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体系

2024-09-11

数控加工体系(精选12篇)

数控加工体系 篇1

高职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在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下进行局部改革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在分析目前课程体系缺陷和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一、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

1. 按专业学科体系, 不能体现职业岗位要求

德国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 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 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 由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而目前我国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传统专业学科体系, 课程设置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相脱离。

2. 偏重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枯燥

职业教育是以应用技术培养为主的教育, 因此高职教材应以培养技能操作和技能应用为主, 随着企业的设备更新、应用技术的提高而不断修订。但是, 目前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数控教材大多是由本科教材转变而来的“压缩饼干”, 理论知识偏重, 很少有来自企业的真实教学案例。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与企业用人要求脱节

现在许多高职学校的课程考核仍采用期末统一的理论考试, 由一张试卷评定学生职业技能, 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有些高职学生理论测试获得高分, 但他们操作技能却一般;而有些学生理论测试成绩一般, 但他们操作技能却非常好。而企业在招聘高职学生时, 更看中的是高职生的操作能力。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工作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强调了实用性, 突破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 数控专业建立起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因此, 我院按以下步骤对基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1. 数控专业岗位调研

在课程体系改革前, 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收集并分析各加工企业关于数控专业的职业岗位及技能要求。在广泛收集企业数控专业职业岗位信息后, 我们最后总结了数控专业的职业岗位:数控铣床编程与设备操作, 数控车床编程与设备操作, 数控铣 (加工中心) 自动编程, 特种数控设备操作, 数控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 逆向工程等。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服务于中山市的地方高职学院, 在结合中山市工业企业的特点对数控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后, 认定在企业中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和自动编程三个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数最多。因此, 我们确定这三个职业岗位技能为我院数控专业的核心技能, 其他职业岗位技能则作为学生的拓展技能。

2. 课程体系总体设计

依据数控专业职业技能岗位特点, 按照“突出核心技能岗位、兼顾一般技能岗位”的原则, 设计了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分为六个教学模块:基本素质能力模块、基本专业能力模块、典型职业岗位技能模块、职业拓展岗位技能模块、兴趣拓展技能模块、岗前综合培训模块。 (见表1)

表1中, 典型职业岗位技能模块的课程对应培养学生三个典型职业岗位能力, 该模块的课程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岗位技能模块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其他一些非典型的职业岗位能力, 帮助学生拓展就业方向, 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兴趣拓展技能模块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职业兴趣爱好而开设的一些其他相关课程, 该模块课程为选修课程;岗前综合培训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实用综合技能, 该模块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中、高级数控技工考证, 再结合专项训练、毕业综合制作、企业顶岗实习等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3. 课程内容和教学情景设计

课程内容和教学情景设计是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课程内容和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够充分体现对应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 充分体现企业真实的产品和真实的工作情景。根据数控专业职业岗位特征, 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转化为典型的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每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学习情景, 每个学习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为多个工作任务, 以学生完成企业生产中的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和数控自动编程等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 实施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让学生以实际工作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 (见表2)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业教学框架指南, 具体的课程实施需要由各职业学校独立承担, 课改前使用的教材、普通教案和课件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情景设计中, 我们积极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的校本教材, 教材中的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真实的产品和项目。经过教学实践探索, 还专门为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套教学文件,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该套教学文件包括:学生学习手册、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指南、学生工作记录及考核表、项目指导PPT、项目参考资料等。

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课程体系重构后数控专业的课程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于企业, 如果教学模式还是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室———课桌———黑板”来进行, 前期改革都将流于形式, 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 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 从空间上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 整合教材内容,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合为一体, 自编讲义或“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从内容上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3) 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束缚, 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仪器, 积极探索采取演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从方法上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5. 学生考核模式设计

数控专业取消了统一的期末考试, 每门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在新课程体系下, 每门课程由若干个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组成, 课程的考核针对课程中每个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对每个工作情景或工作任务我们都设计了三级考核模式: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和教师总评。学期末教师计算出每个学生课程内完成的所有工作情景或工作任务的平均分, 即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采用“过程考核”的模式不仅公正、客观地评价了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且也极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体系下, 我院数控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打破了普通教育的学科体系, 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本位”的宗旨。

摘要: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目前高职教育的需求, 课程体系改革已逐步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的重点。文章在分析目前高职学院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缺陷的基础上, 结合改革实践, 阐述了按行动导向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关键词: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数控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天训, 刘正怀, 朱经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9, (12) .

[2]娄锐, 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5) .

[3]汤巧英, 丁荣涛.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 2009, (6) .

[4]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6) .

[5]袁玫, 周海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0) .

数控加工体系 篇2

摘要:针对进口和国产大型通用数控机床的维修和保养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多年从事数控机床维修保养和管理的经验,建立一套针对数控机床的维保体系。

关键词:数控机床;机床维修;机床维保

引言

在离散型加工、机床生产企业中,大型龙门铣镗加工中心、大型落地镗铣加工中心、大型龙门平面磨床等通用性加工母机是机床生产企业中的主力军,这些机床存在唯一性、高精度、自动化等特点。这些大型机床可能是企业或地区唯一的大行程、高精度机床,为了确保大型机床的有效开机率和功能完好性,需要对机床进行全方位的维保工作。

1维保体系建立的意义

维保体系是建立在对机床核心功能、辅助功能全面了解和对机床运行轨迹、信号的全面统计基础上,并通过对机床常见故障剖析和备件库的建立等来进一步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对每台机床建立各自的维保体系,对机床预防性故障的检修具有指导意义。在维保工作中,为保证机床的有效使用,减少停机次数和时间,应根据机床的实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性检修。维保体系建立后,既可以作为设备维修新员工的培训、熟悉机床的资料;也可以在维修中根据维修实况不断填充、丰富维修档案,提高整体维修水平;最重要的是在智能制造的发展中,可以作为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维修体系的基础档案。根据机床特点及结合多年工作检验,建立了实用性的机床维保体系模型,图1。

2维保体系内容

2.1机床结构部分

(1)机床主体。包括床身、立柱、导轨、丝杠、滑枕等,尤其需注意斜铁、拖链的安装位置。

(2)液压系统。包括液压站、油箱液压功能阀体、供油系统、回油系统等。需确认机床液压系统中每个泵、电机、阀体的位置和功能,并和图纸一一对应,便于维保时根据故障表象就可准确找到所查元件。

(3)刀库系统。包括刀库门、机械手、刀套、刀链、链轮传动组合、刀位信号开关等。需重点关注刀库门和机械手运行步骤、各步骤信号开关的位置和报警信号。

(4)气动系统。包括滤水和润滑三联件、气动阀、气压缸等。需重点确认各气动阀的位置和功能。

(5)润滑系统。包括润滑泵组合、管路布局、分油器、各润滑终点等。需重点确认分油器及对应润滑终点的位置和功能。

(6)电气系统。包括电柜冷却、电柜内部组件、操作面板、内部分线盒等。需重点关注各类电机控制的功能电路组成、频繁动作的继电器和接触器、具有保护功能的.断路器。机床结构的辅助部分包括排屑器系统和切削液系统。这些辅助部分发生故障时一般不会影响机床的正常使用,仅会给机床的使用带来不便。

2.2常见故障点

(1)机械部分故障点:几何精度超差、反向间隙超差、机床运行抖动、护罩进给的异响等。大型机床几何精度发生变化多是因为温度和新装机床的内应力,所以机床的几何精度检查时需充分考虑温度和内应力的因素;反向间隙主要是因为滚珠丝杠和丝母的磨损或松动造成的,为保证加工精度需定期检查并调整反向间隙,在进行调整时,首先进行机械调整,达到最优效果后再用数控系统补偿误差;机床运行抖动多为相对运行中摩擦阻力增大造成的,斜铁或润滑的异常是本类故障的重要原因;护罩运行异响多为润滑不足,踩踏或异常冲击造成护罩的变形,需在日常使用中加强对护罩的保护。

(2)液压系统故障点:压力异常、温度升高、管路漏油、滤芯堵塞、冲击异响等。压力的准确和稳定是液压功能实现的基础,压力调整可在设定值的上下5%,需在液压表上做出设定压力值的标记,以便点检巡查中检查压力值是否正常;液压站液压油的最高温度是60℃,>60℃时需及时报修;温升变化时重点检查液压泵的前后有无剧烈温升、机床供油和回油有无大幅温差,同步需检查液压泵的电机温度应≤80℃;管路漏油是机床使用中常见的故障,如管头松动、油管老化开裂、密封圈失效、油封失效等;擦拭陈油即可查到漏点滤芯,应定期清洁和更换滤芯,并记录更换后压力的变化;液压冲击和异响是液压系统中难以消除的故障点,需要专业的液压工程师给予辅助处理。

(3)刀库系统故障点:刀库门卡顿、机械手卡顿、检测开关信号异常、卡爪掉刀等。刀库门需保证运行轨道、气缸的清洁和润滑;机械手运行步骤要牢记与心,每个步骤运行轨迹及对应的检测开关均需做详细统计;一旦机械手卡位,能根据机械手运行轨迹和报警信息对应的监测开关及时确定并排除故障点;卡爪掉刀主要是机械手抓刀时对应的卡刀机构异常,卡刀机构故障多为运行机构进入杂物或缺少润滑造成。

(4)换头系统故障点:附件头支架位置偏移,检测开关信号异常、滑枕装头位置异常等。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均能自动更换附件头,部分机床同时配有多个附件头,所以机床换头的正常运行也是保障机床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附件头支架位置偏移主要是支架长期使用中结构变形、导轨润滑不足、动力的气压或液压的压力异常等原因造成;换头过程中对应的检测信号位置和报警信息均需做好统计,以便处理换头中的故障点;滑枕装头位置异常多为主轴定位异常和滑枕换头过程中各暂停点位置异常。

(5)润滑系统故障点:润滑管路断裂、润滑管路堵塞。通过手动打压时压力的上升速度确认内部润滑管路是否存在断裂;加油周期有无剧烈变化也是判断内部润滑状态的重要依据,加油周期剧烈变短多为油管断裂,加油周期逐步变长多为内部管路堵塞。

(6)电气系统故障点:电柜温度过高、工作环境湿度过高、常用触头的疲劳损坏、已发故障的复发隐患等故障点。

(7)气动系统故障点:管路漏气、气路有水、气缸缺少润滑油。

(8)排屑器故障点:铁屑或杂物掉入卡死、底部积屑过多卡死、链板拉长、轴承或变速箱缺少润滑等。

(9)切削液故障点:回水和供水滤网滤芯堵塞、切削液泄漏、切削液变质、液位开关升降异常等。

2.3已发故障统计与解决方案

(1)可避免故障的类型与对策。机床使用和维保中因为操作失误或检修不足造成的故障,可通过各种手段避免。使用中常见故障:机床运行中撞击、超速运行、进给轴超程、换头异常未及时停止、换刀异常未及时停止、排屑器内掉入杂物卡死、切削液滤网未及时清洁等。维保中常见故障:导轨和丝杠润滑不足、传动齿轮箱润滑不足、液压压力异常、漏气漏水漏油、换头换刀位置异常等。采取措施:要求操作者按照操作规定进行操作,严禁违规操作;要求维修人员按维保说明书对机床进行定期检修,并切实检查到位。

(2)可预测故障的类型与对策。可预测故障是根据机床运行中发生异响、振动等表象,依据维修人员的工作经验对机床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并进行必要的检修和备件准备,协调合理的维修时间,组织进行维修。

(3)重要故障维修记录。复杂和重要的维修情况,具有耗时长、要求高、工作量大等特点。例如,变速箱轴承、齿轮的更换,大型电机的更换,复杂液压故障的排查、主轴的拆装、机床的搬迁、机床的项修和大修等。重要维修要建立针对性维修档案,如维修要点拍照、维修过程记录、难点和注意事项的说明等,均可以为日后类似的维修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料储备。

2.4备件库建设

(1)消耗性备件库:边使用边补充。液压油、导轨润滑油脂、过滤棉、清洁用品等日常维保中经常使用的消耗型辅料或通用备件,使用后需及时补充,严禁因补充不及时而影响维保的有序进行。

(2)常用备件库:需计划性存储。接头、气管、滤芯、溢流阀、液压表、气压表、刮屑板等维保中常用型备件,需要必备。同时部分已损备件修复后也可以纳入常用备件库,以防止再次发生。

(3)不常用备件数据库:备件采购信息库。电源模块、液压泵、伺服电机、导轨滑块等单价较高,且不经常损坏的备件,可以建立涵盖备件型号、厂家、供应商、供货周期等电子档案的数据库,一旦相应备件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提取备件信息进行快速采购。

2.5维保人才的培养

(1)主观能动性。维保中的关键环节就是提高维保人员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机床的检查和保养,发现故障隐患及时消除或上报,按照各类制度进行点检和保全,针对机床的运行状态多和操作者交流,以保障机床的正常运行。

(2)个人专业素养:自学+培训。维保人员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提高维保水平的重要环节。维保人员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需要看懂机床说明书,并对机床的实际结构进行了解和研究。一方面公司应针对维修人员的技能做定期定向的培训,组织维修人员进行内部讨论,促进工作经验的交流;另一方面应为维保人员提供合适的外出培训机会,开拓员工的视野和思路。维保人员需要自觉提高工作水平,以应对逐步复杂化、综合化的维保情况。

(3)管理者的重视与支持:资金和物质。管理者的重视与支持是维保工作顺利推进的主动力。适当的奖惩制度和项目特批奖金,可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员工提供足够的使用工具和工作环境也是管理者应做好的工作。管理者要想员工之所想为其服好务,用合适的管理制度激发维保人员的工作激情。

3总结

维保体系的建立总体而言是通过各种方法减少故障的发生概率、做好各类预想性检查、建立完善的维修档案、合理地储备机床备件,即通过各种手段保证数控机床的正常运行。维保工作要以机床说明书为依据和起点建立适合自己的维保体系;统计和储备各类信息,以备不时之需;积极主动的切实做好机床的保养工作,推行针对性的检修方案,保障数控机床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罗蕊.数控铣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J].自动化应用,(5):21-23.

[2]宋亚飞.数控机床验收调试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31(20):93-95.

数控加工体系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任职要求;考核方式

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零件数控车削加工》为例,把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化,在工作岗位的真实环境中,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零件数控车削加工》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课程的定位

根据对学生就业走向地区企业的市场调研及组织教育专家、行业专家进行研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面向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编程员、数控工艺员等企业一线职业岗位(群)。

《零件数控车削加工》以数控车床手工编程和操作加工为主的职业专项能力课程,是集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编程以及数控车床操作、工件加工和质量检测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学生完成该课程学习后,要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车床操作工中级水平,部分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车床操作工高级水平,并具备中等复杂程度回转体零件的数控车床加工工艺制定能力及编写较复杂回转体零件数控车床加工程序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

专业能力:

1.能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搜集、整理和学习相关资源信息。

2.能正确选用刀具、夹具和量具。

3.熟练掌握数控车床的操作使用方法、能进行机床的日常保养。

4.能熟练掌握常规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以及必要的工艺准备。

5.能编制数控车削加工程序和数控工艺规程文件。

6.能熟练使用各类量具对零件进行加工质量评估、分析。

方法能力:

1.对信息的收集能力。

2.能使用信息资源制订工作计划。

3.能独立使用媒介完成学习任务。

4.工作结果的评价与反思。

社会能力:

1.团队工作能力。

2.沟通能力。

3.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理念

1.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本课程教学共八个教学学习情境。第一个单元为基础学习情境,其余七个学习情境分别选取真实典型零件为载体,并且载体大部分是来源于企业,除个别载体加工要素经过处理外,其余都是企业真实产品。载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便于教学组织实施。

2.以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实施“课证融合”。以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数控车工中级工标准要求的内容融合到课程中,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就能达到中级工水平,直接参与中级工鉴定,真正实现“课证融合”。

3.以实训基地为课堂,教学环境真实化。为保证教学效果,主要教学环节放在国家数控实训基地进行,积极创建便于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软硬件环境。

4.以企业管理为依据,教学管理员工化。按照企业员工考核方式将个人考核和班组考核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并在个人考核中采用5S管理。

(四)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进行主要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方式等要素的分析,得到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对知识及能力进行归纳、整合,确定以零件加工为对象的典型工作,即生产组织、工艺设计、程序编制、加工操作,形成数控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打破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采用综合化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即将数控编程、数控工艺和数控加工的内容按学习情境进行综合,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及可实施性,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学习情境选取的基本依据是根据行业专家对数控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习情境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各学习情境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按照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来组织,使在校学生通过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新手。在职业素养方面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5S管理;在职业技能方面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八个学习情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控车床操作相关知识、数控车削工艺知识、数控车削编程知识、夹具及刀具知识、量具及检测知识,并通过数控车床完成工件加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各学习情境按照“六步法”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讨论交流法、.激励教学法等。形成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习情境的划分及学时分配

(五)课程考核设计

本门课程考核方法重点放在过程考核,强调素质与能力

总成绩=课程总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50%+终结性评价考核成绩50%;

形成性考核=各学习情境完成总平均成绩25%+平时素质(5S管理)成绩25%;

终结性考核=理论考核25%+操作考核25%

各学习情境的成绩通过产品质量跟踪卡来评定。

二、《零件数控车削加工》课程开发特色

1.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完全实现“课证融合”。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注重过程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2007,(5).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

[4]赵志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C].大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研讨会,2008-7.

[5]刘虹.高职《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2,(10).

数控加工体系 篇4

一、《零件数控车削加工》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课程的定位

根据对学生就业走向地区企业的市场调研及组织教育专家、行业专家进行研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面向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编程员、数控工艺员等企业一线职业岗位(群)。

《零件数控车削加工》以数控车床手工编程和操作加工为主的职业专项能力课程,是集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编程以及数控车床操作、工件加工和质量检测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学生完成该课程学习后,要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车床操作工中级水平,部分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车床操作工高级水平,并具备中等复杂程度回转体零件的数控车床加工工艺制定能力及编写较复杂回转体零件数控车床加工程序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

专业能力:

1. 能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搜集、整理和学习相关资源信息。

2. 能正确选用刀具、夹具和量具。

3. 熟练掌握数控车床的操作使用方法、能进行机床的日常保养。

4. 能熟练掌握常规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以及必要的工艺准备。

5. 能编制数控车削加工程序和数控工艺规程文件。

6. 能熟练使用各类量具对零件进行加工质量评估、分析。

方法能力:

1.对信息的收集能力。

2.能使用信息资源制订工作计划。

3.能独立使用媒介完成学习任务。

4.工作结果的评价与反思。

社会能力:

1.团队工作能力。

2.沟通能力。

3.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理念

1. 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本课程教学共八个教学学习情境。第一个单元为基础学习情境,其余七个学习情境分别选取真实典型零件为载体,并且载体大部分是来源于企业,除个别载体加工要素经过处理外,其余都是企业真实产品。载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便于教学组织实施。

2. 以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实施“课证融合”。以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数控车工中级工标准要求的内容融合到课程中,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就能达到中级工水平,直接参与中级工鉴定,真正实现“课证融合”。

3. 以实训基地为课堂,教学环境真实化。为保证教学效果,主要教学环节放在国家数控实训基地进行,积极创建便于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软硬件环境。

4. 以企业管理为依据,教学管理员工化。按照企业员工考核方式将个人考核和班组考核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并在个人考核中采用5S管理。

(四)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进行主要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方式等要素的分析,得到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对知识及能力进行归纳、整合,确定以零件加工为对象的典型工作,即生产组织、工艺设计、程序编制、加工操作,形成数控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打破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采用综合化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即将数控编程、数控工艺和数控加工的内容按学习情境进行综合,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及可实施性,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学习情境选取的基本依据是根据行业专家对数控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习情境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各学习情境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按照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来组织,使在校学生通过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新手。在职业素养方面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5S管理;在职业技能方面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八个学习情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控车床操作相关知识、数控车削工艺知识、数控车削编程知识、夹具及刀具知识、量具及检测知识,并通过数控车床完成工件加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各学习情境按照“六步法”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讨论交流法、.激励教学法等。形成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五)课程考核设计

本门课程考核方法重点放在过程考核,强调素质与能力

总成绩=课程总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50%+终结性评价考核成绩50%;

形成性考核=各学习情境完成总平均成绩25%+平时素质(5S管理)成绩25%;

终结性考核=理论考核25%+操作考核25%

各学习情境的成绩通过产品质量跟踪卡来评定。

二、《零件数控车削加工》课程开发特色

1.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完全实现“课证融合”。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注重过程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 2007, (5) .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8, (3) .

[4]赵志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C].大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研讨会, 2008-7.

[5]刘虹.高职《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 2002, (10) .

数控加工体系 篇5

作者:郭静佳 牛文波

来源:《山西农经》2015年第06期

摘要:通过分析夏县农业产业化,提出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生产能力,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的高效农业产业格局。

关键词:产业优势曰合理布局曰农业服务体系

文章编号:1004-7026(2015)06-0060-01中国图书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 1夏县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体系现状1.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夏县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建基地、强龙头、拓市场,有力推动了夏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到2013年底,夏县农业龙头企业已达到15家,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市场等领域。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被列为“513”龙头企业的市级梯次1家,县级梯次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共完成7.45亿元。

虽然基础发展良好,但整体发展滞后,企业的总体规模不大,全县农产品加工销售不足8亿元,农产品转化率过低,农产品仍然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进行销售,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同时品牌企业较少,基地、园区的覆盖较小。1.2夏县农产品加工体系发展现状

基础情况:到2013年底,夏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5家,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市场等领域。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被列为“513”龙头企业的市级梯次1家,县级梯次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共完成7.45亿元。优势条件:(1)资源优势。夏县现有粮食面积4.93万hm2,年产量达26.67万t;蔬菜1.39万hm2,年产量达62.89万t:以苹果为主的水果面积达7600hm2,总产量达23.16万t。这些基地规模化发展,为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做强做大提供了有力保证。(2)市场优势。夏县格瑞特葡萄酒畅销全国,鑫瑞源脱水蔬菜供不应求,还有顺天面粉、晋星牧业有限公司、泰顺的番茄酱汁、中森木业的木材产品等都极具市场竞争力,这些优质品牌,为夏县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帮助。

2夏县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体系存在问题 2.1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松散

龙源期刊网 http:// 当地农户大多为散户,散户的农业品种较多,但是都相对来说难以形成规模,农产品质量较低,大多数属于未加工状态。而当地农产品企业加工由于土地流程度不高、规模化程度低,难以带动当地农民走向市场经济品牌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夏县有少数农业加工工业与当地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也处于初级契约状态,难以保护双方的利益,在市场价较高的时候,农民违约把签定好协议的农产品卖给价格更高的其他市场小贩,在市场价较低的时候公司又违约保护价,以低价收购。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农户的发展关系,难以带动当地规模化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巨大威胁。2.2夏县农产品加工品牌落后技术低

夏县农产品,农产品转化率较低,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加工设备还是比较陈旧的设备,老化程度比较高,难以适应当下特色农业的发展。2.3高端农业缺乏

夏县农业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生产、设施蔬菜、干鲜果品和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但由于粮食面积过大,农业的增长效益不明显,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在整个农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农业“大而杂、全而小”,包含了传统农业的方方面面,经营分散、缺乏规划、效益不高的特点明显,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农业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发展特优农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3加快夏县夏县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议 3.1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3.2加快农业产业化

以“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优质粮食种植业夏县粮食种植面积较大,但加工转化落后,尤其是玉米、杂粮的加工能力需整合提升,扩大规模。全面提升粮食的加工转化率。以“流通组织+市场”的形式,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运销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组织化流通的重要形式。在县域内组织专业化、协作化生产,发挥订单农业的作用,在县域外以法人形式进行跨区域的物流销售,实现生产要素的大跨度组合,使生产与市场直接对接,形成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通过以上途径,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组织化、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夏县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3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 突出六大产业,整合资源,强化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生产能力,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的高效农业产业格局。围绕粮菜果畜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围绕粮、菜、果、畜产业,抓基地建设。加工基地建设粮油加工基地:以夏县顺天制粉、天益调味为依托,大力发展优质面粉、调味品等系列产品。果品加工基地:以夏县田园果汁、运城市格瑞特酒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浓缩果汁、果脯、饮料等系列产品。蔬菜加工基地:以夏县泰顺、鑫润源食品等企业,大力发展番茄汁酱、脱水蔬菜系列产品。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立足优势产区设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促进产销对接活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强基地,建设特色鲜明、产区集中、规模适度、管理标准、竞争有力的规范化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机械加工工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篇6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体系;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机械加工工艺技术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机械加工工艺在加工的精度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零件机械加工过程中,加工精度直接决定零件的质量和性能,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是确保机械产品质量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控制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加工精度,保证产品的优异性能,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

1.我国机械加工工艺现状

从工艺流程图的设计、执行到进行机械加工过程,都是由机械加工的操作人员完成的。大多数机械加工工厂的操作人员的自身职业技能的素质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产业工人素质的低下不仅限制了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和产品加工精度的提高,还会会导致大量的财富浪费、成本增加、效率低下,进而会影响产品的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机械加工工艺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机械加工工艺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很多的机械加工厂使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存在依靠大量人力劳动,自动化程度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性差等先天不足,同时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还有生产周期长,操作过程繁琐,原材料消耗量大等不利之处,这些都会影响到产品的加工精度。工艺流程是机械加工进行的基本依据,加工工艺是每个环节的详细参数,设计完善的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生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由于一些设计人员对加工设备的工作要求了解不够,对原材料的状况不够明了,对产品生产要求缺乏透彻的理解,造成了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图的设计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或者偏差,造成了机械加工工艺存在局部不合理之处,降低了产品的加工精度。

2.机械加工工艺体系结构

机械加工体系囊括机械制造的两大目标、两个层面的过程控制、以及三个具体内容。机械制造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和环境污染最小为两大目标,兼顾外在的社会效益与企业内在的经济效益优化。两个层面的过程控制涉及广义制造和狭义制造两方面,前者是产品生命周期里的所有环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销售、运输到客服、回收等全过程;后者是工艺规程囊括的全过程。产品设计时能否满足加工的要求,研究产品设计对环境和能源消耗的影响,对保护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重大的作用。模块化设计根据不同的功能把系统分解为几大模块,并利用模块的组合优化完成不同规格的产品。运用模块化设计的机械产品可以实现一机替代多机,同时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机械产品的轻量化设计以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为前提,减少机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推广制造产品的环保化设计,选用高生产率、低环境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最小化产品在运行阶段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低碳制造业要实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生产设备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的切削工艺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合理的工艺设计有利于减少切削中的污染。同时,高效的生产模式可以保证生产系统的高效运作,使制造产品达到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3.CAPP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3.1工艺设计流程

CAPP是一种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逻辑判断和推理的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在对于CAPP系统的构建中,要紧紧依托计算机进行有效的编程。其因工作原理和产品规格不一样而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的遵循如下板块,对其进行完整的工艺程序编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构建是进行加工工艺的决定性因素。其需要基于零件的规格、性格进行工艺加工流程的设计,这样可以更有利于零件的造型和生产。同时企业管理者可以针对产品流程,对产品生产状况进行了解,做到及时调控设备的零件生产,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制造失误。

3.2工序条件的环节设置

这个环节构建尤为的重要。该程序针对所要生产的零件,对其进行有效的条件限制,诸如对产品的尺寸精准设置,生成准确的工程造图,进而可以精准调试切刀的切割量以及差压力的大小。但在实际的程序编程中,对于工程造图等的设计需要大量的电脑辅助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也更需要高素养的程序编程人员的参与。NC加工指令的程序设计基于计算机数据编程,一个良好的指令程序对于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十分的关键。尤其对于关键技术的指令,如切割刀位和零件挤压位的控制,对零件的造型非常的关键。如果切割刀位过大或挤压力过强都会使得零件的成型不适合要求,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基于CAPP的工艺体系可以解决传统人工操作的诸多弊端,加快现代化工艺加工的进程。其运用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数据检索处理和自控化生产设备中。随着CAPP的不断发展,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方案库。这方案库的建立极大地利于工艺零件的参数读取和基于参数的工艺方案的制定。该种工艺体系一方面针对已读取的新工艺参数,进行数据的整合处理,一方面依托计算机辅助技术生成有效的新工艺方案。而且CAPP工艺体系的应用极大的简化了人工操作量,减少了人工带来的失误。但在实际中,其强大的工艺检索领域在运用于实际制造的流程中,还有一定的评估手段,对其设定的方案进行判定,以确保方案的实际操作性。诸如普通螺丝的制造。主要对其如下尺寸和规格进行评估。其中符号化是对于其三维模型而言的。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工艺体系,在流程制作和控制上都具有巨大的优势。整个的程序控制都是基于零件模型展开的。不过我们也得看到,随着各学科向计算机领域的渗入,其在模型的编程上将会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青竹.机械加工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J].价值工程,2012

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薪酬体系设计 篇7

1 全面薪酬体系的内涵

所谓全面薪酬体系, 是指企业设计由“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组合而成的薪酬体系。“经济性薪酬”是指为员工提供的货币化形式的薪酬;“非经济性薪酬”则是指为员工提供的非货币形式 (不能量化) 的各种奖励。“经济性薪酬”与“非经济性薪酬”分别具有不同的激励功能, 它们相互联系, 互为补充, 构成完整的企业薪酬体系。全面薪酬体系一般由以下内容构成。

基础薪酬。基础薪酬是指向员工支付的基本性、固定性报酬, 一般根据员工的岗位、资历、基本技能确定其发放的额度。基础薪酬是确定员工其它薪酬的基础, 其占整个薪酬的比例也较高。

绩效薪酬。绩效薪酬也称激励性薪酬, 它与员工工作任务量的完成情况、工作质量达到的标准、参与团队的目标实现情况、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状况挂钩。绩效薪酬的发放额度是可变的, 同一岗位的不同员工实际获得的绩效薪酬差距可能较大, 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福利薪酬。福利薪酬是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和服务。其既有物质补偿形式, 也有非物质的各种服务。企业为员工发放的交通、餐饮、住房补贴, 实施的年金计划、保健计划、带薪休假, 提供的集体生活设施、员工培训计划等均属于福利性薪酬。

非货币性激励薪酬。非货币性激励, 包括外在激励和内在 (自我) 激励。外在激励往往从领导的赞美和肯定、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高效的合作团队支持中获得。内在激励往往来自于工作的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 或来自于工作兴趣和爱好, 从工作中获得快乐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2 全面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

2.1 战略导向原则

全面薪酬体系设计要以企业战略作为导向, 薪酬体系的构建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战略, 通过薪酬激励措施, 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将薪酬体系作为促进企业战略运行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杠杆。

由于企业战略是动态的管理过程, 企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动态的调整, 因此, 企业的薪酬体系在稳定的基础上也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应根据企业战略的改变加以适度的调整, 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2 公平性原则

薪酬体系的公平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个人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外部公平性。

个人公平性是指员工对个人努力和付出所获得的报酬感到满意, 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薪酬预期充满信心。这就要求企业对每个员工的生活背景、职业规划、需求状况作深入的了解, 根据不同员工的情况, 设计不同的薪酬计划, 提高薪酬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内部公平性是指企业内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员工之间薪酬的公平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 一要协调好管理部门、研发部门、一线员工之间的薪酬关系, 使各种类型的员工都能安心、稳定地供职于企业;二要协调好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员工的薪酬关系, 使员工在与他人薪酬的比较中, 感觉具有公平性。

外部公平性是指本企业员工薪酬与其它企业, 甚至于其它行业员工之间的薪酬具有公平性。外部公平性是外部竞争力的前提, 只有具有外部公平性, 企业的薪酬才有吸引力, 才能真正吸引外部优秀的人才加入本企业, 本企业现有的人才才能真正安心服务于企业。

2.3 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是薪酬体系的内在要求, 薪酬体系的激励性要求处理好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个人激励与团体激励三个关系。

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由基础薪酬和激励薪酬提供, 基础薪酬具有保障作用, 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员工会有不安全感, 会感到不满意。因此, 基础薪酬要能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 消除员工的不满意。激励薪酬具有物质性, 具有直接和显现的激励作用, 在设计时, 要让员工知晓工作绩效与工作报酬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要让员工通过努力就能实现薪酬水平的相应提升, 以真正起到激励作用。非物质激励主要由非货币性薪酬提供, 在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让员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以更好地发挥其激励作用。

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通过薪酬体系的设计, 既要保证当期企业目标的实现, 又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注意运用企业年金计划、期权计划、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等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薪酬项目。

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团队合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薪酬体系的设计, 除了充分考虑对员工个人的激励作用, 还要注意团队激励作用, 促进优秀团队的形成和发展。

2.4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全面薪酬体系的本质要求, 也是与其它薪酬体系的根本区别。全面性体现在三个方面:薪酬项目的多样性、薪酬支付方式的灵活性、激励范围的全员性。薪酬项目设计具有多样性, 物质项目与非物质项目相结合、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相结合、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相结合, 多渠道地发挥薪酬激励作用。薪酬支付可根据员工的个人需求, 采取灵活性的支付方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激励作用。薪酬设计要考虑企业全体员工的利益, 充分吸纳员工参与薪酬体系设计, 尽可能地扩大薪酬激励的人员范围。

3 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薪酬体系设计方案

3.1 基础薪酬系统设计

基础薪酬在全面薪酬体系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做好基础薪酬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础薪酬系统设计包括如下内容。

(1) 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就是对企业现行设置的所有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方法、工作职责及履行工作职责需要员工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岗位的情况, 可分别采取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访谈法、日志记录法等方法进行。岗位分析中, 应广泛吸纳员工参与, 以确保岗位分析的准确性。最终形成较规范的岗位说明书 (包括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描述) 。

(2) 岗位分类

岗位分类就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按职位职责和任务的性质对企业岗位进行合理的归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岗位通常可分为职能管理类、研究开发类、经营类、生产类、后勤保障类等类型。由于不同类型岗位职责和任务相差较大, 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也相差甚远, 因此, 岗位分类的准确与否, 会直接影响薪酬激励作用的发挥。

(3) 薪酬外部调查

为提高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力, 在进行全面薪酬体系设计过程中, 要深入开展薪酬的外部调查。薪酬外部调查包括行业薪酬调查和地区薪酬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同行业、同地区其他企业的薪酬政策、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增长机制等, 为本企业薪酬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4) 确定基础薪酬比重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行业特点, 结合薪酬外部调查情况, 确定企业基础薪酬占全部薪酬总额的比重。一般来说, 当企业处于较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企业采取稳定发展战略时, 基础薪酬比重可以较高;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 需要企业采取创新性发展战略时, 企业应加大绩效薪酬的比重, 基础性薪酬的比重则较低。

(5) 基础薪酬结构设计

基础薪酬结构设计就是确定各项工作的劳动价值或重要性与其对应的应付薪酬之间的关系。岗位分析和薪酬外部调查是薪酬结构设计的依据, 岗位分析为区分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重要性和劳动价值提供依据, 而薪酬外部调查则为企业薪酬总体水平的决策提供依据。薪酬结构设计中, 一般先根据企业各岗位的重要程度和劳动价值将其分成若干等级, 每个等级可与一定的系数或分数相对应, 然后设定单位系数或分数的货币值, 每个岗位对应的基础薪酬额度由其岗位系数与单位系数的货币值计算得出。

3.2 绩效薪酬的设计

绩效薪酬考核系统通常由两部分组成:目标任务考核系统和素质技能考核系统。目标任务考核以企业的年度计划目标为总体目标, 依据目标管理法将总体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岗位, 同时明确各岗位目标任务完成的标准和时限。为保证目标任务的实现, 通常会安排1~2次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可不作为计薪的依据, 主要为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起督促作用。目标任务考核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将完成目标任务的比例与一定的薪酬额度相对应。

员工素质技能考核以各岗位对员工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团队合作、操作规范、工作质量标准等为主要依据。企业不同系列的岗位其考核重点不同, 一线员工考核的重点为操作技能、产品合格率、劳动纪律遵守情况、合作精神等;管理岗位的考核重点为协调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研究开发人员的考核重点为专业知识水平、创意和革新能力。员工素质技能考核一般用等级制表示, 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 分别对应一定的薪酬或扣减目标任务部分获得的薪酬。

3.3 间接薪酬的设计

间接薪酬设计, 主要是设计企业的福利, 也可称为福利薪酬计划。企业的福利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由政府通过立法形式, 要求企业必须给员工提供的福利待遇, 故称之为法定福利。现行的法定福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其缴纳的数量和比例、缴纳的方式、员工享受的条件均由法规规定, 企业依法执行。二是法定福利以外由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待遇, 也称之为企业福利。企业福利设计要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农产品加工企业员工有一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 还兼业从事农事劳动, 因此带薪休假计划就能照顾这部分员工利益。根据企业不同岗位情况设置一些“自助式”福利计划供员工选择也较受员工欢迎。

3.4 非货币性激励薪酬的设计

非货币性激励的方式通常包括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工作环境的改善等。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为员工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这里指的是企业为员工进行的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给员工指明职业发展目标、方向和路径, 激发员工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动力, 也可以使员工具有归属感, 从而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为使员工朝着预定的职业目标发展, 企业还应为员工制定培训、学习、轮岗计划, 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员工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体合作精神, 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的工作环境要求既要做好硬环境建设, 提供好的办公设施和条件, 创造舒适的工作场所;更要做好软环境建设, 提升激励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软环境: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塑造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念;二是建立职工参与制度, 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彩峰.浅析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J].中国商贸, 2010, (2) :65-66.

[2]于一可, 徐慧.向外资企业学习建立高效的绩效薪酬体系[J].时代报告, 2011, (7) :176-177.

[3]顾建良.基于管理实践的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4) :105-108.

[4]谢芳.企业如何制定公平的薪酬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7) :56.

数控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8

一、液压系统故障检修操作实例

(一) 供油回路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供油回路不输出压力油。

故障分析及检修:以一种常见的供油装置回路为例, 如图1所示。油泵为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换向阀为三位四通M型电磁换向阀。启动液压系统, 调节溢流阀, 压力表指针不动作, 说明无压力;启动电磁阀, 使其置于右位或左位, 液压缸均不动作。电磁换向阀置于中位时, 系统没有液压油回油箱。检测溢流阀和液压缸, 其工作性能参数均正常。而液压系统没有压力油输出, 显然油泵没有吸进液压油, 其原因可能是:油泵的转向不对;吸油滤油器严重堵塞或容量过小;油液的黏度过高或温度过低;吸油管路严重漏气;滤油器没有全部浸入油液的液面以下或油箱液面过低;叶片在转子槽中卡死;油泵至油箱液面高度大于500 mm等。经检查, 泵的转向正确, 滤油器工作正常, 油液的黏度、温度合适, 泵运转时无异常噪声, 说明没有过量空气进入系统, 泵的安装位置也符合要求。将油泵解体, 检查泵内各运动副, 叶片在转子槽中滑动灵活, 但可移动的定子环卡死于零位附近。变量叶片泵的输出流量与定子相对转子的偏心距成正比。定子卡死于零位, 即偏心距为零, 因此泵的输出流量为零。具体说, 叶片泵与其他油泵一样都是容积泵, 吸油过程是依靠吸油腔的容积逐渐增大, 形成部分真空, 液压油箱中液压油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 沿着管路进入泵的吸入腔而实现的。若吸入腔不能形成足够的真空 (管路漏气, 泵内密封破坏) , 或大气压力和吸入腔压力差值低于吸油管路压力损失 (过滤器堵塞, 管路内径小, 油液黏度高) , 或泵内部吸油腔与排油腔互通 (叶片卡死于转子槽内, 转子体与配油盘脱开) 等因素存在, 油泵都不能完成正常的吸油过程。油泵压油过程是依靠密封工作腔的容积逐渐减小, 油液被挤压在密封的容积中, 压力升高, 由排油口输送到液压系统中。由此可见, 量叶片泵密封的工作腔逐渐增大 (吸油过程) , 密封的工作腔逐渐减小 (压油过程) , 完全是由于定子和转子存在偏心距而形成的。当其偏心距为零时, 密封的工作腔容积不变化, 所以不能完成吸油、压油过程。因此, 上述回路中无液压油输入, 系统也就不能工作。

故障原因查明, 可采取相应的排除方法。将叶片泵解体, 清洗并正确装配, 重新调整泵的上支承盖和下支承盖螺钉, 使定子、转子和泵体的水平中心线互相重合, 使定子在泵体内调整灵活, 且无较大的上下窜动, 从而避免定子卡死而不能调整的故障。

(二) 压力控制回路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压力控制回路中溢流不正常。

故障分新及检修:如图2所示的压力控制回路中, 油泵为定量泵, 采用三位四通换向阀, 中位机能为Y型。所以, 液压缸停止工作运行时, 系统不卸荷, 油泵输出的压力油全部由溢流阀溢回油箱。系统中的溢流阀通常为先导式溢流阀, 这种溢流阀的结构为三级同心式, 三处同轴度要求较高, 但这种溢流阀用在高压大流量系统中, 调压溢流性能较好。将系统中换向阀置于中位, 调整溢流阀的压力时发现, 当压力值调在10MPa以下时, 溢流阀工作正常;而当压力调整到高于10MPa的任一压力值时, 系统会发出像吹笛一样的尖叫声, 此时可看到压力表指针剧烈振动, 并发现噪声来自溢流阀。其原因是在三级同轴高压溢流阀中, 主阀心与阀体、阀盖有两处滑动配合, 如果阀体和阀盖装配后的内孔同轴度超出规定要求, 主阀心就不能灵活地动作, 而是贴在内孔的某一侧作不正常运动。当压力调整到一定值时, 就必然激起主阀心振动。这种振动不是主阀心在工作运动中出现的常规振动, 而是主阀心卡在某一位置 (此时因主阀心同时承受着液压卡紧力) 而激起的高频振动。这种高频振动必将引起弹簧 (特别是调压弹簧) 的强烈振动, 并出现共振噪声。

经过分析之后, 排除故障就有方向了。首先可以调整阀盖, 因为阀盖与阀体配合处有调整余地;装配时, 调整同轴度, 使主阀心能灵活运动, 无卡紧现象, 然后按装配工艺要求, 照一定的顺序用定转矩扳手拧紧, 使拧紧力矩基本相同。选用合适黏度的油液和控制系统温升过高也有利于减振降噪。

(三) 速度控制回路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速度控制回路中速度不稳定。

故障分析及检修:节流阀前后压差小致使速度不稳定, 在图3所示系统中, 油泵为定量泵, 属于进口节流调速系统, 采用三位四通电动换向阀, 中位机能为0形。系统回油路上设置单向阀以起背压阀作用。系统的故障是液压缸推动负载运动时, 运动速度达不到调定值。经检查, 系统中各元件工作正常, 油液温度属正常范围。但发现溢流阀的调节压力只比液压缸工作压力高0.3 MPa, 压力差值偏小, 即溢流阀的调节压力较低, 再加上回路中, 油液通过换向阀的压力损失为0.2MPa, 这样造成流阀前后压差值低于0.2~0.3 MPa, 致使通过节流阀的流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数值, 于是液压缸的运动速度就不可能达到调定值。提高溢流阀的调节压力, 使节流阀的前后压差达到合理压力值后, 故障消除。

(四) 方向控制回路的故障检修

故障现象:方向控制回路中滑阀没有完全回位。

故障分析及检修:在方向控制回路中, 换向阀的滑阀因回位阻力增大而没有完全回位是常见的故障, 将造成液压缸回程速度变慢。排除故障首先应更换合格的弹簧。如果是由于滑精度差, 而使径向卡紧, 应对滑阀进行修磨或重新配制。一般阀心的圆度和锥度允差为0.003~0.005 mm, 最好使阀心有微量的锥度, 并使它的大端在低压腔一边, 这样可以自动减小偏心量, 从而减小摩擦力, 减小或避免径向卡紧力。引起卡紧的原因还可能有:脏物进入滑阀缝隙中而使阀心移动困难;间隙配合过小, 以致当油温升高时阀心膨胀而卡死;电磁铁推杆的密封圈处阻力过大, 以及安装紧固电动阀时使阀孔变形等。找到卡紧的原因, 就可以顺利排除故障。

(五) 阀换向滞后引起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在图4所示系统中, 油泵为定量泵, 三位四通换向阀中位机能为Y型。系统为进口节流调速。液压缸快进、快退时, 二位二通阀接通。系统故障是液压缸在开始完成快退动作时, 首先出现向工件方向前冲, 然后再完成快退动作。此种现象影响加工精度, 重时还可能损坏工件和刀具。

故障分新及检修:从系统中可以看出, 在执行快退动作时, 三位四通电动换向阀和二位二通换向阀必须同时换向。由于三位四通换向阀换向时间的滞后, 即在二位二通换向阀接通的一瞬间, 有部分压力油进入液压缸工作腔, 使液压缸出现前冲。当三位四通换向阀换向终了时, 压力油才全部进入液压缸的有杆腔, 无杆腔的油液才经二位二通阀回油箱。

(六) 卡盘失压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德州机床厂CKD6140数控车床液压卡盘夹紧力不足, 卡盘失压, 监视不报警。

故障分析及检修:该机床为德州机床厂生产的CKD6140SAG210/2NC数控车床, 配套的电动刀架为LD4一I型。卡盘夹紧力不足, 可能是系统压力不足、执行件内泄、控制回路动作不稳定及卡盘移动受阻造成。调整系统压力至要求, 检修液压缸的内泄及控制回路动作情况, 检查卡盘各摩擦副的滑动情况, 卡盘仍然夹紧力不足。

调整液压缸与卡盘问联接拉杆的调整螺母, 故障排除。

(七) 尾座套筒报警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南京机床厂FANUC OT系统数控车床尾座套筒报警。

故障分新及检修:该机床为南京机床厂生产的数控车床, 其控制系统采用FANUC OT系统。

查阅机床电气线路图知, 尾座套筒的伸缩由FANUC OT系统中的PLC控制, 其尾座套筒PLC控制原理如图5所示。

检查尾座套筒的工作状态, 当脚踏尾座开关顶紧时, 系统产生报警。在系统诊断状态下, 调出PLC输入参数, 在X04.2上看到, 当脚踏向前开关时, PLC状态为1;Xl7.3尾座套筒转换开关信号为“l”;尾座工向保护区信号为“l”, 输入信号正常。在PLC输出参数Y49.0上, 当脚踏向前开关时, Y49.0为“l”, 同时, 电磁换向阀L4-Y1也导通, 这说明系统PLC输入/输出状态均正常。

分析尾座套筒液压系统 (如图5所示) 。当电磁换向阀L4-Y1导通后, 液压油经溢流阀、流量控制阀、单向阀进入尾座套筒油缸, 使其向前顶紧工件。松开脚踏开关后, 此时电磁换向阀IJ4-Y1处于中间位置, 油路停止供油。由于单向阀的作用, 尾座套筒向前时的油压得到保持, 该油压使压力继电器动合触点接通, 在系统PLC输入信号中X00.2为“l”。然而, 检查系统PLC输入信号X00.2为“0”。说明压力继电器触点信号不正常。检查压力继电器, 发现其触点开关损坏, 从而造成PLC输入信号为“0”, 系统认为尾座套筒未顶紧而产生报警。更换新的压力继电器, 故障排除。

(八) 加工中心力链不执行校准回零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T40卧式加工中心开机, 待自检通过后, 启动液压, 执行轴校准, 其后在执行机械校准时出现以下两个报警:

因此机床不能正常工作。

故障分析及检修:T40卧式加工中心的计算机部分采用该公司的A950系统。T40刀链校准的过程是:NC接到校准指令后, 使电磁阀3SOL得电并控制液压马达驱动刀链顺时针转动, 同时NC等待接收刀链回归校准点 (HOME POSITION) 的接近开关3 PROX (动合) 信号, 收到该信号后电磁阀3 SOL失电, 并使电磁阀l SOL得电, 刀链制动销插入, 同时NC再接收到制动销插入限位开关1 LS (动合) 信号, 刀链校准才能完成。

据此分析故障范围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刀链因放未能转到校准位置 (HOME POSI-TION) 就停止。

2. 刀链转到了校准位置, 但由于接近开关3PROX故障, NC没有接收到到位信号, 刀链一直转动, 直到NC在设定接收该信号的时间范围到时产生以上报警, 刀链才停止校准。

3. 刀链在转到校准位置时, NC虽接到了到位信号, 但由于l SOL故障, 导致制动销不能插入, 限位开关1 LS没有信号, 而且3 SOL因惯性使刀链错开回归点, 接近开关信号也未发出。

根据以上分析, 首先检查接近开关3 PROX, 为正常, 再通过该机在线诊断功能发现在机械校准操作时1 LS信号l0033 (LSAPIN-ADV) 和3 PROX信号l0034[PR-CHNA-HOM (E) ]状态, 发现一直都为OFF, 且刀链在校准过程中没有到位就停止转动, 而且每次校准时转过的刀套数目也没有规律, 因而怀疑电磁阀3 SOL或液压马达有问题。进一步查得液压马达有漏油现象, 拆下更换密封圈, 漏油排除, 但仍不能校准, 最后更换电磁阀3 SOL后故障排除。

检修总结:由于用万用表测量电磁阀电压及阻值基本正常, 而且每次校准时刀链也确实转动, 因此在排除了其他原因后, 最后才更换性能不良的电磁阀。

(九) 弹性夹具无法张开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某配套GSK980M系统的数控磨床, 在装卸工件时, 发现夹具无法张开。

故障分析及检修:本机床采用的是液压弹性夹具 (液压系统原理见图6, 靠液压缸压力顶开夹具进行工件装夹。经检查后发现夹具顶开的行程远远不够, 因此调整夹具行程, 调整后发现效果不佳, 工件仍很难装夹。因此, 进一步检查电气控制回路, 发现DC24 V电磁阀线圈两端电压为22 V (属正常) , 检查液压管路, 发现管路正常, 手动控制液压阀, 使其处于左位机能, 工件装夹正常;拆开电磁阀, 发现阀心处一固定螺钉松脱, 导致电磁阀在得电过程中, 阀心不能准确到位, 引起部分用于顶开液压缸的液压油处于卸荷状态。拧紧该螺钉, 重新调试夹具行程后, 故障排除。

(十) 油泵噪声大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某配套FANUC PM0系统的数控专用磨床, 在机床大修后发现机床启动后油泵噪声特别大。

故障分析及检修:在机床大修前, 油泵启动声音较小, 而在检修后油泵反而噪声变大了。根据用户反映和现场分析可知产生该原因可能是由于液压某处管路堵塞、油泵损坏等原因造成的。因此, 拆开液压油管和油泵, 发现泵和油管均正常, 在拆的过程中, 偶尔发现液压油黏度特别高, 核对机床使用说明书, 发现液压油牌号不正确, 故障时正值冬天, 从而使油泵噪声变大。更换液压油后, 机床故障排除。

二、结语

数控设备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创新数控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 不仅仅是紧盯数控设备, 更要适应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针, 从而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1———回油箱;2———过滤器;3———油泵;4———电动机;5———压力表;6———基板;7———液流阀;8———换向阀;9———液压缸;l0———信号开关

参考文献

[1]戴慧思, 卢汉龙.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J].社会学研究, 2001, (5) .

数控加工体系 篇9

关键词: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学生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但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还不能同步,主要表现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及职业岗位相脱离,不能满足职业需求。因此,如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现状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始打破本科“压缩型”的学科体系和“三段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1)缺少专业标准。国家层面的专业划分过细、相似且没有统一标准,导致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趋向一致;一个专业名称对应多个培养目标与完全不同的岗位;学校层面缺乏与企业实际配套的专业标准,专业教师对企业部门及岗位情况不了解,不能指导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2)能力定位不准确。学校对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不了解,制定教学计划时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顶岗;对所培养学生的能力定位不准,分不清中职与高职学生能力的界限。(3)知识定位混乱,有明显的学科体系痕迹。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课程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导致学时过多;知识衔接性不好,前后课程缺乏延续性,缺少贯穿基本职业技能的主线。(4)教学标准混乱,有明显的学科体系痕迹。只有教学大纲,没有单元课程的细化标准。授课内容与深度随教师水平变动,缺乏统一标准;教学大纲、教案由教师个人编写,没有经过论证,没有体现教师团队智慧;高职课程体系受传统学科体系影响严重,留有旧的痕迹;教师难以转变观念,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职业需求。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职业教育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譬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成为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课教学实在、学以致用,专业必修课几乎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和技能,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这种设计以职业活动的行动过程为导向,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美国与加拿大的职业教育采取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CBE),其步骤是:聘请各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确定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然后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将相近的各项能力归纳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并据此施教,这种设计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又可避免培养目标与实际相脱节。英国与澳大利亚实行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模式(CBET),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再以此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能使每个公民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应以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为评价标准,因为就业是通过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双向选择实现的。那么如何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呢?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专业培养目标应与相关职业在职业功能与职业资格方面相一致,专业教学过程应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相一致,因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贴近社会需求。下面以数控专业为例,阐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指以数控专业的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以其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为取向,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构建的数控专业系统化课程(学习领域)。通过分析与数控专业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职业任务构建数控专业学习内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的独特理念,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符合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企业调研与数控技术工作任务分析

在确定数控专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到数控技术领域中就业的需要,要了解该专业的工作任务,因此,企业调研是首要问题。要设计“制造业企业需求调查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调研,主要了解企业性质、生产类型、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满意度情况及近两年企业各类岗位现有人员数及近两年将招聘人数,了解高职生适合的工作岗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机、企业与学校难以达成合作的可能原因及企业最倾向于在哪些方面与学校合作等。要详细调查企业需求的数控专业职业能力、数控技术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在学生就业主要覆盖的区域内展开调查,分析研究调查资料,归纳总结,作出企业中数控技术工作任务框架(图1):

图1表明了数控技术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横轴方向是数控技术领域工作过程的主要阶段,纵轴方向是各阶段在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步骤和具体任务。该图是设定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产品结构分析与测绘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技术,能合理设计加工工艺并掌握一定的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技能的专门人才。

数控专业覆盖了多个职业岗位,高职生可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员、数控设备维修调试及维护员、计算机辅助编程员和产品测绘员。

(二)能力与职业岗位分析

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实现的,专业内涵的主要部分就是一组相关课程。通过对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可得出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点,列出数控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课程及专业在本行业领域中的通用能力、主要职业能力和辅助能力,如图2所示。

图2呈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专业能力与主要课程之间的关系。

数控专业重点培养四个核心能力、两个辅助能力和一个通用能力。每个“核心能力”均有核心课程(见图2左边)支撑,例如,核心课程“CAD/CAM”和“数控加工与编程及综合实训”支撑专业核心能力——数控机床操作。核心课程“数控加工与编程及综合实训”和“数控加工工艺”支撑专业核心能力——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对于“辅助能力”则需再选修相关课程,例如,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修“机电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则学生便可具备从事机电产品造型设计岗位工作的基本条件。

各种能力对应不同的职业岗位,例如,“数控机床操作”核心能力对应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核心能力对应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员,“计算机辅助编程”核心能力对应计算机辅助编程员,“数控设备调试、维护和保养”核心能力对应数控设备维修调试及维护员等。

由于实行课程改革,上述有些课程是由传统的多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例如,图2中的“机械设计基础”包括了“力学”、“金属材料与加工工艺”及“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等内容;“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包括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内容;“数控加工工艺设计”课程包括了“机械制造工艺”等内容。

框图中的专业课程模式是动态变化的,将受到社会变化对人才结构、经济、科技等要求的影响,这些影响迫使教育者在教育观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作出相应的更新,从而开发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课程。实践证明,根据图2的思路构建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建设至关重要,专业建设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应以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为评价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其构建思路来源于企业,所以适合职业要求,学生受到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相一致,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延霞.“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数控加工体系 篇10

一、构建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构建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以人为本, 实践为根, 创新为魂”的理念, 以数控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为主题, 以数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 以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 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二) 构建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创新人才培养原则。数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目标明确, 就是要以数控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培养为最终目标, 符合当地数控技术发展水平的需要。

(2) 教学系统化原则。遵循数控专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 结合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按照数控实践教学目标, 创新实践教学活动, 形成互相衔接, 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1]。

(3) 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 从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 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二、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 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1) 构建先进的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根据数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构建数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针对我院数控专业的实际, 提出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的“四、三、二、一”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力求实用化、先进性。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2]。根据数控专业实践特点, 采用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如项目驱动式教学、现场示范式教学、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双证制培训式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3) 加强数控实践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 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突出工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院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增加创新理论学习内容、创新基地训练内容及数控实践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逐步完善数控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4) 完善和创新数控实践教学计划。数控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当地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更加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 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 针对当前当地数控人才需求特点, 我院提出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层次分明的“四、三、二、一”数控人才培养新模式, 具体内容如下:

1.“四种能力”

即数控机床熟练操作技能、CAD/CAM三维造型仿真技能、数控系统维护维修能力、加工工艺创新设计能力。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是数控技术人才共有的最基本的技能, 操作人员只有高超的数控加工技术, 才能加工出理想的产品。数控系统维护维修技能是数控机床维修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他们只有对机床的机、电等了如指掌, 才能对机床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做到“手到病除”。CAD/CAM造型能力是数控工艺编程人才具有的基本能力, 他们必须要至少熟练掌握一种编程软件才能适应数控加工编程及造型的需要。加工工艺创新设计能力是数控工艺编程人才和数控设计制造人才具有的能力, 在零件的编程和加工过程中, 敢于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善于进行工艺创新设计。

2.“三个实践”

即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实践能力。实践理念是指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途径, 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最重要标准;实践精神是指崇尚科学的精神, 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 坚毅顽强的意志, 踏实肯干的作风;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能力和系统综合运用能力。

3.“两个创新”

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新技术、学习数控新技能的兴趣, 以及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主要依赖于创新性想象, 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创新能力只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发挥。

4.“一种综合素质”

数控应用技术人才主要使用和维护维修各类数控机床, 这就要求具有较高的“机械-电气-液压-计算机控制”理论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对数控设备的结构及原理做到一清二楚, 使用和维修起来得心应手。机、电、液、控是数控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也是良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调控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集中表现[3]。

三、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施保证措施

(一) 管理创新: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创新和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先进、科学的创新管理体系是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实现良性发展的保证, 管理创新也是生产力。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推动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发展。数控实践教学方面的重大决策由学院教研处决定, 各系负责有关实践环节的管理与组织工作, 数控教研室贯彻执行实施实践教学环节, 使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 环境创新:加大校内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创新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加大校内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有计划地增加创新理论学习内容, 创新基地训练内容及数控实践教学内容, 继续加强实训室建设, 充实实训室内容, 编制实训创新教材,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修订实践教学大纲, 创新制作实训教具和加工工具。充分发挥实训室优势, 加强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教学,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实践创新需要定时开展实验室开放式教学, 定期开展CAD创新设计大赛、CAD/CAM造型竞赛以及数控创新制造大赛,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4]。

(三) 理念创新: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提高创新意识

坚持以“以人为本, 实践为根, 创新为魂”的理念,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和“四、三、二、一”实践教学创新理念。继续巩固和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 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科研所”联合办学优势, 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实现教学、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共享, 使合作三方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互利双赢。同时把“四、三、二、一”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带入企业和培训学校, 帮助他们对企业员工或学员进行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和继续坚持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继续探索、完善和建立具有当地数控专业特色的实习模式。

(四) 机制创新: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创新方式上除了继续推进原始创新外, 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对现有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上, 在创新机制上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更要注意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5]。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创新机制,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大实践教改经费投入力度,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实践教改立项和实践项目课题研究, 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的实验课题及实践项目, 鼓励转化科研成果,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数控创新技术人才, 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五) 文化创新:持续深入“双师型”师资建设, 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支结构合理、具有高度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6]。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数控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数控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 并且还要有不断再学习的能力、信心和勇气,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几年来, 我院一直把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建立起了一支思想作风过硬, 业务素质良好、技术水平高超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确保了实践教学任务得以高质量完成。

四、结语

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在我院实施以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创新成果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等机电类临近专业得到积极的推广, 反响也非常强烈。“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大胆的设想, 小心的求证”, “每日一创”, “一日一构想”等著名创新论断深深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欲望。学习创新技法, 探索创新规律, 开展创新活动, 交流创新经验, 推广创新成果, 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7],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白永国.“五系列五模块三实二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 :46-47.

[2]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 :29-31.

[3]孔祥东.机电液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学研究, 2011, 34 (1) :38-40.

[4]张德强.数控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6) :134-136.

[5]李健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1 (1) :16-18.

[6]金明等.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证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1 (6) :40-42

数控加工体系 篇11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 课程体系 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45-01

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中等职业教育中以数控技术应用教学为主。数控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包含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等方面的衔接。因此,数控技术应用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逐渐走向世界,因此现在公司急切的需要高技术的全面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的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公司和发展做出有力的贡献,以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一、數控技术应用

1.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的加快,我国工业逐渐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这也就促使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产生,数控技术是通过数字程序控制现在具备高科技的设备实现自动化的技术,数控技术主要应用于机械制造和办公自动化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现今的信息时代,网络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数控技术应用也就应运而生,它能够更好的使现代化的设备自动运转,提高办公效率和生产效率。

2.搭建过程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最先从美国产生,由美国在1949年正式提出,在随后短短的六十年内数控技术专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计算机行业上变革性发展,也就影响了数控技术专业的发展。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信息的储存、分析、整理、汇总,得到一定结论的方法,通过我国对企业的调研形成了我国在中职教育中开展数控应用专业课程。

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1.数控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

1.1国家通行的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企业岗位对数控人才要求的变化,使得国家更加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健全国家的教育体系,因此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专业化在课程体系,以确保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的教学效果和效率。这也就使得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更加注重课程的有效开展。

1.1.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体系结构不能满足数控用人企业需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三段论的做法为主,即编程基础课、专业课基础、专业课的做法,而数控说应用专业更加需要实践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这就使得教学体系所培养出的数控技术人才无法满足用人企业对数控,技术应用多人才需求。

1.1.3学校数控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我国数控教育发展起步晚,并且数控教育还是一门新专业,因此我国严重缺乏能够有效承担数控教育的教师,数控教育的教师必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技能:理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就对数控技术对教师要求更高,使得我国高校数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1.1.4数控实训,设备条件不足

数控教育实训所需求的设备基本都是具备现代化高科技的设备,这种设备一般价格昂贵,并且使用复杂,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一般都无法支付起高额的设备费用,并且数控技术的实训基地多种多样,要求的设备也种类不一样,使得费用更加昂贵,这就对学校经费投入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由于没有充足的实训设备,因此使得学生实践经验相对较少。

1.1.5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由于价格昂贵所导致设备紧张的问题,并且现如今选择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大学生越来越多,这就加剧了设备紧张的问题,这样也就出现了实训时间安排的问题,在我国大多都采用每周三次,并且每次的学生数量庞大,而指导教师却很少,不利于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搭建新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建议

2.1.1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可以从其他相关专业中录用毕业生,以补充自身那师资力量,但这样的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学校还可以直接从企业招聘数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使得这些数控人才与毕业生二者紧密配合,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解决自身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1.2建设新的实训基地

由于现如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火爆,各地区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而建设新的实训基地,可以把这种相互竞争的关系转为相互合作的关系,两所或两所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创建实训基地,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学校,投资机会的压力,更能够在学生进行实训时解决教师相对紧张的压力。

2.1.3改革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编写教材,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核心技术与技能的掌握,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源。

三、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衔接课程体系架构的基础,因此我国必须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重视中等学校和职业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以更好的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勇 .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J].广东教育 ,2012(5):13-14.

[2]张健 .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 [J].教育与职业,2012(2):16-18.

[3]张家寰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31):37-39.

数控加工体系 篇12

近年来, 哈尔滨市注重发挥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粮食加工业一直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并初步建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粮食加工产业体系。主要表现在:

1. 粮食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 切实提升粮食加工水平, 完善粮食加工结构, 在全市初步构建了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小型企业为辅的粮食生产加工体系。根据相关材料, 目前全市各类粮食加工企业可达2 600户以上, 约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55%左右。其中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5个, 引进了中粮集团、东方集团、益海 (嘉里) 、北大荒米业集团等粮食生产加工大型龙头企业, 培育了中良美裕、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葵花阳光、方正绿宝石等一批年加工量在5万吨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粮食加工“航母”级企业。

2. 培育了三大粮食产业加工集群。

近年来, 全市以玉米、水稻、大豆等优势粮食产业深加工为重点, 不断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基本形成了三大产品加工系列和产业加工集群。一是玉米生产加工系列。全市以双城、呼兰、巴彦等县 (市) 玉米主产区为重点, 大力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业, 打造和培育了大成生物、天通农业科技等一批玉米加工企业集群。二是水稻生产加工系列。以五常、方正、延寿、尚志、通河、阿城水稻主产区为重点, 引进和培育了中粮集团、葵花阳光和方正绿宝石等大型加工企业, 初步建立了稻米生产加工产业集群。三是大豆生产加工系列。以巴彦、呼兰区、依兰县和宾县等大豆主产区为重点, 切实加强大豆生产加工体系建设, 培育了明达油脂, 华山粮油等大型加工企业。

3. 培育和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基地带。

全市把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绿色产业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作为催生和吸纳龙头企业的重要载体, 在全面推行“五统一” (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 生产模式的基础上, 按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 全力加快玉米、大豆、水稻和杂粮等优质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

4. 粮食产品品牌效应不断增强。

通过多年的培育, 哈尔滨市已在粮食生产加工领域打造和培育了一批品牌, 并在促进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三品”认证的粮食产品不断增加。目前, 全市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粮食产品达到1 200多个, 占全市“三品”产品总量的60%。其中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126个, 占粮食类认证产品总量的10.5%;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98个, 占粮食类认证产品总量的8.2%。

5. 固定销售市场和主打产品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 哈尔滨市农产品销售已形成三大主打产品, 即大米、玉米、大豆及制品, 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明显的品质和价格优势。目前, 全市在省外及国外销售的农产品不仅有传统的大米、大豆、玉米等“原字号”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 还有以其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品, 并形成3个大类30多个品种。粮食产品已销售到全国大部分省份, 并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粮食加工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市粮食加工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对全市现代农业的牵动能力越来越大, 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与南方部分发达地区相比, 哈尔滨市加工工业体系还不够完善, 加工力量还比较薄弱, 对整个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发展牵动能力远远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哈尔滨市整个粮食加工业实现更大的跨越。

1. 总量不足, 与粮食大市不相符。

近年来, 哈尔滨市粮食生产总量不断增加, 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尽管哈尔滨市做了大量工作, 但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特别是大企业生成速度仍比较缓慢。虽已启动了中粮集团五常稻谷加工园区、东方集团两个30万吨稻米加工园区、益海嘉里平房稻米园区二期增产10万吨等一批粮食加工大项目建设, 但与发达地区甚至与省内部分地区相比, 也有一定的距离, 与粮食生产大市的地位非常不符合。

2. 规模不够, 竞争实力还不够强。

主要表现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 实力不够, 不仅与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市地位不相称, 与部分副省级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就在200家左右, 年销售收入也只有200多亿元。而同年, 沈阳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800多个,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40个, 年销售收入10 000多亿元;长春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0个, 企业产值也在1 000亿元以上。

3. 链条较短, 加工转化率还不够高。

经过最近几年的大力发展, 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率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但总体来看, 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是产业链条短, 精深加工不够, 远远没有达到把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榨干吃净”的目的, 更没有把资源优势通过深加工、精加工后或者经过食品加工后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强势。

4. 品牌数量少, 市场开拓能力较差。

多年来, 山东省始终围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做文章, 主要手段是搞好名牌运作, 如章丘的大葱、栖霞的苹果、莱阳的梨、安丘的姜蒜、寿光的特色蔬菜, 都成功地打出了令国内外瞩目的品牌, 并以此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5. 机制不活, 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突出表现在部分加工企业与基地的联接不紧密, 形式单一, 机制不活, 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沾”的利益共同体。还有部分加工企业缺乏长远思想, 服务意识不强, 对基地建设和农户服务支持不够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带动作用。

三、加快完善粮食加工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粮食加工在整个粮食加工体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加工企业的层次决定整个粮食加工产业的层次, 加工体系的建设关系到整个粮食加工体系的发展。因此, 必须把建立和完善粮食产业加工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 千方百计抓好, 抓出成效。

1. 要积极构建粮食加工集群。

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加工企业群体, 拉长产业链条, 优化产品结构, 形成产业集群, 进一步扩大我市粮食生产加工规模, 提高产业层次。要着力打造一批粮食加工“航母”。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机遇, 积极争取政策, 鼓励和支持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能力, 不断增强其自身发展水平,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培育和涌现出一批生产规模大、加工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对农民增收拉动作用较强的粮食加工“航母”型企业。

2. 要努力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响一批品牌。

在总体上, 应着力推介龙江品牌, 把哈市粮食产品打造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知、认同。按照产地、产品质量相一致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支持企业扩张优势产品规模, 提升品牌层次, 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信誉良好的知名品牌。

3. 要切实提高营销水平。

引导粮食加工企业继续加大市场开发建设力度, 不断提高产品营销水平。要积极建设长久性市场。引导加工企业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为主, 有计划地聚集名牌产品、特色产品, 到重点地区开展系列营销展洽活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扩大专一型消费群体规模, 逐步把三大区域建成我市农产品销售区。鼓励哈市企业到省外销区建设加工企业,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 要积极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不断丰富“公司+农户”这一利益联结模式, 通过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入股经营的形式, 使土地由分散种植变为统一经营, 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紧密结合,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使企业实现小投入、大产出, 农民成为收入高、收入稳定的工人。大力发展“公司+协会+农户”的联结模式, 促进粮食加工产业迅速扩张。

5. 进一步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要按照形势发展要求, 进一步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大力支持粮食基地、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中介机构、农民专业生产协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步增加财政和信贷资金投入, 建立市、县两级投入体系。相关部门要提供优质服务, 形成支持粮食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邓大才.解构“三农”[J].科技导报, 2002, (10) .

[2]吴敬琏, 林光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 2002, (5) .

[3]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J].群言, 2002, (6) .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下一篇:摄像机跟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