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型(共8篇)
胆脂瘤型 篇1
所谓胆脂瘤, 就是中耳里脱落的上皮的堆集, 越聚越大, 不断地向四周扩张, 从而造成邻近的骨质破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中, 男180例、女120例;年龄1~70岁, 平均27.2岁。病程2个月~l0年。平均6.1年。本组全部为单侧耳, 右耳144例, 左耳156例。所有病例均有慢性耳流脓史, 听力下降。头痛、耳鸣45例, 眩晕7例。
1.2 治疗方法
行耳道检查、全部病例术前均行颞骨溥层CT检查证实, 经确诊后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术中均发现豆腐渣样、恶臭的胆脂瘤样组织, 术后病理证实为胆脂瘤。
2 结果
全组病例无术后面瘫、眩晕、耳鸣等, 随访6个月~2年。11例术前并发面瘫者, 5例术中探查见面神经已被肉芽组织取代, 术后2年面瘫位恢复。有11例胆脂瘤复发, 5例复发部位为上鼓室、面隐窝, 另6例复发部位为面隐窝、园窗窝及后鼓室窦。均为完壁式乳突根治术后, 分别为术后1年和1.9年。再次手术改行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有3例再次流脓, 其中单纯乳突根治术5例, 开放式乳突根治+鼓窒成形术11例。244例鼓室成形术后, 鼓膜穿孔16例, 鼓膜内陷27例, 按语言频率段气导平均听阈计算听力, 术后听力提高30dB以上者17例。提高20~229d B者50例, 提高10~19dB者139例。小于10dB者61例,听力下降10~20d B者28例。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为胆脂型中耳炎。
3 讨论
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以往多采用经典的乳突根治术或改良乳突根治术, 以清除病灶、防止颅内并发症。随着耳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耳科医生技术水平提高, 出现了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型中耳炎由以前的清除病灶、防止颅内并发症、提高听力发展到了功能重建阶段。
胆脂瘤型中耳炎开放式鼓室成形一般分2种术式, 一是完壁式鼓室成形术, 据报道, 复发率最高可达5%~50%, 另一种是开放式鼓室成形术。采取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即开放式乳突根治的鼓室成形术。这种手术适用于病灶较广泛的胆脂瘤型中耳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 且用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不安全者。其主要优点是:便于彻底清除病灶;术后胆脂瘤复发易早期发现;通过进行听骨链重建和鼓膜修补, 在可能范围内提高听力;干耳率比单纯乳突根治术高。与完壁式鼓室成形术相比有更高的安全性。Svms报道复发率前者为14.6%, 后者为27%。即使鼓室成形失败, 也已行典型的乳突根治术, 不会因鼓窦乳突胆脂瘤复发继发感染致鼓室成形术失败。且ICW和CWD鼓室成形术的选择不影响术后听力改善效果。
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乳突手术, 严格换药, 耐心随诊亦极其重要术后换药与手术本身应同等对待, 否则前功尽弃。术后换药是中耳炎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手术成功与否有极大关系, 故应向患者讲解术后换药的意义。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术耳敷料每日更换1次, 必要时随时更换。术腔内少量渗出物按正常反应对待, 不予清理, 大量渗出物用浸有酒精的细棉丝条拭之, 不触动鼓膜, 疑有感染者, 应用浸有抗生素的明胶海绵换药, 一般换药到基本无渗出为止。
摘要: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特点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300例胆脂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l~5年, 单纯乳突根治术55例, 术后49例干耳;完壁式乳突根治+鼓窒成形术77例, 再发2例, 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77例, 术后155例干耳。194例同期耳甲腔成行术。结论胆脂瘤型中耳炎具有较强侵袭性的特点, 病变范围大, 早期难以得到及时诊断及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彻底清楚病灶的基础上尽可能保存或提高听力。同期行鼓室成形术是可行的。耳甲腔成行术可缩短干耳时间。
关键词:中耳炎,胆脂瘤型,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参考文献
[1]李正贤, 李学佩, 宗为明.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疗效观察[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4, 2 (4) :255~256.
[2]汪磊.鼓室成形术的发展[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6, 31 (6) :323~324.
[3]Syms MJ, Luxford WM.Management of eholesteatoma status of the canal wall[J].Laryngoscope, 2003, 113 (3) :443~448.
[4]Vartiainen E, Nuutinen J.Long-term results of surgery for childhood Cholesteatoma.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2003, 24:201~208.
[5]Braekmann DE.Tympanoplasty with mastoidectomy:canal wall up procedures[J].Am J Otol, 2003, 14:380~382.
[6]梁晓杰, 杨仕明, 韩东一.胆脂瘤型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1) :12~14.
胆脂瘤型 篇2
【关键词】胆脂瘤;中耳炎
MSCT Diagnostic value of MSCT in patients with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Li Lin-xia Zhou Wei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Central Hospital of Panzhihua City, Panzhihua 617000,Sichuan Province,China,617000)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ing the features of MSCT in patients with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eoperative diagnosis to this disease .Methods:Adopting Siemens 64 slices CT machine, the features of MSCT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in 29 patients with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confirmed by operations and pathologies.Results:The features of MSCT in patients with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included: soft- tissue mass shadows inside The tympanic cavity, tympanic sinus and mastoid process;the disloc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ossicles;The destruction of the interscutal plate ,tympanic cavity lateral,sigmoid sinus plate , tympanic tegmen , semicircular canal and facial nerve canal;the sclerosis and osteoclasia of the mastoid.Conclusion:MSCT can clearly display the hyperfine anatomic structure of temporal bone, and has important values to diagnose and surgical operation of the diseases with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and is the preferred examination method.
【Keywords】Cholesteatoma;Otitis media;MSCT
胆脂瘤型中耳炎为慢性中耳乳突炎中较重的一种类型,易向周围扩散,重者导致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一经诊断,需手术治疗。因此术前准确诊断胆脂瘤,对于术式的选择、预后评估是十分重要的。MSCT能很好地显示耳部的精细解剖结构,能对病变侵犯范围及周围侵袭情况做出精确的显示,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本文回顾分析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及MSCT表现,旨在进一步加强对该病MSCT表现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09年3月资料完整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2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8例,年龄6~72岁,平均41岁,病程1年~42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耳长期持续流脓或反复间断性流脓,有臭味,伴听力下降,头痛,眩晕,耳鸣等。有1例伴有颞叶脑脓肿形成。29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脂瘤,其中6例伴炎性肉芽组织。
1.2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64层全身CT机。扫描时,患者仰卧,先扫定位像,设定扫描计划。扫描范围外耳孔至岩骨上缘,扫描层厚0.6mm,螺距0.85,重建间隔0.3~0.6mm,窗宽3800Hu~4000Hu,窗位850~1500Hu。扫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采用骨算法,以患耳为中心,以小视野重建。所有病例均采用轴位扫描,进行冠状位重建。
2结果
MSCT表现:①软组织肿块:29例均可见鼓室和/或鼓窦、乳突内程度不同、形态各异的软组织密度影。②骨质破坏: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18例表现为听小骨移位、残缺或呈碎点状,严重者听小骨完全消失,14例表现为盾板变钝或缺损破坏,5例鼓室盖破坏、3例乙状窦前壁破坏,2例骨性半规管破坏,2例面神经管骨质破坏(术后证实)。③乳突类型:硬化型21例,板障型8例。④合并症:主要为颅内合并症,本组有颞叶脓肿1例。
3讨论
胆脂瘤绝大多数发生在硬化型及板障型乳突内[1],由角化的扁平上皮组成的囊性团块。病因不明,它既不是真正的肿瘤,也没有基因遗传的证据,而是由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在一个完全封闭或相对封闭的解剖部位不断增殖和分化,上皮脱屑不断堆积又不能排空形成的,亦称为角化病或表皮囊肿[2]。胆脂瘤型中耳炎可分先天和后天两型,后者多见,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较为常见而严重的一种类型,临床症状常有患耳流脓或流血、听力下降、耳鸣与耳痛、面瘫等明显症状;晚期并发症多,严重者造成患者死亡,且其手术更为复杂、困难。由于中耳位于颞骨岩锥内,位置潜在,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术前准确诊断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传统乳突X线平片及普通CT对于中耳病变检查虽能及时发现病变和初步定性诊断,但其分辨率低,对于早期胆脂瘤诊断有局限性,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MSCT扫描速度快,层厚薄,空间分辨率高,尤其是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行SSD、MPR、MIP、VR重建,图像清晰,解剖定位准确,可精确显示细小的解剖结构,如听小骨、内耳的半规管、前庭、前庭窗、耳蜗、内听道、面神经管、鼓窦、鼓窦入口、天盖及乙状窦板等结构,这对观察中耳乳突病变十分有利。因此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患者,除依据临床主要表现外,MSCT扫描是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胆脂瘤型中耳炎MSCT的典型影像特点:①鼓室和/或鼓窦、乳突内软组织块影,为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典型征象,表现为团块状、条片状或充满状,并伴有病变部位窦腔扩大,边缘硬化。②骨质破坏为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重要表现。听骨链的改变,为最常见的骨质破坏。听小骨改变包括移位、变形、消失,听小骨密度下降、边缘欠光滑、变细,关节破坏、融合固定、骨关节移位等。骨质破坏严重还可累及鼓室鼓窦盖、乙状窦壁、面神经管以及半规管等,表现为骨质完整性消失,被软组织密度影占据。半规管破坏常发生在外半规管,本组2例均为外半规管。面神经管骨质破坏也较常见,本组亦有2例,术后得到证实,特别是临床出现面瘫的患者,更应警惕。③部分患者可见鼓膜穿孔、内陷、增厚及钙化。④并发症:胆脂瘤型中耳炎易向周围结构侵袭,严重者导致颅内外并发症。颅内并发症发病率为0.02%-2%,耳蜗漏为0.5%~1%,外半规管漏为5%~10%[3]。本组有1例颞叶脓肿。⑤并发外耳道胆脂瘤时,可见其内充填团块状软组织块影伴局部骨壁毛糙或破坏。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时还需排除肉芽肿性中耳炎、中耳结核和中耳恶性肿瘤的可能。肉芽肿性中耳炎虽表现为鼓室内软组织影,但形态多为片网状、条索状;引起听小骨破坏,程度较胆脂瘤型中耳炎轻,鼓室壁破坏少见;鼓室壁及听小骨周围黏膜增厚,边缘模糊。中耳结核骨破坏较广泛,可形成死骨,骨破坏边缘无硬化边。中耳恶性肿瘤较少见,以中耳乳突癌为主,表现为中耳内异常软组织影及骨质破坏,病变发展迅速,向周围侵犯早,无骨质硬化,增强扫描可见软组织灶明显强化,且中耳恶性肿瘤病史较重,突出的临床表现常为持续性剧烈耳痛、长期流脓或血性分泌物和面瘫较为严重,故结合临床病史易诊断。MSCT能显示耳部的精细解剖结构,能对病变侵犯范围及程度作出精确的判断,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极大的临床价值,为术前术式的选择及判断术后听力恢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因此MSCT是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67-369.
[2]易自翔.中耳乳突胆脂瘤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36(1):401-403.
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的CT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CMC病例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为12~53岁,平均37.6岁;单侧发病31例,双侧发病3例,共计37耳;病史最长23年,最短3个月,平均13.4年,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MC,临床表现具体见表1。
1.2 设备与方法
采用Light speed-16或Sytec Syenergy螺旋CT机,行双耳对称性高分辨率轴位、冠位扫描。扫描参数为:130 kV,120 mA,层厚1 mm,螺距1.0,行连续扫描,轴位扫描范围由外耳道下缘至岩骨嵴,冠状位扫描范围自下颔髁状突后缘至岩锥外侧后缘平面。图像采用骨算法重建,重建矩阵为512×512。
1.3 影像分析
所有病例图像均由2位CT医师独立阅片分析,重点观察病变部位瘤体软组织形态及分布、邻近骨质改变等。少许不同见解沟通后达成一致。
2 结果
2.1 瘤体软组织形态及分布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鼓室、鼓窦及入口类圆形软组织充填(占位征),填充物长径>1 cm者32耳(86.5%),其中上鼓室28耳,中鼓室2耳,鼓窦及入口7耳。根据病灶的形态和分布,采用曹惠霞[1]分型标准将软组织病变分型:(1)团块型23耳,表现为病灶呈团块状充盈中耳或鼓窦,周围可呈环形低密度,病灶较局限;(2)充满型8耳,病灶充满大部分鼓室、鼓窦,伴有窦入口扩大2例;(3)片网型6耳,病灶呈片状或分散的网状及黏膜增厚。
2.2 骨质结构改变
(1)鼓室盾板破坏27耳,合并上鼓室外侧壁破坏扩大14耳,其中19耳破坏边缘有硬化环;(2)听小骨移位及破坏:31耳听小骨有不同程度移位,其中伴骨质破坏及消失23耳,表现为听小骨残缺或呈碎点状,4例因破坏严重完全消失;(3)岩鳞板破坏消失5耳,伴有窦入口或/和乳突窦腔扩大。
2.3 乳突分型
硬化型33耳,表现为骨质浓密,骨皮质厚且乳突小房消失;板障型4耳,表现为乳突体积较小,小房数目减少,间隔增厚,蜂房模糊,含气量少。
2.4 瘤体软组织CT值
瘤体软组织CT值约为24~65 HU,平均37 HU。
3 讨论
胆脂瘤并非恶性肿瘤,但其侵袭破坏作用强,常常会导致严重后果。根据胆脂瘤的形成原理及发生部位,胆脂瘤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2种,后者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即CMC)2型。原发者为真性胆脂瘤,临床特点为无耳部炎症史,鼓膜正常,为胚胎之外胚叶残留肉芽或中耳黏膜上皮化生形成,出生不久即可被发现。CMC常有耳部炎症史并有鼓膜穿孔史,是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一种特殊类型,轻则影响患者的听力,重则可以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2]。本组病例均为CMC。
3.1 CMC的病理与病因
胆脂瘤的病理结构是位于中耳乳突的上皮样囊样组织,囊的内壁衬以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则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3],形态多呈类圆形,中央腐化呈豆腐渣状,感染后呈臭味之糊状。
CMC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长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可导致咽鼓管阻塞和中耳长期负压,造成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回缩,加之气化程度差的硬化型乳突,通气完全依靠鼓室峡,当鼓室峡被阻塞时,上鼓室鼓窦和乳突即与中鼓室隔开,乳突及上鼓室的负压可引起鼓膜松弛部袋形凹陷,凹陷严重时会形成松弛部穿孔。当有角化物质、胆固醇结晶、炎性渗出物积聚于袋内,日久便会形成胆脂瘤[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各种细胞因子在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8等。TNF-α可刺激角质细胞的增生,从而导致角化碎片的产生,角化碎片的堆积可增强胆脂瘤的破坏作用[4]。本组34例均有长期慢性中耳炎病史,表明炎症在胆脂瘤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3.2 CMC的CT诊断依据
CMC有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CT表现,将两者结合后不难作出正确诊断。
3.2.1 临床表现
长期反复耳流脓病史,渐进性听力下降或失聪,头痛、耳痛等。耳镜检查绝大多数有鼓膜穿孔。
3.2.2 CT表现
本组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1,5,6],CMC的CT主要表现如下:(1)鼓室、鼓窦软组织填充(占位征),形态多呈团块状(因无血供,增强无强化),窦腔常扩大。(2)prussak′s腔扩大及盾板破坏:早期松弛部胆脂瘤起自prussak′s腔,盾板是prussak′s腔外侧壁下方的骨性结构,与外耳道上后壁形成锐角骨嵴,鼓膜松弛部胆脂瘤常导致盾板骨质破坏。当有胆脂瘤时,盾板局部遭破坏变钝、变平甚至消失,因此盾板的骨质吸收、破坏是诊断早期CMC的特征性征象,而上鼓室外侧壁破坏是prussak′s腔内胆脂瘤向上发展侵蚀的结果。(3)听小骨移位及侵蚀破坏:胆脂瘤的常见征象,以锤、砧骨最多见,严重者可导致听小骨破坏消失。(4)乳突窦腔及入口扩大并岩鳞板骨质破坏。(5)晚期其他破坏:骨性半规管、面神经管、天盖及乙状窦壁破坏。当天盖、乙状窦壁破坏时,应警惕颅内并发症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颅内,以免遗漏诊断。(6)乳突多呈硬化型,少部分呈板障型,乳突气化程度差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本组中硬化型33耳(3337,89.2%),板障型4耳(4/37,10.8%),亦证明了此点。(7)本组瘤体软组织CT值约24~65 HU,平均37 HU,与文献报道无显著差异。由于胆脂瘤常与中耳慢性炎症并存,慢性感染产生的肉芽组织常与胆脂瘤并存,两者密度无显著差异,且其密度值亦受遭破坏的骨质碎末混入而增高,CT值波动较大,使得CT值不能反映其组织性质,再加之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因此单凭CT值对软组织填充物无定性诊断价值。
中耳胆脂瘤早期可引起鼓室盾板的破坏和听小骨的移位,导致prussak′s腔扩大,且骨质的破坏是以“膨胀性”为主。相关窦室的骨性破坏通常是胆脂瘤扩展的结果,侵蚀范围一般较大。本病所致的骨质破坏,究其原因,一般学者认为是胆脂瘤不断增大,产生膨胀性压迫周围骨质结构,使其供血中断或不足,从而产生骨吸收破坏。最近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于鳞状上皮肉芽组织产生胶原酶和一些其他有溶解骨质的酶而引起的。总的来说,破骨细胞性溶解、机械压迫坏死、各种酶所介导的骨质吸收、各种细胞因子参与的骨质吸收与降解等均为本病骨质破坏的病理基础,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T所见硬化及板障型乳突多系不同时期的炎症影响气化所致,加之长期低毒性感染会引起骨细胞增生,因而慢性中耳炎的乳突常为硬化型及板障型。
3.3 CMC的鉴别诊断
CMC应注意与肉芽肿型慢性中耳炎、中耳结核、鼓室型血管球瘤以及外耳、中耳癌相鉴别。肉芽肿型中耳炎与CMC在临床及影像表现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亦表现为鼓室、鼓窦的软组织填充,但其形态多为条状或片状,长径一般﹤1 cm,增强可有强化,鼓室、鼓窦壁及听小骨周围黏膜增厚,边缘模糊,邻近鼓室、鼓窦骨质破坏少见且程度较轻,无明显扩大的腔影[7]。若CMC在早期未出现骨质破坏,则与肉芽肿型中耳炎CT鉴别较困难8]。中耳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病,所致破坏范围一般较广泛,骨破坏边缘无硬化,可有死骨形成,需结合临床病史和相关检验科检查、组织取样病检以资鉴别。鼓室型血管球瘤位于中耳内,临床表现有蓝色鼓膜、搏动性耳鸣,CT表现为鼓室内软组织肿块,动态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骨质破坏少见。外耳、中耳癌CT表现为外耳道、中耳占位性软组织影和骨质破坏,增强软组织灶强化,邻近骨质破坏一般较重,但无骨质边缘硬化现象,肿瘤常侵犯周围组织。
本病可因面神经受损产生面瘫,外侧半规管受侵蚀可产生瘘管,炎症扩散还可导致耳后骨膜下脓肿、慢性骨髓炎、瘘管以及颅内并发症(脑膜炎、脑脓肿)等,因此临床工作中不能仅满足于胆脂瘤的诊断,还应注重有无并发症的发生。CT检查不仅可以明确CMC的诊断、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指导术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观察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惠霞,胡芙香,王承.中耳胆脂瘤——一个特征性CT征象[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3):145-147.
[2]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5-358.
[3]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5-256.
[4]潘松林,龚树生.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4):338-340.
[5]李社贤,曾秋华,曾强.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的HRCT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4,19(10):753-755.
[6]Swartz J D.Currerrt imaging approach to the temporal bone[J].Radiology,1989,171(2):309-315.
[7]卢光明,陈君.CT鉴别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63-165.
胆脂瘤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4例到该院进行检查并诊断明确的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病例34例, 女性病例40例, 年龄分布在23~65岁间, 平均年龄是 (45.3±2.1) 岁。所有患者中单发一侧耳朵病例56例, 双侧耳朵发病18例, 病程为3个月~37年, 平均病程时间为 (159.7±7.8) 个月。所有患者均发现患侧耳部流奇臭脓液, 45例患者伴随发热症状, 体温测定值分布在38.6~40.1℃, 未见昏迷休克症状。进一步检查可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听力下降情况, 其中53例患者单纯气导阈值增高, 21例患者出现骨导、气导阈值均增高现象。在基础疾病检查中, 74例患者有呼吸道疾病者38例, 循环系统疾病者21例, 神经功能障碍者8例, 未见严重脑脓肿病例。
1.2 方法
(1) 菌株采集:所有74例患者均在进行药物治疗前或者在停药48 h后开始进行病原菌的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先对患者外耳道常规消毒, 后用无菌的棉拭子采取患者耳部分泌物, 采集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杂菌污染。采集完成后尽快送检, 对于未能及时送检的标本, 保存在4℃低温环境下, 但是对于需进行厌氧菌培养的菌株, 则必须马上送检。 (2) 细菌鉴定:将采集到的菌株标本分别在血琼脂培养基、苯唑、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等培养基上进行需氧菌的培养, 培养时间通常为1 d。在厌氧菌培养过程中, 以巧克力色血平板作为培养基, 在二氧化碳培养箱制作的无氧环境进行培养, 培养时间一般为2 d。如果标本两种培养方式均不能获得菌株, 则怀疑可能有真菌感染情况, 进行真菌培养鉴定。菌株培养完成后, 用HX-21全自动基本型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鉴定标本菌落种类。 (3) 生物膜半定量测定:菌落在刚果红培养基完成培养后转移到血平板, 在转移到适合浓度的TSB0.25%Glu、TSB2%Alc、TSB4%Na Cl上培养, 最后使用96孔板半定量生物膜, 记录所获得的比色数值。 (4) 药敏检测:细菌药敏性检测采用琼脂扩散法, 用青霉素、头孢他啶、红霉素等抗菌药敏试纸检测。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细菌鉴定结果
所有74例患者标本中培养出细菌的送检标本为51例, 其中需氧菌株被培养出67株, 未发现厌氧菌株, 真菌培养数量为1株。68株培养出来的菌株中革兰氏阳性菌株数量为41株, 革兰氏阴性菌株数量为26株, 主要的菌株分布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 表皮葡萄球菌8株, 铜绿假单胞菌19株, 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
2.2 生物膜半定量测定结果
3种主要菌株平均光密度OD测得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具体数值为0.5, 0.25, 0.1。
2.3 药敏检测结果
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来说, 检测结果发现普遍的有生物膜的比没有生物膜的对先锋霉素V、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情形严重, 两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于葡萄球菌来说, 产生物膜的葡萄球菌总体上也比未产生物膜的葡萄球菌耐药性强, 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最严重的一种, 并且极易造成并发症损害。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其形成过程中会不断造成上皮细胞的堆积, 在狭小的耳道中不得排出从而形成对周边组织的压迫性伤害。这种破坏如果向耳道上方、向耳道内侧或者向耳道后方发展都会直接影响到机体重要的血管和中枢神经[1]。当这种堆积向颅内扩张时, 细菌会侵害脑内组织, 形成脓肿等并发症, 则危害不仅仅是中耳结构破坏、听力下降, 而是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目前临床主张一旦发现患者耳部有持续发生的长期的恶臭流脓现象, 应该进一步确诊胆脂瘤型中耳炎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
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病灶、获得干耳, 在此基础上提高听力。要获得干耳, 除手术要完全清除病灶外, 药物治疗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在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细菌的研究中, 一项研究显示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原菌种类繁多, 该研究中, 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被葡萄球菌。不过本次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细菌及以往类似的研究中, 有分析显示胆脂瘤型中耳炎病原菌致病谱不断改变, 并且随“三间”改变而改变的特点[2]。比如一项针对1992~1997年的研究显示[3], 在检出的104株菌株中, 出现率最高的前3位是铜绿假单胞菌、恶嗅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而同一研究单位2008~2010年对检出的195例菌株的统计显示前3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两个结果与该研究所得均不同。因此对患者进行脓液菌株检测和细菌药敏实验, 获得比较确切的感染菌株情况, 避免抗生素滥用, 增加抗生素治疗的效果, 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在细菌耐药性观察中, 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来说, 检测结果发现普遍的有生物膜的比没有生物膜的对先锋霉素V、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情形严重, 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对于葡萄球菌来说, 产生物膜的葡萄球菌总体上也比未产生物膜的葡萄球菌耐药性强, 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在非流动固体表面通过多糖—蛋白复合物形成的组织结构, 为Bayston和Penny在1972年首通过扫描电镜发现, 并且在近年以来成为细菌耐药机制方面被广泛研究的热点, 有望成为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一个突破点。细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高达97%的水、菌体、细菌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吸附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及细菌裂解产物等, 具有与高等生物类似的组织结构。其耐药机制目前认为是通过分泌胞外多糖聚合物, 使细菌以非常精细的方式相互粘连, 形成的结构紧密的膜状物, 发挥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 抵御包括抗生素等物质的破坏, 并在繁殖到一定数量通过调控机制释放内部细菌, 造成机体反复、慢性的感染[4]。
综上所述, 目前胆脂瘤型中耳炎细菌的致病原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产生细菌耐药性的原因可能包括抗生素滥用和生物膜的抵抗作用, 不过由于受该研究技术手段和研究对象不充分的限制, 确切的研究成果仍然需要做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洁, 李朝军.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手术治疗[J].重庆医学, 2003, 6 (3) :218-219.
[2]Lazar RH, Younis RT, Long TE.Functional endonasal sinus surgery in adults and children[J].Laryngoscope, 1993, 103 (1) :1-5.
[3]阿不都如苏力, 程秀琴, 柯星星.胆脂瘤型中耳炎细菌培养与药敏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0, 16 (5) :388-390.
胆脂瘤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中选取124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 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3例, 女29例;年龄15岁~65岁, 平均年龄 (33.41±3.7) 岁;病程2年~15年, 平均 (8.71±3.43) 年。治疗组患者中男34例, 女28例;年龄16岁~66岁, 平均年龄 (34.32±3.4) 岁;病程3年~16年, 平均 (9.34±1.43) 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 即开放式乳突根治术, 具体包括清除乳突及病灶, 去除鼓膜、砧骨等。治疗组给予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首先要去除砧骨、剪除锤骨, 清除病变组织, 同时还要保留外耳道后壁;然后经面神经隐窝切入中鼓室, 对于镫骨上结构缺失的患者, 要重建听小骨;对镫骨上结构完整的患者要行镫骨戴帽重建听小骨。
1.3 评价标准
以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听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作为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成功58例, 手术成功率为93.5%;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成功53例, 手术成功率为85.5%, 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77, P<0.05) 。
2.2 2组患者术后听力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术后听力恢复情况远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耳道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照组患者中有9例出现耳道感染、术腔大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4.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1, P<0.05) 。
3 讨论
胆脂瘤型中耳炎也称中耳胆脂瘤, 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 且是最严重、最易造成并发症的一种类型[2]。胆脂瘤是指中耳里脱落的上皮长时间堆集而形成的类似于瘤体的疾病形体[3], 随着上皮的堆集, 瘤体物会变的越来越大, 不断向周围扩张, 从而会造成附近的骨质破坏, 当破坏到神经的时候可能会造成神经麻痹, 当扩张到颅内形成脑脓肿的时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时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
传统上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主要方法是开放式乳突根治术, 其虽然能够有效清除乳突, 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但由于没有行鼓室成形术, 会出现咽鼓管封闭、耳溢液、感染等并发症。本研究中, 我院采用完壁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 其通过清除病灶, 建立乳突、鼓室、咽鼓管等通气引流系统, 在保留正常解剖结构的前提下治疗该疾病[4], 具有术后愈合时间短、外耳道感染机会少、不影响美容等优点。
本文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 治疗组给予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3.5%, 显著好于对照组的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77, P<0.05) 。治疗组患者中, 气导提高大于30 d B的占41.9%, 气导提高在20~30 d B的占33.9%, 气导提高在10~20 d B的占17.7%, 气导提高小于10 d B的占6.5%;对照组患者中, 气导提高大于30 d B的占22.6%, 气导提高在20~30 d B的占32.3%, 气导提高在10~20 d B的占27.4%, 气导提高小于10 d B的占17.7%。治疗组患者术后听力恢复情况要远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314,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 安全性高, 治疗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中选取124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 每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 治疗组给予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3.5%, 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85.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术后听力恢复情况远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 安全性高, 治疗效果好,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胆脂瘤型中耳炎,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完壁式,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收厚, 汤晨, 吕凌云, 等.完壁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36) :4644-4645.
[2]张妞.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中耳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6) :2164-2165.
[3]杜铁流.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中耳炎分析[J].临床医学, 2014, 34 (5) :102-103.
胆脂瘤型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36例, 其中男24例, 女12例;年龄18~63岁, 中位年龄34岁;病程3个月~12年, 平均4年;左耳22例, 右耳14例;所有病例均有慢性耳流脓史, 颞骨CT检查显示病灶均位于后鼓室、上鼓室、鼓窦和乳突腔;术前纯音测听, 气导下降均>40dBHL, 气骨导差均>25dBHL。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 2组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 术前准备:术前配合医师完善头部及中耳CT、电子耳镜、纯音测听等常规检查, 指导患者正确的耳部滴药方法, 术前禁食禁饮6~8h。 (2) 术后体位护理:术后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 头部稍抬高, 以免术耳受压造成疼痛;尽量减少头部运动, 以防修复的耳膜移位;勿勉强下床活动, 以防因术后眩晕而出现意外摔倒。 (3) 疼痛护理:术后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清淡和较软的食物, 避免进食辛辣和硬食, 以免因咳嗽、打喷嚏及用力咀嚼而牵拉伤口引起疼痛, 对疼痛耐受力较差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进行止痛。 (4) 伤口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术耳的出血及敷料包扎情况, 保持伤口和敷料清洁干燥, 洗澡或洗脸时耳朵及敷料勿接触水, 防水入内耳;指导患者勿做鼓气动作, 严禁擤鼻, 以防气流从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 影响鼓膜愈合。 (5)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注意面部保暖, 避免冷风刺激, 指导患者每天进行患侧面肌按摩, 保持口腔清洁, 利用患侧嚼口香糖, 以防出现面神经瘫痪;患者如出现眩晕现象, 可遵医嘱口服眩晕宁、高渗葡萄糖、山莨菪碱等进行治疗, 同时注意闭目静卧, 限制头部活动, 加强生活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患者因胆脂瘤型中耳炎造成听力下降, 再加上对手术治疗的畏惧感, 易产生紧张、焦虑、担忧、恐惧等不良情绪, 因此, 接诊后护理人员应主动、耐心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介绍鼓室成形术的具体治疗方法及良好预后;同时调节好病房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病房安静舒适、空气新鲜, 采光良好;动员患者家属对其进行安慰和鼓励, 帮助患者排除恐惧感和紧张心理,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勿在患者旁边窃窃私语和流露出异样的表情,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从而影响患者的情绪, 不利于患者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后第3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4]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5]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 并比较2组的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组术后第3天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入院时,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入院时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耳科严重疾病之一, 其临床特点主要是耳内长期持续性流出带有特殊恶臭的脓性分泌物, 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出现边缘性穿孔, 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 奇臭。是致聋、面神经瘫痪、硬膜外脓肿、颅内脓肿、颈部脓肿等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6],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鼓室成形术治疗, 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进行传音结构重建[7]。
胆脂瘤型中耳炎行鼓室成形术治疗的围术期, 由于患者术前对手术的担心、害怕心理, 术后担心是否能顺利康复, 常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心情, 这种不良情绪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作用于机体, 影响患者康复[8]。针对患者的消极心理应加强心理疏导, 多向患者介绍疾病及手术知识, 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及成功率, 并告知术后易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 有助于减轻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行鼓室成形术治疗的围术期焦虑情绪, 有利于患者康复,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关注。
摘要:目的 观察围术期心理干预对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36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 所有患者均行鼓室成形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观察2组焦虑、抑郁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术后第3天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入院时,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 有助于减轻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行鼓室成形术治疗的围术期焦虑情绪, 有利于患者康复,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中耳炎, 胆脂瘤型,鼓室成形术,围术期,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盛雪峰.10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术后面瘫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8) :91-92.
[2]王雪原.胆脂瘤型中耳炎392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6) :589.
[3]牟善宇, 乔秀军, 李建胜.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7, 21 (3) :199-200.
[4]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97-198.
[5]杨丽, 杨跃进.心理护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4) :136-137, 143.
[6]陈兴桂.胆脂瘤型中耳炎75例治疗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06, 28 (3) :173-174.
[7]万京明, 刘明秋.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40例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5) :13.
胆脂瘤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胆脂瘤型中耳炎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1例, 年龄10-70岁, 平均17.5岁。病程3-35年, 平均7年, 其中鼓膜松弛部穿孔21例, 紧张部边缘穿孔3例, 外耳道反复流脓24例, 头痛14例, 眩晕、呕吐4例, 耳后肿胀、压痛3例, 面瘫2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TOSHIRA公司Aquilion64排螺旋CT机, 所有患者均采用仰卧位, 扫描基线为听眦线, 扫描范围从岩骨上缘至外耳道下缘, 层厚0.5mm, 电压120k V, 电流250m A, FOV200×200mm, 矩阵512×512, 行骨算法重建, 并将获得数据传输至随机配置vitrea工作站处理。27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 全部行中耳HRCT扫描及MPR重建, 其中25例行面神经管CPR重建、听骨链VR重建、内耳三维透明化VR重建。
2 结果
2.1 软组织填塞形态位置形态团块状或片状, 其中外耳道3例, 中耳腔17例, 乳突区7例。
2.2 骨质破坏情况
盾板破坏15例 (58%, 15/27) , 鼓室天盖破坏3例 (11%, 3/27) , 乙状窦前壁破坏4例 (15%, 4/27) , 外耳道后壁破坏2例 (7%, 2/27) 。听骨链破坏情况:表现为听小骨移位、部分缺失、全部破坏消失。其中锤骨和砧骨长脚破坏 (15%, 4/27) , 镫骨破坏2例 (7%, 2/27) , 完全破坏9例 (33%, 9/27) 。面神经管鼓室段破坏7例 (26%, 7/27) , 迷路段破4例 (15%, 4/27) , 乳突段2例 (7%, 2/27) , 全程破坏1例 (4%, 1/27) , 术前2例患者面瘫, 术后证实均为耳源性面瘫。内耳骨迷路破坏情况:外半规管破坏4例 (15%, 4/27) 。上半规管破坏2例 (7%, 2/27) 。耳蜗破坏1例 (4%, 1/27) 术后证实耳蜗瘘。
2.3 并发症右颞叶脑脓肿1例。本组27例, 术前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25例, 与手术结果对照符合率93%。
3 讨论
3.1 胆脂瘤病理和临床
由灰白色角化上皮和胆固醇混合组成, 常伴有肉芽组织和脓液。典型的表现则是上皮呈葱皮样层状堆积。胆脂瘤最早发病部位是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 胆脂瘤不断增大, 产生膨胀压迫, 再加上炎症活动导致骨质破坏, 使上鼓室逐渐扩大, 进一步发展至鼓窦入口和鼓窦亦被扩大破坏, 有的骨质破坏可涉及脑板、乙状窦、半规管等, 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1]。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 对胆脂瘤术前影像诊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耳部结构细小复杂, 术前正确清晰显示骨质破坏范围及程度是选择胆脂瘤手术方案及手术成功的前提。
3.2 64排螺旋CT图像分辨力的各向同性和具有强大的后处
理软件, 是更直观立体观察耳部正常解剖及细小病变的基础。
64排螺旋CT由于Z轴方向探测器排数的增加, Z轴方向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大大提高, 能达到图像分辨力的各向同性。病人仰卧位较短时间即完成扫描, 通过采集的容积数据在工作站处理, 在不增加扫描时间和病人照射剂量的条件下获得高质量的MPR图像, 且可以实现实时显示。胆脂瘤主要表现之一是骨质破坏, MPR对骨质破坏程度及范围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显示。对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估测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64排螺旋CT有强大的后处理软件, 三维重建VR技术能较为真实地显示扫描容积内解剖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三维关系[2], 可清楚显示听骨链的立体图像, 更加直观地观察胆脂瘤对听小骨破坏情况。胆脂瘤型中耳炎常累及面神经管, 从而使面神经破坏, 这也是造成胆脂瘤患者耳源性面瘫的主要原因。
3.3 三维及曲面重建需结合64排HRCT轴面扫描, 全面观察, 综合分析, 为临床提供客观准确依据。
64排螺旋CT可以获得实时MPR图像, 结合三维及曲面重建更直观全面细致观察病变。笔者认为, 三维及曲面重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者的技巧和认知水平, 勾画不当可误导图像分析。因此, 三维及曲面重建需结合HRCT轴面扫描, 全面观察, 综合分析, 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准确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三维及曲面重建在胆脂瘤型中耳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64排HRCT及其三维及曲面重建图象,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胆脂瘤主要表现为鼓室、鼓窦、乳突区软组织填塞伴骨质破坏。术前诊断正确率93%。结论 64排HRCT三维及曲面重建可以更立体直观地显示耳部细小结构及病变细节, 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有较高诊断价值。
关键词:螺旋CT,中耳炎,胆脂瘤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367.
11例外耳道胆脂瘤门诊诊治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男5耳, 女6耳;右5耳, 左6耳;年龄34~69岁, 中位年龄51岁。病程 (出现临床症状或发现耳道有褐色物) 1~8年, 中位病程2年;有2耳有耳外伤史;有1耳有中耳乳突根治术病史。耳痛9耳, 耳漏5耳, 耳闷胀感6耳, 听力不同程度的下降7耳, 纯音测听11耳均为传导性耳聋, 平均语频区气导听阈20~45d B;检查所见:6耳见外耳道可见干性褐色的耵聍栓塞, 与外耳道壁粘连较紧, 取出后见外耳道后部及栓塞物后端均为白色角化状上皮, 皮肤合并炎症糜烂, 较对侧外耳道后部比较略呈扩大, 鼓膜内陷充血;4耳栓塞物为褐红色软泥状, 同样被上皮样角化物包裹, 后段可见肉芽组织侵蚀外耳道皮肤, 均累及鼓膜表面, 乳突CT未提示明显耳道及中耳病变;8耳外耳道有异味;1耳为中耳乳突根治术后外耳道复发胆脂瘤。
1.2 治疗过程
全部患者均分次取出耳道内栓塞物, 送病理检查证实为胆脂瘤后, 门诊换药, 隔天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 在吸引器下清洁外耳道, 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点耳, 3次/d, 同时口服抗生素。
2 结果
患者恢复5~15 (平均9) d, 耳道内炎症消退出现干耳, 耳道及鼓膜大致恢复正常, 听力不同程度恢复10~30 (平均15) d B;全部病人均常用4%硼酸酒精擦耳, 随访1~5年, 中位随访28个月, 均未发生复发胆脂瘤。
3 讨论
外耳道胆脂瘤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外耳道损伤后, 或皮肤的炎症, 使生长层的基底细胞生长旺盛, 角化上皮细胞加速脱落, 且排出受阻, 在外耳道内形成胆脂瘤[1]。胆脂瘤形成后, 其中心部分因缺氧而腐败, 分解产生胆固醇结晶, 故外耳道胆脂瘤的结构和发生与中耳、乳突无异, 但除数层的白色脱落上皮、胆固醇结晶腐败组织和细菌等外, 其中还有耵聍碎屑。随着胆脂瘤体积的增大, 因其压力, 特别是其中会有溶胶元酶的作用, 周围骨质被逐渐吸收和破坏, 故外耳道腔可不断扩大, 病程长的可向后发展, 侵犯乳突甚至累及面神经引起面瘫。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发生一般急性外耳道炎的病理变化, 感染严重者导致颈侧脓肿和瘘管[2]。外耳道胆脂瘤分3期[3], 仅1期病变可选择门诊治疗, 表现为胆脂瘤压迫致外耳道骨部局限较表浅的小凹, 鼓膜影响轻, 临床为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炎症, 病程不长。与耵聍栓塞的患者相比, 早期外耳道胆脂瘤具有以下特点: (1) 耳部胀痛常常伴有听力下降; (2) 耳道内有异味, 甚至有恶臭味; (3) 栓塞与外耳道皮肤粘连较紧; (4) 若取出栓塞物后可见胆脂瘤上皮或见外耳道口窄而后部较对侧扩大, 临术诊断更明确。及早取出全部或大部分胆脂瘤栓塞物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 清除方法与耵聍栓塞相同, 用扁平的剥离器分离后用耵聍钩整块或分次钩出瘤体, 一般来讲无需麻醉;因多合并感染, 疼痛不可避免, 而只有胆脂瘤取出后才能控制炎症, 笔者体会在栓塞物取出前不要轻易往耳道内点药水, 以免加重炎症增加患者疼痛, 大而硬者可分次零碎取出, 必要时用5%的碳酸氢钠软化也仅建议点药3次以内, 部分栓塞物软化即可块状取出, 若过于软化疏松很难取净, 即便用吸引器也增加患者痛苦。炎性肉芽同时用耳显微钳夹除, 眼用抗生素对耳部刺激小, 而4%硼酸酒精可良好的保持外耳道干燥, 避免复发。
笔者认为早期发现外耳道胆脂瘤是防止病变的唯一方法, 对耳道有栓塞物者争取要清理, 若为胆脂瘤者一定要定期局部用药, 直到外耳道皮肤、鼓膜正常, 保持干燥;笔者观察1耳合并肉芽者炎症消退后提示鼓膜部边缘穿孔, 患者门诊保守治疗每月清理耳道少许分泌物, 随访5年未复发。
参考文献
[1]孔维佳, 王斌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55.
【胆脂瘤型】推荐阅读:
中耳胆脂瘤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