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宝》

2024-08-26

《瑰宝》(精选12篇)

《瑰宝》 篇1

四川省邛崃市古称临邛, 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位于成都平原的南部, 是传统的川滇、川藏贸易的门户, 扼成都平原西南交通的咽喉。自秦以后, 邛崃作为护卫成都的西南重镇, 一直是川西农业发达之区商贸集散之城。物产丰富, 文风浩荡, 商贸发达, 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其中著名的邛窑遗址、唐代佛教石窟艺术、宋代石塔堪称邛崃留给后人的三大历史文化遗产, 都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邛崃古城于2000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地到邛崃考察观光旅游, 都情不自禁到久负盛名的南河南岸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内, 参观邛窑唯一传人何平扬大师及儿子何丹大师的邛窑瓷艺生产作坊, 现场感悟并购买他们的新邛窑艺术品和特色唐风邛瓷旅游纪念品作为收藏和馈赠礼品。

邛窑是目前中国最具特色的最早使用高温彩釉技术的古老名窑, 其产品釉色极好, 光洁莹润, 是陶瓷上进行彩绘的较早窑址之一, 价值可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媲美, 并进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名录。《中国陶瓷史》称:“南朝时, 四川成都和邛崃等地区先后建立瓷窑, 烧青瓷。四川成都地区唐代瓷窑以邛崃有代表性, 窑址以十方堂比较集中, 唐代是邛窑的极盛时期。”

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称:“临邛县铜官山, 在县南二里, 邓通所封, 后卓王孙贾为陶铸之所。”这是汉代临邛有邛窑的文字记载。明代在西汉首富卓王孙系西汉才女卓文君之父, 故居遗址掘得卓氏瓮。明邛州人杨儁说:“瓮制浑雅而坚, 身高三尺五寸, 腹阔九尺五寸, 足阔四尺, 下有汉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在邛崃出土的汉代邛陶有输送盐卤、天然气的陶管和有汉代记年的铭文砖、画像砖等邛陶实物, 足以说明邛窑始于汉代。

以上出土实物证明, 汉代邛窑生产的是陶器, 经过邛陶艺人的薪火相传, 生产工艺不断的改造、创新, 由低温到高温, 由青瓷到多彩, 邛窑烧造到唐代已达到了高峰。历史充分证明邛窑烧造高温瓷应始于东晋, 成熟在南朝, 鼎盛于唐至五代长盛不衰, 南宋晚期逐渐衰落, 共经历了约九个世纪。

邛窑烧造年代久远, 器物造型独特, 釉色丰富多彩而闻名于世。邛窑最早烧出了三彩釉瓷, 为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它足与北方的“唐三彩”相媲美, 其作品精美绝伦, 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国内外大博物馆均有收藏。邛窑是最早使用高温彩釉技术的名窑。据专家考古调查研究, 已发现古代比较集中的窑场遍布长江上游的支流岷江、沱江、涪江流域支系的沿岸, 包括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西部和南部地区计13个市县。这些地区的窑场普遍起始于东晋或南朝, 有的结束于隋或唐, 多数终于唐末、五代或宋。这些窑场的产品其胎质与釉色造型与纹饰多具有明显的共性。邛窑系分布于邛崃市境内古瓷窑遗址的总称, 包括邛崃固驿的瓦窑山窑址、西河的尖山子窑址、白鹤的打渔村窑址和南河十方堂窑址, 分别位于市城之东西南三面的南河、邛江、文井江岸, 其中以十方堂的窑址分布广, 面积最大, 窑包最多, 品种最丰, 产品最精, 质量最好, 烧造时间最长, 产品销售范围最大, 对省内外的瓷窑影响最直接、最具有代表性, 至今仍保存着大大小小13个窑包, 所以也被称为“邛窑”。邛窑出土陶瓷可分八大类:1、生活用具类;2、文具类;3、玩具类;4、工具类;5、人物俑类;6、动物俑类;7、建筑材料类;8、窑具类。它们都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 独有的地方特色, 在陶瓷领域别树一帜, 是四川青瓷系代表, 声溢四海。邛窑所产生活用具如壶、罐、钵、碗、砚、玩具等广传于海内外, 其中尤以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奄笔记》中提及的唐代邛窑产销省油灯最为出色, “书灯勿用铜盏, 唯瓷盎最省油, 蜀中有夹瓷盏, 注水于盏唇窍中, 可省油之半。”它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是邛窑那些能工巧匠们的一大创举, 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极富诗意的创造, 可见我国唐代早就提倡节俭生活的中华美德流传至今。

邛窑唐代名作“邛三彩”又称“蜀三彩”, 是高温无铅釉, 除了大量生产的各种缸、钵、盆、罐、碗类外, 还有鸭儿杯、鸳鸯杯、美人抱鱼杯、鸡杯、鹅杯、鱼杯、鹦鹉含花杯、胡人酒壶、胡人杯等各式酒具、茶具, 各种生肖、玩具等造型别致、釉色丰富、美不胜收, 尤以手捏人物、动物、飞禽走兽, 生动传神, 简洁明快, 大胆夸张, 融合了古波斯、印度艺术的造型风格, 非常独特精典, 雕塑人物与动物形象、生动、质朴、圆浑。所烧单色釉有青、绿、蓝、灰、黄、酱、褐诸色, 青中泛黄, 或釉中点染褐、绿、彩斑、圈点、绿黑联珠等, 还有许多书以“临邛”、“蜀”、“和尚”、“大吉羊”、“大书之”、“永元”等文字装饰, 笔简意赅, 泼辣豪放。邛窑的悠久烧造历史和它精美绝伦的技艺早已被国内外陶瓷考古研究专家认可, 具有别异于其它中国名窑的不可代替的艺术魅力。在中国陶瓷以“南青北白”而闻名的隋唐时期, 邛窑就以其釉色丰富、器型多样、工艺高超而称雄于世。邛窑先进的工艺对北方“唐三彩”、湖南长沙窑、安徽寿州窑乃至宋代各大名窑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陶瓷发展史上来看, 中国陶瓷从单色釉演进到双彩釉, 再进一步演进到多彩釉, 这样一个彩釉递进的过程, 正是邛窑率先勾画出来的。到了南宋以后, 由于诸种原因, 邛窑逐渐衰败, 工匠纷纷流散各地。新中国成立之后, 民间只保留日用粗陶瓷器、坛、罐、钵、缸、碗、壶类产品生产, 包括粗瓷土釉、青釉、褐色釉, 古代五彩缤纷的各类无铅彩高温釉和邛“三彩釉”及彩绘技术均已失传, 邛窑的辉煌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正如考古学家成恩元先生说的, “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六七百年里, 由于种种原因, 人们视而不见, 让满腹锦绣、身怀绝宝的邛窑过着凄凉寂寞、不为世人所知的日子,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 才在劫掠蹂躏的苦难中再度闻名于世。”

1935年有人在十方堂发现地上有堆集如山的残碎瓷片后, 揭开了大规模非法盗掘的序幕。据美国学者、原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的《邛崃陶器》一文所述:“这个陶窑的出土物, 至少在最近几十年来, 不断出现于成都市市场, 并被一些对古陶器感兴趣的人们收购和珍藏。”1936年夏季, 一些穷人和士兵为了获得能卖钱的陶片, 差不多把整个十方堂窑址表面狂热地翻掘了10到15英尺的深度, 即使最珍贵的陶器, 也被人们收集在篮子里称斤论两地出售。在近两三个月中, 相信卖掉的陶器, 其价值可达到3万美元以上。

1935年的乱掘引起了社会上一些民众注意后, 纷纷去捡露在地面上的残片及进行小型挖掘, 因此邛窑遗址再度被发现, 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式遵原为刘湘部下, 在21军中任32师师长, 抗战中调出四川, 升任军长及国民党集团军总司令, 安徽省主席等职。当时邛崃的驻军正好是唐式遵率领的32师。本来驻军是负责全县治安保一方平安的, 但唐式遵却命令士兵们抢劫性地挖起古物来。在那场浩劫中, 唐式遵是掠夺邛陶最多的一人。邛崃魏尧西在《邛窑志略》一文中记述了“二十五年 (1936年) 唐式遵驻邛崃, 更作大规模之挖掘。军民齐集三四百人, 争先恐后, 日夜挖掘, 所收甚夥;且运到上海市博物馆公开展览。并设市专肆售卖……省恒古董商人图渔利, 往来不绝。当时出版的《美术生活》杂志称:“将最美之邛窑 (陶) 摄成图片, 专刊介绍。邛窑之名, 由是风传海内焉。”

1935年和1936年两次掠夺性的挖掘, 对十方堂窑址的破坏十分严重, 大批出土陶瓷品种丰富。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重庆古今文物馆、上海博物馆和私人办的重庆希成博物馆, 以及稍后成立的四川省博物馆都纷纷尽力收藏。而散失在国内军阀、官吏、豪绅、古董商人、古文物爱好者手中及辗转流出国外的就更多。在成都唐式遵的公馆里, 就有一条路面全是用邛窑彩瓷片铺成的路。国外许多大博物馆也都藏有邛窑彩瓷精品,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设有“邛窑”出土文物专柜展览。

1984年10月,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陶瓷外销研究会、2001年4月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均在邛崃召开, 全国各地的古陶瓷研究专家、学者云集邛崃, 对邛窑古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了明确的定论, 并分别出版了《四川古陶瓷研究》一、二集和《邛窑古陶瓷研究》, 特别是得到我国陶瓷泰斗耿宝昌先生的定论:“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更是邛窑的代表作品, 均较早烧制成功。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 而又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 因之两窑产品颇为相似, 成为姐妹艺术堪与其周边名窑相媲美。”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说的那样:“邛窑艺术和科技是我国隋唐陶瓷文化的又一高峰, 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

《瑰宝》 篇2

唐宋词虽然远离我们有近千年之久,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千年不朽,仍然活跃在当代人的心中,影响着现代文化生活,让我们从中得启示,受教育,可以用来滋润、丰富、提高我们的人生。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唐宋词与当代文化生活。这是个比较宽松的题目,也是大众化的题材。唐宋词时过千年仍活在人们心中

唐宋词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大家从小学就开始学了,有的孩子刚出生不久,父母就让孩子背诵唐宋词了。但毕竟唐宋词远离我们七八百年了,有的甚至上千年了,年代虽然久远,可它并未尘封起来,仍活在我们的心中,还活跃在我们当代的文化生活中。这里我先举几个例子:

1923年,梁启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这一年他非常不幸,老伴生病多年后,在这年中秋节过世了。最后半年中,他一直陪伴在妻子病榻旁边,整天听到病吟吟的声音,心情非常难受。妻子病重时,他几个孩子还在美国读书,赶过来给母亲送终,天天痛哭流泪。

妻子去世料理完后事,孩子又要到美国求学,梁启超当时说:“丧事初了,爱子远离,局势动荡,兵变如麻。”加上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刮大风下大雪。大家想想看,梁先生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是极度糟糕的,心境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这段时间梁先生拿什么消遣郁闷心情呢?他的案头放着一部《宋六十家词》和一部王幼霞刻的《四印斋词》、一部朱古微刻的《彊村丛书》。他说除了爱女之外,“词人”便是我唯一的伴侣。

梁先生博览古今,学问非常高深,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别的书都不看了,只读唐宋词。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想像,当一个人精神孤立无援时,可用唐宋词来慰藉心灵的创伤,得到精神伴侣。梁先生此时夫人去世,苏东坡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想梁先生当时肯定反复读过这首词的,来悼念他的亡妻的。

梁先生肯定也读了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表达爱子远渡重洋时的心情。当时不像现在,十几小时就到美国了,到达后一个电话打过来了,报个平安。过去到美国是何等艰辛,要坐轮船远渡重洋,至少要半个月一个月。

梁先生在精神、感情缺失的时候,就是在读唐宋词中得到了排解。

还有个例子。我前几年去台湾讲学,要回大陆的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带来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老先生说有件事相求。我听老先生是山东口音,知道是从大陆过去的。老先生在台湾呆了几十年,尝尽人间沧桑,如今孩子都到美国去了,身边无亲人,非常寂寞。他说年轻时曾读过一首词,谁写的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两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问了许多人都不记得了,现在想请教一下我,能不能找出这首词来。

我说老先生您问对人了,这首词我熟悉,是宋代朱敦儒写的《西江月》: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需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需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相信这位老先生从大陆到台湾,这几十年肯定受过许多许多磨难,历尽苦难。所以我回房间就找笔把这首词写给他了。第二天他来了,一看连说,对对对,杨教授你帮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他说一定要请书法家朋友把它写下来,挂在书房内,没事时躺在摇椅上摇头晃脑地读几遍,陪他从容度过晚年。

现在年轻人看来,这首词有许多消极的东西,很悲观,但对许多受过磨难的老年人来说,是很有感触的。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没想到在台湾还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念念不忘宋词。还有件事。“文革”期间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蒙冤,受了不少磨难,后来许多人在回忆录中都提到一件事:当年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前途渺茫,家人生死存亡都不知道,什么书也不能看,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背唐宋词,其中苏轼的《定**》背得最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时写的。当时他政治上十分落魄,经济上也很困难,有一天和朋友在野外散步,突然天下起大雨,其他人都跑去躲雨了,只有苏轼一个人不慌不忙,哼着小曲,手中拿着竹竿,穿着草鞋,从容地在雨中漫步。

你看看:“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上写对待刮风下雨的态度,不怕刮大风下大雨,风雨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就是写对待人生的态度,教育人们要正确对待碰到困难和挫折,宠辱不惊,处变不乱。

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就是从宋词中汲取精神食粮,得到精神鼓舞,坚持活下来的,等到后来平反昭雪。

上述三个例子,说明唐宋词博大精深,仍活在现代人的心中,给我们以精神给养。唐宋词给人审美愉悦

前几年大陆、港、台刮起一阵“琼瑶风”,大学校园里人手一本“琼瑶”风靡一时,俘虏了多少少男少女们的心。古代文学在大学遇到很大挑战。

我去台湾讲学时,有位台湾教授对我说,现在大学生上课都不专心了,整天躲着看“琼瑶”,怎么办呢?我说,我去给大学生们讲十分钟的话。

我对台湾大学生说,你们这么迷恋琼瑶,其实琼瑶的精神来源、审美来源,就是出自我们老祖宗的唐宋词。学生们听后不相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说不信我来列举一下琼瑶的书名给大家看看:

《心有千千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庭院深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冯延巳《鹊踏枝》)

《一帘幽梦》——“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烟锁重楼》——“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匆匆,太匆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

《彩云飞》——“只知长作碧窗期,谁知东风吹散彩云飞”(冯延巳《虞美人》)《水云间》——“笙箫吹断水云间”(李煜《玉楼春》)

《寒烟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琼瑶非常聪明,知道小说要吸引读者,首先名字得起得优美。她小时候读了几百首唐宋词,这些小说名字就是从宋词中信手拈来的。

唐宋词也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街上许多招牌,一种是俗得不得了,比如“康师傅方便面”,“阿六杀猪菜”,用土得掉渣的名字吸引大家去消费;另一种招牌是起个高雅得不得了的名字,比如明明是小小的理发店、茶馆、花店等,都起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用宋词里的词牌名。比如

美容院:千娇面、风剪云、点绛唇、玉簪螺髻、小唇秀靥。

音乐茶座:风入松、风箫吟、献仙音、弦解语、月下笛。

鲜花店:蝶恋花、沁园春、木兰花、一丛花、满庭芳、留春住。

最有意思的是我在苏州看过一个美甲店,起个名字叫“红酥手”,这个名字起得好啊,这是陆游写的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么美的名字令人过目不忘。许多年轻人发短信表达感情,找不到合适的词,就从唐宋词中寻找,比如“天涯何处无

芳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所以直到今天,古老的唐宋词仍然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活在我们的嘴边、手边。唐宋词仍能与现代人产生共鸣

唐宋词虽说离我们现在七八百年了,但为什么还时时感动我们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人生与当代人生状况基本是相似的,尽管形态、表现有差异,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古代人对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思考,到现在还有启示意义;古人的许多人生遭遇,当代人还在重复,所以两者一拍即合,容易产生共鸣。

唐宋词蕴藏着丰厚的人生意蕴和对人生的种种思索。古人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遭遇,现在人也一样,古人逃不了,现代人也逃不了,将来还是逃不了。古人写的这些富有哲理的诗词,就是留给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

其次,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根深蒂固,一脉相承的,虽然时代变化,但还是改不了。古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也一样,甚至更严重。许多移民到国外的华人,第一代仍会保持着国内传统基本不变,重亲情、乡情,思故乡,到第二代第三代后才稍有变化。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丰子恺是大诗人、散文家、大画家,他在《谈自己的画》文中写道:年轻时欢喜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欢喜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可说是我的一种习性。我从小不欢喜科学而欢喜文艺。为的是我所见的科学的书,所谈的大都是科学的枝节问题,离人生根本很远;

而我所见的文艺书,即使最普通的《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也处处含有接触人生根本而耐人寻味的字句。我读了“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便会设身处地做了思念故园的人,或江楼相忆者之一人,而无端地兴起离愁。读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会想起过去的许多的春花秋月而无端地兴起惆怅……

现代人读了这些诗词仍会与古人产生共鸣。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喜欢写诗词。他在《词钞自序》中说,他读词分三个阶段:少年冶游学秦(观)、柳(永),中年感慨学苏(轼)、辛(弃疾),老年淡忘学刘(克庄)、蒋(捷)。意思是说少年的时候风华正茂,喜欢到处游玩。冶游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与许多年轻貌美的歌妓去游玩,所以喜欢读秦观、柳永等大量描写爱情的词。到中年时,少了年少轻浮,多了些沉稳,不再迷恋风花雪月,开始读苏轼、辛弃疾的词了,感慨悲壮,激情昂扬;到了老年时,要安分,知天命,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平淡地对待晚年,因此开始读刘克庄、蒋捷的词了。

唐宋词对我们的启示

唐宋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且还能教育人们热爱生命、珍惜人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教育,找到人生良药。

热爱生命,珍惜人生。现在有的年轻人不热爱生命,不珍惜自己,当然也就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比如马加爵,家人好不容易把他培养成大学生,他为了一点矛盾就把好几个同学杀了;北京还有个大学生闲得无聊至极,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黑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生命的摧残上。唐宋词在很多方面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教育。

王观《红芍药》: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又宁无些个烦恼……

意思是说人活到70岁已经非常稀罕了,但小孩子不懂事,要除去十年,最后十年老眼昏花,干不成什么事业,也要除去。剩下的50年还有一半是在睡梦中度过的,另一半25年还在许多烦恼中度过的。所以人生苦短,要珍惜生命,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

李煜《阮郎归》:留连光景惜朱颜。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过去我读这首词觉得不太理解,花叶子落了还要伤心,这不是无病呻吟嘛,其实现在再细读读,体味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是对生命的留恋、眷恋,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现在人们心态大多浮躁,感情粗糙,多读读唐宋词,对我们感情细腻、感情丰富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知足戒贪。许多唐宋词还教育我们要知足戒贪,奋发有为,担负起社会责任来。大家可以看看以下几首词:

苏轼《哨遍》:蜗角功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大家都在抢呀、争呀,功名利禄,金银财宝,其实都是蜗牛的角,是蝇头微利,大家忙来忙去,最后有什么意思呢?

赵长卿《水调歌头》:天下事,无穷尽。贪荣贪富,朝思夕计,空劳方寸。

僧晦庵——《满江红》: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辛弃疾《水调歌头》: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贺新郎》:悟人世,正类春蚕,自相缠缚。

《满江红》: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最高楼》: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上面几首词大家读后有什么感受?人生短暂,算来算去,斤斤计较,最后是一场空,何必呢?人与大自然相比实在太渺小了。尤其是辛弃疾写《最高楼》非常有意思。当时辛弃疾要辞官,儿子说怎么能辞官呢?那样就没了俸禄。“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表面是骂儿子,其实是在骂贪官污吏。

奋发有为,担起社会责任。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文天祥《沁园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岳飞把抗金作为毕生的事业,辛弃疾把了却君王天下事当作自己的责任,文天祥说的“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当然有点愚忠的味道在里面,但主要还是表现词人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挫折教育。现在小孩子缺乏挫折教育,受不了一点风浪,一点点小事回家就哭鼻子;年轻人恋爱不成、求职不成,就要跳楼。

苏东坡的词可以作为年轻人挫折教育的典范。苏东坡年轻时就中了进士,后来因为反对变法,得罪了皇帝,从湖州知府被贬黄州去,后来又得到重用,官复原职,再后来又贬到广东,再贬到海南岛,住在牛棚里,那里环境十分恶劣,蚊子大得像苍蝇。但苏东坡仍很乐观,坚持活下来。

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

唐宋词与当代的流行歌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遥相呼应。

宋代的柳永当时是著名的写词高手,许多歌妓都去找柳永,只要柳永写的曲子,她们一唱就红。当时西夏有个人曾说过,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下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被谱成曲子唱到日本去。还有个传说,说柳永写的《望海潮》中说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首词一直传到北方的金国,金国国君看了这首词后说:啊,美呀,江南风光实在太美了,一定要占有它,所以就发兵南下,一直打到安徽当涂附近才败兵回去。这就是有名的因一首词而引发的战争传说。可见诗词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

许多宋词谱成曲子,到现在还在流行歌唱,比如邓丽君就有专门唱唐宋词的曲子,非常优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些描写爱情的歌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优美的意境呀!

留住北国瑰宝 篇3

如果说人类有什么值得保留的价值,那就只有文化与艺术了,因为他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类留下的灵魂。如果一座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值得保留的价值,那就是这座城市的建筑文化。在广袤的东北平原,在冰雪肃杀的北国,上帝给这个荒旷的土地降下一颗晶莹透丽的明珠,从此,这里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有了哈尔滨冰雪的土地也变成了童话的世界。

历史将多姿多彩的建筑文化积淀在华夏的最北端,从而一提到东北就使人与哈尔滨的城市美联系起来。如果说海洋文化诞生的城市一直成为人类活动的热点,诸如上海、广州等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就代表海上通商的造物,从城市审美上扶摇于汤汤之上的大厦雄俊决不少见。内地的古老楼台更是中国建城历史的主打,那么,唯有哈尔滨市于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演变使其成为别样的城市,独具一种冰凝玉琢的冷颜之美。她的美,由于有了由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构成的城市文化而体现。因而,寒冷、冰雪也那样亲切。当朋友们打开地图将眼光向东北最边远的地方扫视一眼,就会由于那里标有哈尔滨市的名字而抢眼。为那个上帝的礼物而折服。设想一下,如果在那个位置少了哈尔滨东北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会给人留下何等凄凉荒芜的印象。

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既不是太阳岛也不是冰雪节,倘若她仅仅是一座没有文化特点的城市,绝不会受到追捧。当俄罗斯建筑风格为主体的城市成为中国最北部繁荣的大府,东正教教堂的塔尖是我们望见的最为有吸引力的艺术品。围绕其周围构成街区的各式西洋建筑风格完全代表了天主教文化的历史遗产,不管是属于西方文化根基的天主教还是后来的东正教建筑格调传载的都是有别于中国传统模式的文明精神。这在中国的大地上,从城市美学的意义上无疑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亮点。因而,说哈尔滨是上帝降下的瑰宝一点不为过。甚至也许这些上帝的礼物带着浓厚的殖民色彩,但不也是我们的前辈用血泪和屈辱交换的吗?毕竟,文化产品与殖民主义行为不能同题共论。文化产品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哈尔滨——发展要凝思

多少年来我们的城市价值定向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偏差,使用的价值观一直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在这样的价值主导下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被淡化或者说遗忘了。于是,几乎全国所有的城市文化遗产都受到在发展的名义的破坏,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哈尔滨市的城市文化无疑也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老城改造所带来的损毁。记得80年代初踏上哈尔滨的土地整座城市浑然就是一座世外桃源般的洋都景象。而今,随着时代的脚步,我们的经济固然越来越发达,然而,那种美好的城市感受,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当富裕的日子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时代似乎正在失去一些重要的财富。

一天,偶然读到一篇有关于哈尔滨市发展的文章,读来不免多发伤感与担忧,这才记起那块北国瑰宝。近些年来,透过满街充斥的商业广告、匾牌和不协调的应用附着物足可见社会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城市本体面貌的破坏程度。哈尔滨市是一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早期的建筑荟萃了欧洲各个流派的风格,巴洛克、拜占庭、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诸多建筑艺术形式争相辉映。这在中国的城市中所独见。一座城市的立市之本除了她的不趋同的文化特色就不再有任何选择,否则就只能将那座城市喻为一个巨大的生活区。哈尔滨市离开了这种多样洋都的城市面貌就渐渐地在人们的心目中褪色了。然而,发展注定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城市的发展最能够记录人类文明的脚步,哈尔滨市同样伴随着祖国开放的脚步走进了新的世纪。

在历数大宗的边贸活动、活跃的商品流通、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改善了哈尔滨人民的生活条件的同时那座城市应该回首凝思一下,看看城市发展给我们时代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答案,看一看未来的发展之路怎样选择。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从一开始就没有跳出一个由时代主流引导出来的扭曲,一味的商业利益至上所谓的经济活动在今天看来至少是以牺牲城市的文化特性换来的。难得的是至此才有哈尔滨人慨叹:“拆掉记载文化特点的老建筑使购物中心取而代之,大多临街的历史建筑都变成了商户,难道人家是千里迢迢到这里来购物的?”我们在忙着发展的口号下在那些建筑上挂个广告牌、打个洞仅仅是为了蝇头小利温柔地侵蚀一下,挟改造之名,行破坏之实却真的是要了文化名城的命根。

难怪有专家抱怨说,国家对于哈尔滨市的老建筑保护有十分明确的法律,然而,一旦与利益挂钩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不,像中央大街的教育书店、北方大厦的改造,最终还是一意孤行。听说道里区西11、12、13道街不久也将被扒掉。问题的关键是具体到哈尔滨市如何选择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使她拥有精彩的未来。在有关发展的认识上人们习惯从事物的表象上认识问题,以为只要关注经济活动就是发展。这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极容易造成极端的思维模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事实验证了这样的发展观所造成的恶果,有专家证言对于构成这座文化名城的建筑损害近20年来超过前60年历史的总和。因此,认清有关发展的问题是哈尔滨这座北方名城面对21世纪最首要的问题。

文化之都要整体

除了来自商业行为对于老建筑的直接损害,涉及保护一座城市的文化古建筑一贯是有选择零敲碎打的定点保护法则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除了标明要保护的建筑其他都可以被认为没有保留的价值,因而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拆掉和利用,这种文化保护的现象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将所有的城市特色毁掉了。就在哈尔滨还保留了相应的城市整体时检讨有关文化的保护问题也算不幸之幸吧。设想一下最后的哈尔滨在只有几座受到保护的建筑孤岛中孑立,哈尔滨的城市定位又是什么呢?所以保护文化名城要整体,从美学的观点上看问题,如果城市是一个由历史承载的作品,她的整体形象一定要完整,被肢解的城市还有文化可言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确有许多历史建筑和老民居成了危房,改造也刻不容缓,问题是一座城市的本质是她的文化元素,而不是方便使用的唯一价值,文化是立城的基础使用是她的内容,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顾此失彼。他们决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这两方面是一个协调的问题,协调认识到城市的文化基础能够为城市的使用提供身份保证。那么,哈尔滨市的保护与发展就是要保障其独有的东欧及西方近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改造的老城及建筑要么修旧如旧,要么,强化吸收与其相统一的建筑元素。这样,一座完整的哈尔滨才能够恒久的坦卧在广袤的东北平原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现代化的经济活动决不是以牺牲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取得的,开发区一定要离开老城,在老城周围搞开发就埋下了祸端,如果一定要将发展联系起来,老城的文化品位绝非是附着之在,她的存在就像精美商品的包装,商品没有包装岂不就没了市场。相信哈尔滨市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认识城市文化体现的重要,使她能够在有关城市的作品中成为一支不可多的奇葩。

传世佳肴滋补瑰宝:甲鱼 篇4

人们喜爱食用甲鱼, 因为它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品, 尤以500多克重的母鳖为佳。母鳖体厚尾巴短, 甲裙厚, 肉肥, 味最美, 公鳖则体薄尾巴长。蛋的肥,

1.甲鱼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预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并用于防治因放疗、化疗引起的虚弱、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抑于细

2.甲鱼亦有较好的净血作用, 常食者可降低血胆固醇, 因而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者可降低血胆

3.甲鱼还能“补劳伤, 壮阳气, 大补阴之不足”;阴之不足”;

4.食甲鱼对肺结核、贫血、体质虚弱等多种病患亦有一定的辅助疗效。等多种病患亦有定的辅助疗

甲鱼配菜相克要巧食

一年立秋时, 一层秋雨一层凉, 又到一年贴秋膘的时节, 我们知道秋天的甲鱼是一年中最好的, 甲鱼味甘性平滋阴养血补而不燥, 度过了整夏的劳苦辛忙, 转凉的天气, 暂缓劳心苦累, 来一碗贴膘甲鱼汤吧。甲鱼含维生素a维生素e, 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 不饱和脂肪酸, 微量元素, 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促进新陈代谢, 滋阴凉血, 又美容养颜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甲鱼适宜体质衰弱, 肝肾阴虚, 骨蒸劳热, 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肺结核及肺外结核低烧不退之人食用;适宜慢性肝炎, 肝硬化腹水, 肝脾肿大, 糖尿病, 以及肾炎水肿之人食用;适宜各种类型的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食用;适宜干燥综合征患者食用;适宜高血脂, 动脉硬化, 冠心病, 高血压患者食用;适宜低蛋白血症患者食用;适宜脚气病患者食用。

潇湘曾府甲鱼生态园健康提示:

酒相克核桃同食会导致上火。

梨相克蟹同食会导致腹泻。

咖啡与白酒同食会大伤元气。

青椒相宜苦瓜同食可美容。

芹菜相克鸡肉同食用会降低营养价值。

陆地王, 水长大, 既能游, 又会爬, 名称鳖, 俗王八, 不是鱼, 即冠甲, 肺呼吸, 深水扎。这一民间猜谜颇显活泼俏皮, 充分展现了百姓对甲鱼的认识和喜爱。甲鱼作为一种低脂, 高胶原蛋白, 性凉味平, 不燥不热的滋补佳品, 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认知和实用, 从当今火热的养生活体来看, 甲鱼既能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滋阴凉体, 又能强身益肾, 有美容延寿之功效。

野生甲鱼巧分辨

在生态环境如此恶劣的现代社会, 甲鱼也由野生状态慢慢多为温室饲养或者外塘饲养, 那么我们在食用或者购买过程中应该怎样来分辨呢, 专业人士给出了如下意见:

一看爪子。温室养甲鱼的爪子短小, 不经常划动;外塘养甲鱼的爪子较尖, 经常划动;野生甲鱼的爪子最为尖锐, 划动频繁。

二看裙边。温室养甲鱼的裙边较薄, 易垂落;外塘养甲鱼的裙边较厚, 不易垂落;野生甲鱼的裙边胶质最多, 也更为平坦。此外, 野生甲鱼的背壳较薄, 颜色发黑, 光洁度好, 没有疙瘩, 肚皮上有花斑, 颜色为自然的黄白色。

三看趾甲。野生甲鱼的趾甲略带黄色, 不过现在也有商贩用酒精涂抹人工养殖甲鱼的趾甲进行伪装, 购买时消费者要注意看它的黄色是否正常, 以免上当受骗。

四看舌头。野生甲鱼的舌头呈血红色, 牙齿为黄色。

五看油色。杀甲鱼时, 如果从甲鱼身体里挖出的油呈金黄色, 表示甲鱼质量不错。

关于征集全国百幅优秀书画作品的通知

广大读者、企事业单位领导:

自《中国商贸》杂志艺术掘金栏目开办以来, 深受社会政界和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支持、厚爱和好评。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促进书法美术艺术的繁荣, 全面展示当今书法美术创作实力和潮流, 系统地宣传和展现当代书画艺术家的精神风貌与艺术风采, 增进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商贸》杂志通过《商务生活》栏目, 开辟蹊径, 以百幅书画作品大联展为主题, 每期杂志向广大读者推荐2位优秀画家、书法家及其作品, 受推荐画家及作品通过相关专业人士评选, 有望在我杂志社组稿出版的《全国百幅名家作品选》图书中精彩亮相, 此外, 参加投稿作品都有机会参选由我社发起的在全国政协礼堂和台湾书画院举办的百幅名家画展活动。欢迎各届人士踊跃参加。

潮汕民间建筑的瑰宝 篇5

--------潮汕嵌瓷艺术

一潮汕民间艺术的迷人风采。

林伦伦教授认为 “潮人文化诸多特点中,最具深刻内涵的特点便是‘精细’二字。”这种“精细”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十分注重细微处的工艺和美化,而且往往做到匠心独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嵌瓷”这种国内罕见的特种工艺,就展现了潮汕民间艺术的迷人风采。

雕梁画栋是潮汕民居、庙宇的一大特色。

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装饰的重点更多的是门楼、屋面和厅堂。内部装饰建筑有木雕、石雕等。雕工精细、别致,光彩耀目。

“嵌瓷艺术”又是潮汕民间建筑的特色之一。

穿梭于潮汕地区的小街窄巷,宗祠和家庙到处可见。“嵌瓷屏画”是这些宗祠和家庙主要装饰。这类精致艳丽嵌瓷,看起来光彩夺目,成为潮汕民间建筑艺术瑰宝。

 在潮汕的许多祠堂庙宇等建筑物的屋脊、檐下、照壁,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用彩色瓷片镶嵌成的各种花鸟虫鱼、双龙麒麟、珍兽、人物故事屏画等。这就是俗称“聚饶”、“贴饶”、“扣饶”,台湾叫“剪黏”,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之一——嵌瓷与灰塑

二:它的产生与发展可分为  古代潮州的陶瓷产品“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远销海外,令世人瞩目,宋代笔架山“百窑村”可证其昔日风采。明代万历年间(1573 1620年),一些精明的民间艺人,面对陶瓷生产过程中废弃的许多碎瓷片,特别是那些有釉彩与花卉图案的彩瓷片,慧眼独具,变废为宝,开始创造性地利用它们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之类图案来装饰美化建筑。

 清代中后期,瓷器作坊专门为嵌瓷艺人烧制各色低温瓷碗,这些瓷碗被彩以各种色釉,色彩浓艳,经风历雨而不褪色。嵌瓷艺人将瓷碗进行剪裁之后,把陶瓷片镶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各种造型,皆寓吉祥如意、长寿富贵之意,主要用来装饰祠堂庙宇、亭台楼阁和富贵人家的屋脊、垂带、屋檐、门额、照壁等。这时的嵌瓷技艺已经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贴、浮雕和立体圆雕(俗称“圆身”)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其中,平面或浮雕工艺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趁灰泥未干时直接组拼粘贴即可;但如果是立体嵌瓷,就要用铁线扎好骨架,然后先用筋灰塑成雏形,再在其表面嵌贴瓷片,人物的面部则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艺。如装饰庙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采用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装饰脊头、屋角头,多以人物为主,如《封神演义》人物或郑成功等民族英雄;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多是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常见的有麒麟、狮、象、仙鹤、鹿、梅花等。在构图造型上,比较看重布局得对称,色彩运用则以对比色达到

 清代嘉庆《澄海县志》这样描述:“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可见清代潮汕地区兴建祠堂屋宇,人们注重装饰几乎是不惜巨资,倾力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潮州嵌瓷艺术美化建筑,在当时也就迅速风行起来,盛极一时,成为潮汕地区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种风尚还被潮人带到东南亚各地,现在泰国曼谷到处可以见到清代由潮汕人制作的用以装饰寺庙、花塔的嵌瓷艺术品。

 “望族喜营屋字,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清嘉庆澄海县志所写的潮汕地区竞相建造祠堂屋字,其争夸壮丽之一项,就有嵌瓷。的确,在祠堂、庙宇的屋脊正面上,镶嵌着有五彩的双凤朝牡丹或双龙戏珠,在脊头上镶嵌着龙头楚,在檐下墙壁上镶嵌着各种花鸟虫鱼图案,照壁上镶嵌着麒麟、狮和鹿,跟前门周围的石壁字画雕刻、石狮、石鼓等等配合起来,的确显得富丽堂皇。“潮州祠堂皇宫样”,在争夸壮丽的习俗影响下,确有这种气势。不过,这也只属于大户和望族的祠堂大屋,至于小康人家营造的屋宇,作些嵌瓷和彩绘一类的装饰,则有之而不甚华丽。

三:嵌瓷的艺术语言特征与表现技法

 A-=====表现手法

 嵌瓷艺术是以造型绘画为基础,运用剪裁的瓷片镶嵌在屋脊、檐下照壁的建筑装饰艺术。

 表现手法与木雕、石雕相同,有平嵌、浮嵌和圆(立体)嵌等。

 注重精工细作,填色描金,有的还用玻璃珠、胶片点缀,光彩夺目。

B====表现题材

 题材以表现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装饰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为题材,线条粗犷有力,构图气势雄伟,色彩晶莹绚丽,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装饰脊头、屋角、檐下的嵌瓷,多以文武加冠(三星图)为主体人物。人物故事题材从《封神演义》到《红楼梦》以及民间故事传说,都被表现在嵌瓷艺术中。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嵌瓷则多为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照壁上的嵌瓷,最常见是麒麟、狮、象、仙鹤、梅花鹿。室内装饰品,如挂屏和立体件.

C=====表现技法

 潮汕地区清代极盛嵌瓷,是因为本地有枫溪、九村、高陂等地是产瓷之乡,有大量废旧陶瓷可利用;另有木雕、石雕、剪纸、木偶、泥塑等兄弟艺术供参照,因而形成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种。目前随着楼房的逐步兴起代替了旧式建筑,嵌瓷作为一般民房建筑装饰已不适宜,但在修复旧文物建筑和新建的祠堂、庙宇中,则仍普遍采用。汕头市天后宫、关帝庙里外湮没已久的“双龙抢宝”、“人物戏屏”,还有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嵌瓷,现在经艺人们的再创作,已重现昔日嵌瓷的风采。这是潮阳嵌瓷世家的许志坚所制作。

桂宝不是瑰宝 篇6

妙答

老师:“同学们,火箭为什么能上天?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过了很久没人回答。刚打完瞌睡的桂宝醒来后,一问旁边的同学,就站了起来:“老师,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老师感到意外:“那就请你就回答吧!”“老师,你想火箭的屁股都着火了,它能不蹦上天吗?”

长度的单位

有一次上公开课,老师问一个问题:“各位同学,有谁知道长度的单位是什么啊?”

这时候,班上最最乖巧的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这是课前老师安排好的。当然就让他回答啦。“老师,是米!”“不错不错,请坐下。”“可是,有谁还知道有什么呢?”

这时候,桂宝也举手,老师有点激动,虽然没有事先安排他,可是老师觉得不应该有歧视,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老师,还有菜!”

何必如此

桂宝心血来潮,站在镜子前仔细端详,发现自己的脸竟是那样难看,不禁放声大哭。

坐在一旁觀察已久的二毛说:“如果你偶尔照一次镜子,就那么伤心,那我们天天看着你,又怎么办。”

老师的评语

每到期未考试完毕,学校都要为每个学生写评语。学习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同学的评语就不必说了。什么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优异等等,可对于成绩总是排在最后一名的桂宝的评语,总是让老师费一番脑筋,最后,老师终于想出了一句评语,对其进行了恰当的评价:“该同学学习成绩稳定。”

《瑰宝》 篇7

1 传统中药制作技艺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统中药制作技艺由于大多采取古方秘制, 难以达到“量产”的标准, 基本按不同门派自我传承。而中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专业人才的历练过程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且许多古方即便是材质相同, 但制作技艺不同药效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 传统中药制作技艺申请“非遗”的利与弊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文明的记载和传承方式, 将传统的中药制作技艺作为工艺保存下来, 挖掘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内容, 还将其发展历程完整保存起来。但将传统中药制作技艺列为“非遗”产物后, 存在着古方泄密等较为实际的问题。

2.1 明确中医地位

传统中药制作技艺入选“非遗”名录, 让处境尴尬的“民间医生”拥有了合法身份, 还得到国家的相关保护和扶持, 对专业中医院和中医研究机构的发展起到积极肯定的作用, 更是给一直处在发展低谷期的中医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 可将中医中药病理内容纳入专业院校的教材中, 对扩大中医宣传和培养中医人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规范古法技艺

由于中药制作技艺以门派形式传承, 有的古方虽然配方和药量基本相同, 但名目却五花八门。中药制作技艺列入“非遗”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统一大致相同的古方, 还通过论证将一些存在缺憾的古方或制作工艺进行改良。以“四君子”汤剂为例, 一般配方均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古方, 其中药物组成简单:人参 (去芦) 10g、白术9g、茯苓 (去皮) 9g、炙甘草6g;文献研究显示, 该配方主要用于治疗胃部疾病, 属较弱势温补药剂。现代研究发现, 四君子配方不变, 煎制过程中药物浓度比原方浓度增加2倍以上, 有助于脂肪肝的自然愈合。“非遗”的确立, 让存在一定分歧或开发出新疗效的古方和传统制作工艺有了明确定义。

2.3 传承针灸医疗方法

此次中药制作技术和“非遗”的完美结合, 给针灸塑造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宣传渠道和平台, 也为针灸学和经脉知识的传承提供了依据。

“非遗”确定了针灸的法律地位, 从文化知识传承层面将针灸学提高到新的高度。通过全面的资源整合, 将中医针灸和经络知识与西方药剂和手术知识放在同一水平高度进行交流, 是对针灸学的认可, 更是中医学的突破。

2.4 面临的保密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传统中药制作技艺没有特殊的保密性, 其中药量使用和提水浓缩过程两个较为关键的因素决定其核心价值。因此, 相关部门尤其是将传统中药工艺经现代化改良量产的企业, 必须加强保密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中药制作技艺申请“非遗”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 无论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还中医、中药进步的角度来看, 将中药制作技艺的精华申请“非遗”乃大势所趋, 也是向社会、向世界展示中医、中药学独特魅力的全新窗口和渠道。

参考文献

[1]杨一苗.四种传统中医技艺入选陕西“非遗”[J].光明中医, 2010 (2) :292.

[2]郗效.传统中药制作技艺:“非遗”中的瑰宝[J].大众健康, 2013 (4) :54-56.

[3]杜锡宝, 蒋代财.中药制作方法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17) :331.

国之瑰宝——辽宁绒山羊 篇8

1. 世界级优秀白绒山羊品种当之无愧

辽宁绒山羊体质结实, 体格大, 体形外貌基本一致, 毛、绒色全白, 光泽好, 产绒量高, 羊绒品质好。根据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张世伟研究员的资料, 2007年, 符合辽宁绒山羊品种要求的成年母羊, 平均每只产绒量470克以上, 成年公羊1000克以上。2001年辽宁省纤维检验局对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各类羊只所产羊绒检测结果见下表。

根据吉林农业大学马宁教授等2007年的研究资料, 测试辽宁绒山羊母羊体侧的羊绒样品数50个, 羊绒平均直径16.03±1.55微米, 羊绒机测长度74.60±22.70毫米, 但羊绒机测长度的标准差显大。

笔者现场观测, 产区的辽宁绒山羊, 绒毛密度大, 绒毛长, 一般都在60毫米以上, 有不少个体被毛中毛、绒界线分明, 绒毛密, 甚至呈现出较为整齐的毛丛结构。绒毛细度成年母羊多在16微米以下, 成年公羊多在16~17微米。辽宁绒山羊原种场种羊的质量好于农户饲养的, 羊绒细度比农户饲养的细。从分布地区来看, 以半舍饲半放牧为主、营养水平比盖州市略差的本溪县, 农户饲养的辽宁绒山羊羊绒细度一般比盖州市农户饲养的绒山羊细, 但产绒量不如盖州市的高。

辽宁绒山羊原种场, 经多年选育, 培育出5个各具特色的品系, 为今后品种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要指出的是, 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发现并培育出常年长绒型新品系, 该品系基础母羊平均产绒量830克, 羊绒细度15.5微米, 绒长8厘米, 繁殖率117.5%;种公羊平均产绒量1650克, 羊绒细度16.7微米。该品系的育成, 在绒山业中是一个重要突破和创新, 达到同领域研究中的世界领先水平, 2007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羊绒、种羊市场的牵引和绒山羊饲养者的显著经济效益, 产区广大群众饲养绒山羊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 不少饲养户甚至不惜成本从原种场购买优质高产种羊来提高自养羊群质量, 如盖州市徐屯镇茨峪村农民安仁宝, 2007年用30.98万元从种羊竞卖大会上中标买到1只常年长绒型种公羔;盖州市高屯镇养殖户李生奎, 以年薪6.7万元聘请原种场技术人员作为绒山羊养殖关键环节和常年技术指导。笔者到上述农户现场查看、采访和交谈, 深有感触。

由于辽宁绒山羊卓越的生产性能和独特的种质特性, 受到我国北方广大山羊绒产区的青睐。作为主要父系, 参与了我国罕山白绒山羊、陕北白绒山羊、柴达木绒山羊、博格达绒山羊和甘肃陇东白绒山羊等绒山羊新品种的育成;同时, 还被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14个县、旗大批引入, 改良当地山羊,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促进我国绒山羊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把辽宁绒山羊品种作为我们国家的“国宝”, 作为“世界级优秀白绒山羊品种”, 并不言过其实, 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2. 存在问题

市场羊绒、种羊价格极大地调动了产区养殖户饲养绒山羊的积极性, 追求饲养数量, 追求高产绒量, 忽视质量, 忽视选育, 从而使羊绒整体细度不够理想, 甚至有变粗的趋势, 特别是种公羊更明显。

在种羊交易和羊绒收购工作中, 由于对养殖户种羊出售标准规范不力, 流通领域中的收购商和加工企业对优绒优价政策执行不力, 进而不能正确引导和调动绒山羊养殖户饲养和生产优质种羊和羊绒的积极性。

在绒山羊产区实行退牧还林还草、改变绒山羊的饲养方式后, 适宜于生产优质高产羊绒的绒山羊饲养标准、绒山羊舍饲圈养的棚舍建築要求和类型没有及时认真研究和解决。笔者所见, 凡羊绒细度较粗的羊只, 似乎都与养殖户给予较丰富营养和棚圈保暖性较好有关。

3. 建议

在产区建立绒山羊市场, 进一步管理、引导和规范种羊及羊绒销售工作。

在主要产区, 建立绒山羊选育技术辅导管理站, 主要负责农民养殖户绒山羊的科学饲养和选育提高工作, 特别要关注降低羊绒细度、提高羊绒质量等选育提高工作。

研究和制定绒山羊的饲养标准和供舍饲圈养的羊舍和类型。

走进民间艺术的瑰宝——剪纸 篇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 民间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同时民间传统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源, 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创作的基础。以《剪纸》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立于综合实践活动“人与社会”维度, 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深厚内涵, 热爱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 增长知识和技能, 完善自身, 立足社会。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参观, 使孩子们了解剪纸是我国传统的古老艺术之一, 了解其历史及文化底蕴, 增强孩子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提高学生美的欣赏与创造力。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剪纸创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热爱生活。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协作精神。

4.让学生展示作品, 提升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传扬民族文化。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 学习剪纸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窗花的设计创作中体现线条的变化。

【活动准备】

安排学生课前上网收集关于剪纸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调查了解剪纸的意义, 寻找剪纸的图片及介绍和应用, 欣赏剪纸的艺术作品。

建立活动小组, 选好组长, 落实分工, 明确各自任务。

准备工具:彩纸, 小剪刀, 胶水,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 老师现在用一张纸, 给你们变个魔术, 看看变出什么? (教师进行演示剪纸)

出示课题:走进民间艺术的瑰宝--剪纸。

欣赏各种剪纸的艺术作品。

二、剪纸知识

看了这些剪纸, 你们有了解到剪纸的哪些知识?你们对什么方面最感兴趣呢?上节课老师叫大家收集了有关剪纸的资料, 现在请各小组用2分钟时间把资料整理好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四个小组按照以下顺序回答问题。

生1:剪纸的概述。

(教师通过ppt归纳明确:剪纸俗称窗花, 又叫刻纸或剪画。它们的区别在于创作时有的用剪子, 有的用刻刀, 虽然工具有别, 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 人们统称为剪纸。它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生2:剪纸的工具和材料

(教师通过ppt归纳明确:剪纸的工具包括剪刀、刻刀、蜡盘。剪纸材料为普通的大红纸、蜡光纸、宣纸等。)

生3:剪纸的技法和种类

(教师通过ppt归纳明确:剪纸按照技法可以分为1.阳刻剪纸;2.阴刻剪纸;3.阴刻与阳刻结合。而按照种类则可以分为:第一类, 单色剪纸;第二类:复色剪纸, 又称为彩色剪纸。)

生4:剪纸的制作步骤

(教师通过ppt归纳明确:剪纸的制作步骤包括a.起稿, b.剪制, c.剪纸的线条处理怎样组织好它的结构线。)

三、剪剪试试

今天老师带来一幅剪纸,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讨论, 尝试剪制) (教师板书:对称, 对折, 画稿, 剪制)

师:尝试剪制结果是什么?

生1:用对折的方法做出来的。

生2:用折叠法来制作的。

……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另一张纸, 看下一幅图 (蝴蝶) , 按照刚才的三个步, 动手在红纸上剪剪看能不能得到这个蝴蝶的图形。老师将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 。

体会设计思路:

师:人的智慧是无尽的, 简单的事物里往往蕴涵着不平凡, 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不同的几种折法剪出美丽的蝴蝶?

师:小结:窗花剪法的步骤, 特别注意什么。

四、展示交流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评析, 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画出各作品的对称轴。 (这是对折两次剪出的两只蝴蝶, 这是对折这一次得出的一只蝴蝶。)

师:1.你觉得自己剪出的图形独特吗?

2.谁的作品设计得漂亮?为什么?

3.欣赏名师剪纸蝴蝶的作品。

五、小结

师:同学们,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同桌交流

2.全班内交流

3.教师补充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 就可以随心所欲、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实践创作中一定能够剪出许许多多更优秀的作品, 让我们拭目以待。

【活动任务】

利用你手中的剪刀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送给整日为你操劳的父母, 让他们与你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悦, 好吗?

【活动反思】

探究民族饮食的瑰宝“诈马宴” 篇10

“诈马宴”不仅仅是蒙古族专享的宴饮文化, 更是全世界共同拥有的文化, 已在2008年申报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诈马宴”以菜品为龙头, 辅以蒙古族歌舞文化、器乐文化、服饰文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

“诈马宴”的推出价值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效益方面,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蒙古族饮食文化的提升, 其对内蒙古饮食业的发展将起到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诈马宴的研究与挖掘

对于“诈马宴”的研究工作首要的是资料整理挖掘, 而这方面资料较少, 我们只能从一些佐证资料中去揣摩复原相关资料。

我们要多做蒙餐系列文化的修补拾遗工作, 从纵深精细的角度去挖掘蒙餐的精华之所在, 形成资料, 规范指导蒙餐的发展, 积累加厚蒙餐的底蕴。合理善用民族文化, 要牵强附会, 我看到有关介绍说“烤全羊”源于“烤鸭”, 其实这是讹传, “烤全羊”的最早记载距有800多年, 而“烤鸭”不过300多年。

民族餐饮要发展, 就要学习引进, 引进不是要全面否定, 而是以民族特色为基础, 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来最大取胜度的发挥民族饮食的精髓, 以适应开放的, 世界性饮食市场, 我们要改变观念:蒙餐并非必须大碗喝酒, 大块吃肉, 盘多量足, 这些应加以改变, 应朝向科学饮食、精细加工、合量配膳、营造舒适型民族餐饮就餐环境发展。

二、诈马宴的推广利用

第一幕:哈达迎宾

1、门前大红地毯上, 摆好雕龙桌和奶食品。当贵宾驾临之时, 点燃香火, 吹奏螺号, 迎宾仪式正式开始。

2、在深情悠扬的马头琴乐曲声中, 司仪捧着长长的龙哈达迎接贵客嘉宾。同时, 祝颂人吟颂迎宾祝词。在祝词中, 司仪向主宾献哈达, 并用精美的鼻烟壶向贵宾请安。

3、在乐曲和颂词声中, 总经理用银碗向客人敬献接风酒, 并引请主宾等从香炉中间穿过, 缓缓步入大厅。

4、在大门两旁等候的8名盛装侍女, 向客人行蒙古大礼, 并齐声问安。

5、请宾客拜谒蒙古可汗全像, 并点燃神灯, 默哀许久。

6、引领客人走进更衣室, 换着蒙古传统“吉顺服”。

第二幕:诈马宴

1、在什拉翰尔朵金殿内演奏马头琴独奏曲《迎宾曲》。

2、要事先摆好奶食、茶食等美味。由总经理请宾客依次步入“吉顺宴”金殿, 并请各就其位。

3、舞女们献演古色古韵的《宫廷迎宾曲》, 并请客人品尝奶浆, 侍女们上奶茶。

4、由男女主持人用蒙汉语宣布“诈马宴”正式开始!

5、请一位老者庄重地宣读成吉思汗箴言。

6、传菜员上一道凉菜。同时, 舞女们献演〈〈贵夫人请安舞〉〉。

7、男歌手演唱蒙古长调〈〈金诃子〉〉。同时, 侍女们用吉顺宴的规矩向客人敬献第一品马奶酒三杯。

8、宣布宴会间休, 请客人自由安排。

9、“诈马宴”继续。舞女们献演原汁原味的〈〈天魔舞〉〉。

1 0、杂技表演〈〈拉大弓〉〉, 同时上两道热菜。

1 1、女歌手演唱蒙古长调〈〈圣主的两匹骏马〉〉。同时, 敬献第二品白酒三杯。

1 2、主持人介绍“诈马宴”。同时, 鼓乐齐鸣, 祝词高诵, 四位大力士将烤全牛抬进金殿。在“诈马宴”进行之中, 上蒙古汤或肉粥。

1 3、由主持人宣布“诈马宴”间休, 请客人自由安排。

1 4、“诈马宴”恢复进行, 并上两道点心。马头琴齐奏蒙古宫廷乐曲〈〈阿萨尔〉〉。同时, 敬献第三品酒三杯。

1 5、上两道热菜。主持人介绍喉鸣、马头琴潮尔和木敦潮尔, 并引入喉鸣、潮尔表演。

摘要:诈马宴, 又译作质孙宴, 属宫廷盛大燕飨, 是融宴饮、服饰、礼仪、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宫廷盛会, 被誉为“蒙古第一宴”、“蒙古国宴之最”。在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宏扬蒙古民族文化”的原则, 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 对这套昔日宫廷历史名宴进行科学合理的研发, 把它与现代节庆相结合, 掀开古老蒙古筵饮文化的面纱。

关键词:民族饮食,瑰宝,探究,诈马宴

参考文献

[1]龚强:《黑龙江冰雪文化礼赞 (四十七) ——马背上的英雄民族蒙古族》, 《黑龙江史志》, 2010年第2期。

“民间瑰宝” 篇11

摘 要:安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过光辉灿烂的一笔,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辉煌之后,九十年代开始走向了衰败。本文旨在调查安陶存在的现状,并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对安陶文化及产业的重视,认清当前安陶面临的形势,结合荣昌区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促进安陶的振兴与发展。

关键词:荣昌区;安陶;产业转型

1 对安陶现状进行研究的背景

荣昌安陶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曾经一度衰弱,到康熙时期开始兴盛,民国时期由于陶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陶窑数量的不断增加,陶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营安富陶器厂的带动下,安陶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效应已经逐步体现,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情况下,安陶没有把握住机会与市场进行更好的交流,没能与国际接轨走出去,安陶开始了衰败的历程,陶业一蹶不振,对荣昌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不如前,所以必须对安陶衰败进行研究,不仅是对安陶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要求,更是安陶产业的振兴以及荣昌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荣昌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安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畸形,产品层次偏低

荣昌安陶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产业结构问题,安陶因为历史上主要是民营陶窑,所以生产日常陶器用品成为安陶的一个重要特点,泡菜坛子,烧酒罐子一度成为安陶的代名词。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安陶这种传统的手工业产业与强大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陶业生产设备的陈旧,生产技术及生产模式的单一,销售渠道的狭隘性等都导致了安陶难与市场接轨。

2.2 安陶制作技术型人才的匮乏

全球化环境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呈现出对利益追求的狂热化,以及社会成员的浮躁心态,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和研究一门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活跃在荣昌安陶业的人才大多是年过半百,新鲜血脉少之又少,安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缺口和继承危机,后无来者的现象渐渐凸显。

2.3 安陶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文化传承堪忧

安陶由于地处西部山区的偏远地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信息传递的障碍使得安陶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早在2003年荣昌就投巨资在安富修建了安陶博物馆,集中对各个时期的陶器精美作品进行收藏和展示,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存在巨大的缺陷,导致经费来源单一,缺乏可持续性;文化宣传效果并不理想,这样就导致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大。与此同时,安陶缺乏对外的宣传机制,没有做好产品的市场宣传营销策略,导致公众对安陶的了解知之甚少,这样就谈不上形成产业效益了。

2.4 产品缺乏创新,政府投入力度不够

安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于中低端产品的生产,没有注重开发其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安陶的制作工艺以及精美程度并不亚于其他的陶窑的陶瓷片,其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同时对安陶的研究缺乏创新力度,产品形式单一,产品大众化,缺乏市场竞争力。再者政府在政策方面没有给予很好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优惠条件来吸引企业的投资,将安陶艺术化的同时产业化。

3 对安陶现状提出的建议

3.1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

安陶可以在中低档产品发展的基础上,以其收入作为资金投入,进行更高层次的产品的研究,同时更新生产设备,改变生产模式,以改变产品低端和单一的局面,为形成优势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要打下基础。安陶在发展中实现由单纯的制作业向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变,充分发掘安陶本身所存在的艺术价值。改善和扩大安陶博物馆,使其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在这种公益服务的同时,使人们认识其艺术价值,推动其转型的速度。

3.2 增加职业培训,加强人才的培养

首先,在安富当地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拓建实习训练基地,培养安陶制作传承人。

其次,与重启及周边的艺术高校进行合作,通过举办夏令营等来加强大学生对安陶的了解和兴趣,这也是为安陶的艺术化发展增加人才储备。

最后,应该积极引进真的掌握安陶制作技术的人来,以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传承人的质量,保障安陶长远的发展。

3.3 多渠道宣传,拓宽市场营销模式

安陶在重庆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市场营销模式的单一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安陶“走出去”。荣昌区政府可以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加强对安陶的宣传,同时举办文化活动和知识讲座等来作为补充机制。另一方面,安陶的市场营销模式不应该再局限于“等客上门”的模式,在广泛地了解市场信息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主动出击”的模式,更加积极主动的走出去,向公众展示安陶的价值。

3.4 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荣昌区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荣昌,同时应该完善交通系统,保障产品运输渠道的畅通。完善信息系统,保障信息交流的及时性,达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的目的。同时对进行安陶生产的企业进行税收等方面的补助,以及对相关企业的成立给予支柱。

4 总结

安陶的兴盛的过往和衰败的现实都是我们不能否认的现实,荣昌区安陶现实的生存状况,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这不仅关系到荣昌区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安陶文化的传承,所以政府部门应该主动积极的采取措施,改善现状,安陶产业的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并存的政策将助力实现安陶的最终振兴。

作者简介:

罗旺(1995-),男,湖南衡阳人,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

黄燕芳(1994-),女,福建龙岩人,从事市场营销研究。

《瑰宝》 篇12

剪纸是一门融合了美术、造型、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剪法工艺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我国深厚而广泛的民间基础下孕育而生,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是

城市乡村还是南水北田, 剪纸艺术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又因为地域和经济文化的差异而形成了风格各异, 流离纷呈, 形式多样的局面, 但都有着朴素情怀对爱好和平的向往, 追求幸福吉祥和积极向上的的共同主题。当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概括我国民间剪纸艺术道:“曾见北国之窗花, 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剪纸, 玲珑剔透得未有。”说明了北方粗犷古朴, 江南秀丽纤巧, 这正是对我国剪纸的“北犷南秀”总体特征的描述。就风格而言, 金华市兰溪民间剪纸与毗邻的浦江、永康等金华周边地区的剪纸风格相比有所不同, 兰溪剪纸在风格上粗犷朴拙风格却相当明显, 与陕北一代的风格异曲同工, 是属于“原生态”的剪纸风格。

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 地处钱塘江中游, 自唐咸亨五年 (公元674年) 建县, 隶金华府。自古商贸繁荣, 物埠民丰, 素有“三江之汇, 七省通衢”和“小上海”之美誉, 是浙江中西部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兰溪山灵水秀, 风光旖旎, 既具文物古董, 又多风景名胜,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诸葛八卦村被誉为“世界旅游极品”, 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镇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 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 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被誉为“全国洞府航游之冠”的兰溪地下长河, 以山美、水秀、洞奇、寺幽为特色, 洞内星罗棋布散布着各种惟妙惟肖的大自然杰作。勤劳智慧的兰溪劳动人民在民间艺术上也创造了丰富的艺术财富, 在民歌、道情、木雕、砖刻、刺绣、剪纸等, 其中兰溪剪纸别具特色。

兰溪民间剪纸的“原生态”展示艺术, 渊源于兰溪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装饰效果;存在强烈的意识流;以别出心裁的创意构图和惯用传统的谐音方法相结合来表现吉祥事物。兰溪民间剪纸中运用线条上突出了原生态的特点, 大多用到锯齿纹、月牙纹和线纹, 并由此合并或变型出来的波纹、圆点、云纹和水纹等装饰纹样。在剪纸作品中有单用一种纹样沟通的, 也有有机混用多种纹样制作出来的, 方寸之间充满了变化, 剪纸艺人们能熟练地运用艺术夸张、变形的造型表现法则, 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通过剪纸抒发真情, 并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深埋内心的古老风俗、主题寓意和纹样的信息, 通过这种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发扬了剪纸艺术特有的优势, 是剪纸造型艺术的美的体现。

兰溪剪纸流行着剪纸熏样的表现形式, 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剪纸纹样的复制方法, 主要用于复制传统图案和其他作品。早年由于一般民间艺人创作出来的剪纸艺术性较强, 工艺较复杂, 没有一定剪纸功底很难剪出一模一样的来, 而农村妇女们想出了把艺人创作出来的剪纸作品当作底样模板, 用熏样的方法复制出新的, 这个方法也让许多历史悠久的剪纸作品得以延续保存。剪纸熏样的制作上先用旧底样放在一张白纸上, 把白纸放在一块木板上, 用清水喷湿, 以湿透并能粘在木板为度, 然后将木板翻过来, 放在点燃的“松明” (油灯和蜡炬亦可) 上熏烟, 直到纸上熏黑为止, 揭去底样, 只有控制好距离, 才会使熏样和旧底样一模一样, 保证了复制纹样的清晰准确, 没有偏差。再放四、五张褐红色或者绿色的纸, 用细麻线钉牢, 用尖利的小剪刀去掉黑底部分, 剪纸就完成了。虽然是较为简便的方法, 但是对训练剪纸水平和保存复制剪纸作品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许多百年以上的剪纸精品, 赖以保存和流传, 这一方法在民间到现在仍然沿用着。

现代兰溪剪纸依然焕发着艺术魅力, 作品题材广泛, 寓意深长, 生活气息浓郁, 无论是生活中的奇闻趣事, 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无论是人们对于吉祥如意的真诚愿望, 还是具有当代气息的艺术品, 个个图案精美, 创意新颖, 刀法精湛, 栩栩如生。老一辈剪纸能手有赤溪乡叶家的叶根美、孟湖乡检塘村的李卸妹、兰江街道黄泥岭村的翁兰香等, 他们的作品剪工静、形式小、适应性强, 如民俗喜庆剪纸类中就有烛台花、掌糕花、馒头花、猪头花、火腿花等等无一而足, 美观大方, 喜气洋溢。

二现存历代民间剪纸欣赏

剪纸文化是民间文化的瑰宝, 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是现在生活的记忆。礼仪在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 占有重要地位, 人生礼仪则是儒学孝道观念的集中体现, 尊祖敬宗、崇拜祖先, 承续烟火、延续子嗣都是人生的大事。从民间传统礼仪活动中衍生出来的兰溪民间剪纸, 在应用范围上大多用于民间活动, 首先喜庆节日时, 吉祥图案的剪纸会出现在居民房屋门窗的用于装饰上, 特别是民俗节日, 如婚嫁喜事、生辰寿庆等都大量采用剪纸礼花作为礼品赠送来宾;在兰溪民间还流传着正月元宵跌狮子、舞龙灯等, 作为灯扎纸扎的装饰效果, 农村丧事“缚纸” (纸扎) 更采用不同形式的剪纸图案。表达民间传统礼仪的剪纸主要包括多子多福的诞生庆礼剪纸、幸福美满的婚俗剪纸、长命百岁的寿庆剪纸、表示哀思的葬俗剪纸、表示吉祥贺年的生肖剪纸等。兰溪民间剪纸颜色丰富, 多以红色为主, 历年流传的“万年红”是喜庆节日的首选用纸;丧吊用剪纸则采用黑、绿、蓝为主, 表示庄严肃穆;也有将金色和红色相搭配, 金底衬红色剪纸或红底衬金色剪纸, 显得强烈鲜明。随着时代的演变, 剪纸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 除单色外, 还有染色、分色、衬色、绘色等多种形式, 表现手法为阴刻、阳刻和阴阳结合三大类。

在剪纸作品中“孝文化”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兰溪地区的庆典和祭祀活动中, 剪纸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国传统吉祥图饰的表现方法, 主要是以品物图像表示抽象概念, 采用谐音、象形、寓意、取义的手法把吉祥概念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 常见图形有八角形、圆形、方形、桃形等, 多以团花形式出现。内容和形象大致都是祈福求安、吉祥如意、富贵长寿、祈祝风调雨顺等各种现实或民俗的题材, 尤其在婚礼和寿庆方面, 更刻意地表现出对生育的崇拜, 对长辈的尊敬。用文字点饰主题是兰溪民间剪纸另一种表现手法。兰溪市诸葛村一幢古建民居的天井照壁上, 一个偌大的“福”字有着形式上的独有特色, 同样, 长乐村的民居上也镌刻着“孝”字, 流传于民间百年之久。“孝”、“福”被揉入民间剪纸之中。

兰溪巧手能人往往一专多能, 不但能创作图案, 也用于其它方面, 如剪纸、刺绣、木雕、砖刻等, 都是以图案为基础进行制作的。这些姐妹艺术在工具、材料、技法、构图等方面都有相通或相似之处, 只要艺人生活中看到的, 再经过他们的感悟, 就有可能被他们从容涉取, 再为自己所用, 由师徒或家族关系让工艺代代相传, 淳朴的民风中剪纸艺术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兰溪民间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给人民的生活和家庭、艺术和实践、知识和技能、人际交往和礼仪等带来了无穷的形式和内涵, 它的形式和内涵蕴藏了兰溪传统文化的最深厚的根源, 保留了兰溪人民生存生产生活文化精神的原生态方式, 以及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通过研究和探寻, 深入挖掘, 更大程度地对民间工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摘要: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金华市兰溪县的民间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特色。本文通过考察兰溪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其剪纸特点和文化内涵, 探寻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

上一篇:品种综合评价下一篇:路由负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