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间上篮

2024-09-15

行进间上篮(精选5篇)

行进间上篮 篇1

篮球教材中的行进间投篮技术的学习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要求, 如球性、力量、节奏感等。笔者在20年的篮球教学和近几年的暑期篮球培训中, 通过反复实践, 总结出了一套不同于常规又比较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此笔者将其称为“九步”教学法, 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行进间上篮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认为, 行进间上篮技术的重点是“三步”的节奏, 即练习者何时拿球 (吃到球) 、何时起跳、球投出手时手与脚的动作节奏。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 即使动作不协调、上篮不进, 也能称之为行进间上篮技术, 而不会出现“走步”违例, 或单步拿球投篮的情况;难点是起跳后身体的平衡和球投出手时手指与手腕动作的柔和、球的旋转等细节, 因为这些决定着动作的舒展程度、协调性和命中率。对于广大中小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来讲, 做该技术动作时, 首先要掌握的是“重点”内容, 是节奏, 是“三步”上篮的三步, 以确保不出现“走步”违例。

二、常规技术教学方法相对于初学者的“缺陷”

教材书中该技术动作方法的描述:以右手投篮为例, 右脚跨步时接球, 接着左脚跨小步并用力起跳, 右腿屈膝上抬, 同时举球至右肩上。腾空后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 右臂向前上方伸出, 手腕前屈, 食指、中指拨球, 通过指端投出。

根据动作方法描述, 一般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生动作时, 教学步骤是, “跨右脚时接球→上左脚起跳→举球投出手”。而对于初学者来讲, 由于他们控球能力不强, 对于什么时候运最后一次球、什么时候“吃”到球很难掌握, 因此, 在教学中该教学方法的效用就打了折扣。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在教学时将“跨右脚时接球”的起始动作向后退一步变为“最后一次运球, 球触地”为起始动作, 从而设计了“九步”教学练习方法。这种方法相对来讲操作性强, 尤其是对球性一般的初学者, 能够有效解决“何时‘吃’到球的难点”, 学生学起来也容易掌握“三步”的节奏, 进而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三、行进间“三步”上篮的“九步”教学方法

以右手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为例:

第一步:辅助练习。学生一人一球成横队, 教师在队列前带领大家进行集体练习 (下同) :

1.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垂直向上、投到空中、下落接球 (下同) ;

2. 左脚上前一步起跳举球投篮练习。

第二步:教师示范、讲解完整的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在示范时, 动作要稍慢, 突出“最后一次运球球触地时左脚踩出去”, 并力求示范动作的完整与优美。

第三步:每位学生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重心在右脚, 跟随教师做原地运球, 当球触地时左脚踩出去踩地面一次。

第四步:接上一步动作, 最后一次运球左脚踩地, 球反弹时双手持球, 同时右脚离地并喊“左”或“1”。

第五步:接上一步 (第四步动作) 上右脚, 接着上左脚起跳举球, 同时喊:“左—右—左”, 或“1—2—3”, 并反复练习。

第六步:接上一步 (第五步动作) , 左脚起跳, 抬臂举球, 最后把球上举抬臂拨指投球出手 (垂直向上) 。

要求:向上跳, 发力跳, 在空中保持身体平衡;反复练习;分段练习;三步连贯练习并喊出节奏:“左—右—左—投”或“1—2—3—投”。

第七步:让全体学生在原地运多次球, 然后接第六步的练习

要求学生在最后一次运球时, 在球触地时左脚踩出去 (踩地) , 作为“三步”上篮的第一步, 接着上右脚、上左脚为第二步和第三步, 起跳在空中将球投出。反复练习。

第八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运一次球上篮练习

用标志物 (或标志线) 作为学生最后一次运球左脚踩出去的标杆, 同时喊“1、2、3、”或“左、右、左”起跳投篮。

第九步:行进间运多次球后, 踩标志物上篮练习

在学生练习时, 教师在各组巡视, 并对每一位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 特别是针对行进间的节奏, 以帮助每一位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同时, 要求每位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动作, 然后进行师生互评。当学生不再出现“走步”违例时, 教师将标志物撤掉, 学生继续进行练习, 此时, 学生已经掌握了行进间上篮的技术动作。

行进间上篮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学练结合,合理的搭配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体验到成功,更使有技术特长的学生张扬其个性,满足其展示自我的愿望。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行进间运球上篮是篮球的基本技术之一,掌握了该技术可以丰富个人的得分手段;

通过此练习,可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和协调素质;

初二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前期,自尊心强,好表现,但自制力较差;他们还具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好;学生喜欢篮球,但该教材对女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技术,明确动作要领,初步形成技术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80%的学生能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脚步动作;20%的学生脚步节奏明显,并基本做到上下肢协调配合,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素质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脚部动作;难点:脚步节奏、上下肢协调配合

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技术动作中,脚步动作的掌握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第一次课我将以脚步动作作为本次课的重点;而要掌握好脚步动作,脚步节奏的控制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且在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过程中手脚的动作是需要协调完成的,例如:第一步跨步的同时手要接球(请加上手与脚的示范,做第一步的示范动作)。所以,对于这个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次课我将脚步节奏和手脚的协调配合作为难点。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了:讲解法、动作示范法、游戏法、练习法以及预防纠错法

六、教学流程

开始部分:2分钟课堂常规后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大西瓜和小西瓜。

准备部分:为了活动学生的内脏器官,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精心选择了一个游戏 叫作“地球与卫星“,时间为3分钟小强度;为了活动学生的各个关节以免受伤,我安排了5分钟的徒手操主要活动学生的肩、膝、踝等关节。

基本部分,30分钟。

第一部分是主教材,新授内容:行进间运球上篮,安排了18分钟、

第一步我先进行完整示范,让学生对行进间运球上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接着,我边讲解边示范,读出口诀(一跨大步接球稳,二跨小步向上跳;低手托球将臂伸,指腕上挑球前旋。同时做出示范。)接下去我做第三次慢动作示范,并提醒学生重点看脚步动作,因为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脚步动作,并同时让学生记住口诀的第一二句。

为了让学生尽快的掌握脚步动作,我选择了四个练习手段,第一个练习手段是上两步起跳,模拟上篮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脚步动作;为了提高练习密度我采用了全班集体的形式进行。这个练习完成后,我让学生分四组一排一排进行第二个练习,行进间连续脚步动作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连续的行进中基本掌握徒手脚步动作。

这两个练习的强度都是中等强度。

因为篮球是手脚配合的练习,虽然本节课手部的动作不是重点,但是在掌握脚步动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手脚协调配合,有利于下一课的学习,所以我采用了第三个练习,跨步拿球上篮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第一步跨出时的接球和第二步后向上跳的手臂伸展动作。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第四个练习,慢跑中拿球上篮练习。

这两个练习也是中等强度,为了与实战紧密结合这两个练习将学生分成了八组在两片篮球场的8个球架下练习,而且为了提高练习密度与强度第四个练习我设置了三组标志物让学生连续进行(边说边在黑板上画)。通过这四个手段的练习,期望使学生基本上掌握脚步动作,并体会手脚的配合,在练习中我将不断用语言提示学生练习的重点,并根据学生错误动作的出现,视情况采用集体或个别纠错,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因为本节课的主教材主要是下肢练习,所以我选择了利用篮球进行的上肢和腰腹的“传球接龙”游戏,并通过此练习,发展学生的上肢和腰腹力量,同时通过集体的合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个游戏安排了12分钟,较大强度。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我采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天气预报”游戏, “大雨”就拍打大腿;“小雨”就拍打小腿;“中雨”就拍打手臂;“暴雨”就全身抖动。

此外,准备部分要说清楚

1、热身采用了什么手段

2、操,主要活动了那几个关节(涵盖了目的)

基本部分主教材一定要说清楚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选择了多少练习手段与步骤,每一步骤的目的、组织形式 (可图示)及你的意图以及你是如何指导的,主要说指导中要强调的关键话语,点明你的亮点。要紧扣本课的目标与重难点

辅助教材要讲明你选择的目的以及如何进行和组织形式(可在黑板上图示)

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也要说明目的、组织形式。

七、场地器材与安全措施

场地器材:本节课我准备用两片篮球场,40个篮球、36个标志物。

行进间上篮 篇3

一、行进间上篮技术初学阶段的教与学

初学阶段的特点, 是学生处于技术动作学习的泛化阶段, 这一阶段教与学采用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目的是减少泛化过程的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在学习这项新的篮球技术时, 学生的知觉分化能力较差、准确性不高, 特别是在持球和运球、运球和投篮的衔接环节, 肌肉感知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具有模糊的特点。教师应该通过正确的示范与讲解, 最好结合优秀运动员行进间上篮的视频进行讲解, 要让学生首先感知这项综合技术动作的外部结构特征, 对持球、运球、投篮不同环节形成视觉表象, 并在头脑中明确行进间上篮技术“一大、二小、三高跳”的特点, 且三拍节奏感很强。其中, 一大, 即一脚向前跨出一大步时人体重心略降低, 速度略慢些;二小, 即另一脚向前快插一小步 (不是跨跳) , 速度很快;三高跳, 即快速拔地起跳, 将球投篮出手。

初学阶段的练习中, 在时间上, 要注意练习的顺序, 可依次采用表象训练、徒手模仿练习、投篮练习、跨步上篮练习、运球上篮练习、接球上篮练习等, 由简到繁, 由慢到快, 由易到难。

1. 表象训练。

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教师示范或是录像中优秀运动员做得正确的行进间上篮技术动作, 并在头脑中形成技术动作的整体印象, 特别是三步的节奏和投篮动作。让学生多次重复地体会练习, 反复体会身体感觉表象和局部肌肉的运动表象, 不断强化时间与空间感觉, 提高控制能力。

2. 徒手模仿。

可先由原地跳起和跨步跳起顶膝、伸臂、指腕出球的投篮模仿练习, 体会跳起出手动作, 体会发力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这一用力顺序的运动学特点;逐步做完整动作技术的模仿练习, 体会三步之间的节奏, 以及跨步与跳起投篮之间的衔接。

3. 投篮练习。

持球于篮下, 与端线夹角在20°~30°之间, 距离1米~1.5米之间, 单手高手投篮, 往篮板黑框上角出球。练习时, 调整好练习的距离和角度, 选择合适的投篮点, 依次由小角度到大角度, 由近距离到远距离, 也可变换球碰篮板的位置。

4. 跨步上篮练习。

跨一步上篮练习, 体会跳起后摆动腿膝关节向上顶, 身体重心上提, 手臂上举, 投球拨指;不运球, 近距离按标记跨步上篮练习;持球跨步脚踏标记的上篮练习, 体会三步的节奏, 及跨步与跳起投篮的衔接。

5. 完整行进间上篮练习。

依次进行运一次球跨步碰板上篮练习、连续运球跨步碰板上篮练习、快速运球跨步碰板上篮练习等, 加快掌握行进间单手投篮的技术。

二、行进间上篮技术基本掌握阶段的教与学

基本掌握阶段的特点, 是学生处于技术动作学习的分化阶段, 这一阶段教与学采用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技术的重点、难点的掌握, 形成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泛化阶段只是对技术动作在头脑中形成了整体的、较模糊的表象, 有的学生在感知教师讲解和示范时, 往往渗入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 对正确的讲解和示范有遗漏或增添, 以致产生错误动作。分化阶段的教学, 教师在讲解时, 要重点分解衔接环节的技术动作表象, 让学生脑海中清晰各个环节的动作, 明确在持球环节自己的中轴脚和跨步的步骤, 以及运球过程中自己重心控制范围、身体对球的适当保护, 然后进行清晰的表象训练。

基本掌握阶段的学习, 在空间上, 可设置不同的情境进行练习, 如可分别采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投篮时间、不同投篮方式、不同投篮方向等进行练习。

1. 不同距离的练习。

不同距离主要是指第一步的起跨位置离篮的远近, 通过距离的调节可以解决学生练习时, 三步之间“一大、二小、三高跳”的关系, 也有利于纠正学生练习过程中手脚不一致的问题。在正常距离下练习后, 可先拉大距离进行练习, 再进行缩短距离的练习。

2. 不同角度的练习。

改变运球跑动切入的夹角, 采用不同角度的练习, 能够使学生掌握弧线跑动中脚步的节奏, 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应不同角度的投篮。

3. 不同投篮时间的练习。

采用不同的投篮时间即是在练习中有意识地快速出球或者慢速出球, 目的是为了适应比赛中防守的干扰, 改变投篮的时间, 破坏防守的节奏, 可赶在防守之前或是防守之后出手, 同时, 强化了投篮手对球的感觉和控制能力 (尤其是指、掌的球感) , 能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4. 不同投篮方式的练习。

练习中, 不能只用单手高手投篮, 还可以用单手低手投篮, 也可以用双手低手投篮。变换不同的投篮方式, 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投篮动作的支配能力, 对比赛中的技术应用有很大的益处。

5. 不同投篮方向的练习。

除了做有利手一侧的练习外, 还要改变练习的方向, 换另一侧进行练习, 有利于双手、双脚的协调发展, 也有利于技术的全面掌握。

三、行进间上篮技术熟练掌握阶段的教与学

熟练掌握阶段的特点, 是处于技术动作学习的自动化阶段, 这一阶段教与学采用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目的是强化学生技术运用的节奏, 提高对抗条件下运用技术的能力。分化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技术动作, 对技术的具体环节也能够较好地掌握, 但这不表明这项技术已完全掌握,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对抗情况下运用自如、任意发挥。对抗时, 因为有防守队员的干扰, 行进间上篮技术运用的运球路线、跨步路线、步幅的大小、行进的路线和角度、速度、投篮方式的选择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熟练掌握阶段的练习, 应设置不同的情境, 采用技术组合, 进行接各种传球上篮, 各种运球后选择在不同防守状态下, 不同距离、角度、投篮点、上篮距离、投篮时间、投篮方式等练习, 重点练习运球路线的选择、动作节奏的变化以及投篮方式的选择。

1. 接各种传球上篮练习。

练习中, 做各种角度的侧身切入, 每种切入都可以采用不同的传球方式, 学生接球后直接做行进间上篮, 从最适宜的角度和传球开始, 角度不变, 改变传球的角度、速度、高度, 增加接球的难度, 在调整中完成行进间上篮练习, 进而改变切入的角度, 接各种传球完成行进间上篮练习。通过练习, 能够使学生在困难情况下熟练完成行进间上篮技术。

2. 运球路线的选择练习。

在正常运球路线上设置多个障碍, 学生需运球绕过障碍才能上篮, 在设置障碍时, 要注意改变最后一个障碍的位置, 限制学生起跨的第一步。通过选择运球路线, 能提高学生的运球的应变能力, 有利于运球和上篮的衔接。

3. 动作节奏变化的练习。

动作节奏变化主要是指起跨、脚落地、起跳的节奏变化。练习中, 要分别对学生运球或接球准备起跨时、起跨落地前、起跳前, 突然去进行干扰, 破坏原有的节奏, 迫使学生改变节奏完成投篮。

4. 投篮方式的选择练习。

练习时, 要对投篮进行干扰, 迫使上篮学生改变投篮方式, 在熟练掌握行进间上篮技术的基础上, 可采用抛投技术。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等.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3]陈春辉.行进间“三步”上篮的“九步”教学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 2011.3.

[4]陈建卫.小学生初学行进间上篮易犯的错误及纠正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 2008.8.

[5]赵刚.篮球教学中错误动作的心理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 2006.1.

行进间上篮 篇4

一、讲解清晰, 有感染力

老师在讲解时, 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讲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讲解的方式, 做到有目的,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要领明确重点、难点。讲解时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练、 生动、富于形象化。讲解时还应配合表情、手势或动作, 注意语气、声调和节奏的变化, 使自己的语言传出的信息能从学生那里得到较好的反馈。这样,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刻理解动作和加深记忆。如我们经常把三步上篮的口令归纳为: 一大二小三起跳。三步上篮是在跑动中完成的动作。所谓一大, 就是第一步要跨大些就是在高速奔跑的时候就这一步减速减到自己可控的速度内; 第二步要小速度降下来后, 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第三步是跳, 舒服地起跳, 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 根据自己的弹跳来决定, 最后压腕投球。

二、加强运球练习, 为整个技术作铺垫

运球能力不仅是个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组织全队进攻战术配合的纽带、桥梁。在篮球基础学习阶段, 运球能力的练习是篮球教学的重中之重, 同时是学好三步上篮的基础。对于女生来说, 她们相对接触篮球运动较少, 很多同学控球不稳, 甚至有部分同学球始终在身体的后方, 因此造成在三步上篮过程中, 球往往滚走或轻易就被断球的现象, 也经常会导致比赛中输球的现象。因此, 在篮球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各个部分, 有意识地选择进行与球相关的练习, 或创设游戏, 使学生能在实际持球练习, 使其个人的运球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三、多做示范, 建立动作表象

篮球教学中动作示范是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学生借助视觉器官、听觉器官来感知教师或教师指定的学生具体的范例动作的形象、结构、 要领、完成方法以及时间与空间特征等, 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初步的动作概念。对于未受过专业训练、且年龄较小的、运动能力不足的职高女生, 其第二信号系统发育尚不完全, 第一信号系统占明显优势, 对语言等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较缺乏, 而对示范等直观形象教学易于接受。它通过教师或技术较为突出的学生扎实的动作展示, 多角度, 多层次地作出具体的动作示范,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初期所要学习的动作表象, 以了解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始前, 就被老师或同学准确、熟练、轻快、优美、 大方的示范动作所感染, 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 并通过积极模仿, 从而达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徒手练习, 巩固学生动作

通过徒手练习, 感知身体在空间的方位、感知肌肉的用力程度和各关节的用力程度, 使练习者较快地建立较为准确的条件反射, 进而较好地掌握所学运动动作。作为初学行进间低手上篮的女生, 从徒手开始练习优势比较明显。由于平时运动较少, 身体协调性较差, 上下肢的配合度不够, 因此, 徒手练习有利于学生从细节着手, 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 使知识点学得更透也使学习的难度得到降低,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五、从无球到有球, 强化教师的辅助

篮球运动其基本的技能就是人对球的支配能力, 其支配的熟练程度越高在比赛或运动中持球队员的自由度越高, 他可以选择传、突或投篮等, 越能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因此, 在篮球教学中, 教师应较多的设计学生的接球的练习, 从徒手到有球的有机过渡。徒手练习教师站在三步的起点, 面对球筐右手托球向外伸出, 先让学生站在球的外侧排一路纵队, 第一个学生由站立开始, 跨两步, 起跳时拿起老师手中的球, 将球托到最高点抖腕投球。上双手持球, 作三步上篮动作, 反复练习。然后再让学生模仿运球接三步上篮动作这样反复练习有利于学生体会托球投篮的感受, 提高学生投篮的命中率,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拥有较为愉悦的情绪情感运动体验。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 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寻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通过反复练习, 使学生逐步形成并掌握正确的运球技术。

行进间上篮 篇5

篮球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篮球技术的多样性、多变性以及组合性, 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难度。同时, 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趋向于教学的整体性, 缺乏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 这样就容易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 采用适宜学生实际的篮球教学方法设计,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质上各种篮球技术都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技术环节所组成的, 因此, 立足这一思考, 依据程序教学原理, 借鉴分解教学方法, 对“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的动作结构顺序及各技术环节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剖析, 设计了“分解步骤式”教学方法, 旨在为篮球教学探寻适宜的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二、篮球技术教学分解步骤设计的指导思想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积极提倡程序教学法以后, 引起了广大心理学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强化理论, 其核心是:人类行为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它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通过有序地选择教学信息, 改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能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的过程。

程序教学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预先设想, 把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地直线地编排, 并把这些学习材料分成许多连续的步子, 然后呈现给学生。

在呈现每一个步子学习时, 要求学生进行回答 (行为) 反应。如果学生按照要求回答 (行为) 正确了, 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标, 则继续进行这一步子内容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要按照规定顺序的内容学习, 不能随意跳越任何步子和内容。

根据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思想, 在篮球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在仔细剖析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的基础上, 把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篮球技术内容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小步骤内容, 并编制出学习顺序, 让学生按既定的程序进行每一步骤内容的学习。经过及时的练习考查获得学生在某一步骤内容上的学习反馈信息。如果学生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 则继续下一个单元学习, 否则, 就继续学习和练习当前步骤内容的技术动作, 从而逐渐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

这种教学设想把篮球技术练习中的反馈、强化和每个小步骤内容的练习效果联系起来, 从而及时对学生形成刺激, 学生在练习和思考过程中更进一步强化了技术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这样保障了教学效果。

三、“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分解与步骤设计的基本思路

“运球行进间上篮”是篮球技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内容, 这项技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球能力、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脚步动作、身体平衡能力以及手臂投篮技巧, 因此, 它是篮球技术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从整个技术环节和动作顺序看, “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包括了“运球—跨步拿球—上步—起跳—投篮”这几个环节。完成该技术时的手脚协调配合、脚步动作连贯性以及投篮时的身体平衡与手法用力是最核心的技术环节, 也是初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球—跨步拿球” 需要学生上下肢配合一致;“跨步 (拿球) —上步—起跳”是行进间上篮的核心技术动作, 需要掌握好步幅、步数、速度和制动;“起跳—投篮”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平衡能力, 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投篮手法和控制好手臂用力。

在“分解步骤式” 教学设计时把学习内容分解成 “原地抬腿起跳投篮—上一步起跳投篮—上二步起跳投篮—原地运球上篮—行进间运球上篮” 这五个步骤学习内容 (图1) 。“原地起跳投篮”主要让学生练习投篮手法和空中平衡;“上步起跳投篮”主要练习脚步动作及其与起跳的衔接;“原地运球上篮”主要练习跨步拿球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行进间运球上篮”则主要练习运球和上篮整体动作的衔接。教师为每个步骤内容都设置了练习目标和要求, 学生按照这些步骤的顺序进行每一内容的练习, 每一步骤练习结束后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考评, 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达到要求的学生就可以进入下一步骤的内容练习, 没有达到的则继续在这站练习。这样, 学习快的学生就能继续学习后续新的内容, 而学习慢的学生则可以继续提高巩固现学内容, 满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

在常规教学法中, 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分解, 并不会如“分解步骤式”般分成若干联系的小步子, 即便教师也同样为学生设计了如上五个学习步骤和内容, 但却是在每一步骤内容练习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地要进入下一站练习 (图2) 。这样, 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学习快、水平好的学生感到现有内容难度太低, 学习慢、水平差的学生感到后续的练习难度大或完成不了的现象, 最终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降低了教学效果。

四、“分解步骤式”教学设计的效能机理

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分解步骤式”教学, 学生基本都能在一次课时中较好地初步完成“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动作。产生如此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该设计的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而言, “分解步骤式”教学设计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效能机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反应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 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通过这一设计思路, 保证了每个阶段都能使学生产生反应, 然后通过强化或奖励来巩固这些反应, 并促使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学习反应。这些积极的反应组合形成一条积极的学习反应链贯穿于整个篮球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合理地预设小步骤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 所呈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在认真剖析“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环节和结构基础上, 合理地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 前一步的技术学习是后一步技术学习的铺垫, 后一步的学习又是前一步学习的延续, 通过这些关联的、逐阶性的内容, 来促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完整的运球上篮技术。并且, 由于相临的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 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且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都意味着对前一步骤内容的较好掌握, 因此, 学生既能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自信, 也使得学生很容易地完成完整技术动作的学习。

3.及时有效地进行学习反馈

斯金纳等人把每一反应的及时反馈作为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分解步骤式”教学特别强调及时反馈, 即在技术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每个正确的学习反应必须立刻反馈。这个反馈的结果就是学生是否能够进行下一步子的学习, 这也从侧面使学生知道了自己掌握技术的进度。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对上一步 (前一技术动作) 能按照要求完成, 便可立即进行下一步 (下一技术) 的学习, 这种进阶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反馈:告诉学生, 你已经掌握前面的技术了, 可以开始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

“分解步骤式”教学时, 按照学生对每一步骤技术的学习情况来决定该学生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骤学习, 因此学生可以按照各人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学习的进度和速率。这与常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 常规教学法会使技术掌握较快、水平较好的学生被拖住, 而学习慢、水平差的学生又跟不上, 致使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解步骤式”教学则相对关注到了个体差异性, 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习中个体差异的问题。

五、结论

(1) 提高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效果, 需要加强对符合中学篮球教学需要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设计。根据篮球技术结构特征和环节进行合理的分解划分, 不能破坏完整技术。

(2) 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与场地情况, 合理安排小步骤的站点与数量, 合理调整和安排队形分布。同时, 由于小步子学习呈分散状态, 教师更要加强对整个课堂的监控, 了解每步子学习内容中学生的练习进程。

参考文献

[1]马毅.普修课篮球小步子教学结合反馈调节的实验研究[A].国家体委科教司编.全国体育学院教学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1986.

[2]周显雀.关于篮球技术程序化教学训练方法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88 (2) .

【行进间上篮】推荐阅读:

行进间三步低手上篮说课稿07-20

三步上篮基本步法教学08-03

上一篇:网络稳定性下一篇:图形自动生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