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晶石矿(共3篇)
重晶石矿 篇1
我国重晶石-萤石矿资源丰富,但单一的萤石矿床或者重晶石矿床很少,主要是重晶石-萤石共伴生型萤石矿床,且储量巨大。本矿重晶石-萤石矿嵌布关系复杂,矿石中萤石、重晶石、方解石可浮性相近,加之矿石硬度低,泥化严重,常规浮选进行选矿分离困难。如何高效回收萤石重晶石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1 矿石性质
矿石主要为块状及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花岗变晶结构放、射状结构交代溶蚀残余结构、不等粒嵌镶结构、球状结构、纤维状结构、包体结构、自形晶结构、假象结构、他形结构。原矿以重晶石、萤石为主,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石英、玉髓和硅酸盐粘土矿物。萤石一般无色,少量呈浅紫色,有的因褐铁矿物质污染而略带浅黄色,透明—半透明,晶形完好者多呈立方体形态。萤石粒度变化范围较大,最大者1~2 cm,最小者10~20μm,一般在0.3~2 mm之间。在萤石裂隙中常可见到呈雁行状排列的细小方解石片体(10~40μm),这类萤石交代重晶石时,也常残留于重晶石中。
重晶石因铁渲染而略带浅黄色,透明—半透明。通常为板状(多为脉状重晶石),少数为粒状(属重晶石变晶集合体),粒度0.3~2 mm,最小为20~60μm,个别被萤石交代的细小残余体(10~20μm,最小为3μm),于萤石中呈包裹体状态。原矿矿物组成见表1,多元素分析见表2,原矿筛析结果见表3。
2 浮选试验
2.1 萤石重晶石混合浮选
萤石重晶石混选的目的是尽可能回收萤石重晶石并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石英等脉石矿物和矿泥。在磨矿细度-0.074 mm 85%时,用DZYB-4作为脉石矿物和矿泥抑制剂,改性油酸做捕收剂,2#油做起泡剂,采用一粗一精工艺流程。粗选DZYB-4用量2000 g/t,改性油酸用量400 g/t,2#油用量35 g/t,精选DZYB-4用量600 g/t,混合浮选试验结果见表4。
2.2 萤石重晶石分离及萤石精选
萤石重晶石分离的试验原料为混合浮选的精矿,采用”抑重浮萤-正浮选萤石”方案,DZYB-3为重晶石抑制剂,该药剂对萤石与重晶石浮选分离系数高,过程稳定易控制,经4次精选就能获得产率为23.39%,品位98.92%(含BaSO40.05%)的萤石精矿,萤石回收率为69.44%。萤石粗选及四次精选抑制剂用量分别为1250 g/t,950 g/t,700 g/t,500 g/t,500 g/t。
2.3 重晶石浮选试验
将萤石粗选所得到的分离尾矿和萤石精选1所得的中矿1合并(简称:萤石分离尾矿)进行重晶石浮选。萤石分离尾矿产率为44%左右、重晶石品位78%左右、方解石10%左右、萤石7%左右、硅铝酸盐粘土5%左右,并且重晶石和方解石均处于被抑制状态,硅铝酸盐粘土处于分散状态。因此,要得到优质的重晶石精矿产品,核心问题是如何使萤石分离尾矿中重晶石与方解石和粘土矿物有效分离。从活化理论机理出发,通过数十次反复试验验证证明,药剂DZYB-2对体系中被抑制的方解石具有有效的选择性活化作用,因此确定DZYB-2为方解石活化剂,反浮选一粗两精得到产率为29.33%,品位为90.88%(含CaF21.75%)的重晶石精矿,DZYB-2用量分别为600 g/t,300 g/t,150 g/t。
2.4 实验室小型闭路试验
在实验室开路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室闭路试验,闭路试验在混选时增加了一次精选以保证重晶石产品的白度。经试验得到产率28.61%,品位97.7%的萤石精矿以及产率40.13%,品位91.79%的重晶石精矿,试验流程见图1,精矿多元素分析见表5。
3 结论
(1)该矿为低品位重晶石-萤石共伴生矿。该矿石硬度低,萤石、重晶石、方解石三种矿物呈微细脉相互穿插,需细磨才能使矿物单体达到较好的解离,这就导致入选物料泥化严重,目的矿物部分过磨,影响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所以该矿为难选矿石类型。
(2)试验采用“混合浮选脱泥-正浮选萤石-反浮选重晶石”工艺流程,采用自主研制的重晶石抑制剂和方解石高效活化剂,较好地解决了该矿难选难分离问题。
(3)该流程结构合理,易于控制。实验室小型闭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萤石精矿产品指标优于化工用特二级国家标准,重晶石精矿产品指标优于化工用一等品国家标准。
摘要:重庆彭水某重晶石-萤石共伴生矿矿石品位低,嵌布粒度细,泥化严重,萤石-重晶石-方解石三种矿物的微细脉相互穿插,可浮性相近,常规药剂浮选很难获得高品位的萤石和重晶石精矿。针对这一技术难题,通过合成高效浮选药剂,采用“混合浮选脱泥-正浮选萤石-反浮选重晶石”工艺。萤石经一次粗选四次精选,重晶石经一次粗选两次精选,获得合格的萤石和重晶石产品该技术为重庆彭水重晶石-萤石矿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重晶石,萤石,方解石,混合浮选,反浮选
参考文献
[1]朱建光.萤石浮选的几个问题[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4.
[2]张一敏.萤石低温浮选捕收剂的研究[J].矿冶工程,1995.
[3]文波,邓玉珍.难选萤石矿矿石浮选工艺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04.
[4]叶志平,何国伟.柿竹园萤石综合回收浮选抑制剂的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5.
重晶石矿 篇2
关键词:重晶石,矿储量,估算
中国重晶石资源相当丰富, 分布于全国21个省 (区) 。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03处, 总保有储量矿石3.6亿吨, 居世界第1位。就省 (区) 而论, 以贵州省重晶石矿最多, 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4%。通过开展天柱贡溪向斜重晶石矿的整装勘查, 大致查明整装勘查区内重晶石矿及共伴生矿产, 其中重晶石矿产于留茶坡组中上部, 沿贡溪向斜南东翼及贡溪向斜北西翼之云洞背斜两翼出露, 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主要发现的矿床有大河边超大型重晶石矿床、该次整装勘查新发现的云洞背斜大型晶石矿床以及产于三穗向斜的老文溪小型重晶石矿床。这项工作有利于增强黔东南州重晶石、钒矿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 为下步勘查提供依据。
1天柱县贡溪向斜重晶石矿区概况
1.1整装勘查区位置及交通
整装勘查区位于贵州省天柱县西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9′22″~109°11′36″, 北纬26°56′36″~27°08′05″, 整装勘查区由10个拐点围成, 面积203 km2, 除勘查区南西部3%范围辖属贵州省三穗县外, 其它范围辖属贵州省天柱县。通往整装勘查区的主干线公路主要有三穗县—天柱县省道 (S310) 从整装勘查区南侧经过;天柱县坪地镇至湖南省新晃县扶罗镇乡道 (Y002522627) 与S310省道相连, 沿坪地—八界—云洞—地妹—扶罗一线贯穿整装勘查区南西部至北东部;天柱县邦洞镇至湖南省新晃县贡溪省道 (S202) 与S310省道相连, 沿邦洞镇—平溪—大河边—湖南贡溪一线贯穿整装勘查区南东部, 是大河边地区重晶石矿运输主干线, 加之整装勘查区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 交通极为便利, 有利于开展重晶石矿储量估算研究工作。。
1.2勘查区地质背景
勘查区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带之间的过渡带, 即江南隆起 (江南地轴) 西侧。区域构造处于北东向贡溪复式向斜南西段。贵州省属环太平洋成矿域 (Ⅰ-4) , 跨越扬子成矿省 (Ⅱ-15) 和华南成矿省 (Ⅱ-16) 。该区属江南隆起西段Sn-W-Sb-FeMn-Cu-重晶石、滑石成矿带 (Ⅲ-79) , 勘查区处于天锦黎金水晶重晶石钒成矿带 (Ⅳ-10) , 该成矿带上已发现超大型重晶石矿床有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新晃贡溪重晶石矿床等。
1.3勘查区四个矿体情况简介
根据《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1-2002) 对重晶石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原则, 依据主矿体的规模、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和厚度稳定程度等地质因素确定勘查类型。勘查区共圈定四个矿体, 其中Ⅰ、Ⅲ号为主矿体。
(1) 矿体规模。
Ⅰ号矿体:总长大于15 000 m, 勘查区内走向长度13 473 m, 倾斜延深大于1 015 m, 垂深大于500 m, 矿体连续性好, 规模为大型。
Ⅲ号矿体:走向长度3 832 m, 倾斜延深大于450 m, 垂深大于300 m, 矿体连续性好, 规模为大型。
(2)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矿体形态为层状, 夹石一至二层, 呈透镜状产出, 走向延伸不稳定, 厚0.1~0.10m。矿体产状变化较小, 具有规律性, 形态属简单类型。
(3) 构造影响程度。
Ⅰ号矿体分布于贡溪向斜南西段南东翼, 呈单斜产出, 该区有F8、F9、F10、F11、F12五条断层, 其中F8、F9、F10、F11发育于矿体覆盖层中, 未破坏矿体, 仅F12对矿层有一定破坏, 矿体露头线被错断35 m左右, 向深部断距减小直至消失。构造对矿体影响小。
Ⅲ号矿体分布于贡溪向斜南西段之次级褶皱云洞背斜两翼及南西倾伏端, F3断层对矿层有一定破坏, 矿体露头线错断距离小于10m。构造对矿体影响小。
总体上, 勘查区破坏矿体的构造发育程度为简单类型。
(4)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Ⅰ号矿体普遍厚2~5 m, 最厚位于大河边勘查区虾麻塘至麻龙坳一带, ZK1401厚14.64 m, 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均匀减薄, 至水井湾向北东, 厚度稳定于1~4 m之间。厚度变化系数为61.99%, 含Ba SO452.06~98.06, 平均品位85.56%, 品位变化系数7.94%, 有用组份分布均匀。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厚度变化小, 属稳定矿体。
Ⅲ号矿体厚矿体厚度0.78~2.26 m, 平均厚度1.39 m, 厚度变化系数33.29%, 厚度稳定;BaSO4品位51.82%~85.10%, 品位变化系数15.12%, 有用组份分布均匀。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厚度变化小, 属稳定矿体。
综上所述, 勘查区主要矿体规模属大型, 矿体形态属简单类型, 破坏矿体的构造发育程度为简单类型, 矿体厚度较稳定, 对照《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1-2002) , 矿床勘查类型为Ⅰ类型。
2天柱县贡溪向斜重晶石矿储量估算研究
2.1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参照《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1-2002) 中重晶石矿一般要求, 确定工业指标如下:
边界品位:Ba SO4≥30%
最低工业品位:Ba SO4≥50%
最低可采厚度:0.8 m
夹石剔除厚度:1 m
2.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该次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为贡溪向斜贵州省境内部分, 包含了1986年国家出资探明的《贵州省天柱县大河边重晶石勘查区详细普查地质报告》Ⅰ矿体资源量估算范围。具体估算时, 对已设探矿权和采矿权空白区的资源量进行分别估算, 资源量估算标高以矿体地表露头高程向下至工程控制外推圈定矿体深度止, 标高为800~200 m。
对已备案的《贵州省天柱县大河边重晶石勘查区详细普查地质报告》估算的资源量, 该次不再重新圈算, 直接引用其估算结果。
“高吊重晶石矿、圭禄山重晶石矿、大代白重晶石矿”三个矿权, 其范围部分跨“大河边重晶石详细普查区”与矿权空白区, 虽然曾经提交相应的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但报告编制时并未投入探矿工程, 也未区分国家出资部分资源量, 报告提交后不同程度投入了新的探矿工程, 因此本次对除《贵州省天柱县大河边重晶石勘查区详细普查地质报告》估算范围之外的部分进行了重新圈算。
2.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矿体呈层状产出, 形态简单, 浅部与深部的探矿工程布局较均匀, 选用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量。Ⅰ、Ⅲ、Ⅳ矿体倾角一般25~45°, 平均倾角小于45°, 采用水平投影法估算资源量;Ⅱ产状较陡, 平均倾角大于45°, 故采用垂直纵投影法估算资源量, 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合理, 依据充分, 资源量估算的方法有水平投影法和垂直纵投影法
2.4矿体 (层) 圈定的原则
根据工业指标、化学分析结果、矿体产出特征、勘探类型、工程控制程度等综合考虑, 具体圈定原则如下:
2.4.1单工程矿体的圈定
(1) 在单工程矿体中, 凡Ba SO4≥50%的样品, 圈定为工业矿体。
(2) 在单工程工业矿体内部, 允许带入小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无矿、低品位样品, 但带入后工程平均品位不得低于最低工业品位, 否则予以剔除。
(3) 在单工程工业矿的顶、底板, 允许带入真厚小于1 m的低品位矿, 带入后平均品位不得低于最低工业品位, 否则不予带入。
2.4.2矿体边界的连接
根据控矿地质条件, 矿体形态、产状变化特点, 按照《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 0211-2002)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及外推的原则, 具体方法如下:
(1) 直接连接法:当相邻两工程均穿过符合工业指标要求的矿体边界基点, 且经对比确定为同一矿体时, 地表按自然曲线勾绘连接, 剖面上按产状延伸规律连接, 平面图上则相对应基点用直线连接, 即得相应的矿体边界线。
(2) 矿体外推原则:该次矿体圈定采用了有限外推和无限外推。
有限推断法:相邻两工程, 一个达到工业指标, 而另一个未见矿时, 平推两个工程实际控制距离的1/4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最大不超过本级勘查间距1/4) 作为资源量估算起算点。
无限推断法:若见矿工程以外没有工程控制, 则此时矿体边界基点的确定方法为无限推断法。以见矿工程为基点, 按本级勘查间距1/2向外尖推作为矿体尖灭点的位置, 按本级勘查间距1/4作为资源量估算起算点。
(3) 当矿体连接或外推遇有较大断裂构造时, 则以断裂为界。断距大于30 m的断层的影响, 造成矿层出现拉空带或重叠带, 以实测或图解之断层边界与矿层中心面的交切线为矿层的边界线, 据此圈定矿体边界;断距小于30 m的断层, 本次不考虑其影响, 矿体作连续圈定。
(4) 省级行政区界线为矿体圈定的人为边界。
(5) 地表矿体露头中心线, 为资源量估算边界线。
2.5资源储量的分类
2.5.1资源量类别的确定
矿床勘查类型为Ⅰ类型, 根据矿体工程控制程度、矿体对比连接可靠程度、矿石质量研究程度及可行性评价结果, 结合《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 0211-2002) 中重晶石矿的规范要求, 资源量类别定为 (332) 、 (333) 、 (334) 。工程间距以400 m (走向) ×200 m (倾向) 为基本勘查间距控制 (332) 类别资源量, 放稀一倍控制 (333) 资源量, (334) 资源量不考虑工程网度, 根据矿体地质特征有少量工程即可圈定。
控制的 (332) 资源量块段:由多个有效工程点控制圈定, 工程控制网度达到400×200 m, 工程控制达332工程间距要求, 见矿工程所圈闭的三维空间的矿体部分;矿体对比连接基本可靠, 矿体形态、产状基本控制、查明;矿体内部结构清楚、品级和矿石类型变化已基本掌握;矿体的品位、厚度变化特征已查明;工程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推断的 (333) 资源量块段:有两个以上工程沿走、倾向上作稀疏控制的矿体, 工程间距在800×400 m;矿体形态、产状及空间位置已基本查明;矿体内部结构、品位及厚度变化已基本掌握;工程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预测的 (334) 资源量块段: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 并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资源量。有稀疏工程验证控制, 结合地质规律、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合理圈定和外推部分均作为 (334) 类资源量。
2.5.2块段划分原则
(1) 不同类别的资源量划属不同块段。
(2) 根据矿层平面圈定原则, 单独圈闭的矿块为一个资源量估算块段。
(3) 断层分隔原则。较大断层两盘, 分别划分为不同的资源量估算块段。
(4) 矿权边界原则。不同矿权, 按边界进行块段划分。
3结语
该文总体目标任务是通过开展整装勘查, 大致查明整装勘查区重晶石矿产资源量, 增强黔东南州内重晶石矿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 为下步勘查提供依据。截止2014年9月30日, 天柱县贡溪向斜重晶石矿整装勘查共累计查明重晶石矿石资源量 (332+333+334) 类型23959.23万吨, 该次整装勘查新增 (332+333+334) 类型12622.20万吨, 具体情况如下:
(1) 1986年《贵州省天柱县大河边重晶石勘查区详细普查地质报告》圈定矿体一个, 为Ⅰ矿体之部分。提交 (333+334) 类型重晶石矿石资源量11337.02万吨。其中 (333) 类10881.04万吨, (334) 类455.98万吨。
(2) 整装勘查新圈定矿体三个, 即Ⅱ、Ⅲ、Ⅳ矿体, 扩大Ⅰ矿体规模 (部分) 。估算新增 (332+333+334) 类型重晶石矿石资源量12622.20万吨。其中 (332) 类997.03万吨, 占新增资源量的7.90%; (333) 类4268.26万吨, 占新增资源量的33.82%, (334) 类7356.91万吨, 占新增加资源量的58.29%。
(3) 本次未对采耗资源量进行圈算, 通过收集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提交的贵州省天柱县大河边重晶石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 整装勘查区采耗资源量 (111b) 共580.20万吨。详细见表1。
(4) 截止20 14年9月3 0日, 整装勘查区内共累计查明 (332+333+334) 重晶石矿石资源总量23959.23万吨;其中 (332) 类997.03万吨, 占总资源量的4.16%; (333) 类15149.30万吨 (含采耗量580.2万吨) , 占总资源量的63.23%; (334) 类7812.89万吨, 占总资源量的32.61%。
参考文献
[1]李元志.海南省重晶石矿成矿远景分析及典型区域综合预测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 2013.
[2]文星桥, 石庆鹏, 郑江, 等.贵州天柱云洞地区重晶石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C]//贵州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重晶石矿 篇3
1971年~1973年, 由甘肃省地质局对包括本次勘查区在内的多坝沟幅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 对区内的地层、岩浆岩、构造特征及矿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研究, 出版有多坝沟幅1∶20万地质图及文字报告、1∶20万矿产图及文字报告。
1 成矿地质背景
工作区区域上地处塔里木板块与祁连板块的分界线—阿尔金走滑断裂带上以该断裂为界, 其北属塔南地层分区, 区域上出露地层以太古宇—古元古界敦煌岩群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为主;南属中祁连地层小区,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蓟县系花儿地组。区域上岩浆活动不强, 但构造较为发育, 主要为阿尔金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
矿区位于红柳沟向斜南翼, 向斜轴走向约60°, 两翼地层倾角南翼稍缓, 基本呈对称型。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
矿区地层单一, 矿区地层主要以敦煌岩群为主, 其次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敦煌岩群主要特征为:
主要出露于矿区中北部, 约占勘查区面积的2/3。岩层北倾, 倾向25°左右, 倾角45°~75°之间。出露岩性为石榴蓝晶二云石英片岩、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大理岩、二云石英片岩、石英岩、条带状混合岩等。主要含矿岩石岩性特征:
1) 石榴蓝晶二云石英片岩。呈灰黑色, 细粒鳞片变晶结构, 斑状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主要由石英 (38%±) 、黑云母 (15%±) 、白云母 (12%±) 、斜长石 (10%±) 、蓝晶石 (15%±) 、石榴子石 (10%±) 等矿物组成。其中石英、斜长石多呈粒状;黑云母、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 粒度1-3mm±;蓝晶石呈变斑晶, 浅蓝灰色, 扁柱状, 粒径1mm-2mm×5mm-30mm±;石榴子石呈变斑晶, 暗紫红色, 不规则粒状, 粒度2mm-5mm±, 最大可达20mm±, 有裂纹, 可见包裹有细小炭质。岩石局部具弱碳酸盐化、褐铁矿化。
2) 白云石大理岩:呈灰白色, 细粒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由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组成。其中白云石、方解石均呈粒状, 粒度0.1mm-1mm±。岩石层理较发育, 分化较强。
3) 透闪石大理岩:呈灰白色, 细粒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由方解石及少量透闪石组成。其中方解石呈粒状, 粒度0.1mm-1mm±;透闪石呈针状、杆状沿裂隙分布。
4) 二云石英片岩:呈灰-灰黑色, 粒状鳞片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主要由石英 (50%±) 、黑云母 (18%±) 、白云母 (17%±) 、斜长石 (15%±) 等组成。其中石英、斜长石呈粒状, 局部被拉长呈眼球状;黑云母、白云母呈鳞片状, 粒径1mm-2mm±, 具定向排列。岩石片理发育。
5) 石英岩:呈灰白-白色, 粒状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 (95%±) 、长石 (5%±) 等组成。岩石常发育微裂隙, 裂隙内有氧化铁质充填。
6) 条带状混合岩:呈杂色, 交代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由基体和脉体组成。其中基体为角闪片岩、二云石英片岩等, 其含量大于60%±;脉体呈肉红、灰白色, 为花岗质、长英质。基体与脉体主要呈条带状交替分布, 局部可见肠状、眼球状构造。
2.2 矿体地质
矿体赋存于太古宇-古元古界敦煌岩群石榴蓝晶二云石英片岩中, 矿体围岩为白云石大理岩、石英岩。通过地质工作圈出7条蓝晶石矿体, 矿体的形态及形成明显受地层控制, 蓝晶石矿体形态简单, 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 矿体延伸稳定。7条基本互相平行的蓝晶石主矿体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倾向25°左右, 倾角45°~73°。
根据水文工作成果, 侵蚀基准面确定为萨尔哈布塔拉沟与青石沟交汇处, 该处海拔3700m, 并且有蓝晶石矿体, 矿权内见矿最高海拔4300m以上。
2.3 矿石特征
矿石自然类型为深灰色石榴蓝晶二云石英片岩型矿石。矿石呈灰色-灰黑色, 矿石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包含结构、蚀变交代结构, 矿石具片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2.4 矿石特征
矿石呈灰色—灰黑色, 矿石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包含结构、蚀变交代结构, 矿石具片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 (38%±) 、黑云母 (15%±) 、白云母 (12%±) 、斜长石 (10%±) 、蓝晶石 (15%±) 、石榴子石 (10%±) 等矿物组成。其中石英、斜长石多呈粒状;黑云母、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 粒度1-3mm;蓝晶石呈变斑晶, 浅蓝灰色, 扁柱状, 粒径一般0.2mm-5mm×10mm-50mm;石榴子石呈变斑晶, 暗紫红色, 不规则粒状, 粒度一般1mm-10mm, 最大可达20mm±, 有裂纹, 可见包裹有细小炭质。
2.5 矿石化学成分
对原矿样品进行化学多项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1
2.6 主要矿物特征
主要矿物及其含量见表2。
1) 蓝晶石。扁柱状, 蓝灰色, 为矿石中的主要有用矿物, 在矿石中的含量为15%±。与黑云母、白云母紧密共生, 粒度0.2mm×5mm~10mm×50mm, 粒度较粗, 少量的蓝晶石包裹细粒的石英、云母和磁铁矿, 少量的黑云母沿着蓝晶石的解理分布。具一级亮黄至橙干涉色, 部分边缘已被绢云母交代。
2) 铁铝榴石。呈自形粒状变斑晶, 筛状变晶结构, 它形粒状, 局部直边, 粒度一般较粗, 在0.5~20mm之间, 主要集中在1~6mm, 部分石榴子石包裹细粒的石英和磁铁矿, 包体的粒度较细, 一般0.01~0.1mm之间。石榴石裂隙发育, 这使得石榴石容易破碎。
3) 黑云母与白云母。片状, 黑云母和白云母与蓝晶石紧密共生, 约有30%的黑云母包裹细粒的磁铁矿, 黑云母的粒度一般在0.1-6mm之间, 粗粒可达到10mm。白云母粒度在0.1-5mm, 少量白云母的解理缝有线状的磁铁矿分布。黑云母与白云母关系密切, 二者粒度接近。
2.7 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体顶、底板围岩基本一致、稳定, 岩性为石英岩、二云石英片岩、白云石大理岩,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透闪石化、褐铁矿化。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矿体赋存于敦煌岩群石榴蓝晶二云石英片岩中, 矿体顶底板岩性一致, 为透闪石化大理岩、石英岩, 且十分稳定, 矿体的形态及形成较明显受一套变质地层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高铝粘土矿物经区域变质形成, 属区域高级变质型蓝晶石矿床。
3.2 找矿标志
石榴蓝晶二云石英片岩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地质部甘肃省地质局.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Z].甘肃省地矿局, 1968.
[2]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