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安东尼娅(共10篇)
我的安东尼娅 篇1
《我的安东尼娅》是美国现代女作家薇拉·凯瑟以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为背景的一系列拓荒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小说一共五章, 由叙述者吉姆·伯登的回忆构成。安东尼娅是吉姆童年的伙伴, 她的家人从波西米亚漂洋过海来到内布拉斯加草原拓荒, 父亲因不适应边疆艰苦生活而自杀, 年少的安东尼娅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重任, 像个男子汉一样在田地干活, 后来到黑鹰镇帮工, 期间被诱骗怀孕, 遭到情人的遗弃。面对各种困境和厄运, 安东尼娅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 她重新回到草原生活, 坚强地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 终于在大草原上建立起一个令她自豪的家, 养育了一群健康可爱的孩子。
小说中对草原空间的生动描写让读者犹如置身在广阔无际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在凯瑟的笔下, 大草原广阔无边, 景色壮丽, 令人震撼。内布拉斯加大草原给初来乍到的吉姆留下的印象是广阔无边的。“除了土地, 什么也没有。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乡村, 只有构成乡村的原料。……在那样的苍天和那样的大地之间, 我感到已经被一笔勾销了。”1 (P9) 无边无际的红铜色的牧草是大草原的主角, “犹如水就是大海一样, 牧草的那种红色使整个大草原呈现出酒斑或刚被冲上岸的某种海藻的颜色。”1 (P13) 因而, 红色成了大草原的主调, 在秋天强烈的阳光照耀下, 金红色的玉米田, 玫瑰红的干草堆, 加上漫无边际的红色的草, “整个草原像一片燃烧着, 然而烧不尽的灌木林。”1 (P28) 整个草原也是动感的, “那蓬乱的牧草仿佛是一张松松地铺开的兽皮, 下面有一群群牛在奔驰, 奔驰……”1 (P14) 当草原上的秋色逐渐退去时, 红色的大草原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天空依然蓝得耀眼, 阳光使人眼睛发花。经过严寒的冬天, 草原的春意体现在淡薄的阳光, 温暖的劲风, 路边的野花, 新生的牧草中。炎热的夏季是谷物疯长的季节, 也是收获的季节。内布拉斯加是世界上最好的玉米场地之一, 人们在夜间仿佛能听到玉米在成长时轻微的爆裂声。凯瑟描绘了大草原一幅色彩斑斓的四季图。评论家认为, “凯瑟在《我的安东妮亚》中对西部草原的描写简洁、生动, 让我们从舒适的椅子上直立起来, 置身在那些高原。”2 (P22)
在这红色的大草原上, 凯瑟谱写的是一曲绿色的歌。辽阔广袤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 万物共融, 天人合一, 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对草原艰苦环境中挣扎成长的树木, 安东尼娅和吉姆“时常为它们担心, 时常把它们当成人一样, 去看望它们。”1 (P22) 他们爱护、怜悯草原上的小动物。对受伤的小昆虫, 安东妮亚合拢双手给它做了个温暖的家, 用波西米亚语高高兴兴爱抚地同它说话, 甚至把它放在自己的头发里为它御寒。小昆虫的叫声勾起了安东妮亚和她的父亲对家乡的怀念。倾听小昆虫的鸣声, 雪默尔达先生在微笑中充满了忧伤和对万物的怜悯之情。无独有偶, 吉姆的祖母也交待吉姆别伤害小动物, 如果看见蛇, 不要去理睬它。对偶尔出来拖只鸡吃的獾也不让男人们伤害它。因为“一个人到一个新地方会感到动物很亲切。”1 (P14) 吉姆在祖母家菜园是小说中人与草原的自然环境最和谐的一幕。吉姆背靠黄南瓜, 周围是大得吓人得蚱蜢在干藤蔓上耍杂技, 地鼠在已经翻过的地里窜来窜去, 古怪的小红虫跑出来, 排着队在吉姆四周慢慢地移动。这时, 吉姆感到彻底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来到一个人身上, 就像睡眠来临一样自然。”1 (P15) 仿佛那片土地上保留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当20年后, 吉姆再次造访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安东尼娅时, 安东尼娅不经意地展示了她与动植物的和谐关系。, 如今她怕看见枪了, 不想杀死任何东西。同时, 她把树木当作人一样看待。“它们在我心里就像孩子一样。”1 (P213) 在田里干完一整天的活儿以后, 安东尼娅总要提水来浇树。草原空间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 充分体现了凯瑟尊重和关爱土地和动植物生命的生态思想。
草原空间为凯瑟塑造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女拓荒者形象——安东尼娅提供了背景。安东尼娅从大草原到黑鹰镇帮工, 再从黑鹰镇回到草原生活。重返草原是她内心的选择。在黑鹰镇她受到雇主哈林先生的谴责, 或者辞工, 或者放弃自己的爱好, 停止去帐篷跳舞;另一个雇主卡特试图对她施以强暴;最后安东尼娅受到列车员拉里·多诺万的诱婚和抛弃, 这一切都令她痛苦万分。所以她说:“我在城市里总是感到痛苦。我会寂寞得死去。我喜欢住在每一堆谷物、每一棵树我都熟悉, 每一寸土地都是亲切友好的地方。我要生活在这里, 死在这里。”1 (P202-203) 在草原空间, 安东尼娅找回了自我, 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她和丈夫库扎克琴瑟和谐, 他们的婚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友谊上。虽然他们刚开始生活条件恶劣, 环境艰苦, 但互相关爱。经过不懈的努力, 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养育了十一个孩子。在大草原, 安东尼娅成长为精神和经济双重独立的拓荒者。凯瑟塑造了一个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的理想女性形象。在吉姆心中, 安东尼娅是大地女神的象征, “是一个丰富的生命的矿藏”, “不管失去多少什么, 她的生命之火没有失去。”1 (P211) 虽然“她如今已是一个苍老憔悴的女人, 不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了;可是她仍然具有一种能点燃想象力的东西, 仍然能以一个眼色或手势使人惊得停止呼吸片刻, 这种眼色或手势, 把普通事物的意义泄露无疑。”1 (P222) 在大城市生活的成功人士吉姆回到草原拜访安东尼娅时, 他找到“一种回归的感觉”, 事业上的成功掩饰不住他感情上的落寞和婚姻上的失败, 他在精神上深深地依恋着大草原。他发现他在东部取得的所谓物质生活上的成功与安东尼娅在西部草原恬静美满的乡村生活是无法比拟的。安东尼娅的女伙伴蒂妮和莉娜在旧金山也取得了“稳固的世俗的成功”, 但蒂妮成了一个瘦瘦的、面孔刻板的女人, 虽然穿着非常讲究, 但态度很冷淡。她已变得苍白、脆弱、古板, 不懂生活情趣。对于早年的梦想她已经不在乎, “除了金钱, 她对什么都不那么感兴趣了。”莉娜也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吉姆等人的城市生活与安东尼娅草原生活的对照进一步衬托出现代物质社会中安东尼娅所代表的拓荒精神的难能可贵, 体现了凯瑟“重农”和崇尚乡村生活的思想倾向, 反映了凯瑟在世风日下的现代物质社会中对于精神美的追求。美国评论家对此作出中肯的概括:“从薇拉·凯瑟整个价值观念、标准、趣味和偏见的范畴看来, 她的基调属于平等社会结构中一位传统的贵族, 工业社会中一位重农作家, 不断物质化的文明中一位精神美的捍卫者。”3 (P44-45) 安东尼娅富有激情、艰苦奋斗、敢于创造的拓荒者形象是凯瑟这种审美思想的充分体现。
草原成长的经历将凯瑟和她的创作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凯瑟生于弗吉尼亚州一个经营农场的家庭, 九岁时随家迁往内布拉斯加州, 直至十七岁离家上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 因而凯瑟的童年大致是在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渡过的。与东部地区的繁华都市相比, 当时的内布拉斯加州只是一个经济落后, 人口稀少的内陆地带, 但是那里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人悬崖文化和西部边疆移民们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在这片刚开发的西部地区, 凯瑟沉浸于大自然的美景, 足迹踏遍附近的乡间。当凯瑟将广袤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作为创作背景时, 当时美国的文学主流还不承认内布拉斯加州的存在, 但凯瑟执着地把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当作主题来描写, 心怀喜爱、惬意、欣赏之情描写内布拉斯加大草原的一草一木, 将这块大草原及生活其上的平凡又伟大的拓荒者搬进了她的小说。
参考文献
[1].周微林 (译) , 薇拉-凯瑟[美].我的安东妮亚[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8.
[2].L.Brent Bohlke, ed.Willa Cather in Person, Interviews, Speeches, and Letters.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4.
[3].董衡巽, 美国现代小说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古城安东卫与《安东卫连》 篇2
基于这种地理交汇而形成的安东卫古城,与形成现代城市日照的原因其实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大陆面对大海的桥头堡和防御哨,都是傍海而行的海滨大道的咽喉,都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物产转接的码头,也都是人们遥望大海或者从大海遥望陆地的最前沿。
日照是现代的城,它南面这个曾经的安东卫,是古代的城。明朝时与威海卫齐名的安东卫,如今大部分古建筑都已经荡然无存,当年的安东卫古城的样貌只能从一张当时的地图上去想象了。地震和战乱,天灾和人祸,甚至只是无意识地拆旧建新,已经将几百年前的痕迹基本上抹平了。剩下的只有山海相交的地理格局还在。有人回忆说安东卫古城是抗战后拆除的,有人说解放后还有相当规模的遗存;建设一座城是明确的,毁坏它却已经是模糊不可考的了。当地有探古寻幽的兴趣人士在博客上发文,对比着自己的古城命运,就很羡慕平遥古城,被保存下来,还成了游人如织的著名所在。而据说当年的安东卫古城遗址就在今天的虎山营房西南的竹园附近。
沿海的风貌总是内地人很向往的,这种沧海桑田地理形貌大转换的地方,总是最能调动人的情怀。不过实地在海边走一走,会发现原始的海岸上岩石被海风剥蚀,水产腐臭的味道,还有强烈的阳光与没有树的光秃秃都很快就让人失望起来。对比着海边的荒凉,稍微离开海滨一点点的城镇就格外让人垂青了。那里才是人类生活理想的所在。有内地的平原上的物产,有大海的水产,有人类聚居的荫庇与舒适、繁荣与秩序。
骑车去寻访连环画所从诞生的具体地域甚至地方,是我作为连环画爱好者和地理爱好者、自行车爱好者一举多得的神仙之旅。有的时候是有明确的目标的,有的时候完全没有,只是规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往往就真能遇到某一本连环画的发源之地。那种在自然地理中遇到了人文印迹的喜悦,那种在大地上穿行观赏过程中突然可以将童年阅读的印象对证到眼前的实际环境中去的喜悦,都是上天最高的赐予。在岚山区,安东卫的名字突然挑动了我记忆中的一个名字,《安东卫连》!
在过去的安东卫,今天的岚山区,看上去多是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平板楼房,近些年集中建设起来的小区建筑也鳞次栉比,地域特色却不大能谈得上,这些建筑倒是很好地承袭着海边街市那种阳光总是有点过分,海风也一直单调地吹。这个位置上曾经的安东卫古城,海滨和山岳的地理形胜之中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曾经的林林总总,都已渺焉不再。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之前八路军和他们在这里展开的那场殊死之战,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关于这个地方的庞大深刻的记忆。没有想到,记载这个记忆的通俗形式,连环画《安东卫连》,后来居然成了这一历史大事近乎唯一还被传播着的记忆载体。
安东卫虽然是远在海边的堙没了的古城,但是在我们这一代人印象里却是大名鼎鼎,这源于那一本声名赫赫的连环画《安东卫连》。这本连环画,单听名字就知道是打仗的连环画,再看封面果然是负伤的战士愤怒地握着枪冲杀的场面。当时,这些元素一下就能抓住所有孩子的心,至少是男孩子的心。而且“安东卫”这个名字在“文革”中扫荡一切封资修以后的文化沙漠气氛里,听起来是很古、很带劲儿的,孩子们总是能心照不宣地一下就捕捉到这种古而带劲儿的神秘味道,马上就趋之若鹜,成为相当一段时间里大家一起追捧的明星连环画。大家不约而同地一起在头脑里构造着一幅祥和的画面:在遥远的大海边上,有一个古老的城。这个城前对大海,后对山峦,扼守交通要道,承接海内外物流;城内街市分明、秩序井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门按时开启和关闭,人人安详,处处随顺。安东卫这个名字,在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那一代人的印象里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它能很好地同时包容孩子们对古代的想象与对现实的向往。
有意思的是,在现在关于日照岚山区的网页里,有相当一部分还是连环画《安东卫连》的封面与画面。这个地方与这本连环画之间,这本连环画和这个地方之间,互为印证,成功地形成了一种连环画创作与地理形胜之间的互文关系。
连环画实际上很容易和具体的地理意象连接在一起,因为连环画里的故事发生发展虽然可以虚拟地点,但是画出来的山川风貌和地理格局却很难凭空,总是要以一定的地方为参照,甚至要以具体的写生来做绘画前的参考——很多成功而有名的连环画创作都是如此。《白求恩》的绘画者到太行山去采风,《大刀记》的绘画者在冀鲁平原采风,《山乡巨变》在湖南乡间采风,等等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有的连环画不标明具体地点,也能从画面上判断出基本的出处;而像《安东卫连》这样在标题上就已经将地域位置清晰说出来的连环画,就只需要去寻找互相印证的地方便可以增加欣赏的兴致与回味的空间了。
后来被命名为“安东卫连”的英雄连队,是红军连队,是当时八路军的主力部队。1945年5月,这个连奉命在距敌盘踞的安东卫古城很近的地方布下阵地,展开攻防阵地战、肉搏战。战斗异常激烈,在短短的16个小时时间里,打退了1000余鬼子伪军的11次冲锋,毙伤包括敌指挥官中田俊郎在内的360余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连指导员钟家全(在连环画中写的是钟家泉),在全身多处负伤以后坚持掩护部队撤退,最后自戕殉国;还有与五六个日寇拼刺刀牺牲的张万新、拉响手榴弹与五个鬼子同归于尽的刘德胜、肉搏战中倒下的谢有山……这些中华民族的守卫者,这场70年前在安东卫古城展开的反侵略的殊死搏斗,惊天地泣鬼神,永载史册,昭昭可鉴。寻访圣地,抚今追昔,噘嘘叹喟,顿感己之渺渺,而尚能踏雪寻梅一样地比对连环画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对应关系,正是当年英烈们所捍卫的民族独立与自由所加诸自己的最具体的福祉!
nlc202309090029
回家找出收藏的《安东卫连》,顺着这童年的旧物一下子就打开了记忆的开关,找回了童年的印象。这一本小小的连环画所勾起的是早已经在头脑里淡漠了的印象;如果不是这一本小小的连环画实物还在眼前的话,当初阅读它时那种激动情境,必然将连同童年里的那一段生活一起永远沉没掉。
《安东卫连》是部队作者创作的战史性质的连环画,整本连环画都在讲述那场著名的战斗的全过程。线条清晰有力,造型认真,细节一丝不苟,处处用心。连环画的第一幅画的就是安东卫古城的俯瞰图,山海之间一座完美的中国传统的城池,城墙之内道路街市,民居衙署庙宇,格局清晰,条分缕析,充分显示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安东卫连展开战斗的李村,民居建筑上青砖垒成的外置烟囱,还有山墙正中的石头砌核,老瓦外檐,木头廊柱,都被画得清清楚楚。这是北方海滨民居既要充分御寒又要尽量抗击海风侵蚀的特有结构。占连环画绝大多数篇幅的战斗场面基本上是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展开的,庄稼地、坟地、交通壕、自然沟,还有海边那种总是白云朵朵的天空,都被画得很到位。
对比连环画里所描绘的70年前的安东卫,眼前的岚山区已然难觅任何一星半点的既往痕迹。除了山海之间的大的地理格局没有变之外,古城没有了,没有墙的城区已经蔓延涵盖了周围广袤的山峦之间的众多乡村。条条道路和奔驰的车辆将沟壑与距离都填平与缩短了很多很多。没有了古城,也没有了战场。不过连环画却为那段史实留下了永恒的碑。连环画中所描绘的那些壮烈的牺牲者终极追求的,正是包括安东卫在内的整个民族的和平与繁荣。
在记述英勇的民族抗争的同时,《安东卫连》还为安东卫古城留下了历史的影像,为英烈们所捍卫的土地山川留下了永恒的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连环画《安东卫连》既是记述光荣的民族历史的文本,也是借以穿越时光回到先人所缔造的美好家园安东卫古城的神奇媒介。《安东卫连》不仅是“打仗的”连环画,还是将打仗的目的,将打仗所捍卫的家园景象都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记录下来的重要地理文献。
这里需要说一点也许算是题外的话:再看这本连环画,发现它和很多“打仗的”连环画一样,受创作当时的社会气氛和文化宽容度的影响,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比鲜明的同时,脸谱化也很严重;而我方的牺牲明显刻画不足,对于战斗的残酷性展示不够,每一幅画面都是我方“高大全”敌人矮小丑,似乎凶残的日本鬼子自始至终都只有抱头鼠窜的份儿。对于这一场在特定地理条件下对特定敌人展开的战斗的细节的独特性描绘比较少,人云亦云的“套话”所占比例很高。八路军战士弹尽以后拼刺刀的英勇无畏却也血腥残酷的场面和气氛,被有意回避掉了。这种对于我方牺牲场面的刻意回避,尽管避免了所谓伤感或感伤,但是却也失去了客观性,让整个作品的气氛中有一种怪异的至少是不和谐的轻松味道,这显然与创作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实不单是连环画,整个抗日文学,特别是抗日影视剧中也长期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问题:总是洋溢着一种刻意为之的过分轻松,似乎在嬉笑怒骂之间、玩耍调皮之余便可获得胜利。这种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现在让人不齿的所谓“抗日神剧”。它们亵渎了牺牲者,是用另一种方式将殉国的英烈遮蔽与埋没。
我的安东尼娅 篇3
Cather’s focus on this theme has much to do with her midwestern value.At the age of nine,Cather moved with her family to a farm near Red Cloud,in the Nebraska settler country.There she grew up among immigrants from Europe,most of them coming from Scandinavia,who were establishing homesteads on the Great Plains.Although Cather lived as an adult in Pittsburg and New York City,the endless prairie and its pioneering people had greatly influenced her.Living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in American history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industrialized society,Cather witnessed the turbulent changes of both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moral values.With the closing of frontier in 1890 and the highl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was greatly developed,but the moral value of the whole society was declining and the pioneering spirit valued in the past was disappearing especiall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Written during the turmoil of World War I,as well as a period of rapid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My Antonia is elegiac in tone,celebrating human values worth retaining and reminding readers to appreciate the best of the past.”(De Roche,2006:109)
With this purpose to hold to the best of the past,Cather intentionally advocates the disappearing pastoral culture of the Midwestern and shows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eastern culture.This theme is conveyed from three aspects,namel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etting of this novel,the depiction of Jim Burden’s haunting memory of his past life and the highlight ofÁntonia’s symbol as a pioneering woman.
As Cather was brought up in Nebraska,the landscape she encountered there,with its miles of waving red grasses,its few isolated trees,its openness to brutal weather,and its determined,lonely settlers,permeated Cather’s imagination and became the source of and setting for many of her most significant literary works,including MyÁntonia.The word“Nebraska”is originally an Indian word,which means a calm river,indicating people here living a quiet life different from the noisy city life of the eastern.Cather named the town“Black Hawk”which comes from the name of an Indian chief who launched a war against the white people’s invasion of the land in 1832.This arrangement of setting clearly shows Cather’s conservative attitude toward industrialization and her longing for the past pastoral life on the Midwestern prairie,just as is said,“Civilization of course contains its own problems,and as Americans found themselves confronted increasingly by those new problems,their concept of the frontier acquired a nostalgic component.In that view America’s best days lay in the past...”(Quirk,2006:407)
MyÁntonia is Willa Cather’s most autobiographical novel.In a way,the narrator Jim Burden is the spokesman of Willa Cather.Jim in particular is enamored of long-gone better days.Living on this vast piece of land in his childhood and young adolescent days,Jim Burden later goes to New York,professionally successful but personally disappointed.Twenty years later when he reminisces,“in the course of twenty crowded years on parts with many illusions.I did not wish to lose the early ones.Some memories are realities,and are better than anything that can ever happen to one again.”(Cather,2004:248)The childhood days spent on the vast prairie means so much for him because it’s the place where his personality and values are formed.Obviously it is not a place where people can lead an easy life.When he first arrives at this place,he feels erased because“there was nothing but land:not a country at all,but the material out of which countries are made.”(Cather,2004:14)Life here can be fearsome when people experience its extremes of heat and cold,when crops can wilt in a day or a blizzard of thick-falling snow can obliterate the human attempts to create boundaries and mark paths.Instead of all these difficulties,it’s a place where he finds a more meaningful life and enjoys happiness,“to be dissolved into something complete and great”.(Cather,2004:21)It’s also a place that gives him substance on which to grow.For example,he first knows male pride when he kills a snake and earnsÁntonia’s praise.Here,too,he roams free on his pony,becoming intimate with the rhythms of nature and every form of prairie life and gets deeply rooted in this soil.What’s more important it is the place where his temperament and his worldview are shaped.He is an independent thinker,genuine and sincere,who enjoys simple,honest pleasures and values authenticity and tolerance in himself and others.He believes in the goodness of others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doing the good.These qualities account for his disdain of Black Hawk’s prejudice against the immigrant girls,who are good enough to cook their meals,care for their children,and tidy their houses but not to marry their sons.Life on the Midwestern prairi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Jim possibly because he does not like where his adult life has taken him.He is unhappily married and living in a large city,away from the prairies that he had grown so fond of many years before.Remembering his past,as well as his friendship withÁntonia,is his way of escaping his present life and becoming that child growing up on the prairies of Nebraska again.By describing Jim Burden’s haunting memory of the pastoral life on the Midwestern prairie,Willa Cather expresses her deep sense of nostalgia because she thinks the crude land which has not been corrupted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which has cultivated honest hardworking people are disappearing.
What Willa Cather cherishes is not only the pastoral life which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from people’s life but also the pioneering spirit of those people who immigrated from other places of the world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settled down on this vast land with resilience,perseverance,independence and courage.By the time Cather began writing MyÁntonia in 1917,the frontier world of her youth was on the verge of passing into a myth,therefore Antonia Shimerda is clearly a symbolic character in the novel with whom Cather endows the immigrant pioneering spirit of the west.In the introduction of My Antonia,Cather describesÁntonia as“This girl seemed to mean to us the country,the conditions,the whole adventure of our childhood.”(Cather,2004:7)
When she is on the train that brings both Jim and her to Black Hawk,Ántonia impresses the conductor with her“pretty brown eyes”.Later when Jim first meetsÁntonia in her family’s dugout,he is also caught by her unusual eyes:“They were big and warm and full of light,like the sun shining on brown pools in the wood.”(Cather,2004:25)From the very start,Cather is imbuingÁntonia with the qualities of warmth,generosity,and earthiness.She is generous when she tries to give Jim her ring after he has seen her for a few minutes;she is sympathetic when she cries for the little green insect that she knows will not survive the winter.She further reveals her maternal nature when she grieves for Peter and Pavel and when she feels protective toward Jim and warns him about Lena’s possibly distracting him from his future plans.She i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always sees the good in others and never dwells on the bad.
But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ality that Cather endows withÁntonia is her pioneering spirit—resilience,perseverance,independence and courage.Ántonia is just that kind of person described by Earnest Heming as one who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She is not afraid of the turbulent torrent of life.She never complains when she sleeps like an animal in the cave of a sod house during the first bitter winter.After the suicide of her beloved father,though grieved and forbidden to go to school forever,she courageously takes up her responsibility to support her family and works in the filed like a man.Even during her bleakest days as she grows big with an illegitimate child she still works in the filed for her brother.Despite personal loss and harsh privation,Ántonia never loses her dignity and self-respect.As described by Jim,“Whatever else was gone,Antonia had not lost the fire of life.”(Cather,2004:253)She never grows coarse like her mother,nor does she ever lose her innate understanding of and appreciation for what truly matters in life.
Cather distinguishesÁntonia as a real pioneering woman by contrasting her to the people around her.Though both transplanted to this endless prairie at an early age,Ántonia Shimerda and Jim Burden has totally different life.Jim ends up leaving the west and becomes one of the elites disillusioned and lost in eastern cities whileÁntonia ends up in a happy large family.Cather also distinguishesÁntonia from the other hired girls by contrasting her to Lena Lingard and Tiny Soderball.LikeÁntonia,Lena and Tiny have sacrificed their youths to ensure the survival of their immigrant families.None of them has had the leisure to attend school because they have had to work in the fields or,as Lena had done,to herd cattle in the open country.When they reached heir late teens,all of them are hired out to Black Hawk businesses and families,the major portion of their salaries given to their families.YetÁntonia remains different from Lena and Tiny,the three Bohemian Marys,and Anna Hansen,less modern and americanized.When Lena Lingard and Tiny Soderball finally ends up living in cities and lost among the common Americans,Ántonia not only becomes the real hostess of the Midwestern prairie,enjoys a happy traditional cultural family but also remains her Bohemian identity and passes it to her later generations.It’s out of Cather’s genuine intention to portrayÁntonia as one of those real pioneers who are gradually stepping down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but whose spirits deserves well remembering.
Of all her works,Cather loved MyÁntonia most.She said in1938,“The best thing I’ve done is My Antonia.I feel I’ve made a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 with that book.”(Bennett,1961:203)Perhaps this contribution she made is to remind Americans their past glorious days when challenges brought out the best in human nature.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etting of this novel,the depiction of Jim Burden’s haunting memory of his past life and the highlight ofÁntonia’s symbol as a pioneering woman,Cather recreates the most valuable spirit once Americans had but is disappearing little by little.The best days are the first to flee,but just as Cather said,“Whatever we had missed,we possessed together the precious,the incommunicable past.”(Cather,2004:277)
参考文献
[1]Bennett M.The World of Willa Cather[M].Lincoln:Universityof Nebraska,1961.
[2]Cather W.Myántonia[M].New York:Pocket Books,2004.
[3]De Roche L.Student Companion to Willa Cather[M].London:Greenwood Press,2006.
安东尼语录 篇4
2) 其实我不在乎你是白是黑是直是弯有钱没钱是胖是瘦是高是矮……你对我好,我就会对你好,就这么简单。
3) 一直都在寻找你,寻找的路上独自一人。尽管有信念,但还是会寂寞失落。然后有一天,忽然明白,与其找到‘你’,我要先找到‘我’,因为我不确定会和你一起多久,但是却要面对自己很久很久。
4) 还要认识很多的人,还要发生很多的事,只是那些喜欢过的人,还会再遇见么?那些感动过的事,还会再怀念么?
5) 那些,我们一直好奇而又有一些惴惴不安的未来,有的时候,在我心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它们是明亮的。
6) 我一直相信,当你做了某件正确的事,它就会使你在这个地球上的重量,增加一些,会觉得,安全踏实。
7) 好象,我们认识的那三年时间,被这里的火车一晃,就模糊了,再一晃,就消失了。
8) 不管昨夜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早晨醒来,这个城市依然车水马龙。
9) 每次开始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爱别人。可是真的在一起以后,就忘记了。小心翼翼地疼爱,原来,喜欢上一个人很容易,可是,要在心里最深刻的地方去珍惜,就很难。
10) 学校本身也教给我们很多事情,钟楼不仅仅教会我们认识时间,也让我们明白,有些时候需要等,有些时候会错过,有些东西可以改变。比如多久可以完成一张考卷,比如多久可以喜欢或者忘掉一个人,有些东西改变不了,比如时间。
11) 每一处的海,都是我的海,我坚信它们在某一处,汇入贯通,储存了我的很多情绪和过往,又默不做声。
12) 选喜欢的人,好像是做选择题。对了就会加分,错了就扣分。你要对你的选择负责,如果是扣分,不要责怪题意不清,或者是选项中潜在的圈套。毕竟答案是你自己选的,苦乐也是你自己享用。
13) 希望迷路的时候,前方有车可以让我跟随;冷的时候,有带电热毯的被窝;拉肚子的时候,就离家不远;困的时候,有大段的时间可以睡觉;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你会温柔地看着我,笑我词穷;不可爱的时候,会适可而止;寂寞的时候,知道你在爱我。
14) 这是一个种满仙人掌的花房,我拿着一个叫做幸福的气球站了很久,很久。
15) 不要让那个喜欢你的人,撕心裂肺地为你哭那么一次。因为,你能把他伤害到那个样子的机会,只有一次。那一次以后,你就从不可或缺的人变成可有可无的人了,即使他还爱你。可是,总有一些东西真的改变了。
16) 将来,也会有人懂你珍惜你,像我喜欢你一样的方式喜欢你,想到这里,我轻松了好多。
17) 我们都很仔细的定义过所谓幸福的生活,不过我们都没有认真的活。
18) 我不是个执着的人,累的时候,或者走不过去的时候,平躺一下,或者绕道而行就好了。
19) 应该趁着年轻,和喜欢的人一起,制造些比夏天还要温暖的事。
20) 被你爱着的时候,我变成舞者,可以在每一个圆点上旋转。想你的时候,我变成水手,想凭借两只船桨我就能穿越日夜。爱你的时候,我成为护林者,守着心里每一棵骄傲的树。
21) 我喜欢的人不年轻了,我也是。但他不管干什么我都支持他。他出唱片我买来听,他拍电影我就跑去看。他有一天不想在大众面前了过自己的生活我就祝他幸福。原本他不是属于我这个世界的人,但他给了我这么多,可能他永远都不记得我,但是那又怎样,我记得就好。
22) 很久以后,那些好极了和糟透了的时刻我们都会忘记,唯一真实和难忘的是,我们抬头挺胸走过的人生。
23) 意识比身体坚强,语言比心绪理智。
24) 一直在寻找你,寻找的路上独自一人,尽管有信念,还是会觉得孤独失落。然后有一天,忽然明白,相对于“你”我要先找到“我”。因为我不确定会和你一起多久,但是却要面对自己很久。至于你,也许你在天边,也许我遇到你的那天还很远,这些我都不怕,因为只要找到你,一切都值得。
25)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地方,一旦离开,就回不去了,或者应该说总觉得自己回不去了,于是,我们不断地离开,去旅行,斗志昂扬地摆脱地心引力,证明自己,不是苹果。
26) 城市里的人都在找东西,找工作,找住处,找恋人,找一段回忆,找一个梦。有一些在找另外一个人,还有一些在找自己,有一些人在找东西,但是他们也说不清自己在找什么。
27) 长大了,总有那么一两次机会,你会为了喜欢的人,跑那么一跑。因为,如果是对的人的话,走路真的来不及。
28) 后来,我终于能接受,我们不会再在一起这个实事。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继承那些,你拥有的让我着迷的品质,好好地生活下去。
29) 如果一切真的消失,地球也不见,那我要我对你的思念,再在世界里走几个光年。
30) 因为喜欢远远大于讨厌,而那一丁点的厌恶在那么多的喜欢面前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31) 你知道,这世界如此寂寞,没有按下的发送键,季风的转向,云雨的流动和鸟的迁徙,以及没有对你说出口的再见。
安东尼式闹剧 篇5
“如果他有机会重新再做一次选择,他也不会那么做——他会采取完全不同的办法,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保证。
安东尼表示,自己定期会与勒布朗、克里斯·保罗、科比以及韦德交流。当去年勒布朗在ESPN宣布离开克里夫兰前往迈阿密的时候,安东尼开始寻求与掘金更友好的分手方式。安东尼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自己会在交易截止目前被交易,然后他的目标是在今年7月可能到来的停摆危机之前签下3年6500万美元的合同。
在《体育画报》的采访中,安东尼惊讶很多掘金球迷因为几个月来经常有他被交易到纽约尼克斯,新泽西篮网或者其他球队的流言而迁怒于自己。
“人们忘掉了我效力的这7个半年头,这一点让我不禁笑了出来。”安东尼说道,“就因为我像是,我自己么?在这么多球迷前,你们嘘我?”
去年夏天在安东尼的婚礼上,克里斯·保罗曾在致辞中提到有一天他会和安东尼一道加盟小斯的尼克斯,组成三巨头。而在保罗发表这番言论之前,勒布朗曾笑着对安东尼说“如果你想有机会对抗迈阿密的我们,你最好跟小斯在纽约组队。”
而当《体育画报》询问掘金主教练乔治·卡尔对安东尼的可能离开有何看法时,这位老帅有些哽咽:“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会伤心。也许,我会比之前经历过的其他交易伤心更长时间,而且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伤心。”
执教NBA长达23个赛季的卡尔表示,他和安东尼的关系要比以前进步不少。在2006年的时候,安东尼曾拒绝与卡尔一道拍摄《体育画报》的文章配图。而卡尔谈到自己上赛季遭遇的癌症遭遇,他表示这在教练,球员之间搭设了一座“桥梁”。
“当我拜访球队的时候,也许只有6.7次,”卡尔说道,“安东尼用他的方式来确保他与我保持着联系(卡尔因为咽喉癌暂时不能说话),而这是他第一次这么做。安东尼并不会经常这么与人亲近,他更像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据最新消息,篮网方面已经公开声明放弃了安东尼的交易,而安东尼自己则表示仍然有可能在交易截止目前被交易至他队,无论如何,即使最后安东尼没有和詹姆斯那般闹腾,这场安东尼式的闹剧反而显得更加累赘烦人,无论如何,“甜瓜”,给个确定的答复吧!
我的安东尼娅 篇6
薇拉·凯瑟作为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以多部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移民的优秀著作名传于世, 其代表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以对拓荒者艰辛的生动描写和对拓荒移民坚忍不拔的拓荒精神展示, 为世人所推崇和探究。长久以来, 评论家们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对《我的安东尼娅》进行着解读和探究。本文对《我的安东尼娅》中女主人公形象、意志以及对她自然和谐的追求进行讨论,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部作品。
2、生态女性主义的概述
生态女性主义最早由法国女性主义者F·奥波妮提出, 它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概念, 生态女性主义与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针锋相对, 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思想和对女性束缚的父权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形象、劳作、生养和感觉等特征与大自然有一种天生的生态和谐, 女性与自然更加亲近。生态女性主义要阐述的是人与自然应该有着更加和谐的关系, 自然给予人类生命和生存的资源, 人类也应该对予以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人类和自然需要和谐的共存。生态女性主义同样批判父权主义, 提倡对女权和男女平等的追求, 用关爱和公正建立起一个生态平衡、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
3、薇拉·凯瑟和她笔下的安东尼娅
《我的安东尼娅》被后世誉为薇拉·凯瑟的巅峰之作, 被人们视为20世纪美国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吉姆的自述贯穿作品, 用吉姆的眼睛和嘴为人们展现了安东尼娅在拓荒移民过程中艰辛生活的故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安东尼娅是薇拉·凯瑟笔下的主人公, 其一家在拓荒中面对的是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 由于窘迫的生活, 波西米亚女孩儿的父亲在脆弱和气馁中选择了自杀以逃避现实生活压力, 安东尼娅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帮助母亲打理家务、到镇上帮工。不幸的婚姻, 怀孕后被人抛弃的命运并没有让她放弃希望和生活, 而是在自然中找寻着自我和信心, 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去战胜苦难, 终于苦尽甘来, 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安东尼娅的塑造是薇拉·凯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借鉴, 而文中黑鹰镇的原形就是作者居住过的红云镇, 作者的童年经历大多发生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 红云镇作为她的家乡也在作品中出现。可以说红云镇和内布拉斯加草原是薇拉·凯瑟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萌芽酝酿的起点, 美国西部的自然环境对薇拉·凯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从小便沉浸在草原乡间, 大自然的美景和她的童年经历让她热爱美丽的生态环境和大自然, 也让她开始了对父权主义的批判和对生态女性主义和自然和谐公平社会的追求。
4、生态女性主义下对《我的安东尼娅》的解读
4.1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 女性更加与自然和生态环境亲近和统一, 女性独有的特征恰恰与和谐的大自然相对应, 而大自然的万物也通常用女性的特征和形象加以描绘从而显得更加得当和生动。于是《我的安东尼娅》中对主人公安东尼娅形象的塑造着重突出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安东尼娅拥有棕色的肤色, 这恰恰与美国西部草原的大地土壤颜色吻合, 也寓意着安东尼娅大地之母的形象和气质, 安东尼娅有着明亮的眼睛, 与明媚的大自然呼应, 而她散乱的头发和不屈的性格也彰显着大自然的野性和生命力。
安东尼娅热爱着大自然, 她喜爱大自然的挑战和对生命的孕育, 她能够在大自然中拥有自己的梦想, 充分的发挥她的想象力和自身的个性, 可以说安东尼娅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她珍爱着大自然内的所有生命。安东尼娅会悉心的救助受伤的小蚂蚱, 愿意把自己的手臂搭建成给蚂蚱的温暖的巢穴, 她会用波西米亚语和小蚂蚱聊天, 让小家伙靠近她的身边, 倾听它的声音和思想, 也是在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体会着大自然中的情感。安东尼娅还会悉心照料她种植的小果树, 就像照顾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安东尼娅眼中她是大自然天生的朋友, 与大自然相互照料相互关爱。
4.2 安东尼娅对女权和幸福的追求
安东尼娅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中, 在这样的社会中, 女性被看做是男性的私人物品和争夺的资源, 女性完全没有身份和权利, 她们必须依靠男人才能在这样的社会上生存, 但是这样的生存也是完全没有自由和地位的。
安东尼娅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父亲, 慈爱的父亲很疼爱小安东尼娅, 儿时的安东尼娅并没有完全被父权社会所压制, 但当她的父亲去世后, 她开始被她的哥哥“统治”, 在家中她必须完全顺从她的哥哥, 被逼迫放弃上学的追求, 只能在家里土地上辛勤的耕作, 而恰恰是在土地上安东尼娅找到了信心和成就感, 让她意识到了自己并不比哥哥差, 女人不一定不如男人, 于是她开始了女性权利的追求。
安东尼娅的命运可以说是悲惨的, 在黑鹰镇给人做家仆的时候, 她完全丧失了自由, 她必须完全服从于雇主, 经历了一次不幸的婚姻后, 怀孕的她被人无情地抛弃了。这些痛苦的经历让安东尼娅看清了男人和城镇的生活充满了欺骗和诱惑。她回到了大草原上在她热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 抚养子女, 经过不断地努力和不屑的追求, 安东尼娅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
5、结语
《我的安东尼娅》通过对主人公拓荒生活的描写, 深入地探讨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赞美了女性在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过程中追求梦想与公平的伟大精神, 同时也表现了薇拉·凯瑟对女性和自然的无比热爱, 文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现代人所向往的。
摘要: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我的安东尼娅》进行解读, 探究作者要表达和展示的女性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精神。
关键词:《我的安东尼娅》,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参考文献
《我的安东尼亚》的生态主义解读 篇7
关键词:生态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我的安东尼亚》
生态批评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是环境危机的产物, 晚于生态伦理, 也是对人类中心论的批评。1974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 主张批评文学应该探讨文学所揭示的文学与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生态文学批评以生态整体观、现实观作为主要思想, 将文学作为批评媒介, 其主要目的在于挖掘和揭示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 揭示人类思想、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等如何影响并决定人类对自然的索求无度。人类与自然之关系已成为各国各领域学者讨论的主要议题, 因此无可厚非地衍生出许多的分支。法国学者F·奥波尼 (Francoise d’Eaubonne) 于1974年在《女性·毁灭》一书中首先提出女性生态主义 (Eco-feminism) 的概念, 认为女性是保护环境与地球的主要力量, 并号召女性参与其中。女性生态主义将父权制度压迫下的女性与人类控制下的自然相对比, 并梳理出男性与女性、文明与自然、思想与身体、理性与冲动、理智与情感等一系列二元对立谱系。尽管女性生态主义对女性与自然的观念持有不同意见, 但他们均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并强烈反对父权社会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反对二元对立的两性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多罗西·丁内斯坦 (Dorothy Dinnerstein) 认为, 只有破除西方的二元对立, 才能结束对现行所有被贬低的人与事物的压迫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女性与自然) , 这种破除应从解构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开始, 使得女人/自然与男人/文化融为一体。这样的大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女性生态主义的合理发展, 以免其落入另一种文化绝对主义及极端女权主义思想的囹圄。简言之, 生态女性主义的落脚点不是彻底的破坏和抛弃, 而是重建。
西进运动是美国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页。在这场浩浩荡荡地征服自然的征程中, 人与自然、文明与荒野遭遇又一次最直接的对抗—“拓荒”就意味着征服, 意味着将人类置于自然之上。然而,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 (1873-1947) 的拓荒系列小说, 如《啊, 拓荒者!》、《云雀之歌》、《我的安东尼亚》等却被认为是生态女性主义小说的典范。其中, 《我的安东尼亚》被认为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征服自然”意味的拓荒小说会被认为是生态主义文学的杰作?《我的安东尼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主题展示女性生态主义的内涵?薇拉·凯瑟在这部小说中阐释了怎样的生态思想?本文将从上述这些问题解读《我的安东尼亚》一书中的生态主义思想。
1. 自然与人
在小说开篇, 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便跃然纸上, “整个牧草就是乡村, 犹如水就是大海一样。牧草的那种红色使整个大草原呈现出酒斑或刚被冲上岸的某种海藻的颜色。而且动荡得厉害, 仿佛整个乡村在奔跑”。自然是一切生命的开端, 是万物的根源。在天然单纯的状态下, 自然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而身处其中的吉姆, 仿佛可以感受到:“人就可以浮起来飘到苍天和太阳里去, 像只在我们头上盘旋, 影子在地上缓缓移动的黄褐色的老鹰一样。” (1) P14尽管这位叙述者只有十岁, 但他仍从自然中体会到:“也许我们死后, 变成了一个整体的一部分, 不敢那整体是太阳还是空气, 是善良还是知识, 我们的感觉也像这样。总而言之, 溶解在一个完整而伟大的东西里面;那就是幸福。” (1) P15生活在吉姆周围的人, 如吉姆的祖母、祖父及他们的邻居无一不是将自然看做生活中最神圣最重要的一部分。吉姆去了大城市学习工作, 可常常会想起旧日时光。故事的结尾处, 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吉姆深感精神的困倦和疲惫, 重新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大草原, 他感到一种“旧日土地的吸引力—那种来自田野的庄严魔力”, 终于找到一种“回归自我的感觉”, 甚至希望自己能“重新做一个小男孩, 希望 (自己) 的道路就此终止” (1) P203。自然给予人类的精神之力是无穷尽的, 正如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中所说:“人类与自然的神秘联系, 在现存的社会关系中, 仍然是他的内在动力。” (1) P223
安东尼亚是将吉姆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角色。童年的吉姆亲近自然, 自然是他与安东尼亚一切美好记忆的所在, 而也是因为安东尼亚, 吉姆急于摆脱小镇的一切, 离开自然的怀抱, 但也因为安东尼亚, 成年的吉姆重新找到自我, 在安东尼亚的孩子中间, “各种各样的兴趣又复活了” (1) P216。在吉姆眼中, 安东尼亚“是一个丰富的生命的矿藏, 就如那太古民族的奠基人一般” (1) P218。而安东尼亚的一切力量都来源于她与自然的关系。
安东尼亚是位勤恳的拓荒者, 自然给予她生活的一切, 也给予她精神的力量。小镇的生活多姿多彩, 但她始终觉得:“我在城里总过得不好, 在那里我会寂寞而死, 我愿意待在我了解的每个谷堆, 每棵树的地方。我愿意生在这里, 死在这里。” (1) P203安东尼亚在小镇生活中受到沉重的伤害和打击, 人们以为她一辈子都不会再幸福了, 可她重新回到土地中, 虽然刻薄的家人没能带给她多少宽慰, 但她在与自然日复一日的相伴中, 重新焕发生活的希望, “庄重的面容中有一种新的力量” (1) P214。她结婚生子, 命运再也没有让她远离土地和自然, 而她对自然的爱也愈加深刻:“我爱它们, 就好比它们是人一样……它们在我心里就像孩子一样。” (1) P213生态女性主义旨在建立一种人类与自然和睦共处、相互作用的生存模式, 并呼吁建立一种不是基于统治原则而是基于互惠互利原则的生态道德伦理观。安东尼亚对土地的认同, 对自然的热爱与传统父权统治阶级中对环境的掠夺截然不同, 只有珍惜自然, 珍爱土地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平等相处。
2. 男人与女人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他者”与“自我”的对立, 大力宣扬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帕特里克·墨尔菲强调差异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提出“另者” (an-otherness) 概念 (Murphy, (1) P152) , 即任何“自我”都是“他者”的“他者”, 虽各有不同, 但同样平等, 互相依赖。它们之间的对抗被完全消解, 取而代之的是“关爱伦理” (1) P101-120。在探索人与自然之关系内涵的同时, 《我的安东尼亚》也营造了一种如帕特里克所倡导的理想的生态两性关系, 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安东尼亚。
在小说开篇, 安东尼亚是一个深受父亲爱护的可爱女孩。但在父亲去世后的八个月里, 安东尼亚逐渐变成了一个“高高大大, 身强力壮的大姑娘”, 整天挽着袖子, “颈子从两肩之间茁壮的耸出来, 犹如草根泥上戳出来的一根树干” (1) P79, 像男人一样在田间劳作, 同自己的妈妈一样, 视哥哥安布罗西是整个家庭的支柱, 虽然她远比他强很多。小镇的生活让她开始学会最求自我, 虽然最后她被抛弃, 还突破世俗的压力未婚生子, 可安东尼亚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她热切地爱着自己的私生子, 甚至还把那孩子的照片放在镀金的大镜框里挂在镇上的照相馆里展览。她的婚姻生活幸福和谐, 丈夫没有嫌弃她的过往, 相反, “两人相处得似乎很友好, 带点兴致勃勃的味道。显然, 她是冲击力, 他是矫正器” (1) P225。在她的丈夫感到生活无法继续时, 是安东尼亚鼓励他坚持下去;当他的生活寂寞孤独时, 安东尼亚用热情使他的生活舒适安逸。安东尼亚将独立、坚强、宽容和慈爱融为一体, 成了一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相结合的女性, 并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小说对安东尼亚的丈夫虽然着墨不多, 但令人印象深刻。首先, 他没有厌恶安东尼亚的私生女, 反而像对待亲生的孩子一样待她;其次, 他热爱城市生活, 爱热闹, 但责任心和对安东尼亚的爱却让他扎根在
WENJIAOZILIAO
“人世间这块最荒凉落寞的地方” (1) P230;最后, 我们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看到他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难以忘怀, 但这并没有破坏他坚强的拓荒者形象, 相反使他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同许多其他生态女性主义小说中被解构的男性形象不同, 在《我的安东尼亚》中, 我们看到了诸多男性形象, 他们更生动、更贴近拓荒者, 如吉姆心胸宽广乐于助人的祖父及一生都在愧疚之情中度过的俄国移民帕维尔和彼得。显然, 解构不是小说的主要目的, 和谐共生的两性关系才是小说着力要阐明的内容。
即便常常被评论家认为是小说中男性中心主义代表的叙事者吉姆, 也将安东尼亚视为精神支柱。他迟迟不肯去见迟暮的安东尼亚, “不愿意发现她已经老了, 身体衰弱了”, 不希望自己失去早年的那些幻想。但当他再次鼓起勇气见到安东尼亚的时候, 他发现“她还是老样子”, 看到安东尼亚的孩子们聚拢在一起, 他感到一种“肉体的融洽, ……这样那样扶着靠着, 不怕互相碰着” (1) P219, 而这位女性“身体力行太古时代人类的处世态度, 这种态度我们由本能认识到是人类共有而且真实的” (1) P221。他的转变恰恰是生态女性主义乐于见到的, 对女性的认识突破了传统女性主义观念的囹圄, 消弭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次等地位。
3. 结语
生态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关注, 而生态女性主义则更加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在精神上的紧密联系, 强调和谐共存的两性关系。《我的安东尼亚》虽然冠以拓荒文学的标签, 但流露出薇拉·凯瑟对自然的热爱。拓荒者是征服自然的先驱者, 但在安东尼亚这些女性拓荒者眼中自然并不是征服的对象, 而是个体赖以生存的关键, 是精神的象征和支柱, 是对手亦是朋友。与此同时, 在自然的状态下, 摒除二元对立的两性关系, 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差异的平等。
参考文献
[1]王诺.生态与心态:当代欧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Murphy, Patrick D.Literature, Nature, and Other:Ecofem-inist Critiques.Albany:State U of New York P, 1995.
[3]Warren, Karen.Ecofeminist Philosophy.Lanham:Row-man&Littlefield, 2000.
[4]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 1989.
[5]薇拉.凯瑟著.周微林译.我的安东尼亚[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8.
[6]周铭.从男性个人主义到女性环境主义的嬗变—威拉.凯瑟小说《啊, 拓荒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外国文学, 2006 (3) .
我的安东尼娅 篇8
本文采用性别研究的方法, 对《我的安东尼亚》和《啊, 拓荒者!》中部分男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揭示出父权制这一社会等级制度不仅压迫着女性, 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压抑着男性。
1 父权制对男性性别角色的规定
人类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 开始有了利益之争, 有了对财富的掠夺, 出现了战争, 男性的地位和作用开始上升, 逐渐成为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相应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也基本确立。这一分工进一步强化了基于生理之上的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因此, 传统观念认为, 男性必须是家庭的供养者, 是家庭重大事件的决策着, 应该具有强壮、自信、冷静、勇敢、有雄心及较强的适应能力等特性。
纵观《我的安东尼亚》这部小说, 我们不难发现, 吉姆伯登的祖父就是一位父权制下的男性典型。第一次见面时, 他就给吉姆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不是个感情外露的人。我立刻就感觉到他慎于思考、态度尊严, 便对他有点儿畏惧” (周微林, 2004:9) 。虽然平时家里的一切都由祖母操持, 但遇到决策性问题时, 还是祖父说了算。如当他宣布说由于下大雪不能到黑鹰镇去买圣诞节用品时, 杰克坚持说他能骑着马去, 但经验丰富的祖父认为“路会被雪埋掉, 而且一个刚到这地方来得人太容易迷路了。”在这种情况下, 全家人“决定不依靠城镇, 过一个乡村的圣诞节” (周微林, 2004:56) 。作为伯登家庭权利的中心, 祖父也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在雪默尔先生自杀后, 祖父冷静地认为“那尸体不能碰, 一直要等到我们从黑鹰镇把验尸官找来。这样的天气, 不是一天两天做得到的 (周微林, 2004:69) 。在随后的几天里, 祖父一直毫无怨言地帮助只剩下孤儿寡母的雪默尔达家办理丧事。总而言之, 严肃、果断、有远见、识大体、顾大局这些传统视角下男性的特点在伯登先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搬到黑鹰镇以后, 伯登一家又结识了新的邻居——哈林一家。哈林先生被誉为“我们这个地区最有事业心的生意人” (周微林, 2004:103) 。在家里, 他也是绝对权威:“哈林先生不仅需要一座安静的屋子, 他还需要他的妻子专心照应他” (周微林, 2004:109) 。所以只有当哈林先生不在家时, 孩子们才能在他家尽情玩乐。同时, 哈林先生还是一个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 对于安东尼亚每晚都跑出去跳舞的行为, 他当然无法容忍, 对她下了逐客令。尽管哈林太太很喜欢安东尼亚, 但是当丈夫要求安东尼亚作出选择时, 哈林太太也帮不了她, 因为“哈林先生说了的话我不能改口。这是他的家” (周微林, 2004:144) 。
在《啊, 拓荒者!》这部小说中, 虽然对于亚历山德拉父母的描述笔墨不多, 身为同一个家庭的家长, 父亲和母亲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大相径庭——前者是失败者, 后者是成功者。自从移民到分水岭后, 作为一家之主, “在十一年漫长的岁月里, 约翰柏格森辛勤开垦这片荒原, 但几乎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杨怡, 2003:25) 。在前五年时间里, 庄稼欠收, 牲口暴病, 孩子身亡, 一系列天灾人祸使得这个移民家庭负债累累, 柏格森用六年时间辛勤劳作, 还清了债务后, 不久却因病撒手人寰。但对于亚历山德拉的母亲, 作者却是另一番描述“约翰柏格森娶了一个出身比他低微的女人为妻, 但他娶到的是一个好主妇。……十一年来, 在环境艰苦、安排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她始终出色地把家治理得有条有理” (杨怡, 2003:29) 。显然, 父权制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规定在亚历山德拉父母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2 男性心理的扭曲和异化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导致了男女两性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一方面, 女性逐渐丧失其主体性, 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作为“第二性”的角色并变得有些自卑。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要求男性勇敢、强大、成功, 女性也希望自己的丈夫是最有能力、最优秀的, 这样就使男性处于一个很艰难的处境:他们不仅要努力工作来养家糊口, 更要在事业上不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异性的仰慕。在这种难以承受的压力之下, 男性大多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在小说《我的安东尼亚》中, 安东尼亚的父亲雪默尔达先生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雪默尔达先生的自杀出乎人的意料, 而且大家都认为是严重思乡愁夺走了他的生命。雪默尔达的确很思乡, 这种情绪是每一位处在异乡的游子都会有的。但是, 将他逼上绝路的真正原因是作为一个男性, 作为一家之主, 却没有能力养家糊口, 甚至还要靠邻居的接济。在这样一种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极端压抑的情绪之中, 雪默尔达先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故乡波希米亚, 雪默尔达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经营着一家农场, 全家人衣食无忧。但移居美国以后, 他变得“很忧郁……面容很粗犷, 但看起来像一摊死灰——仿佛所有的热和光都已熄灭” (周微林, 2004:109) 。生活的压力、邻居的同情以及妻子的不满所有这些男权中心社会的枷锁导致了雪默尔达先生的悲剧。
吉姆伯登应该算是父权制社会中成功男性的典型, 但事业上的成就并没有给他带来所期望的幸福——小说的引言部分告诉我们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为什么一个如此欣赏乡村女孩热情与活力的男人, 竟陷入一桩如死水一潭的婚姻中?为什么他会将自己一直深爱着的安东尼亚弃于无尽的苦难之中?正如我们对吉姆与安东尼亚的结合寄予了太多期望一样, 吉姆在多年以后也向安东尼亚的儿子们承认:“我曾一度深深地爱上了你们的母亲, 我知道世上再找不到像她这样的人” (周微林, 2004:236) 。但是作为一个在典型的父权制家庭中长大的男性, 吉姆深知自己应该追求的是事业、名誉和社会地位, 除此之外, 他不能为任何事情而驻足。整部小说都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之中, 仿佛有人失去了什么——那些在过去的艰苦岁月中所拥有, 在现在的舒适生活中却丢失了的东西。也许当吉姆在后来成功的事业和无意义婚姻中回顾过去时, 更能清楚地认识到在自己不断向上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所放弃的是什么。
《啊, 拓荒者!》中的男性角色似乎更悲剧——约翰柏格森、埃米尔、阿梅代英年早逝, 弗兰克被关进监狱。在一个拥护男权的的父权制社会里, 为什么这些男性们不仅没有得到他们所渴望拥有的, 反而落得如此结局?约翰柏格森和阿梅代的死也许可以解释一二。他们都是社会性别角色的忠实扮演者, 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即使在经过多年努力, 还清了家里欠下的债务后, 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约翰柏格森仍然认为自己有罪——因为没能让妻儿过上富裕的生活。所以他告诫儿子们要合力保住这片土地, 好好听姐姐的话, “即使她犯了什么过错, 也不会比我犯得多” (杨怡, 2003:28) 。在负罪感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 约翰柏格森含恨离世。尽管“他才四十六岁, 无疑是希望多活些日子的” (杨怡, 2003:26) 。阿梅代的死则更让人痛心, 毕竟他还那么年轻, 那么阳光, 和新婚妻子那么相爱!但就是这位年轻的丈夫、年轻的父亲,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生病了还坚持下地干活, 最后倒在了麦田里。
阿梅代的死并没有警醒他人, 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 因为埃米尔和弗兰克的悲剧随后就发生了。弗兰克是杀死埃米尔的凶手, 但他何尝又不是受害者呢?为了让人们觉得玛丽不顾家人反对, 选择和他私奔是正确的。“他把自己全副的原始精力都投入在了这片土地上。每年他到黑斯廷斯或奥马哈去狂欢一次, 在那里呆上一两个星期, 然后回到家又玩命地干活。他干着农活, 即使他为自己感到难过, 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情。” (杨怡, 2003:91) 他深爱着妻子玛丽, 但这是一种近乎变态的爱, 他曾幻想“假如他一旦有了钱, 他打算给她买漂亮的衣服, ……像侍奉一位夫人一样待她。但在不顺遂的时候, 他希望她像他一样感到生活是那么丑恶和不公平。他曾试想过让她的生活也变得丑恶些。” (杨怡, 2003:159) 生活上的压力导致弗兰克心灵的扭曲, 当他在鲜花盛开的白桑树下发现了玛丽和埃米尔这对恋人时, 疯狂地扣动了扳机……
3 结束语:推翻父权制, 实现双性解放
综上所述, 父权制不仅仅压迫女性而且也压抑着男性, 甚至在更大程度上扭曲和异化了男性的心理。因此, 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就必须终止父权制的存在。
然而, 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绝非易事。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父权制在人类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各方面已经根深蒂固, 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已经接受了这一制度下社会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规定, 并努力扮好各自的角色。不仅如此, 两性还以这种传统的性别标准来评价和选择异性, 并形成了“男才女貌”的“理想”婚姻模式。
因此, 要推翻父权制, 男女双方都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不再以传统的标准来规划异性。而且, “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也应该由夫妻共同挣钱养家共同分担家务的新型平等关系所替代。只有在家庭——社会的细胞中实现了这种突破, 人类社会的文明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Cather, Willa.My Antonia[M].Bantam Books, 1994.
[2]Cather, Willa.O Pioneers![M].Bantam Books, 1989.
[3]De Beauvoir, Simon.The Second Sex[M].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4
[4]Engels, Friedrich.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M].Pathfinder Press, 1884.
[5]Scanzoni, J., & Fox, G.L.Sex roles, family and society: The seventies and beyond[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80: 743-756.
[6]刘思谦.关于母系制与父权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7]薇拉 凯瑟.我的安东尼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8]薇拉 凯瑟. 啊, 拓荒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我的安东尼娅 篇9
一
内布拉斯加州大平原地区欧洲移民真实的拓荒生活和西部草原迷人的风景是维拉·凯瑟大部分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和背景素材。她的作品语言自然流畅, 风格宁静典雅, 充满怀旧气息, 观点鲜明执著。在几部以西部为背景的小说, 如《啊!拓荒者》 (O Pioneers!) 、《云雀之歌》 (The Song of the Lark) 、《我的安东尼亚》 (My Antonia) 及《迷途的女人》 (A Lost Lady) 的创作中, 维拉·凯瑟向读者展示了美国西部草原的原始风貌, 辽阔无垠却又苍凉悲壮, 一片静穆之下却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拓荒者们, 开垦着土地, 也开拓着自己生活的疆界。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相对贫乏, 为了生计而艰难地奋斗着, 但他们精神世界里的那种质朴、真实、勇敢和坚强, 如同钻石一样闪着耀眼的光芒。与美国东部城市快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的拜金、堕落、颓废和混乱形成鲜明的反差。维拉·凯瑟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强调了一个主题即现代工业的过分物质化侵蚀着人类自然、纯朴、崇高的精神世界。
二
小说《我的安东尼亚》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安东尼亚的艰辛奋斗历程, 讴歌了20世纪初在工业化和物质化的洪流中被人们渐渐淡忘的美国精神, 即那种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 勇敢拼搏, 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开拓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眷恋, 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无奈。
故事发生在作者早年生活过的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 故事以女主人公儿时的伙伴吉姆·伯登 (Jim Burden) 的回忆为线索展开叙述, 着重描述了欧洲移民中的女性拓荒者安东尼亚·谢默尔达 (Antonia Shimerda) 一生的坎坷经历。男主人公吉姆出生于弗吉尼亚州, 在他十岁时父母因病去世, 于是他投奔远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平原上的祖父母。途中他邂逅了从捷克移民来到美国的谢默尔达一家, 他们也同样是在去往草原的路上。在草原上定居下来后, 吉姆与谢默尔达家的孩子们成为很好的伙伴, 尤其是其中的安东尼亚, 他被安东尼亚的纯真和美丽所吸引。可是悲剧突然降临到谢默尔达一家, 安东尼亚的父亲因贫困和绝望而自杀。在吉姆的帮助和鼓励下, 安东尼亚终于走出阴影。吉姆在高中毕业后移居城市, 一路追求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 经过20年的努力, 最终成为纽约市一名颇有成就的律师。而安东尼亚却命运多舛, 她进城做工, 由于没有受过教育、轻信他人, 最终遭未婚夫抛弃。心碎的安东尼亚回到草原, 生下一个女儿。日后的安东尼亚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顽强的毅力在苍茫荒凉的草原上开拓出自己的生活, 开垦出一片希望。她嫁给了一个和自己有同样移民背景的农夫, 养育了几个可爱的儿女, 生活平淡而充实。故事的结尾, 描述了吉姆与安东尼亚20年后在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上重逢。吉姆虽在美国东部城市事业有成, 却感到精神上真实的空虚, 过度物质化的生活使他的精神世界里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纯朴和真诚, 回到草原他才重新找回逝去的自我。而安东尼亚在草原上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盼望, 在艰辛的拓荒生活中, 她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她坚强、乐观, 拥有着真实的幸福。令人遗憾的是吉姆·伯登永远也回不到过去了。
三
维拉·凯瑟所处的是时代是美国内战后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为城市化国家的转型时期, 既是拓荒时代的尾声, 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急剧扩张的序幕。美国的拓荒时代开始于19世纪初, 数以千计的拓荒者越过阿帕拉契山脉, 向西进发。有些开拓者移居到美国的边界, 甚至深入墨西哥腹地, 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地区。这个时代持续了几十年, 直至19世纪下半叶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因此拓荒精神成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 它包含着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艰苦创业的勤劳和进取, 以及精神高于物质的意识导向。美国的工业化也同样开始于19世纪初期, 而真正步入成熟阶段是南北战争之后。在从内战结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几十年间, 机器代替了手工, 工业产品大量增加, 铁道网遍布全国, 产品得以快速流通。随着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 美国率先由蒸汽时代跨入电器时代, 钢铁厂钢花四溅, 火车轮船汽笛长鸣, 大型机器轰轰作响……故从1890年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美国的“进步时期”。
而就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 冷静的作家们看到, 在现代物质文明的车轮高速转动、人们疯狂追求财富和成功的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日渐空虚和迷失。人们不再注重精神的崇高, 而更多以财富的多寡衡量一个人本身的价值。人类被前所未有地物质化。在维拉·凯瑟的笔下, 看似繁华的现代都市却是一片精神的荒原, 而看似荒凉的草原却是一片精神的沃土。在1918年出版的经典之作《我的安东尼亚》中, 作者塑造了吉姆·伯登和安东尼亚·谢默尔达两位主人公分别象征这两种境况。
小说主人公吉姆·伯登作为回忆录的作者, 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自身的形象和其他人物角色。他对现实生活中早已逝去的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和他年轻时的同伴所表达的深深的眷恋之情是如此真实, 令人回味, 富有诗意。小说中, 吉姆的年龄跨度由十岁直至中年, 由一个害羞的孤儿成长为一名纽约市铁路公司的律师, 其间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尽管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风格。他经常是一位冷静的旁观者, 去洞察表象背后的本质。当然, 吉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与他安东尼亚之间的友谊, 而在小说中他却让自己与安东尼亚整整分别了20年。这20年中他随着社会变革的浪潮, 竭力追求着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在不惑之年终于名利双收。但安东尼亚一直在他的心底, 并在他的意识中早已成为往昔拓荒精神的化身, 是他永远不可能回复的精神乐园。对安东尼亚的回忆总带着日益强烈的怀旧情结。
这20年正逢美国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 人类被从自然的怀抱中连根拔起, 投置于林立的工厂和轰鸣的机器中间。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对物质的欲望、对名利的追逐和对享乐的崇尚。吉姆与安东尼亚分别的20年也象征着当时的美国人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却逐渐背离早期移民的拓荒精神的20年。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血腥和战乱使得自美国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秩序被完全摧毁, 人类的精神失去了归宿。
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就是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拓荒者———安东尼亚·谢默尔达。[3]从安东尼亚出现在吉姆充满伤感怀旧气息的回忆录中开始, 她的形象逐渐清晰, 最终成为一个令人信服的而且独立的人物角色。在小说的结尾, 相对于吉姆而言, 她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美丽、活泼、慷慨的安东尼亚使吉姆着迷, 即便20年后在他们重逢时, 安东尼亚已是十个孩子的母亲, 而她身上那种自然纯朴的气息依然感动着吉姆。在整部小说中, 安东尼亚本性乐观, 但她不得不去面对迁居来到美国, 父亲自杀身亡后极端困苦的生活现实。同时欧美文化的差异困扰着她, 使她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异客。由于家里缺少食物, 她进城去做女仆;由于喜爱跳舞, 受到社区里一些人的严厉对待;由于未婚夫的背叛, 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3]但安东尼亚内心的仁慈善良和自立的拓荒精神却从未失落。她总是勇敢地面对困境, 竭尽全力去工作, 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同时她绝不会以牺牲自己的独立性为代价。例如, 她宁可为脾气恶劣的维克·卡特 (Wick Cutter) 工作, 也没有听从哈特林先生 (Mr.Hartling) 的命令而停止跳舞。
安东尼亚这个人物角色的原型是作者维拉·凯瑟童年的伙伴, 一位名叫安妮·波瓦卡 (Annie Pavelka) 的姑娘。她有同安东尼亚一样的移民背景, 父亲同样是自杀身亡, 也是在城市的最底层打拼自己的生活。凯瑟欣赏安妮内心的乐观和独立的精神, 这些特质在安东尼亚身上都可以找到。
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 作者通过安东尼亚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 使小说的核心思想得以体现和扩展。安东尼亚所居住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的象征着一个已经渐渐远去的拓荒时代, 一个人类对大自然寄予深切情感的时代。安东尼亚的经历也是早期移民和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上拓荒者真实生活的缩影。
在故事的尾声, 阔别草原20年的吉姆决定回到故土去看望儿时的伙伴安东尼亚。作者通过这个情结的描述, 向读者说明了当时的美国人在经过几十年的工业革命后, 在目睹现代物质文明极速膨胀给人性带来的种种扭曲现象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后, 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注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和谐, 想要找回失落已久的拓荒者传统价值的内核和曾经的精神家园。
最后在吉姆准备从布拉斯加州大草原返回纽约的前夜, 当他置身于草原宁静的夜色中, 仰望满天的群星, 回首草原上的小路, 他觉得生活如同一个轮回, 他又回到了生活的起点。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再也回不到过去, 他为此深深地感伤。与此同时作者对往日时光和旧时朋友由衷的怀念和眷恋之情也给读者留下了隽永、深沉的回味。
小说主人公吉姆的人生经历与作者维拉·凯瑟本人的经历极为相似。他们都出生在弗吉尼亚州, 幼年时移居到布拉斯加州大平原, 都在布拉斯加州大学接受正规教育, 毕业后前往纽约谋职, 都亲身经历了工业革命、电器时代和物质生活给纽约社会带来的巨变, 给传统秩序结构带来的冲击, 对传统价值观造成的影响, 从而导致传统美国精神的缺失。维拉·凯瑟通过对吉姆这个人物角色刻画, 以最直接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纵观整部小说, 两位主人公安东尼亚·谢默尔达和吉姆·伯登分别象征了维拉·凯瑟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美国社会的自我矛盾心理的两个方面。一方面, 她笃信拓荒者那种纯朴、真实、自然的生活方式, 西部边疆的草原在作者的意识中就是崇高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 她虽然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人类与自然、社会及人类本身的关系中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裂痕而感到痛心, 但同时, 又无法割舍东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日益多样化的物质和文化的享受。和吉姆·伯登一样, 无论维拉·凯瑟对过去是如何的思念追忆和恋恋不舍, 她最终还是回到了东部, 用她终身热爱的文学创作缅怀那个已成为历史片段的拓荒时代, 呼唤着在困境中不失勇气且能乐观面对的拓荒精神重新回归到国民的主流意识当中。
四
掩卷沉思, 拓荒精神是没有民族和国家界限的, 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拓荒的历史。拓荒之“荒”, 不单指荒凉的自然环境, 还指从未涉及的崭新领域, 更是指渴望升华的内心世界。在我国,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 以及国民生活的日益改善, 人们更多追求的是物质享受, 拓荒精神在许多人的心中渐渐淡化。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和具有更多挑战的未来, 我们应当以更加诚实勤恳、坚韧不拔、充满自信的力量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 使“拓荒精神”在民族的进步和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代代传承。问世于上个世纪的经典之作《我的安东尼亚》, 其中所包含的崇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及其不朽的文学魅力穿越时空, 给予今天的读者历久弥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2]http://baike.baidu.com/view/14030.htm.
[3]http://www.sparknotes.com/lit/antonia/summary.html.
安东尼奥尼在中国 篇10
我有个年长的朋友,那时候在北大荒当农工,免不了也要加入战团,批判一通。他没有看过那电影,也不知道安东尼奥尼是谁。批判一部没有看过、也没有机会看到的电影,就像和一团空气作战。照例,敌人几乎是假想的,只有当年《人民日报》的文章提供了少数端倪。然而,这种战斗方式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的前半生、几乎整个国家和无数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置身在这样的假想的战斗之中。
我不禁想起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拍摄这部电影时的情形。他置身在他从没有见过的情景之中,置身于陌生的语言的海洋,每一次拍摄都是一场小小的战斗:让主人相信他在按照预先商定好的方案工作,同时猎取他想要的镜头。安东尼奥尼的战斗和我的朋友的战斗并没有两样。他们都在挑战一种无从了解的事物。
长达3小时40分钟的《中国》,让安东尼奥尼意外遭到了8亿人的齐声责骂——这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安东尼奥尼沮丧的是,引起争论并不是他的初衷。影像的情绪是灰暗的,处处都充满了对现实背后的事物的怀疑;对安东尼奥尼来说,他的本意并非想要诋毁什么,他只是本能地对历史的未来感到悲观。但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电影的问题不在于安东尼奥尼本人的历史观,而首先是他没有尽到为客之道:他被邀请到红色中国来,却违背了主人的意志,辜负了一番信任。
安东尼奥尼来到中国,是刚刚建交的中意政府的形象工程。原来是电影搭台,政治唱戏,双方虽说未必一拍即合,也可以说是两厢情愿。没想到,这出戏到底唱砸了。而其他人受邀来到中国,却少有波折。1955年,萨特来过:他登上了天安门,观看了潮水一样的人群在天安门广场上高呼万岁。1960年,埃德加·斯诺故地重游,见到了延安时期的许多老朋友;据说斯诺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可惜,他的新书在美国却乏人问津。1965年,安德烈·马尔罗带着戴高乐的指令会见了毛泽东;他在回忆录里写了不小的篇幅,有人说他是“恬不知耻的胡编”(说他只和毛泽东待了三十分钟时间,刚来得及交换一些外交辞令)。和他们相比,有人难免要觉得安东尼奥尼可谓不识相。《中国》的影像让人不快,尽管绝大多数要归咎于被拍摄的历史本身,但,也有一些要由导演本人负责。他在北方农村拍摄一些面部特写时,几乎是一种强迫。安东尼奥尼在这里利用了权力;尤其是进入当年中国的外国人的特殊权力。然而,我怀着矛盾的心情理解了他。
来中国这一年,安东尼奥尼已经60岁了。对这个年龄来说,忠实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真实都不过有限的经验里能够被言述的一小部分而已。《中国》里面的真实是零零碎碎的,有逻辑,却没有体系可言。这本来是人生的真相。安东尼奥尼在电影里引用了中国的谚语: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他想以此表达真实的局限和自己的谦恭,彼时却被看作是包藏祸心的帝国主义分子的虚伪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