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势喜人》

2024-09-19

《长势喜人》(共3篇)

《长势喜人》 篇1

2009年5月26日, 在射洪县科技局和县农业局负责人及技术人员陪同下, 国家丰粮工程水稻项目组专家、川农大教授袁继超一行到射洪县青岗、官升等乡镇查看了水稻覆膜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实施推广情况。

在青岗镇地膜覆盖栽培田块, 绿油油的水稻苗架长势喜人, 与未盖膜的对照田相比, 效果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节水效果突出, 地膜覆盖的水稻厢沟无水, 厢面处于湿润状态, 每亩比对照田少用水70%, 人行走在厢面上居然一点不陷脚,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未盖膜的稻田, 恐怕田早就开裂, 植株生长早已大受影响;二是地膜覆盖的水稻比对照田每窝分蘖数多4~6个, 白根多5~7根, 根子平均长2~3cm;三是地膜覆盖的水稻几乎很少看到坐篼现象, 而对照田坐篼发生率较高。

水稻覆膜栽培是在一次性做好整田作厢后, 通过覆膜进行直播或移栽的一种栽培方式。水稻通过覆膜栽培能够有效地解决丘区因季节性缺水而无法保证种植面积的问题、因地势低洼气温不足而坐蔸的问题及病虫草害等问题, 同时, 还简化了栽培技术, 节省除草、追肥和常年整田、蓄水等用工。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栽培改良了土壤微生态, 改善了田间小气候, 节水和增产增效示范效果明显。

《长势喜人》 篇2

作者以李颂国的成长为主线, 将大部分的篇幅放在李淑兰、曲建国、马树亭、赵剑苹以及王婵、苏文兵等一系列奇怪的人物身上, 他们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亦可以说是无辜的可怜人, 作者将他们与时代的沉浮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曲折命运是李颂国整个生命的成长线索。而整个躁狂的社会:“文革”中的政治运动, 君子兰热, 传销热等也成为李颂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以这些视角进入历史和现实, 以此来还原生命的面目。李颂国的生命是不平凡的, 从他孕育于娘胎里的经过就与众不同, 然而这种不平凡给这个生命带来更多的是不幸, 是苦难。这个生命不是爱情的结晶而是恶行与暴力的产物:出生在动荡时期, 在畸形的家庭中成长, 成年后坎坷波折, 成为潜训大师, 直至最后被割去生殖器。无论是李淑兰时期、曲建国时期、 马树亭时期, 每一个哪怕是给过他细微关心的人都毫无尊严地死去, 李淑兰疯癫而死;曲建国犯了政治错误而自杀; 马树亭从工人一下成为君子兰热的行家, 却在绝望中自焚; 林小曼放纵自己在情爱里;曲薇薇失去判断和自我。生与死早已沦为像丢弃的垃圾那样随意被人践踏。李颂国如何才能抵挡这无形的孤独和仇恨, 是否他对生死早已经麻木? 也许生命在那样癫狂的时代沦为残渣是理所当然的, 作家余华《兄弟》里描写的在“文革”中惨死的宋凡平不也是红卫兵棍棒下冤死的鬼魂吗?我想刘庆所描写的绝不是个体, 而是普遍大众。在漫长的二十世纪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这样的错误不是个人的, 是大众的, 是那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年代造成的, 生命的意义也许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在李颂国的人生中或许早已彻底地消除了生命本身的意义, 也使他渐渐地消磨了面对屈辱的抗争勇气和强大意志。虽然现实给了他一次机遇, 使他在转瞬之间成为有名的潜训大师, 但这并没有彻底地改变他对命运的恐惧和绝望, 因为他早已明白一切都乱了, 就像他小时候曾给苏文兵背过的那首诗一样, “一切都颠倒了。”李颂国的悲剧, 不只是躯体的残疾所带来的成长困惑, 更重要的是他那精神上自幼形成的残疾, 以及这种残疾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无法想象的变化, 最可怕的是李颂国在寻求尊严和理想的过程中, 总是被一次次看似偶然却又必然的事件像丢弃玩具一样将他扔来扔去, 这才是李颂国的悲剧根源和小说的审美内涵。

在李颂国成为潜训大师的时候, 他的那些煽动性的演讲, 看起来似乎是他的人生历练折射出的不屈不挠向命运抗争的赞歌, 在我看来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激烈反抗。我一直在想是否有那么一个时刻, 李颂国站在讲台上, 下面挤满了迷茫却又欢呼雀跃的仰慕者, 会不会突然想起自己的噩梦, 过去那些灰色的记忆像一个无底的黑洞, 狠狠地拖住他吸住他, 他越是挣脱越无力反抗, 只能看着自己被拽入深渊。 会不会想从这样的喧哗面前逃走?但那些痛苦仿佛生命的烙印刻在身上, 一辈子都洗不掉。在这些所谓的荣耀背后, 他是否会感到屈辱和痛楚?读这部作品让我感到窒息, 情节节奏很快, 不拖泥带水, 但在小说中刘庆并没有用很多篇幅刻画李颂国的内心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想让读者们自己去探索李颂国的内心, 以至于我很想面对面问李颂国一句, 你觉得, 生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长势喜人》 篇3

李颂国的身上叠加着很多人的影子, 无论是卑微的母亲李淑兰, 还是母亲的情人曲建国, 同学王蝉, 继父李树亭, 都给他带来或心灵或肉体上的屈辱和伤害。还有一个常被大家忽视, 总是站在一旁, 却曾一语惊人道出颇多作者思考、 疑问的重要人物——苏文兵。当李颂国感觉到“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在他的身体内部冲突”, 开始质问人生的不公时, 仿佛以局外人的身份突然出现在他童年世界的苏文兵担当了 “启蒙师”的角色。苏文兵用言语为他童年稚嫩的心灵领路, 却又用行动给他懵懂萌动的心灵罩上难以磨灭的阴影, 并最终将他残疾的身体带向更致命的残缺。可正是这个以疯狂的状态理性着的人, 在别人混沌的活着的时候, 第一个站出来质问生活, 直面苦难。作者借他之口提出了振聋发聩地问话, 表达了人类爱与恨的扭曲, 展现了苦难的力量。

苦难让人坚强。“苦难只能给一个坚持真理的人增加一份经历, 让他更加坚强。”当苏文兵被抓归来又见到李颂国后做了一段“演讲”, 上面这句话便是他的“开场白”。刘庆曾说过:“小说家的职责是发现困境和矛盾, 更重要的是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困境, 如果运气好的话, 他会和笔下的人物一起找到一个真实和可信合理的向度, 然后提示给读者, 引起他们的思考。”而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就是苦难, 物质方面匮乏, 精神方面贫瘠, 在特殊历史逻辑的限制中, 在强大意识形态的控制下, 人们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命运历程, 裹挟着混乱的伦理、扭曲的亲情, 承载着无法消除的对命运的绝望和恐惧, 经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身体的残疾、父亲的缺失, 使得李颂国从小就生活在一种畸形的家庭中, 特殊的生存体验让他沉浸在一种对痛苦麻木又敏觉的生存状态之中, 沉浸在爱与屈辱相互纠缠的世界里, 沉浸在一种无聊、琐碎、敏感和恐惧之中。随着历史的前进, 李颂国仿佛披上痛苦“赐予”的“坚强”外壳, 从一个伤痕累累的孤儿蜕变成一个一呼百应的潜训大师。不过其孤独无依的一生, 缺乏启蒙的成长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这种“胎记” 终将伴他一生。亲历过文革“经验和教训”的作者, 饱含着童年的暗伤与激越来书写那段沉重的时代记忆, 书写着苦难的生命形态和苦难的真情幻灭。但作者是用一种诙谐的语言, 反讽的语气展露出悲剧的内核。让人们在苦中作乐, 激情冷静中总结出“痛苦和欢乐一样都不是不可忍受的, 它甚至能变成一种习惯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爱与仇恨的扭曲。“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这些年来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是我们的人民天生好斗吗?为什么善良人被善良人迫害致死?是什么泯灭了人们的良知……”一连串掷地有声的问话既是出自苏文兵之口, 又是出自作者之口。 作者又借用苏文兵的思考给出了诸多问题的一种答案—— “是梦想, 对新生活的梦想”。可这个本该充满各种美好的梦想却出现了偏离, “我们实现梦想的做法可不大对头, 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学会爱, 而是为了学习仇恨”。梦想同时释放着人的优秀潜力和邪恶本能。“飞机为什么会飞?不是空气, 不是钢铁, 而是人类的智力教会了它像鸟一样地飞翔。可是充满灵性的人类又把天空变成了一个新的战场。 自私、贪婪、残忍、好色, 这些坏习惯人们没有哪一样不是无师自通, 可是爱呢?他们怎么也学不会。”原来“爱是可以学习的一种技能, 一种生活的本领”。可人们没有学会这项本该会且应该会的本领, 在历史的钳制、苦难的折磨下, 人们在失爱的仇恨中绝望地成长, 在伤害与被伤害中怪异地生存。这既是时代本身的特征, 也是作者想要撕开的那段历史的一块疮疤。

在人性攻击甚嚣尘上的年代, 人们被周围的世界伤害, 被他人伤害, 同时也伤害别人, 而最终伤害自己。李颂国的一块糖既可以摆布十几个人, 也可以让没尝到的发誓报复。 大人要被各种问题纠缠却无从化解, 率性冲动、行事鲁莽。 李淑兰发疯、苏文兵施暴、马树亭自焚, 生者活得没有尊严, 生者让他人活得没有尊严, 死者同样死得没有尊严。人们在孤独与绝望、伤害与被伤害中同时怀揣着爱与恨, 对象既是整个世界, 又是周围的人, 也是自己。只是在记忆中爱的分量无足轻重, 在现实中爱的力量如此渺小。而爱的缺失让人软弱, 让世界分解。李颂国在儿时朗诵的颠倒的诗, 恰表现了成长后感受到的颠倒的世界, 表现了情与仇、爱与恨的扭曲。在经过三十载的屈辱与孤独后, 他只能狼狈的承认自己 “是一个懦夫, 是荒唐岁月羞耻和不知羞耻的遗腹子”。

整部作品中充斥着压抑、混乱、消极的状态。小说描摹再现的混乱生存状貌让我们知道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残酷, 感受到了历史的沉痛教训, 却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怀疑, 历史中的人们是否全都如小说中那般“非常态”的生活?那个社会中是否真的满是“恶”的元素, 而难觅“善”的成分? 整个小说以个人化的叙事角度呈现, 充斥着琐碎的个人经历与控诉, 而缺乏宏阔的历史建构及对个体的理性审查、全面剖析, 仿佛在历史面前人们无能为力, 既任其毁灭不能自救, 又毫无责任永远“无辜”。这在视角独特、形式个性之余, 难免显得哲理意味较淡。

混乱, 不仅表现在小说中人物的成长生存状态, 也表现在作品的叙述上。即便童年是一个人建设心理性格、走完人生轨迹的根基, 但是过多的童年叙述和迅速的成人独立让读者觉得突兀、跳跃, 为了完整叙述人物几十年的生命历程, 些许地方不免有失连贯。还有苏文兵这一人物塑造方面的问题, 一度的“彻底”消失和后面的突然出现, 以及最初表现出的深刻思想和疯狂行为举止、悲剧生命轨迹之间的冲突矛盾之处, 让人感慨宿命强悍弄人之余, 不免有突然怪异之感。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长篇小说《长势喜人》, 评价小说中的苦难、仇恨与爱

【《长势喜人》】推荐阅读:

长势监测06-11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05-18

上一篇:活塞材料下一篇:战略原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