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噻虫嗪

2024-08-06

70%噻虫嗪(精选5篇)

70%噻虫嗪 篇1

棉花蚜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 防治难度大, 成本高[1,2]。为了探索棉花蚜虫防治的有效措施, 降低防治成本, 2012年进行了棉花随水滴施噻虫嗪防治棉花蚜虫试验, 2013年在沙湾县大泉乡、金沟河镇进行了大田示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沙湾县金沟河镇南干渠村某农户承包地内, 总面积253 460 m2, 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8号, 采用1膜6行播种模式, 播幅2.30 m, 密度22.50万~23.25万株/hm2。试验药剂为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瑞胜) , 先正达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 (百福灵) , 上海迪拜植保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 分别为: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 (瑞胜) 150 g/hm2随水滴施, 滴水量为225 m3/hm2, 滴水时间3.5 h, 前1 h滴施清水, 1 h后再添加药剂滴施 (A) ;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 (百福灵) 叶面喷雾2次, 第1次为375 g/hm2, 第2次为450 g/hm2, 使用牵引式机动喷雾机进行棉花茎叶喷雾, 喷施药液量450 L/hm2 (B) ;空白对照 (CK) 。每个处理为1个滴灌出水系统, 每个处理的面积为28 014 m2, 3次重复。

在棉蚜发生蔓延上升期, 6月21日, 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 (瑞胜) 150 g/hm2随水滴施, 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 (百福灵) 第1次喷雾, 7月8日第2次喷雾[3]。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试验共调查5次, 分别为6月21日 (施药前) 、6月26日 (施药后5 d) 、7月2日 (施药后10 d) 、7月12日 (施药后20 d) 、7月21日 (施药后30 d) 。在每个处理区中间行随机5点取样, 每点取2株, 每株取上、中部有蚜叶片5片, 调查叶上的活蚜虫数, 计算防效[4,5]。计算公式如下[6]:

式 (1) 、 (2) 中, PT0为药前虫数, PT1为药后虫数, Pt为药剂处理虫口减退率, CK为对照虫口减退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区示范结果

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施药后棉花蚜虫的为害明显减轻, 棉花生长正常, 对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没有影响。

70%噻虫嗪150 g/hm2随水滴施对棉蚜的平均防效:药后5 d为51.61%, 明显低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处理 (防效为87.37%) ;药后10 d平均防效为72.88%, 明显高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处理 (防效为35.57%) ;药后20 d (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第2次药后4 d) 平均防效为67.74%, 明显低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处理 (防效为93.99%) ;药后30 d平均防效为49.72%, 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处理 (防效为45.00%) 相当。70%噻虫嗪150 g/hm2随水滴施对棉花蚜虫的总体防效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次喷雾防治对比没有明显差异。

注:药后20、30 d分别为第2次药后4、14 d。

2.2 大田示范结果

2013年在沙湾县大泉乡、金沟河镇的棉花种植大户进行了噻虫嗪随水滴施防治棉花蚜虫示范, 示范面积近186.67 hm2, 通过与常规喷雾防治对比调查, 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随水滴施对棉花蚜虫的平均防治效果与常规喷药的防治相当, 与药效试验的结果一致, 较常规喷药防治减少2次机械施药的费用, 平均减少150元/hm2以上的防治费用。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150 g/hm2随水滴施对棉花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施用残效期长, 施用1次可有效控制整个生育期棉花蚜虫的为害, 对棉花较安全, 与常规喷药防治2次效果相当, 能有效降低棉花蚜虫防治成本, 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7]。

参考文献

[1]梁旭阳, 刘新刚, 徐军, 等.噻虫嗪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植物保护, 2013, 39 (2) :101-104.

[2]郭明, 万传星.五种杀虫剂防治棉花蚜虫的药效试验[J].农药, 2000, 39 (4) :24-25.

[3]尹绍忠, 侯平军, 赵怀双, 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8 (1) :26-29.

[4]陈立畴, 高安, 王长水.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 :83.

[5]刘政, 孙艳, 蒋欢, 等.0.3%苦参碱水剂等新型药剂对北疆棉蚜防效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5) :7056-7057.

[6]付贵成, 张艳民.13%吡虫啉·毒死蜱乳油对棉蚜的防效[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11) :64-65.

[7]王小平, 马增梅, 陈志强.棉花检验检疫[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0.

70%噻虫嗪 篇2

噻虫嗪(thiamethoxam)是一种全新结构的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内吸性好,可以快速地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有良好的防效。咯菌腈(fludioxonil)是一种触杀性杀菌剂,用于种子处理,可防治种子带菌及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害,持效期长,且不易与其他杀菌剂发生交互抗性,2种药剂混合即可有效防治麦芽的发生,还可以促进其生长。

1 材料与方法

1.1 蚜虫防效

试验于2012年10月7日在唐山市农科院试验地进行,供试品种为轮选987。试验共设4个处理,具体见表1。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播种量为187.5 kg/hm2。冬前调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连续10株,记录分蘖数、蚜虫数量。2013年扬花期和灌浆期调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10株,调查穗上蚜虫数量,计算防治效果。

1.2 安全性试验

2013年5月7日,对小麦唐麦8、轮选987、冀麦22各品种按照噻虫嗪112.0 g+咯菌腈6.0 g拌种100 kg,以空白作对照。将拌好的100粒种子播于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田,行长1.5 m,3次重复。播后15 d调查各处理出苗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噻虫嗪、咯菌腈对蚜虫防效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知,噻虫嗪对小麦具有促根壮苗,增加小麦分蘖数,提高产量的作用。处理2的平均次生根数和平均分蘖数高,显著高于对照,平均达到5.0条/株和4.0个/株,其苗期和扬花期麦蚜,平均防效达到96.75%和63.50%,平均产量达到7 281.75 kg/hm2,较对照增产14.57%。因此,推荐以有效成分噻虫嗪112.0 g+咯菌腈6.0 g拌小麦种100 kg,其可以有效地增加冬前次生根数和分蘖数,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苗期和扬花期麦蚜,从而达到绿色轻量化控害、抗逆、丰产的效果。

2.2 噻虫嗪、咯菌腈的安全性

由表3可知,3个小麦品种推荐剂量下出苗率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明显。因此,噻虫嗪、咯菌腈拌种对小麦的不同品种较为安全,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利用噻虫嗪、咯菌腈拌种对小麦安全,对小麦生长发育、后期产量无不良影响。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噻虫嗪112.0g+咯菌腈6.0 g拌100 kg小麦种子效果好,苗期可达96.75%,而且可以促进小麦根系的发育,次生根的数量明显增加。

3.2 讨论

(1)利用内吸性杀虫剂噻虫嗪拌种防控作物地上、地下部分的蓟马、蚜虫、飞虱、蛴螬等害虫。同时利用非内吸性杀菌剂咯菌腈拌种控制苗期的立枯、猝倒、茎基腐等苗期病害,在种子萌芽时,咯菌腈可被少量吸收,从而可以控制种子和颖果内部的病菌;同时咯菌腈在土壤中几乎不移动,因此能够一直保留在种子周围的区域,对作物根部提供长期的保护。

2种药剂拌种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其产品的残留均小于日本等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02 mg/kg。并且2种药剂都属于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对生态安全的绿色药剂。

(2)噻虫嗪、咯菌腈拌种对小麦病、虫害的轻量化防控作用。苗期病害对于农作物的危害是毁灭性的,立枯病、猝倒病、茎基腐病等都能导致死苗,并且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发生,只能靠灌根等方式补救,这样不仅增加了用工成本,而且效果较差。采用咯菌腈拌种,其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等许多病原菌引起的种传和土传病害有非常好的防效。咯菌腈在种子萌芽时,可被少量吸收,从而可以控制种子和颖果内部的病菌;同时咯菌腈在土壤中几乎不移动,因此能够一直保留在种子周围的区域,对作物根部提供长期的保护,减免了苗期病害的人工防治,克服了以往“见虫打药”的防治方式,抓住了最佳防治时期,减少了用药次数和人工成本,实现了苗期病害的轻量化防控。

(3)噻虫嗪、咯菌腈对其他农作物的防控作用。利用噻虫嗪、咯菌腈混合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的蚜虫和飞虱等,抑制苗期病害;它还可以应用于玉米、水稻、花生和棉花等作物,能够有效防治蓟马、棉蚜等害虫,促进其根系的发育[5,6,7]。

摘要:通过药剂混配拌种测定小麦生长及其麦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噻虫嗪、咯菌腈拌种对小麦安全,对小麦生长发育、后期产量无不良影响。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噻虫嗪112.0 g+咯菌腈6.0 g拌100 kg小麦种子效果好,苗期可达96.75%,而且可以促进小麦根系的发育,次生根的数量明显增加。

关键词:噻虫嗪,咯菌腈,拌种,小麦

参考文献

[1]路子云,李建成,刘文旭,等.优拌悬浮种衣剂拌种对小麦蚜虫控制效果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5,19(4):39-41.

[2]余金咏,于泉林,王文颇,等.吡虫啉拌种对冀东地区小麦长管蚜的防效及天敌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1):42-45.

[3]李朝苏,汤永禄,吴春等.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及病虫防控效果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197-2201.

[4]邢光耀,杜学林.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蚜虫、纹枯病和全蚀病的防治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30-131.

[5]韩靖玲,段慧敏,张尚卿,等.种子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蓟马的防治效果[J].研究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0):60-62.

[6]韩靖玲,张尚卿,段惠敏,等.噻虫嗪·咯菌腈拌种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8):2354-2355.

[7]张尚卿,韩靖玲,李恩元.棉花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5(23):21.

[8]尚云峰,张宏军,张玉萍.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及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108.

[9]吴丽,常晓斌,金燕.制种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农村科技,2013(9):34.

[10]刘健,赵奎军.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食叶性害虫种类分析[J].昆虫知识,2010(3):576-581.

70%噻虫嗪 篇3

关键词:噻虫嗪,种子处理剂,悬浮剂,小麦蚜虫,田间防效

小麦蚜虫, 同翅目、蚜科, 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 其分布极广, 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1]。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为害。麦苗被害后, 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后期麦株受害后, 叶片发黄, 麦粒不饱满, 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 甚至整株枯死[2]。

目前, 小麦蚜虫常年以吡虫啉、毒死蜱、啶虫脒等药剂进行喷施防治[3]。这些药剂因为多年连续使用, 导致了小麦蚜虫抗药性的快速发展;而且喷施过程中由于喷施技术、喷施条件的不同, 不仅造成药剂大量浪费, 无法有效地起到防治效果, 还容易引起环境的污染[4,5]。

本试验以小麦蚜虫为研究对象, 通过比较不同浓度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防治效果, 为小麦蚜虫防治药剂的研发及交替使用、轮换施用, 提供可靠的理论与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与作物品种

试验对象:蚜虫;

种植小麦品种:临汾8050。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 (山东中新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

对照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市售) 。

1.3 试验区土壤理化性质

试验设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泊庄村李连生承包田, 面积0.2 hm2, 品种临汾8050, 土壤为壤土, 略碱, 有机质含量中等。

试验田管理水平一般, 土壤肥力一致。上茬为玉米。试验期间未使用过任何杀虫剂。

1.4 试验安排与设计

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 4次重复, 20个小区, 每小区50 m2, 见表1。

1.5 施药方法

将药剂 (2 L/100 kg种子) 与小麦种子充分拌种, 晾干后, 在小麦种子前播种1次。要求拌种时均匀一致, 不重拌、漏拌。

1.6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1.6.1 气象资料

施药当日气象资料:2014年10月6日, 播种当日, 晴, 微风, 最高温度24℃, 最低温度12℃, 平均温度18℃, 无降雨。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概要:2014年10月6日—2015年4月26日, 历时203 d, 试验期间, 最高温度30℃, 最低温度-10℃, 平均温度7.6℃, 共降雨29 d, 降雨量为75.3 mm。无影响试验结果的灾害性气候。逐月气象资料如下:

2014年10月6—31日, 最高温度24℃, 最低温度6℃, 平均温度15.6℃, 共降雨2 d, 总降雨量8.9 mm, 其中最大日降雨量在10月18日, 为8.3 mm;

2014年11月, 最高温度18℃, 最低温度-4℃, 平均温度7.7℃, 共降雨9 d, 总降雨量7.1 mm, 其中最大日降雨量在11月23日, 为2.7 mm;

2014年12月, 最高温度11℃, 最低温度-10℃, 平均温度0.003℃, 无降雨;

2015年1月, 最高温度11℃, 最低温度-8℃, 平均温度1.1℃, 共降雨3 d, 总降雨量7.7 mm, 其中最大日降雨量在1月27日, 为5.1 mm;

2015年2月, 最高温度16℃, 最低温度-5℃, 平均温度4.0℃, 共降雨3 d, 总降雨量7.7 mm, 其中最大日降雨量在2月20日, 为3.6 mm;

2015年3月, 最高温度26℃, 最低温度-3℃, 平均温度11.4℃, 共降雨6 d, 总降雨量6.5 mm, 其中最大日降雨量在3月17日, 为3 mm;

2015年4月1—26日, 最高温度30℃, 最低温度3℃, 平均温度15.5℃, 共降雨6 d, 总降雨量37.4 mm, 其中最大日降雨量在4月1日, 为19.9 mm。

1.6.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二) 》第79部分: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4.2.1调查方法: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固定10株有蚜株, 调查定株上的蚜虫头数。

1.6.3 药效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 翌年小麦蚜虫始发期, 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200 g/100 kg种子、300 g/100 kg种子、400 g/100 kg种子及对照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300 g/100 kg种子的防效分别为78.16%、90.03%、95.03%、90.37%, 其中, 以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400 g/100 kg种子防效为最好, 经方差分析, 与其余3个处理间差异显著且极显著;其次为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300 g/100 kg种子, 经方差分析, 除与对照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300 g/100 kg间水平相当, 不存在差异外, 与其余两个处理间差异显著且极显著;再次为对照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300 g/100 kg种子, 经方差分析, 除与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300 g/100 kg间水平相当, 不存在差异外, 与其余两个处理间差异显著且极显著;第四为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200 g/100 kg种子, 经方差分析, 与其余3个处理间差异显著且极显著。

翌年小麦蚜虫上升期, 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200 g/100 kg种子、300 g/100 kg种子、400 g/100 kg种子及对照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300 g/100 kg种子的防效分别为76.95%、89.27%、93.33%、89.10%, 较翌年小麦蚜虫始发期防效下降, 其中, 以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400 g/100 kg种子为最好, 其次为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300 g/100 kg种子, 再次为对照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300 g/100 kg种子, 第四为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为200 g/100 kg种子, 经方差分析, 同翌年小麦蚜虫始发期。

3 结论

由此可见, 试验药剂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水中分散性良好、包衣均匀一致、色泽鲜亮、易干燥, 在使用剂量为300 g/100 kg种子~400 g/100 kg种子时, 防效均大于85%, 可以用来防治小麦蚜虫。

参考文献

[1]周海波, 程登发, 陈巨莲.小麦蚜虫田间调查及监测技术[J].应用昆虫学报, 2014 (3) :853-858.

[2]乔旭, 王金召, 别海, 等.小麦蚜虫的发生及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10) :138.

[3]李鸿怡, 李楠, 薛晓萍, 等.气象条件对山东省小麦蚜虫发生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2) :221-225.

[4]吴崇行, 侯平军, 冯青军, 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8 (1) :65-67.

70%噻虫嗪 篇4

关键词:22%噻虫嗪·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

茶小绿叶蝉 (Empoasca vitis Gothe) 是我国茶区茶树叶蝉类的优势种, 也是分布最广的一种重要茶树害虫。该虫以成、若虫刺吸茶树新梢汁液, 被害嫩叶失绿, 芽梢枯焦萎缩, 质地变脆, 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及品质[1]。

噻虫嗪是一种高效内吸性广谱杀虫剂, 是第2代烟碱杀虫剂中的一个代表性化合物, 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持效期长, 对刺吸式口器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高效氯氟氰菊酯是新一代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具有触杀、胃毒作用, 无内吸作用, 杀虫谱广, 是国内外应用最广的杀虫剂之一[3]。噻虫嗪·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为2种药剂按一定比例混配的制剂, 具有杀虫效果好、杀虫谱广、用量少的特点[4];其中, 高效氯氟氰菊酯是存在于微胶囊中并悬浮于水介质中的微囊悬浮液, 噻虫嗪是在水相流体中形成稳定的悬浮液, FAO/WHO命名该剂型为Mixed Formulations of CS and SC (ZC) 。为了探索22%噻虫嗪·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的最佳使用剂量、防效及对茶树的安全性, 2013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桐城市黄甲镇进行, 土壤肥力中等。树龄11年, 栽培条件均匀一致。试验时茶树处在停采期。

1.2 供试药剂

22%噻虫嗪·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 (山东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山东东泰农化有限公司)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即22%噻虫嗪·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7.41 g.a.i/hm2 (A) 、14.82 g.a.i/hm2 (B) 、22.23 g.a.i/hm2 (C)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4 g.a.i/hm2 (D)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3 g.a.i/hm2 (E) , 以清水作对照 (CK) 。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 m2。药前各小区间以茶行隔开。

1.4 试验过程

用山东卫士WS-16型手动喷雾器, 工作压力0.2~0.3MPa, 喷孔口径为1 mm。2013年7月23日, 一次施药。用药液量为900 kg/hm2。按小区用药量对水均匀喷雾, 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相一致。7月23日施药时晴, 气温26.4℃ (22.6~31.3℃) , 相对湿度81%, 试验期间天气以晴为主, 无影响试验结果的不利气候条件。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2013年7月23日调查药前虫口基数, 药后第2、7天调查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 在露水未干前, 各小区“一”字型5点取样, 各点查20个新梢, 调查新梢活小绿叶蝉虫数, 计算虫口减退率, 观察药剂药害和对天敌的影响。采用邓肯氏 (DMRT) 法进行显著性测定。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处理A、B、C药后2 d的防效分别达87.18%、93.83%、94.58%, 处理D、E药后2 d的防效分别为92.08%、82.58%。处理B、C与处理D在同一防效水平上, 差异不明显, 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处理A的防效好于处理E的防效, 在5%水平差异显著, 但在1%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

药后7 d处理A、B、C的防效分别达92.40%、95.38%、95.50%, 处理D、E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93.93%、91.68%, 处理B、C与处理D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A的防效略低于处理D的防效, 但高于处理E的防效。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 22%噻虫嗪·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是防治茶树小绿叶蝉的较好药剂, 对茶树、天敌安全, 持效期7 d以上, 此外, 对烟翅叶蝉、广翅蜡蝉成、若虫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推荐有效成分使用量为14.82 g.a.i/hm2, 即制剂量67.5 g/hm2, 对水900 kg/hm2, 于茶小绿叶蝉若虫期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

参考文献

[1]雷喜红, 杨伟, 唐茜, 等.几种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 :1111, 1116.

[2]赵秀霞, 张正竹, 胡祎芳, 等.噻虫嗪在茶叶及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8 (3) :439-443.

[3]陈玲珑, 陈九星, 马铭, 等.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及土壤中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J].色谱, 2010 (8) :817-820.

70%噻虫嗪 篇5

前人研究发现, 叶蝉在水稻生长前期能传播多种病毒病[9,10], 在水稻灌浆期能上升至穗部吸浆为害, 如发生量较大不及时防治, 可增加水稻秕谷率, 降低千粒重, 造成产量损失10%以上[11]。目前, 为害建湖县水稻的叶蝉主要有黑尾叶蝉和大青叶蝉两种, 时有大发生且有逐年加重趋势。因此笔者对几种药剂进行田间试验, 以期筛选出可以有效防治叶蝉的药剂, 在叶蝉大发生年份进行推广使用, 保障水稻安全生产, 为农增产增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防治叶蝉的农药选用21%噻虫嗪悬浮剂 (SC) 、30%吡蚜酮·仲丁威SC和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WP)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分别为:121%噻虫嗪SC 150 g/hm2;221%噻虫嗪SC 225 g/hm2;321%噻虫嗪SC 300g/hm2;430%吡蚜酮·仲丁威SC 750g/hm2;530%吡蚜酮·仲丁威SC 900g/hm2;650%吡蚜酮WP 300 g/hm2;7清水空白对照 (CK) 。每个处理面积为133 m2, 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于2013年在建湖县建阳镇金桥村进行, 栽培方式为手栽秧, 于2013年7月5日栽插, 水稻密度均匀, 株行距14 cm×30 cm。试验用药时水稻正处于分蘖期, 长势与大面积种植无明显差异。试验田地势平坦, 土壤类型为粘土, p H 7.2, 肥力中等。

于8月18号调查药前叶蝉基数, 8月19日低龄若虫盛发期施药1次, 药后3、7、15 d各调查1次。施药时风速为3~5级, 温度33℃, 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 喷药均匀, 侧重施药于水稻下部。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 用水量450 kg/hm2, 混匀后对准稻株均匀喷雾, 同时田间保持3~5 cm水层5~7 d。

1.3 调查方法

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线法随机调查9点, 每点拍打5穴, 将叶蝉拍落在白瓷盆内, 统计盆内叶蝉活虫种类和数量。

在试验前 (8月18日) 和施药后3d (8月22日) 、7 d (8月26日) 、15 d (9月2日) 各调查1次, 计算总体校正防效, 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 21%噻虫嗪SC 150、225、300g/hm23个处理对叶蝉防效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药后3 d防效均为100.0%, 速杀性强, 校正防效在3个不同调查时期均在90%以上, 总体药效优于30%吡蚜酮·仲丁威SC和50%吡蚜酮WP。30%吡蚜酮·仲丁威SC的防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 药效持续性较好, 900 g/hm2处理在药后15 d校正防效达到了93.1%。50%吡蚜酮WP速杀性优于30%吡蚜酮·仲丁威SC, 但后期药效持续性比30%吡蚜酮·仲丁威SC差。统计分析表明, 3次调查不同药剂处理对叶蝉校正防效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或显著差异 (F3 d=131.14, F7 d=84.88, F15 d=5.48, F0.05=3.33, F0.01=5.64) 。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在 0.05、0.01 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3 结论

21%噻虫嗪SC和50%吡蚜酮WP对叶蝉具有很好的速杀性, 但50%吡蚜酮WP的药效持续性弱于21%噻虫嗪SC的3个处理和30%吡蚜酮·仲丁威SC900 g/hm2处理。21%噻虫嗪SC 150g/hm2已达到对叶蝉的防治效果。

30%吡蚜酮·仲丁威SC对叶蝉速杀性最差, 但药效持续性强, 可以有效控制后期田间叶蝉数量的增长。在保证水稻安全生长的前提下, 提高叶蝉的防效, 30%吡蚜酮·仲丁威SC的用药量需进一步试验。

摘要:叶蝉是稻田常见害虫, 筛选出有效防治叶蝉的药剂, 可以保障水稻安全生产, 为农增产增收。试验结果表明, 21%噻虫嗪悬浮剂对叶蝉具有很好的速杀性和药效持续性, 150 g/hm2已达到对叶蝉的防治效果;30%吡蚜酮·仲丁威悬浮剂对叶蝉速杀性最差, 但药效持续性强。

关键词:叶蝉,水稻,噻虫嗪,吡蚜酮·仲丁威

参考文献

[1]孙画婳, 杨廷廷, 孙长海, 等.江苏叶蝉3种新纪录种昆虫 (半翅目:叶蝉科) [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 (1) :322-323.

[2]张治科, 杨彩霞, 徐世才, 等.4种药剂对甘草小绿叶蝉的防效评价[J].农药, 2008, 47 (1) :64-65.

[3]伊龙, 朱丽得孜﹒艾山, 李勤, 等.新疆东疆玉米地叶蝉及其卵寄生蜂资源调查[J].新疆农业科学, 2013, 50 (2) :325-333.

[4]濮小英, 冯光明.两种杀虫真菌制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4) :619-622.

[5]孙春来, 陆晓峰.几种低毒杀虫剂防治水稻穗部害虫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3, 34 (4) :61-62.

[6]李子忠, 曹巍, 李建达.危害柳树的叶蝉1新种 (半翅目:叶蝉科:片角叶蝉亚科) [J].林业科学, 2010, 46 (10) :89-90.

[7]刘良玉, 汪本芹.桑树萎缩病的传媒昆虫菱纹叶蝉[J].中国蚕业, 1998 (2) :30-30.

[8]许玉娟, 崔爱民, 宁东贤.条沙叶蝉与小麦红矮病[J].小麦研究, 2005, 26 (2) :22-24.

[9]WILSON T M A, DAVIES J W.New roads to crop protection against viruses[J].Outlook on Agriculture, 1994, 23 (1) :31-39.

[10]戴怀仁, 倪林.黑尾叶蝉对寄主选择性及机理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19) :3349-3351.

【70%噻虫嗪】推荐阅读:

上一篇:社会支出下一篇:顾客价值需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