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

2024-10-21

《蜗居》(共12篇)

《蜗居》 篇1

上海的房价, 高得有目共睹。在上海的大学生, 他们的住房情况怎样呢?

如果房子问题都解决不了, 还谈什么小康生活

上海华东师大大四女生小米是江苏人, 因为上海的高房价对上海望而却步, 她表示看找工作的情况, 如果不是很理想, 那么更倾向于回江苏工作。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今年很多公司工资都降了, “工资降了, 房子贵了, 物价涨了”, “所以留在这些大城市难呀, 可是回去又不甘心, 自我斗争吧”。小米告诉记者, “不是自己打败现实, 就是被现实打败”。为什么要和自己较劲呢, 在哪里不都可以发展得很好吗?“毕竟大城市配备是最好的, 你身在这儿, 身边是最优秀的人才, 最好的公司, 这种氛围会促使你不断前进。井底之蛙是幸福的, 如果没看到广阔的天空。在大城市, 逼着你不停地奋斗, 不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在上海买不起房, 在周边城市买呢?“不仅上海, 上海周边城市房价也很贵。我觉得中国的房价是不正常的房价, 都在不断地涨价中, 如果房子问题都解决不了, 那还谈什么小康生活。”对于两会代表:“大学生租房就很有尊严”, 小米很气愤, “租房子就叫有尊严, 那要求也太低了吧, 旧社会有些富农还有自己的几分地呢。”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热血沸腾的阶段, 关心国计民生是很正常的事。其中, 思想传统的人, 抱有浓重的房子情结, 在国家转型期反思高房价背后的社会成因, 甚至因为自己找不到出路而对整个社会悲观绝望。

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 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

网友零点五表示, 自己本身就是上海人, 也打算在上海发展, 不过, 虽然可以蹭父母的房子, 但是也不想背着“啃老”的骂名。所以, 租房也将是自己必将面临的选择。“租房的话, 800元是能接受的最高的价格了。也想将来买房, 但是目前还没这打算, 觉得长期租房更划算。”当被问及对大学生蜗居的看法时, 他很不以为然, “社会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 如果有不满, 就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没有力量就接受。”在问及他是否会关心房价时, 他表示, “该干啥就干啥, 关心房价也不会下来, 也不操那个心了”。

“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 这句话让我们看到大学生理性的一面。他们不羡慕富二代, 也不因为自己清贫的出身而自卑, 因为他们相信, 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想锻炼自己就要承受压力, 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

网友小文是江苏人, 已经找工作找了一个月, 目前住在800元一间的出租屋里作为过渡, 他表示, 因为江苏在上海附近, 上海具有区位优势, 而浙江的同学, 就很少会来上海工作, 大学生找工作具有地区性特点。另外, 因为想要锻炼自己, 所以愿意承受上海工作和生活的高压力。在他看来, 400至500元的房租价格是合理的, 因此, 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后, 他会在单位附近租这个价位的房子。这么便宜的房子, 去哪里找呢?小文给记者介绍, 只有两种情况, 求职公寓和合租房的隔断间。但是, 由于求职公寓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有失窃等安全隐患, 并且价格也不是很便宜, 所以不愿意考虑。如果有很规范的求职公寓, 他愿意去住。隔断间基本能够保证他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独立的空间, 所以他会考虑租住这样的房子。“因为出来找工作, 我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对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 工作一天, 晚上有个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他表示, 400至500元的价格, 对于大部分求职大学生来说, 可以接受, 对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职场新鲜人来说, 压力也不会太大, 因此, 这个价格是比较合理的。

异地就业和生活, 对于外乡来的大学生来说, 确实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其中, 不能吃苦的、能力不足的, 将生活得举步维艰, 而顽强拼搏又能力过人者, 终将成为该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和分享者。

租房结婚可以接受, 买房的钱可以投资

网友小江是上海人, 已经在教育培训领域从事了4年的市场工作, 他告诉记者, 目前他和父母同住, 由于上海地铁发达, 所以他每天上班只需要1个小时时间。他也有买房打算, 不过想等到需要结婚的时候再去了解行情, 如果女方愿意租房结婚, 他也同意, 并且表示这样可以把买房的钱拿来投资。对于年轻人来说, 买房子一步到位也不现实, 可以先买个小的, 奋斗几年有了积蓄, 再换大的。他的同学中结婚的不多, 有结婚的就靠父母交首付, 买房和父母分开住了。外地同学, 由于自己所学专业为机械专业, 同学基本进的都是外企工厂, 公司提供宿舍, 三个员工合住一个三室一厅, 共用一个客厅, 住房条件要比学生宿舍好很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就回老家了, 也不涉及在上海买房的问题。不过他仍然表示, 虽然上海的高房价不会影响他的心情, 但会影响很多大学生的, “如果我们的一生都被房子套牢的话, 那这对国家、对社会也不是一件好事。”

虽然对高房价有隐忧, 但不会成为成长的背景音乐。相比“买房结婚”的传统观念, “租房结婚”不再是无奈的选择, 而是代表了时尚、体现了年轻人的理财观念的主动选择。

大学生蜗居只是大学生住房的过渡状态

方方工作室负责人郭涵芳告诉记者, 据她对大学生的了解, 大学生蜗居只是工作一两年的大学生住房的过渡状态, 工作5年以上的大学生结婚的话, 一个家庭的收入能达到8000—10000元, 可以买得起60—3080平米的老房子, 也有人买了房子, 租出去, 然后自己租条件差一点的房子, 来还房贷。蜗居大学生中很少有工作5年以上的人, 因为如果收入一直很低, 没什么盼头, 会不堪大城市的生活压力而离开上海, 形成上海人口的自然流动, 也算是优胜劣汰。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进程, 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城市工作, 人口出现明显的流动性。年轻的大学生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渴望成为时代洪流的推动者和创造者, 因此, 他们背井离乡, 来到了大城市工作和生活, 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地域歧视、户籍歧视乃至性别歧视, 只因为他们心中有美好的梦想。他们不仅在为自己圆梦, 也在为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理应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 政府需要保障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他们的住房需求理应得到政府的关注。因此, 呼吁政府建设廉租房提供给参加工作时间短无力购房的年轻人, 或者鼓励私人业主将房屋出租给年轻的打工者。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 选择了大城市, 就选择了奋斗, 选择了蜗居, 选择了天空, 就注定要飞翔, 只要不甘于蜗居, 只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 终有走出蜗居的一天。

摘要:“房价不是我们开发商决定, 是由市场来定的。现在说房价高, 但没有人叫你去广州买, 也没有人叫你去深圳买, 你回老家买就可以啊, 为什么还要到广州、深圳买?”两会期间,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化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宝安分公司经理陈华伟语惊四座, 这句话, 更是触痛了大学生的神经。

《蜗居》 篇2

这个选取题,她做的是多选题,她奢侈地期望同时保佑他们两个,一个短期,一个永久,两面的好处都要占。

那么换一下假设,“一个事业成功、能够帮你解决所有人生艰难并且深爱自我老男生,与一个深爱自我的一无所有的小男生比,到底就应怎样选取?”这个题目,仅仅是添加了“爱”,状况就有了很大的不一样。

他怎样是不爱她的?他爱她,才会将委屈的她从陪客户的交际场将她带离;在她决绝离开时心如刀绞;才会在分手之后,依然用了天大的人情帮忙她姐夫逃脱牢狱之灾而不求她知晓;才会在自我败局已定、大难临头之时,依然交付她后半辈子的安家费;甚至在自我死后,还安排了她赴美的后路,给了她新生的可能。

同时他也是自私的。他明明知道她有男友,还有意无意让事情穿帮,断了妹妹的后路;他明明知道自我不能娶她,却要她为他生一个孩子。

是爱吗?当然是。只有爱才会驱使人做这么多,变得自私、无理性和充满占有欲。

虽然开始可能不那么纯粹,充满好奇、带着诱惑、贪图年轻、但是是肉欲,却身不由己、不知不觉、一步步地贴近、直到沦陷……最后还是变成了爱。

妹妹试图两全的想法当然被现实击得粉碎。她已经回不到男友的身边——背叛的创伤无法抚平,因此,她只能和过去告别,真正选取了前者。

她的选取,到底是对还是错?是清醒还是糊涂?是解脱还是沉沦?我想这依然是无法轻易评判的。

但是人生总是不给你这么容易的选取题,在前面的假设上,通常都要加上种种补充——老男生有老婆孩子,老男生不能离婚不能给你婚姻,老男生甚至不能给你正常的生活——当众牵手、一齐逛商场、朝夕相处、共同养育孩子、让自我的父母放心~他通常不能给你的是一个名分。尤其对于一个良心未泯的老男生,基本都做不出抛弃糟糠的事情,因此,作为一个之后者,你要忍受的东西远远超于你的想象,那么,如果再做一次选取,你会怎样做?

剧中的妹妹最后成了宋秘书的情妇,成了他的二奶,用着他的钱,住着他的房子,肚子里还有他的孩子。他是宠她,呵护她,保护她,给了她经济上的保障,但他那么忙——权势有时候务必是用时刻和精力去交换的;他另外还有一个家,他务必尽到为人父为人夫的职责,他根本无法给予她全部的满足。空虚、寂寞、怀疑、动摇、沮丧等负面情绪,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她的幸福和手里握着看似满满的一切,其实但是用一根细细的线悬着,那头连着的,只有一个宋。而这根线,是他的痴心和爱,而这又是世界上最容易变化的东西之一。

她不能有安全感。失去了他,她一无所有。失去了这根线,她一无所有。

个性到了后期,宋因经济问题被调查,为了不连累她,他剪断了与她的联系,她的痛苦也到达顶点。她预感到自我将要失去一切了。

一天,妹妹在路上看到了前男友了。那个本就应属于自我的位置,已经站了另外一个小女生,眉眼很像当年的自我。她最后明白了——“我把自我幸福,弄丢了”。

错了,还是错了。

她本来就不是一个复杂的人。她仅仅是个胸无大志的小女生。看着LV柜台垂涎、鼓足勇气才能买一个哈根达斯、为柴米油盐烦恼、和平凡人携手到老的生活,充满小烦恼也充满小乐趣,才是属于她的幸福。

困难轻易被解决,任何东西都唾手可得,人人都点头哈腰和逢迎……她既然不追求,得到也不会有太多的喜悦。

她要的但是是一个爱她的男生,仅此而已。本来她已经得到了一个,却弄丢了。于是她得到了另外一个。但这个男生,却要分一半给别人。而她没办法去抢——毕竟,她才是侵害别人利益的人。她不能这么不好脸。

于是,她守着这个一半的男生和漂浮不定的幸福,生活在不确定和惶惑之中。这难道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凡事不能做到尽。如果当初,在宋步步靠近自我的时候,坚决地拒绝了,或许还会留一个完美的回忆?又或者之后不好为了买房子求助于宋,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如果能够预想到这天,是不是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取?……

我想妹妹在午夜梦回,她必须也无数次问过自我这样的问题。答案是怎样的,只能让当事人自我去回答了。

故事的结尾,是宋在即将被捕之前,得知自我的妻子去找过妹妹,妹妹流产了。他不顾一切开车奔向医院,引发警车的追捕。此时他接到兄弟姐妹的电话,得知妹妹的孩子已经流产了,连子宫都要被摘除。他的孩子连同期望都烟消云散。再加上自知面临无法避免的牢狱之灾,在这一瞬间,他最后万念俱灰,在就应躲避迎面而来的卡车的时候,松开了掌握方向盘的手……

什么都破碎了。

宋死了,死在看望爱人的途中,死在通往欲望的道路上。书里说他死之前,还在轻声呼唤妹妹的名字,表现得很像个情圣。

很多女读者不禁叹气,要是我也有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她们都忘了宋这个贪官的身份了。这也能够明白,毕竟,贪污只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中国贪官也太多了,而在本剧中,她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死恋。

一个有着优点的坏人,往往比高大全的好人(伪人)来得可亲可爱。这也是一个规律。

纵然他有千般不是,但他沉稳、大气、睿智、幽默、渊博、深谋远虑还加点童心未泯,情商智商都相当之高,和他在一齐永远不会枯燥厌烦、无话可说。至于个人品德方面,他手掌大权,投怀送抱的事情就应不少,但他在遇到情人之前,对家庭忠诚,不近女色。遇到自我情人后,对自我的情人一往情深、至死不渝。除了官商勾结捞点外中饱私囊给国家造成点损失外,个人形象能够说是完美无缺。难怪妹妹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跑,把属于自我的大好青年、未来夫婿也丢下不管了。

于是观众们尤其是女观众同情了,感慨了,落泪了。

我有点怀疑了——世界上会有这么完美的男生吗?尤其像宋秘书这样混迹官场多年、深谙人性劣根性并娴熟利用、苦心经营织就关联网、手能通天权倾朝野的男生……一旦谈上恋爱,忽然就成了18岁的少年?那么纯情又认真,那么善解人意又体贴入微,第一次与情人做爱后居然还会害羞——暴露了并不年轻的身体;居然还会心存内疚——他内心独白是,喜欢一个人何必必须要占有她……当然之后他还是情不自禁设下迷局,一步步引无知少女掉入他的温柔陷阱。引别人跳入陷阱也没关联。坏人一般都是站在井栏边上看热闹的,宋秘书是自我也跳进去了,因此在感情上,他算不得坏人。

从故事的编排上看得出,六六是想拿妹妹和姐姐的不一样人生选取做个比较,毕竟像姐姐这样踏踏实实走绝大多数人走的道路的人是常态,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当姐姐遇到人生巨大的艰难的时候,却束手无策,还是依靠宋秘书出面轻易给解决的。身受大恩,连姐姐之后都没什么话好说,中气不足,只能对宋说一句“善待海藻”,即是默认了他们之间的关联、将妹妹的终生幸福托付给宋了。

形势比人强,有人帮当然比没人帮好,有靠山总比没靠山好。升斗小民,在上海生活不易啊!金钱和权势用感情做包装,更让人无法抵抗。因此,妹妹的选取,除了出于爱,也更有现实好处了。

一个人务必要掌握起码的谋生潜质。经济上越独立,越不容易被物质和权势所诱惑。也越有潜质自我解决自我的问题,不必依靠他人。须知,任何交换都是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

一个人务必要有对社会和人心有起码的了解,要知道自我行为带来的后果和代价,这样就能够评估值不值得去做,该不该去做。不会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对自我要有真正的了解。如果连自我的内心都看不清楚,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就算手里已经拥有的幸福,也会失去——这就像一向追赶兔子的猎犬,看到窜出来的狐狸就去追狐狸了。最后的结果和可能是兔子没了,狐狸也没追着。

如果要做一件与社会主流道德相悖的事情,首先要问问自我是否能够承受压力?如果事先把困难想得多一点,日后应对困难就会容易一点,也不会动辄后悔。正因你不是小孩子了,没有人会原谅你。

物质和精神不是对立的。万一对立的时候,想想选取后十年的情形,以供参考。

做选取的时候,务必要想清楚。做了,就不好后悔。

如果你是个有良心的人,永远不好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宁愿让别人对不起你。

不好为了爱放下一切。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值得让你放下自我的尊严、亲情、社会关联、正常生活、独立自主的潜质~即使为了爱,也不能够。正因你务必要思考到,如果失去这份爱,你务必要活下去。

于是我知道了,对于妹妹这样的女孩子来说,以上诸条都没办法做到,因此她选取宋秘书简直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十三“天籁”温馨“蜗居” 篇3

在那毫不起眼的小屋里,总是站着或坐着几个忙碌的人,站在广播站门口,你会听到“快,快!音乐!放题头,快点!”“读文章,快!”诸如此类的话。校园上空回响着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欢笑,他们,就是“十三天籁”的DJ们。

“十三天籁”广播站是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是目前十三中社团中的中流砥柱。“十三天籁”现有50余人,平均分成9组,每组5~6个成员,共同负责写稿子、调设备和播音。

每天听“天籁”

记者为了聆听“天籁”,前去十三中拜访了广播站的负责人黄颖洁老师。在黄老师的引见下,见到了“十三天籁”广播站的6个小负责人,他们都来自高二年级,分别是站长黄可非、副站长席敏昊、周二午间“轻松驿站”的负责人尤聪辉、周三午间“英语沙龙”的负责人包颖君、周四午间“草色风铃”的负责人翁昕瑜、周四晚间“亲国亲城”的负责人陈永玲。

“十三天籁”广播站一周共有9档节目,周一到周五每天中间和晚间都准时和师生们相约,为时25分钟。

在愉快的交流中,记者了解了“十三天籁”广播站的一些基本情况。

每一周的广播都会制定一个主题,比如“星空”、“对面的ta”等。周一到周五的广播节目精彩不断,音乐、新闻、梦想交织在一起:周一“我来当DJ”,一个充满着梦想与希望的团体,在这里你会感受到音乐的美丽与伟大,戴上耳机向着自己的梦想大步迈进;周二“快乐驿站”,他们用他们快乐的声音感染着每一个收听他们节目的人,希望其他的人也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周三“英语沙龙”,学习英语,收获快乐;周四午间“草色风铃”,带你一起徜徉散文的世界,走进电影的盛宴,倾听心灵的声音,感受最真实的社会、人生、理想;周四晚间“亲国亲城”,最美的风景,是从未到达的那座城市。聆听天籁感受生活,邂逅各城,领略风情,愉快的异国之旅从这里开始;周五午间“新新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新鲜见解,时刻发生,与音乐合拍,这就是每周五的新新闻。

站长黄可非打趣道:“广播站的房间很小很小,因为历史悠久,设备甚至还有些陈旧,有一次某个成员还在广播站里翻出几张旧旧的黑胶碟。我们每一个‘天籁人’都把广播站当成是一间温馨的‘蜗居’。虽然设备有些陈旧,但是丝毫不影响成员们的乐趣。”

黄可非自豪地说:“我们这一届广播站的活动非常多,上学期有一次玄武区开展‘青年风尚节’活动,广播站被学校推荐作为代表去表演节目,于是广播站的每个栏目组根据自身的特点共同串烧表演了一个小短剧,反响特别好。”

副站长席敏昊搞笑地说:“想当初,我去广播站面试就是去‘打酱油’的,没想到误打误撞地进了广播站,当然,也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十三天籁’”。记者问起他在广播站有什么难忘的记忆,他说有一次口误的经历让他非常尴尬,当时把“赛龙舟,吃粽子”说成了“吃龙舟,赛粽子”,说完之后大家都笑了,6个小负责人说他们都遇到过口误的情况,所以为了避免口误,都是提前好几天熟悉稿子,反复练习朗读。

离愁别绪的“天籁”

林天钧和薛念念两位同学都是“十三天籁”广播站上届的老站长,广播站换届时的离愁别绪让他们至今记忆犹新。

林天钧说他始终记得两年前那个深秋的夜晚,广播站那条温暖的信息,让初为高中生的他感受到了欣喜与紧张,第一次做完节目时同伴鼓励的微笑。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就如同我聆听了十几年的广播一样,在话筒的另一头与大家一同分享快乐,感动,抑或是悲伤。两年广播站的工作并没有让我有太多和大家分享的机会,却着实让我收获了那份属于我和广播站的,独一无二的记忆。我不会忘记,每逢双周开会时,看着会议室里坐的满满当当的同学时心里的那份满足;我不会忘记,“一二·九”社团巡礼时陆宇辰和王伟烨同学精彩的表演;我不会忘记,学农时做早班节目的同学惺忪的睡眼;我更不会忘记,每天中午和晚间准时传出的,那令人难忘的声音……而这些,都是广播站给予我的,让我终生铭记的,贯穿我整个高中三年的,也将是最美好的回忆。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当我再度回想起这段美好的时光时,嘴角荡漾开的那抹微笑,便是我给这段记忆所贴上的,最美丽的标签。”林天钧感慨道。

林天钧调皮地说:“我并不是一个十分称职的站长,我的考虑不周,我的犹豫,都时常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可是同学们一直包容着我,黄老师和张老师也一直包容着我,让我在站长这条道路上,蹒跚而缓慢地前行。我想,将来如果我有幸能小有成就的话,广播站的每一位都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人,是他们让我高中的广播站生活充满了色彩。‘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这里引用这句话或许并不十分恰当,可我觉得,我对广播的挚爱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只不过为了眼下更为重要的目标而暂时放弃。”

薛念念是个多愁善感的小姑娘,广播站的生活在她看来是那般的美好:小小的地堡似的家,在碧绿的席帘后微笑;手忙脚乱的生活,让家的味道更温馨;午间休闲的时光,随音乐流淌逝去。薛念念在广播站换届时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如果声音不记得》,感动了广播站的许多师生。

还记得我们为什么走到一起么?还记得初次见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么?还记得第一次走进那个不起眼的蜗居么?能记住的太多,害怕遗忘的更多。

起码,我记得你们每一个人说话的声音。

学年伊始,总有些人要离去。他们做完最后一期节目,看着自己的学弟学妹接过手中的麦克风,轻扬嘴角,潇洒地说:“终于可以休息了。”不过踏出朱红门的那一刹那,又停住脚步,忍不住回头再看上一眼。

生活继续,总有些人还要留下。他们目送与自己真诚合作,处处照顾自己的学长学姐暂时放弃梦想,为飞得更远去做准备,暗暗下定决心,要做得更好。当第一次的节目,没有了前辈的叮嘱和督促,却还是习惯地回头去寻找那信任的目光——一下子空了心底。

未来不远,总有些人成为新人。他们坚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敢地站在梦想的前头,告诉我们他们想要的生活。成功走进小小蜗居的他们,好奇又紧张,他们的神态,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曾经的起点。招聘的那段时间,我坐在台下看着他们,突然间想到自己也是要离去的,就有了抑制不住的羡慕。

不管是离别的伤感,还是现在的激情,抑或将来的新鲜,都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永远。

我们把一切的回忆,散尽风中,托付给声音。

握着手中的麦克风,墙上的时钟滴滴答答地唱着歌,小小窗口洒进和煦的阳光,广播站的生活由此开始。来自不同主持人的声音,来自不同歌曲的声音,镌刻每个中午的精彩。一切的声音,穿过婆娑摇曳的树影,越过刻满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的屋檐,拍打展翅飞翔的篮球,笼罩着漫步校园的你我,亲吻脸颊,流淌在心里。

声音——成为触摸校园每个角落的魔杖,成为唯一可以标记我们的记号,成为大家希望享受的感觉。

广州,“蚁族”蜗居城中村 篇4

眼前簇拥着的“群蚁”, 令人不期然地想到了一个热门的社会新名词——“蚁族”。它形象而生活地描绘了“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生存状态, 在无奈的调侃中, 带着些许的苍凉, 还有挣扎的苦楚。而这, 也正是大多数80后, 甚至是即将踏出校门的毕业生们不得不直面应对的, 残酷的现实。

准毕业生:住房首选“城中村”

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披露, 2010年,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约15-20万人, 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广州生源毕业生和2010年在广州求职的外地生源毕业生, 预计今年将有高达25万的毕业生到广州求职。也许早早预知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大城市房价高不下的现实, 很多大学生在谈及未来的梦想时都纷纷表示:“找份薪水高一些的工作, 以后在广州买房。”

同一个求职、求生存的世界, 同一个置业、置理想的梦。同学们的住房梦是执着的, 也是务实的。小章, 一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时说:“我刚毕业, 肯定买不起房, 只能和师兄一样, 跟别人合租, 这样有个落脚的地方, 也算是在广州有了一个自己的窝。”

在记者随机访问中发现, 和小章持同样想法的准毕业生不在少数。在14名前来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中, 有9人表示毕业后会先租房住, 待经济条件成熟后再选择买房;有3名是广州本地大学生, 他们表示会继续和父母或亲戚同住;有1人表示有买房的计划, 但不得不“啃老”, 目前正动员自己和男朋友家里各自拿一部分钱出来作为新房的首付;还有1人希望自主创业, 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实现商住两用。

在选择租房的9人当中, 有3人明确表示会选择租单房, 一个人住;有6个人希望跟同学或与自己能处得来的人合租以节省租金。其中两人表示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合租, 会考虑选择一个人住。在选择合租的6人中, 有两人认为只要有张床躺下睡觉就行了, “因为刚毕业没有太多的钱, 而且还要支持家里或偿还助学贷款”;有3人则认为一人一间小房比较理想, “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很重要”;还有1人选择和别人住在合租房子里的大房间里, “即使是像大学里上下铺那样, 也无所谓”。

至于居住地的选择上, 有7人表示首选是广州市的“城中村”, 尽管居住环境欠佳, 但胜在价格比较相宜;其余2人则明确表示希望租住在有良好环境的居民小区, 而且最好能离工作单位比较近。

毕业生:期待“窝”能更好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 对“窝”的设想, 可以浪漫, 可以现实。但是, 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 对“窝”的选择, 难免更多地屈服于现实。

毕业近3年的李茂灵, 从广西一家高校毕业后就一直留在广州。原来从事的那份工作是包吃包住的, 后来, 为了有更好的个人发展, 他跳槽到另一家企业继续寻梦。失去了食宿的保障福利, 李茂灵享受着新工作带来的短暂激情之余, 更多地体会到了沉重的住房压力。

李茂灵现在一家民营企业任职, 每月的薪水约2600元左右。由于要接济家里多病的父亲, 他只能选择在离公司较远的“城中村”租了一个只有10平米的房子, 每月租金350元, 加上水电费, 一个月下来大概需要400元。加上吃饭、交通、通讯以及平时的一些开销预算, 李茂灵只能从寄给老家的生活费中拉上补下, 算下来, 每个月的余资不足300块。“买房?我现在想都不敢想, 何必给自己徒增烦恼呢?!”

这边厢, 毕业生们省吃俭用为买房, 而在另一边厢, 大城市的房价疯狂上涨。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在2010年1月公布的2009年广州市房地产市场运行年度报告显示, 2009年广州全市十区一手住宅成交均价高达9346元/平方米, 在5年之内翻了一倍。其中, 2009年三季度后房价飙升累计涨幅超过40%。天河区的房价更是达到17686元/平方米的历史高点, 并且“万元区”的触角甚至延伸到郊区。

同样, 广州的居民小区房租金也让刚毕业的收入不算高的大学生难以承受。以非黄金地段的一般小区房为例, 一房一厅的月租金大概是500-1200元, 两房一厅大约在1000-2000元, 三房一厅大概为1500-3000元。

相比于居民小区房, 广州的“城中村”的房子因租金不高而受到“80后”大学生的欢迎。以“城中村”为例, 一间单房的月租金大概是300-500元, 一房一厅大概是350-700元, 两房一厅大约在400-1000元。很多“城中村”的房东为了获得更多的租金, 把房子越修越小, 很少有三房两厅之类的大房子。

目前, 广州中心城区的大学生聚居比较多的“城中村”主要集中在天河区的棠下、冼村、石牌, 白云区的三元里, 越秀区的杨箕村, 以及高校附近的城中村等。

在广州, 像李茂灵这样, 因为薪酬有限而只能蜗居在“城中村”一角的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5万人。有人将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蚁族类”, 没有住房, 工作极不稳定的大学毕业生;第二类是“蜗居类”, 没有住房, 工作一般的大学毕业生;第三类是“凤鸣类”, 目前没有住房, 但工作处于上升期, 只要再通过几年的奋斗, 基本上就可以买房的大学毕业生。

当然, 也有相当部分的广州大学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 已成功购房, 或在还贷中。这部分人中, 以毕业5年及以上的人居多。毕业5年以下的绝大部分都只能靠租房生活。有高校教师粗略测算后指出, 租住在“城中村”和租住在居民小区房的大学毕业生之比为13:7。随着房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大, 以及大学生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 大学生就业逐步由精英向大众化就业的转变, 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理想的“窝”

在做出租房或买房的决定前, 毕业学生们不得不充分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如果准备长期在这个城市生活、工作和谋求发展的, 选择买房是比较现实、自然的;如果难以找到发展机会或者没有在当地长期发展打算, 选择租房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专家认为, 大学生以自己的未来换取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本是无可非议的, 但也应该讲策略:可以先买一套面积小一点的房子, 有个自己的安乐窝, 也便于谈恋爱。当然, 如果能够容纳结婚后的两人世界则更好。到准备生育下一代时, 再把这套面积较小的房子卖掉, 换一套更大、更适用的。采用逐步升级的方式置办房产, 可以使自己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不至于太大。一步到位的购房计划, 可能就要慎重考虑了, 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得有父母帮衬才能如愿。

当然, 大学毕业生的住房条件改善除了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持。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国两会上, 就有很多代表、委员提出, 政府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公共租赁性住房或其他保障性住房。

可喜的是, 广东省政府前不久出台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 (2009—2020年) 》, 根据《规划纲要》, 2009—2011年, 广东省将试行建立政策性租赁房制度, 在珠三角地区率先推行, 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新建、购买或利用腾退公房等方式筹集房源作为政策性租赁房, 到了2020年, 广东省将全面实施并完善政策性租赁房制度。

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 广州在住房方面先行先试的措施对于大学生是个利好。2010年广州市将推出3000套经适租赁房, 安排给买不起经适房、又不符合廉租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大学生如符合条件, 也有望以低于市价的租金, 入住这部分租赁房。

在招聘会采访结束的时候, 一位前来采访的中央电视台女记者问:“看到学生们焦虑的样子, 你们着急吗?”随行的工作人员回答道:“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原来, 这位工作人员毕业不到3年, 也蜗居在广州的某个“城中村”。他说:“我所做的一切努力, 都是让我和所有找工作的毕业生对明天有信心, 让每个人都通过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当然, 这包括但不限于住房的梦想。因为, 我们在蜗居的时候, 除了努力去寻觅一个理想的‘窝’, 更多的, 是追寻这个‘窝’所承载的, 属于青春, 属于生命的梦。”

蜗居观后感 篇5

房贷6千,吃穿用度2500,冉冉上幼儿园1500,人情往来600,交通费580,物业管理费340,手机电话费250,还有煤气水电费200。

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我哪里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

那天,陪妈妈去逛街,其实我们都不用走,那个人流就推着我们向前走,我想不走都不行,想停下都不行。

我当时就笑了,我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来不及细想,没有决断,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被人推着往前走。

而我青春年少时候的理想上哪去了,我的理想就被这匆匆的人流推得无影无踪。

是啊,我曾经的坚持,内心的原则,和我少年的立志,就被这孩子,被家庭,被工作,被房子,被现实生活磨砺得不剩些许。

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有原则的,我不想抄近道,我更不想投机取巧。

但是每当我看到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插队比我先拿到票,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放弃了原则而省了十几年的奋斗,我真的不服气。

有的时候我都在怀疑,我这份坚持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甚至在责怪这个社会。

为什么这么不公平,为什么大家有规不遵有矩不守,而让我们这些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蜗牛受罪。这两天,我在看一些投资方面的书,其实我也没有多少钱投资了,我就是想如何让我手头这点东西不贬值。

我觉得这大概是这个城市所有人的恐慌,大家都忧心忡忡的,得到的怕失去,没得到的又想拥有。后来我在一本书里找到巴菲特的一句话叫永远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他说不管在任何年代,任何社会,任何经济环境下,投机的风险永远要大于投资。

安放青春的蜗居 篇6

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是小蕾依然内心坚定地等待着Mr Right的出现在这静静等待的过程中,能干的小蕾为自己筑了一个安放青春、绽放美丽的蜗居,就算是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绿意盎然,充满阳光。

当初,为了将自己的蜗居打造得称心如急,小蕾毅然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装修中。先是在各装修论坛泡着,恶补装修知识,与室内设计师沟通交流设计方案。后来结识了设计师连君曼,一番交谈之后,连君曼建议的“绿意”风格触动了小蕾的心,当即决定把自己的蜗居交给连君曼去设计。于是,两个充满想法的年轻女子在一个56平方米的房子里,谱写出了一曲青春之舞。

大自然的语言

走进小蕾的蜗居,你会感受到“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的春日诗意。这种感觉由一个个别具匠心的精妙设计和丝丝入扣的手工细节所营造。入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意境疏谈十分唯美的墙绘,带给人清风拂面过,杏花雨纷飞的无限遐思。

那日,让朋友介绍一个画师帮自己墙绘,没想到来的是一个稚气未泯的学生,先是有些许怀疑的,没想到,寥寥几笔,一棵杏树的姿态就翩然出现,再轻浅点染,清润的杏花就绽放在了枝头。小蕾着实被这个外表稚嫩,画工却一点儿都不生涩的年轻学生折服了。

婀娜多姿的藤蔓是大自然最美丽的肢体语言,藤蔓设计元素的运用让小蕾的蜗居立刻灵动起来。客厅的背景墙上,巧妙地用木条子拗成曲线妖娆的藤蔓造型,令墙面呈现优美的跃动姿态,藤尾上再配以一面小镜子,坐在沙发上,一回头就可以看到自己。与墙面相呼应,水泥地上也设计了妖娆的藤蔓图案,是由一种类似马赛克的方块彩晶石铺贴而成。

在这令人啧啧称赞的藤蔓造型背后,藏着小蕾辛勤的劳作,几百颗彩晶石都是小蕾俯身跪地,一颗颗铺贴上去的。小蕾的细致耐心令施工的师傅们感叹不已,自己手里的活儿也不自觉慢下来,细致起来。

一帘幽梦的浪漫

每个女孩子都有一帘幽梦的浪漫情结吧!小蕾也不例外,不过小蕾却不是选的市面上常见的装饰帘,而是自己动手做了一个镜帘。

八面圆形镜子,被穿成两串,挂在洗漱台与餐桌之间,既起到间隔空间、增加光线的作用。又很有实用价值,每天早晨小蕾站在镜帘前梳妆打扮,看到每一面镜子里的自己都漂漂亮亮的,心情顿感舒畅。镜帘虽然实用又好看,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功夫去做这样一个镜帘的。要在镜子上打孔,把镜子串起来这绝对是一个功夫活。当初,小蕾和连君曼小心翼翼地在镜子上打孔,但是脆弱的镜子动不动就“粉身碎骨”。因此两人埋头苦干好几天,牺牲了无数镜子之后,方才成就了这一角的独特风景。

绿色是小蕾家的主色调,满目的绿,带给人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感觉。为了节约成本,小蕾没有购买绿色漆,而是在设计师的指导下用色浆DIY配色。最初小蕾跑去涂料市场买来翠绿和黑色的色浆,加入白漆调配后,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于是她又去买了两支黄色的色浆,但是调完后还是觉得不合意。然后又加入草绿色,依然不是最佳效果。最后把所有购买回来的色浆都倒进去搅,N种色浆混成了珊在这种明丽的绿色,也算“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小蕾的这处蜗居仅仅只有56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客厅、饭厅、厨房、卫生间、书房、卧室、阳台……一应俱全,而且每个空间都并没有局促狭小之感,而是十分的通透啊丽。这有赖于设计师连君曼的大胆主张,对房屋结构进行“破墙动土”,把一些原本各自封闭的区域开放起来,有效提升采光的同时,也破解了封闭小空间的局促感。而且小蕾是个特别讨厌杂乱的人,因此在隐蔽空间、墙体上,连君曼设置了许多的收纳柜,让小东西“深藏不露”,空间自然也显得干净利落,宽敞许多。

一颗百味眼泪

在后期选择家具和配饰上,小蕾更是花费了很多心思,付出了很多汗水。喜欢宜家简约风格的板式家具,但是所在城市没有宜家卖场,于是小蕾专门跑去隔壁城市选购,最后办了托运。可谁知,托运回来的竟然是一箱箱木方、铁杆和螺丝钉。看来,一切都得自己动手组装。对于学文学从事文字工作的小蕾来说,这可不是一件能轻松搞定的事情,光是看那些图纸都让人头大。但是没有人依赖的时候,就自己硬着头皮上吧。经过仔细研究,无数次试验,一架床被组装成型,使出浑身力气把床垫放上去,一下子扑倒在床,静静流下眼泪。

一个家是否富有情调,靠的是一些小配饰的点缀。电视柜上那对红木马令人眼前一亮,并且与客厅的窗帘子相映成趣。卧室因为那一挂自己手工做的蝴蝶风铃而充满风情,摆放在角落的铁艺花也为素雅的卧室增添了另一种美。一盆盆精致的盆栽植物更是增添了绿意与生机。展示柜上的创意饰品,都是小蕾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宝贝:“我喜欢逛家居小店,看到美丽的家饰品我就会开心买下来,经常为蜗居换换装饰,让它永远都有青春的感觉。”

青春不孤单

单身的小蕾并不孤单,她和宝贝小狗UU其乐融融地享受着自己的蜗居生活。她非常疼爱UU,经常缝制小衣服给它穿,定时给它做美容,把它当孩子般打扮得漂漂亮亮。为了体现小狗也是家庭一员的公平与民主,UU在主卧里同样享有一个时尚的小床。在UU周岁生日的时候,小蕾还请朋友特地为UU画了一幅精美逼真的肖像画。

试用结构主义新解《蜗居》 篇7

一、《蜗居》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

结构主义所致力于达到的是一种深层的认识和理解——直达人类的无意识层面。结构主义认为, 虽然各种现象在表面上看来杂乱无章, 但都受其内在深层结构的统一支配或规定, 因而, 研究事物就应把握现象中的深层结构。法国结构主义的领袖人物列维·斯特劳斯认为, 结构包括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一个是叙述的表面层次, 在这一层次, 叙述过程通过语言实质表达并受其特定的要求所约束;另一个是内在层次, 它像一个共有的结构主干, 在表达之前叙述性就在此存在并得到组织。”[3]格雷马斯也从这两层面分析。根据这一方法可从产生欲望, 具备能力, 实现目标三个层面分析《蜗居》的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产生欲望——海萍决心在江州立足, 于是产生买房的欲望。随后的一系列事件不断刺激她这一欲望 (如孩子出生, 孩子对她的陌生和疏远等) , 这使她下定决心买房子。具备能力:攒够首付。实现目标:郊区买房, 接回女儿。

深层结构:格雷马斯在他的《结构语义学》中将普罗普的31种“叙事功能”和苏里奥的“戏剧功能表”加以总结和发展, 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行动元模式”理论。[4]即

格雷马斯认为, 行动元是叙述语法中的功能承担者, 即“行动在情节深层结构中的抽象意义”;[5]“主体”是充满向往的存在物, 是主人公所渴望的东西, “客体”是主体所追求的愿望对象。[4]有时候两个施动者可以合成一个。

在《蜗居》中, 主体是海萍, 客体是海萍梦寐以求的房子, 接受者是海萍及其家人, 辅助者是海藻、宋思明、海萍的父母和马克。从这些人物关系中可以分析出, 所有的矛盾和高潮的掀起与解决都围绕着一套房子来展开。然而这只是表层结构。看似房子是自己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实则透过表层可看到海萍已经沦为房子的奴隶。在海萍的思维中, 要在江州有一席之地, 首要前提是有一套房子。这使她为了房子甘心加班加点、省吃俭用, 甚至由淑女变成了泼妇。这种通过商品和对物质的追求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追求的人, 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 而是沦为了物的奴隶, 人被物化了。

二、“找寻”主题

法国结构主义学家茨韦坦·托多洛夫在他的《<十日谈>的语法》一书中, 区分了“叙述的三种范围和方面:语义方面 (即内容) ;句法方面 (各种结构单位的组合) ;语词方面 (对具体的词和词组的使用, 亦即‘具体语词’, 故事就是在其中叙述的) 。”[6]在句法层面上提出了一部叙述语法。他对《十日谈》中各种故事的句法分析中揭示了结构的两个基本单位:陈述和序列。[6]陈述和序列本身起着“句子”和“段落”的功能, 构成了整个叙述或作品。他认为在叙述的句法中名词 (人物) , 形容词 (特征) , 动词 (行动) 的组合就形成了陈述。把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联系起来是理解语言叙述的第一步。最基本的系列叙述结构是属性特征——行动举止——属性特征。

根据托多罗夫以上的理论结合电视剧《蜗居》的剧情, 可以发现剧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可归结为三个动词:找寻、得到、失去。整个剧作都是围绕这三个词来架构。从以下故事结构的线索中可以看出:其一, 海萍和苏淳夫妻俩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在江州这个大都市立足, 于是开始了他们追寻的艰难历程, 最终历经艰辛, 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房子, 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其二, 妹妹海藻毕业后追随姐姐决定立足江州, 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在找到小贝这个真爱又目睹姐姐买房的艰辛后, 放弃爱情做了宋思明的情人。最终宋思明车祸丧命, 小贝心碎离开, 海藻失去了自己的梦想和幸福。综上, 有两条主线, 一是海萍:寻求——得到;一是海藻:寻求——得到——失去——得到——失去。姐姐海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怀着一颗别人有的我也一定会有的决心, 开始了节衣缩食, 奋发工作攒钱买房的生活, 结果房价永远比工资长得快。最终, 夫妻俩的在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下, 在郊区买到了套自己的房子, 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史, 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梦想。妹妹海藻的找寻则经历了两个循环, 最终回到原点。而在这两个循环中, 人物经过行动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属性:海藻由一个原来单纯、快乐、幸福并对未来充满幻想和希望的人, 变成了失去了单纯, 没有了快乐, 迷茫无助, 身心深受重创的少妇。此外还有次要线索, 如宋思明的找寻——得到——失去, 他追寻金钱, 获得巨款最终命归黄泉。他追求海藻, 得到后最终还是失去了。可以看出, 该剧作的展开和高潮都脱离不了寻求的主题。

三、《蜗居》中的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广泛运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二元对立被看作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运用二元对立原理分析电视剧作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且有利于分析剧作主题的多义性及寓意的多层次性。《蜗居》中存在着多对二元对立。爱情与物质的对立。海藻为了避免艰辛的生活, 试图走捷径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豪华房子、车子和钱。然而现实中深爱她的小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白领, 无法给予她所想要的一切。功成名就的宋思明, 这个似乎呼风唤雨的中年男子, 可以给她想要的一切, 唯独给不了她真正的家庭。在这部剧作中爱情与物质处于真正角逐中矛盾的两极, 构成了一个最大的二元对立。这一对立贯穿剧情始终, 它构成了种种矛盾和高潮, 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最终这一对立还是要消解的。最后海藻放弃和小贝的爱情, 做了宋思明的情妇, 预示着这一二元对立的消解。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个二元对立:海藻在获得宋思明给予她的优越物质条件后, 开始陷入痛苦:“爱情是什么?海藻也不知道这漫漫长夜她一个人能坚持过多久, 爱情这东西, 看样子是很空泛的, 具体到实际, 你要有固定的性生活, 你要每天在一起吃饭, 每天在一起讨论家里的事情, 睡在一张床上, 周末出去逛街, 否则, 爱情就剩下一张空壳了。爱情最终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结婚了, 一条是死掉了。”[2]在海藻身上爱情与物质的对立又重新浮现出来。最终以宋思明死去, 海藻失去孩子切除子宫消解了这一对立。

《蜗居》是一部贴近生活的甚至有些俗套的故事, 文章通过运用结构主义对其进行解读, 可以透过俗套剧情的表层意义, 了解其深层结构和意义。现代人究竟在追求什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 如何找寻和实现自己的梦想?爱情到底是什么?透过这些凡俗, 碎片式的生活, 人们不得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重新地定位。这也就是《蜗居》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特伦斯·霍克斯 (英)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8, 97, 90.

[2]六六.蜗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2, 327.

[3]A·J·格雷马斯.叙述语言的组成部分[M].王国卿,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96.

[4]A.J.格雷马斯 (法) .结构语义学[M].蒋梓骅,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264.

[5]申丹, 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8.

打黑蜗居成华中科大面试题 篇8

今年, 华中科技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有近万名考生在网上报名, 经过该校专家初审, 共有3000多名考生获得复试资格。该校今年对文科面试环节进行了调整。文科面试分为必答题和自由问答两个环节。必答题环节考生现场抽取面试题目,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专家组还对考生进行自由提问, 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少学生表示, 很多考题都是涉及具体事件的, 如果平时不关心时事不看报, 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重庆打黑中, 律师李庄制造伪证的行为, 你有什么看法?”像这样与时事结合紧密的面试题, 难倒了不少考生。一名女生就被“重庆打黑”给问了个“一抹黑”, 她说, 高三功课紧张, 平时根本没时间看电视和报纸, 从没听说过这件事。也有考生对社会时政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华师一附中的梁棨舜面试时被抽到回答“最近印象深刻的电视作品”。“蜗居”他脱口而出。他向考官介绍, 这部电视剧讲到大学扩招、房价等现实社会现象, 让他印象深刻。

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学生孔维立致电媒体, 指出高中语文课本《外国文学简史》一文中把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写成《万元延年的足球队》, 他对此十分不理解:“语文教材怎么能出这样的错误?”记者找到了这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 在《外国文学简史》一文中, 其中介绍了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认为他是日本当代名作家, 并把其代表作写成《万元延年的足球队》。孔维立告诉记者, 在高二的学习过程中, 他并未发现这处错误, 但最近他买了一本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集, 其中提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一文, 他发现与高中教材中不一样, 上网查询后发现教材竟然是错的, “我当时一下子就愣了, 怎么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名也弄错了, 这也太离谱了。”到底是《万元延年的足球队》还是《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记者采访了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阎伟副教授, 他表示, “万延元年”指的是明治天皇睦仁立为太子那一年即1860年, 并不存在“万元延年”一说。阎伟认为, 高中教材出现如此错误太不应该:“对日本作家作品的表述上出现如此失误, 既是对原著作家的不尊重, 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蜗居》比喻和排比辞格探析 篇9

《蜗居》的成功, 因为它不仅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其幽默生动、精湛的语言艺术, 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使观众在心理层面上达成共鸣。该剧一经播出, 其经典的语句就成为大众引用、转载的热门, 这充分展示了其语言的魅力和感染力。其中辞格的成功运用, 使我们感受到了修辞手法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作用。

一、语言运用中的辞格

所谓辞格就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又称修辞格, 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 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辞格的运用能使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 有时更能使所表达的语言具有幽默、贴近日常生活的作用。《蜗居》中的语句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对偶、反问、设问等多种辞格, 使其语言表现力极强, 富有感召力。本文重点分析比喻和排比这两种辞格。

二、《蜗居》中经典语句的比喻辞格的分析

比喻是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 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 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 (甲) 、喻体 (乙) 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要素的出现情况, 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蜗居》中的比喻辞格, 在整个文本的辞格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就以具体句子来分析三种比喻类型。

1. 明喻

明喻是用“像、如、仿佛”等喻词直接明白地用喻体来描写或说明本体的比喻类型。典型结构是:甲像乙。

(1) 如果我的生活像一卷录影带一样, 我一定要找到我22岁时候的那段带子。

将生活比喻成录影带, 生动而又形象。生活其实是由各个片段构成的, 就像是电影中的镜头, 将生活的镜头放在一起便是一部精彩的人生电影。“生活”是本体, 喻体“录影带”, 比喻的非常恰当。

(2) 这男人的占有呢?就像是打仗的阵地, 一旦占用了, 就是得到了。但用不了多久, 就会撤退。

以实喻虚, 喻体生动形象, 隐秘的相似点巧妙地将本不相干的“男人的占有”与“打仗的阵地”联系在一起, 形象地刻画了本体, 将本体解释的非常透彻。

2. 暗喻

暗喻是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等同于喻体以描写或说明本体的比喻类型。典型结构式是:甲是乙。

(3) 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大课堂, 能把一片空白变成一大染缸, 十八般武艺全部都会。

将人生比作大课堂, 述说人的一生要想有所作为、要想生活过的好, 得学习各种不同的技能。

(4) 女人的占有, 那是细菌的蚕食, 蜘蛛网的扩张, 棉花糖的膨胀……

“细菌的吞噬”“蜘蛛网的扩张”“棉花糖的膨胀”本是不相干的事物, 以它们作为喻体, 极其生动地描述了“女人的占有”, 将本是很虚幻的事物用形象的实体现象表现出来, 使读者和观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它。

3. 借喻

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喻词, 直接用喻体替代本体来进行描写或说明的比喻类型。典型结构式为:乙 (代替语言中没有出现的甲) 。

(5)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地雷, 一不小心就会踩到, 和平年代更是如此。

这是苏淳因揽私活差点从坐牢从公安局出来的时候说的, 结合这样的背景, 我们可以看出此句中本体就是“突如其来的灾祸”, 就像是“地雷”, 表现了其对现实的不满。

(6) 换了你, 你也不离, 因为你不舍得把自己蚌壳里忍半生疼痛磨出来的珍珠挂在别人脖子上炫耀。

这是宋太太在和好友谈离婚时所说的, 将功成名就的丈夫看成“珍珠”。这样的说法夸张而新奇, 表达了自己对丈夫和婚姻视若“珍珠”, 舍不得放弃, 更容易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 有“过耳不忘”之效, 令人拍手叫绝。

恰当地运用比喻, 可以使被描写的对象更生动形象, 如 (1) 、 (3) ;可以使抽象的事物浅显易感, 如 (2) 、 (4) ;还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表现感情、态度, 如 (5) 、 (6) 。

三、《蜗居》中经典语句的排比修辞格的分析

排比就是用一组 (三个或三个以上) 结构相似的词语或语句, 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 以增强语言气势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7) 人这一辈子, 有许多困扰是无法解决的, 比方说生老病死, 比方说众叛亲离, 比方说勾心斗角, 比方说不再相爱。

利用四个“比方说”加四个字的词语构成排比, 以阐述人一辈子中无法解决的困扰, 每一句都是在戳痛人脆弱的心灵, 通过排比相加起来更让人性脆弱走向极致, 直到崩溃。

(8) 哪个女孩不想有个芭比娃娃?哪个姑娘不想拥有一只口红?哪个妇女不想占有一套房子和一个男人?

从女孩到姑娘再到妇女, 这是女性在年龄上的递长;不同年龄阶段想要得到的东西也在发生变化, “芭比娃娃”“口红”“房子和男人”, 所想要得到的物质的价值在不断扩大。三个独立的反问句, 构成一组排比句, 同时一层比一层递进。很深动地描述了女性在不同年龄时期对物质的渴望。在表达上, 层层逼近, 非常有气势。

(9) 女人的占有, 那是细菌的蚕食, 蜘蛛网的扩张, 棉花糖的膨胀……

“细菌的吞食”“蜘蛛网的扩张”“棉花糖的膨胀”, 以三个偏正结构的短语构成排比, 生动刻画了女人的占有欲, 突出了女性内心对占有的渴望。不是单调的排比, 同时运用了比喻辞格, 语言不生动。

(10) 如果每个人的快乐这么简单就能得到, 你还会去寻觅爱情吗?你还会努力工作吗?你还会因为失去而感到伤心吗?不会了。

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描述了当人的快乐能简单获得后会有怎样的行为, 排比的手法是通过三个设问句实现, 强调了当人的快乐在很容易获得的情况下, 人就会失去追寻快乐的动力, 也就没有了应有的心理感受。

⑾它这么慢, 这么小, 这么弱, 需要在这个复杂的大千世界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吴巳英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多元系统理论打破了以往仅强调译文与原文语言对等的译论传统, 拓宽了翻译学研究的领域, 为翻译学研究开辟出一条描述性的、动态的新途径, 推动了翻译的文化转向。然而由于其理论上固有的缺陷——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完全忽视,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中的一些特例无法作出合理解释, 适用范围有限, 还有待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翻译学;描述性的;主观能动性

一、多元系统理论的起源

多元系统理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以色列学者Itamar Even-Zohar提出, 然而其源头却可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时期。形式主义对多元系统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形式主义提出了系统的概念, 形式主义认为, 系统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 其构成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Baker, 2005:176) 。形式主义者给文学研究带来革新, 提出将文学作品看作是有次序、分等级的结构, 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他们看重的不是元素本身, 而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形式主义概念中, 文学革命的推动力是用陌生的取代熟悉的, 用新鲜的取代传统的那股持续力量。” (Hermans, 2004:104)

在形式主义思想中, Yury Tynjanov的思想与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关系最为密切。Tynjanov是将文学视为“系统”的第一人。他认为一个“文学事实”是一个相对的实体。他声称“一个‘文学作品’、一种‘文体’、一个‘时期’、一种‘文学’、或者‘文学’本身, 都代表了各种特征的总和, 这些特征在与其它元素构成的网络中获得自身价值” (ibid) 。他还提出了“中心/边缘对立”的概念, 这一概念后被Even-Zohar采用。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重要概念

以Tynjanov和其他形式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为起点, EvenZohar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启了他自己的系统方法。当时他的直接目标是解决与翻译理论以及希伯来文学的历史结构相关的问题。他在这些领域对形式主义概念的运用最终导致了“多元系统理论”的诞生。根据Even-Zohar的观点, “多元系统”指异质的、分等级的多个系统的聚合, 各个系统相互作用, 整个多元系

里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

“慢”“小”“弱”都是形容词性的词, 若单独用其中一个词的话, 形容的只是剧中那只小蜗牛的一方面, 显得非常片面, 而以排比的手法将这三个词放在一起, 更能体现小蜗牛的迟缓、渺小、懦弱和缺乏安全感;更能贴切剧中宋思明对海藻的形容, 以表达他想要去保护弱小的她的愿望。

⑿累与不累, 好与不好, 值与不值, 别人替你做不了回答。

这是海萍对妹妹海藻说的话, 也是她自己对多年生活的看法。四组反义词构成排比句式, 强调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 每一条生活之路都是要靠自己去走下去的, 其中的滋味也是自己去品尝的。

⒀该得到的我都得到了。爱我的丈夫, 可人的女儿, 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以女人在中年所拥有的三种事物放在一起构成简单的排比句式, 看起平平淡淡的一句话, 却能让很多女性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人到中年, 是不是真的得到了这看似平常的生活呢?通过排比辞格的运用, 讲述着简单中蕴藏着的大道理。

统维持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发展状态。在这种模式中, 有三组对立:

(1) “经典化的”产品或模式和“非经典化的”产品或模式的对立, 类似于“高级”文学和“低级”文学的对立。“经典化”的或“高级”的形式指“被一个文化的统治阶层视为合乎正统的文学规范和作品 (即模式和文本) , 其最突出的产品被社会保存下来, 成为历史遗产的一部分” (Even-Zohar, 1990b:15) 。“非经典化”的或“低级”的形式指“被那个阶层视为不合正统的规范和作品, 其产品通常最终被社会遗忘 (除非其地位有所改变) ” (ibid.) 。对Even-Zohar而言, 正统性并非文本固有的特征, 而是个人、集体和组织赋予文本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可能发生改变。在一个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特征在其它领域不一定占主导地位。

(2) 系统的“中心”与“边缘”的对立。阐述这组对立前有必要了解“形式库”这个术语。在Even-Zohar的定义中, “形式库”是“支配文本制作的一切规律和元素 (可能是单个的元素或者整体的模式) ” (1990b:17) 。在Even-Zohar眼中, “中心”等同于最权威的经典化形式库, 比“边缘”强大, 且更有条理。

(3) “一级”活动和“二级”活动的对立, “一级”意味着“革新”, 而“二级”意味着“保守”。这组对立会制造冲突, 导致变化的产生, 给模式注入动态的、历时的因素。“一级”活动导致“形式库的积累和重建” (Even-Zohar, 1990b:21) , 而“二级”活动首先会带来稳定但最终会造成僵化和无效。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 构成一个多元系统的各等级成分为获取主导地位相互竞争, 这就是文学系统进化的原因。在文学多元系统中, “经典化的”形式试图维持它们的中心地位, 而其它“非经典化的”形式试图篡夺前者的主导地位。Even-Zohar认为:通常情况下翻译文学是一种“非经典化的”形式, 但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从边缘移至中心:“ (a) 一个多元系统尚未定形, 即一种文学的发展尚属‘幼嫩’, 有待确立; (b) (在由大量相关文学构成的大多元系统中) 一种文学处于‘边缘’或‘弱势’, 或两者皆然; (c) 一种文学中有转折点、危机或真空出现。”

恰当使用排比, 可以使语句结构整齐, 突出语言的节奏, 如 (9) 、 (10) ;也可以增强表达的气势, 抒发内心的强烈感受, 加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如 (7) 、 (8) 、⑿。

本文简要分析了《蜗居》中经典语句的比喻和排比辞格, 只是抛砖引玉, 在该剧中还有很多辞格值得研究, 这说明了修辞的巨大魅力, 也表明研究影视作品中的语言很有必要。

摘要:本文从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角度分析《蜗居》中的经典语句, 以具体句子为例, 重点分析比喻和排比这两种辞格, 为影视剧中语言修辞研究做准备。

关键词:辞格,比喻,排比,《蜗居》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59-164.

[2]洛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205-232.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267-296.

[4]六六.蜗居[M].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10-508.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蜗居》的成功 篇10

关键词:接受美学,《蜗居》,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 (Reception Aesthetic) 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 从接受出发。他还认为一个作品, 即使是印成书, 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 也只是半完成品。

在接受理论中, 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1)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 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 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2) 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 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3) 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 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 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 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和感受中, 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 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 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 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接受理论在文艺事业, 尤其是电影和电视剧市场中, 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电视剧没有观众便难以存在:离开了接受, 其存在毫无价值和意义。一部作品如果拍摄出来无人观看, 那么它只不过是一堆胶片和磁带而已, 失去了观众, 就等于艺术的死亡。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 读者的先在经验、趣味、理想等形成的一种对文本的鉴赏能力。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当作品与受众在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积淀、生活积淀、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的心理图式相契合而达到同质同构时, 它才会被人们接受。”因此, 在艺术接受中, 一部作品要借助于预示, 直露和隐秘的信号, 令人熟悉的特征或含蓄的意指等使人们倾向于一种非常特定的接受类型。

《蜗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关房子与情感的都市情感小说, 它以北京、深圳两大城市为背景, 讲述了几种不同生存现状的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 语言真切感人。我们可以看到“剩女”在大都市房价下的落寞身影, 可以听到已婚夫妇因房子、生活琐事的切磋争吵, 也可以为一无所有、勇追真爱的女孩牵肠挂肚。它所讲述的就是生活的实质, 描绘的就是大都市房价下不同人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的不同角色。

一、现实生活与热点问题——立足于接受主体, 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

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创作中, 凡涉及到叙事选材的问题, 大致都有两种方法, 一是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独特的艺术挖掘, 二就是选取现实生活中广大观众迫切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艺术加工, 而《蜗居》就是这两种手段的结合。故事的情节既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奋斗史, 也突出了近几年来的热点话题及网络新词诸如“腐败问题”、“二奶现象”及“房奴”。

1、房奴

海萍与苏淳都是毕业于上海的名牌大学。他们一心想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安身立业, 而他们千挑万选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是一个租来的10平方米的石库门房子, 攒够首期, 变身房奴是海萍最大的梦想;每天为了“柴米油盐”算计怎么过生活, 离谱的房价让人望而生畏, 在大城市定居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而不是希望;几年的积蓄却依旧付不起首付, 还找了各自的父母亲要他们攒了一辈子的血汗钱, 用海萍的一句话说, 我也不想做啃老族, 这是没办法的事。电视剧播出后, “房奴”一词也迅速在网络中流行起来, 更多的倒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新词, 而是因为它是一个现实。很多按揭买房的人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时, 生活质量却大为下降, 工作赚的钱不是为了养老婆、儿子, 而是为了养房子。很多人也在是“先买房, 还是先结婚”、“嫁给房子, 还是嫁给爱情”的纠缠之中, 最终为“无房不嫁”的观念所屈服。这些为房子打拼的生活体现的是当今社会的常态, 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些争取当上“有房一族”的人的生活, 而“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则源于观众, 这种繁华大都市带来的激烈竞争促进了“感同身受”的观众很好地接受, 观看《蜗居》可以让他们看到自己生活的剪影, 从而激发观看热情。

2、“包二奶“与“腐败”现象

现今, 很多被包养者因为嫌贫爱富, 不肯劳动, 不愿吃苦, 一心想追求生活安逸和享受而心甘情愿找人包养, 而拥有较多财富的包养者则更多是为了追求享受和刺激。海藻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是姐姐海萍的困境将她卷入了一场“职业二奶”的行列, 而身为市长秘书的宋思明, 手中掌握的公权能呼风唤雨, 我们看到的是物质贫穷引诱了这个单纯的女生走进深渊, 而对于初入社会的她更多的拥有的是可以肆意挥霍的青春与激情, 这一点也很深刻地揭示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对于爱情和社会的迷茫, 特别是在权利与金钱的诱惑之下, 爱情就成了岌岌可危的东西;而宋思明既要获得年轻而单纯的爱, 又要成熟而深沉的爱, 这种贪婪也最终驱使了他走向了不归路, 这也是当代社会人性道德缺失的反省。为什么海藻与宋思明之间的感情能够引起观众的激烈争论, 或许还是因为这种残酷而赤裸的现实激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青春、对爱情、对道德, 这些从现实中揭露出来的本质都能挑动每位观众的神经。

二、符合审美心理的叙事, 达成了观众的视野期待

《蜗居》从夫妻情、母女情、姐妹情、恋人情、婚外情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故事的发展与设置直面于现实, 与观众期待视野中的意识沉淀、先在经验达成了融合。夫妻间的患难与共, 不离不弃, 姐妹间的相互扶持, 恋人间的单纯与执着, 婚外情的新鲜刺激, 这一些感情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 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 压力变得更大, 人的感性在理性与物质的挤压下已经渐渐淡去。故事中所涉及的人物涵盖面广, 有刚毕业的大学生, 艰苦奋斗的知识分子以及重权在握的行政高官, 是各种价值观现代化工业社会中的人力图生存, 拜托现实社会压力的折射, 由此而引发了他们对于各自生活的不同选择。这些感情都存在于人类之中, 既是对自身生活的展现, 也就自然地实现了作品与观众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的一致性。

三、对观众既定视野的超越

期待视野起着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 当观众发现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 观众反而会失去观看的兴趣;反之, 当作品超出甚至校正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时, 观众反而会“兴高采烈”。因为超出自己期待视野的作品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新鲜感, 它有时甚至校正读者的期待视野, 拓展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这样, 文学的接受过程也就成了一个不断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蜗居》之所以能被观众接纳, 是因为它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同时, 也启迪了观众, 超越了观众, 创造了观众。

1、宋思明对待爱情“完美化”

《蜗居》中的宋思明对海藻的爱情展现得过于理想完美化, 剧中的宋思明淡化了其可憎的一面, 影片更多是刻画了他对海藻的无尽关怀与贴心呵护。他给了海藻香车豪宅却舍不得给妻子置办一套像样的家俱, 他拿着妻子变卖家产的钱却给了海藻五百万, 最后交代后事时还希望老婆能够尽弃前嫌照顾怀有身孕的海藻。正是如此, 很多女观众在观看后竟异口同声地坚称宋思明为“好男人”的标准, 而正当这个所谓的“好男人”赶着去见医院里躺着的海藻时, 却因车祸将整个故事收了尾。

2、言语的“犀利”、“赤裸”

对于观众而言, 观看电视就像是翻开日记本, 再次体味下那点点滴滴扣人心弦的心情, 但是《蜗居》的编剧却把语言发挥到了极致, 其中不乏出现很多经典语句, 诸如“女人有了自己的家, 就是嫁”、“你抽一辈子烟就烧掉我半套房子”, 还有“文学是鱼上的香菜”等台词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上的新鲜感, 激发了观众的欣赏热情。作为以当今现实生活和热点现象为主线的电视剧, 不仅在语言风格上有创新特点, 在表现手段、结构等方面都有独创, 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蜗居》的成功并非偶然, 是因为贴近生活的剧情, 不完美人物的个性以及新鲜元素的加入造就而成的。

结语

当然, 接受美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而期待视野也并非被动地接受作品,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同样的也可以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观众修养, 个性, 气质, 情趣各不相同, 因为对作品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 在面对诸多审美信息时, 主体也总是最敏感地捕捉和感知那些与其经验、个性、期望等相投合的对象。同时期待视野能够帮助读者对作品作出独特的发现, 使他从作品中发现和领悟他人之未见, 甚至作者也未必意识到的新的意义和新的现实, 从而赋予作品更多、更广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德]H.R.姚斯, [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 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2]、侯素琴.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与文学批评异同析[J].理论导刊2009 (4)

[3]、韦忠霞, 韦合.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电视剧《奋斗》高收视率的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08 (33)

[4]、谢林霞.论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4)

今年上演“蜗居行情”? 篇11

2010年不具备长期牛市的根基,已是多数投资机构的共识。

中国经济基本面,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企业盈利,都将在2010年出现明确的、实质性的好转。从2009年12月份到今年4、5月份,A股市场环境都会比较乐观。中信证券认为,期间GDP、企业业绩增长都会快速回升。CPI在出现向上拐点后,对资金也会呈现正面刺激作用。预计2010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为25%,考虑与其它资产的比较,上证综指高点有可能触及4500点。全年将呈“N”形变化。

同时,今年中国将告别通缩,进入温和通胀的环境。受通胀影响,2010年各行业成本都会呈现不同程度上涨,由于经济逐渐复苏。公司业绩、估值也走向正常,并随之提升。同时也无需过分悲观。不用担心重现整体的泡沫化,因此板块轮动会成为整年行情的重点。

政策收紧力度加大

据中原证券统计,去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资金71580亿元,回笼65970亿元,实现资金净投放5610亿元。大额的资金净投放让市场资金面维持宽裕格局,即使是新股发行启动。对货币市场的扰动作用也大不如前,验证了资金沉淀规模之庞大。

2010年是否能继续上演2009年资本市场震荡上行的一幕,起决定作用的,无疑仍是政策因素。在众多猜测与观望中。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似乎已为此描绘了框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的增速将有所控制,促进消费、淘汰落后和剩余产能、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本次会议重要的政策信号。如无意外,2010年的资本市场不会再上演大起大落的跌宕走势,短幅震荡、局部调整应是全年资本市场的主线。

货币政策的着力点由宽松转向适度,市场资金面将在2010年如何演绎,引起了投资者高度关注。政策何时调整?诸多业内人士表示,2010年第一季度不必担心经济“增长乏力”,微调最早也要始于第二季度。但对2010年市场资金面可能出现的收紧变化,已经有机构表现出警惕。

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是保持现有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坚持宏观调控手段。一旦加息来临,则意味着以往宽松的信贷政策将暂告一段落。而各大银行天量信贷的信用风险后遗症预计将会在2010年显现。使得本已不堪重负的银行资产雪上加霜,市场资金的后续注入不容乐观,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市场的流动性。

谨慎看待政略风险

2009年,被诸多外媒担忧的流动性问题曾经引起过我们的思考;《瞭望》杂志关于上调印花税以抑制股价泡沫也引发了大众广泛关注;2009年末银根调整、市场资金趋紧等诸多市场动作都表明了一个大方向:无论是利空还是利好,大盘都难以再有大幅变化。近期银行间票据市场的贴息不断升高,月息即将突破2.1‰,且有消息称央行将于2010年2月份再次加息。这与统计部门刚披露的通胀数字由负转正不谋而合。加息和通胀始终是悬在股市上的两把利剑,一旦落下,带来的连锁反应难以预料。

据监管部门透露,其近期正在各商业银行开展的六大风险排查中包含了房地产行业信贷风险排查,加上越涨越大的地产泡沫,以及银监会根据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完全实行市场利率。首付提高到四成以上”决定。就不难想像“炒房款”涌入股市、基市的情形,额外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也会带来生气。

当然,市场上也有不同观点,信达证券认为。明年信贷平稳增长,货币供应量也难生变数。此外,随着经济好转,对外贸易逐步改善、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顺差和热钱形成的外汇占款也会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产生推动作用。中原证券也认为,全球资金对未来通胀预期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将令外部资金流入,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之外的另一信贷资金增长来源。

不过,鉴于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的指导意义,2010年值得投资的板块已经被划定,投资风险也被政策所提示,投资者只要借鉴这些政策。并控制好投资节奏,在明年的资本市场中取得收益并非难事。

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身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并不算大,受到政策调整、机构动向等多种因素作用,资本市场应该有属于它自身的定价机制,不应该仅仅是政策调控的“神经末梢”。受银行业资本扩充需求的影响,陆续完成增资的各大商业银行2010年将继续扩充规模,以保证利润水平不下降。但由于监管制约,各商业银行在今年的信贷政策上将更加谨慎,扩张速度较2009年有所放缓。当然就市场而言,注入资金充裕与否则直接关系着大盘的走势。

链接:部分券商眼中的活跃板块兴业证券

——“十二五规划”将成投资主题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是2010年资本市场的重要主题,并成为低碳经济、区域经济以及并购重组等主题的催化剂。A股市场整体将维持宽幅震荡市,2010年上证综指3200~4300点可能是主要波动区间。从2009年底到2010年一季度,需要寻找超预期、把握高弹性。爆发性增长的机会将集中在消费升级(商业、医疗保健,消费电子、汽车、娱乐、品牌消费等)、产业结构重组(钢铁、水泥、玻璃、有色、化工等)、节能减排(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混合动力,智能电网等)、产业升级(生物医药、军工、TMT)等。

光大证券——经济转型消费崛起

中国经济必然进行转型,消费将重新崛起,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2010年市场的整体投资主题将是“经济转型,消费崛起”,三个最看好的行业:金融、医药、家电:三个次看好的行业:新能源、食品饮料、房地产。沪深300指数运行区间为3800~4700点。合理的估值区间可能为4200点,对应市盈率为22倍左右。

国信证券

——加息时间不会早于6月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蜗居》 篇12

《蜗居》讲述了主人公海萍与丈夫苏淳一直住在租来的10平米小屋里, 由于不堪忍受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决心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然而经济拮据的海萍夫妇省吃俭用仍无法筹齐首付。苏淳迫于海萍的压力, 借了6万块钱高利贷。妹妹海藻为了帮助几近绝望和崩溃的姐姐向男朋友小贝借钱, 却被小贝拒绝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海藻接受了对她心生怜爱的有妇之夫宋思明的帮助, 借到了钱, 却也不可自拔地与宋思明纠缠在了一起。宋思明的多情不仅葬送了自己, 而且伤透了家人, 更让海藻不断挣扎在人性善恶的边缘, 最终违背社会伦理, 失去了小贝, 失去了孩子, 甚至是做母亲的机会。故事以悲剧结尾, 姐妹二人为迫于生存而不断膨胀的欲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发人自省。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 自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来以后, 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 该批评方法以其独特的批评视角与原创性受到了广泛关注。王宁、刘建军、邹建军、张杰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 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指的是一种以文学为批评对象的研究方法或者是一种思维方法, 它主要研究伦理视角下的文学, 以及与文学有关的种种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在避免“理论的空洞化”, 强调批评的社会道德责任, 以及注重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等方面, 作出了很大贡献, 对我国的中外文学批评与研究进行了一次积极的方法论探索。

“文学伦理学批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让文学批评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让文学批评为理解文学服务, 尽可能公正地评价已经成为经典的、历史的或存在的文学”。[2]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口, 可以解决其他文学批评方法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伦理的角度探究作品所反映的问题, 必然会联系当时的创作背景或者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从而使作品分析更加透彻也更加客观。笔者旨在分析《蜗居》表现出来的当今浮华社会众多诱惑下人们的伦理道德倾向,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客观地评价作品。文学伦理学批评虽然不可能按照我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干预文学的创作, 但至少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一种必须的道德要求。

三、对《蜗居》的文学伦理学分析

1. 房奴———本性与物性的冲突。

一座城市表面的繁华背后是无数人的平庸, 要想真正地融入它, 变成它的一分子, 首先必须拥有一个属于这座城市的建筑———家。小说主人公海萍像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 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里, 加入了“准房奴”的行列。然而在当今这个房价飙升的时代,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小说通过海萍夫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辛酸向读者展示了当今社会房奴们在现实和理想冲突下的烦恼、困惑和无奈。

海藻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清纯的女孩子, 因为姐姐要买房, 海藻向宋思明借钱, 慢慢走得越来越近。最后海藻放弃了小贝选择了宋思明, 不知不觉地依赖起奢侈生活的腐蚀和激情四射的诱惑, 直到无法自拔地伤害爱人、背弃承诺。郭海藻从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女孩变为一个无助堕落的小情人, 再蜕变为一个伤痕累累的单身母亲, 人性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小说《蜗居》在写“住房”这个话题的时候写得非常严峻。“蜗居”实际上有潜在的两个意义, 一个是居所的蜗居, 一个是心灵的蜗居。在物质社会, 我们需要很多东西满足现实生活, 但当我们用各种手段去强求得到某些东西时, 最后可能会失去心灵的家园。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本性与物性》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惑易其方, 大惑易其性。”在如今这样一个浮华的世界, 面对众多的诱惑, 人们常常会迷失方向, 甚至是改变其本原。作品通过海藻, 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物质诱惑面前丢失本性, 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 最终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悲剧, 发人深思。

2. 亲情, 异化的爱情———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

海藻本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女孩子:大学毕业, 年轻靓丽, 在男友小贝的细心呵护下享受着简单的甜蜜小幸福;然而和普通女孩子一样, 海藻也熟知各大品牌, 向往美好生活, 却迫于现实的无奈。由于姐姐海萍的坚持, 父母才违反计划生育让海藻来到这个世界, 加上姐姐从小给予她的胜过父母的关爱, 海藻对姐姐充满感激, 姐妹之间的亲情在海藻眼里胜过一切。海藻为了帮助几近绝望和崩溃的姐姐, 接受了宋思明的帮助。当海藻从宋思明那里拿走给姐姐应急的钱时, 她心理平衡了, 交易来得如此简单坦然, 双方各取所需。海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因为她这样做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虚荣, 更是为帮助姐姐摆脱窘境。姐妹情夹杂着婚外情, 让海藻越来越迷失在人性善恶的边缘。宋思明不失时机地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海藻身边, 这个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成熟儒雅、呼风唤雨的气质足以让任何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叹服, 何况是年轻的海藻。虚荣也好、依赖也罢, 海藻开始慢慢迷恋于这种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关系, 最后甘心去当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 甚至愿意当未婚妈妈去报答宋思明。宋思明对海藻的爱是真心的, 他到死都认为海藻的第一次是属于他的, 他极力地尽义务帮助海藻, 甚至最后留给她一大笔钱让她和孩子去美国。他们之间这种异化的爱情是道德伦理和婚姻伦理丧失的结果。然而和海萍夫妇为代表的“房奴一族”的辛酸对比, 他们的爱情似乎是幸福美好的。小说中宋思明和海藻的激情戏毫不避讳, 但这并不是作品的卖点, 原本香艳的情节在读者看来, 充满了煎熬和痛楚。《蜗居》无论是小说还是后来被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 都会让人产生疑问:这样的作品有什么意义?

聂珍钊教授认为:“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并非对立,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伦理价值是第一位的, 审美价值是第二位的, 只有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文学的审美价值才有意义。”[3]《蜗居》在一些城市被禁播, 有人认为作品一味强调所谓的真实和本能, 不教人分辨好坏善恶, 颠倒了社会伦理中的善恶关系, 扭曲了人的价值观。聂教授指出:“我们不该将客观存在的美同审美混为一谈。”审美是文学批评的一部分, 丑恶的形象虽然不是美, 但是对丑恶形象进行评价和批评却是审美。[3]“美”与“审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是客观的, 审美是主观的。文学也同样如此。美的价值需要通过审美去发现, 去欣赏, 去评价。在审美过程中, 审美的主体不同, 对美的评价有可能不同, 这涉及审美主体的道德情感、道德经验、道德观念、道德倾向、道德判断等问题。在海藻这个人物身上, 有人看到的是姐妹情深, 海藻为了帮助姐姐, 迫于无奈, 向宋思明求助, 最终迷失了方向, 这一切都源于她善良纯真的本性;然而更多人看到的是海藻和宋思明违背悖社会伦理和婚姻伦理的异化的爱情, 作品中许多赤裸裸的香艳的情节和暧昧的话语引来不少公愤。

3. 悲剧———文学作品的目的:为伦理服务。

文学创作应该有益于善而不能有益于恶, 作品的伦理价值在于文学要有益于人的情感净化并引导人向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关于悲剧的定义强调了文学的伦理道德功能, 指出悲剧通过摹仿而“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4]陶冶性情, 净化灵魂, 这既是悲剧要达到的效果, 又是悲剧的伦理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说, 文学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为了伦理道德的目的。文学与艺术美的欣赏并不是文学艺术的主要目的, 而是为其道德目的服务的”。[5]《蜗居》的结尾让读者读来心里隐隐作痛, 有人为海藻感到惋惜,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 没有人去告诉她该如何选择, 导致她慢慢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她和宋思明的爱情结局是悲惨的。小说将结尾塑造成一个悲剧最终是回归到为伦理服务: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包括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但是生活很现实, 当我们想通过捷径去强求时, 亲情、爱情等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就都会离我们而去, 在疯狂追求物质的同时, 我们失去的是自己的本性。《蜗居》是一个把实际生活摊给大家看的戏, 观众可以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起回顾、思考。这正是电视剧《蜗居》热播的原因。它是一部直逼现实生活的戏, 在上海, 很多人, 尤其是外地人, 几乎都有过毕业后租房、找工作、奋斗几年然后买房的经历, 期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也失去了不少东西, 这些生活的烦恼、困惑都能在《蜗居》中看到影子。作品并没有丢失社会伦理标准, 而是从一个客观真实的审美角度带着读者和观众一起去反思, 去思考。“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对于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描写、评论和思考, 甚至文学被用于某种伦理道德的载体, 以实现某种教诲的目的。”[6]

四、结语

邹建军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中国学者根据中西文学中的伦理学事实和中外文学批评实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对我们的文学批评与实践来说的确是一种新的观念与方法, 它本身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因此它可以大大加强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8]聂珍钊教授认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教人从作品塑造的模范典型和提供经验教训中从善求美, 教人分好坏、辨善恶。这就是伦理价值。”笔者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了小说《蜗居》反映出来的物性和本性的矛盾、社会伦理及婚姻伦理的丧失, 探究该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 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摘要:六六小说《蜗居》以“房”为题, 叙述了一个房价飙升时期发生在一对姐妹之间的故事。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对《蜗居》进行分析, 客观地解读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人本性和物性、异化的爱情, 探讨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

关键词:《蜗居》,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伦理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六六.蜗居.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2]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 2005, (1) .

[3]黄开红.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访聂珍钊教授[J].学习与探索, 2006, (5) .

[4]罗念生译.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 2006, (2) .

[6]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 2004, (5)

[7]张杰, 刘增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多元主义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 2007, (3) .

上一篇:对中控制下一篇:牦牛饲养及管理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