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的煽情艺术

2024-09-18

高超的煽情艺术(精选3篇)

高超的煽情艺术 篇1

鲁班,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著名工匠, 山东滕州人。他原姓公输, 名般, 也被世人称为公输子。鲁班的生卒年月不详, 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 卒于公元前444年。在多年建筑工匠生涯中, 他以其勤劳、智慧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能, 积累了丰富的工匠经验。作为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工匠艺人, 鲁班的故事及其工匠艺术之源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 他们尊称鲁班为“土木工匠祖师爷”。

一、年幼有志欲出息, 知难不退造良器

鲁班生于一个工匠世家, 祖父和父亲都是鲁国境内的著名工匠。从小鲁班就看长辈们给邻里乡亲建房子, 他常常将斧头、榔头、尺子这些建筑工匠所用的工具当玩具, 叮叮当当到处敲。家人怕他不小心砸到自己, 于是偷偷将工具都藏起来。如果找不到工具玩, 鲁班就找别的东西代替。鲁班的家周围种了很多树, 他把落到地上的树枝捡起来, 学着长辈们建房子的样子, 用树枝模拟搭房子。搭完之后, 他又到田间捡石头, 搬到树枝房子边上, 垒成小桥的模样。等全部完成了, 鲁班就坐在自己的“作品”旁慢慢欣赏。如果有哪里不合适, 他会马上进行修整改造,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就这样, 鲁班每天在屋外空地上捡树枝、石头, 然后搭房子、垒小桥。邻居们见这孩子只知道玩, 也不在家好好念书, 禁不住摇头叹息。有一次, 两个邻居路过鲁班家门口, 看到他又在搭房垒桥, 年纪长一点儿的邻居说:“这鲁班真是白长了一个聪明大脑袋。”年纪轻一点儿的接着说:“这也不奇怪, 鲁家全是木匠出身, 他这是要子承父业啊。”鲁班听到两个邻居的嘀咕, 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哭了一会儿, 他回到屋内哽咽着问母亲:“造房、造桥就是没有出息吗?”母亲拉着他到他刚才玩的空地上, 指着地上的小房子和小桥说:“班儿很聪明, 房子造得漂亮, 桥也垒得结实, 你长大以后肯定会有出息。只不过, 要造真正的大房子和大桥, 还是需要认真读书、刻苦钻研。”听到母亲的表扬和鼓励, 鲁班决定以后不仅要学习工匠手艺, 还要好好读书。

鲁班十二岁时被家人送到一个老木匠家学手艺。鲁班一边学识字, 一边学木匠活儿。他不仅聪明, 而且好学, 干活也很卖力。老木匠非常欣慰, 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悉数传授给了他。鲁班学成出师的当年, 老木匠接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鲁国的国君准备建造一座新的宫殿。可是, 此时他已年老体弱。他认为, 在众多弟子中, 只有鲁班可以胜任这个工程。于是让鲁班去国君面前领旨。初出茅庐的鲁班带领着一群工匠夜以继日赶工, 但却有一天被国君责骂了一顿。这天, 国君突然视察工地, 工匠们没有准备, 顿时慌乱起来。国君见此状龙颜大怒, 责令鲁班在半个月之内砍三百根楠木, 于黄道日的正午时分立为梁柱, 如若有违, 斩立决。鲁班于是带着手下起早摸黑, 到山上连续砍了十天。尽管大家都已经筋疲力竭, 但只砍完了不到一百根楠木。照此进度, 是不可能完成国君交办的任务的。鲁班一时也没了主意。第十天晚上, 他上山赶工, 由于睡眠一直严重不足而不小心滑倒在山路上。起来时, 鲁班觉得有东西划到了他满是老茧的手, 不一会儿一道血口清晰可见, 鲜血渗了出来。鲁班十分奇怪, 不知地上是何物如此锋利。他借着月光定睛一看, 原来周边满是锋利细齿的红茅草叶。他顿时闪过一个念头:可以用带齿的坚韧工具代替斧头来砍树。于是他连夜在毛竹竹片上刻出上百个锯齿, 再用竹片锯树, 果然有效。但是用的时间稍长, 竹片上的锯齿就被磨平或者折断了。鲁班想, 可以用坚硬的铁器代替毛竹。他顾不上休息, 转身下山, 找铁匠做锯齿状的铁条。第二天一早, 他带着铁条去锯树, 结果比使用斧头的效率高出数十倍, 而且又省力。仅用了三天时间, 鲁班就完成了剩余两百多根楠木的砍伐任务。鲁班的机智和敏思不但挽救了他和其他工匠的性命, 而且他所发明的带齿铁条即是当代木匠常用的锯子的雏形, 为后世建筑领域做出了一大贡献。

二、巧智好学频解困, 团结协作立传说

鲁班工匠艺术的一大基本特点是巧智。如江苏一带民间所流传的“金刚腿”的传说提到:有一次, 鲁班奉命修建一座宫殿, 得罪了唯利是图的宰相大人。当楼阁和殿宇全部建造完, 只等国君第二天前来主持金门槛的安装仪式时, 宰相于半夜偷偷故意折断了金门槛, 想借此让国君惩戒鲁班。第二天清晨, 鲁班发现金门槛被折断, 并没有心急如焚地赶工再造一个, 而且他也知道如果再造一个时间上是无论如何都来不及的。经过一番丈量计算, 他决定以巧智解决这一问题。他先在金门槛上刻出两条金龙, 其形栩栩如生、跃跃欲飞。再取两截短木, 刻出五彩祥云, 钉在折断的金门槛上, 同时也起到固定金门槛的作用。如此, 金门槛便修复好了。然而宰相却不依不饶, 到国君面前告鲁班私自折断金门槛, 并以假乱真, 企图欺君罔上。但鲁班不慌不忙, 向国君解释了新修好的金门槛的妙处:第一, 金龙配祥云, 此乃大吉之兆;第二, 两截短木做成的“金刚腿”可以帮助年幼的皇子、皇孙们分两步轻松跨过门槛, 是为国君后嗣安全的考虑。听完鲁班的解释, 国君非但没有责怪鲁班, 还对他大加赞赏。

当然, 巧智更离不开鲁班的谦虚好学。鲁班的工匠技艺不是天生的, 而是与普通人一样学来的。如前文提到他拜老木匠为师, 其实和他一起拜在老木匠门下的还有他的两个哥哥。但大哥、二哥学艺怕吃苦、怕受累, 几年下来学无所成, 只得悻悻而归。鲁班没有像他两个哥哥那样, 而是意志坚定地过大河、翻高山、不怕苦、不怕累, 只用了三年时间便学会了老木匠传授的所有工匠本领。并且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超过了老木匠, 成为土、石、木等多个建筑领域所推崇的祖师爷。鲁班的好学在小时候即有体现, 他为了学艺, 将父亲留给他的旧斧头磨掉了几缸水、磨坏了几块磨石, 不断摸索、反复实践, 别出心裁地用这把斧头造出了仅用凹凸卡接, 而不用像过去一样使用铆钉固定便能拼在一起的桌椅。成名后, 即便他的技艺早已鹤立鸡群, 他也丝毫没有骄傲、自满, 而是经常虚心地向张班等其他工匠讨教、切磋, 以共同进步。

所以, 团结协作也是鲁班工匠技艺能力的一种体现。以至于镇江一带至今还流传着鲁班与他人协作完成建筑工程的传说。例如“鲁班与老君”的故事, 就是说鲁班和太上老君一起合作为老百姓发明了大量劳动工具, 减轻了百姓的劳作负担。还有传说, 玉皇大帝请鲁班和张班去修补被孙悟空打坏的天, 鲁班是木匠, 张班是瓦匠, 所以张班在天的上面补, 鲁班在天的下面修, 两人合作很快将天修补好了。这些固然是将鲁班神化了的传说, 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鲁班从事建筑工匠活动并不全是“单打独斗”, 而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三、发明改造屡成事, 军民皆用赞大师

鲁班在建筑领域大显身手的时期正是楚越争霸的高潮期, 越国频频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战胜楚国。万般焦虑的楚国国君为了扭转战局, 以最终达到称霸的目的, 请鲁班到楚国改进他们的军事装备。鲁班所在的鲁国原本就是强大楚国的一个小封国, 所以鲁班和鲁国国君对楚国国君的要求不敢不从。鲁班来到楚国的军营, 为楚军设计发明了不少实用性极强的武器装备。例如钩拒, 这是一种用于水战的工具。当敌方船只进攻时可以阻挡其前行, 给己方充足的时间做好迎战准备;而当敌方船只后退时又可以将对方钩住, 方便己方对其穷追猛打。这一能攻善守的武器让楚军在与越军的水战中占尽了先机, 也帮助楚军逐渐扭转了整个战场局面。

作为才思敏捷、智慧超群的能工巧匠, 鲁班在他最擅长的木工领域发明、改进了多种实用工具。例如墨斗线的发明就是鲁班在观察母亲裁剪衣服时受到启发的。母亲裁剪衣服时仅用一根细线和一个粉袋就可以画出要裁制衣服的大概形状。鲁班据此发明的墨斗线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类似粉袋的墨盒, 里面浸有墨汁;另一个是线轮, 上面缠着墨线。墨斗线可以用于做记号、画长短不一的直线以及配合墨签使用, 是木工中极为重要的传统工具。工匠们干木工活时经常会遇到直角, 在鲁班之前, 木匠画直角所用的主要工具是矩, 使用起来十分费劲, 而且还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鲁班经过细细钻研, 将矩改进成一把木尺。木尺外形似英文字母中的L, 使用起来非常轻便, 而且所画直角十分精确。后人将鲁班改进的这种木尺取名为鲁班尺, 它也是现代木工行业中仍然在广泛使用的曲尺的雏形。鲁班那个时代, 想要获得一块平整的木板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因为使木板平整的工具大多是刀斧一类, 使用起来费力费时, 而且几乎达不到人们对于木板平整度的要求。鲁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发现如果用斧饼比较薄的斧头刮制木板可以使木板的平整度提高不少, 而且好用省力。于是, 他照斧头原本的模样打造出了一个薄片状的“斧头”。经反复试验、加工、改进, 鲁班给薄片“斧头”装上木质底座、嵌入一块铁片, 制作出了用于平整木板的刨子。有了这种刨子, 木匠们可以轻易将木头表面刨得如镜子一样光滑平整。

鲁班将毕生精力都用于农器具、木工、建筑等领域, 成为一代工匠艺术大师。

参考文献

[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长沙:岳麓书社, 1995.

[2]祁连休.鲁班传说故事集[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

[3]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M].济南:齐鲁书社, 1984.

[4]甑茂枢.鲁班和老君[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2.

[5]一苇.中国民俗传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高超的煽情艺术 篇2

一、灵活多样的资本组合模式

徽商起家大多为小本经营, 资本单薄, 而徽商所从事的传统行业皆是需要大宗资本, 如何才能挟重赀以转毂, 徽商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资本组合方式, 以弥补先天资本不足。依据徽商资本组合方式, 可分为自本经营、贷本经营、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和委托经营等五种。

1.所谓自本经营就是自己通过辛苦劳作, 勤俭节约, 积累资本, 以少量资金充作本钱来经营。正如胡适说过:“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 累积资金, 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就变成富商大贾了。”有的则从帮工、副手干起, 积累资本和经验, 再自己投机创业。

2.徽商出身贫下之家者甚多, 即使是手握巨资的富商大贾难免也要临时或部分地借贷资金以便乘时逐利。故徽商资本不少是借贷而来的, 而提供徽商借贷的大多是同乡同族, 贷资的利息是很低的, 往往带有某种资助与接济的性质, 因而贷资经营在徽商中十分普遍。

3.徽商的独资经营大半是挟有重资的已富商人, 尽管如此, 这种独资经营也往往附带许多同族同谊, 他们或出小资或以身为资, 实际上带有以一方重资为主导的合作经营性质, 从而形成具有紧密而牢固的, 以经济为纽带, 以血缘为中枢, 以地域为范围的强大商帮。

4.徽商资本组合最为普遍的当属合资经营, 徽商的合伙投资已经广泛采用等额投资与差额投资, 生意亏蚀都按股镶足, 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已经采用契约的形式规定下来, 这种合资经营已经带有今天的股份制性质。

5.徽商的委托经营则可分为两种, 一是“附本经营”即商人以自有资本为主, 同时接受少量委托资本从事商业活动;二是被委托人以委托资金为主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形式。这种委托经营能较好地把资金和人才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 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二、不拘一格的商业运作模式

商业运行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利之所指, 乃投机所向。徽商经营模式不拘一格, 灵活多样。万历《歙志》中把徽人经商的方式归纳为五种:“一曰走贩, 二曰囤积, 三曰开张, 四曰质剂, 五曰回易。”现在看来其运行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利用差价, 长途贩运。马克思说:“贱买贵卖, 是商业法则。”区域经济的差异, 商品经济的繁荣, 以及交通的便捷, 为徽商“逐时趋利”, 从事“转毂贸易”提供了方便和机会。徽商多数人也认识到:“良贾急趋利而善逐时, 非转毂四方不可。”贩运的利润主要取决于商品差价的大小, 差价又可分为地域差价、季节差价 (丰购歉售) 以及人为差价 (压价收购) 。明清时期, 商品的价格因地而异, 同一时间、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往往相差很大。以粮商为例, 苏浙的最高粮价与同一时期湖广的最低粮价相比较, 最大差率一般都在50%左右, 有时竟达100%以上。可见地域差价大有厚利可图, 而徽商对此乐此不疲。乾隆时, 汉阳歉收, 徽商吴鹏翔“适运川米数万石至, 计之可获利数倍。”利用某些商品在生产上季节性的差价和各地年成丰歉之不同, 扩大商品的购销差价, 从而压价收购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如徽商趁苏浙地区“年荒米贵, 则布逾贱”的时机, 大肆兜售粮食, 压价收购布匹, 再将所收之布运至行销地点高价出售。巨额的商品差价是徽商发财致富的奥秘。

2.利用资本, 囤积居奇。徽商利用手中的资本, 趁农产品大批上市的时候, 大肆压价收购, 大批囤积, 等商品短缺时又拼命哄抬物价, 乘贵售出。如明朝成化年间, 休宁人许贻商于淮泗间, 他“能观时变, 以上下其殖, 居积致富。”致使其家田园宅地“盛甲一乡”。“囤积居奇”比起“走贩”, 既无“履危历远”之劳, 又收“赀累巨万”之效, 因而徽商大多热衷于“囤积居奇”, 此乃徽商牟利生财的重要手段。此外, 徽商还将“囤积”与“走贩”或“囤积”与“质剂”结合起来经营, 藉以牟取更多的利润。

3.利用特权, 垄断经营。其一, 利用封建政治特权和雄厚资本优势, 把持商品专卖权, 此类以盐业为代表。明成化、弘治之际, 随着开中折色和余盐开禁的推行, 徽商利用地域的便利和资本雄厚的优势, 他们或向边商收购盐引, 或纳银于官获取盐引, 然后凭引支取正盐, 或向灶户买补余盐, 再自行销售或者售给水商代为运销。其盐一到手, 便可凭借垄断特权, 高抬盐价, 获取高额利润。万历年间纲盐法和顺治年间公垣制的实行, 更为徽商把持盐业特权提供了方便, 徽商更是得以肆意地扩大盐的购销差价, 牟取高额利润。徽商堪称巨富者大都为盐商, 盐业总商主要由徽州商人充任, 清代“两淮八总商, 邑 (歙) 人恒占其四”。徽人汪应庚、汪廷璋、江春、鲍志道等都曾是名震遐迩的两淮总商。明朝万历时, 谢肇氵制说:“新安大贾, 鱼盐为业, 藏镪有至百万者。”许承尧称“彼时我县盐商, 富且敌国”。连乾隆帝对徽商的富裕也感叹:“富哉商乎, 朕不及也!”其二, 亦商亦牙, 把持市场贸易权, 此类以木商和茶商为代表。明清时期, 凡民间大宗交易都必须通过牙行才能进行。随着徽商的兴盛, 徽人利用自身人数多、财力强和政治上的优势, 经营牙行的现象也日益增多。不少商人也借助政治势力领取牙帖兼营牙行, 于是形成了商而兼牙、牙而兼商的亦商亦牙现象。徽商利用牙行制度攫取商品贸易垄断权, 为其从事商品贩卖活动提供方便, 操纵市场, 控制价格, 以此盘剥百姓, 牟取巨额利润。

4.利用资源, 多种经营。徽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 往往从事多种经营, 身兼数业。以盐商为例, 他们利用地域经济差异和交通的便捷, 运盐至湖广, 载当地粮食、木材等货物, 顺江而下, 再销往东南地区。“淮商载盐而来, 载米而去”。带有季节性经营的茶商, 闲时或开钱庄、布店、南货店, 或为木材、粮油, 一旦茶叶脱手, 便将沪、杭的各类商品贩回徽州。“我祖 (王) 泰邦公, 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 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 冬季海货通”。粮商奔走于湖广、江淮、苏浙间, 既经营粮食贸易, 也从事盐业、棉布和典当业。徽商能够将不同行业的互惠性结合起来, 将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此外, 生产与销售一体化, 赊销赊购也是徽商传统的经营方式。

三、高人一筹的商业策划模式

1.注重长远, 以质取胜

质量是商品的生命, 徽商在经营中比较注重长远效益, 重视商品质量, 坚持以质取胜。具有代表性的是药商和墨商, 新安陆氏之“歧黄”有名天下。所开“保和堂”药房, 精心配置药剂, “其制合丸散, 非特经一二人之心思, 三五年之撰造。凡其先达诸公无不研究斯道, 阅数百年升卢扁之堂者前后相望。”使得“保和堂”延续数百年, 名满天下, 药品行销海外。绩溪人胡天注、胡余德父子在休宁开“胡开文”墨店, 该墨店所制之墨, 不仅进入了翰林学士及钟鸣鼎食之家, 而且进入了禁城的御书房。历经近200年, 主要也是以质量取胜。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 “漆欲其净也, 烟欲其精也, 胶欲其和也, 香欲其烈也。涵而揉之, 以视其色泽之匀也;捶而坚之, 以视其肌理之细也;范而肖之, 以视其意态之工也”。徽商之所以能长兴不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徽商讲究质量, 信誉至上, 从而赢得了市场, 赢得了人心。

2.去伪除诈, 以义取胜

徽商高扬儒家“以义生利”、“去利取义”、“以义为利”的旗帜, 主张义中取利, 因义而用财。婺源商人朱文炽贩茶叶去珠江, 抵达后却错过了大批交易的好时机, 新茶也就不新了。于是他出售时自书“陈茶”两字。当牙侩劝其去掉“陈茶”两字时, 朱文炽“坚执不移。”致使自己亏耗数万金, 卒无怨悔。黟商舒遵刚把义和利的关系比喻成泉水的源和流的关系, 认为有源才有流, 有义才有利。“今之以狡诈求生财者, 自塞其源也。今之吝惜而不肯用财者, 与夫奢侈而滥于用财者, 皆自竭其流也。”徽商的这种义利观, 不仅没有塞其财源, 削其利润, 而且提高了徽商的信誉, 赢得了更多的信赖, 获得了长远的利益。

3.童叟无欺, 以诚取胜

恪守诚信, 是商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徽商非常清楚骗术只能得逞一时, 要想永久地赢得顾客, 财源茂盛, 只能坚持以诚为本。徽商鲍雯“虽混迹廛市, 一以书生之道行之, 一切治生家智巧机利悉屏不用, 惟以至诚待人, 人亦不君欺, 久之渐致盈余。”徽商的这种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 不但没有少赚钱, 反而赢得了更多的顾客。

4.薄利竞争, 以多取胜

徽商成功秘诀之一便是薄利竞争, 甘当廉贾。徽商江次公教导儿子经商要做廉贾, 求和农耕同样的什一之利, 让利于顾客, 这样既能取悦于顾客, 自己心理上也能求得平衡。与同时代的其他商帮相比, 徽商善于利用资本优势, 实行薄利多销, 从而战胜竞争对手。明代在南京城开当铺的有500余家, 主要由徽州人和福建人经营, 福建人用高利经营, 利息三分四分, 徽商则不同, “取利仅一分二分三分, 均之有益于贫民”。结果, “人情最不喜福建”。

5.选贤任能, 以人取胜

商业竞争既是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 “有贾无副, 则贾不行”。徽商深谙此道, 善于从本族中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 用人尽材, 建立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徽商不仅用人唯贤, 而且大多用人不疑, 对他们“推心置腹, 体恤无不周”, 从而在内部形成强大的富有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团队, 因而不断地推动商业的发展, 这是其他商帮所无法比拟的。

6.掌握信息, 以奇制胜

“商业成与败, 行情占一半。”徽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因而能善于掌信息、察低昂、权时宜, 擅握算, 工心计, 多谋略。能审时度势地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和经营项目, 能“趋时观变”, “因俗时变”, “决定取舍”, 因而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徽商善观时变, 善于运用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因素, 不失时机的利用伙计、办事机构、会馆、公所、宗谊等渠道掌握信息, 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出奇制胜, 始终是徽商成功的要诀。

7.善于公关, 以广取胜

徽商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同各种人打交道, 广结良缘, 营造商业关系网, 为商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徽商结交的人物上自当朝天子, 达官显贵, 下至野史村夫, 贫困羸弱。徽商想法设法进行公关, 倾交各界人士, 目的既是为了邀名, 更是为商业发展寻求便利。

8.提高声誉, 以名取胜

古代的商业发展更多的依赖个人的美誉度和商品的信誉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个人的形象就是商品的形象, 人品优劣即是商品好坏。徽商一向注重个人和商品的形象, 努力提高和维护自己和商品的知名度。 (1)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徽商主要通过热心公益事业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他们致富后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 广置族田、义田、救济本族或家乡穷人, 或者通过修城、筑路、架桥、赈灾、修缮书院等等“惠及乡里”的措施来提高自己美名, 提高社会地位, 培养无形资产。这些良好的形象和为人传颂的名声, 有助于徽商开拓市场, 加强竞争力, 间接地为自己经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徽商在经商实践中, 创造名牌, 打出名牌, 收到了较好的名牌效应。徽墨闻名遐迩, 其名牌的创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不辞辛苦的研发、制作, 才能占领市场, 因而徽商十分注重品牌的维护。胡开文墨店的创始人胡天注立下规矩, 后世继承者“分家不分店, 分店不起桌”。即儿孙们分家时, 原来设在休城的“胡开文墨店”不能分, 只能“单传”由一人执业;儿孙们要在别处开设胡开文墨店, 但不准制墨, 其所销售的墨锭, 还是从老店进货, 只能成为休城胡开文墨店的分店, 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名牌效应。

9.注意包装, 以美取胜

完美的商品包装, 考究的店堂装饰, 是古代商业的招徕顾客重要方式。徽商在店肆命名、店堂装饰、厅内陈设等方面狠下功夫, 运用崇拜、题字、牌匾和名人效应来扩大商品的影响。有的商人在店堂供奉文公朱熹或“虎臣”关羽像, 以示恪守“儒道”和尊奉“忠义”。他们非常讲究字号招牌, 微商的店铺字号大多以吉样如意、简单明了、易记、顺口词语来命名。如杂货店的字号通常用“裕盛”、“祥春”、“益源”、“兴隆”、“同益”、“恒源”等;药店字号取“寿泰”、“益寿堂”、“同仁福”。牌匾一般请名流题写, 以提高身价, 如休宁的“胡开文墨庄”和上海的“徽歙曹素功墨庄”就分别出自曾国藩和谭延阎的手笔。然后再请良工携刻、油漆、贴金, 变成黑底金字或金底黑字的“金字招牌”。清初制墨名家曹素功, 曾特制一整套集锦墨送呈康熙皇帝, 康熙甚为欢心, 遂赐“紫玉光”三字回赠。曹素功便立即以“紫玉光”名其墨锭, 又以此三字制成金光闪闪的匾额悬于店堂, 一时店肆增辉, 从而使墨品畅销海内。

10.重视教育, 以文取胜

徽州乃“程朱故里”, 文风昌盛之地, 素有“文献之邦”, “东南邹鲁”之称, 一向重视教育, 因而徽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1) 利用自己的“贾而好贾”的优势, 善于从历史上汲取历史经验和经商艺术, 尤其是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商人。如蠡 (陶朱公) 、计然、白圭、猗顿、子贡等等, 都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 (2) 自觉地运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经商行为, 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商业道德。此外, 徽商在经商活动中, 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 大都善于审时度势, 决定取予;运以心计, 精于筹算。因而, 更容易战胜竞争对手。

11.借助政治, 以势取胜

在封建时代, 可以说商业的发展是否一帆风顺, 直接取决于政治上是否风平浪静。谁在政治势力上占有优势, 谁就是最大的赢家。徽商所到之处无不把依附、逢迎与仰攀封建政治势力作为自己跻身商界, 站稳脚跟, 打败对手的护符和绝招。他们往往通过交友联谊, 联姻攀附, 行媚巴结, 跻身仕林等手段来依附政治权势之下, 为商业的拓展赢得空间和机会。徽商如此乐于依附封建政治势力, 往往也是情势所逼, 或为了谋求暴利。其目的有三:其一, 为保全之计, 寻找政治保护伞。徽商在长期的经营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 其中最恶劣的是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 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 寻求政治保护也是情理之中的无奈行为。其二, 为了获取垄断经营的特权。商业垄断往往能获十几倍, 甚至几十倍的高额利润。以盐业为代表, 只要能得到官府的照顾, 从官府手中拿到“盐引”, 或坐到总商的位子, 就能操纵盐业价格, 牟取暴利。其三, 为了扩大影响, 提高声望, 有利竞争。徽人王道昆曾说徽商“游大人而为名高”。其游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远播声名, 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徽商自觉不自觉的依附封建政治势力, 正是看到了政治投机给商业发展带来的潜在的巨大利润, 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倾心交结政治势力, 有的成为名震一时的“红顶商人”。

摘要:徽商在明清的商业舞台上曾经独领风骚, 涌现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巨贾大儒。他们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宝贵的经营之道。在商业竞争中能不断发展壮大, 有其独特、高超的经营艺术。徽商资本组合模式、商业运作模式、商业策划模式三方面高超的经营艺术, 对于今天市场经济下发展商品经济也有许多借鉴之处。

关键词:徽商,经营艺术,资本组合,商业运作,商业策划

参考文献

[1]张海鹏, 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黄山书社, 1985.

[2]张海鹏, 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

[3]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4]周晓光, 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8.

[5]王世华.论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95 (1) .

[6]张海鹏.论徽商经营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3) .

教学中应巧用煽情艺术 篇3

一.巧设教学情境,入境煽情

语文课教学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新课程设置情感价值观不仅是语文课培养的目标,而且是学生感知、理解、接受的动力系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学会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巧设教学情境,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名人轶事、趣闻、歌曲等意境,通过以境煽情,以情激趣来促进学生学会思考,激活课堂。我在教学九年级《台阶》一课时,运用大量贴进学生生活的感性材料,煽情促思。如师生合唱并解读《父亲》《母亲》等歌曲内涵,学生边唱边听时已经潸然泪下,已完全走进了父辈的世界,感受到了父辈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了父爱的博大精深,带着敬意学习文本,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恰当地理解文中父亲的内涵,进而准确地把握了文章主旨。

二.优化课堂语言,以声煽情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例如在教学习作《你永远在我心中》时,通过课件制作,播放为纪念“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生死不离》配乐诗朗诵,其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爱与哀思,用心灵之声吟诵的这一段“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搭起双手铸成你回家的路基,生死不离,唇齿相依,不离不弃……”,煽情的语言,震憾了每一个学生,甚至部分学生当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来对习作叫苦连天的学生,现在居然也毫无惧色地面对习作。

如果语文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以情发声,以情出语,语言的婉转流畅、抑扬顿挫、高亢迂回能象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那样注入学生的心田,那就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

三.挖掘教材情感,以情煽情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课本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可以设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只有挖掘出教材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地去体味,悉心去探究,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起来。

四.创新教学活动,以趣煽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语文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语文教学可经常在课堂教学播放一段令人捧腹的相声、小品、一些趣味性和针对性强的幽默教学小插曲,必须要面向学生,为学生努力创造一种情趣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空间。

五.晓之以理,以理煽情

情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晓之以理,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符合社会的要求,使行为有正确的方向,具有实际效果。当然要培养学生对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尚情感,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懂得有关道理。知识越丰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既然这样,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加深他们对课本的理解。学生理解得越是深刻,他们的情感就往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从而煽动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上一篇: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下一篇:网络团购研究进展述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