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共5篇)
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 篇1
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隶属于鳞翅目桔潜叶蛾科(Phyllocnistinae),又名鬼画符、绘图虫,是为害柑桔新梢的主要害虫,在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1],在我国的江苏、福建、浙江、海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等柑桔产区也普遍发生,给柑桔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常春梢受害轻,在夏秋梢抽发期特别严重,幼虫潜入柑桔的嫩茎、嫩叶和幼果表皮下钻蛀取食,形成白色蜿蜒隧道,导致叶片卷缩,严重时,受害植株的部分叶面会枯死甚至导致叶片脱落,从而影响树势,减少翌年开花结果量。同时被害的叶片是柑桔螨类、红蜘蛛、卷叶蛾的“避难”和越冬场所,而幼虫造成的伤口又是溃疡病菌入侵的途径之一[2]。目前,国内对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抹芽控梢、统一放梢、冬季清园等农业防治措施。但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群落生态系统,且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在传统防治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防治柑桔潜叶蛾的新措施十分必要。该文从农业、化学和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对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为柑桔潜叶蛾的持续治理提供依据。
1 农业防治
柑桔四季均可发梢,根据柑桔潜叶蛾的生活习性,田间消长规律,为害幼嫩梢、嫩叶和世代重叠的特点,采取“抹芽控梢,统一放梢”、清园以及结合柑桔的栽培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1 观察虫情,及时抹芽控梢,统一放梢,减少虫源
抑制虫源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根本措施,采取“去早留齐、去零留整、统一放梢”的原则,摘除过早或过晚抽发不整齐的嫩梢,割断害虫的食物链,从而降低虫口密度。在夏、秋季柑桔潜叶蛾的盛发季节,成虫盛发期有高、低峰之分,每个高峰期一般可持续10~15 d,高峰期之前将抽发的嫩芽梢抹除,使成虫无适宜的嫩叶产卵,从而避开虫源;等到成虫低峰期统一放梢,便可有效地减少危害[3]。老年树和盛产后期的衰弱树,于大暑过后放梢较为适合;中年盛产树于立秋放梢较为理想;青年树和幼树于处暑前后放梢较好[4]。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害虫的田间消长规律,准确把握虫情,适时进行统一放梢。
1.2 冬季清园
冬季结合清园,剪除并销毁嫩梢上越冬的幼虫或蛹,扫除并销毁枯枝落叶、杂草,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源;春季和初夏摘除并销毁零星发生幼虫或蛹的叶片。韩顺平等[5]在防治桃园潜叶蛾时提出诱杀的方法,即采果后至10月前,在树干第1个主枝下10 cm处绑诱虫带或草把,或在树下堆放一些杂草秸秆等,人为创造越冬场所,诱集害虫越冬,在成虫羽化前集中销毁,值得在防治柑桔潜叶蛾时探讨和借鉴。
1.3 选择抗柑桔潜叶蛾的柑桔品种
柑桔潜叶蛾均可使柑桔品种受害,但受害程度有差异。雷慧德等[6]对36个柑桔种质材料进行抗潜叶蛾抗性鉴定,结果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类群,但发现各材料及品种间对潜叶蛾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在同一种类中,酸橙类抗性比较一致,均表现高度感虫,而有些种类的品种和变种间差异较大;论证抗虫或感虫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品种抽梢期与潜叶蛾发生高峰期吻合程度的差异和嫩梢老化速度有关。胡军华等[7]对不同柑桔品种对潜叶蛾的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叶蛾幼虫期柑桔材料的抗性主要表现在1、2龄期,此时也是潜叶蛾虫态最脆弱的时期,与潜叶蛾的防治时期相吻合;结合对柑桔抗性的鉴定,认为金桔和泸溪枳等材料可以作为柑桔潜叶蛾抗性材料。Singh等[8]研究表明,包括金桔在内的7个品种抗虫性较强,在对抗虫品种的研究方面,可为今后寻求抗虫基因、培育抗性品种、更好地防治柑桔潜叶蛾提供依据。
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仍是目前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主要措施,在实际生产运用中,应掌握好施药时期,提高害虫的防治效率,曾鑫年等[9]对柑桔潜叶蛾的化学防治适期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低龄虫态(卵和1、2龄幼虫)对药剂较为敏感,而3龄虫耐药性较强,4龄和蛹期更难防治。化学药剂过去多用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药和少数有机磷类进行防治,长期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为寻求有效防治药剂,蔡子坚等[10]研究果园8种常用杀虫剂对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石蜡油、莫比朗和吡虫啉具有对环境友好、易降解、不易产生药害、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的特性,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良好药剂,而抑太保和乐斯本不具有内吸性作用,对柑桔潜叶蛾的防治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降低下一世代种群数量的目的,因而在防治柑桔潜叶蛾中不宜提倡使用该类杀虫剂。徐小明等[11]对10种药剂防治柑桔潜叶蛾效果进行评价,建议从防治效果和成本考虑,可选择10%吡虫啉、20%氯虫苯甲酰胺、1.8%阿维菌素防治柑桔潜叶蛾。柑桔潜叶蛾1年发生十几代,且世代重叠,掌握好化学防治适期,适时用药,控制药剂的使用剂量,不同品种间轮换使用,以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达到持续控制柑桔潜叶蛾种群数量上升的目的。
3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能有效地消灭害虫,但只是短期的手段,由于长期使用,柑桔潜叶蛾已对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等农药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且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要长期控制柑桔潜叶蛾的猖撅危害,必须走生物防治的道路。
3.1 保护和利用当地天敌
3.1.1 寄生蜂。
在柑桔潜叶蛾的可持续治理中,利用寄生蜂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已明确定名的柑桔潜叶蛾寄生蜂有50余种,主要是姬小蜂科(Eulophidae),包括姬小蜂亚科(Eulophinae)30种,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inae)11种,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7种,此外还有跳小蜂科(Encyrtidae)2种和金小蜂科(Pteromalidae)2种。国内对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的资源调查、分类、生物学及利用研究尚少。杨志信等[12]对浙江省柑桔潜叶蛾的寄生蜂种类进行调查,总共发现柑桔潜叶蛾幼虫期和蛹期寄生蜂14种;盛金坤等[13,14]记述分布于江西省的柑桔潜叶蛾寄生蜂12种;林珪瑞[15]在对柑桔潜叶蛾寄生蜂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寄生蜂种类38种。目前,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知柑桔潜叶蛾寄生蜂17种。今后,应当加强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3.1.2 捕食性天敌。
其是影响柑柑潜叶蛾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柑桔潜叶蛾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是草蛉和蚂蚁。草蛉幼虫可利用细长的钳状大颚将叶肉内危害的潜叶蛾幼虫吃掉,目前已知有2种亚非草岭(Chrysopa boninensis)和基徵草蛉[16](Mallada basalis Walker)。其中亚非草岭就是柑桔潜叶蛾幼虫的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对柑桔潜叶蛾的捕食效应做过相应研究。陈润田等[17]研究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亚非草岭成虫寿命雌虫101.7 d,平均产卵量400.3粒,最大产卵量746粒,雄虫61.8 d,在整个幼虫期,捕食柑桔潜叶蛾2~3龄幼虫最多为179头,最少为120头,平均为149.1头,日捕食量最大平均为14.4头,且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在一定的温、湿度范围内,其生长发育及捕食效应无显著影响,这也是亚非草岭在亚热带的柑桔园作为草岭的优势种群存在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护和利用亚非草蛉,对柑桔潜叶蛾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2 性引诱剂的使用
柑桔潜叶蛾雌蛾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虫趋向、交配。目前,Lapointe等[18]研究确定柑桔潜叶蛾的性信息素是由(Z,Z,E)-7,11,13-十六碳三烯醛(Z7Z11E13-16Ald)、(Z,Z)-7,11-十六碳二烯醛(Z7Z11-16Ald)和(Z)-7十六碳烯醛(Z7-16Ald)按30∶10∶1混合而成的。对于该诱剂的前2种混合物,由Stelinski和Rogers[19]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及蒋耀智等[20]在我国的广州、深圳和江西新余试验研究发现,该诱剂对柑桔潜叶蛾雄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Mafi等[21]研究发现,在日本只有Z7Z11-16Ald对雄虫具有引诱活性。为了更好地发挥性诱剂的作用,蒋耀智等[22]研究悬挂高度和位置对性诱剂诱集柑桔潜叶蛾雄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悬挂、高度和距离明显影响性诱剂诱集柑桔潜叶蛾的雄虫数量,建议诱捕器最佳悬挂位置是2/3树高以下的树冠边缘,最佳悬挂点是树冠底部边缘。
3.3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利用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由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裂解形成的。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经过长期协同进化过程,形成一些对植物来说是保护剂次生化合物,能够引起昆虫的驱避作用[23]。利用植物体产生的对昆虫具有引诱、驱避、拒食、毒杀等作用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来防治害虫,是当前害虫综合治理发展中的一个新方向。
3.3.1 印楝素和印楝油。
印楝素是从印楝果实中提取的一种有多种毒杀害虫作用的植物源活性物质,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且没有抗药性,几乎对所有植物害虫都具有驱杀效果。通过作用于消化道组织,抑制昆虫中肠酯酶和脂肪体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磷酸酶和葡萄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昆虫的取食率和对食物的转化利用率,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印楝油是从印楝果子中榨取的植物油,属纯天然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无污染、对天敌干扰少、无明显药害的杀虫、杀菌剂,在环境中易降解,具有拒食驱避、降低昆虫肠道活力、抑制昆虫生长发育、抑制和阻止昆虫蜕皮、抑制成虫交配产卵等作用。曾鑫年等[24]对印楝素、印楝油柑桔潜叶蛾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印楝素能够抑制柑桔潜叶蛾的生长发育,且不影响捕食性天敌,同时寄生性天敌也能发挥较大作用;印楝油除抑制害虫生长发育和不影响捕食性天敌外,还有较好的忌避产卵作用,但它对寄生性天敌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印楝素和印楝油在柑桔潜叶蛾的治理中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前人试验已经证实,印楝油对柑桔潜叶蛾有很好的防效,每个梢期喷药3~4次,好叶率可达90.5%以上。
3.3.2 苦皮藤素。
其是一类有神经性毒力的植物次生物质,主要是苦皮藤素Ⅰ~Ⅴ,对昆虫具有3种活性,即拒食活性、麻醉活性和毒杀活性[25,26,27]。以苦皮藤素Ⅳ为代表的具有麻痹作用,抑制神经—肌肉接点兴奋性接点电位,最终阻断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引起昆虫的中毒症状为虫体瘫软、麻痹,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而以苦皮藤素Ⅴ为代表的具有毒杀作用的一类化合物,中毒后损伤中肠细胞微绒毛,使内质网池扩张、核糖体脱落、线体肿胀等,表明苦皮藤素Ⅴ破坏中肠肠壁细胞质膜及内膜系统,使害虫表现为爬行失调,虫体侧卧,前后弓缩,扭曲,甚至抽搐,最终导致死亡。丁伟等[28]研究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对柑桔潜叶蛾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对柑桔潜叶蛾的幼虫有较强的杀伤力,对于处理过的叶片,幼虫几乎都不能化蛹;从对枝条直接处理的结果看,即使选择在幼虫已经潜入叶片后施药,对于处理后的叶片,幼虫潜行危害也受到抑制,新的潜道出现很少。因此,苦皮藤素对柑桔潜叶蛾的发生危害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苦皮藤素Ⅳ和Ⅴ的选择机制之一是昆虫中肠羧酸酯酶及酯酶同工酶活性的差异,敏感昆虫的羧酸酯酶活力远低于不敏感昆虫,且在敏感昆虫中,羧酸酯酶的活性越低,药剂的毒力就越强[29]。有关苦皮藤素对柑桔潜叶蛾诱杀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岑伊静等[30]研究26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柑桔潜叶蛾的产卵驱避作用,发现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有23种对柑桔潜叶蛾有显著的产卵驱避效果,可为今后寻找新的植物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应用有助于开发环保型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持续农业发展中各种生物措施及生态调控的关键之一。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方式,发挥挥发性次生物质的生态调控作用,既具有直接作用,又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对持续性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4 病源微生物的利用
3.4.1 苏云金杆菌。
简称Bt,是一种细菌性杀虫剂,也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微生物杀虫剂,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孢芽杆菌,可产生内毒素(伴孢晶体)和外毒素2类毒素。作用机理:当害虫蚕食伴孢晶体和芽孢之后,在害虫的肠内碱性环境中,伴孢晶体溶解,释放对鳞翅目幼虫有较强毒杀作用的毒素。这种毒素使幼虫的中肠麻痹,呈现中毒症状,食欲减退,对接触刺激反应失灵,厌食,呕吐,腹泻,行动迟缓,身体萎缩或卷曲。一般对作物不再造成危害,经一段发病过程,害虫肠壁破损,毒素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同时芽孢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加速害虫的死亡。死亡幼虫身体瘫软,呈黑色。其剂型目前主要为100亿孢子/g的可湿性粉剂,防治柑桔潜叶蛾可用Bt乳剂300~600倍液。最好在温度20℃以上和相对湿度70%以上条件下施药,湿度太低药效差。不能与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
3.4.2 阿维菌素。
其又名害极灭、爱力螨克、爱比菌素、齐螨素、爱福丁和白螨灵等,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为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天然产物,其有效成分为爱比菌素。其制剂毒性较低,对有益生物伤害较小,对植物无药害,在土壤中易被吸附和分解,因而在环境中无累积作用,故对环境无污染。阿维菌素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有一定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但它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神经生理活动,刺激释放r-氨基丁酸,该酸对节肢动物神经传导有抑制作用。昆虫幼虫和螨类接触药剂后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和取食,2~4 d后即死亡。由于有渗透作用,药剂受雨水影响较小。阿维菌素是对许多鳞翅目幼虫和螨类均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虫杀螨剂,尤其对锈壁虱、蚜虫、柑桔潜叶蛾、侧多食跗线螨和梨木虱效果好,其主要剂型有2.0%、1.8%、0.9%、1.0%阿维菌素乳油。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可防治柑桔潜叶蛾、卷叶蛾等。
4 结语
柑桔潜叶蛾是一种为害柑桔新梢的主要害虫,在柑桔潜叶蛾防治过程中,传统的农业防治措施如抹芽控梢、统一放梢、冬季清园能有效地减少虫源。此外,抗性品种的研究与应用也是控制虫源比较可行的方法。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主要措施,但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关注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害虫抗药性的快速增长,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一种重要措施,如天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优势种进行大量饲养、繁殖与释放;性引诱剂、植物次生物质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
柑桔潜叶蛾的持续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单纯依靠一种方法控制柑桔潜叶蛾是不实际的。为此,应在传统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结合生物防治的方法,不断寻求抗虫基因,培育抗性品系,利用植物、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体产生的对昆虫具有引诱、驱避、拒食、毒杀等作用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开发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繁殖和应用优势性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及捕食性天敌种群,以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达到持续控制柑桔潜叶蛾的目的。
摘要: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是为害柑桔新梢的主要害虫。主要从农业、化学和生物防治3个方面综述柑桔潜叶蛾的防治方法。概述农业、化学防治的主要研究内容;生物防治方面,论述国内外柑桔潜叶蛾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种类、性引诱剂的使用、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利用、病原微生物的利用等方面在防治柑桔潜叶蛾中的研究概况,并讨论今后持续综合防治柑桔潜叶蛾的发展趋势,以为今后柑桔潜叶蛾持续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柑桔潜叶蛾,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柑桔潜叶蛾的发生与防治 篇2
1 为害状
柑桔潜叶蛾一般称绣花虫、绘图虫、鬼画符。以幼虫蛀入嫩叶、新梢表皮内取食叶肉、吸食叶汁, 形成许多白色弯曲隧道。鬼画符一名即由此而来。被害叶片卷缩硬化, 新梢生长受阻, 影响生长和产量。
2 形态特征
体及前翅银白色, 体长2mm左右, 翅展5.3mm。前翅狭长, 呈披针形, 翅基部有2条褐色纵脉, 约为翅长之半。翅中部又具2个黑斑。翅尖缘毛形成1个黑色圆斑。后翅银白色, 针叶形, 缘毛极长。卵椭圆形, 长0.3~0.6mm, 卵白色透明。幼虫体黄绿色, 初孵时体长0.5mm, 胸部第1、2节膨大近方形, 尾端尖细, 足退化。老熟幼虫体长约4mm体扁平, 椭圆形。头部尖, 胸腹部每节背面在背中线两侧有4个凹孔, 排列整齐。胸部末端尖细, 具1对细长的尾状物。蛹体长2.8mm, 纺锤形, 初化蛹时淡黄色, 后渐变黄褐色。胸部可见7节, 1~6节两侧各有瘤状物, 各生1根长刚毛。末节后缘每侧有明显肉质刺1个。
3 生活习性
柑桔潜叶蛾在本地一年发生10代以上, 温度高, 代数多。田间世代重叠, 大多数以蛹越冬, 少数老熟幼虫亦能越冬。第2年4、5月间羽化为成虫, 成虫多在清晨羽化, 夜出活动, 趋光性弱, 飞翔敏捷, 羽化半小时后即能交尾, 交尾后2~3天于傍晚产卵。卵多散产于背面中脉附近, 秋梢多产于叶面, 夏梢多产于叶背。产卵与嫩叶大小有关, 绝大多数产在5~25mm的嫩叶上, 超过以上长度的嫩叶很少产卵。4、5月平均温度达20℃左右时, 幼虫开始为害新梢嫩叶, 7、8月为害最烈。卵、幼虫等各虫态时间的长短, 随汽温的变化而不同, 温度高, 时间短, 代数多, 为害重。平均温度16℃, 完成一代需42天, 27~29℃时, 完成1代仅13~16天。各虫态历期亦随温度高低而变化。卵期:日均温18~19℃时为5~6天, 23~29℃时1~2天。幼虫期:18~19℃时14~15天, 26~29℃时3~5天。日均温降至3℃, 最低-4.1℃, 幼虫全部死亡。蛹期:15℃时22天, 24℃时8~9天, 28~29℃时5~7天。成虫寿命平均5~10天, 最长18天, 最短2天。6~9月高温季节, 卵期平均只要1~2天, 幼虫3~5天, 蛹约5~7天。幼虫老熟后, 将叶片边缘卷起来并在里面化蛹。
4 防治措施
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 篇3
关键词:桃树潜叶蛾,药效试验,防效
桃树潜叶蛾是桃树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之一, 在桃树栽培区均有发生, 该虫除危害桃树外, 还危害苹果、梨、杏、李、樱桃等果树。幼虫在叶片上串食, 使叶片上呈现出弯弯曲曲的白色或黄白色虫道, 严重时, 叶片枯黄, 出现早期落叶, 造成当年二次开花, 严重影响来年的产量, 从而降低了果民的经济收益。驻马店是我国北方优质小杂果生产基地, 近年来, 桃树潜叶蛾发生严重, 为了有效地防治此虫害, 降低种植成本, 为增加果农的经济收入, 我们于2012年选用4种药剂进行防治桃树潜叶蛾田间药剂筛选试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设在驻马店市驿城区潘坡农场。该地土壤为黑壤土, p H值6.5~7.2, 土壤有机质含量0.78%, 选取桃潜叶蛾发生严重且较为均匀, 面积为3552m2的桃园。品种为春艳, 树龄5年生, 行株距3m×2m, 行间清种, 耕作条件一致, 试验园管理精细, 在当地具有代表性。
1.1 供试药剂
25%灭幼脲三号悬乳剂 (通化农药化学工业园生产)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常州农药厂生产) 、48%乐斯本乳油 (美国陶氏盖农公司生产) 、2.5%功夫乳油 (美国捷利有限公司农药部生产) 。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A: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B:25%灭幼脲三号悬乳剂1500倍液;C:48%乐斯本乳油2000倍液;D:2.5%功夫乳油4000倍液;E:以清水为对照。共5个处理, 每小区随选4株树, 重复4次。
1.3 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在2012年4月25日和5月28日各喷1次药 (4月25日为桃树潜叶蛾成虫羽化盛期、5月28日为桃树潜叶蛾成虫产卵期) , 施药机械采用利农DH400背负式喷器细水喷雾, 以树冠内外全部新梢叶片果实均匀着药后不滴水为宜。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每小区调查2株树, 并挂牌定点调查, 分别于药后1d、3d、7d调查各小区桃树潜叶蛾数量、产卵数, 分别计算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并进行邓肯式新复极差 (DMRT) 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
虫口减退率 (%) =施药前虫口数-施药后虫数/施药前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 (%) =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数-空白对照虫口减退数/100-空白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 (表1) 表明, 供试4种药剂, 对桃树潜叶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d, 25%灭幼脲三号悬乳剂1500倍液的防效为69.68%, 明显高于其余药剂, 2.5%功夫乳油4000倍液和48%乐斯本乳油2000倍液在5%水平差异不显著, 防效分别分60.99%和64.61%, 但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在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药后3d、7d防效最好的是25%灭幼脲三号悬乳剂1500倍液, 与其余3种药剂在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93.81%和92.01%, 其次是48%乐斯本乳油2000倍液和2.5功夫乳油4000倍液防效均为73.98%以上, 高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注:表中数据4个重复平均值, 同列数据后字母相同表示在5%水平差异不明显。
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25%灭幼脲三号悬乳剂150倍液, 药后1、3、7d对桃树潜叶蛾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其它3种药剂, 是防治桃树潜叶蛾的理想药剂, 按每10~15d喷1次, 连喷2~3次, 防止效果更理想, 建议在防治过程中, 采用不同的农药交替施药, 掌握在桃树潜叶蛾成虫羽化盛期和产卵期施药, 要求均匀喷雾, 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知行, 杨有乾.桃树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4, 157-160.
[2]罗兆富.柑桔潜叶蛾的药剂防治试验[J].福建果树, 2002 (03) , 85-86页.
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 篇4
1 为害特点
以幼虫在柑桔嫩茎、嫩叶表皮下钻蛀为害, 形成银白色的弯曲隧道 (见图1) 。受害叶片卷缩或变硬, 易于脱落, 使新梢生长不实, 影响树势及来年开花结果。特别是苗木、幼树受害尤为严重。在眉山市仁寿县部分柑桔园调查表明, 秋梢受害严重, 有的幼龄桔园的枝叶受害率达到100% (如位于仁寿县杨柳镇的万亩眉州红脐示范基地) , 甚至有的嫩叶布满弯曲的银白色虫道。由于造成大量伤口, 常诱发溃疡病的发生, 给害螨、盾蚧、粉蚧和卷叶虫等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2 mm, 翅展5.3 mm的小型蛾子。体及前翅均为银白色, 前翅披针形, 翅基部有2条褐色纵纹, 约为翅长的1/2, 翅中部又具2黑纹, 形成开口的“Y”字纹。翅尖缘毛形成一个黑色圆斑, 大斑之中有一较小白斑。后翅银白色, 针叶形, 缘毛极长。足亦银白色, 后足甚长, 各足胫节末端均有大型距1个。雌蛾腹末端近于半截圆筒形, 在两侧可见黑色毛束。雄蛾腹末端较尖细, 披白鳞毛。
2.2 卵
椭圆形, 长0.3~0.6 mm, 白色透明。
2.3 幼虫
体黄绿色, 初孵化时体长0.5 mm。老熟幼虫, 体黄绿色, 体长约9 mm。头部扁平, 似楔形, 胸腹部扁平, 胸足、腹足均退化。胸部第1~2节均较膨大, 后胸较小, 近于方形, 腹部10节, 每节背面有4个凹孔, 整齐排列, 尾端尖细, 老熟幼虫腹未有一对较长的尾状物。幼虫的口器与鳞翅目蛾类幼虫略有差异;上唇大形呈块状, 完全遮盖着上颚, 上唇有密细毛, 中部微有缺刻。雌幼虫第8腹节生殖腺不明。雄幼虫在第5腹节中线两侧可见到2个肾形生殖腺, 隐约现于皮下。
2.4 蛹
在幼虫生长成熟后, 过渡到预蛹期后, 才成为真正的蛹。蛹体长0.28 mm, 初淡黄色, 后渐变深黄色, 外面被以黄褐色薄茧。胸腹部第2、3节较大, 第1、6、7、8、9、10节两侧均有肉质突起。腹部可见7节, 第1~6节两侧各有瘤状突, 各生1根长刚毛。末节后缘每侧有明显肉质刺1个。
3 发生规律
柑桔潜叶蛾以蛹和老熟幼虫在苗圃、幼树晚秋梢或冬梢叶表皮下或茧里越冬。卵不能越冬。次年4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为成虫, 成虫多在清晨羽化, 以早上3∶00~7∶00时羽化最盛, 其次是21∶00到0∶00时, 成虫羽化后当天即能交尾产卵。成虫白天躲藏在叶丛中或柑桔园附近杂草丛中, 傍晚以后飞入柑桔园。交尾产卵时间多在18∶00~21∶00, 约占全天产卵量的46%, 成虫一天的活动时间和产卵时间相一致。因此, 施药防治成虫的时间应在傍晚时为宜。每雌平均产卵量为16~57粒, 最高达70余粒。成虫产卵对嫩梢新叶大小有较为严格的选择性, 以1~3 cm长的嫩叶上产卵最多, 超过以上长度的叶片, 极少产卵。所以, 抹芽控梢, 避过成虫产卵高峰期, 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一项有效措施之一。卵多产于嫩梢新叶背面中脉附近, 一般一叶产卵1~2粒, 但在秋梢抽发期的9~12月虫多, 嫩叶少, 叶正面也产卵, 每叶多达10余粒。
孵化后的幼虫从产卵部位的卵底面潜入叶表皮下取食叶肉, 掀起表皮, 形成银白色弯曲隧道。随着虫体前进, 隧道内留有虫粪, 在中部形成一道黑线。由于被害处叶细胞的破坏与正常叶组织细胞生长不平衡, 导致新叶卷曲。幼虫期共5龄, 3龄幼虫为暴食期, 占总食量93%左右, 4龄幼虫停止取食, 体缩小而成预蛹, 通常在叶缘附近将叶卷起包围身体, 并吐丝结茧化蛹。幼虫对食料不足而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叶上有多头幼虫共存时, 但并不影响其生存, 高密度仍然能发育成熟、完成其化蛹和羽化的生长阶段, 使种群数量保持不衰, 所以到秋季虫口数量达到高峰。但是在一叶上高密度的数量大, 虽然能化蛹, 其蛹体长度变小, 羽化后雌虫产卵量少于正常密度的产卵量。
在四川仁寿地区一年发生9~10代。品种多样, 树龄参差不齐和管理差, 抽梢多的桔园与地区, 发生代数多为害重。
在田间周年生活中, 由于气候、天敌、食料和栽培措施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使柑桔潜叶的繁殖能力和存活率都不相同, 在环境条件不利时, 柑桔潜叶蛾的数量发展受到限制, 反之, 则柑桔潜蛾的种群数量大增。在仁寿第1、2、3代虫量低, 4、5、6代数量大。从时间上看, 5月初开始发生, 6月为害较轻, 7~9月为害重, 是全年虫口数量高峰期。由此看出春梢期未见受害, 夏梢期为害较轻, 秋梢受害重, 尤其晚秋梢受害严重。
柑桔潜叶蛾幼虫期捕食天敌主要有草蛉科、姬小蜂科昆虫等。据广州研究报道, 在6月中旬到8月下旬 (夏至至处署) 的潜叶蛾发生世代中, 天敌对潜叶蛾种群数量起着关键性控制作用, 如果在6~7月间, 天敌数量较多, 发挥作用就大, 则潜叶蛾种群数量则明显下降, 使秋梢期潜叶蛾发生期推迟半个月, 有利于秋梢在8月中旬安全抽梢, 而不需用药防治。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根据柑桔潜叶蛾仅为害嫩梢、幼叶的习性, 应采取夏、秋梢抽发时控制水肥措施, 使夏梢抽发整齐, 减少潜叶蛾的食料, 降低虫口密度的原则。在周年调查虫口数量消长的基础上, 依据当地气候情况, 结合树龄、树势和品种。掌握好潜叶各次产卵低峰期统一放梢, 一般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放夏梢,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放秋梢。“放梢”指的是在夏梢和秋梢抽发期间, 将田间过早或过晚抽发的不整齐的梢和零星抽发的梢抹去, 加之水肥的控制, 促使夏、秋梢抽发整齐, 即称谓采取“去早留齐, 去零留整, 集中放梢”的抹芽放梢措施, 打断潜叶蛾的食物链, 以达到减少虫源和减轻为害及减少施药次数的目的。冬季剪除被潜叶蛾为害的嫩梢和初夏早期摘除零星为害的嫩梢, 消灭或减少幼虫和蛹;以达到减轻对夏梢特别是秋梢的为害程度。同时也能对柑桔叶螨和木虱有一定控制作用。
4.2药剂保梢
以保护夏、秋梢为主。苗圃和幼树园, 在每次嫩梢长3mm (刚现绿) 左右产卵高峰期喷第1次药, 以后每隔7~10d喷1次, 再以后根据虫情, 再定是否喷药。如果梢顶5片叶90%老化, 或虫 (卵) 叶率在5%以下, 可不喷药;成年柑桔树, 当梢芽 (夏、秋梢) 5mm, 抽梢率达20%以上时喷第1次药, 以后隔7~10d喷1次, 连续喷2~3次。药剂可选用:1%甲维盐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1 000倍液, 1.8%阿维菌素1 500~2 000倍液, 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 52.25%农地乐乳油1 5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 10%氯氰菊酯乳油2 500~4 000倍液, 5.7%百树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 2.5%功夫菊酯乳油3 000~5 000倍液, 25%喹硫磷乳油500倍液, 25%灭幼脲3号胶悬剂500倍液。
4.3保护桔园天敌
柑桔潜叶蛾的天敌有草蛉、姬小蜂等。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 以减轻对天敌的杀伤。
参考文献
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 篇5
一、柑橘潜叶蛾在我省的发生与为害特点
柑橘潜叶蛾在四川柑橘产区每年可发生9~10代, 世代重叠, 以蛹或老熟幼虫在柑橘的秋梢或冬梢嫩叶表皮下越冬。成虫产卵多在晚上18~21时, 产卵量16~57粒, 一般以1~3cm长的嫩叶叶片的中脉产卵最多。卵历期很短, 秋季不超过1天。幼虫孵化后从产卵部位的卵底面潜入叶表皮下取食叶肉, 掀起表皮, 形成银白色弯曲隧道, 内留有虫粪并在中央形成一条黑线。由于被害叶组织细胞被破坏, 与正常叶部组织细胞生长不平衡, 最终导致新叶卷缩。
据笔者调查, 由于受特殊气候和农艺栽培措施等影响, 在四川柑橘树周年的生长季节中, 柑橘潜叶蛾的为害呈现出“春梢几乎不受害, 夏梢较轻受害, 秋梢严重受害”的特点:在春季, 由于冬春气温低, 越冬虫态死亡率较高, 潜叶蛾种群数量少, 无力对春梢产生为害;在夏季, 由于气温偏高 (30℃以上) 直接影响各虫态的正常生长, 加之, 夏梢与幼芽争夺养分,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除幼树利用夏梢扩展树冠外, 成年树常常要抹除夏梢, 直接地减少了潜叶蛾生长发育的食源, 故夏梢受害较轻;在秋季, 秋梢和晚秋梢抽发整齐, 气温适中 (潜叶蛾最适温度范围为26~28℃) , 完全满足潜叶蛾生长发育的要求, 造成潜叶蛾种群数量大, 秋梢特别是晚秋梢受害严重。
二、柑橘潜叶蛾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由于柑橘潜叶蛾主要为害嫩梢新叶, 目前生产上主要采取“剪除害梢”、“抹芽控梢”、“适时放梢”和“药剂保梢”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1. 剪除害梢
冬季结合清园管理, 剪除被害枝梢, 减少越冬虫源。
2. 抹芽控梢
抹芽控梢的原则是摘除多余的夏梢, 对秋梢采取“去零留整”、“打早留齐”, 抹去过早或零星的秋梢, 保留抽发整齐的秋梢, 切断潜叶蛾的食物链, 减少虫口积累的机会。
3. 适时发梢
做好虫情监测, 掌握在潜叶蛾产卵低峰期统一放梢, 是防治潜叶蛾的关键。具体的放梢时间, 除依据当地气候, 柑橘的品种和树龄不同外, 还应通过柑橘园虫口密度调查, 抹净最后1次梢, 统一放梢。一般放秋梢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4. 药剂保梢
【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推荐阅读:
柑桔产业08-31
解佩令 吧灯蛾,解佩令 吧灯蛾刘志渊,解佩令 吧灯蛾的意思,解佩令 吧灯10-24
柑桔栽培新技术10-20
柑桔高产栽培技术06-09
柑桔优质丰产栽培技术08-03
关于赴埃及柑桔检疫考察的报告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