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

2024-09-11

生物入侵(共12篇)

生物入侵 篇1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更新, 农技推广体制不断健全, 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农村经济繁荣和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农产品交易流通日趋频繁, 植物调运检疫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外来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 进一步加大了植物检疫工作责任。近年来全南县发生的如红火蚁、花生黑腐病、柑橘黄龙病、溃疡病等国内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全南县相继发生, 直接威胁到农业生产安全。为此, 全南县植保植检部门做了大量的防控工作, 对一些发生面积小的有害生物及时进行了铲除, 对一些分布广、难以防治的有害生物进行了综合防控, 基本控制了其传播蔓延, 保护了全南县农业生产安全和有序健康发展。

1 检疫性有害生物铲除

1.1 红火蚁是火蚁的一种

它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 源自南美洲, 2004年入侵广东省吴川等地。根据省植保植检局的统一部署, 每年全南县植保植检站都对县内的主要广场、绿化带、中小学的绿化地、花卉生产基地多次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 其主要表现为:取食农作物的种子、幼芽、根系、嫩茎和果实, 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攻击家禽家畜, 使其致病死亡;筑巢影响河堤库坝, 危害水利安全;红火蚁经常入侵各种电器造成短路使设备产生故障;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 人被叮咬后, 引起剧痛和溃烂, 严重者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致死亡。2008年首次在全南县发现, 全南县植保植检站立即采样送省植保植检局进行鉴定, 确认为红火蚁后, 立即并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 投放毒饵扑杀红火蚁, 严格按照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做好防控工作, 到第2年底得到了基本控制, 没有再发现新疫点, 也没有发现生存的红火蚁。但仍然经常到疫点及周边地域进行调查, 并对可疑点都放药防控。有效控制了红火蚁的扩散。

1.2 花生黑腐病

在2013年6月普查时首次发现, 传播途径:为土壤传播真菌病害, 也可通过带菌种子进行传播。病原能侵染花生的地下组织。使主根变黑并坏死, 使根尖脱落。根部和荚会出现黑色凹陷的伤口。叶片顶端和叶脉间会变黄枯萎, 土壤表面会出现橙红色的子囊壳。囊孢子会从子囊壳中流出明显的黄色浓液。由于患部表面病征呈红色 (病菌有性态子实体子囊壳) , 故称红腐病。此病发生于花生下针后期特别是在收获前的植株生育后期, 主要侵害植株近地面连接部, 病株主茎与侧枝茎基部、根部、荚果等部位均可受害, 致茎部变褐腐烂, 部分皮层脱落, 断吊烂荚普遍, 病株外观呈叶片枯萎乃至全株枯死, 田块出现一窝窝枯死的发病中心。拔起病株可见患部表面密生棕红色小粒点病征, 病株附近的土壤亦可见粘附着棕红色小粒点。从花生扎针结荚期开始, 加强田间巡查, 发现病株, 及时用药, 药剂选择70%敌克松加70%托布津可湿粉 (1:1) 1000~1500倍液, 或70%代森锰锌可湿粉1000倍液, 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 或45%福美双1000倍液, 进行喷施3~4次, 每隔10~15d 1次, 交替施用农药, 着重喷施植株下部及地面。重病田块避免连作, 有条件最好实行水旱轮作1~2a。实行高畦深沟栽培或地膜覆盖栽培, 防止大水浸灌, 雨后沟内排渍降湿。采用配方施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 勿偏施过施氮肥。

2 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

2.1 柑橘黄龙病

又叫黄梢病, 它不仅使叶片转黄, 同时还会导致柑橘的产量降低、柑橘口感下降, 病情到达一定程度时还会是柑橘树的根系严重腐烂, 甚至有可使大片橘林被毁, 是柑橘管理中的重要防治对象。黄龙病有以下3种最典型的病理特征, 分别是黄梢型黄龙病、黄斑型黄龙病和缺素型黄龙病。黄梢型黄龙病的主要症状是:在病树外围部分枝条或树顶的新梢叶片呈现比较均匀的黄化现象, 多发在初发病树和夏秋梢上, 叶片呈均匀的淡黄绿色, 橘树的叶子十分容易脱落。黄斑型黄龙病则表现为:患病新叶转绿后从叶片基部、叶脉附近或边缘开始褪绿黄化, 并使叶子上呈现出黄绿相间的大小斑块, 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数梢上均有发生。缺素型黄龙病的症状表现是:花开的比较多但是果实结得比较少, 而且果实大多显示为畸形, 得病数木树叶小, 叶片的主侧脉绿色, 脉间的叶肉显示出淡黄或黄色, 和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的症状差不多。

在柑橘园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木虱。树势弱的易感病;春梢发病轻, 夏秋梢发病重;做到以预防为主, 病虫害治理为辅。可以通过以下防治措施进行柑橘的日常维护:加强苗木的检疫频率, 防止病原侵入和外调, 杜绝带有病原的接穗、树苗或病果进入管理园区。通过建立无病的苗圃, 培育无病的壮苗。及时防治木虱, 灭除传播媒介。做好冬季清园。杀灭越冬的木虱, 这是全年防治的关键;在来年春、夏、秋梢抽发整齐时, 用50%氧化乐果乳油600~8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喷杀木虱、40%水胺硫磷乳油600~800倍液;在1/5以上的新梢上有蚜虫发生时, 70%吡蚜酮1000倍液喷杀。清除病树, 减少病菌来源。在每次嫩梢转绿后, 要仔细全面地检查每一棵树。一经发现病株, 要尽快清除, 树蔸施入石灰, 及时将其运出橘园外进行焚烧成灰。橘园要做到种植品种一致, 及时摘除零星枝梢, 确保抽梢整齐, 方便果园管理施药, 以减少产卵场所;加强果园肥水管理, 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对幼龄树, 在生长期的4~8月份, 每月追1次稀薄水肥。对于将要结果的树木, 每年要做好肥料的施给, 确保树苗的正常生长, 要科学合理的保证水分充分及时的供应。避免因为水分不足的原因导致树苗的坏死。

2.2 柑橘溃疡病

主要病害树木的叶片、枝梢和果实。病状的树苗会出现共同的病症, 患病部均会出现木栓化隆起的病斑, 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状开裂, 叶片木栓化病斑穿透叶片正背面, 病斑四周现油状黄晕, 果实病斑四周无黄晕或不明显。发病特点病菌潜伏于叶、枝、果病组织越冬, 主要在秋梢上的病斑为主要越冬场所, 成为来年最主要的病害初侵染源。春季时当气温和湿度适宜时, 病菌从病斑中溢出, 借昆虫、风雨、枝叶磨擦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从植物气孔、皮孔及伤口侵入致病, 远距离传播在多数是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的调运。高温多雨的季节柑橘溃疡病的发生频率最高, 在温度 (25~30℃) 条件下, 雨日和雨量同发病率呈正相关;尤其偏施氮肥、病虫猖獗、夏梢和秋梢抽出不整齐、品种混栽的果园发病较重;病菌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 (气孔已形成) 的幼嫩组织。这类病害的主要治理办法有以下几点:

2.2.1 加大植物的检疫力度

增加检疫人员检查, 从源头减少危害园区的带病砧木、接穗和果实进入园区, 一旦发现植物病株当场销毁, 实现零病害进入。

2.2.2 园区进行自主培育

在无病区设置特定的苗圃, 选用长势较好的苗木、接穗进行特定的试验, 消毒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min。从而实现无病害树苗的培育。

2.2.3 加强园区内的栽培管理

肥料的施给做到恰到好处;严格控制橘园肥水, 在肥料上统一管理, 保证夏、秋梢抽发整齐。

2.2.4 园区工作人员做到及时发现并清除初发的侵染源树苗

结合相应的冬季清园措施, 将残果和枝叶进行集中烧毁和处理, 实现彻底的清除。

2.2.5 落花后处理

落花后开始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医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 喷洒1:1:200~300倍式波尔多液或1:4:480铜皂液, 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倍液, 幼龄树在春、夏、秋梢萌发后20d各喷1次, 50%甲基多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也可以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或氧氯化铜悬浮剂600~800倍液喷施, 每隔7~15d 1次, 连喷2~3次。还可用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在春梢修剪后第1次喷药, 夏、秋梢生长期及幼果期再各施药1次。

2.2.6 选择抗病品种

新建橘园选择优质、高产、高效的抗病品种。

3 防控策略

3.1 加强植物检疫是保护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

要从基础抓起,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好农作物种子苗木和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 从根源上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

3.2 做好疫情防控

做到能第一时间掌握植物检疫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维护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在县域地区开展疫情普查和专题调查, 为做好检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为以后的防疫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

3.3 设立疫情监测点

对于已经侵入和有侵入威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植保植检部门需在发生区域设置特定的监测点, 对疫情发生区域进行全年的全方位监测, 及时掌握疫情, 根据疫情发生规律和特点, 制定适合当地事情的防疫和治疫的对策, 为防控疫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3.4 防疫地区综合防控

防疫地区要加强树苗, 植物以及产品的检疫措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进行综合防控, 通过全方位、多手段的方式植物, 树苗进行监控,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针对农作物选择重点, 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收集国内外来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进行危险性风险评估, 科学、合理地设置农产品交易平台, 提高植物检疫水平, 保障全南县农业经济安全和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1]吕佩珂, 苏慧兰, 庞震, 等.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 (第二版) [M].华夏出版社.

[2]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M].中国农业出版社.

[3]陆家云.植物病害诊断[M].中国农业出版社.

[4]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对象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

生物入侵 篇2

课文已经上完了,从备课时到听其他老师的课和我自己上课以及最后的组内讨论都给了我不少的思考。那么我就自己的课来谈一谈吧,也许不成熟,但是却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首先,说一说备课时对教学思路的设计思考。

因为我是三位老师中最后一位上的,前面两位老师的发挥特别是朱老师的出色表现给了我不少压力。在他们二位开课以后,组内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课堂的教学做不到全面灌输,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虽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课,但是围绕的中心、学生的能力培养都应该在语文这一特定知识内容上;自读课文应该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是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

针对这几点共识,我有了如下的设计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定位在“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点,才是抓住了语文知识,而不至于把《生物入侵者》上成是一堂生物课。而且课前我们的讨论其中就有一个方面是“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其次,设计中还有“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加以培养,并且对自己的资料加以整合”。设计这个目标是因为在一些综合性学习课中,我的学生往往很会寻找资料,但是却不会对这些资料的有效性加以鉴别,也不会对这些资料整合归纳分类。虽然对资料收集的培养应该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训练的,但是我觉得此课趣味性较强,而且学生也在课前收集了不少资料。

现在再来思考这两个目标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备课中,还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问题。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位老师上过此课了,而听课的都是同一批老师,我心里总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两位老师不一样。否则一样的课程容易让人乏味。

这样的设计想法,现在来看的话,实在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别的老师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鉴,借鉴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吗?而且这样的思考是为开课而设计,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让学生得到知识,学到知识。所以,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所以在设计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对说明方法作用其实经过一个多单元的说明文学习,学生掌握的情况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设计了在此环节上的小组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增强活跃的气氛。虽然我的目标针对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师所说“好”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学生如何知道把握这个“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课来谈说明方法和修辞的话会就全篇来谈,但是我刻意没有这么做,我把说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来讲,而修辞的内容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虽然我不认为这个刻意求新的设计不好,但是在课堂实施时没有把握好,反而让学生乱了方向。学生没有按我设想的来“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寻找,而是如以往一样在全篇当中寻找答案,而我却没够做到好好引导,也因此有一些慌乱。

再来说一说我的课堂教学吧。

恶毒的入侵生物 篇3

代表生物:食人鲳、薇甘菊

原出生地:南美洲

食人鲳成群行动,号称“水下狼群”,它们拥有锯齿般的牙齿,据说能在手术刀上咬出牙印,只要几分钟就能将落水的动物啃成白骨呢。当然这说法实在有点夸张,但它们确实战斗力强大,能迅速清除河中水族,霸占整条河流。目前只有零星报道,它们还没有在我国河流形成战力,但必须要警惕。

还有一个号称“植物杀手”的薇甘菊,它的种子随交通工具或气流到处流窜,一旦安定下来,就开始迅速生长,攀缘并扼杀当地植物,并用叶子遮挡它们的阳光,它还能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抑制它们生长。因此它所到之处,各种植物几乎尽被剿灭!目前,它已经入侵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大片亚洲地区,甚至连澳洲也在1998年落入了它的魔掌呢。

毒技二:疯狂繁殖

代表生物:水花生、互花米草

原出生地:南美洲、美洲大西洋沿岸

以水花生为首的这群家伙,不怕严寒酷 暑,而且具有强大的生育能力!为了侵占尽可能大的地盘,更演化出了水生、陆生两种生态型,入侵时可以由陆至水,顺水而下,再由水至陆,称它为“水陆两栖江洋大盗”也绝不为过。

互花米草也用了这一招,它们同样有超级生存能力,草籽随着海潮四处飘流,几乎随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安家落户,结果,它以每年数千亩的速度急速蔓延!它们逼死红树林、令滩涂中的贝类生物甚至跳跳鱼、蟹类等窒息死亡……

毒技三:避开天敌

代表生物:红火蚁

原出生地:南美洲

红火蚁数量庞大,一窝有几万到数十万只。更厉害的是,它们有很强的毒性,被叮上一口,会疼痛难忍,要是体质过敏的话,甚至会休克。而且这种蚂蚁性格暴躁,总是攻击任何它们认为有必要消灭的东西。它们甚至常常咬断线路,并因此引起小型火灾!可在它们的老家南美洲,红火蚁很老实,因为那儿有专门对付它们的克星—寄生蚤蝇和小芽苞真菌。在它们的挟制下,红火蚁忍气吞声,只能做一群乖乖蚁。到了新地盘,没有天敌,于是,它们就肆无忌惮了。大约30多年前,它们攻入了美国,从此,美国人陷入了苦战,大约10年前,我国南方也惨遭攻陷。

毒技四:狼狈为奸

代表生物:松材线虫、松墨天牛原出生地:北美洲两个入侵种从原产地结伴而来,相互配合共同入侵,这招够狠吧?有“松树癌症”之称的松材线虫,它身体细小,只有1毫米,它们把虫卵产在松树里,等人们把产有虫卵的树木做成包装箱及松木制品等出口时,它们就跟着“出海”了,等到了目的地,再破卵而出。但由于它们的个子太小,侵占地盘很不容易,所以它们选取了张牙舞爪的松墨天牛作为自己的运输机;而松墨天牛呢,在松材线虫的帮助下,更容易在树林中泛滥成灾。它们协同出战,曾使香港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险些“灭门”。

生物入侵 篇4

1. 检疫性有害生物铲除

(1) 蔗扁蛾蔗扁蛾以幼虫蛀食巴西铁的表皮, 最后使枝叶逐渐萎蔫、枯黄, 严重阻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甚至导致木段干枯, 不发新芽, 至全株死亡, 完全失去观赏价值。

2002年4月份, 在太原市一个花圃中的发财树上捕获了蔗扁蛾的蛹和幼虫,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 全省11个市中有8个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并确认山西省发生的蔗扁蛾是从南方花卉市场调入的发财树、巴西木等观赏植物上带入。由于发生数量少, 及时采取了销毁带虫株的防治措施。

(2) 香蕉穿孔线虫香蕉穿孔线虫主要寄生危害植物地下部分, 受害的寄主植物地上部表现为生长不良、矮化、黄化、萎蔫等症状, 根部则表现为坏死、腐烂。

2003年9月份在太原市万柏林区花卉基地的温室中发现香蕉穿孔线虫的危害, 植物检疫人员立即对剩余的花卉进行了深埋处理。后查明疫情来源为:该批花卉无植物检疫证书, 植保植检部门对当事人进行了罚款处理, 同时对该花圃内可能侵染香蕉穿孔线虫的花卉进行疫情跟踪调查, 并在太原市范围内开展了香蕉穿孔线虫的专项调查, 有效控制了该虫的扩散。

(3) 葡萄根癌病发生根癌病的葡萄植株, 主根发育差, 侧根极少, 严重时无花无果, 病情继续发展, 可使植株渐渐枯死。

2003年8月份在晋中市平遥县杜村发现了葡萄根癌病, 经调查此批苗木未办理任何植物检疫手续。发现疫情后, 植检人员按照植物检疫有关规定对违章调苗单位给予罚款处理, 并对现有的发病株彻底挖除烧毁, 对苗穴进行了消毒处理。

2. 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

(1) 美洲斑潜蝇美洲斑潜蝇于1995年传入山西省, 1996年—1999年由南向北迅速蔓延, 遍及全省各市。美洲斑潜蝇繁殖能力很强, 主要以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 造成蛇行不规则的白色虫道, 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 严重被害的叶片可脱落, 花芽和果实被灼伤, 观赏植物的叶片出现难看的虫道和取食点, 降低植物的观赏价值。

山西省发现美洲斑潜蝇后, 立即设立了11个监测网点, 4个综合控制示范点, 制定了全省统一的综合防治实施方案———《美洲斑潜蝇综合治理规范》。全省实施了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 开展了集团承包防治, 加大了宣传和技术指导力度, 全方位培训, 基本控制了为害, 减轻了农药残留, 有效控制了虫害发生发展。

(2) 苹果绵蚜苹果绵蚜于1999年在山西省临汾市吉县首次发现, 现已扩散到6个市的30多个县 (区) , 发生总面积已超过0.67万hm2。苹果绵蚜以苹果为主要寄主, 主要危害枝干和根系。在根部多为害近地面较大的根及根孽苗, 为害处呈瘤状虫瘿。在枝干上多为害有嫩皮和愈伤组织的皮层, 出现大小不等的瘤状突起。在枝条上, 多在腋芽的芽下为害, 出现一串小瘤。数量较大时, 也为害叶柄, 造成叶柄变黑, 导致叶片脱落。在果实上, 多在萼凹处为害, 导致发育不良。

山西省是果业大省, 苹果作为山西果业的支柱产业, 对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生苹果绵蚜后, 山西省植保站立即在发生区建立了120个疫情监测点, 进行疫情普查和动态监测, 确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 常年进行监测, 及时调查苹果绵蚜在本地区的发生情况和生活规律, 制定本地区的最佳防治方案。在苹果绵蚜疫情监测与防控工作中, 工作人员坚持统防统治、科学用药、保护天敌、综合治理的原则, 组织和指导广大果农开展防控工作, 力求节约防治成本, 提高防控效果。2004年开展了苹果绵蚜综合防控技术承包项目, 全省防治面积达1.2万hm2, 防效平均为80%以上。近几年通过全省综合防控, 基本遏制了苹果绵蚜的危害。

(3) 稻水象甲稻水象甲是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它严重为害禾本科作物, 喜食水稻, 成虫个体小, 为害稻叶, 形成长条形白斑, 影响光合作用, 幼虫啃食水稻根部, 造成断根, 形成浮秧, 导致减产, 一般减产20%~40%, 严重可达60%, 甚至绝收。

稻水象甲于2003年在山西省忻州市的原平、代县两地水稻种植区首次发现, 短短几个月, 发生面积就达到了2 200 hm2, 占忻州市水稻种植面积的63%, 严重田块300头/m2, 每穴有虫7~8头, 近半数田块70~80头/m2, 被害株率达到100%, 密度高者有成虫163头/m2, 农民深受其害。

由于对该虫习性不了解, 防治技术不成熟, 农民恐慌之下, 乱用药、频繁用药, 且不分时期, 不论效果, 导致防治成本提高, 防治效果极差。面对这种情况, 山西省植保站及时编写《稻水象甲检疫防控技术规范》, 组织人员多次进行防控, 使发生面积从2003年的2 200 hm2降低到了2004年的1 273.3 hm2, 下降了42.12%, 防治面积重复累计达到2 733 hm2。近几年加大防控力度, 开展了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技术承包项目, 借项目开展的机会, 有效地对稻水象甲进行了防治。据调查, 2009年稻水象甲仍被控制在了原平、代县和太原市晋源区水稻种植区, 经过设立防控示范点建设, 稻水象甲危害率降低到了10%以下,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3. 对策

(1) 加强植物检疫认真做好农作物种子苗木, 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 是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最直接手段。

(2) 疫情普查是基础掌握疫情是做好植物检疫工作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多次组织专职和兼职植物检疫人员、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植保专家和师生, 在全省开展了疫情普查和专题调查, 为做好检疫工作奠定了基础。

(3) 设立疫情监测点对已经侵入山西省或周边省已发生对山西省有侵入威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植保部门采取在发生区和重点种植县设置监测点, 进行全年疫情监测, 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动态, 根据疫情发生消长规律, 制定最佳防控时期, 为科学防控疫情提供了依据。

(4) 采取综合防控检疫性有害生物由于个体小, 难防控, 所以采取单一的防治方法难以达到控制扑灭的效果。因此, 需要采取检疫措施、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进行综合防控,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入侵者》 篇5

一、生字

失衡(shī hãng)藩篱(fān lí)监控(jiān kîng)归咎(guī jiù)劫掠(jiã luâ)酝酿(yùn niàng)繁衍(fán yǎn)五彩斑斓(wúú cǎi bān lán)啸聚山林(xiào jù shān lín)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â)物竞天择(wù jìng tiàn zã)无动于衷(wú dîng yú zhōng)

二、解词

1.归咎:归罪。

2.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3.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其互相呼叫,拉帮结伙。

三、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事理说明文,文章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以及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对待它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措施。让我们在了解有关知识的同时,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

四、逻辑顺序、递进结构(由表及里)。

一(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二(2~4)生物入侵的危害

三(5)生物入侵的原因,途径

四(6~7)科学家们对生物入侵者的看法

五(8)采取措施

五、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这句话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要,并且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移民”“生物入侵者”都是打比方的称呼,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揭示了“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

2.【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由于陆路和航海技术的日益发展,加快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进程。

3.【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4.【凡此种种„„„„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说明生物的入侵及其危害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为下文更多的学者强调重视“生物入侵者”作了铺垫。

5.【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意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把被船带到北美大陆的欧洲斑贝比作“偷渡者”,是说明更形象,更生动。

6.【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里的环境极奇适于斑贝生长。

7.【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占领”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入侵者”的行为,斑贝繁衍速度之快令人惊异。

8.【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数十亿美元”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的说明生物入侵的危害之大。

9、【“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事,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写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前半句承接上文对“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总结,后半句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10.【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中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的说明了棕树蛇的数量之多以及对其他物种的威胁。

11.【许多生物学家„„„„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跨国贸易的日益繁荣。

六、“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①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由生物入侵所想到的…… 篇6

[关键词]历史回顾 入侵方式 现状分析及危害

“距离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礼尚往来的国度,伴随着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也同时引进了许多新物种,它们的引进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历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胡核、胡瓜、胡萝卜等移植内地,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源源而来。自此中国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也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社会进步。

唐朝时,天竺遣使送来了郁金香、菩提树。中亚一些国家带来名马、异药,丰富了我国当时的唐朝生物物种,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明代由国外引进的玉米和甘蔗,在清代不断得到推广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增加,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物种引进,由于受阶级时代局限,主要是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物品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但其主要影响还是丰富中原物质生活,密切双方联系与交往。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荫”,伴随着古今我国的对外交往,外来物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往往会泛滥成灾。那么外来物种入侵方式有哪些呢?据可靠分析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有意引进,一些个人或者团体出于经济,变化环境,观赏等目的引进外来物种,最后泛滥成灾。第二种是无意引进,是指外来物种随包装箱,海轮入境,旅客携带进入我国。

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对策思考 篇7

一、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不同于生物物种的自然扩散,它是指一种生物以任何方式传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并在那里繁殖、建立自然种群、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地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做外来生物。绝大多数生物入侵由人类活动所致,但自然入侵也是存在的,这种入侵既包括物种范围的微小变化,也包括不同大陆间的严重入侵。

(一)中国生物入侵现状

中国是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幅员辽阔,从北到南5 500KM,从东到西5 200KM,跨越50个纬度和5个气候带,多样的生态系统使得中国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除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无一没有外来物种。近来,生物入侵有逐渐加强的趋势。据统计,每年,外来入侵物种给中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574亿元[1]。

1. 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多。

入侵物种的种类繁多。从脊椎动物到无脊椎动物,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小到细菌、微生物、病毒都能找到例证。据有关文献查证,目前已知中国至少有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平均每年递增1~2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生物中,已入侵中国的有50余种,其中包括每年造成570亿元经济损失的11种主要物种。中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的“重灾区”[2]。

2. 外来入侵物种传播范围广。

近年来,中国外来物种的入侵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入侵中国的一种原生活在美国的小麦蚊虫,三十年间已遍及全国主要的小麦产区。2005年在北京发现的蔗扁蛾,现在已传到海南、福建、南京等地。豚草已经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东南等15个省市,并形成了沈阳、南京、南昌区[1]。

3. 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不均衡。

外来入侵物种在中国的分布很不均衡,某些入侵物种呈现一定的区域性。如由于气候等条件的限制,西北、青藏、内蒙古生物入侵现象很少;豚草、白蛾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飞机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薇甘菊、水葫芦、福寿螺、蔗扁蛾等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

(二)外来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

1. 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危害人类生命。

生物入侵备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首要原因就是它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中国大陆于1985年在南京中山陵的黑松上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当时仅在1省1市1区发生,病死的树仅256株。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松材线虫病疫情已扩大到12个省区,累计致死松树3 500多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损失高达250亿元。据中国专家估计,中国由于部分外来有害生物和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达每年574亿元人民币以上[3]。一些外来病原生物的入侵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豚草、三裂叶豚草现已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4]。

2. 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并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外来物种一旦入侵一个生态系统,首先引起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同时对生态系统的资源获取或利用产生影响,并使系统的干扰频度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会产生变化。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20世纪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特意引入中国,后逃逸为野生,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特别是在云南滇池,它们密布于水面,原来湖中的水草被灭绝,极大地破坏了整个系统的正常功能。更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3. 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臭氧层破坏、地球气候变暖和生物物种急剧减少,是当今全球三大环境问题。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生境(1)丧失。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它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其性质和状况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当入侵物种和当地生物杂交时,加速了本地物种的消失或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丢失。杂交也会将当地生物的基因引入到入侵物种中,会导致入侵物种遗传变异的增加,从而增强了入侵物种在新环境中的适应度。(2)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飞机草———原产于美洲,于解放前后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中国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四川的很多地区并以较快的速度向北推。在其发生区总是以漫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单个植物群落出现,大肆排挤本地植物,侵占宜林荒地,影响林木生长和更新。(3)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和生物过程的多样性。这一方面的影响与其对本土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相比,在短期内不太明显,不易被人们发现。但是确有证据表明,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扩大给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外来有害生物很容易找到适宜的栖息地。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我们要付出很大代价来控制其扩散和蔓延,费用极为昂贵,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因此,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立法现状

(一)澳大利亚、美国防治生物入侵立法情况

外来生物入侵这一全球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制定了外来物种管理的有关策略,建立了各种指南、技术准则,并完善了相关立法,加强了本国对入侵物种的管理。对国外的外来物种管理策略加以研究,可以为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美国对入侵物种的防治对策。

据预测,不久之后,生物入侵将会变成导致美国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主要的原因。当前,美国政府对入侵物种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更是采取了相应的管理对策。1999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布有关入侵物种的总统令,号召每个联邦政府执行人员配合做好防止外来种入侵的相关协调工作;由美国农业部等部门支持的入侵植物管理国家策略提出了三项国家目标,即预防、控制和恢复入侵物种;美国植物卫生监测局、农业部和土地管理局等联邦机构均已制订计划,将外来入侵杂草的及时监测和迅速处理列为首要工作。另外,美国针对入侵物种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动,这些行动具体包括:(1)美国农业部在90多个入境港口派驻1 300多名检察员检查入境农产品以防止入侵物种的进入,力争使入侵物种在入境之前就得到根除;(2)美国农业部禁止从中国进口未经处理的木质包装材料,以防止亚洲天牛科的昆虫的进入;(3)美国内政部和野生动物局在芝加哥海船运河中建造一个栅栏,以预防入侵物种在大湖区域与密西西比河盆地之间扩散。

2. 澳大利亚的立法情况及对中国的启示。

澳大利亚是一个岛状大陆,进出口贸易主要通过海洋运输进行。因此,除了外来杂草这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外来入侵物种问题之外,澳大利亚还面临着通过压舱水携带的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巨大威胁。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引起了澳大利亚政府、各社会团体和广大公众的高度重视。澳大利亚对外来物种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外来杂草和船舶压舱水的管理。1996年,澳大利亚制定了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策略,其中涉及外来物种的管理问题。在该国家策略中,制订了如何对外来物种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评价的研究计划,并指出需要建立控制和消除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科,并最大限度地减小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199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业与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及澳大利亚林业部共同发布了国家杂草策略。针对外来杂草的管理,还提出了建立杂草风险评价机制,对引进的外来植物在野外建立种群的风险、潜在影响以及控制的可能性作了评估。为了加强对海洋有害物种引进的管理,澳大利亚检疫与检验局于1991年发布了压舱水指南,这是世界上

(1)生境(habitat,Biotope希腊语bios=生命+topes=地点)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生境是指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

第一部强制执行的压舱水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文件[5]。

这些管理策略和指南等技术性和法规性文件,对防止引进、控制和消除入侵物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中国的生态安全,实现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在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方面应做到:尽快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实现外来入侵物种的依法管理;加强机构建设,形成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的建设。

(二)中国应对生物入侵的立法现状

在中国,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缺乏配套的专门法律规范。从立法现状来看,目前,中国尚没有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专门法律。中国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有近10部,主要有植物检疫条例(1992年修改)、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2005)等等[6]。这些法规都散见于农业法、渔业法、森林法、草原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之中。这些大致构成了中国应对生物入侵的基本防范体系。

(三)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法律法规评价

中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阻止物种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对遭受入侵生物危害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在法律上的义务和补偿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致使许多入侵生物根除不利而疫情大面积扩散,造成大范围的严重危害。它们很少涉及到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程序和技术等专业内容,也根本不会考虑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从总体现状来看,中国一直没有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项法律。对这些条例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目前的外来物种入侵在立法上存在许多盲点和不足:

1. 从立法目的看,立法目的不科学。

以前的立法目的主要是基于人体健康或是出于经济贸易的考虑,而很少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或是可持续发展等。如果不重新科学认定立法目的,就难以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以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从条例内容看,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某些部门在物种入侵方面的管理权限。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外来物种由哪个部门统一监管,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有权审批引进物种的行政部门的生态安全监管职责;另外,目前的法律法规侧重于防止有害生物无意传入的检疫工作,缺乏对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

3. 从法律手段看,立法保护对象不全面。

立法确定了名录制度:如入境植物检疫危险性虫、杂草名录,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名录,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等等。该制度有助于把注意力集中到已知的危险外来物种上,但是,它没有对不在名单上的具有潜在威胁的外来物种规定防范措施。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等等。

至今,中国尚无一部国家级的针对外来物种管理的专门性法规。现行的外来物种立法现状与中国面临的生物安全的严峻形势很不相称。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各部门的配套立法,明确各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三、健全中国防治外来生物入侵法律制度的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联系的密切,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将更趋频繁,为满足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的生产而有意识引进物种的需求将会增多;同时,随着运输和贸易等途径而无意引进的物种的可能性也会增加。通过对中国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加上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经验借鉴,为进一步健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体系,弥补中国现有法律法规在外来物种入侵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中国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

(一)完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方面的立法体系

目前中国在外来生物入侵防范方面的法律保障体制还不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在外来物种鉴定、预警与控制方面缺乏统一部署。为此中国亟须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专项法规,对管理的对象、内容、权利与责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特别要对为满足农业、林业、养殖业等生产需要而有意引进外来物种的行为加强立法,建立从入侵生物引入(有意或无意)、人员携带、发现鉴定、根除控制、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的法律规范,实现充分的预警与控制。对已入侵的外来物种的控制行动做出规定,并保证法律条文的有关规定与相关国际公约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外来入侵物种的全面、依法管理。我们可以建立法律责任制度,针对引进外来生物的不同原因来分析各种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针对某些科研机构为了实验需要引入的外来生物,法律要明确规定所要承担的责任。

1. 制定专门的《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法》。

根据中国现有的立法和《生物多样性公约》,首先,要确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其次,确立几项重要法律制度:第一,外来物种引进风险评估与风险应急制度。建立全国权威风险评估机构,该机构由来自多部门多学科的外来入侵生物专家组成,由其确立可引进物种的目录,指导外来物种引进活动。第二,建立相应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激励、制约及防范机制,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第三,建立有效的监控与监督机制。查明对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种类,并通过抽样调查和其他技术,监测其影响。

2. 修改完善相应法律。

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需要修订。例如,可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条规定,禁止猎捕、杀害、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向野生动物保护地、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有意引进任何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生物;禁止在野生动物保护地饲养和投喂任何野生动物,除非被证明是无人类帮助而无法维持生存的物种;在进入野生动物保护地时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和杜绝无意引进入侵性生物的行为[7]。

(二)建立相关制度巩固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工作

1. 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建立并完善入境植物及其产品的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是要利用各种渠道,在第一时间收集、整理国外疫情信息;其次是要开展全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情况和中国物种资源调查,全面查清现状,编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名录和中国物种名录,建立档案资料,制定对应措施;最后要在中国林科院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从事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为防范外来生物入侵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管理工作。

首先,控制新物种的引进数量,尽量减少引进中国没有的新物种;其次,对可能造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植物要严格审批,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坚持少量引进、隔离试种观察等措施(还可建立试验区来测试引进生物是否适合生长,再决定是否引进);最后,要加强引进林木种子的监测管理,坚持限量审批、隔离试种、疫情跟踪监测等措施。

3. 建立引进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制度在国际法律体系中被广泛用作预防和管理有意引进物种的手段。许可(证)制度的内容包括:提供详细的生物资料、科学风险评估、许可条件的可能性、公众获取申请、听证和决策的信息和破坏和不遵守许可的制裁等[8]。

(三)建立专门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有意引进外来物种造成严重损失的应该区别对待,追究民事、行政责任还是刑事责任,应该明确规定。要确立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机制。对有意引进外来物种,现有立法只规定了行政处罚,根据实际情况,应建立起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民法、刑法应增加有意引入外来物种造成严重损失的相关处罚。对非法引进外来物种而且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巨大危害的个人,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对单位违法引进有害物种,造成严重损失的,除对单位追究行政和赔偿责任外,对直接责任人也要追究刑事责任和其他相应责任。

(四)在法律法规中确立“谁引进,谁赔偿;谁使用,谁付费”原则

许多外来物种的引进,都是由于一部分人受到金钱的驱使,认为有利可图。如果采取“谁引进,谁赔偿;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来指导处理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使入侵物种造成的危害由这些物种的引入者承担,引进外来物种的单位以需要购买保险的方式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则可以收取商品税来平衡因进口造成的风险。在这类经济利益的刺激下,相信会使唯利是图者有所收敛[9]。

美国生态学家斯托尔格林说:“外来物种入侵是21世纪最大的环境威胁,它比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更大。中国虽然参加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并在履行这个公约,但是至今中国还没有出台关于外来物种引进的法律,没有建立引进许可证制度,没有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显而易见,中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难以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以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是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

摘要: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影响的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在当地定植、①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称为生物入侵。它们对入侵地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因此,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缺乏对入侵生物的综合性认识,对于控制入侵生物措施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还没有系统的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有关程序与法规。为了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亟须加快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立法步伐。

关键词: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生物入侵立法,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安志兰,郭笃.发生物入侵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J].山东农业科学,2007,(1).

[2]桑景拴,防范生物入侵亟待法制支持[EB/OL].中国绿色时报,http://epub.edu.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61&CurRec=1,2011-10-18.

[3]郄建荣.法制日报,2006-05-22(003).

[4]谢宗强,陈志刚.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对策[J].应用生态学报,2004,(10).

[5]陈良燕,徐海根.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生物多样性学报,2011,(9).

[6]范红霞.生物入侵立法现状分析[N].中国环境报,2008-12-26.

[7]喻术红.中国应尽快制定《生物入侵防治法》[J].法学杂志,2003,(6).

[8]陈晓青,海青,伊立野.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问题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论外来入侵植物及其生物防治 篇8

一 外来植物入侵的概念以及具有的特征

1.外来植物入侵的概念

外来植物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等等诸多因素, 特殊植物由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传播到另外一个生态环境, 从而在另一个生态环境中定居、繁衍以及扩散, 并且对传入地其中的其他植物或者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 甚至给当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现象。只有在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外来植物入侵的概念的基础上, 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才能从根本上出发、针对性的做出相关研究, 从而找出有效防治外来植物入侵的具体方法和具体的措施。因此, 外来植物入侵的概念在外来植物入侵的研究工作中至关重要,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主要外来入侵植物

在“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中有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文献记载,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的形式已经通过整理和积累收录了我国7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资料, 在其中的记录中AIP的种类已经达到了352种之多。在如此之多的入侵植物中, 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并且能造成传入地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的外来植物物种主要有互动米草、毒麦、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薇甘菊、水葫芦、飞机草、假高粱、加拿大一枝黄花、刺苋、黄顶菊、土荆芥、银胶菊、蒺藜草、落葵薯、三裂叶豚草、马樱丹等等。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只有在对主要入侵植物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 才能针对性的对如何防治外来植物入侵这一工作做出针对性的研究。

3.外来入侵植物所具有的主要特征

外来入侵植物所具有的特征是研究如何有效防治外来植物入侵的基础, 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只有在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外来入侵植物特征的基础上, 才能针对性的对外来入侵植物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下面就对外来入侵植物具有的一些特性做定性的浅析。 (1) 适应性极强:外来入侵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 这就是之所以外来入侵植物能建立优势种群的重要原因。无论是悬崖、峭壁、陡坡, 还是街道的沟渠、道路两旁, 甚至是更加恶劣的环境, 外来入侵植物都能很快的适应下来, 从而建立优势种群, 生存下去。 (2) 竞争力强:外来入侵植物不仅仅生长速度极快, 并且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化感作用, 从而能分泌化感物质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因此外来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极强是外来入侵植物普遍存在的特性。 (3) 繁殖力强:外来入侵植物繁殖能力极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生长周期短、繁殖世代短、发芽率高以及产生的后代量大等等这几个方面。外来入侵植物极强的繁殖能力为入侵植物的生存、强大提供了极强的后盾。

(1) 扩展蔓延速度极快

外来入侵植物扩展蔓延速度极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种子具有的体积小、数量多以及质量轻的特点, 这就造成了外来入侵植物扩展蔓延速度极快的特性。

二 外来植物入侵的生物防治方法

研究外来入侵植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来抑制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 从而避免没必要的损失。生物防治是防治外来入侵植物的有效措施, 下面就对生物防治的具体方法做一定的探讨和定性的研究。

1.利用植物替代控制的方法来防治外来植物的入侵

替代控制的方法就是指通过改变植被组成、从而间接达到有效控制入侵植物危害目的的方法。生物替代控制的方法具有对环境安全、防治的成本较低、并且控制效果持久以及可充分的利用替代物获取一定收益等特点, 是防治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但是又由于植物替代控制的方法对环境的要求极高, 因此在实际应用植物替代控制法的时候还要求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 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有效防治外来入侵植物的目的。

2.利用天敌昆虫控制的方法来有效的防治外来植物的入侵

可以充分的利用天敌昆虫来最大程度上控制入侵植物, 就是从自然分布区引进外来入侵植物的天敌昆虫, 从而在农田或者自然生态系统中释放昆虫并建立相应的种群, 这样的做法, 可以达到部分或者完全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目的。这种防治外来植物入侵的方法具有对外来入侵植物控制效果持久、防治成本低以及环境影响小的特点。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想要到达预期的效果需要极长的一段时间, 这就对需要在短期内彻底消除的有害植物不是那么的实用, 并且还容易造成新的物种入侵, 因此必须慎重使用这种方法来防治外来植物的入侵。

3.利用微生物以及其代谢产物控制的方法来有效的防治外来植物的入侵

利用微生物以及其代谢产物控制的方法来防治外来植物入侵的具体做法是, 利用寄生主范围较为专一的植物病微生物或者是其代谢产物将外来入侵植物控制在害为害阈限以下的防治措施。可以利用活体微生物控制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控制的方法来达到有效防治外来植物入侵的目的。

对于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来说, 研究出能有效防治外来植物入侵的具体措施至关重要。根据外来入侵植物的特性, 可以通过植物替代控制、天敌昆虫控制以及微生物以及其代谢产物控制的方法来有效的达到防治外来植物的入侵, 减少没有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丁晖, 徐海根, 强胜, 等.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趋势[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 (3) :35-41.

国际贸易对生物入侵的影响研究 篇9

1国外研究现状

生物入侵在形成的过程中, 国际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初部分的外来生物入侵是本着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目的而被引入的, 而且很多现有的外来物种在引入的时候也是获得法律许可的, 但是, 部分的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在消费者和生产者受益的同时它们所引起的巨大损失是进口者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

就进口贸易对生物入侵影响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的贸易活动会引起生物入侵问题, 并且导致的生态和成本会继续增长, 贸易开放会增加外来入侵物种以及所带来的危害。Jenkins (1996) 认为有害物种入侵美国的最重要的渠道是无意引种, 例如:车、船、飞机、集装箱和包装材料等是有害物种入侵的载体。M.Levine等人 (2003) 使用历史数据将美国过去80年的进口贸易额和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结合起来的相关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外来入侵物种数量与进口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且由人类贸易活动引起的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和经济成本将在未来几十年继续大量增长。AnhT.Tu等 (2006) 分析了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一体化背景下保护主义和入侵物种损害之间的关系, 多边贸易一体化条件下的生物入侵的危害比单边贸易要更加严重。Shahid Naeem等 (2009) 指出, 沿着已有的贸易通道或者新市场的开放, 国际贸易量的增加导致了进口国物种重复引入的频率加剧。Philip E.Hulme (2009) 指出人类贸易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入侵。Petr Pysek等 (2011) 综合采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最近的欧洲的相关生物入侵的数据, 提出人类活动的密集程度及相关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对生物入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但也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提出贸易开放有可能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带来的损失, 同时提出某些观点过分夸大了国际贸易带来外来物种入侵而造成损害问题。C.Costello (2001) 利用贸易与生物入侵结合起来的简单模型, 找到了贸易保护和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危害之间的关系。与普遍观点不同的是, 贸易越开放越能降低外来入侵物种所带来的危害。Christopher (2007) 等通过模型将外来物种引入和贸易量联系起来。模型估算结果表明, 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 通过限制进口量以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引入的措施并不完全对, 外来物种传入率会根据贸易对象的不同而异。

就多种因素对生物入侵影响的问题。某些研究者认为虽然国际贸易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 但是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 这些人为因素很多, 所以国际贸易作为其中的一种原因对生物入侵仅具有部分影响。Dalmazzone (1999) 实证分析表明与贸易有关的变量如贸易量, 特别是商品, 原材料的进口量以及进口关税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不大, 只是起到部分影响。

就生物入侵的严重程度与贸易伙伴国的关系问题。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入侵的现象的严重程度与其贸易伙伴的贸易量的多少和生物多样性的相似性有关, C.Costello等 (2005) 结合外来物种入侵、发现和进口贸易量做出了一个分析模型, 并利用美国进口贸易数据和生物入侵数据, 通过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入侵的严重程度与贸易伙伴的生物多样性的相似性和贸易量有关, 即与贸易伙伴的贸易量越多, 生物多样性越相似, 这一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入侵现象就越严重。

2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生物入侵与对外贸易的关系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是生物入侵的一种重要渠道, 导致了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 并且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生态安全。李博、陈家宽 (2002) 认为外来种入侵往往与国际贸易有关, 如人们有意识的农作物、花卉、树木的引种等。莫莎 (2003) 认为外来物种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是对外贸易, 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是使生物多样性危机不断加深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有害物种的引入可以看作是对外贸易额外的代价, 是其负外部效应的一种表现。姚成芸等 (2004) 提出国际农产品和货物的运输也是生物入侵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加强, 这种入侵会越来越严重。郭建英等 (2004) 则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生物入侵的步伐, 国际运输的集装化和车船飞机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 促进了鲜活动植物产品的贸易, 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 从而大大增加了有害生物在国与国之间传播入侵的机会。喻大昭等 (2011) 采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湖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概况, 分析得出湖北省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随该省的GDP、入境旅游人数、进出口总额和交通密度的增加而明显上升。丁晖等 (2011) 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 对中国境内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内陆水域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进行调查发现近年来国际贸易导致的无意引进成为首要途径。

3研究现状述评

从国内外研究比较中可以看出, 在国际贸易与生物入侵分析方面国外研究比较深入, 不仅通过生态学视角运用定性方法研究, 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生物入侵数据采用数理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进行计量分析, 提出了人类的贸易活动会引起生物入侵问题, 并且导致的生态和成本会继续增长, 贸易开放会增加外来入侵物种以及所带来的危害, 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观点, 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的学者采用的数据及研究视角存在不同, 这也为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政策提供了多样化的依据。

而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大部分是从生态学角度来考虑生物入侵, 注重定性方面的研究, 一些学者虽然有国际贸易与生物入侵的经济学分析, 但是, 几乎没有学者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国际贸易对我国生物入侵的影响以及运用理论模型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贸易措施控制生物入侵的问题。因此, 有必要在借鉴国外学术研究成果和综合考虑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分析, 通过相关的国际贸易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运用计量模型开展国际贸易与生物入侵经济学分析, 该角度的研究不仅能从实证上正确评估进口贸易对我国生物入侵的影响, 而且也能为我国控制生物入侵提供很好的政策建议, 另外也扩展了我国生物入侵的研究。

摘要:国际贸易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 生物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 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近几年已经受到学术界和大众广泛关注, 拟对目前国内外就国际贸易对生物入侵的影响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国际贸易,生物入侵,影响

参考文献

[1]Jonathan M.Levine and Carla M.D'Antonio, Forecasting Biologi-cal Invasions with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Trade[J].Conserva-tion Biology, 2003, 17 (1) :322-326.

[2]李彧挥,祝浩.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 2007/5A:26-28.

生物入侵 篇10

随着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外来物种入住本土的现象越加频繁,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化名词。外来生物通过入住环境, 适应环境, 建立发展种群最终达到在本土占有一席之地。新的物种族群又通过影响当地自然环境和物种结构,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 阻碍经济的发展。关注生物入侵, 刻不容缓。

1 生物入侵的过程、途径及程度

1.1 生物入侵过程

一般生物入侵都需要一个过程。首先, 外来物种通过某种途径到达新地域后都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如果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地区的环境, 它们就能很好地生存繁衍, 并且种群密度会呈现指数型的增长, 在占满合适的生存环境后, 继续向新的环境扩展, 这就形成了生物入侵。但是, 如果它们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 则就不能很好地生存, 甚至灭绝。

1.2 生物入侵途径

生物入侵的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 在时间上也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提高了外来物种传入的可能性。引入的情形包含2 个方面:有意引入和无意引入。

1.2.1 有意引入

人类出于经济目的或丰富本国的农林业, 往往会将一些非本地的植物引入以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以及林业生产等。也有相当部分植物是作为观赏性物种引入。例如在东半球广泛蔓延的入侵植物马缨丹, 原产于南美洲, 现在有许多杂交品种入侵热带大部分地区。在古代人们航海时, 到达某些岛屿, 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往往会将当地没有的作物引入, 当人们离开时这些植物就会对这些岛屿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1.2.2 无意引入

当人们有意引入一些动植物时, 往往会随着他们带来一些其他的生物, 例如各类螨虫、蛾子和一些植物种子等。有时, 一些交通工具例如汽车、飞机和轮船等, 或者是旅行者携带的行李中都有可能因为人们的无意识而造成外来种的引入。由于现在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加强, 大量人口的外出旅行, 这些都加快了生物入侵的速度以及数量。

1.3 生物入侵程度

到目前为止, 对于定量确定生物入侵对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还很困难。因为人类目前还未能鉴定和描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而且相差甚远。全球几乎所有地方都存在生物入侵, 部分岛屿生物入侵状况如表1 所示[1]。

2 生物入侵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2.1 生物入侵的环境影响

生物入侵是指一种外来生物到达一个新的地区, 并在新的区域里建立、繁殖、传播, 并且在环境中造成广义上的伤害结果的现象[2]。生物入侵自古就有, 动物的迁徙、人类的活动, 都有可能导致生物入侵的产生。而对于生物入侵的研究则是近几百年产生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特别提到了很多有巨大生态效应的生物入侵的例子。英国著名动物学家Elton则是公认的入侵生态学的鼻祖。我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

生物入侵不仅仅是动植物的入侵, 还包括植物病原菌等。生物入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 其影响令人触目惊心。世界各个角落几乎都存在外来种, 南极洲也不例外, 自20 世纪以来不断有外来植物引入[3]。墨西哥过去400 年里引入的植物中有4000 余种已经归化;南非的外来植物约800 种;欧洲许多国家外来植物数量达几百种[4]。中国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1-2003 年组织开展了第1 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共查明283 种外来入侵物种, 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高达1198.76 亿元 (以2000 年为基准年) [5]。

我国幅员辽阔, 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寒带5 个带, 所以我国物种丰富, 也有可能让外来物种适应生存。我国生物入侵现象十分严重, 在34 个省级行政区均有外来物种的分布[5]。

3 生物入侵的防护与治理方法

3.1 物理防治

通常对于规模小、扩散慢的中大型动物植物采用此类方法, 即采用人工捕捉或打捞的方法控制其繁衍和扩散。此类方法效果直观, 简单易行, 缺点是成本较高, 效率低, 且不适用于微小型个体生物。一旦物种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人工便难以完全处理干净。

面对初具规模的群生植物等, 还可以利用专门设计机械设备进行除害。这种方法比人工捕捞能更加快速地清除外来植物, 面对小规模的物种群体有一定的效果。但机械除害并不易彻底根除病害, 一些杂草会留下根须和种子, 这些残株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来年再生。在物理防治方面, 目前各地还有采用火烧控制有害植物、黑光灯诱捕有害昆虫等方法。

3.2 化学防治

对于大面积的生物入侵, 特别是植物和昆虫类入侵, 化学方法是目前效果最显著且操作简单的一种了。但大多数化学试剂无针对性的除害行为会让本土生物受到伤害, 同时不可吸收型的直接作用于动植物表面的化学试剂会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而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可被植物吸收, 对环境无压力 (如2-4D、干磷酸等) , 但其作用周期过长, 效果缓慢。对于湖泊、河流、湿地水库等水域环境不适合使用化学试剂, 若用于森林、草原等, 则会因为面积过大而投入较多。总体来说, 化学方法较适用于非水域形态的人工可控性强的生态系统。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原理是依照物种与天敌共存的生态平衡理论, 引入入侵生物的天敌来控制外来生物的繁殖扩散, 使食物链维持一种新的平衡。

生物防治的关键是如何给入侵物种选择合适的天敌, 以控制物种对经济和生态的影响达到最小。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物种入侵, 一旦有了合适的物种选择, 便能十分科学、有效地根治问题。但在选择新物种的时候, 应全面考虑其与当地食物网的契合程度和其生活习性、繁殖速度等。要保证天敌之上还有制约条件存在, 避免发生二次生物入侵, 造成对当地生态平衡和经济的新的破坏。

3.4 综合防治

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目前较为主流的防治方法, 它们各有利弊, 在治理生物入侵时, 人们应该结合各自的特点综合加以利用, 即进行综合防治, 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4 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 物种丰富, 生物入侵可能性较高, 入侵现象十分严重。而生物入侵不仅仅会造成本土生物丧失, 破坏生态结构, 同时还会对人类农、林、牧、渔业等产生重大影响。为了避免对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人们应该合理布局, 建立完善、全面的物种监督机制, 并根据各地情况合理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防治。

生物入侵是不可避免和难以预测的, 但只要人们监管好自己的行为, 并不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随意引进物种, 长期观察, 时刻警惕, 入侵的影响便不会严重影响经济和和生态环境。此外, 无论是入侵者还是引入者, 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都是长期的、动态的, 人们不应只注意短期的利益, 应长期观察, 排除不可预测的未知风险, 应该科学对待生物入侵, 不应该过分紧张, 也不应该疏忽大意, 用一颗环保的心, 善待环境。

摘要:生物入侵现在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生物入侵的原因不仅是自然界的选择, 更多是由于人类全球经济贸易所引起的。研究生物入侵不仅可以减缓物种灭绝的速度, 还能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文章旨在探讨中国现今生物入侵状况, 分析了解生物入侵产生的原因, 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生物入侵的危害性, 并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办法。

关键词:生物入侵,影响,原因,防治办法

参考文献

[1]方静云, 唐艳鸿, 林俊达, 等.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影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

[2]郑景明, 马克平.入侵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Smith L.Introduced plants in Antarctica:Potential impacts and conservation issu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996 (76) :135-146.

[4]Vitousek P M, D′Antonio M L, et al.Biological invasions a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J].American Scientist, 1996 (84) :468-479.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篇11

1.朗读课文,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3.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北美毒鱼现湘江”新闻视频报道。

这段视频为我们介绍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引出“生物入侵者”。 2.预习检查。

找出下列读音及书写全对的一项()

A.失衡(héng) 藩篱(pān) 在劫难逃

B.繁衍(yān) 归咎(jiù) 物竟天择

C.偷袭 (xí) 束手无策(shù) 五彩斑斓

D.监控 (kòng)   劫掠(luè)       啸聚山林

二、自主学习,理一理

1.回看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3)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

(4)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5)各国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2.根据这些问题,你能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吗?试着理一理,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师点拨,明确说明顺序: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三、合作探究,品一品

1.作者在说明生物入侵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提示: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一般围绕句子所在段落的中心来分析)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1)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又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原因。

(3)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除了运用说明方法能使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生动,初次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妙招”呢?

例,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千米后才会落地。

(“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课文中你还能找到类似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吗?

教师提示: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等方面: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词。如,大约、可能、几乎、全都、大部分、目前……

2.品味语言的生动、且说说它的表达效果。(每人1处)(文中各段落空白处注明)

明确:“占领”“漏网之虫”“啸聚山林”等等。

四、拓展延伸,说一说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观看视频)

五、布置作业,写一写

生物入侵 篇12

1 安阳市外来生物入侵及危害总体概况

安阳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 气候适宜, 水分充沛, 许多外来种都能在当地生存繁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作以来,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400余种的外来入侵生物。但是由于安阳市处于内陆地区, 受外来生物入侵还不严重。据不完全统计, 安阳市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有25种, 入侵动物有6种, 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有2种。其中具有较大危害的种类有空心莲子草、土荆芥、婆婆纳、小蓬草、一年蓬、野燕麦、凤眼莲、加拿大一枝黄花、黄顶菊等植物, 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动物, 棉花黄萎病菌等病原微生物[1]。由于许多外来入侵植物都是农田、果园、苗圃、草坪、水库等的恶性杂草, 许多动物和病原微生物都能危害木材、蔬菜及经济作物, 因而每年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外来入侵生物主要给安阳地区带来如下危害:破坏安阳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种多样性, 严重阻碍安阳市农林业生产和危害安阳市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2]。

2 安阳市具有重大危害的外来入侵生物种类和分布

2.1 空心莲子草

空心莲子草俗称水花生, 为苋科多年生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 茎节营养繁殖, 繁殖能力极强。原产南美洲, 安阳地区各县区极为常见, 侵入安阳市的时间久远, 具体年份不详。恶性杂草, 危害农田作物;覆盖水面, 影响水产生产;排挤其他植物形成单种群落破坏生态系统结构。

2.2 凤眼莲

凤眼莲为雨久花科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 以匍匐枝营养繁殖为主, 原产巴西。安阳地区水池、河道、稻田可见, 侵入安阳市的时间久远, 具体年份不详。水生恶性杂草。影响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吸附重金属却不分解, 死亡后造成水体再次污染[3]。

2.3 一年蓬和小蓬草

一年蓬和小蓬草都属于菊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种子繁殖, 原产于北美洲, 是安阳地区极其常见的杂草, 侵入安阳市的时间较久。二者危害严重, 小蓬草能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 而且是棉铃虫和棉蝽象的中间寄主。一年蓬适应性广, 蔓延快, 排挤安阳市本土植物, 危害当地农田、经济林及自然生态系统。

2.4 黄顶菊

黄顶菊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种子繁殖, 原产南美洲[4], 2006年8月首先在安阳市安丰乡被发现。后经调查统计, 共在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龙安区等多处发现黄顶菊的踪迹, 总面积约2.6 hm2, 共45万株。黄顶菊根系发达, 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 繁殖速度极快, 一株黄顶菊能产数万至10多万粒种子, 严重挤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 其释放的化学物质严重影响其他生物生长, 素有“生态杀手”、“霸王草”之称。一旦入侵农田, 将威胁农林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安全。由于安阳市非常重视, 及时处理发现的黄顶菊, 因而此后没有再发现大面积的黄顶菊植株, 但是今后相关部门还需高度重视。

2.5 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为潜蝇科昆虫, 产卵繁殖, 原产美洲。世界上最为严重和危险的多食性斑潜蝇之一。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达110余种, 其中以葫芦科、茄科和豆科植物受害最重。它对叶片的危害率可达10%~80%, 常造成瓜菜减产、品质下降, 严重时甚至绝收。安阳市各县区早有发现, 20世纪90年代给当地的棉花生产带来极大危害[5]。目前, 安阳市棉花种植面积和规模大幅减小, 其主要为害安阳市的蔬菜和花卉生产。

2.6 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属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线虫成虫虫体长约1 mm。产卵繁殖, 原产北美洲。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 是一种毁灭性虫害。它是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 从而引发松树病害, 直至病树整株干枯死亡, 最终腐烂。安阳林州市2009年发现少量松树发病, 后及时采取严格的措施消灭, 并立即制定《安阳市松材线虫病防控应急预案》, 至今未发现松材线虫病害, 但是必须严格防控。

还有一些是仅限于庭院栽培或是宠物饲养的外来入侵种, 如牛茄子植物、巴西龟和“清道夫”等动物。应该加强监控和预防, 防止逃逸并成为野生种群。近10年来, 安阳市平均每年会发现1起生物入侵事件, 不过由于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措施采取得当, 未引起入侵物种扩散和造成危害。

3 安阳市应对生物入侵采取的措施

20世纪以来, 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入侵安阳市的许多外来生物都已经在当地归化, 要安全消灭这些外来生物已不可能。但是自21世纪以来, 安阳市对入侵生物采取如下措施, 取得一定效果。

3.1 对已经归化的入侵生物采取的措施

对空心莲子草和凤眼莲等恶性杂草, 通过引导群众拔除幼苗, 铲除成年植株, 或指导用农药防治等办法帮助人民群众减少损失。同时加强基础研究, 以实现综合利用。

3.2 对新发现的入侵生物采取的措施

对新发现的入侵生物, 安阳市采取的措施严厉而果断。及时消除隐患, 彻底阻断生物入侵的途径和彻底消灭已经入侵的生物。同时从制度上规范生物入侵防治工作, 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 及时制定《安阳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根据这个预案又制定许多相关病虫害的防治预案, 如《安阳市松材线虫病防控应急预案》等。在发生生物入侵时, 可根据预案应对。

生物入侵现象是世界难题,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政府的努力以及对生物入侵危害的大力宣传, 使人们自觉抵制生物入侵, 加入到防治生物入侵的行列中, 才能真正保护区域生态安全, 维护安阳市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

摘要:概述安阳市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 对其中具有重大危害的物种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介绍, 并提出安阳市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采取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措施,河南安阳

参考文献

[1]张云霞, 刘兆云, 陈付合, 等.河南外来入侵植物新报[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6) :695-697.

[2]刘莹, 王育水, 刘永英, 等.河南省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0 (2) :158-160.

[3]田朝阳, 李景照, 徐景文, 等.河南外来入侵植物及防除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1) :31-34.

[4]王列富, 陈元胜.农业生产中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8) :101-104.

上一篇:漏洞与措施论文下一篇:Ⅲ型慢性前列腺炎