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的回顾与展望

2024-10-18

语用学的回顾与展望(共8篇)

语用学的回顾与展望 篇1

语用学的回顾与展望

对英语语用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作以简要回顾.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30年代作为一个术语被提出,到70年代以后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人们语言的运用,可谓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今天,语用学已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备受关注.可见,语用学虽还年轻,但定能有着光明的未来.

作 者:王晓红 Wang Xiao hong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50刊 名:金融理论与教学英文刊名:FINANCE THEORY AND TEACHING年,卷(期):“”(1)分类号:H0关键词:语言运用 语用学发展 语用论

语用学的回顾与展望 篇2

1938年,莫里斯(C.Morris)在其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符号学由符号关系学(即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部分组成。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何自然,2001)。这被认为是语用学在当代社会的首次出现。

2. 语用学在中国的出现

沈家煊(1996)认为,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得到国际学界的承认,有三个标志:一是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创刊;二是1983年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Pragmatics, S.C.Levinson)问世;三是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的正式成立。

1979年,许国璋先生摘译了奥斯汀1955年在哈佛大学的哲学讲演集,共十二讲,原名“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许国璋先生将其译为《论言有所为》。这被认为是国外语用学理论首次进入中国(刘根辉,2005)的标志。

1980年,胡壮麟先生向国内读者介绍了语用学的对象与方法、各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用规则(文旭,1999)。

3. 语用学的研究面

何自然(1999)认为,从微观上讲,语用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面:

第一个研究面是研究一般的句子意义,属于语用学和语义学之间的跨面研究。对于语用学与语义学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何自然(2002)认为,语言学界长期以来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语用学是语义学的一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语义学是语用学的一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语用学和语义学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又相互补充。而第三种观点已经越来越被语言学界所接受。

第二个研究面是研究语境条件下的句子意义,即在特定话语环境下句子的使用意义或操作意义。

第三个研究面是研究说话人意义。

第四个研究面是研究听话人意义,即听话人对听过来的话语所作的理解。

第五个研究面是研究话语意义,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听来的话语,从而做出适当的应对。

4. 语用学研究在中国

从1979年许国璋先生翻译奥斯汀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至今,语用学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综观20多年来我国学者发表及编著的有关语用学的论文、专著,英汉对比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可观的。

这方面的成果首先集中体现在杨自俭、李瑞华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1990)一书中(何自然,1994)。该书的优点在于将语言的宏观结构对比进行专门论述,从而启发我国学者开拓语用学研究的视野。

英汉语用对比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这方面的发轫之作是邓炎昌与刘润清于1991年合写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先后有数本关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专著面世,其中何善芬(2002)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和王菊全、郑立信(2004)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尤其值得一读,前者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几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系统而有重点的分析,后者主要向国内同仁展示了我国学者在1995—2003年间有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成果,赵世开和杨自俭先生分别作序。

5. 中国语用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学者多年来有关语用学研究的论文,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的文章最多。而这也成为我国语用学研究一个不容回避的缺点所在。对此,钱冠连先生专门写了一篇名为《语用学:中国的位置在哪里》的文章,对国内外语用学的选题进行了对比研究(钱冠连,2001)。钱冠连在文中指出,中国的语用学有两个明显的事实:一是理论依傍国外;二是五个方面不如国际主流,即:在鲜明的学术原创性上,在作者群体的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上,在选题非常普遍、深入地将语用学视角设想一切现实生活领域与职业领域上,在语料的利用上,在撰写语用学发展史方面。笔者在《外语与语言学文集》(张京鱼,2006)一书中,发现有这样两篇文章:“浅析英汉模糊语言特点及功能”(赵莹),“幽默小品中言语行为的分析”(耿娟娟),可为今后语用学研究开辟一片新的领域。

冉永平(2005)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存在以下四种倾向:

一是只注重介绍、吸收国外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以外语(主要是英语)为对象的语用学研究。

二是注重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以汉语、汉语文化为对象的局部性、非系统性探索。

三是只重视汉语、汉语文化的本土研究,而不重视或者无法真正获取国外语用学的优秀成果。

四是外语界和汉语界(包括语用学)研究者之间缺乏学科上的真正沟通与足够对话,“两张皮”与“各自为阵”现象较为严重,因而视野受限。

钱冠连与冉永平的观点互为补充,基本上全面概括了我国语用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6. 中国语用学研究的未来

随着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语用学研究的未来进行了思考。

何自然(1994)从语用学是语言和文化交际中的认知科学和社会科学出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语用学研究的动向:翻译理论与语用学研究相结合,语用范围内的跨文化研究和英汉语用对比研究相结合,以及语用与认知的研究。

随着“汉译西化”和“西译汉化”的讨论告一段落,另一场围绕“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讨论正日益引起语用学者和翻译工作者的注意。在上文提到的《外语与语言学文集》一书中,有两篇关于“中国式英语”的文章,分别是“从Chinglish浅谈汉语文化对英语习得的影响”(李娜),“语言迁移现象和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周红)。

李文中(1993)撰文指出,研究中国英语无论是对语言学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旭(1999)撰文指出,加快引进的步伐和立足汉语的研究创造自己的理论应是今后中国语用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语用学研究必须依靠外语界和汉语界学人共同努力,以汉语为语料,从汉语运用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自己的理论,形成自己的流派。只有这样,中国的语用学研究才能立足于世界语用学的研究之林。

钱冠连(2001)先生也撰文指出,在借鉴国外选题时,有两点原则:第一,借其形式(如案例),而不抄袭其结论与理论形态。这种情形可比喻为“借窝下蛋”:窝是人家的,蛋是自己下的。第二,借鉴思路,自引事实,自下结论,建立自己的理论形态。这种情形可比喻为“自筑窝自下蛋”: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原创性。

7. 结语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对语言进行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都很重要,二者不可偏颇。在宏观方面,语用学的研究必须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言语活动进行研究。在微观方面,言语的产生和理解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分析。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一些领军人物,比如上文提到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自然、钱冠连及冉永平,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何兆熊,还有文中未提到的河南大学的徐盛桓。此外,我国的语用学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不足。相信经过各界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必将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摘要:从1979年许国璋先生翻译奥斯汀的《论言有所为》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至今, 语用学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本文从语用学的来源、内容及形成入手, 讨论了语用学的研究面, 着重论述了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出现、形成及发展, 指出了这一过程中的成果与不足, 探讨了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前景。

中华帆船的回顾与展望 篇3

中国著名的船史专家唐志拔、席龙飞、辛元欧、王冠倬、杨酞教授等在1989年、1999年、2000年、2005年先后著有《中国舰船史》、《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中国造船史》、《中国古船图谱》、《帆船史》(图1)。这几部专著在记载中国舟船科技史上开了先篇。这几位学者都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船舶发源地之一,中华帆船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00年左右),在外形、线型、结构、船具、配套以及建造工艺等方面均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别具一格的创新。专家们还提出,是黄河、长江与海洋共同孕育了中国的舟船文化。中华帆船以艉升降舵、长橹、平衡硬式纵帆、车轮舟、木爪石碇、水密隔壁、艏艉高翘尖底圆舭线型和水浮指南针盘等重大发明闻名于世。其中,舵和水密隔壁的发明都领先约1咖年,车轮舟则领先枷余年,船用指南针也领先数百年之久。所以,有的专家也正在酝酿提出中国造船的五大发明——舵、橹、壁、轮、针。中国又领先应用铁钉连接、钉锔加固、拼接榫接、麻絮油灰捻缝、船底涂漆、坞渠修造船、模型放样等工艺;还有纵向大腊、披水板、浮翅板、梗水木、艏艉通水舱、土石压载等改善船体结构与性能的技术改革措施,为发展世界海洋帆船技术做出过重大贡献(图2)。中华帆船经过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历代发展、改进、提高,其技术性能与生产规模到明代得到广泛应用与集成提升,达到鼎盛巅峰状态。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各型宝船成为中华远洋帆船的优秀典型(图3、4)。中华帆船以船种齐全、体态巍然、性能优良、结构坚固、安全可靠、船具先进、外型华美而在世界海船中处于领先地位(图5、6)。在新中国成立后,舟船考占工作受到重视,有相当进展。著名的泉州宋代古船(图7)、蓬莱元代古船(图8)、象山明代古船(图9)先后出土。广东“南海一号”宋代占船正在组织潜水探摸打捞、水下考古研究。这些确凿的古代航海帆船残骸、出土文物,有力地说明了中华帆船的悠久、光辉历史。

二、中华民族及其帆船自古以来开创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在经略海洋、开拓海疆、保卫海防上曾长期辉煌灿烂,但到近代衰落,以致悲壮屈辱,有深刻教训。

回顾明清两朝历史,可看到明代水师三度辉煌与清代水师三次悲壮的史实,在海战中反映出中华帆船的兴衰。

三度辉煌 一是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受命率水师七下西洋(1405—1433年),友好访问三十多个亚非国家与地区,宣扬国威,交流文明,传播友谊,稳定东南海疆。二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取得抗击日本入侵的重大胜利。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猖獗入侵东南沿海,谭纶(1520-1577年)、俞大猷(1503—1579年)、戚继光(1528—1588年)先后受命加强海防与水军建设,多次荡剿寇患(图10),取得王江泾、台州、平海卫等大捷。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并欲侵略中国。明廷在加强沿海戒备的同时,两度应援朝鲜。1598年,明水军将令陈磷(?—1670年)、邓子龙(1531—1598年)等率战舰数百艘,与顽抗的日军在朝鲜海域恶战,终于取得露梁海战大捷,迫使日本陆军、水军全部撤离朝鲜。三是晚明永历年间,郑成功(1624—1662年)率水师从金厦基地出发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到清康熙年间,经反复谈判与战斗,台湾最终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图11)。明代三度辉煌,显示明朝有为君主与领导人有一定的经略海洋、开放交流的战略意识,能信用不少良臣勇将,在政治、军事、外交上都采取了比较正确的方针与策略,因此在维护海疆和平稳定、争取睦邻友好、反对外来侵略者方面留下了中华民族壮丽灿烂的海洋史诗。

三次悲壮 一是清道光年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中,英军远征舰队两次攻陷舟山定海,两次侵略厦门,定海水师两度被歼,厦门水师也几乎全军覆没,在东海方向留下第一次清朝帆船水师覆没之辱(图12)。二是清代光绪年间,中法战争中马江海战一役,法军远征舰队偷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福州船政与马尾造船厂严重受损,使我国最早基本自力更生成军的有近代化萌芽的南洋水师及其人才训练、工业基础毁于一旦(图13、14)。三是清代光绪年间,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经辽东半岛海战、黄海甲午海战及山东威海保卫战三役,一败再败,终于使一支拥有相当近代化舰艇及官兵的舰队惨遭覆灭。清代三支水师覆没,暴露了满清朝廷的昏庸、封建统治的腐败。战前,清朝高层统治者对形势判断浅见优柔,对海防战略无知寡识;在战争中,军政官僚对海上战役被动招架,甚至卑躬曲膝,贪生怕死。当然在战争中,也展现了中华水师基层官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忠勇为国的英雄气概与悲壮情怀。明代水师全是中华木帆船,清代水师在中后期则配有钢铁蒸汽轮船。时代不同,舰船装备在发展。曾创造中华辉煌历史的是木帆船,而在西方坚船利炮威胁侵略中,中华帆船悲惨地退出保卫祖国的海战舞台。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立的海上丝绸之路(下简称海上丝路)把中国与世界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地区与海域都连接在一起,开展了文化、艺术、经济、贸易、宗教、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往来。可能也沟通了美洲印加、玛雅文化的联系。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也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光荣和骄傲。这条海上丝路由中华帆船及其它外国帆船共同运营着,起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极盛于元明,一直维系到清代达二千余年。我国对外海上贸易在不断发展,但随着历朝政策变化也有起伏。在中国沿海出现了登州、莱州、楚州(今淮安)、扬州、苏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泉州、漳州、广州、雷州(今徐闻、合浦)等海港,兴衰交替,但总体上沿革至今都还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这都归功于海上丝路的活跃与繁荣,其中最关键的物质基础是海上运载工具——中华帆船功不可没,却常常被忽略。中国古代史书中这方面的记载都十分遗憾地表现为比较稀少、零散、残缺,虽然当代有几部船史书,但史料还不够丰富;对帆船发展水平与我国海洋历史兴衰荣辱的关系及其经验、教训,还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充分。这都亟待当代和后代学者从更高的海洋战略视野去下大功夫来收集、考证史料,组织研究,予以填补。

三、当代中华帆船能否为传承中华海洋文明,从二十世纪后期的绝迹海上,转为在二十一世纪跻身于世界高桅大帆船之中,再霹峥嵘?

世界各国的木帆船在海上航运贸易、捕鱼生产、水上战争等领域曾承担重任,从十九世纪初始,帆船一方面向大型化、铁木混合结构、机帆并用等方向发展,实际上也开始被钢铁蒸汽轮船逐步淘汰,这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西方各海洋国家却还坚持保留了部分帆船,后来把它们称为高桅大帆船(Tall Ship)(下简称大帆船)用以传承本民族面向海洋

的探险开拓精神,培养青年热爱海洋的航海胆识、船艺技能与同舟共济素质,享受具有海洋文化品位的旅游娱乐休闲航海活动,继续发展海上帆船探险与体育竞赛活动,特别突出的是为国家和港城树立海洋历史遗产标志及形象使者等。据二十一世纪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目前保留、发展的大帆船有203艘,其中二十世纪前建造的有20艘,二十世纪中“二战”前建造的有63艘,合计83艘,这些是各国极其宝贵的、浮动的海洋历史文物与遗产。二十世纪中,二战后建造的有113艘,平均每年增加2-3艘;二十一世纪以来,仅据2000—2001年的统计,2年已新造7艘,发展比二十世纪加快加多。大帆船的发展是各国人民热爱海洋、亲近海洋、关注海洋的标志之一,也是各民族尊重海洋历史文明传统和强化开拓探险精神的象征。在美洲出版的《高桅大帆船》一书(图15)中,列入名录最小的帆船是美籍双桅帆船“欢迎”(FOOn Yin)号(图16),船长仅46英尺,宽10.5英尺,吃水4.5英尺,是铁筋水泥船。双桅以斜桁张挂棕红色扇形帆,船体漆为黑色,艏舷部雕出龙目,是有一点中华帆船特色的。但又有首斜桁及前三角帆,两桅间也张挂三角帆,则又是西洋帆船的形象。该船建成于1978年,母港在美国马里兰州所罗门岛。她是全书所收集203艘大帆船中唯一的一艘带有一些中华帆船形象的帆船,而且被单独分类为中华帆型帆船,但她也是最小的一艘。在该书中,列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的一艘香港籍帆船是“吉风”号(Ji Fung),船长132英尺,宽25英尺,吃水13英尺,钢质,屑布里克思廷型双桅帆船,建造于1981年,是典型的纵横帆兼备的西洋帆船(图17)。书中对在美国的“准中华帆船”和在中国香港的西洋帆船都只介绍1艘,分别驻泊于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个“唯一”的现实,很值得国人和全球华人深思,如何让体现中华悠久辉煌海洋历史文明的中华帆船在世界大帆船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沿海还成千上万艘地大量使用帆船捕鱼,承担货运。1960年1月出版的《中国海洋渔船图集》辑集了五十年代中后期,全国进行普查时,四个海区主要渔船共有97型,其中风帆船占78型,机帆船占19型。但进入六十年代中后期,风帆船开始退役。七十年代后期,所有的风帆船几乎全部退出生产领域。八、九十代,原有各地的传统风帆船除个别被博物馆保留外,基本上在中国海面上绝迹,仅有少数小型现代西式帆艇开展一点水上运动。中华帆船从繁荣到落后甚至绝迹的严酷现实十分值得我国航海、海洋、造船、水产、文化、历史、旅游、经济及海军等各方面人士慎重思考,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难道要以割断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为代价吗?中华帆船是我国重要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它还包容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即使退出生产领域,也不应当退出文化领域。好在二十一世纪初,浙江舟山个别有识之士,着眼于开发海洋旅游,依托当地旅游企业,仿造当地传统木帆船。2003年,在舟山普陀海滨出现了“绿眉毛·朱家尖”号仿古木帆船(图18),并在2004-2005年参加了“扬帆中华,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越三海,穿两江,访问我国沿海沿江12个港城,弘扬了祖国海洋帆船历史文化,使中国公众大开眼界。

四、对发展中华帆船的建议:

1、郑和宝船与北京太和殿、天坛同代齐名,已有约600年历史,是中华帆船的优秀典型。研究、复原、仿造郑和宝船,既有传承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价值,又有增强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对中国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古港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物质基础。建议这项工作请社会各界及有关领导给予支持、指导、赞助,使之能从研究走向工程。

2、2006年7月、8月和12月,瑞典“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将以“国宾”的身份访问广州、上海和香港(图19)。中国海军和海洋界虽曾分别接待过外国海军风帆训练舰与科学考察船,但从全局看,是个别的、局部的。“哥德堡”号是与中国有历史互惠贸易交往的古帆船,航海活动是有环球性的跨洋来华专访,两国有关部门、企业及地方政府都全力介入,形成全局性、社会性、群众性的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友好交流高潮。这是一次很有国际影响的机遇,广州为此不仅修复黄埔古港,而且新建“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游船,来体现广州作为海上丝路古港的水陆历史文化积淀。上海、香港可能也在作精心准备。由之联想到,在沿海各地已经和计划建设船舶、海事、海洋、海军博物馆的基础上,建议有关地方政府部门要效法浙江舟山开发“绿眉毛·朱家尖”号仿古木帆船、山东长岛开发“渔家乐一号”仿古木帆船(图20)、广州建造“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游船(图21)、珠海民间文化企业保存“金华兴”号古帆船(图22)的经验,借鉴外国保留发展大帆船、复原仿造古代有名木帆船的经验,结合各地区海域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仿造本地传统中华帆船,作为保护当地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大工程,并促使有关领导、各界公众从传统文化层面上,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都更加有意识地体现实施“陆海统筹”的原则。

中国经济的回顾与展望 篇4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显著扩大。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利润连年大幅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倍。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连续4年增产,2007年达到50150万吨,比2002年增加4444万吨。工业结构加快升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7年达到7.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依法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环保条件或严重破坏资源的落后产能。服务业稳步发展。五年年均增长超过10%,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节能环保迈出新步伐。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2006年降低的基础上,又递减了3.27%; 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点地区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东北地区大型粮食基地建设不断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进展顺利。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地位日益突出,能源原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东部地

区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620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五年来,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7703元增加到2007年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

我想中国的未来经济,后几年中国是两大关键,一个是发展,一个是转变。发展的话,当然过去三十年中国的GDP年增长率接近10%,这个发展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也是中国崛起的经济基础。中国到了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这是发展的结果,发展的产物,所以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是我们今天国家的基础,也是我们下一步国家进一步跻身于世界强国的前提。转变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份额还是相对比较小,当经济在增长的时候,社会变得更加富裕第三产业应该增长快很多,中国则没有,主要是因为中国第二产业增加更加快,第二产业不仅仅服务中国,更为世界制造。服务业很多都是不能出口的,所以市场的增加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大,而第二产业,因为中国的制造业增加主要是为世界生产更多的产品,所以第三产业将对我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经济下一步的目标,第一从总量来说,我们的GDP总量应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这是我们宏观的目标。第二,从人均GDP来说,我们要突破1万美元,当年雷曼兄弟在2000年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预测,预计中国经济总量2030年超过日本。但是当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什么时候赶上美国,这是下一个宏观发展的目标了。目前来说,中国经济总量大约是美国经济总量的40%,赶上美国也是指日可待。

十二五规划有一个相关的目标,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五年之内降低单位GDP能耗16%。真正要达到降低单位GDP能耗的目标,必须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里面对于我们第三产业发展也制定了目标,要把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4%,这4%也不是很简单的任务,我们看一下历史,在十五规划期间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1.5%,十一五规划期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只增加了3%,所以十年当中把第三产业的产值一共只提高了4.5%,所以下一步要在五年内把第三产业产值提高4%,这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还有一个,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发展的速度真的要降下来,实际上国家十二五规划还是很科学的,要把经济增长的目标降低到7%。中国经济超过美国早晚几年并不是很要紧的,相对来说比较要紧的问题是减速的中国经济会不会对就业带来压力,就是中国经济能不能够减速,因为一减速就会造成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实际上合适的结构调整就可以避免就业问题。

我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篇5

一、司法的涵义和当代司法制度的主要特征

所谓司法,是指国家适用 法律 解决社会纠纷的活动。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司法是国家“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不用武力解决争端的 方法 ”。(参见张文显《西方法 哲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页。)司法方式解决纠纷,相对于人类早期社会中采用“自力救济”方式解决纠纷,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它属于“公力救济”的范畴。所谓公力救济,即凭借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而不是凭借纠纷当事人自己的力量,对受到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司法活动是一种国家活动,它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公正性、终局性等显著特点。国家规范司法活动的制度,便是司法制度。司法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司法制度。同时,司法制度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它必将随着经济基础的 发展 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完善。

所谓当代司法制度,是指“二战”以后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符合司法活动的特点和 规律,体现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种比较先进的司法制度。一般认为,当代司法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司法的统一性。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国家的司法权统一由法律规定的机关行使,其他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均无权行使司法权;二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必须适用统一的国家法律,不能各行其是;三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同样的事实适用同样的法律,不同的事实适用不同的法律。

2司法的独立性。司法独立作为当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已为联合国核准认可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所规定。在我国,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仅早已载入1982年的宪法,成为一项宪法原则,同时也被执政党的正式文件所确认。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按照西方国家的理解,司法独立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法院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其他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指每个法院的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上级法院和其他法院的干涉;三是指法官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其他因素左右。马克思早就说过,“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在我国,司法独立是否包括法官独立,过去意见不一致,现在大多数人对此开始持肯定态度,但同时提出需要一套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和制约。

3司法的公正性。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具有公正性是不言而喻的。司法的公正性是对司法活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司法权威的基础,不公正的司法不但无任何权威可言,而且会导致司法腐败,动摇人们对法治的信念。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害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司法的公正性,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指过程公正,也称看得见的公正;后者指结果公正,也称看不见的公正。实体公正是相对的,程序公正是绝对的。两者都是司法公正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自具有独立价值。原先我们只看重实体公正,而忽视程序公正,近年来这一倾向得到了明显克服。

4司法的权威性。司法的权威性是司法方式解决纠纷不同于其他方式解决纠纷最显著和最本质的特征。司法的权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一切社会纠纷均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最终获得解决,也即我们所说的“司法最终解决”原则;二是指法院的生效裁判具有必须执行的强制力,任何人不得违反。按照联合国《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的规定,司法的权威性体现在:“法官负有对公民的生命、自由、权利、义务和财产作出最后判决的责任;司法机关对所有司法性质的 问题 享有管辖权,并拥有绝对的权威就某一提交其裁决的问题按照法律是否属于其权力范围作出决定;法院作出的司法裁决不应加以修改。”

5司法的中立性。司法的中立性是由司法活动所追求的公正价值目标所决定的。没有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中的中立态度和立场,就不会产生公正的结果,即使在某些情况下结果并未受到影响,但由于法官没有做到在立场和态度上“不偏不倚”,也难以使人信服。司法的中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司法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即法院不得主动去寻找案源,在无人起诉的情况下自行开始审理程序,而应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二是审理案件的法官应当对双方当事人不偏不倚,实行“无差别对待”,只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裁判。

6司法的民主性。司法的民主性是 现代 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司法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行陪审制度,让民众参与司法活动。二是实行公开审判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所谓公开审判,应当包括三项内容:第一,开庭前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第二,开庭时允许群众旁听和允许新闻媒体采访报导;第三,公开宣告判决,包括公布判决认定的事实、证据、判决结果和所依据的理由。即使是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必须公开宣告判决的结果。公开审判是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的良方。英国著名法学家边沁特别看重公开审判的监督意义,他说:“当审判程序完全秘密时,法官将是既懒惰又专横。没有公开性,其他一切制约都无能为力,和公开性相比,其他各种制约都是小巫见大巫。”英国大法官休厄特强调公开审判是实现公平的必要手段,他说:“公平的实现其本身是不够的,公平必须公开地、在毫无疑问地被人们所能看得见的情况下实现。”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强调公开审判的群众参与性,他说:“司法的公开性不应仅仅为了监督,民众对法律生活的积极参与会产生对法律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任同时又是他们主动参与这类活动的前提。”三是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并通过诉讼程序制度的设计来保证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能够充分行使各种诉讼权利,如辩论权、辩护权、上诉权、申诉权等。关于司法民主性的上述要求,我国宪法和法律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贯彻执行,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尚有待改进。

7司法的慎重性。司法涉及公民的生命、自由、财产等重要权利,法官掌握着案件当事人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司法权的行使必须慎之又慎。司法的慎重性,一是体现在通过设立司法的民主机制来防止错案的发生。如设立合议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回避制度、辩论和辩护制度、死刑复核制度等。二是体现在通过设立纠错机制对错误的裁判进行补救。如设立上诉制度、申诉再审制度、执行异议制度、执行回转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三是体现在当“惩罚”与“保护”的价值目标发生矛盾,难以决断时,在价值取舍上通常偏重于保护而放弃惩罚。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三项对“有利被告”、“疑罪从无”原则的吸收,即体现了这一精神。

8司法的职业性。司法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官按照一定的规则向案件当事人分配正义的工作,也即法官要根据自己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对法律的理解,表明反对什么,支持什么;惩罚什么,保护什么。因此,法官实际上是通过对案件的审理,将立法所规定的普遍的、抽象的正义转化为具体的、人们可以感知到的正义,正确无误地分配给案件当事人各方。随着经济和 科技 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法律关系的复杂化,法官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司法工作不但具有了很强的专业性,而且必须职业化,即法官只能由受过系统法学专业 教育 并通过严格的国家统一司法 考试 取得资格的人担任,同时一旦担任法官,则必须终身以此为业,恪尽职守,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已任,从而形成法官职业共同体。法官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法官职业资格制度、法官职业培训制度、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法官职业责任制度以及法官职业道德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法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司法所要求的法官的同质化和精英化。所谓法官同质化,是指不同个体的法官,不论在何地和何种级别的法院任职,应当具有大体相当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有利于保证适用法律的统一和案件处理的正确。法官的精英化则是指,法官群体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以专业化、职业化为背景,在法律素养、实践能力、人文精神和人格品质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卓越性,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因此而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与尊重,具有法律保障下的优厚地位。通俗地讲,法官的精英化既包括对法官质量的要求,又包括对法官数量的控制。法官的精英化有利于促进法官的同质化,而法官的同质化则是法官精英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我国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为法官专业化、职业化并进而实现法官同质化和精英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当然,要造就专业化、职业化、同质化、精英化的现代法官群体,除了必须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外,还有赖于职前大学本科法学专业教育、法律职业培训以及职后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等配套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共同发挥作用。(参见谭兵、王志胜“论法官现代化: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兼谈 中国 法官队伍的现代化问题”,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二、我国现行司法制度的基本模式和功能

(一)我国现行司法制度的基本模式

虽然司法是指国家适用法律解决社会纠纷的活动,但各国基于其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对司法的理解和对司法制度的设计并不完全相同。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一种国家活动。在这些国家,所谓司法就是指审判,所谓司法权就是指审判权,所谓司法机关就是指法院。至于检察权,一般归入行政权的范畴,或由政府的司法行政机关直接行使(如美国),或由附设于法院但隶属于政府司法行政机关的检察机关行使(如英国)。在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不仅包括审判机关,也包括检察机关,即司法权由审判权和检察权共同构成。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虽然司法权仍由审判权和检察权构成,但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审判权的范围比过去有所扩展,成立了专门负责监督宪法实施的宪法法院,并且把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权集中在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检察权的范围则比过去有所缩小,不再包括广泛的法律监督权。我国古代,司法权的内容也很广泛,包括审判权、法律监督权和司法行政权三部分。清末搞“维新变法”,效仿西方国家的作法,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因而此时的司法权就是指审判权。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借鉴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模式,结合中国的 历史 传统,实行“五权分立”的政体,即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种,由五个机关分别行使,其中的司法权主要由司法院行使。检察机关附设于法院内部,但隶属于政府的司法行政机关,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作法相似。

我国现行的政权体制,借鉴了前苏联的作法,摒弃了“三权分立”的模式,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国家监督机关。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一府两院”,政府行使行政权,法院和检察院行使司法权,同时,一府两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受其监督。这种政体有利于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与合理分工,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职能的充分发挥。

在这种政权体制之下,我国的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当然人民检察院还履行法律赋予的刑事侦察和公诉职能)。这种司法体制不但为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所规定,也为执政党的正式文件所确认(参见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但人们在习惯上,常常对司法权作较宽泛的理解,认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均担负一定的职能,分别负责案件的侦查和刑罚的执行,因此司法机关不仅包括法院和检察院,还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其实,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属于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与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法院和检察院的性质不同,尽管人们在习惯上将公、检、法、司、安统称为政法机关,并归口统一管理。

此外,对于有的机关或组织,法律或者习惯并未确定其司法属性,但由于它们发挥的作用及其活动产生的效果,与司法机关相似或者密切相关,因而也被人们划入司法机关或者司法组织的体系,如公证机关、律师组织、仲裁机构、人民调解组织等,并在教科书中一并论述,认为我国的司法机关和司法组织是多样化的,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司法制度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具体包括侦察制度、检察制度、审判制度、司法行政制度、监狱制度、劳教制度、律师制度、公证制度、仲裁制度、人民调解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参见钟玉瑜主编《中国特色司法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3—4页。)

(二)我国现行司法制度的功能

一般认为,我国现行司法制度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惩罚功能。即通过惩罚犯罪,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国家政权。这是司法制度的首要功能。

2保护功能。即通过对刑事犯罪的惩罚和对民事、行政违法行为的制裁,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害,维护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它与司法制度的惩罚功能相对应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调整功能。即通过司法机关对权利义务的确认,对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起到调整作用,使之处于正常和稳定状态,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服务功能。即司法机关和司法组织通过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满足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并引导各种市场主体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司法制度的服务功能是由司法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

5教育功能。即司法机关通过对案件的正确处理,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起到法制宣传教育作用,增强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素质,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参见钟玉瑜主编《中国特色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29—32页。)

三、我国司法改革的动因、主要内容和效果

(一)我国司法改革的动因

司法改革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重要热点,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司法机关的办案活动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全社会对司法改革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寄予厚望,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谈司法改革,司法实务部门和众多的学者谈司法改革,而且普通老百姓也谈司法改革。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司法改革呼声的推动下,司法改革的研讨会此起彼伏,司法改革的措施一个接着一个出台,监督司法机关的各种措施和办法层出不穷,从而形成了一个时期中我国司法改革的独特景观。尽管我国司法改革的活动起始较早,但全面的、声势浩大的司法改革,却是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明确提出“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之后才正式启动的。

我国的司法改革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因司法不公引发的,但从理性的角度思考,司法改革的原因远不止于此,还有着更为广泛和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认为,引发我国司法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现行司法制度不完全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逐渐显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

我国现行司法制度是在政治上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们习惯地将司法机关的职能定位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镇压敌人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刀把子”。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很显然,原有的司法制度设计及其职能定位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司法机关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诸如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人财物管理体制、法官的地位和待遇,以及工作机制、诉讼程序、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显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特别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司法机关、司法机关的经费由各级财政拨付、司法机关的干部由当地管理的作法,难以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和抗衡地方保护主义,从而有必要通过司法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新年的回顾与展望550字作文 篇6

“嘿,女儿,快来吃饭”这是妈妈的呼喊声。辛苦了一年的妈妈,逢上春节这几年假期,终于能好好休息,妈妈在我心中总是那么忙,为了赚钱,每天打3份工,留下睡觉的时间真的是少的可怜。只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妈妈能轻松些,头上的白发能少些,陪我的时间能多些。

对了还有爸爸,已是不惑之年,也应注意身体,血糖要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在新的一年祝你身体健康。

弹射救生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篇7

自1783年人类第一次实现气球载人飞行后,便产生了航空应急救生问题。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首次实现了动力飞行以后,在飞机失事时,如何挽救飞行员的生命便提上了议事日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800名气球观测员从失事的气球上跳伞获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降落伞已成为军用飞机必备的救生工具。

随着飞机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只靠飞行员的体力爬出座舱跳伞逃生越来越困难。当飞机飞行速度达到500千米/时,飞行员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应急离机救生。

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时,德国首先把弹射座椅用作军用飞机飞行员的救生工具。弹射救生技术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应用于军机,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弹射座椅:弹射座椅发展的第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座椅为弹道式弹射座椅。它主要解决了飞行员在高速条件下的应急离机问题。如英国的MK1、MK5,俄国的米格-15、米格-17飞机上的弹射座椅等。英国的马丁·贝克飞机公司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该公司首先使弹射过程自动化。为了提高弹射机构离机的初始速度,研制了多级套筒或多弹式弹射机构,为挽救飞行员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弹射座椅:弹射座椅发展的第二阶段大约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弹射座椅为火箭弹射座椅。它的主要特征是把火箭作为弹射座椅的第二级动力,在第一级动力弹射机构作用下把人椅系统推出座舱后,由火箭继续推动人椅系统向上运动,使其具有更高的轨迹,以解决零高度-零速度时的弹射救生的问题,并可以在更高的飞行速度(1100千米/时)下应急弹射离机。

第三代弹射座椅:弹射座椅发展的第三阶段大约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属于多态弹射座椅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了速度传感器(电子式/机械式),根据应急离机的飞行速度的不同,救生程序执行不同的救生模式,从而缩短了救生伞低速开伞的时间,提高了不利姿态下的救生成功率。国外现役机种装备的弹射座椅绝大部分为第三代弹射座椅。

目前,国外装机服役的第三代弹射座椅以俄罗斯的K-36系列、英国的NACES(MK14)和MK16为主要代表。

K-36系列弹射座椅为俄罗斯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于6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第三代弹射座椅,目前已生产12000多台,并形成了独联体各国的通用化系列座椅,其突出特点是稳定性和高速性能。尤其是在1989年巴黎航展期间,一架装有K-36座椅的米格-29飞机在作机动飞行表演时,因发动机故障造成飞机失速,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飞行员应急弹射成功,安全获救,使K-36系列救生装置名声大振。

NACES(MK14)是英国马丁·贝克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通用化座椅。装机服役后,便开始了PI(预规划产品改进)计划,该计划的第三阶段计划利用第四代弹射座椅的技术,使NACES具备第四代弹射救生座椅的基本特征。

MK16系列座椅是英国马丁·贝克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的新式弹射座椅。 MK16系列的主要特点是弹射机构与座椅骨架为一体化设计,不仅重量轻,而且结构紧凑,电子程控器既能感受离机后的信息,也可以与飞机数据总线相接,感受飞机的各种信息,以实现自动弹射离机。目前已装机欧洲“台风”,法国“阵风”,美国F-35等机种。

第四代弹射座椅:弹射座椅发展的第四阶段实际始于70年代末期,因而与第三阶段的后期相互交织在一起,平行地向前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实现人椅系统离机后的姿态控制,其关键技术是可控推力技术和飞行控制技术。

1984年美国又开始了为期五年的乘员弹射救生技术(CREST)计划,目标更加先进,其宗旨是研制出一些先进技术,如高速气流防护技术、可变推力(方向和大小)技术、飞控技术、生命威胁逻辑控制技术等,以减少乘员弹射的死亡和重伤的概率。为了试验验证CREST计划,又开展了多轴滑车(MASE)和先进动态模拟假人(ADAM)研制计划。

我国对弹射救生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期,主要是生产前苏联的弹射座椅,如米格飞机系列的弹射座椅等,直到70年代初期才开始第二代火箭弹射座椅的研制,目前自行研制的第三代弹射座椅已装机服役,分别具有电子和机械程序控制器,具有多态程序控制能力,可根据弹射离机时的速度、高度选择不同的延迟时间,控制射出救生伞及人椅分离的时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空、中低速不利姿态下的救生性能。

展望

加强新一代弹射救生技术的应用

英、美等国现役弹射座椅的名义性能包线为:在平飞条件下,飞行高度0~15000米,飞行速度0~1100千米/时,M≤2.5。迄今为止尚没有1100千米/时成功弹射的事例。俄罗斯K-36系列座椅的高速性能比英美等国的要好。

扩大救生性能包线(0~1400千米/时,M数3.0,高度0~21千米):具有超过MLI-S-18471G要求的机动飞行救生能力;具有自适应连续控制的程序系统(根据生命威胁情况和弹射条件,如乘员重量、弹射速度、高度、温度及飞机姿态等),采用惯导技术,及时而自动地选择或调整弹射程序、弹射动力大小及方向。在满足弹射性能条件下,控制弹射后作用在乘员身上的综合作用力,使其保持在人体生理耐限范围内,尽量减少弹射损伤,具有自适应救生能力。采用推力大小和方向可变的动力装置;具有完善的高速气流防护措施。

另一个问题是飞行员范围的不断扩大。现役弹射座椅是按第5~第95百分位飞行员进行设计的。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不但要把乘员的适用范围扩大到第3~第98百分位,而且还要考虑到女性飞行员的范围。另外女性飞行员对弹射加速度的耐限值比男性的要低。这些不利因素对弹射救生系统的研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新技术、新材料(复合材料、高强度的特纺材料等)、新工艺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弹射救生技术的发展。

扩大弹射救生技术的应用领域

以前的弹射救生技术主要用于高速飞行的军用固定翼飞机,随着弹射救生技术的发展,预计今后将向武装直升机、民用飞机以及载人航天飞行器等领域发展。

近20年的局部战争如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表明武装直升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其救生成功率不能令人满意,目前仅靠适坠座椅难以满足直升机救生的要求。俄罗斯卡-50武装直升机已装备了牵引火箭式弹射救生系统。预计今后将加大研制直升机救生系统的力度。

20世纪70年代末,英美等国曾为民用飞机的救生问题设想了很多方案,例如分离救生舱、牵引火箭座椅、飞机整体回收等。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再加上这些方案对飞机的性能、重量、成本等影响太大,这些方案难以工程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民用飞机的救生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可以预计,小型民用公务机的整体回收或分离救生舱方案将有希望得到实际应用。

自从1961年前苏联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以来,航天救生便提到了议事日程。1986年元月“挑战号”航天飞机失事后,航天救生的问题曾一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很多救生方案,如分离救生舱、密闭式弹射座椅、敞开式弹射座椅、牵引火箭式救生系统等,由于当时服役的航天飞机不可能变动太大,所以最后选用了滑竿式救生方案,但因其救生包线小,只适用于低速飞行状态。

我国弹射救生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跨入了独立研制弹射救生设备的行列,自行研制的第三代弹射座椅已大量装机服役,并已开始新一代弹射救生技术的研究工作。但与国外先进弹射救生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必须选准突破口,加大投资强度,研制出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先进救生系统,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回顾与展望 篇8

展望明天

新青二中 徐爱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的党走过了9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感概和感激之情。

在90年前,中国正是风雨如磐、长夜难眠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此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序幕。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统一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中华民族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声音传到了大江南北,传到长城内外.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就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坚持改革开放,并紧紧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多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居世界第一。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某些高科技领域也取得进展,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显然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之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经济在2009年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对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今天,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这充分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实际,实现重点突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特别是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把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党的工作有机融合,渗透和体现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任务中,并以这些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发展衡量和检验党建工作的效果。

我们还要积极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更加有效地发挥党代会在不同层面的民主监督和参与作用,积极发挥各类学术组织在重大决策的作用,要制定干部学习培训规划,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加大对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保证培训时间,推进干部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党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号召力,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毕竟过去了.回首今朝.会令你感到“春天来了”!北京申奥成功;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加入WTO;神六载人飞行的成功„„预示中国已是世界舞台的佼佼者。城市工业发达;农村实现了机械化;电话、电视、家用电脑和宽阔的柏油马路已不是城市的专利。农民也可以在家中用电脑查阅致富信息和农产品的行情。我想,我们这些国家栋梁也不会辜负老前辈对我们的希望,我们会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出我们最耀眼的风采,让祖国更加美丽富饶。

记得儿时,我拿起中国地图贴在胸口,调皮地对妈妈说:“我把祖国印在心里了。”妈妈笑着说:“对,你要永远记住你的祖国。”祖国是我儿时的摇篮,摇晃着,让我酣甜入睡。祖国是我求知的学校,用知识的琼浆玉液充实我的头脑;是祖国把一颗金色的种子播种在我的心田,让它开花结果;更是祖国让我感到了温暖。祖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我们这一代有信心和能力将我们的祖国变成真正的东方巨人!

上一篇:证券从业资格考样卷下一篇:社会学概论各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