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体论文(精选3篇)
华尔街日报体论文 篇1
工作通讯是指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者新趋势的通讯, 是各级党报党刊常用的一种报道方式, 对发挥媒体的指导性、增强舆论引导力具有重要意义。[1]在新闻实践中, 工作通讯写作不同程度存在着干巴枯燥、古板生硬、可读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制约了工作通讯的传播效果, 不适合新媒体时代的受众要求。本文通过对广西部分地方党报刊发的工作通讯的分析, 总结梳理出了工作通讯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并基于华尔街日报体的视角, 对创新和改进工作通讯写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工作通讯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开头古板生硬, 无吸引力
“凤头、猪肚、豹尾”是写文章的常规要求。所谓“凤头”, 就是指要有一个漂亮精彩、引人入胜的开头, 要能让读者在一瞥之中产生阅读兴趣。工作通讯当然也不例外。遗憾的是, 许多工作通讯的开头未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试看下面的例子:
例1:题:创新举措显亮点优化服务促和谐
南宁市多措并举做好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
开头:今年以来, 南宁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便民维权工作为首要任务, 不断推出创新举措, 努力实现“同待遇、共享受、全覆盖、促融合”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目标, 确保流动人员享受到优质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
例2:题:“动真碰硬”抓作风“治慵扬善”提效能
良庆区查处基层干部典型作风案件15件
开头:今年以来, 良庆区动真格以“零容忍”抓作风, 敢碰硬以“不遮丑”扫顽疾。严格追责, 整治“积重难返”之劣习;坚持问效, 弘扬“善作善成”之精神。1至10月, 全城区共查处基层干部思想怠慢、纪律散漫、侵吞民利等典型作风案件15件, 同比增长400%。全城区机关作风不断优化, 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各项工作推进有力:前三季度征地面积突破万亩名列全市前茅, 在全市“大行动”目标专项考评中夺取四连冠。
上述例子均采用了概述式的开头, 也是各类工作通讯常用的开头手法。这种开头方式只有抽象的概括, 没有新鲜有趣的信息, 很难引人关注。
(二) 正文罗列材料, 开中药铺
文似看山不喜平。正文作为通讯的主体, 既要内容丰富, 也要讲求手法, 不能平铺直叙、罗列材料。
以上述例2《“动真碰硬”抓作风“治慵扬善”提效能》为例, 该文正文分别做了小标题:“敢碰硬, 细查各种庸懒散慢的作风”、“动真格, 严责所有积重难返的行为”、“实问效, 重用每个敢做善成的干部”、“重警示, 弘扬坚持勤廉干事的正气”, 每个小标题下, 又分别以“一是”“二是”“三是”进行了罗列, 如正文的第一部分:
例3:小标题:敢碰硬, 细查各种庸懒散慢的作风
正文:一是用活督查方式。采用现场督办、彩信通报督办、挂牌督办、督查快报督办、跟踪督办等监督形式, 建立整改工作台账, 实现“销号”管理。开设《良庆问政》电视专栏, 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提升工作效能。二是严扫作风顽疾。工作纪律从抓“为官不为”着手, 定期组织开展科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测评活动, 为50名“庸懒散慢”科级领导干部开设作风提升班;服务态度从抓“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着手, 先后对3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 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为民中心办理审批事项提升均达40%, 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100%;工作效率从抓“慢作为、乱作为”着手, 先后开展“美丽良庆”和服务体操世锦赛等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督查217次, 发送督查彩信通报14次, 发出本级挂牌督办函、督办函16份, 制作《督查快报》11期, 促进整改664处存在的问题。三是注重长效管理。制定《南宁市良庆区作风建设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良庆区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问责问效实施办法》等, 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绩效指标、良庆精神融为一体, 配套建立目标公开承诺、督查快报、约谈诫勉、责任追究、通报曝光等制度, 如出台良庆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纪律的通知》等。
通讯和消息的一大区别是, 通讯要求有情节、有细节。而上述事例中, 无情节、细节, 有的只是材料、数字的罗列和堆砌, 没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早在1942年, 毛泽东同志在就曾对“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方法进行过批评, 认为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 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 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 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2]时至今日, 这种方法在工作通讯中仍经常见到,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 结尾“无病呻吟”, 或无结尾
消息可没有结尾, 但通讯一般应有结尾, 既可升华主题, 也可保证文章的完整性。许多工作通讯没有结尾, 有的虽有结尾, 但要么是口号式的表态, 要么是主观性很强的议论, 无病呻吟, 画蛇添足, 还不如没有。试看下面的例子:
例4:题:适应新常态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2014年南宁机关党建工作回顾
结尾:风正帆扬又起航。面对新形势、新挑战, 市直机关工委将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机关党的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提高机关党建工作水平, 为奋力提升南宁首位度走前头, 作表率!
例5:题:为“长城”挑选优质“砖”
结尾:参军报国, 青春无悔。今年, 青秀区必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的任务, 必将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通讯虽说不排斥议论、抒情, 但应恰到好处、把握好度。上述结尾是“赤裸裸的”表态和议论, 显得非常突兀和主观, 不符合客观报道的原则。这样的结尾出现在党委机关报上, 一是不应该, 二是十分滑稽。
(四) 语言套话连篇, 不接地气
语言朴实、生动、形象, 是通讯写作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 不少工作通讯都充斥着大话、套话、空话, 诸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亲自部署”、“加大力度”、“动真格”、“见成效”此类的词语随处可见, 让人望文生厌。如下面的例子:
例6:题:为“长城”挑选优质“砖”
正文:征兵工作启动以来, 青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 认真贯彻国防部征兵命令和征兵工作的政策规定, 做到了早动员、早安排、早部署。城区征兵办公室积极行动, 严格落实征兵目标责任制, 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全面掀起夏秋季征兵热潮, 为青秀区的有志青年铺就了一条走向军营的“绿色通道”。
短短一段文字, 几乎全部是套话、官话, 怎么可能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 内容空洞无物, 不见“人”、“事”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工作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 自然不能例外。如果缺乏事实的客观叙述, 没有典型的事例作支撑, 通讯所反映的所谓新经验、新成就, 也就没有说服力。
以上述例2为例, 通讯将“良庆区查处基层干部典型作风案件15件”作为核心内容放在了副题, 但细读整篇文章, 是什么人因为什么事被查, 没有一起典型案例介绍。前述例3也是如此, 为说明“敢碰硬, 细查各种庸懒散慢的作风”, 内文从“用活督查方式”、“严扫作风顽疾”、“注重长效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但究竟是如何“敢碰硬”的?没有具体事例作支撑。
除了不见“事”, 工作通讯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见“人”。虽说工作通讯不同于事件通讯、人物通讯, 报道的重点在工作, 但工作毕竟是“人”做的, 做工作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人”。没有了“人”, 报道也就没有了“活力”。
(六) 角度切入单一, 贴近性差
从工作角度切入, 就工作说工作, 这是工作通讯写作存在的另一问题。比如下面例子:
例7:题:打好问责“组合拳”助推乡村换新颜
市“两重两问”办开展“清洁乡村”督查工作综述
正文:自“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 市“两重两问”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活动的部署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 精心谋划部署, 强化监督检查, 狠抓问题整改, 严格问责问效, 强力推动“美丽南宁·清洁乡村”工作深入开展, 取得了明显成效。
其实, “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本来是与市民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从工作角度切入, 显得大而空, 很难引起普通读者关注。试想, 如果换个角度, 如从活动的某一具体结果或成效切入, 势必会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增强报道的贴近性。
报纸是大众传媒, 面对的各色各样的受众。而工作大都有一定专业性, 一味从工作角度切入, 会削弱报道的贴近性, 使读者产生“与我何干”的感觉, 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与运用
(一) 华尔街日报体概述
所谓华尔街日报体, 是指《华尔街日报》常用的一种新闻写作形式, 即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 开头往往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 通过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 进而一步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 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 因人物的介入变得容易赢得读者的注意, 以人情味提高传播效果。[3]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人性化的开头, 即以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 ( (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 ) 开头, 犹如电影的精彩序幕, 可以瞬间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 过渡, 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 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
第三部分, 展开, 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第四部分, 结尾回归人物, 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 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4]
华尔街日报体的主要特点是“故事化”, 这种写法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由点及面, 符合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 有助于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由此可见, 运用华尔街日报体改进工作通讯写作, 可有效增强工作通讯的可读性, 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 华尔街日报体的运用
近年来, 随着华尔街日报体的引入, 《南方周末》等媒体充分借鉴华尔街日报体用于非事件新闻的写作, 受到读者和新闻界的广泛认可。在运用华体改进工作通讯写作方面, 不少媒体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8:题:股市为何徘徊不前?
开头:“技术分析不可靠, 看大势不靠谱, 长期持股还容易被套牢, 这股市可是越来越看不懂了!”谈起近些年来的股市投资, 55岁的徐桂珍感到十分困惑和苦恼。
近年来中国股市持续低迷, 沪指最近半年来持续在2400点左右震荡徘徊。尽管和股市打交道已长达15年之久, 也曾有过颇为不错的“战绩”, 但徐桂珍近来却渐失耐心, 减仓观望。
过渡:徐桂珍的感受在股民中并不在少数。在中国经济连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背景下, 中国股市却止步不前, 十年来股民超过八成亏损、上证综指跌幅全球居前, 这些股市中的糟糕现状让投资者伤心并不解。
展开:中国股市总是牛短熊长。近5年来, 沪指中国股市从6124点的高位一路落下, 中间虽有反复, 但跌多涨少, 漫漫熊途损耗着投资者的信心。
此后通讯用19个小段就“股市举步维艰投资者进退失据”、“价格信号失灵低迷症结何在”、“以改革破困局还原股市本色”等进行了展开分析。
结尾:虽然对当前股市感到失望, 但鉴于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看好, 徐桂珍仍然相信股指会上涨:“以后打算主要投资指数基金。”
这是新华社采写编发的一篇通讯, 用的是标准的华尔街日报体。文章很长, 但可读性强。
初看这篇通讯, 可能不少人会有一个疑问:这是工作通讯吗?其实, 这篇通讯是对几年来证券市场发展及证券管理工作的一个全面剖析, 仍属工作通讯的范畴。正是因为通讯没有就工作谈工作, 而是从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说起, 所以看起来不像工作通讯。
例9:题:广西上林县立“硬规矩”正会风
开头:一条没有成功发送的短信, 让澄泰乡在全县“丢了面”。
去年7月17日, 广西上林县召开全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会。按要求, 澄泰乡需有一位分管乡领导参会。不巧, 副乡长到一个偏僻的村屯入户调研, 因信号问题未能及时收到与会短信, 错过了时间。
过渡:就这样, 缺席会议的澄泰乡政府和明亮镇政府、县烟草局、县旅游局、县国土局等6个单位一起, 因会风会纪问题, 被全县通报批评。
展开:“尽管有些‘冤’, 但错了就是错了。如果办公室同志再打个电话确认, 换个负责同志参加, 也不至于耽误这个会。这也说明我们的作风、纪律意识还要改进。”澄泰乡党委书记蓝柳莹说。
为何特别强调会风?“表面看, 上林穷在产业不大不强、贫困人口多;但从根上看, 上林穷在‘软环境’, 穷在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县委书记韦志鹏说, 从开会就可看出端倪。“开会, 看似小事。但会风连着作风, 作风事关政风。会都不好好开, 怎能做得好工作?”
此后, 通讯进一步展开, 用4个自然段对如何立规矩、对违规者如何查处等进行了介绍。
结尾:“硬规矩”换来新气象。“上林的会风确实变了。”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韦泽伦感叹道, 经过持之以恒的整治, 上林会议基本实现“五无”标准:无人无故缺席, 无人迟到早退, 无人交头接耳, 无人打瞌睡, 无人从事与会议无关的事务。
这是《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小通讯, 采用的基本上是华尔街日报体。试想一下, 如果改为“总结体”, 还会有这么强的可读性吗?
三、改进工作通讯写作的几点建议
(一) 高度重视工作通讯写作改进
工作通讯写作所以存在诸多问题, 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传播效果重视不够。相较于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不少采编人员认为工作通讯难写、难出彩, 读者又不关心, 写好写坏一个样。因此, 在采写时存在应付了事心态。另外, 因工作通讯报道的是各部门、各行业的成就, 不少部门将工作通讯报道当成了宣传其政绩的重要手段, 存在重报道、轻效果的心理, 把见报当成最终目标, 不管好不好, 只要能见报。
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 新闻宣传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5]工作通讯担负有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职责, 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读者接受为前提。新的形势下, 传统媒体日益受到各种新媒体的挑战和冲击。媒体领导、采编人员必须从巩固舆论阵地、提高舆论引导力的高度重视工作通讯写作的改进工作, 通过制度约束、激励机制促进工作通讯改进, 切实增强工作通讯的传播实效。
(二) 加强对采编人员的业务培训
华尔街日报体是改进工作通讯等非事件新闻写作的有效方式。遗憾的是, 许多新闻学教材对此没有介绍, 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对此也知之不多。另外, 地方党报刊发的工作通讯, 相当比例是由通讯员独自采写或参与采写, 而通讯员受业务素养受限, 不仅不了解华尔街日报体, 甚至常常把工作通讯等同于工作总结。这是工作通讯质量不高的另外的一条原因。因此, 应切实加强对采编人员包括通讯员的专题培训, 不断增强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 让所有采编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三) 加强和改进采访工作
七分采, 三分写。华尔街日报体对采访的要求更高, 要求记者必须深入现场, 深入实际, 深入到报道的环境中去寻找故事和细节。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记者却只是满足于收集工作总结、二手材料, 稍微改头换面便能拼凑出一篇“大作”。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有吸引力。记者应切实克服惰性心理, 改变“剪刀加浆糊、剪切加复制”的做法, 真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根据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要求, 紧紧围绕采访主题, 精心选择采访对象, 挖掘典型事例和人物故事, 寻找最佳切入角度, 采写出指导性、可读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当然, 文无定法。华尔街日报体只是改进写作方式的一种文体, 非唯一方式。只要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读者喜欢的, 都应大胆尝试。在借鉴华尔街日报体时, 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决不能虚拟人物、杜撰故事。
摘要:在新闻实践中, 工作通讯写作不同程度存在着干巴枯燥、古板生硬、可读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制约了工作通讯的传播效果, 不适合新媒体时代的受众要求。充分借鉴华尔街日报体创新和改进工作通讯写作, 是增强工作通讯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 对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增强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作通讯,存在问题,华尔街日报体,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明华, 徐泓, 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445-453.
[2]毛泽东.反对党八股[EB/OL].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gjwf/ll/201302/t20130225_1083753_1.shtml.2013-02-25/2015-3-15.
[3]詹国枢.华尔街日报记者是怎样写稿的[J].新闻三昧, 2009 (11) .
[4]葛贞.以华尔街日报体为例谈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J].今传媒, 2005 (4) .
[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3-8-21.
华尔街日报体论文 篇2
【内容摘要】“华尔街日报体”是一种具有明显行文风格的新闻写作文体,通常为深度报道所用。它的基本内涵是将重大、抽象、复杂、难懂的题材放到具体的、现实的、日常的、易于理解的环境中来考察。它的结构分为开头、过渡、主体、结尾四个部分。具有引人注目的故事化开头、体现人生冷暖的人文关怀、紧密相连的贴近性等写作技巧。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体故事性开头借鉴
“华尔街日报体”又称焦点展开结构,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上常见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种结构模式尤其适用于非事件性新闻或宏观报道,善于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合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国内新闻界尤其是一些党报在做宏观面上的报到时,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读起来很枯燥很乏味。华尔街日报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这种写法是记者能大大将机构、统计数字和泛泛不着边际的问题减少,使读者能够欣赏和接受”1。
一、“华尔街日报体”的基本内涵
华尔街日报是一份以财经报道为主的有特色、有权威性的报纸。其特色之一,是不以报道的新闻性和时效性取胜(因为在这方面纸媒体先天不具优势),而以深度报道和背景分析见长。正因此,新闻类的短消息,在华尔街日报刊发的并不多,每天占据版面绝大部分的,是各种各样的特稿。该报创办于1889年,刚开始,办的一般,并不出色,记者写稿大都各行其是,良莠不齐。
1990年,新老板克劳伦斯·巴荣出资入主报社后,大抓写稿质量,对记者
提出了写好文章的7条写作要点。此后,报纸质量大有改观。巴荣的7条要点是:勇敢无畏;观点无我;句法简单;清楚易懂;抓住正确的要点;说一个故事;开头重于一切(1)。此后,《华报》记者行文大都向此方向发展,所以业界往往将《华报》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
由此可见,“华尔街日报体”的基本内涵就是将枯燥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华尔街日报体”大都不强调时效性,一般需要采写数周甚至数月时间,所以,其写作风格也比较特别,几乎都跳出了“倒金字塔”结构,一律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方法。
“华尔街日报体”的结构非常鲜明。首先,开头要设置一个能引起阅读兴趣的焦点。华尔街日报体的开头要设置一个焦点,这个焦点通常是要描写一个情节,人物,场景,趣闻逸事或是一个悬念。焦点通常起着见微知著的作用,它是宏观报道对象的一个缩影,它蕴涵或体现着整篇新闻的报道主题。焦点应该确保能够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设置焦点的意图是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变得具象化,从而提高文章的可读性。然后以此引出所要报道的主题新闻,进而一步1 密苏里新闻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
步展开和深化对新闻主题事实的报道。这样一来,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就会因人物、情节等因素的介入而变得富有人情味和故事性,自然而然的引起读者的兴趣,提高了传播效果。这个道理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数据,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个悲惨故事(2)。但是对于故事或事件的选择,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与主题密切相关;二是故事性强,能让读者一看就被故事或事件紧紧抓住,欲罢不能,非看下去不可。
其次是过渡部分。由描写性情节转到报道的主题。一般要在第六段之前就开始,不能拖得太久。这一段被称为核心段。其主要任务是把开头的焦点部分与主体报道部分有机连接起来,对主题做出清晰的陈述。这一部分好比是一个螺母,其主要作用是自然过渡。趣闻逸事虽然好看,但毕竟不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如何引出下面的主题新闻事实更为关键。螺母段不应占据太大的篇幅,但需要巧妙构思和表述,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下面的报道中(3)。
然后,主体部分展开焦点,报道主题新闻事实部分。“螺母”段之后要在这 个部分对主题新闻事实进行深入报道。从篇幅上讲,这部分是一个大肚子,所占的篇幅甚至会达到整篇文章的85%左右,需要多着笔墨。主体部分仍然需要注意文章的可读性,要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注意新闻写作故事化手法的运用和细节的重点结合。如果有一些数据或者宏观面上的信息,也应该将这些东西揉进报道中去,而不能全是枯燥的内容。这样一来,抽象的内容全被分散。并被不断地冲击,还未等读者不耐烦,更有意思的材料就补充上来了。情节、细节引语等技术的运用造成了起伏与波澜,让读者始终饶有兴致的了解新闻的全貌和过程。此部分大都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以重要性依次排列,层层展开,吸引读者。
最后是结尾。“华尔街日报体”要求文章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结尾,通常 要再现开头提到的某个或某些新闻要素,如开头中提到的场景、人物的引语或行为,与开头的故事或事件呼应,介绍他们未来的命运,即将采取的行动等。或者描写一下开头提到的某件事情的发展情况。如不呼应,也可以总结性的趣闻结束报道。
“华体”的传统写法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表述就是: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这种写法业界人士关注得比较多,以至于很多人就把它当作“华体”写法的全部。这种写法较为典型,很早就被西方其他一些报纸也采用了。导语中的故事,其实就是所要写的新闻中的一个小人物的事情。有人把这种模式称为新的“新闻八股”,其实并不为过,当时美国有很多新闻稿就是这样的套路。
二、“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一)引人注目的故事化开头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周报,保持着居高不下的发行量,除了舆论监督内容具有品牌性外,其写作技巧的独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南方周末》的很多文章都有“华尔街日报体”的风格和特点。如《左颖:不想接都得
接的接班人》中,开头这样写道:“和父亲左宗申从摩托车修理铺里发家,十年如一日的“左师傅”形象不同,留过洋的左颖个性张扬,喜欢在微博上晒自己的性感照。她不愿接班,曾从家族企业“出逃”,她更乐意和美国丈夫一起满世界到处玩,顺便做些股票投资。2011年11月16日,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左宗申时不时走到左颖办公室门口,大声问她在做什么,语气里有刻意营造的威严,左颖则在父亲走开之后吐吐舌头。左颖讲父亲的行为称为检查,双方都习以为常,宗申集团三层的总部大楼里时常回荡着父女大嗓门的对话”(4)。
文章写的是不想在家族企业宗申集团接班的左颖和父亲左宗申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开头采用父女俩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将文章主题表现的活灵活现。
从上文实例可看出,“华体”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在轻松愉快或动人心魄或诙谐幽默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和强拉硬推乱塞要好。从心理学来讲,读者接触新闻媒体,一般情况下是无意注意—并非带着某种专门的目的特意去寻找某个新闻,而是浏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息的开头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便会停下目光,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5)。“华体”的开头吸引读者,能让读者“一见钟情”。伴随着文章的深入,故事也在继续,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协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体现人生冷暖的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例如:
克劳斯最近失业了,这导致他一家三口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压力„„(小故事体现人文关怀)。
导致克劳斯失业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萎靡„„(过渡)
美国经济最近几个月以来由于„„(大新闻,这是中间的主要讲的新闻事件)。
克劳斯能否度过他的难关,在下个季度找到工作,一方面要看上帝给他的机会,一方面也要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最后又以小故事留悬念结尾)。
《南方周末》经常借鉴“华尔街日报体”的写法,新闻故事中的大部分主角是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建立对报纸的品牌忠诚度。
(三)紧密相连的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最佳的新闻角度。贴近性越高,读者对这一消息的关心程度、注意和兴趣就越大。
举一个《华尔街日报》的具体案例——《辽宁大中型企业探索劳动力竞 争新体制》。
开头——“作为本溪钢铁公司保卫科的管理人员,唐明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 会被从铁交椅上撤下来,分配到勤杂部门当浴池厕所清洁工。
曾在电力机车班当了十几年工长的唐明福,4年前脱离一线岗位进入机关科室工作。能够坐上办公室管理人员的舒适椅子,唐明福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因为以往在中国的国营企业,只要不犯错误,就不会调到车间去当工人。”
过渡——“可是去年12月,随着本钢劳动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仅在第一 线试点单位的运输部,就有77名多余的管理人员同唐明福一样,被调到一线生产岗位当了工人。”
主体——“辽宁省劳动局长告诉记者说,本钢实行的这种改革,旨在破除国 营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的身份界限,它使企业上万名干部工人一律以‘企业员工’的平等身份同企业直接签订互为制约条件的劳动合同,同时也掀开了中国大企业管理人员正式告别‘铁交椅’和‘铁饭碗’的历史。”
此后,记者用5个自然段近500字此次改革的远因、近因以及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与以往改革在范围、性质、深度上的区别。最后,将主题由本钢扩展到辽宁三分之一国营大中型企业后,记者以辽宁省长的话作总结,说明此次改革的意义。文章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作,透过普通人这个点来深化有主题的面,一方面赋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四)强大的信息释放功能
“华尔街日报体”个性化的开头可以为记者节省大量笔墨,同时受众可以在轻松的阅读状态中获得丰富的信息(6)。
三、对“华尔街日报体”的借鉴
乍一看,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风格似乎非常死板,千篇一律。却为什么在这么多年实践中一直保留着这样一种“死板”的格式不做改变呢?显然是有其道理的。首先,“华尔街日报体”的这些写作特点决定了其受众关注力的居高不下,这种特殊的写作方法方便了普通人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新闻,让晦涩、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扩大了接受主体的范围。其次,人们已习惯于这种生动活泼的文风,阅读起来简单又明了。因此,我国很多报刊已渐渐模仿和借鉴这种手法,有学者直接将其称作“小故事,大主题”。但是我们认为这样模式化的总结,不但把“华体”的写作特色简单化了,而且容易造成很多弊端。比如一些记者按照这个新“八股”来模仿,很容易发生如下现象:
“很多报道过分倚重导语小故事的写作,使得小故事喧宾夺主,而新闻主体反而平平淡淡”;
“对于导语故事的过分要求,会使得记者或撰稿人在采写新闻事件的时候,过分注重于旁枝末节的追逐,而忽略了主题事件的挖掘”;
“为了寻找到具有阅读冲击力的小故事,个别人采取了杜撰和虚构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糅杂进编造的故事,以期带活读者的认可”。
实际上我们认为“华体”的写法,贯穿着一种精神,即用具体的描写代替宏大叙事,用细节的真实刻画整体性的实质,即“一千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这样一种精神。但在表现上,有很多种类,不拘一格。需要强调的是,其实所谓的“故事”,讲得更准确些,就是能够吸引人注意力的有趣味性的事情,这些事情既包括一些真正的“故事”,即明确交待了非真实的、有情节的,为吸引人而编撰的事情,也包括一些真实的事实。
总的来说,“华尔街日报体”这种新闻写作文体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市场 的,与我们现在的某些报社所提倡的“三贴近”报道原则是切合一致的,对丰富和改进我们的新闻写作不无裨益。但其写作精髓和要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华尔街日报体论文 篇3
一、华尔街日报体再认识
华尔街日报体最初因经济新闻的报道写法得名, 它使得枯燥乏味的经济新闻生动活泼, 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新闻人物开篇, 并用故事来组织报道。对此业界逐渐有了相关定义, 华尔街日报体是指“从某一具体的事例 (或人物、场景、细节) 写起, 经过过渡段落, 进入新闻主体部分, 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 (或人物、场景、细节) , 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 (2) 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因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 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总结式地将一种写作形式方法化, 单从定义上未免过于模式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云泽在《重新认识“华尔街日报体”的写法》的文章里提出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华尔街日报体的写法始终贯穿了一种精神, 即“用具体的描写代替宏大叙事, 用细节的真实刻画整体性的实质, 即‘一千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 而一个人什么样死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这样一种精神。同时他也指出该种文体不应该被简单化和模式化, 它可以有很多丰富的表现形式, 比如“从故事切入, 以故事结尾”、“故事贯穿新闻, 始终类比”、“导语情景化”以及“背景加故事、增加新闻厚度”等。
世界再大, 由人组成。笔者认为, 这种报道方式贴合了受众, 与人物报道完美结合在了一起。首先, 新闻报道因人而起并始终贯穿人物而行;其次, 报道的采访者、撰写者是记者;最后, 从接收方阅读者心理的角度, 具备了“……受众面广 (每个人都会有了解他人生活、渴望交流的愿望) 、可读性强 (人物报道具有天生的亲和力) 、阅读门槛低 (相对于财经类专业性的媒体) 等” (3) 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不论哪一方的本体都是“人”, 心意相通。因此, 在新闻报道里突出人、关怀人, 是人情味的真正由来, 新闻也因此变得生动。
所以, 华尔街日报体并不是刻板、固定的写作模式, 而是贯穿着讲故事方式组织报道的精神, 它关注细节, 关怀情感, 报道紧凑、连贯、动人而有温度。
二、华尔街日报体的运用
《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报道一般由3到4篇报道文本组成。
1. 人物故事化。
“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倚靠人物, 以新闻人物立足。《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报道范围广泛而多元, 涵盖了文化娱乐、历史人文、公众利益、名人访谈、宗教文化等多个类别, 其中文化娱乐、历史人文等软性新闻内容占据了重要部分。它将眼光聚焦在电影上, 准确地说是聚焦在中国电影行业现状上。同时除了对现世人物的关怀, 对于历史人物的公正审视, 也是具备了应有的基本态度。如《狄仁杰的三重身份》、《十年磨剑十月围城》等专题报道, 另外《傅雷父子——赤子的世界》、《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等更力图从多维度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一面。而报道《郝劲松:“钓鱼事件”狙击手》等所谓的小人物和报道《生于1963》、《移民新故事》、《教育革命静悄悄》这些群像式的人物, 他们对我们的生活、社会有推动作用, 他们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性的向善力量和魅力, 更彰显了杂志的态度和张力。
2. 导语情景化。
“我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学者李希光曾经说过:‘新闻应该尽量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的过程, 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 使新闻一开始就有声有色, 能够把读者吸引住。’” (4) 例如, “2009年5月5日下午3点,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室内迎来了全美国最富有的一群人, 包括洛克菲勒家族掌门人……在内的14位贵宾携带家眷, 悉数出席”。 (南方人物周刊:《慈善家:比尔·盖茨》) , 这类报道的导语以情景化的方式将新闻人物放置于某个新闻场景中, 从而引出主题:这么多权高位重的人在一起商讨什么?再如:“某天晚上, 餐桌上方的灯泡忽然灭了。周令飞站在高凳上换灯泡, 我就跟太太张纯华开玩笑, 说不好, 我要掉下来了!黑暗中, 我母亲跟我父亲说, ‘你看儿子跟你一样, 老是恶作剧。’” (南方人物周刊:《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 这类报道导语截取并描述了生活中的某个片段, 生动有灵气, 同时读者也可以接受到某些若有若无的信息, 读到下文渐渐明朗鲁迅并非是那个刻板印象中严肃的形象, 他亦有俏皮一面。
秉承华尔街日报体的精髓, 在报道中都注重一开始就将报道对象置于具体的故事、情景之下, 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眼球, 也有利于后文的铺展, 深入开拓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3. 报道故事视觉化。
人物报道努力挖掘人物身上所发生过的故事, 以故事串联、贯穿整篇文本, 同时, 在细节上做文章是人物报道的重中之重。在对吴秀波的封面人物专题报道中, 一开头写道:“那个坎儿又来了。”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坎儿?下文叙述了吴秀波拍摄戏中的一个场景, 他始终无法完全投入情绪。接着, 下文“找不到发动机还拍, 我就是个骗子”、“做不到真的, 就改行”、“临门一脚的本真表达”、“从100个角度不遗余力地攻破这个山头”、“演戏就是活着”等小标题都贯穿了这个让吴秀波觉得困难的场景, 他的心态、他的想法、他的行动、他的过往都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 报道中所要呈现的内容与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都不过关, 直到最后的一条临门一脚, 看着似乎仅仅描写了拍摄这个场景的过程, 实则已经将立体的吴秀波都呈现了。
故事中的场景、场景中的人物都被赋予了灵动生命。“‘华尔街日报体’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视觉新闻。新闻要有细节, 形象化、立体化, 能够再现人物、现场和事件的精彩片段, 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 渲染气氛, 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具有激起读者共鸣的力量。” (1)
4. 对话体报道文本。
“对话体”是成文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一对一地呈现了记者和新闻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 通常多用于公众人物的报道中, 《南方人物周刊》运用此类形式的报道非常多。“对话体报道的叙事主体是记者和人物, 两者作为叙事主体都完全以‘台前’的方式出现, 直接进行语言的交锋, 深掘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 是新闻人物思想观点的客观真实记录。” (2) 客观、真实、平等, 在对话体的报道文本中记者提问者的身份暴露在前台, 一切为了自己的采访目的。这种形式记者作为引导者不断引导新闻人物讲述身上的故事, 阐述自己内心所想, 使新闻人物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而不是被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束缚。此时此刻, 他们是故事的讲述者、情节的描述者、观点的发言人,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 他们比任何人都知道得多, 直接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三、华尔街日报体实践中的优势
人物报道的难度在前期的采访和报道文本中都存在。记者在人物报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同样决定了人物报道的成功与否。人心细腻复杂, 记者只有做到与采访对象平等对话才能彼此获得尊重而使所提的问题直指人心。但毕竟采访的时间有限, 除了记录下受访者的话题观点和举手投足之外, 能够多大程度上逼近内心、展现那些人所不知的一面确实是难点所在。华尔街日报体在人物报道中的运用可以弥补采访中的一些缺陷, 为报道增添亮点。
1. 全方位刻画人物。
一般说来, 新闻人物着重时效性和当下感, 以事件为切入点, 以调查为采访手段, 经过多家媒体报道后的新闻人物几乎都呈现出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华尔街日报体的实践和运用努力以特写镜头的视角撰写文本, 以细致入微的笔锋刻画人物, 一颦一蹙, 举手投足, 都能反映出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关联。
华尔街日报体的精神在记者细腻的笔法中流淌, 故事化的人物报道富于情节性, 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感观。人物报道蕴含了“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 能给受众带来美的情感和体验, 体现出编辑部以美学为导向的新闻生产观和新闻从业者的审美修养、专业素养。
2. 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大量的华尔街日报体群像类普通人物报道不仅通过个体化的人物故事呈现个体的命运, 同时又凸显了时代的宏大画卷。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既见了树木, 又见了森林”。如果人物报道仅仅停留在单个个体“传记式”的报道上, 那报道价值就要打个折扣。《南方人物周刊》中所报道的新闻人物, 无论公众人物或小人物都只是报道源头, 用华尔街日报体将人物故事作为报道线索, 结合人物命运、时代背景进行深度挖掘, 才做到了以小见大, 彰显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 升华了报道。
四、结语
华尔街日报体有很多优势, 但笔者认为, 它同样存在一些缺陷。在情节化、细节化的描写中, 记者容易掺杂自我的主观色彩, 过多细节化的描述也会使文本显得不那么真实。同时, 《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的笔触与受众之间仍有距离感, 应做到更加平实亲切。华尔街日报体可作为写作的参考, 但绝不能成为写作模版和框架。人物报道的记者要提高自己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补充扩展知识面, 做到与采访对象平等对话, 抵达采访对象的内心。
摘要:好的人物报道不仅可以展现人物的心灵和灵魂, 更可以使受众与报道间产生情感的共鸣。人物报道的历史不长远, 但相较1949年前后宣传意识浓厚的“典型人物报道”, 《南方人物周刊》以“非典型人物报道”为主, 在人物选择、报道风格上都体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和鲜明的时代使命感。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该杂志的封面人物报道, 分析华尔街日报体在人物报道中的运用, 并且重新认识华尔街日报体和提出报道中不足之处。
关键词:人物报道,华尔街日报体,《南方人物周刊》
参考文献
[1]万静波.什么样做好人物报道[J].中国记者, 2007 (1) .
[2]张允若.一篇“华尔街日报体”的报道[J].对外宣传参考, 1985 (10) .
[3]徐列.追问中, “人物”活在纸上[J].南方人物周刊, 2006 (17) .
[4]王博.试析“华尔街日报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写作, 2006 (12) .
[5]郭水香, 蒋志高.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采写技巧[J].新闻界, 2003 (4) .
【华尔街日报体论文】推荐阅读:
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10-16
华尔街读后感10-01
《华尔街》观后感10-12
聚贤华尔街的宣传口号07-06
华尔街纪录片之观后感06-19
许小年:金融危机根源不在华尔街贪婪05-14
爱的华尔兹串词08-26
国标舞华尔兹套路教学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