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

2024-07-29

孟德斯鸠(精选12篇)

孟德斯鸠 篇1

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 孟德斯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政体思想在历史上曾经作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依据, 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不同政府形式立宪的基础。[1]如今, 法治对我们而言已不再陌生, 它逐渐成为近代以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与追求。我们在喊出法治口号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制度层面上的建构, 应该从新的维度去把握法治的观念与实践, 不断从法治文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与资源。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法治精神, 而三权分立学说又是其精髓。

一、法治是划分政体的基本标准

在西方的政体学说史上, 法治是思想家们用来划分政体类型的标准之一。最初, 柏拉图“根据是否实行法治将民主政体分为有法治的民主政体与无法治的暴民政体”;[2]之后, 亚里士多德用法治一词论述了不同政体的特征;而真正赋予法治以理性光芒的是孟德斯鸠。他按照权力是否守法即“有无法治”, 把一个人统治的政体区分为依法律统治的君主国和不依法律而依任性统治的专制国, 这种划分法在当时专制的时代里具有很大的震撼性。当人们普遍认为英国的崛起是源于发达的贸易时, 孟德斯鸠却认为, 促使英国崛起与享有自由的真正原因是依法律而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他根据有无法治这一标准把政府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他强烈地抨击了专制政体, 在他看来:“古代的大多数共和国有一个重大的弊病, 那就是人民有权利通过积极性的、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予以执行的决议, 这是人民完全不能胜任的事情。他们参与政府应当只是选举代表而已, 这是十分适合他们能力的。”[3]他主张对人民的权力予以限制, 实行法治之下的民主, 即代议制民主, 他曾多次提到“宽和的政体”, 这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法治精神。三权分立学说最能够体现孟德斯鸠法治思想的本质, 即以法治为内涵, 联合各种权力对它们加以规范与调节, 使各种权力彼此和谐地处于平衡的状态, 并由此促进国家、居民的精神和物质福祉。

二、三权分立成为法治思想的精髓

孟德斯鸠生活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法兰西, 那时正处于法国君主专制的高峰时期, 国王的独裁与专制腐朽不堪, 孟德斯鸠在书中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 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否则, 法治国家便无法建立并得到保障。”[4]在他的眼中,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 因为它实行了分权, 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此外, 他补充道:“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 也就不再享有自由了, 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5]由此, 他认为:如果要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和“制衡”原则。关于这个问题, 其他学者也发表了观点,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历史上所有关于分权的思想和理论, 使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作为启蒙思想家先驱者的孟德斯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6]

三、三权分立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都曾经倡导以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理论对中国的封建体制进行改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君主立宪制在中国以失败告终, 但他的宪政理论和法治精神对民国时代的宪法和法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德斯鸠的自然法思想追求平等、自由和正义, 呼吁给人以更多的关怀。他主张门户开放, 认为商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其中不可否认孟德斯鸠为我们带来了启示。

放眼望去,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有效地限制和监督国家和集体的权力, 逐渐地扩大公民个人的权利, 这是法治的必然结果和历史归宿。”[7]“当我们对西方法律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时, 其本身就经历着一个本土化 (即民族化) 的过程,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对外来文化进行分析、过滤、鉴别、吸收、选择的过程。适宜的, 则生存下来;不适宜的, 则淘汰之, 并不会导致“全盘西化”的局面”。[8]“既然中国选择了法治之路, 那么, 我们应该从保护人民的利益出发, 从群众的疾苦出发, 去探索救济办法, 忠诚地以人类追求正义的精神, 不畏强权, 不懈地积累、更新如何预防权力被人类弱点所滥用的根源、技术和方法。”[9]联系当前的司法改革, 我们必须重视程序法的部分, 扭转因程序的不正义所带来的实体不公, 改变当今的司法牟利之风。只有切实使司法程序和司法成本受到有效的监督, 才能够从实质上遏制司法腐败。若要创建真正的法治文明, 还需要为法治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厚的文化基础, 这样才能使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贯彻于民。可见, 孟德斯鸠和他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深深的启示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26页。

[2]柏拉图:《政治家》,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4年版, 第102页。

[3][4][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第189、154、187页。

[6]赵震江:《分权制度和分权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第63页。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332页。

[8]刘作翔:《关于几个法学问题的思考》, 《中国法学》, 1995年第6期。

[9]龚祥瑞:《西方国家司法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63页。

孟德斯鸠 篇2

法国杰出的思想家、社会学家,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理论的奠基者,也是地理政治学派的开山祖。

一生成就

1721年,盂德斯鸠化名“彼尔·马多”,发表了《波斯人信札》。这本书的出版,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重视,虽是匿名发表,却使孟德斯鸠声名大振。《波斯人信札》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孟德斯鸠把在巴黎所见所闻的不合理现象加以记录,经十年积累整理而成。孟德斯鸠借两个在法国游历的波斯贵族青年在旅途中给友人或家人写信,对法国人熟视无睹的许多荒诞现象进行针砭。书中以此借题发挥,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信实际上是文学化的政论,对法国封建朝廷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种种弊端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书中论述了法国是一个极不合理、极不平等的社会,孟德斯鸠义正辞严地指出,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而只是给人民造成灾难,那么人民就没有理由再服从他的统治。而应当恢复自己的天赋自由。这部书里,孟德斯鸠还对宗教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批判。书中表现了教会人士的虚伪、宗教生活的黑暗,以及教会对维系封建专制的巨大功用。孟德斯鸠认为修道士是懒汉和寄生虫,修道院和教堂积聚了大量的民脂民膏。

《波斯人信札》一书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可谓是先声夺人。它在许多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上,向传统的封建观念宣战,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火种。

1746年,孟德斯鸠被选为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论法的精神》一书。这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和赞许,两年中印行了22版。

孟德斯鸠对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的学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理论给法国大革命带来了直接的思想影响,而且超越国界,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确立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孟德斯鸠继承洛克的分权思想,明确地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这对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和政体构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应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这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立”,是要使各种权力相互牵制,彼此均衡。君主掌握行政权,议会行使立法权,法院专管司法权。孟德斯鸠还认为,只有划分权力的国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才能得到保障。如果不划分权力,国家就不会有温和的政体,而必然会倾向于专制。他的分权学说针对专制制度,但以英国的君主立宪为楷模,所以比较温和,妥协色彩很浓。

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主张言论自由、出版和信仰自由,消除财产的极端不平等,保证公民得到生活资料。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总之,他把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没有法治,国家就会腐化堕落,法治是国家的灵魂,法治可以保证政治自由。另外,他还提出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反对肉刑、逼供等一些进步观点。

孟德斯鸠一系列政治学说和法律观点,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作为资产阶级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非常强调法的作用。在他看来,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他说:“一般地说,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也就是说,各国的法律不过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应用。他认为,各国的法律和各国的地理条件、天气、土地面积、居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人口、贸易乃至风俗习惯都有关系,而政体原则对法律的影响最大。所有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学的“百科全书”,《论法的精神》被伏尔泰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对后来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有巨大的影响。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相当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对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论法的精神》在1913年就被严复译成中文,以《法意》的书名出版。

孟德斯鸠仍不愧为18世纪法国的杰出思想家之一,在宗教愚昧和专制黑暗中发出了最初的呐喊,他的思想学说是法国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思想中的一份宝贵财产。

生活速写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鸠生于法国名城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孟德斯鸠家族,是当地有名望的“穿袍贵族”,即取得了贵族称号的资产阶级。祖父曾任波尔多郡议会长(法院院长),后来这个职务又由孟德斯鸠的伯父继任。父亲拒绝教士之职,到匈牙利军队中服役。孟德斯鸠的母亲也出身于贵族,在孟德斯鸠7岁时去世。

1700年,孟德斯鸠在巴黎附近的一所教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学习拉丁文,了解和熟悉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鸠在这里整整学习了五年,熟悉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这对他后来创立关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主张,无疑有重大影响。孟德斯鸠最崇敬的是那些古希腊罗马的英雄,视他们为自由战士。

1706年,孟德斯鸠回到波尔多。踌躇满志的孟德斯鸠潜心苦读,一心要成为法学权威,以承袭孟德斯鸠家族担任的郡议会议长职位。1708年,十九岁的孟德斯鸠获得法学学士的学位,并担任了议会律师。第二年,孟德斯鸠前往巴黎,希望获得更大发展。在巴黎生活了四年后,因父亲病故,返回波尔多。1714年,25岁的孟德斯鸠成为了波尔多法院的法官(即波尔多郡议会的议员)——这是当时法国法律要求的担任公职的最低年龄限制。

1714年,孟德斯鸠任波尔多法院顾问。孟德斯鸠的妻子是一个虔诚的加尔文教教徒。加尔文教是新兴资产阶级所信奉的一个基督教宗派,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孟德斯鸠的伯父因病去世,承袭了波尔多郡议会议长一职。依照伯父的遗嘱,孟德斯鸠获得了“孟德斯鸠男爵”的封号。

传世佳句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和确立了的法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名人年谱

公元1689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名城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

公元1708年,19岁的孟德斯鸠获得法学学士的学位,并担任了议会律师。

公元1714年,孟德斯鸠任波尔多法院顾问。

公元1721年,盂德斯鸠化名“彼尔·马多”,发表了《波斯人信札》。

公元1730年,孟德斯鸠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公元1746年,孟德斯鸠被选为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浅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篇3

【关键词】思想起源;理论超越;实践意义

一、“三权分立”的由来及演变

“三权分立”作为一种理论,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柏拉图在其著作《法律篇》中提出了混合政体理论,认为国家实际上是由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所组成的,因此势必会由于利益差别而导致对立,为了防止某一利益群体的势力过于膨胀,从而给其他群体造成威胁和侵犯,必须对这种对立的倾向加以制约,使之形成一种均衡。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并在对一百五十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得出了一切政体都必须具备的三种要素: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并认为这三种机能应该分别由三个相应的政府机构来实现。后来波利比阿在对古罗马政体的考察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在《罗马史》中提出了国家的三种权力机关必须在分权基础之上相互牵制以保持政体平衡的主张。这为后来“三权分立”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渊源。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三权分立”原则的丰富内涵,例如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内阁制、法国的半总统制等。孟德斯鸠将“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称为行政权,将“有关民政法律事项的行政权力”称为司法权。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就要求在构建各项政治制度时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方式来保卫政治自由的合法性和整个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因此,不仅必须把政府权力进行合理的划分,而且还必须使相互分立的三种权力彼此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制衡,从而实现政治民主和自由。

二、三权分立学说的内容与实质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所谓“以权力约束权力”,就是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权力互相分立,互相制约,保持平衡。这就为资产阶级设计了一个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依法治国的完整方案。

孟德斯鸠认为,不仅君主立宪政体应该实行分权,即使是共和制也应该实行“三权分立”和“制衡”的原则。这不仅为反对封建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防止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倒退到专制制度增设了一道障碍。由此可见,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原则比一般意义上的“分权”,其含义和意义要广泛和深刻得多。权力制约的基本前提是分权。主权不可分割之主权指人民主权,主权不可分并不意味着政府权力不可分,更不意味着必须有一个最高的集中的国家机关;相反,人民可以将权力委托给特定的人行使,这正是人民的权利,并不会伤害人民自身。

三、三权分立学说的理论超越与进步

1.孟德斯鸠明确和强调了司法独立原则。洛克认为司法权是执行权之一,按照他的主张和英国的实践,虽然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是独立的,国王不能控制法院,但高等法院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受议会的监督,并且贵族院本身同时又是最高裁判机关,这实际上是“权力的混合”,并没有分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则明确、彻底的多。

2.孟德斯鸠明确地阐述了制衡的原理。孟德斯鸠认为,“制约”和“均衡”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是在洛克的思想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的影响下形成的,而且,同他的政体思想、法治思想和自由平等思想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按照他的说法,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而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里。

四、三权分立学说对中国的启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所形成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在这一学说指导下所建立的资产阶级的分权和制衡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延传了二百多年,至今仍在沿用,总有其客观规律和某些合理的因素。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长期封建传统和封建残余的国家,尤其是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可以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中获得许多积极有益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多从阶级性上论是非,而不从功能上加以借鉴,把权力制约问题视为资产阶级的“專利”而加以排斥,对三权分立更是噤若寒蝉,讳莫如深。

在西方国家和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大多数采用分权的各种模式来组织国家机构。而且,不容置疑地是,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之中,也包含着一些分权和制衡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2]刘钰、赵文:《美国分权制衡原则探悉》,法制与社会,2007年。

[3]赵振江:《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演变》,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

[4]黄正东:《美国司法审查权的历史与现状》,社会科学,1984年。

[5]张采凤:《论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机制》,比较法研究,1989年。

孟德斯鸠著作中的中国形象(上) 篇4

关于中国政体与刑罚

孟德斯鸠认为, 各种政体下的刑罚轻重有别, 专制政体的原则是畏惧, 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动力是美德。他在书中写到, “中国著述家们始终一贯地指出, 在他们的帝国里, 刑罚越增多, 革命就越临近。这是因为, 民风越糟, 刑罚才会越严”。3持这种观点的中国著述家们的名字以及观点的直接文献来源, 并未被孟德斯鸠说明。不过, 很显然, 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孟德斯鸠专门对中国著述家们的观点做了注释, 特别强调, 在刑罚这一点上, “中国的情况与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相同”。4在他的心中, 当时或之前某个时期的中国, 是宽和的国家, 致力于敦化民风。

看起来似乎前后矛盾的是, 在论述罪与罚的正确比例时, 孟德斯鸠引述了来自杜赫德 (Du Halde) 《中华帝国全志》 (Description de la Chine) 第一卷的资料指出, “在中国, 对残忍的抢劫犯处以凌迟”;但是, 他指出, 对其他的抢劫犯则不处以凌迟, 量刑上的区别使得中国的强盗抢劫而不杀人。5从其语气来看, 孟德斯鸠想说的是, 对残忍的抢劫犯处凌迟极型的量刑, 导致了抑制抢劫犯杀人的效果。由于凌迟的极刑比例低, 并未破坏孟德斯鸠心中中国宽和的形象。

关于中国的节俭与奢侈

孟德斯鸠并未简单地推崇中国对节俭的重视, 他只是在论述政体与奢侈的关系等问题时, 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对节俭的重视以及由俭入奢易在中国造成的严重后果。孟德斯鸠认为, 某些国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 应该制定节俭法。他认为有的国家因气候原因, 人口众多而让许多人生存的手段极不可靠, 这样的国家, 全民务农是良策。在他看来, 中国就属于此类国家, 中国历代皇帝的圣谕就表达了重农防奢的精神。他引用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中那些中国皇帝 (如第二十一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建文帝等) 关于反对奢侈的诏谕。孟德斯鸠指出, 在中国从夏至清的二十二个朝代中, 总体上可说各个朝代在初期都很好, 都有美德、谨慎和警觉, 开国皇帝通常饱经戎马倥偬推翻淫乐奢侈的旧皇朝, 所以惧怕奢华。但是, 在三四个皇帝后, 继任者们渐渐陷入腐化、奢侈、懒散和逸乐之中, 从而最终导致改朝换代。6

中华帝国的政体

孟德斯鸠在论述三种政体原则的腐化时, 说出了他对当时中国政体的看法, 即认为“中国是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7孟德斯鸠将中国帝国的政体认定为专制国家, 将它的形象与“家天下”联系在一起。不过, 他似乎并不认为这种专制是不合理的。他说, “在亚洲必须永远行使专制权力”, “倘若不实行严酷的奴役制, 就会形成自然条件难以承受的割据局面”。8但是, 与此同时, 他似乎对亚洲的奴役精神充满了鄙夷。他写道:“在这块土地的全部历史上, 找不出任何一个能表明自由精神的标记, 除了敢于奴役的气概而外, 再也不可能看到别的精神”。9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孟德斯鸠在这一问题上, 观点也有偏颇之处。

在孟德斯鸠之前, 耶稣会士们对中国的普遍看法比较良好, “谈及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时, 把它说成一个令人赞叹的政体, 其原则兼容畏惧、荣宠和美德为一体”。10针对杜赫德在《中华帝国全志》中“统治中国的是棍棒”这样的说法,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没有荣宠原则。至于传教士所提及的中国的那些美德, 孟德斯鸠则用从商人的叙述中听到的负面评价予以反对。安森 (George Anson) 勋爵的著作 (《环球航行记》) 、巴多明 (Parenmin) 神甫的书信、德梅朗的书信中关于中国的负面记载, 也成为孟德斯鸠否定中国有美德原则的证据。孟德斯鸠认为耶稣会士对中国的美好评价受到了表面秩序的蒙蔽, 或者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处在一人意志 (指罗马教皇) 的宗旨之下。孟德斯鸠进一步指出, 气候将使中国人口越来越多, 并将最终战胜暴政。他根据《耶稣会士书简集》 (Lettresédifiantes et curieuses) 的记载指出, 中国即便时有弃婴发生, 人口依然不断增长。他认为庞大的人口的生产压力, 迫使中国君主对帝国会因人民生计无着而颠覆的警告保持警惕, 从而促使其关注人民能否安居乐业。所以, 中国在孟德斯鸠看来, “与其说是一个管理公民事务的政府, 毋宁说这是一个管理家政的政府”。11在论述确定政治自由的法与公民的关系时, 孟德斯鸠以中国为例论述了“大逆罪”。他指出, 中国的法律规定, 任何人对皇帝不敬, 就要处死, 而对于“不敬”的定义却不明确, 由此任何理由都可成为处死那个不敬之人的理由。他征引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第一卷和《耶稣会士书简集》12第十九辑载巴多明神甫的信中所提到的例子, 来说明定义模糊的大逆罪足以使一个政体沦为专制主义。13

在对政治奴役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的论述中, 孟德斯鸠也指出中国皇帝专制暴虐的一面。他说, “在被称作中国鞑靼地区的那片广阔的土地上, 这种情形如今显露得特别清楚, 皇帝对鞑靼地区的统治与他对中国本土的统治同样专制暴虐, 不但如此, 他还借助征战继续扩展这种统治”。14他还提到中国历史上汉文帝派中国人到鞑靼去殖民, 这些人虽然后来变成了鞑靼人, 成了中国人的死敌, 但却将中国的治国精神 (即专制) 带到鞑靼。15

中国的立法与习俗

孟德斯鸠认为, “中国的立法者比较明白事理, 他们不是把人放在有朝一日没有纷争的状态中, 而是放在能够使人履行义务的行动中去观察, 从而使他们的宗教、哲学和法律全都切实可用”。16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鼓励耕织是优良的习俗。他引述了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第二卷中关于中国皇帝每年一次的籍田仪式, 指出这种仪式旨在鼓励人民耕作;并且以在自注中提到《中华帝国全志》第一卷记载了汉文帝亲自耕作的同时令皇后及嫔妃在宫中纺绩。17

孟德斯鸠认为, 在那些必须勤劳开发的地方, 需要宽和的政体, 这种地方有三类:中国美丽的浙江省和江南省、埃及和荷兰。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都不热衷于战争, 他们为了国家强盛, “完全依仗人力清除洪涝, 造就了中华帝国最美丽的两个省份。”他说, “正是这两个省份无与伦比的肥沃, 令欧洲人对幅员广大的中国有了繁荣富庶的印象”。18他进一步指出, 为了维持繁荣, 需要智慧民族的民风和君主的合法权力, 而不是淫逸的民风和暴君的专制统治, 所以这些地方的政权应该宽和。因此, 他指出, 尽管中国人由于气候而自然倾向于服从, 尽管帝国由于幅员过大而发生种种惨状, “中国最初的立法者还是不得不制定优良的法律, 政府不得不遵守这些法律”。19

孟德斯鸠思想研究小论文 篇5

【摘 要】:孟德斯鸠所推崇的共和是全体人民拥有最高权力,以平等、自由、法治作为价值基础,以三权分立和制衡为架构的代议制民主政体。他的共和思想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分权制衡观点和价值追求,对于当代中国宪政乃至世界各共和国之“共和”的突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共和; 代议制; 价值

18世纪,共和主义风靡大西洋两岸,深刻影响了欧美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生活,它对18世纪影响就如马克思主义对19世纪影响一样强烈,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共和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也逐渐经历了一次由古典共和主义向现代共和主义的转变。孟德斯鸠作为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杰出的思想家之一,是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向腐朽的封建主义英勇进攻的坚强斗士。他对于现代共和主义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特别是他的共和思想中所包含的分权制衡观点和价值追求,对于当代中国宪政乃至世界各共和国之“共和”的突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共和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是一种政体,他将政体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三种类型,共和政体是其中一类。“共和体制就是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制。”当最高权力为全体人民所掌握时,就是民主政治;当最高权力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时,就是贵族政治。他所设想民主政治的是一种代议制民主,认为为建立投票权而制定的法律是民主政治下的基本法。“在民主政体下的选举法应该如何规范、由谁规范,对于谁,就什么事情进行投票都必须予以阐明。”代议制度对于民主政治而言十分必要,因为人民虽然享有最高权力,但却无法出色地完成所有的事情,这样就需要把那些无法出色完成的事情,由其选举出的代理者去完成。他所设想的这种代议制民主有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议会中公民的数目固定化十分重要,他将议会中公民的数目从未固定不变过作为罗马最终覆灭的重大原因;第二,人民有能力选举委托人,“人民所了解的这些情况足以使他们有能力选举一位法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人民才更有资格、更有便利条件选举出适合的人选,“如果有人对于人民这种鉴别功绩的天然能力心存疑虑的话,只要去探询一番雅典人和罗马人的一系列接连不断的令人叹为观止的选择,就足以使人信服,我们绝不能将这些选择归结为偶然。”;第三,绝大多数公民有选举权却无被选举权,它往往与等级划分相联系。他认为,人民具有相当的能力听取他人交代事务管理的情况,他们自己却并不适合处理有关事务。在这里,精英政治的观念体现得十分明显;第四,采用合适的选举方式十分重要,他推崇在民主政治中用抽签的方式进行选举,在贵族政治中运用选择的方式进行选举。在投票的方式上,他反对秘密投票,而主张公开选举,认为公开选举应该被视为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法律,公开选举可以防止选举纵。而对贵族政治而言,“参议院中实行的是贵族政治,在贵族团体中则是民主政治”,人民与贵族团体“充其量也就像君主政体中的臣民与君主的关系”。“贵族政治越是走近民主政治,便越趋于完备;越走近君主政治,则越背经离道。”可见,孟德斯鸠所推崇的共和事实上指的一种代议制民主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全体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由人民选举出处于高等级的公民代表他们行使权力,这种共和体制是他理想中的政体。

二、共和价值要件

“现在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已有102个国家称为共和国,而且是不同时期,不同的要求而达到的共同取向……任何概念都很难成为世界共同认可的称号,唯有共和两字具有凝聚力。”为何“共和”一词具有如此重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共和”具备人们所向往的各种价值要件,而这些价值,正是世世代代的人们之追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共和的价值要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在他眼里,平等、自由、法治是共和具备必备的价值要件。

(一)平等

民主政治的原则是品德,在开篇的说明中,孟德斯鸠就称“我所谓的品德,在共和国的范畴里就是指对祖国的热爱,换言之,就是热爱平等。”可见,平等乃孟德斯鸠的共和之第一位的价值,他认为,“在民主政治下, 热爱共和国就是热爱民主政治,热爱民主政治就是热爱平等。”他的平等观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平等需要俭朴作为支撑。热爱民主政治就是热爱俭朴。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样的幸福和利益,都应该享受同样的快乐和希望。而这种平等,如果没有普遍的节俭意识,将无法实现。热爱简朴的品性要求人限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限制占有欲,能够为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人们创造了财富产生权利的同时,却不会只想着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样就可以限制不平等。因此,在共和国里,奢侈越少,它就越完善。奢侈之风一旦在共和国里风行起来,人们意识就会随即转向个人利益,从而损害平等。

2.平等需要法律的保障。“在共和国里,为了让人们热爱平等与俭朴,就应该将其规定于法律之中。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准则”,“在没有法律保护的地方,不平等就会乘虚而入”。 法律中需要建立各种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平等的实现,比如妇女的嫁妆,赠与、继承等,都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平等,而不能让财富过于集中,比如要禁止一个人继承两个人的遗产。

3.绝对的平等不符合平等精神。“尽管在民主政治之下,真正的平等是国家的灵魂所在。然而,要建立真正的平等并非易事,因此,绝对的平等不一定总是合适的。”虽然平等是一种追求,但根据现实来看,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平等总是对不平等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民主政体应该避免两种极端,即不平等的精神和极端平等的精神……后者会使民主政体走向独裁专制主义,就如同一个独裁的专制主义统治往往以征服而寿终正寝一样。”极度平等往往是民主政治原则腐化的原因,在极端平等思想的促使下,每个人都要与他们所推举的领导他们的人平起平坐。这样,就没有了秩序,也不再有品德的存在,从而导致共和国走向灭亡。

(二)自由

孟德斯鸠作为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自由是他永恒的追求。在他看来,自由是人们能够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做不应该做的事。而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则是由法律规定的。“自由是做一切法律所允许做的权利。然而,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的话,那么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有这个权利。”可见,他眼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他的自由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存在的条件。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而是只有那里的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时才存在。他最经典的名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用到极限方可休止。”就是讲的权力会对自由造成侵害。而防止权力对自由的侵害的良方,则是要用权力来制约权力,三权分立。事实上,孟德斯鸠所认为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英国式的三权分立和制衡的情况下才存在,那种国家才是“把政治自由作为直系目标的国家”。

2.自由要有法律的保障。政治自由是公民依法获得安全和心境的平安状态,要实现和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从它同政治体制的关系上来说,就是要实现分权,即有一定的政治条件;从它同公民的关系上来说,就是要有良好的法律来保障,比如要有良好的刑法、依照犯罪的性质来量刑。而不能以异端、大逆、亵渎君主、文字等为名随意剥夺公民的自由。

3.自由与赋税相辅相成。在孟德斯鸠看来,在大多数共和国都可以增加赋税,因为在共和国里,国民所享受的自由较多,公民认为是为他们自己而交税,因此愿意纳税。但同时,也不能征过重的赋税,“过分的赋税所带来的则是奴役,引起赋税的减少”。总之,在自由与赋税的关系上,“国民所享受的自由越多,征收的赋税就越重;国民所受的压迫越重,就越要减轻赋税。”

(三)法治

对法的追求贯穿于《论法的精神》一书始终,在孟德斯鸠眼中,没有法,世界将无法生存。法律在共和国的治理和巩固中举足轻重,只有存在法治,才能够保国。对于共和政体而言,不论是选举,还是民事方面、刑事方面,都需要法的规制。不但应该有法,法还必须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不但要有良法,法还要得到有效的实施。没有法,就没有自由、平等,共和国就不能存在。

三、 共和国的存在方式

“由于共和国的性质所决定,共和国的领土应该狭小;反之,它就无法长久生存。”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国版图要小,这样才可能保持节俭和平等,并使公共福利更好地被感知,更为贴近每个公民。但他同时意识到,“如果一个共和国版图狭小,则会亡于外力”,这样,就需要各共和国联合起来,组成邦联,由几个小型国邦联合而成一个更大的国家,并且愿意成为这个国家的成员。“联邦共和国由小共和国组成,在联邦内每个成员国都享有优越的政治权利;在对外关系中,由于联合起来的共同力量,联邦共和国拥有大君主国所有的优越性。”

四、 孟德斯鸠共和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孟德斯鸠作为一位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共和思想在当时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进步性,他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追求,与现在人们所提倡的宪政相契合。当然,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平等、自由都与等级相联系,他所主张的共和,形式上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但大多数人不具有被选举权,而仍旧只能是少数人的统治,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他的小共和国理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小国寡民的思想只能被遗弃在历史的废墟里。但是他所提出的以代议制、分权制衡为政体存在基础,以自由、平等、法治、民主为价值基础的共和国,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是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孙立坚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2] 曾纪茂. 《共和主义的民主》,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3] 戴激涛. 《古典共和的宪政解读》,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4] 周明圣. 《西方古典共和主义的历史流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4月.

[5] 田丰. 《孟德斯鸠自由思想述评》,《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第3期.

[6] 王彩波. 《孟德斯鸠宪政思想析论》,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

官渡思孟德 篇6

作为书法家,其实写字时间远未有读书时间多。冬季或夏季,多坐在室内翻书,春秋不冷不热天,则往往坐在院中有藤椅、茶几的亭子中,一边望着亭边池中悠闲的金鱼,一边品着清茶,读一些与书法不沾边的闲书。更多的时间则双手倚托着头,仰望着天空,周围的一切均视而不见了,而思想却一如脱缰的奔马,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遨游。很有意思的是,在“官渡”这一特定场合中,我想得最多的一个人,是一千多年前曾在这里进行过一场堪称中国及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从而改变了其本人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三国时期被曹丕追尊为魏武帝的重要人物:字孟德、小字阿瞒的曹操。

在中国的戏曲中,将曹涂个白脸,以示其“奸雄”面目。《三国演义》虽不乏描写其雄才大略的盖世才华,但终认为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非汉室正统的篡位者。而实际上,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堪称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及最优秀的诗人,各朝各代很少有能与其才华相颉颃的皇帝。东汉末年,汉献帝已无能力巩固其政权,只有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征讨四方。他先后灭了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又打败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政策,使战乱多年的中国暂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当然,我虽列出曹操一系列功劳,而更为关心的是与我时下居住地有关的“官渡之战”。我在此经常翻读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的注,在这本史书中,描述此战过程的文字并不多,但还是大致道出了前后经过。当时最大的军阀割据势力是袁绍,领兵数十万,所占土地面积也广,但在曹的眼里,“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引文摘自《三国志·魏·武帝纪》,下同。)是个缺少谋略和博大胸怀、眼光短浅的一介武夫而已。但在具体战斗中,曹又不敢轻视这位兵比他多数倍、粮草充足而手下勇武战将多的军阀。惜“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致使在关键时刻,谋士荀攸投降曹操,并献计,由曹亲率精兵五千,偷袭离官渡四十里外的袁屯粮草之乌巢,命四面放火,“尽烧其車”。一方面血战守军,一方面又安排精兵坚守官渡大本营,与袁兵“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众大溃。”此战下来,斩袁兵七万,并“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袁绍也由于“进军官渡,绍自军破后发病呕血,夏五月死。”由于在官渡打败了袁绍,曹自此后则雄踞中州,成为魏、蜀、吴三权分立中实力最为雄强者。

仅此一役,已使我对曹佩服之至。每当我住在官渡,便会经常想象到在我脚下曾经有千军万马厮杀的情景:我仿佛听到了急促的战鼓声,将军、士兵拼杀的怒吼声,也似乎闻到了那数以万计牺牲的将士们鲜血浸染了这方土地的腥膻之气。我闭目静思,真的听到了历史车轮的碾压声和士兵们的脚步声,那一幅幅画面不断在我面前闪现,如同过电影一般,由模糊而逐渐清晰。而在读曹操《度关山》、《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几十首诗歌及曹丕、曹植文论、诗词时,便会感到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厚重分量。

不过使我从心底更为敬佩其人的是他的胸襟和气度。我再引《三国志》中的一段话,是在官渡之战后,曹军不仅缴获了大批物资,更为重要的是数以百计曹部下偷偷写给袁绍的献忠信,曹看到后如何处置?《三国志》中曰:“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说得很清楚,曹操不看,全让烧掉了。《三国志》注中说:“魏氏春秋曰,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这是何等的大气和善解人意!曹若是小肚鸡肠之人,将信打开后,凡意欲叛己投袁者一一杀掉,那就不是曹孟德了,大概袁绍之流当会如此为之。多年来,我在读《三国志》及《三国演义》时,这是最为让我感动、敬佩的情节,且数十年来,不断在脑子中闪现只有曹公才会做出如此令当时及后人赞叹不已决定的这一幕。难怪《三国志》中对曹魏君主称“帝”,对蜀、吴君主则称“主”;对曹用“记”,对蜀、吴则用“传”,作为正史的此种定位也可视为倾向和导向。

在官渡草堂读“官渡之战”,读曹公,令人品味之情节和感慨甚多。今日为清明前一日,天气清爽,细雨濛濛,应有诗而不得。写到此,忽涌出一联句,算作此文的结尾吧:

风云霸业忆官渡,

烟雨诗心归草堂。

试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篇7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大篇论述了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法律制定的影响,他强调,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之所以存在很大差异在于地理环境的作用,此外,地理、气候、人种、土壤等等因素都对法产生了影响。这些关系构成了“法的精神”,并对法律的制定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本文将主要从法对人们性格、气候性质、土壤性质的影响来阐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内容。

(一)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的性格不同,形成的民族形象也不同。在寒冷的气候下,因为人们分泌均衡使心脏有很大的力量,从而人们的性格多自信、直爽、精力充沛、较南方人更勇敢。而在炎热的气候下,身体易丧失力量,人们的心神容易堕落。寒冷的国家的人民,对爱情没有很强的兴趣,更关注户外活动,例如打猎、旅游等,对快乐的感受性较南方人低。而气候炎热的国家,人民敏感而富有情欲,追求感情享受,对快乐的感知性较敏锐。

(二)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国家的法律制定也有影响。

以人们饮酒为例,穆罕默德颁布禁止饮酒的法律是出于阿拉伯气候的原因。在气候炎热的国家里,人们因为天气炎热大量出汗从而血液中的水分大量减少,酒精会凝结水分渗出后所遗留的水球,从而对人们身体不利,所以炎热地区的人们更乐于饮水。而在寒冷的国家里,与此相反,烈酒对他们来说是对身体有益的。

(三)不同土壤条件下,对人民的想法和国家制度也产生了不同的作用。

在土地肥沃的地方,人们满足于农村财富,居安不思危,无法同强者对抗,所以土地肥沃的国家容易演变为“单人统治的政体”。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国家,土地给予不了的东西人们靠自己去争取,人民变得勤奋、耐劳、勇敢和适于战争,他们不太容易被征服,因此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

二、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析

地理环境决定论从刚开始就饱受争议,有的人对它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个理论的创新,结合了政治与自然环境;有的人对它严重批判,认为其太过单一片面,不够科学。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孟德斯鸠处于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发展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人民把法律和政制当作是上帝的恩赐,而孟德斯鸠从客观角度来看待政治法律问题,即使这种说法有缺陷,但我们也要承认这是在人类追求真理道路上的一个进步。

从现在的发展来看,我们普遍意义上更加认同马克思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并非地理环境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今天,地理环境理论仍有借鉴意义,在中国,我们仍然提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提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都是有利于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例如,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空旷区,如西藏、新疆等大部分地区,这里主要是沙漠和贫瘠的高原,不适合人们居住也不适合种植农业。为了改善空旷区,我国正在建设和改进空旷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交通线路,既可以在经济上开发这些地区的资源,又可以促进东西部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笔者认为在对待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价问题上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一分为二来看待,要取其精华,也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其中不符合当今现状的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对国内外的政治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地理环境理论的现实意义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自产生以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理环境影响当地人民认知和政策制定。以国内西南民族“男性偏好”的问题为例,在过去,西南民族地区经济以高山牧业、山地狩猎耕牧、平原稻作为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靠男性的体能获得经济来源,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人们在生育期望上往往更偏重于男性。基于这种现实情况,西南各省市区计生条例都有第一胎是女孩的部分人可以生育第二胎的规定。这种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想要男孩的心理,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当地的生产力和养老保障水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政策会使人口比例更加失调。

地理环境影响当地人们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精神和性格塑造。以新疆为例,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拥有三山夹两盆的特殊地形,北疆多高山和草原,南疆多沙漠和戈壁,这种自然环境使得北疆形成以畜牧业为主,南疆地区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交流方式也会因此不同。众所周知的哈萨克族,常年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以牧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哈萨克族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奔放,在游牧、迁徙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族文化,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他们多居住在南疆地区,那里气候相对北疆更暖和,一天之内气温多变,也形成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特殊现象。维吾尔族的人民信仰伊斯兰教,他们虔诚、热情、能歌善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和文化。虽然居住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天山儿女们在新疆这个大家庭中形成了"理解包容”、“平等团结”、“开拓创新”、“和谐发展”的“新疆精神”。

因为不敬畏自然,人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对中国这样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重新解读地理环境决定论无疑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人们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越加明确和坚定了。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长远未来。

我们要认识到“地理环境决定论”自身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积极意义予以重点关注,对“地理环境论”的一些唯物辨证科学的认知方式予以肯定,也有利于我国政治改革。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要防止这两种极端,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让人和自然更加和谐,国家发展更好。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杨军昌.西南民族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5

[3]郭沅鑫,吕永红.论新疆精神[J].新疆大学学报,2012,2

[4](美)索尔·科恩著;严春松译.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5

[5]茆永生.新疆的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J].西域研究,1995,3

[6]张克成.从地理决定论到结构主义:地缘政治研究方法的变迁[J].学术探索,2012,3

[7]顾乃忠.地理环境与文化---兼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研究的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0,3

[8]黄诗图,黄昌富.“地理环境决定论”新析[J].经济地理,1989,3

[9]刘佳.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习得[J].法治与社会,2013,17

[10]陆俊元.从自然主义到结构主义:地缘政治学方法论的演变[J].人文地理,2007,5

再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篇8

关键词: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司法独立

一、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来源

分权思想作为一种政治学说, 由来已久。早在之前的亚里士多德、波里比阿以及马基雅佛利都提出过类似“分权”的主张, 这些虽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分权, 但是为后来的分权学说提供了条件。17世纪的思想家洛克第一次创立了分权学说, 这是孟德斯鸠权力制约理论的直接来源。洛克把主要由资产阶级代表组成的国会的权力放在首位, 首次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分权的问题。他在《政府论》一书中指出, 权力划分为三部分: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指可用来指导国家力量的运用, 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执行权是负责执行所制定的并且长期有效法律的权力”;“对外权则是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的一切人和社会的各种事务的权力”[1]。但是他认为执行权和对外权“这两种权力几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2]。所以, 洛克的权力分立学说实质上是两权分立, 即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

除了洛克的分权学说对孟德斯鸠有着直接影响外, 他旅居在英国期间的所见所闻对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当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国王只享有名誉上的权力, 代表人民的议会控制着实质上的权力。而此时的法国, 正处在路易十四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孟德斯鸠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十分不满, 他不仅在《波斯人信札》中抨击了当时的法国社会, 而且还希望能够设计一套完善的制度, 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在英国期间, 他不仅仔细研究了洛克的国家权力理论, 而且具体参加和考察了英国立法机关的讨论、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权力划分及其制约, 英国的政治体制和权力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对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权力制约理论的形成,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

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内容

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 (一) 立法权力, (二) 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 (三) 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他写道:“依据第一种权力, 国王或执政官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依据第二种权力, 他们媾和或宣战, 派遣或接受使节, 维护公共安全, 防御侵略。依据第三种权力, 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我们称后者为司法权力, 而第二种则简称为国家行政权力, 这三种权力:立法、司法、行政权, 彼此职权不同, 不能混淆。”[4]

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 由人民享有。但是孟德斯鸠认为, 人民直接参与立法是不可能的, “人民必须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做一切他们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5]立法机关应该由人民选出来的代表组成并由代表来制定法律。孟德斯鸠把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 其中, 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 众议院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两院同时拥有立法权, 使贵族和平民可以相互制止对方侵犯自己。

行政权由国王掌握, 并直接领导军队。行政机关有权规定立法机关会议的召集时间和期限, 并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立法机关有权审查行政机关实施法律的权力, 不过并没有权力审讯行政本身及其行为, 行政权通过它的“反对权”参加立法, 但是不参与立法事项的讨论, 也不提出法案。

司法权必须由一个独立的机关来行使, 即专门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 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法院在每年一定的时间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法官按照法律条文来行使权力、进行裁判, 被告人不仅享有与法官同等的地位而且享有选择法官的权力。

大家所要注意的是, 孟德斯鸠所提出的三权分立, 是三种权力交叉混合的制约, 互相制约, 互相监督。麦迪逊对此做出了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当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之手, ’或者说‘司法权如果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 自由就不存在了。’他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些部门不应部分参与或支配彼此的行动。他的意思就像他所说的那样, 尤其像他用心目中的事例做出更明确的说明那样, 只能在一个部门的全部权力由掌握另一部门的全部权力的同一些人行使的地方, 自由宪法的基本原则就会遭到破坏。”[6]梁治平先生也认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赖以建立的前提具有广泛得多的适用性和包容性, 它所关心的主要不是三权或者四权分立, 而是为权力制定界限, 与其说孟德斯鸠的理论是‘三权分立’的学说, 倒不如说它是权力制衡的学说, 至少, 孟德斯鸠对于近代政治理论最持久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后一方面。”[7]那种认为三种权力绝对分立的观点, 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三、三权分立学说的历史意义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在分权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理论上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他不仅将三权分立学说发展成了一种完备的权力制约理论, 而且首次提出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从而真正地保障了人民的政治自由。在实践上, 也促进了诸如法国、美国等国的宪政发展,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权力制约理论, 积极的推动了雅各宾派执政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进程。分权制衡学说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早期的政治纲领, 它反映法国第三等级参政的要求, 即要求和封建阶级分权, 由国王和贵族掌握行政权, 而把立法权和司法权力交给第三等级, 以便限制国王和贵族的胡作非为[8]。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著名首领罗伯斯皮尔和马拉, 在主持制定1793年法国新宪法时, 就把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权力制约的思想写进了法国新宪法。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权力制约的思想, 成为雅各宾派制定法国新宪法的重要原则和依据[9]。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不仅影响了欧洲大陆, 而且在大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生根发芽。美国的国父们深受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影响,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三权分立的政府。在美国, 国会参众两院和总统都由选举产生, 各自有一定的任期和权力。立法权由国会掌握, 行政权由总统掌握, 但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而是对宪法负责。司法权由法院掌握, 不受国会和总统的干涉, 独立办理案件、行使权力。为了不受国会和总统的干扰, 宪法还赋予法官实行终身任职制。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三权分立是美国宪政制度最重要的原则。

四、三权分立学说的现实意义

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组成权力机关, 由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 其他国家机关向它负责并受它监督。这一制度强调民主与集中的结合,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存在着制约不足的弊端。那么, 从我国实践出发, 若能实现司法独立, 则对于形成一种权力制约的格局,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行政权分立, 自由也就不存在了。”[10]

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是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行政诉讼法的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除此之外, 在行政诉讼法中还规定了可以对行政规章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决定是否参照适用, 体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有限制约。在法院系统中, 上下级法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法官依照“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独立审判案件, 法院院长也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错案的审查, 而无权直接改变法官的裁判。因此, 从法律规定及法院系统的自身体制来看, 我国的司法权应该是具备独立性的, 但是, 实际情况相去甚远。那么, 有那些因素影响了法院的独立呢?笔者认为, 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 党委对法院的影响。在我国司法体制下, 党委有权在审理具体案件过程中, 对具体案件作出指示或批示, 这种指示或批示容易干扰到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导致法院的审判活动变成了完成批示或指示的行政性活动。第二, 人大对法院的影响。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在实际监督过程中, 人大极易侵入到具体案件之中, 这可能导致法院的部分审判职能被人大代替, 使得裁判变得难以终局。第三, 行政机关对法院的影响。目前的状况是, 司法行政界限不清, 司法工作具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虽几经改革, 但法院依然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进行设置的, 人事权、财政权都受制于地方政府, 如此一来, 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就很难被保证, 从而导致了法院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和附属性。这种情况下, 地方司法机关会更多的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去执行法律和行使司法权, 即所谓的“司法地方保护主义”, 而不是着眼于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11]。鉴于以上出现的种种影响司法独立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将党的领导由具体的、直接的领导变为一般的、政治上的领导, 不再对具体案件做出指示或批示。

二是要处理好与人大的监督关系。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应该采取集体监督的方式, 从直接的、对个案的监督变为指导性的、事后的、见解的监督[12]。

三是处理好司法与行政的关系。首先, 从人、财、物方面建立与地方政府相脱离的机制。法院的法官、院长由党委提名的机制改为由人大直接选举, 并将法院的经费从地方财政中脱离出来, 由中央统一划拨。其次, 完善司法对行政的监督机制。如:在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级别上可以适当提高些。

参考文献

[1][2]洛克.政府论[M].赵伯英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

[3][9]刘群.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权力制约理论.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2) .

[4][5][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中文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6]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7.

[7]梁治平.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8]肖海芹.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2, 5 (6) .

[11]刘建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及其现代意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5) .

高三生物孟德尔定律复习教学策略 篇9

一、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 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学生通过构建概念图,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也把新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习更有意义。

(一) 利用问题串解说各个概念

所谓利用问题串解说孟德尔定律的各个概念, 就是运用讲授法, 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本质, 突出关键特征,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对与遗传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如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表现型、正交、反交、测交、杂交、自交等进行描述, 并深入分析。同时, 对相近概念进行辨析, 对相关概念形成联系, 并设置一系列问题,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 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增长才智。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 兔的长毛与卷毛是否为相对性状? (2) 判断显隐性的方法有哪些? (3) 双眼皮的父母双亲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 是否为性状分离现象? (4)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均为等位基因吗? (5) 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时, 表现为双显性的纯合子有几种基因型?双显性的杂合子有几种基因型?占F2的比例为多少?占双显性的比例为多少? (6) 基因型相同, 表现型一定相同吗? (7) 正交、反交结果一定一致吗?哪些情况下不一致? (8) 测交、杂交、自交的区别在哪里? (9) 杂交实验中套袋的作用是什么? (10) 豌豆杂交实验中作为父本的豌豆植株会结子吗?

(二) 形成概念图

利用问题串解说各个概念之后, 我们应帮助学生形成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

二、利用数学模型深挖定律实质

(一) 构建数学模型

模型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 一旦掌握, 学生便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 大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但模型方法需要不断地总结与训练。在孟德尔遗传规律学习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含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种类、子代基因型及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 然后借助遗传图解和概率计算, 推理出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结果, 最后抽象出含n对非等位基因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杂合子的遗传行为和结果, 得出配子种类和比例为2n和 (1∶1) n、子代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为3n和 (1∶2∶1) n、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为2n和 (3∶1) n等结论, 从而构建起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图表模型, 并通过亲子代相关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互推及概率计算等的训练, 加深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二) 明确数学模型形成条件

在分离定律学习过程中, 我们应让学生明确3∶1的含义。首先, 这是通过统计得出的比例, 需要统计的数量比较大, 且统计的后代数量越多, 越接近理论值3∶1。如1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4个孩子, 2个双眼皮, 2个单眼皮。不符合3∶1的原因是后代人数太少, 导致不符合统计学统计原理。其次, 出现3∶1分离比要求其父本母本一定是杂合子, 即Aa自交的后代或Aa与Aa杂交的后代。如在人群中调查发现, 双亲都是双眼皮的后代中有680个孩子表现为双眼皮, 288个表现为单眼皮。这是因为人群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有AA和Aa两种可能的基因型, 虽然后代出现了类似的3∶1的分离比, 但亲本的杂交组并不只有Aa×Aa。而孟德尔在多次实验中均得到3∶1的分离比, 是因为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 自然情况下均为纯种, 具有1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 后代F1一定为杂合子Aa, 杂合子自交, 后代F2就出现了3∶1的分离比。

三、通过变式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

孟德尔关于1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及2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出现的特定分离比, 都是完全显性遗传。实际上, 生物的遗传存在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对遗传规律中“特殊现象”的拓展与归纳。

(一) 关于复等位基因

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 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ABO血型存在3个等位基因, 群体存在6种基因型, 但在遗传上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例人类常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 (A′) , 既有显性突变 (A) , 又有隐性突变 (a) , 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盆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 这对夫妻可能 ( )

A.都是纯合子

B.都是杂合子

C.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

D.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

有关复等位基因的题目,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不同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 然后写出各表现型可能的基因型。

(二) 关于基因致死效应

关于基因致死效应的题目,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什么基因致死、何时致死。这需要写出致死之前的分离比, 再明确致死之后的分离比。

例某种鼠中, 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显性, 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显性, 且基因A或基因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 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 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

A.9∶3∶3∶1 B.3∶3:1∶1

C.4:2:2:1 D.1:1:1:1

致死之前每对相对性状遗传到后代均出现 (3∶1) 的分离比, 致死之后每对相对性状遗传到后代均出现 (2∶1) 的分离比, 所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4∶2∶2∶1。

(三) 关于1∶4∶6∶4∶1

例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 黑人含量最多, 白人含量最少。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和a, B和b) 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 两者增加的量相等, 并且可以累加。若一纯种黑人与一纯种白人婚配, 后代肤色为黑白中间色;如果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 其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种类和不同表现型的比例为 ( )

A.3种3∶1 B.3种1∶2∶1

C.9种9∶3∶3∶1 D.9种1∶4∶6∶4∶1

这类问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表现型仅与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 而与哪个基因显性无关?

孟德尔定律的教学思路与创新 篇10

作为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内容, “孟德尔定律”在整个课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模块内容的具体学习内容是:理解孟德尔定律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模拟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试验; 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本单元的核心学习内容为:孟德尔遗传实验因子假说及其验证、基因型及其表现型、孟德尔定律的应用等, 其重点是孟德尔假说的推测、验证及其结论。

2.教学方式创新

孟德尔的功绩在于发现了基因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 从而奠定了现代遗传理论的基础。 因此, 在进行本单元教学的过程中, 应以孟德尔遗传研究与发现为教学主线, 以基因的遗传方式作为教学核心, 重视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探讨。

2.1分离定律

2.1.1新课的引入。

新课的引入以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为例。 为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 “融合遗传”的假说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方面的例子有:达尔文认为在杂种后代中对亲代的相对性状融合成新的性状出现, 子代性状相对于亲代性状来讲, 是一种平均结果, 这种情况类似于液体的胚芽融合的结果, 这种方式遗传的性状在后代中并不分离。 那么, 另外一种情况, 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在孟德尔之前, 这方面并没有报道。

2.1.2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组织学生通过课了解孟德尔的生平及其对遗传学发展的贡献, 并播放视频或者图片向学生展示豌豆花的相对性状, 介绍豌豆作为试验材料的四个优点, 让学生感悟正确的选择试验材料及性状是孟德尔试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图片是最佳辅助方式, 可以很好地讲解四个杂交试验的程序。

2.1.3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一对相对性状为例进行教学, 例如采用花色或者植株高度。 首先讲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过程, 进而类推到七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根据F1及F2代出现的性状分离及后代出现的数量比例, 提出两个相关问题, 第一代及子一代为何只出现显性性状, 隐形性状为何不出现? 子二代不同性状表现的后代数量为何呈现一定的比例?

2.1.4提出假设并做出解释。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尤其重要。首先, 对当前流行的“融合遗传”的观点弊端进行解读, 让学生意识到此观点不能解释的实验现象, 进而用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对此类问题进行解读。 首先对遗传因子假设的要点进行解释, 相对性状是由等性遗传因子决定, 遗传因子位于体细胞中, 而且是成对存在的, 在进行后代繁殖的过程中, 配子含有一个遗传因子, 进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颗粒遗传”与“融合遗传”观点的区别。 最后, 用等位因子取代等性因子, 让学生理解掌握孟德尔假说的要点。 在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 “性状分离比的模式实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 不但能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子一代雌雄配子结合与子二代出现的一定数量比例的因果关系, 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配子是亲代与子代联系的桥梁, 是生物进行繁殖后代的唯一媒介。

2.1.5实验检验, 演绎推理。

首先, 启发学生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 领悟到F1配子种类及比例对F2性状分离及比例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 借助课文中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 向学生介绍孟德尔根据遗传因子假说设计的测交实验及预期, 以及他的测交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 最后, 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相应实验结论。

2.2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是对两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分析, 归纳总结出关于非等位基因之间独立遗传的规律。 教学重点内容包括:不同性状的自由组合遗传现象,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测交检验及结论, 等等。

2.2.1认识自由组合现象。

孟德尔是利用豌豆实验发现的自由组合现象, 在此部分中, 可引导学生回顾豌豆杂交试验中的实验现象, 让学生独立写每对性状的遗传图解。 可提出质疑的问题, 使学生对杂交试验中出现的不同实验结果解释, 采用其他性状的种子进行杂交种植, 后代中出现实验结果的不同, 深入了解自由组合现象的本质。

2.2.2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鼓励学生用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的基本观点, 对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做出尝试性解释, 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促使他们独立学习和思考。 在尝试性解释过程中, 学生顺利地写出双亲的基因型和F1的遗传因子组成 (Yy Rr) , 在推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时, 提出不同假设, 因而得出不同的预期结果。

2.2.3体会孟德尔测交的严谨性。

这部分内容要利用孟德尔的测交实验。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首先提供给学生一个验证子一代基因型的测交实验, 让学生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并描绘出实验图解。 思考以下问题:测交实验中正交试验和反交实验为何有先后之分, 父本与母本为何承担的角色不同? 可让学生尝试子一代做父本与做母本, 子二代基因型种类的区别, 这样就能深入体会孟德尔测交实验中包含的严谨性。

2.2.4表述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包含分离定律, 所以在表述时首先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 子一代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并且了解分离的原因, 子一代基因分离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 而且是数量相等, 这两种配子能与其他配子同等概率的自由组合, 形成子二代的基因型。 由此让学生掌握子二代杂合体内的因子变化情况, 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让学生尝试自己表述自由组合定律, 将前文交代的内容要点逐一表示, 最后对照课文中规范的表述, 更正表述中不恰当或者不规范的地方, 这样就能很好地保证学生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摘要:孟德尔定律是遗传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文章结合孟德尔定律的实质, 以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为实例, 对教学教材进行分析, 总结教学难点, 并对如何进行教学过程及活动组织进行探讨, 创新教学思路。

关键词:孟德尔定律,教学思路,创新

参考文献

[1]方平, 姚启伦, 陈发波.遗传学中孟德尔定律教学误区透析[J].生物学通报, 2012 (3) .

[2]李锦山.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谈“孟德尔定律”的教学思路[J].生物学通报, 2012 (10) .

[3]杜思如.有关孟德尔定律的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J].中学生物学, 2012 (10) .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教学难点分析 篇11

1865年,孟德尔在布隆自然研究协会上报告了他的实验研究结果,第二年发表了《植物杂交实验》一文。1868年,孟德尔被选为修道院院长。1884年,孟德尔去世,他的后继者烧毁了他的私人文件。今天,我们几乎没有关于孟德尔的原始资料或灵感来源的直接信息。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几个难点需要突破:为什么性状分离比是3:1?为什么提出遗传因子的假说?遗传因子为什么成对存在?测交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如果教师不能突破这几个难点,教学将回归到传统的讲授法,学生无法体验和感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1 性状分离比是3:1的原因

18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植物杂交的实验,但这些遗传学研究的先驱过于注重对实验结果的描述,而很少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分析,更没有把性状分离看成是最关键的变化。德国植物学家格特纳先后分析了近一万个杂交实验,在玉米杂交实验中,他观察到黄色子粒与其他颜色子粒的分离比例为3.18:1,然而他无法对此进行解释。

与前人不同的是,孟德尔分类处理了F2中被他们认为是无规律的变异,统计分析F2中数以万计的种子和植株,发现F2中的显性与隐性个体数之比总是接近3:1,孟德尔敏锐地觉察到杂种后代表现出的这种3:1的性状分离比,必然反映着某种遗传的规律性,从而建构了3:1的数学模型。这一数学模型可以排除环境因素、子代数量多少等无关变量的干扰,寻找出杂交实验过程中相关变量之间的本质关系,使遗传学的研究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方向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呈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请学生比较F2中显性与隐性个体的数量,然后计算显性与隐性个体的数量比,分析这七个数据的大小,并探究其与F2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F2的数量越多,显性与隐性个体的比越接近3:1,从而得出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由学生通过计算发现3:1的遗传规律,而不是简单的告知,为进一步探究作好铺垫。

2 提出遗传因子假说的原因

孟德尔所处的时代,许多学者认为生物的遗传是融合遗传。达尔文提出“泛生子”假说,认为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胚芽,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融合,成为新的性状而出现,是类似液体的胚芽融合的结果,且以这种方式传递的后代中遗传性状不分离。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无论是哪一对相对性状,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F2中显性与隐性的比为3:1,从而否定了融合遗传,并感悟到“遗传中有某些特征可看作是不可分割和显然不变的单元”,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并认为遗传因子互不融合,互不干扰,独立分离,自由组合,具有颗粒性,因此称为颗粒遗传。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将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

如何提出遗传因子来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这一现象,许多课堂缺少理想的过渡环节,而是教师直接告知孟德尔的假说。教师可以进行一个演示实验,将一杯红墨水和一杯蓝墨水混合,混合液是另一种颜色,却再也无法分离出红墨水和蓝墨水。这个演示实验其实是建构了一种融合遗传的模型,当融合遗传的假说不成立时,需要建立一个新假说或者模型来解释性状分离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学生大胆的想像,分组讨论,遗传因子的思想模型逐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并学会用大小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决定显性和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实现对原型的简化和理想化。

3 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原因

当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的假说时,生物学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有规律性的变化,孟德尔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这一创造性的假说是超越时代的非凡设想。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中,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上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设计的,体现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当学生缺少减数分裂知识作为基础时,推理出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是教学的难点。

突破这个难点教师需要借助于遗传图解(图1、图2),遗传图解将复杂的遗传过程简单化,既可用来反映和解释遗传的过程和结果,又可用来进行相应的判断和推理。

教师先在黑板上绘出图1所示的遗传图解,请学生分析每种表现型的个体所含有的遗传因子,写在相应的括号中,其中F1从双亲获得D和d两种遗传因子。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双亲不可能将所有的遗传因子传给子代,否则子代细胞中遗传因子将越来越多;F1产生生殖细胞时,D和d这两种遗传因子只有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后代才能出现矮茎性状;如果F1产生雌雄配子中,含有D与d遗传因子的概率相等,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后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为3:1,如图2所示;当F1细胞中只有D和d两个遗传因子时,雌雄配子中含有D与d遗传因子的概率才能相等。

以上是通过遗传图解进行推理,猜想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教师还可以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与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4 测交实验设计的过程

孟德尔通过提出假说,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在逻辑上是十分严谨的,他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即将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他的理论假设,证明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去设计测交实验?想突破这个难点其实很简单,首先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一种正确的假说或者模型,不仅能够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而且还能预测其他的实验结果,请学生自己去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并运用遗传图解,预测实验结果。这个任务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次挑战,他们会逐步梳理出孟德尔已经做过的实验,有纯合的高茎豌豆自交、纯合的矮茎豌豆自交、纯合的高茎与矮茎豌豆杂交、杂合的高茎豌豆自交,还没有进行的实验是纯合的高茎与杂合的高茎豌豆杂交、杂合的高茎与纯合的矮茎豌豆杂交。如果用纯合的高茎与杂合的高茎豌豆杂交,理论上后代全是高茎豌豆;如果杂合的高茎与纯合的矮茎豌豆杂交,理论上后代高茎和矮茎豌豆的比是1:1,反过来说明F1产生的生殖细胞之类型及其比例,令人信服地证明遗传因子分离假设的正确性。测交实验是遗传学分析的经典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推理的体验过程,才能真正感悟到测交实验的完美和巧妙。

孟德斯鸠 篇12

本复习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对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果蝇染色体上的基因图解的识别及相关习题的解析,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节的阶段性复习, 使学生更加理解遗传规律的实质, 并提高解题能力。

二具体内容标准

具体内容标准有: (1) 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3) 概述伴性遗传。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 理解遗传规律的实质; (3) 说出伴性遗传的机理及其传递规律。

四教学过程

1. 知识回顾

说明:这一环节设计四个层次的小题, 分别为:①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②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基因的分离定律) ;③两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伴性遗传) 。

第一层次:识别果蝇的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雌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的异同。

第二层次:通过对Ⅱ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的分析, 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并运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层次:与前一个层次相比, 多了另外一对等位基因R、r, 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第四层次:通过对果蝇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W、w的分析, 理解伴性遗传的机理与传递规律。

以下为四个小题:

题1:图1、图2分别表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 请回答:

图1、图2中的Ⅱ、Ⅲ、Ⅳ表示常染色体, X、Y表示;图中Ⅱ有两条染色体, 它们互称为;Ⅱ和Ⅲ称为;图代表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题2:图3、图4中的基因B控制果蝇的灰身, 基因b控制果蝇的黑身, 请回答:

(1) 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_________, 基因B和b是一对________, 图3所示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它可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 若图3所示果蝇和图4所示果蝇交配, 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

(3) 有一灰身雄果蝇, 现欲鉴定其基因型, 则应选多只___________身雌果蝇与其交配, 通过后代的表现型可知其基因型。这种交配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

题3:图5中的基因R控制果蝇的细眼, 基因r控制果蝇的粗眼, 请回答:

(1) 图5中基因B、b与基因R、r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 图5所示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 它可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原因是__________。

题4:图6、图7中的基因W控制果蝇的红眼, 基因w控制果蝇的白眼, 请回答:

(1) 图6所示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图7所示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若图6果蝇与图7果蝇交配, 则子代中出现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2) 由于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这类遗传被称为_________, 同时果蝇的眼色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_定律。

参考答案:

题1: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B。

题2: (1) 相对性状、等位基因、Bb、B∶b=1∶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2) 灰身∶黑身=3∶1、性状分离。 (3) 黑、测交。

题3: (1)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2) Bb Rr、BR∶Br∶b R∶br=1∶1∶1∶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题4: (1) XWXw、XWY、1/4; (2) 伴性遗传、分离。

2. 能力提升

说明:这一环节选用了200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37题, 先让学生试着完成题目, 通过讲解, 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遗传题的一般程序与步骤:

(200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37题) 某种自花传粉的豆科植物, 同一植株能开很多花, 不同品种植株所结种子的子叶有紫色也有白色。现用该豆科植物的甲、乙、丙三个品种的植株进行以下实验。

分析回答:

(1) 在该植物种子子叶的紫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 显性性状是_________。如果用A代表显性基因, a代表隐性基因, 则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 实验三所结的紫色子叶种子中, 能稳定遗传的种子占________。

(3) 实验四所结的297粒紫色子叶种子中杂合子的理论值为________粒。

(4) 若将丙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 然后套上纸袋, 待雌蕊成熟时, 接受乙植株的花粉, 则预期的实验结果为紫色子叶种子∶白色子叶种子=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紫色、AA、Aa; (2) 0; (3) 198; (4) 1∶1。

3. 学生自测

说明:通过知识回顾的四个小题, 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 通过能力提升对解题程序与步骤的总结、归纳,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以下三个小题, 留给学生课后完成。

第一, 南瓜的果实中白色 (W) 对黄色 (w) 为显性, 盘状 (D) 对球状 (d) 为显性,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不同亲本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 结白色球状最多的一组是 () 。

第二, 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 已知血友病是X染色体隐性基因 (Xh基因) 决定的遗传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当丈夫是血友病患者, 妻子表现型正常, 妻子怀孕后, 胎儿是男性时, 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吗?为什么?

(2) 当妻子是血友病患者, 丈夫表现型正常, 从优生角度考虑, 他们应该选择生男孩还是女孩?为什么?

第三, 右图为某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 (该病由一对基因控制, 用A或a表示) , 请据右图回答:

(1) 该病是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 (显或隐) 性遗传病。

(2) 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 Ⅱ4的基因型是_______。

(3) Ⅱ4和Ⅱ5婚配, 他们生一个患该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针对高一学生的阶段性复习课, 本节课主要是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规律的基础知识, 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理解不透彻, 很多学生是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 设置了四个层次的小问题, 通过对知识的层层剖析, 使得遗传规律的本质深深刻进学生的脑海中。另外, 对很多遗传题, 学生无从下手, 所以有必要总结和归纳解决遗传题的一般程序与步骤。

【孟德斯鸠】推荐阅读:

孟德尔成功原因06-09

上一篇:文本细读下语文教育下一篇:科技学术期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