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中见奇(精选6篇)
平中见奇 篇1
汉字是中 华民族的 瑰宝,博大精深,语之基石,文之基础。最是基础应该教,但在实际课堂中,汉字教学却往往被“正音、识形、知义、书写”这些既定的程式所固化,教得索然无味,学得味同嚼蜡。如何把奇妙的汉字教得有滋有味,让汉字教学平中见奇,让学生的记忆刻骨铭心?戴汝潜先生在《汉字教与学》 中认为:“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特点的出发点和逻辑体系,尽管存在些差异,但是这些汉字识字教学法没有哪一种不是以汉字自身的文字学、语音学规律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即万变不离其宗。”
一、寻根溯源,还原本真
汉字教学力求严谨,不能来半点含糊,那种“书法无错字,多一点少一点不要紧,长一点短一点无所谓”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节目中,有位选手书写“日冕”时,看似正确,但裁判却明察秋毫,不予通过。究其原因 ,原来是“ 冕 ”字上面是“冃”,而不是“日”或“曰”,这位优秀的选手因为写得不规范而功败垂成。在惋惜之余 , 我们要痛 定思痛 ,“冃”中间的两横均不连到外框,很多成人都写错,怎么才能让学生们记得清记得牢?笔者执教五年级课文《少年王冕》时就稍费心思:
“老师带来了三个小朋友,它们仨就像三胞胎,长得很像,不知你们能否分清楚。(板书“日”“曰”“冃)观察到有什么不同了吗?学会观察很重要。”学生们纷纷发言,总结出“日”瘦长,“曰”扁宽,“冃”两横均不连到两边。我进一步追问:“我们要认识 的少年王 冕的‘冕’字,头上戴的是哪一个呢?”(生答“冃”)我顺势用课件展示“冃”的演变并提示:“冕”字上部非“日”也非“曰”,它是“冃”,“帽”的本字,古同“帽”,是耷拉着帽檐的帽子的象形。大概因为这个“冃”写起来易与“曰”或“日”字相混,弃而不用,后来另造形声字“帽”。其实,这个“冕”字本身就是官帽的意思,所谓皇帝“加冕”,“无冕之王”,都是取的这个意思。因为帽子和头部是有间隙的,所以“冃”的两横均不连住外框,千万不要写错了!
为了让“冕”字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我首先引入一组形近字,让学生先行观察,发现三个字的异同,知道“冕”字头正确规范的写法;继而进行汉字寻根,课件展示演变过程,让学生知晓其所含的内在意义;再则通过词语强化记忆,通过形象化的说明,让学生知道不连住的原因,从而促进记忆。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发现明理,听得入神,记得牢固。汉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根”可寻,因此汉字教学要敏于分毫析厘,在探寻根源、了解演变的基础上,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汉字,持久地掌握汉字。
二、拆添组合,立体丰蕴
汉字是通 过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文字,除了独体字,所有的合体字都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教学中可以把生字拆分拆分再拆分,组合组合再组合,让孩子们连带触及相关的字,就很容易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达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主张的“有意义的学习”。
“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唯一的一个生字 , 执教者开 场板书“廿”,然后说道:“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认识它吗?”(生摇头。)老师手指“廿”说:“课题中的‘二十七’在日历上通常写的是这个字加上一个‘七’,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吗?”(生纷纷说是“二十”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它和‘念’同音,就念“niàn”,来念两遍。”(生饶有兴趣地大声读。)老师在“廿”的基础上添加笔画组成“庶”字:“老师让这个‘廿’字变得再多几点,更广泛些。这个字就是多、众多的意思啦!有知道它读什么音的吗?”有位学生答 :“ 它读shù,《三国演义》 里面有个叫‘徐庶’的。”“嗯,读书好处真多。古代高官犯了错,皇帝要把他贬为普通老百姓,也称‘庶民’。”教师继续添加笔画,“这个字不认识不要紧,老师给它加个走之儿,让它走起来。你认识吗?”(板书“遮”,生纷纷读“zhē”。)“对,这是本课的生字,读两遍。能组个词吗?”老师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遮住。”“遮挡。”“遮盖。”“老师说两句话,看谁能接上。说一人手特大,可以把天———”(生接口道:遮住)“说一女子特害羞,‘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生接口道:遮面。)“是的,都有这个‘遮’。写的时候要注意‘广’盖头,‘之’托底,各部紧凑莫分离。”
一个生字“遮”的学习,在教师的先拆后合中变得有滋有味,生动有趣。其一,从“ 廿 ”到“ 庶 ”再到生字“遮”,拼接组合,因形相通,让学生了解了这三个“关系字”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其次,导读正音解读字意,探得三字的内在“意”连,使枯燥的生字意蕴丰满起来;其三,猜谜语巧引典,妙趣横生,使生字变得熟悉起来;其四,传口诀练书写,朗朗上口,使汉字书写规范美观起来。如此立体式的汉字教学,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勾连比照,类及音形
“ 点 ”“ 横 ”“ 竖 ”“ 撇 ”“捺”“折”“提”“钩”8种基本笔画组合成形态各异的汉字 ,26个字母和 调号排列组合搭配出变化无穷的音节,当然不可避免地在诸多的汉字中出现了很多形近字、音近字或同音字,给学习汉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解决这种易混易错的问题?避而不谈不如正面交锋,教学时遇到这种生字可以类及音形,勾连出相关的字,在对比中明晰,在发现中掌握。
教学《放飞蜻蜓》一文时,我发现生字“孑、孓”很有意思,首先两个字“长”得很像,一挑一捺,各成一字,极易弄混;其次读音相似,仅一个字母不同,声母调号完全一样。从“形”上我马上勾连到已知汉字“子”,这三个字最后一画的行笔方向不同;从“音”上我又联想到“解决”,二者读音仅一个调号不同而已,而且“孑孓”———害虫蚊子的幼虫,人人都想“解决”它,“解决孑孓”是不是大快人心,这是祖先刻意为之,还是机缘巧合?反正我一下联想到这么多,就一定得做点文章,让学生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师:同学们,生字能读准确、写正确吗?跟老师写“孑”和“孓”。(生书空写。)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很好解决,它们跟“解决”的读音,只是一个调号的不同。能解决“孑孓”了吗?(生笑而再读)
师:(板书“子”) 孩子们,这三个字长得有点像,你能发现异同点吗?
生: 这三个字 中都有“了”,“子”中间是一横,而“孑”是挑,“孓”是捺。
师:很好。“子”,好孩子的“子”,中横要写端正,做到平稳舒展,坐端正的都是好孩子;如果不小心写成挑,就是———(生读“孑”);写成捺 , 就是———(生读“孓”);这两字合起来———(生读“孑孓”)。对了,那是害虫蚊子的幼虫,不是好东西哟,见到“孑孓”就想“解决”它。抬起手,就是“孑”;拍下去,就是“孓”,所以要先写“挑”,再写“捺”。
师:小朋友们,今后写汉字每一笔每一画都要写得规范,要不然可就惹麻烦啦!中国的语言文字很有意思吧!
在这段微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提示“调号”,类及“解决”,再反复导读,巧解趣读,解决“孑孓”的读音;其次,由形类及旧知“子”字,对比发现,指导书写正确规范;其三,在识字写字中育人育心,写端正舒展平稳是“好孩子 ”的“ 子 ”,写不端正则是害虫的幼虫,有意将识字写字与做人做事结合起来。这样立体式的汉字教学,一定会激起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努力地“写好字,做好人”。
四、将错就错,因势点化
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经历得越多,他们心灵上的印痕也就越多。表面上看起来糟糕的错误,孩子却会从中获取许多益处。”在教学一些独特的生字时,采取让学生“体验错误”,进而因势点化的方式会让孩子铭记终生。
特级教师 孙建锋执 教《雾凇》时,让学生观察文题三秒钟,继而叫学生上台去写,学生想当然地写成三点水,此时孙老师幽默地说:“吉林太冷了,雾凇冷得都凝固了,一点水没了,三点水就剩两点了!快改过来。”基于学生的原有认识,不出意外学生都会将“凇”字的部首写成三点水,孙老师故意制造这起错误,让学生当众出错,这种错误的体验会让那位学生刻骨铭心。教师巧妙的点评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无疑“凇”字会在所有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终生不忘。
无独有偶,类似的一幕发生在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上。他执教《鞋匠的儿子》一文时,先让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余学生在下面写。其中“尴尬”一词学生写成了“九”字底,薛老师问:“他写对了吗?”浑然不知所“错”的学生说:“写对了。”薛老师追问:“和他写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除了一个学生误写成别的词之外,其余学生都举起了手。“真是很尴尬,这个字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对。”薛老师不无惋惜地说,“同学们仔细比照书上的字,发现错在哪儿了吗?”当学生们发现问题所在时,薛老师再次提醒:“其实有很多成年人也写错的,那的确很尴尬。希望你们长大后不会出现这种‘尴尬’。”教师通过听写调查,自查发现,纠错改正,让学生经历了从“惊愕”到“顿悟”再到“修正”的过程,相信这个班的学生再也不会写错这个词。更巧妙的是,薛老师在这个情境中多次运用“尴尬”说话,使学生不但识其字知其形,而且明其义得其言。这种将学情研究得如此透彻,将生成把握得如此精准的功力,应该是特级教师的超凡特质之所在吧!
“汉字并不难学,说汉字难学是我们研究不够。”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马学良先生如是说。换句话讲,“汉字并不难教,说汉字难教是我们当教师的研究不够。”语文教师务必要遵循汉字特点,学会考证,学会联想,学会引导,让学生对汉字的印象深刻起来,清晰起来,热爱起来,让奇妙的汉字教学“立”起来!
平中见奇 篇2
以文为本平中见奇-《灯下漫笔》教学反思
当我又遇上<灯下漫笔>一文时,我惊奇地发现:已经上过两遍的这篇文章在我脑中竟然“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这样?我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结论是:“我”不在文中,则“文”不在我脑中. 何谓“我不在文中”呢? 鲁迅先生的`文章如一座难爬的大山,我没有亲自攀爬这座大山,而是借助“教学参考”这部缆车直达山顶,对“文山”里的风景自然是浮光掠影、且行且忘.
作 者:曹霞 作者单位:贵阳市第九中学 刊 名:贵州教育 英文刊名:GUIZHOU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G63 关键词:亦真亦幻 平中见奇 篇3
欧阳给“我们”讲的故事是真的吗?显然不是,至少不全是。虽然每一次讲故事他都强调“这是真的”,但他的故事里竟然冒出“几十个叔叔,十几个姨妈”,这有些不合常理。与其说“我们”喜欢欧阳讲的故事,不如说“我们”喜欢欧阳本人,喜欢他借助一个个故事给“我们”平淡的校园生活带来的不尽的欢乐,更何况,就是不会讲故事,欧阳也算个好男孩:开朗活泼,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一天到晚笑呵呵。所以,讲故事的欧阳习惯于“弄假成真”,听故事的“我们”也乐于“以假为真”。
唯一一次,欧阳没有以“这是真的”开头,讲了一个身患绝症的男孩坦然面对厄运的故事,之后便“黄鹤一去不复返”。事后“我们”从班主任处得知,欧阳讲的是他自己的经历。这可能是欧阳讲的唯一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却希望它是假的,因为它将带走“我们”最好的一位同学和朋友。
作者给我们讲的故事是真的吗?依笔者看来,故事可能是假的,完全出自作者的虚构;也可能是真的,因为我们身边并不缺少与厄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的感人故事。
其实,无论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不影响作品的价值。在故事套故事的叙述中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欧阳,他坦然面对厄运、张扬快乐人生的人格力量,分明已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
平中见奇以优补拙 篇4
同事们跟我非亲非故, 却与我朝夕相处。我们一起相处的时间超过了家人, 每天清晨, 我走进快乐、和谐的学校, 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 几十位同事, 有的风风火火、有的慢条斯理;有的能说会道, 是大家的开心果;有的默默无闻, 敏于行而讷于言;有的耿直实在, 有的含蓄委婉, 有的漂亮时尚, 有的端庄优雅。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气质, 不同的生活背景, 不同的社会阅历, 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那就是“用春蚕的品格和烛光的精神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莘莘学子”。他们追求着、奉献着、快乐着, 以不变的热忱去挑战每一个教育的高度, 以不变的热情去关爱每一位孩子。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大家积极向上的心态, 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我要夸夸身边的好同事、好榜样———王玲老师。一提到王老师, 在我脑海中就会跳出“雷厉风行、良师益友、兢兢业业、刻苦上进”等词语。作为同事, 王老师是一位诙谐幽默、性格直爽、温情善良、容易亲近的人, 她待人平和、真诚, 从不在人前人后说长道短。
记得王老师刚到学校的时候, 她写的字很丑, 可她本人却十分漂亮, 使我一度怀疑“字如其人”之说。是啊, 教师的字就是学生的字帖。不管你让不让他们模仿, 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他们。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笔一画, 都给孩子起着导航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 作业批改中的评语, 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可以说, 工整、漂亮的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王老师深知“练一手好字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于是便虚心向书法一流的方老师请教、交流, 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为自己没能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感到惭愧的同时, 买一些实用价值较高的字帖, 利用零碎的课余时间, 认真地读, 用心地仿, 反复地练。从最基本的一撇一捺开始, 一笔一笔地写, 一笔一笔地练, 一笔一笔地把心情记录在练字本上, 把书法当作人生的一件乐事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 如今, 王老师终于练出了一手好字, 能把规范汉字书写贯穿到备、讲、批、辅教学常规之中。课堂上, 王老师用她的真心点缀了单调的黑板, 赋予了汉字生命, 写出了工整、美观、清晰的汉字,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讲课的内容上,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作业本上, 那些圈圈点点, 那些励志评语, 笔画有力, 结构合理, 字体端正, 是那样地流畅自然。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细微处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王老师正是这样一个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让学生们在一笔一画的巧妙书写中, 深深受到汉字美的启迪和熏陶, 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做人、审美、养心。
以点带面 平中见奇 篇5
一、 利用“一点”,体会人物精神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语言质朴,人物鲜明,帮助学生通过朴素的文字去领悟其所蕴含的精神,是文本训练的重点,经过反复钻研,我最终决定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策略。
师:(出示并引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为什么这么问庞宪?
生:因为他们外出察访药材非常辛苦,李时珍怕庞宪承受不了。
师:那么,从哪里看得出他们外出察访药材非常辛苦?
生:他们外出察访药材走了很多地方,很长时间,常常还要忍饥挨饿,起早贪黑非常辛苦。
生:他们外出察访药材,有时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只好露宿在荒郊野外。
生:他们辛苦奔波了一天,吃的是那么简单——干粮和泉水。
生:他们奔波劳累了一天,按理说应该休息一下,但他们还要赶着把寻访所得记下来,真是很辛苦。
师:那么,从庞宪回答的话中能看出“苦”吗?(“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生:从“挺”字可以看出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他们都坚持了过来。
师:那老师读一读李时珍说的这句话,你们看这样读好不好?(老师以略带感伤的语调读)
生:老师读得不好,因为书上写李时珍“笑着问徒弟”,老师读得有些悲伤。
师:那从这个“笑”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个“笑”字我体会到李时珍非常乐观,不是悲伤难过的。
师:为什么生活这么苦,李时珍还这么乐观?
生:因为李时珍说:“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本案例中,笔者以“寺中谈苦”为突破点,以“李时珍为什么这么问庞宪?”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层层推进,牢牢把握两个重点,一个是“苦”,一个是“笑”,通过“笑”与“苦”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朴实的语言中表达的深刻含义,即李时珍不辞辛苦,造福万民的可贵精神,起到了“以点带面,平中见奇”的效果。
二、 利用“一点”,感受人物形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反映了父子间的浓厚亲情,表达了高尔基善于托物寓意的教学艺术,给读者以深刻启发。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找到重难点的突破点?我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
师:从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生:老师,我明白了,高尔基爱自己的儿子并不是溺爱,他教育自己的儿子不仅要爱父亲,而且要爱别人,多奉献,这种爱很伟大。
师(赞许地点点头)从哪还能体现出这种伟大呢?
生:我从“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看出儿子很爱自己的父亲,他这么小就这样懂事,说明高尔基的教育水平很高,教育是成功的。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高尔基之所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不仅在于他的写作水平很高,还在于他的思想情感很崇高。所以,老师真心希望大家课后主动地去找一些高尔基的作品,认认真真地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很多的收获。
本案例中,笔者通过两个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高尔基崇高的思想境界,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得到了思想教育。最后再向学生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显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好的问题“言近旨远”,看似平淡,却富启发性,能够提高人的认识,熏陶人的情感。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点带面,很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三、 利用“一点”,统摄全文
《二泉映月》一课最后写道:“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笔者认为,句中“这样”一词显然极其平白,却很值得品味和利用。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里的‘这样’到底指怎样?”
生:“这样”指十多年过去了,阿炳饱经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由一个懵懂少年长大成人后才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生:“这样”指阿炳饱经风霜,把自己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對命运的抗争全部倾注在乐曲里才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生:“这样”指阿炳穷困潦倒、孤苦无依,他在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生:“这样”指阿炳用生命谱写了这首曲子。
师:阿炳就“这样”创作了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对我们有什么人生启示吗?
生:不朽的作品都是用生命创造的。
生:即使生活再困难,我们也要热爱生活。
生:往往生命越是艰辛,获得的成果就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向命运低头。
这里,笔者巧妙地利用“这样”一词,回顾、收束全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二泉映月》形成的过程、丰富的内涵,进一步感受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而且帮助学生对人生有所感悟,以小见大,效果很好。
“以点带面”的“点”有很多种,它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或文章的“留白”,采用“以点带面,平中见奇”的方法既需要教者有敏锐的语感,充分关注文章的细节,又需要教者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
返璞归真 凡中见奇 篇6
在王宝明亦书亦画的花卉昆虫系列作品中,书法行笔方中带圆,笔法流变,字体结构起伏跌宕,或倚斜反正,或粗细结合,或行楷交融,或方棱雅拙,展现出朴实典雅的线性气韵。笔随心致,恣意畅逸的书体,精工雕琢的昆虫工笔和浅淡简洁的写意花卉,组合出一幅幅清新、清淡、清雅的图画。
《南瓜味美草虫来》,作品用赭石、浅橘红、土黄、土灰等画出成熟的南瓜,枯涩笔法画出南瓜藤枝,再以饱满的侧锋画出瓜叶,一只工笔精绘的蛐蛐站立在南瓜左边。画面处理,或以清淡不同的色泽,或以枯涩劲键的笔法,或以墨色敦厚的侧锋,表现出简洁而不简单的风范。
《萝卜白菜保平安》,作品以淡墨中锋行笔的菜干,水分饱和的侧锋画出酣畅淋漓的大白菜,其后用橘红、土红、灰红等绘制的萝卜,浓墨简练写意的菜根、萝卜根,以及灰褐色精绘的蛐蛐,工写结合,色墨辉映。画作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地方平中见奇,描绘出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之美。
《盛夏清风》画面中左,淡淡的墨色绘制出文房四宝的笔洗,用侧锋由左向右挥毫画出。一支嫩竹从画面上方向右而下,浅淡灰绿的竹干,略深的竹叶,从上方第一个竹节朝左伸展出两叶;在第三个竹节上,或短小、细长,或个字形、竹字形,交叉组合,越画越淡,赏心悦目。作品落款于盛夏作,那炎炎夏日很容易使人心情烦躁难安,而作者却在宁静的画室挥毫创作,令人在赏画之余,回忆起儿时在夏天的田野里忘情地捉蜻蜓玩耍的自由童趣,好一派纯真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