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形式(共10篇)
数据处理形式 篇1
0 引言
自五十年代以后,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脱了迟缓、分散的传统方式,代之以高效率、专业化、多样化的现代方式。信息技术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且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全球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这场信息化浪潮,不仅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在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可以说,谁率先掌握并高度利用了信息资源和技术,谁就将在下一世纪的发展和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1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是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符号记录,是指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信息。物理符号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及其他特殊符号[1]。数据的表现形式,在数据处理技术进步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以人工操作为主要手段的时期,数据大都以直观的数据表、图形来表示;在计算机应用的文件系统阶段,则是以不同类型的文件定义、存储数据。
信息则是指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这里的事物不仅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而且也包括那些不可触及的抽象概念,如位置、时间、质量、速度等。信息具有可感知、可存储、可加工、可传递和可再生等自然属性,信息也是社会上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属性的资源。
数据和信息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称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数据的语义解释[2]。数据是信息存在的一种形式,只有通过解释或处理才能成为有用的信息。
数据可用不同的形式表示,而信息不会随数据不同的形式而改变。
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一个“75”数字格式的数据,看到这个数据,在没有其他的说明的情况下,你很难确定它代表的是一个考试分数、还是一个人的年龄或一个人的体重等,当给出适当的定义后,比如“张三的年龄”,才会感知到此数据所蕴涵的信息,而如果它出现在一张学生成绩表中,也会很自然地得到“75”是某个学生的成绩。很明显,一个人的年龄不会因为用拉丁文、中文或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不同而不同。
而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面对着无垠的数据海洋,人们如何表示自己的数据、如何有效率地、准确地取得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的问题变的尤为突出,已经成为衡量数据表示与处理技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2 数据的不同表示
本文不考虑每台计算机可能有自己的表示数据的内部方法,只从应用层到逻辑层的角度出发观察数据表示形式在信息处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同。
在人工管理数据的年代,数据的表示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的形式,各单位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者行业惯例定义自己的数据表格,各个数据项的数据约束都很弱,只能靠人为规定,甚至就是对相同数据的描述,各行业单位也可能不尽相同,数据的内容及格式也很难保证完整与准确。行业或单位之间的信息往来与处理,也往往是临时规定表格样式,每次数据处理都要从原始的数据表中人工地抄录,这就很容易造成格式的不准确甚至数据的错误。人工管理数据阶段的效率与现在数据表示与处理方式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早期的计算机应用中,其应用的范围较窄,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表示形式的不同对信息处理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数据表示的形式要与计算机的硬件相匹配,数据的输入、输出及存储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数据表示的形式单一,没有太大的变化,用户必须全面考虑相关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及输入输出格式、存取方法等。并且因为格式要求的严格,表示形式不容出错,否则就会被计算机拒绝处理。
数据表示形式发展到文件系统阶段,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应用在信息管理方面。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越来越重要,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此时,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这个阶段数据表示形式的主要特点是:
(1)数据以“文件”形式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
(2)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对文件要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入等操作。
(3)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程序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由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
(4)文件组织多样化,有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
但此时的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数据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程序去构造,虽然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复使用,但是文件结构的设计仍然基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因此程序与数据结构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未根本改变。而且由于文件中只存储数据,不存储文件记录的结构描述信息,文件的建立、存取、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所有操作也都要用程序来实现。
随着数据管理规模的扩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系统显露出一些不足:由于文件之间缺乏联系,造成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对应的文件,有可能同样的数据在多个文件中重复存储,从而产生数据的不一致性;且因为数据文件的格式不同,不同系统的数据很难有效兼容,虽然可以采用过渡形式的中间文件(比如纯文本文件)来保存数据,但这又往往失去了很多有意义的数据格式。
但文件系统阶段是数据管理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特别是“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充分发展丰富了数据表示形式,用户在面对具体的应用环境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选择数据表示的结构,使信息处理的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数据管理技术进入数据库系统阶段,系统克服了文件系统的主要缺陷,这个阶段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实现对数据更有效的管理,其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①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本身的特征,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存取路径实现。通过所有存取路径表示自然的数据联系是数据库与传统文件的根本区别。这样,数据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系统。数据冗余明显减少,实现了数据共享[2]。
②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大。用户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数据库的结构分成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三级。用户的数据和外存中的数据之间转换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③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用户可以使用查询语言或终端命令操作数据库,也可以用程序方式(如使用高级语言和数据库语言联合编制的程序)操作数据库。
同时,采用DBMS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完整性、数据库的恢复、并发控制及数据安全性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经历了从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到关系数据库以及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主要是针对商业与事务处理,取代了原有的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柱[3]。但随着Internet的发展,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的信息量以指数膨胀,对数据处理的需求不断提升,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异构性及其所依赖操作系统的异构性,严重限制了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范围;数据库技术的语义描述能力差,大多通过技术文档表示,很难实现数据语义的持久性和传递性,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都是基于语义进行的,在进行数据交换时,不利于计算机基于语义自动进行正确数据的检索与应用;且数据库属于高端应用,需要昂贵的价格和运行环境。所以随着Web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存储和管理Web上的数据,使其既能被高效地操作和维护,同时又能在Internet不同的平台上方便地表示和交换。
应运而生的HTML(超文本置标语言),以简单易学、灵活通用的特性,使人们发布、检索、交流信息都变得非常简单,从而使Web成了最大的环球信息资源库。
作为一种实用的超文本语言,它主要的思想就是实现文本和文本之间通过超级链接相互关联,通过一系列简单符号的定义,人们实现了异地信息快捷方便地发布与交流,使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与处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观念,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
然而,电子商务、电子出版、远程教育等基于Web的新兴领域的全面兴起使得传统的Web资源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数据量的日趋庞大对网络的传输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人们对Web服务功能的需求也达到更高的标准,比如:用户需要对Web进行智能化的语义搜索和对数据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多样化显示等个性化服务;公司和企业要为客户创建和分发大量有价值的文档信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对不同平台、不同格式的数据源进行数据集成和数据转化等等,这些需求越来越广泛和迫切,传统的HTML由于自身特点的限制,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一种简单的表示性语言,它只能显示内容而无法表达数据内容,而这一点恰恰是电子商务、智能搜索引擎所必需的。另外,HTML语言不能描述矢量图形、数学公式、化学符号等特殊对象,在数据显示方面的描述能力也不尽如人意。最重要的是:HTML只是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准通用置标语言[4])的一个实例化的子集,可扩展性差。这一切都成为Web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直接使用SGML,又因其复杂度太高,开发成本高、不被主流浏览器所支持等原因,不适合网络的日常应用,使得SGML在Web上的推广受到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一种兼具SGML的强大功能、可扩展性以及HTML的简单性的语言势在必行,由此诞生了XML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置标语言)是由W3C于1998年2月发布的一种标准,它将SGML的丰富功能与HTML的易用性结合到Web的应用中,以一种开放的自我描述方式定义了数据结构,在描述数据内容的同时能突出对结构的描述,从而进一步体现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XML把文档的三要素独立开来分别处理,它把显示格式从数据内容中独立出来,保存在样式单文件(Style Sheet)中,这样如果需要改变文档的显示方式,只要修改样式单文件就行了。XML的自我描述性质能够很好地表现许多复杂的数据关系,使得基于XML的应用程序可以在XML文件中准确高效地搜索相关的数据内容,忽略其他不相关部分。
另外,由于XML文件为纯文本文件,不受操作系统、软件平台的限制,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可交换性;XML还具有基于Schema自描述语义的功能,容易描述数据的语义,这种描述能为计算机理解和自动处理,不仅可以描述结构化数据,还可有效描述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数据。XML的优势使其有希望成为网络间数据表达和交换的标准。
当然,XML作为一个新建立的标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它在强调了数据结构的同时,语义表达能力上略显不足。另外,XML的有些技术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充分支持XML的应用处理程序还不多,甚至浏览器对XML的支持也是有限的。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对XML认识的逐渐深入,XML必将成为数据表示与信息处理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XML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据库技术:XML缺少作为实用的数据库所应具备的特性,如高效的存储、索引和数据操作机制、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完整的事务和数据一致性控制、并发的多用户访问控制机制等等。因此,如何实现XML与关系数据库更好地结合,充分地利用关系数据库成熟的技术并实现对这两种数据的统一利用将是未来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研究方向。现在的几大数据库厂商如SQL Server, Oracle9i, DB2等都对XML有一定的支持[5]。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XML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存储,这是因为选择关系数据库来进行XML的存储具有很明显的优势:首先,同对象数据库和原始XML数据库相比,关系数据库具有数据结构化、最低冗余度、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易于扩充、易于编制应用程序等优点。关系数据库已发展的非常成熟,能够提供对大量数据进行高效存取的技术手段。其次,目前大量的数据都是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现在流行的数据库绝大多数是关系数据库,如果XML数据能够以关系的形式存放,就可以实现对数据的统一管理,最大限度的利用关系数据库现有的存储管理、并发控制、恢复机制等技术来有效的管理数据。但由于XML数据和关系型数据在组织上的差异,如层次、顺序、包含等,所以在XML文档和关系数据库间的映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问题,如模式的转换、结构变动、文档复原和查询效率等。
IBM公司信息管理部门总经理珍尼特·帕尔娜(Janet Perna)认为,关系数据库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支持不亚于从层次数据库到关系数据库的革命性转变。“XML在信息管理领域无处不在,不管是管理结构化或非结构化信息,或者用于信息传输,或者是集成信息的映射标准。它现在是不可或缺的[6]。”由此可以看出,数据不同表示形式之间的深刻影响。
3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会因为文字的出现而丢掉我们的语言,不会因为印刷的出现丢掉我们的书写,更不会因为计算机的利用而抛弃我们的大脑。对于不同层次的应用环境,就是要选择适当的数据表示形式,除基本数据类型表示外,数据表示的引入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看系统的效率有否提高,是否提高了时间与空间使用效率。
(2)系统的通用性是否提高。
在我国十几年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各项基础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地都在争上电子政务、建数字城市,构建网上超市等,但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造成了现有的信息系统的分散、异构和封闭,互相之间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所以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下选择高效率的数据表示格式,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表示和交换,高效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己经成为我国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应用,我们已经走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了,从基本的符号表示到文字的出现,从基本的活字印刷术到激光照排,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数据的表示及实现技术也随信息处理的要求日益丰富。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数据处理的作用日益重要,数据和数据库的使用量迅猛上升,文中分析了不同应用阶段对数据表示格式的不同要求,并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数据表示形式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数据表示,数据库,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春葆,曾慧.SQLServer2000应用系统开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UML基础、案例与应用[M].李虎,赵友刚,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AdamSills,Mesbah Ahmed,等.XML.NET编程指南[M].战晓苏,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SQLServer2000与Visual Basic.NET[M].梁超,马宁,将柄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赛迪顾问.数据挖掘与信息整合[EB/OL].[2007-04].http://www.ccidconsulting.com/data/report01.asp.
数据处理形式 篇2
2012-9-3中国会计网
税务注销大体分为两种情形:解散和变更;自然注销的方式不同,其税务处理也就大不相同,本文针对税务注销这一专题进行汇总,从政策法规对其所作出的时间、内容、义务等规定进行分析,总结其注销所涉及的流程,着重强调特别事项(企业所得税亏损弥补、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和清算期清算)的税务处理。
一、涉及情形
(一)解散式税务注销
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
注:财产清算时,固定资产的处置、剩余财产的分配及个人所得税的统算。
(二)变更式税务注销
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
注:无需财产清算,只需做单纯税费清算注销。
二、法律依据
(一)时间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16条(强调注销的时效性)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
2.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在项目完工、离开中国前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二)内容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 +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注销的具体情形)
1.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2.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3.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三)义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 +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要求结清“两不相欠“)
1.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
2.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结清应纳税款、多退(免)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后,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三、注销流程
(本文只针对税务注销流程进行分析,公司工商、银行等注销流程请查阅相关资料。)
(一)缴销国地税发票
由企业财务人员完成;账务清算处理即将完成或完成后不再使用发票即可进行。
(二)出具税务注销报告(最复杂、最耗时环节)
税务师事务所完成报告出具,公司财务人员配合提供财务资料;账务清算处理完成后即可进行。
(三)办理税务注销手续
1.资料准备齐全(申请审批表 + 股东会决议 + 税务注销报告 + 发票领购簿及缴销结果 + 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即可分别向国地税办理;
2.提交资料后约20个工作日,以取得税务注销通知书为准。
四、特别事项
(一)企业所得税亏损弥补
1.针对解散式税务注销
注销后就不存在以后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事项,自然就不存在亏损弥补。
2.针对变更式税务注销
所谓变更,就是公司名称、公司住址、公司经营地点发生改变,能否进行亏损弥补,关键看主管税务机关、税务登记号(申报系统)是否改变,如果改变,就不能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
(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
1.针对解散式税务注销(抵扣行为中断)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问题解答〉的通知》规定,对纳税人倒闭、破产、解散、停业后销售的货物,应按现行税法的规定征税。对纳税人期初存货中尚未抵扣的已征税款,以及征税后出现的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后不足抵扣部分,税务机关不再退税。
2.针对变更式税务注销(抵扣行为延续)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一般纳税人迁移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规定,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按照相关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变更登记处理,但因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需要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重新办理税务登记的,在迁达地重新办理税务登记后,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予以保留,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允许继续抵扣。
迁达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将迁出地主管税务机关传递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迁移进项税额转移单》与纳税人报送资料进行认真核对,对其迁移前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在确认无误后,允许纳税人继续申报抵扣。
(三)清算期清算
1.针对解散式税务注销
根据《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相关规定,企业在不再持续经营,发生结束自身业务、处置资产、偿还债务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剩余财产等经济行为时,对清算所得、清算所得税、股息分配等事项的处理。企业的解散,意味着对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资产负债、剩余财产需要进行一一清算处理。
2.针对变更式税务注销
数据处理形式 篇3
一、数学的形式结合内容才让学生获得数学理解
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但“抽象性的接受对人类的心智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差事。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人们会在实体和抽象之间选择前者”[2]。也就说,理解数学抽象这个能力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艰苦获得的,这就决定了要理解抽象的数学就必须结合内容。
1.利用相关对象建构来体会符号的意义
数学符号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教师经常用数学教具、数学模型及创设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符号。
比如数字“5”,学生应该先从五个手指、五个苹果、五片饼干等开始,观察与思考这些集合之间有没有共同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这个叫“五(wǔ)”的语言表达了这些集合的共同点,同时这些共同点也被数字“5”所概括。从此以后,“5”这个符号会存在他们主观意识之中,并且伴随他们一生。
为了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有时我们还必须给符号赋予新的内容。学生原来对“=”的理解,就是写出答案(问题在左、答案在右),而面对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时,学生就有了认识上的压力。教师此时就该鼓励把等号看成天平的支轴,这是给予“=”新的内容,或者让学生构造出算术等式,如2×6=4×3, 7×2+3-2=5×2-1+6等算术恒等式,让他们渐渐把“=”作为一个关系的记号,而不是“做某件事的信号”。借助于天平和算术恒等式,让学生对“=”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能把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联系起来。
2.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来抓住概念的本质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那些定义不是为了说明某种东西的存在,而是为了研究这些定义了的东西之间的关系,这几乎说出了数学概念的本质[3]。
关于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教学,我国的教材基本上直接给出定义,美国教材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安排学生通过矩形的组合探索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如探索6是质数还是合数,用6个正方形瓷片组合成尽可能多的矩形。我们可以得到1×6和2×3的两个矩形。所以,可以说6的因数有1、2、3和6,因此6有4个因数,它是一个合数。只要是质数,它的矩形组合只有唯一模式的矩形排列,只要是合数,它肯定不止一种模式的矩形排列。用摆正方形磁片的方式来学习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定义本身与磁片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说明质数与合数之间的不同。这种“动手做”看起来是一种实验,其实是为判断质数和合数的形式给予了内容上的丰富,形式有了内容,就会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借助物理材料表示来理解计算的原理
把符号表述直接地与学生的非正规知识相联系的另一种方法是形成实物表示,此类实物表示与作为讲授目标的抽象符号和方法有着突出联系[4]。
像62-45=23这类错误已经出现了上千次,为什么总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它的根源是学生没有理解位值原则和减法这两个抽象的概念,或者说是由于形式与内容(位值原则和减法)的过早分离所产生的。无论是事前的讲授还是事后的弥补,都可以借助计数块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用十进制计数块明确地表示实物材料的操作与计算算法中的步骤之间是对应的,如图1所示。
图1 计数块操作
解方程有一种方法就是移位法,它是两边作同样运算的简略。但大多数学生却认为这两种方法是不一样的,在两边作同样的运算时强调了方程的对称性,而这个强调点在移项时却没有。为了改变学生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利用天平来说明两者的一致性。如解方程2x+4=8,可以看作天平的左边是2x+4,右边是8,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拿走4,为了天平还是平衡的,右边也必须拿走4,也就是减4,从表面看,左边“+4”没有了,右边多了“-4”,简看起来就是把“+4”移到右边变成了“-4”,这就是对移项换号规则的理解。
4.依靠生活经验迁移来了解知识的发生
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储备了很多生活经验,其中有的是对理解数学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孤立的抽象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除法来源于减法和乘法,从形式上来看,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内容上看除法就是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分物,也就是减法。可以用一个较小的数来分完另一个数,也可以把一个数平均分;可以是等分除,也可以是包含除;可能正好发完,也可能有剩余。比如在计算72÷3时,教师借助学具操作来演示具体的计算过程,先从72中减去10个3,再减去10个3,最后减去4个3,一共减去了24个3。每次减去几个除法可以不同,计算步骤可多可少,但只要减到余数为0即可,如果减不完,此时的余数一定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继续减。虽然用连减的方法得到可能是一个长除法,但实验证明这种综合渐进的算法教学策略明显要优于我们传统的算法教学,教师也不必一再强调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分物既适用于整数除法,也适用于分数除法。例如4÷■,把4 块饼分给小朋友,每人■块,能分给多少人?通过直观图,我们一眼就知道4块饼里面含有8个■块,这就是说4÷■=8=4×2,颠倒相乘法则由此很容易得出。
二、数学的形式脱离内容才使数学得到广泛应用
在数学的研究中,我们必须舍弃对象或问题的特定的质的内容,而从纯形式的角度去进行研究[5]。正因为数学脱离了内容,仅仅抽取了普遍的性质,所以它的结论才能运用到大量实际情况中去。
1.数学公式(符号)揭示事物本性,促进公式(符号)的使用
数学对象是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获得了事物的一般性质与规律,从而使数学公式(符号)更好地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例如,圆的概念是舍弃圆形物的材质、颜色、质量等其他性质,而仅仅从它的空间形式(大小)来考察它。我们研究圆的性质,也是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圆的性质, 而不是研究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候所画的某个具体的圆。圆的面积等于πr2,因为是探讨的一般圆的性质,所以这个公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人、建造师、工程师、物理学家都要利用它来精确计算各类圆形的面积。
2.数学运算超越具体情境,得到同构的世界
数学运算概括了大量的经验,在抽象的形式中表现出现实世界的那些经常和到处碰到的运算。“算术的应用是因为有了真正的同构”[6]。
弗赖登塔尔举过两个应用题:约翰有26颗玻璃弹子,又赢了10颗。现在他有多少颗?屠夫史密斯有26千克肉,他又订购了10千克肉。现在他有多少千克肉?显然,小孩世界和屠夫的世界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同构,史密斯对应约翰,子弹数对应肉的千克数,赢对应订购,一切都对应这。如果更仔细地看,这种同构是极其完美的。[6]“26+10= ”在教学时,首先处于具体的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了解了这个式子的含义,如果离开这个背景,这个式子仍然有意义。如果谈到应用,它能够适用于任何情境:26天和10天;16千米和10千米;26次和10次;……事实上,加法不仅仅适用与这种改变型情境,日本学者古藤伶根据学生编写的应用题,发现加法还适用于并加型、排队型、逆运算型。并加型:如有红花5朵和白花3朵,共有多少朵花?排队型:如一郎排在从前面数是第5位,一郎后面的第3位是二郎,二郎排在由第一位算起的第几位?逆运算型:如操场上有一些人,走了3人,还有5人,原有几个人?虽然这些问题与玻璃弹子问题的结构相比不够完美,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运用加法这种运算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3.数学方法摆脱特殊束缚,探寻一般的模式
数学家们并不停止于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致力于进一步的思考:在这些看上去并无联系的事实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的理论?这些事实能否被纳入某个统一的数学结构?[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这一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对于形如“a-x=b,a÷x=b,其中a,b为常数”的方程有了一些争议,主要有两个:一是此类方程是不是简单方程,二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解此类方程是否适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些教师认为:此类方程不适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而应该用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事实上,除了这种方法以外,小学生还会利用已知的数的事实来解形如:12-x=5,15÷x=5的方程,因为知道12-7=5,15÷3=5,他们就很容易解出这两个方程,如果他们没有想到这两种方法,他们还可以用试错法求出方程的解。从难易程度上来说,此类方程并没有超出学生的能力,既然学生有多种方法解决此类方程,那还要不要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不管是用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利用数的事实解方程还是试错法,他们都不是解方程的正规方法,虽然它们对于顺利过渡到正规解方程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正规方法有两个,一是利用等式的性质;二是移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为什么前面所说的方法不是正规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不能作广泛的推广,更多依靠直觉,没有把方程直接当作一个结构性的对象。正规方法把方程看作代数的符号体系,追求一种统一、可以推广的解决模式。在解形如“a-x=b,a÷x=b,其中a,b为常数”的方程时,即使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来验证正规方法的正确性,如果不这样,就会鼓励学生绕过代数的符号体系而不是把方程直接当作一种结构性的对象。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理解两者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内容分析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展的,也要注重数学教学活动的最终产物——形式化的概念、思想、方法,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精髓与本质。
参考文献
[1] A.D.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齐斯·德福林.数学的语言——化无形为可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史宁中.数学的抽象[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 D.A.格劳斯. 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郑毓信.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 数学通报,1994(8).
[6]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企业各种赠与形式的财税处理 篇4
一、相当于利润分配的赠与形式
甲企业连年盈利,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有贷方余额500万元。经股东会研究决定, 由企业法人代表批准, 向购置新房的一个企业主要投资者无偿赠与A款式实木地板200平方米, 作为利润分配。
解析:上述业务可以理解为企业以自产的产品向投资者进行利润分配,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利润分配的入账金额。笔者认为, 在确认利润分配金额时, 不应把企业应交的消费税计入其中。因为消费税为价内税, 企业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已包含了消费税, 再计入利润分配金额中等于重复确认。
上述业务按照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 也属于视同销售行为, 因此, 应以平均售价作为确认基础。相关计算如下:
主营业务收入=300×200=60 000 (元)
主营业务成本=200×200=40 000 (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60 000×17%=10 200 (元)
应交消费税=60 000×5%=3 000 (元)
应付利润金额=60 000+10 200=70 200 (元)
代收代缴投资者的个人所得税= (60 000+10 200) ×20%=14 040 (元)
会计处理为:借:利润分配———应付利润70 200;贷:主营业务收入6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0 200。借:主营业务成本40 000;贷:库存商品40 000。借:营业税金及附加3 000;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3 000。借:其他应收款14 040;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14 040。
二、相当于非货币性福利的赠与形式
甲企业承诺, 每位普通职工初次购买新房, 企业赠送A款式实木地板50平方米作为祝贺, 该企业2012年赠送实木地板500平方米。
解析: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 应当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 计量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金额。上述业务按照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 也属于视同销售行为, 因此, 应以平均售价作为确认基础。相关计算如下:
主营业务收入=300×500=150 000 (元)
主营业务成本=200×500=100 000 (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150 000×17%=25 500 (元)
应交消费税=150 000×5%=7 500 (元)
非货币性福利金额=150 000+25 500=175 500 (元)
会计处理为: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175 500;贷:主营业务收入1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25 500。借:主营业务成本100 000;贷:库存商品100 000。借:营业税金及附加7 500;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7 500。
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非货币性福利应与其他职工福利合并, 合计数不超过工资总额14%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 超过部分不可税前扣除, 也不可结转到以后年度。
三、公益性捐赠
甲企业通过民政部门向灾区捐赠A款式实木地板1 000平方米。
解析: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的捐赠行为不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 不能确认主营业务收入。但上述业务按照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 属于视同销售行为, 因此, 应以平均售价作为计税基础, 确认增值税和消费税, 并将产品成本和相关税费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相关计算如下:
库存商品成本=200×1 000=200 000 (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300×1 000×17%=51 000 (元)
应交消费税=300×1 000×5%=15 000 (元)
营业外支出金额=200 000+51 000+15 000=266 000 (元)
会计处理为:借:营业外支出266 000;贷:库存商品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1 000、———应交消费税15 000。
由于上述业务按照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 属于视同销售行为,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应调增的金额= (300-200) ×1 000=100 000 (元) 。但是, 笔者认为, 调增的100 000元视同销售利润增加了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但对应的营业外支出还是用库存商品金额列示, 企业交纳了所得税的收益却不能税前扣除, 显然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 上述业务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但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的收入300 000元 (300×1 000) , 应作为计算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扣除限额的基数。另外,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还应注意, 公益性捐赠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
四、“买一赠一”销售
甲企业采用“买一赠一”的销售方式销售A款式实木地板。具体销售方案为:每购买10平方米的A款式实木地板即赠送1平方米的A款式实木地板。
解析: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买一赠一”销售方式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75号) 规定, 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 不属于捐赠, 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至今未对“买一赠一”增值税的涉税规定予以明确。笔者认为赠品应做增值税视同销售处理, 因为企业抵扣的进项税额对应的是生产出的全部产品, 如果赠品不做增值税视同销售处理, 与进项税额不相匹配。相关计算如下:
主营业务收入=300×10=3 000 (元)
主营业务成本=200× (10+1) =2 200 (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 (3 000+300) ×17%=561 (元)
应交消费税= (3 000+300) ×5%=165 (元)
由于该企业按照销售10平方米地板的价格向购买者收取价款, 因此, 赠品按照视同销售确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和消费税税额, 应确认为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300×17%+300×5%=66 (元)
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3 510;贷:主营业务收入3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10。借:主营业务成本2 200;贷:库存商品2 200。借:营业税金及附加150;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150。借:销售费用66;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1、———应交消费税15。
摘要:本文以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发生的各种赠与行为为研究对象, 针对会计准则和税法存在不同规定的情况, 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相关规定, 提出企业各种赠与形式的财税处理。
关键词:赠与,自产,委托加工,财税处理
参考文献
数据处理形式 篇5
预处理是诱导小麦小孢子胚胎发生的重要方法.分别对分蘖、穗子、花药和小孢子进行高温预处理,比较预处理形式对小麦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预处理穗子不仅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而且得到的.胚状体最多.
作 者:高增玉 赵爱菊 陈希勇 李亚军 刘玉平李尔民 柳英东 GAO Zeng-yu ZHAO Ai-ju CHEN Xi-yong LI Ya-jun LIU Yu-ping LI Er-min LIU Ying-dong 作者单位:高增玉,赵爱菊,陈希勇,李亚军,刘玉平,GAO Zeng-yu,ZHAO Ai-ju,CHEN Xi-yong,LI Ya-jun,LIU Yu-ping(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31)
李尔民,柳英东,LI Er-min,LIU Ying-dong(河北省赵县国营乡官农场,河北,赵县,051530)
高压开关柜主要的故障形式及处理 篇6
1 高压开关柜的应用功能
我国每年需要消耗的用电量庞大, 特别是工业化生产企业的能耗更多, 电能需求量增多给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带来困难。电力系统主要分为发电、输电、配电等几个主要环节, 这些都要利用高压开关柜作为控制装置, 才能维持电能调度系统的高效率。高压开关柜的应用功能如下:
1) 通断。电能在传输阶段会遇到各种情况, 需要及时接通或断开系统运行, 以保证电能稳定地传输。高压开关柜安装于电力系统, 可起到接通、断开两大作用, 按照系统作业的实际要求灵活地调整线路的供电状态, 降低了原始电能的消耗量。
2) 控制。从整个系统作业模块控制线路的供输电状态, 避免系统外围社会受到故障风险的影响, 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安全系数。如:高压开关柜既能对待传输电能实施疏导融通, 也能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 控制了其它连接设备的正常动作。
2 拒动、误动故障的处理
高压开关柜常出现拒动作、误动作等现象, 导致电力系统工作效率低下, 从而约束了系统作业性能的提高。这种故障是高压开关柜最主要的故障, 其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操动机构及传动系统的机械故障造成, 具体表现为机构卡涩, 部件变形、位移或损坏等;另一类是因电气控制和辅助回路造成, 表现为二次接线接触不良, 端子松动, 接线错误等。处理拒动、误动等故障, 需要控制操动机构的协调性, 让各机械构件灵活地运转以避免配件磨损。同时, 尽可能简化高压开关柜控制系统结构, 重点对控制回路进行必要的改良, 通过电力试验检测开关柜设备是否出现故障, 配合远程监测系统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如图1。
3 开断与关合故障的处理
这类故障是由断路器本体造成的, 对少油断路器而言, 主要表现为喷油短路、灭弧室烧损、开断能力不足、关合时爆炸等。对于真空断路器而言, 表现为灭弧室及波纹管漏气、真空度降低、切电容器组重燃、陶瓷管破裂等。开断与关合故限定了电力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特别是开关与闭合不稳定条件下, 开关柜装置的操控性能受约束。处理这一故障问题, 用先调整断路器的连接状态, 使断路保护装置在系统中实现固定的工作条件, 如:线路连接应以工程图纸为准, 断路器内设的调配元件也要适应整个系统的功能。检修人员在现场检查装置且借助在线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 如图2, 要详细地研究各个开断与关合操作的规范性, 以免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意外故障。
4 绝缘故障的处理
绝缘性能是衡量高压开关柜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 发生绝缘故障对开关柜安全性能有较大的干扰作用, 阻碍了绝缘装置抗强电压作用的发挥。比较常见绝缘故障:开关柜抵抗强电压的能力减弱, 经检测发现绝缘强度受损;外界雷击破坏了高压开关柜的绝缘性能, 瞬间性引起意外故障。处理绝缘故障要结合其引发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故障处理措施, 如:更换新的绝缘仪器, 选择高性能的避雷装置, 调整开关柜内外部的接线情况等。
5 结论
总之, 高压开关柜在电力系统中具有控制、通断、保护等多项功能, 关系着系统自动化调度的工作效率。未来电力系统改革之后, 高压开关柜的应用功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解决高压开关柜面临的故障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动作故障、开关故障、绝缘故障是常见的开关柜问题, 检修人员要结合详细地故障成因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付卫国.移动变电站的故障分析和防范措施[J].宁夏机械, 2005.
[2]荣庆善, 官民健, 王维利, 王宝国.125MW机组EH油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维护[J].电力安全技术, 2008.
[3]张万斌.发电机组碳刷易发生故障原因和防范措施[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谷超, 任传宝, 李中渊.耦合电容器常见故障分析[J].华电技术, 2009.
[5]王和灿.210MW汽轮机EH油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维护[J].能源技术, 2009.
[6]王峰.浅析电力继电保护装置问题及防范措施[J].广东科技, 2011.
数据处理形式 篇7
半结构数据是介于结构化数据(如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和非结构化数据(如声音文件、图像文件等)之间的数据形式。
Web资源中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半结构数据。这些数据的主要特点是结构隐含、不规则或不完整。例如:对于一个有关“房产”信息的Web页面集合,虽然每一个页面描述的房产信息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相似的信息(房源、开发商、地点、面积、价格等)。这些信息均隐含在不同的Web页面中,通常需要通过分析工具(如文本分类器等)才能获得。由于没有严格的结构限制,有的页面则可能会多出若干信息。另外,每条信息的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尽相同。例如房源、开发商的介绍,有的可能用表格形式表示,而有的则可能使用文字描述来表示。
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来看,半结构数据不规则的原因是缺少预先定义的、固定的、且独立于数据的模式框架[1]。由于半结构数据是自描述数据,数据中可能存在结构,也可能不存在结构,但结构与数据间的界限模糊,新数据的加入也没有预先定义的结构约束,所以这种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无法让用户获取,导致召回率和准确率降低。
目前半结构化数据形式化描述和抽取方法主要有基于本体的Web信息抽取方法[5],该方法可以对某一领域的抽取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存在本体构建工作量大,不已更新等缺陷;基于线性概念图的自动抽取本体概念方法[6],建立关系数据表到线性概念图的映射关系,利用线性图作为中介来实现概念的抽取,但其要求数据必须是结构化类型,不适用于半结构化数据。另外,在数据抽取中,有些研究者采用了产生式分类算法,有些采用了判定分类算法。而无论是产生式分类算法还是判定分类算法,都有局限性。产生式分类算法需要已知训练数据的分布形式,被认为精度不高;而判定式分类算法需要足够的训练数据,也需要人工标注数据,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尤其是针对汉语数据的标注工作,可利用的标注数据是有限的。
综合上述考虑,本文结合以上方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半结构数据形式化描述方法和信息获取方法,从一定程度提高了召回率和准确率,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半结构化数据形式化描述
在网络信息空间中研究半结构数据的集成,首先需要对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核心内容的抽取,解决半结构数据的一体化表示和描述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依据不同的体系和应用目的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利用。网络信息空间中存在大量的数据资源,如何对来自各种数据源的信息及其语义内容行一体化描述,如何对存在于各个数据源间的系统异构、结构异构和语义异构问题的解决,是半结构集成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3]。它们是进行数据集成、提供高质量数据共享服务的基础。
在本文中,针对半结构数据的结构隐含和不规则特点,引入领域本体的概念,为半结构化数据提供统一的形式化描述方式,并对领域本体给出了新的定义。
领域本体可以对领域中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领域知识是指在某一领域内的概念、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概念的约束集合。),使知识得到更好地共享与重用。根据所研究领域的应用和需要,我们给出了领域本体的概念描述,这个概念模型包括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约束、层次分类以及陈述如何推导或者计算机推出新概念和新概念之间关系的规则。在本文中,领域本体的重要特征体现为“面向计算机”和“正常人不必费力获取”。面向计算机是指领域本体可以用计算机来处理。正常人不必费力获取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能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的词汇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或者添加新概念到领域本体中。
综上所说,世界是由若干领域所构成,而领域本体包括领域概念集和领域知识集两大部分。
1.1 领域概念集(Di)的形式化
领域概念集是对该领域的知识进行充分理解,抽象出概念、属性、关系等关键的词汇,采用形式化方法描述。
领域概念集由领域对象集合和对象间关系集合构成。
定义1 设D表示所有领域集合,D={D1,D2,…,Dk},Di(1<=i<=k)代表某个领域。
定义2Di=<Oi,Roi>,Oi(1<=i<=k)代表Di中所有概念的集合,Roi代表Oi中概念之间关系的集合;
定义3 设O表示所有领域中概念的集合,Ro表示O中概念间关系的集合,则:
O=O1∪O2∪O3∪…∪Ok
Ro=Ro1∪Ro2∪Ro3 ∪…∪Rok
D=<O,Ro>
1.2 领域知识集(Dk)的形式化
领域知识集就是用于存放知识的实体,是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是针对某些特定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目前,人们将知识集划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领域知识集以领域概念集为基础,构建多个领域概念集合成后所产生的新事实和规则(关系如图2所示),以解决原来单个领域概念集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领域知识集可以消除语义孤岛,实现知识共享和重用。例如领域Dn表示有关学校信息的概念集,领域Dm表示有关房产信息的概念集,如果某个用户想通过Web提供的信息作参考,租住或者购买学校附近的住房,就需要建立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复杂问题的查询,为用户提供方便,实现信息重用。
建立多个领域概念集之间的关系,是以领域概念集的概念为基础,采用多层次的描述方法,实现多领域之间知识的联系。
定义4 设x,y为领域概念集合Di和Dj的两个元素,H表示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则形式化描述为:
∃x∃y(Di(x)∧Dj(y))→H(x,y)
总之,半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化描述是实现“面向计算机”的前提,表明世界由对象和关系所构成。而且领域中术语的抽取是建立领域本体的第一步,对概念词汇的语义进行统一定义,以保证人们对它的理解一致,使得推理过程明确化。
2 领域本体构建
领域本体由领域专家完成概念化,并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领域的形式化描述,也是计算机理解的基础,同时也为计算机自动添加概念提供依据。
2.1 领域概念的自动抽取
领域概念的抽取就是将问题求解所需的概念从外部领域源或Web资源中转换成计算机可以理解分析的过程,并以特定的方式存储这些概念。领域概念的抽取主要包括以下任务:
1) 对已有的概念进行理解、选择、抽取、汇集、分类和组织,转换成特定的形式;
2) 通过某种学习和推理机制,产生新概念;
3) 检查并消除概念的矛盾性和冗余性,保持概念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约束。
对于已有概念的抽取,采用人工获取方式,过程如图3所示。例如由OCLC首倡的关于出版社方面定义的伯林核心(Dublin Core)元数据,包括提名Title、创建者Creator、日期Date、主题Subject、出版者Publisher、权限Rights、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等十五个元素,目前已成为IETF RFC2413、ISO15836、CEN/ CWA13874、Z39.85、澳大利亚、丹麦、芬兰、英国等国家、国际标准。
对于不断涌现的新概念,则采用全自动的方式抽取,实现流程如图4所示。
在图4中,机器学习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领域概念获取的核心。它首先以《知网》的语义原为基础进行分词,然后根据上下文特征、语法结构规则以及统计信息的权值,采用相似度算法计算相似性进行词义消岐,加大概念抽取的准确性,消除冗余。如图5所示。
(1) 词性标注。其主要功能是以《知网》语义原为基础,针对Web资源中的原始文本进行切分和词性标注。
(2) 关键词抽取。选择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以确定文本所属领域。
(3) 检查关键词在领域概念集中的相似度;如果存在与同一概念相似度均在85%以上,则表明其为同义词关系;如果相似度大于50%且小于85%,则需要根据其所对应的同义词进行二次匹配,确定是否添加到领域概念集;如果相似度均小于50%,则作为一个新概念,添加到领域概念集。
2.2 领域知识集的关系自动构建
在不同领域概念集中,针对关系集合的构建,提出了一种基于《知网》的词义相似度和相关度计算算法(如图6所示),使用概念之间的义原同现关系、义原关联关系和义原同位关系评价术语的语义相似性,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关系主要有16种,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属性-宿主关系、材料-成品关系、工具-事件关系、值-属性关系、事件-角色关系等。
限于篇幅,下面仅给出词语相似度算法的计算步骤:
(1) 分别选取概念1和概念2的义原表达式dict1和dict2。
(2) 根据dict1和dict2来判断con1和con2的词性。
如果这两个概念中词性不同,比如一个为虚词概念,一个为实词概念,相似度Sim记为0;
如果两个概念都是实词,转到(3);
如果两个概念都是虚词,转到(4);
(3) 两个实词概念相似度的计算:
a) 从dict1和dict2中分别取出第一个义原,计算它们的相似度Sim1。
b) 把dict1和dict2中剩下的义原分别的分成三组:独立义原组、关系义原组和符号义原组。
c) 计算独立义原组的相似度Sim2。
d) 计算关系义原组的相似度Sim3。
e) 计算符号义原组的相似度Sim4。
f) 由公式,
得到两个实词的相似度Sim。其中,βi (1≤i≤4)是可调节的参数,且有:β1+β2+β3+β4=1,β1≥β2≥β3≥β4。反映了从Sim1到Sim4对于总体相似度所起到的作用依次递减。
(4) 两个虚词之间概念相似度的计算:
a) 分别取出dict1和dict2中的第一个义原;
b) 如果一个是句法义原,一个是关系义原,Sim记为0;
c) 如果两个都是句法义原或者关系义原,查《知网》中义原表dict,得到这两个义原在义原层次体系中的路径长度d,是一个正整数;
d) 由公式:
计算出这两个概念的相似度。其中α是一个可调节的参数。α的含义是:当两个义原的语义距离为0.5时的路径距离值。
3 实例验证及分析
3.1 实验环境及实例验证
文章的实验数据来自于Web资源上选取的图书领域的文档,将随机抽取本领域的资源来测试本文所提出的半结构化数据形式化描述方法的正确性。
在开发环境中,采用了Protégé首先构建了图书领域模型,从术语关系中抽取了概念的上下文特征、义原以及概念关系形特征,在测试环境中需要根据所抽取的领域信息来完善领域概念集,即在领域概念集中自动添加这部分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限于篇幅,下面仅给出部分领域关系构建的描述过程。
图书领域概念集的描述:
D1=< (书籍,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E(书籍,书名),P(书籍,作者),P(书籍,出版社),P(书籍,价格))>
其中E表示等同关系,P表示属性关系。
执行步骤描述如下:
Step1 分析Web资源,完善领域概念集中的概念;
本文针对某购物网站的书籍信息进行了抽取,得到如下部分概念:定价,当当价,出版时间。
Step2计算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相关性,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本文所给的词语相似度算法,获取到如下信息:
E(价格,定价),P(书籍,定价),P(书籍,当当价),P(书籍,出版时间)
Step3 利用本文所给出的相似度算法,去除掉冗余概念,完善领域概念集。具体描述如下:
D1=<(书籍,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当当价,出版时间),(E(书籍,书名),E(价格,定价),P(书籍,作者),P(书籍,出版社),P(书籍,价格)P(书籍,定价),P(书籍,当当价),P(书籍,出版时间))>
3.2 实验分析
本文提取了某购物网站的部分数据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首先采用人工方式选取了实验数据中的概念和关系,即实际存在的概念(PAllConcept)1500个,实际存在的关系(PAllRaship)2000个;然后针对这些概念和关系,分别采用本文提出的半结构化数据抽取方法、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的信息抽取方法、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方法和基于包装器归纳方式的信息抽取方法来获取得到的概念和关系,即实际抽取的概念(EPConcept)和实际抽取的关系(EPRship);最后针对所抽取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获取正确的抽取概念(EAConcept)和正确的抽取关系(EARship)。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为了验证半结构数据形式化描述的有效性和算法的正确性,本文针对以上人工方式抽取的数据,也分别采用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的信息抽取、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和基于包装器归纳方式的信息抽取进行了算法验证,获取的数据如下描述。
本文采用召回率和准确率作为衡量方法的指标,定义如下:
准确率
召回率
其中:召回率和准确率的取值范围为{0,1}。
抽出的正确信息数 = EAConcept + EARship;
所有抽取的信息数 = EPConcept + EPRship;
所有正确的信息数= PAllConcept+PAllRaship。
实验结果表明(见表2所示),本文所描述的方法能够达到比较不错的抽取效果,其准确率和召回率都比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的信息抽取和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要高。本文抽取方式在结合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信息抽取和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的优点中,添加了上下文特征、语法结构规则以及统计信息的权值,既能基本正确抽取半结构数据的概念,也能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半结构化数据集成奠定了基础。
4 结 语
半结构化数据的描述及数据抽取是半结构化数据集成、检索的前提,它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比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的信息抽取、基于包装器归纳方式的信息抽取、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等,这些方法从某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其抽取结果都一般。而本文提出的半结构数据描述方式以及数据抽取方式结合了上下文特征、语法结构和统计信息的权值,增大了信息抽取量,即提高了召回率和准确率。但是由于本文所提方式的实现过程都是基于Web文档的数据描述、数据抽取和文档的存储,降低了数据抽取的速度,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出更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半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化描述和信息抽取是解决用户查询和信息获取的核心问题。随着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和快速膨胀,现有的描述和抽取方法存在召回率和查准率低等缺陷。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半结构数据形式化描述方法,重新定义领域概念集和领域知识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领域概念集、领域知识集的构建过程,包括领域概念的自动抽取、领域知识集关系自动构建和相似度算法描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描述方法比现有方法具有更高召回率和查准率,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半结构数据,形式化描述,领域概念集,领域知识集,数据抽取
参考文献
[1]孙霞,王小凤,董乐红,等.术语关系自动抽取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0,37(2):189-191,215.
[2]Hassan A Sleiman,Rafael Corchuelo.A Reference Architecture to De-vise Web Information Extractors[J].Busin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12,112(3,6):235-248.
[3]Qian Mo,Yi-hong Chen.Ontology-Based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J].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2,288:118-126.
[4]Liu Jiagang,Chen Shan,He Lingya.A Web Information Extractor Basedon the Combination of Ontology and DOM[J].New Technolog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09(5).
[5]Jia Sai,Qiao Hong.Ontology-Based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Realization of Its Ontology Construction[J].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2011,9:31-35.
数据处理形式 篇8
数学的抽象形式和关系离不开现实世界,数学的符号、公式和体系是人类抽象思维的结果,无法脱离感性事物而独立存在。例如数和形的概念完全是从现实世界得来的。但同时,“这些形式和关系客观地具有与内容无关的性质,无关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能够把他们完全从内容中抽象出来”[1],所以说数学往往被称为“形式的科学”。小学数学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也必须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避免数学教学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我们应注意分析抽象的数学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是舍弃了具体现象去研究一般性质的科学,数学抽象的绝对化才是数学的特质。
一、数学的形式结合内容才让学生获得数学理解
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但“抽象性的接受对人类的心智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差事。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人们会在实体和抽象之间选择前者”[2]。也就说,理解数学抽象这个能力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艰苦获得的,这就决定了要理解抽象的数学就必须结合内容。
1. 利用相关对象建构来体会符号的意义
数学符号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教师经常用数学教具、数学模型及创设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符号。
比如数字“5”,学生应该先从五个手指、五个苹果、五片饼干等开始,观察与思考这些集合之间有没有共同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这个叫“五(wǔ)”的语言表达了这些集合的共同点,同时这些共同点也被数字“5”所概括。从此以后,“5”这个符号会存在他们主观意识之中,并且伴随他们一生。
为了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有时我们还必须给符号赋予新的内容。学生原来对“=”的理解,就是写出答案(问题在左、答案在右),而面对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时,学生就有了认识上的压力。教师此时就该鼓励把等号看成天平的支轴,这是给予“=”新的内容,或者让学生构造出算术等式,如2×6=4×3,7×2+3-2=5×2-1+6等算术恒等式,让他们渐渐把“=”作为一个关系的记号,而不是“做某件事的信号”。借助于天平和算术恒等式,让学生对“=”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能把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联系起来。
2. 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来抓住概念的本质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那些定义不是为了说明某种东西的存在,而是为了研究这些定义了的东西之间的关系,这几乎说出了数学概念的本质[3]。
关于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教学,我国的教材基本上直接给出定义,美国教材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安排学生通过矩形的组合探索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如探索6是质数还是合数,用6个正方形瓷片组合成尽可能多的矩形。我们可以得到1×6和2×3的两个矩形。所以,可以说6的因数有1、2、3和6,因此6有4个因数,它是一个合数。只要是质数,它的矩形组合只有唯一模式的矩形排列,只要是合数,它肯定不止一种模式的矩形排列。用摆正方形磁片的方式来学习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定义本身与磁片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说明质数与合数之间的不同。这种“动手做”看起来是一种实验,其实是为判断质数和合数的形式给予了内容上的丰富,形式有了内容,就会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 借助物理材料表示来理解计算的原理
把符号表述直接地与学生的非正规知识相联系的另一种方法是形成实物表示,此类实物表示与作为讲授目标的抽象符号和方法有着突出联系[4]。
像62-45=23这类错误已经出现了上千次,为什么总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它的根源是学生没有理解位值原则和减法这两个抽象的概念,或者说是由于形式与内容(位值原则和减法)的过早分离所产生的。无论是事前的讲授还是事后的弥补,都可以借助计数块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用十进制计数块明确地表示实物材料的操作与计算算法中的步骤之间是对应的,如图1所示。
解方程有一种方法就是移位法,它是两边作同样运算的简略。但大多数学生却认为这两种方法是不一样的,在两边作同样的运算时强调了方程的对称性,而这个强调点在移项时却没有。为了改变学生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利用天平来说明两者的一致性。如解方程2x+4=8,可以看作天平的左边是2x+4,右边是8,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拿走4,为了天平还是平衡的,右边也必须拿走4,也就是减4,从表面看,左边“+4”没有了,右边多了“-4”,简看起来就是把“+4”移到右边变成了“-4”,这就是对移项换号规则的理解。
4. 依靠生活经验迁移来了解知识的发生
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储备了很多生活经验,其中有的是对理解数学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孤立的抽象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除法来源于减法和乘法,从形式上来看,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内容上看除法就是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分物,也就是减法。可以用一个较小的数来分完另一个数,也可以把一个数平均分;可以是等分除,也可以是包含除;可能正好发完,也可能有剩余。比如在计算72÷3时,教师借助学具操作来演示具体的计算过程,先从72中减去10个3,再减去10个3,最后减去4个3,一共减去了24个3。每次减去几个除法可以不同,计算步骤可多可少,但只要减到余数为0即可,如果减不完,此时的余数一定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继续减。虽然用连减的方法得到可能是一个长除法,但实验证明这种综合渐进的算法教学策略明显要优于我们传统的算法教学,教师也不必一再强调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分物既适用于整数除法,也适用于分数除法。例如,把4块饼分给小朋友,每人块,能分给多少人?通过直观图,我们一眼就知道4块饼里面含有8个块,这就是说颠倒相乘法则由此很容易得出。
二、数学的形式脱离内容才使数学得到广泛应用
在数学的研究中,我们必须舍弃对象或问题的特定的质的内容,而从纯形式的角度去进行研究[5]。正因为数学脱离了内容,仅仅抽取了普遍的性质,所以它的结论才能运用到大量实际情况中去。
1. 数学公式(符号)揭示事物本性,促进公式(符号)的使用
数学对象是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获得了事物的一般性质与规律,从而使数学公式(符号)更好地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例如,圆的概念是舍弃圆形物的材质、颜色、质量等其他性质,而仅仅从它的空间形式(大小)来考察它。我们研究圆的性质,也是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圆的性质,而不是研究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候所画的某个具体的圆。圆的面积等于πr2,因为是探讨的一般圆的性质,所以这个公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人、建造师、工程师、物理学家都要利用它来精确计算各类圆形的面积。
2. 数学运算超越具体情境,得到同构的世界
数学运算概括了大量的经验,在抽象的形式中表现出现实世界的那些经常和到处碰到的运算。“算术的应用是因为有了真正的同构”[6]。
弗赖登塔尔举过两个应用题:约翰有26颗玻璃弹子,又赢了10颗。现在他有多少颗?屠夫史密斯有26千克肉,他又订购了10千克肉。现在他有多少千克肉?显然,小孩世界和屠夫的世界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同构,史密斯对应约翰,子弹数对应肉的千克数,赢对应订购,一切都对应这。如果更仔细地看,这种同构是极其完美的。[6]“26+10=”在教学时,首先处于具体的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了解了这个式子的含义,如果离开这个背景,这个式子仍然有意义。如果谈到应用,它能够适用于任何情境:26天和10天;16千米和10千米;26次和10次;……事实上,加法不仅仅适用与这种改变型情境,日本学者古藤伶根据学生编写的应用题,发现加法还适用于并加型、排队型、逆运算型。并加型:如有红花5朵和白花3朵,共有多少朵花?排队型:如一郎排在从前面数是第5位,一郎后面的第3位是二郎,二郎排在由第一位算起的第几位?逆运算型:如操场上有一些人,走了3人,还有5人,原有几个人?虽然这些问题与玻璃弹子问题的结构相比不够完美,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运用加法这种运算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3. 数学方法摆脱特殊束缚,探寻一般的模式
数学家们并不停止于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致力于进一步的思考:在这些看上去并无联系的事实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的理论?这些事实能否被纳入某个统一的数学结构?[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这一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对于形如“a-x=b,a÷x=b,其中a,b为常数”的方程有了一些争议,主要有两个:一是此类方程是不是简单方程,二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解此类方程是否适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些教师认为:此类方程不适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而应该用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事实上,除了这种方法以外,小学生还会利用已知的数的事实来解形如:12-x=5,15÷x=5的方程,因为知道12-7=5,15÷3=5,他们就很容易解出这两个方程,如果他们没有想到这两种方法,他们还可以用试错法求出方程的解。从难易程度上来说,此类方程并没有超出学生的能力,既然学生有多种方法解决此类方程,那还要不要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不管是用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利用数的事实解方程还是试错法,他们都不是解方程的正规方法,虽然它们对于顺利过渡到正规解方程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正规方法有两个,一是利用等式的性质;二是移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为什么前面所说的方法不是正规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不能作广泛的推广,更多依靠直觉,没有把方程直接当作一个结构性的对象。正规方法把方程看作代数的符号体系,追求一种统一、可以推广的解决模式。在解形如“a-x=b,a÷x=b,其中a,b为常数”的方程时,即使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来验证正规方法的正确性,如果不这样,就会鼓励学生绕过代数的符号体系而不是把方程直接当作一种结构性的对象。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理解两者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内容分析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展的,也要注重数学教学活动的最终产物———形式化的概念、思想、方法,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精髓与本质。
参考文献
[1]A.D.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齐斯·德福林.数学的语言——化无形为可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史宁中.数学的抽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郑毓信.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数学通报,1994(8).
数据处理形式 篇9
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1.1 符合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环境
一般而言, 小企业自身业务简单, 财力、人力资源相对缺乏, 因此会计组织结构和会计核算系统相对不健全, 内部协调和沟通能力也较差。《小企业会计准则》必须立足国情, 立足小企业立场, 尽可能提高其会计处理的针对性与灵活性。因此, 《小企业会计准则》不仅取消了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长期应付款、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科目的规范性规定, 而且它还采用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取消了权益法, 长期借款不再要求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利息等等, 这些都降低了会计核算的难度, 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另外, 在销售收入确认方面, 《小企业会计准则》减少了关于风险和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 使得小企业自愿进行会计核算, 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加强会计信息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符合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在理念、框架结构、计价方法、核算原则等都充分考虑到税务部门和金融机构这些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等均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 减少了申报纳税环节时进行的所得税调整, 基本消除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完全依照税法规定, 使得准则与税法更加统一。这样既有利于会计人员的掌握和运用, 也可使税务部门监管和金融机构作出信贷决策更加顺畅。
1.3 符合会计准则趋同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为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的存货计价方法。这项准则的变动将使企业无法再将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作为利润调节手段, 减少人为操纵, 真实的反映企业存货的历史成本, 限制了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肯定, 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遏制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新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虽与《企业会计准则》使用范围不同, 但基于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小企业会计准则》同样也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计量存货, 充分发挥了会计准则在企业发展中的政策效应。另外, 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 新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运用体现了我国会计目标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 这样既做到了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 具有中国特色, 又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体现了国际趋同, 增强了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脊产确认方面的应用
根据新会计准则第二十条对资产的规定可以看出, 其特征包括“拥有”和“控制”两项, 即企业享有的关于某项资源的所有权, 或者没有所有权但在客观事实上控制某项资源, 此时也应当归为企业资产。即判断某一项资产是否归企业所有, 包括拥有权和控制权。如, 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从法律形式上来看, 出租方具有该出租固定资产的所有权, 承租方没有所有权而有使用权, 但事实上该资产的租赁期较长, 已经将近其实际寿命, 实际上承租方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其相关风险, 从经济实质的角度来看, 承租方能够控制固定资产未来所带来经济利益。因此, 将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确认为承租方的资产。
2.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企业合并的计量
我国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类。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由于各方合并前后都是由同一方控制, 因此对于企业本身来讲, 只是将旗下的资产由一方转向另一方, 对其没有实质性影响,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易。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由于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控制。因此。非同一控制下企业之间的合并是公平、正常的交易行为。合并双方均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
2.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用
在资产负债表中是将资产类项目分为非流动资产与流动资产两项。在一年内到期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从表面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非流动资产, 但由于变现时间是在一年内, 其应从非流动资产中分离出来, 将其列入流动资产项目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中。关于负债类项目,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长期借款, 归人流动负债项目的“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中, 主要是因为其偿还期限已限定在一年内, 在经济本质上属于流动负债。
2.4 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营利性组织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到底从何时起计提折旧, 其长期借款利息何时停止资本化, 何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是关系到营利性组织会计信息真实与完整的一个方面。以前是根据形式上的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为准。新制度规定, 这些核算方法将取决于“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 体现了实质上的完工。
2.5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选用
新会计制度规定, 营利性组织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 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标准是是否具有控制权或重大影响, 这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内容。至于所规定的持股比例只是判断是否拥有控制权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指标而已, 不是绝对标准, 这也只是形式上的标准。
2.6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确认
新会计制度规定, 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 如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 应将其视为关联方;如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 也应该将其视为关联方。可见, 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是判断关联方关系的标准, 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处理与营利性组织的交易时, 不论其是否对营利性组织存在形式上的控制或重大影响, 只要交易中实质上存在着有碍公平的因素, 均视为关联方。
总之, 企业在实际过程中, 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质, 并且能够在企业经营过程所涉及的各项具体会计实务中熟练地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准确地加以运用, 一方面对于企业正确地开展会计核算, 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 作为信息决策的使用者从而也可以获得更准确、更可靠的企业会计信息。本文对正确学习和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仅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婷.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合理应用[J].财会研究, 2011.
数据处理形式 篇10
(1) 设计混凝土自防水本身漏水:实际工程中由于结构及施工情况复杂, 如钢筋密集、地基沉降差异、砂石含混量大。流动性劳动力责任心不强等原因, 防水混凝土本身也可能产生偏渗水现象。所以, 高水位地区设计地下室防水最好采用多道防水工序。 (2) 变形缝留设不合理漏水:根据规范要求,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墙最大变形缝间距规定为20m~45m之间, 但实际中往往将范围放大1~2倍, 甚至不留后浇带, 而也不采取其他的技术措施, 虽然给施工带来了方便, 但也给渗漏留了隐患。 (3) 设计配筋欠合理漏水:由于设计配筋欠合理, 使得其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减少, 随着干缩的产生、温度变形、应力集中, 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留下渗漏的隐患。 (4) 支模钢筋造成底板渗漏水:为支设外墙板模板, 在底板上埋设支模钢筋, 施工后在底板上表面切割钢筋, 由于钢筋没有保护层, 形成化学腐蚀, 造成严重渗水。 (5) 蜂窝、麻面、沟洞未处理或处理不彻底导致渗漏:由于振捣混凝土不密实, 出现蜂窝、麻面、沟洞而处理时, 未剔松散混凝土没用接外加剂的同比例细石和检修补即抹砂浆, 且砂浆又不密实, 导致混凝士疏松产生渗漏。 (6) 墙根与底板交界处漏水:墙根与地面交界处及周边部分有潮湿、滴水现象, 二者交界处有漏水点。分析其渗漏原因, 是由于振捣下一步底板混凝土时, 前一步已振捣完的底板和墙根20cm~30cm高混凝土受牵连振动, 使振捣不密实, 另外, 墙根混凝土在模板支护下没有下沉, 而底板混凝土受振动下沉。则在墙根处拉裂。同时, 该部位应力过于集中, 养护不及时也易造成干裂引起渗漏。因此, 在振捣下部底板混凝土时, 不要将振捣棒插到上部混凝土内及两步混凝土交界处, 要离开一定距离, 且应大于振捣棒振幅距离, 避免已派捣完的底板和墙根混凝土再次受报捣;浇筑高墙根混凝土时应在底板检初凝居浇筑, 同时注意振捣捧不要插入已初凝的底板混凝土内。 (7) 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造成渗漏:外部地下水通过底板外侧面很薄的钢筋保护层进入底板钢筋周围, 钢筋腐蚀使检有缝隙, 噘钢筋方向, 向地下室内部渗水。因此建议设计地下室时, 底板外侧、外墙外侧钢筋保护层应严格按规范规定设置保护层并适当加厚, 施工翻样加工、绑扎钢筋时应取负差, 避免钢筋由于胀模造成几乎无保护层。 (8) 穿墙支模螺栓处理方法不当造成漏水:外墙穿墙螺栓止水板焊接不严密, 穿墙螺栓在外墙面切割时留头较长, 外部抹砂浆时未能将钢筋头盖严, 特别是钢筋头露在抹灰层之外, 做防水时穿破防水层, 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化学腐蚀, 并不断向内墙方向腐蚀造成祸水。公沉降缝止水带偏位造成漏水。 (9) 沉降日缝漏水:由于缝中橡胶止水胶导带不易固定牢靠, 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跑位, 有的跑位严重, 特别是顶板和底板地止水带常落到下层钢筋上。水平止水带下方混凝土不易密实, 常形成沟洞、蜂窝、麻面等。因此, 施工中应焊钢笳骨架将止水带固定在准确位置上, 待水平止水带下方混凝士浇捣密实后, 再固定止亦带。 (10) 混凝土中有杂物造成渗漏:混凝土中有木楔、木板、木方、聚苯板。砖头、编制袋等杂物时易造成渗漏, 必须将靠近内墙面10cm。范围内的杂物取走, 也可通过高压喷灯烧掉, 清理干净后再堵漏。 (11) 外墙钢筋密集漏水:外墙柱交接处和拐弯顶板内钢筋集中区出现漏水, 原因是这些部位空间小, 浇捣困难, 混凝土不易密实, 造成渗漏。放应用铁楔或木楔将钢筋暂时分隔开, 再浇筑混凝土, 最好采用豆石混凝土浇筑, 并派专人管理。 (12) 外墙防水层做法不合理形成渗漏:外墙做涂料防水层前, 必须先抹水泥砂浆找平层, 并且赶平压光。因为拆模之后混凝土表面存在较多孔眼, 若继续做涂料防水层, 涂料表面同样会形成许多孔眼, 这是造成地下室温水的根源。另外若虽抹找平层, 但不赶平压光, 做涂料防水层后会造成涂膜厚薄不均, 表面有孔眼。回填砂石时, 回基础很深必须用串筒, 不能直接用车往槽坑翻倒, 以免砂石砸坏保护层及防水层。 (13) 钢管接头不严形成渗漏:混凝士内埋设电讯管线、照明管线等, 由于钢管接头粗糙不严密, 地下水进入混凝土中, 再从钢管接头进入管中, 由内墙面接线盒向室内漏水, 或沿钢管周围向室内渗水。 (14) 后浇带漏水:后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接缝处, 由于先浇混凝土跑浆不密实形成漏水。 (15) 施工缝漏水:外墙水平施工缝埋设钢板止水带后一般不会渗水, 而竖在施工缝设置钢板止水带后仍会混水渗水, 原因是竖亘施工缝支模时端头不易封严, 特别是用2层钢板网封堵, 经常跑浆, 仅留下砂石和少量水泥浆, 形成类似泡沫混凝土, 不能防漏且回此, 该部位支模时应采用木楼或竹编模板严密封堵。
2 混凝土外墙裂缝隙的处理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了解地下室产生渗漏诸多因素, 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难题, 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2.1 图纸设计方面
(1) 构造上采取留设变形缝。按规范要求30m左右留设一道伸缩缝, 实际生活中往往将距离放大, 一般为50m~80m, 甚至有的近150m, 设计时应严格按照现行规范的要求留设, 伸缩缝的留设固然会给施工带来麻烦, 但是只要是认真施工, 加强管理, 还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2) 加强分布配筋。设计配筋上, 增加分布配筋, 提高抗裂性 (或又称为温度筋) 。由于地下室外墙厚度 (有的达500mm~600mm) , 越厚越易开裂, 所以在一些工程上, 也做了增加配筋率, 在主筋保护层内增加网片筋 (Φ4或Ф6) 来增加混凝土抗裂性。虽然造价上有所提高, 但是能起到防渗防漏的作用, 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3) 增加附加防水措施。对于容易出现渗漏的地下室外墙处, 增加柔性防水层 (外贴) , 并设置砖砌保护层。
2.2 现场施工方面
由于地下室渗漏最根本原因是由混凝土本身收缩变形带来的, 那么, 如何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减少收缩变形, 或者提高砼的早期抗裂强度就成为克服这一通病的关键。 (1) 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来改善其性能由于膨胀水泥产量少、价格高, 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加微膨胀剂—UEA, 使普通混凝土在干缩和冷缩过程中, 利用微膨胀剂在约束条件下靠膨胀剂来补偿 (抵消) 这种收缩, 从而减少裂缝的发生与发展。 (2) 合理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地下室外墙模板最好采用木模 (如九夹板) , 延长拆模时间, 并对模板表面浇水养护或挂草袋养护等, 防止干缩和冷缩的发展。 (3) 加强对后浇带处理的质量控制设计在构造上采取后浇带处理, 如果处理不当, 往往容易出现渗漏, 所以一定要将接触面处理好, 并用强度高一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筑, 同时要加强振捣和养护, 确保新旧混凝土面结合良好, 密实不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