
7、合理划分普查与年报的职能。普查与年报数据不能有效地衔接,很大一个原因是普查与年报的职能交叉,就经济普查而言,普查的重点应放查清经济单位的基本情况、行业结构和规模等,而将经济效益、经营能力等财务方面的指标交由年报来完成,将普查表设置成基本表式和年报表式,年报表的登记分两种类型区别对待,对规模以上企业,要求基层单位参照上年基数,据实登记填报,对规 29 模以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参照第6点建议,实行抽样调查,以实现普查与年报的有效衔接。
8、普查资料开发工作要贯穿普查全过程。建议改变以往普查资料开发的阶段突击模式,将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贯穿于普查的全过程。一是充分考虑普查资料的实用性。在普查方案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普查的对各级政府分析利用的需要,防止需求与普查资料供给的脱节。二是考虑分析利用对人才的需求。各级普查机构在普查机构组建,人员选调时,要充分考虑分析利用对人才的需要,让分析利用人员尽可能地参与普查的全过程,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普查指标的函义,普查资料的可靠性等,为分析利用打好基础。三是统筹安排好普查经费。以往县市一级的普查,把有限的普查经费全部用在准备、登记和数据处理上,等数据处理完,普查经费也所剩无几,有的还出现亏空,分析利用工作往往因缺乏经费保证而搁浅。因此,普查资料分析利用工作经费要预算足,且严格执行经费预算,杜绝挤占挪用分析利用经费现象。四是以经济普查为契机,抓好县级普查机构和专职普查队伍建设。以往的分析利用难以跟上,其根本原因就是普查机构的临时性,各级应以首次经济普查为契机,抓好县市级专职普查机构和普查队伍建设,并把普查资料分析利用队伍建设做为普查机构、普查队伍建设的重点。
经济普查应突破四种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
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完善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党和政府交给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光荣而又艰苦巨的任务。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方法制度,有些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有统计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统计工作者仍习惯于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和工作模式,新型统计职业准则尚未定型,传统职业规范又鞭长莫及,在新旧交替期,基层统计工作者在努力探索、开拓进取的同时,感到苦闷、彷徨和无所适从,形成一些消极、封闭、落后的思维定式,一定程度地影响统计工作的开展,影响统计资料的可用性。首次经济普查,是建立健全二、三产业统计调查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应成为新旧调查体系的转折点和分水岭,如果不突破现有思维定式的束缚,其质量很可能难以达到均衡,其作用也将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必须突破以下四种思维定式的束缚,以全新的理念认识、对待首次经济普查。
一、要突破有钱就有了一切的思维定式
普查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各种普查的经费均实行分级负担,由于地方政府的认识和财政状况不一,普查经费的落实情况千差万别,争取经费自然成为统计部门开展普查工作首要的任务,普查能否搞好,关键看普查经费能否落实和落实的多少。由于各级统计机构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争取普查经费的多少事关统计机构的正常运转,事关统计工作者的切身利益,统计机构特别是县级普查机构要靠争取普查经费来弥补统计经费的不足,来改善统计工作条件。因此,各级普查机构特别是县级统计部门,都特别注重普查经费的争取,并逐步形成有钱就有了一切的思维定式,争取经费的精力花得多了,用于业务工作的精力自然就少了,有的甚至无暇顾及,普查工作质量自然会受影响。同时,由于统计经费的捉襟见肘,普查经费往往难以做到专款专用,甚至不惜减少必须业务活动的开展,来节约经费。这样一来,看似受了益,实际上是饮鸠止渴,统计部门长期不能把普查工作搞好,不注重发挥普查为当地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服务职能,投资主体——地方政府受不到益,其投资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地方政府对普查的认 31 识恐怕只限于下级服从上级,对普查的支持只是迫于上级压力,不得矣而为之,总有一天会自已砸自己的饭碗。争取经费只是普查的前提和基础,搞好普查工作,充分发挥普查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度的积极作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和归宿,各级普查机构特别是统计部门,要增强危机感,增强服务意识,把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品牌意识贯穿于普查工作始终,组建强有力的业务工作班子,精心筹划普查方案,围绕开发利用搞普查。
二、要突破准与不准一个样的思维定式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现有统计报表,除农村住户调查、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规模工业等少数几种报表有比较稳定、规范的数据来源来外,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等,特别是个体工商业,普遍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模式,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基层统计工作者或随心所欲,或无所适从,形成无法搞准也没有必要搞准,准与不准一个样的思维定式,做出的报表只要能够应付上级统计部门的逻辑审查,能够满足当地党政领导的要求就行,准与不准,无从判断。在经济普查中,要求所有普查人,要树立能搞准、必须搞准的信念,要练出明察秋毫,洞悉全局的本领,把基本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数量和基本情况摸准,要对规模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掌握典型,摸准普查对象的思想动态,掌握判断和验证普查对象申报数据真实性的本领,力争做到单位一个不撂,经济指标一分不差。
三、要突破能交差就行的思维定式
从历次的普查来看,上级普查机构对下级普查机构工作质量的评价和检验,主要是看几个关键性指标与上次普查、与年报数据的差距,达到或超过了就算过关,超过得越多,质量就越好,因而,下级普查机构,特别是县级普查机构,看重的是单位数量是否比上次多了,而对是否漏登、重登及重漏的多少一般不太看重,甚至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在普查表质量上,只要能通过计算机审核关就行,而对同类单位的行业归类是否一致、经济指标是否合理等直接影响普查数据质量、影响普查资料分析利用、影响普查机构和统计部门形象的重要因素大都关心得不够,甚至根本不关心,久而久之,形成了普查只要能交差就行的思维定式。经济普查应突破这种思维定式的限制,要以让政府满意、社会公认、公众信服为目标,32 建立健全全员、全程质量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漏登、重登现象,做到单位不重不漏,经济指标不多不少,确保整个普查工作质量。
四、要突破重登记和数据处理,轻开发应用的思维定式
受经费不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以往的普查,在普查资料上报上一级普查机构前,各级都很重视,又是督查、又是开现场会,基层也常常心惊胆颤,如履薄冰,心怕出纰漏,但一旦普查资料上报,上级基本不闻不问,下级也就偃旗息鼓,嘎然而止,基层普查机构特别是县乡普查机构,对普查资料简单地装订后就束之高阁,开发利用大多是浅偿辄止,写一两篇分析,编印一本数据资料就是好的,少数甚至认为编印普查资料是浪费金钱,吃了饭没事干,无事找事,自找麻烦。其结果往往是政府花了几十万上百万资金,打了水漂,成千上万名普查工作人员作了无用功。因此,经济普查应坚持开发利用与普查登记、数据处理并重,要围绕开发利用组织普查登记,围绕开发利用开展数据处理,把发挥普查的效用提高到对政府负责、对纳税人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做到上不负政府,下不愧公众。
普查现场调查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普查是对某一行业或事件组织的全面性调查,如工业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现场调查方法是指现场搜集调查对象的原始资料,也就是调查者向被调查者搜集现场答案的方法。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是国家对过去大型普查进行调整改革后实施的首次大型普查,它将工业、第三产业、建筑业和基本单位四个大型普查捆到一起,是普查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对强化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搞好这次经济普查,其现场调查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场调查必须树立“三种理念”
1、树立改革理念,变“原始统计”为“现代统计”
目前我国现场调查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自填式和人员面访,这两种形式各有其优缺点。自填式,即调查员发表给普查企业,由普查企业自主填报,再经普查员审核后上报。它通常适用于受过相当好教育的被调查者,而很难适用于识字率较低的总体。但自填式方法则相对容易管理,成本低廉,且省时、省力。其缺点是数据质量难过关,由于普查员不能
直接评估,使上报数据含有一定的“水份”。人员面访方式,即普查员下到乡村、办事处、居委会上户调查。人员面访法的优点是它不仅使普查员能直接观测到调查户的情况,并且通过出示相关证件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感,从而获得较为真实的数据,是所有调查方法中数据搜集质量最高的。但从历次普查来看,人员面访法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组织工作难到位。“家家要访,户户要查”,所需普查员众多(如我区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普查员约1200人)这么庞大的普查员队伍,势必加重组织工作难度;二是“漏报现象”难克服。由于经费不足、人员难到位等原因致使普查数据少于真实数据。特别是流动性大的经营户不能及时登记,导致这部分数据失真。三是人身安全难保障。历次普查中普查员调查时被狗咬、黑夜上户调查摔伤等事也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改革理念,将自填式、人员面访等“原始统计”进行“兼容”,采取现代方法、手段进行统计。
2、树立协作理念,变“系统统计”为“联合统计”
芦淞区是株洲市经济、文化、商业、交通和信息中心,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26家,各类集贸市场77家,其中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市场10家,3000万以上的近20家,个体工商户多达2.2万户。要把普查工作做好,绝非易事,仅仅靠自身的统计力量是不现实的。因此,除统计系统抽人以外,更应该强调“联合统计”,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发挥各单位领导、各企业(市场)老板、街乡骨干、青年志愿者、学生、甚至“4050”人员的作用,组成一支专业统计队伍和义务宣传大军。除编制、民政、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必须提供普查所需的有关各类单位的行政记录资料外,还必须得到铁路、邮电、金融、保险等系统性较强的部门以及军队、武警的全力配合。做到全员发动、全程参与、全力支持。上下联动,攻坚克难。
3、树立发展理念,变“单纯统计”为“立体统计”
这次普查目的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统计数据库系统。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这不仅是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区情区力和基层情况调查。因此,我们绝不能为“普查”而普查,为“统计”而统计,而必须实行“立体统计”,即通过普查统计,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既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又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针对某一地区,就拿芦淞区来说,更应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通过普查,使GDP更能体现该区的发展轨迹;二是通过普查,使产业发展规划更加完善,经济结构调整更趋合理;三是使一些具体矛盾和问题得到解决,如市场税费不公、企业改制不到位等。
二、现场调查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①解决“漏登”问题。我区个体经营户多,流动的小商贩多,几乎天天有关门歇业的经营户,月月有新开张的市场,且经营种类齐全,经营方式灵活,特别是流动的小商小贩,无固定的经营场所,为了解决“漏登”问题,必须与居委会、派出所、工商所、市场管理等部门一道,做好前期的摸底工作,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户户不漏、项项不丢”。
②解决“水分”问题。一是对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以及各类商业门 35 店实行自填式,普查员发表给各普查单位,由普查单位自行填报,经普查员审核后上报。与此同时,普查员在审核过程中必须与所在地的工商、税务等部门取得联系,有选择性地核实普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对各类专业市场实行人员面访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先由普查员根据市场规模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直接面访普查对象,获取直接的普查数据;再在市场举办单位的协助下,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收集相关信息。第三,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如个体协会、旅馆业协会等),综合评定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去掉与事实不符的“问题表”、“水分表”。
③解决“难点”问题。第五次人口普查的难点是流动人口,我区经济普查的难点则是流动小商贩。由于这些小商贩无固定门面,规律的上户调查很难碰上,要事先画好小商贩临时贩卖点地图,采用蹲点的办法大致摸清小商贩贩卖点的分布,再通过走访等形式,侧面了解情况。上户调查是一项“公”对“私”的调查,对小商贩来说组织的约束力较小,为了使调查户主动配合,要放下架子,与调查户交朋友,以诚相待,以情感人。
三、现场调查必须做到“三个分级”。
要想真正做好现场调查工作,还要完善几个问题。一是分级管理,各有责任。要准确划分地理区域,使各办事处、乡明确各自普查范围,并签订责任状。二是分级培训,各有目标。由区普查办负责培训规模以上企业、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乡(开发区)、办事处普查机构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各乡(开发区)、办事处负责本辖区规模以下企业、年成交额亿元以下市场、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普查员的培训工作。三是分级宣传,各有侧重。由于调查户的素质有高有低,调查户保持沉默、谎报、瞒报、有意躲避调查员的情况难以避免,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这类现象,应该加强宣传,如针对商贸市场多、流动商贩多的特点,专门录制相关专题宣传资料,分发到大商场,利用各大商场的有线广播反复播放;再印发和分发普查的宣传资料单分发到流动商贩手中;然后出动宣传车沿繁华闹市街道、商贸集中区进行流动宣传;最后在各大商场门口张贴宣传画,悬挂横幅标语、在闹市区集中宣传,使经济普查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及时打消调查户的各种顾忌。36 100 县级统计部门如何应对经济普查
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费用多。2004年即将进行的首次全国经济普查是集上一普查周期中工业、第三产业、基本单位以及新增的建筑业普查于一体的大型普查,是以往历次普查所不可比的。普查内容、方法、机构、组织模式等的重新整合和选择,制定科学的普查方案,采取高效的组织模式和普查方法,是确保普查成功的关键。县级统计部门如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搞好首次经济普查值得我们探讨。
一、县级统计部门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央政府掌管和调控社会经济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统计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统计无论其作用还是地位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县级政府统计的地位也明显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显重要,并越来越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但是,目前县级统计部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本次经济普查。
(一)县级统计存在现行管理体制上难以克服的障碍。这种障碍对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了阻力,使县级统计部门的工作与当前强盛的国力、与当前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县域经济的改革力度和发展速度不相称,也与国家统计的影响力不相称。其主要表现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县级统计工作依法独立开展统计工作的机制难以实现,抗干扰的能力弱。县级统计部门是靠县财政拨款供养的,人、财、物的安排和分配由县级政府统一运作,统计部门及其工作也必须服从政府的统一规划,而作为被领导的统计部门及其负责人也是不可能违背政府决定的。因此,统计工作要有所发展,固然有统计法作为依据和后盾,但现行管理体制使 37 统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依赖政府领导对统计的正确认识和真心关注。
(二)县级统计部门大多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县级统计工作质量低,发展慢,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县域经济工作中,统计部门就其工作性质看,是处在一个“宏观”的位置上。这一位置要求统计部门必须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法制观念较强、既具宏观视野、又具理性思维的工作人才队伍,但因为县一级整体的人才匮缺,又因为统计不象计划、财政、经贸、税务等部门处于经济工作第一线,虽然研究经济问题,但没有、也不能直接解决经济问题;又因为历史上统计工作偏重于搜集和提供数据,以至部分公众和极少数领导干部认为,统计仅只是运用算术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加减乘除,小学生都能做,所以对统计部门的人员进出安排比较随意。即使统计部门想招揽人才,也因待遇差、地位低、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少,“人才”也望门却步。
(三)县级统计部门资金短缺的现象相当普遍。当前,各级权力部门存在难以克服的寻租现象,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私人化。这种现象使权力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大,寻租渠道越来越多,资金筹集更加简单便捷。与之相反,非权力部门没有权力,也就没有寻租对象,没有资金“活水来”。县级统计部门作为非权力部门,只能依靠县财政的拨款,特别是财政困难的县,一旦人头工资难以保证时,其他开销自然紧缩,统计工作作为“非当紧”工作,寻求资金就更为困难。为了保证一局工作的正常运转,保证一局干部职工的基本福利,这就出现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县统计局长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要钱报告跟在管财的县长屁股后面转。而一局干部职工衡量局长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标准,就是看局长能不能弄到钱,能不能较好地解决单位的资金短缺问题。因此,越是没有钱,就越不好开展工作。反之,越不好开展工作,就越没有钱,形成了一种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更谈不上统计现代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县级统计局的计算机设备大多是在普查的时候挤资金买的,正常的维护和更新则难上加难。
(四)县级统计执法难。应该说,依法行政实施几年,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 38 社会公众的法制观念大大增强。但由于不同的法,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方面对法人、自然人产生的影响力有轻重大小之分,法律强制力有直接间接之别,触犯有关法律的后果有严重轻微之异,因此,法人、自然人对不同的法所持的态度也大不一样。比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法人代表和产业活动单位的负责人对待《审计法》和《统计法》的态度就大不一样。一般的违反《统计法》,因承担的法律责任比较虚,也不对个人升迁有多大影响和副作用,法制观念模糊的人根本不能正确对待。认为《统计法》是小法,规范的只是数据,而数据的危害性说到底只有那么“大”,报错了改过来,报迟了补报上,没有报查下来了报上就是,什么依法不依法的,小题大做。而对待《审计法》的态度就大不一样了,因与金钱直接相关,与部门、单位、个人的直接利益相关,处罚的手段也要强硬,单位领导都相当重视。
(五)县级统计部门负担过重。近几年来,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基层统计部门除了完成常规统计报表,还要承担统计改革试行带来的双轨制或多轨制统计报表,以及不断增加的专项调查任务,更有连续多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目前的许多改革是旧的东西舍不得丢弃、新的制度又还不够完善。而作为政府统计根基的县级统计局往往只有包括后勤人员在内的十几个人,有综合、工业、农业、投资、贸易、劳资等10多个专业的报表,还有各种一次性调查,统计执法,写分析,各种经济目标考核,还要为县领导服务,应付县里的各项工作,实在是忙不过来,特别是普查年份就更是应接不暇了。
二、上一普查周期的成功经验
普查作为现行统计调查的基础,在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一普查周期各项普查已圆满结束,为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做为县级统计部门我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党政领导重视是关键。历次普查从国家到地方都是政府牵头,统计部门为主,各方协调共同完成的。在县一级由于受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 39 牵头、党政领导重视尤其重要,它是取得普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地方党政领导的真正重视和真心关注,人、财、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各种关系的协调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健全各种责任制,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确保上下一盘棋,共同搞好普查工作。
(二)加强宣传发动是基础。普查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参与。因此,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也尤显重要,每一次普查的意义、目的、作用、普查对象、登记时间等,都必须如实地宣传到位,要让每一个普查对象、每一位公民都了解该次普查,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形成一种搞好普查、人人有责的氛围。为切实搞好普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密切部门配合是保证。任何一项普查由统计部门独立完成是不能的,在业务上以统计部门为主,其他各项工作必须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它是搞好各项普查的保证。如人口普查,首先要由公安部门搞好户口整顿、计生部门摸准出生人口,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基本单位普查必须由工商、质监、民政、编办等部门摸好底数,并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逐一核实,提高普查的数据质量。普查对象主管部门要做好所属下级单位的各项工作,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四)科学组织普查是手段。科学组织包括普查方案要科学、组织模式要科学、组织方法要科学等。普查方案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指南,必须具备科学性、权威性。组织模式必须科学可行,可操作性强。组织方法要科学灵活,可因地制宜。普查表的设计、机构的设置、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调配、普查员的业务培训、普查登记与复查、普查数据处理、普查质量控制等,都必须科学、客观可行。现代普查必须依靠和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确保普查的成功。
三、县级统计部门应对首次经济普查的几点建议
首次经济普查由于行业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组织的难度大,县级统计部门应当认真总结以往历次普查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工作,40 对症下药,为搞好首次经济普查而拚搏。下面结合县级统计部门的现状和历次普查的成功经验及历史教训提几点建议,以供探讨。
(一)把争取领导重视放在首位,确保普查所需的人、财、物。在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下,普查必须依靠当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开展工作。从上一个普查周期的5项普查来看,除人口普查基本上算是真正意义的政府组织的普查外,其它几项普查虽是由政府牵头,但实际上是统计部门一家在“单打独斗”。人口普查从普查经费的拨付、宣传发动的声势到普查登记的进度,都是其它普查所不能相比的。因此,这次经济普查各级地方领导必须象对待人口普查一样重视,同时将经济普查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当年对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中,以确保普查的完全成功。
(二)加强宣传动员工作,提高普查对象的配合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以国有、集体经济为主的结构,变为以国有、集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存的结构,调查对象受经济利益驱动,其配合程度明显下降,个别出现抵触情绪,加大了普查的难度。这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工作,为经济普查大造声势,宣传经济普查的目的和意义,重点要宣传有关普查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出台的相关普查政策,在民众中树立依法普查的观念,将过去着重以依靠调查单位及个人责任心为基础转到着重以依法普查为基础来提高普查的数据质量。
(三)认真学习研究普查方案,因地制宜,确定普查组织模式。县级统计部门直接面对基层,涉及的实际问题多而复杂,必须认真研究普查方案,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普查的组织模式,鉴于经济普查的覆盖面广,为了搞准数据,建议采取划分调查小区的方法进行“拉网式”普查为主。普查小区可以人口普查的小区划分为基础。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上,可根据各专业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组织模式做补充。
(四)密切部门配合,提高普查工作整合力。密切与工商、质检、民政、编 41 委等部门的配合,在基本单位的普查中,可先由工商、质检、民政、编委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摸底,并充分利用第三次基本单位普查和上年年报资料进行对比,列出增减变化情况清单,然后普查核实,确保普查的数据质量。工业、第三产业和建筑业的普查也应加强与有关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协调会的形式,互通情报,研究普查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解决,提高普查工作整合力。
(五)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加强对普查工作各环节的指导。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主要是普查机构内部工作职责;普查工作时间流程表;普查质量标准;普查质量标准控制等。做到普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普查工作有条不紊。
(六)建立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机制。传统质量控制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质量控制的事后性,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普查数据上报之后,即数据的审核与抽样评估阶段,使得普查数据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陷入被动,在经济普查中我们要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普查质量的控制要改变这种事后性的倾向。把质量控制的思想,贯穿到普查工作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有一整套的方式方法,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
(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普查人员队伍。由于县级没有专门的普查机构,每次普查都是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普查办公室,有些部门的本位主义,不可能也不愿意将本部门的业务骨干抽出来搞普查,所以人员的素质很难得到保证,影响普查质量。要想人员素质得到保证,县级统计部门必须从严把关,联合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考查调入县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普查人员队伍是搞好经济普查的前提。
【最美经济普查员范文】推荐阅读:
社区最美普查员事迹09-12
《最美》范文06-01
最美家庭事迹范文11-11
最美职校生范文50005-18
最美农民人物事迹范文08-14
最美邯郸人范文08-19
经济普查实施05-14
最美的语言范文400字06-02
2024年经济普查06-18
经济普查个人总结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