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优6号

2024-10-02

甬优6号(精选7篇)

甬优6号 篇1

甬优6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用甬粳2号A与K264806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组合, 2006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邵武市种子管理站于2006年引进该组合进行中稻和晚稻多点试种, 发现该组合分蘖力偏弱, 秧龄过长对产量影响较大。为了进一步掌握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 笔者于2011年研究了不同秧龄 (播种期) 与栽培密度对超级稻甬优6号产量的影响, 旨在为该组合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田安排在福建省邵武市下沙镇胡书村, 海拔228 m, 土质为青底灰泥田, 肥力中等, 前作冬闲田, 单季稻种植。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主处理为秧龄 (A) , 播种期分别为A1:5月23日;A2:5月18日;A3:5月13日;A4:5月8日等四个主处理。副处理为密度 (B) , 插植规格分别为B1:23.3 cm×23.3 cm;B2:16.7 cm×23.3 cm;B3:20.0 cm×20.0 cm;B4:20.0 cm×23.3 cm等四个副处理。小区面积13.3 m2, 共16个处理, 随机排列, 三次重复。采用分期播种, 统一湿润育秧, 统一于6月13日移栽, 每穴插一粒谷苗。亩播种量、秧田和本田肥水管理均与当地大田管理水平相同。

1.3 气候条件对本试验影响

2011年8月24日至9月1日, 我市由于受台风“南玛都”影响, 出现连续9天阴雨天气, 本试验田中的甬优6号正处在抽穗扬花期, 造成后期稻曲病发生较严重。9月20~24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 并且连续5天日最低气温只有16~17℃, 再加上9月下旬和10月上旬日照比常年偏少47.7 h, 此时单季晚稻甬优6号处于灌桨乳熟至蜡熟期, 低温可能使单季晚稻延迟成熟, 在相同的田块甬优6号生育期比上年延长7天左右。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秧龄 (播种期) 处理间产量存在一定差异, 以25天秧龄的产量最高, 20天秧龄的产量次之, 35天秧龄产量最低。经方差分析 (表2) , 不同秧龄 (播种期) 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

从表1还可以看出, 不同栽培密度处理间产量有明显差异, 以密度 (20.0 cm×20.0 cm) 亩插1.67万丛产量最高, 密度 (16.7 cm×23.3 cm) 亩插1.71万丛产量次之, 密度 (23.3 cm×23.3 cm) 亩插1.23万丛产量最低。经方差分析 (表2) 和新复极差测验 (表3) , 不同栽培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20.0 cm×20.0 cm (亩插1.67万丛) 和密度16.7 cm×23.3 cm (亩插1.71万丛) 处理比密度23.3 cm×23.3 cm (亩插1.23万丛) 和密度20.0 cm×23.3 cm (亩插1.43万丛) 处理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20.0 cm×20.0 cm (亩插1.67万丛) 比密度16.7 cm×23.3 cm (亩插1.71万丛) 处理虽略有增产, 但增产未达显著水平;密度20.0 cm×23.3 cm (亩插1.43万丛) 比密度23.3 cm×23.3 cm (亩插1.23万丛) 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从本试验来看, 该组合栽植密度以亩插1.67万丛和亩插1.71万丛处理为最优。

2.2 对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甬优6号在邵武市作单季晚稻种植, 随着播种期的提早全生育期延长, 栽培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小。甬优6号从5月8日至5月23日之间播种, 在邵武市作单季晚稻种植均能在9月15日之前安全齐穗。

2.3 对有效穗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 不同栽培密度水平间的亩有效穗变幅为9.84万~12.48万穗。在此范围内, 亩有效穗主要与栽培密度相关性显著, 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提高。以亩插1.71万丛处理的有效穗最高, 平均达12.48万穗;其次是亩插1.67万丛处理平均为11.69万穗;有效穗最少的是亩插1.23万丛处理, 平均只有9.84万穗。不同秧龄 (播种期) 水平间的亩有效穗变幅为10.456万~11.41万穗, 从本试验田间观察记载来看, 播种时间5月8~23日之间, 秧龄在20~30天之间的处理, 亩有效穗在11.16万~11.41万穗之间变幅不大, 以秧龄25天的亩有效穗最多, 达11.41万穗;当秧龄达35天时, 亩有效穗比秧龄在20~30天之间明显减少, 且亩有效穗只有10.456万穗。试验表明, 单位面积足够的有效穗对提高甬优6号产量至关重要。

从表5还可以看出:4个不同栽培密度水平间穗长变幅较小, 只有亩插1.71万丛处理穗长比其他3个处理间的穗长略短, 其余3个处理的穗长几乎无差别;亩插1.71万丛处理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等均比其他3个处理少, 但不明显;4个不同栽培密度处理间的千粒重基本没有差别。由此可见, 甬优6号种植密度超过一定水平, 随着密度增加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播种期处理间对穗长、穗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明显。

3 小结与讨论

3.1 不同栽培密度对甬优6号的产量有显著影响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 甬优6号的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密度是造成甬优6号产量有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密度范围内, 随着种植密度增加, 单位面积有效穗相应增加, 产量也相应提高, 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虽然存在一定差异, 但不显著。从本试验来看, 甬优6号在邵武市作单季晚稻种植, 栽培密度以20.0 cm×20.0 cm (亩插1.67万丛) 和密度16.7 cm×23.3 cm (亩插1.67万丛) 最优, 这2个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最多, 产量最高。甬优6号是一个分蘖力偏弱的品种, 提高产量必须依靠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

3.2 甬优6号做单季晚稻种植, 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最适宜

在本试验中, 不同秧龄 (播种期) 对甬优6号的产量有一定影响, 但影响不显著。从本试验结果来看, 35天秧龄 (5月8日播种) 处理产量最低, 25天秧龄 (5月18日播种) 处理产量最高。甬优6号在我市无论是做单季晚稻种植、双季晚稻种植还是做烟后稻种植, 秧龄均应控制在25天左右最适宜, 秧龄超过30天种植产量明显降低。

试验结果表明:甬优6号做单季晚稻种植, 栽培密度以20.0 cm×20.0 cm (亩插1.67万丛) , 同时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最适宜。

甬优6号易感稻曲病, 稻曲病对甬优6号结实率有一定影响。该组合开花抽穗期遇连续阴雨天, 稻曲病发生严重。从本试验田间观察记载及考种结果 (表5) 来看, 密度越大田间相对湿度增大时稻曲病发生越严重, 结实率相应降低。甬优6号结实率高低和稻曲病危害严重程度是否与田间密度有显著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试验。

甬优12号不同播种期对比试验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田为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某农户承包田, 前作为休闲田, 黄斑青紫泥, 粘质壤土, 土壤肥力中等偏上, 排灌条件良好。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12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播种期:5月25日、6月4日、6月14日, 3次重复, 小区面积33.3m2, 随机区组排列。区间作保肥水田埂, 防止肥水渗漏, 各小区独立排灌。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稀播水育秧, 于5月25日、6月4日、6月14日播种, 6月14日、6月24日、7月4日移栽。密植规格为30.0cm×23.3cm, 单本插种, 栽14.25万丛/hm2。各处理在插种前1d施碳铵375kg/hm2、过磷酸钙225kg/hm2作苗肥;移栽后5d施尿素75kg/hm2, 栽后12d施尿素105kg/hm2、氯化钾45kg/hm2, 栽后20d施尿素90kg/hm2、氯化钾75kg/hm2作追肥;9月20日施尿素15kg/hm2、氯化钾37.5kg/hm2作粒肥。水分管理按强化栽培技术要求, 实行湿润灌溉。当丛苗数达到平均10株左右时开始搁田, 搁田由轻到重, 以达到开细裂不陷脚为度。病虫防治与同品种大田生产相同, 特别要重视稻曲病防治, 抽穗前5~6d开始防治, 间隔5d防治1次, 连防4次。每隔5d记载苗情动态, 收获前各处理随机取样考查经济性状, 进行单收、单晒, 计算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情动态

由表1可知,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 秧苗生长速度加快, 分蘖增加, 落田苗稍有增加, 最高苗和有效穗同时增加。在相同栽培条件控制下, 最高苗和有效穗以播种期6月4日最高, 各处理成穗率差异不大。

2.2 生育历期

由表2可知, 随着播种期推迟, 始穗期和齐穗期同时延迟, 成熟时间基本相同。每推迟播种10d, 始穗时间推迟3d, 齐穗时间推迟3~4d, 抽穗进程加快, 始穗至齐穗约4~5d。播种推迟后, 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 播齐历期缩短4~7d, 全生育期亦有相同趋势。

2.3 穗粒结构

由表3可知, 6月4日、6月14日播种有效穗比5月25日播种有所增加。穗型以5月25日播种的最大, 每穗总粒数达402.5粒。穗长、每穗总粒、每穗实粒、结实率随播种期推迟, 呈明显下降趋势。每穗实粒数随播种期推迟, 每期差距在10%以上, 是影响产量最大的因素。

2.4 产量

由表4可知, 以播种期5月25日产量最高, 为14.89t/hm2;其次是6月4日, 产量为14.59t/hm2;6月14日播种产量最低, 为13.89t/hm2。经方差分析, 播种期5月25日、6月4日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与6月14日相比, 达到极显著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1) 试验结果表明, 甬优12号单季晚稻强化栽培的最适播种期为5月底。适时播种, 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 能确保前期营养物质积累, 达到大穗要求;同时, 由于甬优12号灌浆期较长, 中后期有足够的积温满足其二次灌浆要求, 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发挥增产潜力, 实现高产目的。

甬优6号 篇3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品种为杂交粳稻甬优8号 (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 , 试验共设3个处理, 分别为:连作晚稻甬优8号大秧插种 (A) 、小秧插种 (B) , 单季晚稻甬优8号小秧插种 (CK) , 各处理面积3 000m2。试验选择在绍兴县有代表性的平原水网稻区, 大秧插种采用人工种植, 行株距20.0cm×16.7cm;小秧插种采用机械种植, 行株距30cm×12cm。连作晚稻大秧插种区于6月29日播种, 7月30日插种, 秧龄33d;连作晚稻小秧插种区于7月9日播种, 7月31日插种, 秧龄22d;单季晚稻小秧插种区于6月12日播种, 7月1日插种, 秧龄20d。连作晚稻甬优8号大秧区和小秧区统一采用1次基肥加2次追肥的施肥方法, 基肥施46%尿素150 kg/hm2;第1次追肥在插种后8d, 施46%尿素112.5kg/hm2加45%三元复合肥75kg/hm2;第2次在插种后25d, 施46%尿素75kg/hm2加45%三元复合肥112.5kg/hm2;单季晚稻小秧区1次基肥和前2次追肥与连作晚稻试验相同, 第3次追肥在插种后45d, 施46%尿素75kg/hm2。各处理在插种后开展苗情消长动态定点观察, 成熟后考查经济性状和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龄

连作晚稻大秧处理区于8月31日剑叶抽齐, 主茎平均叶龄14叶;连作晚稻小秧处理区于9月15日剑叶抽齐, 主茎平均叶龄12.5叶;单季晚稻小秧处理区于8月25日剑叶抽齐, 主茎平均叶龄15.67叶。从叶龄情况看, 甬优8号杂交粳稻作连作晚稻栽培, 主茎叶龄明显减少, 与单季稻栽培相比, 连作晚稻甬优8号大秧处理区主茎叶龄减少1.67叶, 连作晚稻甬优8号小秧处理区主茎叶龄减少3.17叶 (见图1) 。

2.2 生育进程

连作晚稻甬优8号大秧和小秧的2个处理区均在插种后10d左右进入分蘖始盛期, 插种后25d左右达到最高苗时期, 插种后30d苗数开始下降, 到插种后35d苗数下降趋于稳定, 甬优8号大秧区和小秧区的生育进程天数基本一致, 但单位面积苗数小秧区少于大秧区。与单季晚稻甬优8号小秧插种对照区相比, 单位面积苗数都有所减少, 前中期生育进程的天数基本一致, 但苗数开始下降期提早5d, 苗数稳定期提早20d (见图2) 。

从生育期看, 连作晚稻甬优8号大秧种植区齐穗期9月15日, 成熟期11月5日, 播种至齐穗为79d, 全生育期131d;连作晚稻甬优8号小秧种植区齐穗期为9月22日, 成熟期11月15日, 播种至齐穗为76d, 全生育期130d。两者相比, 在当年气候条件下, 都能安全齐穗, 但从安全性看, 连作晚稻甬优8号大秧区安全性高于小秧区。单季晚稻甬优8号小秧插种对照区齐穗期9月7日, 成熟期11月3日, 播种至齐穗为88d, 全生育期145d。甬优8号杂交粳稻作连作晚稻栽培, 与单季晚稻甬优8号小秧插种对照区相比, 生育期明显缩短, 在大秧栽培情况下, 全生育期缩短14d左右, 在小秧栽培情况下, 全生育期缩短15d左右。

2.3 经济性状

根据经济性状考查结果看, 连作晚稻大秧区与小秧区相比, 由于大秧区秧苗移栽时秧龄较大, 插种时间与小秧种植区相仿, 有效穗数明显多于小秧种植区, 增加18.85%, 植株高度也增加8.2cm, 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分别增加45.8粒、20.5粒, 但结实率下降8.6%、千粒重下降1.7g;由于大秧区有效穗数多于小秧区, 产量仍达7 122.0kg/hm2, 比小秧区增产1 647kg/hm2, 增产率30.08%。与单季晚稻小秧区相比, 甬优8号作连作晚稻种植后, 由于播栽时间和全生育期不同, 经济性状主要表现为:一是株高、穗长缩短, 穗总粒数减少, 缩短和减少幅度连作晚稻小秧区大于大秧区;二是结实率明显提高, 大秧区提高5.3%;小秧区提高13.9%;三是千粒重有所下降, 大秧区下降3.1g, 小秧区下降1.4g;四是产量下降, 大秧区产量下降1 018.5kg/hm2, 产量下降率12.5%, 小秧区产量下降2 665.5kg/hm2, 产量下降率32.7% (见表1) 。

3 结论与讨论

从安全齐穗期情况看, 通过试验探索认为, 甬优8号杂交粳稻应用于连作晚稻种植, 在绍兴县当前的气候条件下, 能够安全齐穗, 其中采用大秧种植的安全性好于小秧种植, 因此甬优8号杂交粳稻可以在当地用于连作晚稻栽培。从单位面积产量看, 连作晚稻种植区与单季稻种植相比, 产量明显下降;但从产量水平看, 与当地连作晚稻常规品种产量相比, 甬优8号大秧种植区的产量基本相仿, 小秧种植区的产量减产幅度明显。从栽培技术角度看, 笔者认为杂交粳稻甬优8号用于连作晚稻种植, 栽培方式以采用大秧插种为宜。2008年由于早稻播种和成熟推迟, 本试验的连作晚稻甬优8号播种和移栽期也相应推迟, 因此今后在甬优8号用于连作晚稻种植, 在掌握好早稻适期早播的基础上, 同时掌握甬优8号适期播种, 争取在6月25日前播种, 7月25日左右移栽, 进一步促进早发、高产。

小秧种植由于机械插秧, 秧龄要求较短, 虽然插种后发育进程天数与大秧种植相仿, 但由于在7月份情况下, 秧龄缩短15d左右, 插种后生长发育时间与积温跟不上大秧插种的条件, 不能满足该品种取得高产的要求, 加上机械插种系宽窄行种植, 有效穗数明显不足, 产量水平比当地连作晚稻常规品种明显减产。因此, 甬优8号杂交粳稻用于连作晚稻小秧种植其产量水平较低, 不宜推荐。是否在早稻种植早熟品种、适当提早甬优8号播栽期、改进机械插种密度的情况下, 能够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接近连作晚稻常规品种产量, 有待今后探索。

摘要:通过杂交粳稻甬优8号作连作晚稻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秧种植和小秧机插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均能安全齐穗, 但全生育期缩短14~15d;大秧人工种植区平均产量7 122kg/hm2, 接近或略高于当地常规晚粳的产量水平;小秧机插种植区平均产量5 475kg/hm2, 产量水平低于当地常规晚粳。杂交粳稻甬优8号作连作晚稻栽培以采用大秧种植为宜。

关键词:杂交粳稻,甬优8号,连作栽培,生育进程,经济性状

参考文献

[1]刘伟明, 包祖达, 丁杨东.不同播种期对甬优6号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148.

甬优6号 篇4

1 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特性

甬优9号在建德市作为一熟单季晚稻栽培, 5月21日播种, 8月28日始穗, 9月2日齐穗, 10月11日成熟, 全生育期143d。

1.2 农艺性状

甬优9号茎秆健壮, 基部节间较短, 株高120cm;叶色青绿, 叶角小, 剑叶挺直, 剑叶长33cm;株高120cm, 整齐一致, 株型清秀;分蘖力较好, 有效分蘖数11株;穗大粒多, 穗实粒数209粒, 千粒重27.5g[2]。

1.3 抗性

抗病性较好, 未发生叶瘟、穗颈瘟和白叶枯病, 但纹枯病较重, 有部分肥力较高田块发生稻曲病, 感褐稻虱。茎秆粗壮, 抗倒性较强。后期功能叶寿命长, 转色好, 青秆黄熟。

1.4 品质表现

稻米外观品质好, 精米率高;米饭柔软蓬松, 口感好。

1.5 产量表现

建德市农业局科教站组织专家对甬优9号进行高产攻关田测产, 集中示范的6.23 hm2甬优9号平均单产达9 205.5kg/hm2, 翁永光农户种植的0.11hm2单产达9 675kg/hm2。

2 栽培技术

2.1 旱育壮秧

旱育秧技术既节约成本, 又能提高秧苗素质, 显著增加产量。1hm2大田用土质肥沃疏松的秧板田90m2, 用种6kg/hm2。播种前秧板施三元复合肥4.5kg/hm2、过磷酸钙4.5kg/hm2作基面肥。种子播种前用“402”药剂2 000倍液浸种, 浸后洗净催芽至露白。5月20日前后播种, 播后用木板压实, 浇水覆盖泥炭土或细土。阴雨天及晚上还可覆盖小拱棚地膜提高地温, 晴天白天要揭膜通风, 拔秧前3d完全揭膜炼苗。秧龄10~15d时及时移栽。

缺乏旱育秧经验的也可采用半旱育秧, 1hm2大田用秧板300~450m2, 用种量7.5kg/hm2。秧龄12~15d, 移栽最长不超过18d[3]。

2.2 合理施肥

甬优9号生育期较长, 应施足长效有机肥作基肥, 一般施农家肥15t/hm2。秧板田每10m2施碳铵500g、过磷酸钙250g。大田施碳铵525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作基肥;插秧后7d追施尿素112.5kg/hm2、氯化钾150kg/hm2作分蘖肥;孕穗期追施尿素45~75kg/hm2, 破口期叶面喷施喷施宝15支/hm2或富硒营养剂作花穗肥, 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4]。

2.3 科学控水

甬优9号高产栽培大田水分管理实行“沟水浅栽、薄水护苗、浅水施肥、湿润分蘖、浅水养穗、干湿灌溉”的技术措施。 (1) 沟水浅栽。大田挖沟做畦, 每畦宽2.7m, 沟宽30cm, 沟深20cm, 移栽前沟水灌满, 畦面无水层, 以利于浅插摆栽, 提高移栽质量。 (2) 薄水护苗。移栽后保持满沟水, 遇干旱或晴热天, 可灌1cm薄水, 防止败苗。 (3) 浅水施肥。追肥时畦面保持浅水层, 利于肥力均匀分散和吸收。 (4) 湿润分蘖。有效分蘖期保持田间湿润, 以促蘖促根;分蘖数达到有效分蘖数的80%时开始进行排干沟水和灌满沟水交替搁田, 见干见湿, 抑制无效分蘖。 (5) 浅水养穗。孕穗期至抽穗期以薄水为主, 以保证水分敏感阶段对水分的较高要求。 (6) 干湿灌溉是齐穗后干湿交替, 收获前7d才开始排水, 以提高根系活力, 防止功能叶早衰, 保持青杆黄熟。

2.4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根据甬优9号特点和植保部门提供的病虫情报, 采取“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对口防治, 早治早防”的植保原则, 实施有效防治。

2.4.1 化学除草。

翻耕前5~7d, 用10%草甘膦7.5L/hm2对水562.5kg/hm2除草。追施蘖肥时用35%丁苄粉剂1.5kg/hm2拌入化肥中撒施, 并保持浅水3~5d。水稻移栽初期苗龄短, 苗体小, 选用除草剂要注意安全, 以免对小苗造成伤害。

2.4.2 病害防治。

每0.50~0.75g稻种用1.5%二硫氰基甲烷可湿性粉剂2g对水1kg浸种24h, 浸种后不清洗种子直接催芽, 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注意及时防治白叶枯病、细条病、稻曲病等病害。爱苗乳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粒黑粉病、鞘腐病、紫杆病等多种病害, 发病初期用30%爱苗乳油225~300m L/hm2对水750kg/hm2喷雾。破口期和齐穗期用同样方法进行处理, 可防后期多种病害, 促进青杆黄熟, 增产增收。白叶枯病和细条病可在发病初期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 或20%叶青又可湿性粉剂1.50~2.25kg/hm2, 或5%菌毒清水剂1500m L/hm2对水450kg/hm2喷雾防治。病毒病还要结合传毒害虫的防治进行预防。

2.4.3 虫害防治。

播种前将催芽后的种子晾干, 1kg种子用35%丁硫克百威干拌种剂10g加25%吡蚜酮 (飞电) 可湿性粉剂5g拌种, 晾25min后播种, 以减少灰稻虱、蚜虫为害和病毒病侵染。秧苗立针后, 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g/hm2加80%敌敌畏乳油1 500m L/hm2对水喷雾防治稻飞虱, 移栽前3~5d可补治1次。期视虫情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40%毒死蜱乳油1.5kg/hm2等不同的高效低毒农药交替使用, 以免产生抗药性。螟虫的防治要根据植保部门提供的情报, 在早世代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狠治。螟虫孵化高峰期至2龄幼虫高峰期前用15%阿维·毒1.5L/hm2喷雾, 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象甲等害虫。注意当地螟虫抗药性情况, 提倡农药类型的交替使用。

2.5 适时收获

甬优9号生育期较长, 生长后期气温下降后有较长灌浆时间, 稻穗尾部谷粒完全成熟比稻穗其他部分稍晚5~6d, 在成熟前7d可灌1次跑马水, 促进成熟, 避免割青, 丰产丰收。

摘要:阐述了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 介绍了甬优6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旱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控水、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 以期为甬优9号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籼粳杂交水稻,甬优9号,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杨伟国, 吴森贤.甬优9号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 2009 (2) :67-68.

[2]郑乐云.超级稻新组合“甬优9号”的性状表现及栽培要点[J].温州农业科技, 2008 (1) :42-43.

[3]刘伟明, 徐坚.协优5968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移栽密度、氮肥用量和施氮时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 :10-11.

甬优6号 篇5

1 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

甬优9号在福建浦城北山排村作中稻种植, 5月中旬播种, 6月上旬机械化插秧, 全生育期平均142 d, 比对照品种深两优5814长3 d, 比当地主推中稻品种两优培优长5 d。

1.2 主要农艺性状

甬优9号水稻在浦城县河滨街道北山排村作中稻种植表现茎秆粗壮, 分蘖力中等, 群体整齐, 株型疏散适中, 剑叶挺直, 耐肥抗倒伏, 中感稻瘟病, 后期转色好, 株高113.7 cm, 穗长22.8 cm, 穗总粒数188.5粒, 结实率86.2%, 千粒重27.1 g, 稻米外观品质好, 米粒透亮, 垩白小, 大米蒸煮品质佳, 米饭松软清香, 口感好。

1.3 产量表现

2013年浦城县河滨街道在北山排村5个自然村 (北山村、渡头、南源、凹头塔、知青队) 中稻田进行甬优9号新品种示范种植, 种植面积23.33 hm2, 经测产, 平均产量达到9 897.0 kg/hm2, 比对照深两优5814增产6.5%, 比当地主推品种两优培优增产12.8%。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机插秧苗

一是选择适宜的秧田。选择土质疏松、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良好的灰泥田块作为秧田。二是适时播种。甬优9号播种期5月15—20日, 单季中稻的用种量为15.00~18.75 kg/hm2。播前进行秧田整理, 精耕细耙。待土壤沉实1~2 d, 于播种前1 d傍晚排干田间的水。待田土完全沉实后进行播种, 先根据畦的走向将绳子拉直, 并将秧盘摆好, 切记要直、平、不要留有空隙。沟宽50~60 cm、秧板宽1.4~1.5 m[1,2]。装盘时清除瓦砾、砂石、杂草或其他硬物, 并及时刮平秧盘, 沿着秧盘的两边将规格为2 m×30 cm× (1.5~2.0) m的板条斜铺到秧畦的尽头, 为了防止播种时种子撒到盘外, 应用竹签固定住板条。于畦沟内施复合肥225~300 kg/hm2作为秧盘底肥, 然后于畦沟内取泥浆装盘。

2.2 播足基本苗

移栽前, 应首先将基肥施足, 一般于机插的前3~5 d施过磷酸钙3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碳铵375 kg/hm2, 并将田面充分整平。在此基础上, 栽插要适期, 保证移栽苗的龄期适宜。对于单季中稻, 秧龄一般控制在18~22 d, 株行距为17 cm×30 cm, 密度控制在19.5万~22.5万根/hm2, 保证基本苗在39.0万~49.5万根/hm2[3]。

2.3 大田管理

为了保证苗全、长势整齐一致, 插秧后的1~3 d要及时补苗。插秧前应及时将田间的水排干, 插秧完成后, 要立即灌深为3~4 cm水层, 并维持在3~4 d。返青后灌溉水层宜浅, 灌水应分次进行, 应在上一次灌水后待田间自然落干后, 再灌第2次水, 以达到以水调肥、调气等目的。烤田一般在苗数为225万根/hm2时进行, 不可一次性重烤, 要做到先轻后重, 一直到叶色褪淡、白根显、叶片挺直即可结束烤田, 灌浅水层, 以加快幼穗的分化。在抽穗灌浆后, 进行干干湿湿管理, 做到间歇灌溉, 以提高植株对倒伏的抵抗能力, 延缓根系的衰老[4]。收获前7 d断水。根据水稻田土壤养分和甬优9号水稻耐肥性好的特点。一般大田氮、磷、钾的施用比例控制在1.0∶0.6∶1.0, 原则上为前促、中控、后补, 提高基肥的施用比例, 达到总施肥量的60%~70%, 一般施撒可富水稻专用肥300 kg/hm2, 在幼穗分化的Ⅱ~Ⅲ期, 可施撒可富水稻专用肥120~150 kg/hm2。在水稻的齐穗灌浆期, 喷施0.5%~1.0%尿素+0.3%磷酸二氢钾对水675 kg/hm2作追肥。

2.4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机插稻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纹枯病、稻瘟病、穗颈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叶瘟、稻飞虱等。叶瘟防治上, 一般在插秧后15 d左右用康宽、杜邦、氯虫苯甲酰胺150 m L/hm2或18%阿维菌素300 m L/hm2等对水675 kg/hm2喷施。纹枯病、穗颈稻瘟病、稻飞虱等防治上, 可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750~945 g/hm2+40%富士一号乳油975 m L/hm2, 或用加收米2%春雷霉素1 125 m L/hm2等对水675 kg/hm2喷施, 关键的用药时期为破口至齐穗期。杂草防治上, 可在插秧后7 d撒施除草剂移栽宝12%苄·乙粉剂600 g/hm2, 可与第1次追肥拌匀施用, 然后田间水层维持5~7 d, 为了防止水将秧苗淹没而造成药害, 应及时开好平水缺口。

2.5 适时收获

甬优9号水稻属于大穗型品种, 灌浆时间较长, 9成谷粒饱满转黄后抢晴收割, 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薛应征, 胡秀明, 孙建权, 等.沿黄稻区直播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3 (7) :9-10.

[2]张康永.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1 (6) :16.

[3]胡定汉, 潘熙曙, 丁兵, 等.水稻直播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8) :47.

甬优6号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里下河地区建湖县境内建阳镇金桥村进行, 年均日照2 228.4 h, 年均温度14.3℃, 年降水量常年1 012.1 mm, 前茬小麦产量6 742.5 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2.33%, 全氮0.146%, 碱解氮112.0 mg/kg, 速效磷7.6 mg/kg, 速效钾87.4mg/kg, pH值7.3。

1.2 供试材料

由昆山引进“三系”杂交粳稻甬优8号, 属早熟晚粳, 当地种植, 全生育期180~190 d。

1.3 栽培概况

试验采用肥床旱育稀植方式育秧, 5月4日播种, 6月18日移栽, 行株距为30.0 cm×16.4 cm, 栽植20.36万穴/hm2, 单本栽插, 平均每株带蘖2.3~2.8个。总施氮量300 kg/hm2, 其中, 基肥∶蘖肥∶穗肥=4∶2∶4, 穗肥于倒四、二叶期分2次施用;N∶P2O5∶K2O=1.0∶0.3∶0.4, 另加硅肥150 kg/hm2, 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下, 移栽至有效分蘖阶段, 田面保持浅水层;在群体达到80%穗数苗时自然断水搁田;搁田至土壤沉实, 人能在田间走动不陷脚为止, 田内丰产沟无水后1~2 d复水, 周而复始, 直至成熟前1~2周, 病虫草防治同大田生产。前茬离田后, 采用大拖拉机旋耕15 cm左右, 将施在麦茬上肥料均匀拌和在土壤中, 使土肥相融。

1.4 观察记载

移栽后定点观察茎蘖动态、叶面积、干物重, 成熟时测定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动态

为了夺取高产, 高产田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建立一个光效高、功能期长的高产群体, 充分发挥甬优8号的产量潜力。实践表明, 2010年高产田群体基本达到早发、中稳、后不衰的长势长相目标。

2.1.1 群体茎蘖高峰苗低, 个体健壮。

2010年甬优8号高产田茎蘖消长的主要特点是早发、稳长、够苗早。从图1可知, 栽后16 d, 主茎叶龄10叶时, 总茎蘖数198.3万个/hm2, 达到预期穗数的苗数92%, 即开始放水软蹲, 开沟搁田。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0叶位达到预期穗数217.5万穗/hm2, 此时分蘖仍在缓慢上升。栽后35 d, 总茎蘖数达295.2万个/hm2, 达最高茎蘖数, 每穴14.5个茎蘖, 其中3叶以上大分蘖达60%左右。幼穗分化后, 总茎蘖数不断下降。茎蘖消长曲线的顶峰平缓, 未出现大起大落。340万个/hm2以上总茎蘖数持续近40 d, 保证中期稳长, 为足穗奠定基础。

2.1.2 叶面积增长前快中稳, 后期衰减慢。

合理的叶面积动态是建成高产群体夺取高产的重要因素, 高产田的叶面积动态是前期增长快, 高峰期限长, 后期衰减慢。从图2可知, 栽后35 d分蘖高峰期叶面积指数为3.830, 幼穗分化期6.022, 孕穗期8.410, 抽穗期8.130, 以后的叶面积平稳下降, 叶面积指数6.0以上期限持续60 d以上, 乳熟期和黄熟期茎生叶片仍保持5~6张, 叶面积指数达6.0以上, 成熟时单茎绿叶数2.5~3.0张, 叶面积指数3.0。

2.1.3 干物质积累呈前慢中快后慢趋势, 经济系数高。

水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一动态过程。抽穗前光合产物主要作为器官建成的结构物质, 形成根、茎、叶、蘖, 只有一小部分贮藏于叶、茎、鞘器官内, 抽穗后运转到籽粒中。抽穗后光合产物流向穗部, 用于籽粒的灌浆结实, 形成产量。2010年高产田干物质积累实践表明, 在当年的温、光条件下, 整个大田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日增重144 kg/hm2, 呈现拔节前日增重134.5 kg/hm2, 拔节至抽穗日增重179.2 kg/hm2, 抽穗至成熟日增重123.97 kg/hm2的前慢中快后慢的积累趋势 (表1) , 为高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济系数0.593 7。

2.1.4 穗形大, 群体颖花量多。

2010年甬优8号高产田由于各生育阶段的茎蘖、叶面积动态、干物质积累三大群体均处在一个最佳状态下, 结果产生大穗和群体颖花量多, 随机统计甬优8号155个穗, 其中150粒以上占84.51%, 每穗200粒以上占61.93% (表2) 。总颖花量55 204.95万朵/hm2, 比百亩片高5 385.15万朵/hm2, 增幅10.8%, 实收产量增幅13.9% (表3) 。

(kg/hm2)

2.1.5 有效、高效叶面积比例大。

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为8.13, 由有效茎蘖茎生叶组成的有效叶面积指数7.687, 占抽穗期叶面积94.6%。由茎生叶顶三叶组成的高效叶面积指数5.98, 占抽穗期叶面积73.6%, 高效叶面积处于受光条件最好的群体上层, 生理年龄轻, 光合作用功能强, 是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主要功能叶, 所占比例越大, 籽粒灌浆越饱满。

2.2 栽培技术

高产田的各项技术措施, 都是围绕提高光合效益, 提高作物产量进行的。在栽培技术上除抓好肥床旱育培育壮秧, 合理配置行株距, 确定群体起点, 统防统治病虫草外, 关键是如何肥水运筹得当, 进行有效促控, 拿足适宜穗数、攻大穗, 增加穗粒数, 将群体各项指标调节到最适数量范畴, 促进群体健壮生长。

2.2.1 早发、中稳、后不衰。

生产实践表明, 高产田能否中期稳长是超高产栽培成败的关键。为了达到早发又确保中期稳长, 甬优8号高产田在栽培上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肥床旱育秧苗, 移栽大田后叶蘖生长超同伸的优势促进早发[1]。二是6月中旬移栽时平均温度24.0℃以上, 浅栽、化肥基施、分蘖肥早施、浅水勤灌, 环境优势促进早发, 使得栽后16 d就达到预期穗数苗92%。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N-n) 末, 基蘖肥肥效已慢慢减退, 其中速效养分经过4~5张叶片生长, 只有少量肥效仍在缓慢释放, 供中期稳长所用[2]。栽后30 d, 总茎蘖291.15万个/hm2, 从而保证中期稳长。茎蘖消长的曲线平稳, 总茎蘖数285万个/hm2以上持续15 d。在叶龄余数为3.5、1.2~2.0叶时分别追施穗肥, 这种促保结合的穗肥施用, 提高了总颖花量, 总颖花量为55 204.95万朵/hm2。抽穗时, 每个茎秆均有6~7张绿叶, 叶面积指数8.13, 对提高光合效益极为有益。

2.2.2 科学安排抽穗期。

根据甬优8号生育特点, 结合里下河地区麦茬稻光热资源条件, 选择当地光热资源最佳时段8月下旬至9月上旬供其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 这样叶面积高峰期正处在里下河稻区光热资源丰富的季节, 光能利用率高, 干物重达22 203.00 kg/hm2。由于栽培上合理利用甬优8号前中期干物质积累优势, 至抽穗期干物重达12 781.5kg/hm2, 保证每朵颖花有较丰富的贮藏物质, 结实率达88.5%。播种时日平均温度17.0℃时, 常年为5月4—5日, 移栽期6月18日, 抽穗期9月5日。

2.2.3 后期管理, 养根保叶防早衰。

据试验, 成熟时茎杆仍有2~3张绿叶的比只有1张绿叶的千粒重高1~2 g。后期绿叶面积的多少, 除和防病治虫工作好坏有关外,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下根部的健壮与否。为增强高产田后期根系活力和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提高光合作用的能力, 高产田除注意病虫统防统治外, 一是在肥料运筹上, 增大第2次穗肥用量, 而且施用肥效长达60 d左右的尿素, 保证在肥效释放结束时成熟[3]。二是结合防病治虫, 根外喷施含有促进光合作用的宝肽肥料调理剂、春泉、活力素等生化制剂, 调节提高光能利用率。三是根据甬优8号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灌浆期长和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特点, 采用扬花期间灌浅水, 灌浆期间干干湿湿, 以湿为主, 达到以水调气, 以气养根, 以根保叶, 秆青籽黄[4]。收割前7~10 d断水, 收获时田间湿润, 这样既保证根系经常处于代谢的旺盛环境, 又可满足稻株生长发育对水的需要。

3 结论与讨论

3.1 群体颖花量多是前提

群体颖花量与产量呈直线正相关的观点已成共识, 如何达到甬优8号较为适宜的总颖花量 (5.25万朵/hm2以上) , 在栽培上只要秧苗前期早发, 中期稳长,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5~1.0叶位达到穗数苗, 保证足穗和后期攻大穗, 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目标颖花量, 关键是在当地温光条件下, 如何应用现有生化制剂提高结实率, 保证结实率稳定在90%左右, 就可提高超高产安全系数。

3.2 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是关键

甬优8号要能稳定实现超高产 (12 t/hm2以上) , 必须采取精确定量栽培。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甬优8号超高产对栽培技术的要求非常严格, 每项栽培技术措施都必须是最佳 (精确定量) 的方案, 过与不及均不能或难以实现超高产[5,6]。二是甬优8号生长前、中、后期均环环相扣, 要求每个生育阶段的栽培措施要落实到位, 与其生长发育需要相配套。三是因地、因栽培方式合理制定超高产栽培系统适用的指标与技术规范。四是根据种植者的具体情况, 机动灵活地调节相关措施, 促进水稻向超高产方向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陈群, 谢正荣, 沈小妹, 等.“甬优8号”机械直播稻高产栽培实践与技术[J].耕作与栽培, 2007 (5) :33-34.

[2]翟超群, 顾理华, 谢正荣, 等.“甬优8号”机械精量直播的高产群体特征分析[J].耕作与栽培, 2008 (2) :25, 27.

[3]周华成, 马荣荣, 王晓燕, 等.优质高产杂交晚粳“甬优8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2) :36-37.

[4]沈国柱.超级稻“甬优8号”示范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4) :79.

[5]丁海明, 孙越信.超级稻“甬优8号”连片示范获高产[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3) :35.

甬优6号 篇7

1 种植表现

1.1 生育期

甬优12号感光性强, 属中迟熟晚稻[1]。在温岭市栽培, 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随播种期提早而拉长、推迟而缩短。一般于5月底至6月初播种, 9月10日前后齐穗, 11月15日左右成熟, 播齐历期100~110 d, 全生育期165 d左右, 主茎总叶龄17叶左右 (表1) 。

1.2 苗蘖动态

4个示范点种植甬优12号的丛数为13.35万~16.65万丛/hm2, 每丛株数为2.23~3.00株, 基本苗数为33.75万~43.50万根/hm2, 4个示范点最高苗数平均为300.0万根/hm2, 有效穗数为162.0万~180.0万穗/hm2, 成穗率为51.9%~68.7% (表1) 。

1.3 农艺性状

甬优12号为半矮生型, 植株集散结合[2]。温岭市栽培株高140 cm左右, 穗长23~26 cm, 每穗总粒数280~360粒, 结实率75%~85%, 千粒重23 g。表现须根发达, 茎秆健壮, 基部节间短;叶片厚、挺, 叶角小, 叶色前深后淡, 转色顺畅, 熟相清秀, 穗粒结构协调, 谷色黄亮。

注:城南彭下种植规格为40 cm×20 cm、25 cm×20 cm, 城北花桥35 cm×20 cm, 温峤前洋下30 cm×20 cm, 大溪中岙张30 cm×25 cm。

1.4 产量及经济性状

甬优12号在4个示范点种植的穗总粒数为343~363粒, 穗实粒数为279~301粒, 结实率为79.8%~84.6%, 千粒重为23 g, 理论产量10 770~11 865 kg/hm2, 实际产量9 495~10 890 kg/hm2 (表2) 。

2 栽培指标设计

根据甬优12号的种植表现, 结合试验示范, 设计了“产量、苗数、需肥量、生产期”组成的指标体系, 为整个栽培技术管理提供依据。产量指标:单产10.5 t/hm2, 穗总粒数为310~350粒, 结实率为80%, 千粒重为23 g。苗数指标:根据目标产量, 确定最佳的有效穗数为180万~195万穗/hm2;根据公式:适宜基本苗=穗数/单株成穗数, 确定最佳的基本苗数为30万根/hm2左右;需肥量指标:根据公式, 总需氮量= (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基础供氮量) /氮肥利用率。

生产稻谷10.5 t/hm2需氮量为210 kg/hm2, 温岭市一般单季稻不施氮区稻谷基础产量为6 t/hm2左右, 土壤当季供氮量为102 kg/hm2。肥料当季利用率按45%计算, 氮肥总用量为240 kg/hm2。根据温岭市的土壤肥力情况, 生产稻谷10.5 t/hm2的总需氮量设计在纯氮量为240 kg/hm2左右。生产期指标:甬优12号感光性强, 属中迟熟品种。根据甬优12号的全生育期、播齐历期及温岭市的气候条件, 确定最适播种期为5月底至6月初, 最适移栽期为6月20日前后, 最适收割期为11月15日前后。

3 精确定量超高产栽培技术

3.1 播前准备

一是晒种。浸种前2~3 d, 晒种6 h左右。二是消毒。筛去秕谷、杂质后的种子用1.5%二硫氰基甲烷 (的确灵) 可湿性粉剂875倍液浸种48 h。三是催芽及预防虫害。保温保湿催芽, 种子露白后, 用10%吡虫啉4 g拌种子1 kg。四是精做秧板。选择疏松肥沃、排水好的秧板, 播前3~5 d做秧板, 秧板宽1.4 m, 沟宽30~40 cm, 秧田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肥料于制作前均匀撒施, 耥入秧板。秧沟要直, 秧板要平, 板面软硬适中。

3.2 培育壮苗

于5月底至6月初播种, 一般不迟于6月5日。大田用种量9 kg/hm2左右[3], 秧田播种量100 g/m2, 播后进行塌谷、盖土, 保证不露籽。在出苗前保持湿润, 出苗三叶一心期后适当旱育, 促使秧苗敦实矮壮, 遇雨天要防止秧板积水, 遇连续晴热天, 应适当浇水。播种塌谷后当天用17.2%幼禾葆可湿性粉剂3 kg/hm2对水750 kg喷雾, 防秧田杂草。秧田远离矮缩病病田, 集中连片育秧, 清除秧田及秧田四周的杂草, 并对四周的杂草和作物进行灰飞虱防治;矮缩病病区适当增加种子用量和提高插种密度, 并储备一定数量的预备秧苗 (有条件的可采用防虫网进行全程覆盖) 。秧苗二叶期后, 隔3~5 d防治灰飞虱1次, 对田边杂草和周围早稻田进行喷药保护。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48%毒死蜱乳油1.5 L/hm2, 对水600~750 kg对秧田四周杂草进行均匀细喷雾, 并及时清除。在移栽前2~3 d, 用噻菌铜 (龙克菌) 或氯溴异氰脲酸 (金消康) 预防细菌性病害, 实行带药下田[4]。

3.3 适龄移栽

移栽期6月20日前后, 秧龄20 d左右, 叶龄5叶左右。准确把握移栽密度, 种植规格25 cm×25 cm (有条件的可实行宽窄行移栽, 宽行40 cm, 窄行25 cm, 株距20 cm) , 栽15.0万~16.5万丛/hm2, 每丛插健壮带蘖秧1本 (无蘖插2本) , 移栽时要求田面基本无水, 实行浅插匀插, 在阴天或傍晚种植, 防止败苗。

3.4 精准施肥

根据目标产量所需的肥料总量, 结合不同地力、不同前作, 合理搭配磷、钾肥料, 增施有机肥。一般前作为绿肥或冬闲的田块折施纯氮240 kg/hm2左右, 对前作为西瓜、果蔗、蔬菜等高肥田块施纯氮195 kg/hm2左右。磷、钾肥也视土壤测试结果并结合丰缺指标而定, 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施五氧化二磷45 kg/hm2、氧化钾75~90 kg/hm2;缺素田块施五氧化二磷75 kg/hm2左右、氧化钾90~120 kg/hm2;前作为西瓜、果蔗等高肥田块不施磷肥, 施氧化钾45 kg/hm2左右。全部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施用;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比4∶4∶2来确定, 分蘖肥可分2次施用, 第1次宜多, 约占2/3, 第2次占1/3。钾肥按基肥、穗肥比1∶1确定。分蘖肥第1次在移栽返青后施用 (6月底) , 第2次间隔7~10 d作调整肥施用 (7月7—10日) 。当群体生育正常时, 穗肥宜选择在倒3叶露尖时施 (在7月25日左右) , 当群体较繁茂时可适当推迟施, 起保花作用。当第1次分蘖肥施后, 如果水稻生长量较大或叶色较深, 可少施肥或不施肥。穗肥施用也一样, 对过于繁茂、明显贪青晚熟的群体, 氮肥可以少施或不施。另外, 对生长正常或后期脱力的水稻, 可适量施用粒肥, 防止根、叶早衰, 使籽粒充实饱满。但对于阴雨寡照或贪青晚熟或已发生过稻瘟病的水稻, 则不施。

3.5 精准灌溉

一是选择移栽后的晴天灌浅水层 (2~3 cm) 以移栽活棵, 阴天可不上水。二是营养生长期实行间歇灌溉, 以保持稻田湿润但无水层。三是长穗期灌浅水, 或浅湿交替灌溉。四是成熟期, 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 齐穗期干湿交替, 保持田间湿润, 间歇灌溉, 灌水后自然露干, 等田土逐渐蒸干至开细裂时再灌溉水, 直到收获前1周断水, 严防后期断水过早。

3.6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一是病害防治。甬优12号的病害中重点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 7月下旬开始用爱苗等预防纹枯病兼治菌核病。如遇台风应关注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生和防治。二是虫害防治。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 抽穗后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三是杂草防治。在施分蘖肥时, 可用丁苄等除草剂, 与肥料拌匀施下。

3.7 适时收获

为了获得高产, 应适时进行收获。温岭市甬优12号晚稻一般可于11月上中旬待稻谷完全成熟后进行收割。

参考文献

[1]孙健, 章玲芬, 张建民.“甬优12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1) :39.

[2]孙健, 张建民, 张海东, 等.甬优12号不同播种期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4) :154.

[3]张建民, 孙健, 章玲芬, 等.杂交稻甬优12号强化栽培密度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 2010 (5) :988-989.

【甬优6号】推荐阅读:

上一篇:意外妊娠下一篇:健康班级的创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