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1(通用7篇)
HbA1 篇1
糖基化血红蛋白(Hb A1c)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以非酶促反应的形式与糖连接形成,反映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血糖水平,已经成为人医临床的重要检测指标,然而在宠物临床上Hb A1c的应用才刚刚起步。自2014年1—5月份,作者收集42例犬,分别进行静脉血糖和Hb A1c的检测,对数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探求Hb A1c在兽医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样本
2014年1—5月份收集42例常规体检的成年犬,年龄2~10岁,体重5~12 kg,临床观察未见明显异常。样本动物均进行8 h左右空腹处理,然后通过后肢内侧隐静脉采血,分别进行静脉血糖(以下简称血糖)检测和Hb A1c检测。
1.2 仪器试剂
3%EDTA二钾抗凝管,由江苏格兰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Accu-Chek Active血糖监测仪及试纸,由德国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生产;VET POCHb A1c检测仪,由广州市德灵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2 试验方法
将收集的血液样本直接滴适量到血糖试纸检测孔,测定血糖,结果以mmol/L表示。剩余血样放置于3%EDTA二钾抗凝管中,混匀,然后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检测,确定血细胞比容在25%以上,然后使用VET POCHb A1c检测仪进行Hb A1c检测。
试验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将所收集的样本分为高血糖组(血糖大于6.2 mmol/L)和正常组(3.9~6.2 mmol/L)分别统计与分析。根据仪器说明书,Hb A1c以%作为单位,分为正常(Hb A1c<4.0%),可疑(Hb A1c4.0%~4.4%),升高(Hb A1c>4.5%)3个等级,进行数据记录。
3.1 高血糖组犬Hb A1c检测结果分析
所收集样本中,血糖大于6.2 mmol/L的样本共计26例。其中Hb A1c>4.5%的有19例,Hb A1c在4.0%~4.4%之间的有1例,Hb A1c<4.0%的有6例,见图1。
在高血糖组中,血糖平均值为14.4 mmol/L;而Hb A1c>4.5%的犬血糖平均值为16.7 mmol/L,4.0%~4.4%的血糖平均值为9.9 mmol/L,Hb A1c<4.0%的血糖平均值为7.6 mmol/L,见图2。
3.2 正常组犬Hb A1c检测结果分析
血糖正常样本(3.9~6.2 mmol/L)共计16例,其中Hb A1c>4.5%2例,Hb A1c4.0%~4.4%0例,而Hb A1c<4.0%14例,见图3。
在正常组中,血糖平均值为5.0 mmol/L;而Hb A1c>4.5%的犬血糖平均值为6.2 mmol/L,Hb A1c<4.0%,血糖平均值为4.9 mmol/L,见图4。
3.3 Hb A1c不同等级犬的血糖平均值
两组数据汇总,按Hb A1c每1.0%为一个等级,计算平均血糖水平。经统计所得,小于3.0%区间平均血糖水平为6.8 mmol/L,3.1%~4.0%区间平均血糖水平为5.9 mmol/L,4.1%~5.0%区间平均血糖水平为10.0 mmol/L,5.1%~6.0%区间平均血糖水平为22.3 mmol/L,6.1%~7.0%区间平均血糖水平为19.3 mmol/L,大于7.1%区间平均血糖水平为19.6 mmol/L,见图5。
4 讨论
1)1975年,H.F.Bunn等发现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下,血红蛋白(最主要的是血红蛋白A1)与糖发生非酶糖化作用,产生一系列的Hb A1c,其中最为稳定的是与血红蛋白A1结合的产物,即为Hb A1。而Hb A1是Hb A1a,Hb A1b和Hb A1c三者总和,其中只有Hb A1c结合葡萄糖,其他两部分代表己糖和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于犬的Hb A1c测定,在1986年J.R.Easley已证实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因此,本试验采用测定Hb A1c来反映犬长时间高血糖水平,从而研究持续性高血糖症,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
2)在试验中发现高血糖组犬有23.1%未出现Hb A1c水平异常,而正常血糖组有12.5%出现Hb A1c水平异常。这与血糖、Hb A1c水平所反映的动物血糖时间有关。血糖反映的是动物的即时血糖水平,而Hb A1c寿命约为100 d,其水平实际上反映了动物前10~14周的血糖水平,并且Hb A1c水平升高通常发生在持续性高血糖2~5周[1]后,而不受血糖即时水平的影响。因此,试验中所出现Hb A1c水平异常应该与动物之前2周到3个月的血糖水平有关。
3)在试验中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均表现为随着Hb A1c水平下降,血糖平均值呈现下降趋势,两者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将两组数据进行一并统计,发现随着Hb A1c划分区间的升高,该区间内被检动物的平均静脉血糖也基本处于升高的趋势。在人医有报道关于血糖与Hb A1c浓度的关系,血糖升高45 mg/L,Hb A1c水平增高1%,而血糖下降,Hb A1c也随之下降。
由图5可知,平均血糖最高值(22.3 mmol/L)出现在Hb A1c5.1%~6.0%区间,而大于7.1%区间血糖平均值为19.6 mmol/L,血糖与Hb A1c又存在一定不一致性。原因可能有二:1)如前文所述Hb A1c较血糖变化可能要滞后2周左右;2)Hb A1c测定受贫血、肿瘤、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尿毒症、高脂血症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偏差。因此,Hb A1c检查前必须考虑上述因素的干扰。
4)T.A.Askerova等发现糖尿病发生4周后Hb A1c水平升高55%,2个月后Hb A1c水平升高183%,因此提出Hb A1c对糖尿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在本次试验中得到验证。在所检查正常血糖组犬中,2例犬Hb A1c>7.0%,经临床检查存在典型“三多一少”现象,尿糖检测为阳性,从而确诊为糖尿病。
本试验虽然未涉及糖尿病动物长期血糖监测状态下的Hb A1c测定,但有文献显示血糖控制不良的犬Hb A1c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犬,并且血糖控制改善后,其水平可下降至正常范围。并且有人提出,对患有糖尿病的猫进行长期血糖监测,采用Hb A1c测定是一种最为简单、有效、可靠的方法。
综上所述,Hb A1c对于高血糖症动物的鉴别诊断、糖尿病动物治疗监测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MARCAF M C,LOSTEL A.Glycosylated haemoglobin in dogs:study of critical difference value[J].Res Vet Sci,2001,71(2):115-117.
HbA1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的受试者共294例, 其中, 男198例、女96例, 年龄21~76岁, 平均年龄48.7岁。其中健康人100例, 为健康组, 空腹血糖受损 (IFG) 患者84例, 为IFG组, 糖尿病患者210例, 为DM组。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在早晨保持空腹状态, 采集静脉血液, 检测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然后按照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要求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空腹血糖测试的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电极法, 使用试剂、标准液以及质控品, 利用贝克曼DX-800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使用糖化血红蛋白试剂盒、标准液以及质控品, 利用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诊断标准
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以空腹血糖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或者糖化血红蛋白7%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界值, 对糖尿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计算。
1.4 统计方法
该文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数据应用描述,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健康组、IFG组以及DM组这3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结果分别为4.4%~6.5%、5.2%~7.4%和8.6%~12.2%, 将健康组、IFG组以及DM组3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将健康组和IFG组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见表1。同时笔者对糖尿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了计算, 见表2。
注:*表示与健康组相比P<0.05。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有以下几点重要价值: (1)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4]; (2)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上的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的疾病, 主要的发病标志为患者血糖偏高; (3)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4)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帮助判断糖尿病人预后; (5) 糖化血红蛋白在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中的有重要的检测意义, 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胎、胎儿畸形和胎儿巨大等情况的发生[5]。 (6) 糖化血红蛋白是导致慢性并发症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患者血糖水平持续偏高, 则可能会出现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 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死亡[6]。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预防患者其它并发症的出现, 而不仅仅是局限在通过以往对血糖的认知来诊断患者。美国的糖尿病协会表示, 糖尿病患者即使是在血糖控制的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每年也要至少检测两次糖化血红蛋白;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稳定, 则每年至少需要检测4次糖化血红蛋白[7]。长时间以来, 糖尿病的诊断都依靠于空腹血糖检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可是由于血糖很容易出现变异, 检测的结果往往不能够显示出患者平均的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检测在对糖尿病诊断时, 经常会出现误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虽然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标准[8], 但是有时候, 也会出现血糖变异等情况, 而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操作步骤比较麻烦, 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有的患者不能严格地按照医护人员的叮嘱进行试验, 还有的患者甚至拒绝试验, 这就导致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临床的采用率比较低。综合上述内容, 可以得知, 空腹血糖检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对糖尿病在早期的诊断效果都不够完美, 还可能会导致误诊, 还有的患者已经出现了并发症, 但是没有检测出来。所以, 有必要寻找一个对糖尿病诊断更加准确、灵敏的方法[9]。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逐步提高,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 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提供了等级最高的计量单位, 使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用于糖尿病的临床诊断逐渐成为可能。在对该组数据的研究中, 健康组、DM组DM组着3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是逐渐增高的, 而且通过统计学分析,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就表示如果血糖浓度增高, 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就会更加广泛, 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高。通过该组的研究结果表示, 无论是以糖化血红蛋白6.5%还是糖化血红蛋白7%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界值, 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是比较高的, 远远优于空腹血糖的诊断方法。总体看来, 糖化血红蛋白更加适合应用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中。将糖化血红蛋白≥6.5%设定为诊断的临界值, 还可以满足对糖尿病在早期的诊断需求[10], 可以在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该研究结果, 可以得出糖化血红蛋白在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中, 比空腹血糖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比较, 也更加简洁方便, 可以作为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并且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对糖尿病 (DM) 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人100例, 为健康组, 空腹血糖受损 (IFG) 患者84例, 为IFG组, 糖尿病患者210例, 为DM组。对上述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葡萄糖氧化酶电极法测定血糖,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健康组、IFG组和DM组3个组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发现IFG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要高于健康组, DM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又高于IFG组, 各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或者糖化血红蛋白7%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界值, 利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要优于以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的诊断敏感度和特意度。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 要优于空度血糖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 并且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更为便捷, 能够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糖尿病诊断, 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并且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敏感性,特异性
参考文献
[1]王远, 何增荣.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3) :21-22.
[2]赖基贤, 江文庆, 赖胜华, 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 2011 (2) :19-20.
[3]邓兆享, 彭杰雄, 钟惠霞.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50g糖筛查对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2) :33-34.
[4]谭国据, 黄焕宜, 陈俏容, 等.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对糖尿病诊断敏感性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20) :9-10.
[5]彭湘杭, 艾雅琴, 蔡德鸿, 等.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 2011 (7) :25-27.
[6]王连升, 陈玉伟, 陈福祥, 等.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 2011 (3) :37-38.
[7]张健, 杨青, 张进安, 等.糖化血红蛋白在高危人群诊断2型糖尿病中的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4) :11-12.
[8]薛春玲, 黄东平, 陈海坤.G6PD缺乏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 :18-19.
[9]李岚岚, 涂干卿, 但加容.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12) :30-31.
HbA1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门诊2009年1—4月糖尿病患者135例,男66例,女69例;年龄(71.36+7.51)岁,均为医院附近社区的居民。均有5a以上的糖尿病史。随机抽取静脉血标本,使用EDTA抗凝全血。
1.2仪
美国RIO-RAD D-10HBAlC分析仪。
1.3试剂
D-10TM糖化血红蛋白试剂盒均为原厂进口。
1.4方法
随机,利用美国RIO-RADD-10HBAlC分析仪对13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HbA1c,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结果;并利用线性回归方程FPG Estimate=35.6(%HbA1c)-77.3计算出平均空腹血糖(FPG)的估计,计算2个指标的变异系数CV,比较两者在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控中的特异性。分析老年糖尿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
1.5血糖水平控制评估标准[2]
HbA1c(%)8,FPG>210mg/dl(11.66mmol/L)建议增加措施;HbA1c(%)为6~9,FPG<170mg/dl(9.44mmol/L)时,控制达标;HbA1c(%)<6,FPG<130mg/dl(7.22mmol/L)时,表明非糖尿病水平。
2结果
2.1 HbA1c检测水平
13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检测水平为(7.51±2.02)%,平均FPG估计值为(190.25±71.86)mg/dl[(10.56±3.99)mmol/L],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与各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HbA1c的CV值为0.27%;FPG的CV值为0.37%,提示前者的稳定性较好。
2.2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水平评估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较差,建议增加治疗措施的67例(49.63%),控制达标的42例(31.11%),非糖尿病水平26例(19.26%),血糖异常者占比例较高,存在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
3讨论
近年来HbA1c正日益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HbA1c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HbA1c含量也会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d,在红细胞死亡之前血液中HbA1c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HbA1c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d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取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及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HbA1c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的HbA1c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HbA1c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减少。如果HbA1c>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本组选择的135例门诊老年糖尿病患者,没有住院医生的直接治疗和护理监控,都是患者自己的主观自我控制存在盲目使用降糖药的情况而导致低血糖性昏迷的可能。
HbA1c正常参考值为<6%,而在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应为<7%。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HbA1c值就会超过7%。剑桥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HbA1c每增加1个百分点,Ⅱ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增加15%~18%,死亡率增加20%~30%。与HbA1c正常者(<6%)相比,HbA1c和血糖越高,则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病变发生率越高[3]。本组13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正常者26(19.25%)例,异常109例(80.75%),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不理想,有因糖尿病而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是导致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HPLC法为临床测定HbA1c的标准方法[4,5]。采用HPLC方法工作的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器,具有快速、简便、精巧、准确等特点[6],已经在临床检验中广泛运用。本院新引进的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仪正是采用这一原理,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HbA1c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指标,能反映糖尿病患者2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而老年DM患者作为患者中的特殊人群,特别是平时靠胰岛素和药物维持的非住院患者中存在盲目治疗的误区,需要临床医生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1]王笠,李琳.糖化血红蛋自的检测和临床应用.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2):119-121.
[2]钱荣立.关于糖尿病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9(1):259-261.
[3]潘长玉.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意义及实践.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3,23(4):228-229.
[4]蒋叙川.糖化血红蛋自在糖尿病监测中的临床应用.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2):20-22.
[5]李顺君,黄文芳,饶绍琴,等.糖化血红蛋自测定方法学评价.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5):381.
HbA1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96例。入选标准:(1)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7];(2)核磁共振以及颅脑CT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患者年龄50~85岁;(4)初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24 h内入院治疗;(5)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6)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1)有严重恶性肿瘤者;(2)严重血液性疾病者;(3)血性或感染性腹水者;(4)上消化道出血者;(5)患有肝性脑病者。最终入选患者196例,其中男100例,女96例,年龄50~84岁,平均(59.8±2.4)岁。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Hb A1c检查,并按照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A、B、C 3组,其中A组为正常组,患者Hb A1c值低于155 mg·dl-1,B组为Hb A1c升高组,患者Hb A1c值为155~199 mg·dl-1,C组为Hb A1c显著升高组,患者Hb A1c值大于199 mg·dl-1。3组患者一般资料具体情况见表1。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饮酒、吸烟以及既往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注: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1.2 研究方法
1.2.1 Hb A1c测定[8]
对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天进行清晨空腹静脉血采集,采血量为5 ml,采血部位为肘静脉血,采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FS-112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中Hb A1c含量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并记录。
1.2.2 入院后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照急性脑卒中治疗指南[9]进行治疗,同时对于血糖较高的患者采用控制饮食及给予胰岛素等方法控制患者血糖。对于已有降糖药物服用史的患者保持其原有药物的服用,同时注意监督患者的饮食控制情况并密切关注患者血糖浓度,如血糖未能得到良好控制必要时需更换原有药物为胰岛素治疗。
1.2.3 治疗效果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入院后4 d以及入院后7 d进行急性脑卒中治疗评价,采用Thmos研发的卒中量表(NIH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10]。主要对患者神经功能包括意识水平、凝视、面瘫、上下肢体运动等的15个项目进行考察,并记录各组患者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情况。
1.2.4 预后评价
在患者接受治疗30 d后采用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评分[11],其中按照患者日常生活是否可以自理分为6级评分,0分为生活可以完全自理,5分为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赖他人,且两便失禁。得分在0~2分的患者说明其预后良好,得分在3~5分者预后不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
3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评分最高,A组评分最低;经过入院治疗后各组评分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但3组之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评分大小趋势与入院时保持一致。同时经改良Rankin法评分后,3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得分最高,A组得分最低。具体结果见表2。
a与A组比较,P<0.05;与A、B两组比较,P<0.05
2.2 各组发展性卒中例数、住院天数及死亡率比较
Hb A1c值正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组)发展性卒中例数、住院天数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及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3。
注:括号中为比例
3 讨论
脑卒中为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堵塞进而导致脑部血液无法通畅运行,引起脑部组织缺氧及损伤的一种疾病。据统计,目前我国脑卒中患者的每年增长人数在1.5~2百万左右,且该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已居世界第2位[12]。该病具有发病快、预后难、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备受医学界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脑卒中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急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据有关报道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机制[13]:(1)脑细胞中能量的耗竭造成脑部供氧及供血的不足,最终导致脑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及脑氧合状态受阻;(2)随着脑部缺血时间的延长,兴奋性氨基酸等毒性物质大量释放,进一步导致脑部血流量的减少;(3)急性炎症反应的产生及氧自由基受损;(4)半暗带去极化的产生造成病灶的延伸;(5)细胞的凋亡进一步导致脑部缺血及缺氧情况的恶化。此外,人们认为糖尿病也是引起脑血管病变,影响脑部微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开始逐步关注人体内血糖浓度的高低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但由于单次测定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变异较大,具有一定波动性,无法真实地反映患者体内血糖控制水平,而Hb A 1c是一种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能够持续并累积在红细胞中长达120 d之久,因此,选择Hb A 1c作为反映人体内血糖水平的控制水平更为可靠,Hb A 1c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映细胞所处环境中葡萄糖的含量,更能够反映一定时间内(2~3个月)患者体内血糖水平[14]。
本研究通过对196例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对比不同Hb Alc水平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情况、病情发展情况及死亡率,结果发现Hb Alc水平越高,患者经过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后得分结果越差。比较3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发现,A组患者Hb A1c值小于155 mg·dl-1,在入院时NIHSS评分得分明显低于B组(Hb A1c值155~199mg·dl-1)及C组患者(Hb A1c值不低于200 mg·dl-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4 d及7 d该趋势未发生变化。3组患者虽在入院后NIHSS评分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但A组患者NIHSS评分仍为3组中最低值,且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b A1c水平不同,患者卒中时临床症状不同,且Hb A1c水平越高患者体内血糖浓度越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同时,从30 d后对患者进行的改良Rankin评分也可以看出这一结论。Hb A1c水平最低的A组患者改良Rankin评分最低,Hb A1c水平中等的B组患者改良Rankin评分处于A组与C组之间,Hb A1c水平最高的C组患者改良Rankin评分最高,患者临床症状最为严重。此外,患者发展性卒中人数、患者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也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进一步说明Hb A1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
分析以上结果,可能与Hb Alc具有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平滑肌内皮素-A受体的作用,进而会导致血管收缩;此外Hb Alc能够增强激活蛋白因子-1以及核转录因子κβ的活性,使得趋化因子以及黏附因子的表达增加,增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对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吞噬作用,最终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15],从而加重病情。同时Hb A1c水平升高,患者脑供血动脉的功能下降,且脑部血管病变严重,进一步导致脑内血流量的降低,对患者预后有不利影响。此外,糖基化产物的Hb A1c有降低内皮细胞中前列环素以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功能,进而增强血小板与各类凝血因子及凝血有关受体的结合,最终导致脑部血栓的形成[16]。Hb A1c水平的升高还能够使得氧气与血红蛋白亲和力下降,导致脑部缺氧,脑部细胞无氧呼吸反应加剧,脑部乳酸含量过高,造成脑部酸中毒,进而使得脑部细胞能量代谢受阻,脑组织受损,加重脑卒中疾病病情[17]。因此,Hb A1c水平最高的C组患者预后效果最差,死亡率最高,发展性脑卒中患者人数最多。
本研究探讨了Hb A1c水平的高低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项指标可以作为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演化严重程度的一项参照指标,Hb A1c值较高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且死亡率升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重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该项指标的监测,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表达水平对判断中老年人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诊断患者HbA1c值的不同将其分为A、B、C 3组,各组患者HbA1c值分别为<155 mg·dl~(-1),155~199 mg·dl~(-1),>199 mg·dl~(-1)。对各病例的预后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C组患者的NIHSS评分、Rankin评分、发展性卒中例数、住院天数及死亡率与A组相比均偏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A1c升高的患者其发展性卒中例数及死亡率高,住院天数延长,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危害,应在临床上加以重视。
HbA1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入我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91例作为病例组, 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依据[2]。其中, 男43例, 年龄57~72岁, 平均年龄 (66.3±4.9) 岁, 病程0.2~21年, 平均 (8.1±2.5) 年;女48例, 年龄55~74岁, 平均年龄 (67.3±4.2) 岁, 病程0.1~19年, 平均 (7.9±3.1) 年。对照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内无严重心、肝、肺、肾及内分泌疾病, 且血糖、心电图、血压、血脂正常, 无长期服药史, 共87例, 其中男40例, 平均年龄 (45.22±6.33) 岁;女47例, 平均年龄 (40.38±4.57) 岁。
1.2 方法
两组人员停用调脂药7d, 食素3d, 空腹8h以后采集标本, 采集早晨空腹静脉血, 使用肝素抗凝, 摇匀, 待检。
1.2.1 采用免疫层析检测HbA1c。
1.2.2 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氧化酶法检测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 选择性抑制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表面活性清除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免疫比浊法检测载脂蛋白A1和B。
1.2.3 采用MDK3200KS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液流变学。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病例组男性与对照组女性结果比较
病例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的检测结果见表1。病例组男性的HbA1c、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 (P<0.01) 。
2.1 病例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结果比较
病例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的检测结果见表2。
病例组女性的HbA1c、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 (P<0.01) 。
3 讨论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代谢异常, 易发生相关的急慢性并发症, 如心脏、眼睛、神经系统及肾脏病变, 并且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异常的现象。血红蛋白与糖类物质非酶促化形成HbA1c, 用于反映受检者1~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3], 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可靠的特点。本文结果表明, 病例组的HbA1c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能力差。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血脂代谢异常, 本文表明, 病例组全血黏度高于对照组, 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度与HbA1c相关;高血浆黏度与高血脂相关;病理条件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携带的胆固醇量可变, 载脂蛋白A1和B可反应其水平[4]。血脂、血液流变学差异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综上所述,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明显异常, 临床治疗过程中需重视改善微循环、扩容降低血黏度、调脂、控制血糖。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与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入我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91例作为病例组, 同期87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 检测分析两组人群的HbA1c、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病例组患者的HbA1c、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明显异常, 临床治疗过程中需重视改善微循环、扩容降低血黏度、调脂、控制血糖。
关键词:2型糖尿病,HbA1c,血脂,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潘玥, 何泳, 史亚明.全血标本的贮存条件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6) :2988-2989.
[2]王旭, 徐奚如, 赵澜.2型糖尿病瘀热证与糖脂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 (7) :1285-1286.
[3]赵红艳, 赵军艳, 王育强.2型糖尿病患者糖基化血红蛋白和血流变学的相关性[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0, (7) :548-549.
HbA1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80例糖尿病高危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入院后在未服用降糖药、无饮食控制等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参与研究的患者仅患有糖尿病一种内分泌疾病, 不受其他非相关因素干扰。 将参与检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0例。 观察组共190例,其中男性103例,女性87例;年龄分布为50~84岁,平均年龄为(55.6±1.9) 岁。 对照组中男性100例,女性90例;年龄分布为49~ 83岁,平均年龄为(56.8±3.0)岁。 经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以参与对比研究。
1.2 检测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空腹血糖检测法, 受试患者需要在检测前10~12 h禁食,采集2 m L清晨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葡萄糖已糖激酶法检测[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抽取2 m L静脉血并采取抗凝处理, 待血液分层后利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法分离血细胞层并进行检测。 两组患者所用的检测仪器一致, 所有试剂均为同一批次且在效期内以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 统计上述试验结果之后,对所有受试患者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采用葡萄糖己糖激酶法确定阳性患者[3]。
1.3 判定标准
阴性标准:空腹血糖低于5.6 mmol/L,在葡萄糖耐量检验中,服用葡萄糖2 h后血糖不超过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不超过6.0%。 弱阳性:在葡萄糖耐量检验中,服用葡萄糖2 h后患者血糖为7.8~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范围为6.0%~6.5%。阴性及弱阳性不可确诊为糖尿病。 阳性: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葡萄糖耐量检验中,服用葡萄糖2 h后血糖超过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超过6.5%。 阳性可确诊为糖尿病。
1.4 统计方法
该文所涉及的关于糖尿病患者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8.0统计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病人中有4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1.57%; 而该组病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阳性为28例,准确率为68.29%。 观察组病人中检测出42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2.11%;该组病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阳性为41例,准确率为97.62%。 两组受试病人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9,P>0.05),可以用来比较对照, 参与检测的两组患者在诊断准确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63,P<0.05)。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个重要的临床和社会健康问题, 据估计最高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还未被发现确诊, 原因是糖尿病的起病时间较长, 其中2型糖尿病的起病时间有9年甚至10年以上,所以对于糖尿病早起的筛查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4]。 从病理上来说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可能有多重原因导致,主要症状是慢性高血糖, 同时常伴有由胰岛素含量低或结构异常导致的脂肪、蛋白质及糖代谢紊乱。 如果患者长时间未确诊,导致病情加重,体内代谢紊乱未受到有效干预,则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心血管产生并发症,肾功能减弱, 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失明、尿毒症、心肌梗死等后果[5],对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人们的饮食结构在不断改变, 糖尿病患者数量在逐渐增多且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遗憾的是,临床上仍未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治疗方式或特效药, 因此在糖尿病的起病期间及早诊断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抑制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极大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糖尿病的检查需要测量血糖, 血糖检测普遍采取空腹血糖的的方法,空腹血糖对操作要求低,花费较少且十分快捷,但是对于血糖的检查不够精确,没有普遍意义,容易产生漏诊[6],因为患者空腹血糖正常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是糖尿病。 胰岛B细胞的结构受损和功能缺失是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会造成患者早期时相消失, 血糖水平随进食而提高。 进食后血糖水平决定了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因为饭后血糖浓度较高,血液中的葡萄糖在非酶介导下可以与氨基酸结合产生糖化蛋白, 从而产生糖化血红蛋白。 若果检测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偏高,即表明患者血糖水平超出正常。 由此可见空腹血糖和进食后血糖检测对于患者的血糖高低都只能片面反馈,同时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患者自身情况、 糖代谢及患者用餐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不能正确显示患者血糖的真实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葡萄糖在非酶介导下,经红细胞膜与血红蛋白-链颉氨酸反应产生糖化血红蛋白,合成速度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加快。 糖化血红蛋白一经合成便无法分解, 其浓度受到红细胞持续时间及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与血浆的葡萄糖浓度无关,也不受剧烈运动或进食的影响, 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显示之前40~55 d的平均血糖浓度,由此可以反映血糖的实际水平不易受无关因素干扰可[7]。 糖化血红蛋白在此基础上与空腹血糖检测法联合使用, 可以达到提高诊断率,降低了漏诊率的效果,对糖尿病患者的及早发现干预有重要意义。 此方法在使用时需要避免无关因素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水平, 例如血糖浓度的急性异常改变等有可能使糖化血红蛋白出现假性改变, 对检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该文所讨论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采用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患者血糖水平的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仅用空腹血糖法检测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使用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经过临床观察, 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法相对于传统仅检测空腹血糖准确性、 特异性及灵敏性较高,相比于葡萄糖耐量试验操作要求低,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 确诊有助于患者尽快进行干预和治疗,尽快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联合检测筛选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对照组仅用空腹血糖检测。病人全部口服葡萄糖,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对检测结果进行检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的阳性率及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用空腹血糖检测的结果是4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1.57%;而该组病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阳性为28例,准确率为68.29%。观察组病人中检测出42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2.11%;该组病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阳性为41例,准确率为97.62%。两组受试病人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来比较对照,准确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观察显示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糖尿病的准确性、特异性及灵敏性较高,相比于葡萄糖耐量试验操作简单,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疑似患者,有临床应用意义价值。
HbA1 篇7
1 西医对GDM的认识
1.1 GDM发病机制
GDM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尚不十分明确, 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与某些遗传基因、慢性炎性因子及脂肪因子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还与饮食、氧化应激及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障碍等因素有关[3]。
1.2 GDM相关高危因素
中外学者对于GDM高危因素研究较充分, 除却种族因素外, 孕产妇自身常见的高危因素归纳起来有肥胖、一级亲属患有2型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分娩大胎龄儿史、PCOS、反复尿糖阳性[4]。
1.3 GDM的保护因素
(1) 年龄<20岁。于1998年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妊娠期糖尿病会议, 以及ADA都认为, 若孕妇的年龄<25岁, 并且没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存在时, 可不进行GDM筛查[4]。 (2) 适度运动。有研究[4]表明有意识的体育锻炼为GDM保护因素, 这可能是由于运动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有诸多益处。 (3) 文化程度。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孕妇, 其GDM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可能与其生活质量较高、且能做到科学合理饮食有关。
1.4 GDM危害
GDM的危害主要有近期和远期两方面影响。对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近期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它可引起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酮症酸中毒、感染、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早产、剖宫产率增加、产伤、胎儿畸形、胎死宫内和新生儿代谢异常等;远期来看, 它使母亲和新生儿发生远期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严重威胁母婴健康。
2 GDM最新诊断标准
2011年7月1日我国卫生部发布了妊娠期糖尿病诊断行业标准 (WS331-2011) [2]。确诊妊娠后, 在对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高危者进行首次孕期保健时, 要筛查孕前糖尿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做出DM的诊断: (1) GHb A≥c≥6.5% (采用NGSP/DCCT标化方法) ; (2) FPG≥7.0 mmol/L (126 mg/d L) ; (3) OGTT2h血糖水平≥11.1 mmol/L (200 mg/d L) ; (4) 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 同时任意血糖≥11.1 mmol/L (200 mg/d L) 。若无明确的高血糖症状, 则需在另一天, 对 (1) ~ (3) 进行复测, 以核实诊断。如果第1次检查排除GDM需在孕24~28周间按下列两种方案之一进行复查。GDM诊断:一步法——在妊娠的24~28周时, 直接行OGTT即可。适用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也可进行。GDM诊断:两步法——第一步:进行FPG检查, 若FPG≥5.1 mmol/L, 则可诊断为GDM;若4.4 mmol/L≤FPG<5.1 mmol/L, 可接着进行第二步诊断:第2步:75 g OGTT, 若OGTT的结果异常, 则可诊断为GDM。或, 第1步-对患者进行50g GCT检查, 若结果异常, 则进行第2步:若50 g GCT血糖≥11.1 mmol/L, 则进行FPG检测, 检测结果异常的, 则诊断为GDM;若FPG的检测结果正常, 则应尽早行75 g OGTT检测。
3 GDM相关试验及指标
3.1 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在进行OGTT的前一天, 被检测者晚餐后应禁食8~14 h, 直至次日清晨 (最迟不应超过上午9点) 。试验前, 要连续3 d进行正常体力活动, 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应少于150 g, 检查期间应禁食、静坐、禁烟。
3.2 体质指数/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反映机体肥胖程度的指标。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 常作为一些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相关指标。
3.3 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可体现胰岛β细胞功能, 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空腹血糖可对某一具体时间段内的血糖水平做出反映, 但易受进食、糖代谢等影响。
3.4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形成的产物, 测定用于评价糖尿病的控制程度。由于糖化是一个缓慢且不可逆的过程, 一旦形成便不再分离, 血糖浓度的暂时波动对其影响不大, 故具有特异性、稳定性高的特点[5], 对于高血糖的患者, 特别是血糖和尿糖波动较大者, 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6]。
4 GDM的治疗
目前对于GDM的治疗主要仍以调整饮食结构为主。按照个体需求计算出孕妇及胎儿每日所需能量, 以食品交换份为单位进行饮食搭配, 严格控制含糖量高的食物水果的摄入量;限制米面等主食的摄入量, 适当增加瘦肉、鸡蛋、牛奶的比例;以蒸煮等健康烹饪方式代替以往油炸煎炒等过度烹饪方式;少食多餐代替以往一日三餐的简单饮食习惯, 有利于血糖保持在一个相对较稳定的水平。大多数GDM患者在经过以上合理的医学营养治疗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MNT) 即可使血糖控制在一个满意的水平。另外, 可在医师指导下配合适当运动, 对于GDM治疗亦有积极意义。对于饮食治疗基础上血糖仍高或难以稳定控制时就应该适当选用药物降糖。我国目前主要降糖药物为注射胰岛素。近年来, 对于GDM患者, 口服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不断证实, 但我国尚缺乏相关研究, 且这两种药物仍缺乏孕期治疗GDM的注册适应证, 固临床应用较局限。
GDM治疗中值得一提的是血糖监测, 目前采取的多为空腹及餐后血糖来了解孕妇血糖水平。已知血糖指标易受多因素干预, 包括血糖生理性日内和日间波动、血糖检测方法的差异、样本处理偏差、受试者准备不当等等。这均可导致血糖监测结果的偏差。合理的生化指标应当被考虑作为补充指标引进进来, 如Hb A1c, 因其个体内变异率小、日差仅<2%, 不受急性血糖波动的影响, 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抽血, 检测更便捷血中浓度在取血后保持相对稳定, 可考虑作为血糖水平监测的新指标[6]。
5 结论
新标准下GDM发病率攀升, 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医学的发展, 医学的任务已不仅仅是防病治病, 而是逐渐向维护增强健康的趋势转变;前瞻性的研究某一特定疾病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顺应了这一医学发展趋势, 有利于维护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0-143.
[2]妊娠期糖尿病诊断行业标准 (WS331-2011) [S].2011.
[3]赵娜.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2, 32 (2) :135-139.
[4]欧阳凤秀, 沈福民, 江峰.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6 (6) :378-381.
[5]龚波, 俞菁, 张昕明.HbAlc在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 2011, 26 (3) :190-192.
【HbA1】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