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与降水教案

2024-06-03

气温与降水教案(共9篇)

气温与降水教案 篇1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地点:初一(10)班 主讲人:蔡雪华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等值线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气温分布的规律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规律。重点,难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一组对比鲜明的景观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说出这两个地区冬季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或者由于气候差异造成的)。

一、气温

导入: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脸,你有何感觉呢?(学生回答)。

教师:对,人体有体温,正常人的体温大约是37℃。可以说,任何物体都有温度,空气也有温度,我们称之为“气温”。过渡: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2“测定气温”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并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过渡:气温在一天中或一年中是不断变化的,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那同一时间,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过渡:从刚才的分析可见,无论从一天或一年来说,气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气温的时间变化。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世界各地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教师:结合前面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解释什么是等温线,及其等温线的判读。教师引导: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主要有:

1、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2、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3、等温线闭合处为高温或者低温中心。

活动: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P72—73的活动。并描红20℃、10℃、0℃等温线。

世界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

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南极洲)

学校所在地(家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师引导:

A.观察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B.观察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设问:等温线形状是平直的吗?(不是)那么两个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海陆交界处)这说明,同一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会发现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是1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0℃的等温线。请同学们查世界地形图,观察这是什么地形区?有何特点?(青藏高原、海拔高)

(总结出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气温低。举例:爬高山,越往上越冷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整合总结:

1、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过渡:我们已经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中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的分布状况呢?请同学们继续运用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P.73图4-10“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图4-11“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我们还可以发现哪些新的规律呢?

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教材P.75“活动”中的3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完善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2、同纬度范围内,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较周围气温低。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一、气温 1.概念

2.测定、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高纬逐渐降低。

(2)从海陆位置看: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冬季则相反。(3)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高。



课堂练习

作业:南方新课堂第四章第二节练习

随堂练习:

观察下面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A、B两点位于 半球;假设是该半球的夏季,那么AB两点,点位于陆地。



气温与降水教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选用资料为196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6日共40年全国551个国家地面观测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为了方便研究一年四季不同季节之间的相关关系, 利用4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别得到40年四季的气温和降水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文用SVD分析方法, 以近40年中国区域的各季节降水作为左场, 对应的各季节温度则作为右场, 客观地分析中国区域各季节降水与气温的内在联系, 包括春季降水与春季温度的相关分析、与夏季温度的相关分析、与秋季温度的相关分析和与冬季温度的相关分析, 以此类推, 一共可以得到16组。对每组进行SVD分析计算可以得到: (1) 左右奇异向量的时间系数矩阵, 并计算相关系数, 检验是否通过95%的置信度; (2) 左右异性相关系数; (3) 左右同性相关系数。异性相关关系是指2个变量, 其中一个变量的年际变化与另一个变量不同模态的时间系数年际变化的关系。同性相关关系是指2个变量, 其中的一个变量的年际变化与同一个变量不同模态的时间系数年际变化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研究降水与温度的相关性, 一共计算了10个SVD模态, 本文主要分析第一模态。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国降水与温度平均分布情况

由图1可见, 北方大部分区域的降水比南方及东部沿海城市偏小, 降水量的等值线分布走向大体呈东北—西南向, 在北疆、青海和内蒙古西部降水平均值最小, 降水平均值最大的地区在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区域, 这与图2中等值线的走向大体吻合, 并按着西北—东南走向逐渐增加, 最小值地区位于北疆、青海、西藏、内蒙古西部、东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 而在广东及东部沿海城市温度平均值最大, 说明中国的40年气温平均值和降水有着一定的联系。

2.2 降水与气温的相关分析

2.2.1 春季降水与四季气温的关系。

由图3可见, 我国北方所呈现的相关性比南方显著, 北疆、南疆与西藏的交界处和黑龙江东南部为正的大值区。由图4可见, 近40年春季气温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在20世纪60—70年代期间1962年、1971年和1975年3年呈显著负位相, 1971年最显著;而在80—90年代期间1981年和1991年呈显著正位相, 1981年最显著, 同时在1985年有较显著的负位相, 这也与何丽的研究结果一致[11]。这些地区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春季温度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大致相同;负值区主要位于新疆西南、中部、东部和内蒙古中部,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 这些地区春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存在联系。其地区关系不明显。

由图5可见, 北疆、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为正值区, 这些地区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春季降水第一模态年际变化比较一致;负值区主要位于南疆大部、青海与内蒙古西北部,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这些地区春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降水的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存在联系。由图6可见, 春季温度与降水第一模态的异性相关系数在全国范围内均不明显。

由夏季温度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与降水的异性相关可得, 负值区主要位于北疆、内蒙古中部、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温度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青海东部和内蒙西北部为正值区, 这些地区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温度第一模态年际变化大致相同, 这些地区春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存在一定联系。从秋季温度的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同降水的异性相关进行分析, 负值区主要位于北疆、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分,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温度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这些地区春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存在联系。春季降水与冬季温度的相关分析和春季降水与秋季温度的相关类似。

注:方差贡献41.32%。

2.2.2 夏季降水与四季气温的关系。

由图7可见, 我国北方的显著性要比南方明显, 负值区主要位于北疆、南疆、内蒙古东北部至黑龙江大部分。由图8可见, 近40年春季气温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在20世纪60—70年代期间总体上呈显著正位相, 其中在1961年和1966年表现出较显著的负位相;而在80—90年代期间在1984年和1994年呈显著正位相。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温度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 这些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有联系。

注:方差贡献37.48%。

对夏季温度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与夏季降水异性相关分析, 在北疆、青海、内蒙古西北部、中部和黑龙江中部为正值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的位相大致相同;负值区主要位于除北疆的大部分新疆地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这些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存在一定联系, 其他地区关系并不大。从夏季降水第一模态的同性相关结果中, 负值区主要位于北疆、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 降水的年际变化同气温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在新疆西南部、东南部和内蒙古中部为正值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的位相大致相同。这些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存在联系。

在冬季温度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与降水异性相关和夏季降水的第一模态的同性相关图中只有正值区比较明显, 位于北疆、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分,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的位相大致相同。这些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存在一定联系。

2.2.3秋季降水与四季气温的关系。

从春季温度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与秋季降水异性相关的结果可以看出, 北疆、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分为负值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同气温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 这些地区秋季降水的变化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可能存在联系。

在夏季温度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与秋季降水异性相关的结果中, 负值区主要位于青海和内蒙古西北部为,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为正值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的位相一致。这些地区秋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具有一定联系。

分析秋季温度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与降水异性相关的结果, 在北疆、青海、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为正值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的位相一致。由秋季降水的第一模态的同性相关分析可知, 正值区位于新疆、青海、内蒙古西北部、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分,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的位相大致相同;在内蒙古中部为负值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这些地区秋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存在一定联系。

对冬季温度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与降水异性相关的结果分析, 正值区位于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的位相大致相同;由秋季降水的第一模态的同性相关分析可知, 负值区位于新疆西南部、东部和青海, 降水的年际变化同气温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这些地区秋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存在联系。

2.2.4 冬季降水与四季气温的关系。

由图9可见, 负值区位于北疆、西藏西部、山东半岛、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分, 冬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新疆中部、青海、内蒙古西北部和四川西北部为正值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的位相一致。这些地区冬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降水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位相存在联系, 其余地区关系不大。

夏季温度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与冬季降水的异性相关的结果中, 正值区位于在青海、内蒙古西北部,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的位相一致;在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为负值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同气温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这些地区冬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具有联系。

对秋季温度第一模态的时间变化系数与冬季降水的异性相关分析, 负值区位于北疆、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气温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这些地区冬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气温的第一模态存在一定联系。

由图10可见, 负值区位于北疆、新疆西南部、青海、云南、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大部,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新疆南部、内蒙古中东部和辽宁西部为正值区,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的位相比较一致, 这些地区冬季降水的变化可能与降水的第一模态存在一定联系。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近40年我国不同季节降水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SVD分析, 得到了显著相关区。在异性相关分析中, 正值相关区说明这个季节的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温度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年际变化的位相吻合;负值区则相反, 与温度一定模态的时间的年际变化的反位相大体一致。本文中我国北方地区的相关性比南方显著, 在新疆地区、青海、西藏、内蒙古、山西、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 降水与气温变化都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在同性相关系数中,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每个季节的降水的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

中国区域不同季节降水与气温的SVD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新疆和黑龙江的降水与春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性, 春季北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降水与夏、秋和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性, 夏季北疆降水与夏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性, 冬季北疆、西藏、山东半岛和黑龙江降水与降水的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性。我国春季降水与春夏气温有显著的异性相关关系, 冬季降水与冬季气温存在显著的同性相关关系。

华北近40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趋势与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干旱化是一致的。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化的加快, 市区硬化不断扩张, 使得下垫面透水性减小, 地面蒸发量降低, 降雨减少;而冬季降水量增加可能是因为燃煤取暖, 排热和排污使得空气中的凝结核增多, 加快了大气的对流运动, 使降水增多。本文利用SVD分析统计方法, 对中国区域不同季节降水与气温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发现新疆的春季降水对新疆夏、秋和冬季温度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但仅为定性的分析, 至于具体过程以及更深层的物理机理, 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刘宣飞, 朱乾根.中国气温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8, 21 (3) :390-397.

[2]左洪超, 吕世华, 胡隐樵.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 2004, 23 (2) :238-244.

[3]施雅风, 沈永平, 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 2002, 24 (2) :219-226.

[4]安光辉, 刘运华, 郭连云, 等.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7) :7362-7364.

[5]王孟本, 范晓辉.山西省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基本特征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2 (4) :640-648.

[6]陈文, 张成军, 范小明, 等.固原市原州区1951年~2008年降水与气温变化分析[J].甘肃农业, 2009 (9) :26-32.

[7]刘颖, 徐祥德, 施晓晖.春季地气温差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异常的相关[J].气象科技, 2009, 37 (3) :301-305.

[8]李帅, 汤振权, 匡亚红.湖北省近5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4) :1652-1655.

[9]张翠华, 张文煜, 郭立平.近50年石家庄地面温度变化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J].气象科技, 2013, 41 (3) :558-562.

[10]周伟东, 史军, 穆海振.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 2010, 32 (6) :1088-1096.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篇3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家乡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情,导入新课: 白板展示课本71页景观图,提出问题1:这些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学生答:气温。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

二、分组活动,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71-P72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和 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2、气温指,常用()表示。

3、气温的测定方法有哪两种?

(1)、用气象园中的______(白板展示百叶箱)(2)、用温度计时:

①读一读:请读出下图一天中,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分别是

、、、。

②算一算: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想一想:怎样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各小组成果展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补充。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白板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阅读课本72页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2.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纬线)之间。3.观察北半球、南半球的等温线,从低纬度向高纬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规律一: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_________。

4.观察北半球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最明显的弯曲在哪?(__________交界处)这说明,同一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是否相同? 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的海洋与陆地气温_________。

5.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10℃等温线,会发现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应是1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_____℃等温线,观察这里是___________(地形区),它的海拔_______。

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_______处气温较周围低。各小组交流讨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补充更正。探究二: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白板展示课本73页图4-

10、4-11)阅读课本73页图4-

10、4-11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气温高的是,7月气温高的是。从而得知,南北半球季节。

2.北半球同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存在怎样的差异?(1)北半球冬季(一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2)北半球夏季(七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

学生对问题2提出了疑问,先由学生解答,教师在白板补充讲解。

四、达标测评:

1.气候最重要的两个组成要素是()A.气温和降水 B.气压和风 C.空气污染指数和雨 D.光和热 2.小明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时刻气温(℃)248714182015 A.10℃ B.11℃ C.12℃ D.13℃

3.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平原气温要()A.相等

B.低

C.高

D.无法比较 4.一年当中,南半球陆地上气温最高的月份是()A.1月

B.7月

C.8月

D.2月 5.“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气温的()A.日变化 B.年变化 C.周变化 D.年较差 6.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2)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纬线)之间。(3)气温的分布的最基本规律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____逐渐降低。

小组内交流核对答案,学生代表展示成果。

五、归纳整理:

(一)、气温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由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__________。

2、同纬度范围内,___与___气温不同;夏季,___气温高,___气温低,冬季,___气温高,___气温低。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___。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教师补充。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小组交流从不同角度学习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提问,最后进行整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运用以图析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如气温的的分布规律必须借助于地图总结出来,通过读图、析图,将图上反映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提高自己分析归纳能力;另外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相关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联系实际平日里要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气温分布图的分析能力还较差,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

年级:七年级 版本:湘教版

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教师:顾丽丽

湘教版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篇4

陈颖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 陈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测定、世界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三、四节气候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

2、学情分析

优点: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一学生平均年龄14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爱置疑、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

1、抽象思维逐渐成,但空间形象力不够。(因此讲课时着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自主学习程度不够,分析、归纳能力不够。(教师问题引导时,应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避免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阅读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此处难度较大,我突破难点的办法是:采用问题引导法,巧设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展开讨论、质疑、研究,得出组内答案,老师再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2、学法

本课引导学生采用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绘制思维导图法进行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读图、析图,得出规律。因此采用读图法,进而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再将组内答案进行公示;最后本课结束时,请学生将本课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今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配上天气预报背景音乐,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上一堂课学习内容)。指出气温和降水是天气和气候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引入本节课气温的学习。

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既复习了天气预报的知识,又从中点出了本课内容,很自然。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25分钟)

(1)播放教材北方和南方冬季的景观图,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过渡:气温是怎么测定出来的呢?

(2)指导学生完成72页“气温的测定”的活动。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投射教材中四次气温观测记录图,让学生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过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气温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时间世界各地气温都相同吗?由此进入“世界的气温分布”的学习。

(3)指导学生阅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按下列步骤操作:

a、析图前,先交给学生简单的读图方法。(1)图中一条条弯曲的曲线是等温线,类似于等高线,是将世界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2)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气温范围。

b、知道了样阅读等温线图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2页“活动”1:

c、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此处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出读图指导如下:

①观察从低纬度向两极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②自左向右观察20 ℃ 等温线,你观察在哪里发生了的大的弯曲?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气温不相同)

③从左向右观察10℃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在世界地形图中,你发现该处0℃等温线在哪里?(总结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学生得出个人答案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过度:刚刚我们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分布状况呢?

(4)请学生阅读课本73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完成74页“活动”。

教学指导:此处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快速引导学生得出隐含在图内对应的气温分布规律.3、绘制思维导图,拓展深化(7分钟)

请学生绘制出本堂课的思维导图或者归纳出知识结构,请基础好的同学上来投影展示成果。

4.巩固练习。(4分钟)

5.课外实践作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1分钟)请有条件的同学设置简易的气温测量装置,测量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四、说板书设计

气温与降水教案 篇5

一、保护区概况

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北, 石羊河流域最下游的甘肃省民勤县境内, 是我国最大的荒漠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于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位于北纬38°05′~39°06′、东经103°02′~104°02′, 南北宽约90km, 东西长6.5~125km不等, 总面积3898.8km2。保护区以保护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珍稀濒危动植物、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 具有地带气候典型性、生物多样性、稀有物种的特殊性、自然生态的完整性等特征, 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科研价值。保护区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蒸发强烈, 年平均气温8.3℃, 年平均降水量113.9mm, 蒸发量2658.7mm, 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3.3倍, 大风、沙尘天气频发, 属于温带干旱气候。

二、资料与方法

文中所用资料为保护区所在地民勤国家基准气候站1953~2010年逐月 (年) 气温、降水。民勤国家基准气候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 所获取的资料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等特点。气候平均值采用WTO规定近30年 (1981~2010年) 均值为标准。

分析气候变化趋势时, 采用线性回归的趋势分析方法, 趋势计算方法:用表示样本量为的某一气候变量, 用表示所对应的时间, 建立和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此方法可较好地表示气候变量的变化趋势, 其中b为气候变量的倾向率, b>0表示直线递增, b<0表示直线递减。变化趋势的显著性, 采用时间与原序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检验。气候突变分析采用Mann-Kendall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㈠气温变化特征保护区多年平均气温8.3℃, 最高年10.0℃ (1998年) , 最低年6.5℃ (1967年) , 相差3.5℃, 平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 (见图1) , 线性倾向率为0.33℃/10年, 通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升温趋势极为显著。从M-K统计量分析: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临界线之间, UF与UB于1989年相交, 且UF上升超过+1.96的临界值, 交点1989年是保护区平均气温增高突变的开始年, 和全国气温突变基本一致, 年平均气温突变前与突变后相差1.2℃。从逐年代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见表1) ,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偏冷, 80年代和多年平均值持平, 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偏暖, 尤其是21世纪前10年平均气温达9.3℃, 比多年平均和气候平均值分别偏高1.0℃和0.5℃, 比20世纪60年代升高了1.6℃。季际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均为显著升高的趋势 (见表2) , 其中冬季升温最显著, 线性倾向率为0.49℃/10年, 秋季升温和冬季接近, 夏季升温幅度最小, 和马瑞等研究的保护区所在地绿洲与荒漠过渡带夏季气温降低不同。一日中夜间和白天气温均为显著升高趋势, 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43℃/10年和0.19℃/10年, 和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52, 升温趋势极为显著, 升温幅度夜间明显大于白天。

注:不带*代表气候倾向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 带*为未通过。

㈡降水变化特征保护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3.9mm, 最多年202.0mm (1994年) , 最少年38.6mm (1959年) , 相差163.4mm, 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多趋势 (见图2) , 线性倾向率为2.0mm/10年, 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降水增多但趋势不明显, 与李玲萍等研究的石羊河流域降水变化趋势一致。M-K统计量显示年降水量无突变特征。年代际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偏少, 80年代最少, 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多于多年平均值, 21世纪前10年降水量最多, 90年代以来降水为增多趋势, 21世纪前10年比20世纪80年代增多了24.7mm (见表1) 。季际夏季降水为减少趋势, 春、秋和冬季为增多的趋势, 由于气候各季降水气候倾向率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所以减少和增多的趋势均不明显 (见表2) 。

四、总结与讨论

近58年保护区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升高趋势, 线性倾向率为0.33℃/10年, 1989年发生增暖突变, 气温的升高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春季, 年际、各季度升温均大于我国西北干旱区, 近10年是最暖的时期;夜间和白天气温均为显著升高趋势, 夜间升高较白天明显偏大。气温的显著升高对保护区所在地种植棉花、玉米等喜温作物有利, 但对保护区生态恢复和治理不利。

气温与降水教案 篇6

我国季平均气温和降水局地同时相关的时空特征

将1955-我国160站冬、夏季平均气温和总降水量序列分解为年代际和年际变化两个部分,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两种要素序列的`方差构成及要素间局地相关关系的性质、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我国冬夏季气温、降水异常序列中,总方差年际变化大于年代际变化,但按自由度均分的方差,年代际变化较年际变化大,尤以气温为甚;单站气温、降水同时相关图上,夏季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显著区主要分布在35°N以南、105°E以东的地区;夏季局地温度、降水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干热、湿凉型异常夏季多发生在江淮和华南两区,但同一年中两区夏季异常型常相反,它由年代际和年际变化中的负相关共同构成.

作 者:周晓霞 王盘兴 段明铿 林开平Zhou Xiaoxia Wang Panxing Duan Mingkeng Lin Kaiping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刊 名:应用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年,卷(期):18(5)分类号:P4关键词:季平均气温和总降水量 年代际和年际变化 干热型夏季 湿凉型夏季

气温与降水教案 篇7

近47年(1961-)内蒙古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文章在对内蒙古118个测站47年(1961-20)气温和降水的观测记录做了基本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降水的空间变化以20世纪60年代全区大范围普遍偏少,70年代东部偏少、西部略多,80年代东部偏多、中西部偏少和90年代全区普遍偏多为特征,特别在21世纪的前7年间,全区降水大范围偏少.尤以东部地区为重,东北部地区比常年降水偏少8613mm.在20世纪60-90年代间,全区降水总量的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60-70年代略偏少,80-90年代略偏多,最大变化幅度为10.7mm.但值得关注的是,在21世纪的`前7年间,全区总降水量比常年偏少35.5mm.过去几十年间,全区的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21世纪的前7年间的气温比气候均值(1971-)上升了 0.92℃,比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气温增加了1.65℃.空间变化以中部增温最多、城市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增温速度较快为特征,这种增温一方面受气候自然变率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探测环境变化的影响.

作 者:高涛 肖苏君 乌兰 Gao Tao Xiao Sunjun Wulan  作者单位:高涛,乌兰,Gao Tao,Wulan(内蒙古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肖苏君,Xiao Sunjun(内蒙古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刊 名:内蒙古气象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METEOROLOGICAL 年,卷(期):2009 “”(1) 分类号:P426.61+4 关键词:气温   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气温和气温分布教案第二课时 篇8

第二课时:气温的空间的分布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二、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4.4,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4.5—4.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篇9

知识目标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降水的分布

教学难点

1、降水和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降雨、降雪等景观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小雨)

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中雨)

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大雨)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暴雨)

3、让学生阅读课本p54活动1,以第一项给出的影响案例做参照,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板书2、降水量的测量

5、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

雨量器画面1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

画面2用降水动画,并配以降水声,雨水通过漏斗进入储水瓶,再倒入雨量杯,从而测出降水量。并依次显示某天上午8时的降水量知晚上20时的降水量,指导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月份123456789101112

降水量/毫米10522477181135169112572412

(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

(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9毫米)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

4、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多媒体展示反馈练习。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让各小组自选、抽题都可以),然后各小组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图组织讨论(如第1小组②题→e图→讨论)

根据a~e几个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1)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b图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约200毫米)。

(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e图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

(3)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d图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约850毫米)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4)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c图所在的地方雨量适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

(5)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a图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

6。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承转: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图)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图)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板书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

(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

(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画面显示用绿色虚线勾勒出南、北回归线,并闪烁。然后用黑色块分别闪烁回归线东西两侧的降水量,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三问的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画面分别显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让学生指出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对温带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四问的结论: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画面分别显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闪烁。让学生从两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问的结论: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

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板书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5、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的因素有哪些?(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6、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画面显示山体。

(2)画面显示暖湿气流,并沿坡爬升,闪现云层、降雨。

(3)让1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多)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板书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边检测,边质疑,边归纳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活动与探究

1、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学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为什么?

2、阅读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问题。

(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中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

(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北部、亚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中部)

上一篇:冲洗管道安全措施下一篇:请求上级帮助请示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