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名族

2024-08-28

少数名族(精选3篇)

少数名族 篇1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 对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体育活动参与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仅能完成学校体育锻炼要求, 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足。

关键词:留守儿童,贫困地区,体育活动

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 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 或者与上辈亲人, 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教育现状以及健康现状已广受社会关注。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 在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苦地区进城务工人数逐年上升, 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相比其他同龄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经济、家庭等诸多因素制约使得其能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

本文以实地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 , 对目前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状况与不足之处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将这一弱势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提高该群体的社会关注度, 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体育活动在儿童身心成长过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校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 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这些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开展实际情况, 并能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切合实际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改善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开展和进行体育活动的环境, 并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 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找出我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目前存在的误区和盲点, 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和人们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重视, 为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开展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根据, 为更好地开展海南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顶岗支教师资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二、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均次数与时间

通过实地调研, 海南省农村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均次数与时间低于国家相关政策对在校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标准。对受访的5个地区, 232名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情况调查显示, 近73%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投入时间为30分钟以下, 且仅为学校体育课活动。有21%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在60分钟左右, 活动时间超过1小时的只占总人数的6%, 这与我国教育机构提出的每天活动1小时的目标相差甚远。而1小时及以上锻炼时间的学生锻炼目的也呈现多样化, 并非单纯提高体质目的, 绝大多数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为提高升学机会, 摆脱贫困生活。

三、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对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的态度

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表现积极和感兴趣的学生达到42%, 有58%的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锻炼持消极态度和不感兴趣。这反映出留守儿童不了解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作用, 对体育的综合功能认识不足, 对体育锻炼的动机不端正。

四、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选择体育活动项目

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呈单一化状态,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教育水平低以及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目的的局限性。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球类项目、田径项目及民族传统项目上, 这反映了当前海南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课改领悟不透, 对体育课程资源挖掘不够。

五、制约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类型、状况和规模, 都将影响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缺乏场地及器材是制约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 说明目前受经济水平落后的影响, 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学校体育器材、场地匮乏, 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是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体育组织及体育教师对中学体育新课程理解和实施不透, 对体育课程资源挖掘开展比较欠缺, 一些新兴类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没有走进课堂, 使学生锻炼可选项目较少。目前, 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学体育师资数量和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 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无法得到有效地开展。

六、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在时间和次数上与国家要求相差甚远, 反映了目前海南省少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参与体育面出现时间短、次数少的局面, 需要引社会的重视。

(2) 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少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项不多, 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少数族地区中学新课程体育教学中, 新兴类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分的挖掘、整理和利用。

(3) 留守儿童思想已接近成熟, 对育的健身功能有正确的认识, 现时海南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各种条件的限制, 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农村难于开展, 所以学校的体育教育对生的影响力较大。

(4) 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少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水平很低方式单一, 较大程度地限制和制约了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缺乏场地及器材”“缺乏指导和组织”“可选锻炼项目少”是制约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师影响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不大, 体育教师必须对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进行全面提高。

2. 建议

(1) 教育和体育有关部门要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学校要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开展体育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开展, 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 教育和体育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海南省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中小学资金投入, 以保障学校用于建设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经费充足。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正确引导, 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

(3) 政府职能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各项评价指标, 完善奖罚制度和做好体育监督工作, 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 体育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 正确地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剑鸣.贵州40万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N].经济日报, 2008-01-03: (9) .

[2]王东宇.小学留守孩子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5) :354-355.

[3]范方, 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 2005 (4) :855-858.

[4]促进心理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心理学界召开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J].心理学报, 2007 (1) :1-8.

[5]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36-38.

[6]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113-115.

[7]运动训练学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85-88.

[8]孙风华.短距离项目无氧训练时的体能补充[J].田径, 2006 (4) .

[9]田洪霞.短跑运动的代谢反应及营养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

少数名族 篇2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即将在贵州省省会贵阳隆重登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动人的魅力,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热潮,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亮点。

体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既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盛会,也是民族文化的盛会。少数民族都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到了贵州,带到了民族运动会上。每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都是一曲动人的乐章,都是一首宏大的诗篇,都是一幅壮丽的画卷。令人眼花缭乱的抖空竹、让人热血沸腾的武术表演将为我们展示传统体育的深厚内涵;风驰电掣的赛马、威风八面的赛驼、气壮山河的摔跤将会带我们到美丽广袤的内蒙古草原;满族花样繁多的花毽和跳绳、诙谐幽默的二贵摔跤、虎虎生风的霸王鞭,让我们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姿态优美动人的跳板和秋千,使我们感受到朝鲜族热爱生活、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惊险刺激的马术表演、独具特色的响箭,是藏族人民生活实践的真实写照;清脆洪亮的瑶族黄泥鼓,使我们臵身于大瑶山的层峦叠嶂,感受那松涛阵阵;如艳阳般耀眼夺目的土族轮子秋表演,让我们深深感悟到土族人民赞美生命、赞美生活的美好愿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无法在这里一一道出,这次全国民族运动会,将会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囊括其中,如同一个民族传统体育的博物馆,让我们尽情领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超然魅力。

如若你不曾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那么在这里你会知晓它是中华民族为了发掘整理全国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各民族身体素质,促进各民族团结而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以及娱乐联欢的大型活动!在这样的盛会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将齐聚一堂,分享喜悦,一起健身,共同竞技.自1975年以来,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圣火已相继在天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布达拉宫,北京,等九个城市点燃.2011年9月10日至9月19日,圣火将在贵州省贵阳市金阳新区奥体中心熊熊燃烧!云贵高原上的明珠----贵州大地迎着航拍的镜头铺面而来.它是古老的----因为”穿洞文化”遗址提供1.6万年前人类在此生息的证据,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它又是年轻的,它是迷人的天然公园,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址文明遐迩;山,水,洞,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多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名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是其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高原明珠的气质将赋予名族运动会更清晰的色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更有一群热情好客的兄弟姐妹.他们踊跃的参加名族运动会志愿者活动.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客车站,火车站,飞机场,宾馆,餐馆,各旅游景区等非会场区域,你也无处不见他们的身影.学生,白领,蓝领,职工,农民工甚至清洁工农民是他们的原身份,然后这一刻他们共有一个名字----志愿者.浓烈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之风吹遍了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吹进了每一个贵州儿女的心,我们是第九届全国少数名族运动会的东道主,是四年一届名族大联欢的承办人,是平等,团结,拼搏,奋进之歌的领唱者,我们将以热情礼貌,规范细致,尊重风俗的主人家的姿态去迎接全国各名族兄弟姐妹,国内外宾客朋友.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将会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于这个问题,也许100个人就有100种答案。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原生态的文化,就是生活的文化。在将要开始的运动会里,人们或摇旗呐喊,或全神贯注,或开怀大笑,或如醉如痴,尽情享用这顿丰富的文化大餐。赛马可为体育,秋千可为体育,陀螺也可为体育——脱胎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没有豪华的运动场和先进的体育设施,一片草地、一根绳索、一片水面,皆可成为展示风采的舞台。如此精彩绝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是怎样的?该如何保护并将其传承下去?在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非凡魅力之后,这是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事实上,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远远不止运动会上展示的这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共有700多项,而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不过只设立了160多项竞赛和表演项目。可以说,真正的宝库尚待发掘,真正的征程尚未开始。过去,如果说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了解不多,主要是因为我们宣传不够。这次全国民族运动会,将这些宝贵财富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些宝贵财富,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财富的重要性。

对云南少数名族的看法和感受 篇3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云南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云南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云南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云南省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云南省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各民族都可以自由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我省一直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则,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既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推动云南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

然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当然也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对此我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着力弘扬。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是促进民族繁荣的政策。这种繁荣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及人口规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也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如此。首先,对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日渐湮灭、损毁和流失的危险,云南本着“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动员各种力量努力予以抢救性的保护、发掘,并适时加以整理和研究。其次,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制定和实施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云南一直在努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努力推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等等。除了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之外,随着人们对保护民族文化自觉性的提高和各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及少数民族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也自发地作出各种努力,对云南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保护或弘扬。

此外,在当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带来冲击,甚至导致其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亡。因此,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既能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持其特色,又不至于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就成了我们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在旅游业中,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对于开发,保护似乎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比较脆弱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经营中极易落入“重利用,轻保护”的粗放型发展陷阱。我们有理由对受急功近利的经济目标驱使而造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破坏表示忧虑,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在现代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的今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下面是我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几点建议:

1、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提高保护的自觉性。

2、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管理。在旅游过程中,应对游客加强管理,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学会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与文化。

3、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当地政府作为管理者,可以利用其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引导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正态发展,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同时还应该注重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分配问题,返还部分旅游收益用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对那些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蒙昧、落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即将消亡的文化,实行静态保护方式,即运用现代科技,通过保存实物、影像等手段,用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的方式加以保护。对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要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可以赋予时代精神与新的内涵加以整合,在政府有关部门引导、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

另外,我认为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要注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支持鼓励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提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大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力度。还要积极开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打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建设少数民族旅游观光产业。

总之, 少数民族在云南古代文化领域里取得了不朽成就, 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云南 少数民族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 我们对于那些“歧视少数民族”的人应该加以反对、批评。少数民族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样为历史的发展前进作出了贡献, 同样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 同样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云南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云南民俗文化有哪些内容

1.饮食文化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气力夺目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民族调查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动资料。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具体表现可归为器、形、艺、俗。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3餐饮器具,二是民族器具;形主要指餐饮菜肴形状与用料;艺及民族烹调技术,包括烤、焐、舂、盐煽、腌熏等;俗指的是饮食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含义。

发展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对策:第一,挖掘、整理、创新、宣传云南民族餐饮文化是发展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出发点;第二,品牌经营——名店经营——产业经营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点;第三,实现生产 专业化、供应规模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侧重点;第四,建立生态餐饮文化企业和培育民族生态餐饮文化龙头企业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形成的突破点。

2、云南的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融。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云南的交通文化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长期的建设、运输和管理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广大交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具有现代意识和行业特色的使命、愿景、精神和价值观,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展现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价值理念。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因此,交通文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交通文化的构成:交通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构成。也就是说,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各种文化要素处于不同的层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交通文化。

4、云南的节庆文化

云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 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5、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

【少数名族】推荐阅读:

上一篇:电视意识下一篇:新型高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