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成绩喜人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共9篇)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 篇1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
——在年末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工友、各位老师:
刚才听了各部门对xx年工作的总结,我们感到欣慰。xx年是我们学校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是职教中心成立以来比较困难的一年,也是夹缝中求生存的一年。虽然说没有取得辉煌的成绩,但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的工作受到xx市教育局的高度评价,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赞扬。我们知道,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与在坐各位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与在坐各位的家属在背后默默无闻的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为此,在这里向各位工友、各位老师以及各位的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全校教职工齐心协力,超常态思维,超常态发挥,在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困难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党建工作稳步开展,成果显著。党总支带领全校教职工通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使党风、校风有了较大的改变。活动中通过查摆四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成就。一是三公经费明显减少;二是改善了干群关系、师生关系;三是合并了校级领导办公室;四是精简带班领导;五是规范了教师执教行为。六是以工会、妇联为载体,通过开展职工排球赛、女职工入安康保险等活动,从而促进了广大教职工的身心健康,使师资队伍更加团结和谐。
教育工作以德育人,稳中求进。政教处狠抓落实工作,班主任注重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学生养成教育,一年来没有重大违纪现象发生。校团委通过每周一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思想爱国教育。发挥文化长廊、广播站主阵地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各种纪念日对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促进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1月初,组织33名同学参加县举办的主题为“xxxx”杯第三届演讲口才大赛中,xxx、xxx获得了金口才奖,其余同学均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教学工作注重活动开展和教师培养,高考再创佳绩。每月公开课活动的开展,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xxx、xxx、xxx、xxx、xxx、xxx六位教师在全县高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中分别取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xx、xxx老师在参加全省信息化大赛中,xx老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品被推选参加全国比赛;xxx等11名教师在全市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同样取得了优异参加。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实习教学,通过全校专业技能大赛和硬笔书写大赛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年来,教务处狠抓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xx年毕业生就业率100%,升学率100%,升本率达59.5%,比xx年提高10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升本率高出30个百分点。
实习处在完成实习教学的同时,完成了多项对外加工和校内维修任务,为学校节省了资金和创造了收入。
招生工作走家串户,顶烈日、冒风雨,历尽千难万苦,今年招生xxx人,位居四县之首,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同时建立了与xx汽车校企合作关系,为开设汽修专业技工班创造了条件。
电大工作在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电大人员集思广益,开创新路,今年招生xxx人,在籍学员xxxx人,在全省名列前茅。
教科研活动开展顺利,xx年开展了《面向“三农”中职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六项省市课题活动,并产生xx人县级科研骨干和xx人市级科研骨干。
信息中心工作服务到位,信息设备维护更新及时。为学校教学和办公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保障作用。
总务工作扎实有序,后勤保障有力。无论是班级门窗维修,还是自来水管线抢修,还是帮助其他部门安装设备,总务后勤人员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驾校工作知难而进,完成预期任务。大家都知道,在驾校训练场地非常狭小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仍然完成了xxx人的培训任务和xxxx人次的从业资格证诚信考核任务。
校办工作坚持原则,管理到位,服务到位,为全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安全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全年零事故。
各位老师、各位工友:回顾过去我们感到欣慰,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无论从国家大局方针政策看,还是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看,今后我们职业教育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20xx年的工作将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职业教育的会议和文件精神,按照市县教育局的总体工作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提档升级。
xx年的主要重点工作是:
1.创建“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结构、办学、链节、保障四个方面做到“三位一体”,形成职教中心的办学特色。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校。以《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国家法律为基准,重新修定和完善班主任考核方案、学生操行评定细则和考核办法、教师量化考核方案、高考备考方案、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教师考勤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加强党建工作。一是发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创建群众满意学校;二是加强廉政建设,正确处理好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三是以业余党校为阵地,向师生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的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四是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开展有益活动,促进广大师生身心健康,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一是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提高教师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二是实施教师考核内容多元化;三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打造业务能力精、专业知识丰富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通过校本培训、校外培训(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国培)提高教师教学理念和业务能力。5.根据教育部、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探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育教学工作。
6.配合进修校,完成林甸县职教中心发展轨迹的调研工作。从成绩、经验、发展三个方面搜集字、音像材料,与进修校有关人做好对接。
7.加强专业建设,注重品牌专业社会效益。一是打造工业、文卫、服务、农业、信息技术五个专业板块;二是调整有关专业,融合专业板块之中,使专业集中化、系列化;二是在学校开设护理专业基础上,增设养老护理专业。
8.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职业教育特色。一是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职教特色;二是根据企业生产要求建立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即学校的实训基地要参照企业模式管理;三是以推行“课堂基地化,基地课堂化”教学模式;四是就业专业改变传统纸质试卷考试的教学评价方式,将考场搬进基地,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技能水平测试考核。
9.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基础教辅设施提升。一是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食用菌栽培)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5个现代化技能教室和实训基地;二是建设图书馆、男生宿舍、运动场地等基础辅助设施。
10.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学校知名度,扩大生源。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利用县电视台、校园网站、海报、宣传片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学校优势和国家优惠政策,发布招生信息;利用大型集会、初中中考等时机,集中开展招生宣传活动。
11.加强科研工作和学校档案建设工作。一是完成省市课题结题和新课题申报工作;二是将全校文字档案和电子档案分门类、分层次集中档案室,使之系统化、规范化。
12.加强电大工作和短期培训工作。一是加大电大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落实力度;二是创办社区教育;三是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做好各项短期培训工作。
13.加快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步伐,探索贯通式培养新路子。在巩固原有的基础上,到大中型企业走访调查,开展订单式培养。走访各高职院校,探索贯通式培养的新路子。
14.加大校园网和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校园网站内容及时更新,使学校网站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二是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为师生打造文明优雅向上的学习工作环境。
15.完成驾校场地置换工作,建设规范化、标准化驾校场地。做好驾校招生、培训和迎检工作。
16.加大校园安全工作力度,增加校园安全技防设施。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做到勤检查,勤跟踪,发现隐患及时解决,为创建平安校园而努力工作。
最后,祝大家假期愉快!同时提起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xxxx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20xx年x月x日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 篇2
2008年, 我公司在县委县政府和经委经工委的坚强领导下, 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职工, 抢抓机遇, 顽强拼搏, 创造了公司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成为我公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2008年是飞速发展、再创辉煌的一年
2008年我们取得了铁精粉产量212万吨、销售收入29.1亿元、利润14.1亿元、税金7.2亿元的辉煌成绩, 提前两年实现了产量200万吨、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5亿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不仅同比增长幅度创历年之最, 而且创公司历史最好水平。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同时企业实力显著增强。截止2008年末, 公司总资产达到了30.4亿元, 净资产达到了21.9亿元。2008年公司第五次被评为“北京百强企业”, 名列第75位 (2006年第76位、2007年第93位) 。同时, 公司创造的社会效益显著增加, 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各项指标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对全县的贡献越来越大。如巨各庄电站建设、檀营乡整体改造、县社发展等, 一些全县范围内影响全局的工作, 我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2008年是抢抓机遇、顽强拼搏的一年
机遇是公共资源, 而且稍纵即逝。错过一次机遇, 就会失去一个时代;抓住一次机遇, 就会赢得一次跨越。2008年铁精粉平均售价达到了每吨1266元, 最高时更是达到了每吨1520元的历史最高价位, 矿山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这也证明了公司党委年初确定的“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大战略决定是正确的。在机遇和挑战面前, 各单位认真落实公司党委决定, 克服奥运期间炸药停用、限运等不利因素影响, 积极组织生产, 多方沟通协调, 为圆满完成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岗、勤勉敬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为完成全年产量200万吨任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更是勇挑重担, 甘于奉献, 关键时刻吃苦在前, 冲锋在先。这些都是我们取得辉煌成绩的制胜法宝, 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 2008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一年
2008年, 我们继续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狠抓生产经营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资源开发利用、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法规, 推进企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是安全生产方面。全公司5家矿山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近5500万元, 从根本上保证了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为我们实现全年安全生产和创造奥运和谐稳定环境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我们率先在同行业中开展了“安全标准化”活动, 向着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些工作不光是我们生产经营的需要, 也是我们出于保护职工人身安全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二是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全公司各单位累计投入资金约4300余万元, 除了用于绿化、美化、除尘降噪以外, 还加强了矿内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全面治理, 各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在加大剥岩石料产能、加强废水回收利用的基础上, 进行了尾矿砂的开发利用, 有效减少了尾矿排放量, 实现了小区域内的循环经济的新突破。
(四) 2008年是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一年
2008年, 公司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了“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 并以此活动为契机, 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创建标准,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落实党风廉政规定, 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贯彻“平安奥运”行动, 创建和谐稳定环境,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扶贫济困, 捐资助学, 热心公益事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08年的抗震救灾行动中, 全公司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 迅速行动, 共组织捐款2531874元。其中党员踊跃缴纳特殊党费481920元, 其中缴纳1000元以上的达到了147人。这次捐款活动充分体现了我公司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主动为国家分忧解难的社会责任意识, 展示了广大干部职工同济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品格。进一步树立了公司的社会形象,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此外, 2008年公司还获得了“首都文明单位”、“奥运保障先进单位”等项荣誉。首云、威克、云冶、建昌、放马峪5家企业被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联合评为“北京市劳动和谐单位”。首云铁矿被县政府授予“环境友好型企业”, 被奥组委授予“交通服务工作突出单位”。云冶公司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评为“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 被北京市质量协会评为“北京质量管理优秀企业”, 荣获了第23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总之, 2008年是公司党建工作全面进步的一年, 是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一年。2008年, 我们用激情点燃了梦想, 用拼搏铸就了辉煌。回顾过去的一年, 我们深刻体会到, 县委县政府和经委经工委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成功的组织保障, 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是我们成功的前进动力, 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是我们成功的有利条件, 广大干部职工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努力是我们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2009年工作意见
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年, 也是我们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因此, 我们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公司发展, 科学分析形势, 准确把握全局, 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面开创公司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必须提高对当前形势的客观认识
当前, 经济危机和高速发展的矿业产能释放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国际矿产品价格不断波动, 未来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和促进消费的措施会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住房和城市设施等方面释放巨大的需求。因此, 今年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和困难同在的一年。各单位各级组织要围绕中心工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任务教育, 增强干部职工对当前形势的充分认识, 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当前的困难和压力转化为共渡难关的动力。
二是必须保持激情创业的奋进之势
当前, 我们发展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 但困难只是暂时的, 不是长期的, 不能成为我们停滞不前的理由, 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企业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同时我们还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这些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因此, 我们要坚定信念, 迎难而上, 努力打好主动仗。要以钢铁般的意志, 攻坚克难, 以熔炉般的激情, 创新创业。要立志把公司打造成为的主业强盛、多元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缔造公司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我们企业的成功法宝。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对我们渡过当前难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要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单位要加强对标挖潜工作, 提升管理水平, 堵塞管理漏洞。要开展节约利旧、利用库存积压、修配改代等形式多样的节约活动, 将挖潜增效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揭示问题、查找漏洞、制定措施、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要树立全员节约意识, 发动全员节约行动, 将“全员节约, 共同行动”作为当前渡难关的一项举措, 要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人, 企业发展的好坏主要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实现好、维护好职工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关键。今年, 各单位要继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确保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要为职工的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充分调动职工的创业激情, 集中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创新创造的强大合力。要密切联系职工, 关心职工生活, 越是在企业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职工的生活困难, 特别是要解决好特困职工的生活问题。要发动职工自觉维护企业安定、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实现“企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企业人人共享”。
五是必须坚持创新推动发展的基本观点
企业的发展与活力在于创新, 只有牢固树立创新观念, 不断强化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 才能推动企业大发展。公司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的推动。当前, 公司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着眼长远, 立足现在, 我们必须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寻求突破。要创新发展思路, 动脑筋, 想办法, 突破企业发展“瓶颈”, 增加新的效益增长点, 力求企业做大做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上下工夫, 特别是在安全生产、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等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上有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必须确保实现各项工作开门红
一个好的开局, 对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十分重要。要完成我们今年产量210万吨的奋斗目标, 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 需要我们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要克服各种困难, 开足马力, 全力以赴抓好生产经营。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主动意识, 不管困难多大, 任务多重, 都要坚定信心, 主动去做, 敢于去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勇挑重担, 奋勇争先, 上下一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讲、事往一处做的团结氛围。要为加快企业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篇3
2008年12月5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人民音乐》编辑部承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音乐发展回顾与反思”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人民音乐》编辑部成员及有关方面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人民音乐》编辑部主编王次炤主持。他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音乐在各个领域发展都非常迅速,在创作、表演、理论、教育等方面,都是30年前所不能比的,这同改革开放30年分不开,同发展的大形势分不开。
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座谈会,是我们值得做的事情。我们都是30年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实践者和成果享受者。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同整个社会改革开放同步的,最开始可能是经济的变化,现在看更多是文化上的变化。比如当年的“西北风”,就是所有人都在探索、彷徨时,音乐起到了一个号角的作用,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力量。现在我们国家从以前的几大音乐学院发展到现在的三四百家,可以说,对音乐文化的重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30年中,音乐无疑是最活跃的艺术形式、时代号角和晴雨表,记载着每个时代的步伐。今天的会是回顾与反思,并不是庆祝,我们更要看清我们走过的历程,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现在全党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是因为我们发展到今天,有些地方违背了科学,所以产生了一些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也要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新时期做更大的贡献。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做了题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发言。他说,改革开放30年来,音乐学的各个学科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态。其中的“中国当代音乐研究”,更是从无到有,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迅速的音乐学学科之一,因为它是20世纪80年代“白手起家”的音乐学新学科。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戴嘉枋做了“论80年代改革开放前期中的中国音乐”的发言。他说,80年代中国音乐界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政治、经济变革所产生的震荡,对于中国音乐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流行音乐和新潮音乐在崛起和发展之后,正式步入了主流社会音乐生活,从而从音乐品种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创作园地。在音乐理论领域,音乐观念真正由一元走向了多元,在与创作领域良性互动以及与旧音乐观念的剧烈争鸣、交锋中,拓展了自身的文化视野。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汪毓和说,30年成就很大,但是也积累了很多问题。这是个大题目,希望能把它分解开,比如音乐包括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方面,各个方面都进行各自的总结,而不要笼而统之,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指挥家卞祖善谈了对中国交响乐30年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他首先谈到了对改革开放的感激之情——对于曾受迫害的他来说,是一次新生。其次,他强调了当前对交响乐创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他说,至今我们还没给作曲家提供一个合理的创作机制。我们应该借鉴某些国家的做法,给杰出的、公认的、国宝级的作曲家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这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蔡良玉从“学科的定位——从‘外国音乐史到‘西方音乐研究”、“宝贵的硕果——‘音乐学分析方法的诞生”、“禁区的突破——两个领域中的开拓”几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西方音乐研究方面的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俞人豪以“从民族音乐学角度看中国的‘世界音乐的教学与研究”为题,谈到了新时期之前中国的世界音乐研究和进入新时期后世界音乐教学与研究的变化,并展望未来中国“世界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方向是“中国视野下的世界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田联韬从“少数民族音乐的学术研究方面”和“音乐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谈了30年来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情况,指出当前无论是研究工作、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各地发展情况相当不平衡,差距明显,应该对落后地区给予支持。
《音乐周报》原副主编陈志音说,《音乐周报》到明年也30岁了,可以说,它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现在翻阅起以前的报纸,会有很多的感慨,它见证了30年来的改革生活。
《人民音乐》顾问、原主编张弦认为,回顾与反思是永远的话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30年的回顾与反思,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改革开放以后,音乐界的各种思潮更加活跃,各种争论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人民音乐》一直是中国音乐界的晴雨表,在30年中也不例外。各种理论问题、创作问题、表演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都在《人民音乐》上有真实的反映。
《人民音乐》编委、原副主编于庆新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摆脱了“文革”极“左”思潮禁锢的音乐界,思想异常活跃。90年代初期,音乐界极“左”思潮回流,其间发生了一些典型事件,如对朱践耳同志应本刊之约撰写的文章《生活启示录》添加编者按语,含沙射影地对朱践耳同志进行批判。我个人也因主持这些栏目,自1992年2月起在政治和工作上受到多年不公正的待遇。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再次向音乐界吹进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音乐创作上初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现在,虽然对所谓现代作曲技法、“新潮音乐”的主张依然见仁见智、泾渭分明,但完全是在学术层面上进行讨论,昔日那种上纲上线的极左论调已难见踪影。音乐创作只有尊重艺术规律,才能繁荣发展,而这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人民音乐》常务副主编金兆钧认为,中国流行音乐30年发展的特点是:实践先于理论,批评与操作分立,轨迹是由单一到多元,争议的中心是道德和娱乐。形象地说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它未来的发展需要的是更好的产业环境、更多的理论和批评的介入,更有效的教育体系。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教授张大龙,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朱世瑞发来书面发言。杨青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办学规模由小至大、由点至面,教育水平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如何在今后保持一股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音乐教育如何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将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一项光荣、艰巨而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张大龙认为,“文革”后的音乐界开始对西方现代音乐技术有了重新的认识理解,并涌现出一批在国际国内产生重要意义的优秀现代音乐作品。但许多学生只是浅层次地为形式而追求形式、为技术而追求技术,常常跌入盲目的陷阱里。如何承上启下,重视传统,立足基本功,发展借鉴西方现代音乐文化的技术,是摆在每一位作曲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朱世瑞提出了30年改革开放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领域完成和正在完成的四个历史任务,包括重建音乐创作主体的生存空间并奠定物质基础、重建中国音乐创新思维的艺术空间与精神基础等,以及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如经济成就和文化市场改制导致了音乐创作注重短期效益的倾向并产生语言雷同内涵空洞的赝品伪作以及作曲教育数量扩大质量下降,官本位导致行政化衙门化,学术评判不遵守音乐规律而向权利和腐败倾斜等。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篇4
没想过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生活该是怎样的,也不明白想着竞争再竞争的日子该怎样过。因为似乎昨日还生活在无忧无虑阳光灿烂的天堂里,还依偎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安排好的一切,但一觉醒来,却发现自我的额头印上了高中学生的标志,就这样,极突然地,我跌跌撞撞,就成了一个连我自我都陌生的高中生。
那片天空,好像一下子从我眼前消失了,我还是我,一个贪玩的少年,可我即将走入的生活,将不再单纯不再明快,那将是一个充满着紧张大的空间,是一条挤满了参赛选手的马拉松的跑道,一不留神,你就会被挤出跑道,被罚下场,将会渗入许多应接不暇的杂色。而我,是否也要脱去那份幼稚,抛下所有的欢乐,投入这个湍急的漩涡中去!前方是荆棘,是峭壁,是沙漠,是乌云密布,是狂风骤雨。全然没有了花季少年拥有的灿烂与欢笑。因为,我应对的是教师期待的眼神,是父母辛苦的背影,是一切让我感到难以喘息的现实。我发现,周围一切都变了,那种欢乐,那份天真,那些自由……
展望高中,我将开始我又一个人生的起点,将成为我更大的挑战。高中,一个追求梦想的舞台,一幅充满活力的油画。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令每个花季少年向往,那种欢乐,那份天真,那份自由,那片天空早已在我心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许,路上有许多荆棘,数不完的磕磕碰碰,但我相信,脱去原有的稚嫩,抛下所有的不快。在宇宙中摸索奥秘,在追求中学会执著,酸甜苦辣,让我们共同享受高中生活吧,不去畅想未来的高中是怎样的。不敢想象明天的征途又是什么新的风险。只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把花季一天天过好,脚下的路,向远方延伸开去。
高中生活是条通道,如果你自信,它将在你通向成功。通向胜利,撒下汗水,相信自我能行!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作文 篇5
恍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而又后知后觉,在时间的漩涡里,我逆流而上,步步回头,带着些许胆怯,却又不得不追着时间的步伐,大步向前。
翻翻日历本,被一年时光磨得稍平的扉页从指间一张张滑过,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如那365个日夜般流逝的悄无声息。
默默问自己,20xx年,我过得怎么样呢?
咸
一次次月考向我集结而来,伴着无限的紧张焦灼,披星而来,戴月而归。我穿着校服如身着战袍,如将军载誉起程,打开带着墨香的试卷,写下一个个一鸣惊人的愿望闪闪发光。
在这样曾经QQ头像都成了VIP专属的时代,没有什么是永远不会变的。终于发现原来成盒的笔芯可以用完,每天睡六个小时也全不碍事,放下智能手机也能立地成佛,至于琴棋书画、诗酒相伴也只在远方。
困倦着也抖擞着,徘徊着也前行着,抱怨着也努力着,只希望下一个桂花开放的时节能踏香而来、蟾宫折桂,只希望有朝一日能拍拍摞到比我高的书与试卷,舒心长叹,没辜负了时光。
甜
匆忙交齐各科作业,冲组长谄媚一笑:“再给我一个课间。”偷偷摸摸买的小零食总被一抢而光,穿过长长的走廊奔到食堂求阿姨多打几块肉,接着回头朝同学邪魅一笑。回到教室又看见被试卷霸占的课桌,只得抓抓眉角,继续埋头苦干。竖起耳朵偷偷听着学霸之间的探讨,一边哀怨着考试的冷酷,一边抖擞着奋笔疾书。红色的建筑为我们围出一片四角天空,我们则在天空下各自写出自己的梦想。
一切都是梦想的样子。身上着甲,心上着花,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平淡的日子有味是清欢。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初二作文 篇6
回首来路七十载,我们历经了挫折和仇视,也收获了硕果和喜悦,经历了风霜雪雨和困苦贫寒,但最终也守得云开见月明。是中华人民的不屈不挠和坚持团结,使得青藏铁路孑,这条巨龙翻山越岭,穿越酷寒与霜雪,游走在崇山峻岭中,为边疆人民送来了福音;使得两弹成功在大漠荒野中炸开令世界震惊的“蘑菇云”;使得那凝结了中国人民辛勤汗水和千年梦想的卫星能够在太空高歌东方红;也使得中国真正强大,真正有了令世界赞叹和震惊的资格。
七十载春秋,中国人民亲手用一砖一瓦搭建起了这座高耸入云的华夏大厦,回首这些岁月,总令人动容和骄傲,我们应铭记来时的路,牢记荣耀和教训,也应牢记党和国家的努力和功绩,使之成为青年和国家不断前进的动力。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沉沦于过去的成就或是过失,我们应该承接下祖国七十年来的使命,借着这股时代的好东风,展望更远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告诫着我们当代青年,当以中国梦激荡青春梦,以青春梦成就中国梦,在这个新时代中,去思考国家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为国家、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为华夏大厦贡献汗水,为神州大地增添一笔亮色。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牢记来时路,展望新未来。当代青年当立志不渝,担起责任,报效祖国。
中国终会傲立宇内,让世界为之惊叹。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主题班会策划书 篇7
一、团日活动主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活动背景: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基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与关键。这次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正是属于理想信念教育范畴。
三、活动目的:
积极响应学校关于广泛开展以蚌埠学院校训“笃学,重行,修德,立才”为主题教育的指示精神,为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正确生活信念和人生目标的意识,从而激发强烈的精神动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四、活动组织:
(1)主办单位:机电系团总支
(2)承办单位:08机制二班团支部
(3)活动时间:2010-10-25下午七八节课
(4)参与对象:机电系08机制二班
(5)活动内容:举办以“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为主题的主题团日演讲活动
五、活动流程安排:
(一)活动前期工作:
1、召开班会,通知关于开展“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为主题的主题团日演讲活动。
2、向全班同学介绍我们这次团日活动的策划和具体流程。
3、演讲人员及内容的确定:韩丹,郑聘(主要介绍两年来社团,学生会的经历,感受,以及给在座各位一点建议),路阔(主要介绍两年来自己学习上的心得体会)
4、主持人:徐凯。
5、黑板版面设计人员:张甜甜。
(二)活动中期工作:
1、负责活动现场拍摄照片人员:舒满亮,董达。
2、演讲要求:每人演讲时间十分钟左右,尽量脱稿!
(三)活动总结:
1、在所有活动结束后的几天里,召开班会,讨论这次活动由策划到活动结束我们在工作上或者是组织上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当场指出并进行检讨,然后同学们谈谈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自己的感想。组织委员与宣传委员各写一份活动总结。
六、预期效果:
通过开展这次主题团日活动,让团员青年能更好地学会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确立好人生目标,努力追求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增强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正确生活信念和人生目标的意识,从而激发强烈的精神动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班级学风、班风建设,促进每个团员的综合发展。
七、注意事项:
1、每位同学都要准时到达我们班团日活动的地方;
2、整个活动期间要以班集体为单位,如果有同学要离开活动的,必须告知班上同学,不可单独活动;
08机制二班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 篇8
主题班会分为两个环节: 回望篇和未来篇.在回望篇中, 主持人让每位同学回顾过往的一年里都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都积极发言,思考走过的人生路, 有的同学从过去半年的学习想到今后的就业, 有的同学在对专业认识的基础上联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学生们的踊跃发言, 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对现在的珍惜。
班会内容丰富多样,气氛活跃积极。在目前严峻的就业情况下,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些不仅仅包括我们的学习,也包括我们平时的待人处物。而作为一名大学生相信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不同的看法,或好奇欣喜,或迷茫惆怅,有的同学觉得收获颇丰,有的觉得仍然一事无成。四年。四年?!四年意味着我们可以蜕变成一个崭新而内涵充实的自己,也可以一晃而过,留下几多神伤和落寞悔恨。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 篇9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50年 国家海洋局局长 孙志辉
我国是海洋大国,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于实现国家“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洋科技是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必须依靠海洋科学技术。
如果从1956年国家制定海洋科学远景规划算起,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已经整整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显著缩短了与先进海洋国家的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动或引领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50年是备尝艰辛的50年,是奋发进取的50年,也是成果辉煌的50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即将召开之际,重温半个世纪不平凡的征程,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全面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海洋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继承和发扬几代海洋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艰苦求索的优良传统,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推动海洋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开始起步阶段、十年**中的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阶段和党的十五大之后的展翅腾飞阶段。
一、海洋科技事业从制订规划开始起步
建国初期,海洋科技力量十分薄弱,专业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人员只有20多人;海洋调查手段也相当落后,直到1957年才有一条用旧拖轮改装的千吨级调查船。随着渔业、交通和海水制盐等传统海洋产业逐步得到恢复,国家调整或组建了几个与水产、海运、制盐相关的院校和研究机构。1956年,我国政府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在竺可祯等科学家的倡议下,由赵九章、曾呈奎等海洋专家组成的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起草了《1956年~1967年海洋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被列为国家《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
展远景规划》的第七项,即“海洋学”,主要任务是进行中国近海综合调查;并由军、地双方联合组成国家科委海洋组,主持全国的海洋科技工作。该远景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59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主持下,召开了全国海洋工作会议。遵照国家领导人“建设一支强大海军,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的指示,我国逐步调整或新建了一批海洋教育和科研机构,并从全国调集了一批年轻科技力量,专门从事海洋科学技术研究。
这期间我国先后组织实施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渤海海洋地球物理调查”以及“渤海和黄海海洋断面调查”等调查活动,揭开了中国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的序幕。“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从1958年开始,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有60多个单位600多名人员参加,动用各种船舶50多艘,完成了91条断面、624个大面站、327个连续站的调查,出版了《海洋调查暂行规范》、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和14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图集》。这次调查奠定了现代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基础,初步掌握了我国近海海洋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改变了我国缺乏基础海洋资料的局面;培养了一支海洋科技队伍,成为海洋科技战线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对海洋事业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一直影响了几代海洋科技工作者。
这期间,海洋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海洋生物方面先后出版了有关浮游生物、软骨鱼类、经济海藻等方面10余种专著;在物理海洋学方面提出了“文氏普遍风浪谱”理论,发现了“南海暖流”和“台湾暖流”,出版了潮汐、海浪、海流等方面的专著,创立了我国的物理海洋学体系;在海洋声学研究方面,解决了非均匀浅海中简正波声场的计算等一系列问题,多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海洋科技事业在十年**中曲折发展
1961年在青岛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科学学术会议,有近200名科技人员参加。1963年5月,遵照国
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家科委海洋组主持制订了第二个海洋科学远景规划,即《1963年~1972年海洋发展规划》。1964年7月22日国家海洋局成立,我国从此有了主管全国海洋工作的行政机构。国家海洋局成立后,首先抓了几件大事:一是调整和新建一批海洋科技研究机构;二是落实《1963年~1972年海洋发展规划》任务;三是组建海洋调查船队及相应的海区管理机构;四是组织全国海岸带和滩涂调查;五是组织海洋仪器研制以及海浪预报方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在这长达10年的“文革”中,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克服困难,坚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70年代末有较好的发展。
为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1974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海水淡化科技工作会议,并制订了《1975年~1985年全国海水淡化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为改变调查装备的落后局面,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建造或改装海洋调查船,组织海洋仪器会战,引进或研制海洋调查观测仪器设备。到20世纪70年代末,海洋调查船总数已达到70余艘,吨位从百吨级到万吨级;研制和生产的海洋仪器设备已达到130多项,其中在产的海洋仪器设备就有85种。
1969年2月发生的渤海特大冰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加速渤海冰的研究,组织了大范围的渤海冰立体调查观测,通过资料分析和研究,基本掌握了渤海严重冰封的发生和变化规律。同时,对渤海海底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的调查研究发现,渤海是一个巨大的含油沉积盆地。随后,在渤海相继钻成了中国第一口海上工业油井,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海上开发油田。
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先后分别组织了“南海中部调查”(1974年~1978年)和“东海大陆架调查”。“实验”号调查船多次穿越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区,为我国对该海域的管理积累了基本资料。“东海大陆架调查”基本模清了东海大陆架的延伸状态。1976年~1978年,国家海洋局先后5次派出远洋调查船,执行远程运载火箭试验远洋靶场任务。
这期间,我国海洋学家们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流系,发现了东海和南海的若干上升流区和“东海冷涡”,论证了黄海冷水团及其环流的时空特征与形成机制,提出了长江冲淡水转向的多种模式与机制,揭示了东海黑潮及其分支的时空特征;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海洋生物,基本查清了中国近海海洋动植物的种类、资源分布、生态习性和区系特点,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情况,奠定了中国现代海洋生物学的基础,有力地推动和支持了中国海洋水产业的发展。曾呈奎教授提出的“浅海农业”、“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等思想,对中国海水增养殖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海洋科技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
1977年12月,国家海洋局在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海洋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的战略目标,由此,拉开了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向着新的高度攀登的大幕。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对全国科技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形成了中国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在这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和国家科技大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海洋科技事业重新焕发生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开始走出中国近海,面向深海大洋和极地,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为中心,发展海洋科技事业,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为适应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1981年~1991年国家先后建立了南极和大洋研究考察与管理机构,各涉海部门也都对本系统的科研机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新建大型海洋综合调查船和专业调查船,联合国内海洋科技力量,组织实施科技专项,成为这一时期海洋科技工作的主要特点。1978年~1984年间,四艘“向阳红”号远洋综合调查船、“科学1”号海洋地球物理专业船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到1984年,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支拥有165艘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调查船队,总吨位约15万吨,居世界第四位。
从1980年开始,开展了历时7年多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专项,先后有15个部、委、局和沿海1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502个单位、19000人参加,完成调查面积35万平方千米、观测断面9600条、观测站9万余个;编写了《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和各种专业、专题报告,共计500多份、700多册、6000多万字。随后又于1988年组织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专项调查结果,基本摸清了我国海岸带、海涂和海岛的自然条件、资源数量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为开发利用海岸带和海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4年~1995年,我国先后三次组织了大规模的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较全面地查明了在北纬12°以南、断续线以内南沙群岛72个主要礁体的状况,为南沙海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期,先后对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从1983年起我国组织了多次太平洋海域多金属结核资源的系统调查,制订了《太平洋锰结核资源调查开发研究规划纲要(1986年~1990年)》。经过前后10多个航次的综合调查,1991年我国获得了15万平方千米的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并于1994年最终完成了东太平洋海盆西部两块共7.5万平方千米海域海底多金属结核的勘探任务。大洋调查推动了我国深海技术和海底科学的发展。随后,我国又相继开展了深海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的勘察。
在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国家南极考察题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后,11月20日我国海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号从上海起航,拉开了我国南极和南大洋科学考察的序幕,随后相继于1985年和1989年建立了永久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
这期间,“一网三系统”专项的实施,初步建设了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海洋执法管理系统、海洋环境预报服务系统、海洋资料服务系统,提高我国近海环境实时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产品处理能力,提高海洋环境要素预报水平和时效。“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开创了我国海洋环境短期数值预报的先河,取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初步建立了我国海洋环境短期数值预报体系。课题研制的海洋资料浮标和深海潜标系统,支持了国家“一网三系统”建设。“八五”期间又开展的“灾害性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其成果在9711号特大风暴潮灾害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还于1988年8月在南沙群岛永暑礁用国产仪器设备建成了“全球海平面联测”第74号站,并向“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发送月平均水位资料。该站的建设结束了我国在该海域海洋连续观测的盲区,为世界海洋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并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
在海洋技术研究方面,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设立了海洋领域,包括海洋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三个主题,研制成功了6000米自容式温盐深自记仪等一批监测技术以及中国第一艘2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人一号”、第一艘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等一批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成果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业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建成第一个电渗析海水淡化站。
海洋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物理海洋学研究方面,国内先后开发了风、浪、流联合作用模式和风、浪、流、潮汐、风暴潮耦合作用数值计算模型,使海洋综合动力过程的计算和预测提高到新水平,先后出版了有关海浪、潮汐、潮流方面的一批专著。在海洋物理学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浅海声学和深海声学,加强了水声应用技术研究,支持了海军能力建设,出版了水声学专著;受水色遥感和水下激光应用的推动,在水色遥感的光学基础理论、海洋辐射传播理论及海洋光学参数测量和水下激光探测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大的进展。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研究一直是最活跃的领域,先后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海区地质、沉积、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专著。海洋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先后出版了一批有关海洋动物、海藻、浮游硅藻、浮游生物学、磷虾类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资源、污染生物学、污损生物及其防除等方面的专著。海洋药物科学在药用海洋生物研究和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先后出版了一批药用海洋生物、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海洋药物等方面的专著,开发了预防心脑血管病和抗肿瘤的海洋新药。在海洋化学研究方面,对中国近海海水化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的进展,先后出版了有关区域海洋化学、海洋地球化学、沉积物-海水界面化学等方面的专著。
改革开放为海洋科技的国际合作带来了契机。1978年,以著名海洋学家沃尔特·蒙克为团长的美国海洋科学代表团应邀来我国访问;1979年,中美签订了海洋和渔业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同年11月在华盛顿,中美代表团就两国海洋资料交换、海洋沉积过程研究、水产养殖等合作项目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开启了我国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之门。1978年,我国首次参加国际全球大气试验,中国的海洋学研究开始介入国际前沿科学。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多年来,我国一直以高票数当选海委会执行理事会成员国,在参与重大计划以及游戏规则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还积极参与了海委会发起的一系列重大全球性海洋科学计划,如全球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计划、世界大洋环流计划、全球海洋观测计划等,代表着世界海洋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促进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在海洋资料交换、防灾减灾、海洋制图和海洋观测与预报等方面的能力,扩大了我国在世界海洋界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参与全球海平面计划,促成了我国南沙永暑礁观测站的建立,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通过参加资料交换工作,使我国成为世界海洋资料中心D,全面提升了我国在海洋资料管理方面的水平。1980年开展了“中美长江口联合调查”。1985年~1990年,中美在赤道和热带西太平洋开展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合作科学考察(TOGA),这在中国海洋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期还开展了“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和“海洋—大气耦合响应实验”(TOGA-COARE)。从1986年开始,中日之间开展了著名的“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和“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研究”。中德、中法之间也开展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海洋科学调查研究项目。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合作研究中,根据观测资料发现了“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以及赤道潜流在厄尔尼诺期间的消失或逆转。
这期间有一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或部委的成果奖励,其中《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首次南大洋考察》《对虾大规模育苗研究》《国产反渗透组件及工程技术研究》等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等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船排水量1.32万吨,可以在极区以外的所有洋区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
改革开放也为海洋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沃土,从1986年以来,有一批海洋科技工作者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一批海洋科学技术专家,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随着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979年,中国首次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 IOC)执行理事会成员国,并连任至今;1985年,曾呈奎院士当选国际藻类学会主席。
四、海洋科技事业在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中展翅腾飞
1996年~2005年,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10年。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海洋局又组织制定了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建设及海洋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九五”“十五”计划。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展翅腾飞,规划和计划引导海洋科技事业有序发展。
1998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累计采集各类样品5万多份,获得各类分析测试数据20多万组,为掌握20世纪末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的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域管理和海域划界的需要,我国组织实施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首次对该海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系统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综合数据库,取得了若干新发现和新认识,并使我国多波束应用技术和海底勘测研究方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获得了一批宝贵的西北太平洋环境资料,提高了对该海区海洋环境的认知水平。2003年9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目的是进一步查清中国海,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评价提供基础数据。这期间,我国先后发现了渤海辽东湾绥中36-1亿吨大油田、南海珠江口盆地流花11-1亿吨大油田及中国海上最大的渤海蓬莱19-3整装油田。2004年,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首次发现面积为430平方千米的“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证据。
我国于1999年7月和2003年7月先后两次开展北极科学考察,目的是评估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进行可预测性研究,随后于2004年7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这标志着我国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5年1月18日,在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中,内陆冰盖科考队登上南极内陆冰穹A最高点———南纬80°22′00″,东经77°21′11″,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该区域。至此,南极的4个要点全部被人类征服:极点———美国,冰点———俄罗斯,磁点———法国,高点———中国。在今年刚刚结束的第22次南极考察中,我国科考人员去南极格罗夫山地区采集到了5000多块陨石,使我国的南极陨石拥有量接近10000块,位居世界第三位,这其中包括宝贵的火星陨石和月球陨石。
我国于2005年4月2日首次开展了横跨三大洋的环球海洋科学考察。航次作业横跨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航程43230海里,历时297天。本次考察实现了单一的资源调查向资源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实质性转移,初步圈出富钴结壳的富矿区,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环境基线和多金属结核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硫化物、微生物、大型生物、沉积物和热液样品,考察中大量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探测仪器设备。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在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海洋基础研究方面,1997年以来先后有9项海洋基础研究项目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的支持。围绕资源开发、海洋安全、防灾减灾等国家重大需求,先后开展了近海环流、海洋生态系统、海水养殖病害、边缘海形成演化、赤潮、河口与近海陆海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获得到一批高水平成果,开创了海洋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我国在世界率先破译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999年,为研究“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增进我们对季风气候变迁的理解,大洋钻探第184航次(ODP184)在南海执行,进一步缩短了我国海洋地质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突破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遥感应用等关键技术,开发了200公里远程高频地波雷达、6000米海洋专用温盐深测量仪(CTDC)等一批海洋监测仪器设备,建立了长江口、台湾海峡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示范系统及渤海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示范系统,从总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同时,实施了海洋监测技术标准化工程,显著提升了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的产业化能力。
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开展了海水养殖种质的优良化、海洋天然产物及海洋药物的研发和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等研究,已实现了一批名特优良海水养殖品种技术产业化,有十多种海洋一类新药顺利地进行临床前和各期临床研究,获得了一大批具有原创意义的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技术开发,奠定了我国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建立了一批海洋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促进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海洋生物高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方面,围绕深水海域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大洋矿产资源探测以及海底立体探测和成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装备,为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和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大洋资源勘查的能力。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研发的深海沉积物捕获器,在5200米水深下连续工作36天自动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1997年6月我国首台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1”号诞生,并在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调查海域完成了试验和调查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76米。目前我国正在研制7000米载人潜水器,按设计该潜水器可到达全球海洋99%的海底工作。
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万吨级海水和亚海水淡化的设计和工程能力,技术指标达到同等容量的世界先进水平。从2001年起,先后在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分别建设了示范工程,这标志着我国海水和亚海水淡化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以海洋卫星、飞机、台站、浮标、监测船为主体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初具规模;“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站和志愿船观测系统”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我国滨海、近海和邻近大洋海域海洋环境的有效监测,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数据的获取能力。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发射升空,这是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也圆了老一代科学家的梦。我国已制订了海洋卫星发展规划,将逐步发射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测监视系列海洋卫星。
我国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业务化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在风暴潮、海浪、海冰、海温、海啸、海流、厄尔尼诺、赤潮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与60多个国家130多个机构建立了正式资料交换关系,建立了世界数据中心的中国海洋数据中心。海洋标准计量已成为国家标准计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并在海洋业务和能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时同时,海洋国际合作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传统的中美、中日、中加、中德、中法合作得到不断加强的同时,中韩、中印及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科技合作也不断强化。至今我国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海洋科技合作关系。我国积极参加了由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等国际组织发起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GLOBEC)、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和海洋学(GEOHAB)、大洋钻探(ODP)、国际ARGO合作计划等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1999年~2003年苏纪兰院士连续两次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委会(IOC / UNESCO)主席,我国海洋科技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海洋调查具备了从太空、高空、海面、海水层、海底到地壳的多学科综合观测能力,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基本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夙愿。在缩短与国际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海洋经济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涉海科研机构和院校约130多个,科技人员1.3万余人,拥有一批以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海洋科技队伍;建设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库,海洋微生物及极地资源保藏中心;装备了一批设备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船和专业调查船。这些将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和进一步腾飞创造条件,奠定重要基础。
五、未来我国海洋科技事业重在创新
中国的海洋科技事业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海洋科技在海洋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逐步增长,海洋科技改造了传统的海洋产业,引领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支撑了海洋强国建设。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主要的海洋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未来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把海洋科技发展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海洋成为国家超前部署的五大战略领域之一。海水淡化、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等应用技术成为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海洋技术被列为前沿技术,海洋科学成为基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今后,我们海洋科技工作者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在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深化近海研究,参与深海竞争,拓展大洋和极地研究,发展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对海洋规律的认识水平,努力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海洋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推荐阅读: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学院学生工作总结08-30
回顾过去一年的思想汇报05-25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班会08-20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初09-15
立足现在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08-08
总结过去 把握今天 展望未来08-28
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为话题的作文10-05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学生每日演讲稿09-03
军转论坛:2013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之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一07-25
高中回顾展望作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