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条件论文

2024-08-25

国际条件论文(精选12篇)

国际条件论文 篇1

30年来, 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在中国经济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 人民币也日益趋向国际化。

Kenen (1983) 指出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 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者非居民使用和持有。Chinn等 (2005) 认为国际化货币应该能够给居民或者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人民币现在已经逐渐开始成为金融的载体和计价货币, 但是范围仍然比较小。

人民币国际化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十分多的好处, 高海红和余永定 (2010) 认为主要为以下几点:降低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推动跨境交易;有助于中国货币当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铸币税;维持其外汇储备的价值。这些好处都有利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 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因此, 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 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通过文献回顾发现,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条件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研究, 对现在已经高度国际化的货币, 如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国际化条件的定量研究较多, 但是缺乏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影响条件的直接研究。

一、货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

货币国际化程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 国际储备货币份额、国际债券市场货币份额以及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份额。由于版面问题, 本部分只说明国际储备货币份额。

Chinn和Franke (2008) 认为影响国际储备货币的因素是:出口和贸易额、国家的金融市场规模、货币价值稳定性和网络经济外部性。

Eichengreen (2005)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认为国家政策, 经济规模等因素是决定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主要原因。

Eichengreen和Mathieson (2000) 认为国家选择货币作为国际储备收到汇率、储备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商业因素与自身发展因素影响。

二、人民币国际化基本条件

为了下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证分析, 本章节将就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进行论述。

(一) 经济实力

货币国际化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货币是一国经济国际化的体现, 只有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才能够为货币国际化打下好的基础, 以此承担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抵御货币国际化的风险。

(二) 国际贸易

一国的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一国的国际贸易情况。一国的全球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进出口和对外投资, 如果进出口及对外投资多, 则证明参与全球化的水平高。另外, 出口量大也可以反映出一国的生产效率高, 拥有高的比较优势。而高的对外投资则证明国家的资本充足。曹勇 (2007) 的是实证研究表明, 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越多, 出口时以本币计价比重越高。

另一方面, 结算币种的选择也会影响到一国的货币国际化。在贸易中, 往往汇率比较稳定, 货币发行国通胀比较低的货币比较受欢迎, 因为这样的货币汇率风险低。如果一国对外贸易十分活跃, 直接使用本国货币作为结算工具可以降低汇率风险, 如果货币币值波动较大, 会给买卖双方带来损失, 人们不会选择使用该货币作为结算工具。

(三) 金融市场

1.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达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一国货币的流通, 是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并且能够对利率提供保障机制。

货币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货币市场能够保证利率走向市场化, 而且完善的货币市场可以使资金在经济主题中合理配置, 使得资产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合理流动。

资本市场对货币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资本市场的完善可以改变货币存量内部结构, 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多种投资工具, 有利于扩大本国货币在海外的使用。

因此, 发达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2. 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

金融市场自由化是一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房的过程。如果一国对本国金融市场和外汇管制严格, 会使得金融市场产生扭曲, 导致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无效率, 产生政府腐败, 使得资金的实际报酬率低于有形资产的报酬率, 产生通货膨胀。而当自由化程度高时, 这些问题则不会产生, 这样才能使得一国的金融市场更加稳定, 最终促进一国的货币国际化。

3. 汇率水平适当且汇率制度合理

汇率是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反映, 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在开放的经济中, 汇率作为价格信号影响经济的运行, 并且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因此, 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时, 在合理的汇率制度下, 应当保持适当的汇率水平, 只有稳定的汇率才能组织投机者冲击, 使得金融市场能够有效地运行。

4. 网络外部性

货币的网络外部性意味着随着某种货币的使用人数增加, 会使得现有的使用者增加, 使得该货币效用的提升, 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形成良性循环。英国在失去海上霸权地位后仍然是国际的主导地位, 这证明了货币国际化存在这网络外部性, 只有在1956年爆发苏伊士运河危机时, 英镑大幅度贬值, 此时美国故意抛售英镑使其贬值15%, 否决了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 这才取代了英镑, 成为国际货币。

三、实证分析

(一)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从第三部分中的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进行实证分析, 在Chinn和Frankel (2008) 的模型上对中国的数据进行分析。

1. 样本

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WTO, 因此, 本文数据尽量选取在此时间段之后。本文选取的数据样本为2003-2012年的数据, 数据的主要来源是IMF的COFER数据库、WB的WDI数据库和中国的国泰安CSMAR数据库, 另外, 对于一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则选取了Chinn-Ito指标。

2. 变量与数据

需要强调的是, 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选择了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指标 (KAOPEN) , 该指标在Chinn-Ito官方网站中有公开;在货币稳定性方面, 本文对于人民币汇率才用了季度有效汇率指数的年度标准差, 另外还采用了中国通货膨胀率来衡量货币的稳定性。

(二) 研究模型与假设

文章的研究模型如下:

本文的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一:经济实力、贸易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开放性和网络外部性与国际储备货币份额呈正相关。

假设二:货币波动和通货膨胀率与国际储备货币份额呈负相关。

(三) 研究方法

文章使用STATA 11对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散点图的方法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 再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如果有的变量不显著, 则通过逐项排除得出显著变量, 最后进行一元回归分析。

(四) 散点图分析

图1分别是经济实力、贸易程度以及货币惯性 (网络外部性) 与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散点图与线性回归线。经济实力、贸易程度以及货币惯性 (网络外部性) 的线性拟合效果十分明显, 呈正相关关系。

(五)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

根据模型, 使用Stata 11对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如下 (排除Kaopen, 从散点图中可以看出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表2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 可以看出, 只有货币惯性对于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是显著的, 在符号方面, 除了GDP_Ratio衡量的国家经济实力, 其余都符合假设。但是,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与散点图显示的情况来看, 这是有十分明显的差别的, 因此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的自相关对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由于大多变量不显著, 本人使用逐步回归法排除不显著变量, 但是无论如何逐步排除, 变量系数仍然不显著。

(六) 一元回归法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份额与其他自变量之间仍然有很强的线性关系, 因此笔者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依次进行一元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一国经济实力、贸易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以及货币惯性对一国的货币国际化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而且符合假设。

四、结论

颜超等 (2011) 和庄永婷 (2012) 对通过对已国际化的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进行多元回归得出回归方程, 庄永婷 (2012) 通过回归方程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预测。但是通过本文直接使用相关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时, 发现中国的自变量在多元回归下不能显著地解释因变量, 原因是因为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 因此使用多元回归的方程并不可以很好地对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行预测。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p<0.01, **p<0.05, *p<0.1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p<0.01, **p<0.05, *p<0.1

从散点图和一元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 以中国的经济实力、贸易程度、金融市场的规模以及货币惯性作为单一自变量时是可以显著解释因变量的, 并且与结论与原假设相符。

这次研究证明了对国外的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情况, 但是在单个因素方面基本与国际上的情况符合。

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 主要体现在只选用了国际储备货币份额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因变量, 但是实际上国币国际化的衡量指标可以是国际债券市场货币份额或者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

参考文献

[1]Chinn M, Frankel J.Why the Euro Will Rival the Dollar[J].International Finance, 2008, (01) .

[2]Chinn M, Frankel J A.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M].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sustainability and adjustmen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3]Eichengreen B.Sterling's past, dollar's future: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reserve currency competition[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5.

[4]Peter K.The Role of the Dollar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J].Group of Thirty, Occasional Paper, 1983 (13) .

[5]曹勇.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 (06) .

[6]高海红, 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 2010 (10) .

[7]颜超, 陈平, 何尔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研究——基于国际货币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新金融, 2011 (10) .

[8]庄永婷.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 2012.

国际条件论文 篇2

一、企业战略管理常见的几种误区

战略分析和管理不同于我国的长期规划和计划管理,它是企业面对环境变化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我们在认识战略管理时经常性地进入分析误区,笔者认为这是战略管理在我国没有全面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讨论这些认识上的错误有助于战略管理的开展。笔者认为这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未来认识方法上的误区:趋势分析

在传统的分析和管理中,对未来的认识和发展变化的预测,一般多采用历史资料趋势外推分析的方法(譬如回归分析或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等),似乎未来必定会以一种趋势延续下去的。在传统经济下这种趋势外推的认识方法也许很有用,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比较稳定,且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表现得很明显,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经济变革在加快,影响未来发展变化的因素更多表现为突变性变化,或者说从趋势形成到发生逆转的时间在缩短,因而依靠传统趋势分析来进行管理决策常常不能奏效,战略管理需研究突变的环境变化,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所以在方法上要采用系统论、突变论、博绎论等现代方法。

2、管理目标设计的误区:追求稳定的发展

管理目标是企业管理者必须确定的基本内容之一,很多企业在管理目标的设计时,常常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即企业要稳定地发展。应该说,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这是正确的管理目标设计标准,传统经济取胜在规模,规模经营是企业所追求的,只有稳定才能保证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只有在稳步的资本积累下才能获得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的发展已经表明,现代财富的积累是超常规的,巨大规模有时恰恰是竞争的敌人,按部就班地发展不是现代企业的主要方式,寻求创新、追求变化才是企业发展的真缔。企业战略管理要求的正是这种创新的思维,这种创新首先表现在管理目标的设计上,这种创新包括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组织和结构的创新之中。

3、战略计划的误区:定期和全面的计划

国际条件论文 篇3

数据显示,从2003年6家网游企业自主研发的7款游戏走出国门,到如今34家网游企业自主研发的131款网络游戏进入海外市场。十年间,国内很多开发商和企业早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纷纷将目光瞄准“国际”这个更大的市场空间。使得中国网游出口连续实现超越,由其是近5年来,中国网络游戏出口规模已经翻了六倍,达到3.6亿美元。不过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中国游戏公司如何走向国际市场并得到认可便是整个行业需要探索的问题。

作为一个在本土兢兢业业奋斗了这么多年的国内开发商,若想要入驻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具备三大条件:一是注重产品,即凭借自身拥有优秀的产品,去改变国际上认为中国制作不出畅销游戏的看法;二是注重团队。网络游戏被国际大公司所认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团队本身。只有实力强,并且成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的团队,才能打造出品质好的产品;三是管理。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给团队成员提供更大的发挥舞台、更多的锻炼机会,进而提升整个团队和企业的实力。而当在国际的平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后,若想获得成功,还需要具备三大元素:即运气、市场需求时间点和游戏品质。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条件(英文) 篇4

Becoming the nex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is a very attractive topic to all theShanghai citizens.But we should notice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fficulties that have to be overcome.Shanghai has been our domestic finance centre already, but it would require much more if Shanghai want to be an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mostessential prerequisite is that RMB must become a convertible currency, whi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that the capital account of RMB is still strictly under control.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must be based on a currency that is convertible.There are three major reasons for this condition.Firstly, foreign investors will not directly enter into a finance system unless the currency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 used is convertible.If foreign investors can not exchange the RMB they earned in China freely, then it would be seriously lack of liquidity to invest capital into China market in those foreign investors’ consideration.In addition, liquidity is critical to financial activity, thus most foreign investors would not enter into China's capital market until RMB become convertible.Secondly, a convertible currency is highly necessary for attracting foreign enterprises listing on domestic stock market.There is no meaning if a foreign enterprise could not exchange the funds that they raised from China's capital market into another currency.There is no doubt that we should reject all of this kind of enterprise.Another reason why RMB must become a convertible currency is that it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our domestic investors to invest capital overseas.Our domestic investors require exchanging their funds into another currency to do investment, and they require exchanging the funds they earned in foreign market into RMB in the same time.Therefore, the realization of RMB become convertible is an unavoidable condition for Shanghai developing into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Anotheressential prerequisite is that China must establish a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This prerequisite is not only for attracting foreign capital investment in China, but also for protecting our financial market from being attacked by foreign investor.

Onerequirement for establishing a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s to make our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more definitude and more justness.In this part, Hong Kong has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building a well-working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Hong Kong'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has a set of departments, and each department has a clear regulation range and regulation responsibility.In addition, this regulation system delivers a very strong message that any illegal acting will be punished and every investor will have a fairly transaction circumstances.China's capital market regulator shoul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same time.

Another requirement is that we need tosolve some historical problem.For example, China's capital market must develop an efficient mechanism that can drop those unqualified companies out of the stock market.In the past time, those stocks of unqualified companies were well protected by government under some consideration, but this protection has caused many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wasting social resources, distorting the pricing mechanisms and attracting corruption.There is little argument on this issue in academic, but there are many powerful vested interest groups standing in the way of reformation.

At last, I want toemphasize on some conditions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a macroscopically view.We mus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that it would be a long-term process to internationalized China's capital marke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capital has to be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currency, and these two process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It would be very dangerous to open our capital market to the world before our economy has been highly developed.In f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market size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is at a much lower level compared with western mature capital market and finance system.And this situation makes China's capital market vulnerable and well protected.But, well protecting does not equal to stopping reforming finance system.It does will take many years before the conditions permi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but we should use and we must use the precious time to keep reforming our finance system, to strengthen our regulatory system, to improve our management and to educate our domestic investors.Therefore, our conclusion is paradoxical.On one hand, it's too early to think abou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our capital market since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difficulties to solve.On the other hand, it's extremely urgent that our financial system must be set up to prepare for the time when our capital market became internationalization.

参考文献

China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张宗新, China s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Tendency and PathSelectio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肖峻, Research on Financial Risk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s Capital MarketInternationalization, Hainan Finance

国际条件论文 篇5

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人格和成熟的心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及社会问题。

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日益一体化,各行各业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今日,对国际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为面向社会培养国际性的心理学专业人才,ACI推出了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认证,旨在为社会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二、考试设置

1、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

英文全称:Certified Inter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英文简称:CIPC

2、注册国际高级心理咨询师

英文全称:Certified International Senior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英文简称:CISPC

三、报考条件

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CIPC),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完成 ACI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

2、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完成 ACI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

3、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完成ACI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

注册国际高级心理咨询师(CISPC),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完成 ACI高级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

2、取得ACI心理咨询师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两年以上,完成ACI高级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

3、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三年以上,完成ACI高级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

4、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完成ACI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

四、考试大纲

理论部分

1、普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异常心理学

5、健康心理学

6、心理测量学

7、咨询心理学

技能操作部分

1、心理诊断技能

2、心理咨询技能

3、心理测验技能

详情请参考《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和辅导练习》。

五、特色优势

1、师资队伍强大,授课老师是来自国内外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战经验的专家进行授课,全方位分享与互动,拉近学员与名家的距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渠道。

2、ACI证书获得全球163个WTO成员政府认可,全球通用,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求职绿卡”,是进入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乃至跨国公司的重要依据。

3、学员可申请获得前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高端学府游学深造的机会,与海外零距离接触,拓展国际化视野。

4、获得认证的学员可申请获得美国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公证;

5、获得认证的学员,可申请进入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获得专业人才测评证书,国家官网注册,并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储备,存档供单位人事部门查询,是岗位聘用、任职、加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6、获得ACI证书的学员,可申请进入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海外人才库注册备案,证书在国际人才交流市场领域中可作为人才评定、选拔、聘用、任职、晋升和加薪的重要依据。

六、考试方式

由ACI国际认证中国总部统一组织实施全国考试,各级别设置的考试方式如下:

1、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

客观题+主观题,采用机考或笔试方式。

2、注册国际高级心理咨询师

客观题+主观题+论文,采用机考或笔试方式,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

七、考试时间

1、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项目采用全国统一考试时间,学员完成全课时培训及考前辅导后,即可向培训机构申请考试。由培训机构统计后向ACI国际认证中国总部申请考试时间。

2、考试时间将提前不少于十个自然日通知到学员。

八、考试成绩及获取证书

1、成绩分成ABCDE 五档,C档及以上及格,可获取ACI证书。

2、获取证书的学员可通过以下网址查询证书信息及成绩。

转链接查询:

英文网址查询:

3、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项目证书及考试成绩终身有效,可进一步考取更高一级证书。

4、获得认证的学员可申请获得美国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公证

5、获得ACI证书学员可申请获得人社部人才流动中心人才测评专业证书和中国海外人才库专业人才证书。

九、报名提交资料

1、ACI 报名登记表(详细填写);

2、电子原版照片;

3、身份证复印件;

4、学历复印件;在校生提供学生证或在校证明;

国际条件论文 篇6

一、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1、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都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都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先天自然禀赋和后天生产条件的不同,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国际贸易存在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国际贸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得社会总效用达到最大。而国际经济中,各个国家由于资源禀赋、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任何国家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都无法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有效率的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国际经济中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现象就被称为国际贸易,而这些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传递渠道和方式就被称为国际物流。因此,在当今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客观规律。

2、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国际物流,是相对于国内物流而言的。国际物流实际上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大,是跨越国界的、大范围的物流活动。因此,国际物流其实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是为国际贸易服务的。也就是说,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前提条件,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如果不存在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3、国际物流的完善、科学和进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前提条件,但实践同时也证明了,国际贸易的顺利实现必须以国际物流为依托。国与国之间,通过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使用价值的让渡,实现商品价值,而这种贸易的实现,只有通过垮境商品的流动,即将商品从一国(地区)运送到另一国(地区),才能够最终完成,而这期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国际物流。在大量的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国际物流成本,就成了很多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物流成本的高低与国际物流体系的完善、科学和进步程度成反比,因此,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

4、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对国际物流提出新的要求,并决定着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必要条件,所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其对国际物流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现阶段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对国际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一体化要求加强。一方面,国际物流由早期的仅将货物实现由一国供应者向另一国需求者的物理转移,发展到了今天的集采购、包装、运输、储存、配送和信息处理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层次的提高,无论是贸易的商品数量还是品种都得到极大地丰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物流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物流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下,正逐步朝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迈进。

二、推进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1、大力推进国际物流基础实施建设,提高其国际货物运输能力。

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必要前提,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是制约当今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国际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政府应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运输设备;应用先进的装卸和仓储技术;加快建立高水准的现代物流中心,即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物流服务中心;提高其国际货物运输能力,提升我国物流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经营效益。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并逐步推广实施。

2、培养高素质国际物流人才,取得核心竞争力。

由于物流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等教育机构,都对该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有限;另外,又由于国际物流人才同时具备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国际货运代理等学科的综合知识,所以导致了现实社会中,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所以,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制定培养高素质国际物流人才的政策措施,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物流专业和课程,从自身出发,改善当前我国国际物流人才奇缺的局面;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还应制定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借助外援,以知识和智能推进我国国际物流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

3、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体系,推进国际物流服务市场的发展。

在物流行业中,第三方物流体系是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它独立于物流企业本身而存在,并借助于自身专业化的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为推进国际物流的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体系,推进国际物流服务市场的发展,实现企业部分物流业务的分离,交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完成,在最大程度的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基础上,留给企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核心业务,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人民币已初具国际化条件 篇7

人们之所以选择一国货币作为国际意义的普遍可接受性, 是因为该国货币具有一些优良品质或货币发行国能够保证货币各项职能的完美发挥。

一、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一、本国经济实力要足够强大, 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增长;产品和服务质量高, 对他国有吸引力, 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份额;本国市场发展潜力广阔, 对外国投资者有吸引力。这是决定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国力越强大, 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越多样, 抵御货币国际兑换所换来的风险能力就越大, 作为国际清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就越稳固。

第二、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包括政府要拥有充足的黄金外汇储备, 以及从国外融资的能力, 以应付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 使该国国际收支保持动态平衡, 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

第三、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调控。主要在于一国的财政、货币政策能够创造一个有助于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宏观经济环境, 并能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周期的变动, 实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有效宏观调控, 以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否则由于本币的贬值和不稳定性, 将影响到该国货币作为国际价值尺度和记账单位的作用, 并降低其作为国际货币的信誉。

第四、市场开放度大、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本国及它国要允许货币的自由出入, 外汇管制相对放松, 货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并且国内利率要实现市场化和自由化。

第五、合理的汇率和汇率体制。以其自身实际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 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相一致的汇率, 能够客观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 正确引导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 也是实现货币国际化后保持外汇市场稳定的必要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国际经济实践证明,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在当代条件下是较为可行的。

第六、要有完善和稳健的金融体系。健全的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组织保证。具体包括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和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

第七、一国在世界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领导、核心地位,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号召力、影响力。

二、人民币已经具备国际化的某些条件

不管我们是否有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事实上, 人民币已出现了国际化趋势。这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令全世界瞩目, 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所表现出的众多优势正是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一, 政治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长期以来, 我国政治稳定, 对内表现没有内战, 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对外表现为没有争霸世界的野心, 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充分发挥大国的影响力, 维护世界和平, 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尊重。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关系到一国货币能否顺利流通、币值是否稳定以及在国际货币结构中地位重要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当代三大世界货币 (美元、日元、欧元) 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十分强大。多年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从现在情况预测, 我国今后10年仍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测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于本世纪中叶, 有可能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有十分坚实的后盾, 并且这个后盾还在不断加固。

第二, 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以及人民币良好的国际信用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坚持稳健的货币金融政策使人民币获得良好的国际信用地位。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我国政府顾全大局, 不惜承受经济增长放缓、商品出口减少、市场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 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坚持了人民币汇价的稳定, 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而且, 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各国纷纷采用“以邻为壑”的外汇政策, 国际汇率体系极不稳定;特别是911事件和拉美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引发世界主要货币币值不断波动, 但人民币价值相对稳定, 近两年还不断升。我国外汇储备也逐年增长, 据统计, 到2006年末,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23291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一大储备国;我国一直保持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的顺差, 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货币的地位, 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更让世界人民相信人民币的稳定性和成熟性。

第三,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贸易结构跃上新台阶

在“九五”时期, 尽管东南亚和东亚等周边国家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在承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我国外贸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在整个“七五”时期, 进出口贸易总额中, 只有1990年一年呈顺差;而自“八五”时期以来, 则除了1993年这一年, 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由70年代的不到10%, 上升到2004年的70%;在世界各国所排位次, 亦由1978年的第三十二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与此同时, 我国的外贸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80年以前, 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各自所占比重, 出口约为1:1, 进口约为1:3, 贸易结构的低级化非常明显;到“九五”期间, 上述比重均为1:4左右, 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出口贸易由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 向工业制成品和精加工产品的结构性转换。

第四, 引进外资成绩斐然

到2006年末, 全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485家, 比上年下降5.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94.7亿美元, 下降4.1%。其中, 制造业所占比重为57.7%;房地产业为11.8%;金融业为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6.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2.9%。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 (非金融部分) 16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1.6%。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还会不断增加, 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我国企业和金融界还以积极的姿态, 通过海外投资建厂、设立分支机构, 以及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对外开拓, 跻身国际经济舞台。仅2006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7.9%;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4亿美元, 增长12.3%。第五, 外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场更加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 这些成果在金融方面就集中体现在货币国际化进程当中。首先, 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外汇体制改革, 实现了外汇汇率并轨, 建立起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和外汇留成制度, 对中资企业实行售结汇制度。这些改革措施使得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限制的可兑换变成了现实。1996年我国对外汇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制, 也可以通过外汇调剂中心买卖外汇, 取消对其经常项目下用汇的限制;提高了个人因私用汇的供汇标准, 扩大供汇范围, 并对超标准和超范围的用汇经过外管局核实其真实性后, 予以供汇, 取消其他非贸易、非经营方面的汇兑限制;对现行的外汇管理法规进行清理和修订, 把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各种政策措施法律化和制度化。使1996年底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成为现实。待条件成熟, 资本项目也将实行自由兑换。事实上, 2001年以来, 我国政府部门加快了资本项目可兑换过程, 目前, 外资不仅可以进入中国的B股市场, 还能够通过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以及QFII制度进入中国的A股市场, 就是为了实现放松资本项目下的一种管制性过渡安排。2003年4月起, 外资还可以对境内企业进行股权和资产并购。为了规范和支持边贸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出台了有关管理措施, 如允许外汇指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边贸地区加挂人民币兑边贸国货币的汇价, 建立和完善边境地区银行结算机构等, 同时允许居民携带一定数额的人民币出境。2004年12月3日, 央行发布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国家货币出入境限额。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入出境每人每次出入境携带的人民币限额由原来的6000元调整为20000元。此举是人民币争做区域性国际化货币的动作之一, 也是人民币境外需求增加的表现。

我国加入WTO后, 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 经营人民币业务越来越多。我国的海外投资企业 (包括贸易性企业和银行业) , 从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近乎空白, 迅速发展到现在的4, 839家, 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银行业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达584个, 仅中国银行一家海外分支就遍布19个国家和地区, 达521个, 海外机构资产总值、存放款总额均较10年前增长10倍以上。中行、工商行、建行、农行等专业银行, 均已进入世界最大500家银行之列。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此外, 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机遇, 主要是人民币在香港市场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 人民币在市场上的流通得到加强, 这为人民币首先成为区域货币, 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奠定了基础。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其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并以其独有的形式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据调查, 在中国的边贸中, 人民币已经成为相当有影响力的货币。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说, 人民币已经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可以预计, 随着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贸易和经济往来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人民币;同时, 由于各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加深, 这些国家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 因此, 人民币区域化的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 区域性货币的地位也将日益稳固, 最终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绍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初探[J].东方论坛, 2004, (2)

[2]、马跃华、邹斌、周启发.货币国际化理论与中国的实践[J].经济体制改革, 2004, (4)

[3]、陈全功、程蹊.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前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1)

[4]、梁勤星.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西南金融, 2003, (7)

国际条件论文 篇8

一般认为,跨国公司要成功实现转移定价避税,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关联公司和关联交易的存在;第二,各国税制、税率存在差异;第三,母国有“延迟纳税”制度或“国外汇回利润免税”的规定。但是,这些条件是不是绝对必须的呢?

(一)转让定价避税交易是否都发生在传统关联企业之间

是否所有转让定价避税交易都发生在传统关联企业之间呢?非也,不存在固定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也常常存在转移定价交易。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1.某外国公司向中国公司销售设备一台,价款200万美元,转让专有技术一项,价款200万美元。按中国税法规定,外国公司应就专有技术价款缴纳20%的预提所得税(外企所得税中的一项)。为了规避预提税和得到好处,中外交易双方商定按设备作价款350万美元和技术价款40万美元签订合同(总价少了10万美元)。这样,外国公司少纳税(200-40)×20%=32万美元(净得益22万美元),中方企业也得到10万美元的利益。

例2.某外国公司装修中国某宾馆,双方达成的预算是80万美元材料费和60万美元劳务费。但按照中国税法规定,材料费可以所得税前扣除,外国公司应就60万美元劳务费计算纳税。为此,双方商定按120万美元材料费和18万美元劳务费签订合同。这样,外国公司逃避了按一定数量计算的中国税收,中方宾馆也从中得到了少付款2万美元的利益。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交易双方并非传统关联企业,但是双方在这笔交易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利益,通过筹划他们可以分享税收上的好处(避税)。

另外,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也可以通过非关联关系的企业进行,如通过中间人进行等。关联公司只要向中介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将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转换成非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这样也容易逃避税收(如资本借贷的“背对背贷款”方式等)。

可见,转让定价避税交易也不一定都发生在传统的关联企业之间。因此,只依据传统的产权、血缘或控制关系来判定转移定价交易可能发生的范围是不全面的。

(二)国际避税的前提条件是否必需要各国税制和税率存在差异

这种看法即使在专业人员中目前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翻开现今的许多《国际税收》教材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大多数教材至今都是这么阐述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国际避税的前提条件是否必需各国公司税制和税率存在差异呢?

请看如下例子(“逆向转移定价”例)。

例3:如图1。假设母国A国公司税税率为30%,东道国B国公司税税率为15%,股息预提税税率为20%。则跨国公司在B国实现100万元税前利润汇回A国后实际得到净利润100×(1-0.15)×(1-0.2)=68万元,在A国实现100万元税前利润实际得到100×(1-0.3)=70万元。所以,跨国公司仍会选择将利润从公司税税率较低的东道国B国通过转移定价转回公司税税率较高的母国A国。

例4:仍如图1。假设A国和B国的公司税税制税率完全相同,甚至B国公司税税率还低于A国。但现在跨国公司为了管理需要(如战略目的调动资金、外汇或管理协调),要求B子公司将产品以低价微利销售给母公司或C子公司。由于利润转出B国,客观上造成了逃避B国公司税的效果。

例5:仍如图1。假设母国A国公司税税率为30%,东道国B国公司税税率为15%。某产品B国进口关税税率为10%。现位于B国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从母国A进口该产品原价1000万美元。但如果作价2000万美元,则跨国公司可以在B国少交公司税150万美元,和多交关税100万美元相抵后合计少交两税50万美元。

可见,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并非都是将利润从高所得税率国家转移至低所得税率国家,国际避税也并不必需要各国税制和税率存在差异的前提条件。即使各国税制税率完全相同,甚至B国税率低于A国,跨国公司仍有可能出于避税目的或非避税目的将利润从B国转移至A国,客观上造成逃避B国税收的结果。

也就是说,各国税制和税率(公司税和关税)存在差异只是跨国公司形成国际转移定价避税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也并不一定都是将利润从高公司税率国转移至低公司税率国,还要综合考虑关税税率、汇出利润预提税税率、公司股权结构以及各种非税动机和因素。只要满足某些条件,都可以运作转移定价。如果B公司是与东道国的合资企业,在股份比例与相关税率关系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即使“逆向转移定价”也可以增加跨国公司的总利润。

(三)关于“延迟纳税”或“海外所得免税”规定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跨国公司要成功实现避税,还需要母国有“延迟纳税”或“海外所得免税”的规定。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母国要求跨国公司“国外留存利润”在国内实现汇总申报纳税,跨国公司就实现不了避税,或者虽避了税但通过回母国补交税又抵消了所避税收益。

但这是一种误解。可以证明,即使跨国公司海外“诡设利润”(避税所得)完全回母国补税,无论两国公司税率t1、t2相对比较是高是低,A、B两国之间仍然会存在税收转移,跨国转移的全球纳税总量和各国税收收入量都不会相等。何况还存在子公司所有权结构差异、以及母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归属抵免制”等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要求跨国公司“国外留存利润”在母国内实现完全申报纳税,由于税收征管等方面的原因,在各国目前信息交换不畅、国际税收合作不紧密的情况下,即使颁布了相关规定也难以使其做到完整申报、及时纳税和对他们实现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可见:

第一,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并不一定都发生在传统关联关系之间,非传统的关联交易也可以存在转移定价避税。跨国集团内部贸易或关联交易的存在,只是方便了避税行为,而并非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的必要条件。

第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并非都是将利润从高所得税率国家转移至低所得税率国家,还要综合考虑关税税率、公司税率(特别是汇出利润预提税率)、公司股权结构以及各种非税动机和因素。只要满足某些条件,都可以运作转移定价行为。

第三,即使各国税制和综合税率(公司税和关税)均相同,当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直接目的非税时,如处于调动资金需要时,客观上也会造成逃避他国公司所得税收的效果。而此时并不需各国税制和税率存在差异。

第四,由于关税及抵免制度的影响,取消“延迟纳税”和“海外所得免税”的规定并不能避免转移定价过程中的税收转移现象。

第五,如果东道国外商投资企业为合资企业,或母国存在个人所得税“归属抵免制”等因素,这种情况会更加复杂化。

二、借鉴国际惯例,扩展我国转移定价法规的适用范围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已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惯例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注意到关联企业认定标准“窄化”这个问题,并出台相关的法规对策。如,美国税法规定: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实体,只要“受控制于”同一利益主体,就被视为有联属关系,即以有关各方共同经营业务的结果为准,据以推定联属关系。所谓“受控制于”包括任何类型的控制,不论直接的或间接的、法定的或非法定的,也不论是已实施的或未实施的,只要纳税人的所得额已按有关利益主体的意图转移,就可以“推定”为控制行为。目前,国际上转让定价法规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关联企业的界定从原来的只看股权关系和血缘关系,扩大到不拘形式,只要存在“实际控制关系”即属关联企业;再以后连“关联企业”也不考虑了,只要是跨国企业之间的往来,都应按转让定价法规执行;法规制裁的交易范围,也从一般交易扩大到一切隐蔽交易,诸如物物交换、债务互抵等。

美国税收专家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Scholes)指出:“实质重于形式与商业目的原则在国内税收法(IRC)中通过好几部分反映出来。通过制定法典,国会已经将上述来自司法实践的支持变成了法规或法律……该款被国税局用得最多的地方在于国际转移定价”。美国这种推定模式也已影响到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已做出新规定,在转让定价法规中,不再以联属企业为限,而是凡不符合公平独立原则的跨国交易,一般均应受转让定价法规制约。很多国家都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定跨国交易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如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也就是说,各国税务部门在调整转让定价滥用的过程中,注意的焦点不再放在这笔交易是否具有关联关系的“形式”上,而是注重这笔交易是否具有以避税为“目的”的“实质”。凡是因跨国性交易价格的不合理性而导致交易双方不能真实反映其所得的,都属于转移价格税制适用的范畴,需要对不正常的交易价格进行调整,以确保本应属于该国的税基不至于流失。

这类新规定就体现了各国转让定价法规对纳税人的覆盖面在逐渐扩大的动向。可以看出,“实质重于形式”已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惯例。它在对付跨国公司层出不穷的避税技俩的斗争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借鉴国际惯例,扩展我国转移定价法规的适用范围

我国1998年发布、2004年修改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国税发[2004]118号)第二章第四条对关联企业的认定标准规定了八条,即:企业与另一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有下列之一关系的,即构成关联企业:1.相互间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中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或以上的;2.直接或间接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控制股份达到25%或以上的;3.企业与另一企业之间借贷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50%或以上,或企业借贷资金总额的10%或以上是由另一企业担保的;4.企业的董事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或有一名以上(含一名)常务董事是由另一企业所委派的;5.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企业提供的特许权利(包括工业产权、专业技术等)才能正常进行的;6.企业生产经营购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包括价格及交易条件等)是由另一企业所供应并控制的;7.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包括价格及交易条件等)是由另一企业所控制的;8.对企业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际控制、或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包括家族、亲属关系等。按照上述规定,只有符合上述这些特征之一的往来企业才构成关联企业,才能运用转移定价法规对其进行纳税调整。如果不符合上述特征之一,那么现行的转让定价法规对此就根本不适用。

本文认为,上述标准同样存在关联企业认定的“窄化”倾向。建议扩展“关联关系”的定义,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商业目的”原则,将“所有不符合正常市场交易原则”以及有避税倾向的跨国交易都纳入我国转让定价法规调整的范围,以对付各种形式的避税行为。

参考文献

[1]朱青.国际税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杨世泽.关于我国实施转让定价税制的几个策略问题[J].涉外税务,1991(11).

[3]李传喜.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分析与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萧承龄.各国转让定价法规与国际利润归属问题[J].税务研究,1998(4).

国际条件论文 篇9

一、国际工程招投标经营的重要性

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 最常用的评标方法是“最低价投标”, 即在满足资格预审的承包商中选择报价最低的作为中标施工企业, 因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常讲一句话叫做“中标靠低价, 赚钱靠索赔”, 但是, 这句话未免过于绝对。一项建筑工程的经营阶段, 我们通常划分为几个阶段, 投标中的管理为第一次经营, 施工中的管理为二次经营, 变更索赔管理为三次经营。这三次经营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给项目带来效益, 也可能由于经营不善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FIDIC合同在国际工程中的应用

为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新的发展趋势, 国际工程师联合会 (FIDIC) 于1999年出版了四本新的合同条件, 其中《施工合同条件》 (俗称新红皮书) 是建设工程招投标文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招投标, 特别是世界银行、亚洲银行贷款建设的项目大多采用FIDIC合同条件, 因而对FIDIC合同条件的熟练掌握和应用, 在实践中有的放矢, 才能为企业经营带来效益最大化。而对FIDIC合同的熟悉, 不仅是在项目经营过程中, 在投标过程中研究和熟悉合同, 是国际项目投标造价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

三、国际工程投标应注意的问题

(一) 对招标文件的熟悉

包括对合同条件 (FIDIC合同条款) 、合同清单、招标图纸、材料技术规范的熟悉。

案例:笔者参与投标的非洲某斜拉桥项目, 采用FIDIC合同条件, AASHTO技术规范。

投标报价人员在填写清单项目中“5-6工作桩试桩”的费用时存在疑问, 通过对AASHTO技术规范中桩基试验章节的阅读和对比, 最终确定此项清单项目的试桩在桩基工程施工完成后, 按照1%的比率从正式桩中抽检, 承受载荷为设计载荷的150%, 而除此之外, 承包商依然需要进行2根破坏桩的试桩, 承受载荷为200%。

经过对工程量清单的仔细理解, 报价人员发现清单项“5-2水中1.2m桩基础”说明中, 提及了破坏桩试桩的所有费用。自此报价人员才能确定, 用于破坏桩试桩的所有相关费用在清单中并没有单独计列, 而是作为正式桩一部分来计列的。

这件案例中, 如果没有对工程量清单和施工技术规范的熟悉, 在投标中很可能造成由于漏项破坏桩试桩相关的费用, 造成高达100多万人民币的损失。

(二) 对当地社会环境和建筑市场的调查

包括对当地建筑市场建筑材料的供应量, 当地材料单价及涨价幅度, 施工机械的购置及租赁市场, 劳动力单价, 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 银行保险保函费用, 国内到当地的海运费, 当地的陆运费, 是否限制中国劳工进口, 是否限制中国材料进口, 注册公司相关的费用,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情况, 社会风险, 安全风险等的调查。

为保证承包商投标报价的合理性, 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建筑市场水平及社会治安状况的了解是必须详尽的。因为在国际工程投标项目中, 一件材料的调查落实不到位可能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案例:笔者曾参与的某国际桥梁项目, 技术规范中对海洋环境中的高强混凝土的要求是搀和粉煤灰和矿粉。在投标阶段, 虽然对当地的水泥、砂、石料和商品混凝土的价格作了详尽的调查, 但是对粉煤灰的来源和产地及运输方式没有落实。投标报价和技术人员按照国内通常使用的配合比及国内粉煤灰价格计算了混凝土价格, 并进行了材料报价。然而在实际施工时发现, 在项目当地根本任何粉煤灰供应商。

在监理工程师的强烈要求下, 承包商只能从中国采购粉煤灰进口, 然而由于路途遥远, 粉煤灰至中国运输至当地, 高昂的运费导致搀和了粉煤灰的混凝土实际价格上升了一倍, 项目将近3万多方的混凝土, 仅仅由于搀和的粉煤灰运费的增加, 导致项目成本直接增加1500多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 对于海外项目技术规范中需要使用的主体材料, 务必要逐项落实到位, 不能按照国内的习惯, 估算价格了事。因为在实际工程施工中, 任何一项看起来貌似不起眼的项目也可能会为项目带来严重的损失。

同时, 对于相关材料的调查, 一定要满足技术规范和材料规范的要求, 以免在经营期间由于材料审批的不顺畅消耗太多时间, 延误工期, 甚至由于为更换有资质的材料供应商, 造成承包商预期成本增加。

(三) 合理地利用清单进行不平衡报价

由于FIDIC合同是“量价分离”合同, 使用过程中是工程量变, 价格不变, 是彻彻底底的单价合同。BOQ (工程量清单) 中的工程数量仅为估算的数量, 实际数量会根据咨询工程师的设计和测量变化而发生变化, 且肯定与实际施工发生的情况存在差异, 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也正是这种实际存在, 为经营过程中的工程索赔变更提供了机会。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 应该善于寻找BOQ中的细微疏漏, 合理地进行不平衡报价, 为项目创造机会进行工程索赔, 实现工程项目承包的利益最大化。

1. 以时间为单位进行计价的项目

例如监理用车、办公室设备的维护、试验设备、监理设备的维护、卫生诊所等。此类依照时间周期进行计价的项目, 一般不会发生改变, 可以相应的将单项价格提高, 这样在经营期间, 只要及时完成相关工作, 就可以定期进行验工计价, 基本不存在工程量的变化。

2. P.S项 (暂定金额) 和L.S项 (总额项目)

对于P.S项和L.S项目, 由于不会受到施工期间工程量变化的影响, 不会产生由于工程量变化造成的风险, 且此类项目一般在项目运营的前期支付, 在报价时候要尽量将此类项目价格报高, 以降低风险。这样在项目经营期间, 既降低了风险, 又可以较早地完成支付, 可以有效缓解项目前期设备和材料采购引起的资金投入的紧张问题。

当然, 有经验的承包商应该仔细研究合同和技术规范, 根据规定支付流程来决策如何采取合理的不平衡报价。

笔者所参与的非洲某斜拉桥工程投标案例:

第一, 在BOQ (工程量清单) 第一章13.01中承包商义务的相关报价为L.S项, 其中, 13.01a承包商的固定义务, 合同1304条款中规定“BoQ13.01 (a) 第一次可验工该项工程量的50%, 在已完工程量 (已验工计价金额) 超过合同总工程量 (合同额) 50%后可验工35%, 本工程倒数第二笔验工计价中可将剩余15%全部验回。”, 且工程量清单说明中, 对于此项目的报价金额规定为“不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5%”。

于是, 报价人员在报价时按照清单约定, 采取不平衡报价的原则, 将此项目的报价确定为清单项目的15%。

在项目正式施工期间, 承包商除了提前拿到工程的预付款30%以外, 在项目准备期, 就按照合同约定成功从业主处完成了承包商义务50% (约2000万人民币) 的验工计价, 很好地缓解了本工程前期机械设备, 材料采购投入造成的资金压力。

第二, BOQ (工程量清单) 5.1项为钻孔桩施工的动员费为L.S项目。

根据合同约定“钻孔桩施工动员费在钻机安装完成后支付50%, 在钻孔桩工作完成总数量的50%后支付此项目的30%, 其余20%在钻孔桩工作完成后支付”。

报价人员在投标报价期间也相对调高了此部分的报价, 正式施工期间, 钻孔桩施工之前, 承包商顺利的完成了钻机动员费50%的支付。

另一方面, 针对P.S项目和L.S项目, 由于后期无法进行调价, 报价人员在进行分包商询价的时候, 一定要是经过反复核算的, 不能由于询价的不准确, 造成项目在经营期间超额支出, 入不敷出, 造成硬亏损。

3. 实体工程量计价部分

投标报价人员在投标阶段一定要认真进行主体工程量的核对, 即根据业主提供的招标图纸和工程量清单, 进行工程量核对。

因为FIDIC合同条件的特殊性, 工程量清单的数量为暂定数量, 一定不能盲目地按照清单数量进行报价, 要合理地根据招标图纸与工程量清单的差异, 分析工程正式实施阶段, 清单项目工程量可能发生减少还是增加, 对于清单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 调低单价, 对于清单工程量可能增加的项目, 调高单价, 以此为项目盈利提供良好的盈利空间。

笔者所参与的非洲某斜拉桥项目案例:

工程量清单中出现的明显错误要合理的利用。

BOQ (工程量清单) 35-1项为地质勘探, 清单中暂估工程量为360m, 而承包商在仔细研究设计规范以及与业主的答疑会议纪要时发现, 桥梁每个墩位都需进行地质勘探, 承包商依次计算实际工程数量可能达到2000m, 于是承包商将原有报价500元/m提高到2000元/m, 在项目运营期间, 实际进行地质勘探的数量确实超过了2000m, 合理的报价为承包商带来了300万元的盈利。

合理利用可以预见的清单数量变化进行不平衡报价。

有经验的承包商, 根据施工图纸和地质勘探结果, 对于BOQ (工程量清单) 中的部分数量, 是可以进行合理预见的。从而对清单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 调低单价, 对于清单工程量可能增加的项目, 调高单价, 以此为项目盈利提供良好的盈利空间。

BOQ (工程量清单) 5.2项为1.5m水中钻孔桩施工。清单估算量为40m/根桩, 分别按照0-20m, 20-30m, 30-40m进行区间报价, 由于设计桩桩长需要根据正式施工时承包商地质勘探的结果进行确定, 在投标阶段, 承包商无法对桩长进行预见。

于是承包商在投标报价阶段采取了如下方式:改变现实中桩基越深单价越高的思路, 在保证桩基总价的前提下, 对区间报价中0-20m报价最高, 20-30m较低, 30-40m最低。

在项目运营期间, 如果桩长减短, 承包商已经按照较高的价格进行了验工, 由于数量造成的损失减小;如果实际桩长增加, 承包商根据合同条款12.3b估价:在满足以下条件下, 适合使用新的费率:一是合同中对该项目未规定费率或价格;二是由于该项工作与合同中任何工作无有类似或未在类似条件下进行, 故没有一个规定的费率或价格适用;对于新增加40-50m区域进行重新报价。

(四) 进行模拟验工计价, 预测项目资金风险

报价人员在投标阶段, 应该按照总体施工计划预测项目运营全工期每个月的资源配备, 根据每个月机械设备、材料采购, 管理费用支出, 每个月的验工计价, 来预测当月的资金状况, 进而预测整个工期的项目资金风险, 在必要的时候考虑贷款利息等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国际工程项目由于设时间跨度长、技术难度大、外部环境不稳定等特点,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潜藏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高风险潜藏的高利润, 如何在合理规避甚至利用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是在项目的投标阶段就应该提前考虑的因素。

国际条件论文 篇10

世界货币产生后, 又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商品交易和其他经济活动。在信用货币环境下, 货币只是在国内具有无限法偿力、在国家权力的保护下强制流通代表一定价值的符号。当超出国家法律保护界域, 被其他国家信任和自愿接受,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经济实力强且规模较高

经济发展技术水平越高, 经济实力越强大, 抵御资本项目开放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越强。因此, 经济实力和规模决定了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被认可的程度。美国的GDP在20世纪初占全球比重的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上升至20%, 美元地位相应提升, 于20世纪20年代超过了英镑。

2、金融体系健全运行稳定

健全的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组织保证和市场保障, 包括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和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实现货币国际化最为主要的是, 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 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 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交易的需要, 也为国家利用直接和间接手段调控外汇供求、稳定汇率及币值提供了途径。同时, 金融市场需要具有较高的广度和深度, 减少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动荡。

3、良好的国际信誉和稳定合理的汇率水平

货币发行国良好的国际信誉不仅可以作为本国货币强大的货币信誉后盾, 也能够体现一国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保值程度。稳定合理的汇率水平大大减少名义汇率的频繁波动, 提高获取贸易品和资本资产询价、竞价等方面的信息, 及有效核算的费用, 削弱来自国际市场的投机因素。

4、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

在资本项目开放后, 一方面, 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货币发行国金融机构的国外经营, 使得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 进而使监管的范围和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出现大量的外币负债, 当银行出现闭时, 政府不能通过发放本币来实施救助, 只通过减少外汇储备或向外借款来实施救助。货币国际化后, 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金融管理部门, 必须具备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能力, 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 金融管理部门能够迅速地通过政策工具的调整予以化解。

5、货币完全自由兑换

世界各国货币的兑换自由程度表明, 能够自由兑换的货币不一定是国际货币, 只有外汇管制、资本管制较松的完全自由兑换, 货币才有可能充当国际货币。以日本为例, 政府为了适应日元国际化的需要, 先后放开了政府短期债券市场和贴现短期国债市场。1986年建成东京离岸金融市场, 1990年, 非居民日元交易量从192亿美元飞速增加到2150亿美元。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奠定了人民币国际化坚实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末, 我国GDP总额已经达到397983亿元, 约合6.04万亿美元, 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7%, 位列全球首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 《世界经济黄皮书》) 。伴随着金融改革持续深化, 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 IPO融资规模达到1656.6亿美元, 同比增长105.1%美元, 居世界之首 (汤森路透, 《2010年中国股权资本市场》) 。

2、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体制保障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金融机构上市步伐不断加快, 金融监管体制不断改善,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这些改革措施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软环境。

3、人民币汇率稳定及良好的国际清偿能力

2005年7月21日,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开始了稳步升值道路。2010年6月19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重启汇率制度改革”, 在人民币对美元呈现出“碎步式”升值态势的同时, 汇率双向浮动特征亦十分明显。2012年一季度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近3.30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保证了良好的国际清偿能力, 同时也是国家信誉的象征。

4、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中央银行市场化调节能力不断加强, 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灵活调整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及时熨平市场的波动, 在抵御和防范金融风险冲击方面历练了能力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建立了体系完备的金融监管制度, 国内银行都满足了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一行三会”的协调机制为宏观金融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 也要看到, 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显得相对滞后, 限制了整体融资功能和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

5、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稳步推进

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始终遵循循序渐进式推进的原则, 在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自由兑换上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康蕾, 李宏宇.“加入世贸组织和人民币国际化”[J].《金融与市场》2000年第6期

[2]姜波克, 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2005年第8期

[3]潘理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华东经济管理》[J].2000年第8期

[4]虞群娥.“论区域货币一体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浙江社会科学》[J].2002年第4期

国际条件论文 篇11

关键词:“物”与“人”的条件;“一国胜利”;“国际胜利”

中图分类号:D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34-02

一、概念分析

在1915年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同志第一次提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①这便是人们认识“一国胜利论”的最初来源,也便因此,人们便肯定了列宁关于“一国胜利论”的首创性。

关于“国际胜利论”,正如李兴中所说“在英、美、德几个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实现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 格斯一生坚持的理论观点”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二、二者关系

很多学者割裂了两者的关系,在他们看来,这两者是对立的。

实质上,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发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③。但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指出,“首先是在一国范围内开展斗争”。而且,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一国胜利论”并不单单是指某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或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其“国际胜利论”的前提是“一个国家”。

对于马克思的一国胜利论,列宁起初并不认可。只是随着俄国革命的发展和对无产阶级革命认识的深化,列宁才认可了马克思的一国胜利论,并对此进行了发展。从马克思单纯的一国,发展为落后的一国或者多国,甚至主张有俄国带头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所以这一点上,两个人的思想是一致的。

关于二者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在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道路中,“一国胜利”是前提,“国际胜利”是保证。

(一) “一国胜利”是前提

1.“国际胜利”实现的不可能性

为什么“一国胜利”是前提?这必然要提到“国际胜利”在目前实现的不可能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本文从“物”与“人”的条件出发探析“国际胜利”实现的不可能性。

先从“物的条件”谈起。随着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技术革命,生产技术遭遇前所未有的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可否认这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飞速前进是不可估计的。然而无论是在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或是在20世纪的壟断资本主义时代亦或者是在当今多元资本主义时代,“物的条件”的实现者仍局限于个别国家甚至是个别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19世纪封建国家的落后甚至于大多数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20世纪战争的洗礼与破坏以及帝国主义大发战争财对落后国家造成的伤害,还是21世纪的“剪刀差” 。事实表明,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整个世界中,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有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而在其他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温饱问题亟待解决的非洲国家来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无从谈起。

再谈“人的条件”。人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科学素质的提升。归结起来即人的数量与质量的扩充。第一,人的数量的扩充。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一出现…便产生了无产阶级”,由此在生产力较为发达的美国、日本和西欧少数几个国家,其无产阶级的力量也较为强大。而对于大多数落后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亚非拉国家等国而言,落后的经济与力量的弱小,想要同西方国家一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似乎只能是个想法了。第二,人的素质的提升。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和巴黎公社的失败都告诫我们工人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点逻辑是与前者相同的。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思想以及无力开展的先进教育与温饱第一的局限,这些都阻碍了工人先进思想的产生与提升。历史证明,尽管有着特殊情况,它也仅仅出现在少数几个国家而已,这就涉及到下文的“一国胜利”的可能性。

同样我们这里提及一点,马克思之所以提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是因为它们之间不团结,无产阶级之间也存在着生存斗争和其他斗争。这也极大局限着“国际胜利”的实现。

2. “一国胜利”实现的可能性

“一国”是相对于“国际”而言的,而并非只有一国,“一国”是指在某个或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可能性。我们分两方面进行探析。

(1) 落后国家实现“一国胜利”的可能性

第一,从物的条件看。在落后的国家,人们饱受饥寒之苦。这时候,人们最容易起来革命。特别是,当他们的生命受到日益的威胁时,他们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坚定性往往更强。他们只是在维持基本的生存权。这一点上基本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最终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与人们尤其是小农的强大的革命性和广大的群众团体是分不开的。历史上残暴的“黑奴贸易”便是可耻的证据,它逼迫人们起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维持基本的生命权。马克思:“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④可见马克思认为当时如果俄国不进行资本主义革命,对于当时落后的俄国是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可能。

第二,从人的条件看。在落后的国家,虽然工人阶级力量很弱小,无产阶级的队伍力量薄弱,但是生活的贫困与残酷的剥削,使得这些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可转化为无产阶级的资源,比如饱受地主剥削的农民,饱受大资产阶级欺压的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饱受外来势力侵略的每一个人。还有接受过先进思想与高等教育的而又不甘心被欺凌、渴望保家卫国的知识分子。在文化水平、科学素质上,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确实不高,但有着一大批有着先进思想的革命者领导者,而且,在这些落后的国家所对应的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是十分薄弱的。加之,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是相比较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而言的,而这些国家大多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识,这既是资本主义的障碍,也是我们革命的一个帮手。另外,在人的条件方面,虽然国际胜利论的不现实性,但是共产主义国际的存在却对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很大指导意义。这就是下文将要提到的国际胜利论是一国胜利的助推器与保证。

(2)发达国家实现“一国胜利”的可能性

对于发达国家实现一国胜利的可能性,我们也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一,物的条件看。既然是发达国家,其生产力水平必然是比较高的,物质财富也是比较丰富的,这就为革命奠定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毕竟,人只有先吃饱才会想其他的事情,低的要求满足了,才会有更高的追求包括精神的与物质的。但是相比那些资产阶级而言,工人获得实在太少,工人创造的巨大的价值都尽数被被剥削了,这种严重的“不均”现象导致社会阶级的极大分化,因此也带来社会大多数成员即工人阶级的极大不满。

第二,人的条件看。发达国家的阶级构成呈现金字塔造型,即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与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形成鲜明的力量对比。当然,对于阶级的严重分化与社会日益的不满,资产阶级也提出了一定措施。但是,自身阶级的局限性与利益的第一性,必然使得这些措施只能是“杯水车薪”“釜底抽薪”即无济于事。而工人们要想真正维护自身的利益,只能寻找与自身利益相适应的共产主义。这在思想层面给予无产阶级思想武器去维护自身权益,也极大了宣传了共产主义。

(二) “国际胜利”是保证

1.它是一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保证

我们上文已经提到共产主义国际同盟在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给予的思想指导、人员帮助、经济援助甚至于武力支持。历史上,中国作为一个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成果的国家,思想上、方法上、军事上都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帮助。

2.它是维护一国无产阶级政权的保证

古语有云: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事实确实如此。尽管革命过程中,既采用和平的手段,但在那个时代,革命即意味着战争。战争的手段便是破坏,结果自然是百废待兴。对于当时的苏联、中国也是如此。这两个国家在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都经历了与外来破坏无产阶级政权势力、与内部残余落后政权的的斗争,以及本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而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共产国际的作用。

中国在建立之初,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这对于新生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后盾。現如今的中国、越南、朝鲜等国家在一些方面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政策。同时,苏联解体的教训也告诫我们,必须起来联合一切共产主义政权、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从内到外粉碎资本主义渗透、瓦解无产阶级政权的阴谋。同时也要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往来,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不断强大社会主义政权、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力。

三、未来前景

本文看来,我们要坚定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但是不忽视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坚持两个“必然”与两个“不可能”,实现好“两个条件”。无论是“一国胜利”还是“国际胜利”在将来都是可以实现的。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9页.

②李兴中. “同时胜利”、“一国胜利”及现实意义[J]. 学习论坛. 2000(0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29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选集》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

[8]《社会主义思想史》.荣长海 董四代.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国际条件论文 篇12

1 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

所谓国际服务贸易指的是国际间输出与输入的一种服务贸易形式。对他人的服务进行购买的一方被称作服务输入或服务进口, 由贸易的一方向另一方进行服务并取得一定收入的过程被称作服务输出或服务出口。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为国际货物服务的, 传统的保险、运输、旅游以及金融等无形的贸易形式。而从广义上来讲, 也包括近代发展起来的, 除货物贸易外的新贸易形式。

由于服务贸易内容相当广泛, 且各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能力不同, 因此不同的组织在进行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时,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定义, 包括的范围也不尽相同。简单的说, 国际服务贸易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是指跨国界的服务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所下的定义代表多数专家的意见, 该协定从贸易方式的角度, 确定国际服务贸易具体是指涉及下列范围的交易活动: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世界经济结构的中心开始向服务业发生转移, 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呈现出高速的增长势头。在20世纪70年代, 世界总的服务贸易额约为700亿美元, 而只通过短短十年的发展, 就迅速增长到约4000亿美元, 增长了大约5倍之多。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 国际服务贸易快速的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全球的总服务贸易额已经达到了约5万亿美元, 达到了7倍速度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而国际间服务贸易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

2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我们以中美两国的服务贸易相关信息作为比较主体:

(1) 服务贸易的发展比较。

①整体的服务贸易水平。从2008年一年来看, 美国的进口服务贸易额约为3300亿美元, 出口额约为3400亿美元, 处于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的首位, 而中国的进口服务贸易额约为900亿美元, 出口额约为600亿美元, 其总量只占到美国总量的20%, 差距十分明显。

②服务贸易差额。从1975年发展至今, 美国的服务贸易始终保持着顺差发展, 而中国自1992年出现逆差至今, 一直是向逆差方向发展的趋势。

③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值。2008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值占GDP的比例约为40%, 而美国所占的GDP比例已经接近81%, 差距十分明显。

(2) 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比较。

在美国, 相关于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准则具有更强的攻击性, 鼓励出口, 为促进国外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拓为目标;而中国的市场准入准则则更倾向于贸易的进口, 以改善国内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为关注的重点。

(3) 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比较。

①法律体系的构成存在差异。中国的服务贸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作为立法的核心, 由国家进行颁布的外资发法为其重要组成, 辅以相关各部门的具体规定。而在美国, 关于服务贸易的立法主要是联邦政府的行政命令和国会立法, 并包括各服务部门相关的立法条款、某些行业专门规定的市场准入、综合对外贸易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内容以及相关的限制法令和条件。

②服务贸易的立法同WT0规定的一致性存在差异。在国际上, 美国曾长时间在关贸协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为主要的开放服务贸易倡导国, 美国同一些发达国家一起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施压, 最终导致GATS的形成, 形成了国际服务贸易再优化的大趋势, 美国的立法与WTO的规则是一致的, 便于对WTO的准则进行利用来实现其服务出口的进一步扩大。然而我国现行的立法在透明度、国民待遇等原则上与WTO的规则仍有很大差异。

③服务贸易中知识产权法存在差异。在国际服务贸易中, 中国属于单一制的国家, 在其法律体系中, 很大一部分是对大陆传统国际贸易体系的吸收, 进而形成的有文法规定的立法体系。中国在国际贸易商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以及地方上关于服务贸易的规章组成。此外, 有最高人民法院及人民检察院对相关服务贸易的应用进行解释。中国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商标法和不正当竞争法等等;其中行政法规中对商标法和不正当竞争以及海关知识产权条例、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等等做了相应的规定;地方上的服务贸易内容在于规定了地方性的服务贸易规章和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和检查员也随之进行与服务贸易相应的知识产权进行司法解释。然而, 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龙头“大哥”其采用的是联邦制, 其法律体系被归类为普通法系, 其立法的体例传统中主要采用判断法;并且在整个服务贸易的立法古城中, 随着成文法规相关规定的逐渐增多, 进而形成了成文法作为主体, 判例法进行补充的局面。美国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形成文法主要包括各州会议制定的法律和联邦会议制定的服务贸易相关知识产权规定。其中联邦议会进行对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贸易法等相关法律的制定, 各州也大多采用对商标、版权法律的制定。美国法院在对该原则进行适用时, 首先考虑的是范围空间, 其中法院的判决知识专门针对本院以及本法管辖内的下级法院来构成先例。此外, 对适用的法律进行严格的区分, 对适用于联邦法律的, 最高联邦法院的判决应对联邦全部法院以及州法院均构成先例;在联邦法院适用于州法律时, 则遵守州法院已确立的先例, 并且其已经创立的判例只能在适用于洲范围内。

3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启示

(1) 进一步发展国内服务业, 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应对现行经营方式和服务理念进行充分的利用, 并以自身的服务比较优势为基础, 逐步对低端服务市场的密集型劳动劳务输出、密集型的旅游服务业以及人造卫星服务等传统的服务贸易行业进行关注。与此同时, 也要积极的开拓知识、技术高含量的服务贸易产业, 尤其是对民意测验服务、税务服务、信用查询服务以及安全调查服务等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竞争能力的提高。

(2) 调整国际货物贸易的产品结构, 促进其与国内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

在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服务业将朝着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方向迅速发展, 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用料更加的环保和节省。因此, 服务贸易中产品设计、市场研究、运输流通等信赖度和需求度会进一步加大。因此, 调整国际货物贸易的产品结构, 能够促进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

(3) 抓住WTO契机, 实现国内服务贸易的新增长。

WTO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新鲜的元素, 主要表现在电信、金融、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上, 进行适当竞争的引入, 来打破以往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 实现现代化服务贸易的双向驱动, 从而带动整个国际贸易的新突破。

(4) 充分利用国际法, 对出口服务进行保护。

WTO利用国际法对于争端的解决大致有几个步骤, 比如在某一方的利益被损害的时候, WTO的争端解决方法就是受损害成员方向损害其利益方提出磋商, 但是磋商的时间要控制在两个月以内, 否则的话就会自动进入下个程序, 下个程序就是DSB (争端解决机构) 建立专家组, 专家组按照一些规定的程序进行争端各方的调停和协议阶段, 并且召开第三方会议;而且在专家组成立后的半年内要提交一些相关报告, 实证性的给予大家一些交代和解释, 但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 那么专家组应该在其成立的3个月内向各方提交专家组报告;如果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没有达成协议, 或是争端还是在持续的话, DSB将在全面执行前授权进行报复。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定了在提起诉讼之前强行的磋商以及随时可以开始的斡旋、调解和调停, 争端任何一方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斡旋、调解和调停的要求, 甚至可以在专家小组程序进行期间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尹翔硕.APEC的服务贸易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5.21.

[2]陶林.国际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8.

上一篇:胆脂瘤型下一篇:小比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