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技术(通用11篇)
加载技术 篇1
在某结构静力试验中,目前的单个作动筒行程不能满足试验件结构大变形情况下加载的要求,从而提出了使用双作动筒串联加载方法。串联的方式有两种:力控/力控和力控/位控,以下针对这两种方式进行论述和对比。
1 方案描述
1.1 双作动筒的连接方式
双作动筒连接方案选取了尾部对接的方式,若两个作动筒吨位一样的话,可直接连接,若吨位不一样的话,连接部位设计了一个专用连接段,为了满足加载载荷要求,设计了针对不同底座大小作动筒对接使用的连接段,如图1(a)所示。各种大小的作动筒都可以通过连接段连接,如图1(b)所示。另外还专门设计了作动筒固定耳环,用来稳定安装后的作动筒。
1.2 双力控作动筒的油路连接方式
由于使用的两个力控作动筒要用一个控制模块,所以控制模块采用与作动筒分离的连接方式,油路的连接也要与单作动筒不同,对于力控+位控作动筒不需要使用同一个控制模块。
2 验证试验的目的
(1)方案的可行性;
(2)在加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检查加载控制设备运行情况,调整控制参数,使加载系统协调、可靠,加载精度满足试验要求;
(4)验证试验配置的正确性;
(5)验证试验设备安装的正确性。
3 验证试验
3.1 力控+力控验证试验
为了保障作动筒加载流量,油管的选取使用了加粗油管,如图2(a)所示。分离连接的控制伺服模块如图2(b)所示。
进行验证试验时,按照双作动筒连接方法接好管路及作动筒,控制模块连接油路和控制信号线。并在调试时先不闭环连接,收放作动筒数次,观察活塞杆变化。收放正常后连接并逐级施加载荷,调试控制参数,使加载作动筒的动作能快速跟随命令,不抖动,反馈平稳,保证加载精度,使各加载点加载误差最小,跟随性、稳定性满足试验要求[1]。
调试过程中,在两个作动筒过渡期(即:下面的作动筒收完,上面的作动筒准备收缩)时,作动筒有明显的振动,反馈在±1 500 N左右振动(见图3),而在调整控制参数以后,振动频率明显降低,并且反馈在±700 N左右振动,如图3所示。
进行验证试验,位控作动筒模拟试验件变形在不断地伸出,而双力控作动筒在不断施加载荷。从验证试验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双作动筒串联加载的静态误差都小于1%FS(FS:传感器的满量程),加载控制结果满足试验要求。图4为双作动筒串联加载曲线图。
串联作动筒连接理论图如图5所示。在串联作动筒加载过渡期出现冲击载荷的原因分析:当作动筒活塞杆全部伸出时,活塞与前端盖相接触如图6所示,即死区位置,此时当作动筒需要回收时,油液压力不能完全作用在活塞上,即在此位置活塞有效面积减小,需要提高油液压力到启动值,活塞才能动作。一旦离开死区,活塞有效面积恢复为正常值,在油液启动压力下,作动筒会有载荷冲击,随后油液压力恢复到正常值,作动筒平稳运行。
从验证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同一个作动筒,在相同级差下,载荷越大,冲击越大;
(2)同一个作动筒,在相同载荷下,极差越小,冲击越小;
(3)在两个作动筒交替时,有冲击载荷;
(4)在增益、积分、速率、阻尼、阀电流限制等控制参数中,阀电流限制参数对减小冲击载荷较为显著,其他参数效果不太明显。
3.2 力控+位控验证试验
首先对力控和位控作动筒进行收放、连点及单点调试,然后进行验证试验。
3.2.1 单一加载方式
单一加载方式是指先对模拟试验件的位控作动筒加载,到达一定载荷时,再用上面的位控作动筒进行收缩。上面的位控作动筒收缩时,力控作动筒的活塞杆则是向外伸出的。图7分别是加载、卸载时的图形,图中右上部分为力控作动筒加载图像,右中为位控作动筒加载图形,右下为模拟试验件变形的位控作动筒收放图形,图8为位控加载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力控+位控双作动筒串联单一加载方式加载过程较为平稳,误差均为1%FS(FS:满量程),满足试验大纲的要求。
3.2.2 同步加载方式
同步加载方式是指力控+位控双作动筒同时进行加载。如图9所示,图中右上部分为力控作动筒加载图像,右中为位控作动筒加载图形,右下为模拟试验件变形的位控作动筒收放图形。图10和图11为力控及位控作动筒加载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力控+位控双作动筒串联同步加载方式加载过程较为平稳,力控作动筒加载时有些微小震动,可调整控制参数使之平稳。加载控制误差均1%FS,满足试验大纲的要求。
4 结语
由以上的试验可以得出,力控+力控的加载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同一个作动筒,在相同级差下,载荷越大,冲击越大;同一个作动筒,在相同载荷下,极差越小,冲击越小;在两个作动筒交替时,有冲击载荷;在增益、积分、速率、阻尼、阀电流限制等控制参数中,阀电流限制参数对减小冲击载荷较为显著,其他参数效果不太明显;在加载方面,加载精度满足试验要求,保证受载准确,误差小于1%。
力控+位控的加载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使用两个控制通道,可以任意对力控或位控进行加载;在设计载荷谱时,需推算试验件变形量;无冲击载荷,加载较为平稳;在加载方面,加载精度满足试验要求,保证受载准确,误差小于1%。
双作动筒串联加载控制技术可以在大变形静力试验时应用,为解决设备行程不够问题开创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及思路,在今后的类似试验中可以借鉴其控制方法,为试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摘要:根据某验证结构静力试验,为满足试验件大变形情况下加载的要求,提出一种利用双作动筒串联的方式进行试验控制加载的技术。通过模拟试验的验证,所得到的试验数据满足结构静力试验中的要求,并在结构静力试验中成功运用,为以后类似的试验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双作动筒,串联,力控/力控,位控/力控,加载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全红,滕申科.飞机结构可动翼面试验加载方法[J].结构强度研究,2007(1):45-51.
[2]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孙传友,孙晓斌.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国雄,金篆芷.测控电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刘豹,唐万生.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黄德先.过程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7]董景新.控制过程基础[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孙卫华,胡贵彦.新型机械作动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09.
[9]姜继海.液压传动[M].4版.沈阳: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0]楼锡银.液压传动及控制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1]贾铭新.液压传动与控制[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宪法宣誓,加载信仰力量 篇2
这“法器”,无关宗教,却攸关信仰。它全称是“宪法宣誓规范法器”,供官员宣誓就职使用,刚刚在北京首发。法器包括宪法宣誓领誓法台、宪法宣誓法台、宪法宣誓领誓法台脚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台上镌刻有国徽以及“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台”等字样,镌刻的“人”字图案表达捍卫人权、保护人民利益的宪法精神。全套法器是红木材质,榫卯结构,所用《宪法》是宣纸印刷的书法作品,隆重其事之外,似乎也在凸显历史传承。
法器问世,为已正式实施的宪法宣誓制度增添了一个看点。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并公布了70字誓词,“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接受人民监督”写入誓词。2016年1月1日,这一制度正式实施。在此之前,北京市海淀区等地方公职人员就职,就已有手拿宪法、面对国徽宣誓的实践。今年1月以来,各地官员进行宪法宣誓的新闻更如“井喷”。1月15日,新当选的福建省省长于伟国成为全国首位面向宪法宣誓就职的省长。
手抚宪法宣誓,是什么感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当选的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木太力甫说得挺好:“维吾尔族有句谚语:人的话是从嘴里说出去的,人的最后一口气也是从嘴里吐出的,意思是用生命兑现承诺。今天我对着宪法、对着全区人大代表宣誓了,就要用生命兑现承诺。”他说,“手抚宪法宣誓,对宪法的敬畏油然而生,内心感受的约束也是震撼的”。
掌握权力时的敬畏感,古今中外的制度设计者都在追求,为的是给掌权者的内心增添一道防线,免得被权力点燃的欲望之火吞噬。而敬畏什么,就向什么宣誓。中国古代的皇帝,登基时要祭告天地,因为皇帝自命为天之子,替上天管理苍生。而敬畏宪法则是现代国家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在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的条件是袁必须宣誓效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伊斯兰国家埃及,总统“以伟大真主名义起誓”“忠实维护共和制,尊重宪法与法律”。在君主立宪的比利时王国,国王在加冕典礼上说:“我发誓遵守宪法及国家的法律,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美国总统就职时,手按古老的圣经起誓,但监誓的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誓词内容是“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虽然美国号称基督教国家,其实美国人信什么的都有,法律才是全民最高信仰。
可悲的是,在今日中国,有一些官员敬畏的不是法律,求索的不是公义,而是敬“大师”、拜神佛。被中纪委点名“滥用职权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的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在成都一重大投资项目连发事故后安排道士“作法驱邪”。内蒙古赤峰市原市长徐国元每收一笔赃款,都要先在“佛龛”放段时间求“平安”。河北省邯郸市国税局原局长许建恩把受贿的金佛埋到大树下,案发后的反思竟是“不该将佛埋在地下”。而一些江湖术士能游走官场,呼风唤雨,甚至整出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案件,与一些官员全无法治信仰、只听“大师”吩咐有莫大关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日,官员手按宪法宣誓,是在掌权的一刹那种下了“敬畏宪法”的种子。但种子能否成长、坚固,并不是在宣誓的瞬间就能完成的。对法的信仰不是“顿悟”,而是每时每刻的坚守和监督。“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官员如能听从嘱咐,谨守誓言,则必能在法治时代保平安、有作为,并成为遵行宪法和法律的标杆。
飞机有限元模型快速加载技术 篇3
在飞机强度设计过程中, 对于飞行载荷, 通常先使用CFD方法获得飞机外表面理论测压点值, 再将测压点数据施加于飞机有限元模型单元上, 然后再进行强度校核。目前现有的加载方式多根据测压点位置, 手动划分测压区域实现加载。该方法可以简单有效的实现一般情况的分载。但在实际问题中, 当目标面外形复杂不规则, 测压点数目较多, 要求校核工况数增多时, 手动划分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速有效实现分载的要求。
针对该问题, 本文通过基于ABAQUS/CAE所提供的解析映射域实现测压点 (即加载点) 对于目标模型面的自动分载。
2 方法介绍
解析映射域使用户能够通过外部数据源来定义随空间变化的模型参数值。ABAQUS/CAE中映射域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空间坐标下厚度以及压力值来定义随空间变化的壳厚度或者压力载荷。域值可通过定义云点数据文件或者直接从ABAQUS输出数据库文件 (.odb) 生成。映射域中点云数据可以定义在全局坐标系或者局部坐标系中, 局部坐标系可以使用正交坐标系、柱坐标系或者球坐标系。
2.1 映射域点云数据格式
点云数据文件提供两种文件格式输入, 坐标输入 (XYZ) 和方格输入 (GRID) , 由于坐标输入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更方便的通过导入外部点云文件建立映射域, 因此本文仅介绍坐标输入法 (XYZ) 。
坐标输入的点云数据文件由行数据组成。对于正交直角坐标系每行必须包含X, Y, Z坐标以及点对应的域值。如果使用从外部导入的点云数据文件, 每行数据项的分隔符可以为空格, 换行或者逗号。下面给出以逗号为间隔符的数据格式。
2.2 映射场加载搜索控制
在创建映射域对话框的映射控制中可以调整搜索容限参数。ABAQUS/CAE尝试将所有的数据源点以及与其关联的域值映射到目标模型上。根据每一个数据源点离最近目标网格模型节点的距离, 决定是否使用该数据点。而最终的决定取决于用户在映射控制页面所设置的搜索距离容限值。
2.3 映射场点云搜索控制
正反方向垂直容限值定义了数据点能映射到目标模型外表面的距离。对于正方向, 默认每个数据点离目标面的距离必须小于目标模型单元平均特征尺寸的0.05倍才会进行映射。
可以通过修改距离容限值控制数据点的映射或者忽略。距离容限值可以通过定义相对于网格模型单元平均尺寸的系数, 也可以直接定义其大小。
对于模型中没有数据点映射的区域, 将会被赋予默认的未映射场值, 默认值为0。
对于点云数据源, 在映射器控制中有以下选项需要设定:
(1) 容差类型。如果选择相对 (系统默认绝对) , 容限值被定义为是玩个模型单元平均特征尺寸的一个系数。如果选择绝对, 容限值即为模型中实际长度。
(2) 正、负法向搜索距离容差。所有在这个距离内的数据点, 将会被映射于模型中用于分析。此容限仅用于目标面的映射。正法向默认值为0.05乘以网格模型单元平均特征尺寸, 负法向默认值为0.15乘以网格模型单元平均特征尺寸。
(3) 边界搜索距离容差。此容差规定了数据点赋值给目标网格模型外单元的面内距离容差。由默认的0.01 (相对) 增加后可以有效扩展所希望进行映射的目标单元面。当数据点密度比目标单元网格更为粗糙时, 增加此容差值更有益处。
(4) 相邻搜索距离容差。任何位于相邻搜索距离容差值外的数据点都将被忽略不被用于分析。此容差可用于面和体的目标映射。
ABAQUS/CAE使用距离权重算法用于将数据场的值差分映射于目标网格模型上。如果无法找到实现差分的点, 距离权重算法将会被使用于位于相邻搜索距离容差内的节点。距离权重不考虑其他现有的容限 (正、负法向搜索距离容差、边界搜索距离容差) 。也可以通过赋很小的相邻搜索距离容差来关闭此功能, 此时这些点将默认赋予未映射场值, 见图1。
其中P1和P2为两个数据点。相邻搜索距离容差若大于H1, 则其对目标面映射区域为以P1为圆心, 以相邻搜索距离容差值为半径的球面对目标面的切面, 图中对应即为以R1为半径的圆, 面内单元映射值都为P1点域值。如果其影响面积与其他数据点重合, 对应图中阴影区域, 则该区域内单元采用距离权重算法赋予其映射值, 非重合区域单元映射值分别对应P1和P2点域值。
2.4 目标表面映射算法控制
映射目标区域一般为体、面或者节点中的一种。如果目标为体模型, 则只能使用体积映射算法。但如果目标面为面或者节点集, 则可以选择面或者体积映射算法。对于面映射算法, 是将数据点差值到目标面的质心或者节点上。对于体映射算法, 是将数据点差值到目标单元的质心或者节点上。两种方法的区别仅仅影响体积源的域值如何赋给目标面。一般建议对目标面使用面映射算法, 对体模型使用体映射算法。
一般通过三个步骤尝试将数据点映射到目标点上:
(1) 首先尝试将域值内插分到目标上。相邻搜索距离容差在此步将被忽略;
(2) 接着使用距离权重算法处理位于相邻搜索距离容差范围内的数据点。
(3) 最后对还未映射的目标点赋予为未映射场值。
3 飞机背鳍验证算例
为进一步对该技术进行说明, 本节以飞机背鳍加载模型作为算例, 对该方法进行验证。模型中约束背鳍边缘的平动自由度, 通过建立映射域对不同网格密度下的模型进行加载, 以验证快速加载技术的准确性。背鳍外形见图2。
为观察网格密度对映射加载的影响, 对背鳍模型分别采用5 cm, 10 cm, 20 cm和40 cm作为全局单元尺寸划分网格。计算结果见表1, 表2。
4 结论
由以上结果可知, 在以算例中映射域数据点密度条件下, 侧向总载和航向总矩相对误差较小, 在可接受范围内, 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6.80%和3.87%。如果对加载精度有更高要求, 也可以通过对测压点总载荷进行等比例放大的方法进行修正, 修正后结果见表1, 表2.侧向总载相对误差和航向总矩相对误差分别减小为1.85%和1.27%。通过分析计算可知, 在映射域数据点密度达到一定要求时, 使用映射域加载以及后续载荷修正可以实现精确加载。
以上分析计算说明在处理外形结构复杂、测压点数据以及要求校核的载荷工况较多的实际问题中, 该快速加载技术能高效的实现将测压数据施加于有限元模型的目的, 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具有可行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飞机有限元模型加载技术的研究, 通过使用软件ABAQUS功能, 改变传统手动划分加载区域的加载方法, 探究直接将试验测压点数据映射于飞机有限元单元上实现自动分载的方法。并通过飞机背鳍加载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为提高飞机强度设计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减少启动时加载项目网络技巧 篇4
减少启动时加载项目网络技巧
,
加载技术 篇5
移动App加载页是指应用数据加载的一个过程页面,主要分为启动加载页、内容加载页、下载应用加载页三大类。“别让我等”被互联网公司总结为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三要素之首。可以说优秀的App加载页不仅可以缩短实际的等待时间,弥补技术、网络等基础因素的缺陷,同时也承担着产品追求极致体验的重任。
用户在App加载页上的等待体验实际上是受到两种主要因素的影响——实际等待时间和感觉等待时间。实际等待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加载消耗时间,受技术、网络等基础因素限制;感觉等待时间是用户主观感知上的心理印象。两者都会对用户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减少实际等待时长是减少用户不愉快的基础,同时应用心理认知以及设计新模式和方法来缩短用户感觉时长是关键。
1.减少实际等待时间是基础
从实际等待时间的角度分析,移动App的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具有相互逻辑关系的多功能的整体。用户、服务器以及发生作用的数据环境构成了有机系统,具有独特的服务方式和排队序列规则。当用户向系统发出指令,若系统没有一条最有效的路径给予用户反馈,则会出现实际等待,且可能长时间等待。这就是服务器处理数据能力以及容量不足导致的用户请求不能被满足的实际等待。
首要明确用户对于实际等待时间的容忍度。因为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使得用户的容忍度存在差异性。所以需要通过仔细的测试和严谨的分析得出所要耗费的实际等待时间,以及用户的容忍度阀值。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调整优化。
(1)优化交互框架
在确保满足用户目标的情况下,优化交互逻辑,简化框架结构,从而降低服务器数据处理量,弥补技术缺陷。
交互框架不仅定义了高层次的屏幕布局,也定义了产品的工作流、行为和组织。①明确功能目标优先级,满足用户需求。这个过程中必须返回到交互设计流程中的情景场景剧本中,即人物角色目标和心理模型,从中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并根据产品功能确定优先级。切勿出现功能模块的重复累赘,以及任务流程走不通或者流程过于复杂。②检验交互框架。根据关键路线情景剧本以及常用的故事板,进行任务走查,确保每条任务线都是走得通并且是最有效的途径。
(2)根据不同的需求场景,明确相应的数据加载模式
目前App设计中,合理的数据加载模式主要分为6种。①全屏加载,优点是能保证内容的整体性。缺点比较明显,有非常强烈的等待感,3s以上会产生焦躁情绪。②优先加载,一个页面有图片也有文字,在加载图片比较慢的情况下,可以先把文字都加载出来,保证用户可以顺畅阅读,然后再加载比较费流量的图片。③整页加载,当前页与下一页是整页切换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整页加载的形式。优点是能保证每个页面的完整性,体验比较整体。缺点是不能保证整页的加载效率。④自动加载,用这种手法可以营造一种无极限浏览的错觉,很容易把用户吸引住。优点是把用户带入无尽浏览模式。缺点是没有尽头,容易迷失,不方便快速索引定位到某个内容。⑤智能加载,优点是根据具体场景来控件流量和加载速度。缺点是不一定真实有效的命中用户需求。⑥离线加载,App离线情况下,考虑预加载+离线缓存的设计。优点是解决没网获取数据的问题,且节约流量,又保证流畅。缺点是占用本地存储空间。
2.缩短用户感觉时间是关键
等待时间感觉是用户在等待的过程中对等待时长的主观感受,它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根据用户的心理特征从加载概念模型、非模态加载、情趣化,用户预期等方面设计加载页面,让用户轻松、优雅的等待。
(1)提供一个概念加载模型。一个优秀的概念模型能够帮助用户不至于困惑,以及辅助用户理解正在发生的事。告知加载进度,让用户有了更加明确的知情权,使用愿意接受等待并且能更好的预期到加载完成的时间。如果缺少告知,用户会猜测一个概念模型,并且这个过程是令人不安、焦躁的。
(2)情趣化加载。心理上的持续时间很大程度上被心理活动影响着。让等待过程中充满可以看的有趣东西或是可以做的有趣事情,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或让人们保持忙碌都会有所帮助。通过创意文案、色彩、动效、声音等趣味化的元素来满足用户上层需求的愉悦性。
(3)非模态的加载方式。用非模态的加载方式,用户可以利用做别的事情,打发等待的时间,而不用傻傻等待数据加载完成,大大降低了等待的焦躁感。令人焦虑的等待时间被用户的持续浏览消解。
(4)满足或超越预期。当我们需要为等待设立时间时,最好适当设置超过真实需要等待的时间,提前加载完成会让用户收获意外的惊喜。
(5)隐藏等待。即用户一执行命令则会受到服务器的视觉反馈,而系统处理过程并未执行只是被隐藏了。例如,微信和Path分享图片,点击发送,图片立即出现在时间线上。涉及状态切换的按钮,比如“喜爱”、“收藏”,一般会先给用户一个操作成功的视觉反馈,无需等待服务器返回“操作成功”的实际结果。这样的好处是,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不需要焦虑等待内容上传完毕。
结语
App加载页作为整个用户体验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用户对于产品服务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针对用户实际等待时间和感觉等待时间两条主线分析在加载页面设计中,交互逻辑框架、加载模式和满足用户上层需求是重要思考的方向。
加载技术 篇6
关键词:位移传感器,控制回路,作动筒,加载控制,控制通道
0 引言
在飞机结构静力试验中为满足对试验件加载的要求,尤其是对某些特殊考核部位和对运动过程中试件的加载,单纯的用力控或者位控作动筒达不到加载要求,提出基于FlexTest加载控制系统的外接式位移传感器实时控制加载技术,即将外接位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接入到控制系统,参与试验控制加载,达到对考核部位的控制加载要求。以下分两个不同的具体的试验情况来阐述该控制加载技术。
1 外接式位移传感器差动实时控制加载技术
大型飞机结构静力试验中,飞机机翼需要同时施加垂向载荷、航向载荷。这两个载荷在各自的加载方向上必然产生变形,由于大型飞机的机翼是细长的梁式结构,垂向载荷产生的变形远远大于航向载荷产生的变形,因此在加载时会影响航向载荷施加的准确性。为了保证试验实施加载的准确性,提出机翼航向点载荷随动加载方法,即外接式位移传感器差动实时控制技术。运用1个力控作动筒和1个位控作动筒,以及两个不同的控制回路对航向加载点进行随动加载,满足该加载点的加载载荷及加载方向的加载要求。首先进行了模拟验证试验,力控作动筒1及其配置的载荷传感器构成的控制回路确保机翼航向载荷大小的施加;位控作动筒2通过安装在机翼航向加载点固定的位移传感器1和安装在两个力控作动筒连接处的位移传感器2构成的控制回路确保航向载荷的加载方向。试验过程中由于其他垂向加载点的加载而使机翼垂向产生变形,此时位移传感器1和位移传感器2就会产生不同的位移输出,将两个位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接入到加法器运算,运算后输出电压信号给控制通道,根据命令和反馈的误差控制位控作动筒2动作。这样就实现了机翼航向载荷基于机翼垂向变形的随动加载,保证了机翼航向载荷的方向的随动。图1为模拟验证试验安装,图2为该控制回路原理图。
该种外接式位移传感器差动实时控制加载技术成功解决了飞机结构静力试验中载荷施加方向随动的问题,确保了机翼产生垂向变形情况下机翼航向载荷的准确施加,并应用于某型号结构静力中机翼航向点的加载。
2 外接式位移传感器随动实时控制技术
某型号飞机挂飞投放系统可靠性试验中,挂飞投放系统在一定的飞行高度和速度下,挂飞投放机构按一定次序收放,即挂飞投放样机按一定的轨迹运动。投放机构的收放动作由设计方通过其控制操作面板控制,对投放样机载荷的施加由试验方控制,要求试验加载控制与投放系统运动保持同步。图3为该投放样机的加载示意图,加载点在不同位置的载荷根据试验任务书计算得出。样机在运动过程中不同时刻和位置的受载情况见表1。
运用以往的固定式加载方法就不能准确地反映样机在投放过程中的受载情况,所以提出外接式位移传感器随动实时控制技术,用以准确反映样机在投放过程中不同时刻和位置所受不同载荷的随动加载技术。在投放样机的底部一侧接入位移传感器,利用位移传感器来实现两个相对独立控制系统的连接,用位移传感器的输出反映投放样机的运动位置;同时把位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引入控制系统作为位移反馈信号,通过控制系统根据位移传感器的实时反馈自动查表的形式对投放样机进行随动加载。图4为位移传感器与投放样机的连接及其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图5为投放样机2#加载点的SBC(Single Based Command)加载曲线,图6为投放样机3#加载点的SBC加载曲线。
该种外接式位移传感器实时控制加载技术,将两套独立的控制系统连接起来,解决了对运动中试验件随动加载的问题。
3 结语
外接式位移传感器实时控制加载技术可以解决对机翼等变形部位的航向加载点的加载,对运动过程中机构的加载等问题。另外,对于FlexTest控制系统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位移传感器与控制系统之间的信号转换路径必须重新设计、改造;输入信号需要通过运算放大器运算后接入;同时还需要在控制系统的激励输出端接上合适的负载,有效保正控制通道的桥压不失效,确保控制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转换电路中负载的大小对整个控制回路的影响可以通过调整控制系统的增益放大系数来解决;
(3)所用位移传感器都需要进行标定,控制系统中其他控制参数需要以实标的方式确定,以满足加载要求和加载控制精度。
(4)试验中控制通道配置,事件动作设置,以及载荷谱设置同正常的结构静力试验的配置。
通过本次地面验证试验,验证了位控—力控模式转换的实现方式,通过现场观察以及试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模式转换过程迅速,状态平稳,冲击小。符合试验的要求,所得到的试验数据满足结构静力试验中的要求,并在结构静力试验中成功运用,为以后类似的试验提供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1]董景新.控制过程基础[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孙传友,孙晓斌.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国雄,金篆芷.测控电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刘豹,唐万生.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加载技术 篇7
ListView是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中最常用的控件之一,该控件使用垂直列表的方式显示多个选项。利用Android开发软件操作简单,尤其利用其可视化控件可大大提高编程效率。然而,ListView控件所占内存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ListView的运行速度。对于用户而言,一般通过开启无线WiFi或数据流量来加载数据,WiFi网络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数据加载速度。当加载大容量数据(如图片)时,如果网络不是很好,加载则比较耗时;若开启数据流量,则将耗损大量流量。此外,由于移动终端手机显示屏的局限性,当显示批量数据时[1],若由用户自主决定是否加载更多数据,则较为合适且更人性化,也可以大大节省内存和流量。
1 ListView控件与Adapter
ListView是一种可以显示一系列项目并能滚动显示的View,同时对于所有的子View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通常由一个xml指定,并显示一条数据集合[2]。在每行中,既可以是简单的文本,也可以是复杂的结构。一般情况下,需要保证ListView渲染快速、滚动流畅。
列表的显示主要由ListVeiw、适配器和数据3个元素构成,其中,ListVeiw用来展示列表中的View;适配器用来把数据映射到ListView上;数据将被映射的字符串、图片或基本组件映射至ListView上[3]。对于批量数据的显示,Adapter和ListView必须进行绑定,可以把Adapter看作ListView的数据源,ListView接收Adapter传递的数据并显示出来。Adapter又可称为适配器,通过适配器可以实现用户界面View和数据的绑定。Adapter主要负责创建用于表示每一个条目的子View,同时提供对底层数据的访问。Android提供了多种类型的Adapter,并且能够支持用户自定义适配器,从而实现ListView控件中子View元素的布局显示[4]。
2延迟加载优化原理及实现
延迟加载即在不得不更新时才更新和加载。用户在滚动屏幕时,有些滚动是中间过程,这些行将一闪而过,实际上这些行没有必要在服务器上更新和下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延迟加载技术监测ListView的滚动事件。滚动主要分为3个状态:1“Idle”:空闲,也即停止滚动;2 “Touch scroll”:用户手指按下开始滚动;3“Fling”:滑动状态。
通过Adapter动态地获取数据,在Adapter中设定 “TouchScroll”、“Fling”中的mBusy=true,“Idel”中的mBusy=false。通过WarnAdapter中的mBusy来判断用户行为,当mBusy=true:用户处在滑动屏幕或屏幕还处于滚动状态也即中间过程时,设定其显示内容为 “Lo- ding......”,在该情况下ListView并没有从服务器获取、 加载和更新数据;当mBusy=false:用户停止滑动也即 “Idel”时,才会加载和更新数据。
2.1通过onScrollStateChanged实现3种滚动状态监听
利用onScrollStateChanged实现用户停止滚动屏幕、 按下滚动屏幕、滚动屏幕3种状态的监听,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屏幕处于空闲状态,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设定on- ScrollStateChanged状态SCROLL_STATE_IDLE,也即空闲状态,同时设定适配器中的WarnAdapter.mBusy= false,此时屏幕状态为mStatues.setText("Idle")。
屏幕处于滑动状态,如图2所示,可以通过设定on- ScrollStateChanged状态CROLL_STATE_FLING,也即滚动状态,同时设定适配器中的WarnAdapter.mBusy= true,此时屏幕状态为mStatues.setText(" Fling" )。
用户按下开始滑动,状态如图3所示,可以通过设定onScrollStateChanged状态为SCROLL_STATE_TOUCH _SCROLL,该状态为用户按下滑动屏幕,同时设定适配器中的WarnAdapter.mBusy=true,此时屏幕状态为mStat- ues.setText(" TouchScroll")。
2.2通过WarnAdapter动态获取数据
创建一个WarnAdapter实现用户界面中View和数据的绑定以及动态获取数据。首先创建一个ViewHolder对象[5],用于View查找地址的保存。在WarnAdapter中通过判断mBusy是“true”还是“fasle”来判断是否从服务器中加载和更新数据:如果!mBusy也即当scrollState为Idel状态时,设定viewHolder.tvContent.setText(str [position]),此刻将加载和更新数据;若mBusy为“true” 即scrollState为Touch scroll或Fling状态时,设定vie- wHolder.tvContent.setText(" Loading…" ),则此时List- View控件显示的内容为“Loding......”,在此情况下Li- stView控件并没有从服务器中获取和加载数据。
2.3效果对比
通过计时器记录耗时[6],通过对利用延迟加载技术与未使用延迟加载滑动至第30条数据所需时间的对比,判断延迟加载技术的效果。中间过程都加载与中间过程没有加载,也即使用延迟加载时耗时如图4、图5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到,越过了中间过程后,滑动至第30条数据的耗时明显缩短,由此可知延迟加载技术对于List View控件的优化有很好的效果。
3结语
加载技术 篇8
1 线性程序流程的图文加载技术方法
所谓线性流程的图文加载技术是指程序结构是以时间序列构成, 所有的设计图标都位于程序的主流程线上。由于没有分支流程, 设计图标中内容的呈现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 用时间控制图标来呈现信息内容。
常见的流程图如下:
这个程序只使用了显示、等待和计算三种设计图标。显示设计图标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加载 (主要是图文信息) , 用等待图标实现图文显示时的简单控制, 最后使用计算图标利用其加载的quit (0) 函数实现退出程序。
这种方式结构简单明了, 容易快速制作, 使用时根据等待图标所设置的条件来完成整个浏览过程。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线性顺序形式, 是初学者经常使用的方法, 与Powerpoint实现顺序演示的功能接近。但有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就是不能实现导航浏览, 无法控制浏览顺序, 只能按照程序制作时图片的顺序浏览。它存在的问题就是交互性太差, 使用者只能按照程序设计好的顺序浏览信息, 能做的只是控制浏览时间。显然, 它属于一种比较低级的程序实现技术, 仅适合于制作简单的演示课件和商业演示作品。而对于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开发来说, 其交互性低会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它的交互性, 教学课件设计中通常使用框架交互图标方法实现图文信息加载。
2 框架交互图标实现图文加载的技术方法
在使用Windows应用软件时, 对于它的在线帮助应该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实际上该应用软件是一个很典型的检索系统, 用户需要了解哪一部分内容, 通过查找、翻页、单击超链接文本的方式就可以看到相应的主题。在Authorware中可以利用导航结构实现上述功能, 这种方式的流程结构称为“页管理结构”[3]。其中使用框架图标建立流程页, 使用导航图标实现页与页之间的访问, 从而建立程序内部的超级链接。使用这种结构就能很容易地弥补线性程序流程方法的缺陷。
此种程序是由框架图标和导航图标构成, 并由这两种设计图标实现对其右侧的其他设计图标的控制, 是一种具有固定模式的页管理结构。特点是使用方便、灵活、便于控制。它可以建立像Web页一样的超文本链接, 实现页面之间的跳转, 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2]。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其具体步骤如下。
在主流程线添加一个框架图标, 命名为“浏览图片”, 并在它的右边拖入需要浏览的图片, 分别命名为“1”、“2”、“3”、“4”, 如图2。
打开该框架图标, 可以看见如图3的界面。该流程图创建了导航面板, 提供了前进、后退、搜索等功能。
制作完成后, 出现一导航面板。单击按钮弹出历史记录窗口, 双击窗口中的列表记录页面可以实现快速跳转。单击按钮将弹出搜索窗口, 输入关键词, 单击Find按钮进行搜索。查找到的关键词将高亮显示, 且其所在的页面将在Page文本框中列出。双击列表中的页面标题, 将跳转到该面。
至此, 整个程序完成。它的结构比较简单, 但它的功能却非常强大。导航面板其实就是一个交互图标的应用, 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响应方式为按钮响应。
以上两种方法能处理图片数量相对比较少的情况, 同时, 当制作完成打包以后, 就不能对其图像进行添加和删除了。笔者不久前参与了一个多媒体素材库的开发和设计, 涉及到数量非常大并且种类非常繁杂的图像素材, 并且要求可以对素材库进行后期维护。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将图像逐一导入, 那么效率将非常低。笔者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重点介绍以下解决方法。
3 运用Authorware的系统函数实现图文信息加载的技术
3.1 设计目标
管理数量比较庞大的图片素材库及其说明文字, 要求能对素材库进行后期维护, 可以添加或删除素材库中的图像素材;要求一般的计算机使用者能完成维护操作。
3.2 设计思路
根据素材库的要求对图像素材分类, 建立一个总的图像素材文件夹, 在其下面依照分类的情况分别建立各个分文件夹。同时为了对图像进行文字说明, 每个分文件夹对应一个图像说明文字文件。利用Authorware提供的系统函数调出需要显示的图像和说明文字的名称和路径, 把它们存放在一个自定义的变量中, 然后通过显示图标将它们呈现出来[2]。
3.3 程序设计的实现过程
(1) 新建一个文件, 在同路径下建立一个“images”文件夹和一个“imagelist.txt”的文本文件。“images”文件夹用于保存要呈现的系列图像, 而“imagelist.txt”文件则是完成调用图像及其说明, 并建立其严格的对应和匹配关系, 格式为“图像名称+tab+图像说明文字”。其中的tab用以区分“图像名称”和“图像说明文字”。程序在读取文本内容时, 以tab为判断依据, 每一行对应一个图像, 换行则是下一个图像的图像名称和说明文字。如果图像还要再分类的话, 也依照上面的要求依次建立对应的次级文件夹和相应的文件。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提前录入, 当程序编好之后直接调用。
(2) 在主流程线上拖入一个计算图标, 输入如下内容:
其中readextfile系统函数用来读取同路径下的“imagelist.txt”文本文件, 并将其保存到变量shuoming中;变量tuming为图像编号, 与“imagelist.txt”文件的行数顺号一一对应, 是调用图像文件的依据, 当赋初值为1时, 表示默认从第一幅图像开始显示。
(3) 拖入一个交互图标, 在其右边填加5个计算图标, 其响应类型设为按钮响应, 分别命名为“第一张”、“上一张”、“下一张”、“最后一张”、“退出”。双击打开计算图标上方的响应类型按钮, 在其属性设置中, 将Response选项卡中的perpetual选中, 在Branch下拉列表中选择Exit Interaction选项, 在Active if中依次输“tuming>1”“tuming>1”“tuming<linecount (shuoming) ”“tuming<linecount (shuoming) ”。系统函数linecount用来获取文本文件的行数 (以回车为标志) 。很显然linecount (shuoming) 所得到的值就是图像的个数。分别打开计算图标, 依次输入如下内容:”tuming:=1”“tuming:=tuming-1”“tuming:=tuming+1”“tuming:=linecount (shuoming) ”“quit () ”。“tuming”是调用图像文件的依据, 根据“tuming”的值, 程序将调用对应的图像文件。
(4) 在主流程线上填加一个计算图标, 并命名为“获取图文信息”, 输入:
这里面有一个系统函数getline () , 它的完整形式是getline (“string”, n[, m, delim]) , 具体作用是返回字符串string (也可以是变量) 中的第n行 (或者第n行到第m行) 内容。Return (回车) 是默认的行分割符, 可以通过参数delim重新指定行分割符。getline (getline (shuoming, tuming) , 1, 1, tab) 的值就是变量“shuoming”的内容的第“tuming”行的信息的“tab”前的内容, 它就是第“tuming”个图像的图像名称。系统变量filelocation存放当前文件的目录路径。“tuxiang”就是当前目录下的“images”文件夹下的第“tuming”个图像的相对路径和名称, 这样通过变量“tuming”就确定了图像的路径和名称。变量“wenben”就是第“tuming”个图像的图像说明信息。
(5) 填加一个显示图标, 将其命名为“显示图像”。双击该图标, 弹出显示窗口, 然后执行Insert|Images…命令, 显示窗口中将增加一个图片区, 并弹出一个图片属性设置窗口。在“file”文本框里面输入“=tuxiang”。文本框“file”用来指示图像数据的来源文件, 也可以使用字符“=”和字符串表达式指定图像文件的路径和名称。需要强调的是, “Display”选项卡有“As is”、“Cropped”和“Scaled”3种显示方式。在使用时, 要根据素材的属性和制作要求进行选择。
(6) 继续填加一个显示图标, 命名为“显示文本”。双击该图标, 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wenben}”。完成上述操作后, 我们还需要调整窗口的大小, 调整文本、图像以及按钮的大小和位置。至此, 整个程序全部完成。完整的流程图如下。
3.4 程序的封装和改进
此程序所涉及的图文信息在打包的时候并没有被封装进程序中去, 为了方便在别的机器上使用本程序, 所有的图文信息的路径均为相对路径, 和程序处在同一根目录下。打包后的程序必须和源程序放在同一根目录下。在后期维护时一定要注意在给图像文件夹中添加图像文件时, 在它的图像说明信息中要加入图像的后缀名。比如一个图像文件的文件名是“河流”, 它的后缀名为“jpg”, 在图像说明文件中添加时必须写入“河流.jpg”+Tab+图像说明信息。
这种方式虽然比较复杂, 要求设计者掌握一定的Authorware函数和变量的知识, 但是它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它的所有图像按照不同的类别要求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 和程序文件是相对独立的。调用时只需按照程序中的指定路径提取图像文件, 这样就为后期管理提供了方便。此程序有一个缺陷就是不能按照使用者的要求精确地调用图像文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用系统变量“Entrytext”。使用者通过键盘输入要调用的图像序号, 由系统变量“Entrytext”记录键盘输入的内容, 然后将它的值赋给“tuming”, 这样就很容易调出所需要的图文信息。当然, 也可以将变量“tuming”和表达式“linecount (shuoming) ”的值显示在“显示说明信息”显示图标中, 即“当前共有{linecount (shuoming) }幅图像, 目前显示的是第{tuming}副图像”, 以便给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4 结语
Authorware的优势在于它是基于流程线的设计方式, 通过对设计图标的排列与组合就可以设计出比较专业的多媒体程序。但是, 作为一款优秀的多媒体创作软件, 仅靠拖动几个设计图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Authorware为用户提供了编写程序的脚本语言, 允许用户使用变量、函数及表达式来开发各种多媒体程序。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Authorware的创作功能。在现今中小学及高校中使用CAI课件上课已经逐步普及, 教师掌握CAI课件的制作方法已是必要的素质, 而Authorware是现今CAI课件制作的主要软件, 为更好地掌握Authorware, 必须了解其函数和变量的使用方法。如果要掌握Authorware的精髓, 就必须熟练掌握Authorware编程技术, 特别是要设计运行流畅的多媒体程序, 就必需熟练地运用Authorware的函数和变量。
摘要:Authorware已经成为国外多媒体软件和教学课件设计和开发的主流平台, 在我国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Authorware是基于程序流程线的制作工具, 具有丰富的程序实现技术, 具有易学习、上手快、适合不同使用对象群等优点。但是, 要开发具有丰富的交互性、程序结构精妙、运行流畅的多媒体程序, 以充分发挥工具的固有优势, 还必须熟练地掌握、灵活地运用Authorware的函数和变量。本文以在Authorware加载图文对象为例, 探索实现图文加载的不同方法, 重点论述用函数实现图文加载的方法, 阐述了具有丰富交互性、结构精良的多媒体程序的完成过程。
关键词:Authorware,图文加载,导航结构,函数
参考文献
[1]袁海东.深入Authorware编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焦智芳, 杨连池.Authorware7.0创意与设计百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仁成, 莫培龙.Authorware7.0多媒体设计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廉洁, 刑黎, 周小川.多媒体CAI课件的策划、组织与管理[J].河南电大, 2000.
[5]祝智庭.多媒体CAI[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王钢锋.CAI课件制作技巧——Authorware函数的使用[J].信息技术, 2002 (8) .
加载技术 篇9
500k V海南联网工程海底电缆路由穿越琼州海峡主航道, 海上交通繁忙, 渔业活动及海上施工频繁;台风、海流等气象水文条件恶劣、复杂, 海底地形地貌情况变化剧烈;受琼州海峡西侧狭管效应作用, 海峡内海流流速大、流向复杂;海底电缆投运以来, 通行船舶在海底电缆保护区角尾湾及附近区域避风抛锚事件频繁出现, 运维部门多次在海底电缆保护区范围内针对肇事船舶实施弃锚保缆;为实时掌握海底电缆附近环境变化及本体运行情况, 需要定期开展海底电缆综合检测工作。而现有已知较成熟的海底电缆检测方法为“有源探测”, 即需要在海底电缆本体上加载检测信号。海底电缆本体上加载检测信号和开展海上检测工作需要海南联网喜用处于检修停电状态, 而海南联网工程作为海南电网与南方主网连接的唯一通道, 计划停电时长短且申请停电时间困难。在紧缺的停电时间内, 必须缩短检测信号加载操作时间, 为海上检测工作预留足够时间, 确保综合检测工作的保质保量进行。目前检测信号加载方法多样, 加载操作工序复杂重复, 耗时长, 通过研究检测信号加载技术, 梳理检测信号加载方法方法, 对不同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优化并改进信号加载操作工序流程, 可以缩短信号加载操作时间, 提高检测效率, 规范信号加载流程, 为后期开展的海底电缆检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工程简介:
500k V海南联网工程海底电缆综合检测项目位于琼州海峡, 检测工程任务为对包含登陆段和海底铺设段的3相全线海缆检测, 包括路由坐标 (含两侧登陆段) 测量、海底电缆埋设深度检测和海底电缆地形地貌检测等5个方面, 综合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定期对海底电缆的运营和维护进行检测, 以期达到确保海底电缆长治久安的目的。
信号加载-检测原理:
海底电缆本体导体通过交变电流, 其周围产生电磁场, 并向空中传播。海缆铠装层设有接地, 芯线与大地 (海水) 构成回路, 当在海缆芯线与大地之间送入一定功率的交流信号时, 便在电缆周围产生电磁场, 并通过海水 (衰减) 向海面传播。用海缆探测接收机把此信号接收下来, 根据接收信号的强弱, 即可对海缆实施检测。
实施方案:
海底电缆检测信号加载方案主要有两种, 包括不拆除引线施放信号和拆除引线施放信号, 两种加载方法在实施之前均需要确保海南联网工程处于检修停电状态, 下面分别就加载方法予以说明:
1、不拆除引线施放信号:
保持原有设备状态不变, 在三相海缆终端与避雷器间引线上直接连接信号线, 施放信号。
该种方法需要在海南联网工程处于检修停电期间断开徐闻高抗站接地装置, 保持南岭终端站处于接地状态, 断开林诗岛终端站接地装置, 断开福山站接地装置, 在三相海缆终端与避雷器间引线上通过信号线与检测信号发信机连接, 同时保持检测信号发信机处于接地状态, 即将海底电缆通过调整各站点接地或者不接地的方式从海南联网工程隔离出来, 最终形成将检测信号发信机串联进去的大地回路系统。
该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拆除引线, 基本不造成原有设备扰动, 仅通过改变各站点接地方式即可达到检测条件, 对设备静状态影响小。但是因为该方法需要福山变电站断开接地, 而在海南联网工程检修停电期间, 特别是福山站进行检修期间, 需要保持三相接地, 所以海底电缆加载信号与福山站检修在时间上存在矛盾, 所以检测时间安排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海南侧林诗岛终端站与福山变电站之间仍存在部分架空输电线路, 在使用该方法加载信号时会存在分流效应, 导致最终的磁信号减弱, 影响检测效果。
2、拆除引线施放信号:
拆除林诗岛终端站三相海缆终端与避雷器间引线、拆除三相海缆终端处的海缆导体铠装层 (铜带层) 接地导线, 在海底电缆终端线鼻处连接信号线, 施放信号。
该种方法需要在海南联网工程检修停电期间断开徐闻高抗站接地装置, 保持南岭终端站处于接地状态, 断开林诗岛终端站接地装置, 福山站可以保持接地状态, 拆除三相海缆终端与避雷器间引线, 将信号线一端与海缆终端线鼻连接, 另一端与检测信号发信机连接, 同时保持检测信号发信机器接地, 通过拆除引线的方式将海底电缆通过从海南联网工程隔离出来, 最终形成将检测信号发信机串联进去的大地回路系统。
该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从三相海缆终端处拆除引线, 不需要考虑福山站接地状态, 也不存在海南侧架空输电线路的分流效应。但是由于拆除引线需要扰动设备, 同时因检测时间较长 (约一周) , 拆除的引线需要用绳索悬空吊挂, 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
结论:
海底电缆检测项目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两种信号加载方法, 可以看出影响加载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为海南联网系统可以处于检修停电状态的时间, 所以选择方案时优先考虑时间问题:
(1) 时间充足, 福山站可以配合做接地合断时优先考虑“不拆除引线”方案, 以达到操作简单, 对本体设备扰动最小的目的;
(2) 时间紧张, 需要福山站设备检修与海缆检测项目并列开展的情况下, 考虑“拆除引线”方案, 以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架空线路分流的影响。
加载技术 篇10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加速加载;实验方法
一、前言
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一直是国内外沥青路面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了解和掌握沥青路面的力学特性和疲劳损伤特性对于改进沥青路面设计方案,及时进行路面的养护维修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大量的学者对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室内间接拉伸疲劳试验、拉压疲劳试验、弯曲疲劳试验等,这些室内疲劳试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试件周边无约束、试件受力较为单一,与实际路面的力学状态有较大的差异性,不能科学合理的揭示实际路面的疲劳损伤规律。鉴于室内试件疲劳试验的诸多缺陷,有必要寻找一种更接近路面实际运营状态的加载方式,来探究路面实际工作状态的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疲劳试验方法,即利用小型加速加载设备模拟行车对路面的力学响应状态,通过MTS测试不同加载次数下试件抗压回弹模量,以刚度的衰变来揭示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
二、常见疲劳试验方法
目前,国内外在进行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时常用的试验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模拟实际路面在汽车荷载作用下的疲劳试验,如美国的AASHTO试验路;第二种是足尺路面结构在模拟行车荷载作用下的疲劳试验,包括环道试验和加速加载试验,如南非的重型车辆模拟车(HVS)、澳大利亚的加速加载设备(ALF)等;三是试板试验法;四是室内小型试件的疲劳试验。前三种试验方法虽然可以较好地模拟实际路面的应力状态和环境条件,但试验成本投入高、试验周期长,而且试验的影响因素不易控制,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应用较多的是周期短、费用少的室内小型试件的疲劳试验。室内小试件疲劳试验方法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拉压疲劳试验、弯曲疲劳试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等。
1.弯曲疲劳试验
弯曲疲劳试验的加载模式有:中点加载(三点弯曲)、三分点(四点弯曲)加载和悬臂粱加载三种。其中中点加载弯曲试验试件和成型方法,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T0703-43规定的轮碾压实,再切割成小梁的方法成型试件。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加载设备主要有美国沥青协会和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所采用的两种。英国诺丁汉大学采用的疲劳试验设备是旋转悬臂梁。
2.拉压疲劳试验
这种试验由英国道路交通研究实验室开发,试件尺寸为75mm×75mm×225mm,采用液压伺服系统对试件施加荷载,可以用于荷载恢复期的影响研究。
3.间接拉伸疲劳试验
劈裂疲劳试验对圆柱体试件施加沿着径向的重复荷载,这样使得试件在垂直荷载作用的方向产生一个均匀拉应力。
四种疲劳试验方法汇总如下表1所示:
三、现行疲劳试验方法的不足与缺陷
对于这些传统的室内小型试件疲劳试验,在模拟实际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分析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特性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疲劳试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试验标准,不同的试验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相同的试验方法,控制模式不同(如应变控制或者应力控制)得到的疲劳性能截然相反,如应力控制模式下,较高劲度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大的疲劳寿命,应变控制模式下,较高劲度的混合料却表现出较小的疲劳寿命。
2.对疲劳失效判据的定义也未达成共识,不同的控制模式下破坏准则不同,应力控制模式下的疲劳试验一般以试件断裂为破坏标准,而应变控制模式下的疲劳试验中则以试件劲度模量下降到初始劲度的一定比例作为破坏标准,实际上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破坏标准也并不相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在研究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时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该方法仅从初始力学响应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出发,不能描述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演化过程,不能从根本解释整个疲劳过程中沥青路面产生疲劳的原因以及疲劳破坏前后各性能的变化情况。
4.这些传统的室内小试件疲劳试验在加载形式上均具有共同的缺陷,即试件在加载过程中没有围压的限制,试件的受力状态较为单一,与实际路面受力状态有很大的差异。
前三点造成了不同机构、不同研究者得到的试验结果可对比性差,不便于科研工作的相互交流,研究成果也无法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及应用。第四点则造成了这些传统的室内小试件疲劳试验中试件的受力状态与实际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路面结构行为状态相差甚远,对于评价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会有较大的偏差。
四、基于加速加载试验的疲劳试验方法
鉴于上述实验缺陷,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沥青混合料的疲劳
试验方法,即利用小型加速加载设备来模拟实际路面上行车荷载对路面的力学响应情况,通过测试不同加载次数下试件的抗压回弹模量,以刚度的衰减来表征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
实验设备:加速加载试验系统MMLS1/3(Model Mobile Load Simulator at 1/3rd scale)和美国进口的材料试验系统MTS(Material Test System)。
实验步骤:
首先;利用加速加载实验设备MMLS1/3对试件进行10万次、30万次、50万次、70万次、100万次、120万次、140万次等不同加载次数的加速加载试验。
其次;利用MTS(Material Test System-Landmark)材料试验系统测试试件的抗压回弹模量。回弹模量的测试按6个等级加载,分别取0.25mm、0.50mm、0.75mm、1.00mm、1.25mm、1.50mm六个位移等级作为试验荷载,以2mm/min的速率进行加载,每加载到一个等级后,再以同等速率进行卸载,然后静压30s,依次进行下一等级的加载、卸载试验。
nlc202309062145
最后;计算分析,按下式(1)计算各级荷载下试件承受的压强qi,然后将各级荷载下的压强与对应的回弹应变ΔLi/L绘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将qi~ΔLi/L曲线上接近线性的四个点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的斜率n即为试件的抗压回弹模量
qi=PiS(1)
E=n(2)
式中:qi—相应于各级试验荷载Pi作用下的压强(MPa);
Pi—施加于试件的各级荷载值(N);
L—试件轴心高度(mm)。
S—试件的横截面积(mm2)
E—抗压回弹模量(MPa);
N—拟合qi~ΔLi/L曲线的斜率;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回弹模量测试时,由于所施加的位移等级很小,加载至最大位移的等级时试件所受的力也相对较小,在这六个等级的位移加载卸载过程中,试件的应力、应变近似线性变化,主要发生弹性变形,对试件的损伤很小,与加速加载过程所造成的损伤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五、结论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同时提出了提出基于加速加载试验的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方法,此方法下试件周围受到约束,试件承受轮胎的重复荷载作用,与实际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接近,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的疲劳试验方法的诸多缺陷。为以后的沥青路面性能检测提供了另一种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JTJ 052-2000)T0703-43
[2]熊涛,严世祥.小型加速加载设备MMLS-1/3试验方法及数据分析简介[J].低碳世界,2014,第1期
[3]贾倩,赵强,王勇.小型公路路面加速加载实验设备MMLS-1/3[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26).
[4]虞将苗,张肖宁.三种沥青混合料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的对比[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01.
[5]陈飞,吴勇往,陈明,孟书涛.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疲劳性能研究[J].公路2011,04.
[6]李本亮,黄卫东,黄明.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5,03.
加载技术 篇11
一、Hyper-v技术简介
Hyper-v是微软推出的一款虚拟化产品, 基于类似VMware和Ctrix开源Xen所采用的Hypervisor技术开发, 基于64位操作系统, 支持4颗虚拟处理器和64 G内存, 用户可以利用它创建和运行虚拟机, 达到增加服务器硬件利用率、降低服务器维护成本和提高运维效率的目的。总体来说具有如下优点。
(一) 微软服务器操作系统免费提供
在微软的Windows Server 2008 R2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中都已自带Hyper-v软件, 无须额外购买, 与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VMware高昂的价格相比, 能够节约不少软件购置成本。
(二) 安装配置过程简单
Hyper-v搭建的虚拟机的步骤直观简单, 只需在服务器管理器的配置界面根据引导进行虚拟硬盘创建、硬件资源分配、网络配置等简单几步, 便能建成一台虚拟机。
(三) 复制迁移方便
对于已建好的虚拟机, Hyper-v提供了导出和导入功能。使用该功能将现有的虚拟机导出成一个文件夹, 通过拷贝该文件夹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实现虚拟机迁移。当完成迁移后, 使用导入功能即可将该虚拟机导入到新的Hyper-v上运行, 整个过程非常方便。
(四) 自带虚拟机快照功能
Hyper-v提供快照功能, 一旦创建虚拟机即可根据需要为其创建快照。快照创建时虚拟机无须停止, 整个过程只须几秒钟, 创建完毕后会自动储存到预先设置的默认路径下。当有需要时, 可以利用快照将整个虚拟机恢复到当时的状态。
(五) 配置功能强大
Hyper-v管理器中提供了对所创建的虚拟机进行设置的各种选项, 可以随时对虚拟机的CPU数量、内存大小、虚拟硬盘容量、虚拟网卡等信息根据日常的工作需要进行调整, 十分灵活。
二、虚拟化实现过程及运行效果
(一) 虚拟化系统背景
广州分行科技处此次选取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虚拟化实施, 该系统基于Domino 4.6.5开发, 原来由3台服务器共同对分行机关将近800个用户提供公文流转处理和邮件收发服务, 其中两台作为公文群集服务器 (以下简称SERVER-A和SERVER-B) , 1台作为邮件服务器 (SERVER-C) 。从日常的后台监控来看, 3台服务器的CPU、内存及硬盘使用率都不算太高, 因此决定利用Hyper-v将这3台服务器虚拟部署到两台装有Windows Server 2008 R2版操作系统的DELL POWEREDGE R720服务器上。
(二) 虚拟化实施过程
在具体实施时, 因为两台公文处理服务器是作为Domino群集服务器对外提供公文处理服务, 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服务器物理故障的因素, 因此决定将SERVER-A和SERVER-C两个虚拟机部署在1台服务器上, 将SERVER-B虚拟机部署到另外1台服务器上。实施过程如下:
创建第1台虚拟机, 为其分配1个虚拟CPU和8 G内存, 然后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 R2, 在完成操作系统的安装激活后, 做好服务器操作的安全配置、补丁更新和杀毒软件安装。
利用Hyper-v的导入和导出功能, 以第1台虚拟机作为蓝本复制出另外两台虚拟机并部署到相应的服务器上, 避免重复执行第一步的环境准备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Domino平台的特性, 在迁移时只需将相应的文件夹拷贝到虚拟机中并修改部分配置即可启动。因此在非工作时间将办公自动化系统3台服务器的Domino数据库拷贝至对应的虚拟机路径下即可完成迁移。
(三) 运行效果
在完成3台服务器的虚拟化之后, 广州分行科技处从各方面对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跟踪监测:
公文处理及邮件收发业务均运转正常。广州分行机关共有800多个用户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 经调查, 用户体验未受影响, 系统业务响应速度与实体服务器相当。
从Hyper-v管理器来看, 每台虚拟机的CPU使用率平均为10%, 内存平均占用2 G, 足够满足Domino应用服务器的日常运行需求。
部分Domino数据库的维护操作 (例如每天例行执行的数据库压缩、修复、一致性检查等) 的执行速度比起迁移前有所提升。
三、总结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