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型

2024-07-27

“双创”型(共6篇)

“双创”型 篇1

一、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国家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和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让那些有能力、想创业创新的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靠创业自立,凭创新出彩。为此国家为推进双创出台了很多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善了创新创业环境,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创业或就业的机会。在不少领域出现了很多创业创新亮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断涌现,双创在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在这种环境下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有了新要求,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高校是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授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双创型人才的数量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在这个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现状,一是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程度,就有大多数学生都在花心思应付各种考试。对于能否创新都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并未留意太多。二是“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

随着高校每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工作问题。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其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近年来,政府为了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各高校有必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的目标就像海上的灯塔,尽管大海辽阔,但人们总能找到回到岸上的方向。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它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并不重视这门课程,将其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随随便便找个老师上上就完事了,并未真正的重视。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的学生对未来一片迷茫,有的甚至连自己学的专业以后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所以,有专家表示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可以开启学生的成长之路,促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内容和过程,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众多职业方向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双创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双创型”人才应该具备些什么特征呢?我们又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双创型”人才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对日常事务得心应手;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有独到的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把握机会、善于创新并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具有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能够在团队中与成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二应具有自己所属行业人才的专业特征。比如管理类人才,管理顾名思义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所以,经管类专业的人在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的前提下,要具备创新现有各方面管理活动的能力,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和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根基。所以,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培养模式的构建,拓宽现有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选择的能力。同时,也利用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双创型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作适当改进,不能一味地照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仍然是六七年前甚至更久的教科书,有很多课本里的数据早就不适用于当下这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课程的讲解中,老师应该努力将当下的新知识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思考产生创新思维。另外,还要注重实践教育。第一要鼓励学生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赛,比如:经济管理类学生常参加的全国市场营销大赛,这类比赛旨在使学生将课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二学校可以购进一些科技类公司研发的软件,模拟公司经营;第三要加强以毕业设计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环节是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实际生产、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第四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四)改变考核方式

在我国,大部分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评判一个人学习好不好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的高低。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考核,像这种大部分考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而“双创型”人才则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仅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这种考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所以要树立科学的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对原有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进行变革,使新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积极改革,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我国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高校应积极改革,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考核方式,培养创新人才。同时,高校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关键词:创业,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汤婕,花日茂,徐微,樊霆,刘小红,张蓉.“五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8)

[2]徐斌,郑宏兵,张利萍.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9)

“双创”型 篇2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双创”型 篇3

关键词:测绘学科;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97—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为了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徐州师范大学测绘学院1999年起开展了“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测绘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等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两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形成了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立足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教学实际,大胆构建教育观念新颖、教学内容科学、课程体系合理、专业特色明显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测绘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科研导师制”、“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创业拓展”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在优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双创型”人才的特征,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考核方式也将随之改革。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这就需要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与之相配套。

1.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注重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普及性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活动,注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从事创业活动,所以,创业教育往往实行普及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2.优化培养目标,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 “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等素质。二是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以测绘类人才为例,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所以,测绘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精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3.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根基,需要有一种能根据个性爱好激发学习兴趣、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社会生活的多元培养方式。

一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选是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其次是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再次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四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五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4.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个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立足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论文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为重点,以公共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个逐层递进的阶梯为层次的,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内容 ,确保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三是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 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 ,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 ,同时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四是推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

5.强化第二课堂,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第二通道。“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这种教育目的和效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

一是开展“双创论坛”活动以激发“双创”意识和“双创”冲动。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组织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报告”、“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浓厚学校学术氛围,学校应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讨论机会。三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与设计创新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多、更早地参与到科研、生产等工作实际中去,增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机会。

6.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创型”师资队伍。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需要有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聘请创业教育专家开设创业师资短训班,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创业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董亮,罗明明,涂小东.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9):43-44.

[2]需家潇.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2):26-29.

[3]吴师法,苏艳蓉.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探研[J].中国就业,2007,(8):34-36.

[4]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9):77-78.

[5]李海英,吴金秋,马春泉,等.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Z1):30-33.

[6]施险峰.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管理观察,2009,(11):45-47.

[7]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14-18.

“双创”型 篇4

1“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含义

注:本文为2009年广东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 (200908)

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 主要指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为[1]。所谓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是指通过施加教育和影响, 使其能够善于并且有意识地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 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创新精神培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2]。

创业是指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 也就是自主地开拓和创造业绩与成就;是愿意吃苦, 有创新精神的人, 通过整合资源, 捕抓商机, 并把商机转化为盈利模式的过程。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 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 进行某项事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 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自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后迅速发展。创业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基础的夯实、创业指导的实践、创业挫折的教育。

所谓“双创型”人才培养就是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前提, 以形成创新创业品格和提高能力为目的, 促使学生个性得到不断发展,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以此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 药学类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药学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以往的药学类院校教育中更重视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而忽略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目前,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陆续作出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对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 因此, 培养药学领域的“双创型”人才成为药学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2)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符合制药行业发展特点。制药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等特性。无论是产品研发, 还是设计生产工艺以及最终的营销与管理, 都需要不断创新, 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药学类院校主要为制药行业培养、输出科研技术、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人才, 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又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能够为企业所用。所以在药学类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提升药学类院校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药学类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一方面给社会提供了层次高、素质佳的劳动者。但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需要药学类院校不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 自主就业, 接受社会的挑战[4]。

(4)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药学类院校创新创业活动应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培养“双创型”人才, 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自我发展方式充分展示才华, 提升素质。

3“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双创型”人才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展, 笔者以我院为例, 对“双创型”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1) 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广东药学院根据当今社会以及制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 紧密围绕面向区域、行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构建特色鲜明的多样化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 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中, 除加强理论教学外, 还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优化专业实验课程设置, 加强实习教学规范, 构建由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教学和现场实践五大教学模块组成的有机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按规范开设验证性、综合设计性、探究创新性的专业实验课和实习课, 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 从专业设置和定位上体现“双创型”特色。广东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围绕面向区域、行业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总目标, 根据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 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特别是在学校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药学专业的基础上, 在校内开展本科优势专业建设,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促进特色与优势学科的发展, 提高“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遴选了制药工程、生物技术、中药学、护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药物制剂、化学工程与工艺、临床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在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

(3) 完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满足“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在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同时, 广东药学院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学校每年都承担国家、省市的教学研究课题, 并获得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多年来, 学校资助了一大批教育改革课题, 这些教育改革课题既有从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上进行研究的方向性课题, 也有就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创新, 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策略性课题。通过研究和实践, 教师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转向体验、互动、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方式, 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也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4) 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等载体培养“双创型”人才。对在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 而且还可以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的形式或借助社会力量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广东药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 以及计算机、数学建模大赛, 技能竞赛, 操作能力比武, 暑期大学生科技、卫生、文化下乡等活动, 形成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格局。与此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自主创业, 如创办早餐屋、家教中心, 提供电脑维修服务、校内鲜花礼品配送等形式多样的服务, 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药学类院校通过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积极打造“双创型”人才, 既解决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又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以适应制药行业高速发展和创新需求, 从而推动整个制药行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石纯.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4) :24.

[2]王前新, 周明星.创新教育全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9.

[3]郁义鸿, Robert D.Hisrich.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双创”型 篇5

随着信息化社会网络的普及应用, 高校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更应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针对培养具有园林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一种集课堂与课外网上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学习活动与上网活动融为一体的新型实践教学手段, 建设一个配合“双创型”教育相关课程的实践虚拟网络平台,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学生创建一个近似真实的实践环境, 使学生可以使用共享的实践教育网络平台, 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全过程的支持更为重要[1]。

2“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虚拟实践平台的构建

2.1“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虚拟实践平台的构建目标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虚拟实践平台的建设, 以园林专业教学特色作为主要对象, 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主要依据, 以网络虚拟实践平台作为新的教学形态, 以虚拟网络平台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载体, 新手段, 引导学生在虚拟的实践平台中得到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2]。最终以“学生都有全面的实践学习机会, 高效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网络虚拟实践平台的构建目标。

2.2“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虚拟实践平台的构建特点

2.2.1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虚拟实践平台是园林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 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虚拟实践是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 为学生构建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条件、引导创新思维, 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学生在虚拟实践平台中还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2.2 弥补实践资源和实践场所的不足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虚拟实践平台弥补了传统教学计划中实验或实习安排较少, 实践场所单一、重复, 导致学生思维受限的不足。虚拟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自由, 更广阔的网络大课堂, 教师或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可以将实践课程的授课内容、实践经验、创业案例在网络平台上公布以丰富实践资源。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设置创业实践流程模拟、创业管理的实践操作项目, 从而解决实践场所不足的问题。

2.3“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虚拟实践平台的功能构建

2.3.1 系统管理平台

负责对系统用户进行管理,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注册管理、学生和教师上传资料的管理、时间管理、公告管理以及相关站点链接、动态网络的管理等, 进行系统安全策略管理和管理与系统配置。

2.3.2 教学平台

主要是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制作和管理, 包括制作实践教学课件, 教师授课视频, 成功创业案例, 虚拟实践场景, 使学生在线进行实践学习、实践操作和相互交流。在教学平台中, 教师不但可以解答学生提出问题, 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网络授课。

2.3.3 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网络虚拟实践平台中的核心创新模块。根据“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平台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以专业课程为主线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园林综合Studio”的课程实践模块, 其内容以虚拟实验、实践课程及园林课程设计为主, 学生可以参与虚拟实验、实习课程, 同时将课程设计作业公布网络平台上参与点评;二是以创新、创业实践为主线包括“实际园林方案设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成功创业案例”的“双创”实践模块, 其内容以园林业务实践网络模拟为主, 学生一方面可以参与园林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园林施工———园林预决算分步骤的虚拟实训, 另一方面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发成立创新小组, 自拟题目进行探讨、分析和研究。同时, 实践平台还设立了创业园地版块, 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指南、创业技巧、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精英等项目。从而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达到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

3“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虚拟实践平台的应用模式

3.1 开设虚拟实践课程

利用虚拟实践平台可以开设园林设计、园林实习网络课程, 教师在网络公布ppt电子课件, 同时公布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学生和教师在网上完成教学过程。

3.2 创造虚拟实践情境

在网络实践平台中, 为学生创造虚拟实践环境, “情境”是学习环境要素之一, 情境创建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因此, 要创建符合知识点的实践情境。根据园林专业的实践知识体系, 围绕园林植物应用和园林规划设计两大方向, 设立适合的虚拟环境。围绕园林植物应用方向设立植物识别———植物应用———植物栽培———植物景观设计场景;围绕园林规划设计方向设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园林施工———园林预决算场景;围绕创业实训方向设立企业管理、企业经营及园林工程招投标模拟场景。这样, 通过虚拟实践平台的展现, 从理论到实践, 从园林植物应用方向到园林规划设计方向, 从校内学习到校外实习, 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3.3 灵活的交流与反馈模式

在网络实践平台中, 设立了园林学子论坛版块, 对于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园林学子论坛进行在线交流和探讨。也可借助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 真正实现师生之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互动。

结束语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设立的虚拟实践平台, 使用效率高, 可扩展性强, 有效的解决了大型综合实践基地资源不足及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3]。虚拟实践平台将虚拟教学、网络教学、课程教学的优势有机地整合,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4]。

摘要:本文以园林专业教学特色作为主要对象, 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主要依据, 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虚拟实践平台的构建目标, 实践网络平台的构建特点, 构建模式;同时阐述了网络虚拟实践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虚拟实践平台,构建,应用

参考文献

[1]崔保安.农科类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05:3-5.[1]崔保安.农科类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05:3-5.

[2]王华, 王冬良.观赏园艺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3) :200-201.[2]王华, 王冬良.观赏园艺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3) :200-201.

[3]吴祥恩.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290:96-100.[3]吴祥恩.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290:96-100.

“双创”型 篇6

1 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园, 各自之间的功能差异稍有不同, 为论述方便本文统一称之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与以往小打小闹式的校企合作相比,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合作企业数量增多, 合作程度加深, 合作的内涵丰富, 合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不过, 也要看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下, 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滞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是系统性的、过程性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领导、管理者、教师、企业人员、政府人员等相关培养主体都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当前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 个别领导理念滞后, 教师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意义认识不足, 都成为了制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想障碍。

(2)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主体单一。当前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高校。有些人认为, 高校理所当然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这一点并不否认。但是由于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很高, 这就要求高校、企业、家庭、社会、政府等多种人才培养主体参与其中, 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 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国家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来。当然, 高校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主导性主动作用是不能退却的。

(3)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平台的功能效用发挥不足。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功能效用是指存在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物理空间、物质资源、企业岗位、人才资源和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相关的政策制度机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效用。这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发展程度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有关。由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对入园的企业有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 入驻的大型的企业或国际著名的企业不多,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可利用资源岗位不足,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物理空间闲置浪费。还有就是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的创业企业与社会企业关系不连贯, 大学生创业企业忙于生存, 忙于找市场, 对社会企业存在生疏畏惧感;社会企业也看不起大学生创业企业, 也是无暇顾及。这样双方可以互相联系互相利用的资源限制浪费了。

(4) 双创型人才实践平台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目前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实践平台的定位不是十分清楚, 教师培训缺少理想的企业和项目, 学生实习提供的岗位数量不足、岗位质量简单、企业方导师动力不足、创业导师参与指导积极性不高、创业导师参与创业的利益不明确, 这都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构成了制约。

(5)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整合。

2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创业实践载体的构建

2.1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构建创业孵化区域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创业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是高校综合性的多功能服务载体, 在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建设创业园、创业区或者创业孵化室, 是解决大学生创业的直接途径。当前高校内许多大学生在政府、高校、社会的创新创业大背景下也勇敢的做一名“创客”, 实现自己的梦想。

2.2 依托园中企业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实习见习和兼职岗位

有些学生想创业, 但是迫于资金、项目、团队等因素的限制, 或者对创业存在一种学习和观望的态度, 那么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的社会性质企业和本校创业企业就为学生们提供了参观学习的机会。

2.3 依托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工学交替, 为教师开展交流培训搭建了平台

早期学生参加工学交替, 需要上课教师到校外奔波利用各种人脉资源为学生寻找工学交替的平台。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工学交替, 原因是学生生产的产品会产生瑕疵或者产品不合格, 这为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生产成本。而政府对于接收学生工学交替也没有政策性说法, 所以企业的兴趣不大。服务行业的企业多是要求学生拓展业务的工学交替。外出工学交替, 对学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来说, 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 学生外出实习 (有的可能到其他城市工学交替) 管理上、安全上、服务上如果不到位, 就很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现在在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就可以让学生工学交替, 大大减少了教学成本和安全隐患,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现了“多赢”。另外, 对于需要锻炼、培训的教师来说也方便了这一过程。

2.4 依托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搭建其他辅助性实践载体

由于创业行为本身是一种综合性能力运用行为, 要求创业者也要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学生就需要外在多种精神素养、价值观念和能力措施的塑造和植入。一是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拓展中心。创业者要想创业身心都必须健康是前提。二是建立创新创业研究中心, 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和智力支持。三是建立咖啡吧创客空间, 方便学生与各界人士会客交流和创业思想碰撞。四是与外界沟通交流平台。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最后就是为创业者提供数据信息、政策咨询、法务税务知识、社保政策等各种政策信息服务平台。这种平台定期组织政府或社会人员即可解决。

3 多元培养主体参与双创教学活动的路径依赖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家庭、社会等多种培养主体参与培养活动。但是, 多元主体培养理念并不是要求大家具有相同的职责, 相同的责任, 而是各有主次, 各有偏重, 发挥并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1 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重要主体。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范围内, 高校自身可以开展多种多样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我们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为例对该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出分析。

首先,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改校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创业理论课。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的课程有公共必修课2门, 选修课4门。各学院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若干门。这样就保证了通识创业课与专业课创业课实现了结合。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理论课是基础,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更是必要。为此, 我校专门制定创新创业发展战略, 建立了“一区两园三地”, 在实践上全力保障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建立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拓展中心。拓展中心在风景秀丽的河边, 有攀岩、独木桥、高空丝网等提炼学生胆量的心理素质的建设设施。拓展中心按照社会化管理模式, 聘请社会企业教师为学生开展身形塑造课程服务。拓展中心不仅塑造了学生的提醒, 关键是提升了学生的耐力、胆识、勇气和协作精神。这些精神素养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完全有必要的。

再次, 利用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 (1) 招聘社会与专业建设相关或是有利于创新创业教学的企业直接入驻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目前与我校专业相关的企业有广告摄影类企业、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50多家。企业入驻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解决了项目研发、教师培训、学生工学交替、学生实训等多种实践教学工作, 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企业文化, 感受到了创新创业精神。 (2)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直接扶持大学生创业。学校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5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园, 成立创业管理与服务中心, 创业园定期聘请企业家、社会精英、杰出校友为创业大学生开展创业服务。在扶持政策上, 减免学生房租费用, 免除学生物业管理费、水费、服务费, 学校最大限度支持大学生创业。创业园做到了让学生在创业中学会创业, 让市场决定成败, 即使失败了也可以为未来创业播下火种。 (3)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建立各类研发中心, 如光伏中心、服装研究中心、吴商文化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的作用是为创新创业提供动力支持, 创新创业成果的展示也会激发学生的创意热情, 为项目研究注入新的思维。

最后,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中举办各类论坛、研讨会、培训、沙龙等活动, 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

3.2 政府的多样化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多层多样的, 从行政上看, 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外, 也有政府高校之间的平行关系、交叉的关系。从教学上看, 也有指导关系、合作关系、命令关系、管理关系和协调关系等等。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引导、支配与合作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复杂紧密。就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式作用来看, 政府可以发挥多种多样的作用方式。

3.2.1 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

这是政府通过颁布政策, 让政策发挥创新创业的促进、指导和推动作用。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促进社会和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政策, 各项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不过, 从实际创业政策运行政策来看, 有些补贴申请条件要求较高, 限制很多, 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3.2.2 政府的人才信息支持

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税务政策、保险保障信息需要向广大的学生传授普及。这需要政府有关的专家人才定期到高校为创业者提供这方面的法务、税务、保险等传播服务。

3.2.3 政府资金资源支持

政府的资金支持通过包括就创业困难补助、开业补贴、创业补贴、房租补贴、吸纳人员就业补贴等直接资金补贴等形式开展服务。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控手段把社会闲置资源、场地、厂房提供给大学生开展创业。

3.2.4 政府创业培训与创业大赛活动的支持

目前政府部门主要是省市创业指导服务部门通过培训的方式, 促进大学生提高创业的能力。培训的课时为60课时, 通过培训的学生可以拿到国家承认的《大学生创业资格证书》, 拿到此证后参加创业将享受到国家的相关补贴。在某些高校还可以冲抵2学分的成绩。另外, 政府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 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奖励的创业基金也部分地解决了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2.5政府高新区与高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对接合作支持

园对园合作, 或者“两园共建”也是政府支持高校产业园、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企业发展成熟壮大后可以进入政府举办的高新区, 继续发展;高新区的企业也可以入驻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为创业教学提供各类所需要的资源、人员、资金支持。

总之, 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在宏观政策上还是微观的事物上都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高校应积极主动与政府合作, 通过合作、共建、共赢的方式实现人才质量的提高。

3.3 企业多样化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除高校外, 企业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近年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国家形势、社会形势、高校形势的发展需要校企之间有着更加深入紧密地的开展合作。企业可以凭借产教育平台通过以下方式途径参与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中来。

3.3.1 企业的研发中心可为教学提供观摩和案例

企业的实验中心或研发中心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 是企业的命根子。一般说来企业可能顾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或竞争力问题, 可能不愿把研发中心设在高校。实际上高校在研发的人才资源上有很大的优势。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可以实行保密措施, 与高校、教师或学生签订保密协议, 或者拿出小部分新资源新产品用于教学即可, 最大目的是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3.2 实习实训基地的共建与使用

校企共建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场所, 为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平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校方可 (免费) 提供校内运营场地, 企业方可提供创业实训项目和运营资金支持, 与校方共同建设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创业实训服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 创业实训基地内部可再规划多个功能区:分享交流区、创业实训区、创业苗圃区、成果展示区、创业服务区等。学生参加设置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内创业实训基地活动积累了创业经验, 增强了对企业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的认识, 为未来自己创业进行了知识储备。

3.3.3 企业项目的管理与拓展

企业的项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创业尝试, 第一种是可以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生产、管理、推广、服务或销售, 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和创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第二种方式是直接把项目、产品、服务交给学生来做, 学生自己拓展业务, 在创业过程中, 直接“做老板”接受市场检验。第三种方式是学生出项目, 以学生自主创业为主导, 企业与之合作, 进行帮扶式引导, 帮助大学生企业成长。

3.3.4 企业岗位的感知与体验

在企业里, 企业岗位由于受到较多情况影响, 有时会出现空缺, 需要一定的人员进行弥补, 而学校学生也需要实际岗位进行锻炼、学习、体会和感知。企业的岗位为学生的实习锻炼、提高能力提供了平台。所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成为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创业感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现代学徒制”成为高职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方式。在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感知度都大大提高。

3.3.5 企业精英的培训与讲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杰出企业家的身上都有某种人类拼搏奋斗的品质, 没有一个人会随随便便的成功, 所以成功人士走过的道路, 成功人士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心路历程, 必然感染和激励着青年学生们为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理想去拼搏。所以创业典范、企业家、杰出校友、名人大家都责任把他们对创业的感悟、认知、心得传授给学生。比如,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的创业故事确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去自主创业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当然, 杰出人物的资源是稀缺, 学校的讲座费也是杯水车薪, 他们也不可能到每个学校去开展培训、宣传、讲座和沟通交流。可以借鉴的做法就是政府出资、联系协调或高校联合建立创业当讲堂、创业论坛、创业培训或讲座平台对真正想创业的学生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苏州国际教育园管理委员会的这种做法就值得肯定。

总之, 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校企深度合作应专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精益孵化三个方向开展合作,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切实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以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为平台多元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 全力打造集生产、实践、合作、培训、创业、研发、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

完善和创新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管理和服务机制, 打造人才培养的综合服务体系。如果把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比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艘航母, 那么这艘航母上的组织机构和武器装备应该与之相匹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素养的高质量人才就得在体制机制上、管理上、服务上、资源配置上、配套设施上大胆尝试, 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效益。要引进优质企业, 优化资源配置, 内部单元协同创新, 既要发挥各自优势, 又要有机联动, 不能彼此孤立, 把内部机构组织协调起来, 实现1+1大于2的效益。

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打造国际化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不竭动力。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无论创新创业还是创新创业教育西方国家比我国开展的要早, 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措施办法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中国台湾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也建立了具有创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育成中心, 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我国大学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境外的经验, 结合我们的实际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尝试打造具有国际化趋势的国际化平台的现代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整合与综合利用多种资源打造培养双创人才的资源与信息服务中心。高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涉及到的资源类型多种多样, 从资源的存在形式看有资金资源、资产资源、信息资源、项目资源、岗位资源、人才资源等等;从资金来源的类型看, 有学校资源、学生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等,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对资源的管理任务就是挖掘资源、整合资源、管理资源和有效地配置资源, 使各种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效用, 最终目的就是为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

5 结论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非一般性质的人才培养, 也不同于普通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所以从政府、到社会、行业企业、再到家庭、学校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建设好综合性实践服务平台。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过程性工程。我们在理念上已经与时代要求基本保持了一致, 但是我们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好各方关系, 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发挥资源的效能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此外,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有效的运行机制和高质量的管理服务水平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要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起点要高, 尽量与知名企业、大型企业或跨国企业合作, 挖掘合作点, 提高合作平台发挥平台的资源集成优势, 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进入校园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 是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 尽管有一定的成效, 但是人才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建设发展要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探索, 敢于尝试, 为人才培养做出特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教育部网站.

[4]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教学[2015]12号, 教育部网站.

[5]孟新, 胡汉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系统的构建及其实现评价[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6 (2) .

【“双创”型】推荐阅读:

上一篇:语文教学之我谈下一篇:血液透析浓缩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