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流域

2024-12-09

塔里木河流域(共11篇)

塔里木河流域 篇1

1流域概况

塔里木河 (以下简称塔河) 流域河流众多、水系庞杂, 历史上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开都-孔雀河、喀什噶尔河、迪那河、渭干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9大水系都有流水汇入塔河干流的记载。但是,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加之无节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使得许多支流水资源消耗殆尽, 再也无法给塔河干流补给水量。目前, 只有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孔雀河有水汇入塔河干流, 形成“四源一干”的流域格局[1]。从2002年开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投入107亿元实施塔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 (以下简称塔河项目) , 全面开展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的流域内支流灌区节水改造工作, 实施干流河道治理、退耕封育、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 计划实现在正常年份各支流共向干流下输水量46.32亿m3, 干流下游大西海水库每年向下游河道下泄3.5亿m3生态水, 以拯救濒临毁灭的绿色走廊。

2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塔河项目各类节水项目工程建设已完成80%以上, 工程节水量超过23亿m3, 而且各支流近几年的天然来水量接近多年平均值, 但是, 各支流下泄干流水量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都在减少, 各支流灌区不仅占用了通过塔河项目建设实现的节水量, 还占用了原来河道的下输生态水量。2008年, 各支流下泄至塔河干流的水量比治理前减少了7.77亿m3, 距离规划目标相差18.1亿m3。另外, 塔河干流断流长度在逐年增加。目前, 塔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a. 管理无力, 水资源统一调度形同虚设。虽然每年塔河流域水利委员会主任与流域各地区、自治州及兵团师的主管领导都签订年度用水协议, 规定各地分配限额用水指标, 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难度很大, 具体执行不严格。

b. 水权关系不清, 水权管理机制缺位, 造成水资源滥用。上游用水大量挤占下游用水, 支流用水大量挤占干流用水, 经济系统用水大量挤占自然生态用水, 无节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难以得到有效制止。

c. 人们的水商品意识淡薄, 经济手段和市场作用难以发挥作用。水价形成机制缺失, 造成水资源低效利用。水价与成本严重背离, 没有完全体现水资源的稀缺价值和商品属性。由于用水没有水权制约, 并且水又非常廉价, 难以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 因此用水者的节水意识和水权观念难以形成,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和无节制滥用。

d. 规划失控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地表水与地下水、主水与客水、生产用水与生态需水没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 很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很难对其他行业发展规划形成制约。

e. 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事权划分不明, 水资源行政管理权属分割不清。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塔河流域管理局只能直接管理塔河干流, 支流各地区、自治州及兵团师实际上既是支流水资源的管理者, 又是水资源的使用者, 与塔河流域管理局没有隶属关系, 没有组织管理制度, 权利又相对独立, 因而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流域管理举步维艰。

f. 流域管理机构职能不健全, 权力结构不合理, 管理难以取得实效。在已长期形成的强势区域管理体制下, 塔河流域管理局作为新成立的流域管理机构, 即不管人, 也不管财、物, 而且也不具有重要控制性工程的管理权, 在遇到地方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冲突时, 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指令的执行根本得不到保证, 统一管理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g.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调水指令难以得到执行, 抢占、挤占生态水, 不按塔河流域规划确定的输水目标向塔河干流输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塔河干流水权及生态用水水权得不到依法保护, 塔河流域管理局由于现行的管理权限所限, 对上述行为难以依法进行处罚。

h. 在流域内部同一区域还存在地区、自治州与兵团师不同隶属关系、自成体系的两套水资源管理体制, 存在着各自为政、分割管理的问题。

3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设想

目前, 塔河流域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统一管理的要求, 不适应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要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塔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实现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 就不能只是对现行体制做细枝末节的修补完善, 而是要有“不破不立”的魄力和胆识, 建立一个既统一协调又权威高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体制, 从根本上解决流域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管理有责无权, 流域内水资源管理事权划分不清, 各支流在水资源的管理上权利独立、各自为政、既是使用者又是管理者的局面。

3.1区域管理必须服从流域管理

要建立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用以合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地方与兵团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支流与干流之间的用水矛盾。必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起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管理体制, 以保障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流域管理体制顺畅、隶属关系清楚、事权划分明确、管理层次清晰、责权统一的原则, 完善和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流域管理新体制, 尤其是结合塔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实际情况, 确保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2]。

a. 将支流流域管理机构与灌区管理机构分置, 整合兼并现有支流管理机构, 支流流域管理机构划归塔河流域管理局直接管理。按照自治区机构、人事及国有固定资产等管理规定, 依据重新确定的支流流域机构管理职能, 将支流叶尔羌河流域管理局、和田河流域管理局、阿克苏河流域管理局、小海子水利工程管理处 (以下简称水管处) 、塔里木水管处、恰拉水管处以及具有流域水资源管理职能的巴州水管处, 整建制 (包括河道水工程) 移交塔河流域管理局, 成立塔河流域和田管理局、喀什管理局、阿克苏管理局、巴州管理局, 隶属塔河流域管理局, 对支流水资源和河流上的引提水工程等实行直接管理和控制[3]。

b. 支流各地区、自治州、兵团师成立各自的灌区灌溉管理机构, 负责权限内的灌区灌溉管理, 并接受塔河流域管理局的业务指导, 不再对支流水资源及河流上的引提水工程实行直接管理。这种流域垂直管理并充分结合区域水行政管理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较好地实现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4]。

3.2水资源管理必须实现水务一体化

支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成立水事务管理局, 对当地的水行政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水务一体化管理, 是实现水资源优化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了体制保证。国内外实践证明, 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成效, 解决了政府部门在水管理方面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执法难、管理难的问题, 有利于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监测、统一评价、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和统一保护, 从而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更好的满足城乡人民的需水要求和生态需水要求[5]。

3.3变革管理机制, 全面推行水权管理

塔河流域水权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包括:①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②生态用水大量被强行挤占和社会经济用水日益膨胀的矛盾;③节水力度不足和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矛盾。从深层次上讲, 现行的工程治理、限额用水、颁布法规、严格执法以及扩大宣传等都是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行政、工程、法律的管理手段, 是宏观管理。要激发各级水权管理单位自主规范地管理水资源, 不仅要将各支流的水权指标及各支流下泄干流的水权指标, 即“四源一干”的一级初始水权界定清楚, 在此基础上, 对各流域从地方与兵团层次、塔河干流上、中、下游区间界定流域二级初始水权, 而且还要将地方、兵团的二级初始水权分解到各县市、农场, 并进一步分解到各乡镇、连队, 构成塔河流域的三、四级初始水权。一级水权属塔河流域管理局的权属范围;二级水权属“四源一干”水权管理单位的权属范围;三级和四级水权属流域机构监督指导下的区域管理单位的权属范围。四级初始水权的界定, 明确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职责分工, 体现了在水资源权属管理上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特点。从微观上将限额用水指标落实到每个水权管理单位, 给其经营水资源的权利。通过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 建立以经济杠杆调节为主要手段, 行政、经济、工程、科技、法律等多种手段协同并进的管理机制, 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在这种管理机制中, 水权管理者依据限定的水资源总量, 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和生态的用水定额, 用水定额确定后依法获得明确标明每年可使用多少水量的水权证, 使全社会都明确自己的用水和节水指标, 这样层层落实节水责任, 从而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落实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水权管理单位节约的水有序进入水权交易市场, 有偿转让给其他的用水户, 从中获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刺激各级水权管理单位主动地采取节水措施, 实现行政手段难以达到的节水目的。

塔河流域目前实施的用水限额, 其实就是建立水权管理机制的第一个步骤, 也就是初始水权的分配。第二步应该是通过不断进步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强制提高各级水权管理单位的水权意识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步是在节水目标实现后, 相应地减少引水总量, 实施总量控制、限额用水的全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管理方案, 直至实现初始水权的目标管理。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不断加大塔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 提高各级水权管理单位的水权意识, 加大支流节水力度, 增加干流来水量, 才能实现初始水权的目标管理。

4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a. 政策法规保障。只有把政府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用水户的民主协商和水的商品属性以及水市场的有效调节等水事活动合理有序的运作起来, 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情况, 充分运用政策法规等手段作保障, 因地制宜地变革体制、机制, 开展水管理, 才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明晰水权归属, 建立符合流域实际情况、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管理有效、保护严格、运行顺畅的水资源管理体系[6]。

b. 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确定初始水权。按照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 必要的水权行政管理方法是确定初始水权, 提高用水效率, 确保水资源可持续有效利用的重要保证。同时, 对现行的不合理水权分属行政管理体系、机制和观念, 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制[7]。

c. 完善的工程配套措施是水资源管理系统良好运行的基本保障。

d. 水商品价值的真正体现和水资源稀缺性观念的建立是全社会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的经济保障。

e. 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分配、有效利用是水利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f.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立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 建立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 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开展用水制度改革, 建立与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

g. 建立以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系统为骨架的流域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系统, 结合科技创新, 带动全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信息化水平。

h. 各级政府应出台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应的政策法规性文件, 并采取有效措施, 注重查处在水土开发项目上的腐败案件, 并加大打击力度, 彻底扼制非法引水和违法开荒行为的发生。

5结语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水资源的良好管理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塔河流域近年来围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所采取的各种举措, 以及流域内日渐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分析, 不难看出, 工程措施是水资源利用的基础,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变革塔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是塔河流域实现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必由之路。

摘要:针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分析了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区域管理必须服从流域管理;水资源管理必须实行水务一体化;改革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体制,塔里木河流域

参考文献

[1]袁峡.塔里木河流域水权管理机制探讨[J].水利经济, 2009, 27 (6) :29-31.

[2]谢新民, 张海庆.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3:126-132.

[3]宋郁东, 樊自立, 雷志栋, 等.中国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问题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366-374.

[4]王浩, 党连文, 谢新民, 等.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89-105.

[5]黄德春, 周燕萍.美国查尔斯河流域管理对我国流域管理的借鉴[J].水利经济, 2008, 26 (2) :68-70.

[6]安新代, 殷会娟.国内外水权交易现状及黄河水权转换特点[J].中国水利, 2007 (19) :19-20.

[7]李光丽, 霍有光.明晰各方职责加强流域管理[J].水利经济, 2006, 24 (3) :46-48.

塔里木河之歌(上) 篇2

中国古代有两大惊世的客观存在:一为万里长城,是固态的,是封闭自守的实体;一为丝绸之路,是流动的,是开放主义的象征。

塔里木河及其流域,是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区,理所当然成为辉耀千古的丝绸之路文明传承的载体。

塔里木河没有黄河的恢宏壮阔,没有长江的秀丽绵长,它甚至没能走出沙漠流向大海,但它与长江、黄河一样古老,同样创造了塔里木盆地的古代文明,汇入到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洪流之中。塔里木河与黄河、长江遥相呼应。当地民族创造的“丝路”文化或曰西域文明,曾举世注目,它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同样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相互呼应。

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被世界屋脊的卓山大系所环抱。它像一个盛满玄机奥秘的封闭体,深藏于亚洲大陆的腹地。这一巨大的盆地,除了东部有较低的罗布泊是个倾斜谷地,是气流进出的风口或孔道外,其他三面全部是举世闻名的高原和崇山峻岭,形成难以逾越的高墙。它的南面倚靠巨大的青藏高原,还有阿尔金山;西南是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北部则是巍巍天山,那个横贯东西把新疆分成南北两重天地的著名山脉;东北本应是个大缺口,却有个库鲁塔克山地不失严密地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加了一个楔子。整个盆地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和西南缘盆地最高海拔可达1600米,最低处是位居东部的罗布泊,海拔高度只有780米。盆地周围的大山,平均高度都在五、六千米以上。这样密不透风的地形格局,不要说印度洋暖湿气流难以进入,就是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气,在重重高山阻隔下,也减弱到了最低限度。没有水气,沙漠似乎都要燃烧起来,所以塔里木盆地就形成极为干旱的典型内陆荒漠气候。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却有过了高度发达的古代西域文明,这不能不归功于塔里木河的伟大贡献。它把许多孤立零散的绿洲串连起来,把条条自由流淌的河流收编起来,使塔里木盆地成为一个流动鲜活的人类生存环境;同时又使漫漫沙漠上的各个绿洲形成既独立又相联的文化体系。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塔里木盆地及周边民族部落文化的最初整合,它与黄河一体文化不同的是,这种整合是极其松散随其自然的,各绿洲单元既保存了自已的特性,又提供了异质文化交流渗透的土壤。于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文化就有了吸纳和创造的广阔发展空间,也有了选择、扬弃、转化、传播外来文化的极大的自由度。

最伟大的变革,是塔里木河流域的游牧狩猎文化走向绿洲农耕文化,这是划时代的进步。塔里木河水给大漠戈壁的生灵万物带来了无限生机。有森林草原,就有农田庄稼,为了收获,人们掌握了耕作技术并开发了以塔里木河为母体的分散的灌溉系统,于是,农耕文化时代开始了,塔里木河孕育的西域文明,达到了一个开创新纪元的高度。

塔里木河是伟大的。虽然它的长度和水量不能与其他著名江河相比,但它却有自已独一无二的优势。没有它,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交汇可能要推迟许多个世纪。影响世界文化的中国四大发明,也许会长久地留在东方封闭的大地上。世界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格局,另外一种状貌。甚至,欧洲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也就缺少了适宜的催化剂。没有塔里木河就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西域文明,也就没有了塔里木盆地36个或50多个绿洲王国,没有了高度发达的塔里木河流域三大文化中心——于阗文化中心、龟兹文化中心、楼兰及罗布泊文化中心。当然也就难以孕育产生来源于中西文化相交,又影响中西文化发展的西域文明因子。

塔里木河流域的片片绿洲,既是沙漠中的地理单元和文化单元,又是人类活动和外界交流的纽带。

塔里木河没有黄河、长江那样名震天下,涛声骇耳,因而它比黄河、长江存留的未知领域更多,也更具神秘性。

塔木河流域的茫茫沙海中,埋藏里数十个一度辉煌的古代王国;那些废墟深处,贮存着消失千年的西域文明。它有可能为我们重现活生生的历史,重现历史之母塔里木河的绰约风姿。

塔里木河,这生命的河,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河,以自己两千多公里的长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流。虽然没有走出沙漠到达海洋,但它却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从古代流淌到今天,孕育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绿色生命,造就了塔里木河流域以各绿洲文化中心为代表的西域文明。

那些湮没于沙漠瀚海中的古代废墟遗址,表明这里的人们曾经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接纳者和传播者。

丝绸之路正由于有了塔里木河,才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这是一条五彩缤纷的绿色通道,它既是国际商贸通道又是人类文化通道。

它与塔里木河相随相伴,它的兴衰与塔里木河休戚相关。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惟一通道。它是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世界走进中国之路。

塔里木河,就是这条伟大国际通道的大动脉。

塔里木河及其流域遗存的古代废墟,至今仍放射着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的光焰,闪耀着时明时暗若隐若现的神奇色彩。

塔里木河的神秘性,正是它的文化性之所在。

它对人类文明已有的建树和未来的开拓意义,是其他大江大河所无法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塔里木河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尼罗河、印度河和恒河、黄河和长江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一条河流就是一部历史。

河流比历史生动鲜活,永远奔腾不息……

悠远的历史回眸

历史上流入塔里木河的河流很多,不止现在的三条,据记载,主要的就有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喀什噶尔河、渭干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等等。但由于塔里木河及其支流和上游的绿洲面积不断扩大,引水量逐年增加,又加上风沙干旱作用和流沙地势,造成水份的大量蒸发、渗漏和流失,进入塔里木河的水越来越少,有的支流已完全断流。其中如克里雅河、尼雅河、喀什噶尔河、渭干河等,早在20世纪初就已断流,无缘再与塔里木河会面。叶尔羌河在汉唐时代曾与古于阗河汇合为塔里木南河,唐至宋代逐渐西迁,仍然水势洋洋。到20世纪中叶前后,丰水年可流入塔里木河,枯水年就很难与塔里木河汇合了。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一样,都是古老灌区,流域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沿途各地随意扒开口子,让河水漫流,造成河水断流。有相当长一段时期,叶尔羌河水每隔两三年才有一次进入塔里木河。和田河则只有在七、八月的大洪水期,才能给塔里木河补充水源。全年近十个月时间,和田河是干河床。

塔里木河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洪水泛滥时泥沙淤积,河床不稳,河网紊乱,湖沼相连。历史上尉犁县境内有南北两条河道轮流改道,北道与孔雀河汇流进入罗布泊,南道经铁干里克、阿拉干流入台特马湖。公元四世纪初,塔里木河改道南流,注入台特马湖,罗布泊逐渐干涸,致使楼兰等绿洲国家由此消亡,被滚滚黄沙所吞没。至公元1921年,塔里木河水倒向北流与孔雀河汇合,再次进入罗布泊。这次改道,又给尉犁一带造成很大危害。后来于1952年在轮台筑坝,使塔里木河仍走南道,进入台特马湖,形成塔里木河下游至今的基本格局。

塔里木河流域及其源流和支流,都是古代主要灌区,历史上曾经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孕育出人类繁衍的绿洲、城镇和文明因子。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塔里木河中下游轮台、渠犁的灌溉工程。

汉宣帝时西域都护府在焉耆、龟兹设营屯田,屯田军民在今沙雅县、新和县修建很多渠道,引水灌田。塔里木河下游罗布泊地区,更是田畴阡陌成片、水网渠道纵横的著名屯田区。

东汉时西域政治动乱,中原与西域关系“三绝”、“三通”,农田水利事业必然受到严重影响,但疏勒、于阗、楼兰、精绝等地的屯田还是断断续续进行了一百多年。楼兰城的官署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时期由屯田军民建筑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仍主要集中在塔里木河下游的楼兰、尼雅、伊循等地。当时楼兰不仅设有戌已校尉,还设置了西域长史,实行对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和屯田的领导。在屯田耕种的士卒中,还有守堤管水的专职军官。

隋唐时代,塔里木河流域的伊循、且末、焉耆、龟兹、乌垒、疏勒、于阗等地,“大开屯田”、“规模宏远”,这些地区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因此成为农田水利开发的重点地区。设在龟兹的西域最高权力机构西域都护府,分别设置了“掏拓所”和“知水官”等各级专管农田水利的机构和官吏,每年负责组织军民整修土地,修建水利工程,为西域绿洲的农业文明编织着绚丽的蓝图。

到了公元十世纪的宋代,中原王朝已失去了盛唐时期的恢宏和自信,在军事上也处于节节败退的劣势。但正是这个时代,却出人意料地发明了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北方大地沦为边防地带,南方文化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商品经济的萌芽也勃发出最初的活力。这一承前启后的两宋时代,被胡适先生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正当宋朝在经济、文化和科学发明方面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时,却出现了兵连祸结、战乱频仍的局面,生态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千年文明毁于一旦。

塔里木河流域田园荒芜,水利失修,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在严酷自然环境中本来就很脆弱的绿洲文明,又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

经过长期恢复和整合,伊斯兰文化出现勃勃生机时,进一步的争夺权力的各种内乱、叛乱又甚嚣尘上,给塔里木河上空蒙上重重烟尘。

由于疏于修复,加之人类活动的加剧,塔里木河逐渐萎缩了。原先,从塔里木河最长的源流叶尔羌河源头算起,塔里木河到终点湖罗布泊的距离是2617公里,后来塔里木河改道,只流到台特马湖,塔里木河的长度是2437公里。到了当代,塔里木河流域大规模开发,森林凋敝,水源枯竭,塔里木河缩短至大西海子水库,总长度只有2137公里了。

塔里木河流的是无尽的苦涩和忧伤。

塔里木河流域 篇3

关键词:塔里木河流域,遥感技术,监测,系统,影像图

0项目背景

塔河流域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河流域,流域由塔里木盆地周围向心聚流的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孔雀河、迪那河、渭干-库车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等九大水系的144条河流组成,总面积102万km2。从其源流叶尔羌河的源头算起,至塔里木河干流尾闾台特玛湖,全长2 437 km,塔河干流自源流汇合口肖夹克至尾闾台特马湖全长1 321 km。目前与塔里木河干流有地表水联系的只有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和孔雀河(通过博湖扬水站经库-塔干渠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形成“四源一干”的格局。

近年来,塔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山川秀美工程中,将塔河治理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塔河生态输水及流域综合管理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1]。在塔河生态输水过程中,却经常遇到输水水头演进情况不知、沿途跑漫水情况不明、生态闸放水受益情况不清等问题,作为塔河生态输水成效评价指标的台特玛湖水面变化情况尚无有效及时的监测措施。上述种种问题由于存在着监测范围大、环境条件恶劣等难以克服的困难,常规监测手段难以获得有效信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塔里木河流域管局(以下简称塔管局)基于遥感技术手段,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开展了下游输水水头、源干流跑漫水、生态闸放水范围、台特玛湖水面面积旬变化等监测,向塔河流域各部门实时提供各类监测成果,为输水期间实施决策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因此,利用卫星遥感开展塔河生态调度输水遥感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1 建设目标

借鉴遥感技术在国内主要流域应用的经验[2],结合塔里木河流域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调水、洪水和生态等的遥感监测及支撑系统开发作为塔里木河流域基于遥感技术的业务应用需求。通过改建塔河已建遥感影像库,开发了遥感应用支撑系统,初步实现遥感监测信息网络化服务,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水遥感监测。输水期水头及跑水监测、输水期生态闸放水范围监测、输水前河道野外查勘。

2)洪水遥感监测。洪水期的河道及溢水监测、河道野外查勘。

3)生态遥感监测。台特玛湖水面面积和中下游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等的监测。

4)支撑系统开发。原遥感影像库改建、塔河生态调水遥感监测业务信息系统。

2 总体布局

2.1 系统框架

系统从逻辑结构上设计为3层结构,即数据层、中间层和服务层。其中,数据层包括基础地理、水利专题等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体系,中间层为中间件服务平台,服务层为地理信息应用服务体系。外加系统安全、技术标准与组织保障体系,构成系统3层结构、4大体系,如图1所示。

2.1.1 地理数据存储与管理体系

地理数据存储与管理体系负责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等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数据备份和服务等功能。

2.1.2 中间件服务平台

中间件服务平台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层,通过中间件技术为应用系统提供工具化接口。

2.1.3 地理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地理信息应用服务体系是系统的应用界面层,是系统面向用户的窗口,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查询、专题制图、业务应用等子系统。

2.1.4 系统安全、技术标准与组织保障体系

除了以上几个部分以外,系统由于其庞大性、复杂性,需要地理信息安全、地理信息标准与规范及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保障等体系的支持。

2.2 软件结构设计

根据RS/GIS软件自身的特点,设计方案将软件体系定为3层体系结构,便于系统的扩充和无缝升级,用户在进行系统提升时,无需考虑数据库端和客户端的改造,只需在应用服务器端追加功能模块即可实现整个系统的升级。

2.3 网络架构

系统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采用B/S,C/S这2种模式。数据库在服务器端集中管理和维护,在各个管理和应用单位,通过局域网对系统进行访问。

2.4 功能划分

2.4.1 生态输水遥感监测

主要实现在生态输水期间水头、干流生态闸放水漫溢范围及跑水跟踪监测,及时提供干流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河道输水水头行进、生态闸放水漫溢范围及河道跑水口跑水范围解译信息与遥感影像图。从影像图即可看出输水水头各时间段行进距离、跑水口位置、跑水水面面积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输水管理单位可以实时掌握输水情况,准确定位跑水口位置如图2所示。

通过该影像图,水管单位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头到达的位置及对应的时间,能够及时了解河道阻塞或漫溢的情况,为保障输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基础数据。

2.4.2 洪水遥感监测

主要实现汛期河道水头行进情况和河道跑水口(人工扒口、堵坝取水)跟踪监测,提供和田河、叶尔羌河、塔河干流河道洪水漫溢位置及范围解译信息与遥感影像图。通过系统可以了解河道跑水漫溢情况,定位跑水位置,了解漫溢面积。2010年汛期,和田河汛期跑水口遥感跟踪监测如图3所示。2013年汛期,叶尔羌河48团渡口至艾里克塔木段河道洪水漫溢严重,遥感跟踪监测情况如图4所示。

通过对同一区域不同时刻的多个影像的水体信息进行提取,并采用叠加、卷帘、平铺等方式对比分析,可以及时掌握汛期跑水口的起始时间、面积变化及灾害情况等,为水管、防洪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2.4.3 台特玛湖水面面积监测

主要实现台特玛湖水面面积动态监测,根据遥感数据源情况每旬提供台特玛湖水面面积解译信息与遥感影像图。台特玛湖是塔河干流的尾闾,在塔河综合治理开始前,台特玛湖几近干涸。塔河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后,塔管局组织的生态输水曾多次将水输送至台特玛湖,但由于水面分布不规则,水面面积变化迅速,难以有效掌握水域面积变化规律,通过不同日期影像数据的对比,可以了解不同时间湖面面积和水面变化情况,如图5,6所示。

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在2012年6月和2013年7月,台特玛湖的面积处于较小值,与传统认为台特玛湖面积在汛期或夏季为最大值有较大的偏差。

以上技术手段是通过决策树模型地表水体的自动分类实现,该方法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和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作为遥感特征指数集,并根据这些指数构建了遥感特征指数曲线[3]。通过分析,发现地表水体在特征曲线中单调上升,植被在特征曲线中单调下降,而其它地物并无此特征。因此,根据这一规律,利用ENVI软件建立了自动化提取模型,并以ArcGis Server为平台进行专题数据信息的Web发布。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在精度和自动化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可用于海量数据地表水体的自动提取。

3 结语

基于遥感技术中决策树水体提取成功应用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输水、洪水、台特玛湖面积等监测,实现了遥感数据获取当日输水信息准实时提取,为塔河生态输水信息准确获取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监测成果在塔河水资源管理与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为水量调度、防洪、工程规划提供信息,减少了野外人工作业、洪水灾害损失、跑水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洪水期监测成果可以及时提供河道两侧洪水受灾情况,为防洪决策提供依据,减小因洪水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维护了社会稳定,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提供了台特玛湖水面面积变化等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评价指标,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评估提供支撑,指导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管理与决策。

通过该系统建设,已初步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遥感应用实例,本着以需求为引领、应用为核心的原则,建立一套符合塔里木河流域日常业务应用需求的遥感应用系统,形成以经济、可靠、稳定的遥感影像数据来源为基础,以遥感专业和水业务知识复合型技术团队服务作为技术保障,以紧密结合塔河流域综合管理实际日常业务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建立健全塔河流域遥感技术应用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托乎提·艾合买提,覃新闻,王新平,等.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施工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13.

[2]路京选.水利遥感应用技术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6(3):224-230.

塔里木河流域 篇4

【发布文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1号 【发布日期】2005-03-25 【生效日期】2005-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2005修正)

(1997年12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05年3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 2005年3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1号公布 自2005年5月1日

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的实现和流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塔里木河流域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塔里木河流域,包括塔里木河干流区和源流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第三条 在塔里木河流域内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第四条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流域内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行政区域管理应当服从流域管理。

第五条第五条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应当坚持下列原则:

(一)全面规划、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二)源流与干流,源流与干流的上、中、下游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四)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厉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水资源有偿使用。

第六条第六条 流域内经济发展应当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流域内城市和工业发展要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严格控制兴建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保护生态环境。

第七条第七条 流域内农业生产应当调整种植业结构,采用节水栽培技术,实行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推行供水到户,组织农民用水协会,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发展节水型农业。

第八条第八条 流域内严格控制非生态用水,增加生态用水。在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实现之前,流域内不再扩大灌溉面积。未经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开荒。

第九条第九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

委员会下设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是委员会的执行机构。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塔管局)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同时也是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受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

第十条第十条 委员会负责研究决策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有关重大问题,对塔管局、流域内各州、地和兵团各师贯彻委员会决议、决定情况进行协调和监督。委员会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流域内各州、地和兵团各师负责人组成,邀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参加。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委员会以会议的方式行使决策职权。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应当由应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会议的决议、决定应当及时通知流域内各州、地和兵团各师。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执行委员会在委员会闭会期间代表委员会行使职权,负责监督和保证委员会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并在委员会授权范围内制定政策、作出决定。

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执行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开展工作所需行政经费列入自治区财政预算。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塔管局在委员会及其执行委员会领导下,对塔里木河干流和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塔里木河流域重要源流(以下简称重要源流)行使流域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治理和监督职能,其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本条例;

(二)组织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三)编制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和水量调度计划,并负责进行流域水量实时调度,组织实施向下游输水应急措施;

(四)负责塔里木河干流取用水和重要源流限额以上取用水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并对重要源流限额以下取用水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情况进行监督;

(五)负责干流河道的规划、建设、整治、保护和管理,对重要源流河道的规划、建设、整治、保护和管理进行监督;

(六)负责流域内的水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协调处理水事纠纷;

(七)承担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塔管局可以在干流和重要源流设立办事机构,也可以将有关事项交由源流流域管理机构办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在塔里木河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服从统一的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源流流域规划应当服从塔里木河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流域内各州、地、兵团各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等应当与流域综合规划相互衔接。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规划和依法应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流域专业规划,由塔管局会同流域内各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兵团各师和有关部门编制,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经委员会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应当依法编制,并报塔管局备案。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在塔里木河干流建设水工程和在重要源流上建设重要控制性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由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在重要源流上建设其他水工程,由塔管局对水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

塔里木河重要源流的重要控制性水工程的确定,由塔管局提出意见,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委员会审批。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流域内各州、地和兵团各师负责实施的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经塔管局审查后,按有关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报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塔里木河干流水工程和重要源流上的重要控制性水工程,由塔管局负责建设和管理;流域内其他水工程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其运行应当接受塔管局的统一调度。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塔里木河干流和重要源流的水量分配方案、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塔管局会同流域内各州、地和兵团各师编制,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经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有关州、地、兵团师必须执行。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塔管局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报委员会审批。

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的执行由委员会与有关州、地和兵团各师签订责任书,实行州长、专员、师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责任书还应包括制止非法开荒、非法围垦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塔里木河流域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以供定需,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塔管局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负责流域内水量的统一调度,各源流流域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权限内流域水量的统一调度。

水量调度采取年计划、月调节、旬调度的方式。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在塔里木河干流取用水或者在重要源流限额以上取用水的,由塔管局依法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在重要源流限额以下取用水的,由有关州、地、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流域管理机构依法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并报塔管局备案。

批准的取用水总量不得超过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重要源流的取用水限额由塔管局测算后提出,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流域内地下水的取水许可管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流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用水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审批。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使用供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缴纳水费。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塔里木河干流和重要源流流域的水功能区划,由塔管局会同有关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拟定,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审批。

其他源流流域的水功能区划由有管辖权的州、地、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经塔管局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向塔里木河干流和源流排水或者退水,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和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塔里木河干流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应当经塔管局审查同意,在塔里木河重要源流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源流流域管理机构审查同意。经审查同意,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包括台特玛湖)由塔管局负责管理,源流河道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负责管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禁止在塔里木河流域围垦河道。确需围垦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塔管局应当加强对流域内主要节点水量和水质的监测,建立流域水文、气象及有关信息数据库。

流域内各州、地、兵团各师和水文、气象、环保等部门应当定期向塔管局报送灌排水计划、水量和水文、气象、水质、水土流失监测等各种信息数据、资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塔里木河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主要资金来源:

(一)中央用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各项水利建设项目资金;

(二)自治区及流域内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各项水利建设项目资金;

(三)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

(四)各类赠款和贷款;

(五)收取的水资源费和水费;

(六)其他资金。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使用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资金的,应当向塔管局提出申请,并附具项目批准文件等有关资料,经塔管局审查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依法接受审计监督。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流域内各州、地、兵团各师在塔里木河干流和重要源流,超出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取用水的,由塔管局责令改正,并可以采取核减用水指标或者关闭取水口门的措施;情节严重的,经委员会决定,可以由塔管局直接负责主要分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或者采取减少直至停止水利建设项目投资的措施。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单位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不执行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水量调度预案的;

(二)不按照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的;

(三)拒不服从水量统一调度的;

(四)违反规定在流域内批准开荒或者围垦河道的。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塔管局、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不按照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水资源费,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其他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塔里木河:忧郁的母亲河 篇5

塔里木河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泥沙俱下,一意孤行,鲁莽地冲向荒野,冲向沙漠,不断流向可能的远方……在下游的大西海子水库和恰拉水库,我们只看到两个底朝天的巨大库盆,像两只空洞的大眼睛,眼中不含一滴泪水,渔船和渔网堆在岸边静静腐烂……我见过许多“胡杨墓地”。胡杨死去,村庄消失,人烟断绝,记忆也被流沙一点点掩埋。

触摸一条河流的最好办法大概是漂流。

但现在正是水库蓄水的河流枯水期,我们选择了沿河而行,从上游的阿拉尔市出发,行程一千多公里到达下游尉犁县的大西海子水库。

同行的汤奇成先生已73岁,早在1958年,他就成为中国科学家中首批漂流塔河的几人之一。几年后,他出版了《新疆水文地理》一书。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塔里木河。汤老站在阿拉尔的塔河大桥上,凝望开阔的河道和平静的流水,一副感慨万千的样子,他的白发似乎闪烁着一条河流的历史。

哺育古代文明的母亲河

在阿拉尔附近的肖夹克,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河相会,才真正开始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塔里木河。从叶尔羌河源算起,到台特马湖,塔里木河的长度是2179公里。它是中国第四大河流(仅次于长江、黄河和黑龙江),也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

新疆的河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如一江春水向西流的伊犁河,几乎是新疆文化向西开放的一个隐喻。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是一条高龄的河,缓慢,清澈,沉着。而塔里木河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泥沙俱下,一意孤行,鲁莽地冲向荒野,冲向沙漠,历史上经孔雀河注入罗布泊,不断流向可能的远方,这是一条沙漠河流能够到达的“自然极限”。

塔里木河,在古突厥语中有“无羁的野马”和“众水之汇”之意。从字面去看,就能获知这条河流的特点与性格。历史上,塔里木河几乎与汇集到塔里木盆地的较大河流都发生过联系,如喀什噶尔河、渭干河、克里雅河等。所以,历史上的塔里木河流域几乎包括了整个塔里木盆地,这也是盆地用河流来命名的原因。而今天,塔里木河流域面积萎缩为19.8万平方公里,大约是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然而,我们依然把塔里木河叫做“母亲河”。她养育了盆地的人民,哺育了塔里木文明——她把塔里木盆地造就为伟大的盆地,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和文化汇集的福地。这条河曾经注入罗布泊,在下游哺育了光辉灿烂的楼兰文明和鄯善文明,而上游的考古与发现一直是空白。我在西域文化研究所看到的情况表明:塔里木河流域有待认识的自然奥秘、有待发现的文化内涵,才刚刚开始。

塔里木河告急与保护

塔里木河告急是在上世纪70年代——河流向人类发出了“警报”:1973年,美国卫星照片发现,罗布泊已干涸,只留下一个耳轮般的裸露的湖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从大西海子到台特马湖基本断流,留下三百多公里的干河道,下游胡杨林大片枯死,直接威胁到沟通盆地南北的绿色走廊和第二条出疆通道。

在下游的大西海子水库和恰拉水库,我们只看到两个底朝天的巨大库盆,像两只空洞的大眼睛,眼中不含一滴泪水,渔船和渔网堆在岸边静静腐烂。河流的萎缩,下游的荒芜,向中上游的退却,事实上是河流自身的“自然极限”在萎缩、消亡,带来的生态后果不堪设想。

汤奇成先生和穆桂金先生都认为,大面积的垦荒、引灌是造成塔里木河水量锐减以及下游断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当然,蒸发、渗漏的比例也不小,大约占流失水量的十分之一。

从2001年开始,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得到了逐步实施。有一年还把博斯腾湖的水引入了干涸数十年的台特马湖。在中游段修筑了数百公里的大坝,目的是减少水的损失,将塔里木河水输送到下游。为了保护两岸的原始胡杨林,还修建了六七十个生态闸。但实际情况喜忧参半,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自然规律被人为地改变了,中游湿地已很难保全,将直接影响到动物通道和生物多样性。

汤奇成先生认为,塔河上游水土条件好、粮食产量高,要控制垦荒、种植是不现实的;上游的关键是节约用水,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同时采取控制中游、甚至放弃下游的办法,最大的目的是保护下游的绿色走廊和出疆通道。

穆桂金的观点则不同。他说,塔里木河是一条游荡性河流,我们要尊重它“游荡”的特点和规律。从英巴扎到恰拉近400公里的中游段,河流游荡最甚,最大摇摆幅度在上百公里。因此,在中游形成了辫状水系和大片湿地,是塔里木盆地最为湿润的地方,为“盆地之肾”,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区,所以保护好中游至关重要,过多的人为干预都可能导致“肾衰竭”。

“胡杨墓地”的警示

从轮台肖塘经桑塔木、喀尔曲尕、米尔沙里到尉犁,我们行驶在两百多公里的塔河大坝巡堤路上。车子穿行在密集、连绵的胡杨林中,仿若进入了一座植物迷宫。这是塔里木河中游最重要的一段,也是沿河胡杨林的主要分布区。

塔里木河游荡而尽责,泥沙俱下但乳汁丰沛,养育了塔里木人和塔里木文明,也养育了自己有“沙漠英雄树”之称的孩子——胡杨。塔里木河流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分布区,面积达3800平方公里。全世界有90%的胡杨分布在我国,我国90%以上的胡杨分布在新疆,而其中90%又集中在塔里木河的中下游。

胡杨是杨树的一种,为白垩纪、老第三纪孑遗的特有植物,已有6500万年历史。它是生活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幼树叶似柳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而长大后又变成枫叶状和银杏叶状叶子,故胡杨有“异叶杨”之称。维吾尔语称之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的树”。

我们离深秋胡杨林金碧辉煌的壮丽一刻还有一些时间差距,但胡杨林里不再是那种原始的恬静和安谧了,甚至显露出一些忙碌的景象:有人在放羊有人在采摘棉花,有人在收获甜瓜……唯独缺少了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鱼为食的往昔情景。

幼小的胡杨,几百、上千年的胡杨,枝繁叶茂的胡杨,奄奄一息的胡杨……它们构成了庞大的胡杨家族,而枯死倒地的胡杨则成了“胡杨墓地”。在塔里木河中下游,我见过许多“胡杨墓地”。胡杨死去,村庄消失,人烟断绝,记忆也被流沙一点点掩埋。“胡杨墓地”的现实在提醒我们、警示我们:如果土地自身是一个共同体,那么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也是一个共同体;如果把树看作是我们的亲人,那么一棵树的死亡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在死去。

——穿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徘徊在塔里木河畔,我不禁要问:下一个胡杨墓地又会出现在哪里?

——河流死了,她一定是哭干了泪水;母亲河干涸了,她的孩子又在哪里栖身?

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它像“蛋壳”一样,轻轻一碰就会碎裂。美国地理学家埃尔斯沃斯·亨廷顿将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比作亚洲心脏,而塔里木河则是亚洲的脉搏。我的朋友、著名的西域学者杨镰先生也曾经指出:“如果脉搏不能正常输送血液,将逐渐导致亚洲心脏的梗阻和坏死。”这是一位学者的肺腑之言、警世之言。

塔里木河流域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亲鱼来源

亲鱼是在塔里木河流域阿拉尔河段运用小抬网和地笼自然捕捞而得。捕捞后“干法”将鱼放入平铺有湿布的1 m2见方的筐内, 并在上方盖上湿布, 运回实验室驯养于60 cm×30 cm×30cm水族缸中。

1.1.2 催产剂

HC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DOM+LRHA2 (马来酸地欧酮)

1.1.3 器具

试验用器具主要有研钵、剪刀、镊子、硬质羽毛、500~1 000 mL细口瓶、吸管、500 mL烧杯、毛巾、水盆、水桶、医用注射器及4号注射针头。

1.2 方法

1.2.1 亲鱼选择

选择3组进行了有关催产研究, 亲鱼体重分别50~70 g, 20~30 g, 10~15 g, 雄性亲鱼可以挤出精液, 雌性亲鱼腹部膨大, 生殖孔红肿。雌、雄间稍有差异, 雌体不分枝鳍条软, 而雄体较硬, 第2、3枚分枝鳍条明显长于雌体, 而且突出。

1.2.2 人工催产

每尾雌鳅用5~8μg的LRH-A2、5~10μg的地欧酮、300~400 IU的HCG, 雄鳅用量减半。配制时可用生理盐水稀释, 每尾亲鳅注射剂量为0.2~0.3 mL。

人工催产分别在2008年4月21日, 5月6日和6月15日分3组进行。人工催产, 采用体腔注射, 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人工催情后定时测定水温并观察亲鱼活动情况, 定时检查性腺发育状况。

3次试验选择水温分别在 (17±1) ℃、 (21±1) ℃、 (25±1) ℃时注射激素, 观察发情后, 及时采卵受精。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时, 先捞出雄鳅, 剖开腹部, 取出精巢, 放入研钵, 用剪刀剪碎, 加入格林氏液或0.1%生理盐水制成稀释液, 然后捞出雌鳅, 用毛巾包好仅露出肛门至尾部一段, 从前至后轻雌鳅腹部, 使成熟卵子流入烧杯中, 随即加入精巢稀释液, 用羽毛轻轻搅拌, 让卵子充分接触精液受精, 受精时间约2~3 min。

1.2.3 受精卵孵化

把受精卵放入R6-1210B型成品水族缸内的棕榈皮上, 保持水的流速为0.5 m/s, 水深20 cm以上, 放鳅卵0.5万粒/m2, 上方盖布遮阳, 避免阳光直射, 每天8∶00和18∶00进行换水, 每次换缸内1/4的水以提供充足的溶氧。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结果显现, 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在雌雄搭配比为1∶1的形式, 在一定的环境中可以进行人工繁殖。具体详见下表1。

2.2 小结与讨论

2.2.1 成熟度与产卵的关系

试验证实, 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在阿克苏地区阿拉尔河段5月上旬已达到性成熟, 催产最佳时间为5月中旬, 时间不易过晚, 6月中下旬才自然发情, 不利于人工催产, 如果在人工驯化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强化培育, 也可以促进亲鳅的性腺发育。

2.2.2 催产剂选择对催产的影响

试验表明, 单独使用HCG或LRH-A2的催产效果都不好, 最佳方法是HCG或LRH-A2与地欧酮混合使用, 当剂量偏低时雌鳅腹部虽然也膨大但不排卵, 也很难挤出成熟卵, 当剂量偏高时雌鳅会因卵巢过度膨胀而难产死亡, 挤出的卵粒呈糊状, 只有剂量合适才能使亲鳅在预计的时间内自行产卵受精或人工授精时雌鳅才能顺畅地挤出晶莹饱满的卵粒, 雄鳅精巢才会充满精液。本试验每尾雌鳅用5~8μg的LRH-A2、5~10μg的欧地酮、300~400 IU的HCG, 雄鳅用量减半。配制时可用生理盐水或格林氏液稀释, 每尾亲鳅注射剂量为0.2~0.3 mL。

2.2.3 水温对催产的影响

催产水温的适宜范围为17~27℃, 最佳范围为20~22℃, 因此, 催产时间要看性腺成熟程度与水温情况综合确定。一般4月中旬以前的催产效果不好, 原因是水温偏低, 亲鳅性腺发育程度不好, 而最佳人工繁殖时间应在5月中旬室内水温稳定在21℃左右时开始催产。

2.2.4 注射激素后亲鱼发情与水温的关系

水温与注射激素后亲鱼发情的效应时间呈负相关, 即水温低则效应时间长, 水温高则效应时间短, 一般情况下, 水温每相差1℃则效应时间增减1~2 h。

2.2.5 雌雄比例对受精率的影响

由于雌雄亲鱼在个体上有差别, 所以为了促进精卵很好的结合, 采用了1∶1的雌雄搭配。

2.2.6 采卵时间对受精率的影响

若在亲鱼未达到效应时间时采卵, 则雌鳅的卵粒未从卵巢中游离, 即使勉强挤出了一小部分卵粒, 这些卵粒也因尚未发育到Ⅳ期末而无法受精。亲鱼达到效应时间后采卵, 只要轻压雌鳅的腹部则卵粒就能够完成游离而顺畅地流出, 且卵粒大小匀称、有弹性、半透明、受精率高。若在超过效应时间后再采卵, 则挤出的卵粒弹性差、呈糊状, 即已经成为过熟卵。所以在打完催产激素后及时观察亲鱼活动情况, 以便达到最佳采卵、受精的效果。

2.2.7 孵化中的注意事项

一是防止受精卵发生水霉病, 挑拣出未受精的受精卵, 这是因为未受精的卵子腐败后易造成水质恶化, 一般来说, 未受精的卵子经过约12 h后就变成白色, 很容易识别, 可用吸管将之吸除;三是静水孵化时要注意充氧, 防止受精卵因为缺氧而死亡;四是避免水温大升大降, 且室内要注意保暖, 多采用加热棒控温的方法;五是最好采用在干法人工授精方式, 授精时只能用少许生理盐水溶液。

参考文献

[1]朱松泉.中国条鳅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武云飞, 吴翠珍.青藏高原鱼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3]刘建康, 何碧悟.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塔里木河流域 篇7

关键词:塔里木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制度变迁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1,2]。显然,通过市场手段的农用水权交易成为缓解“水危机”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当前中央1号文件推动了国内7省区水权转让试点,其中新疆昌吉州和哈密地区也开展了水权转让试点;这都成为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创新的政策推动。但是,明晰的水权界定与政府市场化改革是农业水权转移的两个前提条件;而且,现实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与低交易费用和低开发成本是诱导农业水权转移的必要条件之一[3]。进一步基于国内农用水权转让的调查分析,制约中国农业水权流转的深层原因是农业水权不明晰、外部性强、排他的操作性差、水权交易信息不充分与管理中重行政轻法律[4]。目前中国不同用水目标间的水权转移多是在政府行政指导下完成的,倍受关注的黄河流域水权置换仍是“高度集中的行政性分配”的结果[3]。农业水权转移要求解决水权的初始分配和有偿转让问题[1,5]。农业水权必将流向水资源使用价值高的城镇、工业和环境等用水部门[1,3,6]。但是,在西部干旱区,尤其是在塔里木河流域(以下简称塔河流域),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缺少市场环境制约了农用水权向二、三产业转让交易;同时,应急生态输水仍然是行政强制的水权转让行为;这使长久生态用水难以保证。而且,农用水权向生态水权转让等研究也亟待加强。尤其是,目前农用水权只涉及农业用水的使用权[1,7],缺少所有权和交易权,难以实现农用水权转让。尽管水利部在《有关水权转让若干意见》中,对水权转让和转让管理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意见[7];但是目前农用水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和《取水许可实施办法》中仍然不允许转让。为此,基于现有农用水权转让实践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可转让农用水权转让的研究。再者,国内外农用水权转让成功案例都表明,建立农业用水使用权转让补偿机制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与促进节水的有效手段[1,2,8,9];而且,水利部出台的《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在目前很多涉及农用水权转让经济补偿研究中[8],农用水权转让补偿费用也都包括节水工程建设费用、运行维护费和更新改造费用以及农业风险补偿费、种植收益损失经济补偿和生态补偿等内容。尽管有关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探讨,但提出了农用水权转让的交易价格研究问题[10,11]。国内灌区已有农用水权转让价格确定的实践[3,5,12];但与国外基于水市场的水权转让价格不同,这些水权转让价格都不是由市场定价,仍是以行政定价为主。尤其是,水权交易价格没有包括资源水价、环境水价与相关的各类经济补偿,这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尽管塔河流域已有相关农业水价调整的研究[13,14,15],但仍然需要开展农用水权转让分配价格与市场交易价格研究,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流域未来农用水权转让分配。还有,从实施角度,农业用水权有偿转让交易应当不仅包括水权转让的条件、审批程序、权益和责任转移以及对水权转让与其他市场行为关系的规定,还应包括不同类别水权的转让范围、转让条件和程序、内容、方式、期限、水权计量方法、水权交易价格、水市场审批部门等方面的规定[5]。而且,根据水利部水权制度框架研究课题组的界定:水权制度是划分、界定、配置、调节、保护和实施水权,明确国家和用水户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并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水权进行规范和保障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其中,水权制度由水资源所有权、水资源使用权和水资源使用的转让权制度等三部分内容组成[13];农用水权转让制度构建的一致意见是明晰农用水权,确定分权决策的水权结构;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与明确交易主体和实施合同交易;科学界定政府角色、制定交易制度、实施宏观调控和监督交易活动;建立农业水权交易市场与配合以适当的补偿机制[1,13,16]。但是,农用水权管理制度创新是水市场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3]。特别是,农用水权管理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绩效还需要关注长期生态效应[17]。为此,塔河流域应当借鉴当前国内农用水权转让的实践经验,结合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在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塔河流域农用水权的内涵界定,特别是可转让农用水权的内涵界定及其转让分配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研究,更好的指导未来流域农用水权分配制度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构建农用水权转让的水市场。显然,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研究成为流域农用水权管理创新、绿洲发展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与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化及其现状

2000年以前塔河流域农业节水主要用于农业水土开发;2000年后干流下游应急生态输水部分来源于源流节水,但属于无偿行政再分配,并没有农用水权转让分配。而且,《水法》没有交易水权的规定,《水行政许可条例》不允许农用水权转让;尤其是,新修订实施的《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也没有农用水权转让的条款与相关制度规定。至今,塔河流域一直没有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

1.2 当前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有关农用水权主体所有权和交易权等法律法规建设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国家拥有水资源的所有权,但所有权被进一步委托给各级地方政府、水行政管理机构和流域管理机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无序与区域垄断,产生区域间的用水矛盾和纠纷。再者,《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第26条和第30条规定:取水许可证不得转让,否则吊销取水许可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用水户有偿购买用水行政许可后,也只有用水权,没有所有权;尤其是,《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水利部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的农用水权转让建议,又与已有法律和法规中不允许水权转让条款存在冲突。还有,新修订实施的《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也没有农用水权转让的条款。塔河流域节约农用水权难以通过合法和合规的方式转让分配。

(2)农用水权难以确权到户和没有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分案。尽管塔河流域通过综合治理投入建立斗渠以上水量计量、监控和调度体系,但是流域农用水权分配只到县团一级,斗渠以下防渗节水、计量等工程不能保证农用水权计量到户与配水到田间。而且,流域黑地和开荒无法控制,出现阿克苏流域水量分配限额和定额指标完成了,但农用水权初始分配却没有完成的问题,无法达到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确权到户的要求。尤其是,没有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方案,制约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及其制度变迁。

(3)农用水权转让分配价格与其经济补偿机制缺失。塔河流域当前农业水价很低,难以作为农用水权转让分配价格确定的依据;而且根据已有调查,各种摊牌增加的农民用水成本,已高于实际水价,且“平摊水费”的计收办法,对农户节水无激励,不能起到促进农用水权转让分配的作用。再者,尽管《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水利部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第15条都明确表明,水权转换总费用包括生态补偿、风险补偿和种植收益补偿等水权转换成本和合理收益,但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还有,《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也没有农用水权转让价格的条款。而且应急生态输水的实践表明,塔河流域农用水权转让分配价格与生态环境和第三方利益的经济补偿机制缺失成为制约农用水权转让分配的重要因素。

(4)水资源管理重行政与轻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1997年经自治区九届人大审议通过《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1998年正式成立塔委会和塔管局;1999年自治区批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各用水单位年度用水总量定额(试行)》;2001年国务院批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2003年自治区批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地表水量分配方案》;2005年修订实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2010年开始塔河流域二次规划;2011年把各流域管理机构归入塔管局;尤其是塔河流域一直推行水资源定额、限额等行政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塔河流域社会经济极为落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市场建设和交易成本非常高;而且,管理者和用水户对水市场认识不足,都制约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

2 未来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诱因与变迁方式选择研究

2.1 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诱导因素

(1)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水资源稀缺加剧,是诱发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水土开发,三源流引水量都超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水资源紧缺指标的临界值,上游耗水较20世纪50年代增加20%以上;而且枯水期3-5月径流量被全部引入灌区;和田河和叶尔羌河已无水补给塔河干流,干流下游卡拉径流量由12.6亿m3下降到2.3亿m3。尤其是,未来流域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的水资源的极端稀缺,将使水资源价值达到1~2元/m3,导致农用水权转让收入增长超过种植收益,成为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再者,“三源一干”农业灌溉单方水的GDP产出为0.9元;其中,经济作物棉花单方水产出约为粮食作物的5倍;工业单方水产出又为棉花的49倍以上。而且,种植0.067 hm2粮食所消耗水量,干流中下游要比源流多用水3~5倍,用水效益仅相当于源流区的20%~30%。尤其是随着对口援建政策的实施,塔河流域工业化需要产业间的水资源流转。为此,通过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增加转让双方的经济收益,成为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经济诱因。

(2)农业用水为主和利用效率很低是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直接诱因。农业用水占98%的塔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据估计,塔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数提高0.1,可节水33.5亿m3;干流中游河道治理和渠系防渗可节水7.9亿m3;田间灌溉节水约为29.4亿m3,种植结构调整和管理节水潜力也很大,都成为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直接诱因。

(3)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将是促使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政策诱因。2005年出台的《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2006年修订实施的《水利部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对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制度变迁必将起到诱导和促进作用。再者,对口援疆与经济转型政策的实施和“两型社会”建设,都会使塔河流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产业间水资源流转需求,成为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政策诱因。

2.2 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方式选择

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只能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原因是:首先,目前国内已有农用水权转让分配制度变迁都是采用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塔河流域的参照。其次,塔河流域是典型贫困人口聚居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而且,农用水权分配实行行政管理,尚不具备选择诱致性变迁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环境。再者,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也缺少农用水权主体及其所有权和交易权的规定。

3 未来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内容研究

3.1 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通过把水权理论应用到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形成行政和市场结合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机制,推动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实现流域农用水的高效配置,为绿洲经济转型提供水资源支撑,是未来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指导思想。为保证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实施,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具体是:非农用途分配原则-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主要向生活、生态和二、三产业用水分配,避免又用于农业水土开发;效率原则-即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需优化水权结构及其用水经济效率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公平原则-即可转让农用水权优先向生活用水分配,然后再向二、三产业和生态用水分配;安全原则-即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不会因粮食作物用水减少,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经济补偿原则-即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能够弥补节水工程建设成本、种植收益与种植风险损失等。

3.2 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

(1)农用水权内涵的重新界定。基于已有研究[15],塔河流域农用水权是水权主体对农业用水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当前农用水权内涵不同,经过水权初始分配和有偿行政许可,农业用水户应当成为农业用水实际主体,而且获得农用水的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收益权及收益补偿权;同时必须承担水资源费、环境水费和工程水费缴纳、环境保护、供水单位的供水成本和收益补偿、取水许可申请等责任和义务,实现权责一致。

(2)可转让农用水权内涵界定。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是指通过工程节水、非工程节水等方式,节约且待转换用途的农用水权[15];即可转让农用水权仍是农用水权;农业用水户具有农用水权的所有权、交易权等权利,并承担农用水权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获得可转让农业水权分配的节水、种植风险、生态环境损失等经济补偿。再者,可转让农用水权客体是待转让和转换用途的农业节水,明确农业节水与可转让农用水权的区别,突出水权客体角度的可转让农用水权计量和分配。而且,农转非是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必然选择。

(3)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前期基础条件建设。塔河流域首先需要完成流域水资源整体规划和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并进一步完成农用水权初始分配;其次,通过水利工程、计量设施建设,具备可转让农用水权形成和转让的节水工程、计量设施、输水和储存工程等基础条件;再者,通过水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和市场环境建设,具备基于准市场机制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条件;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市场交易基础条件、规章制度及市场交易环境建设,进行可转让农用水权市场分配。

(4)可转让农用水权的分配机制的确定。塔河流域需要立足现有水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借助行政力量,强制推动把水权、水价和水市场引入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建立基于行政和市场结合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准市场机制;而且,在构建水市场的条件和环境成熟时,建立可转让农用水权市场,进行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同时,塔河流域应当通过出台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相关政策、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市场环境、加强用水户协会组织建设、改变水资源管理、提高节水意识等措施,改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环境,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创造制度变迁条件。

(5)可转让农用水权的分配阶段、范围、去向、优先权和期限的确定。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是在农用水权初始分配后,对节约农用水权的再分配,属于农用水权的再分配;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范围主要在三个源流和干流,具体是阿克苏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和田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叶尔羌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与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分配去向包括:生活水权分配、二、三产业水权分配和生态水权分配;优先权是:首先可转让农用水权向生活水权分配,然后向二、三产业水权分配,最后向生态水权分配;转让期限根据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去向、节水工程建设期和投资回收期确定,如果转让方和受让方是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技术工程建设形成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那么转让期限可以为10~20 a;如果不存在建设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的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技术工程建设,一般可取5~10 a。

(6)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方案确定。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方案就是在基于节水潜力的可转让农用水权供给计量基础上[15],确定三源流和干流上中下游可转让农用水权向生活水权、生态水权和二、三产业水权的分配量。具体是,塔管局必须会同科研院校,确定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方案,并经审核、论证、修订、听证与公示等过程,再报塔委会和自治区政府审批,并修订塔河流域水权初始分配方案和重新颁发水行政许可。

(7)可转让农用水权价格和经济补偿机制确定。塔河流域不仅要明确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价格包括水资源价格、工程水价、生态水权价格、节水工程经济补偿、种植收益和风险补偿等,而且需要确定源流和干流上中下游不同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差别价格[15,18]。具体是,首先由塔管局会同相关科研院校,确定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价格,然后通过价格主管部门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交易主体双方、农民用水户协会代表及其他相关利益人等参与的听证会进行听证和讨论,在经修订、公示后,再报请塔委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在此基础上,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需要规定对农户种植收益补偿、种植风险补偿、节水工程经济补偿、挤占生态水权经济补偿、节水和调水经济补偿、第三方效应补偿等;并由塔管局会同科研院校确定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经济补偿标准,提交用水户协会、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并通过听证、修订和公示后,报请塔委会和自治区政府批准;同时,由人大政协等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监督机构,对各类经济补偿进行审核、监督。

(8)明确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参与者及其组织体系构成。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参与者包括分配主体与组织管理者。其中,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主体包括水权出让主体和受让主体。水权出让主体包括塔管局及各源流管理局、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及其灌区水管机构与农民用水户协会。由于农业用水户比较分散,所以农民用水户协会更适宜作出让主体。但是当前农民用水户协会只负责斗渠以下,对干支渠则难以起到主导作用;当存在跨流域和跨行政区域的水权转让时,塔管局和各源流管理局、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及其灌区水管机构可作为出让主体。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受让主体则主要是工业企业与塔管局、各源流管理局、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及其灌区水管机构等。塔管局和各源流管理局、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及其灌区水管机构主要把可转让农用水权向生态用水权或生活水权分配。工业企业等则是把可转让农用水权向工业水权等分配。其中,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组织管理者包括自治区政府和塔委会、自治区水利厅、塔管局等其他源流管理局、流域各地州(师)及其所属各级政府和灌区水管机构,形成四个层面的组织管理体系;具体是,自治区政府、水利厅和塔委会负责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取水许可的审批;塔管局等其他源流管理局负责审核和取水许可颁发;塔管局及各源流管理局与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和灌区水管机构以组织和实施者身份,分别参与流域和行政区域生态水权分配。而且,塔河流域需要建立基于流域管理局的三源流和干流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以及基于各级水管机构的各地州师及其所属各级行政区域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

(9)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程序及其监督管理规定。首先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双方需要先向灌区所属行政区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提出申请。若出让方属于源流和干流管理局,则直接向源流或干流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提出申请。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申请的内容包括水权分配数量、期限、价格、转让理由、转让用途等内容,并附水权出让方的取水许可证复印件、转让双方签订的意向性水权转让协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水权转让可行性研究报告、拥有初始水权的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出具的水权转让承诺意见以及其他相关文件或资料。其次,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须经过审批程序。即由上一级行政区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对转让双方协议和申请进行审核后,报请灌区所在地州(师)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进行审核批准,然后再报请源流或干流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审核;在申请批准之前还需报请自治区水利厅进一步审核,然后才由塔管局报塔委会进行最后审批。审核内容包括转让双方是否自愿达成协议、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转让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各级机构分层审批的规范性等。此外,塔管局和自治区水利厅还需要成立专门检查组进行实地调查。再者,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要经过公示程序。具体是,塔管局和源流管理局把水权转让双方的基本情况、水权分配水量、水质、用途、期限、价格和第三方效应等相关信息,向相关利益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公告,加强对水权分配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维护水权分配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率。还有,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需要经过水权变更登记程序。即转让双方主动持取水许可证到发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权变更登记;内容涉及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主体、客体、费用、期限、用途等情况。最后是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监管程序。即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必须接受自治区水利厅、各级水行政主管机构,尤其是塔管局的监管。监管的主要内容涉及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主体资格;分配是否合法和合规;分配水权数量和水质与用途的合理和合格性;分配是否存在垄断和违规;分配价格确定程序和水平监管等。

3.3 其他相关制度建设

塔里木河流域 篇8

基于三元水价构成理论,资源水价和环境水价是农业水价的重要构成部分[1,2]。目前水资源费作为水资源权益收入,具有资源水价的部分职能[3]。已有研究都是基于城市水价调整的水资源费调整模型研究[1,3],基于农业水价调整的水资源费的计量研究较少[2,3]。目前环境水价研究主要是以城市污水处理的费用作为环境水价的计价依据[2,4]。农业用水中环境水价并未作为水价的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环境水价主要是原因生态环境用水及其破坏损失的计量,相对比较困难[4,5]。这使目前在行政水资源管理体制下,无法发挥资源与环境水价地调节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作用[3,4]。为此,尽管农业水价对灌水量的节水效应研究是国内外水价效应研究的主要方面,但是目前国内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研究主要以工程水价的需求效应研究为主,基于资源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研究尚较少[6]。其中,裴源生(2003年)黄河流域研究表明,当水价达到成本水价,灌水量下降了24%[7];贾绍凤等(2000年)得出在水价上升到成本与微利价时,华北地区水资源需求数量将减少25%~50%[8]。塔河流域农业用水占98%以上,主要以灌溉用水为主,而且近年来农业水价不断依据工程水价进行调整[2,3,4];因此,随着未来水资源的日益稀缺,在塔河流域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调整模型和未来农业水价水平研究基础上[3,4],进一步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对今后流域未来农业水价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1 未来塔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对灌水量效应分析的模型和基本思路

1.1 未来农业水价调整对灌水量的需求弹性效应分析模型

基于詹姆斯和罗伯特.李的水价需求弹性效应模型,依据源流和干流的农业水价P(0.001元/m3)和灌水量Q(m3/hm2)资料,本文构建了塔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的需求弹性效应模型(表1)。

依据表1,随农业水价的不断提高,灌水量是不断降低的,且降低强度是减弱的;但是,水价需求弹性系数(Ep)很小,极为缺乏弹性;而且,Ep在和田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干流下游较小,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和干流上游相对较高。

1.2 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

(1)基于水资源费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

假定基于水资源费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是在工程水价基础上的调整,且工程水价已达到供水成本水价。而且,根据已有水资源费计量研究[3,5],在成本水价基础上增加各流域水资源费的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仅考虑水资源费中绝对水租、级差水租和稀缺价值的粮食作物水价分别为0.927 3、0.228 1、0.241 3、0.142 4、0.145 6、0.143 5和1.331 6元/m3;仅考虑粮食作物转换为经济作物的选择价值,经济作物水水价分别为0.983 0、0.283 8、0.297 0、0.198 1、0.201 3、0.199 2和1.387 3元/m3;如果进一步考虑水资源的超定额价值,经济作物完全水价分别为1.430 4、0.374 8、0.396 1、0.251 9、0.252 4、0.249 4和2.249 6元/m3。

(2)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

假设环境水价是在水资源费与工程水价基础上的水价调整。而且,如果进一步基于塔河流域环境水价研究,在各流域成本水价和水资源费基础,加上纳入农业水价的环境水价,则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粮食作物水价分别为0.953 3、0.254 1、0.267 3、0.168 4、0.171 6、0.169 5和1.357 6元/m3;经济作物水价分别为1.009 0、0.309 8、0.323 0、0.224 1、0.227 3、0.225 2和1.413 3元/m3;经济作物完全水价分别为1.456 4、0.400 8、0.422 1、0.277 9、0.278 4、0.275 4和2.275 6元/m3。

2 塔河流域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分析

2.1 塔河流域基于水资源费调整的未来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分析

利用塔河流域的灌水量与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模型,采用两种Ep,即既定Ep(模型中需求弹性系数)和调整的Ep(1985-2005年水价弹性系数:阿克苏河流域0.253,和田河流域0.130,叶尔羌河0.154,开孔河流域0.291,干流上中游0.218,干流下游0.178),计算了流域农业节水水价的需求弹性效应(如表2)。

在既定Ep时,较成本价,经济作物的完全水价、经济作物水价和粮食作物水价的灌溉节水量分别为2 441、2 696和2 999 m3/hm2;叶尔羌河流域节水量(2 987 m3/hm2)>阿克苏河流域(2 837 m3/hm2)>开孔河流域(2 560 m3/hm2)>和田河流域(2 011 m3/hm2),干流下游(3 704 m3/hm2)>干流上中游(2 174 m3/hm2)。调整Ep的不同未来水价的节水量分别为既定Ep的2.54、2.41和2.27倍;阿克苏河流域(7 343 m3/hm2)>叶尔羌河流域(7 000 m3/hm2)>开孔河流域(65 06 m3/hm2)>和田河流域(5 512 m3/hm2),干流下游(7 347 m3/hm2)>干流上中游(5 338 m3/hm2)。因此,随着未来农业水价的不断提高,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大幅增长,约为成本水价节水量的10倍左右;而且,调整Ep的节水效应高于既定Ep;粮食作物水价低于经济作物水价;尤其是,塔河干流下游、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流域相对较高,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

在既定Ep时,经济作物完全水价、经济作物水价和粮食作物水价的节水率从20.00%~24.62%,需要一定的节水技术实现;在调整Ep时节水率从50.74%~55.80%,需要高效节水技术才能达到相应的节水效应,尤其是干流下游、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否则作物的基本灌溉用水需求难以保证。

2.2 塔河流域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调整的未来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分析

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的需求效应与基于水资源费调整的未来农业水价的结果和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如表3)。而且,基于水资源费调整的各流域粮食作物水价、经济作物水价和经济作物完全水价的节水量在既定Ep时分别是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调整的未来农业水价的96.96%,略低于调整Ep的97.74%,因此水资源费是今后促进塔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经济手段,环境水价更多地侧重于对现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成本补偿,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恢复重建。

3 主要结论和讨论

(1)基于资源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大幅提高了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但环境水价更侧重于实现流域生态用水保障的经济补偿。在既定Ep时,仅农业水价调整到粮食作物水价的节水量分别为成本水价的5~53倍,平均21倍;在调整Ep时,仅农业水价调整到粮食作物水价的节水量分别为成本水价的15~144倍,平均54倍;而且,除和田河和干流上中游节水效应较低外,其他源流和干流下游未来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都较高。因此,基于资源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大幅提高,能够充分发挥水价调节塔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这成为未来塔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较粮食作物水价,经济作物水价和经济作物完全水价仅提高节水率2%~4%,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水资源费中选择价值和超定额价值较低决定的。再者,较只考虑水资源费的未来农业水价,考虑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仅提高了不到2%,这表明水资源费是未来农业水价优化配置的主要经济手段,而环境水价主要作用是通过生态用水的经济补偿,实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当然,这与环境水价调整仅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维护目标有关[4],如果考虑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则环境水价的水平将会大幅提高,相应的节水效应也会大幅提高。

(2)未来农业水价调整与高效节水技术的结合是促进塔河流域未来农业水价节水效应的关键。在调整Ep时,开孔河流域未来农业水价的毛灌溉水量与田间作物净灌溉定额的接近度(D为田间净灌溉定额/毛灌水量)D>1,干流下游和阿克苏河流域的D分别为0.966和0.996,基本达到1.000,干流上中游和叶尔羌河流域分别为0.745和0.805基本接近1.000,作物的实际灌溉用水保证已很困难;但是,调整Ep的和田河流域和既定EpD相对较小(0.400左右),灌溉用水相对较容易保证。未来要提高Ep必须采用高效节水技术,也就是说塔河流域的农业水价管理必须与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和管理相结合,否则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是难以实现的。而且,随农业水价的大幅提高,既定Ep时农业水价调整的节水效应较低更证明了在塔河流域节水技术应用对农业水价调整的节水效应的重要作用。这是塔河流域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的内在作用机制。但是,未来农业水价大幅提高和高效节水技术应用会大幅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和水价负担,降低用水户的水价承受力,影响未来农业水价的调整;实际中塔河流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浩.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孙建光,韩桂兰.塔里木河流域未来农业水价进一步调整的理论分析[J].水利经济,2008,26,(2):37-39.

[3]孙建光.塔里木河流域未来农业水价调整中水资源费计价模型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28(4):76-79.

[4]孙建光,韩桂兰.基于生态用水的塔里木河流域环境水价及其计量模型研究[J].生态经济,2009,(4):150-152.

[5]孙建光.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与农业水价管理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6]孙建光,韩桂兰.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对农业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效应研究[J].水利经济,2010,28(6):4-6.

[7]裴源生,方玲,罗琳.黄河流域农业需水价格弹性研究[J].资源科学.2003,25(6):27-30.

塔里木河流域 篇9

1 叶尔羌高原鳅的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叶尔羌高原鳅体形稍长, 前躯圆桶形, 胸鳍附近很宽, 腹部平坦, 后躯渐侧扁, 尾柄很短, 尾柄高不及尾柄长的1/2。头部短粗, 呈锥形, 平扁。口下位呈弧形, 口裂较宽, 唇狭、不发达, 上唇面光滑或有浅的皱褶, 下唇中央的前缘有一凹刻, 呈八字状, 中间有浅的皱褶, 两侧光滑。两眼间平坦, 眼小。鼻孔在眼的内侧, 前后鼻孔隔离, 前鼻孔也呈管状突起。须3 对, 较长, 外吻须后延可达眼中心或眼后的下缘, 颌须后延至前鳃盖骨。后缘无鳞, 皮肤光滑, 侧线完全。

背鳍位于体中偏前, 背后距大于背前距, 背鳍高大于背鳍基长, 边缘平截或稍凹。腹鳍基与背鳍第1、2枚分枝鳍条相对。胸鳍较小, 第2、3枚分枝鳍条长, 雌、雄间稍有差异, 雌体不分枝鳍条软, 而雄体不分枝鳍条较硬, 雄体第2、3枚分枝鳍条明显长于雌体, 而且突出。

鳔前室肥大, 分左右两侧泡, 分别包于骨囊内, 后室退化或仅有一很小的流离膜质囊, 夹在前室两侧泡间。肠短, 自“U”字形胃出发向后下延伸至胃的下方, 折向上至胃的后中部, 再折向下直达肛门, 呈“Y”字形。或在胃下方扭成一环折向上, 至胃后方中部再折向下, 然后直达肛门。

叶尔羌高原鳅的体色随水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些变化。一般背及体侧为土黄色, 在侧线上部密布小黑点或呈条状分布, 有的个体沿侧线有一条暗色带;侧线下方则较为明亮, 仅有稀疏的小黑点分布, 腹部为黄白色。而栖息于矿化度较高的黄宫湖, 其背及体侧为黄褐色, 布有小云状的黑斑, 而且较密, 显得体色特别深, 侧线下方和腹部仍较明亮, 为黄白色。各鳍基本无斑点, 但是成熟雄体的胸鳍在不分枝鳍条和1~3 枚分枝鳍条上有黑色素。

1.2 生活习性

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 属冷水性鱼类, 适宜生活水温为5~26℃, 适宜摄食水温12~22℃, 适宜pH6.5~8.5, 耐低氧, 属底栖鱼类。喜集群, 易捕捞。

1.3 摄食

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一般在夜间觅食。天然条件下, 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 成鱼则以幼鱼、小虾、甲壳类、水生昆虫、水蚯蚓和有机碎片等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1.4 生长

叶尔羌高原鳅生长速度较慢, 但它是塔里木河流域鳅类中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一种, 人工养殖状态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定的体重, 最大个体长达30.0cm、体重305g 。

1.5 繁殖

当鱼类体长达到6.6cm、体重达到5.5g时即达性成熟。在塔里木河流域阿拉尔垦区, 催产水温的适宜范围为17~27℃, 最佳范围为20~22℃。因此, 催产时间要看性腺成熟程度与水温情况综合确定。一般4月中旬以前的催产效果不好, 原因是水温偏低, 亲鳅性腺发育程度不好。试验证明, 最佳时间应在5月初, 水温在21℃左右时催产效果较好, 受精率也很高, 孵化率也可达49.10%。

雌雄亲鱼主要根据腹部生殖孔的形状、生殖突, 及成熟雄体的胸鳍在不分枝鳍条和1~3 枚分枝鳍条上有黑色素等加以区分。性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而柔软, 卵巢轮廓比较明显, 用手轻压腹部, 有卵子排出。通常使用的催情激素为 HCG、DOM及LHRH-A2。但是据试验, HCG+LHRH-A2效果更好。亲鱼产完卵后, 将卵巢移至孵化池 , 保持适当微流水或静水充氧孵化。受精卵可在长方形流水槽、孵化缸中进行孵化。

1.6 胚胎及仔鱼发育

自卵受精到仔鱼破膜, 所需时间依水温条件而异, 在有效积温下, 一般在16~20h。刚破膜的仔鱼通体透明, 卵黄囊很大。当卵黄囊吸收完毕后, 仔鱼开始摄食, 投喂轮虫和小型枝角类, 3~5d鱼苗体长达到0.4~0.8cm, 各鳍已基本形成。

2 叶尔羌高原鳅的养殖

2.1 引种情况

叶尔羌高原鳅生活在塔里木河流域中, 喜低温, 国内外没有人工进行养殖的, 属于“名特优”鱼类。从1995年起, 塔里木大学相关水产科研人员开始了开发研究, 2005年试养成功, 2007~2008年人工繁殖初见成效, 培育出少量种苗。2008年种苗在小池塘混养下效果良。目前, 叶尔羌高原鳅的推广工作正在进行。

2.2 养殖条件

叶尔羌高原鳅耐低氧, 对池塘条件要求不高, 饲养家鱼的池塘或水泥池均可养殖。水源一般为井水, 注排水方便, 但必须要暴晒充分, 池塘可配置1台增氧机。苗种培育池面积一般在 66.7~333.3m2, 水深0.6~1.0m。

2.3 养殖效果

叶尔羌高原鳅喜集群, 生长较慢, 可密养。池塘单养叶尔羌高原鳅时, 规格为10cm/尾的鱼种放养密度为20~40尾/m2。池塘混养, 规格为4~10cm/尾的鱼种放养密度为叶尔羌高原鳅10~20尾/m2, 鲤、鲫鱼种各4~10尾/m2。人工养殖条件下, 可投喂自行配制的蛋白含量高于50%的配合饲料, 驯养1周后, 可投喂鲤鱼苗种配合饲料。

2.4 需注意的问题

在养殖过程中, 为提高成活率, 需解决叶尔羌高原鳅相互残杀问题。首先, 放养苗种规格要齐, 体质健壮, 行动敏捷;其次, 鳅类很容易感染疾病, 所以一定要注意水质的调控;第三, 叶尔羌高原鳅比较贪食, 在投喂时一定要做到定量。

叶尔羌高原鳅, 经济价值较高。随着近年引种和人工养殖已获成功, 叶尔羌高原鳅技术推广工作一定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要: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 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 是塔里木河流域中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一种, 经济价值较高。近年来严重捕捞, 已经列入保护鱼类。随着科研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不断努力, 近几年引种和人工养殖已获成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对池塘条件要求不高, 养殖效果良好。

塔里木河流域 篇10

摘要:以流域经济作为切入点,提出流域综合发展规划的思路以及基于城乡统筹的流域规划理论,并结合贫困地区流域发展的战略,探讨了重庆渝东北地区的巫溪大宁河及柏杨河流域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城乡统筹;流域经济;贫困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F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5-011-5

一、流域概念与流域经济

流域(Drainage Basin)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它既是一个水文单元空间,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空间,更是一个经济体系空间。流域空间有可能会跨越不同的行政边界,可能形成跨越几种差别性地方发展政策的区域性空间。在当下中国超常规快速城市化的语境中,从流域的角度来整体性地思考流域流经地区的发展问题,可以弥补目前基于条块分割的规划和发展模式的不足。

流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它以江河为纽带和轴心,通过流域内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与整合,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开放互利的经济区域。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划经济,流域经济更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协作性和整体性。要搞好流域经济,必须做好流域的综合发展规划,从整个流域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开始,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空间综合管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控制。

二、流域综合发展规划

流域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国土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是以江河流域为范围,研究水资源的合理开放和综合利用。狭义的流域规划是以江河本身的治理开发和流域的水利开发为目标,包括干、支流梯级布置、水库群规划、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工程、相关枢纽建筑配置、水资源利用、水土资源平衡、农林及水土保持措施等内容。广义的流域规划是指流域综合发展规划,涵盖整个流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布局、上下游产业动态关系、主体功能区划分、流域转移支付政策等内容。

流域综合发展规划需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整体与局部、干流与支流、上游与下游、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的关系,梳理好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供水、渔业、旅游等产业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流域综合发展规划是落实“五个统筹”的规划,在流域范围内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流域规划是反GDP崇拜的规划,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兼顾效率的规划,是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考虑经济增长的规划,是注重地域差异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约束的规划。

三、城乡统筹视野下的流域规划理论

(一)流域共生理论

流域共生是指在流域范围内城乡不同系统的单元之间信息交流、物质交换、能量传导以及合作模式的形成和运行过程。城乡发展的阶段模式经历了依存(农业社会)、统治(工业社会)、融合(工业化中期)和一体化(后工业社会)四个阶段,由生产力向生产关系的范畴逐渐过渡,由非对称互惠向对称互惠的过渡过程。在城乡统筹视野下,城乡不再是剪刀差作用下的二元空间①,而是环境关联、产业联动、生态共生、上下游市场资源与要素互补的整体性流域空间。从流域共生理论出发,对流域流经的不同行政区域的城乡规划进行统筹和协调十分必要。以流域共生理论为指导,在流域城镇体系的建立、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上下游发展的时序等方面,皆需要进行长远的、全局的、整体的思考,避免就事论事、行政区划本位、任期本位地看待问题。流域公共资源需要共享,劳动力、资金、技术、政策诸要素需要统筹考虑,重大项目要避免重复性、同质性、竞争性建设,实现流域发展外部性的最大化。

(二)产业关联理论

依托流域空间体系,产业梯度势能差通过资本投资、技术传播和劳动力转移推动经济要素实现空间的转移与扩散,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产业的关联与集聚。通常情况下流域上游对下游的优势体现在水资源洁净度、能源充裕度、劳动力价格差异度、初级产品丰富程度方面,因而成为水资源、能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输出地。下游对上游的优势体现在技术资源、融资渠道、资金来源、产品加工能力等方面,因而成为技术、资本、次级产品或终端产品的输出地。自觉地重视上下游产业关联有助于流域产业的有效集聚和有序集聚,使城乡的各要素市场产生良性互动,流域内的就业问题、税收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污染治理和排放问题都可以得到统筹考虑和解决。

在产业关联理论中,上下游之间关系的“半流域保护理论”和不同支流之间的“选择性流域保护理论”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前者是上游布局清洁产业,下游布局有排放限制的产业;后者是把有轻度污染的产业选择性地集中在某一支流上,有助于保护其他支流的水资源和提高该支流污水治理的效率。在流域产业布局中有的支流旅游资源丰富,那么休闲观光产业就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其他对该产业有负面影响的如采矿、化工、冶炼等就得让位。流域产业关联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有效有序集聚、做大做强和差异化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三)效益补偿理论

理论上讲,流域的上下游具有同等发展的权利。然而,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角度来讲,上游的开发限制多,下游的开发限制小,下游的开发强度、产业多样性、产业开发密度、产业规模都要高于上游的相关指标。上游区域为了整个流域的发展必须自觉地做出让步和牺牲,而它的主动约束行为所带来的开发权损失应该从下游的开发权转移收益中得到补偿。流域发展的上下游之间的公平利益关系只有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才能实现。同样情况也适用于选择性流域开发过程:污染重但GDP产出高的支流应该对排放少但GDP产出低的支流实现效益补偿和转移支付。

(四)流域可持续理论

流域的可持续理论是建立在流域的人一人关系、人一地关系、地一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人一人关系是流域内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关系,人一地关系是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地一地关系是流域内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关系。在流域范围内考虑基于人口有序流动和就业平衡的城镇化模式是建立和谐的人一人关系的基础。在流域范围内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对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矿产资源分布区进行强制性保护,对自然山地、水体、绿地的自觉维护,是建立永续的人一地关系的前提。在流域范围内协调不同行政区的利益,放弃自我本位的利己主义思想,站在流域的高度考虑科学发展的问题,是实现共生的地一地关系的条件。

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流域内全面的、长远的、整体的发展,其中对弱势人群、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的关注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贫困地区流域发展来说,教育、技术、政策、观念和资金的帮助和支持是必要的。

四、贫困地区流域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考

(一)政策驱动战略

贫困地区是市场要素不活跃、市场机制未发育的地区。因此该类地区的发展,显然政策驱动是首要战略。对于某些贫困地区,各种级别的优惠政策不少,比如对于大宁河流域的贫困地区可以享用的优惠政策有:西部大开发政策、直辖政策、库区建设政策、移民政策、对口扶贫支援政策等。虽然优惠政策众多,光靠政策驱动的单一要素发展该地区是远远不够的。政策驱动是发动机和孵化器,关键是要发动市场要素和孵化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需要“看不见的手”的配合。要带动“看不见的手”介入大宁河流域的整体发展,流域规划的作用是巨大的。政策驱动下的流域综合发展规划,是贫困地区流域发展的行动愿景、技术支持和法制保障。在政策驱动下科学地规划、广泛地宣传、实效地服务、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协作是大宁河流域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资金的运用战略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政策性资金是不少的。比如包括巫溪在内的渝东北连片贫困地区,每年各种财政拨款和政策资金都向它们倾斜,如库区环保资金、高山移民资金、退耕还林资金、防洪建设资金和国家级市级的扶贫基金、教育资金等,然而该地区发展依然缓慢。贫困地区至上而下的拨款推动的城市建设,起点低、目的单一、复合效应差、操作粗放。这些扶贫帮助没有起到足够的边际效应放大作用和后续带动作用,也没有得到市场力量的配合和民间力量至下而上的跟进。战略上没有整体思路,空间上没有统筹布局,时间上没有有序安排。

中央政府也意识到原来的扶贫政策需加以改进。近年来,扶贫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包括:由过去单纯分散救济的扶贫方法向经济开发扶贫方式转变②;从单纯依靠政府系统向主要依靠经济组织转变;从资金单项输入向资金、技术物资、培训相结合输入配套转变。

(三)其他思考

在观念方面,要认识到对贫困地区流域发展做减法也是一种发展。在上游和支流减少人口数量(向下游和干流的发达地区转移人口),减少建设用地(退耕还林)也是一种发展。对于生态承载力和产业承载力弱的地区,减少其发展的压力,外迁人口、退耕还林、退厂进园、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精明的策略。

在教育方面,对贫困地区流域发展要加大投入,从人一人关系来说,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不要输在起点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让贫困地区的后代先在知识上先脱贫。

在基础设施方面,对贫困地区流域发展要先行。很多贫困地区公共财政匮乏,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可达性差,对外通勤时间成本太高。国家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贷款、国外长期低息援助基金、国债和地方债募集资金要向贫困地区流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在城镇发展思路上,集约化有序发展很重要。该策略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减少基础设施投入,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就业问题。

五、案例研究:重庆巫溪大宁河流域贫困地区发展思考

重庆市是一个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具有省域特征的直辖市。都市区发展条件和水平可与中国东部沿海相比,渝西地区与国家中部地区类似,库区与渝东南相当于中国西部的情况。重庆市委、市政府在此背景下针对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了“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③。巫溪县属于“一圈两翼”中的渝东北翼,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④。它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全县幅员4030平方公里,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其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太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落后;重点产业支撑作用乏力,兴县支柱产业尚未形成;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城镇就业再就业困难,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较大。巫溪的发展受交通瓶颈的制约严重。目前境内无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大宁河航道的运力有限,标准太低。县城到重庆至少需8小时车程。

巫溪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红池坝森林公园为有国家4A级风景区),文化深厚(巫巴文化、盐文化、医药文化),生态环境良好(连同神农架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涵养源组成部分)。由于水运交通的衰落,受制于交通瓶颈和区位劣势,大宁河流域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重庆主城和库区其他段的发展。然而近期规划中过境的奉溪高速公路、安常铁路、渝东北支线机场将给该区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在城乡统筹的政策背景下,从流域经济的角度思考该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流域经济作为巫溪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

与巫溪相关的流域体系从大到小分为三级:长江流域、大宁河流域、白杨河流域,也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级别的流域经济体系。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为国家级,大宁河流域为地区级(二三峡库区),白杨河流域为县域级。流域空间的统筹实际上也是政策的统筹、经济的统筹、社会发展的统筹。流域流经不同的经济类型、开发模式、发展水平的行政区域,是很好的城乡统筹的思考对象。

巫溪的旅游业、生态林业、绿色农业、中药材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手工业、巫文化产业等都有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借助参加巫溪马镇坝新区城市设计的规划实践机会,我们试图思考在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能否有全面促进巫溪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而发展该地区的流域经济是研究思考后的答案。

该思路是点线面流域一体化发展思路:即培养开发点、延伸发展线、扩展增长面。流域经济开发点由巫溪水城(旅游基础设施)和五个集镇(五多金花式的差异化小镇)共六个点组成;流域经济发展线为柏杨河流域为主体的流域产业链;流域经济增长面为依托流域往纵深腹地发展的整个带状山谷用地,从而复兴巫溪桃源峡郡的历史美名。

通过流域经济战略,统筹城市经济、集镇经济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即老城组团、马镇坝组团、赵家坝组团、凤凰组团的城市经济,五个集镇的集镇经济以及腹地的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区域发展,发挥生态休闲经济的优势,整合区域的旅游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使县城、集镇、中心村、农村居民点纳入到流域产业链中来;统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产业孵化,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区域发展信心和居民幸福指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目前经济尚落后但文明深厚地区进行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建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利用网络和媒体工具让世界了解巫溪源远流长的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神秘的神农架风光、秀美的大宁河风光、红池坝高山草甸风光,让巫溪走向世界。

(二)流域经济与渝东北贫困地区空间发展战略

结合项目调研对大宁河支流柏杨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三个河段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结果具有启发意义。上游凤凰段是农耕段,处在未城市化期;中游马镇坝段是待开发段,处在城市化预备期;下游

快接入大宁河的赵家坝段则是建成区,处在已城市化阶段。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的调查发现三减三增现象:生态当量递减,人工痕迹递增;物种多样性递减,热岛效应递增;亲水性递减,工程性递增。上游凤凰段体现的是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经济,下游赵家坝段体现的是高密度、粗放、低质量、赤裸裸的房地产经济,而中游马镇坝段基本上有大半还是处女地,如何策划和定位是规划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的思路是借未来5年交通大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整合县域现有的旅游资源,在马镇坝新区进行巫溪水城和休闲驿站建设,打造柏扬河流域城乡旅游的中心基础设施。

结合项目思考,笔者认为渝东北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流域经济的统筹功能:在空间上对流域沿线开放空间进行整体性利用,兼顾防洪、生态涵养、市民日常休闲和游客观光旅游的功能;在时间上注重近期建设规划项目的带动作用,孵化作用;在战术上必须结合高水平规划、地方自然资源利用、地方适用技术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发掘等综合手段相结合;充分用好每年各种财政拨款和政策资金,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市场力量和民间力量的配合;充分利用重点项目起到产业孵化和带动作用。

(三)城乡统筹发展的三个战略

重庆巫溪柏杨河流域在城市段流经四个组团:凤凰段、马镇坝段、赵家坝段和老城段。老城组团城区狭小,地势陡峭,房屋密集,人车混杂,具有交通瓶颈,发展策略为减容、增绿、留白;赵家坝组团已基本建设完成,具有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瓶颈,用地局限;马镇坝组团具有后发优势,总体规划规定的3,92平方公里,在13年集聚5万人;凤凰组团是丁业组团。近期建设主要进行城市化的区域是马镇坝新区组团。我们对地方政府提出的马镇坝新区战略包括三个部分:流域战略、新城战略、复合地产战略。

流域战略不是孤立看待马镇坝新区,而是把马镇坝放到整个柏杨河流域,把马镇坝打造成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的一个重要结点。通过马镇坝的建设带动柏杨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建设。

新城战略是利用马镇坝组团的建设进行县城空间结构的调整,交通结构的梳理,产业结构的更新,文化结构的创造,综合地经营城市。巫溪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分散,配套设施不全,需统筹县域旅游资源,整体推广。在马镇坝组团营建巫溪水城作为休闲驿站,携柏杨河滨河美食街、巫文化风情街、巫溪风情酒店、经济型民俗酒店、巫文化特色街坊,作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为统筹城乡发展打前战。

复合地产战略是希望统筹土地经济和产业经济。土地经济增长与固定人口增长相关,产业经济增长与流动人口增长相关。土地经济规模与固定人口规模相关,产业经济规模与流动人口规模相关。按照重庆“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巫溪县城人口要从6万人增加到12万人,县域人口从44万人减少到38万人。巫溪县城固定人口基数少,而且在“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中的人口规划中县城增加6万,县域人口减少6万,因此土地经济增长有限。相比在交通瓶颈突破后,旅游潜力大,流动人口增长潜力大,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好。土地经济是稀缺的、泡沫的、不可复制和再生的,旅游产业经济是长效的、可持续的、循环的。因此我们建议政府要根据巫溪的特殊情况预留一定比例的旅游产业用地,适当降低房地产开发的用地比例。

(四)基于流域经济理念的马镇坝新区建设规划

在明确了流域战略、新城战略、复合地产战略后,近期的工作为统筹土地经济和产业经济,打造开发点,培育发展线,形成增长面。开发点具体表现为巫风旅游度假水城项目,发展线具体表现为柏杨河流域旅游产品线示范段项目,增长面具体表现为峡郡人居环境样板项目。我们进行了巫溪城市化和产业化的战略研究,去四川平乐古镇进行了针对性调研,对渝东北的旅游、产业、文化、景观、流域进行了专项调查,对马镇坝新区开发强度、空间品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还对建筑风格、景观特征、场所精神,开发主体、盈利模式、永续发展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中巫溪水城是项目规划的一个重点,希望开创一箭多雕的多赢局面。通过巫溪水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个综合性的休闲驿站,建设一个生态绿岛和巫文化度假胜地,作为巫溪地方经济的助推器和特色产业的孵化器。水城的发展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主要以高档商务活动、旅游及休闲度假旅游集散中转为市场目标,同时兼顾大众休闲旅游市场,使之成为巫溪经济增长的增长极,成为巫溪新城名片。实行分期建设,前期先行进行水城特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中期推动地产开发,市场力量跟进;后期倡导地产与旅游结合,旅游复合地产多赢,按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当地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发展的信心,实现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集体的自豪感。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认为,我们应该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考虑。将局部地段的发展放人更大的整体的区域中是很有必要的。流域的视野就是一种整体观的视野。城市和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规划和区域统筹是应对巨大不确定性的复杂性科学。选择准确的思考和研究的切入点很重要。针对以渝东北连片贫困地区的问题为导向,以流域经济为切入点,通过类似巫溪水城这样的重点项目作为开发点,带动流域产业链作为发展线,并结合类似马镇坝样板段人居环境作为增长面,以点、线、面一体化的流域发展思路来统筹城乡的发展是笔者的核心观点。随着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的深化,“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的落实与深入,衷心期盼巫溪大宁河流域及其柏杨河流域经济能够形成规模效应,马镇坝新区战略能够实现,渝东北连片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能够早日跨入小康。

参考文献:

[1]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6(1):32-38。

[2]黄天其。重庆近郊开发及有关问题的研讨[J],重庆城市科学,1986(3):10-13。

[3]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巫溪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汇报文本(2007—2020)[R].2007。

[4]中国人口信息网,第八章一消除贫困[EB/OL],ht-tp://www.epric.org.en/yjwx/yjwx_detail.asp?id=2106

塔里木河流域 篇11

移民现象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存相伴相随。其中,人类的生存需求与环境的生产能力之间的深刻冲突,成为20世纪后半期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1]。我国20 世纪90 年代的生态移民浪潮,便是这一冲突的直接反映。生态移民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考尔斯提出的,他首次将群落迁移的概念导入生态学[2]。生态移民可分为自发的生态移民和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两类。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是指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目的而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移民活动,通过移民的政策,通过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减少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从而实现生态保护。

在学术界,“生态移民”一词最早被用于1993年讨论有关三峡大坝移民问题的文章中。作者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但以挽救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解决人口增长的压力而使用了“生态移民”概念。生态移民真正成为焦点,被提上日程是2000年以后的事。1999年,为了保护和恢复贺兰山生态,阿拉善盟左旗政府实施了“贺兰山退牧还林搬迁转移工程”,以及2002年为保护珍惜野生动物而把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移往外部等事例被报道后,生态移民这个词语才逐渐被世人熟悉并接受[3]。这一时期正值“西部大开发”的启动时期,而改善与完备生态环境正是西部大开发的5项政策性支柱之一。

在国家层面,2002年12月14日国务院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直接提到涉及“生态移民”的有关事宜。例如第4条规定结合生态移民实施退耕还林。第54条规定国家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鼓励实施生态移民,对已实施生态移民的农户给予生产、生活方面的补助等。生态移民的政策体系主要涵盖对迁移区域的确定政策、迁移者的确定政策、补偿与安置政策、后期扶持政策、生态保护政策、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但是,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还未建立,生态移民在制度供给上表现出政策零碎、“工程化”倾向突出、界定模糊、缺乏连贯性等。各地所遵循的政策主要是国家的工程移民、扶贫、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中的有关条款,在实施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趋于制度的直接供给主题,往往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地方政策与法规。目前的生态移民一般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国家、地方和民众共同出资实施的,所以往往称作某某“工程”,建设地点也选择在便于“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话、通广播电视) 的毗邻城镇地区,各地的称呼、实施方案和建设规模不尽相同[4]。

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是一个典型的政府的计划干预过程,相应的移民安置规划与安置模式都折射出了政府视角的发展欲望,期望社会和人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可发生转变。生态移民尽管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出现,但是其内涵与外延不仅局限于经济行为。生态移民的实质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调整问题。而人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调整,必然牵扯到民众的当前经济利益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未来[4]。生态移民问题是复杂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问题,涉及社会公正、公平、贫困、利益冲突、少数民族权益、文化环境“破碎化”、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等一系列有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5]。

而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调查研究,我国在2050年前,将有1 000万人(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需要通过异地搬迁的办法解决所居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农民贫困问题。今后对生态移民研究的社会需求也会随之增大。作为规范研究的基础,笔者将结合新疆塔里木河(以下简称塔河)流域轮台县的生态移民开展案例分析,进而对我国西部生态移民实施工作给出建议。

2塔河生态移民政策体系

2.1实施背景近20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塔河流向干流输送的水量逐年减少,水质不断恶化,下游近400 km的河道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退化沙化草场面积也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267 km2猛增到2001年的1 067 km2;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呈合拢趋势,“绿色走廊”濒于毁灭的边缘。因此,2001年中国政府投资107亿元实施了塔河流域综合治理、退耕封育异地搬迁项目,试图通过搬迁新疆巴州轮台县和尉犁县地区(总覆盖面积达102万km2)的生态移民,退还引用塔河水量1.5亿m3并输送至下游,以改善塔河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果相统一,并不断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总体规划

轮台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轮台县草湖地区系指轮台县沿塔河北岸的一乡(草湖乡)、两场(草湖牧场和卡尔恰其牧场)。该地区位于塔河中游北岸,轮台县东南方向102 km处,南与尉犁县隔河相望,西与库车县交界,东与库尔勒市普惠乡相接,总面积达1 100 km2。根据统计,搬迁区范围内1998年末有524户、2 420人,平均每户4.62人,多为维吾尔族居民。根据规划,将草湖地区一乡二场中有本地户口的524户2 420名农牧民将搬迁至轮台县迪那河流域的拉帕地区(隶属大道南乡,位于轮台县城东南11 km处)。分批实施,全部搬迁工作结束后,草湖乡、草湖农场、卡尔恰其牧场的40多km2土地将全部退耕还林[6]。

2.3塔河生态移民的特点

a. 自愿性。草湖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处偏僻,无电、无自来水、未通广播电视、未通电话,与外界联系困难,教育与医疗条件落后,大部分移民具有为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而搬迁的动力。生态移民的自愿性性质表明,只要辅以必要的优惠政策引导,移民工作就有可能顺利展开,实现生态重建设和消除贫困促进发展双赢目标[7]。但是,故土难离是中国人的传统情节,移民对于搬迁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未来生存条件难以预期,这使得生态移民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疑虑。

b. 扶贫性。搬迁前的2001年,草湖地区农牧民年人均收入仅为1 600元,与全县平均水平相差400元,大大低于巴州平均水平。虽经过多年扶贫,仍然是轮台县最贫困的地区。因此,扶贫效果也是生态移民不可偏离的核心目标。

c. 发展性。一方面,移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的客观条件比较差,大多数家庭半农办牧,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中,移民的生产技术比较单一;另一方面,生态移民实现了移民系统的重建与恢复,在安置地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因此,搬迁给移民带来了发展经济、建设新居住地的契机,有利于安置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d. 返迁可能性。水库移民是由于水库工程建设引起权益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变化调整的受影响人群[8]。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9]。

b. 安置区选定。结合地区资源承载力、交通便利、发展二、三产业可行性、民族与风俗、群众意愿等,对安置区和安置方式进行了选择。首先,鉴于移民意愿倾向于集中安置,确定了外迁农牧民就近在轮台县某个安置点安置的方案。其次,对轮台县迪那河流域3个较适宜安置的地区资源承载力及其他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选定拉帕地区作为集中安置区,关于该安置区的优缺点分析见表1。农牧民对搬迁至该地区普遍能接受,积极性较高。但是,该地区土壤盐碱性较大,需要进行土壤洗盐改良,投资较大,导致了项目的概算需要多次调整与批复,直接影响了移民的农业生产。

c. 生活设施。按照2 667 m2/户的宅基地及庭院用地,政府按照户均建筑面积80 m2、砖木结构的建设标准建设移民住房。统一套型结构,内设三间卧室、一间客厅和一间厨房和洗浴室。庭院布置考虑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住房外墙与庭院围墙的间距分为5 m和10 m两种。庭院内其他设施不做统一格式,可种植蔬菜、瓜果,喂养家禽家畜,发展庭院经济。移民对分配房子只有使用权,没有出租权、转让权、出售权,并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安装各种公共设备,其子女有继承权。但是,房屋出现损坏等问题后,由于没有权属,移民也不愿意自己去修理,而往往去找政府,房屋的后期维修等问题,在移民搬迁后也已凸显,而这一问题正是政策的空白。

d. 生产安置。对移民的安置以大农业安置为主,人均分配3 333 m2生产用地(水电、防护林等配套完善),落实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实现由半农半牧向纯农民转变。同时,稳步推进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e. 扶助措施。由于安置地距离原住地近100 km,政府组织部队帮助搬迁。搬迁第一年在经济收入、生活与生产方面都有一定的问题,政府免除农业灌溉水费,同时在农资、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适当补助。

f. 安置区基础设施。安置区的公共建筑均布置在安置区中部,规划设村委会、小学、卫生所、文化站、兽医站、水管站、农机站、信用社等,同时专门辟留了土地用于建筑清真寺。通往县城的公交车每10 min一趟,交通十分方便。

g. 安置区行政管理。政府对于移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终身责任制”,移民有了问题,往往要找政府[10]。2002年,草湖乡政府随着第一批100户移民也搬迁至安置地,这不仅便于及时处理搬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加快安置地的建设与发展,也有利于后期移民搬迁。

3塔河生态移民的效果

生态移民的效果是多方面的,除了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宏观效应外,在中观和微观上还促进了区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经济的发展[11]。对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具体分析有助于调整生态移民的政策与实施。

3.1经济效果

就宏观层面而言,生态移民的实施有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就移民个体而言,其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双向革命提高了经济收益。表2和表3显示了塔河生态移民自2002~200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与原居住地收入相比,其在安置区的收入经历了微降-持平-稳步提高3个阶段。①2002~2004年,由于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滞后,以及土地盐碱化严重,移民户主要种植小麦去压碱且产量很低,同时,果树苗、农药化肥等农资投入较多。这一阶段,移民户的主要收入依然来源于原居住地的棉花种植,移民戏称:到老家挣钱,到新家花钱。②2005~2007年期间,随着土地盐碱化的初步治理见效,农业种植结构也拓展到了棉花、水果等,产量也有所提高,同时,由于就业意识的转变,去县城从事非农就业的人员增多,工副业、打工收入稳步增加。③伴随着对新的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完全适应、生产条件的优化、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新的社会网络的构建,自2008年起,移民户的收入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移民自我逐步放弃了原居住地的土地,生产与生活的中心彻底开始向安置地转移。

从表3可看出,食物支出仍是移民最主要的生活支出,衣着消费比例下降,教育费用有了较大增长,人情礼金、娱乐消费增多,其他消费(电费、电话费等)增长迅速,消费结构的变化已经初见端倪。

3.2生态效果

生态效果明显是生态移民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塔河移民的数量不多,但是影响巨大。这些原本分散的居民点像一个个堡垒,控制着面积广阔的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对野生植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生态移民是塔河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的非工程措施,有力地确保了向下游生态输水等工程措施的效果。生态移民退耕封育政策的实施,使原来一年生、轮作的、低矮的农田种植作物为多年生的、高大的天然野生植被所替代,从而使植被的覆盖度产生较大程度的增加,这样将可以使其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条件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可有效减轻土地荒漠化,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2]。

通过沿塔河沿线居民的陆续迁出以及9次向塔河下游实施生态输水,断流30余年的塔河下游两岸已初步展现出一派生机。天然植被恢复,马鹿、黄羊、塔里木兔等野生动物开始出没林地间。塔河下游植物种类已由输水前的17种增加到了目前的46种,天然植被恢复面积达180 km2。塔河两岸“开荒造田”的历史自此向“弃田还林”转变。

3.3社会效果

生态移民的社会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因移民所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对人民思想、行为的影响,也有经济的发展对人民观念上的影响;既有社区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适应的影响,又有新的生产技术、生活理念所带来的区域社会变革,以及少数民族的发展与繁荣[11]。

生态移民使封闭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逐步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系统转化,必然带动移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如移民的科技意识增强,对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从过去的排斥到现在的主动找政府要科技人员,同时,牧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搬迁前,牧民很难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设施,通过生态移民定居,牧民在子女就学、求医、水电设施服务、社会治安、社会消费品、商业信息化服务等方面都更加便利了。

4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建议

贫困联盟(PA)的专家Dainan Killen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所(SDPI)的学者Shaheen.Rafi Khan认为“当身处贫困的人们被问及什么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很少会把环境问题或者可持续发展问题放在前头。他们主要关心住房、吃饭、穿衣、子女教育、养老问题。他们的就业方式(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由这些基本需求来决定,很少有长远考虑。有些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被大众承担或转移到未来,而贫困人口有时被认为是这种经济活动方式的共谋。[13]”实际上穷人无力对环境退化负责。生态移民,作为中国西部的一项环境政策,为了使其得以顺利实施,需要从移民个体,这一政策的承担者的需求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4.1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生态移民的统一的专项法律法规政策,建议制定生态移民实施条例,依靠完善的生态移民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对生态移民的权益加以保证,对政府的责任加以明确,最终达到社会公正、和谐。

一方面,政府建立专门的生态移民主管机构或指定现有机构负责生态移民政策制定和管理,解决目前“多头管理,多头不管”的局面;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移民的政策体系,尤其是安置规划编制、组织机构安排、移民身份认定、安置地选择、移民的补偿与安置、安置地的补偿与安置、后期扶持、监测评估、社会整合与干预政策、环境保护、少数民族发展等。

4.2生态移民规划

生态移民涉及面广,时间、空间跨度大,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动态的规划设计。一是要提高对生态的整体认识。从根本上讲,草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相互融合的复合系统,只有人、畜、草的比例合理才能维系北方草原的存在。从长远的角度看,超载放牧和完全禁牧都不符合生态学基本原理。所以,禁牧要有时间限定,轮牧要有数量限制[14]。可以通过土地的互相借贷关系,保留一定的牲畜数量,不搞牧业向农业转变的一刀切。二是要在规划的范围上突破,搬迁投入范围不仅是修路、盖房、通水、通电这些基础建设,还应扩展到搬迁户技能培训、观念引导、市场组织、生产信贷等方面。安置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网点、邮电通讯、公路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也应在规划中充分考虑[14];三是扩大生态移民规划时间跨度。规划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搬迁户经济适应能力差、生产方式转变后增收缓慢,规划的期间不仅包括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期, 还应包括搬迁后多年的扶持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期需要早于移民的搬迁期。塔河生态移民自搬迁后的5年内都忙于盐碱地的压碱,同时等待灌溉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导致其收入无法保证,移民户返迁回塔河边继续从事生产活动。同时可以借鉴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制度,多方面给予生态移民以扶持,确保“稳得住、能致富”。四是要对安置地认真进行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还要注意安置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带来次生的生态恶化与“二次生态移民”现象。

4.3重视文化持续性

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该民族的历史渊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搬迁不仅仅是移民生产、生活场所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而且也是移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的变化。这意味着移民将改变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抛弃原有的生产方式而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将被破坏,需要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关系。当他们搬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的时候,面临着与异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使得一些民族文化消亡,一些民族文化通过调试发生了历史变迁。因此,在生态移民和城镇化建设中,要重点考虑民族或区域传统文化的保留、继承和发扬问题。

首先,在生态移民社区管理、房屋的规划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特色。以塔河生态移民为例,原来的两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走廊、一个厨房的设计让维吾尔族居民难以适应。维吾尔族喜欢家庭式的聚会,对客厅的面积要求很大。因此,轮台县二期移民的房屋就重新设计为3个大房间的户型。在社区管理方面,经常以村为单位组织买西来圃活动,在古尔邦节、肉孜节、摇篮礼、成人礼、婚礼等节日或礼节中采取适当的庆祝行为来提高移民在当地的生活积极性。

其次,移民安置中提倡农业安置是在总结中国工程移民,特别是水库移民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条可行性强的安置方式。但是少数民族在自己的牧业生产中有一套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人们通常的认识是游牧是逐水草而居,甚至牧民按照季节制定的了放牧的草场,这些做法使草场得到了轮休。生态移民最根本的问题是现有的牧业超过了环境的承载量,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和土地资源状况很难为移民提供足量的土地,因此可以吸收少数民族总结出来的传统文化,对于不愿和不适合搬迁的牧民,尤其是老人,可以让其继续留在原居住地,因为人口数量的减少和限制畜牧数量本身就可以减少环境压力。否则,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畜牧类型文化将有可能转变为农业文化或者工业类型的文化。

摘要:在分析塔里木河流域轮台县生态移民自愿性、扶贫性、发展性与返迁可能性等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该生态移民工程的政策体系与实施工作,从社会、经济与生态3个角度对生态移民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制建设、生态移民规划与重视文化的持续性方面对西部生态移民的实施提出建议。

上一篇:MapInfo软件下一篇:全程追溯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