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论文

2024-09-08

白日焰火论文(精选9篇)

白日焰火论文 篇1

一、被压抑的欲望

这是一个与繁华嘈杂、商业兴盛毫不沾边的地方。冬季的积雪斑驳肮脏, 淹没了一切。导演将大部分的重头戏置于夜幕下, 昏暗的街头, 破败的建筑, 迷离的路灯, 阴冷的气息充斥着整个镜头, 充斥着我们的内心。黑黢黢光线的笼罩下可能随时爆发一场争斗或者命案。

影片中的人物如同冬季的这座冰城一样死气沉沉。事业上的诸多不顺, 让张自力失去了生活的斗志, 他开始借酒麻醉自己, 所以出现了这个男人醉倒在路边的场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那个经过张自力身边的路人并不是出于好意, 而是趁机开走了他的摩托车。对于路人的塑造, 正是对社会中人性淡漠的描摹, 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漫天的白雪更加凸显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疏离。

电影的开头为我们展现了男主人公被压抑的旺盛的生命力。夏季是一个难掩欲望的季节, 身体中的一切都在叫嚣着, 想要释放出来。张自力和他即将离婚的妻子对坐着玩纸牌, 两人没有对话。这种无声的设置, 更加凸显了房间内压抑的气氛, 我们可以体会到即将喷薄而出的雄性荷尔蒙。生活中的规矩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襟危坐, 只有游戏才能反叛这种束缚。通过制定游戏规则, 来释放体内的欲望, 让一切都遵循着人类最原始的生命力。这体现了生活对“本我”的压抑, 男人想要挣脱这种束缚, 但是瓢虫的尸体却象征着两人婚姻已经结束的事实。

除了这种对自身欲望的压制, 张自力在影片中还体现出对“超我”的压抑。他把战友的牺牲算在了自己头上, 他认为自己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但又无能为力, 所以酗酒、颓废。当他在王队车里听到跟案子有关的消息时, 又找到了当年做刑警的状态。张自力终于做到了, 在吴志贞被抓捕归案后, 他到了舞厅, 跳了那段释放之舞。有意思的是, 一个开枪的动作贯穿于舞蹈的开始与结束处。枪, 作为道具, 作为一种符号, 有着特殊的寓意, 它象征着暴力, 带有男性力量。 张自力利用自己与吴志贞的关系“赢得”了这场战役。同时, 枪也象征了男性生殖, 代表着对女性的渴望和肉欲。但他无法摆脱“超我”对他的束缚, 只能压抑自己对吴志贞的爱欲。

二、挣脱压抑的反叛

(一) 紧扣经历、遭遇刻画反叛的人物形象。相比于影片类型化的男性形象, 吴志贞的角色塑造更为复杂、深刻。

在她温柔的外表下, 隐藏着暴力和犯罪。所有和她有过亲密接触的人都惨遭被碎尸的命运, 导演通过对吴志贞个人经历的展开, 来完成吴志贞的角色刻画。她的反叛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铺开的。

在出卖丈夫前, 与丈夫的最后一次缠绵;被张自力出卖前的夜晚, 在密闭的摩天轮上, 她与这个男人尽情地发泄着早已饥渴的爱欲。摩天轮, 这个密闭场景的选择, 同样反映了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压抑。张自力对她说:“现在你主动告诉我, 要比你今后告诉别人好得多。”吴志贞没有听真切, 张自力重复道:“我说你要主动些……”“主动”在这里有双关的作用, 表面上是指要吴志贞主动坦白案件, 交代经过; 实质上也隐射了对情欲的索求。男人和女人各怀心事, 张自力希望通过对吴志贞的引导来完成案件的侦破, 这是重塑他男性形象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而吴志贞则希望通过在欲求上满足张自力, 使他放弃对案件的调查。

(二) 利用矛盾冲突表现反叛。矛盾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要素。影视作品中常常把人物设置在很多矛盾与冲突中, 以此来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突出人物的某些品质, 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电影中着重表现了吴志贞对于爱情的渴求与现实世界压抑人性的矛盾冲突。于是她不顾丈夫梁志军“碎尸”的惨痛代价, 依旧试图恋爱交往, 这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叛, 是对自由的一种追求和渴望。她用自己的身体向理性世界发出挑战, 因为她对禁锢的环境充满了敌意, 而对爱欲自由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爱。

(三) 侧面烘托渲染反叛, 环境衬托人物心理。吴志贞就像焰火一样, 没有了夜的遮蔽, 留下的只是一种凄凉的美。 穿上囚服, 戴上手铐的她, 表情僵硬, 像个傀儡一般, 跟随警察, 到五年前的犯罪现场指证。她没有愤怒、没有压抑, 更多的是对掩藏多年秘密被揭开后的一种释然。

从另一角度看, 吴志贞是成功的, 她用“献祭”的方式完成了对张自力的救赎, 帮他找回了原有的生活, 从“本我” 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从此不必再蜷缩在角落里终日掩藏秘密, 而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过去, 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三、结语

“救赎”一词来源于《圣经》, 是沉重、严肃的宗教话题, 它更符合压抑的气息。关于救赎, 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我救赎与被救赎。如影片中的吴志贞, 她通过对自己的“献祭”, 解救了张自力对于爱欲的渴求, 释放了他的性压抑; 同时也使他重塑了男性权威, 摆脱了事业的困境。

当吴志贞看到白日焰火时, 她会心一笑, 这时的她无疑是释然的, 此刻终于可以卸下心防, 不必担心秘密的泄露, 纵使身体遭到禁锢, 但内心彻底解脱了。“白日焰火”不仅是张自力对吴志贞的告白, 更是对灵魂“救赎”的一种礼赞。 正如张自力在影片中对于人生的阐述“不, 我只想输得慢点……”。

摘要:白日焰火, 只在白天绽放, 没有了黑夜的衬托, 不再那么璀璨。在冬季的冰城街巷里, 生活的乏味、机械压抑着人性中的欲望。如白日焰火一般, 自顾自地绽放, 自顾自地消散, 只留下了美丽。

关键词:《白日焰火》,剧情,压抑,反叛

白日焰火论文 篇2

对于学习影视鉴赏已经八周,八周以来,老师每周第一节课对影视的讲解,后面二三节课留剩余时间给同学们观赏国内外影视,对获得奥斯卡奖的作品进行观赏,让同学们了解国外影视著作,课程的结束,我们观赏了一部《白日焰火》,该影片定于2014年3月21日公映,2014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白日焰火》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及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这是第五部获得金熊奖的华语电影,也是华人演员第一次获得柏林影帝。现对《白日焰火》写下自己的观后感想及影评。这部讲述普通人故事的黑色电影气质迷人,影评人们应该会趋之若鹜,而普通观众则很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白日焰火》可能是柏林电影节历史上最令人哗然的中国电影,在这部明显带着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的痕迹,颇具风格而令人兴奋的力作中,不过尽管有这些优点,作为一个悬疑故事,它几乎让人看不懂,不太符合大众审美。爱好文艺片的观众应该会欣赏影片奇特的氛围,并尝试对剧情和人物作出解读。

《白日焰火》是导演刁亦男从霍桑的小说《威克菲尔德》中得到的灵感:一个离开自己家的男人,躲在旅馆里,窥视自己的妻儿,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刁亦男便把这个人物放在电影中的碎尸案主谋梁志军身上:他杀了人后,将自己身份证件放在被害人身上形成被害假象,而自己则成为了一个“活死人”以躲避警察的寻找,他在黑暗中监视着自己的老婆,并用冰刀杀死老婆的追求者。

刁亦男所做的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大师,主人公的身份定位为中国社会的底层人物,这是对传统黑色氛围的一种颠覆。如果影片的情节能够更为协调、清晰,叙事不那么剑走偏锋的话,其引人入胜、结构性十足的气质就会更加令人难以抗拒。

在《白日焰火》中,吴志贞说丈夫梁志军是因为杀了人才扮作“活死人”,起初以为他是因为吴志贞才杀死那个穿皮氅的流氓,但依照故事最后判断,那个人是被吴志贞所杀,而他应该算是帮忙碎尸而已,之后,他将自己身份证件放到了死者身上,自己却成了假死人,不能跟老婆在一起,却无法忍受老婆跟别人暧昧。从这个层面上说。梁志军一定是爱吴志贞的。不论是走心还是走肾,真爱是极致的“不择手段”。说“爱是放手”的人一定很无趣,他的人生必定乏味,而乏味则是一个人可以有的最低评价。

因为审查和投资的缘故,刁亦男将原本的焦点人物从碎尸案犯梁志军换到了退役警察张自力。张自力的出场就带着伤痛。他与一个女人在宾馆打牌,做爱,车站分手时与对方纠缠不清,从那个离婚证上,我们得知,这是一个情感受挫的男人。紧接着,他办案失手,让自己的战友吃了嫌疑犯的枪子儿,自己也从一个警察变成了工厂的保安„„新的碎尸案让他找到了那个干洗店的女工吴志贞,真正的故事从此开始„„

张自力的角色则是典型的生活混乱的颓废侦探,并最终幡然醒悟悬念的真相。在表现为爱沉醉的狂喜时,他丰富的面部表情又让影片多了一份喜感,比如他在冰上追逐志贞时滑倒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影片也给了他机会来表现爱情和背叛这样的宏大主题,他所诠释出的人性绝望的一面,真实而有力。他为什么对吴志贞穷追不舍?是作为一个退役警察的情结么?或者是她被眼前的蛇蝎美女所蛊惑?亦或是他想通过破案而重归警队?导演借张自力之口给了一个说法,大致意思是:不是想赢得人生,而是不想输得太快。那他输了什么呢?老婆离婚、退出警队,生活无所依附。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孤魂一样,带着过去的伤痛,站在迷惑的现在,看着没有希望的未来,其实,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现实状态。无论怎么说,有一个关键性问题始终让人疑惑。那就是张自力到底有没有爱吴志贞?影片对此处理得比较暧昧。除了干洗店内的戏份,他们共有的段落是看一场电影、滑一次冰、去一次游乐场,这些都不足以表现二人的情感关系,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互相利用和背叛。但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再来看张自力这个人物,他或许是为了法律正义,或者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出卖情感,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人性上的肯定,他越是浪漫,就越会让人感到厌恶。所以,张自力不是输得慢了,而是更快了。

吴志贞虽然不是焦点人物,但却是全片的中心人物以及最后的拐点人物。她在影片中时常忙着折叠衣物,低垂的眼神显得十分黯淡忧郁,这个貌不惊人、游走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的角色,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因为她,几个人被碎尸,梁志军、张自力、干洗店老板都与他有着关联,她是一个圆点,向外发射所有的能量,于是,我们得以窥见,梁志军的为爱疯狂,张自力的自私冷漠,戴假发的干洗店老板有性冲动,无性能力。她是黑色电影中的必备品——蛇蝎美女,令人心

旌摇动,或者葬身于她,或者抽身而去。在《白日焰火》中,吴志贞为求自保,出卖丈夫,本想依靠张自力,却又被那个男人出卖,我想,看到那个皮氅的一刻,她应该意识到,梁志军是最爱她的,所以,她选择了坦白从宽。她的人生同样输得惨败,在最后一场戏中,大白天,吴志贞被警察带走,张自力在楼顶上放焰火为她送行,画面定格在楼顶的大全景,我们似乎被这种爱情的隐秘表达所折服,节制的情感顷刻爆发,那确是全片最令人激动的时刻。这正如我们对烟花的描述:它之所以令人动容,就在于它积攒了一生的能量,只为那璀璨的时刻。都沦为廉价的浪漫。

蓝海上,如何升起“白日焰火” 篇3

从2月16日影片获奖,到3月21日上映,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白日焰火》的百度搜索指数曾一度窜到35万。新科柏林影帝廖凡和《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成为媒体新宠。电影上映前,北京的地铁、公交站,影院门口,到处都能看到《白日焰火》的各个版本海报。影片公映,截至4月5日,达到了9560万元,一举创下艺术片迄今为止最好的市场成绩。

电影制片业的新兵幸福蓝海,一出手便贡献出柏林获奖影片,既引来无数掌声,也令人吃惊:为什么它出现在初涉制片领域的幸福蓝海,而不是更知名的民营电影公司?无论对影片创作者还是幸福蓝海,这都是一次双赢的赌局。他们的牵手,也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范本。

从市场终端向上游突围

《白日焰火》是幸福蓝海主投主控的第一个电影项目。在此前,幸福蓝海一直是在参投项目,在项目选择上,均为兼顾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大片。包括《南京!南京》《十月围城》《建国大业》《武侠》《让子弹飞》等等,没有出现过一次亏损。今年,影业公司参与投资的姜文新作《一步之遥》和3D魔幻大片《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等影片也是重量级大片。而幸福蓝海最为人所知的還是电视剧业务,旗下制作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大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电影业开始爆发式发展,幸福蓝海开始调整战略思路,将电影板块视为新的发展重点。

幸福蓝海在电视领域的成功,与播出平台优势——江苏广电集团分不开。而电影领域该从何处入手?根据电视剧制作的经验,幸福蓝海决定从终端开始发力,确立了发展下游、反哺上游的战略。

幸福蓝海的电影产业板块由四家公司组成:影院发展公司、院线公司、影城管理公司和影业公司,其中有3家都与影院有关。2002年,公司成立了第一家电影院:南京新街口电影院;同年,幸福蓝海院线成立。然而,此后的电影市场波动起伏较大,幸福蓝海开始转向电视剧市场,直到2010年,开始重新大举进军影院市场。目前,幸福蓝海的盈利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影院、院线的收入。2013年底,院线旗下已有78家,其中自有影城34家。院线和影院的建设,一方面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现金流,另一方面,直接的市场反馈也帮助幸福蓝海开始了解波动中的电影市场。

幸福蓝海院线去年在全国院线排名第15位,2014的目标是冲进前10。“进前10的意义在于促进上游建设,”幸福蓝海分管电影板块工作的副总经理杨抒表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支持自己生产的影片,为制片部门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也会有更多制片机构找我们院线合作。”

在终端市场发展成熟之前,幸福蓝海没有独立投资制作过一个项目。2011年,洪涛从广电集团调入,担任幸福蓝海的董事和总经理,开始全面主持幸福蓝海的工作。公司开始从纯粹投资电影转型到自主投资制作。洪涛表示:“我对电影板块的要求,是不能只投资,一定要亲自参与制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电影圈。”

作为电影制作领域的后进者,幸福蓝海了解自己的劣势。当时的中国电影正处于大片时代,资源集中化现象突出,与大公司争夺大导演和大明星资源是不现实的,自身的运作能力也暂时难以驾驭大片。要想突围,必须独辟蹊径。幸福蓝海打算从制作中等成本类型化商业片入手。同时,作为一家国企,公司向来高度重视品牌形象,因此,他们也要求作品具有一定艺术水准。

此时,《白日焰火》的剧本项目进入幸福蓝海的视线。当时的《白日焰火》,已经用了八年的时间在海内外寻找投资,最终都未能达成合作。在这期间,导演兼编剧刁亦男为了能让作品面世,将故事情节做了几轮大幅度调整。最后呈现在幸福蓝海面前的剧本,是一个离奇的破案故事,有推理,有悬疑,拥有商业元素,另一方面,导演刁亦男独特的艺术构思也受到了制片团队的认可。在看过他的前两部电影《制服》和《夜车》之后,团队认为他可以拍出好看的故事。况且,《白日焰火》的成本预算只有1000多万。经过反复论证,团队决定制作这个项目。杨抒表示,在决策过程中也有怀疑,有很多观点不一致。但仍愿意赌一把。而洪涛则指出,“制作第一部电影的首要目的并不是挣钱,而是实现业务转型,并且在转型的过程中锻炼队伍,让业界认识我们。”于是,在一开始,团队就划定了止损范围,可以接受一定限度的亏损。“该交的学费就要交。”

大胆制作打破常规

长期制作电视剧的经验,帮助幸福蓝海的电影团队练就了项目判断力和操作经验。洪涛在谈及桂纶镁的表演时,甚至列举出几部连记者都没有听说过的生僻电影。而杨抒则认为,作为一个产品,电影和电视剧一样,制片人都是最重要的一环。

幸福蓝海执行总经理万娟担任了这部影片的制片人。这位年轻的女孩第一次带领团队独立操控一部影片。尽管外界对这个项目的质疑声一直存在,整个核心团队却对这部电影充满信心。万娟和她的团队在拍摄制作过程中,编写了一本“制作手册”,总结经验教训,方便以后逐步形成标准化流程。

谈及制作《白日焰火》的经验,万娟总结了“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八个字。

按照常规经验,卖座的演员在制片界有一个固定排名。在策划阶段,制片机构会来回组合这些演员。“经验告诉你,只有这些人才能带来票房。但他们虽然是市场的选择,却未必是这部影片所需要的人。”从市场的角度,本片仍决定启用明星担纲主演,但前提是必须与影片气质贴合。廖凡和桂纶镁一直是本片的第一人选,他们也顺利请到了这两位演员。据万娟了解,除了廖凡获奖,其实桂纶镁也杀进了“最佳女演员”的最后一轮角逐。此外,王学兵、余皑磊和王景春的表演也受到不少人的好评。其中,扮演洗衣店老板的王景春在拍摄本片期间,还凭借《警察日记》获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帝。

除了演员的选择严格把关,制片团队还尝试了一种大胆的制片方法。影片故事分为两个段落,1999年和2005年,季节分别是夏天和冬天。一般的剧组通常会选择从秋天开始拍,模拟夏天的感觉,再拍到冬天。然而,为了让场面更真实,剧组决定将拍摄分为两期。这意味着会有两次进组,成本提高,并且需要协调所有工作人员的檔期。但是万娟仍然这样做了。而廖凡在拍冬天的戏之前,特意增肥了20斤,以符合人物五年后的生活状态。

电影实际拍摄时的场次也比最初的剧本更多,目的是为后期剪辑带来更多组合的可能性,而每一种组合都将呈现出不同的涵义。“现在很多导演都制片人化了,但是刁亦男还是专注于导演的领域。”万娟说。而制片团队也努力给予导演自由的创作空间。

柏林电影节选片人对万娟说,当时看了亚太地区的影片,《白日焰火》的气质非常特别。这部影片还将在法国艺术院线公映,由法国三大电影发行公司之一Momento负责发行本片。而影片的公映版本和获奖版本略微有一些小差异,只是出于节奏的考虑所做的改动。事实上,这部影片送审时,电影局只给了几条意见便顺利通过。

强大宣发系统贯通产业链

《白日焰火》首周票房6500万,截至发稿前,已突破9560万,成就了文艺片的最好市场成绩。这让业界看到,幸福蓝海不仅可以开发制作出一部优质电影,还有不可小觑的宣发实力。这部电影的“练兵”意义不仅在于制作上游,对下游同样至关重要。用杨抒的话来说,就是“通过这部电影,学习如何打通产业链。”

杨抒认为,获得国际大奖对一部影片的宣传和发行来说是利弊共存的。好处是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增,而坏处在于,通常获国际大奖的影片市场表现都不太好。观众印象中,影片获奖大多等同于晦涩难懂。《白日焰火》的市场表现如何,也是检验当今电影市场的一块试金石。公司原本的计划是,柏林电影节如未获奖,还要继续参加其它电影节,但无论如何影片一定要在今年上映。柏林“擒熊”大大加速了影片面世的速度,也提高了宣发预算。现在,影片的宣发成本和制作成本的比例几乎是1:1,甚至还要略多一些。

宣传上,影片与宣传公司光合映画进行全案合作,宣传手法完全按照商业片的方式进行,强调悬疑、爱情、犯罪,吸引更广泛的观众。杨抒表示,在当前市场不成熟的环境下,不会人为区分艺术片和商业片,幸福蓝海出品所有的影片都要有商业元素。

背靠广电集团,是幸福蓝海相比其它影业公司独一无二的优势。江苏广电总台也花了很大力气辅助影片宣传,甚至卫视的宣传团队也加盟进来,融入进电视宣传手法。江苏广电除了利用自身的媒体资源外,还借用了其它媒体的合作关系。在发行阶段,华谊兄弟也介入其中,整合进他们的宣发资源。

不可忽视的是,幸福蓝海的院线公司为《白日焰火》的票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仅仅是自有影城在排片上的倾斜。事实上,全国大多数的院线经理一开始并不看好这部电影,排片不理想。而幸福蓝海院线则负责与其它院线同行进行沟通。为了加强宣发,幸福蓝海逐个“攻克”院线,争取到较大排片量。此外,不同地区的影院还设置了不同的阵地宣传手法。在一些地市级影院,甚至开设了与“金熊”合影的专区,增强与观众的互动。这都是以往的文艺片宣传中少见的。

《白日焰火》的成功,不仅推出了两位大器晚成的电影人,也让幸福蓝海在电影制作领域有了一个精彩的处女秀。幸福蓝海影业立足下游反哺上游的策略,首战告捷。这个案例对于电影创作者和电影企业都带来不小的启发。当品质优秀、作者性强的电影与严密的制片体系、强大的宣发体系相结合,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并不是梦。万娟透露,目前公司储备额电影项目共有20多个,签下的创作者有朱文、张嘉佳、唐郗汝,在电影领域,他们分别是有才华的导演、编剧、制片人。共同点是,他们都在幸福蓝海开发自己的原创项目。幸福蓝海接下来要制作的项目叫做《好久不见》,由张嘉佳的系列小说《睡前故事》之一《路痴》改编。

“国外有许多优秀的电影都是西方成熟的制片、宣发系统与东欧导演的组合。”万娟说,“幸福蓝海也将沿着这一方向前行,选择一些有个性的商业类型片进行开发。”

白日焰火论文 篇4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象征符号,象征意义

一、电影符号学解读的必要性

符号学的研究体系非常广泛。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 “符号由两部分构成, 即能指和所指, 符号是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整体, 二者不可分割。他们分别体现符号本身的形式和意义。能指唤起所指, 特定的能指和所指具有一定的意指关系, 一旦建立, 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并且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符号是代表另一物的某物或被赋予意义的任何事物。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手段之一, 经常会使用大量的符号, 尤其是象征符号的运用很常见。因此, 用符号学来解读电影的外部表意和内在的深层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构成了电影理论的一部分, 也成为符号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然而, 由于电影中符号背后“所指”不确定性, 语言学的符号化解读明显不适用于电影。所以, 研究电影符号学就显得更为重要。

影像符号学的创始人、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指出: 影像是一种“社会总体事实”, 包含社会文化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心理的、美学的等各方面要素, 所以对影像的研究势必应当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开展, 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美学方式。他明确提出影像是一种“符号学的现实”。

南京师范大学的周明太和卜新章指出“影像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相比, 它因其具象性, 更容易带来诠释的开放性。影像因其生动、直观的画面, 似乎使得作为“能指”的画面符号与作为“所指”的对象情景获得了直观上的相似。但是, 影像符号因剥离了高度概括的语言文字代码, 无法像语言文字一样, 直接表示概念, 其所指对象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稳定性, 即对象在不同陈述背景下, 有不同的意蕴。因此, 理解电影艺术作品中的符号象征意义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二、《白日焰火》的符号学解析

影片《白日焰火》还未出现在大陆荧幕上就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在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 它一举斩获了金银熊双奖。这是中国男演员首次获得此殊荣。作为一部获奖影片, 它打破了“文艺电影叫好不叫座”“国外获奖影片国内无人问津”的魔咒, 创造了良好的票房成绩。不仅如此, 披着文艺外衣的《白日焰火》巧妙的借用了商业元素包装, 此片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取得平衡的典范开启了我国电影史上另一个新的纪元。有专家表示“《白日焰火》的开拓性在于跨越大众与小众之间的鸿沟, 打破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的区隔”。

《白日焰火》是由刁亦男指导和编剧, 廖凡、桂纶镁、王学兵领衔主演的一部悬疑爱情影片。讲述的是廖凡扮演的警察张自力追查吴志贞的丈夫梁志军被杀案件, 由于疏忽和大意导致两名同事殉职。他自责不已, 沦为一个保安。日日消沉。在5年后, 本地再次发生了类似的离奇碎尸抛尸案, 张自力不甘心, 再次追查真凶。他发现这些死者都与桂纶镁扮演的吴志贞有关系。随着侦查的发展, 他越来越接近真相, 同时也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女人。影片的最后, 查到吴志贞才是凶手, 张自力用一场“白日焰火”为她送行。坐在警车上的吴志贞看到这场烟火, 笑了。这部影片中, 人性的罪与爱, 自我救赎与被救赎, 背叛与希望交织在整部影片中, 他的“能指”背后的象征意义, 使得这部影片在观看后留给观众大量的想象空间, 让人意犹未尽。下面我们将逐一探讨影片中出现的象征符号。

1、影片名称的符号化解读

无论是中文名“白日焰火”还是英文名“Black Coal, ThinIce”, 都包含着一种黑与白的色差, 现实与梦幻的张力。焰火这种东西通常在夜晚点燃, 影片却用白日作为焰火的时间定语, 本身引人深思。影片将地点定在哈尔滨, 这个冰雪绵延的城市, 白雪皑皑象征的是纯净和透明, 这种白雪的味道象征着爱情的味道。然而, 在白雪中的连环碎尸抛尸案, 正如白雪下流淌的黑色血液, 也象征着片中三位主人公:张自力、吴志贞和梁志军之间的感情纠葛。这种巨大的双关和对比充斥在整部影片当中, 这种黑与白、爱情与悲情的纠葛贯穿于整部影片, 不仅是它的叙事主线, 也成为其创意主线。

另外, 影片是从警察张自力的角度去叙述, 因而白日焰火也有了特别的含义。白日焰火象征着张自力和吴志贞之间的感情, 虽然绚烂, 但是多余, 最后只能归于沉寂。这种深深的无力感通过张自力在顶楼燃放烟火而得到情感上的宣泄。焰火的背后是无尽的黑暗。所以在影片结尾处, 吴志贞笑了, 这是她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笑容, 她明白了多来年自己追求的不过是过眼云烟, 虽然绚烂, 但终究会逝去, 而这种白日焰火, 也只有燃放的人才会注意的心绪。她内心隐忍、悲痛但无奈的情感, 最终通过燃放的焰火成为外泄的音符, 划过长空。

2、影片人物的符号化解读

首先, 警察张自力是叙述的主要人物。他的出场形象设置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于男性的审美特征。黝黑的皮肤、粗犷的嗓音, 虽然不是很帅但充满男人气息的外形。在他沦为保安的一个场景里, 在同事的起哄下他抱紧了一位女同事调戏;在和前妻的最后一场“人体盛宴”中要求占据主导;和吴志贞的见面到第一次俩人滑野冰后迫不及待的接吻, 都可以看出导演对这个人物的设置代表的是性。他象征的是成熟男人的原始冲动。虽然粗犷但也不乏柔情。这样的人物设定对于最后他与吴志贞之间的爱恨交织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是吴志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她是施害者, 也是受害者。她因为一件皮氅杀死了客户, 让梁志军为他顶罪;在洗衣店老板的变态庇护下无奈艰辛而悲哀的生活着;直到遇到张自力, 满足了自己对于男人的一切幻想。这个角色象征的是在现实世界里柔弱的女性群体所面临的深深的无力感。一方面, 保存了封建的思想要求女性对丈夫的服从和满足;而另一方面作为新时期女性对于自身幸福感的追求的茫然与困惑。这两种因素交织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 将社会的现实感和人物幻想之间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摩天轮的第二天, 当吴志贞拿出口红装扮, 这种红色代表的是对短暂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深深敬畏。

第三个出现的人物是梁志军。他的角色设定是冷峻、寡言、强势的男性角色。他很爱自己的老婆, 爱到可以为她顶罪永不见天日。然而, 来自男性的自卑心理让他随时随地都在监视自己的妻子。这种近乎变态的心理和自卑的无力感让他杀死和妻子有关的男人。这是他对于自身尊严的维护。无疑, 他内心是充满爱的, 然而面对自身生理的缺陷, 他的爱显的残缺不完整, 同时又表现出人物内心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自对爱情、对人生的绝望。所以在影片中, 他出现的时候都是用帽子遮住面孔, 来表现这个人物内心的阴暗。他所拥有的就是那双冰鞋, 冰鞋的利刃就是他维护自身的武器。用外部力量来武装自己脆弱的内心, 扭曲、阴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影片中道具的符号化解读

这部影片不仅人物设置上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兴趣, 而且其中的道具设置也颇有意味, 正是这些道具的出现使得影片的内涵和深度有进一步的提升。

(1) 皮氅。故事开始于皮氅, 影片中的象征意义绝非仅止于一件外套。皮氅就像是一条分界线, 将两队人马分的清楚明白。一边是胜利者, 一边是失败者。胜利者如皮氅的主人、皮氅主人的妻子, 他们在社会上获得了成功, 男人有钱却死于非命, 女人就在开夜总会“白日焰火”。而失败者就是张自力等几人, 背负的是残缺不全的爱情和欲望, 在茫茫都市中生存至今。然而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 没有一个是安静祥和的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是导演对于当今社会的一种另类解读。

(2) 烟。抽烟被认为影片中主人公情绪外化的一种方式。张自力在影片中的每一次吸烟, 都是他陷入困境而无可奈何的行为方式。吴志贞在第一次清晰皮裤时也点燃了一根烟, 显然她已经感受到了张自力的跟踪。通过抽烟的动作能够感受到吴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一方面是想要爱情的心, 一方面是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而在梁志军被击毙之前, 他说想要买一包烟。这是一种想要放松压抑情绪的请求, 于此同时画面搭配的是他的外在利器冰鞋, 被水一滴滴滴在上面。暗示他内心的焦灼不安。

(3) 口红。口红是在第二天摩天轮事件后, 吴志贞在吃早餐时的动作。在此之前无论是她的服装还是妆容都以暗灰色调为主。此时开始使用颜色点缀, 象征的是她内心对于爱情和情欲得到了短暂满足后的欢愉。这更表现出她内心对于正常爱恋的期待和渴望。即使只是短暂的欢愉, 也足以让一个女人内心变得柔软。

(4) 舞蹈。在张自力已经察觉到吴志贞才是最后的凶手时, 他来到舞厅起舞。与周围双人舞大相径庭的是他独自跳舞, 毫无章法, 没有节奏。这是张自力在和吴志贞见最后一面前的表演, 他面带笑容, 恣意狂纵, 象征的是他男性尊严的回归和胜利者的喜悦。他为自己找到最终凶手, 可以重回警界而喜悦不已。这与之前影片中出现的他邋遢、内敛的感觉完全不同。舞蹈是庆祝胜利, 却也是一段感情的结束, 另一段人生的开始。周而复始, 没有结束。

三、总结

《白日焰火》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符号, 符号学的原理在很多地方得到体现。影片中三位男女在爱与罪中付出、沉沦、迷茫、纠缠, 牵引出环环相扣的命运生物链, 在不断的爱与抉择中循环。张自力、吴志贞、梁志军都不过是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普通、现实、颓废而不易, 他们有着许多人生的共性, 命案背后折射出人性爱与罪的闪光与黑暗、沉沦与救赎。影片公映后观众的反响、影评人的评论都很好的证明了影片中对于符号学的应用是很成功的。也正是符号学的应用使得影片层次更加分明, 细节更加精彩, 从而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李贵宏.《白日焰火》:清洌意象中的罪爱救赎[J].中国电影报, 2014 (04) .

[2]谭政.《白日焰火》:弱女子的人性漩涡[J].中国电影报, 2014 (03) .

[3]黄艳军.从符号学角度解读电影《转山》[J].电影文学, 2012 (20) .

[4]金德芬.电影《V字仇杀队》的符号学解析[J].济宁学院学报, 2013 (04) .

[5]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6]克里斯蒂安·麦茨, 等著.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屋, 2002:6, 8.

白日焰火观后感 篇5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日焰火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日焰火观后感1

一个人独自看了《白日焰火》,这段时间不喜欢扎堆,爱独处,独自思考!

没有几个人看,出影院的人都显得很失望,觉得好没意思。

前一段时间看到新闻,说这个电影获得金熊与银熊奖,我对获奖的作品比较感兴趣,抱着好奇的心,想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电影,让评委给它这么高的肯定。

《集结号》里廖凡饰演的,爱吃卷饼的那个战士,非常喜欢,今天这个,他已经和角色融为一体,让我忘记了他在演,一个活生生,邋遢的,又不失温情的警察。

桂纶镁,虽然在这个影片中没有笑过,话也不多,但是每一个角度的她,都是那么吸引人,清瘦的背影真是楚楚动人。把一个能让男人奋不顾身的,迷一样的女子,演绎的那么令人信服和同情。

片中,瘳凡的同事,追踪到梁志军,就因为对处境不能很好的认知,大意之下,转瞬即失的生命,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常。

电影从头到尾都尾让人寒冷,暗流汹涌,有一种情愫在内发酵,让你思绪飞绕。

如果第一个人误杀时,吴志贞自首,而不是与丈夫共同隐瞒真相,后来的事情发展,可能就不是像滚雪球一般,事态愈演愈烈,无法控制,终于大白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份悔和无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看着最后廖凡在我们这代人熟悉的舞曲中,跳得那么纠结和释放,谁又能说,谁是冷酷的。

这里面没有快乐的人,这种结局反而很好,不然,吴志贞一辈子反复播放着那一个个逝去人的,把秘密藏的那么久,人一定会生病。人是需要把自体的能量与外界进行流通的。

永远不会忘记,在海峰老师的别墅里看的《24小时》,老师指点我们看剧情,其中一段,议员的儿子几年前,因为姐姐被人污辱,一气之下把嫌犯杀死,为了掩盖这个事实,议员的最信任的人帮助这个小男孩洗脱罪名,但是,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奇怪,过去发生的事,总会在未来的一天,以某种方式露出蛛丝马迹,当真相袭来,影响到议员竞选的关键点时,议员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来到了自己儿子的卧室,让儿子看着他的眼睛(这个情节,在美国的片子里经常会出现,在没和老师接触之前,这样的片断,真是太习以为常,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别提思考!)让他亲口告诉自己事情发生的真相。海峰老师,让我们仔细观看这个部分,看我们没吭气,自己就点到:“这段非常精彩,所有的强者从不逃避问题,都是敢于直面真相,解决问题!”

如果你逃避面前的这个难题,可能将来这个问题越累积越大,越难以应付和解决,想想这个吴志贞与梁志军,就是为了掩盖那个真相,怕去面对和承担后果,才导致最终的结局如此悲惨,牵连和受害的人不断增加,祸及自身。

人生不能重来,只有从过去的体会和经历中总结经验,来对今后的生活重新调整,变的让自己开心,逐渐走向那个自己想要的生活。

白日焰火观后感2

如果当你看完一部电影之后爬到床上,突然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把这部电影又过滤了一遍的时候,那么不用怀疑,这部电影绝对值得推荐给朋友去看。

等一下,什么叫好看,什么叫不好看?吸引人叫不叫好看,会讲故事叫不叫好看,揪着心看到最后才释放叫不叫好看?

抛开金熊奖、银熊奖的外衣,这是部很写实的电影,其实一开始我也是不能免俗的带着好奇心去看的.,这个得了金熊奖的最佳影片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男主角张自力(廖凡)在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就很洒脱不羁,标志性的胡须很男人。因为在调查碎尸案过程中有两个兄弟被枪杀了,案子又没有头绪,渐渐地迷失了自己,或者说失去了做警察的动力,所以后来被分配到了一个工厂保卫科上班,也许是凭着自己的专业嗅觉,或许是因为溜冰鞋的暗示,他慢慢找到了一点头绪,开始主动去调查这个嫌疑最大的吴志贞(桂纶镁),并逐渐的爱上了她,这个我看的出来。在他的真心打动下,女主角终于放下了防备,对他摊了牌,把那个曾经为她碎尸、隐姓埋名的、“活死人”丈夫梁志军(王学兵)带到了警察的埋伏里,并被当场枪毙了,在我以为故事的情节快差不多的时候,张自力发现原来他深爱的这个吴志贞才是99年那个碎尸案的杀人凶手,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内心挣扎,但是最后他还是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因为爱她才会这么去帮她吧,那就是让她去自首,她最后也给了自己一个解脱。

或许真正的自由就是坦白吧,压抑了这么多年的怨恨纠缠和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全部都完完整整、彻彻底底、干干净净的结束了,张自力是这样,吴志贞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个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网友评论张自力最后那段独舞真的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好诠释,动作粗放有力,表情自然放松,节奏感超强,巨舒坦;明白了这个就不难理解张自力之前为什么要带着吴志贞坐上了咯吱作响的破旧的摩天轮去眺望那个曾经的“白日焰火”歌舞厅,劝她自首,给她机会,让她明白他的爱有多深;明白了这个就不难理解张自力为什么要在吴志贞被警察拷走的时候在漫天的雪地里放焰火,焰火象征着什么,仅仅是为了扣住电影的题目吗,还是自由、美丽,或者说是我的想象力有限?又或者是他给了自己一个自由,给了爱人一个自由,也给了感情一个交代,到了这里才领悟到电影开始张自力和她老婆离婚的情景,放手,Letitgo,坐上了雪国的列车。他明白了,那我们呢?

试析中国式黑色电影《白日焰火》 篇6

张 建,张 怡

电影《白日焰火》剧照

2014年2月16日,由华语导演刁亦男执导,廖凡、桂纶镁和王学兵主演的电影《白日焰火》在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分别将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斩获囊中。如此殊荣,不仅让导演刁亦男在上台领奖时激动哽咽到“这个梦,不要醒”,也似乎让国内观众和电影界人士畅想起华语电影的“中国梦”。一时间,“刁亦男”、“黑色电影”、“中国黑色电影”、“华语艺术骄傲”等关键词成为国内外各种新闻报道和学术探讨的关键词,那么《白日焰火》是一部怎样的中国式黑色电影呢,本文试加解读。

一、典型的黑色电影人物设置搭配

“黑色电影”主要是指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的好莱坞影片当中,以表现犯罪、侦探为主的一批影片。可以把黑色影片看做是电影类型的一种,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视觉风格特征和一种情感倾述的倾向。[1]“黑色电影”填充了揭露生活真实阴暗和人性着实复杂的空白。在黑色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性和理性的不停推敲,以及对于现实中权力政治、法律秩序,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严肃拷问,极具现实主义批判的色彩。当然,黑色电影的力量并不仅仅是让人们毛骨悚然,在看似只有悲观和绝望下,也折射出人性和理性的光芒,传递出了对于人类理性和理性社会伦理关系的阵阵呐喊。导演刁亦男也在多次访问中提到,《白日焰火》里确实有着他对于“黑色电影”的一种致敬情怀。

黑色电影中典型的人物设置搭配是有至少一男一女为组合主角,男主角既不会是一个盖世英雄,也不会是一个绝对纯粹的恶人,他的性格不会是开朗热情或乐于助人,往往是一个喜欢独自行动的并略显孤僻和神秘的男子。女主角一定会是冷眼的美人儿,拥有令人心醉的美貌,却有着深不可测的计谋。在影片中,一切的谜团阴谋罪恶都以她为中心,随着故事发展,始终会成为调查、侦破、解密的中心对象。

影片《白日焰火》一开始,除了抛出一个碎尸案件外,也让我们第一时间看到了男主角张自力的凡人甚至是不够美好的一面。与前妻在宾馆的“最后一次”,以及在分别的车站不愿放手,还想与前妻继续有“关系”的欲望,甚至就是脖子上那根足够粗的黄金项链,都让我们对于张自力这个人物没有那么多的美好感,甚至会觉得有点儿粗鲁、猥琐甚至失败。直到紧接着他回到警队参与开片的碎尸案件调查时,我们才有点儿诧异和尴尬的明白和接受,原来他是个警察,或者说原来这个警察是个凡人,是个刚刚失婚的寂寞孤独男人。后来因为工作失误导致警察沦为工厂保安,意气风发金项链主沦为彻头彻尾失败的醉鬼,脱离原有的同事和朋友,变得空虚孤僻和寂寞。这也为后面为何张自力会如此坚持的将案情一查到底,也许正是因为婚姻、工作、生活的这些种种失败不如意,才有了片中如他台词所说的一样,“只为了让自己输得慢一些”。

再看由台湾演员桂纶镁出演的另一核心配置人物——吴志贞,桂纶镁也许谈不上惊艳的漂亮,但是能被冠以“文艺女演员”的称号,不得不承认确实有股与生俱来的脱俗气质。加之《白日焰火》取景又在白雪皑皑冰冷的东北黑龙江,如此更加衬托出吴志贞这个角色的冷艳美丽和与众不同。如果说整部影片以侦查案件为主,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侦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和阶段:一是开始误以为死者为吴志贞的丈夫梁志军而展开侦查;二是因为一个正准备与吴志贞结婚和正开始与吴志贞谈恋爱的男子都被杀害而展开侦查;三是因为发现最开始的死者另有其人,而此人的皮氅恰好是五年前吴志贞洗坏。如此看来,整部影片都是紧密围绕着女主角而来的。以上都是典型的黑色电影人物设置搭配关键核心。

二、黑色电影的自有叙事倾向

有人把黑色电影看作一种电影类型,而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则认为它是一种情绪或风格,但他们都同样承认黑色电影的称谓,在叙事上也可以找到它们一些共有的或相似的模式。美国电影理论家詹·达米科对黑色电影叙事模型的初步原型作了归纳:“一名男子不论是由于命定的要因巧遇而行动,还是由于他受雇于人专门应付某一女子,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充满血性却又时感痛苦。邂逅了这具有同样的人生观的并非天真无邪的女子,他从性的方面被她吸引,从而难逃厄运。通过这种吸引力,不管是由于女子的诱惑,还是由于他们的关系的自然结果,这男子陷入设谋欺骗、蓄意谋害或实际谋杀另一名男子的境地,此人是那个男子不愿意接触的(通常是她的丈夫或情人)。这种行动往往导致女子出卖主人公,但在任何情况下,这种行动往往最终给那个女子以及她接触过的男子,往往还有主人公自己招来隐喻性、但又是千真万确的毁灭”。[2]

依据詹·达米科大师的总结,《白日焰火》可以归纳为:一名原本单纯美丽的年轻女子因为错手杀掉以赔偿皮氅为要挟而数度强行与她发生性关系的土豪后,爱她的丈夫选择以将自己人间蒸发变为“活死人”的方式来包庇和保护她。因为这巨大的牺牲,丈夫有了更加强烈的想守护或者说霸占女子的欲望,于是在“隐身”期间他不惜杀害了另外两名和女子发生新感情的男人。一个失婚失意的前警察却因为被女子吸引,也出于曾经的职业本能,打破了这个“隐身”丈夫的凶残霸占。他与女子间开始的相互吸引让女子看到了“解脱”丈夫的希望,于是她故意误导,直至借刀杀人将丈夫送至灭亡而自己赢得爱情、生活的双解脱。可最终导演还是选择“邪不胜正”,尽管这个突如其来的前警察确实还是爱这个女子,但是出于良心和道德以及曾经职业的多重质问,他还是选择了将真相告之于警察,让女子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可见,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在叙事倾向上真的是完整的完成了对于黑色电影的致敬,看似三次侦查,实则将故事发展和人物情感、道德、人性拷问一一推进完成。

三、中国式的黑色基调与情绪

在黑色电影中,有一种隐约的情绪贯穿始终,有一种扑朔迷离的味道,这种情绪被电影理论家称之为秘密的黑色“调子情绪”。形成这种情绪主要依靠:1.独特的具有视觉效果的外景场地,大量的具有“黑色”的场景,例如黑暗的长街、光线不足的室内等;2.鲜明的将明与暗进行对比,让主角隐蔽在黑夜城市的某个角落,或者隐蔽在由明与暗形成鲜明照明对比效果的阴影里[3];3.经常会采用带有幽闭恐怖的安排,用门窗又或是楼梯的影子人物从其他人群中抽离出来,体现人物本身的情感抽离;4.不可忽略的黑色块元素,可以是光没关照到的黑暗之处,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类似于黑色家具、黑色汽车等实物来烘托呈现。

虽然这部影片叫《白日焰火》,但是整部影片的“白日”状况并不多,更多的故事和表达都是在黑夜。也许本身的侦查案件主线路就给观众铺垫了一种悬疑不安的氛围,再加上大量的黑夜环境,更让观众从头到尾有一种凝重压抑的情绪。至于鲜明的明暗对比在本部影片中也是十分明显,影片中除张自力以外的其他纯粹警察大部分所出现的时候要么是青光白日时刻,要么即使在室内也一定是光线亮堂。然而另一人物则恰好完全相反,扮演活死人的吴志贞的丈夫——梁志军。整部影片,只有他在野冰场被张自力使计推测出是梁志军的那场戏是在白天,其余他出现都是在夜晚。要么是在漆黑巷子,要么是在密闭的宾馆房间内。此外,影片中的黑色块元素更处处皆是,黑色的警车、假发、冰鞋等等,可谓真的是“一黑到底”。

如果说细数过往众多华语导演在国际知名电源节上的每一部大作都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历史性标准,那么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也或多或少的遵循了这一标准。影片开始,在运煤卡车的后面,跟着的是一辆载满中国解放军的敞篷军用卡车,上面站满了军人,豪迈的高唱着“打靶归来”。在梁志军被击毙后,吴志贞以为自己的生活获得解脱并能够从张自力那里重新获得爱情时,她改变了自己一贯素色暗淡的着装打扮,穿上了红色的毛衣和套上了红色的围巾。因为红色在中国有着喜庆祝贺等寓意,所以导演这样的安排让我们能够更加心领神会的感受到主人翁情感情绪的变化。

如果说唱军歌和红色都是表面化中国特色的融入,那么导演刁亦男还有更加深刻的中国特色的暗孕其中。首先是男女主角的人名,“张自力”和“吴志贞”。张自力名为自力,实则是失婚失业又失意。如果没有女主角的情爱诱惑,没有之前同事无意的将他带入案件激起他久违的职业本能,张自力可能一辈子也不再自力了。同样,吴志贞名为志贞实则最不从一而终之人。因为洗坏客人皮氅自己不够钱赔便半推半就顺应客人的“以身还债”,因为受不了寂寞而“借刀杀人”将爱自己为自己宁可消失的丈夫送到警察的枪口。而至于他对张自力的爱,更不敢轻易去判断有多“贞”,因为这样的爱也许一开始就掺杂了利用的成分。男女主角的如此名字安排,在西方黑色电影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中国黑色电影中,刁亦男导演则让它成为了引发思考的极大讽刺。

其次,吴志贞与除张自力以外的其他警察们见面说起案件的时候,前后的变化差异是很明显的,而这种变化和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也吻合了外界对于中国女性的理解。第一次吴志贞与警察们的正面交锋是影片开始,警察侦查出死者是她的丈夫,在洗衣店告知她此事并核实的场景。此时,吴志贞全场用双手捂住脸,开始看来是悲痛,后来想来也许是因为对于自己过失行为而引发的这一切的害怕,不知道该如何反应,索性含蓄的哭泣来躲避。对此,很符合东方女性在大众眼中弱小含蓄的形象。第二次与警察正面的交锋是在张自力已经向警队说出了案件真相,警察们到洗衣店,要吴志贞自己招供自首的场景。此时,经过五年的种种,吴志贞变得更加“强悍”,没有泪水,没有害怕和胆怯,甚至还有那么一丝的“你奈我何”的强硬。如此细微的处理,导演可谓煞费苦心。如果说一开始过失杀死皮氅的主人是无奈被逼,那么到后来的借警察之枪击毙梁志军的被逼而为之,却不是诸如之前的单纯无奈,反而也许是因为自己这五年来的孤独“陪伴”,感觉似乎已经将自己曾经的罪孽洗清,更加强烈的渴望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选择了以这一搏来加以改变,虽然最终还是被警察侦破,但是此时的这个女人已经告别了曾经的单纯与害怕无措,但是仍然保留着一份自以为可以依赖爱情换来忠诚的侥幸。如此对于人物细微的不同表现处理,看似不经意,实则煞费苦心,并且对于女性心理有着深刻的解读。

再者,从光影视觉效果来说,吴志贞带着张自力第一次到野冰场滑冰那一场戏的开始,漆黑的冰场里,一束明亮的灯光下,一个穿着花棉袄扎着辫子的年轻女子在灯光下在漫天雪花下跳舞般在原地优美的翩翩旋转。如此画面插入在悬疑不安的节奏里,十分突出,彰显导演的设计感。

种种元素的融入,种种文化的蕴含,以及种种故而为之的设计,都让我们看到《白日焰火》一如导演刁亦男自身所说的是对黑色电影的致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中的中国式表达元素和风格,甚至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去推测去臆想类型电影中国化的种种可能性。

[1]邹懂礼.“黑色”影像里的社会与人生——黑色电影研究[M].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38.

[2](美)詹·达米科.黑色电影:并不过分的建议[J].何小正,译.世界电影,1988(1):34.

[3]王猛.黑色电影的“黑色追求”[M].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4):63.

张 建,男,四川达州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影视编导与传播系主任,美学博士,主要从事影视美学、影视文化研究;

白日焰火论文 篇7

如果说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成熟是其自滥觞以来的第一次高潮的话, 那么, 女性主义理论的第二次高潮, 即大范围地铺展开来, 则是与电影理论研究相碰撞, 所迸发出的激情的火花。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基, 对电影所书写的内容进行批评研究, 并分析女性观众观看电影时的思维意识。女性主义叙事学与电影的整合和划一, 这不仅开拓了一个观看电影的新视阈, 更让电影的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激情的疏离” (1) P156是劳拉·穆尔维 (Laura Mulvey) 在其论文和书籍中所渗透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归纳, 笔者认为, 其基本内涵在于, 在批评分析某一影视文本时, 应当以第三者的角度, 疏离地看待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分析其表面镜像下所蕴含的丰富女性意识。以这样的评判规则, 既能够剥离父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影响, 又可在批评实践过程中规避过度女性主义化而导致的极端女权主义, 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角度公正地做出评价。从第三者的疏离状态出发, 解构影视文本中的女性意识, 能够更中立的剖析导演的意图、角色的行为动机以及故事的起承转合等等, 还能有效地洞察女性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所接收到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与男性的观看有何不同, 这也是“激情的疏离”题中应有之意。

《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一举摘得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不得不说廖凡所塑造的张自立这一人物形象确实是独具匠心, 其身上散发出的男人魅力在让观众回味的同时也打动了评委。但笔者却并不想把这部电影文本的中心点聚焦在张自立的身上, 而是更倾向于解构吴志贞在电影中的女性意识, 她才是故事的核心, 她牵动着案件的发展和走向, 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典型化人物。男人们尾随她、窥视她, 甚至想要占有她, 她引导着男人们的视线。也许, 在影片中她看上去仅仅只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人, 但她却成为影片跌宕起伏的关键点。本文笔者将以“疏离”的态度, 分析《白日焰火》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吴志贞, 其女性意识的从属和反拨, 并在分析和整合的过程中, 研究其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在女性观众群体中的反响和回馈, 以求更加全面的研究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形态学规划。

一、处在从属地位的被窥视对象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历来被认为是男性窥视和意淫的承载者, 她们是满足男性幻想的慰藉品, 或者, 可以更夸张的说, 也许女人本身并不存在, 但正是在男性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的作用下, 女人便产生了。“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形成的。生物、心理或经济命运都不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上的形象, 正是作为整体的文明导致了这种造物, 处于男性和太监之间的中间物, 这种造物被描述为女性。只有他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个体的人建造为他者。” (2) P156这样看来, 女性处于从属的地位也就不可避免了。商业电影以女性身体为噱头吸引票房, 以一种嘉年华似的狂欢活动展露着女性的身体。“她”在整个过程中成为男性脑海中的“爆米花女神” (3) 即便是情趣高雅、走文艺路线的艺术片, 对女性身体美的展示也是毫不吝惜, 正面裸露镜头不绝如缕, 在男性心中营造了一位活色生香的“维纳斯女神”。“爆米花女神”与“维纳斯女神”不仅给男性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 而且也满足了男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需求。

由桂纶镁扮演的吴志贞一出场便是被几个男人团团围住,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的身上, 而她却是一个只知低头痛苦的娇弱女子。警察、干洗店老板在内的所有男性注视她、劝解她, 希冀从她的身上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既包括警察意图通过其提供的线索使得案情可以有进一步的突破, 同时还有干洗店老板对她的色欲幻想。通观全片, 吴志贞哭的并不是自己过世的爱人, 而是为了掩饰其犯罪的真相, 更深层的意味, 也许还囊括着她对自己遭受生活重负的不堪人生的扼腕以及对无可奈何、无法回头的未来的无限惆怅。这一切正是她作为一个处在从属地位的女性在所难免的坎坷境遇。抛开观众本身对桂纶镁这位女演员的喜爱, 吴志贞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在从属地位的被窥视对象, 其影像书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促使吴志贞走上不归路开始其不幸人生的始作俑者便是皮氅的所有者。因吴志贞损坏了他的皮氅, 他便以赔偿为借口, 觊觎她的美色, 并多次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 忍无可忍的吴志贞终于失手将其打死。一件皮氅, 几万元的赔偿, 吴志贞所具有的独立女性意识也许能够支撑起她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偿还他人的损失, 但却在暴力威胁的裹挟下, 以一种更极端、更暴力的方式发泄了出来。不得不说, 她是男性主导下的悲剧人物, 男性让她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不可回头也无法挽回, 也终将注定了其最后的结局。第二, 隐匿身份又连环杀人的凶手———吴志贞的丈夫梁志军。出于对妻子的爱和保护, 梁志军主动承担下了吴志贞杀人的恶果, 但在后续吴志贞想要甩开他继续好好过生活之后, 他发狂了。他跟踪每一个跟吴志贞交往或即将结婚的对象, 然后痛下杀手, 也许一开始他是吴志贞的守护者, 但他逐渐成为了她的禁锢者。吴志贞深陷在梁志军为她设立的牢笼里, 不能脱身, 她想要反抗, 想要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但梁志军怎能轻易放手。吴志贞作为女性成了男性的囊中物, 没有自由, 只能任人摆布, 即便这是一个爱她胜过爱自己的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彰显出, 在婚姻生活中, 女性往往也是男性的附属品, 家庭地位看似处于被保护的状态, 但也许那只是一种假象。第三, 在救赎与放逐间拉扯吴志贞的张自立。张自立最初接近吴志贞便是抱有功利心的, 他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好友解决案情, 同时也是希望借助这件事完成男人的重振雄风。吴志贞成了他满足自我欲望的载体, 在拯救和将其推向深渊之间拉扯着她。当然, 也许张自立爱她, 希望她能够尽早得到法律的公正判罚, 但总体上来说吴志贞还是成为了他迈向成功的牺牲品。

吴志贞悲惨的人生境遇由一个男人开启, 又由另外一个男人结束, 个中滋味也许只有她才能细细品味。深陷男性圈套和计谋中的她无力挣扎也无计可施。她逐步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失去了独立的自我女性意识, 在男人的股掌之间如无主孤魂般的游荡。她也许试图挣脱牢笼般的生活, 却从一个无形的牢笼进入了有形的监狱, 这也许才是她最好的归宿。她把最后一点获得自由的希望寄托于张自立的身上, 却到最后才发现, 这个一心想要重树男性雄风的人并不能完全的拯救她, 他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解脱了他, 但这也改变不了她作为他从属地位的身份。在男性话语权下失语, 女性视角被淹没, 最终致使吴志贞的命运具有了悲剧色彩。

二、迫切要求独立的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叙事学与电影的交相呼应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 而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也发生于这一时期。1970年代, 第一届世界选美小姐大赛引发了女性主义者的不满, 她们认为选美完全是一场男人愚弄女性及女性身体的低劣手段。格莱德希尔曾经说过:“一旦被压迫群体开始意识到它所受到的文化和政治压迫, 一旦这个群体认识到自己的形象成为压迫的神话和刻板印象———就妇女的情况而言, 这指的是仅仅表达男性幻想的女性形象———那么这个群体关注的问题就成为揭露这类形象的压迫, 以现实性和真相替代它们的虚假、谎言和逃避现实者的幻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女性意识迟到会有觉醒的一天, 一旦觉醒, 她们也定不会善罢甘休。女性主义者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的崛起和发展是对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男性社会的最正面的反馈。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或激进、或柔和———来回应着男权时代。女性主义作为一股力量不断积累和迸发出来, 独立的女性意识也势如破竹。

《白日焰火》中吴志贞这一女性形象虽受尽压迫和凌辱, 在男人设立的游戏规则里被非公平地对待, 在万般无奈之下, 她也有一股摆脱男性掌控, 获得身体和灵魂自由的渴求和夙愿。表面柔弱身体之下隐匿着一只充满活力的猛兽, 当她失手打死皮氅所有者的时候, 是开始其寻求女性解放、树立女性独立意识的第一步。杀人是不对的, 但被杀之人却仗着自己财大气粗便向吴志贞伸出了恶魔之手, 多次非礼之后, 被杀也是意料之中, 吴志贞积蓄起来的愤恨以一种炸弹式的摧毁威力发泄了出来, 不管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还是经过了理性的思考, 她骨子里迫切要求结束这个男人对她的威胁和禁锢, 她可以接受过错之后的承担, 但无法原谅对其女性身体和女性尊严的践踏。吴志贞女性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独立和进步。梁志军作为深爱妻子和爱护妻子的男人, 愿意为妻子所犯下的罪行待之负责,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 黑锅背起来了, 而吴志贞开始膨胀的女性意识把他玩弄在了自己的手中。从想抛弃丈夫到开始找新人结婚, 从慢慢冷淡丈夫到设局使得丈夫被警察追逃, 吴志贞为了自己的解脱, 不惜牺牲这个曾为护她而甘愿“被死亡”的丈夫。女性欲望地迫切要求独立, 使得她为了摆脱男人的掌控而不择手段, 这一切可以说都是被男人逼得, 但可以想见的是, 女性欲望的苏醒和崛起, 乃至后期的不断发展和膨胀, 有助于女性在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维护, 把男人视如无睹或不屑一顾, 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走向。遇到张自立不知是吴志贞的幸事还是倒霉事, 她试图以身相许来维持暂时的平静, 但暴风雨还是会来的, 这个她所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覆灭了, 他亲手将她送进了监狱, 但表面的输赢不代表什么, 因为监狱也许是吴志贞女性意识凸显后自我的选择, 张自立只不过是推了她一把。女性的独立意识不仅仅是身体的独立, 更是思想和灵魂的独立, 仅有身体的自由是不够的, 女性迫切寻求一种可以彻底释放自我的方式方法。吴志贞所想要得到的也许并不仅仅是肉体的一时解脱, 她需要长久的心灵上的平静, 杀人是她最不想也最不愿做的事情, 她只是被逼到了绝路不得已而为之。独立的女性意识使她明白, 逃避责任和规避法律是不行的, 因为女性独立意识的膨胀让她懂得女性自身的价值之所在。

吴志贞在影片中让所有的男人都围着她转, 她才是叙事的核心,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她也不过是个叙事上的陪体, 但是不能磨灭的是影片对其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独立的女性意识不仅仅需要被展现, 更需要被颂扬, 女性同胞需要这样的精神内核以宽慰自己, 也要突破父权意识对女性的压迫。在打破男性禁锢之后的, 是女性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解放和自我意识与尊严的回归。当代女性需要这样的女性意识, 这样才能在父权统治的语境下独立思考和生存, 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最终的监狱锁住的仅仅只是吴志贞的肉体, 表层的现象掩盖不住深层的精神哲学内涵:女性的独立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而是应该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与实践构建起属于具有女性特质的乌托邦世界。

结语

焰火只有在黑夜的天空才能绽放得最为美丽动人, 但是这种在黑暗中的美就像女性被父权压制一样, 再漂亮、再美妙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不过是一件附属品, 片刻的辉煌之后, 也就香消玉殒了。所以, 哪怕在白日只能听得到响声而看不见焰火的曼妙, 也要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天空之上, 这正如不断觉醒的女性意识, 在挑战男性权威的路途之上, 不愿做其黑夜的观赏品和被窥视的对象, 要暴露在广天华日之下, 勇敢地自由地搏击命运所给予的束缚, 也许路途坎坷而遥遥不可及, 但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展现了出来。吴志贞是一次女性意识和欲望养成的实践, 不管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 她终究展现的是女性意识的厚积薄发。

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具有正反两个方面, 在分析压迫与反抗之间, 获得某种隐形的力量, 以达到显性的女性意识的独立。“激情的疏离”为我们提供一种研究女性意识、女性存在等等的角度和方法, 让我们可以以一种第三人称的态度, 公平公正地看待女性在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身份。女性主义叙事学与电影的融合让我们行之有效地梳理和归纳电影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 让这个父权话语作为主导的社会语境开始重视女性地位的攀升和改变。女性主义叙事学维度的研究与电影的整合和划一这才是刚刚开始,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浪潮出现, 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会停止, 而其中的“激情的疏离”这一分析与讨论的思路给了我们后世电影学研究者不容小觑的经验, 未来时空的完美交融还将会引导我们不断探索和发现女性主义在电影文本中的奥秘。

注释

11 [英]劳拉·穆尔维.钟仁译.恋物与好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白日焰火论文 篇8

关键词:文艺,黑色电影,商业,市场

一、西方经典类型片——黑色电影的本土化

一直以来“黑色电影”这个概念, 为众多电影创作者和影迷津津乐道, 事实上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正如《黑色电影札记》的作者保罗·施耐德所言, “黑色电影不是一种类型, 它不像是西部片或强盗片类型那样由环境或冲突来决定, 而是由更微妙的调子和情绪特点来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黑色电影是复杂的电影元素的统一, 融合了好莱坞的黑帮暴力题材, 德国表现主义风格以及以法国存在主义作为思想的内核, 并在经典好莱坞时期达到了影片类型的巅峰。“黑色”在新时代的电影创作中已经蜕变为一种元素, 可以和任何一种类型的影片杂糅在一起, 形成电影独有的一种情调和表达风格。

《白日焰火》讲述了一个犯罪与侦探的故事, 其中廖凡扮演的警察张自力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同事丧命, 从此混日于工厂保卫科喝酒度日萎靡不振。偶然当中面对五年前一桩悬案不断的逼近真相, 在情感和人性之间挣扎。这部影片具备了冷血美人独行侦探, 这样黑色的电影常有的重要元素,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更具有“中国特色”。廖凡扮演的警察常年邋遢不堪, 糊涂潦倒, 在他身上看不到硬汉侦探的影子, 张自力的表现真实的还原了中国北方小城市的现实生活。在他被工厂保卫科嘲笑的时候, 不知羞耻反而嬉皮笑脸的时候, 在他毫无缘由殴打洗衣店的客人的时候似乎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比电影还要黑色的生活本身。在这部电影当中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对西方经典类型的中国本土化的创作, 在类型的基础上传达出对中国社会荒诞乃至超现实的真实写照。

二、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摩擦中的生存

导演曾经谈到《白日焰火》的筹备, 一直是和商业、市场不断磨合调整的过程,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这种摩擦中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在如今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呈现两极化趋势的环境中他将两者通过想象把现实过滤成一个故事。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如何实现对接, 《白日焰火》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在商业元素充足的黑色悬疑的外壳下包裹的是文艺主题的内核, 同时还将确立了影片中国化的价值观趋向, 廖凡扮演的警察张自力在颓废和扭曲之后选择了回归。影片最突出的特色是对于镜头语言的设置和剪辑, 在这其中体现了导演刁亦男对于艺术电影的执着。在以好莱坞为主导的电影美学潮流中欧洲的艺术电影创作被逐渐的排斥在边缘地带, 但是在《白日焰火》当中我们看到了欧洲电影美学风格的回归, 并且展现出新的内涵。

《白日焰火》使得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形成有机的统一, 体现了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新形态, 改善了以往观众心里欧洲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以往节奏缓慢、剧情沉闷的印象。刁亦男在影片定位和诉求上作出探索和转变, 《白日焰火》弥合了艺术和商业之间的鸿沟。

三、文艺电影的契机与审美差异

如今, 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就是票房是决定电影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样使得众多的电影沦为票房的附庸, 长期以来, 我们的电影市场缺乏文艺片的生存空间, 受到票房和观众审美的双重挤压, 文艺片在这样的土壤下难以开花结果, 艺术片在国内院线的上映十分困难, 再加上缺少关注度, 缺乏有力的扶持和展示的平台, 往往在国外参展获奖之后, 在国内才能得到肯定, 文艺电影的市场运作模式长期受到这样的限制和困扰。一直是艺术片导演的刁亦男强调, 如果把艺术称作雅, 把商业称作俗, 在《白日焰火》里, 他找到了艺术和商业的结合点, 是雅俗共赏。《白日焰火》在获奖之后的短短三个小时, 就已经有15家公司有意向洽谈购买, 国际发行的行情一路看高。这对我们中小成本文艺电影创作的转向有着转折性的意义和良好的契机。

《白日焰火》对于中国电影结构调整和市场多元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对于文艺电影来说是个很好的契机。观众审美的差异化是促使这个契机形成的推动力, 正是电影的多样化和观众自身审美需求的变化。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机下这部影片应运而生, 引起电影向差异化和多样化的转向, 引导观众向艺术电影的品质和内涵进行思考, 为未来的电影市场培养更多的有艺术审美追求的观众群体。

结语

《白日焰火》的出现可以说为中国文艺电影在市场的洗礼带来新的契机, 在目前票房大幅度增长的电影市场应运而生, 这部影片的创作正如导演本人所说, 从不放弃对于商业和市场的追逐。这样的创作理念, 使得影片在艺术表达上与观众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统一, 以后会有一些导演受到启发调整创作理念, 去寻找与观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黑色电影札记》保罗·施拉德1971年 (施拉德为洛杉矶电影节策划的短片专题的小册子)

[2]《刁亦男+廖凡从坚持自我到一夜成名》晶报/2014年/02月/18日

白日焰火论文 篇9

2010年,该项目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某位领导的关怀下,逐渐找到明朗的投资方,最终在一波三折中,于2012年年底正式开机拍摄(2011年,已经部分拍摄)。该戏的编剧、导演刁亦男,在《白日焰火》之前,有《制服》与《夜车》等作品,风格近似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的非商业电影模式,但为何在向来喜欢资助中国非商业电影的欧洲电影节上“无人问津”,这其间有没有电影剧本本身对日本小说《白夜行》的大幅度“借鉴”而引起的投资人们的抵触,则需要仁者见仁了。

除了小说《白夜行》在日本被改编为电视剧之外,该故事还于2009年被韩国改编为同名电影,在2011年被日本改编为同名电影。《白日焰火》的整体故事构建和人物命运关系,与小说《白夜行》别无二致。如果说电影是一座建筑的话,那《白日焰火》的图纸乃至于砖瓦水泥,都是《白夜行》的。然而,这些建筑材料与图纸构想,在刁亦男导演的手中,又完成了一种中国东北风的构建,虽然这种“东北风”是否贴近真实的东北生活,依旧值得深度质疑。可以肯定的,是刁亦男导演完成了一次日风中渐的尝试。

刁亦男导演的作品《制服》以北方某工业凋敝城市为背景,而接下来的作品《夜车》则以西部某小城市为背景,这两个城市的选择,均极具地域特征。《白日焰火》选择落笔东北,也是导演对早先创作环境的“轻车熟路”。但是,如果说《制服》是某工业凋敝城市下的原生态生活缩影的话,那《白日焰火》显然是将舶来的故事套用在了北方自然环境之中。

该部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均具备鲜明的日本文学的特点。刁亦男导演之所以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东北重工业环境区,正是试图利用“中国环境”来冲淡这个“日本味道”。但是,故事的灵魂已经决定,自然环境的改变不会抹杀故事本身的文化特征。如果说《制服》是以中国人对制服身份的认可为故事灵魂的话,那将其置换到日本环境中,则显然水土不服。《白日焰火》反之亦然。类似的例子,是创意写作的严歌苓将法国作品《危险关系》置换到中国上海的不伦不类。

因此,《白日焰火》对东北的描摹,只建立在“利用”基础上,而非发自内心地刻画。所以,在该部电影中,我们虽然可以见到充斥遍野的东北自然环境、东北方言、东北爷们的好斗性格乃至于“东北厂区娘们”的“浪”的特征,但这些,并未对故事主核做出任何有价值的服务。台北腔的桂纶镁一开口,便可以让整部电影立马于东北腾空而起。

刁亦男导演对东北文化的漠视,还建立在他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强势植入与“不闻不问”基础上。尤为需要质疑的,主演廖凡与桂纶镁在哈尔滨冬季的摩天轮上顶风野战的部分,是否考虑到人在零下二十度以下的时候的真实生理反应问题?

对东北冬季温度的漠视与对根本上不符合东北性格的主演桂纶镁的选择,只是刁亦男导演简单地对待剧本的一个小明证。该戏最大的问题在于,编剧、导演对人物性格推动下的剧情转折的无能为力与强力为之。廖凡饰演的警察已经去了工厂做安保,为何要介入此案的调查?桂纶镁饰演的角色为何在只见了这个乔装来的“警察”几次之后便心生爱恋?乃至于,廖凡饰演的警察在几年前的抓捕失败后就酗酒成性,是否是对成龙《警察故事》的概念抄袭?

优秀的电影,建立在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故事化处理上,刁亦男导演舶来日本小说,嫁接东北环境,造成以上问题,也在所难免。

上一篇:大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法下一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系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