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

2024-09-19

龙泉青瓷(共8篇)

龙泉青瓷 篇1

引言

龙泉窑历经宋元辉煌,明清衰落,至民国几近断烧,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泉窑喜逢盛世,在中科院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不少名贵的品种得以恢复。半个世纪以来,龙泉青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今天为应对全球变暖,加快低碳生产的大背景下,如何兼顾青瓷优美的釉色和低能耗的生产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众所周知中温环境下的瓷器不仅釉色丰富,而且能耗低,在此基础上探讨中温青瓷的研制,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为此,查阅了有关龙泉青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及相关的研究报告[1,2,3],在对古窑址出土的龙泉青瓷釉片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鉴定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普通的制瓷原料,设计配方实验仿制南宋龙泉青瓷。并从节能降耗角度出发,仿制烧成温度为1220~1240℃(中温环境)的艺术青釉,使得釉色接近或达到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水平。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

本实验采用储量丰富的贵溪瓷石、龙岩高岭土等天然制瓷原料。实验所需的原料及化学组成如表1所示。

1.2 实验

通过对古代龙泉青瓷瓷片的分析研究,综合参考相关资料,本实验参照基本胎式、釉式,设计出合理的中温胎体配方,进行釉的仿制研究工作。选择龙泉窑古瓷片呈色较好的粉青残片进行荧光光谱分析,其成分分析如表2所示。

1.2.1 坯体的确定

实验以钾长石、贵溪瓷石以及龙岩高岭土为原料,利用三轴图法,探讨了钾长石含量分别在10wt%、15wt%、20wt%时胎的性能,通过对坯体的可塑性、烧成收缩和吸水率等性能测试,确定适宜的坯体配方,其胎体的化学组成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与龙泉青瓷古瓷片的成分相比,本次仿制的青瓷胎体中K、Na的含量有所提高,能够保证胎体在1220℃~1250℃范围内很好的成瓷,胎体在SK5(1230℃)号锥下烧成,吸水率为0.056%。并对胎体进行XRD分析,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明显的莫来石峰值,满足一般艺术用瓷要求的瓷胎强度。

1.2.2 釉料的确定

以南宋龙泉青瓷残片釉的组分为依据,确定本次实验的基础釉,其釉式为:

1.2.3 制备工艺

(1)实验制釉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2)工艺参数

釉料制备:将原料按配料表精确称量,以料:球:水=1:2:0.7的比例放于球磨罐中,在立式快速球磨机中球磨30分钟,转数450转/分,过250目筛。

施釉:可采用坯体素烧700℃,二次浸釉方式达到厚釉目的。调整釉浆的密度,分二次上釉,浸釉厚度控制在1.5~2.0 mm。

烧成:采用0.8m2实验用倒焰窑烧成,并于900℃进入强还原气氛,当温度达到1000℃左右转为弱还原气氛,其烧成曲线如图3所示。

1.3 性能测试分析

1.3.1 样品物相测试

XRD采用德国Bruker D8-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观察样品晶体结构、物相组成。

1.3.2 样品色度分析

用色度仪测定不同样品的CIE颜色参数如下:L=白色(100),黑色(0);a=红度值(+),绿色值(-);b=黄度值(+),蓝度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Si/Al对釉面性状的影响

在基础釉配方的基础上,碱性氧化物摩尔量不变,实验中通过改变釉料中石英和高岭土的含量调整Si/Al摩尔比,绘制SK5测温锥(1230℃)还原气氛下,Si/Al(mol)的釉面性状图,来获取满意的釉面效果,图4为Si/Al摩尔比对釉面性状的影响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釉中石英、高岭土含量的增加,釉面的光泽度下降,着色能力变差,而且伴随针孔、釉泡、开裂等缺陷出现。其原因是石英或高岭土含量过高的情况下,釉的始熔温度提高,高温粘度增大,釉层内的气泡不能及时排出而导致针孔、釉泡等缺陷的出现;在同一个烧成温度下,随着釉中石英含量的增加,未熔石英含量增加,在冷却后期石英晶型转变导致釉的热膨胀系数增大,导致釉面出现开裂,甚至出现胎裂。

实验表明当釉中Al2O3适量的增大,可以降低釉料的热膨胀系数减少釉裂和流动的倾向,同时能够增强釉面的玉质感。其原因适量的Al3+能够置换Si4+有助于联网作用,促使铁Fe2+在熔融体中均匀地分布,但是Al3+含量过多会导致大网络的形成,增大釉料的高温黏度,产生针孔、缩釉等缺陷。图4中的阴影区域,即釉中Al2O3含量约为0.37 mol~0.54mol、Si/Al摩尔比在8.3~10.2之间,青瓷的呈色及釉面效果较佳。

2.2 Ca O的含量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选上述实验中最佳的配方,通过额外增加釉料中氧化钙的含量,测试其色度,探讨Ca O含量与釉色的关系如图5所示。

随着釉中Ca O含量的增加,釉的始熔温度下降,玻化更加完全,铁离子发色较好;在施釉厚度相同的情况下,釉色逐渐加深,同时釉色的饱和度下降,玻璃质感加强,实验表明Ca O在釉中含量控制在8.5%~11%内(实验选不同南宋龙泉粉青釉残片测试显示其L值一般在50~55之间波动),效果较为理想,最佳效果仿制样品如图6。

2.3 烧成制度对釉呈色的影响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选取效果较佳的9#号配方,分别于锥号为SK5、SK7和SK9止火温度的还原焰下进行烧成,均能得到不错的效果,只是釉面的光泽度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而提高,玉质感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有所下降,9#釉在不同温度下的色度值如表4所示。

从表4中色度测试数据可知,要得到玉质感较好的青瓷,烧成温度不宜过高,适当的止火温度对于青瓷的光泽度(CIE明度Y值)影响较大,过高的烧成温度不利于柔和的釉色呈现。

另外为进一步研究强还原转入温度对釉呈色的影响,实验取9#釉料配方分别于850℃、900℃、940℃、980℃转入强还原,并于(SK5锥号)1230℃止火,得到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其原因为,随着强还原转入温度的提高,强还原转折点温度高于釉料始熔温度,液化气中碳元素进入釉料被封闭起来不能及时逸出,导致吸烟现象严重;但是,过早转入强还原会使得坯体氧化不充分,当坯体中液相出现时部分尚未分解的气泡逸出,出现坯泡等生产缺陷。

综合以上因素可知,要得到玉质感较好的青瓷,烧成温度不宜过高,适当的强还原温度转折点和烧成止火温度对于铁离子的还原程度都有显著的影响,实验证明,在90锥号温度下转入强还原,同时在SK5测温锥温度止火,其釉色饱满,釉层内能形成均匀的气泡层(见图7),这些适度釉泡尺寸与白光入射光波长相近,容易满足瑞利散射的条件,对入射光线产生的是全波段的反射和折射,其数量越多,釉面的乳浊度也愈高,就使釉面呈现出强烈的玉质感[4]。

2.4 Fe的含量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龙泉青瓷釉因Fe的含量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釉色。作为着色剂加入青釉时,紫金土便成为青釉中铁质主要的引进剂,青釉的色调是由釉料内的铁质在还原气氛形成氧化亚铁(Fe O)并与二氧化硅(Si O2)作用,生成青绿色的偏硅酸铁(Fe O·Si O2),当偏硅酸铁进一步熔融,便生成具有青绿色的Ca O—Fe O—A12O3—Si O2系的硅酸盐熔体,即所谓青瓷釉玻璃相[5]。青瓷釉的呈色,主要是由于釉内铁的氧化物,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时,Fe3+被还原为Fe2+的结果,研究表明[6],两种铁的氧化物是以动平衡状态存在于釉中,Fe O:Fe2O3的含量比例决定于平衡条件,若釉中Fe O含量占优势,釉呈青色,反之,则呈黄色或黄绿色。为了测试铁的含量对釉呈色的影响,以最佳配方为基础釉,改变釉中Fe的含量,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添加不同量的氧化铁,烧成后对样品釉面进行色度分析,铁的含量与釉面呈色关系如图8所示。

从图8中的釉面呈色效果可以看出,当Fe在釉中含量的逐渐增加,釉的呈色从白色到青色过度,釉色的饱和度逐渐增加,绿色值a越小,其釉的颜色越深。当a值在-2.2~-4.4时候,釉色为月白色;当a值为-4.4~-5.5左右时,釉色呈现粉青色调;当a值小于-6时候,釉色为深绿色。实验显示当Fe2O3+Fe O的分子数在0.019~0.025左右时釉呈现出龙泉粉青色调。

3 结论

(1)为适应低碳的生产要求,采用钾长石、贵溪瓷石和龙岩高岭为原料可以研制出在1200℃~1250℃范围内很好的成瓷的胎体配方,其参考坯式为:

实验得出最佳的釉料配方的釉式为:

(2)利用普通的制瓷原料能够仿制出了较好的中温龙泉青瓷釉,釉中铁离子的含量对釉面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当釉中Al2O3含量为0.37mol~0.54mol、Si/Al摩尔比在8.3~10.2之间,Fe2O3+Fe O的分子数在0.019~0.025时青瓷的发色及釉面效果较佳。

(3)为了使得釉中铁离子还原更为充分,釉色更纯正,本实验确定烧成制度为900℃左右转入强还原,于SK5测温锥温度止火,可以避免强还原转折点温度高于釉料始熔温度,导致吸烟现象严重,或者过早转入强还原会使得坯体氧化不充分,出现坯泡等缺陷,实验证明在SK5锥(1230℃)、SK6锥号(1260℃)可以保证釉色纯正,成瓷效果良好,利于低碳生产生活的构建。

摘要:本实验在还原气氛下,以Fe为着色剂,采用常见的陶瓷原料仿制中温龙泉青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分析了Si/Al摩尔比、釉中铁的含量、烧成制度等因素对青瓷呈色及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工艺因素与釉面呈色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温,青瓷,还原气氛,呈色

参考文献

[1]龙泉青瓷研究,浙江省轻工业厅.文物出版社:169

[2]吴越滨.浙江青瓷色釉工艺史考[J].装饰,2006,(07)

[3]周仁,张福康,郑永圃.龙泉历代青瓷烧制工艺的科学总结,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88:102-132

[4]李伟东,吴隽,李家治等.杭州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出土瓷片的.显微结构.建筑材料学报,2004,7(3):245-251

[5]蔡作乾,王琏,杨根.《陶瓷材料词典》.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6]李国桢,叶宏明.龙泉青瓷釉的研究,硅酸盐学报,1963.

龙泉青瓷 篇2

摘要:瓷器是最古老、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品之一,通常是将黏土烧热变硬而成的器皿和工艺品。龙泉青瓷就是浙江龙泉人民利用地理优势和智慧所制造的瓷器珍品。发展龙泉青瓷文化,不仅要继承传统工艺,而且需要吸收现代先进文化理念。本文将从汲取传统工艺精华,弘扬龙泉青瓷文化;革新设计理念,打造青瓷品牌文化;创造独特的陶瓷艺术造型,做好外包装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全球化文化语境下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拓展方案,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健词:全球化文化语境;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传承;拓展

1前言

龙泉青瓷兼具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特征,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享有盛名,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民就烧制出了美观的青瓷。南宋时期,龙泉窑日益兴盛,龙泉青瓷透明如镜,光亮莹润,明彻如冰,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工艺的发展,龙泉青瓷制品更加精美。基于全球文化语境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必须重视继承传统工艺,革新设计理念,创新陶瓷艺术造型,提高龙泉青瓷制品的审美价值。

2汲取传统手工艺精华,弘扬龙泉青瓷文化

让龙泉青瓷制造工艺在全球化语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汲取传统手工艺精华,研究龙泉青瓷发展史,继承不同时期的青瓷制造经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民就运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优势与自然条件,汲取瓯窑、越窑和婺窑的陶瓷制造工艺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皆为灰胎青黄釉,莲瓣碗、鸡冠壶和鸡首壶等青瓷制品呈半透明状,由黄色、绿色和青色三种颜色的铅釉组成,所制陶器上往往绘有美丽的花朵和精美的图案,凝聚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

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青瓷制造工艺日臻成熟,出现了淡青色釉,釉药已发展成熟,烧制温度充足,所制青瓷质地坚硬而薄,线条流畅,杯盘、碗碟、酒盅、瓶罐等青瓷器皿使用也极为普遍。而且,北宋龙泉窑所制造的瓷器底足满釉支烧,釉色呈天青、粉青、卵青、天蓝和月白色等,工艺精湛,色泽高雅。民窑所制造的青瓷主要包括杯、盘、碗、壶、洗、盏等日用品,具有器型端庄,制作规矩的特点。酒杯与茶杯多为浅青色;盘的装饰较少,以粉青和月白的釉色为美;碗的典型特征是器身矮而宽,口大底小,胎的上下厚度相差不大,最为著名的有花口斜腹碗和莲花瓣纹碗;盘制作精湛,就传世品来看,有圆盘、花口盘、花瓣式盘、倭角盘和折沿盘等;壶多为倒流壶,长颈双凸弦纹,贴塑弧形柄,椭圆体呈瓜菱形,壶底中心有进水孔通体内,构思奇特;洗造型规整,制作精巧,有圆形洗、花口洗、花式洗和叶式洗等;盏基本造型为敞口、直腹,圈足矮小。在设计现代青瓷时就可以综合北宋龙泉窑日用陶瓷的制造工艺。

到了南宋,随着经济中心的南迁,青瓷设计又是一次新的发展,窑厂多达260多处,民窑所烧制的瓷器外壁多刻以简单的莲花瓣作为装饰,内壁往往刻有辐射状直线花纹,具有造型多样、注重装饰、刻花线条流畅、釉色莹润和开片密布等特点。不少青瓷碗中心大多印有荷花,内壁刻有协调、流畅的水藻纹。在此阶段,龙泉窑所烧制的日用青瓷有罐、盘、碗、碟、壶、杯、枕等,有的送于官府和皇室,也有大量的青瓷器出口国外。南宋龙泉青瓷刻花装饰此时也达到登峰造极,在盘碗内刻有萱草纹的极多,线条极为流畅。刻画水塘游鸭的更具匠心,亦有海水游鱼、莲花、缠枝石榴以及龙纹图案。此时的印花已兴起,盘内的缠枝莲荷、缠枝牡丹、龙凤纹饰美不胜数。民窑青瓷也讲究内外同刻,传承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就可以借鉴这种传统工艺。

另外,在继承传统青瓷手工艺时应注重突显瓷器的传统纹样设计风格,在传承南北朝的青瓷技艺时,所设计的花纹应简洁秀逸,色泽应该较为清淡,这样能够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文化。对于北宋青瓷工艺,纹样可以搭配莲花、梅花、兰花、竹子、菊花、鸟鹊、牡丹、山水以及龙泉独特的美景,使画面布局更加清晰明快,又不失雄浑古朴。南宋文化较为清新、秀美,在传承南宋龙泉青瓷传统工艺时,应重视制造小巧、精细、玲珑的器皿,使青瓷纹样的填色鲜艳而不失文雅,光润透亮。例如在为青瓷设计芝兰纹样时,将青瓷纹样装饰与刻花、印花、磁塑、浅浮雕等结合起来使用,使芝兰纹样更为逼真而美观。而且,要注意南宋青瓷花纹装饰呈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多为缠枝花卉。另一种是以较为舒朗的花纹为主题,只在陶瓷器物的口、颈或者底部饰以辅助纹饰,无论何种风格均体现出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

3革新设计理念,打造青瓷文化品牌

北宋龙泉窑所烧制的青瓷盘极富艺术魅力,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变化多端的器型和优美的线条。不仅有常见的圆盘,也有花口盘、花式盘和折腰盘等。传承与发展龙泉青瓷民?g手工艺,不仅可以集合北宋青瓷盘的艺术造型,而且应该密切结合龙泉窑青瓷的胎体和各种釉色工艺。部分传世青瓷制品胎色呈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与黑色,釉色呈米白色与米黄色,釉面光洁如同敷粉。此外,釉面出现裂纹原本是缺陷,而龙泉青瓷却有创新性设计,即以这种缺陷为装饰,用它来美化青瓷制品,这种创新拓展方案最为高超,不少青瓷制品的裂片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粗者如铁丝,细者如蚕丝。而且它还在裂纹填以颜色,使其呈现出金色或者红色,故有“金丝铁线”的美称。目前,如果传承这种设计工艺,就能够使青瓷釉色更为莹润,为青瓷器身设计不同的大小纹片,使其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美。需要注意的是,青瓷花纹的色调与釉的化学组成和熔融温度有关,为了使青瓷花纹装饰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釉的熔融温度不能太高,但是,透明度要更好,因此,要把握好釉灰的用量,釉灰过少会影响青瓷花纹的色彩效果,过多就会使花纹颜色发灰甚至发黑。

元代创烧出了著名的釉里红瓷器,推动了青瓷制造工艺的进步。釉里红的装饰方法有绘画、刻划、凸贴、雕塑等,绘画方法包括双线勾勒和渲染,构图有简有繁,绘画山水人物多运笔简练。渲染或于轮廓外涂染,形成釉里红地留白纹饰,或于刻划线内施红,也有大片施红的,将釉里红与传统青瓷工艺相融合,形成了青红相应,青如柳色、灿若桃花。而且,釉里红除了白釉地以外还有豆青地、天蓝地、黄地、浅绿地等,使青瓷制品青中泛黄,呈现出流光溢彩。而且,红色象征着吉祥与喜庆,传承与拓展龙泉青瓷文化,就可以结合釉里红瓷器制造工艺,创作寓意美好祝福的青瓷制品。

品牌是用于标明商品所有权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标志,可以是词组、字母、数字、图案、名称、产品的形状或者其他外观、包装或色彩组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品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设计高档龙泉青瓷品牌有利于提升龙泉青瓷的文化市场竞争力。打造独特的青瓷文化品牌,可以从色彩、造型、包装、纹样、品牌标志、风格等领域提升青瓷工艺品的视觉美。

此外,在设计青瓷造型时要注意保持传统的对称美和韵律美,使青瓷品的构图对某一点、某一直线或者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相互对应,以保持均衡的韵律美。在设计纹样色彩时,可以结合青瓷故有的特色、传统手工艺以及当代人对色彩美的追求,使用对比、调和、变化、统一以及色彩的寓意象征来搭配青瓷艺术品的色彩。例如先在高温烧成的青瓷上勾出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填一层“玻璃白”,再用乳香油或者水调匀的色料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与渲染,最后入炉烘烤。这样所烧制成的青瓷颜色会更加透明,质感光滑、柔软。如果在烧制青瓷时施入粉彩料,适量添加含有铅粉的玻璃白,就可以使青瓷胎体更轻,釉质莹润,底部釉色呈青中闪白,陶瓷内壁会呈现浅鹅卵青色或者白中闪青,花纹装饰渲染柔和,生动活泼,色彩更加鲜亮、夺目而自然,青瓷制品的审美价值也会随之提升。

4创新青瓷造型,做好外包装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以青花瓷最为著名,这种瓷器以钴作颜料在白釉下绘花纹烧制而成,从传世器物来分析,青花瓷在元至正年间已经成熟,明清时代的青花瓷制造技艺达到了更高水平,明永乐、宣德年间的瓷器所用青料大多为苏麻离青,这种颜料所烧制的青色常带有黑褐色斑点,因此,永乐、宣德年间的陶瓷花纹装饰画面渲染生动,酷似水墨画。到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青料则改为回青,这种颜料蓝中泛紫,色泽浓艳,并且在瓷器烧制中,工匠多将青花与刻花、印花、磁塑、浅浮雕、没骨画法等结合起来使用,使瓷器上的花纹栩栩如生。在清代康熙年间,珐琅彩和粉彩传入中国,并与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使瓷器花纹装饰达到了更高水准。在创新与拓展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时,就可以吸收明清青花瓷的制造工艺,在器具上绘制梅兰竹菊、荷花、鸳鸯、喜鹊、牡丹、蝴蝶、鲤鱼等图案,配合中国书法与古诗词,并综合使用刻花、印花、堆塑、浅浮雕、剔花、镂空、磁塑和没骨画法等技术全面提高现代青瓷制品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使青瓷制品具有多样态的美感。例如在设计一套青瓷茶具时,不能给茶壶和附带的几个茶杯绘制一模一样的图案,应注意描绘牡丹、梅兰竹菊、荷花、茶花、鸳鸯、翠鸟、喜鹊、蝴蝶、锦鸡、鲤鱼、风筝等多种不同的花纹,配合相应的中国书法艺术与诗词(如为装饰有兰花纹样的青瓷配以郑板桥?《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以此集中体现青瓷手工艺的传统文化美),也可以设计不同造型的青瓷茶杯,使整套茶具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此外,传承与创新龙泉青瓷手工艺,理应适当打破标准化与批量化的要求,赋予青瓷制品以现代文化内涵,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文明生活的精神情感追求,突破传统固有的设计造型,创作不同形态的青瓷制品,使青瓷工艺更加具有多样态的美感,不仅可以在青瓷用品上绘制象征传统文化的花鸟虫鱼,而且要将现代文化符号融进图案中。例如在日用青瓷器皿上绘制奥运会吉祥物、市树、市花、现代语言文字或者描绘各种当代民俗风情画与都市写意画,为陶瓷用品赋予新的文化理念。在烧制青瓷时,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工艺,予以合理的创新与融合,在青瓷工艺中借鉴珐琅彩和粉彩工艺,用双勾填色法和一笔点化法来描绘青瓷花纹,并精心为花纹沟边填色,使青瓷花纹装饰更为鲜亮、灵秀和飘逸,纹样的画面也更加富有真实感和立体感,色调柔雅而明朗。

另一方面,?τ诘贝?商品来讲,包装是一种艺术和内在品质,也是商品的外衣,传承龙泉青瓷艺术,也需要做好包装,为主流青瓷品配以完美的包装艺术,例如为古今文化结合的茶具、酒器、花器和食器搭配富有文化气息的外包装盒,在盒内附以证书和详细的说明书,阐明龙泉青瓷的文化价值和民间手工艺技术,以此有效促进龙泉青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且,古代龙泉瓷器的纹样都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在编撰说明书时,可以结合这一点对青瓷的花纹寓意及其内涵予以解释,例如将装饰有芝草与香兰纹样的青瓷描述为:清朝广泛流传“芝兰之交”的佳话,清新、秀美的青瓷兰花纹装饰主要是用以传达君子不同流合污、不慕荣利的品性,表达了“芝兰之交事事见喜”的美好祝福,体现了文明、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不仅有助于推动龙泉青瓷包装工艺的创新,而且能够促进青瓷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结束语

龙泉窑上赏青瓷 篇3

窑的深邃

长长的龙窑斜卧在龙泉的土坡间,奋力地吐出火舌与灰烟,孕育出如冰似玉的青瓷。建国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龙泉青瓷在上垟镇恢复生产,上垟镇因此被称为新中国龙泉青瓷的发源地。

龙窑利用热空气往上升的原理设计,依山坡的蜿蜒起伏而建,窑身前缓后陡,取代了烟囱的部分功用,建筑方便、升温快、降温快,容易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加上产量大,一次可装烧几万件,因此,龙窑烧制石灰釉类瓷器最适合不过。龙窑每烧五十窑左右需大修一次,主要是窑顶拱背在长期高温下会塌陷,不合格的窑墙也须修补,若按古制修复,一座龙窑可使用好几百年。烧窑结束后,需等72小时才能取出产品,这时,匣钵内最难降温的圈足处已降至50℃~60℃。若釉薄,可提前一天出窑。

瓷的精湛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的青瓷历史名窑。迄今已发现烧制龙泉青瓷的古窑址近400处。龙泉工匠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和瓯窑等的制瓷经验烧制青瓷,并逐渐形成了青釉创新、多次施釉、厚釉烧成等独特的烧制技艺,使龙泉青瓷独具如冰似玉的釉色、朱砂般美丽的器足。

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和元年”墓葬品中有8件青瓷,灰胎,釉色调青黄。宋代五大名窑的官、哥、汝、定钧中的哥窑,指的就是龙泉的青瓷。龙泉青瓷薪火传承了1600年,在数不清的岁月里,窑场白天烟雾弥漫,夜间窑火辉映,火光熊熊,照亮夜空;它也曾焰火将息,一蹶不振。这些薪火得以传承,凝聚着一代人的智慧——李怀德等青瓷老艺人,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查的陈万里、《龙泉青瓷简史》的作者朱伯谦研究员、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叶宏明等。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曾芹记古窑坊

随着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为世界“非遗”,龙泉青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艺人们也更加注重青瓷的传承和发展。1985年由曾氏第六代传人的曾文芹建立的龙泉市曾芹记古窑坊,目前已集日用瓷与仿古艺术瓷于一体。产品远销欧美、日体、东南亚、港澳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备受青睐与赞誉。

曾芹记古窑坊是龙泉仅存的一家以传统龙窑烧制青瓷的作坊,主要生产日用陶瓷和仿古陶瓷,瓷厂内摆放着各种瓷碗、瓶、炉和尊等瓷胚,令人叹为观止。作坊保留了手工作业的模式,比流水线作坊的工序要复杂很多。由于产量不高,技术工人也就10个,曾芹记古窑坊古窑柴烧的龙泉青瓷更具收藏价值,仿古传承、器型、釉色凝聚曾芹记传统的烧制技艺,是传统龙泉青瓷的精品力作。

龙泉青瓷 篇4

中国古代瓷窑品种众多, 最著名的当属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浙江龙泉青瓷在陶瓷历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泉青瓷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兴旺, 龙泉青瓷是祖先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龙泉地处浙江南部, 古称之为龙渊乡, 唐初为避讳唐高祖李渊之名, 改为龙泉乡, 宋代又易名龙泉县, 隶属处州府。龙泉乡位于瓯江之源, 境内群山环抱, 深林繁茂, 瓷土资源丰富, 这为龙泉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中国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评价“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浙江龙泉窑是我国制瓷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瓷窑,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龙泉瓷属青瓷支系, 起源可追溯到商代中期的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釉色青绿带褐黄, 胎质较硬, 又称釉陶 (原始青瓷) 。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瓷造型精巧, 有装饰华丽的鼎、钵、尊、、罐、壶等种类。春秋时期由于战乱纷扰, 青铜材料短缺, 而原始瓷土丰富, 制造便利, 上层阶级选用原始瓷代替青铜礼器, 它标志着青铜礼器向瓷器转变的开始, 之后逐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及开来。据考证, 龙泉青瓷真正产生于三国两晋时期, 由于东汉晚期位于浙江中南部的婺州窑、瓯江下游的瓯窑和上虞曹娥江的越窑的发展对龙泉青瓷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 (图1) 。北宋时期, 龙泉窑初具规模, 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南宋时期, 由于金人入侵, 政治中心南移, 战乱使北方窑逐渐没落, 为满足宫廷和百姓生活的需要, 浙江龙泉成为主要的瓷器生产基地, 加之北方技工南迁, 促使龙泉制瓷技术突飞猛进, 烧造出著名的粉青和梅子青瓷器, 青瓷雅致的风格也深深迎合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 促进了龙泉青瓷的再次发展, 制瓷规模达到顶峰。元代龙泉青瓷继续发展, 同时加入代表元朝统治阶层信仰的宗教元素。明末清初, 龙泉青瓷单一的釉色受景德镇青花瓷的冲击, 内销受到极大的限制, 另一方面清代闭关锁国及海禁政策, 导致青瓷外销量递减, 龙泉窑逐渐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 1957年周恩来总理特别批示恢复龙泉青瓷的生产工作, 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天浙江龙泉青瓷又遇到新的发展机遇,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室内众多的陈设艺术品中, 龙泉青瓷以其纯净脱俗的气质, 一枝独秀, 受到海内外来宾的青睐。

二、浙江龙泉青瓷对外贸易的历史

历史上龙泉青瓷清透的釉色, 高雅的品质倍受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的喜爱, 特别是唐宋以来陆路的“丝绸之路”和海路的“海外贸易”活动使龙泉青瓷远销亚非欧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龙泉青瓷的外销始于唐代, 作为中国独有的产品, 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 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青瓷的海外销售之路也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 浙江大学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曾赞道:“一千多年以来, 就是这个县, 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 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 赢得了莫大的荣誉”。

古代政府为了保证各商贸活动的交易秩序, 设置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 如贞观17年 (643年) , 唐太宗曾谕令广州、泉州、扬州设置“三路市舶司” (市舶司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 相当于现在的海关) , 主要掌管蕃货、海舶贸易之事。宋代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运往国外的青瓷多为实用的碗、盘、瓶, 如花口碗、双鱼纹盘、凤耳瓶等品种。南宋时期迁都江南, 人们所需的大量瓷器主要依靠龙泉窑、景德镇窑供给, 从而促进了龙泉窑的快速发展。据记载, 南宋烧制青瓷的地点在龙泉境内就有一百多处, 其中瓷窑最多、最集中、产量最大的是大窑和金村两地。同时, 南宋政府为解决财政问题, 鼓励对外贸易, 瓷器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 而浙江地处沿海地区, 也促进了龙泉青瓷的海上贸易输出。宋代明州 (今宁波) 、泉州先后设立市舶司, 龙泉青瓷由温州或者转明州、泉州运往亚洲、非洲各国, 泉州成为我国对外通商贸的重要地区之一。2007年我国西沙考古队在对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抢救性发掘中, 出水了近万件宋代德化窑、景德镇和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 主有碗、盘、碟、壶、盏、瓶、罐等30多个品种的珍贵瓷器。

元代烧造龙泉青瓷的瓷窑数量不断增加, 瓷窑主要分布在瓯江上下游和松溪上游两岸, 运输便利。元朝统一中国后十分重视海外贸易, 元代在泉州、上海、澉浦等地先后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16世纪至17世纪, 龙泉青瓷流传到欧洲, 元至正九年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记载:“琉球……贸易之货用土珠、玛瑙、金珠、粗碗、处州瓷器之属”, 文中所言“处州瓷器”则指龙泉窑所产瓷器。从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的九千多件龙泉青瓷, 种类涵盖了这时期的日用器具和宗教器具 (图2) 。为了适应当时外销的需要, 元时的龙泉烧制了许多大型器物, 有1米多高的牡丹大瓶, 直径50厘米的刻划花大盘, 气魄宏伟, 标志着这时期的制瓷工艺水平。1405年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 携带了大量瓷器、丝织品、茶叶等中国传统外贸货物赠与沿途经过的国家, 其中包括龙泉青瓷。在明朝实行海禁之前, 龙泉青瓷仍有大量出口海外, 明景泰二年, 翻译官马欢在《瀛涯胜览》中提到“中国青瓷碗等品……甚爱之”。约在明代中晚期, 龙泉青瓷传入欧洲, 当时身价昂贵, 货物难求。

16世纪初, 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海峡后开拓与中国的贸易,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瓷器的大量外销。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取代葡萄牙, 成为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最大的商业机构, 有约300万件中国瓷器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被运载到荷兰和世界各地。

三、龙泉青瓷流传海外的代表国家与地区

(一) 、亚洲

1. 东亚

①日本

中国瓷器输入日本约在隋初的7世纪之际, 12世纪始龙泉青瓷有少量输入, 到了日本的镰仓时代 (1185年至1333年) , 龙泉青瓷一举传播至除北海道外的全日本国。日本福冈、佐贺、长崎、奈良和京都等多地有龙泉青瓷出土, 品种有:宋代的划花云纹碗、金玉满堂铭文碗、鬲式炉和洗、蓖纹划花碗、昆山片玉双鱼洗等;元代的印花牡丹纹碗、双鱼洗、贴花缠枝牡丹纹盖罐、龙纹四耳瓶、兽头三足炉、八卦炉等;明代的回纹碗、菱花边盘、弦纹三头炉、福寿扁瓶等等。日本古文献中称北宋时期的豆青为“青”;称南宋时期的粉青釉为“砧手 (或砧青瓷) ”, 褐斑青瓷釉色为“飞青”;称元代龙泉梅子青为“天龙寺 (手) ”;称明代青绿釉龙泉瓷为“七官”。

宋嘉定十六年 (1223年) , 日本陶瓷家加藤四郎左卫门到浙江学习造瓷技术, 回国后创建“濑户窑”, 濑户窑在器型方面不仅吸收甚至模仿龙泉青瓷的样式, 许多碗盘的造型与中国的花口碗、折沿盘、花边盘等相似, 釉色也特意保留龙泉青瓷苍翠、浑厚的特色, 只是质地和透亮度不够。日本青瓷青绿釉为多, 在本土化过程中融入日本民族擅长工笔绘画和插花的艺术特色, 如专门插花用的箭袋形悬挂花瓶。 (图4) 常见的装饰纹样有云纹、海浪纹、龙纹、麒麟纹、莲花和牡丹等图案。

②高句丽

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是古代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力时代, 百济时期的统治阶层十分推崇中国传入的南北朝瓷器, 新罗人喜欢青瓷中佛教莲花图案的应用, 公元6世纪是高句丽的鼎盛时期, 龙泉青瓷以其优雅澄净的瓷品迎合了当地文人贵族的偏好, 青瓷也成为高句丽时代文化象征及反映高丽贵族审美和奢侈生活的专享器具。高丽青瓷最初受到唐代越窑瓷的影响, 逐渐发展成熟, 以灰绿釉青瓷为主, 1133年是高丽青瓷发展的顶峰, 高丽青瓷与宋瓷相近, 纹样和造型都吸收了越窑、龙泉窑等瓷窑“巧”而“美”的特点。高丽青瓷有日常生活用具和宗教器具, 它们包括壶、杯、瓶、炉、砚、盒以及宗教祭祀用具等, 高丽青瓷釉色朴素, 装饰纹样有受北宋瓷影响的凤纹、蟠龙纹、鱼水纹、云龙纹、卷草纹、菊花卷草纹、芙蓉纹等, 纹样多以表现幽静闲致的生活乐趣为主调。12世纪高丽瓷开始形成本土特色的雕刻纹样, 如出现蒲柳、芦苇、水禽、川沼风景、飞鹤祥云、竹节纹、野菊纹等写实风格的纹样, 云鹤纹和野菊纹是高丽瓷最具代表性的图案。高丽青瓷头枕受到中国磁州窑瓷枕的影响而产生。另外, 高丽青瓷还应用在建筑上, 这在中国几乎很少, 据《高丽史》记载, 毅宗11年 (公元1158年) 建造的新宫苑和养怡亭, 皆为青瓷瓦盖顶, 在开城满月台高丽王宫遗址还出土了青瓷阳刻卷草纹的青瓷瓦当。

2. 东南亚

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地均有龙泉青瓷出土。越南西贡博物馆收藏品中以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花瓷居多, 尤其是14世纪的瓶、盘等青瓷器物, 还有珍贵的宋代多嘴形青瓷罐。菲律宾出土北宋时期的青瓷多管瓶, 南宋时期的荷花荷叶碗、盘划花云文碗、梅瓶, 元代的龙泉青瓷双鱼洗、莲瓣洗、大盘、葫芦瓶、炉、壶、罐、炉等。斯里兰卡的马霍城塞、雅巴弗巴和达底加摩寺院遗迹出土南宋时期的莲瓣纹盘碗。巴基斯坦的坦曼波尔、布拉纳巴、巴博等地出土宋及元初的半黄釉四耳罐。印度尼西亚出土元代宗教人物为形象的露砂胎面青瓷产品, 带有浓郁的东南亚风格。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宋元明三代的龙泉窑瓷器。泰国宫殿和清真寺遗址的墙壁和天花板, 甚至寺内做礼拜用的龛上都镶嵌着龙泉青瓷。

3. 西亚

西亚地区有龙泉青瓷出土的国家有伊朗、黎巴嫩、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巴林岛等国家。伊朗有南宋的篦划牡丹纹钵;黎巴嫩的巴勒贝克有宋代龙泉青瓷残片;伊拉克有宋代的青瓷钵、明菊花纹碎片;阿富汗巴米安遗址有元代的龙泉青瓷残片;巴林岛出土元代饰有蔓草和莲花纹龙泉窑瓷等。这些珍贵的瓷品出土归功于唐代以来开创的“丝绸之路”及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使我国与西亚商业贸易往来变得更容易, 除从中国向西亚输出青瓷、白瓷及青花瓷外, 中国线描绘画被波斯采用, 西亚的陶品纹样、器形和技法也大大影响着中国青瓷文化, 从而使出口西亚的青瓷出现模仿西亚金属器形, 合用金银镶嵌的瓷器, 还出现了大型形体化的器形等特色, 艺术魅力别具一格, 如:曲线优美的壶嘴和弯柄的水壶、扁壶和高足杯等新造型。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博物馆收藏有13-14世纪元代龙泉青瓷有:高足碗、荷叶盖罐、莲瓣纹碗、团花莲瓣纹束口碗、龙纹露胎青瓷盘、双龙环耳牡丹纹瓶、璇纹长颈瓶、四面六瓣开光方形水注、方形壶注和双口扁瓶等品种, 部分器具经过土耳其当地的文字装饰工艺的改进, 除青瓷保留通常已有的青翠剔透的釉色特征外, 在器口部多有镶金工艺, 金色与青瓷搭配形成华丽的异域风格。 (图3)

(二) 、欧洲

龙泉青瓷英文为Celadon, 欧洲各国文献称为“雪拉同”, 传说是以欧洲戏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男主角雪拉同的名字和与青瓷色彩接近的美丽服饰来形容。欧洲人把中国的龙泉青瓷 (雪拉同) 作为最珍贵的礼品赠送朋友, 表达相互的情意。记录西方贸易一书《葡萄牙王国记述》称中国龙泉青瓷“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 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可爱”, 可见龙泉青瓷倾倒欧洲众生的艺术感染力。

明代对外贸易中, 欧洲各国一直是主要的海外出口地, 据《大明会典》记载中国的龙`泉青瓷传入欧洲后身价贵如黄金, 常人难以问津, 萨克森君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购置。1504年英国威尔海主教送给牛津新学院一件精美的青瓷碗, 曾轰动英国, 这件青瓷碗是中国传到英国的第一件龙泉青瓷。法国路易十五也喜爱收藏龙泉青瓷, 宫中有大量明朝的青瓷盘、瓜棱纹罐、盖罐、葫芦瓶、双耳瓶等摆件, 路易十五时期, 正值法国洛可可风格盛行, 中国出口的龙泉青瓷陈设在法国宫廷或贵族沙龙的起居室内, 正迎合贵妇炫耀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装饰品。除了摆设之用, 流入欧洲的龙泉青瓷也被洛可可繁琐、细密的装饰风格改良, 形成别具特色的洛可可青瓷, 洛可可青瓷有复杂的花纹釉色, 在底座、器口等部位镶加了金质框架, 在器具两侧增添了把手, 方便提取, 鎏金曲线多以兽腿或缠枝形植物花卉枝叶为造型元素, 法国洛可可青瓷虽然失去龙泉青瓷典雅与素净, 但其精致、繁琐、奢华中也突显皇家风范。 (图5)

(三) 、非洲

非洲出土龙泉青瓷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非的埃及和坦桑尼亚等地。埃及有宋元明各个时期的龙泉青瓷出土, 如北宋刻划花碗、荷花碗、竖卷云纹碗、莲瓣纹碗;南宋凤鸟纹大盘、划花云纹碗和莲花荷叶纹碗、莲瓣纹碗和粉盒等。埃及的福斯塔特、亚历山大里亚港出土元代的莲瓣纹碗、菊瓣纹盘、花唇菊瓣盘、龙珠纹大盘、贴花双鱼大盘、龙纹盘、双鱼洗、瓜棱纹盖罐、弦纹炉、菊花形杯等品种。出口埃及的青釉陶器釉薄, 造型较饱满。坦桑尼亚的基尔瓦、松哥玛那拉岛、孙库姆岛的宫殿遗址中出土元代碗、盘、钵、罐、边盆、荷叶形盖罐和双鱼洗等, 在宫殿和清真寺遗址的墙壁和天花板上, 甚至寺内礼拜龛上镶嵌着中国陶瓷, 以显示财富和地位, 还包括供奉用的龙泉青瓷碗盘, 如孙库姆岛的宫殿遗址中圆形天井和墙壁上镶嵌青瓷。中国的龙泉青瓷历经数朝数代, 几经磨练, 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和生活底蕴, 更是以其玉质冰清的釉色外观和精湛的工艺受到世界的瞩目, 据资料显示, 流传至亚洲的龙泉青瓷数量最多, 但由于受到古代航海技术的限制, 古代龙泉青瓷主要输出国以邻近日本、高句丽、泰国、越南等地为主, 这些国家在中国龙泉青瓷影响下, 本土青瓷的烧造水平也较高。中国龙泉青瓷的海外流传史是见证古代对外贸易交流的发展史, 也是古代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聪明智慧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工业厅,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故宫博物院合编, 龙泉青瓷[M], 文物出版社, 1966

[2]朱伯谦, 龙泉青瓷简史[M], 文物出版社, 1998

[3]叶文程, 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88

[4]http://koh-antique.com/sea%20exhibition/thaiceramics1.htm

[5]http://www.kanailtd.com/ChinaAya.htm#AI4

[6]http://elogedelart.canalblog.com/tag/Longquan%20Celadon/p10-0.html

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 篇5

从1955年16岁拜师学艺至今,我基本上坚持在一线工艺艺术研究,虽然在1985年调任龙泉瓷厂党总支书记岗位工作几年,但我很幸运,企业开始执行厂长负责制,书记工作较轻松些,期间我未去享受轻松的光阴,而把它当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建立工作室,做点工艺基础研究。

工作室运转的第一个课题是“申报龙泉哥窑青瓷挂盘系列与哥窑象形开片研究”,此课题得到浙江省政府科技处的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植,拨给科研经费。经过几年的努力,断断续续反复试验,碰到不少工艺上的问题,坚持边做边摸索边改正,获得了一些经验,成功地烧制出70厘米大哥窑牛纹盘和最小的12厘米百寿挂盘等九个规格系列,其中一件窑变象形开片腾龙盘,在30厘米大的哥窑盘面中间,大开片中有细碎纹片裂成一条似像非像的龙,腾空飞起的势头非常神奇,也是我一生中呈碰到的一件绝品,珍藏家里好几年没被别人知道。1993年由浙江省政府赠送给邓小平同志收藏。后来听身边的同志说当时邓小平收到此物时非常高兴,因他属蛇,在生肖中是小龙。另一件60厘米的哥窑紫光盘和二件紫光瓶1989年为当代龙泉哥窑青瓷代表作,选人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至今已22年之久,仍在紫光阁陈列着,1993年受到英国撤切尔夫人和美国基辛格博士的很高评价。

龙泉青瓷在北宋早期,烧制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薄胎薄釉、淡青釉见多,它的装饰,多于手工刻花,非常随意,刀法线条流畅生动,用的工具切很简单——毛竹片,毛竹片通过慢火烤干处理后也很坚硬好用,制作方便,成本低,很合适。南宋中期,烧制技艺比早期有很大进步,已烧制出灰胎开片青瓷和黑胎开片青瓷,手工制作、工艺也很精细,器型胎体薄,釉层不厚,烧制温度比早期烧制要高,但对烧制还原焰气氛技艺的撑控很不成熟,烧制出来的青瓷多数处于釉色偏灰黑,对垫饼制作工艺和器物脚线处理欠完整,例如毛底、变形的病疵大量存在,小梅窑址的瓷片很有代表性。到了南宋晚期,烧制技艺很成熟了,进入到精益求精的阶段。如溪口窑、大窑窑场的青瓷,手工制作、工艺很精致,但很有随意性,器型简洁,完全掌握了烧制还原焰气氛的技艺,大量的灰胎开片青瓷和黑胎开片青瓷,釉层丰厚、薄胎厚釉、质感细腻滋润、似冰类玉,对不完整的器物一律打碎,很少流人民间。我认为当时龙泉窑烧制的这类黑胎开片青瓷就是贡给朝廷用的哥窑青瓷(即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官窑之类的青瓷)。

上世纪80年代,我经常到北京出差,趁工作之便,去故宫拜访王莉英老师,向她请教。王老师对龙泉青瓷确有很深的研究,她指出,南宋时代烧制的龙泉青瓷那么精美、素雅、养眼、百看不厌,它最经典的精髓就是似冰类玉的青瓷釉色,这就是青瓷最高境界,你应在这上面动点脑子。她的指点对我的研究方向受益匪浅。

龙泉青瓷烧制的技艺独特,是因为青瓷釉发色的主要原素是三氧化二铁,通过高温还原焰的还原,发色为青瓷釉色。以前烧制的青瓷釉色,色差很大,有的器型出现半边青色,半边灰色,也有黄色、灰黑色,各种色泽都会出现。既使发色纯正的青瓷,颜色都不能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在烧制还原阶段,得不到还原焰的充分还原,才会出现各种不纯正的颜色,而窑炉是重要因素之一。先要了解一下古代的龙窑,龙窑窑体结构,大致上高1.8米,宽2米,台阶式,随着山体斜坡建造,它的长度有长有短,每一个台阶面积为一间,每一间的两侧各设一个烧火孔,进柴烧制,通过窑头风火孔与烟囱之间的空气对流引火,窑头开窑点火烧制10个小时左右温度达到1300℃,才可引火开间烧制第一间窑。顺序连续烧制,每烧一个窑次约40小时左右,它的结构既有科学性又有曲线性。它的曲线性表现在:窑体上部位约60厘米高的空间位子烧制温度往往偏高,装在此部位的青瓷器物烧制的青瓷色泽偏深或偏灰黑,流釉或玻璃质很强;窑体下部位约60厘米空间位子烧制温度偏低,左右两侧约30厘米空间位子变数较大很不稳定,容易生烧和发色偏黄;最好的窑位就是中间一块,好作品都放在此处烧制,由于窑炉结构的因素,在烧制还原阶段各个空间位子受还原焰气氛的进度有轻、有重,还原时间有迟或早,造成发色不纯正,出现不同的色泽,中间最合理的一块在烧制中能得到正常性地合理的还原焰气氛的还原,它的发色就纯正,还原气氛过强或过弱、过早或过迟,青瓷的发色就随着还原气氛变化,出现各种不纯正的色泽,烧制技艺操作很难掌握。上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阶段,窑炉全面改造为倒焰窑烧制,它的窑体结构很合理,设计六门烧火孔,火焰气氛由底下八褂通风烟道引向烟窗,因为它烧的燃料是煤炭,煤种不一,碳含量不高,比松柴的含碳量要低,而含有少量的硫,对烧制技艺操作增加了难度,燃料不理想,再加上集体操作,连续三班道换班工作,人工操作很难统一,也有不稳定因素存在。70年代引进隧道窑烧制青瓷,更是如此。那个阶段,对配套产品根本不能接受生产,大部分生产日用瓷,质量要求较低,可分一等、二等、三等、次品等级销售,对工艺品烧制,虽然质量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成品率还是不高,到1992年我们青瓷研究所引进梭式窑,以液化气为燃料,液化气含碳量很高,比松柴的含碳量还要高。窑的体积小,结构合理,气体很干净,明火直烧,烧制程序分为预热阶段、氧化阶段、还原阶段、新瓷阶段在烧制还原阶段,对窑内各个部位每一件器物都能得到按时、合理地、充足地还原焰气氛还原,使每一件器物发色都是纯正,稳定一致。为当今青瓷发展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釉料与发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核心技术是青瓷釉料配制技艺,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恢复50多年来,已达到很高水平,比较与南宋大窑、溪口窑的烧制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新形势,推动企业改制,而1996年底我退二线离开龙泉市青瓷研究所,自己创办正聪青瓷研究所,刚开始办厂人们都是需赚钱打基础。我想还是破解烧制出似玉、类玉的青瓷釉色,更为迫切。集中精力对青瓷烧制技艺作更深的研究,它的绝密就是原矿多元配制技艺,应重点研究破解釉料配制技艺秘诀。由于我自己文化水平低,知识浅薄,只有凭着一颗热心对平时积累的一些思路去蛮干,用原始的方法从各个矿点的原料试烧,结合多元配制试烧,利用优选法来筛选数据,反复调整、试烧。在工艺上改变原来施釉技艺,施釉与喷釉相结合先施釉后喷釉,对厚胎器型器物用二次烧制,一次素烧后,进行第一次施釉,晾干后多次喷釉。对薄胎器型器物三次烧制,第一次素烧后,进行第一次施釉晾干后,二次素烧,接着多次喷釉,釉的厚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窑烧制,每烧一次及时分析总结失败原因,重新调整多元配制比例。断断续续经过三年多的反复试验、烧制,终于在1999年底烧制出第一件梅子青釉枫叶尊,釉层丰厚,质感细腻,似冰类玉的境界。此类作品积累了50余件后,2003年我与儿子毛伟杰一同赴日本大阪举办个人作品展,受到日本友人的赞扬。

哥窑一黑胎开片青瓷哥窑黑胎开片青瓷,自断烧后,一直无人能掌握烧制技艺,成了历史难题。宋代大窑和溪口一带,窑厂林立,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器型丰富,做工精致,薄胎厚釉,质感细腻,滋润类玉,精品专贡朝廷使用,其他全部打碎不流人民间,留下的传世品和碎瓷片等有关史料,都是很珍贵的资料,不仅我们研究主要的参考资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主要目标。我们按照前人留下的资料不断摸索,掌握了烧制技艺。

首先是摸索掌握胎与釉的膨胀细数的结合点和原矿多元配制技艺,其关键是紫金土的含量配比;其次是手工制作工艺方面要求严,器型坯体拉好成毛坯凉干后,艺术效果全在修坯和手工装饰技艺上的精工细作,制作薄胎厚釉的器物要分为三次修坯,第三次修坯为精修,器物定型,烘干后进行一次素烧,然后进行一次施釉,再二次素烧,最后多次喷釉,方可进窑烧制完成全过程。但这种烧制技术在工艺上还不稳定,正在潜心研究破解。

龙泉青瓷 篇6

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振兴龙泉青瓷手工艺的关键点是究其本体问题,循序深入剖析,打开症结。那么,何谓振兴?如何振兴?为何振兴?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地浮现在手工艺从业者、教育者、研究者和文化人士的眼前

一、何谓振兴

谈论何谓振兴龙泉青瓷手工艺,可能没有标准的答案。龙泉青瓷将技艺和思想代代相传,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朱伯谦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写道:“产品畅销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赞为‘真世界最佳者’,誉满全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其传统工艺文化的影响力跨越了千山万水的阻隔,通过纵向的承续与横向的传播,渗透到亚、非、欧社会历史文化交汇的长河中这一手工艺的力量,凝聚着龙泉先民的智慧,彰显着用手改造材料的创造力;在美化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影响着三大洲昔日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面貌。该窑口的有序传承,兼容并蓄引领着地方经济和手工文化的发展。龙泉先民利用当地充盈的水利和丰富的瓷、釉矿资源,通过手工劳作,烧造出风格独特比肩美玉的青瓷。“其中以梅子青和粉青釉最为贵重,成为中国古代青瓷之最”(熊寥教授语)关于“什么是青瓷”,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认为:“烧制青釉器,釉药里必须含有一定分量的氧化铁,必须经过还原火。究竟铁的含量需要多少才最恰当?怎样可以掌握还原火?这两种最重要的技术,绝不是侥幸获得的,所以青釉器的烧成,是中国瓷器史上一个很大的成就。”从材料物理性质改造的角度看,烧制青瓷得益于技艺的进步。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青瓷:“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均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寘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烧变。”其语丝丝入扣,内容翔实,涉及泥料、釉料、成型、施釉、排窑、烧制等工艺环节。“南宋的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光辉的时期,也是南方青瓷最重要的时期。”(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畧》)言简意赅的阐述,以历史为视角,定义龙泉窑,这是对青瓷手工艺造指的高度赞誉,也是对人文青瓷厚度的肯定,这是何谓振兴的础石。

文化的兴盛与繁荣,是民族强盛的支撑。龙泉青瓷手工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也是人类精神之物化。何谓振兴之意旨,关键在于本体语言的创造性拓展,指向手工工艺观念的转变,同时也为手工艺源流及思想智库的开掘,通常显现出跨界、多维、交融、重构的文化特质从文化艺术视角看,龙泉青瓷手工艺是平凡生活中那一抹稍纵即逝的精彩,于机缘巧合下被触发了灵感的手艺人所捕获美的青瓷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流芳千载却历久弥新;融实用与美观为一体,使之永葆青瓷手工艺原生朴雅而又现代清新的双重特质,此可谓振兴的文化之道。今天的龙泉青瓷手工艺能否健康地传承发展,涉及技艺与时代文化的同步。可以说瓷土、紫金土、草木灰、石灰、成型工艺、装饰手法、图案题材、烧制方法的演化是本土工艺发展的标识,而社会生活文化是手工艺物件发展的土壤。梅子青、粉青、火石红、紫口、铁足等留存至今的青瓷手工艺术语,并不仅仅是地方手工艺视觉物性的简单描述,这些留存在文献和地方方言中的词语,背后蕴含着社会变迁的故事。不同的时期形成手工艺文化内涵的差异,不同趣味性的关键词,凝固成每一时代的符号。这一专业术语的有序排位组合,勾勒出一幅多维度的文化地图,包含地域文化的密码。可以说,专业术语是极为珍贵的窑口文化遗产,它是时代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沉睡于文献古籍中的专业词语,亟待重新唤醒,并加以重新审视。

二、如何振兴

首先,根据产区现状进行调研,熟悉原材料与工艺的特点属性,了解青瓷手工艺产业的结构及文化传播。柳宗悦在《日本民艺四十年》一书中深度解读了手工艺的根源性问题:“工艺源自于大自然所给予的材料。没有材料,就无工艺可言。工艺本无故乡,因其不同的种类、变化与趣味,才产生了不同的故乡。”在笔者看来,振兴是针对重要问题的梳理与研究,一方面,得从纵向历史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应横向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振兴不仅是从业者或经营者的责任,亦是政府、青瓷研究者及爱好者的共同使命。在规划的建构中,政府起顶层设计和决策性的作用。日本在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和振兴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他们于上世纪50年代推出《文化财保护法》,后在70年代制定《传统的工艺品振兴法》,两项法律政策为日本手工艺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是工艺文化兴盛的重要支撑。当然,国情各有不同,取经亦不可简单地采“拿来主义”,应智性地借鉴,因地制宜地出台振兴之策略。

其次,根据龙泉青瓷手工艺现有的各项资源,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一分类梳理;尤其是资源开发等方面,更需慎思,由于矿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应避免效能低下的滥采和杜绝坊间的无序开采。举个例子,我国的稀土矿资源前期就由于缺乏监管,从业者重眼前利益,私采、滥采现象司空见惯,这与政府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相背驰的。建议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团体高度重视瓷土矿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现代卫星导航科技和数字技术绘制全市瓷土、釉石矿资源多维分布图,建立相关资源动态数据库和资源储备档案;并实施瓷土资源开采许可证制度,形成统一的监管机制。着手制定中长期矿产资源发展规划,分类筛选有效使用,规范地方原料标准;结合深加工、废料再利用等措施的跟进,实施原料资源集约化管理,使地方手工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再者,是手工艺新人的教育培养。目前,龙泉全市仅有一个职高,每年招收陶瓷类学生一百八十余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设备、教学资料等不够健全,当地人才的培养从本地到本地,缺少对外的文化交流。未来手工艺的创新发展,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良好的专业技能,第二为艺术理论的相关知识,第三持专业的情怀和艺匠的精神。笔者倡议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和建设师资队伍;鼓励后继者走出群山,开阔视野,经历不同环境的磨砺,通过远离家园去寻找文化的返乡之路;并结合跨界育人的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人才的梯队建设

三、为何振兴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当代龙泉青瓷手工艺多以小型作坊的方式散落在城乡之中,近年来仍然处于原发性的自然发展阶段,手工艺产品定位不清

当前正处于全球后工业经济趋同的境遇,传统手工艺产业及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新的危机,不少手工艺品类正在渐渐消亡。一方面龙泉青瓷遭遇其他传统窑口手工艺相同的处境,在迎来国家倡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机遇,巧合国家推出非遗保护战略的天时;另一方面遭受自身诸多问题的挑战,因此,从业者须持问题意识,进行分项解决。如何振兴须着眼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手工艺的产业处于原发自然发展阶段,后续人才梯队储备不足;2.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加工粗劣,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指标不够稳定;3.手工作坊青瓷产品市场定位不清,低价的竞争现象严重,品类及工艺手法趋同。在笔者看来,振兴今天的青瓷手工艺在于如何注入新的趣味和活力,避免手工艺沦为传统的简单沿袭,破除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意识,消除地方窑口众多作坊产品同质化泛滥的弊端。

龙泉青瓷 篇7

长久以来, 我们把青瓷作品归类为工艺品, 强调“工”与“技术”。艺术与技术是有区别的, 在我们的观念中, 制造青瓷是一种技术, 在生产过程常被冠以“技术”两字, 如拉胚技术、施釉技术、烧制技术等, 导致我们的青瓷产业在陶瓷市场走下坡路, 究其原因, 不是烧制技术的落后, 而是过分的强调“工艺技术”忽视“艺术”, 艺术水平的落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历史现状

龙泉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 造就了青瓷的辉煌, 在这里烧制出“类玉”“类冰”的釉色, 赢得文人骚客的追捧, 一度成为贡品。

1. 龙泉青瓷发展期

始于三国两晋, 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艺术风格初形成于晚唐北宋, “晚唐北宋以来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风会, 更注重艺术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宋代讲究的是细节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 它与上唐之鲜艳, 下与明清之俗丽, 都迥然不同。”龙泉青瓷在南宋达到鼎盛。

2. 龙泉青瓷衰落期

由于元、明代青花瓷的崛起, “明瓷的装饰手法, 彩绘已成为主流, 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青瓷时代进入彩瓷时代”, 加之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 龙泉瓷业逐渐衰落, 至清代终于陷入绝境而停烧。

3. 龙泉青瓷恢复期

新中国成立后,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 逐渐恢复, 改革开发以来, 党和政府对龙泉青瓷的发展极为重视、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龙泉青瓷一些失传的传统工艺逐渐得到恢复, 并烧制出一批具有国宝级水准的作品, 青瓷产业又迎来一个高峰。

4. 龙泉青瓷转折期

如今的龙泉青瓷面临行内热行外冷的现象, 艺术青瓷以徐朝兴、毛正聪等大师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 在各种拍卖市场拍出很好的价格, 让人们看到了传统青瓷工艺的市场艺术价值。但日用青瓷市场, 无论是在名气上还是在销售上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 规模化、市场化不够, 市场开发、销售能力非常有限, 销售网点寥寥无几, 普通老百姓认可率低。

二、呈现问题

在现代产业环境中, 龙泉青瓷存在一些问题:

1. 意蕴不足器型结构老化

一件艺术作品, 不外乎是色彩与形式两大表现手段, 色彩的存在依附于形状, 龙泉青瓷注重色彩之美, 忽视形式之美, 存在色彩与形式的脱节, 造成器型结构老化。

(1) 新中国成立后, 恢复和发展龙泉青瓷的定位就是忠实的继承传统的艺术风格, 恢复传统的烧制工艺。近年来在技术创新主要是在秞色和工艺装饰上。

(2) 在继承和仿古中, 器型基本延用传统造型, 第一种是从传统中延续下来, 并加以发展的;第二种是形制上的仿古类器物, 主要以古代礼器中的玉器和青铜器作为蓝本;第三种借鉴、模仿其他窑的器型。

(2) 受到景德镇瓷器的影响, 在造型和装饰上继承景德镇青瓷的风格, 而景德镇瓷器深受御窑文化影响。御窑时期, 景德镇瓷器的设计中心在京城, 由宫廷画家设计出陶瓷的器形和图案, 景德镇的工匠只是照葫芦画瓢, 龙泉青瓷的工匠也是照葫芦画瓢。

2. 设计艺术观念滞后

在资讯极度发达的今天, 龙泉失去了他的地理优势。龙泉地处欠发达的浙闽赣边境, 被喻为“浙江的西藏”, 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 缺乏对外交流, 制约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观念的保守, 造就了艺术观念的陈旧, 设计手法上的落后。

(1) 这里的艺术界普遍存在一种“山里人”思想。对外界各种艺术潮流和学术思想普遍不是很敏感, 采取自然主义方法的对待艺术上的创作。比如绘画, 就画当地的风景, 采用具象表现的手法, 描摹自然;摄影, 大部分镜头直对自然、风土人情, 对自然的忠实记录, 缺少对外界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更新和融合。

(2) 龙泉青瓷设计观念跟整个世界艺术潮流发展存在断痕。自2 0世纪2 0年代以来, 西方出现了各种设计流派, 在颠覆传统中建立一种新的设计秩序。传统被打破, 设计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思维和观念创新成为设计活动的最主要核心。我们设计观念还停在再现传统。

(3) 设计停留在“设计产品”的概念上。人们的购买标准已经从“实用、经济、美观”发展为“美观、时尚、实用、经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 已经不是纯粹的满足功能的需要, 是一种对艺术上的满足, 购买的是艺术品。这就要求我们突破生产产品概念, 上升到生产艺术品的高度。

3. 高端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溃泛

青瓷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体, 需要高端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为其服务

(1) 科研队伍不健全。科技人才的缺乏使得龙泉青瓷至今还没有一个青瓷材料科研机构, 对瓷土、釉色结晶材料、烧制工艺和青瓷的质量标准化等系统工程研究还未步入正轨, 直接导致青瓷“新工艺、性材料之美”的缺乏。

(2)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 由于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 在人才培养上以单一的实用技术培训为主,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陶瓷工匠。

(3) 科学与艺术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龙泉青瓷强调的是手工原味, 存在重“手工”轻“科技”的观念。

三、解决思路

产业之间技术上的差距都可以弥补, 文化上的差距才是难以逾越的。我们发展青瓷产业, 不仅仅是发展一种传承千百年的工艺, 更是在发展一种艺术。

1. 重新审视传统, 传统融入现代观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美轮美奂的演绎下, 壮观的让人无语言表,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国家的文明古国形象也由传统走向现代, 从故宫、长城走向了充满现代感的鸟巢、水立方。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1) 走出山门, 接受艺术的思潮与变革的洗礼。西方美术史从塞尚到毕加索, 画家的作品在观者的前面逐渐的发生变化, 艺术家可以用任意几何透视原理观察自然, 终于将自己从文艺复兴的自然世界中解放出来, 摆脱了禁锢艺术家近500年的传统体系和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概念。我们要摆脱“山里人”的观念, 接受艺术的思潮与变革的洗礼, 融入到青瓷产业艺术化发展当中去。

(2) 更新生产观念, 运用现代科技之美。制瓷是一个集艺术、科技为一身的高端化、精细化的产业。我们的社会也早已进入数字时代, 数字设计、数码成像、数控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市场上, 数字技术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样式和功能越来越时尚, 越来越新潮。今天, 科学与艺术并不排斥, 设计不仅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还以科学技术为实施基础, 这并不损害作品的艺术特征, 全新的高科技材料、精湛的现代工艺、新奇的造型等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现代艺术之美。科技能够是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是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设计。

龙泉青瓷立足于传统, 并不是要墨守成规;研究传统, 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打破传统, 是为了古老的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2. 变“工”为“艺”, 以艺术指导创新

设计一种特殊的艺术。在古代, 艺术不仅和美有关, 同时还与实用有关。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融为一体,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 艺术才从实用技术中分离出来。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常常被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 而正是这种力量决定了艺术之不同于工匠。设计与艺术是有内在联系的, 是不可分割的。

(1) 工艺技术为艺术创作服务。多年来, 我们把釉色上的技术完美的再现就认为达到青瓷艺术最高的艺术境界。殊不知道缺少艺术意蕴的青瓷, 只是一种工艺技术堆砌的工艺品。清代瓷器, 由于材料与技术改进, 已经能烧制更加复杂的器形, 细部处理极为精细;装饰追求华丽、风格愈显繁冗堆砌, 虽制作工艺水平远远超过前朝, 但过于玩弄技巧, 追求形式, 而在设计上缺少艺术意蕴, 反而弄巧成拙, 给人矫揉造作的不良印象。没有了艺术的涵养, 高超的工艺技术并不一定能创造出真正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2) 运用高科技为设计服务。科技的发展都会以一种强有力的姿态影响到设计领域。反过来, 设计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出现, 又会促进艺术的发展。需要运用高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青瓷产业服务, 只有向生产自动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 才能提高产品质量, 制造出精美的艺术品来。

青瓷只有树立在当代艺术大环境中。让艺术与设计相互碰撞、融合, 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 让青瓷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 制造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青瓷样式来。

3. 变“技术”型为“艺术”型,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后备人才培养要走出手工作坊和家庭传承的培养模式。多年以来形成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 往往“重技术, 轻艺术”的技术工匠。

(1) 培养陶瓷手工艺人和培养设计师是截然不同, 手工艺人偏重于工艺技术的传授, 而设计师除了工艺技术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和艺术审美观的建立, 他需要了解各个学科, 并为其所用。当前在龙泉职业高中开始青瓷工艺专业, 丽水学院也开设陶艺专业 (青瓷方向) 的本科专业, 这些都为青瓷培养后辈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2) 现代产业发展设计和生产是分开的。而青瓷生产的“血统”观念, 一件瓷器的必须由一个人亲手完成, 这件作品才能算是他, 这些都是重技术的观念结果。设计是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设计作品可以交由手工艺人去完成, 手工艺人是设计师的完成设计构想的双手和眼睛。一些知名品牌比如耐克, 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工厂, 他们只有研发和销售机构, 源源不断的设计出引领潮流的产品, 交由世界各地的工厂区生产。日本的陶瓷产业生产过程中, 能机械化生产的就不用手工劳作。

创意产业的发展, 人才的结构早已不是技术型人员为主, 是以各种学科人才集聚一起的高密集的脑力劳动的结构体系。青瓷产业的发展, 还需要有产品包装设计师、广告设计师、专业市场营销人员等专业人才, 才能形成设计、生产、销售, 三个环节共同发展的产业通路。

四、结束语

青瓷产业不是靠几个国家级大师、多少个省级大师来支撑, 不是某个大师作品拍出天价和被收藏, 就能证明龙泉青瓷产业的成功。时代变了, 人的思维和审美也跟着变了, 龙泉青瓷1600多年的传承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现在又是龙泉青瓷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但, 更是一个转折期, 她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理清思路, 看清差距。辉煌只能代表过去, “走出去, 请进来”, 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 先进科学技术, 变“工”为“艺”, 以艺术指导创新, 形成龙泉青瓷产业“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5:260~26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41, 97

[3]略谈南宋龙泉青瓷的艺术成就[EB/OL].http://www.m6789.com/wwdh/wenziindexshow.asp-id=11596&page=1

[4]千年瓷都为何没1个世界级陶瓷品牌[EB/OL].http://www.cq.xinhuanet.com/2008-10/22/content_14708331_2.htm, 2008-10-22

[5]翟宗祝鲍诗度:现代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6:39

在澳洲又见龙泉青瓷 篇8

在悉尼,为了体验一下悉尼歌剧院,我特地前去寻找悉尼音乐会的票。来到售票处一问,两周前已售完。心中有些不甘心,于是留下来等着退票,没想到竟真的等到了。这部音乐会以人类在太空飞船中生话的记录片为音乐背景,整个乐队在指挥带领下以即兴的方式,为悬浮在太空的静寂时空衬上一抹淡淡的色彩。这种形式令人想起默片时代,只是历经百年时光后,影像和音乐落在人心中的情感早已截然不同了。

澳洲的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保留了百年历史的环城有轨电车,且还是对全城免费。作为一个外来游客最经济的旅行方法,是先在地图上标好想去的地方,然后找到环城电车停靠车站,离目的地最近的那一站,剩下的路只需拿着地图,指着标记问当地人即可。对一个如我一般不会26个字母的人一样可行。

当我背着包手持地图“撞”到维多利亚洲博物馆时,竟然在此巧遇了我国北宋的三件龙泉青瓷。第一件是一个龙泉窑褐斑蒜头瓶,其器身修长,施釉肥厚,釉色青中带黄,器身布满不规律的大开片,釉色温润。釉色青中带黄应是龙泉窑在南宋时期窑工在摸索试烧粉青和梅子青时对釉中铁元素含量控制不准的结果,如果以此标准断代的话,这件龙泉窑褐斑蒜头瓶应在南宋末年和元代初年之间。展品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粉青釉立耳三足香炉,其釉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釉似堆脂,其色晶莹如玉。其工艺美学无疑已进入到登峰造极之境。其技艺实现了将宋元时期以质以纯为标准传统审美之精神,开创了单色釉瓷器进入庙堂祭祀先河。(庙堂祭祀由青铜转而为瓷器祭祀自南宋始。龙泉青瓷进入国家礼器等级)而第三件梅子青斗笠碗则是从技艺的角度为当时的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不同色质的审美空间。

什么叫弹指一挥间?我站在这个时间点的坐标上,上推北宋,距我已有千年!人生若以百年记,我已然活了十辈子了。馆中的龙泉青瓷以沉静似玉的目光隔窗与我相望。龙泉之美在异国他乡一下点燃了我的思乡情怀,那无言的浅淡之绿,幻化成青青未熟的梅子,虚拟的酸涩填补了心中的饥渴。粉青之色从有质感的实用器物一下上升为慰人心灵的形而上的灵药,附着其上的是文明之美。

两年前有一次偶然看到电视片,令我邂逅了龙泉青瓷的前世今生。片中介绍了有个叫叶英挺的古陶瓷爱好者,在2005年4月份的一天,在杭州二百大市场外面的一个楼梯口的转弯处,发现了一个放了一大堆青瓷片的摊位。叶英挺以500块钱买下了这一堆瓷片。叶英挺持瓷片陆续走访了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专家。正是这堆瓷片引发了古陶瓷界对龙泉青瓷的再认识。

2005年11月,一则龙泉发现了明初官窑的消息,轰动了陶瓷界。随之而来的是在学术界和收藏界引起真假争论。与此同时,在2006年新年初始,世界各大古玩市场里,被认为是官窑所产的龙泉青瓷,一时身价倍增。

一年前有位朋友从我处拿了一把龙泉粉青釉执壶,回去后请当地专家鉴定,专家是四川人,看了后说了句开门假,疑点有三,一是分量重了,二是釉面失透缺少玻璃质感,三是壶身手柄处有釉剥落,剥釉处不像是日常接触和磨损造成的,且有当地出土的龙泉残片作支持,残片和执壶比,果然玻璃质感强。专家是以当地出土器为标准来比对器物的真假,这在收藏界叫目鉴,问题只是目鉴者所拥有的资料是否有限。

龙泉青瓷为什么有着那种青玉般的色彩?早在1959年,轻工部、浙江轻工业厅邀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等单位对龙泉青瓷进行了专项研究,样品涵盖了从五代至明各历史时期。从技术层面讲,古代龙泉青瓷大体可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前者产于五代和北宋,后者产于南宋、元、明。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下黏度比较小,易于流釉。龙泉青瓷一般施釉较薄,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少,釉层显得透亮,釉光较强。石灰碱釉则高温黏度较大,高温下不易流釉,这样釉层可施得厚一些。用显微镜观察,可见釉层中含有大量气泡和未溶石英颗粒,正是这些颗粒在光线进入釉层时令光线发生散射,从而使其外观产生有如青玉一样的效果。

四川专家的判断显然受限于他的眼界和见识。

龙泉进入现代人眼中的历史要倒推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年冯先铭先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发现了几件从前没有留意过的瓷器,它们的表面滋润丰腴,釉面呈青青翠色,大部分用刻花文饰,据传这是传世的元末明初龙泉窑贡器,文献记载,它的产地就在浙江龙泉。这种非同寻常的瓷器,究竟产自龙泉的什么地方?若能够找到窑址,龙泉官窑的疑问才能水落石出。

1976年的夏天,一位韩国的渔民在出海打鱼时,无意之中捞起了一个古色的木箱,紧接着,他们发现了许多精致的中国瓷器。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竟然发现了几件与故宫里龙泉青瓷极其相同的瓷器。神秘的龙泉官窑再一次激起人们的好奇求解之心。

1984年夏季,在北京四中的基建工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明洪武青花、釉里红和龙泉青瓷瓷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青瓷瓷片与普通的龙泉青瓷瓷片不同,多是中心印花,壁刻缠枝花的大中型盘碗,并采用裹足垫烧的工艺。这与故宫传世的龙泉窑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这里原来是明清两代的宫廷库房区。这一研究成果历经20年于2004年由著名漫画家、古瓷鉴赏家毕克官编著成《古瓷探妙》一书出版发行。

2006年1月,为了确定龙泉官窑的确切年代,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决定用微量元素分析法,将流到市场上的龙泉青瓷瓷片进行断代。经过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分析,这些瓷片大约烧制于600年前,误差为正负50年。从此,这些带着身世之谜的龙泉青瓷,终于有了答案。

时间已不可考的21世纪,龙泉大窑村的一个村民在一个名叫峰洞岩的地方,种植农作物时无意中挖出一些青绿色的瓷片。随后,村民在附近的田野中还发现了相对完整的瓷片。经过整理,在同一地方出土的瓷片竟然可以完全复原起来。龙泉窑的窑址终于浮出水面,龙泉窑的确设立过官窑。

我站在澳洲维多利亚洲博物馆里,恍惚间穿越千年时空回到大窑村,河边传来石槌粉碎瓷石之声,依山而建的龙窑已燃起窑火,松柴之火由红而白蜿蜒而来,已燃了千年。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上一篇:形成性考核系统下一篇:电信通信能力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