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致贫返贫(精选6篇)
因病致贫返贫 篇1
摘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对于缓解贫困、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贫困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满意度较低, 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不强, 其可持续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 提出应对之策, 促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贫困,合作医疗,参保意愿,可持续发展
引言
缓解和消除贫困,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是中国政府的一贯宗旨。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 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更为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 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1994—2000年) 》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的实施, 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的发布, 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对于贫困的致因, 中外学者长期以来从理论上不断探索, 大体形成了个体主义贫困论、贫困结构论、贫困文化论等理论派别[1]。中国农村贫困既有自然、历史方面的原因, 也有政策、制度安排方面的因素。而在诸多致贫因素中, 疾病则是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墨西哥卫生部长胡里奥·佛伦克认为:因病致贫已经是一个全球通病, 相当大比例的贫困人口因为医疗问题而陷入贫困, 并指出:“健康是人们脱贫的最基本的途径。”[2]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 在全球范围内, 每年超过1亿人因患病或高额治疗费用陷入贫困。在我国农村地区,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但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居民迫切需要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以提高卫生与健康水平。这是最起码的社会权利, 也是最大的扶贫攻坚战略。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自2003年开始在全国试点, 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村居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最有效的制度设计;是一种符合社会保险原则的、一种较低层次的, 具有一定福利色彩的医疗保障制度[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全面推进新农合建设,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纲要》也提出, 要提高新农合和医疗救助保障水平, 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改善医疗与康复服务设施条件。各级政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不断加快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速度。在“重点解决农村居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方面, 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成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政策支撑。
鉴于此, 研究和探索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 对于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群众化解疾病风险的能力, 真正做到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与生活品质, 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在农村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等, 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重庆市W县为例, 探讨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一、重庆市W县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
W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自2003年开始试点新农合, 在提高参保率、加强制度建设以及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11月, 该县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合并实施, 建立统筹城乡的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12年7月, 重庆市发布了《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 W县按照市级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同时,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合作医疗减免。总体上看, 该县合作医疗在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 根据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来看, 近三年来W县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人数呈递减趋势:2012年347 741人, 2013年308 474人, 2014年308 083人。本课题组深入该县农村调查发现, 部分农村居民因多种原因不愿参加合作医疗, 如普遍认为保障水平偏低, 对合作医疗缺乏信赖, 流动人口医疗报销程序烦琐等等。当然, 也同样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因此, 较低的参保意愿使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补偿水平偏低, 致使部分农村居民对合作医疗失去信赖。
在全国范围来看, 由于农村居民的参保能力有限、地方政府财源紧张、中央政府医疗卫生费用投入仍然偏低等原因, 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仍然偏低[4]。虽然自合作医疗实施以来, 筹资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 政府也不断加大补贴力度, 但目前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标准为:一档80元/人年, 二档200元/人年, 政府的财政补助标准320元/人年。
尽管筹资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相对于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 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的看病就医问题。农村居民一旦患病住院, 按照合作医疗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和共付比例等费用控制办法, 尽管合作医疗能给予一定的补偿, 但自己仍要支付较多的费用。调查发现, W县合作医疗的实际报销比例与农村居民的补偿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享受的报销范围和幅度都不大, 对于害大病、一花就上万元的农村居民则无济于事;对于居住偏远以及在外地就医的居民, 所报销的费用还不够往返的路费, 对化解他们的疾病风险帮助不大, 无形之中挫伤了部分人的参保积极性。问卷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合作医疗规定的个人报销比例怎么样?”时, 只有6.1%的人认为很合理, 认为很不合理的占22.3%。同时, 41.5%的农村居民认为合作医疗补偿范围太窄, 73.4%的人希望提高报销比例。因此, 较低的补偿及报销水平, 使得部分农村居民对合作医疗失去信心。
2.“大病统筹”的补偿模式, 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城乡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是以大病统筹为主, 帮助居民分摊由于大病带来的高风险损失, 而不是推行普遍意义上的医疗保险 (“保大病”又“保小病”) [5]。但是,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目标定位, 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关注不够。在农村患大病的毕竟是极少数, 患小病或慢性病的占大多数,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死因。调查发现, W县农村居民老年人大多患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脑血管病等慢性病。而这些慢性病在萌芽即小病阶段大多可以通过门诊治愈, 较少需要住院治疗。W县城乡合作医疗虽然设置了门诊补偿, 但门诊医药费采取比例补偿和累计封顶限额补偿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不足以分担农村居民慢性病治疗费用。
慢性病或小病的防治应该成为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但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前提下, 慢性病或小病患者只能自行负担绝大部分治疗费用, 很难从合作医疗获得较大的补偿, 使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不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 许多农村居民为了节省门诊费用而不看小病或慢性病, 最后拖成大病。当问到“如果您患有慢性病, 每年的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选择0元的农村居民占16.2%, 500元以下的达40%。这说明患慢性病的这些农村居民一方面有病硬扛,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患的不是大病, 享受不到更多的补偿, 因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因此, 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关注不够, 直接损伤了他们的参保积极性。同时,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目标导向, 有可能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催生小病大治现象, 造成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性需求[6]。
3. 医疗报销手续烦琐, 客观上给部分农村居民参保设置了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农村居民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强。进城农村居民工的就医、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目前我国地区之间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对接, 参保农村居民生病住院, 户籍所在地的县或乡镇都有指定的医院, 其报销、转院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需要层层审批, 手续烦琐。此外, 与农村医疗救助衔接不够, 使五保户、特困户等困难群体难以平等享有合作医疗待遇及基本医疗服务。
W县地处山区, 经济发展落后, 就业机会十分有限, 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常年外出务工。一部分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由于考虑到生病后回乡就诊的成本较高以及报销手续烦琐, 只得放弃参加合作医疗;一部分外出务工农村居民虽然参加了合作医疗, 即使他们遭遇的疾病风险符合补偿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获得及时补偿, 从而降低了整个制度的保障水平[7]。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在W县未参保的农村居民中, 由于报销手续烦琐而放弃参保的占20.3%, 由于看病不自由而放弃参保的占30.6%。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居民中, 只有10.8%的人曾回乡报销医药费。
4.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挫伤了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是新形势下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来推动实施。然而, 我国农村现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 运行效率低, 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已成为制约合作医疗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道“瓶颈”。突出地表现在: (1) 医疗设施设备落后。国家长期以来对农村地区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普遍面临着卫生资源匮乏、医疗设施落后, 近年来的农村医疗条件改善主要集中在县级医院, 而乡镇医院的医疗条件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W县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就医环境差, 病房、病床紧张, 缺乏先进的医疗器具。调查发现, 当问到“您认为目前乡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怎么样?”时, 只有8.2%的人认为较好, 选择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66.4%、25.4%。 (2)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医疗机构大都缺乏高素质医疗技术人才, 笔者在走访农户过程中了解到, 由于缺乏医疗技术人才, 一些常年患有哮喘、肺气肿、甲亢、甲状腺等病症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本地医院的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怎么样?”时, 只有2.5%的人认为很高, 28%的人认为较高, 认为不高的达69.5%。另外, 82.6%的农村居民认为急需引进医疗技术人才。
二、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扩大合作医疗基金规模, 提高医疗补偿水平。
一是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政府应确定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 将基本民生问题放到公共投入当中最为优先的位置[8]。要树立城乡统筹和均衡发展的观念,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二是拓宽合作医疗筹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 还可将福利彩票收入的一部分注入新农合, 不断充实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三是要加强基金管理。做到专户储存, 专款专用, 严格实行基金封闭运行, 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和利息全部用于参合农村居民的医疗补助。只有不断扩大合作医疗基金规模, 才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补偿水平, 合作医疗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2. 完善补偿模式, 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模式应定位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解决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上。形成合理的医疗服务供给结构, 也有利于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只有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了满足, 农村居民才具有更高的参保积极性。一方面, 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基础上更多地兼顾小病。更多地关注与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健康关系更为密切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 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日常基本医疗需求, 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 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要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防保型转变, 即要通过落实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实行常规免费体检等措施, 扩大农村居民的受益面, 增强合作医疗的吸引力。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有病早治疗”“无病早预防”的健康和疾病预防意识, 降低大病的发生率, 从而促进合作医疗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3.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
一是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如借助“专家义诊”“三下乡”“世界卫生日活动”民族文化活动等, 大力宣传合作医疗知识。二是要着重培养农村居民“三大意识”, 即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促使农村居民重视预防保健, 使农村居民转变思想观念, 特别是要帮助农村居民摒弃不良的传统习惯与生活方式, 减少疾病的发生。三是宣传力求系统、全面。对参保办法、筹资标准、报销办法、补偿模式、补偿范围等进行重点宣传, 使农村居民心中有数, 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
4.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
一是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集中力量办好乡镇公立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对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重疫区的村卫生室建设给予适当支持。二是要搞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和城市医院对乡、村医疗机构定点帮扶制度;制定政策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基层从事志愿服务。三是提高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加强对贫困地区乡镇医院及医生的管理, 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 采取有效措施约束供方道德风险, 杜绝增加农村居民不合理的医疗费用,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良瑾.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116-121.
[2]孙浩.墨西哥人为何不再为看病卖牛羊[N].新华社每日电讯, 2006-11-10.
[3]郑秉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192.
[4]邵彦敏, 庞雅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8, (7) :14-17.
[5]王俊华.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与实践需求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 (1) :10-14.
[6]林淑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述评[J].福州党校学报, 2008, (3) :61-66.
[7]赵慧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难题及其破解[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4) :93-98.
[8]吴忠民.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不宜颠倒[J].重庆社会科学, 2004, (1) :98.
因病致贫返贫 篇2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意见》、市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精准防贫和防止返贫工作的实施细则》和县扶贫开发办公室脱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精准防贫机制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为确保脱贫防贫长效机制落到实处,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切实兜住防返贫防致贫底线。制定如下推进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意见》及其重点工作任务措施分工方案。将防止致贫返贫作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县在确保全县剩余***户***人贫困人口全部如期高质量脱贫的同时,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对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重点群体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落实防贫救助措施,持续提高脱贫稳定性,确保不出现返贫人口;筑牢社会保障网,确保不出现新发生贫困人口;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推进举措
(一)全面开展防贫监测。防贫监测以户为单位,主要针对不稳定脱困户、边缘户 2 类人群,同时鼓励各乡镇(园区)结合实际针对剩余未脱贫贫困人口提前开展防返贫预警。一般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 5**元,且有致贫返贫风险为主要标准。并建立监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统筹考虑疾病、灾害、子女就学、突发事件等重
大支出。监测对象实行台账管理,一般每季度识别一次,与建档立卡对象动态管理同步开展。纳入监测范围后,动态监测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就业等基本情况及致贫返贫风险。(责任单位:扶贫办、各乡镇(园区))
(二)强化预警监测分析。一般采取信息筛查和个人申请相结合的形式确定帮扶救助对象,履行“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建立救助对象工作台账,录入信息系统动态管理。县级担任预警主体责任,县级扶贫部门牵头,相关县直部门根据职责定期开展数据筛查,及时发布防贫预警信息。同时,县级扶贫部门负责接受个人救助申请,核查确定预警信息。县乡村各级明确专人负责防贫工作,实地开展预警信息核查。(责任单位:扶贫办、教育局、卫健局、医保局、住建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交警队)
(三)完善帮扶救助措施。根据致贫返贫风险和救助需求,参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力的防贫帮扶救助措施。防贫措施主要包括重大疾病生活保障、教育专项救助、社保兜底救助、防贫保险救助、专项基金救助、产业就业扶持、社会力量帮扶等。鼓励有针对性地对救助对象开展集中供养。鼓励适度简化防贫对象临时救助程续,提高临时救助额度。各乡镇(园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部门政策指导作用。多方发力开展防贫帮扶救助。(责任单位:扶贫办、卫健局、医保局、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人保公司、农业农村局、工商联)
(四)开展后续跟踪监测。对防贫救助对象落实一对一联系服务制度,定期开展家庭回访,监测救助进程,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设置防贫帮扶救助“渐退期”,致贫返贫因素消除且收入持续稳定后退出救助范围。退出救助后一般应继续开展跟踪监测,不退出监测范围。(责任单位:扶贫办、各乡镇(园区))
(五)健全增收发展机制。突出产业就业扶持的突出作用,引导农村劳动力持
续稳定增收,降低致贫返贫风险。鼓励探索资金直接奖补到户、到村、到项目的产业奖补政策,因地制宜确定奖补项目类型、奖补标准、奖补程序,加强资金项目监督管理,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增收。多方发力推进消费扶贫,组织实施社会购买、渠道畅通、质量提升、休闲旅游升级四大行动,鼓励推广扶贫产品直通交易市场、电商平台和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部队院校的消费扶贫“两通四进”活动,多措并举实施就业稳定,深入推进劳务扶贫协作,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家政扶贫。(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和粮食储备局、人社局、工商联)
(六)持续加强风险防范。建立长期稳定的脱贫攻坚风险排查防范机制,重点排查产业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基础设施后期管护风险。针对发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风险规避机制,防范致贫返贫隐患。持续深入推动“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建立监测预警和排查处置长效机制,随时发现随时解决,确保不因“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产生新的致贫返贫。(责任单位:扶贫办、各乡镇园区、金融办、医保、卫健局、教育局、住建局)
(七)全面开展挂牌督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省 2020 年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要求》和市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成立 2020 年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市级督查组的通知》要求,县扶贫办对防贫工作实行挂牌督战,定期开展督查,实地核查防贫对象识别监测和帮扶救助措施落地情况。(责任单位:县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扶贫办)
三、保障措施
(一)压实工作责任。防贫工作实行县负总责、乡镇(园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乡镇(园区)党委、政府、党工委、管委会承担主体责任,扶贫部门统筹协调
推进,相关行业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防贫帮扶救助明确责任到人,其中防返贫对象由原帮扶责任人继续履行帮助责任,防致贫对象由乡村统筹安排专人负责。
(二)创新政策保障。鼓励各乡镇(园区)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筹措防贫救助资金,设立专户,加强监管,确保防贫资金规范精准安全高效使用。相关行业部门要支持乡镇(园区)探索有效的防贫工作措施,在确保资金项目规范安全运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防贫工作新思路、新做法,完善符合各地实际的防贫机制。
(三)强化督促指导。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各级乡镇(园区)每季度汇总上报《防贫工作进展统计表》(见附件)。县扶贫办定期开展进度通报和实地核查,对防贫监测不力、工作进展缓慢、造成大范围致贫返贫的约谈问责,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赫章“三道保险”防止因病致贫 篇3
巫昌秀口中的新政策, 是该县为了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给群众上的城乡居民医保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三道保险”。第一道“保险”城乡居民医保报销。第二道“保险”, 城乡居民医保报销后, 政策范围内自付费大于4000元的, 到人寿保险公司进行大病补充保险补偿, 1万元的报销比例是54%;1万元至7万元每增加1万元报销比例增加5个百分点;7万元以上的, 7万元按分段比例计算, 以上的部分按90%报销, 合计得出补偿金额。第三道“保险”, 前“两道保险”报销后, 个人负担医疗费仍然较高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 经乡 (镇) 民政部门调查核实后, 由医疗救助资金按60%的标准进行救助, 2015年4月起提高到70%。
5月15日, 笔者来到巫昌秀位于陡坡上的家时, 巫昌秀算起了丈夫住院花销的账:住了一个月的院共花去132121元, 医保报销108910元, 大病补充保险补偿8679元, 还剩14532元不得着落。巫昌秀向镇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后, 镇民政部门及时上门进行调查, 调查证实, 每年的收入就是地里种出的3000斤左右包谷, 3000斤左右洋芋, 儿子女儿各自成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巫昌秀家符合救助条件, 民政部门对其救助了1万元。最终, 巫昌秀家只花去4532元。
在该县受“三道保险”兜住底的大病患者还有很多。在县合医办的统计表上笔者看到, 城关镇小山村小山组的王媛患心脏病花去80016元, 医保报销60198元, 大病补充保险补偿8031元, 民生医疗救助8000元, 患者自己只支付3785元。野马川镇大寨村三组的周遵江患白血病医治花去209860元, 医保报销107361元, 大病补充保险补偿50805元, 民政医疗救助2万元, 患者只支付31703元。
数据显示, 2015年全县参保人数642913人, 参保率达到了100%。2007年至2015年3月, 该县住院累计补偿70808.27万元, 675379人次受益;门诊补偿15000.29万元, 537912人次受益。
因病致贫返贫 篇4
【篇一】
一、目的和意义
我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于**年底实现全部脱贫,当前,脱贫成效巩固提升是我区脱贫攻坚中心工作。其中,针对“返贫隐患户”“致贫风险户”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更是我们巩固脱贫成效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两类人员是我区现阶段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底线,必需及时开展动态监测、及时找准风险隐患、及时开展帮扶,有效预防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通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为今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奠定工作基础,进一步提升扶贫工作精准性、科学性、有效性,做到因户精准施策,确保国家、省各类扶贫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二、工作任务
把防止返贫、致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紧盯现阶段最难啃的“硬骨头”,摸清我区对象底数,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动态问题短板,压实行业与地方帮扶职责,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补齐短板弱项、解决存在问题,逐村逐户逐项对账销号,有效预防返贫及新增贫困发生。同时,按照督战结合、以督促战原则,充分发挥区纪委区监委机关、区督查督办局脱贫攻坚战督查监督和纪律保障作用。持续巩固全区脱贫成效,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
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的人口,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一旦出现返贫和新致贫,及时纳入建档立卡,享受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实施精准帮扶。(二)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
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主要采取开发式帮扶措施,支持发展产业、转移就业,通过劳动增收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对“3+1”保障因动态原因存在问题短板的,确实发挥行业扶贫部门职能职责,及时落实帮扶政策,确保保障到位。(三)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守望相助,形成防止返贫的工作合力。(四)坚持外部帮扶与群众主体相结合。
处理好外部帮扶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强化勤劳致富导向,注重培养贫困群众和监测对象艰苦奋斗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四、工作内容
(一)监测对象
返贫隐患户:1.收入偏低(原则上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按照**年扶贫标准3747元的1.5倍计为5620.5元),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2.在安全饮水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安全住房保障方面存在隐患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致贫风险户:1.收入偏低(原则上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按照**年扶贫标准3747元的1.5倍计为5620.5元),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2.在安全饮水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安全住房保障方面存在隐患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注:针对非建档立卡户自身有能力解决但不主动解决的不属此范畴。)
以上两类监测对象总规模一般为建档立卡人口的5%左右。
(二)工作步骤
第一步:各乡(镇、城郊办)结合“五个一致”要求和当前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排查工作,在“3+1”保障等相关行业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主动参与下,组织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保帮扶干部、村干部认真开展逐村、逐户排查,按照监测对象认定标准,排查初选出两类人员名单并收集这两类人员各家各户目前“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等相关信息。同时,结合农户自愿申请情况,一并纳入初选名单。
第二步:村级指挥长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包保帮扶干部、村支“两委”召开村级研判会,通过逐户分析收入、“3+1”保障现实情况及存在的隐患、风险,确定这两类人员名单,找准存在短板、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具体帮扶措施、整改时限,认真填写《返贫隐患户及致贫风险户到户情况表》上报乡级。乡级收到村级上报到户情况表后,乡级脱贫攻坚指挥部要及时组织乡扶贫工作站、乡级“3+1”保障部门、各村级指挥长等召开审核会,审核确定《返贫隐患户及致贫风险户到户情况表》、明确乡级整改责任部门和整改责任人,并经乡级主要领导签字加盖乡级人民政府公章后上报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步: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到《返贫隐患户及致贫风险户到户情况表》后,报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同意后及时导入“西秀区重点对象脱贫攻坚督战平台”系统软件,依托该软件进行监测及后续帮扶跟踪,及时收集信息并提交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进行调度。
第四步: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分发系统管理账号给区、乡、村三级管理员。区级“3+1”保障、产业、就业、综合性保障等相关行业扶贫部门管理员根据部门工作职责,及时针对“西秀区重点对象脱贫攻坚督战平台”系统反馈给本部门相关联的返贫隐患户、致贫风险户名单及存在的隐患、风险信息,及时对帮扶措施进行审定,按照各自政策要求,组织、参与、帮助乡镇开展针对性帮扶并跟踪落实情况;各乡级管理员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主体责任,主动联系行业扶贫部门,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开展帮扶工作,并及时将帮扶情况录入“西秀区重点对象脱贫攻坚督战平台”系统,定期进行系统信息更新;各村级管理员要按照乡级安排,在行业扶贫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对本村的返贫隐患户、致贫风险户开展到户帮扶,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确保在时限内补齐短板弱项,消除隐患风险,并定期做好到户帮扶情况的系统信息更新。同时,及时发现动态新增的返贫隐患户、致贫风险户,按以上程序及时纳入系统监测管理。
第五步:区督查督办局根据系统信息,定期到乡镇开展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压实行业扶贫部门职责与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推进问题解决。经多次督查若问题无整改,也无采取任何措施的,则将问题线索移交给区纪委、区监委机关。
第六步:区纪委区监委机关适时关注“西秀区重点对象脱贫攻坚督战平台”系统中帮扶工作落实情况,结合区督查督办局反馈情况,对帮扶工作推进缓慢的及时到村到户进行核查,对督查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或者在该项工作中失职失责的,进行严肃处理,把监督执纪问责贯穿于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全过程。
(三)帮扶措施
1.产业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组织“村社合一”合作社,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引导“返贫隐患户”和“致贫风险户”参与扶贫产业项目,通过务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利益联结,发展农业产业增加收入。
2.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摸清就业现状、就业意愿、务工需求,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引导贫困劳动力到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就业,用好“一村七岗”和就业援助公益性岗位,搭建西秀区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和乡级劳务公司(合作社),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大力开展劳务派遣,鼓励劳动力上岗就业。
3.“3+1”保障。对教育、住房、医疗、饮水方面存在短板问题、薄弱环节的监测对象,按照各自行业扶贫政策要求,结合实际逐村、逐户开展针对性帮扶,全面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弱项。
4.综合保障。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对因病、因残、因灾等意外变故返贫致贫的家庭,及时落实健康扶贫和残疾人、灾害、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
5.扶志扶智。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扶养残疾人。
6.其他帮扶。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为监测对象购买保险,及时化解生活生产风险。如:为“返贫隐患户”和“致贫风险户”购买“防贫险”,防止其因学、因灾、因疫情、因意外返贫和致贫,提高贫困群众抵御风险能力。
五、工作时限
第一阶段:4月底前,完成两类对象的摸排认定,核实准确“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现状,研判清楚各家各户存在短板、问题,制定明确具体帮扶措施,并将信息录入监测系统软件。
5月底前,有序推进各项到户帮扶措施落实,基本完成系统中反馈短板问题的帮扶整改,对帮扶整改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时录入、更新相关信息。
6月底前,区直各行业扶贫部门对已整改问题进行核实认定,并将审定情况录入监测系统软件。同时,进一步查缺补漏,及时发现新出现的监测对象和新发生的短板问题,即查即改,全面、真实完成所有问题整改、补齐监测对象“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并及时更新完善监测系统信息,实现“五个一致”。
区督查督办局、区纪委监委机关在4、5、6三个月适时进行跟踪督导,及时在监测系统中反馈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下发到部门、到乡镇的工作提示清单,推进各项帮扶工作落实。对工作中失职失责的、工作推进不力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阶段:长期坚持,将该项工作机制作为我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有效抓手,常抓不懈。
六、工作要求
(一)压实责任。
区级行业扶贫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做好调查核实、数据比对、信息录入、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等工作。各乡(镇、城郊办)要全面开展走访摸排,严格认定程序,抓好帮扶政策实施。(二)强化调度。
持续推进区、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指挥调度体系,掌握“返贫隐患户”和“致贫风险户”基本数据,聚焦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台账,强化调度落实,确保机制逐步健全、作用不断发挥。区扶贫办负责整个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定期对系统内短板进行分类统计,切实加强与区级教育、医疗、住建、民政、残联等有关行业部门沟通,确保各项帮扶工作正常推进、各类到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乡、村两级要明确该项工作调度推进的具体分管领导及信息收统报送业务人员,同时,信息收统报送员为“西秀区重点对象脱贫攻坚督战平台”系统的乡级管理员,负责本乡镇系统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区直相关扶贫行业部门要明确“西秀区重点对象脱贫攻坚督战平台”系统的部门管理员,负责系统中涉及本部门行业扶贫职责的信息业务管理工作。区督查督办局、区纪委监委机关各明确一名系统管理员,适时监控系统中各项帮扶工作落实情况,履行督促、监察等工作职责。以上涉及乡级、区直相关部门的系统管理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请在4月21日上报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便于“西秀区重点对象脱贫攻坚督战平台”系统发放相关管理员账号及权限。(村级账号授权给乡级管理员发放)
(三)强化督导。
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内容纳入区级脱贫攻坚专项督导,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督导各乡(镇、城郊办)、各行业扶贫部门责任和工作落实,推动机制各项政策和保障落地见效。【篇二】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战略决策,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防止因灾、因意外伤害、意外事故致贫返贫,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提高贫困人口抵御风险能力和防意外保障能力,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一单式”保险服务。
二、基本原则
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利用商业保险的经济杠杆作用,通过政府在组织推动、财政补贴、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引导保险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户倾斜,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身打造,制订全方位的保险保障计划,提供优质快捷的保险服务,实现商业保险对脱贫攻坚的助推作用,逐步建立起保险扶贫兜底和防返贫机制。
三、保险范围
以**市2016已脱贫和年末未脱贫建档立卡人口、**年至2020年新增贫困人口、返贫人口为对象(不包含集中供养五保户、稳定脱贫户,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数据为准),在各县区广泛推广“助农保”保险扶贫,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努力实现
“贫困路上少风险,致富路上多保障”目标。
四、保障责任范围
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农业生产保险、家庭成员人身意外伤害事故保险、家庭成员人身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综合保险保障,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
1、农业生产保险。由于火灾、爆炸、疾病、疫病以及自然灾害原因直接造成贫困户养殖牲畜死亡、种植作物受损、林木受损、种养场地及农业设施受损,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涉及中、省补贴品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贫困户,在保成本的基础上按实际损失确定赔付)。
2、意外伤害保险。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遭受意外伤害,保险人负责意外身故、残疾、烧伤给付保险金。
3、意外住院医疗保险。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遭受意外伤害,保险人给付意外伤害医疗费用补偿。
4、家庭财产保险。被保险人所有的房屋主体及附属设施、室内装潢、家用电器等,由于火灾、爆炸、地震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
六、保险期限。
保险期限为一年。鼓励各县区为脱贫攻坚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提供保险保障。七、实施步骤
(一)签订项目协议。
县、区扶贫办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确定承办保险公司,并签订《“助农保”兜底扶贫保险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对象、保费标准、保险责任、保险期限等内容。(二)办理投保手续。
保险公司根据县、区扶贫办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核发“助农保”保险服务统一保险单,并按户向参保贫困户发放保险服务明白卡,明确保障范围及理赔流程。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助农保”兜底扶贫保险扶贫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扶贫办牵头,市金融办、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
安排相关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二)明确责任分工。
市扶贫办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县区扶贫办要将“助农保”推广工作纳入扶贫工作计划,主动加强与农业、金融、财政、民政、保险公司的沟通协调,在政策指导、资金安排、工作协调、数据共享等方面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工作。(三)强化监督指导。
市、县(区)扶贫保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对各县区“助农保”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承保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骗取保险费补贴资金,若发现通过虚假承保等方式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四)加大政策宣传。
保险公司要制作宣传材料,发放各基层单位。各县、区扶贫部门、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宣讲、集体宣讲、入户宣讲等方式,有重点的宣讲兜底扶贫保险产品的相关要点,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了解产品的主要内容和风险保障。(五)及时总结经验。
保险合同期满前,由扶贫保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承办保险公司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对上保险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改进措施,确保兜底扶贫保险效果。【篇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的战略部署,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关于“防止贫困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质量,现就防止返贫致贫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严格按照巩固脱贫成果的要求,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对标“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标准,进一步强化脱贫人口分类管理和精准帮扶,强化长期稳定脱贫措施,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强化边缘人口监测管理和救助帮扶,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推进脱贫攻坚摸底排查
(一)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比对与分析,组织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队、基层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入户走访行动,进一步排查核实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家庭收入及来源、生产生活现状等基本情况,分析脱贫稳定性,了解后续发展需求,全面摸清不稳定脱贫户底数和返贫风险点,逐户逐项制定帮扶措施。(二)开展边缘人口核查。
对照**年底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边缘户名单,按照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具有致贫风险的标准,各相关部门要进行数据比对,指导乡村开展入户核实,经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研究报乡镇审查审核、县级审定后,再次予以确认,并由乡镇统一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进行修正和补充。(三)开展动态跟踪走访。
驻村扶贫工作队、基层干部和帮扶责任人要加强跟踪走访,发现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出现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及时在系统中进行标注,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发现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出现致贫风险的农户,特别是住房、医疗等“三保障”不够稳固的,按照程序纳入边缘户管理,积极开展救助帮扶。对各级督查暗访调研反馈的返贫致贫风险情况,要及时核查核实,符合条件的纳入不稳定脱贫户或边缘户范围。三、强化监测管理
(一)做好信息录入。
在安徽省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中,按照分类管理系统、返贫预警监测系统、边缘人口监测管理系统等各项指标要求,客观真实录入相关数据。(二)开展监测预警。
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实地监测,对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基本信息变化、救助帮扶措施落实、农户反映并经核查属实的相关情况,及时在系统中予以更新或修改。根据省扶贫办每月预警情况,加大救助帮扶力度,限期消除风险点,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三)强化过程管控。
坚持系统管理和实地督导相结合,对排查核查、制定和落实救助帮扶措施、审核销号进行全过程精准管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救助帮扶取得实效。加强审核销号,对通过帮扶消除返贫风险的脱贫户,按照村级填报、乡镇审查、县审核、市审核,最后报省扶贫办销号标注;对通过救助帮扶消除致贫风险的边缘户,经乡镇汇总填报、县级审核后,报省扶贫办销号标注。四、强化救助帮扶
(一)强化脱贫人口帮扶
1.加强分类管理。对历年脱贫户按照不享受政策的脱贫户、享受政策的脱贫户、脱贫监测户三类进行管理。不享受政策的脱贫户是指年人均纯收入接近或达到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较强的脱贫户;享受政策的脱贫户是指年人均纯收入较高但未达到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正常情况下无返贫风险的脱贫户;脱贫监测户是指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具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各乡镇要进一步核查核实,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对三类人员标注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
2.实行差异化政策。不享受政策的脱贫户原则上不再享受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补贴补助类政策,但因重大自然灾害、家庭重大变故等出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且无力承担的,要及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享受政策的脱贫户要坚持“应享尽享、应扶尽扶”,根据实际需求,落实相关脱贫攻坚政策。脱贫监测户要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在落实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安排各类帮扶措施等方面予以优先和倾斜。
3.压实帮扶责任。贫困人口脱贫后,原则上脱贫攻坚期内原有帮扶责任人不脱钩;帮扶责任人因工作变动或帮扶不力的,要及时予以调整或重新安排,确保所有脱贫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促进持续稳定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针对脱贫户的资源禀赋、真实意愿、自身能力和发展需求,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基层干部、帮扶责任人共同制定并落实后续帮扶措施,改进帮扶方式,提高帮扶实效。
(二)强化边缘人口救助帮扶
1.实行分级负责。建立县负责、乡镇落实、村建台账的责任体系,加强对边缘人口的救助帮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统筹各类资金(不得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明确部门分工,督促和指导乡村抓好落实;乡镇加强审查审核,统筹安排联系人,组织实施救助帮扶;村级开展排查核查,建立边缘户台账,落实救助帮扶措施。
2.建立联系人制度。组织乡村基层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动员基层党员和能人大户作为边缘户的联系人,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充分发挥联系人作用。联系人每月要开展入户走访,或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方式与边缘户加强联系,及时了解生产生活现状、致贫风险和发展需求,帮助落实救助帮扶措施,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3.开展救助帮扶。根据我县实际,统筹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研究制定对边缘户的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落实扶持资金,安排帮扶项目。各乡镇、村要统筹兼顾、抓好落实。一是根据边缘户的致贫风险,优先落实普惠制的产业就业、社保兜底等政策。结合开展消费扶贫,帮助边缘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进一步完善边缘户危房改造、医疗再保障政策(“1579”政策)。三是探索利用社会帮扶资金、村级集体收入资金等,建立县级救助基金和乡村救急救难基金,各乡镇、各部门要简化申报、审批和资金发放流程,加大救助力度。
4.实施精准帮扶。边缘户重点实施教育、危改、医疗“1579”政策,鼓励帮助有劳动力家庭通过发展生产或务工就业增收。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按程序纳入低保,实行政策兜底保障。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重大灾害,导致家庭支出较大,家庭开支承受较困难的边缘户实施临时救助。
五、强化稳定脱贫
(一)扎实推进产业扶贫。
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鼓励和支持贫困户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加工业和电商网点,拓宽收入来源,实现稳定增收;采取订单、务工、入股等多种方式,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和受益度,推动产业扶贫项目长期有效。对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产业发展受损的贫困户,视情予以补助;对带贫减贫效益显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经营主体给予倾斜扶持。规范光伏扶贫电站后期管护与收益分配,加强扶贫资产管理,通过资产收益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在强化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实行“应贷尽贷”,为贫困群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二)扎实推进就业扶贫。
规范扶贫车间建设和管理,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带贫减贫效益,增强吸纳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创新“扶贫车间+居家生产”“企业订单+居家生产”等方式,促进贫困群众居家就业。合理开发疫情防控期间的乡村公共卫生员、消毒保洁员、宣传员、管理员等临时岗位,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对以前外出务工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帮助和支持他们通过就近就业、发展产业等途径获得收入。加强贫困人口实用技能、市场经营、就业创业培训,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三)扎实推进消费扶贫。
各乡镇、村要鼓励支持贫困户农产品产销对接“八进”“四送”活动,建立龙头企业、高校、批发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等与贫困户长期稳定产销关系。建立承担“千企帮千村”任务的民营企业等与乡镇、村、贫困户之间的定点采购机制。收集贫困户农产品信息,加强与社会需求、政府采购等信息对接,发挥农村电商服务网点上行功能,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工作,构建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加强宣传推介,为社会各界购买扶贫产品、参与消费扶贫行动提供便利条件。(四)加大社保兜底保障力度。
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实现稳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老弱病残孤”等特殊困难群体,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推进“放管服”改革,对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生活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的,实行直接救助、后置备案。(五)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加强能力引领、路径引入、思想引导和典型引路,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改进帮扶方式,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他们发展产业和自主创业,增强“造血”功能。通过“扶贫夜校”“微课堂”“爱心超市”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帮助和引导贫困群众进一步改善家庭卫生条件、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振奋精神面貌。注重宣传先进典型,通过“报、网、微、端”全媒体传播,大力宣传智志双扶典型,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勤劳致富。六、强化责任落实
(一)压实工作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要把防止返贫致贫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及时部署,迅速推进。各乡镇、各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工作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加强督促指导。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基层暗访等方式,加强调度督导。督导中发现问题将及时反馈,限时整改到位。因救助帮扶不力、工作不实、弄虚作假导致返贫和新致贫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进行约谈;对问题突出、影响恶劣的,要严肃问责。(三)减轻基层负担。
各乡镇各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注重工作实效,主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暗访调研和实地督导,不影响基层工作。要加强统筹安排,充分运用系统数据,防止重复入户采集信息,尽量减少填表报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篇四】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坚决防止因疫致贫返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克服疫情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鄂防指发〔2020〕178号)和省扶贫办《防止因疫致贫返贫工作实施方案》(鄂政扶发〔2020〕5号)要求,结合**市实际,现制定工作实施意见。
一是全力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支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增设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用足金融扶贫政策,加大产业奖补力度,支持致富带头人留乡创业。二是积极开展消费扶贫。
动员帮扶单位优先采购涉贫农产品,规范扶贫产品及供应商认定,培育2-3家消费扶贫示范企业,做好动态调整及管理;引导电商超市线上线下销售涉贫农产品,通过“社会扶贫网”、小微“电商”等网络和电商平台发布滞销产品信息,举办扶贫产品短视频直播、网红带货、电商结对帮扶等网络消费扶贫行动,开设消费扶贫专柜、专区、专馆,为社会各界购买扶贫产品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
优化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项目库动态调整重点向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倾斜;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大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力度,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四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落实即时帮扶措施,启动实施“防贫保”,实施重点攻坚,围绕“三保障”“三落实”“三精准”“三一致”等要求,对截至**年底还有剩余贫困人口的13个镇(办、区)、160个村进行重点攻坚,确保全市482户1092名剩余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篇五】
为认真落实省、市、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等重要会议精神,**镇在防返贫监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返贫预警监测,探索建立完善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按照翠屏区相关工作方案,结合**镇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预警监测和分类处置,全面完成“大排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常态化开展扶贫对象“回头看”“回头帮”,确保全镇所有脱贫户按照2020年脱贫攻坚标准下实现稳定脱贫、边缘户不致贫,有效防止出现新的绝对贫困,实现“零返贫、零致贫”目标,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夺取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对象
(一)监测范围
1.**镇所有在国家扶贫开发国子系统(以下简称为“国子系统”)**年库中已标注的脱贫监测户和已录入的边缘户。
2.除国子系统**年库中已标注的脱贫监测户之外的其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3.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非建档立卡农户。
(二)三色管理
1.红色监测对象。国子系统**年库中已标注的脱贫监测户和已录入的边缘户。此外,还包括预估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或因自然灾害、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两不愁三保障”
任意一项有可能不达标的农户。其中,若为脱贫户则在国子系统中标注为新增脱贫监测户;若为非建档立卡农户则在国子系统中录入为新增边缘户。
2.黄色监测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均达标,预估年人均收入大于等于5000元但低于10000元的建档立卡脱贫户。
3.绿色监测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均达标,预估年人均收入大于等于10000元的建档立卡脱贫户。
三、监测内容
重点对标“一超六有”,对监测对象的住房、教育、医疗、安全饮水、收入、就业、生活状态等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四、监测方式
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
(一)常态化脱贫监测户、边缘户摸排工作。
对2020年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预计低于5000元的、家庭因大病、教育、灾害、残疾、突发事件、产业失败、就业不稳等特殊原因,新发生“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及边缘户实行常态化排查、监测。1.全面摸排。以村常职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为主,联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为辅,通过“先集中一次、后每月一次”方式入户走访、电话、微信联系脱贫户和易致贫户,了解其生产生活状况,重点掌握“一超六有”情况,发现有返贫风险或致贫可能的,及时将相关情况上报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核实后确定初步监测对象。
2.收集发现。村常职干部、第一书记、驻镇工作队、联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及时收集脱贫户、易致贫户反映的生产生活困难情况,并上报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核实后确定初步监测对象。
(二)准确锁定
1.村级预判。村委会收到初步监测对象名单后,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联系村干部等人员召开专题会进行分析,提出预判意见上报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核。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核收到预判意见后,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审核,并将结果上报区脱贫办。
(三)规范建档
由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联系村干部对区审定名单进行分类建档管理。红色监测对象在国子系统中录入为新增边缘户或标记为脱贫监测户,省扶贫开发局将把国子系统中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导入大数据平台,形成各级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台账,同时由区脱贫办纳入区级“一领五联”防返贫监测系统;黄色监测对象由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各村同时建台账管理;绿色监测对象由各村自行建立台账管理。
(四)动态监测
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各联系村干部重点围绕“一超六有”实现情况,每月对监测对象进行一次动态监测,要实地入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对“一超六有”出现缺项的,由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各联系村干部及时在大数据平台上标注预警,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初审后报区脱贫办审定预警监测对象。若预警对象原为黄色或绿色监测对象,则先在国子系统录入为边缘户或标记为脱贫监测户,待导入大数据平台后按上述步骤标注预警。
(五)分类帮扶
1.红色监测对象。以“补”为主,对照当年脱贫标准补齐短板。对区脱贫办审定的红色预警监测对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开展帮扶:对于收入不达标的通过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合作社务工等途径增收,对收入不达标且无劳动力的由民政部门加强兜底政策扶持,并帮助其流转土地增加收入;对于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保障方面不达标的,由水利、教育、卫健、住建等相应部门落实帮扶政策补齐短板。
2.黄色监测对象。以“扶”为主,根据监测对象劳动力状况
和收入结构,制定帮扶措施。主要通过就业创业培训、种养殖技术指导等方式,提升“造血”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壮大产业规模、多元促进增收、提高脱贫质量。若监测等级升级为红色,则按红色监测对象开展监测和帮扶。
3.绿色监测对象。以“引”为主,加强扶志扶智教育,建立激励机制、树立脱贫榜样。若监测等级升级为黄色或红色,则按黄色或红色监测对象开展监测和帮扶。
五、时间安排
(一)及时评,同步录。
4月9日前,由各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驻村工作队配合,结合本辖区监测人员总量,组织排查力量,全面完成对监测对象的“三色”管理初评工作,将所有监测人员按要求进行分类。4月13日前,完成新增红色监测对象的信息录入工作。4月18日前,完成黄色、绿色监测对象台账建立工作。(二)强监测,补短板。
本内每月开展一次动态监测,新增红色对象要在每月23日前报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备案,同时完成国子系统的动态调整。对存在“短板”的监测对象,要及时制定每户补短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好预警监测对象的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工作。6月底前,全面完成红色预警监测对象的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全面销号。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各村、各帮扶单位、各镇属行业部门要将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大排查成果,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实施方案,细化完善帮扶措施,建立健全动态帮扶机制和限时办结销号制度。(二)加强统筹协调,认真组织实施。
镇扶贫办要及时将红色监测对象全部纳入“一领五联”防返贫监测系统,继续按照部门会商制工作要求,组织镇属脱贫指标牵头行业部门及时补短。各镇属行业部门要制定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措施并落实落地。各村要认真做好监测对象的摸底和动态监测工作,落实预警监测对象的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因病致贫返贫 篇5
1背景:虽有基本医保,但重特大疾病患者依然看不起病
2010年底,一位70多岁的老人来到长春医保局,向工作人员哭诉,女儿患尿毒症透析5年,搞得家庭贫病交加,已无力维持没完没了的透析,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医保局,求助医保救女儿一命,否则只能选择放弃透析。尿毒症是长春地区发病率高、病程长(需要终生透析治疗)、医疗费用高的重病之一。2011年以前,长春各大医院尿毒症患者一次透析的价格为420元。 医保报销后,参保职工个人每次承担100余元,参保居民个人承担160余元,每月平均透析10次。加上肝素钠、促红素、钙剂等血透合并用药,职工个人一年要承担3万-5万元、参保居民个人一年承担5万-7万元。持续的透析治疗在透支着每一个血透患者家庭的经济和精神承受能力,导致他们的家庭无不陷入因病致贫困境。
血友病,是一种来自母亲遗传且无法治愈的先天性疾病。没有凝血因子的维护,生命就会因出血不止而走向终点。但每年十余万的药费让患儿家庭面临着来自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为维系生命, 大街上乞讨募捐、卖房子的屡见不鲜。一个白血病患儿一年的治疗费用平均15万元,急性期治疗费高达30余万元, 几乎没有几个家庭能支撑得住。临床治疗发现,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白血病患者因家庭贫困,无力承担高昂的医药费而放弃治疗。
长春医保对近5年来的住院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年均享受医保住院报销待遇人次达89.57万,在全年住院人次中去掉实际住院自付低于2万元的40.35万人次、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47.14万人次,尚有2.08万人次连续3年多次住院治疗。
在对住院医疗费用分析中, 他们发现医保报销的普惠制,让97.68%的住院患者可以凭借医保报销解决一次性根治疾病、多发病、 常见病、慢性病的治疗费用问题, 而每年有2.32%住院患者即使在医保报销80%后,仍要承担每年5-15万余元医疗费用,主要是尿毒症、白血病、血友病、再生性障碍贫血等近年来发病率高、病程长、个人负担重的病种,每年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治疗费用让患者和家庭难以承受,一旦患病就会倾家荡产,因病致贫。绝大部分住院患者不会因医药费问题造成贫困,而2.32%的重特大疾病是人民群众看不起病的真正原因。为了解决这部分最困难人群的看病难题,从2011年开始, 伴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化,长春市政府将重特大疾病保障问题列入全市民生计划,医保经办机构着手破解 “看病贵”难题。
2摸底:因地制宜确定“个人低自付”的重特大疾病病种
经过深入调研,长春医保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三个条件界定 “个人低自付”管理的重特大疾病病种:(1)当地发病率较高,涉及人数和家庭众多;(2)病程长达5年以上,极易导致因病致贫,个人和家庭负担达到或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灾难性卫生支出”标准,即一个家庭总卫生支出占其稳定收入(扣除生活必需支出)的比例达到或超过40%;(3)医保年度报销80%以上后,家庭仍难以承担的医疗费用。根据这三个标准,组织专家团队调研,从2011年以来,陆续确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友病等22个重特大疾病实行“个人低自付”管理(见表1)。
3探索:用市场管理机制提升基金使用效率
3.1开展议价团购,破解医药费“虚高”难题
长春医保针对公立医院部分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的现状,开展批量议价团购,减少医保基金向医药流通环节流入,创新了医用耗材采购模式,与全市公立医院签署了法律委托协议,获得依法采购授权, 由医保对部分透析链路、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500余种植(介)入类器械进行批量议价采购,通过采取“医院委托、即时结算、批量团购、充分竞价、质量优先”等符合市场规律的办法,与市政府采购招标中心共同建立了长春市医保药品和高值耗材采购平台,在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下,成功实现了对医保医用高值耗材中三个品种四次成功招标采购,实现了公平竞争条件下真实采购,大幅降低了医用耗材的价格,有效控制了虚高医药费, 推动了一系列“低自付”政策的实施,让参保患者受益。血液透析链路招标成功,平均为每名参保患者节省了4万余元;骨科耗材招标的实现,使“单病种定额”及“大病低自付”政策的范围不断扩大。在总额预付下的医保结算平台,成本的下降与医院收入成正比,医保团购医用耗材得到了医院的普遍欢迎。 如血液透析链路,原来普遍使用价格较低的低通路透析链路,但这样患者一次也要花150多元;血透链路招标实现后,医院使用医保团购的透析链路,价格从原来的196元降到125元,医院进货成本降低,患者却用上了高通路透析链路,透析质量提高,将患者分流到了“低自付” 政策定点医院,促进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医保批量采购医用耗材成功,不仅大幅降低采购成本、节约了医保基金、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而且斩断了医用耗材领域的灰色利益链,挤出了医疗费用虚高的水分,实现了患者、医院、供应商和医保四方受益局面。
3.2优化临床路径,破解过度医疗难题
凡纳入“个人低自付”管理的病种,医保经办机构组成专业化的调研组,就病种付费总额等问题多次与医院约谈,邀请社会监督人员和专家进行论证,要求医院剔除原治疗方案中重复和过量项目,建立更为清晰、合理的临床路径。在此基础上,与医院逐一进行谈判。医保实行按病种定额付费和“结余归己、超支不补”的支付政策,将医疗总费用作为病种付费的控制对象,将药品、耗材由医院创收载体变为经营成本,倒逼医疗机构主动规范管理,在提升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有效控制过度医疗,使22个病种平均医药费下降幅度达到40%(见表2最后第二行低自付病种数据平均值)。
3.3打破目录限制,实行“按病种定额打包付费”
治疗重特大疾病的药品和诊疗项目,涉及目录外的较多。由于目录外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均为自费, 降低了整体报销比例,患者自付数额陡增,负担空前加重,直接导致因病致贫,有些患者被迫放弃治疗。长春医保通过与医疗机构议价谈判,打破了大病医保的目录限制,即不分目录内外,由医保基金按病种对医药费用实行定额打包付费管理。比如:血友病的年人均医疗费用为10万元,长春医保通过议价谈判与定点医院达成每年6万元定额标准支付,费用包含了血友病治疗所需要的凝血因子等非医保报销项目;白血病患儿医药费一年平均15万元,长春医保与省内三甲医院达成了6万元打包付费标准,仅占每年医疗费用的40%;再生性障碍贫血病,过去医保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一年12万元,如今按每年6万元定额标准结算,并包含了不在医保目录报销的输血等项目。打破目录限制,将患者承担不起的自费项目纳入低自付定额结算,有效减轻了患者负担,解决了因病致贫问题。
在长春,无论是参保职工还是参保居民,都可以享受重特大疾病医保低自付政策。根据病种不同, 个人一年只需交一次住院起付线就可以实现全年的门诊或住院治疗。 低自付政策出台后,血友病患者中的学生一年只花100元、职工只花1200元、普通居民仅花1500元,即可实现全年用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住院治疗,个人一次自付100元,一年不到1000元;参保职工血液透析治疗,在区级定点医院一年只花400元,在市级定点医院只花700元,即可进行全年透析, 还免除血透治疗所使用的肝素钠、 钙剂、促红素等全部药品费。纳入 “个人低自付”管理的22种重特大疾病患者,个人仅拿起付线即可进行全年治疗,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人低自付”(见表1)。
4“个人低自付”政策推进情况
2011年初,推出重特大疾病首个“个人低自付”病种——“低自付”血液透析。这一政策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及国家医改部门的充分认可。
2012年,高值耗材医保遴选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成功实现血液透析链路的医保招标采购,德国进口血液透析链路在长春市场价格由196元下降到125元,价格直接下降36%。医保患者不仅用上了高通透、高质量的血液透析链路,而且每年每人减少透析费1万余元。定点医疗机构血液透析成本明显下降, 推动“低自付”血液透析政策从参保职工扩大到参保居民。
2013年,骨科耗材和心脏支架医保招标团购顺利实现,1230种骨科耗材最高降幅达91%,心脏支架价格下降30%,有效控制了虚高医药费和过度医疗,带动更多病种治疗费用实现下降,为“个人低自付”病种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5效果:“个人低自付”政策实现医患保共赢
长春的重特大疾病医保“个人低自付”政策,实现了患者个人看病不贵、医院获得发展、医保基金减少支出的共赢局面。
5.1患者负担减轻
经过近四年不懈努力,22个 “个人低自付”病种,从根源上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贵难题。截至目前,已有4.38万人次享受到重特大疾病“个人低自付”待遇,总费用1.8亿元,统筹支付1.66亿元,低自付病种报销比例平均达到96.83% (见表2最后第二行低自付病种数据平均值),个人自付下降了92.81% (见表2最后一行各项支出下降比例),平均报销比例提高30.57% (见表2最后第二行低自付病种数据平均值),个人自付额平均减少4万余元,困扰政府及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贫问题得以破解。
十年前患尿毒症的参保居民付亚珍,透析多年已致其家徒四壁。 2012年开始享受“低自付”血液透析政策,一年只花600元就可以实现全年透析及用药治疗,每年节省6万余元。自2011年以来,长春市已经有3072人享受到“个人低自付”血液透析政策,基金支出1.12亿,个人自付年人均464.5元,报销比例达98.7%(见表2第一项血液透析数据分析)。
2013年1月,长春医保将白血病纳入“个人低自付”管理。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吉大医院住院治疗的明明,就在父亲准备卖房子为孩子治病时,享受了白血病低自付政策,一次住院只花100元,个人自付一年也花不到1000元,一年节省医疗费用15万余元。自2013年以来,有198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享受到低自付待遇,统筹基金支付1440.43万元,个人平均自付1519.76元,平均报销比例达98%,比实行低自付之前个人自付减少31914.68元(见表2第二项第三项两种白血病数据分析取平均值)。
(单位:元)
血友病患者自发组建了血友儿童之家,其目的是监督和维护用药秩序,推进低自付政策的持续实施。血友病儿童患者一年只花100元,就可以实现全年凝血因子用药保障。自实行低自付政策以来,个人平均自付降到802元,比实行低自付前减少46185元,报销比例达到98.84%,与实行“个人低自付”之前相比提高了42.84%(见表2第六项血友病数据分析)。2015年,全市60名血友病患者没有发生一例重要器官出血的情况。100%的家长对低自付政策和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都心存感激和交口称赞。
“低自付”政策让重特大疾病患者家庭彻底摆脱了经济和精神压力,不用卖房子、不用沿街乞讨、 不用到处借钱四处碰壁,他们的人生重新拥有了尊严。
5.2医保基金花得值
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明显提升,团购由财政与供应商直接结算,减少了中间环节,不再为虚高的药品、耗材价格“埋单”。据测算,血液透析链路批量团购后,一年节省基金3000万元;医用耗材招标团购平均降价30%,按长春医保的用量,一年可节省基金4.5亿元; 通过与医疗机构谈判,剔除了治疗过程中重复使用和过量使用项目, 控制了过度医疗问题,使治疗费用实现大幅下降,达成按病种定额付费协议,建立“结余归己、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基金支出总水平降低30%。
5.3促进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学科发展
通过医保政策宏观调控,成为 “低自付”病种定点医院,医保患者增加,通过医院间的竞争,推动了“低自付”政策的良性运行;通过医保团购耗材,医院进货成本降低,价格不再虚高,赢得社会效益,使医院的学科建设和知名度得到有效提高。
长春医保将继续通过对数据挖掘、排序、分析,逐步扩大“个人低自付”病种范围。2016年计划将脑瘫、孤独症、人工耳蜗再造等病种纳入重特大疾病医保低自付管理范围,让全市重特大疾病患者享受 “只拿起付线”待遇。
参考文献
[1]胡丹.发挥高值耗材团购优势缓解“看病贵”难题[J].中国医疗保险,2015,79(4):40-42.
[2]王东进.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让人民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J].中国医疗保险,2013,57(6):5-8.
因病致贫返贫 篇6
1 归因分析明确真正意义的居民因病致贫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众所周知,因病致贫受收入和医疗费用两个方面的影响。为了准确衡量支付方式改变对居民因病致贫的缓解效果,本文引入就医经济风险临界线概念[2],将超过1/2平均收入医疗费用定义为高额医疗费用,在计算医疗费用支付后发生贫困家庭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些发生贫困的家庭有多少是由于高额医疗费用所致,又有多少是由于原始收入过低所致,计算真正意义上的因病致贫发生率。在此基础上,借鉴世界银行贫困差距概念[1],通过计算因病致贫家庭人均收入与相对贫困线之间的差距,按照总人群计算相对贫困差距,求得真正意义上的因病致贫严重程度。
由于本文采用相对贫困线(总人群平均可支配收入的1/2)来衡量是否贫困,在对因病致贫进行归因分析时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人群分为超过总人群人均收入的,介于相对贫困线与总人群人均收入之间的,低于相对贫困线的3组。调查资料显示,样本人群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相对贫困线的有2 676户,这些原始状况即为贫困人群,原始贫困率达到了23.11%;界于相对贫困线与人均收入之间的有4 574户,超过人均收入的家庭数为4 327户,这些人群尽管初始收入尚在贫困线之上,但由于原始收入仅仅是稍稍超出贫困线,在支付医疗费用后很容易陷入贫困。
按项目付费下,支付医疗费用后高收入人群家庭(收入超过人均收入)发生高额医疗费用家庭数为129户,然而由于其人均收入较高只有63户因支付医疗费用而陷入贫困,即有51.2%(69户)的家庭因为收入较高而避免了因病致贫。其余两类人群虽然其支付医疗费用后贫困家庭数为252户和2 676户,然而真正由于高额医疗费用致贫的家庭数为96户和78户,占38.1%和2.9%,即分别有61.9%和97.1%的家庭因为原始收入过低而致贫。综上所述,按项目付费下,样本人群支付医疗费用后真正意义上的因病致贫家庭数为237户,即有92.1%支付医疗费用后陷入贫困的家庭可归因于收入。
2 组合支付方式明显缓解因病致贫,尤以严重程度明显
按项目付费方式下,高额医疗费用的发生加剧了居民的贫困程度。如表1所示,样本人群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而导致贫困的有237户,因病致贫的发生率为2.05%,严重程度为15.70%。且无论是高收入人群还是低收入人群均面临高额医疗费用风险,高收入人群因病致贫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分别达到了1.46%和14.22%。
如果变现有的支付方式为按服务单元付费,在卫生服务利用不变的情况下,支付医疗费用后的因病致贫的家庭只有108户,因病致贫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仅为0.93%和1.62%(表1),相对于按项目付费分别缓解了54.43%和89.68%,提示该支付方式下,百姓看病支付的是平均费用,导致因病致贫的风险较小。其中对于高收入人群的效果更为明显(76.19%和97.47%),进一步提示现有状况下高收入人群存在着享受更多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能享受更多的医疗保险给付。
3 组合支付方式对因病致贫的缓解作用优于现行医保
理论上来讲,医疗保障补偿作为一种社会再分配方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费用共担免除被保险人的高额医疗费用风险[3],应该在避免居民因病致贫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然而在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下,医保补偿后样本人群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而致贫的家庭仍有186户,因病致贫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分别为1.61%和9.66%,仅缓解了居民因病致贫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21.52%和38.47%(表2)。相对于单纯支付方式改变的效果(54.43%和89.68%)而言,现行医保补偿的缓解程度是有限的。所以医保部门必须通过改革支付方式,即变“按项目付费”方式为“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实现降低高额医疗费用风险、解决“看病贵”问题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按项目付费支付方式下,“医生点菜、病人埋单”,高额医疗费用的发生必然存在,因病致贫发生的风险较大。而现行的医疗保障又无法发挥其缓解居民因病致贫的主导作用。“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改革后,通过费用平均化能够有效降低高额医疗费用的风险,显著缓解居民因病致贫,且其效果远大于现行的医疗保障。也可以说不管从百姓受益的角度来说,还是对医疗保障制度目标而言,选择“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是缓解居民因病致贫、“让百姓得到实惠”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Owen O' Donnell,Eddy van Doorslaer,Adam Wagstaff,et al.Analysing health equity using household survey data:a guide to techniqu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Washington,DC:World Bank, 2008:213-216.
[2]罗力,李春芳,蔡琳,等.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消除因病致贫[J].中国卫生资源,2005,8(6):245-247.
【因病致贫返贫】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