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PAP纳洛酮(共6篇)
N-CPAP纳洛酮 篇1
我科自2010年9月~2012年12月对60例不同原因的昏迷患儿应用纳洛酮抢救治疗,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12例同期住院的昏迷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0例, 男38例, 女22例;年龄<1岁24例, ~3岁17例, ~6岁12例, >6岁7例;轻度昏迷18例, 中度昏迷35例, 重度昏迷7例。对照组56例, 男34例, 女22例;年龄<1岁24例, ~3岁9例;~6岁13例;>6岁10例;轻度昏迷17例, 中度昏迷33例, 重度昏迷6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病因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止痉、降温、吸氧、保护脑细胞、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纳洛酮0.01mg/Kg·次, 静推, 每小时1次, 用至意识清醒后停药。若用药48h无效则停药。用药期间注意患儿意识、血压、心率、呼吸等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39例, 好转11例, 未愈7例, 死亡3例, 治愈率65.0%, 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治愈21例, 好转10例, 未愈17例, 死亡8例, 治愈率37.5%, 总有效率55.36%, 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χ2=9.47, P<0.01) 。两组意识恢复情况见表2。治疗组重度昏迷7例, 死亡3例, 未愈4例;对照组重度昏迷6例, 死亡6例, 两组对比, 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3 讨论
纳洛酮 (NX) 是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OLS) 的
特异性拮抗剂, 对各型阿片受体亚型均有拮抗作用, 无前驱或后继的激动作用, 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 静脉注射后起效快, 1~2min血药浓度即达正常值, 持续1~4h, 消除半衰期为1h, 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然后经尿排出, 纳洛酮常规剂量时无明显毒副作用, 长期给药无依赖性, 该药物半衰期短, 故对重症患儿应重复用药。
中枢神系统存在着多种神经肽, 对中枢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昏迷及多种应激情况发生时, 血浆-内啡肽 (β-EP) 浓度升高[1,2], 应激是促使β-EP分泌及释放的重要因素, 有报道指出[3], 机体应激时, 垂体分泌内啡肽增加, 血中浓度可达正常5~6倍。β-EP除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外, 在心脏、肝脏、胃、小肠中也有发现, 并损害这些器官的功能。使用纳洛酮可拮抗β-EP的影响, 重建PG和儿茶酚胺的循环机制,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正常, 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 阻断继发性的脑损伤, 改善脑代谢, 促进脑苏醒。也有研究指出, NX能刺激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醇的生成, 对脑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来实现[4], NX对昏迷患儿的作用除了拮抗内源性阿片肽外, 也有降低氧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本文结果表明, 对于昏迷患儿无论程度轻重, NX均可缩短病程, 促使患儿意识清醒, 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 且起效快, 作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Qsgood PF.lnereasc in plasma beta-endorphin and tail la.tency in following bLum injury[J].Life Sci, 1987, 40:547.
[2]ChemowB.Hemorrhagic hrotension increase plasma betaendorphin concentration in the nonhuman primate[J].Crit Care Med, 1986, 14:505.
[3]孟庆林.纳洛酮的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1994, 14 (1) :1.
[4]盂庆林, 胡长欣, 侯延奎.盐酸纳洛酮拮抗乙醇中毒作用机理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1996, 16 (3) :4.
纳洛酮的应用研究进展 篇2
1 临床作用
1.1 各类型休克
有资料表明,败血症性休克、出血性、肉毒素性、过敏性休克和脊休克时,作为一种应激状态,都有阿片肽的参于,尤其是内啡肽,而内啡肽能抑制前列腺素(特别是前列腺E1)和儿茶酚胺对微循环和心血管的调节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纳洛酮抗休克的原理,阻断内源性阿片肽大量释放所引起血管扩张和低血压,使血压回升,微循环得以改善,心肌收缩力增加,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同时还通过抗氧化作用防止DIC形成,稳定细胞膜,减轻细胞毒性作用。纳洛酮能改善休克症状,缩短休克病程,降低死亡率。[1]
1.2 急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塞
在脑梗塞治疗中,抢救缺血半暗带区,减轻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的核心问题。急性缺血时,下丘脑释放大量β-内啡肽,β-内啡肽进一步降低缺血区的血流量,同时还能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对神经感觉通路,运动传导通路均有抑制作用,加速缺血性脑水肿的发展[2]。纳洛酮竞争性和阿片受体结合,抑制急性缺血时增高的-内啡肽所产生的病理作用,改善缺血区的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压,另一方面纳洛酮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显示[3],纳洛酮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炎症因子的产生,可能通过促进钙结合蛋白D-8K表达或减少其丢失,由此缓冲细胞内过多的钙离子,抑制钙超载,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对神经元的损伤。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
脑出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刺激下丘脑分泌阿片肽,和梅等[4]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阿片肽-β-内啡肽、强啡肽含量变化并观察纳洛酮对其干预作用。结果表明:(1)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和脑脊液β-内啡肽和强啡肽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与出血量呈相关性(均P<0.01)。(2)治疗后纳洛酮组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和强啡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这表明阿片肽-内啡肽、强啡肽均参于脑出血病理生理过程,并且与意识障碍、呼吸抑制有关,有研究表明脑出血中阿片肽明显高于脑梗死,且脑水肿越明显阿片值越高。龙赤等[5]研究也表明阿片肽与意识障碍、呼吸抑制有关。当机体在脑出血应激状态下,使用纳洛酮可竞争阿片受体,阻止内源性阿片肽发挥其损害作用,使意识清醒,呼吸功能恢复,还可以防止脑血管痉挛。同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研究已表明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6]。
1.4 心肺脑复苏
纳洛酮作为急救药品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临床。在心脏骤停患者的体内内啡肽明显升高,升高的内源性阿片肽对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循环机制,产生抑制效应,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不能增加,血压不能回升,重要脏器不能得到有效的血供。同时在抢救治疗中外源性肾上腺素又是最古老、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儿茶酚胺类复苏药物,纳洛酮一方面抑制内源性阿片肽,另一方面使肾上腺素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7]。
1.5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HIE)是由于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性损伤,重度HIE患者可致死亡。赵旭晶[8]用纳洛酮治疗6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观察,结论认为纳洛酮能有效改善呼吸循环及脑细胞代谢,能缩短病程,安全可靠。赵国华等[9]用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表明纳洛酮在改善临床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等方面有积极作用。HIE患儿β-内啡肽显著增多[10],纳洛酮能解除其对呼吸循环抑制,兴奋呼吸,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纳洛酮已经作为HIE治疗中的干预性药物。
1.6 农药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和急性酒精中毒
目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基层医院仍多见,陈世平报道[11]: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首先给予静推0.8~1.2mg,而后给予维持量0.01mg/min,结果表明治疗组阿托品化时间缩短,胆碱酯酶活力恢复程度较增高,阿托品用药总量减少,用药次数减少,治愈时间缩短,从而也减少了阿托品药物过量中毒致死亡的发生,林峰[12]也报道纳洛酮用于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效果好。镇静催眠药是一类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缓解过度兴奋和引起睡眠的药物。过量急性中毒可致昏迷和呼吸抑制,纳洛酮一方面能兴奋中枢,恢复呼吸,另一方面纳洛酮本身也可以直接作用神经细胞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
1.7 阿片类生物碱中毒急救和成瘾诊断及戒毒后复吸防治
阿片类生物碱主要与阿片受体结合,抑制呼吸中枢,表现呼吸受到抑制,这也是阿片类药物致死的主要原因,同时还有针尖样瞳孔,血压降低,进而昏迷。如前述药理作用中纳洛酮可竞争性阻断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其受体结合,可迅速缓解临床中毒症状,扭转呼吸抑制[13],使病人神志转清。临床上纳洛酮作为抢救阿片类生物碱中毒的首选药物,主张早期足量给药。纳洛酮完全阻断阿片类生物碱与其受体结合,因而引起戒断症状,故可诊断成瘾性。由于环境诱惑,心理渴求,生活事件等各方面影响,戒毒后复吸发生率很高,防止复吸成为戒毒过程的主要难题,纳洛酮一方面可消除阿片类物质欣快感,另一方面足量给药时防止身体再次产生依赖感,故可用于防治复吸。
1.8 脑梗塞
盛宝英等[14]通过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β-内啡肽,强啡肽含量及纳洛酮对血浆内源性阿片肽的影响,从临床角度探讨内源性阿片肽在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纳洛酮的脑保护作用,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而强啡肽含量显著降低;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重,血浆β-内啡肽含量越高,而强啡肽含量越低;纳洛酮能显著降低血浆β-内啡肽含量,升高血浆强啡肽含量。内源性阿片肽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纳洛酮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抑制β-内啡肽、升高强啡肽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纳洛酮透过血脑屏障快,其亲和力大于吗啡肽,与脑内吗啡受体结合,成为竞争性吗啡抑制剂,使β-内啡肽失活,故对中枢神经系统吗啡受体具有特异的拮抗作用,尤其是改善突触传递衰竭之前的脑缺血病变效果更佳,可用来逆转脑组织水肿区半暗带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还可增加其区域的血流量。纳洛酮具有抗凝、降血粘度的作用。可以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9 重型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一种常见疾病。乙脑后的神经元损伤是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型乙脑常继发永久性脑损害造成病残。桂卫星等[15]应用头部亚低温与纳洛酮联合治疗重型乙脑昏迷患儿,并与常温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亚低温加用纳洛酮在治疗重型乙脑昏迷方面可有效地缩短昏迷时间,减少并发症,减低病死率。有研究表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尤其是β-内啡肽在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精神、记忆、睡眠、觉醒以及呼吸、心血管等生理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乙脑表现的神志昏迷,惊厥,脑水肿,呼吸抑制都与β-内啡肽释放和继发性脑损伤有关。纳洛酮为阿片样受体特异拮抗剂具有改善脑代谢和促进脑苏醒的双重效应,早期足量给予可有效地逆转内源性阿片肽所致的中枢性抑制。
2 制剂学研究
2.1 注射剂
注射剂纳洛酮注射剂是研究开发最早,也是迄今为止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剂型。国外的纳洛酮注射液有2种制剂规格:0.4mg/ml,成人用;0.02mg/ml,儿童用。PH值范围是3.0-4.0。国内仅有0.4mg/ml,制剂规格PH值范围是3.0-4.0。
Wu[16]等为增加纳洛酮注射液的稳定性,研制了新的注射液处方纳洛酮的水溶液,内含(1)抗氧剂如酒石酸、依地酸及其盐,浓度在一之间。(2)渗透压调节剂如氯化钠、山梨醇、甘露醇等。(3)酸度调节剂如稀盐酸、酒石酸、依地酸和磷酸,调溶液至一。该处方可防止纳洛酮的氧化和热压灭菌后的降解。纳洛酮注射剂可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推注、静脉滴注、皮下注射等,其特点是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缺点是注射时产生疼痛,患者顺应性差。
2.2 眼部给药制剂
最初,注射液滴眼被用于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的诊断。但由于注射液的为左右,对眼刺激性较大,易引起眨眼、流泪,从而导致药液损失较大。用生理氯化钠溶液或等渗的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纳洛酮可减少眼部刺激,但在该条件下的纳洛酮溶液不稳定,易因水解导致主药含量下降。Ghodse等[17]研制了纳洛酮的滴眼剂,该制剂是将0.1%—0.4%的主药溶于30%—60%的多经基醇水溶液中,制成黏度为1—20cPa.s的滴眼液,该滴眼液主要用于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的诊断。
2.3 透皮给药制剂
Harrant等[18]1997年获得了纳洛酮透皮给药制剂的欧洲专利。该制剂由基底层、含药骨架层和被衬层部分组成,骨架材料为自豁胶,主要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的过量和便秘。
2.4 舌下片
纳洛酮舌下片制剂规格为每片,主要用于急性酒精中毒的救治。该制剂采用适合制备口含片的辅料,并加适量黏合剂、润滑剂制得。以该法制得的舌下片体内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速度较快,吸收半衰期为11.0min,分布半衰期为15.4min,消除半衰期为164.1min,达峰时间为27.7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6.6%,经统计学处理,与静脉给药无显著性差异[19,20]。经临床验证,纳洛酮舌下片用于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疗效与纳洛酮静脉注射液相似,但由于前者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较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3 结论与展望
纳洛酮适于各种应激状态下的急救药品,其部分原理及副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但随着其药理研究的深人,新的临床用途不断发现。其临床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摘要:盐酸纳洛酮为一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上用于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解救呼吸抑制等症状。本文对纳洛酮的临床应用和药剂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3 月-2015 年3 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00 例, 年龄40~75 岁, 平均 (55.8±2.55)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 例。对照组男32 例, 女18例, 年龄43~75岁;观察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40~7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诊断,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 并且没有肝、肺、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在哺乳期妇女和孕妇。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药物选择胞二磷胆碱和甘露醇等保护剂药物, 并对患者采取调整血压、调整血脂、溶栓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感染预防。②观察组采用纳洛酮治疗:常规治疗后, 选用0.16~0.20 mg纳洛酮与5%葡萄糖溶液或者250 m L 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 静脉注射, 1 次/d, 14 d为1 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4 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①痊愈:病残程度0 级,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00%~100%;②显效:病残程度为Ⅰ~Ⅲ级,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00%~90.00%;③有效:病残程度Ⅲ级以上,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00%~45.00%;④无效:功能缺损评分<18%。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分析: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对比两组意识状态得到改善的所需时间: 观察组意识状态得到改善3~26 h, 平均 (9.01±2.22) h;对照组意识状态得到改善9~48 h, 平均 (20.01±5.22) h,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不良反应都较轻, 主要出现的反应有血压身高和轻度恶心, 无需停药, 不对患者治疗有影响, 两组对比,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因为脑部动脉出现了硬化情况, 血管壁遭受损坏, 管腔变得狭窄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引发的。在患者出现脑梗死后, 会因为神经元出现损伤而导致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因此, 在病情早期需要及时采取药物治疗[3]。纳洛酮是一种羟二氢吗啡衍生物, 属于阿片受体拮抗剂类药物, 但是没有激动活性, 在治疗中通过静脉滴注后能够马上突破患者的血脑屏障, 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作用。并且, 纳洛酮还能对内源性阿片肽和乙酰胆碱起到阻断作用, 对于昏迷的患者起到较好的恢复作用[4]。在一定程度对脑血流和脑代谢的改善以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上也有重要的作用,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5]。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了纳洛酮治疗, 总有效率96.00%, 高于对照组的66.00%, 观察组的意识状态得到改善的所需时间也少于对照组, 所需时间3~26 h, 平均 (9.01±2.22) h, 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对脑梗死患者采用纳洛酮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清波, 张慧峰, 李玮, 等.大剂量纳洛酮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7) :1633-1634.
[2]董玺.低分子肝素联合纳洛酮治疗3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12) :5600-5602.
[3]吉萍.纳洛酮在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9) :42-43.
[4]何祥英, 文国强, 陈涛, 等.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1, (18) :20-22.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近年来,用纳洛酮治疗40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20例( 发病24 h内接诊者6例,一周内接诊者1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发病24 h内接诊者5例,一周内接诊者15例)。该40例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最大者91岁,最小者16岁,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年龄相近、患病相同、致病危险因素亦相同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见表1)。
1.2 方法
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有关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和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成都)制定的脑血管病分类方案(讨论稿)进行诊断与分类。治疗组40例患者皆为经头颅CT证实为脑血管病的患者,出血者20例,缺血者20例,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偏瘫,肌力0级~4级,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记分,分别在6分和8分以下,伴颅神经损害和颈椎病变[1]。
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开始用药时间,最早者在24 h内,最晚的在一周内。
纳洛酮使用方法和剂量:静脉给药,将纳洛酮1.2 mg~2.0 mg+5% GS 200 ml静脉滴注,1次/d,50滴/min,6~10 d为一疗程。为观察其疗效,用药其间未用脑活素,脑复康,脑复新,胞二磷胆碱,乙酰谷酰胺,复方氨基酸,卡兰片,喜得镇,神经生长因子,脑多肽和安吉宁等药,只配合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胰岛素和维生素,必要时用强心及改善循环系统的药物,未发现毒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可以重复使用2~3疗程。
近期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意识清楚,病理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能完全自理,头颅CT示病灶完全吸收,达到正常范围;好转:嗜睡,病理状态,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瘫痪肢体肌力恢复1~4级以上,头颅CT示病灶有不同程度吸收,好转;无效:昏迷无明显好转,症状体征无变化;恶化:昏迷程度加重,症状体征恶化,继发症状出现,严重的威胁生命。
2 结果
该4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近期有效率为90%,其中27例患者,意识、肢体、颅神经等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改善,9例患者意识障碍、偏瘫、颅神经损伤等完全恢复,4例患者病情稳定,昏迷无明显改善,但无一例出现恶化倾向。40例患者的GCS评分恢复为12~14分,平均提高6分,其中9例GCS恢复到正常标准。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肝肾功能、免役功能、肿瘤系列、血栓形成因素、生化系列等方面的检查,指标皆在正常范围内,头颅CT复查提示,除无效4例患者外,27例患者头颅CT有明显吸收、好转,9例患者头颅CT完全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使用纳洛酮的40例患者,未见过敏反应和其他不适,患者及家属均满意。
3 讨论
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其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只是在吗啡结构式上的N-位甲基以稀丙基取代,6位羟基变为酮基,这一变化导致纳洛酮与吗啡有完全相反的药理作用。纳洛酮为阿片受体的纯拮抗剂,无激动活性,它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是吗啡的16倍,静脉滴注0.4 mg能迅速翻转吗啡类的作用。纳洛酮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也比内源性阿片肽大2~3倍,能竞争性拮抗应激状态下大量内阿片肽产生广泛的病理生理效应,尤其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效应。
临床观察表明,通过纳洛酮的治疗24 h内有效率为17.5%,一周内有效率为72.5%,总有效率为90%。3例深度昏迷的患者治疗5 d后神志转清,GCS由6分以下提高到12分,无精神障碍症状,说明纳洛酮对神经系统病变有较显著的疗效。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对于脑缺血的患者,由于缺血后释放大量的β-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并且有直接抑制感觉神经传入通络和运动神经传出通络的作用,使正常细胞功能难以维持,应用纳洛酮后能逆转对脑细胞的毒性作用,亦能通过拮抗作用使脑血流量增加,减轻脑灌流损害,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纳洛酮可直接作用与神经细胞,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蛋白水解酶,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保证神经细胞正常功能。纳洛酮治疗脑缺血起效快,能迅速逆转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还具有抗凝、降低血黏度的作用[2]。
对于脑出血患者,由于出血使脑组织中的β-内啡肽等中枢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使用纳洛酮后可以逆转这种状态,使患者时间缩短,清醒后精神异常症状明显减少[3]。
使用纳洛酮安全、方便,未见不良反应,患者自我感觉亦好,它对脑的多种器质性损害有较好的疗效,是比较理想的恢复意识、恢复神经功能的药物。本文所述患者中有4例无效,可能与病程长,多次发生脑血管病,病变位置险要,波及范围广等因素有关。虽然本院使用该药时间短,治疗病例不多,但仍可以看出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方法将脑血管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按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纳洛酮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为90%,GCS评分较对照组平均提高6分。结论纳洛酮注射液对脑血管病有较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纳洛酮,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黄峻,陆凤翔.实用内科诊疗规范.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838-841.
[2]徐素珍,张合民.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5):740.
纳洛酮治疗急性中毒的疗效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期间宣威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106例, 其中男79例, 女27例, 年龄14~68岁, 平均年龄 (32.54±15.37) 岁。其中酒精中毒41例, 各种镇静剂和安眠药中毒31例, 一氧化碳中毒28例, 海洛因中毒6例;昏迷32例, 浅昏迷46例, 深昏迷28例。呼吸抑制 (呼吸缓慢或不规则者) 43例。按急性中枢抑制剂中毒分类及诊断标准将病情分为轻、中、重三度[3]。 (1) 轻度中毒:患者由兴奋转嗜睡, 行为笨拙, 言语不清, 步态不稳, 恶心呕吐, 各种反射存在, 生命体征平稳。 (2) 中度中毒:浅昏迷状, 强刺激可唤醒, 不能对答, 很快又进入浅昏迷状, 腱反射消失, 呼吸浅慢, 血压正常, 角膜反射存在。 (3) 重度中毒:深昏迷, 早期可有四肢肌力增强, 下肢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阳性, 后期全身肌肉弛缓, 各种反射消失, 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有时散大, 有时缩小, 呼吸浅慢, 血压降低, 可有肺水肿、休克、少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53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和对症处理: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平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吸氧4~6L/min, 彻底洗胃、导泻、利尿输液, 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呼吸抑制者给予吸痰, 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呼吸机正压通气, 脱水利尿, 纠正左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治疗。对休克患者给予多巴胺、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早期给予纳洛酮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对急性吗啡类 (海洛因) 中毒昏迷 (均为深昏迷) 者用纳洛酮0.8mg静脉注射。对非吗啡类中毒嗜睡昏睡组, 用纳洛酮0.8~1.2mg+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 纳洛酮0.4mg静脉注射浅昏迷或深昏迷组, 用纳洛酮1.6~2.0mg+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维持, 纳洛酮0.8mg静脉注射。未苏醒者2h后可重复给纳洛酮0.4~0.8mg。
1.3 评价指标
(1) 疗效评价标准:对于嗜睡昏睡、浅昏迷和深昏迷患者, 在用药后分别在30min、2和12h内恢复意识者为治疗显效;在2、6和24h内恢复意识者为有效;未转清醒者为无效;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之和。 (1) 对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纳洛酮观察组的显效和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此同时, 无效比率明显降低, 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住院天数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纳洛酮观察组清醒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人在中毒的应激状态下, 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是β-内啡肽释放增加, 增强对大脑的抑制[4]。纳络酮为阿片类受体拮抗剂[5], 能竞争性阻断并取代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与阿片受体的结合, 可完全或部分解除阿片类物质对中枢的抑制效应, 逆转内源性阿片肽所致的意识障碍加速意识恢复[6]。在脑内和外周组织中, 存在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脑啡肽、内吗啡肽等) , 这种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辅递质, 其中内啡肽是中枢神经系统与阿片受体亲和力最强的内源性物质, 在调节神经精神, 内分泌活动, 呼吸心血管等生理功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7]。与吗啡受体的亲和力比吗啡或脑啡肽强, 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 (其速度为吗啡的12倍) , 竞争性地阻断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 从而阻断吗啡或β-内啡肽的作用, 降低β-内啡肽水平, 重建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循环机制, 增加了脑血流量及脑灌注压, 减轻了脑水肿及细胞变性, 能刺激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 对脑细胞有保护作用。已有研究表明, 纳洛酮对酒精、安眠药、一氧化碳及海洛因引起的急性中毒均有较好的疗效[8,9,10,11]。
纳洛酮不仅可以改善脑代谢, 还具有促进脑苏醒的效应。纳洛酮与分布在脑等部位的吗啡受体结合, 解除了β-内啡肽对呼吸、心血管交感神经功能的抑制作用, 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 心排血量增加, 在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的同时, 增加脑部血氧供给。纳洛酮还有抑制氧自由基释放, 稳定肝溶酶体膜等非吗啡受体作用[12]。已有研究证明, 静脉用纳洛酮能迅速逆转阿片样物质的作用, 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介导的各种反应, 使交感神经及肾上腺髓质分泌释放儿茶酚胺, 前列腺素增加, 呼吸兴奋, 血压上升, 促进患者清醒[13,14]。
本研究表明, 纳洛酮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不仅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的显效和总有效率, 降低无效的比率,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且能够显著的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和住院天数, 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纳洛酮抢救急性酒精中毒昏迷 篇6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人均为急诊病人, 16例中男性14例, 女性2例;年龄20~52岁, 入院前不同原因一次或多次饮用过量的酒 (38~55°) 300~750m L而致急性中毒。就诊时间0.5~3h。入院时全部处在昏迷状态, 2例中、深度昏迷、14例浅昏迷。2例伴有呼吸抑制, 2例伴有低血压休克。
2 临床表现
病人均处于昏迷状态, 有14例患者就诊时出现意识模糊, 无自主运动, 大声呼叫有反应, 但不能回答问题。用针尖刺激皮肤有反应, 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血压, 心率、体温、呼吸正常, 此类患者属于浅昏迷。有1例患者出现用针刺激皮肤迟钝, 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减弱, 血压80/60mm Hg, 心率110次/min, 体温正常, 呼吸14次/min, 属于中度昏迷。有1例患者出现瞳孔散大, 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用针刺激皮肤无反应, 血压80/40mm Hg, 心率58次/min, 体温35℃, 呼吸12次/min。属于深度昏迷。
3 诊断
根据病人有饮酒史, 呼吸或呕吐物闻到的酒味, 以及检查血液, 尿液中测得乙醇, 结合病人昏迷状态不难确诊。
4 方法与结果
在常规治疗 (包括催吐、洗胃、吸氧、补液、利尿、补充维生素、保护胃粘膜及肝等) 的同时, 应用纳洛酮 (北京四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mg加入40m L 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 最少5min;同时用500m L 10%葡萄糖注射液加上纳洛酮1mg静脉滴注。必要时, 1~2h后重复静脉注射纳洛酮0.5~1mg, 直到患者神智转清为止。抢救期间应密切监测病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对呼吸抑制者给予及时吸氧, 并予洛贝林、可拉明等呼吸兴奋剂, 及时排痰。对低血压者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 给予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物, 纠正低血压休克。患急性酒精中毒昏迷的16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2h内神智转清10例, 神经精神症状消失;4h内神智转清5例, 神经精神症状消失;中毒较深1例, 在8h内神智转清, 神经精神症状消失。在用药治疗期间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5 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可通过一次性大量饮酒引起, 酒的主要成分为酒精, 化学成分为乙醇, 少量饮酒对人有益, 过量则害处多多。它的特点是在人体内主要在肝脏代谢, 经尿排出, 少量由呼吸、皮肤排出。当过量乙醇进入体内, 肝脏的代谢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时, 乙醇就会进入脑组织, 在体内蓄积, 刺激大脑, 使机体在应激状态下, 产生一系列反应释放β-EP, 此外乙醇分解成乙醛后, 与多巴胺在体内缩合成阿片样物质, 间接或者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 先使患者处在兴奋状态, 逐步转入抑制状态, 表现为一系列思维及行为释放的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死亡。纳洛酮静脉注射后生效快, 1~2 min血药浓度就达到峰值, 同时容易通过血脑屏障, 拮抗β内啡肽, 解除中枢抑制作用与昏迷状态, 生理性觉醒系统激活让病人清醒, 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使治疗时间缩短, 死亡率降低。由于在血浆中纳洛酮半衰期的特点, 每1~2小时静脉注射纳洛酮一次, 直到患者神智清醒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纳洛酮代谢主要在肝脏, 经尿排出, 应用时不良反应少见, 据文献报导, 偶可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高血压和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我院在抢救16例急性酒精中毒昏迷病人中应用时,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与其它常规治疗方法相比, 起效快, 疗效好, 降低死亡率, 以及药价低, 普通百姓可以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龙现, 陈萍.纳洛酮鉴别诊断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的价值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2002, 22 (8) :474.
[2]洪军, 伍玉芝.纳洛酮治疗急性安眠药中毒380例体会[J].安徽医药, 1997, 4:14.
[3]冯玉良.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215例疗效分析[J].苏州医学报学报, 1997, 7:694.
[4]蔡长泉.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58例分析[J].吉林医学, 2007, 28 (3) :400.
[5]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